细胞学范文

时间:2023-03-11 04:24:49

细胞学

细胞学范文第1篇

如何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

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是用TCT配套的毛刷,取材的部位应在宫颈外口的移行带区域。取材后将毛刷置于TCT特殊的液体瓶里搅拌,尽量获得取材的脱落细胞。标本在实验室处理后由计算机阅片结合细胞学专家的鉴别,最后得出结论。

取材时要求患者24小时内无或清洗阴道:非月经期;停用阴道内抗生素或抗霉菌药1周后;在进行阴道双合诊检查前进行。对于绝经期前后或宫颈治疗等原因使鳞柱交界部上移,以及宫颈腺癌可能原发于宫颈管,可以同时加取宫颈管的涂片,以提高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

如何评价宫颈细胞学检查结果

TCT的报告系统包括6个方面的内容,即:①标本量对诊断评价的意义,满意(>40%为满意)、不够满意或不满意。②诊断范围,正常、良性细胞改变或上皮细胞异常。③描述性诊断,包括伴有感染的良性细胞改变、反应性或修复性改变。④上皮细胞异常包括对诊断无决定意义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和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2001年Bethesda系统在ASC中除了ASC-US,另增加了不能除外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非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H,high)。其高危性处于ASCUS与HSIL二者之间。⑤腺细胞异常,包括对诊断无决定意义的非典型腺细胞、子宫内膜细胞、宫颈内膜腺癌、子宫内膜腺癌和子宫外、非特异性腺癌。⑥激素评估(仅在阴道细胞涂片时使用)。

宫颈细胞涂片诊断的准确性,国外文献报道差异较大,为67%~92.9%。国内统计为84.3%~93.4%。总的说来,宫颈细胞学涂片诊断HSIL和浸润癌的特异性较高,但对于LSIL的特异性较低,目前虽无假阳性的具体统计,过度诊断的病例并不少见。宫颈细胞学涂片诊断的敏感性较低,国外统计其假阴性率可在20%左右,其发生主要与取材的技术和是否及时固定有关。

如何诊断、治疗及随诊宫颈细胞学异常的患者

鳞状细胞病变①ASCUS,有关非典型鳞状细胞的处理。《指南》推荐的对于ASCUS处理包括三种方案:重复两次宫颈细胞学涂片,立即阴道镜检查,以及对高危亚型HPV的DNA检测。a.如选择重复细胞学涂片的方法,应间隔4~6个月对患者进行重复的宫颈细胞学涂片。重复结果仍为ASCUS或更高等级的细胞异常,立即行阴道镜检查。连续2次重复结果均为正常,转入常规的细胞学筛查(见图1)。b.如选择立即阴道镜检查,未发现CIN者,随诊12个月时重复宫颈细胞学涂片。发现CIN则按相应原则处理(见图2)。c.如选择高危亚型HPV的DNA检测,对结果阴性者,随诊12个月时重复宫颈细胞学涂片。结果阳性者,则行阴道镜检查。如阴道镜下的活检未发现CIN,分别在随诊6个月和12个月时,重复宫颈细胞学涂片;或在12个月时重复高危亚型HPV的DNA检测。如重复出现ASCUS或更高等级的细胞异常,或HPV阳性,应重复阴道镜检查(见图3)。②ASCH:《指南》推荐的对于ASCH处理为阴道镜检查。阴道镜检查结果未发现病变,建议再次复习细胞学、阴道镜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如与前不同,按相应的原则处理。如仍为ASC-H,分别在随诊6个月和12个月时,重复宫颈细胞学涂片:或在12个月时重复高危亚型HPV的DNA检测。如重复出现ASC-H或更高等级的细胞异常,或HPV阳性,应重复阴道镜检查。为了避免过度治疗,诊断性的电切(LEEP)不应常规用于缺乏组织学CIN证据的ASC-H治疗(见图4)。③LSIL:推荐阴道镜检查下的宫颈活检。如检查操作满意,移行带清晰,还应行宫颈管活检,特别对无肉眼可见病变的病例。对于未暴露出移行带的不满意阴道镜检查术,应行宫颈管活检。上述检查未发现CIN,分别在随诊6个月和12个月时,重复宫颈细胞学涂片:或在12个月时重复高危亚型HPV的DNA检测。如重复出现ASC-US或更高等级的细胞异常,或HPV阳性,应重复阴道镜检查。诊断性的电切(LEEP)不应常规用于缺乏组织学CIN证据的LSIL治疗。a.阴道镜检满意:见图5。b.阴道镜检不满意:颈管活检(一)――细胞学及HFV。④HSIL,对于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的处理为阴道镜检查下的宫颈活检和宫颈管活检。对于组织学证实CIN的HSIL,按宫颈组织学异常的2001临床处理指南治疗。如阴道镜结果满意,活检仅为CIN Ⅰ,建议再次复习细胞学、阴道镜和组织学检查的结果。重复阅片的结果支持HSIL,或不能再次复习,对非孕期者建议行宫颈诊断性切除术。对于阴道镜检查也提示HSIL者,可首选宫颈诊断性切除。对这类患者可省略宫颈管活检。对于缺乏组织学CIN Ⅱ和Ⅲ证据的年青生育期妇女的HSIL,可以选择间隔4~6个月复查细胞学和阴道镜的方法随诊1年,如疾病进展再按相应的原则处理。

HSIL――阴道镜检及颈管活检。

腺细胞病变 推荐所有类型的AGC和AIS都应行阴道镜枪查和宫颈管活检。对于>35岁或不明原因阴道出血的年轻妇女,还应行子宫内膜活检。阴道镜检查未发现浸润癌,对于倾向恶性的AGC或AIS应采用冷刀锥切。阴道镜活检仍为非典型腺细胞,每4~6个月随诊宫颈细胞学涂片,连续4次阴性转入常规筛查。

AGC或AIS――阴道镜检,镜下活检及颈管内活检。

细胞学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细胞学筛查;TCT;涂片

1资料

我院妇科门诊2009年1月至2010年9月妇检宫颈细胞学筛查的1040例患者,其中510例行传统宫颈涂片;530例行TCT检查。并对170例细胞学筛查阳性或临床高度怀疑宫颈病变的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病理检查。传统涂片患者平均年龄在35±5岁,TCT患者平均年龄36±10岁,差异无显著性。

