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06 17:55:20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1

[关键词]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艺术与技术相结合;计算机图形学;三维动画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6)08-0069-02

一、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发展与基本特征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计算机运算能力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图形学(Compute Graphic,简称CG)也在各种应用领域蓬勃发展起来。至90年代末,CG的应用已席卷三大领域:一是其在绝大多数设计行业和科学仿真中的运用,促进了无纸化设计流程的形成以及低成本的试验效果;二是其在游戏与影视娱乐业中的大规模运用,这一点从好莱坞的特效大片中可以清晰感受到;三是CG与互联网媒体的深入融合,人们由此习惯了数字化生活。2007年,乔布斯在Mac World上了第一代iPhone,将多点触摸的移动媒体终端引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之后至今的这些年,计算机图形学与人们的生活结合得更为紧密,数字媒体艺术这一相对统一综合的专业名称也在这几年中逐渐确定下来。

数字媒体艺术是跟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的,随着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的不断演进,一方面,人们逐步将其应用到绘画、设计、雕塑等传统艺术和设计领域;另一方面,也将各种技术与其相结合,运用到科学仿真、媒体交互等领域。不难看出,计算机技术是这一发展历程中极其重要的推动力和前提条件,其中计算机图形学又是最为重要的,其与图形的不解之缘,使其在传统视觉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应用上最为广泛。因此,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以计算机图形学、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为手段,将多样的媒体互动方式相结合,进行艺术创作与艺术设计的新型交叉性学科。

二、数字媒体艺术本科教育的特点

(一)专业交叉,艺术与技术的结合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由技术和艺术两个层面构成。当今国内多数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大学,对于技术的重视是比较少的,缺乏与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深层次交叉结合。作为艺术生被招收入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在进行一些对逻辑思维要求较高的工作,比如脚本编程、三维动画绑定时,往往力不从心,此时如果有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学生参与进来,协同合作,对双方都大有益处。笔者认为,将数字媒体艺术与数字媒体技术两个专业置于同一学院或系科下,是一种不错的办学方式。

(二)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历程中,不断地融入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服务的方向和行业也不断地扩展。因此,本专业形成了内容跨度大,就业方向多样化的特点。这为数字媒体艺术的本科教育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挑战。就目前各个院校开设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来看,大体可分为数字图像处理、数字影像制作、虚拟现实交互设计、网络媒体交互设计等几个大类教学内容,而每个大类又可划分出若干分支,比如数字影像制作可以分为三维动画、数字影视特效、数字影视合成剪辑等,虚拟现实交互设计可分为科学仿真模拟、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博物馆、展览馆等)、游戏娱乐设计等。在本科教育的四年时间里,学生要全面学习所有这些领域,显然是不现实的。这些分支,其实每一个方向都具有自身的系统体系,需要学生专注地花费两三年去认真钻研学习。

(三)专业知识更新空前频繁,师资要求高

数字媒体艺术是以计算机技术发展为依托的,所以其专业知识的更新可谓是日新月异,这对教授核心专业课程的教师来说是相当大的挑战。以三维动画为例,其本身复杂的制作流程就决定了它是一个需要团队协作的专业方向,要胜任这个专业的教学任务,需要在每个流程环节上都培养专业的教师,因为每个流程环节都包含着相对独立而又极为专业的知识,如果不是潜心研究,就很难精通,更别说达到授业解惑的程度。并且,这些知识的更新极为频繁,从相关的商用软件的更新频率来看,就可以很明显地感受到这一点。比如Autodesk公司的所有动画软件,更新周期基本是一年,每个版本会新增很多内容,这些新内容要完全掌握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一般从业者不需要急于掌握新功能,但对于专业教师来讲,不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是不可接受的,是缺乏专业水准的。类似这样的现实情况,普遍存在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各个专业方向中。

三、数字媒体艺术教育中专业细分的必要性

面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这些特点,关于专业方向是否需要进行细分的争论在高校中由来已久。有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细分专业方向会使得学生的知识面变窄,更偏向于技能的培养,不符合高校的育人精神。在反复的争论中,笔者也曾一度几乎要认可这样的偏见,然而,通过大量的分析思索,以及自己十多年的教学经验积累,笔者认为细分依然是必须的。以下为笔者个人的一些看法。

(一)多样化的专业方向有必要做区分

前面分析过,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其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内容跨度大、专业方向多的特点。这其中,每一个专业方向都自成体系。比如三维动画,从其流程来说,就有剧本写作、人物设定、场景设定、故事板脚本、三维建模、纹理与材质、灯光设置、绑定装配、动画调节、特效制作、渲染输出、合成剪辑等众多环节;从其艺术表现手段和形式来说,需要学生掌握运动规律、镜头语言、影视编导、表演等。对于这样一个需要多人团队协作的体系,团队的每个成员不仅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学习经历,还需要分工学习。

然而,我国当前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设置在这方面不容乐观。在数字媒体发展的初期,由于对专业的总体发展缺乏正确的认识和宏观的规划,各大院校在本专业的设置上普遍都犯了大而全,却缺乏深度、缺乏特色的错误。绝大多数学生都抱怨,在校四年,除去基础课程和毕业设计,在两三年时间里要学十几种甚至二十几种专业课程,基本上是走马观花,很难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学习,使得学生多数成了眼高手低的人,毕业后很难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毕业即失业的现象相当严重。如果说一个高校专业为社会培养的都是这样一些人才,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

(二)师资专业水准的提高也要求专业细分

在专业发展初期,教师在专业广度上要有尽可能大的拓展热情;而当专业体系发展已趋向成熟和稳定时,其对教师的要求显然跟之前是不一样的。前面已经阐述过,每一个专业分支中包含着若干流程步骤,都需要有专业人才掌控。与之匹配的,自然需要教师在专业的深度上挖掘得更深。如果不做专业细分,教师就无法进行深入研究,也不可能做合理的分工,很可能还会不得已地兼任多个专业方向的课程。很难想象有教师能在这样大而全的专业体系下把教学真正往纵深做详翔的钻研,如此做法对高校育人的宗旨显然是不负责任的。

(三)专业细分并不限制学生视野

回到之前争论的焦点,专业细分是否真的会限制学生视野?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首先,学生视野的宽广并不能靠大而全和缺乏深度的专业设置来培养,而更多地在于学生是否能在课余按照自己个人的兴趣特点,从其他各个专业更广泛地吸取营养。大而全的专业设置必然使学生课业过于繁重,没有能够自主支配的业余时间,这对拓宽视野来说反而是一种伤害。同理,如果进行合理的专业细分,让学生从繁杂的课业中解放出来,既有利于其对自身专业的深入研究,又有助于其涉猎自身专业之外的知识。孰优孰劣,不用赘述了吧。

四、专业细分的建议

笔者认为,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专业方向细分和课程设置上应该充分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结合学校原有专业实力,有选择地开设专业方向,避免大而全,突出特色

有的学校有较强的设计学教育底蕴,那么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时候,就应该以数字图像处理、传统设计的虚拟表达、数字化展示、网络媒体交互设计为主体,这样就可以充分发挥原有专业在新专业发展中的辅助作用,也可以让数字媒体艺术更好地与原有专业相结合。有的学校在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较强的实力,在开设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时,就可以把科学仿真模拟、游戏娱乐设计、虚拟现实等方向作为重点,这样可以最大化体现其数字媒体的研发能力。还有些院校有电影学和动画专业的传承,开设本专业时就可以把重点放在三维动画和影视特效方向上。

(二)课程设置上,注意专业方向的细分

面对内容如此庞大的专业,不对其进行合理的细分,在教学上是充满隐患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在大一阶段必须完成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工作;在进入大二后,应该对学生做一个更细的专业方向划分,以便让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专业、更有目的性,也使得他们在专业上能够真正做到精通;进入大三下半学期,可以考虑多设置本专业中不同专业方向的交叉课程,让学生在这一阶段将自己的所学充分展现出来,通过专题形式,提倡多专业协作进行创新型的课题研究,拓展学生在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中的整体宏观思维。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既精通本专业知识,又善于跟其他人才沟通协作,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有用人才。

[ 参 考 文 献 ]

[1] 道格拉斯.技术的艺术(影视制作的美学途径)[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

[2] 廖祥忠.数字艺术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3] 贾秀清.重构美学:数字媒体艺术美学本性[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2

不同学科背景的学校开设的数字媒体专业,他们支撑的学科平台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浙江大学是全国重点院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旗下,并有国家重点图形图像实验室作为技术支撑,它的专业培养目标为:“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湛、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国际化视野和人文艺术素养、具备管理素质和领导才能,能适应二十一世纪数字媒体技术发展需要,从事数字媒体的开发、制作与设计以及其它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将学习数字媒体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理论及专业知识,接受数字媒体的软件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的基本训练,将具有面向网络的、新型的数字媒体研究与开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具备较强的新媒体艺术创作能力。本专业在高年级的专业选修课中将设置数字媒体技术和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模块课程,两个方向修读同样的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在选修课上则各有侧重。”

浙江传媒学院是一所传媒类院校,以影视艺术学科为主,2004年升为本科院校后,形成以文、工、管为主的传媒类院校。其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在动画学院旗下,形成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技术三个本科专业相融合;培养目标为:“培养掌握数字媒体核心技术,具有艺术创意能力,能从事数字媒体的技术开发与艺术设计、制作,以及其它在计算机、媒体、网络交叉领域工作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可去影视、数字娱乐、出版、图书、新闻等文化媒体行业,以及国家机关、高等院校、电视台等单位。本专业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和兴趣,手机游戏将作为本专业的发展方向。”

