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24 17:48:11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1

摘 要 任何一门学科的概念和术语都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时经常使用词典式和语言式脉络方法对其进行定义。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探求根据社会体育的特征要素来界定社会体育,社会体育含有很强的游戏性、娱乐性、层次结构的丰富性、休闲性特征。

关键词 社会体育 游戏性 娱乐性 丰富性 休闲性

我们在描述一个事物或现象时经常使用某种概念来表达其准确的信息,所以我们对词典式(lexicon)的概念非常熟悉,目前我国的社会体育教材、书籍或各种论文绝大多数采用词典式的概念来界定社会体育。按这种逻辑解释,社会体育就是指除了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以外的各种体育活动,换句话说就是满足从婴幼儿到老年人各种身体条件的“为所有人的体育”(Sports for All)。但在学校体育中有正规的体育课、特定时间的课外体育活动、校内学生自发性的体育活动以及学校代表队的训练等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虽然都是在学校内开展的体育活动,但从严格意义上讲,正规的体育课属于学校体育,校内学生自发性的体育活动属于社会体育,学校代表队的训练属于竞技体育,面对这种观点,词典式的概念显现出了它的局限性。这是因为社会体育的词典式概念是从此类事象的共同分母所构成的,所以,一旦出现新的事象,其概念就显得苍白无力了。

描述事物的另一种方法是语言式脉络(Context)上的定义。如果说词典式的概念是相对“封闭式概念”的话,语言式脉络上的定义是“开放式的概念”,这种方法强调开放式定义的适合性和重要性。“什么是社会体育?”的答案,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所使用的这一语词的情境所决定,按这种逻辑解释,“社会体育”的语词更具适时性,也预示着表达某一事象的概念的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比如,在北美社会体育是指不分学校、单位、社区所进行的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或娱乐、竞技运动(Sports);在日本社会体育意味着终身教育的环节之一生涯学习活动,在欧洲近些年社会体育又包含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的含义。但这种语言式脉络上的定义往往引起使用社会体育概念过程中混淆的现象。

因此,“什么是社会体育?”命题的第三种接近方法是避开文字游戏,根据体育现象本身的直接体验,探求社会体育的特征要素来界定社会体育。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大众参与的群众性体育活动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今人们所体验的社会体育与传统体育的体验在质的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以参与体育活动的体验为基础进行分析,相对于体育,社会体育具有如下特质:

一、社会体育含有很强的游戏性(Play)

以往体育重在三基教育,因此,以结果为中心的体育课很大程度上是属于具有较高运动能力的少数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活动时间。所以,运动能力较低的青少年学生在体育课中经常有一种不如别人的劣等感和相对剥夺感,最终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体育的厌倦情绪。在这些人中,后来通过社会体育活动体验到体育的快乐和意义的人举不胜举,谈其原因很多人认为是由于社会体育的游戏性的特点,自己选择时间,不局于形式的制约,淡化胜负结果,更重要的是感觉非常愉快,所以,能够坚持参加体育活动。自由选择性、过程中心性、自发性、愉悦等游戏的基本属性孕育在社会体育之中。

二、社会体育具有很强的娱乐性(Recreation)

一般而言,一提到体育就会联想到坚韧、吃苦、重复等练习形象,所谓磨练技能,达到增强体质、体力目的的强制性观念很浓,更有甚者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忍受着对身体可能带来危害。就社会体育而言,虽然不能说没有练习的因素,但比起体育教育和竞技运动而言非常小,而更加注重健康、调节情绪、恢复疲劳、消遣等娱乐性需求的满足有着密切的联系。娱乐具有向健康状态恢复(restoration to health)特点,且通过放松、调节来达到生活的协调平衡,因此,在现代的社会体育活动中显现得更加突出。

三、社会体育层次结构的丰富性(Abundance)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社会体育客观上存在着不同的层次结构,由此也就决定了存在着不同层面、不同意义上的社会体育。综合学术界对社会体育的不同解析,尝试对社会体育的概念做出以下界定:1.从存在的范围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指在学校和军队(包括警察)之外的社会领域所开展体育活动,包括农村体育、单位体育(包括厂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体育)、社区体育等,它主要区别于学校体育和军队体育。2.从活动的目的和性质上看,社会体育是以健身、休闲和娱乐等为目的而进行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它主要区别于竞技体育。3.从存在的形式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指社会各界大众在业余时间参加的体育活动,它具有业余性和自愿性的特点,主要区别于职业体育。4.从活动主体上看,社会体育主要是以社会大众或人民群众为参加对象的,它主要区别于精英体育。5.从活动群体的特殊性上看,社会体育主要包括婴幼儿体育、老年人体育、妇女体育、残疾人体育等。这就是说,“社会体育”这个概念应当是一个多义性的概念,在不同的语境中应当使用不同的含义,才能同社会实际契合并有利于操作。

四、社会体育具有休闲性(Leisure)

体育是以身体运动为基本手段,以培养人的身心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社会为终极目的的一种社会文化活动。从根本意义上说,体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对人的发展、对人的本质的实现。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提高生存质量的工程,从总体上说,健康、长寿、接受良好教育和生活幸福美满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生活质量,归根到底是为了增进国民的健康水平,改善生命质量,这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全面发展,实际上就是人的各种能力的全面发展,包括生存能力、享受能力、发展能力等,这就相应地包括了体育的休闲娱乐属性。

休闲代表了一种新的社会生活行为和观念,休闲观念也呈现出越来越大的社会基础和社会需要。到了现代,无论从观念到行为,“休闲”已经完全演变成一种大众化的社会需求和社会消费。从休闲的角度看体育,体育是人们休闲的一种重要方式与手段,社会体育的主体就是人们为了提高休闲生活质量而借助体育运动的形式度过休闲的一种生活方式。现有文献对休闲体育的界定大体上有这样几个特点:(1)主要用时间和活动的范畴来规定,把其含义确定为是在社会劳动和维持生活必需时间外的空闲时间内进行的体育活动。(2)将其划入大众体育范畴,认为是社会上广大居民为健身娱乐等目的进行的业余活动。(3)强调心理体验,把体育运动作为一种有意义的活动形式度过自己的余暇时间,使个人在精神和身体上都得到休息、放松和享受。

与传统的体育比较而言,社会体育突出的特点是它的休闲性,离开休闲要素社会体育的本质就会发生变化,只有在生活和生计所必需的时间以外所剩余的时间内的体育活动,才是社会体育。

参考文献:

[1] 边宇.浅议休闲时代的到来与社会体育的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6.