2方法

2.1标本采集与处理

传统宫颈涂片采用妇科木制刮板刮取宫颈及宫颈管内的上皮细胞,均匀地涂在玻片上。TCT标本的采集是用特制的宫颈刷收集宫颈口和颈管的脱落上皮,并将收集的细胞放入盛有保存液的小瓶内,经程序化处理制成直径为2cm的薄层细胞涂片。两种涂片均经95%酒精固定,巴氏染色。

2.2报告方式

传统宫颈细胞学与TCT检查均采用TBS(The Bethesda System)分级系统诊断报告方式。包括涂片质量满意否。

诊断报告主要内容:(1) 指出取材标本质量。(2) 描述有关发现,作出诊断,签名,报告日期。细胞学诊断指ASCUS及以上的病变。

2.3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病理诊断:

2.3.1正常或炎症。

2.3.2CIN按轻、中、重分为CIN Ⅰ、 CINⅡ、CINⅢ。

2.3.3浸润癌。

2.3.4HPV感染。

为统一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术语,根据TBS分类系统,LSIL包括HPV感染和CINⅠ。

HSIL包括CINⅡ、 CINⅢ及原位癌。

3统计学处理

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4结果

4.1传统细胞涂片与TCT检测结果如下:

传统涂片总人次510例,报告炎症或正常437例,ASCUS 36例,LSIL 28例,HSIL 8例,SCC 1例;TCT总人次530例,炎症或正常450例,ASCUS 24例,LSIL 37例,HSIL18例,SCC 1例。由以上结果可看出ASCUS、LSIL、HSIL分类上有显著差异。TCT大大提高了LSIL、HSIL的检出率,而降低了对ASCUS的诊断率。传统方法检出ASCUS 36例,占7.0%, LSIL 28例,占5.5%, HSIL 8例,占1.6%。

TCT 检出ASCUS 24例,占4.5%, LSIL 37例,占7.0% ,HSIL 18例,占3.4%。

传统方法标本不满意率为1.4%(7/510),TCT不满意率为0.4%(2/530),TCT不满意率下降了71%。

4.2阴道镜下活组织病理检查与细胞筛查对比

在1040例细胞学筛查中,对170例细胞学筛查阳性和细胞筛查阴性但临床高度可疑者(宫颈重度糜烂和接触性出血者)进行阴道镜下活组织检查,结果见表1。

由上表可看出1、两种方法都存在细胞学报告炎症但阴道镜下活检结果为CINⅠ或CINⅡ的现象,即都有假阴性的漏诊现象,故临床医生一定要结合临床仔细分析,以免漏诊。2、两种方法中报告ASCUS及以上级别,而且阴道镜下检查有意义的(CINⅠ及以上级别)比例为:传统40/73,占54.8%,TCT63/80,占78.8%。二者有显著差异(P<0.01),并且TCT检查在诊断宫颈低度病变与高度病变的准确率上较传统细胞学有显著差异(P<0.01)。由此看出TCT的取材方式在筛查宫颈病变中准确率高。

5讨论

细胞学范文第3篇

子宫颈癌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是女性第二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由于细胞学筛查方法的应用,发达国家宫颈癌的发生率明显下降。目前,因宫颈癌死亡的女性中>80%的人生活在发展中国家[1]。但是,研究表明[2],虽然宫颈浸润癌的发生率下降了,早期宫颈癌的发生,特别是年轻化趋势十分明显,这对宫颈癌的防治提出了新问题。近年来,宫颈阴道细胞涂片技术的重大进步、TBS分类的出台、HPV检测自动化和标准化等,使宫颈癌的防治和筛查提升了一个新水平。笔者就目前宫颈细胞学筛查方法及进展综述如下。

1宫颈细胞学检查

1.1巴氏涂片细胞学检查

临床实践证明巴氏涂片简单、经济有效,为宫颈细胞学筛选和可缺少的检查方法,目前仍在偏远地区延用。

自1943年巴氏提出宫颈细胞病理学5级分类法以来在宫颈细胞学筛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实践中也逐渐显示出一些不足,其中最重要的是有较高的假阴性,其原因,是标本取材问题涂片中没有诊断意义的细胞或涂片质量差、细胞少,有过多的黏液、血液、炎症细胞,以及上皮细胞过度重叠使异常细胞被遮盖[3]。且报告方式不能充分反映当今对于宫颈阴道肿瘤的认识、细胞学和组织学诊断不一致等,该系统没有明确规定非癌的诊断。

1988年细胞病理学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提出了Bathesda系统TBS[4]报告方式,1991年修改,2001年进行了重新评估、修正、完善,TBS系统属于描述性诊断,创立了一个实验报告的标准框架并对标本质量进行评价,其中最重要的是对异常细胞的出现指出了可能的原因。与5级分类法不同TBS系统将异常鳞状上皮分为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GSIL)、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GSIL)和鳞状上皮癌。这种分类法使细胞学诊断和组织学诊断保持一致。LGSIL 包括轻度异型、挖空细胞和CINI,HGSIL包括CINⅡ和CINⅢ,另外还出现了未明确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的定义,这个定义用于描述那些款达到LGSIL诊断标准的病变,其评估标准被进一步阐明。TBS系统的问世及临床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宫颈细胞学涂片的准确性,因其采用统一的术语,有利于相互沟通、世界交流,已逐渐取代巴氏五级分类法。

