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度假村范文

时间:2023-12-09 15:55:04

休闲度假村

休闲度假村篇1

一、激励机制的定义

激励机制是为了激励员工而采取的一系列方针政策、规章制度、行为准则、道德规范、文化理念以及相应的组织机构、激励措施的总和。通过这一机制所形成的推动力和吸引力,使员工萌发实现组织目标的动机,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引起并维持实现组织目标的行为;并通过绩效评价,得到自豪感和相应的奖酬,强化自己的行为。

二、激励机制的类型

不同的激励类型对行为过程会产生程度不同的影响,所以激励类型的选择是做好激励工作的一项先决条件。激励机制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前者是指通过物质刺激的方法刺激员工工作,它主要作用于人的生理方面,是对人物质需要的满足,后者作用于人的心理方面,是对人精神需要的满足。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精神与情感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第二,正激励与负激励,所谓正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奖赏的方式来鼓励这种行为,以达到持续和发扬这种行为的目的。所谓负激励就是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组织的需要时,通过制裁的方式来抑制这种行为,以达到减少或消除这种行为的目的。第三,内激励与外激励,所谓内激励是指由内酬引发的、源自于工作人员内心的激励;所谓外激励是指由外酬引发的、与工作任务本身无直接关系的激励。内酬是指工作任务本身的刺激,即在工作进行过程中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是同步的。外酬是指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或在工作场所以外所获得的满足感,它与工作任务不是同步的。

三、我国休闲度假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人力资源素质低

尽管度假村从业人员的素质有了较大的提高,但与国内外客人日益个性化的需求相比,度假村员工的素质和技能还远没有达到要求。主要原因是,员工学历普遍偏低,没有掌握必备的技能,如外语。人力资源素质低引起一系列服务方面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度假村管理水平的提升。虽然很多度假村硬件上已经达到星级酒店标准但是服务水平根本不符合星级酒店的服务标准。而且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员工对本职工作没有认同感,认为是伺候人的行业,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由此导致服务态度、服务技能难以令人满意。

(二)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

我国休闲度假村基层员工学历大都在中专水平,人力资源结构极不合理,中专职校生与本科以及更高学历的硕士,博士生等高级人才的比例严重失调,管理人员大多是从基层选拔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老员工,其综合素质不高,严重缺乏既具有管理决策能力又具有较高理论水平的中高层管理人才;因此,酒店业急需高素质人才以保证人力资源结构合理,符合度假村发展的需要。

(三)员工流失严重

度假村管理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导致员工流失率较高,更令人担忧的是员工流失主要集中在中高层员工中,尤其是大学生跳槽的比例极高,致使度假村人力资源结构失调。据北京金隅凤山温泉度假村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客房主管在短短两个月就换了三人,主管的频繁调换很不利于客房工作的顺利进行。另外普通员工的流失严重影响了度假村的正常营业,为解决人员短缺问题,很多度假村只能靠与一些院校签订实习协议让学生来实习充当临时员工甚至从周边学校招聘兼职学生,学生工作经验几乎为零,经过匆忙培训就上岗工作,服务质量如何可见一斑。

(四)缺乏培训与发展机会

培训是酒店业的一项关键工作,它关系到酒店的生存与发展,主要包括知识培训与技能培训两方面。度假村管理者对员工培训存在矛盾心理: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的激烈,度假村的经营利润有所降低,而培训需要的成本却基本稳定;另一方面度假村员工流失频繁,度假村决策者对于培训投入存在顾虑,不愿为他人做嫁衣。这种矛盾心理限制了度假村对员工培训的有效投入,直接影响度假村人员素质提高。

从上述现象可以得出度假村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是存在许多问题的,尤其是对激励机制的运用力度还不够,需要有关部门认真调查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提出有针对性的合理的激励措施,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然后才能提高度假村的服务质量进而提高其竞争力。

四、建立良性的激励措施

针对我国休闲度假村人力资源管理的上述问题总结出以下几点激励措施:

(一)工作量化

将工作量化,即将相关岗位的工作以量计算,设置相关的物质鼓励,管理部门将日常的工作规定一定的考察期,并对每个期间的员工的工作量进行计算汇总,然后评出优良等级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如客房打扫卫生,在规定时间内看哪个员工打扫的房间多而干净,就给其一定的小额奖励,如果该员工连续一周或一个月均表现优异则可以给予更多的奖励。但奖励支出会增加一定成本,因此设立惩罚制度是有必要的,所谓有奖必有罚,每次考察成绩最差的就会受到一定的金额惩罚,将扣除的金额补贴到优秀员工的奖金当中,即正激励与负激励的综合利用,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提高了工作效率,也树立了员工危机意识,从而造就良性竞争。

(二)将人力资源结构合理化

根据度假村员工的知识结构构成结合度假村经营发展需求,招聘一些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的高学历人才作为管理储备干部,以优化人力资源结构。同时制定符合他们需求的职业规划设计,使其看到自己在该度假村长久发展的希望和目标,从而有效的稳住员工,留住优秀人才,为度假村的发展建立科学有效地合作团队。

(三)因人制宜

根据员工的不同特点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例如女性员工相对而言对报酬更为看重,而男性则更注重企业和自身的发展;在年龄方面也有差异,一般20—30岁之间的员工自主意识比较强,对工作条件等各方面要求的比较高,因此“跳槽”现象较为严重,而31~45岁之间的员工则因为家庭等原因比较安于现状,相对而言比较稳定;在文化方面,有较高学历的人一般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既包括物质利益方面的,但他们更看重的是精神方面的满足,例如工作环境、工作兴趣、工作条件等,这是因为他们在基本需求能够得到保障的基础上而追求精神层次的满足,而学历相对较低的人则首要注重的是基本需求的满足;在职务方面,管理人员和一般员工之间的需求也有不同,因此酒店在制定激励机制时一定要考虑到酒店的特点和员工的个体差异,这样才能收到最大的激励效力,减少酒店员工流失率,留住优秀员工。

(四)建立科学的培训制度

服务基本上是由人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的行为,它是由服务人员提供的。服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服务技能、服务心理对服务质量具有极大影响。 要确保服务质量的一致性,就必须对酒店服务人员进行系统严格的培训。