[2] 徐佶.新的体育视角:休闲体育――兼论休闲体育与群众体育、大众体育、社会体育的关系[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2

关键词:大学生;优化配置;引导对策;闲暇教育

随着我国的发展,无论经济还是社会文化与法律制度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在“节假日”方面(闲暇的日常表现形式之一)做出了很多“人性化”的规定,使人们有了更多的闲暇 。对于大学生来说,这必然使得大学生的休闲时间更加充沛,平均来说,大学生的闲暇时间(包括寒暑假)大约有180天左右。因而,如何利用好闲暇,在合适的时间做合适的事就显得尤其地重要。把握好时间,配置好闲暇是大学生走上成功成才之路的必修课。

一、 闲暇的概念及闲暇配置的重要性

(一)何谓闲暇时间

马克思是最早论述闲暇的人,他指出闲暇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用于娱乐和休闲,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1]可见,马克思不仅明确了闲暇的定义,而且强调闲暇是人自由发展的重要条件。通俗地讲,闲暇,对每个人来说,就是除了必须支出的时间如社会劳动(工作)时间、满足生理所必需的时间以外,所剩下的则是可以自由支配的用于消遣、娱乐、学习、个人爱好和创造性活动等满足精神生活需要的时间,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对大学生来说,闲暇大体包括课间时间,没有课的空闲时间、周末时间、国家法定节假日以及寒暑假时间等。

(二)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社会的一股新鲜力量,是有着较高的学习水平的高素质人群,合理地配置闲暇时间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的走向与生活水平。所以必须全面了解大学生闲暇的利用情况,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引导大学生进行合理地闲暇优化配置。

二、 访谈情况介绍

就大学生闲暇利用问题,我们团队对200人进行了主要以网上在线为主的访谈,涉及大一到大四四个年级,其中有120个女生,80个男生,所学专业包括文秘教育、市场营销、土木工程、园艺、会计学、计算机网络等专业,幅度跨度较广。访谈问题主要以闲暇时间的计算、闲暇的概念、对闲暇的重要性的认识和对休闲活动的判断识别四方面(鉴于多数人没有接受过关于休闲学的课程,所以在整个访谈过程中以“休闲”代替“闲暇”)。

(一)被访谈者一天有多少休闲时间,如何计算自己的休闲时间。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闲暇的概念理解情况以及是否会计算自己的闲暇时间的认知情况。大多数被访谈者能够认识到,休闲时间是除去上课时间和休息等必须的时间,但是少部分认为休闲只是除去上课时间或者单纯认为只是休息的时间,比如“除了上午上完课外,其他时间没课便是休闲时间”“不上课的时间基本上都算是休闲时间”“中午休息时间,晚上休息时间”“纯休息时间 ”,另外有极个别人对休闲的概念比较清楚,认为是“除了各种必要学习生活时间以外的其他时间”“休闲时间就是除了上课和必要的休息时间之外的时间”。关于休闲时间,大多数被访谈者表示自己有三至四个小时的时间,多者可以达到五六个小时,单纯就时间来看,没有问题,不过当问其计算方式时,大多数人不知所云,表示只是估算。

(二)休闲时间在干什么,如何利用。这个问题主要是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时间的利用情况,多数人表示会运动,读书,看讯息等之类的健康休闲,不过也存在“看电视剧、电影(占休闲时间的2/3)”的现象,有过度玩游戏,看小说,玩手机的不良倾向,对自己的生活不能自律也很常见。

(三)如何认识休闲(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这个问题主要考察被访谈者对“休闲”的认识以及辨别。从接受访谈的人的回答情况来看,“休闲就是放下心来,好好玩,好好放松”“休闲就是无聊发呆的时候”“休闲就是玩,且玩的有意义”“休闲就是休息时间,就是闲着没有事干的时间”。多数人存在着对休闲的认识不够系统,而且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的问题,但是其中不缺乏也有比较到位的回答,比如“休闲时间是利用工作和学习之余休息身心,锻炼身体,保持身体健康”“我觉得休闲是除了睡觉及正常工作学习以外的时间,这都可以看作是休闲时间……这是一种愉悦、放松的活动”。除此之外,我们问了访谈者同样一个关于“与朋友家人的联系是否属于休闲”的问题,几乎所有人的回答都是肯定的,其中有比较成熟的回答值得关注“与家人朋友联系?怎么联系?闲聊?说事?等等。不好说哎,算是吧。与朋友家人联系也属于休闲”,还有人回答“我认为与家人联系不属于休闲的范畴,因为与家人的联系我们从离开家就不会间断,同家人分享沟通,于我而言是一种和看书吃饭一样的事情。”这是一种对休闲概念不清楚的表现,把看书简单地归为非休闲时间,没有意识到“看书”在出于本心的热爱的时候也属于休闲;

(四)对闲暇重要性的认识。休闲可以给你的生活带来什么,在闲暇时间里有什么感觉,忙碌的没有空闲的生活与劳逸结合相比哪个更令人舒服等。这个问题主要考察的访谈对象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大多数人表示“休闲可以让生活更加的丰富多彩,闲暇时间里可以感到自由”“休闲给我的生活增添乐趣”“可以让我在紧张的学习生活压力中得到放松,可以发泄自己的坏情绪,带来愉悦 ,放松。在闲暇时间里可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会感到很幸福。”,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对“休闲”的功能作用方面只有积极方面的认识,还没有意识到“休闲”也包括沉迷游戏等不良的休闲方式可能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在访谈中,被访谈者几乎一致认为“劳逸结合”的方式更令人舒服,他们纷纷表示“当然是劳逸结合更让人舒服咯,太过休闲会让人懒惰生活也无所事事”、“劳逸结合效率更高,但是要注意闲暇休息的时间和次数,不能过于放松。”、“劳逸结合比较好,放松大脑更有力气学习工作”、“在我看来,劳逸结合更令人舒服,因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并不总是精神饱满,持续的忙碌不利于良好工作、学习的进行,只会事倍功半,人也是极其疲惫,长此以往,会进入恶性循环。而劳逸结合,会让我们在工作劳累时得以放松,良好的休息才更有利于后续工作的进行,让人时刻保持精神抖擞。良好的工作状态是做好工作的重要前提。”,更有甚者表示“一直‘休闲’,活着有什么意思,等死吗?一直‘忙碌’,干嘛要活着,赶着去死吗?回头再说,休闲给我的生活带来什么。如果非要把休闲和忙碌对立来看,那么它所带来的和忙碌带来的是一样的,虚点讲,是活着的感觉――欣喜也好,悲伤也罢。最后,闲暇时间什么感觉。讲真,这个也不好回答。如上所言,休闲带来的有欣喜有悲伤,自然还有不喜不悲之感。倘若非要说出一二,那感觉便要么惘然若失,茫然不知所踪;要么就是欣喜有余,阳光普照。”。在他们的回答中,可以了解到被访谈者在对“劳逸结合”这个问题的理解上,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初步认识,但是仍然只是停留在对自身情感的一定程度的把握上,尚未系统,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三、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访谈记录中可以发现参与的访谈者主要存在这三大方面的问题:

