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1 07:53:41

休闲农业论文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并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本文论述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对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可行性作出分析,认为发展休闲农业是田东县旅游业突破的根本选择,最后提出相应对策措施。

论文关键词:休闲农业旅游业农业结构

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再次强调休闲农业是建设现代农业,开发多功能农业,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有效模式。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即将进入休闲在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经济中越来越重要的时代”…,休闲农业是适应城市居民休闲度假旅游需要的一种现代农业,同时又是农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休闲农业是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产业之一。因此说休闲产业的市场潜力越来越大。

l休闲农业的意义

休闲农业兴起和发展是科学技术进步,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类遭受城市环境恶化和生态环境破坏的双重压力下,要求返璞归真的必然结果,也是农业、农村建设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结果,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我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意义是多方面的,如游憩、美化、经济价值、社会、教育、医疗、土地综合利用,舒缓其他风景区拥挤等。王浩(2003)总结为:其一,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拓展旅游业广度和内涵,形成农业和旅游业的新增长点,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带动农村第二、三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的收入。其二,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业的生态、社会效益高与自身经济效益低的矛盾。其三,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其四,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缓解农村人多地少的尖锐矛盾。其五,发展休闲农业有利于解决消除城乡差别,缓解二元经济结构与城乡一体化的矛盾。其六,发展休闲农业将充分利用都市边缘农地,这除了有农业生产的功能作用外,还能对城市的合理发展起控制作用,防止城市无限制膨胀,或为未来都市的发展留出预备地。此外,发展休闲农业还能够促进农村的环保建设。

总之,正在兴起的休闲农业与生态旅游农业无论是其科技含量还是田园风光,都有着比常规农业更大的开发潜力和价值,在资源的综合利用和适应市场需求方面也有其特殊的优势。休闲农业牵涉面广、关联性强,它可以带动与农业、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但本身也受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以及交通、建设、商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的制约。因此,休闲农业的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产业的前途,而且关系到城乡一体化的建设、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其他相关产业的优化发展。

2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的的可行性分析

田东县隶属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百色市,位于广西西南部右江河谷中心地带。田东是8O.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古人类文明发祥地,是宋朝时期内陆通向大理国一带茶马古道要塞。是邓小平发动百色起义的策源地,是右江苏维埃政府所在地,是壮族“嘹歌”的发源地,又是全国扶贫工作重点县、全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县、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糖料基地县、中国芒果之乡、全国创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县。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达31.81亿元,增长10.5%;财政收入5.0418亿元,增长25.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0829亿元,增长25%;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实现农业总产值15亿元,增长2.17%;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34.4:44.7:20.9调整为30.76:45.2:24.1。总体上,田东县的第一产业的增长缓慢,第三产业还比较落后,各级比较详见表1。

2.1有利因素分析。

2.1.1区位优势。田东县位于南(宁)贵(阳)昆(明)经济走廊的中心地带,东接平果,南与德保、天等毗邻,西连田阳,北靠巴马,是西南出海大通道重要的交通枢纽。从田东县城至南宁机场、百色(田阳)机场分别为190km和23km。

2.1.2交通条件优势。陆路东西向有南昆铁路、324国道和今年刚通车的南昆高速公路;南北有田东至靖西二级公路、田东至巴马三级油路、田东至天等三级油路和在建的平至江城=.级油路,田东在全市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和开通县城过境公路,形成了“一小时经济圈”。右江河水运J:溯百色,下经南宁、梧州可直达广州、香港,200t的机动船常年通航。百色水利枢纽r程完工后,船舶通航可提升至1000t。田东县城距辖地百色市69km,离首府南宁市168km,有铁路和高速公路连通,处于南宁市“两小时旅游经济罔”内。

2.1.3资源优势。H东县农业资源丰富,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初步形成了甘蔗、芒果、香蕉、香米、蔬菜、油茶、竹子、速生桉、板粟、畜牧水产等十大农业基地,打造了香米、香油、香蕉、香芒、香猪、香鸭、香酒、香料等“八香”品牌。尤其是近年来,田东县大力狠抓芒果改良,倾力打造“日东芒果”品牌,将芒果种植作为振兴田东农村经济、加快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一项特色农业来抓。目前,该县芒果产业已形成规模,芒果的商品率和优品率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田东山川秀丽,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旅游资源有横山古寨、龙潭灵湖、棋盘滩、龙须河;人文旅游资源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红军村和檀河古人类遗址等。

2.2存在的问题。

2.2.1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目前,日j东县的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正式运营的只有横山古寨、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等少数景点,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几近空自。与百色市其他县域旅游业发展状况相比,H]东旅游项日丁F发力度远远不够,至今未形成比较完备的景区(点),连享有美誉的“中罔芒果之乡”也没打造出相应的旅游产品和项日。

2.2.2旅游形象未能建立。2005年田东制定了《田东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提“红色圣地,生态家同”的旅游形象,主打宜传口号“东,打响百色起义的第一枪;田东,嘹歌之乡,莲花世界。rH东,红色摇篮”;2006年通过Hj东县人民政府I舣]等平台向礼会征求旅游主题口号,征集了不少有价值的意见。近几年来田东县打造“芒果正宗,源出田东”的品牌,特别是通过举办芒果节,进一步提升了田东一一“中国芒果之乡”的知名度。由于多种原因,田东县对外进行旅游形象宣传的载体主要是芒果节,旅游宣传不系统且范围狭窄,目标市场不明确,旅游形象的市场认知度还很低,具体详见表2。

2.2.3观念认知欠缺。当前,田东县下一致坚持业化与资源环境的统筹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推进田东县工业化进程,努力把田东县建成广西业大县。此举势必影响对第一产业和第产业的关注度,进而影响这两种产业发展和结构优化升级。根据表1对比田东县与南宁市、全区的三次产业比例,可以看虽然田东的第一产业(农业)所占比例高,但人均农民收入远远低于后两者,第三产业(旅游业)则更为落后,说明纯粹的农业对农民增收的效果不明显,需要寻找其他突破口。农民本身由于自身整体素质的问题,对休闲农业的认知几乎为零,难于形成产业的拓展能力。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田东县发展休闲农业利弊因素兼有,特别是相对于百色市其他旅游发达的县域(如靖西、乐业、那坡等),田东县的旅游资源品位低且处于“旅游资源非优区”。一般而论,旅游休闲度假对资源的依赖度相对要小一些,所以凭借良好的区位条件、生态条件和市场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农业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和节事活动等参与体验性项目成为田东旅游产品体系的骨架,着力打造城市(如南宁、百色右江区)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完全可以实现田东县旅游业的突破。因此,当前随着人们休闲的需求日益增长的趋势下,在出东县发展休闲农业是可行的,也是非常迫切的。

2_3田东县休闲农业开发对策。根据国内外休闲农业开发成功的案例以及相应的理论,田东县休闲农业的开发应采用以下应对措施。

(1)提高对服务业的认识,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从国内外发展实践来看,一个目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基本都是遵循着从以一产为主,向以二产、j产为主的格局演变。我国提出,~IJ2020年基本实现经济结构向以服务经济为主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超过50%。发展服务业不仅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客观需要,也是扩大就业、增加地方财力的现实选择。从税收情况来看,同样数量的税收,若是第二产业税收,留给地方的不足四成;若是服务业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则在一半以上0。对于县域经济体,农民增收和地方财政增加足重要日标,所以,作为服务业的龙头,应该确立旅游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要地位。

(2)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以农为本,树辽大旅游和大农业的观念。休闲农业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方向。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调整农业结构、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丰富旅游产品都有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拓宽了旅游资源的内涵和外延,丰富了旅游资源的覆盖率,满足了近年来广大人民群众返璞归真和回归大自然的要求,发挥了农业的净化、美化和绿化作用,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另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了农业经济组合,开拓r农业和土地利用的新领域,缓解了一些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加了农产品的商品量和附加值,为农业生产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是振兴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之一。

因此,政府要提高对休闲农业的认识,树立大农业与大旅游的观念,加强休闲农业引导,提高农民群众对旅游业的认识,制定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产业政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自愿、优势互补、效益优先”的原则,大力推进农业旅游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3)基于休闲农业的社会功能,需要政府给予适当和必要的支持,引导休闲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除了少数以生态、教育和保留传统文化为主要目的的项目外,休闲农业要建立在市场运行的基础上。它的投资主体应该是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但是,政府一定的资助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对于一些服务于休闲农业的公共项目。例如,村、镇在公共卫生、交通道路等设施建设方面需要给予一定的资金资助。此外,政府还可以在贷款、培训等方面给予帮助。例如,政府给予贴息信贷,帮助农民改善居住和卫生条件;帮助农民培训,提高农民在旅游服务和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素质。事实证明,只要政府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入休闲农业,并采取多元化融资的经营模式,休闲农业产业规模就会不断壮大。反之,休闲农业则会停滞不前。

(4)“旅游开发,规划先行”,做好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旅游方式,应以市场为导向,结合田东的资源,做好田东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一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保护性规划,保护好农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确保可持续性发展;二是要制定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对一些资源突出、规模较大的休闲农业资源进行重点规划,以市场为导向,科学合理开发利用,根据对田东县休闲农业资源的判断,笔者认为横山古寨、棋盘滩、龙潭灵湖、万桂芒果场和目坡果场是田东重点休闲农业资源地;三是制定休闲农业发展政策,包括管理政策、招商引资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等等,以使田东县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