1.2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

液基薄层细胞学或薄片制备细胞学检查(thinprecytologic test,TCT)于 1996年获得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通过,TCT是将宫颈内、外细胞刷洗在装有特殊缓冲固定液的容器中,然后经过离心、分层等技术将细胞团块松散并与黏性碎片分开,这些单个细胞被均匀地转移到玻片上,最后固定玻片和染色、阅片。TCT的出现是细胞采集、玻片制备的重大革命,可以直接用于筛查,因细胞是均匀分散于样本中,与常规制样方法相比较,可减少细胞变形,更多地使组织细胞转移到玻片上,改善了样本的收集率,提高了发现低度和高度病变的敏感度,尤其是高度病变。TCT在发达国家作为一种宫颈细胞学的常规筛查手段[5],目前国内已引进这项技术并在大中城市普遍开展。国内李琴艳等报道[6]TCT检出鳞状细胞癌(SCC)100.00%,鳞状上皮内高度病变(HSIL)97.22%,TCT敏感性高于巴氏细胞学,特别是诊断HSIL以上。

2肉眼筛查

肉眼醋酸试验:肉眼观察是指在宫颈表面涂抹3%~5%醋酸溶液,无放大条件下肉眼观察宫颈上皮对醋酸的反应,在其醋酸反应区取活检。20世纪90年代已较多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筛查。该方法对宫颈异常上皮细胞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3.33%和93.75%[7],虽然阳性检出率较低,但结合多点活检仍可发现2/3的癌前病变和早期癌。由于其价廉及易于培训,在医疗资源缺乏的地区仍不失为一种筛查手段。

3阴道镜检查

阴道镜检查是一种无创伤性的检查仪器,可以重复多次进行检查,会诊疑难病例,并动态追踪观察病变的发展变化,随访治疗后的病情发展。其利用阴道镜放大观察宫颈外观上皮构型以及基质血管的细微变化,判断是否存在宫颈病变,评估病变的性质与类型,确定病变的范围,最后指导选择活检的准确部位,取替盲目活检,提高活检的阳性率与诊断的准确率,减低漏诊率。研究表明[8],阴道镜检查对CIN的诊断准确性接近80%,敏感性与阴性预测值高,但特异性较低,然而在诊断宫颈高度病变和宫颈癌时,其特异性明显升高。

阴道镜检查的指征是:①宫颈外观异常,或有可疑的临床症状如接触性出血;②肉眼醋酸试验阳性;③肉眼复方碘试验不着色;④高危型人瘤病毒(HPV)感染;⑤细胞学检查结果阳性;⑥细胞学检查结果可疑,即诊断意义未明的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建议根据各地区具体医疗设施与随诊的条件而定。阴道镜检查的准确性通常受检查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影响。有经验的阴道镜专家可以立即判断宫颈病变部位,宫颈癌常发生在宫颈上皮的移行区,妇女绝经期前后,约有12%~15%宫颈上皮鳞柱交界上移至颈管内,而阴道镜难以观察到宫颈管内的病变,常造成假阴性。必有时做颈管诊刮术,可减少锥切术的协助诊断。

近年来,国际上公认对宫颈癌前病变筛查的程序应遵循“三阶梯”的步骤[9],阴道镜检查是筛查程序的第二步,承担着极其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对于诊断CIN和宫颈癌是一项很有价值的筛查方法。

4人类瘤病毒(HPV)的检测

在几乎所有的宫颈癌标本中可检出HPV DNA,HPV阴性者几乎无罹子宫颈癌之忧,因此,HPV被确认为子宫颈癌发生的必要条件。高危型人瘤病毒(HRHPV)的持续感染能够引发宫颈癌,其中主要的13种HRHPV(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68)占98%以上,各国各地区致癌种类有差别。对HPV的检测方法有细胞学检测、斑点印亦法、荧火原位杂交法、原位杂交法、Southern杂交法、多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杂交捕获法(Hybrid Capture,HC)等,现今以HC2最佳,其检测HPV敏感性可达88%~100%,阴性预测值高达99%[10]。HPV比单纯性细胞学检查更具敏感性,HPV检测结合传统细胞学检查对于宫颈癌阴性的预测价值超过了99%。因此,HPV检测作为宫颈细胞学检查的辅助手段有助于筛选子宫颈癌的高危人群,旨在早期诊断宫颈癌。

5结语

宫颈细胞学任何一种筛查方法都有其局限性,理想的筛查方案应是多种筛查技术相结合。目前国际公认的子宫颈细胞学筛查和确诊方法遵循三阶梯步骤[9]:以宫颈细胞学检查或细胞学结合HPV DNA 检测作为初筛,可疑或阳性者作阴道镜检查,镜下定位进行活体组织病理诊断,但由于各国各地区经济条件不一,以于筛查的方案、间隔时间、年龄各有差异,作为一种癌症的筛查需要满足有效性、可行性和经济成本利益,在社会广泛开展宫颈细胞学筛查应按照地区资源条件和人群风险度进行优化配置,有条件地区应遵循三阶梯步骤,尚未开展TCT检查的可延用宫颈刮片,结合阴道镜检查可以减少假阴性的发生,肉眼醋酸试验仅作为在经济不发达地区的筛查手段。HPV检测是否作为宫颈细胞学筛查的内容尚有争议,而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HPV试验的筛查方案敏感性较高,但这种方案的单次筛查成本相对较昂贵,尤其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可能无法在人群中大规模推广。但是考虑到结合性筛查所能提供保护的时间、筛查间期的延长,则宫颈细胞学检查结合HPV试验的筛查方案使总的筛查费用减少,因此这种筛查方案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有望呈进一步增加的趋势。

综上所述,宫颈细胞学的筛查不仅是医师行为,也是政府行为,根据我国各地区的经济状况制定经济实用的筛查制度,使之真正造福于广大妇女们。

参考文献

[1] 丁华野、李青 等.乳腺及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324~325.

[2] Belinson J,Qiao YL,Pretomus R,et al.Shanxi province cervical screening study,a cross-sectional comparativetrial of multiple techniques to detect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J].Gynecol Oncol,2001,83(2):439-444.

[3] 彭芝兰.宫颈上皮内瘤样变的命名分类病理及转归[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8):454-456.

[4] Gottwald,Giernat L,Lech W,et al.The results of screening program for cervical cancer in Loza [J].Ginekol Pol,2002,73 (2):934-935.

[5] Klinkhamer PJ,Meerding WJ,Rosier PE,et al.Liquid-based cervical cytology [J].Cancer,2003,99(55):263.