(一)闲暇时间概念不清楚,不会计算。参与访谈的大学生大多对闲暇的概念模糊不清,大多数人认为自己大约有3到6小时的时间。在对休闲理解方面,有些同学会单方面的认识闲暇时间是指除上课外的休闲时间,甚至有同学认为睡觉时间也属于休闲时间,从而就会导致时间计算上存在错误现象;

(二)利用不当,出现不良休闲的导向。在访谈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学生在休闲时间内选择的方式是一些读书、运动等健康的休闲方式,但是不难发现也有看电视剧、玩电子(电脑)游戏等休闲方式,这种休闲方式如果能够分配以适当的时间,依然是一种积极的休闲方式,可以缓解我们的生活压力,愉悦身心。但是如果不能把握到合适的时间,过度沉迷于游戏等虚拟世界中就有可能发展为消极休闲,对我们的身心产生不良影响。

(三)对休闲功能的认识太片面等问题。在访谈中不难发现,在大多数学生的潜意识里,几乎只是一致认识到积极休闲的放松心情和缓解压力的功能,而忽视了休闲对个人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等其它方面的功能,并且也没意识到,如果休闲不当,就会产生消极休闲,更没有意识到消极休闲的不良影响。

四、大学生闲暇管理存在的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访谈结果的分析以及根据当今大学生的现状了解之后可以得出问题出现的原因大约可划分为两方面。一方面是自身的主观原因,另一方面是学校方面的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是大学生本身对自己的人生规划目标不清楚,不能确立一个合适的明确的目标奋斗,甚至不知道如何更好地去完善人生。很多大学生远离家乡,刚上大学,会有许多的不适应。大学的学习课程与教育氛围与小学初高中的教育模式不同,很多大学生在身体与心理上都表现出了无所适从,从而不能建立一个合理的目标理念来学习生活。

(二)客观上没有经过闲暇类课程的系统学习,对休闲教育不甚了了,不能正确地认识“什么是休闲”“为什么休闲”“怎么休闲”,所以会导致出现在休闲生活中存在严重的配置不合理问题。

五、引导大学生进行闲暇优化配置的对策

(一)模仿周边生活计划精致的人,通过模仿来建立自己大致的生活时间结构。这种方式较适合对自我控制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通过模仿别人的良好的生活习惯来建立自己的较为合理的生活时间结构,以使自己有一个学习的模板,开始拥有一个良好的闲暇生活。

(二)自身克服不良休闲的意识,培养合适自己的健康的兴趣爱好来丰富自己的闲暇时光。自己主动寻求代替自己不良休闲方式的其他兴趣爱好,在闲暇时间里学会适应良好的闲暇架构,真正做到劳逸结合,健康娱乐。

(三)学习休闲学类课程。首先争取学校开设一些休闲学课程,引导大学生们正确认识休闲,学会进行闲暇优化配置。如果学校目前没有条件开设此类课程,大学生们可以阅读休闲方面的书籍,查阅此类知识来获取对休闲的认识。

忙碌的生活会使人疲惫,只有学会休闲才可以更完美的掌握自己人生的方向标,掌好前进路上的舵。愿所有大学生能够通过合理优化配置闲暇来充裕快乐地、健康幸福地度过大学生活。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人民出版社,2004年.

[2]李仲广,《休闲学》,中国旅游出版社,2011年9月第1版.

青岛农业大学2015年科技创新项目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3

关键词:开展;职校;休闲体育;培养;终身体育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50-011.休闲体育概述

关于休闲体育的含义有多种说法,但基本殊词同意,有研究曾对休闲体育下过这样定义,认为休闲体育是指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也有研究者得出如下定义,认为休闲体育就是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开展多种形式、多样内容的身体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有的学者还对休闲体育进行了细致的分类,有一观点认为从运动形式上休闲体育可分为竞技性的和非竞技性的,显然这种观点有所偏颇,确切的应该是娱乐竞技性。休闲体育既然是促进身心健康的一种活动,有竞技性的因素可以增强参与者的意志,提高参与者的团体凝聚力的意识,促进个人交往能力的发展。但过强的竞技性也会带来负面影响,功利性会大大增强,这样势必会阻碍人们身心健康良性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德西曾经对动机问题做过实验,认为奖励将会削弱人的内部动机,它限制了人的自主性动机。为了更好地体现休闲体育的价值,休闲体育还是最好不要有竞技性成分的介入。

通过分析体育与休闲的关系,休闲体育(leisure P.E)可以这样定义:休闲体育是一种形式多样的以促进人们生理、心理各方面良性发展的有计划、有目的的个性化社会文化活动。

2.休闲体育具有的功能

2.1休闲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功能。休闲体育,属于体育的一部分,当然具有体育的原本功能,可以起到强健身体的作用。尤其是随着科学发展,人们在体力支出大大减少,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等原因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症、三脂高等"现代文明病"逐步威胁着我们的健康。人们开始重视体育运动,在闲暇时间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来强身健体,以弥补缺乏运动对身体健康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2.2休闲体育对心理健康有促进功能。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所带给心理压力和心理疲劳感也在加重。我们可以通过休闲体育娱乐身心得到心理放松。我们从事的休闲体育活动,没有竞技体育激烈的对抗性,也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不必肩负成败胜负的责任,无论在精神上还是体能上不存在任何压力。我们还可以在闲暇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选择活动的项目、方式、时间,依据自己的意愿,自由、轻松地从事身体活动或观赏休闲体育活动,已忘却学习、工作、生活中的一切烦恼,在精神上获得一种解脱和快乐感。

2.3休闲体育具有促进人际交往的功能。休闲体育不仅是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拓展交际、增进感情交流和交友的剂。人们通过休闲体育运动可以结识不同职业、年龄、性别的人,丰富生活和增进相互间的感情交流。无论在各个行业之间,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情感交流的有效途径,可以说休闲体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桥梁。