1、酒店意识培训

主要包括四方面的内容:第一服务意识,服务意识是指酒店服务人员在与宾客交往中油然而生的一种为宾客提供服务的欲望;第二服务质量意识,服务质量是酒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第三礼节礼貌意识,酒店员工是为绅士淑女服务的绅士淑女,礼节礼貌知识是必须要掌握的;第四团队协作精神,酒店服务是个整体,每个服务人员都处在服务链中的不同环节,需要其他员工的配合或支持。优质服务是各部门通力协作的结果。

2、服务技能培训

高质量的服务是酒店业追求的目标,而高质量的服务必须由高素质的服务人员来提供。良好的服务技能是提供优质服务的基础。无论是前台接待人员、收银人员还是餐厅服务人员、客房服务员,都必须经过服务技能培训,掌握娴熟的服务技能,才能为客人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3、职业感培训

休闲度假村篇2

摘要:度假旅游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但是业界很多人对度假旅游的相关概念的区分不是非常清楚,导致相关研究出现概念混淆不清、众口众词的现象。在参考大量相关资料的基础上,理清相关概念,以期对以后的相关研究作为参考。

关键词:度假;旅游;休闲

1度假、旅游、休闲的概念界定

1.1休闲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对“休闲”的定义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将休闲界定为时间,即“Timefreefromemployment”,一般指人们除去工作和必要的生理时间之外的可自由支配时间;另一种将休闲定义为“theantithesistowork”,意思是“人们除工作之外所拥有的时间或做的事情”。人们在闲暇时间所做的事情不仅是做家务活、上街购物、参加各种辅导班,也可以是在社区进行一些娱乐活动,或外出旅游。可见,旅游仅是人们进行休闲的一种形式,休闲概念的外延远大于旅游。

1.2旅游的概念

目前,关于旅游的定义有多种看法,作者在这里选取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如下所示:

(1)法国的让·梅特森定义为:旅游是一种休闲的活动,它包括旅行或在离开定居地点较远的地方逗留。其目的在于消遣、休闲或丰富经历和文化教育。

(2)李天元的《旅游学概论》定义为:旅游是非定居者处于和平目的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这些人不会导致在旅游地定居和就业。

(3)奥地利的HermanVonSchullard定义为:旅游是外国或外地人口进入非定居地并在其中逗留和移动所引起的经济活动的总和。

(4)旅游是个人以前往异地寻求愉悦为主要目的而度过的一种具有社会、休闲和消费属性的短暂经历。

上面的这几个观点可以说是从旅游的社会属性、文化属性、经济属性几方面来阐述的,各有侧重。但总体上可以分析得出:人们追求休闲愉悦的旅游是发生在人们的闲暇时间之中,但人们由于工作等原因而进行的商务会议旅游等等却是人们在工作时间进行的,这样旅游的概念就同休闲的概念产生了交融,但旅游并不完全包括在休闲活动之中。

1.3度假的概念

在目前关于“度假”的概念中,所有的定义都是倾向于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形式来谈的。这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①现在国家的旅游统计就是将度假作为旅游的一种目的来统计的;②度假必然引起时间空间的转移,这种特点恰恰符合判断是否属于旅游的几个条件(空间转移、和平目的、非经济)。以前对“度假”的种种解释如下:

(1)度假旅游是以休闲、健身、疗养及短期居住度假为目的的旅游活动。它随着带薪假期的增多而出现,与传统观光旅游相比,是高层次的旅游行为,更强调宁静优美的环境,丰富多彩的生活,能增进身心健康的休息和高质量的服务,以达到消闲健身的目的,使身心得到愉快的享受。

(2)度假旅游则是一种在常住地以外追求健康的休闲活动。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由于人们需要的不同,文章作者将求体验的休闲活动称为观光旅游,而将求健康的休闲活动称为度假旅游。

(3)度假旅游是相对于观光旅游而言的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处于休息放松的目的到某一固定的目的地进行的较长时间逗留的旅游活动。

通过以上这些对度假旅游的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对度假旅游的认识有这样一些共性:度假旅游目的是求健康、求放松,求享受,对环境有更高要求,访问地相对固定,是一种旅游活动。

在分析以上这些定义的基础上,提出对度假旅游的概念界定:度假旅游是人们处于追求健康的心理而离开自己的常住地到另外的一处进行的较长时间(至少一天以上或过夜)逗留的旅游活动。

1.4休闲、旅游、度假之间的联系

通过以上对“度假、旅游、休闲”三者概念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休闲的含义最广,包括人们工作之外的一切活动;旅游只是人们休闲的一种可供选择的活动方式;度假是人们追求健康的旅游活动。但由于目前对旅游的定义多将商务旅行包含其中,旅游和休闲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关系,既为其所包容,又跳出其之外。但可以肯定的是: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竞争压力的加大,人们追求放松、逃避、解脱,即精神健康和情绪健康的愿望也会更加强烈,度假和旅游将会在人们休闲生活中的比重不断增大,这已在欧美国家得到明证。

2度假酒店、度假村、度假区的概念界定

2.1度假区的定义

“度假区”这个词应用广泛且用法多样。对于不同的人它有着不同的含义。对有些人度假区是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就是一个度假区;对于其他人度假区则可能是第二寓所、高尔夫社区、海边旅馆或滑雪场。总之度假区包含了许多这万面的含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⑴通常由私营企业经营的经过规划和开发的房地产开发项目。⑵能提供接近或容易接近大自然、自然景观、人造景观或者具有参观吸引力的场所。⑶包括旅馆、分时制寓所和主寓所、第二寓所等。主要为旅游者、度假者、周末旅行者、季节性居民和寓所业主服务。另外,就度假地和度假区而言,度假地和旅游度假区其实意思是一致的。