[6] 李琴艳、杨庆忠、付雯.TCT与巴氏细胞学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对比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9):1173-1174.

[7] 韦红卫、黄卫彤、罗小琼.醋酸内眼检查法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临床医学,2005,18(9):1166-1168.

[8] 岑坚敏、钱德英、黄志宏 等.阴道镜对宫颈上皮内瘤变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4):215-218.

[9] 宋学红.三阶梯技术诊治管理女性下生殖道癌前期病变[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2).69-70.

细胞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液基细胞学 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4年11月~2007年7月所作4000例液基细胞学涂片中阳性(ASC)以上标本386例,以其中可追踪组织病理报告的212例作为研究对象。

方法:涂片采用Thinprep 2000制片系统处理,巴氏染色。诊断依照2001年TBS系统[1]。分别为正常、ASC-US(不明意义的非典型鳞状细胞)、ASC-H(非典型鳞状细胞,倾向高度病变)、LSIL(低度上皮内病变)、HSIL(高度上皮内病变)、SCC(鳞癌)、AGC(非典型腺细胞)、腺癌。组织学标本常规10%福尔马林固定,HE染色。以组织学诊断为金标准,细胞学诊断结果与之相对照,分析细胞学诊断的检出率和符合率。

结 果

细胞学与组织学诊断结果对照:细胞学检出癌26例,其中鳞癌23例、腺癌3例,HSIL34例,其中2例不排除鳞癌,LSIL78例,AGC 中2例为腺癌。与组织学结果对照,癌检出率100%,阳性诊断符合率83.9%,HSIL检出80.9%,符合率89.2%,LSIL检出率76.4%,符合率86.3%(见表1)。

讨 论

过去的巴氏涂片假阴性率高,可达53%~90%[2,3],其主要原因是取材器上绝大部分细胞未被转移到玻片上,而是随着取材器丢掉,有效细胞量减少;且黏液、血、炎细胞、涂片过厚等常常使细胞形态改变被遮蔽,干扰读片,有报道说影响可达40%[4],我们现在所使用的液基薄层细胞制片技术,以特殊的保存液为媒介,将特制宫颈刷所取得的细胞充分洗涤入保存液小瓶,同时防止固定不及时所造成的细胞干燥变形;然后在微电脑控制下,祛除了过多的黏液、炎细胞、血等杂质,经过滤膜后转移到玻片上。此时的涂片细胞单层排列,无过多干扰因素影响,形态结构改变易于辩认。文献报道液基涂片可提高SCC和HSIL的检出率[5]。

TBS系统强调对标本满意度的评估,其中细胞量,是否有颈管细胞或化生细胞、病史、月经史都很重要。对血及黏液过多的标本,经Cytoly液处理,可使满意度明显增加。

本组病例共检出癌31例,细胞学诊断的26例全部为组织学证实,HSIL中2例报告CINⅢ级,不排除鳞癌,病理诊断为早期浸润癌,ASC、AGC各检出鳞癌1例,AGS中另有腺癌1例。现行的诊断标准中的癌是指过去的早期浸润癌和浸润癌,是传统巴氏细胞学易于漏诊的部分,使用液基制片后,检出率有提高。

HPV感染对宫颈病变有明确影响。各类宫颈病变中均有HPV感染病例,而且随着病变程度加深而增多,HSIL、LSIL、ASC分别为52.9%,33.6%,24.2%,即HSIL>LSIL>ASC,说明对病变诊断与分级中未存在明显偏差。文献认为细胞学诊断加以HPV-DNA检测,可以检出HSIL的100%和LSIL的83.5%,并且液基细胞取样一次即可完成两项检测。

本组病例诊断采用的2001版TBS分级系统ASC-H患者立即行阴道镜检并多点治检,而对ASC-US的患者可以进行短期的观察随访(3~6个月)。本级病例中,ASC-US组病理诊断为HSIL的占8.3%;而ASC-H 组病例中HSIL占26.4%,明显高于前者。因此,ASC的诊断在细胞病理医师正确认识与理解这一标准的基础上,能给临床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意见。

AGC的诊断范围比较广泛,加之腺细胞形态变化较大,较难掌握,对AGC的患者,常规活检如果病理诊断为阴性,有必要进行宫内膜检查,可以协助检出一些子宫内膜病变。

参考文献

1 SolomondD.Bethesda.System 2001.Acta Cytologica,2001,46:6-7

2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The 1998 Bethesda System for reporting cervical/vaginal diagnoses.JAJM,1989,262:931-943.

3 Frable WJ,ustin RM,Collins RJ,et al.Homogeneous sampling accounts for the increased diagnostic accuracy using the ThinPrep Processor.Am J Coin Pathl,1994,101:215-219.

4 Davey DD,ielsen ML,Rosenstock W,et al.Termionlogy and specimen adequacy in cervicovagial:the college of American pathologists interlaboratory comparison paogram experience.Arch Pathol Lab Med,1992,9:903-907.

细胞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检查; 发现; 早期宫颈病变

[中图分类号] R329.2[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2-230-01

子宫颈癌是严重威胁妇女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近年来我国宫颈癌的发生有明显上升和年轻化趋势,发病率以每年2%~3%的速度增长,因此其早期诊断十分重要,本文应用TCT技术检测宫颈病变,在临床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1-12月在我院240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患者,旨在早期发现宫颈上皮内瘤变,减少宫颈癌发生率。 1资料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09年1-12月在我院门诊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性生活在一年以上的患者。年龄20-29岁637人,30-39岁757人,40-49岁494人,50岁以上112人。宫颈炎症类型:宫颈光滑,宫颈糜烂样改变,宫颈息肉,宫颈腺囊肿,宫颈肥大,宫颈管炎。

1.2 液基细胞学检查方法

专人取样,避免经期取样,并要求24小时内禁止盆浴,禁性生活及近期阴道上药。用颈管刷颈管采集颈管上皮及移行区上皮细胞,洗入装有Thinprip专用保存液的小瓶中,由90%乙醇固定,制成薄层细胞涂片。