3.休闲体育与学校体育的结合

3.1休闲体育与素质教育。在大力提倡与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休闲体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初中的学校体育工作相对薄弱,一旦学生进入职校就应该多给他们时间,让他们能够在体育课中体会到休闲体育的乐趣。通过休闲体育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休闲体育的功能较为独特,是任何学科无法取代的。它能增强学生的体质,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意志品质。因此,休闲体育是当今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3.1.1休闲体育与身体素质。学生在校接受体育教育的时间最长不过十几年,而绝大部分的体育锻炼是在学校毕业之后。

3.1.2休闲体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休闲体育具有丰富的形式内容,结合不同内容形式的体育实践,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和个性的培养,愉悦身心,陶冶感情,完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精神健康"的人。

3.2休闲体育与终身体育教育 。要发展职校的休闲体育,丰富学生的闲暇生活,使休闲体育得以普及和发展,引导学生走上终身体育的道路。

3.2.1休闲体育与树立主动体育的体育观念。休闲体育是在人们闲暇时间,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因此,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活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发展完善学生的个性,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主动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3.2.2休闲体育与职校体育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体育课程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和素质教育的需要。休闲体育与现代体育课程密切相关,休闲体育与树立全新的课程理念以及与现代体育课程内容的相互整合,将是体育课程发展的趋势。

3.2.3职校开展休闲体育的必要性。(1)有助于愉悦身心,增强心理素质;(2)有助于促进高校教学改革;(3)有助于促进大学生身体健康发展。

总之,中职生阶段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是中职生提高身心素养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的重要手段,终身体育教育对于中职生的一生都是十分重要的,中职体育教学可以使中职生学会体育健康常识,学会自我锻炼方法,养成运动的兴趣与习惯。因此,重视中职体育教学,合理有效利用体育场地设施,积极开展课外体育活动,提高体育教师业务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中职体育教学整体水平,开展终身体育教育,使每个"中职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司磊,沈久城,刘元强.试论"体闲体育"与"体育体闲"[J]体育文化导刊,2006,4

[2](美)杰弗瑞戈比,你生命中的休闲[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

[3]彭,论休闲运动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7)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4

关键词 三亚 休闲体育 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作为休闲活动方式之一的休闲体育,是人们在闲暇时间为了身体健康和心理愉悦等目的而参与的各种体育活动。休闲体育已经成为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所必不可少的活动之一,这种休闲与旅游的有机结合,促使人们对休闲体育重新审视。本文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深入调查,概括三亚市休闲体育的现状,并提出其发展策略,以此为国际旅游岛的成功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1 研究对象

以三亚市城镇居民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三亚市河东区、河西区、海棠湾镇、吉阳镇、凤凰镇、崖城镇及育才镇400名居民为调查对象。

2 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内容的需要,查阅了大量有关休闲体育方面的文献、资料。(2)问卷调查法。本课题对三亚城镇居民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回收383份,回收率为95.7%,其中有效问卷371份,有效率为96.8%。(3)数理统计法。对回收的问卷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了常规数理统计。(4)实地调查法。深入到三亚市休闲体育中,观察三亚市休闲体育开展的各项情况,实地了解和掌握三亚市居民的休闲体育现状。

3 结果与分析

3.1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主要项目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十分丰富,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种类繁多。在对城镇居民的调查中发现,三亚市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其中体育舞蹈、太极拳和游泳所占比例为57.1%、15.6%和10.5%。此外,三亚市体育局在大部分城镇的空闲地区放置了体育健身器械,城镇居民可以随时自由使用,有越来越多的居民选择采用全民健身器械进行锻炼,这成为三亚休闲体育发展的新思路。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项目众多,但民族体育项目所占比例较小。

3.2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

三亚是休闲之都、养生之都。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热情程度颇高。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每天休闲体育的活动时间在0.5小时以下的占调查人数的8.9%,每天活动时间在0.5小时到1小时的占25.3%,活动时间每天在1小时到2小时之间的占总调查人数的27.2%,活动时间每天在2小时到3小时之间的占20.8%,每天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在3小时以上的占17.8%。综上,三亚市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每天在0.5小时以上的有91.1%,大多数已经达到体育人口判定的时间标准,这充分反映了三亚市居民对于参与休闲体育的兴趣浓厚,同时也为休闲体育在三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3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频率

三亚是中国日照时间最长的城市,全年有近300天艳阳高照,同时也是中国年均温度最适宜的城市,年平均气温25.4℃,又是中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城市,负氧离子含量位居中国第一、世界第二。基于这些独有的优势,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频率较大。通过调查数据可知,每周参与一次休闲体育的人数所占比例是10.0%,每周参与2次休闲体育活动的人数占23.5%,每周参与3次休闲体育活动人数占33.7%,每周参与休闲体育活动3次以上的占32.8%,达到体育人口判断频率标准的比例为66.5%。

3.4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主要活动地点

三亚拥有得天独厚的天然和地理条件,群众自发地组织在河边、广场进行休闲体育活动。通过问卷调查可知,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的地点主要在广场,占调查人数的60.1%,河边和公园也有较多份额,分别占15.9%和13.8%,但是在社区内进行体育活动的较少,这主要的原因是三亚市内及周边的环境和空气质量非常优异,促使人们走到户外来,投入到自然的怀抱中去。这种休闲体育的活动地点是非常理想的,相关研究表明,在户外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要比在社区或室内进行体育锻炼的效果好。

3.5 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

通过对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问卷调查,可知城镇居民参加休闲体育活动的参与动机是多元化的。数据表明,大部分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为了以强身健体,增强体质,这部分大约占57.7%,也有一部分是为了塑型美体,占21.0%,为了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分别占14.6%和6.7%。总体来看,大多数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是为增强体质和促进健康,而对于缓解压力和娱乐享受的人数所占比例较小。

3.6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的制约因素有经济、时间、设施和培训等因素。培训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最大因素,约占32.1%;时间因素是制约休闲体育发展的另一大因素,大约占28.0%;其次是设施因素,大约占22.1%;最后是经济因素,约占17.8%。可见,大多数居民在经济条件上达到了参与休闲体育的要求,但时间不足、无足够培训等其它不利因素成为了三亚城镇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制约动因。

4 结论与对策

4.1 结论

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项目丰富多样,三亚居民最喜欢的休闲体育项目依次是体育舞蹈、太极拳、游泳、慢跑、网球、排球等。三亚市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活动时间和频率较好,大体上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要求,但还需进一步加强。自然环境是三亚休闲体育锻炼依托的主要场所,也有少部分居民利用健身器械进行锻炼,但学校体育各项资源的利用率较低。三亚市城镇居民参与休闲体育的动机是促进身心健康,另一部分居民是为了塑型美体,为了减少压力和娱乐享受的所占比例较少。制约三亚居民休闲体育参与的因素主要是培训和时间因素,因经济条件和体育设施不足未参加休闲体育的所占比例较少。