江苏有一所三本高校,数字媒体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为:“为各大门户网站、网络公司、电视台或电台网站、广告制作公司、电子音像出版社、多媒体软件开发与制作公司、电脑视音频娱乐产品开发与制作公司、交互式多媒体应用开发与制作公司等单位培养具有较高的综合艺术素养,掌握必备的网络多媒体技术和编程技术,能进行网站整体形象设计与策划、网络动画、网络广告、网络视音频艺术设计与制作的具有现代意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我们对具有数字媒体专业背景学院的学科进行分析、归类,根据不同学校专业布点情况,数字媒体类专业分布在以下学科:

即理工/电子信息(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文学,艺术类(数字媒体艺术)、管理类和计算机专业类(数字媒体技术)。其培养目标依据不同学科背景,结合各自特点,为社会相应的岗位培养所需人才,实现多层次、交叉互补立体化的培养目标。

二、

今天,我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正面对越来越丰富的以数字为载体的信息。比如我们体验着3D游戏创造出的虚拟世界,感受着数码大片带给我们的极限刺激,或者在工作中传输电子合同、发票、交易记录等等,这些都是数字媒体的不同表现形式。数字媒体使得我们可以用原来不可想象的方式进行交流、生活和工作。专家预测,我国目前的数字媒体人才缺口达15万。

数字媒体(digitalmedia),北京师范大学肖永亮教授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是以信息科学和数字技术为主导,以大众传播理论为依据,以现代艺术为指导,将信息传播技术应用到文化、艺术、商业、教育和管理领域的科学与艺术高度融合的综合交叉学科。数字媒体包括了图像、文字以及音频、视频等各种形式,以及传播形式和传播内容中采用数字化,即信息的采集、存取、加工和分发的数字化过程。数字媒体已经成为继语言、文字和电子技术之后的最新的信息载体。《2005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白皮书》中对数字媒体是这样描述的:数字媒体包括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文化内容产品及服务,具有高增值、强辐射、低消耗、广就业、软渗透的属性。“文化为体,科技为酶”是数字媒体的精髓。

数字媒体技术正越来越广泛地被人们应用在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中,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在我国发展方兴未艾,以高科技与文化相融合为特征的数字媒体公司发展越来越迅速,与产业的快速发展之势相对的是,数字媒体人才尤其是高端人才的大量缺乏正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之一。这里面既包括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又包括数字媒体艺术人才,两者的研究方向截然不同,但又有紧密的联系。现在国家支持文化产业,而数字媒体人才就是直接为这一产业服务的,尤其在经济发达的大城市,数字媒体专业人才更是抢手,严格来说,从今年开始,浙江大学才有第一届本科毕业生,他们的就业形势很好;另外,还有一些社会类办学学校或培训机构在作某个方面技能的培训,这些培训学员综合素质和高校学生有一些差别,相对来说创新能力要弱一点。针对这一现象,合理的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非常重要。

二、为夯实基础,采取分阶段培养构想

根据学生自身水平以及今后发展目标等不同情况,我们规划了分阶段培养目标,提出以下图例的培养方案:

1人文素质型培养方案

按不同学科统一安排一年级教学。针对大多数学生人文素质缺乏的现象,在一年级加大人文素质课程教育。这是面上教学,面向所有学生,强调作为一个中国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人文素质能力。学习的课程模块有:人文社科类、科普技术类、艺术鉴赏类等,目标定位在使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学习,培养人文素养。

2专业发散型培养方案

一年级以后,根据不同类型学生特长,他们在可选范围内选择各自的专业。但是每个专业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有一个相对界定,学生需要了解专业。此阶段重点需掌握专业的基础知识,为拓宽专业打下基础。在此阶段又可分成类,一类是学习型的学生,可按继续学习方向努力来培养;另一类是发散创新型学生,其教学方法以开放式项目的开发、研究为引导,以创新项目来驱动。这部分学生人数约占30%左右。

三、构建技艺融合,互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上分阶段的培养方案,必须要有实践教学体系与之配套,设计才能落实。我们制定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一个技艺融合、立体的架构(见下图)。

纵向表示按阶段按知识课程链排列,逐步深入,照顾了知识的阶梯性;横向表示开设课程性质和课程开设学期。通过广泛开设选修课和开展创新活动,从而照顾了知识的广度、深度,兼顾相关专业关联模块的学习。从学科背景拓宽、创新能力培养来看,搭建了好的平台。形成了纵横交错互为补充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在这样的体系中,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水平,灵活地选择定制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案,切实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思维的能力。

四、数字媒体人才培养素质要求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有别与其它专业,它突出的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达、表现与创意相结合,属于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的人群。在素质要求方面,重点关注下几个方面:

1“三创”人才培养的现状

“三创”是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属创新教育的三要素。一般来说,创新意识是从事创新活动的前提,是创新的内在动力;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思考过程,是获得创新成果的必由之路;创新能力是创新教育的必然结果,是从事各种创新活动的能量保证。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能力的强弱对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目前不少大学生创新能力处在普遍偏低的状态。从2009年毕业生答辩情况来看表现比较突出:一是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专业知识面比较狭窄。不少学生牢骚满腹,唉声叹气,对自己缺乏信心。二是缺乏创新的毅力。虽然有些大学生也能认识到毅力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性,但在实践过程中往往虎头蛇尾,见异思迁,放弃追求。三是缺乏创新的兴趣。现在不少大学生的兴趣往往随着时问、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和广度,。四是缺乏创新所需的观察力。在观察的速度和广度、观察的整体性和概括性、观察的敏锐性和深刻性、观察的计划性和灵活性等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足。五是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有些人也想创新,但不知道如何去创新。

2“三创”人才素质定位

“三创”人才素质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三个方面素质要求。

(1)创新意识是指每个人对创新的认识、要求、欲望和激情,反映了要求创新的迫切程度。人与人之间的创新意识差距很大,没有统一的模式。一般来说,每个人创新意识取决于个人的“本能”和“技能”,本能是先天性的,但技能是后天形成的,它是人们在各种实践中不断的探索以及前人的指导、培养下逐步提高的结果。对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体现于整个教学实践中,其中教师的创新意识非常重要,教师是学生创新意识的引导者和挖掘者。

(2)创新思维是每个人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必须依赖的思想基础,包括思维的基本类型和具体的思维模式等。人的创新思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通常所说创新思维包括分散与集中思维、逆向思维、形象思维、直觉与灵感思维等等,都是人们长期研究的结果。但具体应用到某个体的实践中很难说清楚是那种思维在起作用,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在形成一种“习惯思维”模式,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早签到、统一早读、统一息灯等等,给学生带来的是服从和本应如此的思维定势,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3)创新能力是创新实力和创新能量的象征,是创新教育的最终目标。伴随着新媒体时代来临,新媒体行业给学生提供许多创新能力培养机会,比如国内外的新媒体作品的比赛,几乎每月均有,组织机构层次各异,尽管行业认定标准不统一,但就机会本身来说,施展创新能力的平台多样,只要积极参与,都会有好的收获。现在有条件的学校在动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赛事。并免费为学生提供制作工作室,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的作品。从某种意义上说,给学生提供极好的发展空间,也加强了师生的交流。

3把好学生人口关,选拔符合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

在选拔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时,要把好学生入口关,选拔符合专业要求学生进入专业学习。就数字媒体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要求来说,作为合格的数字媒体专业学生,一般应该具备一定的美术功底,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与感悟能力,具备较好动手实践的能力,善于沟通和表达自我,具备较好的文字与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扎实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等。

摘要本文从数字媒体专业发展的背景出发,梳理市场对所需要人才提出的素质要求,提出技术与艺术融台的实践教学体系。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3

【关键词】人才培养 专业改革 探索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C-0116-02

我院数字媒体专业开设于2010年,作为一个近几年兴起的复合型专业,知识范围广、技能要求高,目标在于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强的人才,而对于很多高校数字媒体专业而言,与快速发展的社会要求相比,在人才培养方面或多或少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本文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例,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培养体系、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与实践,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明确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具有遵纪守法、爱岗敬业、踏实肯干、勇于创新职业素养,具有视音频数字化、多媒体设计制作、数字影视制作、网络动画与广告制作等职业能力,可以从事广告设计、网站开发与设计、动画创作与设计、数字影视特效制作与合成、网络界面及用户界面设计与制作和电视栏目及频道包装等后期合成技术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根据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结合区内外企事业单位的调研走访结果,整理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就业主要岗位、主要从事工作及就业方向,从而得出其职业岗位群,具体如表1所示。

表1 数字媒体专业岗位群

职业岗位群 主要岗位名称 主要就业方向与工作任务

平面设计与制作岗位 1. 摄影师

2. 图像制作员

3. 平面广告设计师

4. 网站设计师(美工设计) 在数码摄影、广告、数码设计、数字排版与印刷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从事摄影、数码图像制作处理、广告设计、数码排版、产品包装及网络界面设计与美化工作

数字影视制作岗位 1. 摄像师

2. 多媒体制作员

3. 数字视频合成师

4. 数字视频(DV)策划师 在影视制作行业如:影视、婚庆、网络媒体、影视广告等公司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拍摄与录像、素材加工与处理、特效合成与美化、宣传片策划与制作等工作