1.3 诊断标准

参照the Bethesda system分类:(1)未见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细胞。(2)非典型鳞状细胞,包括不明确意义(ASC-US),不排除高度上皮内病变(ASC-H)。(3)低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LSIL)。(4)高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HSIL)。(5)鳞状细胞癌(SCC)。

2 结果

2400例宫颈细胞学检查中,标本满意97%,细胞量>40%。未见上皮内病变及恶性细胞2326例,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28例,不能排除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10例,低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LSIL)19例,高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HSIL)15例,鳞状细胞癌(SCC)2例。发现TCT异常上皮细胞均作阴道镜检查并宫颈组织多点活检。28例意义不明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26例未见异常,两例CIN1,抗炎治疗后6个月复查TCT及阴道镜未见异常上皮细胞。10例不能排除高度上皮内病变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H)7例未见异常,3例CIN2行leep切除术,切除物病检CIN2,跟踪随访1年,TCT两次阴性。19例低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LSIL)9例未见异常,10例CIN1,6个月复查TCT 8例未见异常细胞。1例CIN2行leep切除术,跟踪随访1年,TCT两次阴性。15例高度鳞状细胞上皮内病变(HSIL)阴道镜1例未见异常,10例CIN2行leep切除术跟踪随访未见异常,3例CIN3行leep切除术,切除物病检2例CIN2,跟踪随访2年未见异常,一例原位癌行全子宫切除术。2例鳞状细胞癌(SCC)均行手术治疗。

3 小结

宫颈上皮内瘤变不一定都发展为原位癌,甚至浸润癌。大约一半宫颈上皮内瘤变因炎症治愈而自然消退,只有2%宫颈上皮内瘤变会发展为原位癌和浸润癌。宫颈细胞学检查是CIN最简单的辅助检查方法,CIN发展到鳞状细胞癌的时间很长,通过TCT检查可以发现早期宫颈病变,并对异常者进行阴道镜及组织病理学检查。对CIN2,CIN3患者行锥形切除或leep切除术,并做好跟踪随访工作,可以大大减少宫颈癌的发生。最后建议有一年以上性生活史的妇女每1-2年做一次液基细胞学检查,以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参考文献

[1] 丰有吉,主编的八年制妇产科学教材,[M] 人民卫生出版社.

细胞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宫颈病变;液基细胞学检查;子宫内膜和输卵管内膜病变;临床分析

宫颈癌是妇科常见恶性肿瘤之一, 全球发病率居女性恶性肿瘤第二位, 且有越来越年轻的趋势。因宫颈癌的发生发展需要相对较长的时间, 癌前病变时期持续时间长[1]且病因明确, 是可预防、可阻断、早期可治愈的恶性肿瘤之一, 所以宫颈癌筛查的临床意义尤为重大。高危型HPV是引起宫颈癌的元凶, 不良的生活习惯、吸烟、吸毒、过早过频性生活、局部理化因素刺激是宫颈癌诱因, 长期宫颈炎症的存在, 降低机体抵抗HPV病毒的能力。因此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 不仅可以发现宫颈早期癌变、癌前病变、炎症改变、而且可以早期发现子宫内膜和输卵管内膜的病变。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月~2012年8月检查的所有婚后妇女。

1. 2 方法 消毒外阴, 暴露宫颈, 干棉签拭去分泌物, 尽量多取到宫颈脱落细胞。

1. 3 诊断 阅片者为经过专业培训的病理科执业医师。

2 结果

从表1可以看出, 正常组年龄差别不大, 以41~50岁稍低。轻度炎症31~50岁发病率低, 有显著差异。中重度炎症50岁以上明显降低, 差异有显著性。化生细胞41岁以下发生率低, 差异有显著性, 挖空细胞, 低度病变31~40岁之间发病率高。

3 讨论

宫颈病变和妇科炎症与个人卫生生活习惯、体质因素、 年龄、早婚早育、避孕措施等密切相关。过早过频性生活, 物理刺激, 节育环的异物刺激, 避孕药的药理作用, 阴道手术阴道分娩均可诱发病变。由于近年来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 健康意识加强, 正常查体人员增多, 使宫颈炎症的发病率明显下降, 尤其宫颈靡烂的发病率明显降低。21~30岁年龄段中重度炎症发生率高, 无挖空细胞和低度病变患者, 与性生活频繁和节育环有关。31~50岁年龄段炎症和化生细胞、挖空细胞、低度病变发生率均高, 与这个年龄段生活压力大、激素水平波动、长期炎症的刺激有关。50岁以上随闭经的出现暴露的颈管内膜内移, 炎症逐渐被吸收, 局部刺激减少, 使急性宫颈炎性病变的发生率降低。从以上分析, 宫颈病变的筛查对31~50岁年龄段的妇女尤为重要。针对筛查结果, 结合临床症状和体征, 作相应治疗。可阻断炎症的刺激维持局部完整性, 增强局部抗病能力, 减少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发生, 也就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通过筛查也可早期发现宫腔和输卵管内膜病变, 给予相应治疗。总之, 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操作简单, 灵敏安全, 价格不高, 取材无痛苦, 适合大范围普查, 以达到宫颈癌的早防早治, 实现治愈宫颈癌的目的。

参考文献

细胞学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质量控制;血液细胞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R24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360-02

1分析前质量控制

1.1标本的采集与抗凝:目前血细胞分析多采用专用的真空管采血,是NCCLS 推荐的采血方法,目的是为实验室提供优质血样,提高检验质量。但如果真空采血的血量不足或过多,抗凝剂不够或未及时混匀而发生血液凝集等现象时,势必影响检测结果。

1.2放置时间、温度:应放置15min,而且在2h内测定,时间过短易造成中间细胞增高,血小板在15 min前有一个短时间的聚集使结果降低; 时间过长,细胞形态改变,血小板肿胀误记数为红细胞,引起血小板数的假性降低及细胞分类不准。