4.2 对策

加大对三亚城镇居民体育培训的力度,促进居民转变健身观念,补充休闲体育锻炼的新信息和新知识,提高城镇居民休闲体育的能力。政府部门应增加对休闲体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休闲体育的资金投入,改善休闲体育设施,优化休闲体育资源。学校应逐步向居民开放体育设施,提供休闲体育活动的场所,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供支持。加强休闲体育的宣传力度,以便使三亚更多的城镇居民参与到休闲体育中来,为全民健身的顺利实施铺平道路。与其他城市进行互动交流学习,取长补短、完善自身休闲体育模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造适合自身休闲体育发展的最优道路。

基金项目:琼州学院2011年度科研项目(项目编号:QZQN201109)

参考文献

[1]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8-61.

[2] 田慧,周虹.休闲、休闲体育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2006.26(4):67-70.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5

关键字:体育教育;必修课;人才培养方案;分类

根据收集到的10所体育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可知,各体育院校所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约为14~24门。培养方案中所设置的专业必修课的主要特点是:第一,为了加强学生对健康、体质方面的知识,增设了部分人体科学类课程,如开设了运动营养学、健康教育、体育保健学、运动医学等。第二,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体育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专业必修课也在休闲体育方面有所涉及,如开设了休闲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等。第三,为了充分挖掘各校的课程资源,发挥各个学校的优势,因校而异,因地制宜,各个学校开设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课程,如游泳、艺术体操、跆拳道等。第四,为适应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加强学生师范素质 的培养,在必修课中也增设了一些针对性较强、适应性较广的师范性课程,如开设了体育教材教法、现代教育技术等。

1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学分比较

对10所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培养方案》中的专业必修课程学分及所占有比例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专业必修课程在课程体系中所占有的比重非常大,其中北京体育大学的专业必修课程达到80学分,占课程总学分的56.34%,远超过了2003年《课程方案》的41.3%;其次是山东体育学院104学分、52.35%和沈阳体育学院8分、52.7%,说明这几所学校非常重视专业教育,而且学分、学时比较高,这与学校的办学思想有很大关系。最少是广州体育院校55.5学分、32.26%和天津体育学院56学分、34.35%。

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本文对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的27门课程进行了重要性调查,依次为非常重要、很重要、重要、不太重要和不重要五个选项,根据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并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程的优化提高数理依据。首先对调查整理的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检验结果见表2。

根据统计学家Kaiser给出的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的标准:0.9

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见表3),通过分析,27项指标可以归为7个公共因子,旋转后的7个公共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8.125%,用7个公共因子代替27个指标,可以概括原始变量约六成以上的信息,因此可以认为7个公共因子可以解释大部分变量。(见表4)

第一类因子包括:教育学、现代教育技术、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体育课程与教学论和学校体育学,可以命名为教学方法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1轴上包括5个因子,其中学校体育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0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体育教学论因子为0.875,载荷最小的是体育心理学因子为0.55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二类因子包括:体育保健学、运动保健学、运动医学和运动生物力学,可以命名为保健与医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2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育保健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4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运动生物力学因子为0.837,载荷最小的是运动医学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三类因子包括:游泳、体操、艺体和武术,可以命名技能主导表现性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3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体操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艺体因子为0.735,载荷最小的是武术因子为0.580,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四类因子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化学和运动生理学,可以命名为运动人体科学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4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运动生理学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29,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第五类因子包括:体育概论、休闲体育概论和体育学概论,可以命名为体育概论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5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学概论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808,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休闲体育概论因子为0.778,载荷最小的是体育概论因子为0.636,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六类因子包括:田径、篮球、排球和足球,可以命名技能主导对抗性和体能主导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6轴上包括4个因子,其中篮球类因子的载荷最高,达到0.746,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其次是排球因子为0.734,载荷最小的是足球因子为0.561,说明该因子影响较小。

第七类因子包括:体育研究方法、体育统计学和科研方法概论,可以命名方法工具类因子。该类因子在A7轴上包括3个因子,其中体育科研方法因子的载荷最高,为0.717,说明该因子的影响突出。

3 结论

根据问卷调查和因子分析的结果,我们可以分析出我国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本科专业必修课可以分为7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教学方法类、保健与医学类、运动人体科学类、体育概论类、技能主导表现性类、技能主导对抗性及体能主导类和方法工具类。根据因子载荷的差异,可以推断出各类课程存在一定差异。

参考文献

[1]赵勇戈.试论体育院校学科建设[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5

[2]龚德贵,黄阵,钟秉枢,左琼,余学锋.体育院校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研究[J].中

国体育科技,2001,37,(7):26

[3]陆亨伯,李建设.体育院校学科建设的互联工程构建[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0):1397

[4]高扬.体育院校学科建设问题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528

[5]王兴,朱百顺,蔡犁,司虎克.体育院校运动训练专业办学新思路探析[J].上海体育学院报,2005,29,(1):86

[6]黄桑波,李忠梅,李仁松.体育院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的矛盾辨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6,22,(1):39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6

论文摘要本文适应我国东北地区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方案进行了研究与实践,拟培养出适合我国东北的区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1 研究方法与对象

(1)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运用调查法和文献资料法。

(2)研究对象。是主要以吉林省的长春地区、吉林地区、白城地区为研究对象。

2 结果与分析

2.1 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办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吉林省的各主要地区进行实际调查,各高校专业办学规模有了迅速的发展,虽然办学规模达到快速发展阶段,但是,我国的社会体育专业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还没有形成自己特有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体系,适应我国东北地区体育发展需要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

2.2 社会体育专业教育内容的总体框架

(1)教育内容的构成。根据社会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包括普通教育、综合教育和专业教育三部分。由本专业的教育内容形成相应的知识体系,包括普通教育知识体系、综合教育知识体系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2)学分、学时修读要求。建议本专业学士学位的修读总学分原则上位160-180学分。教育内容的学分比例见学分分配比例表,各类课程内容学时为2560-2880学时(可按16-18学时/学分计算,本规范以16学时/学分计算)。

2.3 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

(1)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框架。本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由专业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构成。基础知识包括体育科学基础知识、社会体育基础知识与技能;专业知识主要由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管理和体育社会工作等知识构成;专业实践由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构成。