三维设计与制作岗位 1. 三维制图员

2. 三维设计师 在影视公司、小型动漫公司、室内装修公司等从事三维建模和设计工作

二、建立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结合农类学生接受知识和形成能力的特点,循序渐进,按学期将培养过程分成职业引导、职业养成、职业素养三个阶段,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专兼职教师结合等多种方式,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案例示范等多种方法,分别训练学生的基础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岗位能力,实现高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具体方案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第一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的要求,完成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技能的学习与训练,主要在多媒体教室和计算机机房完成,考核主要由授课教师完成。

第二阶段:主要侧重专业技能的提高和综合能力的强化,主要在多媒体技术实训室以及校内工作室完成。其中基本技能训练由校内教师讲授,专业技能训练由企业兼职教师授课,通过真实项目、真实经验的训练和分享,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强化学生综合能力。

第三阶段:主要侧重岗位能力的训练。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工作室、校园电视台等真实岗位进行岗位能力训练,然后到校外实训基地、校企合作单位进行顶岗实习,在校外导师指导下完成相应岗位的工作任务,从而具备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

三、构造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应该以职业素质、职业能力的培养为中心,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作为人才培养的切入点,突出农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性、开放性、应用性,从而形成由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实践技能教学体系及职业素质教育体系三部分组成的人才培养体系,如图2所示。

图2 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知识教学体系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数字媒体专业理论教学体系以够用、适用、能用、会用为原则,突出专业知识的针对性和技术的实用性,并根据就业方向,把职业技能分为平面设计、数码影视和三维动画三个方向。理论知识教学体系包括文化基础知识、艺术设计基础知识与数字媒体专业基础知识三部分。

(二)实践技能教学体系

实践能力培养是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能力形成的关键,我们通过课程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企业实践创新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课题)毕业顶岗实习五个层次安排实践技能教学,形成“五段渐进式”循序渐进、层层递增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出实践能力强,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技能实践型人才。

(三)职业素质教育体系

职业素质的培养是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是学生从实习生到职业人转变的本质。在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我们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强调专业技能的培养以及工学结合的模式、产学研的联系与互动,从而让学生掌握扎实的技能,积累实用的工作经验,培养良好的职业品德、职业素养以及社会责任感,从而让他们更快地胜任工作要求,提高就业竞争力和综合素质。

此外,我们也提倡学生参加各种职业培训和职业认证,推行“双证制”,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具备一本专业技术证书或者取得一个行业或者专业的从业资格证书,从而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成为高素质、多技能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

四、创新数字媒体技术专业考核方式

专业考核是评定学生是否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达到专业能力要求、是否形成职业素养的唯一标准。为了能让考核方式更加公开、公平、合理,我们对评价体系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通过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激发他们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大胆创新的学习热情,从而更有利于他们专业技能、岗位技能的培养以及职业能力的形成。具体实践与探索如下:

所有课程必须参加知识和技能的考核,包括必修课、选修课、职业能力拓展课以及岗前实训课等,通过考核合格者方可取得相应的学分。

考核成绩与学分挂钩,成绩采用百分制,成绩合格才获得学分。技能考核是由行业真实项目构成,重点考察学生是否能达到岗位职业能力的要求,由专业课教师负责组织考核与评定。

鼓励学生参与专业比赛、专业认证等活动,并以此作为学生评价的标准之一。组织学生参加国家、自治区和学院牵头的行业专项技能比赛,如果获得相应的名次,证明学生已经具备对应的能力,可以免考核并直接给予学生相应的学分;专业认证是行业对从业人员水平评价的标准,通过相应的职业资格认证的学生,也可以直接给予相应的学分。

专业能力培养课程的考核方式方法要改革与创新。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否胜任工作的关键,因此,在考核时,我们应该突出专业技能应用,强调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加大过程考核所占比例,从而让考核结果真实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过程性考核侧重他们平时表现和项目实训时的表现,完成的效果和质量;终结考核则根据课程特点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比如笔试+操作、作品+答辩等,结合平时考核、实训考核、终结性考核的比例和分值,计算出学生的总评成绩。

顶岗实习的考核是评价学生是否能马上胜任工作、是否具备岗位技能要求、是否具备岗位职业素养的标准,一般由企业指导老师和学校带队老师共同考核,主要对学生在企业真实工作岗位上工作完成情况进行评价。

随着国内数字媒体产业的不断壮大,对数字媒体技术专业技术人员需求不断扩大,各高校都应顺应时展要求,努力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一条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吴昊.数字媒体艺术的发展现状及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

[2]刘觉敏.关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的探讨[J].大众文艺,2012(20)

[3]付百学,张平,王兴彬,杨林.构建数字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艺术科技,2013(01)

【基金项目】2013年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改工程项目(2013JGB363)

【作者简介】陆 迅(1962- ),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数字媒体技术。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4

一、口语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口语传播媒介

语言的产生是真正意义上的人类传播的开端,口语传播是人类传播活动的第一个发展阶段,是人们从开口说话到用手写字这一漫长的时期。音韵史研究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口语最早其实是用不同的声音为周围事物“命名”开始的,例如,我们把自己的同类称为“人”,把会飞的动物称为“鸟”,把常年的木本植物称为“树”,等等。这种命名活动在早期可能是幼稚的,但它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原来混沌一片的世界在我们眼前变得清晰了,变得有条理了,我们可以根据这些名称对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进行归纳和分类,从中把握他们的性质和规律,语言的发展伴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的认识的深化。简言之,口语的产生及应用给人类带来的变化有这么几个方面:1.口语最初仅仅是一种将声音与周围事物或环境联系起来的符号,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社会实践中,逐渐提高了它的抽象能力,成为一种能够表达复杂含义的音声符号系统。2.口语大大促进了人类思维能力的发展,美国传播学家德福勒认为:“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联系在一起的,思维的规则与说话的规则相同,思维也就是内向操作语言。3.口语大大加速了人类社会进化和发展的进程,直到今天,口语依然是人类最基本、最常用和最灵活的传播手段。”

(二)口语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口语传播时代,人们使用语言的目的应该是相对简单的。1.进行经验的传承。其实几乎每一次创新都是跟人类的生产生活紧密相连的,而语言作为人类第一次的抽象性发明,诉求之一也就是进行经验传递。2.随着人类大脑的健全与发达,也随着人类对周围世界认识与理解的不断加深,人们开始对周围的世界进行总结与归纳,并且运用统一的“吱吱呀呀”来加以区别。而在这个“命名”的过程中,又加强了人类抽象化的能力,抽象性的锻炼不断使人类的智商得到发展,反过来对于世界的认知也就越清晰。语言是认识世界的必要手段。3.随着物质生产与生活的不断丰富,人们之间需要协调劳动的地方也越来越多,手语及简单的“吱吱呀呀”已不能满足劳动中的协调功能。语言的产生是多方面诉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协调劳作是最直接最主要的目的。所以说当时的媒介主要都是围绕物质生活而展开的,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范畴就是口语教育,并且也并不像之后文字的教育那样正规和系统。这期间的媒介教育更多的是依赖于习得而非教育,也正是语言的局限使得当时的媒介教育即语言教育开始出现,因为语言在时空上都是很短暂的,人们必须掌握直接与物质生产活动息息相关的媒介手段,口口相传成了唯一的保存手段,媒介素养教育也正是在这种急迫的诉求下展开的。

二、文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文字传播媒介

随着人类物质生产与生活的不断发展,口口相传的语言已无法满足人们对于各类信息传递活动的需求,人们开始寻求更有效、在时间上可以更长久、在空间上可以更遥远的信息传递与存储媒介。人们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始了各种尝试,“如用约定的实物来传递和交流信息,利用结绳或图形符号来记录重要的事件或生产和交易情况,利用擂鼓或燃烧烟火以及这些信号的接力传送等保持远距离联络等,这些原始媒介的传播功能已经接近于文字,它们把信息传得更加广远,更加长久。更重要的是,这些媒介的采用意味着人类传播开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人类不再单纯地依赖体内信息系统来传播信息,而开始向一个功能更强、效率更高的体外化信息系统进军了。而后文字经历了书画同源时代,渐渐又出现了表现抽象性意义的象征性图形……文字发明的意义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克服了语言在时间上的转瞬即逝,它能够把信息长久保存下来,使人类的知识与经验的积累和储存不再单独地依赖人脑的有限记忆力。2.文字能够把信息传递到遥远的地方,打破了音声语言的距离限制,扩展了人类的交流和社会活动的空间,3.文字的出现使人类文化的传承不再依赖容易变形的神话或传说,而有了确切可靠的资料和文献依据。4.文字作为人类掌握的第一套体外化符号系统,它的产生也大大加速了人类利用体外化媒介系统的进程,书写材料不断趋于轻便化,文字信息的传递越来越容易。5.以文字为核心的体外化信息系统的形成和扩展,大大推进了各地区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二)文字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在文字传播时代,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范畴就是对于文字的认知及相关的语义学习。文字大概产生于公元前3000年,这时人类已进入奴隶时代,文字还只是精英群体所独享的精神财富。文字是劳动人民共同的创造性产物,但在时代的发展中,劳动人民却失去了认知与使用文字的资格和能力,而正是这种对于媒介使用权力的丧失,使得精英群体与一般大众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而这时媒介素养教育也只是针对群体的教育,这时的世界已经进入文明时代,有了国家的概念,一切也都在有序中行进。这时的媒介主要有文字与语言,而媒介素养教育则需分阶级而谈:对于奴隶阶级,语言依然是他们唯一的媒介,媒介素养教育亦是不变的,靠日常生产劳作中习得而来;而对于精英阶级及奴隶主阶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已开始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在文字传播时代,文字的职能其实相对简单和单纯。“从苏美尔时代残传下来,在近代被发掘出来的楔形文字文献都是抄写在泥板上的,这些泥板中,大约90%是商业和行政记录,其余的10%大致可以归入文学的范畴———明确说来,包括对话、谚语、赞美诗和神话传说的残篇。”由此可见,文字承载的职能更多是在商业中,也就是生产生活方面,少部分是抒感的载体。而关于文字的教育首先是集中在少数精英阶层,其次是目的直接而理性,即辅助人类的生产与生活。