在西方,由于国家是承认私有财产所有权的,度假区的开发主体有政府、私营企业主等,政府仅是其中的一种,有时甚至联合私人、外资等共同开发。然而在中国,土地是国家财产,任何个人都无法自己独立地按照自己的意愿对土地、对景点、景区、度假区进行开发。旅游度假区是国家划定一定的范围进行度假区开发。并且按照中国目前的经济水平和居民收入,度假只对一小部分的人来说是现实的,度假区的开发只能由政府引导而构不成一种市场行为。所以,按照我国目前旅游度假业发展的特点,旅游度假区的概念应该界定为:旅游度假区是经县级以上(含县级)行政管理部门批准成立的,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自给自足的配套设施和服务项目,能满足度假者多方面需求的旅游区。

2.2度假村及与度假酒店的区别

(1)度假村是三种因素的结合:①能提供把客人吸引来的娱乐设施;②能为外出客人提供住宿、食品、饮料等服务;③能提供充实客人停留时间的活动。按照住宿设施和酒店组合分类,度假村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别(表1-1),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

(2)所谓旅游度假村是人们为接待以各种度假休闲为目的的游客的旅游开发形式。它是独立的经济实体,向旅游者提供成龙配套的全部旅游产品,并获得经济效益。

(3)世界旅游组织(WTO)将度假村定义为:度假村是为旅游者的较长时间的驻留而设计的住宅群。在它的全价中,除了住宿费外,还有公共设备、体育及娱乐设施的使用费。

在上述对旅游度假村的三个概念中,我们可以归纳出旅游度假村有这几个共同点:①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其次坐落位置有所选择,必须满足度假需求;②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但这几点只能是反映了旅游度假村同旅游度假区的共性,但旅游度假村究竟是什么?是一个独立的经营单位,还是住宅群?作者在本文中倾向于将旅游度假村看作是为度假服务的住宿设施的集合。因为度假是度假者较长时间的行为,必然涉及到住宿。表1.1中清楚地表明旅游度假村包含了现在我们所知道的各种度假住宿设施,定义3中也说明了度假村是为度假服务的提供配套设施的住宅群,从这个意义上应该把住宿设施看作旅游度假村的关键特征。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关于度假村的概念定义:旅游度假村是为度假和会议服务,坐落于自然景观优美并拥有完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住宿设施(住宅群)。

2.3度假酒店的概念界定及分析

(1)度假酒店是长期以度假市场为目标市场,现也强调招徕会议团体、公司团体和奖励旅游团体,一般坐落在受欢迎的选址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及其他风景地,这些选址通常都远离尘嚣、空间开阔,可以提供诸如滑雪、划船、网球、高尔夫球等娱乐设施。因为客人在度假酒店的平均逗留时间通常比在商务酒店长,这就对客房设计等方面提出较高特殊要求,度假酒店还必须提供消遣、娱乐、有地方特色的吸引物、购物、矿泉疗养、保健和健身中心以及其他使人生活舒适的特殊设施。

(2)度假酒店往往位于具有独特的自然或人文环境的地域,这要求度假酒店的投资者必须通过合适的规划与设计,充分利用自身的特性来满足并引导消费者的要求;度假酒店的住客大多以休闲为主,它在景观设计上经常要求注意这样几点:第一,酒店设计的外向性与其环境的一体化;第二,自然环境与地域特色在酒店内部环境的巧妙运用;第三,当地文化要在酒店的地域特色中得以反映;还有就是度假酒店的度假产品的户外化及品牌化。

从上分析可以看出,度假酒店的坐落地址十分重要,一般包括海滨、山岳、湖泊、沙漠、热带岛屿和其他风景地。它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提供完善的娱乐设施和服务项目的酒店住宿设施。并且我们可以这样对度假酒店下定义:度假酒店是以度假市场和会议市场为目标市场,坐落在受欢迎的景区,提供全套的娱乐和服务设施的酒店。按照这个定义,度假村是一个远比度假酒店广泛的概念,它包括度假酒店、分时度假所有权和“家外之家”开发,度假酒店是度假村的一种形式。

2.4三者之间的关系探讨

(1)度假区和度假村、度假酒店之间的关系。

首先必须指出度假区和度假酒店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存在,两者相互关联但又不能混为一谈。著名的度假区未必能导致度假酒店的成功开发,但成功的度假酒店的建设却可能加速一个受人欢迎的度假区的形成。

本文尝试对旅游度假区做这样的定义:度假区是一种地理区域划分,多是政府操作、扶持或引导,是政府施力而不是市场自然发育完善的结果。现在在我国只有那些经政府审批设立的度假区被认为是旅游度假区。而那些不在旅游度假区内建设的度假设施(如度假酒店、产权式酒店等等),只是单独的度假住宿设施性质,构不成一般意义上的度假区。简而言之,度假村和度假酒店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内,也可以坐落在旅游度假区之外。

(2)度假酒店和度假村之间的关系。

表1-1中告诉我们:度假酒店是度假村最常见的形式,而不是唯一的形式。度假村除包括度假酒店外,还包括产权式酒店(分时度假),第二公寓(家外之家)等。度假酒店仅是其中一种以出卖度假服务换取收入的赢利性企业而已。

参考文献

[1][英]伦那德·J·利克里什,卡森·L·詹金斯.旅游学通论[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2.

休闲度假村篇3

乡村休闲游是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通过轻松、自由的休闲游,领会农村美好的风光,呼吸乡土新鲜的空气,不失为广大市民、游客出游的理想选择。鉴于乡村休闲游点多面广、形式多样,政府应在该方面加强引导和宣传。对于海口市而言,积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海口市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大力引导和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有利于扩充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吸引新客源,从而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增强旅游经济的影响力,为海口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同时也为海口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在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做大做强乡村旅游市场关系到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农民创业增收,因此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加强研究,引导海口乡村旅游健康快速发展。笔者拟就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市场的开发问题展开探讨[1]。

1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SWOT分析

1.1优势(Strength)

1.1.1交通优势明显。海口市已完成所有农村“村村通公路”的建设任务,从海口市区出发到辖区范围内的所有村庄均在1h车程内,为海口市居民及海口市的旅游者参与乡村休闲旅游活动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1.1.2优良的生态环境,具备较好的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条件。海南文明生态集镇、生态文明村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系列创建活动中,涌现了如龙鳞村、本立村等一大批环境优美、整洁卫生的村庄。海口市绝大部分乡村的村容村貌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为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有较好的人文、产业资源可以依托利用。农业产业资源,如花卉基地、苗圃、农业基地(如荔枝基地、香蕉基地、菠萝基地)和“农家乐”、水果采摘、农业观光园区、乡村民俗旅游等,都是很好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形成丰富的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体系[2]。