(2)专业教育内容的知识体系的基本内容。根据东北地区社会体育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要求,本规范对专业教育内容知识体系中的不同知识领域做出相应的界定教育内容的设计如下:①基础知识: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运动技能、相关学科。②专业知识:健身与休闲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等。③专业实践:社会体育实践:社会调查、专业实践设计、专业见习/专业实习、毕业论文。

2.4 专业教育内容的课程体系

按照本专业的知识(技能)领域要求,东北地区根据地区特色构建课程体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实践教学环节和毕业论文。

(1)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是社会体育专业的学科基础课程,属于必修课程,是专业教育内容的基础知识,为专业方向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专业基础课程及知识单元概括:课程名称:体育学概论、社会体育概论、体育社会学、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科研方法、体能训练、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

基本要求:社会体育专业基础课程应按照上述内容设置。社会体育基本运动项目应在健身类基本运动项目和球类运动项目中各选一项,每个项目课程建议2个学分。

(2)专业方向课程。专业方向课程重点突出与本专业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的培养,是专业教育内容的专业知识,使学生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技能以及应用操作能力。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专业方向课程(下转第192页)(上接第179页)属于专业必修课程,主要偏重于社会体育领域中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能。专业方向课程内容的涉及领域比较广泛,考虑到东北地区不同地区存在的较大差异性,以及社会体育发展状况的不平衡。本规范设置健身与娱乐运动指导、健身与休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社会工作三个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建议修读学分为25-30。

专业方向课程及知识单元基本要求:在设置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培养方向规格的要求,以某一方向课程为主进行设置,也可以适当兼顾其他方向课程,形成本方向的专业必修课程。

(3)专业选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主要突出与本专业相关联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是专业必修课程内容的拓展与补充,使学生具备较宽的适应面和较强的适应能力。专业选修课程分为限制性选修课程和任意选修课程。建议修读学分:35-45,限制性选修课程约20学分,任意选修课程约25学分。

(4)实践教学内容及体系。

社会调查:在第一学期安排不少于1周的时间进行社会调查。使学生深入实地了解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了解社会体育发展情况、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状况、街道或社区体育开展情况、各类体育健身俱乐部的运作机制与市场发展前景。完成一份社会调查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在第二学年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见习。为学生提供接触社会体育企事业单位的机会,了解社会体育所涉及的各类工作岗位的情况。见习期间记录见习日志,完成一份见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践设计:在第三学期安排不少于2周的专业实践设计。专业实践设计包括健身技术指导、体育营销与管理策划、全民健身活动推广、体育中介服务等内容。主要的目的是为专业知识和技能提供应用机会,为专业实习奠定基础。建议学生结合专业学习的方向,最少选择一项内容,设计一份完整的策划书和计划书,通过一定的实践,最终形成一份为专业实践设计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专业实习:在第四学期安排不少于10周的专业实习,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合理地安排专业实习岗位,实习岗位主要是管理岗位、技术指导岗位、销售岗位等。实习期间记录实习日志,完成一份实习报告。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毕业论文:在第四学年安排毕业论文撰写及答辩。根据学生的选题配备指导老师,并通过论文答辩。以优秀、良好、中等、及格和不及格评定成绩。

3 结论

随着东北地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逐渐健全和完善,社会体育的生活化主要体现在公益性和社区、单位福利型持续发展、准经营型大幅度增长、商业经营型逐步发展。因此,在此现状下,在高校建立一套社会体育专业的教育内容和知识体系,来培养符合东北地区需求的社会体育专业人才,促进东北地区社会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

[2]教育部2004年制定的《普通高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7

关键词:高中体育 教学改革 休闲 福建省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五周年,改革开放的目的在于解放生产力,促进社会更快速、更健康地发展,体育教育改革同样如此。中国体育正迎来迅速发展阶段,中国承办的世界性比赛越来越多,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狂热的体育运动旋风。现在体育教育界正在对上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反思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探索。在这个时候,认真审视福建省高中体育课程改革的教学,不仅有助于我们总结前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也有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自身的发展。

(一)休闲体育的界定

休闲体育是相对竞技体育而言的,是在闲暇时间进行的一种有益于身心健康、重新创造生活、完善自我的体育活动。美国Mull等【1】将休闲体育定义为:为参与及乐趣本身而安排参加的运动活动。也有学者【2】认为休闲体育是在空闲时间里进行的、以一定的身体活动形式为手段而产生良好心理体验的一种有意义的现代生活方式。笔者认为休闲体育是指有别于竞技体育的,具有放松身心、促进健康、缓解压力的一种活动。它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其价值、功能和作用正在为更多的人们所认识。它对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培养终身体育意识有重要意义。在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中强调休闲体育教育,创造积极的高中休闲体育文化,将对高中生未来生活产生重要影响。

(二)休闲体育教育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在发展福建省高中休闲体育教育改革中,对于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改革是十分必要的。但在改革前要先明确改革的原则,这样才不至于偏离改革的目标和方向,有助于改革的推进。

1、教育性原则。教育性原则是学校体育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它是指在学校体育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以育人为中心。

2、兴趣性原则。我们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应是自主的,而非受他人强迫,更无任何压力,完全发自内心、根据自我兴趣而活动的行为。

3、实效性原则。通过这种体育教育活动,不仅可以使学生学到实在、管用、高效的休闲体育知识和技能,同时还能增长知识、磨练意志,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标。

4、选择性和创造性原则。理想的休闲体育教育必须具有发展性,必须能够使人投入到休闲体育活动中,同时也能够创造性地用自己满意的体育活动方式来度过闲暇时光,并使自己的身心健康有所改善的连续过程。【3】

(三)休闲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建议

1、将休闲体育观念融入校园文化中

思想观念的转变是体育教学改革的先导,《体育与健康》首先要更新观念,确立科学体育健身观,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积极在校园中开展休闲体育教育,形成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普通高中开展休闲体育活动应从校情出发,选择一些适应当代高中生特点和需要的休闲体育项目,满足高中生的需求,力求做到合情合理。

发展学校休闲体育应以终身体育为理念,以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习惯为首要目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休闲观。对其影响最大的时期是高中体育教学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运动习惯的养成特别重要。积极倡导高中生运用运动休闲作为休闲的手段,学会休闲、利用休闲,为日后适应社会做好准备。

2、结合实际开展新兴休闲体育项目

根据本校实际和学生的个性差异,开展一些新兴的休闲体育项目,如定向越野、软式排球、体育舞蹈等。根据地方特色以及学生的个别差异,将休闲理论与本土的文化习俗有机结合,兼顾不同类型形式的休闲活动,如秋千、爬竿等,既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又注重了不同群体的需求。营造出一个积极向上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对于运动场馆和体育经费不足的学校,建设一些小而精、多功能的场地设施,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3、积极营造休闲体育锻炼的氛围