(5)确定目标市场,加大宣传促销,提高知名度。虽然近几年田东县以芒果节来宣传“芒果之乡”,但总体上外界的认知度很低。根据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笔者认为田东县的旅游目标市场近中期应该定为南宁市和百色市的市区人口;根据休闲农业相对的季节性,可以通过南国早报、广西电视台、南宁电视台等媒体进行针对性的宣传促销不同的旅游主题(芒果、“嘹歌”等)。宣传促销要全盘考虑,统一规划和实施,稳步地提高田东县知名度。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1.1休闲农业基本概况休闲农业是指利用田园景观、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发展观光、休闲、旅游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其特色主要在于满足人们对农村自然环境和农村人文活动环境的向往。休闲农业以与大自然密切相连的农业为基点,以乡村休闲为最大的卖点在国内得到迅猛发展,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场、民俗度假村和休闲农业生态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模式和类型。截止至2012年底,我国共有8.5万个村开展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活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达到170万家,其中农家乐150万家;从业人员2800万,占全国农村劳动力的6.9%;年接待游客8亿人次,实现营业收入超过2400亿元[3]。同时,“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1.2休闲农业面临的气象灾害休闲农业是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传统农业和休闲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生态产业。农业生产在种类、品种和布局上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高投入、高产出的果树、花卉、茶叶、反季蔬菜、水产养殖等特色农产品占据主要地位,通过人工规划布置,与田园风光相结合,营造一种回归自然乡村的氛围。但这种人工农业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大风、暴雨、冰雹、雷电、强降温、大雪、连续高温以及连续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都可能造成经济损失。大风天气会使农作物叶片机械擦伤、苗木倒伏、树枝折断、落花落果而影响产量。暴雨天气会致使田块受淹,影响作物生长和品质。冰雹和大雪都会破坏大棚的外膜,甚至造成大棚坍塌,对棚内农畜产品带来严重损失。2013年4月山西阳泉出现暴雪天气全市塌损温室104个,大棚41个,露地蔬菜受冻面积50亩,涉及14个乡镇20个基地,直接经济损失500余万元。连续的阴雨寡照常常造成种子霉烂、发芽,病虫害的滋生蔓延,导致作物减产。夏季热雷雨能导致鱼塘残渣加速分解,水中还原物和浮游生物增加,耗氧量大,造成水中缺氧,使鱼类感染疾病,甚至死亡。水温在25-35℃、久晴不雨时,草鱼出血病流行。强雷暴天气还会使大面积钢架大棚以及户外务农人员遭受雷击事故。全国雷电灾害统计报告显示,全国每年都有多起农民田间务农遭雷击身亡事件。由此可见尽管很多农园采用了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现代化农业设施,通过环境调控为动植物生长提供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和空气等环境条件,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但仍然受到自然气候条件(如光、温、水)的约束[5,6],气象灾害更对休闲农业具有直接破坏的影响,多发的灾害天气还会影响农园的经营。

2、休闲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分析

2.1、高效准确的灾害性天气预报和预防措施天气变化时刻影响着农业生产,农园依据每日常规天气预报合理安排农事,但突发性天气事件往往给农业生产带来不便。准确率高、传递速度快、预报提前量长的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服务效果显著。调研中无锡江阴一位农庄老板谈到去年10月收到气象与农业部门联合的大风天气预警短信后,及时对园内葡萄架和果树进行加固和防护,避免了数十万元损失。同年8月西安灞桥区村民几年来苦心经营的150亩葡萄园遭受大风破坏,预计损失达300万元。如果农园都能提前了解到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报和预警,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减少损失。同时由于广大务农人员对气象灾害了解甚少,及时获悉气象灾害的研究成果和预防措施,更能提升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

2.2、微气候的监测和研究农业微气候监测是指对温度、光照、湿度、风向、风速、气压等气象要素进行连续不间断观测,通过研究分析,准确定量各类动植物优质生长的生态条件和气候指标。准确的气候测报改变了过去天气预报区域性大,生产活动较为被动的状态,使得种养殖过程中施肥、杀虫、喂饲料、清洁等工作时效性更强,生产效率得到广泛提高。同时在人工环境(温室、大棚、人工气候室等)中开展微气候监测可以掌握气象要素随外界环境变化的规律,一些现代化农园通过科技手段调节室内的微气候指标,可以控制农产品的生长指标,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

2.3、精细化的专项气象服务休闲农业具有投入大、效益高、与气候紧密依存的特点。各类特色农产品的发育、开花、成熟等关键期,以及运输、储存、销售需要更精细化的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通过专业加工、衍生,开发出针对休闲农业产品特点的多要素预报,以及重点环节的农情气象业务,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结合休闲农业自然景观和休闲旅游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旅游气象服务,更能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

2.4、气候资源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是为农业生产提供物质与能量的可再生资源,其光、热、水等要素特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业生产类型、生产率和农业生产潜力。科学分析和评估一个地区的农业气候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对高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布局产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休闲农业通过改变产业结构,引进新型农产品和特色水产养殖来满足市场需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这些特色农产品的种植大多未作气候可行性论证,气象部门也无法主动介入引种的科学论证[8],导致当地的气候资源不能充分利用,产业结构不能因地制宜,损失难以避免。

2.5休闲农业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休闲农业受制于极端天气事件和病虫害的威胁日趋严重,需要更加完善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服务体系。休闲农园从业人员普遍对气象知识缺乏,希望气象部门加强气象科普宣传,增强涉农人员对气候资源、农业气象、灾害防御等实用技术的应用能力。同时近年来新增的各类农业保险为休闲农业避免和减少了种养殖风险,气象部门应参与理赔气象指标的制定,及时为受灾农园提供理赔鉴定服务,减小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3、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气候灾害制约着休闲农业的发展。休闲农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期能更好的利用气候资源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中国气象局和各地气象部门为适应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不断加强相关技术应用研究,更新气象服务手段,部分地区还建立起了休闲农业气象预报系统,增强了休闲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并丰富业务服务工作手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不断完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系统。各地气象部门逐步建立农业气候资源数据库,并对当地气候资源特征和气象灾害分布和发生频率进行了详细分析[5],构建了特色农产品的周年服务方案和指标集,使得休闲农园布局和农产品选择更加科学。全面拓展多媒体传播渠道,运用LED电子屏、气象预警短信、气象大喇叭等设施,开展为农服务直通车,及时传递气象信息,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二、开展休闲农业专项气象服务。在常规天气预报的基础上,增设了多种气象指数预报,开发了集预报模型库和数据查询为一体的天气预报系统。建立了休闲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系统,及时向相关从业人员提供短期和中长期气候预测和气象灾害应对措施。开展了休闲农业微气候监测和研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气象保障。三、加强农业气象科研与合作。各地气象部门与高校进行了大量的实验研究,并加强与农业生产部门合作[9],共建科技示范基地,开展各类特色农产品气象灾害防御指标、病虫害防治指标、危害等级预报的研究,建立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机制,发挥气象科技对休闲农业的推动作用。尽管气象部门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中取得了很多成绩,但仍不能满足国内休闲农业迅猛发展要求,还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差距。具体表现在:一、气象服务技术能力不足。气象预报信息内容单一,服务产品针对性不强,精细化程度不够,科技含量不高[10],不能有效运用到一些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管理中。传统预报模式的滞后性和中长期预报的准确性不能满足迅速发展的休闲农业对气象信息时效性的要求。目前大多数休闲农园还不具备气候自动监测系统,各地气象部门缺乏休闲农业气候监测网络和远程服务管理。基层气象部门设施落后,各类气象科研成果难以在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中展开应用。二、农业气象复合型人才缺乏。多年来,我国农业气象队伍整体发展缓慢,知识层次高和知识面广的农业气象人才较少[7],一线气象服务人员普遍对特色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生理特性和病虫害防治了解甚少,对环境因子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机制、作物生长模拟等研究不够深入,面对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无法做出科学的生产指导,限制了气象服务的水平和实效性。三、休闲农业气象服务机制尚不完善。休闲农业主体是企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专项气象服务是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休闲农业迅速发展的趋势下,气象部门与涉农企业合作方式、服务机制等还有待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任重而道远。

4、休闲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方向

4.1转变理念,建立气象服务新思路。气象服务领域从传统种植农业向休闲农业、特色农业、工厂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变,甚至包括农业发展、农村稳定、农民增收等“三农”各个方面。服务产品从对大宗作物服务产品转变到开发针对特色农产品的个性化服务产品。服务内容从粗放化服务转变到精细化,从间断转变到全程,涵盖农产品的关键生长期以及存储、销售和运输等各个环节。在目前农业气象服务的基础上,针对休闲农业的需求,建立一套全面、高效、专业的休闲农业气象服务体系。

4.2加强休闲农业气象服务科技支撑长期内外协作开展农业气象的研究和试验,在深入研究气象因子与作物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特色动植物不同生育期与环境关系的指标体系。加强GIS等现代信息技术和动态农业气象模型的应用,使农业气象服务由定性为主转变为以定量为主。同时开发专业化、精细化、可视化、动态化的气象服务产品,运用现代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建立智能化气象服务平台。各地气象部门还要积极推进业务与科研的结合,强化科研成果转化,助力休闲农业发展。