三、印刷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印刷传播媒介

文字出现以后,少数人确实因为文字而获得了更多传播的方式,但由于手抄传播效率低,往往是家庭手工业的模式,因此成本极高。据说,在个人遗产的分配中,书都要列入遗嘱。再加上教育的普及程度低,文字传播基本还是政府、官吏以及统治阶级的特权,直到印刷技术的到来,这种被精英阶层垄断的传播手段———“文字”才真正走下神圣的殿堂,成为人们广泛使用的传播媒介。印刷媒介对人类的贡献不仅仅是书籍的普及,它还使得很多大众文化应运而生,更多人加入“文化”的行列。但同时也使得“文化”不再那么神秘与精致,似乎在印刷媒介普及的那段时间,整个社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尤其在西方,中世纪神权的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欧洲国家逐渐脱离罗马教皇的统治,而首先从英国开始,资产阶级也渐渐在各个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印刷技术带来的思想革命使得整个世界都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随着书籍被印刷成各种文字大量复制,人们不但可以得到更多更远的信息,更重要是这些信息使得一般大众思想开化,关于媒介的素养教育也变得不可或缺,文字开始变成一般性的普及知识,一般大众也具有了文字的认知能力。而印刷技术对媒介最大的影响就是产生了第一种大众媒体———大众报刊。之所以称为大众报刊,是因为报刊的发展由来已久。但早期报纸并不属于一般民众,而是政府讯息的工具,印刷技术的发展加速了报纸的大众化,也使人类社会新加入一种行业———传媒业。

(二)印刷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印刷带来的变化不单单是技术上的,它是文化、思想发生巨大革命的基础。它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变化是:印刷使得文字变得普及,它延展了文字的功能,使文字的功能不再只是商业用途,一般大众普遍地学习文字,既培养与印刷媒介相适应的媒介技能来使用文字和提高读写理解的能力、抒感、增长知识、传承文化与经验、进行人际交流与沟通、了解更为久远的事情,并且通过大众报刊来愉悦自己。印刷时代对于媒介素养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从人员数量的激增到用途目的的拓展,再到人类思想、文化各个层面都有巨大的影响。

印刷媒介素养教育体现在两个维度:就一般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对一般大众体现在对于文字的普及认知上;就专业性而言,媒介素养教育使得社会出现一个新的行业———传媒业,并且应运而生了一批专业人士,社会中也出现了专门培养这种专业人士的机构。新闻学的出现体现了社会对于传媒专业人士培养的重视。传媒产业的链条是巨大的,从纸张到媒体(报纸)到出版发行,里面涵盖了很多新旧行业,而就媒体本身而言,它所需要的专业人才包括记者、新闻撰稿人、编辑、公关、专业经理人,排版、设计、印刷、出版等各类专业人才,所以媒介素养教育开始从一般走向专业,人们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媒介素养,并在传媒行业利用这种技能谋生。

四、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一)电子传播媒介

如果说印刷媒介传播实现了文字信息的大量生产和大量复制,那么电子传播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从20世纪20年代广播出现开始,人类开始进入电子传播时代。广播、电视、网络相继出现,在媒介高度融合的今天,传统的报纸媒介也正在面临全面数字化转型的变革。数字技术的革命意义并不仅限于通信和媒介领域,正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介实验室创办人尼葛洛庞帝所指出的,它通过全面改造创新人类社会的信息传播系统,使我们社会生活的全部,包括工作、生活、教育、娱乐,都进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时代。1.它形成了人类体外化的声音信息系统和体外化的影像信息系统,使人类知识经验积累和文化传承的效率和质量产生了新的飞跃。2.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计算机的诞生,电脑开始执行人脑的部分功能。电脑兼有信息处理、记忆和传输功能,其信息处理的速度快、精度高,记忆也比人脑更加牢固和准确。3.电子技术的发展特别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开创了人类传播媒介大融合的时代。过去,无论是报纸、书籍、电话还是传统广播、电视,其功能都是单一的,相互之间缺少兼容和联接,数字技术则把分散的文字、音声、画面、影像媒介都整合到一个有机互联的传播系统中,迎来了多媒体传播的新时代。

(二)电子传播时代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教育的专业性越来越强,专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门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细化,而在此笔者想谈的是媒介素养教育的一种趋势:媒介素养教育又将从专业走向普及。随着网络的发展,社区媒体即个人媒体开始出现,传统意义上的传授双方界限不再明显,这使媒介素养教育又从专业走向普及。小学有计算机课程,在大学也应该变成如大学语文一般的公共基础课,随着社区媒体、手机网络的发展,媒体似乎成为人们生活中和吃饭睡觉一样的生活资料,而每个人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发出者。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5

[关键词]媒介融合;新媒体;课程设置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0-0077-05

新媒体是指用数字化技术生成、制作、管理、传播、运营和消费的媒介平台及其内容产品,具有大容量、无限复制、交互性强、“病毒式”扩散、“碎片化”受众等典型特征。以新媒体应用为核心的文化产业体系已经广泛渗透到电影、电视、出版、戏剧、舞蹈等传统领域,并催生出多媒体广播、手机电视、IPTV、微博、微视频等新的媒体类型,成为拉动一个国家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传统产业升级的强大动力。

我们应当认识到,随着新媒体产业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专业人才的缺乏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新兴的融合性媒介,新媒体具有典型的跨行业特征,集信息技术、新闻传播、影视艺术、市场营销等专业于一体,对从业人员的素养要求具有高度的复合性。既需要具备通信工程、人工智能开发的技术基础,又要有平面艺术、视听艺术的创作能力和软件操作技能,还要具备现代传媒的市场运营和管理经验。显然,高校原有的基于理、工、文、艺的学科划分和相对单一的课程设置,无法适应新媒体企业的用人需求。

本文正是建立在此种背景上,以研究媒介融合背景下新媒体艺术的内涵和结构特征为出发点,着重探讨新媒体企业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努力在传媒教学与新媒体行业的人才需求之间搭建起沟通的桥梁,推动我国现代传媒产业的发展。

一、媒介融合与新媒体

自从现代媒体诞生以来,技术一直是媒介发展和变革的首要因素。新一代数字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直接导致了媒介之间的生产融合、组织融合、市场融合以及传播平台的融合,成为媒介融合的主导力量。新兴的媒体类型层出不穷,传统的以地域和行业为基础的媒体界限被彻底打破,各种数字化信息有了通用的传播平台。新旧媒体中的内容可以相互嵌入,并根据自身的媒介特征和受众需求进行分装和,实现了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个性化传播。从产业角度看,新媒体不是独立、封闭的产业领域,更不是传统媒体的“副业”,而是一种全新的信息组织和传播方式,它必将渗透进广播电视业、信息产业、休闲娱乐业和终端制造业,打破原有的产业壁垒,使各个产业互联互通,呈现出融合发展的态势。

1.新媒体的界定

最早使用新媒体概念的是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技术研究所所长P.Goldmark,他在1967年的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产品的计划中首次使用了这一词汇。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新媒体的概念并没有统一,人们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多元化的界定。时任阳光文化执行主席的吴征认为新媒体是一种“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强调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清华大学熊澄宇则从媒介发展的角度指出,“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报纸相对于图书是一种新的媒体,广播相对于报纸也是一种新的媒体。”安徽大学的蒋宏从新媒体的内涵和外延给出了相对宽泛的概念,“就其内涵而言,新媒体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而言,新媒体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它与吴征的定义一样,都认为数字技术是新媒体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辨别新旧媒体类型的重要依据。但是,这种过于具体的表述方式并不能完整地涵盖当前新媒体所涉及的领域,也无法适应未来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应当指出,新媒体并不单指某一艺术种类,而是基于计算机数字平台创作出来的多种媒体艺术样式。它采用统一的数字工具、技术语言,灵活运用各种数字传播载体,无限复制,互动传播,成为数字技术、艺术表现和大众传播特性高度融合的新兴媒介领域。新媒体的表现形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它们多是传统媒体与数字新技术的融合化产物,如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出版、手机报纸、手机电视等;另外一种是新兴的媒体艺术样式,它往往兼具数字化、网络化与交互性特征,如FLASH、虚拟现实、网络游戏、微博、微视频等。