通过开展体育科技专题讲座、体育沙龙、体育评论、体育俱乐部等,向学生传递休闲体育时尚信息,传授体育健身和保健运动知识,拓宽学生视野,鼓励、引导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休闲体育生活,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意识,并把接受体育教育视为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促使高中生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体育生活方式,进而积极投身到健康、文明、科学的休闲体育活动中来。

4、全面提高教师素质

发展高质量的的学校休闲体育教育,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教师是高中开展休闲体育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师要从单一学科向多个学科的复合型方向发展,不断自我在职进修,全面提高自身素质。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条件。

应给教师提供休闲教育培训,包括针对这个领域的概念和研究活动而接受训练的教师。这样可以使之更好的服务于休闲体育的教学,发展更灵活的教学风格,最终受益的还是学生。

5、调动大学女生参与休闲体育的积极主动性

高中女生年龄一般为16-20岁。进人青春中后期,由于身体形态、机能、生理、个性等方面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使她们产生好静害羞,胆怯等心理变化,加上应试教育的弊端,对体育存有偏面认识,锻炼不积极主动,上体育课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拿学分或是在高压政策下被动接受。要调动她们的积极性,必须在提高"健康第一"意识的同时,根据女生生理特点及爱好,制定一些女生普遍感兴趣的项目,如三小球、篮球、排球、健美操、武术、游泳等,吸引和激发其内在动因,让她们在教学活动中得到良好的情感体验,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情趣,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参考文献

【1】彭.休闲体育与体育教学.体育学刊(J),2001.9:120

【2】姜丽.论高等学校的休闲体育.体育文化导刊(J),2003.6:57

休闲体育概论课程总结篇8

关键词:石家庄市居民;深度休闲;主观幸福感;实证研究

一、研究背景

2013年国家为了增强国民对休闲的认识,完善休闲体制,颁布了《国民旅游休闲纲要》,目的是希望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一个城市的发展最终目的是建设成为一个具有高质量生活水准和居民拥有高幸福指数的城市。由此可见,研究城市深度休闲状况和居民幸福感的关系关具有时代意义。国内外关于深度休闲的研究阶段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缺乏研究学者足够的重视和关注,关于休闲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甚是匮乏。本文在国内外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选取石家庄市具有深度休闲行为的居民的为研究对象调查他们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一步探讨通过深度休闲活动提升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问题。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变量的界定及理论研究

1、深度休闲的概念。深度休闲是活动参与者有计划地参加非专业、感兴趣或者志愿的活动,并在活动中相当专注,在活动中参与者通过努力学习,获得相特殊技能、相关知识和经验,在这个过程中参与者感觉非常充实、有趣。深度休闲活动中参与者不只是参与,而且把自己所参与的活动当做生活的一部分。在活动中心情自由放松,目标明确可行,活动带给参与者更高的满足感和存在感。深度休闲的“深度”不等于“严肃”,而是代表“专注”和“奉献”,是一种愉悦有趣而不是压力的休闲活动。深度休闲的特征。例如参加居民合唱团、骑乘者、摄影协会、瑜伽及健身房会均属于深度休闲者。

2、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主观幸福感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来理解:第一个层面是认知层面,是指个人按照自己的对生活要求制定的标准来评价生活;第二个层面是情感方面,是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正向和负向两种情绪相结合的情感的体验。

(2)主观幸福感的测量:通常幸福感量表包括:情感量表、幸福和整体情感指数、整体幸福状况量表。通过以上多个主观幸福感量表来客观衡量受访者的幸福感受,本文通过咨询专家并结合研究需要,排除了不属于此研究范围的测量变量,选取了人际互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归属感、充实感、成就感这6个测量标准来研究主观幸福感。

(二)研究方法的选择

扎根理论起源于Glaser&Strauss,是一种定性的方法,主要包括资料收集和分析、资料编码过程和理论分析检验三个步骤。其中资料编码过程主要分开放性编码、主轴编码和开放性编码三个级别。运用扎根理论时需要逐字逐句对原始资料进行三步骤编码,找出资料的理论点,并基于理论点进行理论假设。不同于其他质性研究,扎根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不断提出问题、进行比较、建立分类、建立联系和发现理论,同时遵循着不依赖经验、科学探究的原则。因此扎根理论对于这项研究具有可行性和有效

(三)研究对象的确定

为了使研究具有可操作性和理论性,条件限定重点抽取的研究对象:1、深度休闲活动参与者有一定参与时长且活动频率较为固定,如参与活动已经持续一年甚至更久,固定时间参与该活动;2、抽取参与同类型休闲活动中表现突出的,此类型的人不仅具有丰富的活动经验,而且非常认同所参与的休闲活动。本文以具有深度休闲行为的居民合唱团、骑乘者、摄影协会、瑜伽及健身房会员具有代表性居民30人进行深度访谈。满足了扎根理论翔实、覆盖领域广的条件。30人中男性16人,女性14人;年龄20-30的9人,31-40的9人,41-50的6人,51-60的3人,60以上3人;合唱团6人,骑行者6人,钓鱼者3人,摄影爱好者6人,瑜伽及健身房会员7人,文物收藏者2人。

(四)资料整理:筛选文本

为了对石家庄市居民深度休闲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使得出的结论更加注重时效性和针对性,资料采集的主要方式是深度访谈结合参与观察。首先访谈前查阅相关文献结合调研问题来拟定访谈大纲,其次与指导老师深入地沟通交流来完善访谈大纲,最后每次访谈后就受访者的访谈感受、访谈内容和注意事项认真做好访谈笔记。所有程序都完成后,运用扎根理论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编码,归档,备份和保存。

三、研究分析

(一)开放性编码:提取概念和范畴

开放性编码阶段是提取概念和范畴的过程。首先对搜集到的原始资料进行逐字逐句地分析,然后提取相应的概念进行标注,最后将标注的概念进行比较分类,进一步范畴化。

(二)主轴编码:选取主范畴

主轴编码阶段就是精炼范畴、选取主范畴的过程。首先从总结的范畴中选出最贴切本文研究主题的概念和范畴,然后发展出主范畴,并对主范畴进行深度分析,最后将提炼的主范畴与收集的原始资料相联系,检验其可靠性。在开放性编码阶段所提取的概念经过简单的数理统计发现,其中出现频次超过5次以上的概念有6个,可以认为此6个维度能够基本反映出石家庄市深度休闲活动参与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在主轴译码阶段,本文通过访谈资料共总结出6个主范畴,分别为人际互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归属感、充实感和成就感。总结出的6个主范畴分别由不同副范畴构成,构建主范畴和副范畴的假设关系后,还需要扎根于访谈资料中的故事中去检验,从而证实假设关系是否成立。