4.3加强气候资源区划和宏观规划。发展以气候资料、遥感反演、GIS多种小网格空间插值模型为基础,应用先进区划技术、方法与指标体系,制定精细化农业气候区划。针对各地气候特点,开展休闲农业气候可行性论证。同时结合各地资源环境和市场供求做好区域规划,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合理搭配农产品品种类型,优化资源配置和合理布局产业,充分利用地域气候资源,降低休闲农业生产的风险。

4.4提高休闲农业气象监测和灾害防御能力在现有气象监测网络的基础上,增加自动化、立体化、综合化的休闲农业气候观测站和试验基地,探索与涉农企业共建共管气象设施服务机制,提高特色农产品气象监测能力。开展远程气候监测和服务管理,完善特色农产品气象指标体系,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评估一体化系统,实现灾前预警、灾中监测、灾后评估,全面提高休闲农业防灾减灾能力。此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强农业气象业务和管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逐步完善气象为农服务队伍。加强与农业、林业、渔业等外系统的业务协作和信息共享,开展休闲农业综合业务,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1.1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界定

“休闲农业”一词源自台湾RecreationalAgri-culture或LeisureAgriculture的概念,引入中国三十多年来,对其准确的概念定义以及内涵的理解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均没能形成一致的观点.文章参考前人关于概念界定与内涵划分的研究成果,结合休闲农业产生的时代背景、资源利用类型、开展范围以及社会功能属性,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指导,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与内涵进行了如下表述:即休闲农业是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发生在农村地区的,以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农业观光、农事与文化体验与休闲的新型农业业态.并认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业、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农业实质相同,而与乡村旅游、农业旅游、都市休闲农业相区别.

1.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内涵

休闲农业产生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背景之下,是依托农业多功能性理论而开展的新型农业形态.地方通过实施休闲农业能够有效缓解农民就业压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为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三农”问题提供发展思路.所以文章在进行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时,对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概念做了如下界定: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即对于农村、农民与农业所产生的表现在经济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等多维度的综合效果.

1.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支撑理论

农业多功能性理论的产生源于20世纪80年代.日本为保护国内的稻米市场,增加农产品出口贸易中的话语权,在其“稻米文化”中提出了农业多功能性观点,即农业除在传统生产中具有经济效应外,还具备生态、环境、社会等效益.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过程中,遵照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演化出一种新型农业形态,即以农村环境为背景,以农耕文化、农业资源为依托,开展以游览观光、参与体验、科普宣教、休闲度假等多种形态的旅游活动.休闲农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除拥有一般的经济属性外,在促进农村环境改造、吸纳剩余农村劳动力方面也表现出环境、生态等综合效益特征.

1.4休闲农业综合效益作用机理

通过对休闲农业产业性质的界定、内涵和支撑理论的分析。

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休闲农业作为农业多功能性理论指导下,演化为以农业资源、农事劳作、农业文化为卖点,集游览观光、参与体验、休闲度假等形式于一体的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形态.不仅丰富了农业产业形式,而且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收入结构,为富有地方特色的农耕文化提供了宣传与交流的平台,为传统农业如何适应现代农业生产模式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新农建设中“三农”问题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基于休闲农业的多种功能属性,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三农”视角,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特别要注意的是,为便于清晰的解读休开展休闲农业活动对于“三农”所产生的效益问题,在秉承科学性与实用性、系统性与全面性、代表性与层次性原则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所产生的社会效益分解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

2.1编制方法

指标体系主要有三种编制方法,分别是系统法、目标法和归纳法.考虑到休闲农业综合效益指标涉及面较广的问题,文章根据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层次,选用目标法和德尔菲法进行评价指标体系构建.首先,根据文献分析法和实践经验分析构建初级评价指标体系,形成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初级指标打分表,向华侨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大学等高校从事农业研究、旅游研究、经济研究的专家征求意见,请他们从指标设置的科学性、代表性等角度对各指标进行最高分为10,最低分为0的连续性分值评估,并提出补充或修改意见;其次,计算收回的初级指标打分表中每个指标得分,剔除平均分值低于4分的指标,并汇总专家意见以调整现有初级指标;最后,对得分在4分以上但标准差大于均值一半的指标与专家再做沟通和复议,最终构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2.2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由目标层为休闲农业社会效益,准则层为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指标层为18个评价指标构成。

2.3休闲农业综合效益评价指标阐述

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定义为目标层,它由农业经济效益、农村环境效益和农民发展效益三个准则层组成.以下就各准则层所代表的涵义以及对应的评价指标含义进行解释:

2.3.1农业经济效益农业作为第一产业,以土地资源为生产对象,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虽然随着时代格局的改变,农业在三产中的地位下降,但其产业经济效益仍关乎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休闲农业作为传统农业适应现代社会过程中产生的新型农业,通过开展旅游业促进了地方财政增收和地区农业发展,对农村地区产业生产率的提高、产业竞争力、产业发展环境、贫富差距现状、社会就业等问题有深远影响.

2.3.2农村环境效益地方发展休闲农业要注重其核心资源的维护与培育,而其核心资源主要体现在便捷的交通、清晰的空气、安全的人居环境、淳朴的乡土风情和欢乐的农村文化等优秀的农村环境,所以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既是产业发展的需求又是产业生存的条件.

2.3.3农民发展效益城市居民涌入农村地区开展以农业资源为依托的旅游活动,学习到诸多农事知识和农耕文化,同时在当地居民的沟通交流中,不仅为当地居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改善了其生活条件,在与其进行信息、文化、思想、物质的交流与沟通中对其价值观、世界观等都会产生影响.4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文章结合休闲农业的行业属性、行业特定,并界定了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分析范围,从农业、农村与农民的视角,运用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和目标法构建了由1个目标层、3个准则层和18个评价指标构成的休闲农业社会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虽然为休闲农业综合效益的定量研究提供了参考依据,但缺乏用对评价指标体系普适性的检验.文章的下一步工作重点是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与效度检验以及实证分析。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1.1休闲农业区存在雷同建设的问题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大多都是由当地农民自行开发的,并且由于他们在建立之初没有做过多的调查,例如,对相邻地区的建设情况不了解等导致同一地区范围内多数的休闲农业园不管是在风格、品味以及规模上都存在相似的地方,雷同建筑更是多之又多。这就间接的导致了同一地区同一行业内的恶性竞争。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北京市郊的房山、密云、延庆等郊区县,这些县都是相互毗邻,并且垂钓园、采摘节随处可见,使得游客的分散度较大,单个休闲园的效益就不太好。

1.2休闲农业区的建设数量越来越多,效益却出现了下降

最近几年我国的经济快速地发展起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对自然的向往,休闲农业建设的数量逐渐增多。人们看到休闲农业带来的利润之后,欠考虑地把休闲农业的数量涨了上去,但是真正能够很好取得效益的案例却还是少数。总结原因,可以发现,休闲农业经营失败的原因主要是在园区区位选择上存在失误,对休闲农业客源、旅游项目以及经营条件等特性考虑不够全面。一般来说,在区位选择上休闲农业遵循以下几点原则,即大中城市郊区、著名旅游景点附近、特色农业基地。在大中城市的郊区一般都有很大的客源市场,而在风景名胜附近能够充分利用风景区的客源,同时一般来说,农业基础较好并且有丰富生产经验的基地会有比较鲜明的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就比较大。

1.3细节水平建设得不到位

农民个体以及乡集体出资开发休闲农业园是当今比较普遍的建设模式。资金不足往往是休闲农业建设中面临的一项大问题,所以在休闲农业的细节建设上可能不到位,例如,有些休闲园区的旅游卫生环境比较差,园区中的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使得游客的反感度增加。因此,重游率是细节建设不到位带来的恶性影响,直接导致了休闲农业经济效益的下降。

1.4休闲农业受季节性影响较大

受农业发展季节性的影响,休闲农业也体现出季节性的特点。休闲农业的旅游季节比较短,无法与其他名胜古迹一样可以四季经营。打破季节性的影响是当今休闲农业发展多面临的一大问题。

2解决乡镇休闲农业发展问题的有效举措

2.1凸显休闲农业的特色

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最忌讳的就是跟风,不管是何种类型的休闲农业园区建设都应该重视当地地域特色的彰显以及文化特色的凸显,只有这样休闲农业才会具有原始的生命力。在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挖掘地方特色文化,并使特色农业物产和特色自然、人文景观有效的结合起来,把农村特有的生活文化、产业文化及民俗技艺在休闲农业的建设中得以延续与传承。

2.2加强政府干预,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泛滥

在乡镇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要加强政府的干预。在政府的指导下,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防止同一地区休闲农业数量过多。这就要求政府在引导当地农民搞好农业生产的基础上,鼓励部分人发展休闲农业,并制定出详细的休闲农业建设规划,加大政府对休闲农业资金的投入,发展优质休闲农业。

2.3提高休闲农业区内项目的多样化

设计活泼多样的经营项目以及休闲农业产品可以吸引更多的顾客。休闲农业区是如今人们释放压力以及旅游的好地方,多数都是家庭整体前来游玩,所以在休闲农业区内要注重不同年龄阶段人群的项目建设,使不同年龄阶段的人置身其中都能找到归属感,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