2.新媒体的结构

当我们面对具体的新媒体现象时,常常会产生概念上的混淆:完全符合上述界定的新媒体是很少的,普遍存在的是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上述定义的不那么“纯粹”的新媒体。科学地分析新媒体的复杂结构,是了解新媒体属性的基础,也是建立新媒体人才能力结构的必然要求。从宏观上看,新媒体的结构主要存在于三个层面:新媒体的本体——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创作:新媒体的应用层——新媒体平台上的信息服务功能、娱乐产品及其数字化表现形态;新媒体表现的艺术性——新媒体艺术作品的审美功能。基于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北京服装学院李四达教授认为,新媒体的交叉应用性存在于“设计学、视觉艺术、媒体文化、计算机技术和社会服务等层面的属性”。

首先,新媒体的本体是一种艺术创作,它与传统艺术门类一样,需要通过独特的艺术语言、典型的艺术形象去吸引受众,这就需要创作者熟稔艺术创作的基本规律,包括文学语言、平面造型语言、视听语言以及各种艺术思维和艺术表现方法,并结合新媒体的特性进行艺术创新。

新媒体的应用层具有显著的信息服务功能和娱乐功能,包括计算机动画、虚拟现实、数字电影电视、网络动画、多媒体展示等领域,它们大多具有交互性、集成性和沉浸性等特点,形式表达依赖于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等多媒体创编工具。

在掌握应用软件的基础上,创作者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例如:计算机分形算法被广泛应用于模拟自然和有机体的特征,用以满足电影特技制作需求;Flas、网页设计需要ActionScript、HTML、ASP、JavaScript等编程的帮助;网络游戏设计师需要精通C++或Java,以便进行动画场景设计、构架设计和动作设计。此外,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手段与各类硬件技术密切相关,诸如计算机通信技术、数字视音频处理技术、存储压缩技术、版权保护技术、数字仿真技术等也是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必备技能。

二、新媒体人才的培养现状和问题分析

新媒体的结构特性决定了人才需求的复合性,它要求从业者熟练掌握从前期策划、创作、操控,到后期的传输和互动等流程,具有基于计算机通用平台的艺术生产和表达能力。当前我国高校学生的培养依然是基于传统学科的划分,与新媒体的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科体系、学科属性、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等相对滞后;专业师资和教学资源不足;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评价体系与其它学科雷同,忽视新媒体的新规律和新特点。专业人才培养与需求间的错位成为制约我国新媒体发展的障碍。

对此,课题组首先选取了上海文广新媒体人才培养基地中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对其相关专业(新闻、广播电视新闻、广播电视编导、广告、编辑出版、播音主持、影视工程、计算机/通信工程、汉语言文学、行政/经济管理)的师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350份,回收有效问卷328份。同时,课题组还选取上海文广旗下的百视通等4家新媒体企业,对其经理和员工进行了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共发放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208份。旨在了解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现状,掌握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定位和能力结构,以期在人才培养和行业用人需求之间寻找契合点。

1.新媒体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教学措施

针对教师的调查结果表明,只有28%的专业制定了新媒体方面的教学计划,采取的相关教学措施包括:开设新媒体相关课程,在原有课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新媒体方面的信息和经验,邀请专家和有经验的业界人士开办讲座等。有61%的教师表示并没有这方面的打算,这虽然与一些课程的性质有关,但也显示出多数教师的教学观念没有适应现代媒体的发展变化。

(2)课程设置

统计结果显示,高校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依然局限在原有的教学体系中。首先是课程设置陈旧老套,没有跟进现代媒介的发展进程。新闻专业普遍没有开设数字媒体、二三维动画制作等技术类课程,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较差: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电子类专业对新媒体开发所需的视音频编码、流媒体技术类课程鲜有涉猎,也没有开设对编程依赖度较高的游戏开发类课程。其次,学科之间的资源整合乏力。如电视编导专业普遍没有开设产业经济学、市场营销、电子商务等经济类课程,计算机通信类专业学生缺乏必要的影视常识和新闻素养。“泾渭分明”的学科体系,无法适应以生产、技术、市场“融合”为核心特征的新媒体行业的用人需求,学生的适应力明显不足。

(3)各岗位素质要求

为了准确分析新媒体企业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我们对新媒体企业的员工进行了典型调查,并将数据与教师、学生的态度进行对比分析。综合看来,师生群体与员工在各选项上的重合率较低,体现出人才培养与用人需求之间的错位。

图1的数据表明,在内容制作岗位,教师群体对各项能力的认可度普遍较高,尤其注重新闻理论、内容策划、文案写作和编辑制作能力的培养。相比而言,学生群体选择的差异度较大,重视编辑制作、内容策划、流程管理等能力,对于新闻理论、文案撰写等课程并不看重,这一方面与学生的兴趣有关,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当前的理论教学还无法与新媒体实践有效结合,这应当引起专业教学的重视。新媒体企业员工更加看重版权管理、内容创新、信息平台风格把握、编辑制作能力,这也代表了当前新媒体行业在内容开发上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显示出技术研发岗位的能力要求,师生群体的选择重合率高且比较平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们对新媒体技术比较陌生。相比之下,新媒体员工则更加看重流媒体研发、版权开发、技术标准应用等能力。

在市场营销岗位,学界和业界普遍看重产业链沟通能力,认为良好的产业链沟通是新媒体企业进行内外价值连结、实现产业增值的有效途径。图3显示,师生群体的选择比较平均,对市场营销岗位的认识还不够明确。新媒体企业员工认为,良好的整合营销能力和商业模式开发能力是市场营销人员的核心素质要求。新媒体并不是单一的媒体类型,它与传统媒体在内容资源、资金、市场、人员乃至组织结构等方面都存在互补和融合的关系,它的市场推广需要有效地整合多种媒体资源。同时,当前新媒体在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处于探索期,如何快速争取受众,将媒体内容和服务推向市场,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复制。

如图4所示,对于企业管理岗位,师生看重战略管理、产业链沟通、生产流程管理能力,企业员工则更加看重产业政策、资本运作和资源调配能力。目前,我国的三网融合进程仍处在起步阶段,相关的产业政策并不明朗,加之广电业与电信业既有的行业壁垒,为产业的拓展、主导权的建立制造了许多障碍,也使运营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风险和技术风险。因此,新媒体行业的发展受产业政策的影响极大,需要管理者对相关政策有敏锐的洞察力。同时,管理者还应有灵活的资本运作能力和高效的资源调配能力。高校相关专业的教学在这些方面也应当有所侧重。

(4)制约因素

在制约人才培养的原因方面,师生普遍认为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主观上,高校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依然是沿袭传统媒体的人才培养机制,学科之间缺乏交流和融合。教师业已形成的传统教学观念和知识体系也不能适应新媒体的发展要求。客观上,新媒体的发展变化过快,而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要相对稳定的教学体系支撑,还无法采用像在职培训、职业教育那样灵活的教学方式。同时,高校缺乏新媒体研发所必要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学生也缺乏在新媒体企业的实践机会。

2.调查的主要结论

(1)相关专业的师生对新媒体行业的关注度较高,对该行业的发展前景普遍持乐观态度,并愿意积极投身到新媒体的学习和研究中。

(2)与新媒体企业的从业人员相比,高校师生对该行业的实际用人需求还有较大的认识差距,对各岗位人员的能力素质需求还不甚了解。尤其在版权开发与管理、流媒体技术、产业政策、整合营销、资本运作与商业运营模式方面,还缺乏针对性的教学和研究。

(3)高等学校基于传统媒体人才培养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与现代传媒业中的复合型人才需求差距甚远。这既来自于传统教育观念和既有学科划分的束缚,也是由于不断变化的媒介格局下,难以构建起稳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次被调查的10个相关专业中,近五年内几乎没有专业进行相应的课程调整。新媒体的发展既需要节目形态的创新、市场营销手段的创新、资源组织架构的创新,也需要熟练把握快速变革的数字技术,而这种创新人才的培养无法从既有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获得。

(4)高校与新媒体企业间的联系松散,无法为专业教学和科研提供充足的行业资源,也无法为师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

三、新媒体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分析

新媒体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人力资源需求和供给间的平衡,面对专业人才培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高校应当不断跟踪、研究行业用人需求,灵活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

1.更新教育观念,整合学科资源

上海文广百视通公司的人力资源经理在深度访谈中表示,当前企业在用人上遇到的主要问题就是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受制于原有的学历教育背景,员工的能力结构相对单一,视野不够开阔,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创新发展,这与我们的调查结论是一致的。

课题组在调查中还发现,当前高校在相关专业的设置上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追求大而全,课程涉猎面过广,课程之间的衔接缺乏科学论证,常常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的针对性和系统性不足;二是专业面过窄,有些学校片面地将新媒体理解成数字影视艺术、数字媒体技术,将已有影视类专业、软件工程类专业直接移植过来,“换汤不换药”,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因此,新媒体专业教育首先应当更新教育观念,突破传统的泾渭分明的学科界限,对优势教学资源进行整合。

在课程建设方面,综合教学体系的建立是达到教育目的、培养合格人才的必要途径。我们对新媒体结构层次的分析表明,新媒体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技术与艺术的融合,注重课程的衔接整合,围绕新闻传播理论、视觉造型艺术、文学艺术史论、软硬件创编工具、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技术、市场营销与企业管理构建课程模块,建立起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教学体系。

2.突出特色,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近十年来,我国高等学校传媒专业在数量和规模上得到了迅猛发展,竞争也随之加剧,未来的优胜劣汰几成定局。可以说,谁抓住了未来传媒发展的脉搏,谁在人才培养上就会占得先机。然而,专业的发展不能简单地复制它人,更无法一蹴而就,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面对业已形成的教师、资金、设备、研发团队等优势学科资源,高校可以围绕新媒体的发展需要重新进行构建,保留原有专业特色,在优化组合的基础上突出新媒体的适用性。