1.3试剂的选择:由于某些试剂存在较大的批间差, 同一标本在相同的仪器上由于试剂不同,结果可能有一定差异,原则上应选用仪器的配套试剂或仪器厂家推荐的试剂。

1.4仪器的校准:应采用仪器厂家提供的校准液,定期进行仪器校准。仪器校准之前,先彻底清洗管道,去除管道中的残留血迹、吸附的纤维蛋白等物,然后测定试剂空白,本底符合要求。再测定新鲜校准品,连续测定11次,第一次结果弃去,以防止结果不准。将10次测定的各项结果计算出均值,并与校准品给定值核对,计算出校准系数,计算方法为:新校准系数=校准液给定值/实际校准液测定值×旧参数。仪器改用新校准系数后,一定要再测校准品,观察测得值是否在校准品给定值的允许范围内。

1.5室内质控:室内质控能监测、控制本实验测定结果的精密度,并监测结果准确度的改变,提高常规测定的批间和批内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每天常规工作前先做室内质控,在控后,再做病人标本。如果失控,须及时查找原因提出处理办法,填写失控报告,失控纠正后方可检测病人标本。

2分析中的质量控制

分析中的质量控制是保证结果准确的具体措施,血细胞分析测定参数较多,总体上可分为测定参数和导出参数。测定参数的准确程度制约了导出参数的结果,质量控制是保证测定参数准确的基础。下列几种原因均可影响到分析中的质量控制:①所用试剂是否匹配,是否在有效期内,是否变质;②仪器运转是否正常;③注意病理因素对血液分析仪检测的影响;④必要时用手工方法核对检测结果。

3分析后的质量控制

分析后的质量控制,也是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的重要环节,需要从以下几点抓起:

3.1回顾性的质量控制,目的在于控制检测工作的精密度,及时追踪结果的准确性,确认实验结果是否正确,报告单能否发出。可用样本浮动均值法进行监测,将每天的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求出浮动均值,并绘制质控图。笔者以血细胞分析中HGb、RBC、WBC、PLT四项参数浮动均值作为主要参数,正常情况下, HGb、RBC、WBC、PLT的浮动均值都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波动较大,超过2s范围,说明可能失控,应认真查找原因。

3.2对科室两台血细胞分析仪每天利用3个不同水平的常规标本对比监测,主要观察HGB、RBC、MCV、WBC、PLT 五个参数,保持两台仪器结果的一致性。

3.3积极参与室间质评活动,通过不同的实验室分析同一标本,评定本实验室常规工作的质量,观察实验的准确性,建立各参与实验室之间分析结果的可比性,对于发现问题,提高分析水平很有帮助。

3.4认真审核每一项检验结果,对结果与临床诊断有差异者,必须复查,必要时通知临床重新采集标本。审核时注意观察病人血细胞分析的结果是否一致, 对差异较大者应进行复查。以防标本张冠李戴。

3.5定期征求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结果的评价,临床医生对实验数据的评价是质量控制的重要内容,他们最熟悉病人的病情变化和疾病的发展状况。实验数据是否与临床病症相吻合是衡量检验结果正确与否的重要方面,因此实验室工作人员要经常听取临床医生的意见,及时纠正潜在的引起实验偏差的因素,更好地为临床服务。

综上所述, 在医学检验朝着仪器自动化, 试剂商品化和管理科学化方向发展的今天, 对临床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各实验室结果的可比性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血液分析仪的使用虽然给临床提供了许多重要的诊断指标, 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确性和准确性, 同时也提高了效益和效率, 但影响因素较多, 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手工分析。为了保证病人标本检测结果的质量, 我们必须一丝不苟的做好血液细胞学检验的全程质量控制, 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参考文献

[1]丛玉隆.临床实验室分析前质量管理及对策[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8):483

细胞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液基细胞学;痰脱落细胞;诊断;肺癌;价值;漏诊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12-0011-01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结构的不断改变,在世界各国中,肺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均在大幅度增长,在恶性肿瘤的死亡率和发病率中都名列前茅。肺癌发病隐匿,尤其是早期临床中常常无症状,很容易被忽略。很多患者在疾病晚期才被确诊。因此,一直以来其治疗效果均不满意,为了减少患者的死亡率,早期确诊是关键。痰液细胞学检查主要是指将怀疑肺癌患者排出的痰液进行涂片,涂片中癌细胞形态特点在显微镜下观察,并做出初步的细胞类型诊断[1]。探讨液基细胞学在痰脱落细胞诊断肺癌的价值,为今后的肺癌早期诊断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自2006年10月至2012年10月收到送检痰液标本88份,均怀疑为肺癌患者排出痰液所做成的,其中患者为男性53例,女性35例,88例患者平均年龄为61.5岁。收集患者痰液的时间均为清晨,对未有自然排痰及痰量少的患者,采用雾化吸入促进排痰。

1.2 方法:所有收到的痰液均分成2份,一份加入装有30mlDTT保存液的TCT小瓶中,保存液为2g二硫苏糖醇:50%酒精400ml,另一份做成传统的细胞涂片2张。TCT小瓶中混合均匀后放置3分钟,然后进行5分钟的混合液震荡,观察混合液中有无凝结,如果在混合液中发现了凝结,则可给予DTT适量,直到凝结溶解充分为止。离心管中倒入制作好的溶液进行10分钟的离心,将上清液去掉,再加入至10ml的离子水,再次混合均匀并对混合液进行震荡,将上清液去掉,然后加入至10ml的生理盐水,震荡,放入机器上进行自动涂片,以及巴氏染色。肿瘤细胞诊断采用阴性、阳性和可疑三级分类法,并将液基细胞学检测的所有标本与传统涂片方法检测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2]。

2 结果

液基细胞学检测中,88份痰液标本中检测阳性33例,可疑2例,应用免疫组化对可疑病例进行检查,确认为阳性。常规方法检测阳性26例,可疑4例,应用免疫组化对可疑病例进行检查,确认1例为阳性。所有患者经过活检、纤维支气管镜、经皮肺穿刺之后,确诊43例。液基细胞学检测的检出率为39.77%,漏诊率为18.60%;传统检测方法肿瘤检出率为30.68%,漏诊率为37.21%。两种检测方法相比较,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种检测方法诊断结果统计