1.1.4城市近郊乡村休闲旅游迎合了现代城市居民短途短期经常性休闲需求。进入21世纪,随着城市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和假期的延长与增多,人们的旅游行为逐渐普遍化,平均出游次数增多,短途短期、频繁的度假休憩已成为当今居民的一种消费时尚。

1.1.5客源市场广阔。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因为在类型与风格上,与海口市现有的15个景区完全不同,因此有着十分广阔的客源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潜在游客不仅包括近200万城市人口,还有每年来海口市的近1000万旅游者。

1.2劣势(Weakness)乡村休闲旅游公共产品普遍短缺,配套设施不完善,基础设施与旅游发展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乡村休闲旅游人才匮乏,农民素质与现代旅游服务要求存在差距;长期以来,“椰风海韵”,“阳光、海水、沙滩”是海南作为一个旅游目的地在外地游客心目中的整体形象,心理上的刻板印象效应不利于乡村休闲旅游的形象宣传与品牌树立;国内其他城市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极为迅速,给海口带来巨大的压力,并分流了大量的游客。

1.3机遇(Opportunity)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作为国家战略,极大地提高了海南及海口的战略地位和知名度。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基础设施创造了机遇,奠定了基础。乡村休闲旅游近年来受到了各地政府的广泛关注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并将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我国居民短程旅游的一项重要内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从市场趋势看,城市居民近年来的出游率高,休闲度假、回归自然的需求日益强烈,乡村休闲旅游需求度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海南人游海口”这样的本地短线游增长态势良好,科技发展与变革,网络、信息技术条件普及,以及营销手段的多元化,都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吸引游客和扩大知名度提供了无限机会。海口市现有的15家旅游景区,除两家4A级景区(雷琼海口火山群世界地质公园与海南热带野生动植物园)有一定吸引力外,其余景区吸引力有限。海口面临着旅游产品类型拓展与提升的问题。作为一项具有丰富内涵和包容性的新兴旅游产品,乡村休闲旅游既可以开发“农家乐”(渔家乐)、水果采摘、垂钓等相对低端的初级产品,也具有乡村会所、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产品,这将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海口旅游产品类型单一,质量不高的问题[2]。

1.4挑战(Threats)①同类旅游资源竞争局势严峻:随着国内乡村休闲旅游的日益发展,蓬勃增长的旅游竞争趋势加剧,对于海口市而言,受到来自周边资源同质类似的乡村休闲旅游地,如琼海、文昌等县市的竞争威胁;②乡村旅游景区的卫生、安全与环保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以免除游客在旅游过程中的后顾之忧,使其不仅玩得开心,也玩得安心;③资金、人才等要素的瓶颈制约:资金方面,乡村休闲旅游发展若单纯依靠村民自身的经济实力,其发展规模和档次都将十分有限。尤其对于意在发展高端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地区而言,必须吸引社会的多方投资,这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乡村休闲旅游的营销和管理也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如何吸引并留住人才也是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④乡村的原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保护、挖掘、培育乡村休闲旅游文化有一定的难度;⑤一家一户个体经营的“农家乐”模式,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质量跟不上,抗风险能力差;⑥乡村地区的生态、经济与社会容量往往非常有限,过度开发带来的乡村性资源环境极有可能遭到破坏,城镇化倾向难以避免,还会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与同化,这些均会使乡村发展的可持续性降低,并最终导致乡村休闲旅游发展意义的迷失;⑦海口在乡村休闲旅游方面起步晚,作为乡村休闲旅游的后发地区,要在国内外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在营销上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2]。

2乡村休闲旅游目标市场分析

近年来,旅游市场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旅游者趋于年轻、更具个性;旅游心理注重经历,渴望参与;旅游需求倾向多样性、特殊性;旅游方式向自选式、组合式发展。结合这一发展变化,分析旅客的区域和构成,不难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

2.1从客源地来看一级客源市场为海口本地客源市场;二级客源市场为珠三角、长三角等重要节点城市客源市场;三级客源市场为国内其他旅游客源市场和海外客源目标市场(含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表略)

2.1.1海口市。本地城市居民是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最稳定与最直接的客源市场。周末、节假日,本地城市居民可利用便利的交通、饮食、住宿条件,进行乡村休闲旅游,到乡村度假。据统计,去年海口乡村休闲游中,海口市本地居民占84%。

2.1.2珠江三角洲。包括广东、香港、澳门三地构成的区域,也就是目前通常所说的“大珠三角”。“大珠三角”面积18.1万km2,户籍总人口9000万左右,经济非常发达,旅游需求旺盛,市场前景巨大。该旅游市场以自驾车群体为主,比例达9%。

2.1.3长江三角洲。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开放带和沿江产业密集带的交汇部,城市发展水平高,经济发达,人口稠密,乡村休闲旅游需求旺盛,消费潜力巨大,其旅游市场前景巨大。以租赁车群体为主,比例占4%。

2.1.4港澳台。经济发达,居民出游欲望强烈,购买能力强,是海南最大的客源市场之一,比例达3%,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可对其潜力进行深入挖掘。

2.1.5东亚、东南亚旅游客源市场。日本是世界经济强国之一,毗邻中国,与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渊源,一直是海南省最重要的客源国。韩国经济发达,近年来与中国经贸往来频繁,游客数上升较快。东南亚经济很有活力,与海南省相对较近,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发挥近距离的优势,提高来自该地区的客流量。比例在1.2%左右。

2.1.6俄罗斯市场。已成为海南最大的海外旅游客源国之一。目前海南接待俄罗斯游客占来华旅游总数的三成左右。来海口乡村游的俄罗斯游客占整个海口乡村游人数的0.8%左右,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充分挖掘俄罗斯旅游市场的潜力。

2.2从客源结构看海南乡村旅游的客源结构主要有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学生人群、银发人群、商务会展人群、岛外观光客(表略)。