新媒体全新的传播方式和呈现形态,对人才创新能力的需求是多元的。它首先需要从业者在内容上的创新,交互式传播、数据库挖掘、精准营销等手段的引入,使得新媒体可以针对特定受众的接受心理和行为习惯组织内容生产,实现定向传播,这就需要从业者开发出更为丰富的个性化内容,创新适合新媒体播出平台的节目形态。其次,新媒体的发展没有现成的运营模式可以借鉴,它的产业链更长、更复杂,更加强调资本运作,需要根据新媒体的阶段化发展特点,创新商业模式,在扩展市场、争取受众和企业赢利之间寻找平衡。

3.注重技术研发,加强产业研究

新媒体发展所运用的新技术多、技术融合度高,横跨硬件平台开发、通信工程、视音频处理、数据库应用等多个技术领域,所涉及的技术标准化应用、数字版权保护、新一代互联网、流媒体开发等技术,都是新技术领域的热门应用。而这些技术在当前的相关专业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学生就业后不得不面临新的技术培训。

针对上述问题,相关专业应当在教学中有所侧重,强化学生对新技术的认知、使用和研发。高校还应发挥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积极参与新媒体行业的技术研发。早在2005年,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团队就开始参与TD-SCDMA技术标准的制定和研发,为我国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也在实践中锻炼了师生队伍。

调查表明,高校还未注意到产业政策、商业模式、资本运营等环节对新媒体产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正是因为新媒体的跨行业特性,导致其更容易受到技术、资金、政策多方面的影响,新媒体的产业化进程充满变数。这就要求从业者熟悉产业政策,灵活分析、预判产业链的价值走向,寻找企业自身的产业定位,并积极构建商业运营模式,善于资本运营。

4.强化校企合作,紧跟用人需求

课题组调查发现,多数新媒体从业者认为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素养,无法认清所从事行业的特有属性和核心竞争力,对新媒体产业和自身企业的发展前景认识不足。高等院校在这方面有丰富的智库资源,能够为从业者提供客观的理论指导和培训,拓宽他们的视野,为新媒体企业创新内容生产和市场运营提供策略支持。同时,新媒体企业丰富的运营管理经验,众多的学习实践岗位,以及在产业运营中暴露出的系列问题,都将为高校的专业教学和研究提供方向指引。

四、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国家三网融合战略的逐步推进,新媒体所带来的媒介变革必将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新媒体行业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对人才的广泛需求,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强调“资本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形态,更重要的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才是传媒业发展的发动机”。本文在新媒体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之间提供了一种参照,以此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让各路精英在新媒体这一魔方舞台去施展自己的才能。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建立完善新媒体舆论监控体系研究”(编号:11DSHJ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6

(一)数字媒体。伴随媒体经济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已经进入全球化的管理模式,但是,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引进国外管理理念,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没有建立健全人才管理机制,媒体技术与媒体艺术不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缺少专业的艺术性人才等等。然而,伴随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媒体将会在众多媒体经济中脱颖而出,因此,人们应充分认识到数字媒体发展的重要性,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二)经济报纸。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报纸发挥重要作用,长期以来,在经济报纸服务于读者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满足读者不断变化发展的需要,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够为读者提供满意的服务。例如,记者在选题过程中,不能依据外部市场环境变化报道人们最关心的问题,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经验,并且报道的内容视角狭窄,信息量较少等等,此外,在经济类报纸中,娱乐新闻占据的比重逐渐增多,导致经济类内容的报道相对较少。

二、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

(一)数字媒体

1.重视科技。现阶段,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也在不断完善科学技术,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较大差距,因此,这就要求在数字媒体发展过程中,应重视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以不断加快数字媒体的发展进程。

2.注重培养人才。伴随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大部分高等院校都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并且学校也在不断扩大招生规模,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媒体专业的形成,能够与时展相适应。现阶段,企业对动画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多,进而出现了很多培训机构,虽然培训市场的发展空间在不断扩大,但是,调查显示,数字媒体专业毕业的学生,不能达到企业发展的要求。因此,对于此种现象,在数字媒体专业发展过程中,应不断扩展数字媒体的服务范围,并且在服务过程中,应逐渐加入创新元素,进而建立、健全我国数字媒体服务体系,以使数字媒体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二)经济报纸

1.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部分报社已经认识到报纸的社会地位逐渐降低,因此,基于此种情况,为使经济报纸能够受到读者的喜爱,应使报纸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以确保经济报纸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报社应当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为企业创建自由竞争以及舆论环境,以维护企业的经济收益为准,通过经济报纸的宣传,政府以及社会会对企业有正确的认知,以不断加快企业的发展进程。此外,企业也能够认识到自身在社会中的地位,以及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且找到解决对策,进而使企业获得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其次,经济报纸应为企业提供个性化服务,通过新闻报道,向国家和政府反映企业存在困境,融资难、用地难等现状,进而加大宣传力度,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

2.报道社会最关心的问题。在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们需求为主,因此,在报道经济新闻过程中,在选择报纸内容方面,应实现内容的通俗化、大众化,以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满足大众需求,为大众提供满意的服务,以不断加快经济报纸的发展进程。3.转变会议报道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时,大部分读者会反感,读者认为报道的会议内容较多,并且枯燥乏味,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记者在参加会议过程中,没有关注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在进行会议报道时,没有表达人民群众内心的呼声。因此,这就要求记者应转变服务理念,在报道会议内容过程中,应熟悉和了解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以充分体现报道内容的人文性,逐渐扩大读者群体,进而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

三、结论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完善媒体经济管理服务功能的对策,我们能够看出,在数字媒体以及经济报纸发展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不能为人们提供优质、满意的服务。因此,这就要求在媒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满足人民群众利益为主,报道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以不断扩大读者群体,建立完善的服务体系,以为报社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此外,要想经济报纸快速发展,就应与企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企业的发展服务,以使企业明确自身地位,改进和完善生产经营理念,进而使媒体经济管理的服务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7

【关键词】数字产业;新闻传播教育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 A

一、数字内容产业与媒体

所谓的数字内容产业指的是什么?英国数字内容产业业界组织Digital Content Forum(DCF)的主席Anthony Lilley认为,数字内容即是媒体的另一种面貌,强调将科技与创意的结合。他认为数字内容与传统媒体内容主要不同,着重在“互动性”应用之上[1]。另外,根据台湾地区工业策进会的数字教育研究所定义成:“将图像、字符、影像、语音等数据加以数字化并整合运用之技术、产品或服务”。并将有关于数字内容产业范畴订定为下列六类,依序为:一、各类游戏软件;二、2D/3D动画影片;三、各类数字内容制作与多媒体应用软件;四、各类行动应用服务;五、各类网络多媒体应用服务:透过网络传输各类数字化的电视/电影/音乐/广播/互动节目等多媒体内容;六、数字学习、电子出版、数字典藏等[2]。数字内容的相关名称尚有许多,例如:“数字媒体”、“多媒体”、 “新媒体”以及“计算机多媒体”等名称。

数字化产业发展完全脱离不了媒体平台,数字内容产业大声疾呼我们来开拓新的视野,在各类媒体去边界化、多元延伸下,社会未来需要更多更专精于数字产业的媒体专业人才。立足于此,笔者认为在广大的中国社会,数字内容产业将会成为未来中国的核心产业之一,也将是新闻传播教育的重点走向,对于中国来说,怎样整合运用本土资源,而后创造全球经济视野是现今教育发展思考最重要之处。笔者不将焦点集中在争论高校教育的基本精神在理论或实务孰重孰轻的问题,而是希望透过数字时代产业发展的趋势启发,刺激传播教育的未来思考,制定出新的多元化传播专业人才培育方针。

数字内容产业现在已经被认定是21世纪经济发展之明星产业,究竟数字内容产业产值有多大,足以颠覆传统教育走向,且让美、加、欧、日、韩等国积极促进其发展?以台湾地区为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2年的总产值为357亿人民币,2003年为418亿人民币,成长约17%,2004年更提升至511亿人民币,成长约22%。据行政单位预测,台湾数字内容产业未来几年每年应可以以高于20%的幅度成长[3];可惜的是,资本力量来自市场规模,台湾人口数目大约只有两千三百万人,这样的市场规模注定只能养出一千多万上网人口,也决定每家网络公司规模、电子商务公司规模,及数字内容厂商规模,可以创造出的数字产业市场规模有限[4],但大陆就不同,不论文化资源或是市场规模均十分雄厚,朝数字产业发展行进,未来市场的经济规模必定不容小觑,单就数字游戏市场举例来说:中国地区2005年在线游戏市场的收益大约为6亿8300万美元,研究机构In-Stat也预告了这块市场的强劲成长,其预估中国的玩家数目将在五年后翻一番之多,从2005年的2500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6000万人,这是非常惊人的成长数目[5]。且当全球中文热兴起并成为全球主流时,大陆理所当然地成为最有潜力最重要的发展地区,由此数字内容相关的人力需求培将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