3 讨论

肺原发性恶性肿瘤是肺癌,全世界的癌症死亡因素中,目前占据首位的即是肺癌,而支气管黏膜上皮是绝大多数肺癌的起源。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随着工业的发展而迅速上升,男性患者中,死于癌症的肺癌是首位。目前临床对肺癌的治疗尚无特效方法,其主要原因是临床中该病早期无明显表现,而大多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所以,为了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早期准确诊断尤为重要[3]。

肺癌早期诊断的重要方法之一是肺部脱落细胞学检查,该方法的优点是安全、简单、设备要求低、方便,还能够反复检查。在肿瘤检测中,传统的细胞涂片方法虽有一定的价值,但是有相关研究报道称,大约有20%~60%的假阴性率在应用传统检测方法中一直没有能够得到很好的改善,而主要造成其检出率不高的原因为:玻片上存有大量黏液、血细胞等干扰物,对确诊率造成了影响,且是直接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大量的样本细胞在制作涂片过程中被抛弃。临床研究中,为了解决影响检出率的上述两个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能够比较有效的解决这两个难题的检测方法是液基细胞学检查,它具有很多的优点,无创伤性、取材方便、可重复性等等。细胞的固定在液体中完成,保持了原有的细胞形态结构,避免了由于空气干燥而造成的细胞退变;溶解过多的红细胞,分解黏液,大部分白细胞经离心去除,能够将有诊断价值的细胞最大限度地集中,减少红细胞、黏液、白细胞的遮挡;应用薄层技术,使细胞涂片分布均匀、集中,避免细胞遮挡、重叠、减少漏诊、节省阅片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无细胞交叉污染或漂浮物,保证细胞染色鲜明。

液基细胞学具有许多的优点,使得诊断的检出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与传统检测方法相比较,漏诊率更小、确诊率更大。当然,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不宜盲目的仅仅应用液基细胞学检查诊断,最好联用液基细胞学及传统检测方法,对比分析,提高确诊率。

参考文献

[1] 贾伟,黄礼年.液基薄层细胞学在肺癌诊断中的进展[J].中华全科医学,2012,10(07):1133-1134

[2] 刘英欣,王跃春.痰液基细胞学联合CT对早期肺癌的筛查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12(05):1092-1093

细胞学范文第9篇

资料与方法

2000~2008年收治全血细胞减少患者343例,疑存在造血系统疾病而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其中男206例,女137例,年龄10~70岁,平均53岁。

诊断标准:全血细胞减少:血常规检查多次或至少有3次血红蛋白<100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即血液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三种成分均减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增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骨髓纤维化等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参照文献。

方法:对所有患者的临床特点,最终诊断、特殊检查结果、外周血细胞形态、骨髓象特征等进行分析比较,以明确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各种病因分布,评价骨髓细胞学检查在全血细胞减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结果

实验室检查及临床特点:白细胞(0.9~3.8)×109/L,平均值2.8×109/L;血红蛋白44~92g/L,平均值75g/L;血小板(28~85)×109/L,平均值52×109/L;网织红细胞比例0.1%~14.8%,平均值1.0%;外周血涂片发现幼稚细胞142例,未发现幼稚细胞201例。合并发热184例,合并出血倾向113例。

骨髓细胞学检查结果与病因分析:①骨髓像特征:骨髓增生活跃246例(717%);骨髓增生减低97例(283%);骨髓中存在病态造血92例(268%);其中一系病态14例(41%);二系病态46例(134%);三系病态32例(93%)。②病因分析:343例患者中由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细胞减少235例(685%),其中骨髓增生活跃689%,骨髓增生减低311%。骨髓细胞形态多见异常,粒、红、巨三系可有不同程度病态造血或细胞比例异常。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占108例(315%)。骨髓以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多见(778%),其中恶性肿瘤骨髓侵润31例(287%),异常细胞呈团状、簇状或散在分布,常分布于片头,片尾部位,具有原发部位肿瘤细胞特征;细菌感染性疾病27例(250%),呈反应性骨髓象,多见中性粒细胞核象左移,胞浆中出现中毒颗粒和空泡变性等;肝病18例(167%),肝硬化所致继发性脾功能亢进,骨髓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但有不同程度的成熟障碍,以粒系和巨核系成熟障碍易见;结缔组织病8例(74%),骨髓表现多以反应性骨髓象为主,巨核系多无明显异常。骨髓增生减低222%,其中恶性肿瘤11例,表现为粒、红、巨三系均有不同程度减低,未发现肿瘤细胞浸润;病毒感染10例,多为EB病毒感染造成,淋巴细胞比例增高,异形淋巴细胞超过10%;HBV感染3例,表现为三系明显减少,骨髓造血组织减少,类似与再障骨髓象。见表1。

讨论

本文资料表明,引起全血细胞减少最常见的原因是造血系统疾病(685%),其中骨髓增生活跃(689%),骨髓减低(311%)。主要病因包括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部分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骨髓纤维化、巨幼红细胞贫血、溶血性贫血等引起。造成全血细胞减少的发病机制: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三系细胞生成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②骨髓无效造血,骨髓增生活跃,三系均不减低,而外周血三系减少,骨髓可见一系或多系病态造血;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③异常克隆增生抑制了骨髓正常造血功能,导致正常细胞增生受抑,如急性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④造血物质严重缺乏及利用障碍,如巨幼细胞性贫血(血细胞成熟障碍);⑤某种原因加速破坏了血细胞,超过了骨髓造血代偿能力,如溶血性贫血。

非造血系统疾病所致全血细胞减少(315%),主要病因包括:肝病、感染性疾病、肿瘤和结缔组织病。原发病经治疗得到控制后,外周血全血细胞减少的症状可明显改善,多能恢复至正常水平。这类患者骨髓象以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为主(778%),骨髓检查多表现为反应性骨髓象;少数患者可见异常细胞成分,如恶性肿瘤骨髓侵犯等。外周血细胞减少的主要机制:①病毒感染:如肝炎病毒、EB病毒等,可能机制为病毒造成造血干细胞损伤,阻碍了血细胞的生成或成熟受阻;②诱导机体产生自身抗体,抗体与血细胞结合,引起血细胞破坏增多;或结合在骨髓单个核细胞膜上引起骨髓造血干细胞功能异常或破坏增多,进而影响造血功能,如结缔组织病;③继发性脾功能亢进,脾脏对血细胞破坏增多;④恶性肿瘤骨髓