2.2.1公务员及白领人群。岛内外的这类人群乡村游的欲望最强烈,约占65%以上,这部分市场的游客有稳定的职业和较高的收入,旅游消费潜力大,出游率较高,出游时间不稳定。网络、杂志和朋友推介为主要的信息搜集渠道,他们强调个性和自由,对新景点感兴趣,猎奇心理强,对于度假产品的质量要求高,而且商务活动较为频繁。

2.2.2学生人群。主要在各类长短假期及旅游旺季出游,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5%以上。他们精力旺盛,能在短时间内游览多个景点,容易接受新奇事物,对住宿一般要求不高,青年旅馆、“农家乐”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2.2.3银发人群。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我国是世界上老龄人口较多的国家之一,“银潮”将给乡村休闲旅游业带来巨大的发展机会。老人出游一般不受时间限制,可以避开旅游旺季和节假日旅游高峰。出游的老人一般都有多年的积蓄,包括退休金、儿女的赞助,因此消费水平较高[4]。

2.2.4商务会展人群。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海口作为海南政治经济中心,初步具备了较强的会议接待能力和会展组织水平。2011年,海口旅游饭店共接待国内外会议15000个,接待会议人数282万人次,其中约8%参与乡村休闲旅游。

2.2.5岛外来琼旅游的观光游客、过冬的候鸟型游客。约占乡村旅游市场的10%左右,港澳台旅游客源市场,东亚、东南亚,俄罗斯旅游客源市场也是这类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3]。

3乡村休闲旅游市场开发策略

结合SWOT分析和旅游客源地开发趋势,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要以海口市本土及珠三角、长三角区域及俄罗斯、日本、东南亚为重点客源地,应对不同的市场人群采取不同的开发策略。

3.1白领旅游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设施必须充分考虑商务功能的实现。要开拓白领旅游市场,既要考虑修建一批中高档乡村休闲旅游设施,也要同海口市的企业家协会、各种地区商会、行业协会等携手,开展白领休闲度假、商业沙龙活动,满足白领旅游市场,目前海口市最为成功的乡村游景点是美社村的“开心农村”,每天都有上千游客在“开心农村”游玩。

3.2学生旅游市场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开发参与性强的旅游项目,以吸引更多的学生前来旅游。对于这个市场的开发,可以采取较为综合的形式。既可利用因特网对乡村浪漫生活予以展示,也可到各类学校开展乡村休闲旅游图片视频展览等活动,吸引青年学生尝试乡村生活。为满足学生乡村游的需要,海口市旅游发展委员会组成了“红色旅游+乡村旅游”一日游活动,全市有近30万中小学生参加了这一活动。

3.3银发旅游市场老年人喜欢轻松、稍缓的日程和具有康复保健功能的旅游项目。因此乡村休闲旅游有较大的优势,可以为他们提供优良的生活空间,舒适的活动地。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结合银发市场的特点,在农场开发上有所选择。银发市场中的老年人收入层次不一,对于中高消费水平的客人,可以主推中高端休闲度假产品;而对收入较低的客人,可主推乡村休闲旅游。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可更深入挖掘以下渠道:老年工作委员会、离退休委员会、工会、城市社区、养老院、城市和公园等老年人锻炼养生场所、保健品销售商店。海口乡村休闲旅游应重视老年人对亲情的需求,在休闲度假中提供人性化服务,也让老年人感觉温馨。通过做好服务,挖掘并满足现实消费需求,可带动老年游客亲友来海口乡村进行休闲旅游度假,实现口碑营销[4]。

3.4家庭旅游市场在今后的旅游市场发展过程中,乡村休闲旅游度假将成为家庭成员亲近自然、缓解压力、相互沟通、增进亲情的最佳选择。家庭旅游在出游时间上受孩子假期影响,一般以寒暑假为主,黄金周、双休日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有鉴于此,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应提高家庭市场总量,针对家庭旅游的出游特征,开发适应家庭市场的旅游产品。结合海口市乡村休闲旅游的特色产品,特别是当地特色渔家、农家产品的开发,同时设计中档旅游产品,满足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以提高家庭市场重游率。如海口市火山口“农家乐”旅游最能满足家庭乡村游的需要。

3.5商务会展旅游市场商务会展旅游对交通、住宿条件要求比较高,追求便捷、舒适,附带观光和休闲。会议旅游者一般具有团队规模较大、停留时间较长、消费较高的特点。应充分利用海口作为省会的各种优势,发展会展商务旅游,吸引商务会展旅游者前来参加海口市的乡村休闲旅游。海口市绿色自行车慢道适合外地来琼参加会展和商务活动的人士出游、减压。

休闲度假村篇4

[关键词]北京郊区;休闲度假旅游;用地现状;未来趋势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7)04―0048―05

一、研究背景及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国内旅游需求从此前的以观光旅游为主向以休闲度假旅游为主转变。特别是城镇居民旅游需求转型相对较快,已处于观光旅游和休闲度假旅游并重阶段。

国内城镇居民旅游需求的转型,使一些大都市郊区高尔夫球场、滑雪场、度假村、主题公园等商业性休闲度假旅游设施和凭借乡村农用地资源的休闲农场及观光农园等乡村农业旅游大规模兴起。商业性休闲度假旅游设施在大都市郊区的建设与发展,在改变郊区原有土地利用结构并加剧土地资源供需矛盾的同时,还加大了都市产业选择的决策难度。

本文所研究的北京郊区是指包括朝阳、海淀、石景山和丰台在内的近郊区和包括房山、通州、顺义、昌平、大兴、门头沟、怀柔、平谷、密云、延庆在内的远郊区。2005年北京郊区土地总面积163.23万公顷,人口1332.8万[1]。随着新的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北京郊区人口和产业规模不断膨胀集聚,土地资源愈益稀缺。2005年末,北京郊区已有40家标准高尔夫球场、43家高尔夫练习场、14家滑雪场、155个度假村和30家主题公园投入运营,乡村民俗旅游村多达300多个[2]。但到目前为止,旅游学界尚未对郊区商业性休闲度假旅游用地现状、未来供需状况及主要趋势等问题进行过研究,使政府在产业发展决策时无法判断有无足够土地支持未来郊区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制定相应政策时也无充分依据。本文拟对上述问题进行初步研究。