2.4加强休闲农业人才的培养

我国休闲农业区多而效益低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专业的休闲农业管理人才。不同的地区要重点开展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带头人、经营户和服务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管理经营者的管理水平和工作人员的素质。这对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在休闲农业的发展中还需要注意推进休闲农业的规范化管理,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基础建设,实施示范基地建设工程,加强客源市场开发。这些都对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一)现代都市依托型

国内外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发展都是从大城市的周边即环城一带开始出现进而衍生。现代都市依托型景点主要分布在城市周边半小时车程范围内的农村或郊区,以周末休闲度假游为主要形式。太原青草坡乡村庄园、清徐葡峰山庄、晋中明乐庄园等都属于环太原市区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

(二)景区依托型

景区依托型休闲园区的经营方向是强化景区的观光、游览功能,围绕周边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旅游景点进行开发,以自然景观、风俗民宿、文化古迹为特色的农家游为主打,带动其它涉农产业的发展。山西一些著名的景区,如皇城相府、王莽岭、太行山大峡谷周边的乡村都在积极发展观光、旅游型休闲农业,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三)主导产业依托型

近年来,山西省主导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应在此基础上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规划建设一批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显著生态经济效益的休闲农业产业园。依托山西发展多年的“一村一品”、“一县一业”项目,将特色优势农业资源整合为特色乡村旅游项目,以特色产业促动乡村旅游发展。清徐县葡峰山庄、忻州原平大营温泉生态旅游度假区、晋城沁水县示范牧场等都是较好的范例。

(四)龙头企业依托型

在“521”政策的支持下,山西涌现出很多大型的龙头企业,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品牌文化,可以围绕这些龙头企业和知名品牌,将产业链向前后延伸,形成集休闲观光、现代科技、传统文化为一体的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项目。比如,围绕六味斋、双合成、水塔醋业、冠云平遥牛肉、杏花村汾酒集团等农业加工龙头企业,建设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区。

(五)特色文化依托型

山西地处中部,历史悠久,范围内的特色文化包括边塞文化、佛教文化、红色文化、晋商文化、寻根文化、盐池文化、黄河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如昔阳的太行山石埂梯田耕作文化,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震撼,是我国北方旱作农业的一道靓丽景观。依托文化资源,发掘各地特色民俗艺术,晋中社火,晋南、晋北的面塑花馍村,北广灵、南浮山的剪纸村,太谷的花灯,黎城的布老虎等特色旅游项目也对城市游人非常具有吸引力。

(六)现代农村依托型

在政府政策的引导和鼓励下,山西出现很多生态环境优良、经济发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些农村兼具城市的生活条件和乡村的生态条件,有很好的基础设施。比如卫生模范村泽州县东四义村、村民共同富裕的汾阳市贾家庄村、发展科技农业致富的忻州市前郝村等,都可以培育为现代农村依托型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观光景区。

二、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问题

目前乡村旅游已成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载体。然而,山西省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

(一)品位档次低,定位不明,文化内涵少

山西省内的休闲农业项目数量已经非常可观,不少项目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但品牌项目不多,大多停留在“观农业、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的阶段,对消费者日益多元化的消费需求难以满足,大部分项目内容单调,缺乏主题创意,生态内涵不高,文化底蕴不足,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齐全。

(二)缺乏科学规划,资源利用率低

很多园区缺少科学论证和系统性规划,定位不准确,重复建设情况很常见。高品位、上档次、综合性、知识型的休闲园区较少,大多数园区档次低、规模小、内容单一、设施简陋。园区中可以游玩的项目较少,就容易受季节制约,造成资源闲置。不少休闲农业园区一年只营业半年,淡季来临就解散员工、关门歇业。

(三)投资不足,土地难流转

休闲农业是综合性产业,需要大量的土地和资金投入。普通农户往往投资不起,纯粹政府投资又会产生效率问题,较好的投资主体是有一定资金实力和管理经验的民营企业。近年来山西一些煤焦企业寻求转型,投资发展休闲农业取得了成功,但仍有巨大的潜力亟待开发。另外,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土地越来昂贵,流转土地的阻力也越来越大,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设计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在法律法规的规范下协调解决。(四)企业分散经营,缺乏合作由于缺乏总体的布局规划,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企业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缺少沟通,导致大量基础设施和项目重复建设。经营主体之间缺乏信息交流,不能很好地吸收同行的经验教训,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严重。缺乏合作和学习使企业的管理水平不能得到有效提升,在低水平徘徊。

(五)产业链简单,相关产业发展滞后

山西省休闲农业项目大多停留在游览自然人文景观、体验农家生活、参与种植和采摘、牧放动物,在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衍生品的销售、农业科技的展示、农业知识的传播、农耕艺术的传承方面开发力度不足。农业产业链的扩展和延伸,将产生专精的分工和合作以及大量的衍生产品和服务,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是助力农村经济腾飞的核心动力。应将符合和代表消费发展新趋势、新潮流的元素融入休闲农业中,在吃、住、行的基础上充分挖掘游、购、娱的潜力。

三、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对策

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应该在宏观上进行把握和布局,积极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及基础设施,打造强势品牌,积极推动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形成,建立行业标准和管理规范,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一)宏观上总体把握、分类布局

休闲农业的发展要立足区域优势,根据本省特有的资源禀赋进行科学规划。既要展示山西省壮美秀丽的乡村自然风光,又要展示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提升旅游内涵,打造强势旅游文化。山西省应构建以太原、大同、临汾等较大城市为核心的现代都市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皇城相府、太行山、乌金山等为中心的景区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以晋商文化、根祖文化、红色文化为中心的特色文化依托型休闲农业旅游带。

(二)改善住宿条件、服务水平以及基础设施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对象大都是城市居民,在欣赏乡村风光、乡土风情的同时需要较高的住宿条件和服务水平。乡村宾馆和客栈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乡村特色的同时,要按照城市居民的生活要求设计旅馆和客栈,要实现“生活设施现代化,服务标准城市化”,具备冲水马桶、空调、有线电视、互联网接口等条件。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的服务人员大都是农村闲散劳动力,需要经过系统的培训,才能具备基本的服务礼仪、服务标准、服务规范。另外,欲将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做大做强,需由基层政府主导,统一规划,解决好停车场、垃圾回收处理、下水上水、空调暖气等问题。

(三)挖掘优势特色,打造强势品牌

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对现有的建设规模较大、档次较高、活动项目较丰富、文化特色较鲜明、接待服务较规范、经营管理较科学的休闲农业示范景点进行打造和提升,挖掘优势特色产品和文化内涵,创建全国一流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可以通过召开休闲农业现场促进会、座谈会和研讨会,现场参观,开展星级评定等形式,提高企业知名度,增加企业收入。利用现代传媒和营销手段,发动媒体和网民,充分利用社交网络平台和微博、微信公众账号,对休闲农业园区和乡村旅游景点的进行宣传、报道、推介,吸引周边省市居民游玩,打造知名品牌。

(四)积极推动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应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构建产业链。从横向来看,应促使乡村旅游产业链中不同产业部门或不同企业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协调共生的稳定联盟,逐步发展成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节点对接和文化融合的深度合作。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参与主体可以从纵向上分为上、中、下游(农民、农业公司、农业基地、景点商品供应商、景区服务提供商是产业链的上游,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农村旅游工艺品生产企业、农村旅游服务中介是产业链的中游,游客、旅行社是产业链的下游)。通过纵向产业链的集成,可以增强产业链的带动和辐射功能。在产业链集成的基础上,逐渐构建分工合理、高度合作、无缝衔接、具有显著的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的区域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集群。

(五)加强部门合作,建立行业管理规范

应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山西省休闲农业规模化、服务和管理标准化、功能多样化。相关部门应牵头组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协会,从市场信息、技术推广、服务规范、安全卫生、项目支持等多方面对经营者进行指导,并建立统一的行业规范和标准,对休闲农业旅游点进行评级、促使企业实施标准化管理,确保安全生产,无安全事故发生。

(六)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2011年以来,我市围绕实施结构调整、土地流转和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地制宜,真学真干,抓好落实,现代都市休闲农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1.1服务城市

发展都市农业,紧紧围绕城市居民的需求做文章,使其对城市的供应保障能力大大提高。同时,广大市民通过参与观光休闲农业、农耕文化与民俗文化旅游,不仅为广大市民与农村交流、接触农业、学习体验农业提供场所和机会,还扩大了城乡文化、信息交流,促进了农村开放。

1.2延伸农业功能

结合农林牧渔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将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功能结合于一体,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

1.3提高效益

通过发展都市农业,使农业结构更加合理,农业的内涵更加丰富。农业经济从原来单一的农业生产向全产业链发展,尤其是农产品加工业、农业观光休闲等业态的发展,使一产快速向与二产和三产融合发展转化,农业的综合效益大幅提高。

1.4富裕农民

规模发展的都市农业项目使农民从小片土地的生产中解放出来,纷纷参与到全产业链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农民的收入来源从原来仅靠农产品种植和畜牧养殖收入发展为农产品加工收入、经营休闲农业收入、文化产品收入以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多渠道,农民的现金收入快速增长。