[CSX]

浸润破坏骨髓造血组织,造成血细胞生成减少;而部分肿瘤患者多次检查均未发现骨髓浸润,但临床表现为全血细胞减少,可能与肿瘤毒素作用、肿瘤造成营养吸收不良或免疫功能紊乱有关;⑤细菌感染:多见于伤寒、败血症、结核病等,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毒素及炎性介质对骨髓造血机能的抑制或细菌感染造成免疫功能紊乱,血细胞破坏增多所致。

全血细胞减少以造血系统疾病为多见,及时进行骨髓检查有助于病因分析;但近1/3为非造血系统疾患所致,应结合临床特点,骨髓检查及其他检查手段综合分析以提高临床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ZK)][HT][FL)][HJ]

99Tcm-EHIDA肝胆显像在先天性胆道闭锁和婴儿肝炎综合征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细胞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脑脊液细胞学;中性粒细胞

【中图分类号】R33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2-001-03

脑脊液细胞学(cerebrospinalfluid cytology,CSFC)是对脑脊液细胞的形态学研究,不仅提供白细胞总数的变化情况,而且能够提供各类细胞的比例,同时还能发现多种特异感染性病原体及恶性肿瘤细胞等,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了重要依据。在临床中经常发现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现就我院210例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我院2001年1月-2011年1月间住院患者中有1203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病例,其中210例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男67例、女38例,平均年龄40±11.96岁。

1.2 方法。常规腰穿取脑脊液1ml,在30min内用自然沉淀室方法,待玻片自然干燥后,行MGG(May-Grunwald-Giemsa)[1]染色,自然干燥,在显微镜下观察脑脊液细胞情况,每张玻片全片观察(标准的镜检扫视法),根据富氏计算法[1]计算出细胞数,观察小淋巴细胞、大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百分比并统计分析。

2 结果

CSF细胞学发现中性粒细胞,共210例,占全部CSF细胞学检查的17.46%,包括了感染性疾病和非感染性疾病。其中,感染性疾病中病毒性脑炎30例、结核性脑炎72例、隐球菌性脑炎14例、化脓性脑炎54例;非感染性疾病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30例、神经白塞病4例、脑膜癌6例。中性粒细胞在脑脊液细胞的比例,病毒性脑炎占60%-80%,结核性脑炎占40%-80%,隐球菌性脑炎占0%-30%,化脓性脑炎占70%-90%,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脑炎5%-70%,神经白塞病占40%,脑膜癌占0%-20%。

3 讨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能够对脑脊液中细胞种类进行精确分类并且准确计数,因此能够发现不同疾病的中性粒细胞比率特点,从而实现在各种疾病的早期诊断。脑脊液细胞学检查中出现嗜中性粒细胞一般提示脑膜炎性刺激性病灶存在[1]。常见的有化脓性细菌、结核和病毒感染,隐球菌和寄生虫感染等少见。化脓性脑膜炎呈中性粒细胞反应,病毒性脑膜炎呈淋巴细胞反应,但急性早期见中性粒细胞。本研究显示:病毒性脑膜炎出现中性粒细胞多在发病2d以内[2],最长可达7d,很快被淋巴细胞、淋巴样细胞和浆细胞的增殖所替代,形成典型脑脊液细胞学改变――激活淋巴细胞反应[3]。另一特点为病毒性脑膜炎在治疗后总细胞数下降较快,病情好转即见激活淋巴细胞减少,正常小淋巴细胞和一般单核细胞增多,当后二者正常时即提示病情的好转,反之则提示病情加重或复发[4]。化脓性脑膜炎的中性粒细胞一般在70%至90%之间,即光镜下为满视野中性粒细胞可见杆状或分叶核粒细胞,脑脊液中细胞表现为均匀一致的中性粒细胞升高,经有效抗生素治疗后单核吞噬细胞比例增加及淋巴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消失。

中性粒细胞在结核性脑膜炎出现一般为40%至80%,呈混合细胞性反应[6],即淋巴细胞、单核吞噬细胞、浆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并存且均活跃,中性粒细胞的比例具有一定特征性,而且中性粒细胞只有在有效抗结核的情况下才减少甚至消失,故观察脑脊液的动态演变能够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隐球菌性脑膜炎有一部分的脑脊液中会出现中性粒细胞,且常常在30%以下。有时与结核性脑膜炎难于鉴别,需通过诊断性治疗及动态观察脑脊液中中性粒细胞的变化加以鉴别。另一部分脑脊液以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为主,不出现中性粒细胞,这时可以通过脑脊液墨汁染色确诊。

中性粒细胞在非感染性疾病(包括结缔组织病及脑膜癌)脑脊液中出现比例较少,其中神经白塞病出现中性粒细胞较常见,这与神经白塞病的病变机制有关,即早期典型病变表现类似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或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后期呈淋巴细胞性血管炎表现。故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常可见中性粒细胞占一定比例的炎性反应,提示该病的中性粒细胞性血管炎机制是诊断脑脊液的重要线索[5]。脑膜癌只是偶见中性粒细胞,另外,本研究提示脑脊液细胞学动态变化(脑脊液细胞之间的转化)能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疗效提供重要的依据。

总之,脑脊液细胞学出现中性粒细胞对中枢神经感染性疾病具有重要的早期诊断价值,结合脑脊液的动态观察和生化以及神经影像等检查能更好地鉴别诊断。

参考文献

[1] 侯熙德,周善仁.临床脑脊液细胞学.江苏科技出版社.1986,39-92.

[2] Peter R, Donald M D, Johan F, et al.Tuberculous meningitis.NEJM, 2004, 351(17) : 1719.

[3] 粟秀初,孔繁元,主编.神经系统临床脑脊液细胞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

[4] 赵钢.我国脑脊液细胞学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J].第十届东北地区神经病学学术交流会议.51-55.

上一篇:美学观范文 下一篇:神经外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