三、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现况与思考

大陆高等教育发展,现出以下几个共同趋势:第一,高等教育教学制度及院校类型趋于多样化;第二,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等学校具有不同的培养目标、模式与特色;第三,各类学校之间呈现互补关系,彼此不可替代[6],在大陆,高等教育扮演国家精英人才培育的重要教育阶段[7],据统计,2007年大陆已经有高校一千多家,其中普通本科高校就有742所之多,另外,成人高校也多达415所[8]。

在许多学者的眼中,虽说加速提升教育水平与知识环境,对于提高国内人民的知识水平、生活素质等都有相当帮助,进而还能够加速社会发展、经济进步,但许多大陆学者都认为国内新闻教育网点的迅速增加,出现了过急过快倾向,教学设备跟不上,一些学科设置不合理,课程开设不齐全,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不能形成层次,同时规模的扩大也造成教师总量偏紧、师生比例失调等问题[9],在师资、环境、资源、规划都还未跟得上时代潮流变化速度的状态下,开花似地拓展新闻传播高等教育值得再商榷,而2007年的今天,在官方尚未公布相关统计数字前,推测大陆现在已拥有超过770个新闻传播专业点。

根据笔者针对大陆教育系所的调查,大陆地区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点外,也有许多与传播相关之系所归类在各大学院校的艺术类学科中,这与台湾是很相似的,例如:戏剧影视文学、戏剧影视艺术设计、摄影、录音艺术、动画、播音与主持艺术、广播电视编导等与媒体相关的系所发展十分专业化,规划也较为细致。在硕士、博士的教育方面,笔者藉由教育部相关网站,可以经由点选而看到各所学校研究所的研究方向与指导老师,这对于大陆在传播方面的研究走向就更加清楚、深入[10]。

观察后发现,新闻传播相关专业点大多仍旧维持在传统媒体研究上,历史脉络式、内容式研究较多,新理论开拓、实务性案例研究讨论偏少,而多媒体、数字内容、网络等相关研究,稍早以前较着重叙述、比较、描绘式的研究取,而现在中国网络及网民势力不容小觑,研究讨论也越来越多,由于大陆地广若要做一个真正属于大众式的调查,研究门槛较高。在系所名称中,艺术类与传播相关系所显示朝向关数字、多媒体、动画、视觉传达设计、游戏娱乐、以及新媒体等技术性、设计性、结构性的操作取向,客观而言,艺术类学科中的相关研究,除了设计、美术专业外,似乎更加贴近数字内容的“技术”需求,除了描绘状态外,还强调了一定的数字技术性质在其中,在此笔者强调,新闻传播学有别于艺术、设计、技术,我们所培育的人才,除了要具备“技术创新”的接受学习能力外,拥有其他专业没有的“文化创意”传播精神,这将会是数字时代人力需求最重要的核心竞争条件,我们在坚定既有的人文创意精神与传播理论基础专业的前提下,还要紧盯住技术的发展、重视它的实用价值。

以数字内容产业的相关发展资源条件来说,大陆无可替代的优势就是各地独特的历史文化这笔无形资产,笔者认为大陆各地的文化都是一个特色品牌,由于现阶段一些地区的科技环境铺设建构和科技使用环境尚未成熟,故首先必须重视地区性特色产品的知识产权以及品牌特色的保护规划,为今后数字经济的发展、腾飞提供保障。从台湾、香港经验来看,科技发展努力就可达到可观的经济规模,他们的经验对于大陆地区来说,有很大的激励作用,这也让世界各国得以预见未来大陆数字内容产业的发展潜力。

当跳脱以往的思考框架,以数字内容产业人力需求为导向来思考传播教育问题,笔者认为把握本地化教育是现在大陆传播教育应该考虑的未来走向,追求量的增加,不如先追求质的提升,

在传统媒体争工作,不如多培育多媒体专业人才,建议首要应当在政策面上做调整,政策调整之后,再进行教育内容上的充实工作,这才是最扎实的做法。

1、积极推动地区高校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地区高校合作方面,各地区高校与其单单把握眼前的教育市场,倒不如与地方数字内容产业一同合作并创造差异性的传播教育,携手合作、资源整合,促成本地化的传播教育走向,创造就业人才。

2、放宽传播相关科系专业自主设置条件。由于传播相关学科具备社会环境带动的特殊性,若适当放宽本科专业自主设置的条件,可让各校传播专业更加差异化,系所名称特色化,学生容易从专业名称中分辨每家学校、科系的专业方向,教育环境也可朝向高校本地化、高校精致化、各校皆名校等教育路线前进,更甚者,在中文热兴起的数字时代,改革后的大陆教育体制,亦将吸引更多的海外学子来大陆高校进修学习,海外学生不会只希望留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其他城市学校也将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国际交流与活动。

3、平衡实务、理论教师质量。在国外,传播相关科系的教师,大多具备媒体经验,媒体工作的实践性过于强烈,没有亲身经验者,很难从事教育工作,故笔者建议,加强专业杰出人士担任教师的制度建设,让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者,经一定的规范审查,给予在高校教学资格,或让其获得开设系列讲座资格,并制定配套措施,鼓励学校聘任具备实务经验的从业者,平衡师资在理论与实务上的质量,不迷信学历、让经验丰富的人配合从事实务方面的教育。

4、减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速度。笔者建议近些年应暂缓新闻传播专业点的增加,尚未成熟的教育单位应提升技术环境、师资水平,依照各校资源调整招生数目,而非囫囵吞枣似地收学生、搞噱头,然后造成抢老师、缺资源的窘境。

四、台湾数字化环境与传播教育

1、媒体数字平台与人力需求。

在台湾,2002年起至2008年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数字内容产业成为经济重点发展方向,台湾数字内容产业2006年已达人民币360亿元,而文化创意产业规模于2001年的产值为1023亿人民币,保守估计至2008年时,产值将可达到2698亿人民币,这都是数字化带来的惊人经济规模[11]。

台湾地区数字化产业前景普遍看好,数字产业相关发展迅猛,与此同时,传统媒体平台的竞争依旧激烈,传统电视产业就呈现出爆炸性的状态,举例来说:2007年10月,台湾有无线广播电台178家,无线电视台5家,卫星广播电视节目供应者77家共155个频道,有线电视经营业者62家[12],有线电视的普及率已经达到八成以上,再加上平面媒体以及电子报等的竞争压力,台湾的媒体市场正处于爆炸的竞争状态,在这样市场竞争压力下,数字化系统、内容多元化结合已经成为各媒体不得不为的新传播模式。

为了竞争、速度,数字化技术已经迅速占领每家电视台,台湾的电视新闻数字化方面的发展,自1993年公视筹委会引进第一套着重文稿处理的新闻自动化系统(BASYS)起,各电视台新闻部即努力追求进一步产制数字化的目标,其中,民视于2003年采用国际通用的AVID 系统,可以说是全盘移植国外经验;年代新闻台同年开始测试源自大陆地区盛行的大洋系统、衍生而成的上洋新闻自动化及数字片库系统,可谓台湾各家电视台采用数字化系统中最具代表性的;而大爱电视台则以美国ENPS为骨架,配合自行研发的数字化流程,不但一举获得2005年电视金钟奖的研究发展奖项,并尝试走出属于另一种模式的自有风格[13]。

为了迎接数字化时代的来临,数字人力教育训练势必愈加重要,对于传播媒体来说,在商业经营管理、技术运用、创意、科技发展等种种的考虑下,不论是工作环境或是人力的需求都必须随之改变,在此环境下,没有一个产业可以离开传播媒体的平台,不止传播教育变得更加重要,怎样让它更加专业化的同时又兼备技术性是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关键[14]。

2、台湾高校教育特色。

台湾教育环境除了立大外,其他自由市场竞争状态,故私校林立,2007年台湾所有高校共有163所,主要以大学、技职两个体制为主体,在两个主体中各有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教育单位在一定的规范下还是期待私校可以依自然竞争而淘汰、生存,将不被学生青睐的学校自动淘汰,如今许多学校,已在教育上积极地思考应对之道、充实教育内容并提供奖学金、实习与工作机会等,以免遭到社会淘汰。

近年来台湾各大专院校承受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大学已经推出“就业保证班”,并强化对学生在就业方面的辅导。台湾教育单位也在2003年六月初首度发文,要求各所大学针对毕业生进行就业意向调查,并研拟以各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作为教育单位补助经费的评鉴标准,即便是台湾学术龙头的台湾大学,也不敢轻视这样的压力。台大为提高就业率,近两年校园征才的活动已经改成开放式,全校不分年级都可以参与,除此之外,更针对求职不易的“文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院”三院所,举办座谈会,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就业率,这样的改变大大淡化了以往主张大学教育与职业教育必须分割的观念[15]。

在求职不易的状况下,在台湾攻读硕士已经成为普遍趋势。由于台湾大学入学率将近100%,再加上近年来失业率骤增到近5%,想要在学历上高人一等,学生只能继续进修,研究所除了做学术研究以外,有许多学校研究所是与国际学校或产业合作,是未来找工作的垫脚石,也正因为如此,在高校林立的台湾,学校更重视自己的品牌认证、教育风格以及资源整合与产业合作,从而替代了过去追求学校排名的传统价值观。

3、传播教育的数字化延伸。

在新闻传播相关系所成长方面,自1954年第一个传播相关科系建立开始,至2000年为止,系所成长状态以1995与1997年每年新增8个系所为最多,而1991年至2000年是台湾媒体发展相当蓬勃的十年,这十年共有49个系所成立,占1954年以来系所成立总数的七成以上[16]。