1.5改善农村环境

通过发展都市休闲农业,农村的道路交通、通讯、垃圾污水治理、商业便民设施、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设施等同步得到了提高,乡村成为了景观,使广大农民群众的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提升。

2具体措施

2.1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近年来,洛阳市围绕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要在确保粮食单产稳中有升的基础上,坚持结构调整、土地流转、生态旅游“三篇文章”一起做,因势利导,破解洛阳“三农”发展难题,做到一产、二产、三产融合发展。并围绕都市农业区位、技术、资源、景观、经营等特点,又连续出台了鼓励扶持蔬菜发展、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带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建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

2.2夯实都市农业的产业基础

2.2.1稳步推进蔬菜基地建设…自2008年起,为不断满足城镇居民对蔬菜生产日益增长的需求,洛阳市政府对蔬菜产业扶持力度不断加大。2008和2009年,市财政每年投入500万元,2010年投入1…000万元,2011年投入…2…000万元,2012和2013年,分别投入1…500万元。财政补助资金的提高,带动了社会资金投入,促进了我市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由2008年前的不足4.66…万hm2,增加到目前的近6.66…万hm2,全年蔬菜总产量270余万t。

2.2.2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洛阳以牡丹种植为带动,近年来加大苗木花卉基地建设力度。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环市区花卉苗木产业基地总面积2.83万hm2,其中花卉苗木面积达到2…万hm2(牡丹面积0.8…万hm2、其他花卉苗木1.2…万hm2)。

2.2.3加快发展水果产业…近年来,洛阳市在财政、融资、用地、服务等方面予以支持,凡是在规划范围内建设林果基地的,市财政给予每年4…500元/hm2的补助,原则上连续补贴2年,大力发展以苹果、葡萄、樱桃等为主的时令水果。截至目前,全市水果总面积达到4.38…万hm2,总产量达到7.1…亿kg,总产值15.5亿元,已建标准化水果生产园区26个。采摘水果、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已成为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

2.2.4壮大农产品加工业…洛阳市从2011年开始实施农业产业化“4332”工程(扶持培育4个农产品生产加工产业园、30个万亩示范基地、30家重点农产品生产加工企业、10个现代农业产业集群),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带动的农产品加工业迅速扩张。经过几年的发展,全市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580家,农产品的加工率发展到37.6%。

2.2.5强力实施农业品牌战略结合洛阳农业资源优势和都市农业发展实际,争取一批农产品获得省和国家著名商标,争创一批省级和部级名牌产品。截至目前,全市获得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数71家,面积7.6…万hm2,获得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产品共有104个。

2.3推动休闲农业提质增效

近年来,洛阳市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通过开放招商,把现代农业生产、农副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观光紧密结合,不断拓展农业多功能性,增加农业产业附加值,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良好的投资环境和优厚的回馈条件,吸引了大批社会资本投资农业。

2.4提升都市农业整体水平

洛阳市近几年围绕都市休闲农业项目所在地和景区抓整治工作,建立健全了周巡查暗访、月讲评排序、季考核点评、年考核验收等制度,每月在媒体公开考评结果,对落后的单位实施重点管理。同时,抓好秸秆综合利用和禁烧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和改善空气质量。通过近几年的持续努力,洛阳市农村环境整洁了、景观更美了、大气更清新了、天空也更蓝了。良好的环境与不断完善的都市农业项目为广大城乡居民度假休闲提供了优美、舒适的环境。

3存在问题及建议

3.1存在问题

洛阳市在推动“三篇文章”一起做、建设现代都市农业方面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着规划建设水平不高、无序竞争、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低、功能欠缺等问题。由于受政策上的制约,尤其是在配套设施的土地使用、项目贷款融资等方面的难度较大,从而导致部分都市农业项目规模较小、建设标准低、资源浪费。发展都市农业是打造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内容,需要省委、省政府的引导和支持。目前,河南省还没有一个完整的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没有出台相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奖励和补贴办法。各地在探索中对具有特色、突出发展的给予了一定的奖补,但数量少、范围小,其鼓励和引导作用十分有限。

3.2建议

3.2.1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建议政府出台政策,破解都市休闲农业项目用地难题,尤其是项目配套服务设施用地上要予以明确、给予支持。同时,建议财政列支专项资金,重点对设施型都市农业、科技型多功能都市农业、休闲体验娱乐养老型都市农业等进行扶持,保障现代都市农业建设健康持续发展,促进形成城乡产业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美,农民生活富裕,“种养加,产学研,商消游”一体化的都市农业新格局。

3.2.2强化都市农业推进措施…建议加大都市农业推进、指导和宣传推介力度。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目前,虽然我国有较多乡村在发展农业旅游,且不少具备了一定的规模。但较多都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和统一部署,特别是中小城市附近的乡镇仍处于起步阶段,存在较多问题。

1.1旅游特色缺失

人们走出户外是希望看见不一样的田园景观,体验别致的田园生活。但是现有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缺乏特色,同质化比较严重。目前郊区推出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多是“看农家生活、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虽然这些都异于城市生活,但如果处处都一样、次次都相同,也难以吸引游人,所以项目总体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就会下降。

1.2旅游景点分散

目前,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多是小打小闹,而且处于比较分散的自由发展状态。所有的农业资源都分散在各自乡镇,缺少合作,各自为战。同时景点的知名度尚未展开,这些都成为发展的瓶颈所在。

1.3规划难以实施

旅游项目的前期投入较大,且成本的回收需要较长时间。在现今较多实施的项目中,由于资金问题,前期规划的深度不够,难以指导项目的实施,且缺乏宏观意识和远见。由于缺失规划,各类用地参差不齐,必要的公共设施又比较简陋,整体布局杂乱无章,乡村道路建设缺乏远见,整体风格难以形成,难以给游客留下好的印象。

2川店镇双店村休闲农业旅游规划

2.1旅游基地概况

荆州川店镇地处荆州古城西北隅,毗邻荆门、当阳两市。人文景观奇特,享誉三楚。三国遗址、越王勾践剑、虎座鸟架鼓就是川店悠远而深渊历史文化的见证。全镇版图面积164km2,耕地面积4930hm2,人口3.49万。双店村位于川店镇中部,毗邻川店镇政府,被荆川公路贯穿,位于川店镇政府确定的荆川线旅游服务经济带,是荆州城区到熊家冢的必经之地,地理位置优越。项目基地处在丘陵地区,地形有一定的高差起伏,地质地貌条件良好。基地内大部分为农田,中心有两片较大的居民区,一片为原有的居民点,一片为还建小区,小区东北面有一片较大的水域。荆川公路沿线以及基地东南面有两片较大的林地,整个基地被水渠环绕。荆州市旅游规划将长江北岸的八岭山地区及长湖地区作为荆州古城游览区。主要景点有荆州古城、楚纪南城遗址、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荆州水利文化景观及沙市都市观光风景。荆州城区的旅游影响将通过熊家冢的吸引作用辐射到川店镇,将给川店镇的农业观光旅游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大力发展荆川线沿线的农业观光服务,将使双店村成为向观光游客展示川店镇新农村风貌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成为去熊家冢旅游的一个休息娱乐场所。

2.2旅游开发策略

2.2.1文化策略川店镇文化深厚、人杰地灵、享誉三楚。熊家冢的开发为川店镇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旅游成为乡镇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和支撑点。熊家冢的旅游服务事业正在有条不紊地发展,一定能带动周边旅游的发展。川店镇有香樟、土鸡、鲤鱼等一些深受老百姓喜爱的农村土特产。这些地方特色文化都为发展旅游创造了条件。

2.2.2环境策略休闲农业旅游具体类型较多,在规划过程中力求打造休闲种植业为主题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农业观光园是一个集吃、住、玩、游、购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农村体验园。而这些活动的开展需要一个充满自然生态气息的环境,因此优美环境的塑造是决定农业观光园建设成败的关键。园区环境的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保持原貌,适度改造。游客来到农村观光,主要是来体验农村生活的趣味,找到一种返璞归真之感,因此,园区环境的塑造应该在尊重现状的基础上适度地进行改造,体现出一种原汁原味的农家旅游乐趣。双店本身被开发改造较少,自然生态条件优越,在环境方面有巨大的优势。第二,注重细节,突出创意。观光园的档次除了表现于自然景观的整体效果外,更表现在一些细节之处,不论是花草的放置,还是亭桥的位置,都是值得注意的地方。景观的设置需要注重创意,既能体现农村文化风貌又能激发人的创造力。第三,有机联系,共生共融。每个区块的环境要有有机的联系,从一个景观节点到另一个景观观节点要有衔接和过度,使游客舒适方便地穿梭于各个景观流线。

2.2.3建筑策略从市域范围来看荆州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三国文化和楚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已经融入了荆州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很高的文化认同感。从镇域范围看,川店镇有熊家冢古墓,传统文化同样占主导地位,这些都决定了双店村农业观光园的建筑形制和风格应遵循古朴的原则。观光园公共建筑的建造应当在尊重当地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适当融入现代元素,避免过度的商业化削弱乡土文化的吸引力。