二、北京郊区休闲度假旅游用地现状

北京郊区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就出现了度假村、高尔夫球场及主题公园等商业性休闲度假旅游设施,但直到1996年设立旅游度假区时发展仍较缓慢。1996年北京市政府在郊区正式设立了平谷金海湖、密云白河、怀柔红螺山、丰台花乡、海淀稻香湖、昌平小汤山6个市级旅游度假区,高尔夫球场、度假村、主题公园等休闲度假旅游设施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一)郊区高尔夫球场用地现状

北京郊区高尔夫球场包括标准高尔夫球场和高尔夫练习场两类。根据统计,北京郊区正式投入运营的40家标准高尔夫球场共用地5606公顷,由于其中30家是2000年以后建设并投入使用的,总用地规模达4356公顷,2000年以后标准高尔夫球场年均用地达622公顷[2]。

2000年前北京郊区尚无高尔夫练习场,目前投入使用的高尔夫练习场多达43家,最小的北京丽京假日高尔夫练习场用地0.33公顷,最大的北苑高尔夫练习场用地达27公顷。限于资料,本文无法准确统计郊区43家高尔夫练习场用地总量,按目前已有练习场用地数据推算,平均用地规模在6―8公顷,总用地规模在350公顷左右,年均用地在50―60公顷。

(二)郊区度假村旅游用地现状

据中科院地理所调查资料,截至2004年,北京郊区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度假村共155个,分布于近郊区3个,远郊区152个[3]。北京郊区度假村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1996年北京市政府在郊区首次设立6个市级旅游度假区后,度假村开始得到快速发展,度假集聚效应逐步显现。限于资料,本文对其中61家度假村进行了相应的用地统计,61家共用地2272公顷,平均每家用地37.24公顷。据此判断,北京郊区155家度假村平均用地规模不小于30公顷,总用地规模至少应在4500公顷。由于1996年设立旅游度假区前郊区度假村仅30多家,1996年以来的10年总用地规模约3500公顷,年均用地规模在350公顷[2]。

(三)郊区滑雪旅游用地现状

中国滑雪协会的调查显示,2004年北京郊区13家滑雪场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滑雪旅游收入达1.8亿元。直接实现就业2842人,为20000多人提供了间接就业机会[4]。自1999石京龙滑雪场投入运营以来,到2005年共有14家滑雪场建成并投入运营。统计结果显示,14家滑雪场共利用土地3426公顷,滑雪雪道面积约133万平方米[2]。1999年以来,北京郊区滑雪场年均用地近500公顷。

(四)郊区主题公园旅游用地现状

根据调查统计[2],自1985年石景山游乐园建成到2005年,北京郊区共有30家主题公园建成投入运营,共利用土地3100多公顷,年均用地在150公顷左右。与此同时,2000年以后建设的部分主题公园用地规模都超过了100公顷,最大的顺义大龙世界水上游乐场甚至达到了1500公顷(其中水面面积850公顷,林地果园面积530公顷),呈现出主题公园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复合化利用趋势。

三、郊区休闲度假旅游接待能力及未来需求增长分析

(一)郊区休闲度假旅游接待能力分析

按照18洞标准高尔夫球场每天最大接待250名高尔夫球员计算,同时按每年下限180天、上限210天营业时间计算,郊区40家标准高尔夫度假俱乐部年最大下限接待能力为200万人次,最大上限接待能力为250万人次。2004年,北京高尔夫球会员已超过50万人,40家高尔夫球场只能满足每个会员每年参加4―5次高尔夫运动。

北京郊区度假村总床位数已达到40000张,按85%床位利用率计算,年最大接待能力1200万人天。2005年北京市民郊区旅游已达到4100万人次,现有度假村最大接待能力仅能满足30%市民人均停留1天的度假旅游需求,未来北京市民参与郊区度假旅游的需求增长仍将持续。

中国滑雪协会的研究资料显示,2004年北京郊区13家滑雪场共接待游客100万人次,根据滑雪场雪道面积、长度及游客平均滑雪时间估算,2005年110天滑雪季节里14家滑雪场实际接待能力在120万―130万人次。

休闲度假村篇5

关键词:休闲时代消费特征;休闲农业;农村休闲产业项目规划与营销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休闲是近几年才流行的词汇,休闲既是指一种休闲活动,也是指一种精神状态。休闲产业则是指与满足人们娱乐、旅游、体验、健身等多种休闲需要密切相关的产业领域,包括公园、博物馆、体育运动设施、影视、交通、旅行社、餐饮、社区服务等产业群。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5+2”的工作方式、假期的增加、私家车的普及、高速公路网的建设、教育程度的提高、人口城市化的影响、时尚的假日消费等因素,都极大地推动着国内休闲经济的发展。

所有迹象都表明,休闲产业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正快速地向我们走来,为休闲而进行的各类生产和服务活动正成为城市经济繁荣的重要因素。如今城市的经济模式已经越来越依赖于休闲活动的兴旺发达了。城市中风景优美地段区域的商业开发、娱乐设施建设、名胜古迹开发,以及餐饮服务业、体育表演业、旅游观光业的蓬勃发展,还有节假日和各类庆典场合的“文化搭台、商业唱戏”等,无不反映出休闲与经济的内在联系,甚至标志生活质量的各项指标,其大部分内容同人的休闲有关,比如公园绿地、健身场馆、社区文明程度、生态环境状况等。一个地区如果拥有并建设这些条件,对于今后的经济繁荣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所以,许多地方都把娱乐设施、商业网点、鲜花草坪和休闲服务看作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可以使资源短缺的我国找到经济新增长点。休闲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和谐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都是促进中国休闲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

休闲作为一种生活质量提高的标志,是以调节人们生活和心理状态为目标的休闲消费。休闲时代的消费特征主要有以下一些特点:

1、文化娱乐成为时尚消费。近年来,在休闲中追求文化品位、文化享受,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娱乐消费是人们最普遍的消费特征。据调查,城市居民的消费结构中文化消费占家庭消费的比例不断提高,市民花钱观赏文艺表演、参加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越来越普遍。娱乐性强、参与性高的各种“吧”文化也非常流行,如“网吧”、“陶吧”、“布吧”、“玻璃吧”等,风格各异的“吧”文化有着浓浓的艺术和个性化的氛围,能使人们的心理得到极大的满足。“吧”与文化的融合,引导着都市人新的休闲娱乐方式,也是青少年乐意消费的好去处。

2、体育健身消费将成热点消费。休闲消费的另一个热点就是体育健身消费,生活质量的提高和竞争的激烈,促使人们把更多的休闲时间和收入花在强身健体上,“花钱买健康”已成了人们的共识。各种体育场馆,如游泳馆、网球场、溜冰场、健身房、台球厅、保龄球馆、女子健美中心等成为人们经常光顾的场所。至于利用休闲时间花钱观看足球、拳击、篮球、体操、跳水等比赛的人,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可见,体育健身消费的顾客群体很大。

3、旅游服务消费魅力无穷。旅游这种休闲消费把回归自然的情结、访古探幽的高雅、文化娱乐的情趣、体育健身的魅力等融合在一起,实用而蕴含文化,因此很受人们的喜爱。旅游休闲消费,既使消费者增加了阅历、陶冶了性情,又享受了人生、健全了体魄。所以,现代人热衷旅游的兴趣始终不减,旅游消费显示出无穷的魅力。

4、休闲体验消费开始流行。休闲体验消费是近几年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而出现的一个新经济用语。作为一种新兴的经济形态,以体验为主的消费方式,已经辐射到休闲购物、休闲农业等项目上。休闲农业正是在体验消费的趋势下发展兴起的。节假日和家人、朋友到近郊的农田去从事种地、除草、垂钓、采摘等农活,可以亲自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辛劳和丰收的喜悦,还能获得休闲度假和精神享受的满足。这种体验项目带给城市居民的是轻松、愉快、宁静的精神享受,体验的是闲情逸致的田园情调。

三、以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新农村建设

休闲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满足旅游者休闲、观光、娱乐需求的互动农业。一般可以发展以下几种类型:

1、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以实地参观、实地体验方式为主,在景点设置有果树采摘、花卉赏花,农作物栽培、生长,畜禽饲养参观,鱼塘垂钓、采菱泛舟、农家习俗、舞蹈等。

2、体验消费型。这种类型主要是通过城市居民亲自参加农事劳作体验农村生活而设置的。它的方式是让游客自己动手种菜、养鱼、摘果,并引导他们消费购买牲畜家禽以农家方式加工品尝。这种类型强调农村生活的真实感,体验感。

3、观光疗养型。这种类型以农家乐、度假村的方式为游客提供餐饮、观光、度假、运动、娱乐、养生、住宿等综合服务达到休闲身心、疗养身体的目的。它强调全方位的休闲,重视服务质量,重视生态环境。

四、农村休闲产业发展思路与规划

在我国农村运作休闲产业可以有效地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少占耕地,降低污染,稳定增加农民的收入。我国许多农村,虽然耕地稀少、劳动生产率不高,但是,它们拥有丰富多彩的自然地理、民俗风情、传统资源和大量劳动力,恰好构成了开发休闲产业的良好条件。

发展农村休闲产业项目要因地制宜,对于本身就具有优美自然风光和深厚文化积淀的农村地区,主要是拓展当地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客源集散条件。增强文化创造商业价值的意识,在农村休闲项目中融入时尚化、艺术化、国际化元素。休闲产业项目开发定位主要强调综合性,以优美的自然景观和良好的民俗文化吸引游客,着力体现人与自然的全面融合,强调游客的参与性、互动性,将餐饮、娱乐、运动、住宿、休闲购物和旅游、文化等功能全部集在一起;让消费者在当地尽可能停留较长时间,共同构成一个融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居住等诸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度假村。

对于许多既无名山大川,也无文化名胜,交通也不方便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发展思路是充分发挥文化创造力。在无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能够利用时,可以挖掘整合当地农村民俗特色、突出农村生活风貌和提高乡土文化内涵。农村地区民俗民风丰富多彩、人际关系和睦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这些就是发展休闲产业的基础。通过人文、艺术、民俗的整合为此类农村地区开辟发展新天地,例如可以将各种民俗节日和庙会开发成经常性举办的活动。长期进行乡村味十足的民间艺术表演、舞龙舞狮、敬“财神”、请“灶神”等活动。同时,创造条件开发一些健身场地,当今人们休闲消费观念正发生着极巨的变化,游客已不满足于走马观花的传统旅游方式,希望参与一些能康体健身、休闲疗养等体育旅游项目。在农村建设体育健身场所,其最大特点是将健身活动寓于自然山水和休闲观赏之中。有利于扩大当地休闲农业的影响,树立起热情、健康、时尚的品牌形象,增加对游客吸引力。总之,无论哪种类型的农村地区,休闲产业的开发一切都要围绕着地域特色文化主题展开,用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充实休闲产业。

五、农村休闲产业项目推广与营销

1、资源贫乏型乡村开发方式。首先,经营管理方式要统一管理、公平分配。由村委会牵头成立专门负责机构管理休闲农业发展方向、综合整治当地生态环境。努力形成布局合理,定位明确,绿化覆盖率高的绿色农庄;其次,市场开发要以人造旅游景点和民俗文化资源挖掘为主体。以农业主题、生态背景为主要吸引物,发展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娱乐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并辅以节令性采摘、农村婚庆和节庆民俗活动满足游客渴望参与农家活动的需求。农村休闲产业的“卖点”在于地方特色,而民俗民间活动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是地方特色。因此,加大对当地民俗文化底蕴的挖掘、整理、提高,使之适应社会形势,适应市场需求,将大幅度地增加农村休闲产业的厚度和内容。在营销方式上要讲信誉、做长线,加强同省、市旅游局和相关景区的合作,保证市场信息的畅通和协作,重视同商的合作,促进客源特别是回头客的增长。