深度休闲活动的集体性和组织性让参与者能够结交许多志趣相投新的朋友,他们彼此交流、关心,工作之余形成良性、放松的人际关系。在对人际互动主范畴进行编码时发展出四个副范畴:利益导向、关系程度、单独行动频率、互动频率。深度休闲活动参与者利益导向低,关心程度高,单独行动减少,互动增多,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深度休闲活动让参与者付出体力,经常进行身体锻炼和适度运动,参与者生病的几率和次数降低,自身原有的疾病得到改善,身体逐渐硬朗健康。在对身体健康主范畴进行编码时发展出三个副范畴:由疾病发病率、慢性病发病率、精神状态。下图为三个副范畴的变化的趋势。参与者生病次数越来于少,原有疾病得到好转和控制,精神状态也越来越好,身体变得健康。

身体健康各副范畴分析

深度休闲活动使参与者为人处世态度积极、与他人相处和谐友善,在尊重自然、热爱社会的同时使得他们的心理变得健康向上。参与者抱怨减少、自信心提高、心理承受压力增强,变得勤奋和有耐心,心理更加健康。具有集体性和组织性的深度休闲活动的展开,使得加入者可以长时间投入时间和精力,赋予参与者强烈的归属感。从积极方面来看,成员之间的交流,鼓励和比赛竞技激励每个人坚持参与活动,增强了团队对成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提高了成员的参与度。

(三)结构识别:发现核心范畴

结构识别阶段是发现核心范畴的过程。在收集到的原始资料基础上,基于总结归纳出的概念、范畴来说明所要研究的全部现象的核心。经过研究分析得出,在主轴编码的过程中抽象出的六个主范畴都为选取的核心范畴服务,依据研究的课题选取核心范畴为“主观幸福感的提升”。由此建立起基于扎根理论的深度休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模型。

(四)故事线:围绕核心范畴,描述故事

故事线是基于已经收集到的资料而总结出来的概念、范畴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来概述核心范畴的。本文的故事线是紧紧围绕“提升主观幸福感”这个核心范畴将前文总结的6个主范畴构建的一个通过深度休闲活动来提升石家庄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故事:深度休闲活动使得参加者在科学合理的锻炼后获得健康的身体,减少生病的次数,改善原有疾病。深度休闲参与者们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彼此关心,共同交流,在形成良好人际关系的同时产生了对团队强烈的归属感和对自身的成就感。固定时间参与自身感兴趣的深度休闲活动,使参与者的生活变得充实而且富有意义。深度休闲活动产生的持久效益让参与者受益匪浅,同时在积极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充实感等深度休闲的特征带给了参与者很多领悟,这对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影响都是正向的,从而提高了生活满意度。这些效益有效排解了深度休闲者的消极情感,增加了其积极情感。根据以上描述可见,深度休闲的诸多效益大大提升了居民的主观幸福感。

(五)深度休闲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机制

综上,可以发现:参加深度休闲活动有利于市民改善人际关系,促进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提高认同感、成就感、归属感。深度休闲是主观幸福感构成的重要因素,同时对主观幸福感的构成因素有着重要影响,有利于增进积极情绪,克服消极情绪,提升生活满意度,最终提升主观幸福感。

四、研究建议

运用扎根理论构建出两者的影响机制模型,深度休闲活动爱好者通过长期休闲活动参与体悟深度休闲特征,获利的深度休闲效益;同时这些特征和效益使深度休闲参与者产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成就感、归属感、充实感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幸福感受,进而增加积极情绪减少消极情绪,提高生活满意度,提升主观幸福感。研究结论发现深度休闲对主观幸福感有着积极影响。基于此提出促进石家庄市居民深度休闲:

(一)唤起市民休闲意识,倡导深度休闲。石家庄市政府应加强对深度休闲的宣传引导,推进市民的休闲教育,引导他们的健康休闲方式。从社会、家庭、社区、个体等不同的层面进行宣传引导,可以在各个社区举办公益的深度休闲的课堂讲座;在街道粘贴一些深度休闲的宣传标语;利用媒体渠道进行宣传报导,如在省市河北生活频道成立关于深度休闲主题的栏目组。

(二)加强休闲文化建设,重视深度休闲的核心价值。加强石家庄城市休闲文化建设,让市民积极参与到自己感兴趣的深度休闲活动中去,让石家庄市更宜居,更具创新活力。2014年石家庄永昌冲超成功,给石家庄市带来深深地自豪感和优越感,使足球成为石家庄的又一张新名片。可以不定期举办足球进社区的活动,培养市民足球兴趣,增浓城市足球氛围,增强城市的凝聚力。2015年河北生活广播举行了首届石家庄中老年合唱大奖赛来丰富中老年人的业余生活。石家庄市文化局可以联合河北人民广播电台、河北歌舞剧院、摄影协会等经常举办一些省市级的合唱、摄影比赛,加大比赛规模和影响力度,让市民积极参与其中。通过不断完善城市休闲文化使居民拥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休闲导向,以此来提升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境界。

(三)完善休闲设施,创造休闲空间。生活在石家庄市的居民民为了生活奔波,工作压力大,他们需要可以放松身心的休闲空间。通过查询石家庄钓鱼网发现石家庄钓鱼好地方主要分布在渭水、塔谈西村、南王、柳辛庄、吴家营场等南北二环附近,可以在东西二环郊区附件开发更多的垂钓区方便垂钓爱好者。还可以在石家庄河心岛湖周边建设生态跑道和歇凉亭子等设施,给骑行户外和钓鱼爱好者提供更好的场地;市政府出台类似健身瑜伽会所成立的优惠政策,让市民走进瑜伽健身会所成为生活习惯。科学构建休闲空间和休闲设施,打造石家庄知名休闲产品、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改善市民健康状况,提升居民主观幸福感。

(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 俞滨.深度休闲理论视角下的大学生休闲参与、休闲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D].浙江大学,2014.

[2] 王苏,龙江智.深度休闲:概念内涵、研究现状及展望[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1

[3] 陈美爱.基于休闲学视角的市民幸福感研究[D].浙江大学,2013.

上一篇:小学美术基础知识要点范文 下一篇:学美术的基本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