2.3功能分区

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原有地物地貌,借鉴现代休闲创意农业产业园的发展模式,规划组织各个区块的功能,使之有机联系形成一个自然连贯的旅游流线。将休闲创意农业园区分为:入口接待区、有机蔬菜种植区、瓜果采摘区、林木观光区、生态渔庄、民生民俗体验区、新农村住宅区、农家乐餐饮区、传统农业观光区、精品农业生产区等10个区块。在毗邻荆川公路的地方设置入口接待区。在进入观光园中心的主要道路两边设置瓜果采摘区。在原来有林地的位置设置观光林业区,有水塘的地方设置生态渔庄。对原来住宅集中的地方进行适当地装修改造,设置民俗民生体验区。将观光园末端的住宅区修建改造成休闲农家乐餐饮区。荆川公路另一侧的大片农田区域设置成传统农业观光区和精品农业生产区,作为二期发展备用地。

2.4效益分析

2.4.1生态效益规划的实施对于基地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有明显的作用。特别是生物物种共生模式及生物能多层次再生利用模式在莲菜种植中的运用,将对规划区内部整个自然生态系统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既丰富规划区内的生物多样性,又有利于周边山水等自然要素的保护与利用。同时,通过生态农业与旅游服务的联动开发,推动规划区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为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提供条件。

2.4.2经济效益无论是生态农业经营模式,还是旅游服务业发展经营模式,都是适合规划区整体经济发展的合理选择。通过生态农业的发展,将有效地解决规划区产业结构升级的现实问题,提高单位土地的经济产值;同时旅游服务业的发展丰富和提升规划区的产业结构,成为规划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器,为规划区带来更多的产品效益,也为当地村民增收带来可靠保障。

2.4.3社会效益生态的种植模式有利于改善规划区的生态环境,从而改善村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因地制宜的多元产业发展模式有利于降低村民在莲菜生产中的风险,从而有效地推动村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股份合作的发展模式有利于增加基地村民的就业机会,从而切实提高村民的生活水平。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1.1政策支持国家、海南省将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放在了优先发展的地位。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中指出“大力推进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商业、水利、地质、海洋、环保、气象等相关产业和行业的融合发展”“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发展,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在《关于发展乡村旅游的通知》中指出“探索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模式,要围绕当地特色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各种类型的乡村旅游”“要开发一批完善成熟、满足国内外不同层次的休闲度假需求”。海南省已开始实施国际旅游岛建设,提出要积极推动热带特色农业与旅游相结合,制定实施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支持计划,建设示范基地,拓展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空间[3]。国家、省优惠政策的提出和实施,特别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定位,给海南热带植物园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休闲农业产业进入了发展时期。

1.2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植物园内遍布绿树红花、瓜果林木、热带作物、湖泊水库、村农田,同时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是极为理想的休闲度假养生胜地。一是热带农业资源。热带农业始终是海南热带植物园之本,植物园自1958年创建以来,从最初的热带植物标本园,到海南经济植物园,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在热带植物种质资源保存、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等方面成效显著。种质圃内已建成热带牧草种质圃、木薯种质圃、热带果树种质圃、热带花卉种质圃、热带蔬菜种质圃、南药种质圃和腰果种质圃等专业圃,收集保存热带作物种质资源2万余份;科技成果示范区内展示了中国热带农业科学园建院以来的科研成果,并进行示范栽培,内设能源作物园地、园林花卉园地、珍稀林木园地、棕榈园地、橡胶种资园地、热带水果园地、热带牧草园地、香辛饮料园地、瓜菜标准化种植园地等;热带植物科普游览区内荟萃了来自世界5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余种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其中列为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有153种,设有经济林木区、棕榈植物区、热带果树区、香料植物区、药用植物区、观赏花木区、木本油料区、水生植物区以及南药园等10余个游览区。二是特色文化资源。海南热带植物园依托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建设,接纳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除军垦文化、红色文化、知情文化以及当地儋州文化在内的各色社会文化外,还有着丰富、特色鲜明的植物文化,例如爱情和友谊的信物———海红豆,情侣树———檀香、洋金凤,记载佛经的树———贝叶棕,植物糖厂———桄榔,改变味觉的魔术师———神秘果,五狗卧花心———狗仔花,佛主诞生之树———无忧树,每一棵植物都有着动人的文化故事。这些共同构成了海南热带植物园多姿多彩的特色文化。三是健康养生绿色美食资源。植物园热带作物资源丰富,除去海南黑山羊、五指山猪、海南黎鸡、鱼、虾等各色鲜食外,还可利用自产的各色时令蔬菜、新鲜水果、保健花卉药材制作令人胃口大开的健康养生绿色美食。植物园建立近60年,来自天南地北的科研人员不但带来了为热带作物科研事业献青春的热情,也带来了各方各地的美食文化,与海南本地的特色饮食相融合,构成了植物园丰富的特色美食资源。

1.3自然地理环境优越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北纬19°50′、东经109°50′,属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阳光充足,雨量充沛。常年平均气温为23.5℃,最热月7月的平均温度为27.8℃,极端最高气温33℃,最冷月1月的平均气温为17.5℃,极端最低气温3.2℃。年均降雨量1850mm左右,有着独特的热带气候条件,植物集中分布程度海南省内绝无仅有,堪称“天然氧吧”。优越的地理环境、良好的自然气候条件使植物园休闲农业旅游景区成为游客冬季驱寒、夏季避暑的好去处。2.4科研实力雄厚海南热带植物园与品资所实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的管理模式,品资所是农业部直属的非营利性部级科研机构,具有独立事业法人资格,拥有一支200余人的专业科技人员队伍,其中高级职称48人,中级职称52人。自1958年成立以来,取得科技成果183项,国家和省部级奖励89项,在国内外1200余篇,出版专著107部。选育出华南木薯系列新品种11个、热带牧草新品种24个、蔬菜新品种7个和水稻新品种2个,研发艾纳香系列药妆品25个,牛大力酒、汤料包、茶等产品8个。丰硕的成果为植物园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科技内涵。

2海南热带植物园休闲农业发展的劣势分析

2.1休闲旅游接待条件尚需改进海南热带植物园收入多来自门票,食宿、娱乐、购物等方面的收入十分有限,接待体系还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旅游设施建设亟需加强。植物园现有酒店1家,农家乐10家,食宿接待条件和能力都已不适应市场的需要。园内道路虽四通八达,但缺乏游览车,游客只能徒步游览。停车场、生态公厕、游客服务中心、生态餐厅等设施简陋或不足,难以满足游客接待的需求。二是休闲娱乐和旅游品开发水平有待提高。除观赏游览和体验自产美食外,植物园缺乏参与体验项目,游客来了只能拍拍照、看看景,与休闲度假的要求相差很远。旅游商品开发水平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农产品都没有基本的包装销售,精品意识缺乏,游客无法购买旅游纪念品。休闲娱乐和旅游商品开发的滞后,对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收益造成了很大影响。

2.2推广水平低下,品牌不突出海南热带植物园位于海南西北部的儋州市,处在环岛游东热西冷的西线上,旅游区位优势不明显。而植物园单一的促销方式停留在依靠当地旅游部门的整体推广和游客的口口相传上,缺乏积极主动的个性化的宣传推广。植物园疏于品牌识别的系统性构建,其旅游核心价值不突出,整体品牌形象模糊,没有鲜明的旅游符号。品牌不突出的直接体现就是游客数量稀少,经济效益不显著,究其原因是因为游客对植物园缺乏深刻的了解认识,这与植物园优越的休闲农业条件极不协调。

3海南热带植物园热带旅游休闲农业开发模式

借鉴国内外休闲农业的发展经验,结合海南热带植物园地理条件和资源特色,可采用以下几种开发模式,大力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

3.1现代热带农业园观光模式借鉴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开发模式,发展都市农业。以植物园现代热带农业生产示范为旅游吸引物,开发热带水果、蔬菜、花卉、名特优热带作物种子种苗工程,无公害蔬菜和名贵花卉设施栽培,名特优新畜禽养殖,与农业相关的生物技术工程如组培等产业,带领游客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及农业生产活动,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使游客了解农业历史,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同时,以果、蔬、花等热带园艺作物为重点,开发采摘、赏花、购买果品等体验型旅游活动,使游客更亲近美好的大自然。

3.2休闲度假模式植物园是一个低密度、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生态文明社区,是一个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得益彰的植物天堂。园内山水交错,空气清新,树木葱郁,鸟语花香,徜徉在园中幽静小径,微风轻拂,让人忘却尘俗,尽享大自然的恩赐。依托植物园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热带农业景观、丰富的科技产品,结合儋州的民俗文化,联合国内知名酒店管理品牌,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疗养、养生等休闲度假服务。

3.3科普教育模式海南热带植物园获得国家、海南省颁发的“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海南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等称号,建园50余年来,一直是原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大学生的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学习植物分类知识、认识植物种类、观察植物生长习性、开展试验研究和生产实习的主要场所。植物园每年还接待岛内外数以万计的大、中、小学生,通过现场讲解、科普讲座等方式,为青少年学生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提供服务,成为广大青少年普及热带植物学知识、开展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的重要园地。