在2001到2003短短的两年中,传播相关系所的成长率十分迅速,大学科系的成长率几乎达到100%之多,而研究所的成长率也将近40%,且传播相关系所的数目仍旧在持续大量扩张中[17]。而为应对未来媒体环境朝着数字化、分工化方向的发展,新设立的传播相关系所的教学内容、研究方向,以及专业名称都有所转变,逐渐分化走向多媒体与信息科技等更专业的传播与技术层面发展。

由于台湾的网络使用发展较早,网络铺设较为完备,故计算机成为当代台湾民众的基本生活智能与信息来源。据最新估算,截至2007年3月底,台湾经常上网人口为990万人,因特网联网应用普及率为43%[18],网路使用人口64%,尤其是光纤网络的铺设十分迅速,近两年已经有26万用户使用光纤网络,由此可知,数字化已经成为一种传播平台,更是台湾主要传播媒介之一。因而,早在多年以前,许多与数字化相关的传播系所与科技结合成立,以往纯粹的新闻、广告、电视、公关、出版专业为主要分类,渐渐延伸出较广泛的媒体相关专业,例如:传播、多媒体、信息传

播、甚至艺术相关的视觉传播(达)、动画、数字媒体艺术、游戏娱乐、广播电视编导等等[19]。

由于台湾本科专业学科在名称上并无条文规范,有别于大陆高校本科专业的规则,台湾高校以“系”、“所”为专业分类,或在系下通过另外分组的方式进行选课教育,例如:台湾世新大学新闻系下又分“编辑采访组”、“国际传播组”[20],而各学院为了更贴切各院系的教学方向,新兴系所的名称近来也更多采用数字、多媒体等科技化取向,例如:在2004年才开设的南台科技大学“多媒体与游戏发展科学系”[21]、以及环球技术学院开设的“公关事务设计系”等,就是为了满足数字时代媒体数字内容相关服务发展需求而生的,学校会依据自己既有的师资以及专业特长来考虑可以成立的系所。

根据笔者最新的调查显示,在台湾大学体系与技职体系中共144家大学院校,有66所大学院校与78所技职院校,约56所院校已经拥有传播相关科系,超过100个传播相关科系,以及将近50个传播相关研究所及2个传播相关博士班。传播相关系所分布的学院除了既有的新闻传播学院外,人文暨社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信息学院、民生学院、理学院等均有传播相关系所的存在,特别的是,近几年新成立的传播相关系所,在没有设立传播学院的院校中,许多已经被纳入信息学院、数字设计学院、商业管理学院中,科技意味已经相当浓厚,新闻传播学科延伸与科技发展的连结力量不可忽视。除了系所名称多样转变之外,教育内容上也有不少的转变。例如:扩大具备有业界丰富工作经验的师资,以及开展国际相关系所合作与交流,与名校成立姊妹学校等。

台湾媒体市场的乱象有目共睹,传播人的教育以及基本素质如今显得更为重要,除了应重视新科技数字内容为传播所带来的研究新契机,更重要的是,在台湾由于媒体发达且影响力大,学者在追求学术广度与深度外,笔者认为台湾新闻传播学应在大专院校中加强各系所学生对于媒介识读能力的培养,将新闻传播学推向大众,让受众能在接受信息的过程中思考、理解、并产生平衡反馈,这样亦能强化学科在大学校园的正当性与重要性。

其次,台湾这两年的传播教育表现已经过分朝向操作技术、设计等分化发展,着重强调数字化、技术化训练,似乎忽视了有关专业核心的人文精神概念与基础知识,文字内容的深度与文化视野的教育广度相较于技术走向却比以往狭隘得多。这些数字化的新兴传播科系具备了传播学科的部份血脉,同时身上又带有新科技的基因,倘若过分偏重技术教育,只会让未来的人才培养变成四不像,讲专业缺乏核心通识知识,讲创意又因为缺乏专业内涵与人文精神而更显不足。故有学者建议,传播相关各系应考虑兼顾“人文教育”、“传播共同知识”以及“专精”,其中“人文教育”课程由大学负责开设,“传播共同知识”由传播学院负责教导,“专精”则由各系分别传授[22], 只有这样台湾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才能得以健全。

五、结论

本文属于调查性研究,由于近年来两岸交流日渐频繁,许多教育观念以及社会环境等已产生紧密联系,而港、澳、台近些年掀起了就读大陆地区各大学、研究所的风潮。在传播领域方面两岸虽然交流频繁,但在教育信息上,相关的讨论以及概况调查在台湾并不多,就学管道与信息对流情况也不甚平衡,台湾学生只能倚赖民间团体基金会,或是与大陆访问学者共同研讨、分享,当通过网上信息搜寻来了解大陆地区的教育环境与状态时,会因为信息来源过多而产生对信息无法确实之疑义;另一方面,大陆地区传播教育点以及数字化发展日趋蓬勃,科技发展无论硬件或软件规划都快速前进,急欲进入传播科系就读的莘莘学子必须正视并了解未来大中华的传播环境,处于新闻传播学科的我们也更应该看清未来社会的实务发展方向,故本文以两岸传播教育现况调查为主轴,介绍并探讨两岸数字时代的传播教育问题。

注释及参考文献:

[ 1 ]参见Anthony Lilley:《UK Digital Content: a way forward》, 2002数字内容产业国际研讨会讲 义:数字内容新应用与发展趋势分析,2002年8月28日,台湾经济管理部门工业单位编。

[ 2 ]参见《财团法人经济信息工业策进会――数字教育研究所》网站:。参见黄绍麟:《台湾数字内容产业的末班车》,《数字之墙》电子报,2005年2月27日。

[ 5 ]参见《台湾地区经济管理部门》网站:。

数字媒体专业的认识篇8

游戏是对现实的虚拟,具有挑战性和智力性。由于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人们在住房、学业、婚姻等等方面都逐渐形成了巨大的压力,游戏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缓解压力,因此深受大众的喜爱。

游戏技术产生的问题

目前游戏种类繁多,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人们对于新数字媒体技术下的游戏需求越来越大,专业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然而游戏制作者往往偏重于对利益的追求,而忽视了对新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使游戏作品往往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我国游戏产业和发达国家的游戏产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在游戏的设计和制作方面欠缺大量的专业人才,相关的游戏技术不够先进,使得我国的游戏产业发展比较落后。并且各高校缺少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技能的培养,师资力量不够雄厚,游戏的设计和制作相对简单,无法达到高端的技术水平,影响了我国游戏产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游戏玩家对游戏的要求不断提高,使得游戏的设计和制作技术需要及时的更新,在新数字媒体技术上的发展与创新需求也急需增强,在游戏中发展新型技术,带给人们全新的感官体验是未来游戏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当在游戏的研发制作中提升游戏产品的质量,确保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的更新发展同步,增加对游戏技术开发的资金投入,使数字媒体技术和游戏的设计与制作完美结合,让游戏玩家能够有更好的游戏体验。

解决问题的策略

高校是人才成长的摇篮,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水平的新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对于促进游戏的发展和创新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高校需要加强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知识理论水平和实践操作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加大对教师队伍的投入,使学生拥有更高的专业技能,激发学生的创作潜能,为游戏产业的发展源源不断的提供专业性人才。例如:某高校对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队伍进行了统一的考核,将技能水平不达标的教师划分成小组培训专业知识,定期举行教师数字媒体技术知识和技能竞赛,给予表现优异的教师奖励,并号召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教师们学习其优秀的经验,总结自身的不足,不断提高教学技能,为培养更加专业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学生做好准备。

游戏玩家是游戏产业发展中的主体,游戏的发展和创新离不开玩家的支持,所以游戏的设计与制作需要结合玩家的意见,利用新数字媒体技术提高游戏的创作水平,形成独具特色的游戏产品,开发中高端的游戏技术,将我国的游戏产品推出国门,走进世界。在科技不断的发展中,游戏的设计与制作需要推陈出新,提升产品的质量,通过新数字媒体使游戏随着时展的潮流转换,满足不同玩家对于游戏的不同需求,将游戏的发展带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关于游戏发展与创新的思考

游戏发展与创新应当以新数字媒体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高校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培养专业的数字媒体技术人才,开发设计多种类型的游戏,创新游戏设计与制作的思维,制作出更加丰富多彩的游戏画面,对游戏制作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总结归纳,增强对游戏市场的管理,将传统的游戏和先进的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促进游戏产业的发展。

在高校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进行数字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为学生营造出设计和制作动画的良好氛围,通过多种教学方式的变化,激发学生对动画创作的热情,例如教师在二维、三维动画的教学中,可以利用数字媒体技术给学生展现一个充满想象力、丰富多彩的动画世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通过实践教学将数字媒体技术和动画设计制作相互融合的技巧教授给学生,加深学生对新媒体技术的认识,使学生充分理解动画艺术,提高自身的审美观念,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将数字媒体技术合理科学的运用到动画的画面制作、人物设计、后期动画处理中去,培养出更具备动手和实践能力的专业动画人才,对游戏发展与创新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结语

好的游戏能够促进孩子心理与智力的发展,有效缓解生活和工作上的压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乐趣,新数字媒体技术下游戏的发展与创新符合现代人们对于游戏的要求,将游戏与新数字媒体技术相结合,使动画产业的发展逐渐到达了一个充满活力与机遇的领域。

上一篇:语言文化教育研究范文 下一篇:机电一体化技术方向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