4海南热带植物园发展热带旅游休闲农业的对策

4.1加大投资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受体制、机制的限制以及自有资金不足,品资所很难有大量资金投入到海南热带植物园中发展休闲农业。因此,要加大投资力度。一是招商引资,吸引国内外企业资金,由双方共同开发,合作经营植物园。二是积极申报项目,争取政府资金投入。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如生态餐厅、垂钓休闲配套设施、科研基地观光通道及其配套设施等,规范卫生、饮食、住宿、安全等建设标准,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4.2突出特色,走品牌化建设之路发展热带休闲农业,要把握建设的特色和品位。海南热带植物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科研底蕴,发展休闲农业,应将植物资源、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民俗文化等优势结合起来,突出重点,讲究特色,深度开发,合理布局,将海南热带植物园打造成为一个国内乃至世界一流的观光旅游、宜居度假、健康生活的植物养生天堂,开发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点。同时,植物园对游客可采取多种营销推广方式,如通过各种途径向顾客发放旅游消费券、赠奖销售、积分兑换、价格折扣等,针对中间商的营业推广方式也有价格折让、销售竞赛、推广补助以及同业优惠等多种方式[4],以达到吸引更多游客的目的。

4.3以主题活动带动休闲农业开发深入挖掘农业文化,适时举办各种以农业为主题的文化艺术节,如兰花艺术节、蔬菜艺术节等。围绕热带农业、生态环保主题,常年举办各种培训,如面向全国开展生物、农业、生态、环保等科技夏(冬)令营活动,把植物园建成海南省内现代农业科技含量最高、功能最齐全、服务最完善的中国(海南)中小学生热带生态科技夏(冬)令营基地。举办以热带农业为主题的研讨会、博览会,将植物园发展为立足海南国际旅游岛、服务全国乃至东盟、全球的热带农业“硅谷”。

5结语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如火如荼,海南热带植物园的旅游开发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目前正在全力打造突出农业科技特色、展示人文风貌、绿色科技精品的A级景区。发展休闲农业,以农业促休闲业,以休闲业养农业,推动海南热带植物园农业与旅游业的相互补充、联动发展,使休闲农业成为海南植物园发展的新的增长点。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当阳市休闲农业各具特色,吸引顾客消费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以自然观光为主、有的以农事体验为主、有的以休闲娱乐为主、有的以农家美食为主,部分休闲农业特色鲜明,个性突出。如半月镇胡家湾风景苗木基地,由民营企业龙源公司投资1.5亿元,在该村租赁3333.33hm2林地,带领当地农户发展风景苗木种植,办起生态观光旅游,通过举办“樱花节”、“桂花节”等活动,吸引了宜昌、荆门等周边地区近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玩;庙前镇林桥村蓝莓种植基地,是湖北省两家蓝莓种植基地之一,2014年夏季的“蓝莓采摘节”吸引了市内外及武汉的大批游客观光、采摘、购买,游客兴致勃勃,反响良好;庙前镇井岗村陈江开办园特色休闲农业,面积约13.33hm2,其中建设全硬化高标准垂钓鱼池3.33hm2,设置钓台50个,林木、花草基地6.67hm2,开办有美食城、观花园、钓鱼场等相关服务项目,客人边吃边买,形成了独特的服务特色。同时,全市休闲农业已初具一定的品牌优势,“郭场鸡”、“王大岩”等品牌在当阳市乃至宜昌市范围内有一定的知名度,并被消费者所接受和认可。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规划滞后,开发层次不高

目前,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尚缺乏整体规划,其发展基本上处于农民和业主自主发展状态,服务项目少,内容单一重复。全市休闲观光农业主要构成部分是零散分布的“农家乐”,由政府统一规划建设的大型休闲观光项目较少;另外,由于管理不够规范,引导不够到位,相当一部分“农家乐”开发层次低,品位不高,竞争盲目,在经营时间上也存在很大的随意性。如依托百宝寨风景区的几家农家餐馆,在开业之初生意红火,但由于缺乏统一的引导,各自为阵,没有注意自身的特色挖掘,菜品普通化,休闲娱乐设施不完善,已有几家处于半停业状态。

2.2规模较小,特色影响有限

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虽然点多面广,但规模普遍较小,管理粗放,品位较低,宣传不力,影响力还十分有限,辐射半径多在30km内,旅游客源基本来自附近的城镇,政府引导不够。另外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品牌创建欠缺,缺乏自身特色挖掘。即便是有一定特色的,由于缺少市场意识,品牌开发和保护意识不强,可持续性发展受限,如王大岩野味、郭场火锅鸡虽然在宜昌、荆门、荆州等周边县市有一定的知名度,甚至走进了武汉,但“王大岩”等品牌至今没有注册,随时有被别人抢注的可能。

2.3配套落后,服务水平较低

一是由于不少休闲观光景点位于丘陵山地,道路交通条件有限,游客进出不便,而且普遍存在停车难问题。另外,电力保障不够,尤其是用电高峰时,许多农家乐的空调几乎无法派上用场,直接影响接待能力。二是不少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户硬件设施功能不全,严重影响了客流量增加与知名度提高。主要问题是:缺少路线指示牌;住宿条件和卫生状况较差;可游玩景点少,休闲娱乐场所寥寥无几,游客无法享受真正的农家风情;另外,基本无垃圾处理系统。三是从业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当阳市休闲农业多是家庭化经营,从业人员多为普通农民,缺乏从事经营活动的相关知识和经营谋略,服务意识不强,整体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当阳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

3.1自然资源优势

首先,境内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景象万千,山地、丘陵、岗地、平原兼而有之,构成了“六岗、三平、一分山”的地貌格局。丘陵岗地涵盖了全市70%的镇(办事处),适宜生态种养一体化模式发展,且兼具休闲观光等独特的地理优势。其次,当阳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适宜众多动植物生长,森林覆盖率38.3%,各类自然保护区18个;沮漳河两大水系纵贯全境,东风、百里、漳河、巩河四大灌区控制全域,126座水库星罗棋布,具备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必需的自然资源。再次,农业产业基础较好,当阳市农作物233种,特产品种360种,森林植物419种,已形成凤凰山现代生态农业园区、沮西水产品基地、漳东水生蔬菜基地、坝慈蔬菜基地、荷当路林果基地等五大生态农业示范基地,有“糜城藕、仙人掌茶、双莲荸荠、金水梨、清坪猪、玉皇李、双莲鸡、慈化菜、凤凰果、沮漳鱼”等地方特色产品。

3.2交通区位优势

当阳西接宜昌、东临荆门、北承襄阳、南抵荆州,位于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和“宜荆荆”城市圈中心地带及宜荆荆三地“一小时”经济圈内,辐射半径100km左右,辐射区城镇人口390万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和客源基础。当阳境内汉宜公路、荆宜高速横贯东西,远当一级公路、正在建设的当枝一级公路纵贯南北,在建的保宜高速、宜张高速在当阳交汇,焦柳铁路、襄石复线穿越全境,汉宜高铁、三峡机场辐射当阳,通村公路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近至宜荆荆三地,远至襄阳、武汉等地游客利用“双休日”及节假日到当阳休闲观光均可实现当日往返。

3.3旅游文化优势

当阳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驰名中外的三国古战场和著名的佛教胜地。现有大小旅游景区(点)139处,其中国家森林公园1处,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3A级旅游景区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风景名胜区1处,国家湿地公园1处(青龙湖湿地公园)。玉泉寺—关陵景区被纳入“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十大核心景区”范围。全市年旅游接待人数、综合收入分别达到190万人次和12亿元。正在建设的关公文化旅游城项目将进一步激发当阳旅游活力,带动旅游市场的蓬勃发展。当阳的民俗文化底蕴丰厚,特色鲜明。如关公文化旅游节、关陵庙会等,已成为享誉海内外的知名旅游品牌,关陵庙会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湖北省最大的乡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淯溪镇民俗文化博物馆正式建成,以及遍布全市的麦城、磨盘山遗址、周仓墓、鬼谷子洞等历史遗址开发,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到当阳市观光旅游。

4加快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强规划引导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做到有序发展、合理布局、规模经营。一是要加强统筹规划。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根据自然、人文、农业资源和经济状况,合理划定各镇(办事处)休闲观光旅游发展类型,突出一镇(办事处)一特色,避免重复建设。二是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规划要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新农村发展规划、城市旅游规划等相衔接,确保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三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市场需求、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资源节约和美化环境的理念贯穿于规划始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高度重视休闲观光农业招商引资工作,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工商企业、旅游企业投资开发休闲旅游农业项目,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配套产业。四是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大力鼓励广大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股份合作的方式,参与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4.2加强政策扶持

成立市休闲观光农业开发领导小组,建立相关部门参与的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各部门职责,形成工作合力。加快制定投资、土地流转、信息提供、人员培训、基础设施建设等配套政策,将农村改水、改厕、环境保护、交通建设、邮电通信、亮化美化等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结合起来,统筹建设。设立休闲观光农业发展专项资金,对重点项目优先给予贷款支持。在水电供应方面,按农业水电价格政策给予支持。通过转包、转让、互换、入股、出租、兼并等形式,引导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有序流转,促使土地相对集中,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基地建设和龙头企业建设;对农家乐项目集中区域开辟交通、旅游专线等。

4.3加强宣传推介

建立以宜昌市城区及周边县市区为休闲观光农业旅游一级客源市场,以省内大中城市群为二级客源市场。一是广泛利用新闻媒体进行推介。利用互联网、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新闻媒体,开发市场资源,挖掘和激发游客的消费潜力和兴趣。二是借助特色产业节庆活动进行推介。由政府主导,挖掘培育各项节庆活动及其他民俗活动节,扩大当阳休闲观光农业旅游的知名度。三是借助与旅行社的合作进行推介。以欢乐城乡游系列活动的形式,积极与旅行社衔接,开辟农家乐休闲线路,重点突出农民风俗、农业观光和农村风情的宣传推广。四是借助省市专项活动进行推介。组织规模较大,服务较好的旅游点参加旅游交易会、农业旅游博览会、旅游节庆新闻会等,扩大知名度。

4.4加强品牌培育

一是注重文化内涵挖掘。各镇(办事处)应充分挖掘并合理利用当地的农业景观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民俗艺术及风土民情,努力使之与农业生产、旅游相结合,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二是加快休闲功能拓展。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等资源,开发生态功能和社会功能,将农业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有机融合,集现代农业、科普教育,以及环境保护、农事体验于一体。注重吸引游客参与,并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开发个性化的休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类型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三是大力发展特色饮食。在饮食方面应有所创新,推出具有农家特色和民俗特色的美食,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土特产加工、销售连锁店等。四是充分发挥品牌效益。政府要积极出资,加快注册具有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商标,并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户和经营者使用,充分发挥品牌的综合效益。

4.5加强培训指导

一是整合部门力量。农业、卫生、工商、食品监督等部门要主动走入“农门”,加强行业培训和监管。农业部门要结合新型农民培训、科技入户等工程将休闲农业经营者培训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着力加强现代农业种养知识、农产品加工知识、现代农业经营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卫生、食监部门要着力加强食品安全卫生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工商部门要着力加强守法经营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二是整合培训资源。一方面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从业人员旅游知识、礼仪知识、服务规范、管理知识、烹调技能等方面的培训,帮助从业人员为旅游者提供专业化服务,加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行为,整体提升休闲农业的质量与品级;另一方面要加强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使休闲农业与当地民俗风情和乡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提高休闲农业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带动本地旅游业整体发展。三是推进行业自律。成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协会,进一步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经营水平,确保休闲观光农业旅游走上健康有序发展之路。

休闲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二、三产业相互交织和融合的有机系统,具有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维度。

(一)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市场需求和休闲农业生产力水平是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因素。1.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从横向上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是伴随着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产业的多元化发展使休闲农业产品向多品种、多功能的方向发展,围绕这些产品和项目的专业化生产经营形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内部新的产业内容。休闲农业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更能满足消费者对农产品和休闲旅游服务的多样化需求,为企业的成长注入活力。同时,企业多种业务的开展促使企业不断向高新技术产业、文化产业、信息通讯业、金融等领域扩展,从而增加休闲农业产业幅度。2.休闲农业的产业融合、分工推动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横向扩展,是在休闲农业产业分工的基础上进行产业融合的结果,是休闲农业企业与外部关联产业在产品、功能、技术、市场等诸多方面渗透、融合发展而形成新的产业分工的过程。首先,在休闲农业产品产出领域,高新技术产业对休闲农业的渗透融合促进了休闲农业农产品种类的丰富和休闲旅游服务功能的扩展。休闲农业生产的有机、绿色、健康、优质的农产品,科技含量、附加价值高,通过新品种培育和采用高新农业技术如农业生物技术、设施技术、先进的栽培技术等进行生产,产品种类多样,并在产品生产的基础上结合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科研、教育、示范等多种服务功能的扩展。高新技术产业的融合渗透提高了休闲农业产业的生产效率,有助于企业增加产品和服务种类,拓展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范围,推动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其次,休闲农业与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实现业务创新,是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非物质生产领域的横向扩展。休闲农业将农业生产与农村民俗文化、节庆习俗、文艺表演和会展服务等结合起来,使休闲农业具有文化产业的属性。这既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扩展过程,也是实现休闲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高级化的过程,综合体现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产业渗透、融合的业务创新和市场创新效应。3.休闲农业与外部相关产业交叉、延伸、融合催生出新的产业形态,是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横向扩展的重要内容(1)休闲农业与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形成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进先进的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以设施栽培、生态养殖、立体种养和有机农业等为主要生产方式。高科技休闲农业产业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主体,集农业高新技术展示、高效农业典型示范、现代农业观光旅游为一体,通过农业高新技术展馆技术辐射,成果示范推广,能有效促进当地农业和农村科技的发展、农业结构的调整。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高科技农业示范园、高新技术馆、科技教育农业基地等。(2)休闲农业与教育产业融合,形成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是休闲农业发展的较为高级阶段,主要是为广大旅游消费者提供能够了解农耕文化、学习农业历史、体验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活动和经历,使消费者在休闲放松的时候,获取农业知识、开阔眼界。主要的产业类型包括农耕文化馆、农业博物馆或博览园、农产品特色展览馆、农业科技生态园等,其中出现在我国各地的亲子农场,是科普教育型休闲农业产业的典型产业类型。

(二)产业体系纵向深化分析

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是指休闲农业产业在休闲农业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的扩展过程,是休闲农业产业内部产品生产经营和休闲服务提供过程中纵向分工深化和协作整合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过程,是市场化条件下,围绕休闲农业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全过程的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宏观、中观和微观意义上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过程。1.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表现为在宏观层面上产品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而形成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整合和延伸从投入产出的产业关联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在宏观层面上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在宏观层面上融合发展的过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纵向深化使休闲农业在价值创造和实现过程中,不同环节、不同层级,一、二、三产不同产业领域的专业化经营主体之间市场化组织结构和连接方式不断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休闲农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中,越来越离不开外部关联产业的物质、金融、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支撑,成为离开现代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就无法独立生存的产业部门。同时,随着休闲农业社会化进程的加快,休闲农业部门也越来越成为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扩展的重要领域,也成为其劳动力就业的重要阵地。休闲农业不同产业领域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互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产业链不断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得休闲农业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中间进入到产品加工环节,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市场拓展环节。休闲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渗透融合,在产品或休闲农业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中不断向前延伸和向后深化产业链,使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不断向纵深发展。2.从分工和专业化的角度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扩展表现为在中观层面上农业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不同产业之间的协作和整合随着休闲农业市场的扩大,使产业分工和专业化成为必然,产业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报酬递增能促进社会经济进步。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中观的产业层面上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第一、二、三产业分工在休闲农业内部延伸融合的过程。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一个在高度产业分工的基础上,整合不同产业环节和产业组织使其相互协调和合作的价值系统。休闲农业产品价值的最终实现,需要跨越多个产业、多个经济单元,需要这些产业、经济单元之间的整合、合作和协调,以此形成一条具有价值追加性的休闲农业产业链。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业生产经营全过程和休闲旅游服务提供过程的跨产业的产业链条,构成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3.从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不同产业领域的生产经营主体在微观层面上围绕特定农业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创造和实现而展开的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推进了现代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从微观的生产经营管理角度看,表现为休闲农业的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围绕具体产品和服务,对具体的农业产业链的构建。休闲农业产业链在构建过程中的延伸是基于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协作、融合。休闲农业产业与加工业的融合,将休闲农业产业链从生产、销售两个环节扩展到生产、加工和销售三个环节,增加了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很大程度延长了休闲农业产业链;与现代服务业的的融合,如技术、咨询服务业和科学研究使休闲农业产业链前向前延伸到技术和品种研发环节,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向后延伸到市场开发,增强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其中北京爱斐堡葡萄酒庄就是典型的融合现代加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休闲农业产业类型。休闲农业产业体系跨产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产业链条,构成了农业产业体系的不同层次,在产业分工、融合、协作模式下,对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产业链进行构建和整合,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推进了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二、结论

(一)发展休闲农业产业体系对推进

我国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虽然国内外学者对于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还较少,但北京休闲农业已经发展到一个相对成熟的阶段,发展和完善北京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是其下一步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内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所强调的“体系”概念,强调内部关联企业实现产业协作、产业融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对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强调延伸和拓展产业链,构建科学完善的产业体系,是北京休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对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研究为北京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战略视角和推进路径。

(二)休闲农业是具有高度产业协作、融合性质的现代农业

现代科学、信息、通讯技术和金融、信贷、中介、政府等服务部门对休闲农业的广泛渗透融合使休闲农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已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体系。休闲农业产业与外部关联产业的分工协作实现了休闲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相关产业的一体化生产经营,休闲农业成为融合第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综合产业。

(三)休闲农业产业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推进了多功能、多层次、综合性、一体化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从横向看,通过休闲农业产业功能和属性的复合、产业资源的深度利用和市场的重新定位,进一步拓展休闲农业的产业幅度和发展空间,横向上休闲农业产业的渗透融合催生出新的休闲农业产业形态,推动休闲农业建立起一个以农业生产为主体、涵盖农产品加工、产品销售和休闲娱乐服务提供(包括餐饮、住宿、会议、科普、教育、展示、体验、娱乐等)等内容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多功能、宽幅度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从纵向看,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质是分工和专业化基础上的休闲农业关联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深化,休闲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了休闲农业产业链的构建和整合,休闲农业产业链的外延式、内涵式优化使休闲农业的发展空间和盈利重心不断向高附加值的产前和产后环节延伸,从而促进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休闲农业产业体系的纵向深化。

上一篇:插花艺术论文范文 下一篇:工程监理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