2、现有文化资源整合利用型开发方式。也有一些乡村具有很好的旅游资源,这些地方的发展策略就是加强对现有文化资源的整合利用。可以由当地政府牵头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运作模式。拓展现有资源的文化内涵,对当地民俗风情、地域食品、特色工艺等进行挖掘包装,将休闲观光、农业体验及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整合起来,发展相关联的饮料、服装、文化、艺术等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按照整合发展、规模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拓展当地现有文化资源的内涵和外延,营造各种文化主题增强当地核心竞争力。

3、普通农家乐型乡村旅游开发方式。在距城市一小时车程内的郊区农村可以大力发展农家乐项目,这样的地方发展农家乐条件不高,公路旁边一家一户就可以开办。而吸引人的地方就是各家各户特色各异。这样的农家乐因投资不大,所以物美价廉。只要服务好,再有几个自家的拿手特色菜,就能吸引大量的游客。而且因为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办,容易与游客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游客产生走亲访友的感觉,收获快乐和好心情。

对休闲农业项目推广要坚持长期整体形象宣传。例如,建立当地农村休闲信息网站,根据当地农户的经营业务,全方位每天发生的各种休闲活动预告;创造条件增添现有资源的文化气息,借势造势,乡村纯净的空气,撩人的绿色,古朴的建筑,硬朗的山梁,柔软的湿地等都是可以充分宣传造势的对象。通过线上、线下的多渠道市场营销宣传,带动农村休闲项目的销售与价值提升。作好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不仅能带动农民致富,更能成就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

休闲度假村篇6

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随之兴起,各方面的旅游项目也相继开发,特别是现代人对休闲旅游的需求增加,所以乡村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乡村旅游开发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又怎样合理利用乡村旅游资源呢?笔者从乡村旅游的开发现状、开发的主要模式、开发的可持续性来谈谈乡村旅游开发的对策和建议。

一、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以农家乐、田园风光和自然资源为依托的乡村休闲旅游,是“十一五”期间不少地方旅游项目开发的重要内容,是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拓宽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目前,乡村休闲旅游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休闲旅游业的发展将在促进国民经济增长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开发现状来看,存在着整体质量不高,主要体现在定位模糊,缺乏特色,文化特质不突出,中低档产品居多,新型旅游产品开发较少,并且产品软件设施相对落后。针对目前开发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农业旅游资源,打造运动休闲产业,创造“生活富裕、生命阳光”的和谐新乡村,提出开发乡村休闲旅游产品的发展对策。

二、乡村旅游开发的主要模式

我国乡村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下列一些模式:

(一)度假村模式。是指在自然风景优美、气候舒适宜人、生态环境优良的景观地带建成,以满足旅游者度假、休闲为主要目的场所。

(二)森林公园模式。对于区位条件好,地形多边,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森林地段可开发为森林公园,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野营、避暑、科考和惊醒森林浴的理想场所。

(三)观光购物农园模式。开放成熟的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让游客入内采果、拔菜、赏花、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农业旅游最普遍的一种开发。

(四)野营地模式。野营是一种户外游憩活动,是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的野趣生态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并参与其它休闲娱乐活动的一项旅游活动项目。森林野营地要求离城市30-160?Q左右,交通比较方便,但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面积较森林公园小。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也有人将野营地建在农荒地、草原、甚至沙漠边缘。

(五)农业公园模式。按照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思想,将农田区划为服务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六)租赁农园模式。指农民将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的园地。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的。多数租用者只能利用节假日到农园作业,平时则由农地提供者代管。租赁农园所生产的农产品一般只供租赁者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区等部分,开发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

(七)休闲农场模式。是一种供游客观光、度假、游憩、娱乐、采果、农作、垂钓、烧烤、食宿、体验农民生活、了解乡土风情的综合性农业区。近年来,许多大小会议都移到休闲农场举行。

(八)农村留学模式。只指城镇居民将子女送到农村就读小学和中学,或在假期把孩子送到农村亲属家去寄宿,并参加农场作业、农村社区活动等,即所谓的农村留学。这主要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坚韧、朴实、健康、正直的人格。

(九)民俗文化村模式。农村有些地方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文学艺术、园林建设、文物古迹,如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戏剧、音乐、绘画、雕塑、工艺、寺庙、教堂、陵墓、园林等,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可在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地方建设民俗文化村,举行多种多样的民俗文化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十)乡村俱乐部模式。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乡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选择适宜的地方建设乡村高尔夫球俱乐部或乡村高尔夫球练习场俱乐部等形式多样的乡村俱乐部。

(十一)教育农园模式。是将农业生产和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一种农业生产经营形式。农园中栽植的作物、饲养的动物、配备的家具设备及所采用的生产工艺和耕作技术等都具有较强的教育意义。教育农园可设置农业博物馆,反映当地种养殖业生产历史与现状。介绍农畜产品或图片、农具、农业生产工艺技术资料等,并可在农园内建立演示区,再现农业生产历史。这样可以增加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激发他们爱农、兴农、投身到农业建设的热情。

三、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

乡村地域相对于城市来说天地广阔,自然风光秀美,和城市相异的、丰富多彩的文化,对于生活在紧张、拥挤、繁杂、喧嚣、多污染的城市居民有很大的吸引力。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乡村旅游迅速兴起,这既是农村发展经济的需要,也是城市居民旅游需求多样化的必然。所以乡村旅游蓬勃发展。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地域自然风光为基础,以乡土文化为核心,吸引游客在乡村地域环境中从事各种休闲活动的一种旅游。所以乡村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基础,而文化旅游资源是乡村旅游的“质”。没有文化内涵的乡村旅游是苍白的,要想使旅游景区对游客有持续的吸引力,必须重视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自然性、生产性、纯真性的特征,所以在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从乡村旅游资源的特点出发,保护乡村文化的完整性,以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四、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注重产品特色,突出开发主题。要分析资源特色是否符合休闲市场的需要,确定开发的主体,在开发休闲旅游产品的时候选出具有主导和支撑作用的垄断性产品,将特色化和主题化理念贯穿于产品开发始终。

(二)丰富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品位。要充分挖掘休闲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满足旅游者精神文化层次的享受,在开发过程中创造文化、创新文化,为产品赋予新的特色,不断创新。

(三)开发体验产品,提高体验价值。开发参与性强的休闲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旅游者的感官享受,更重要的是可使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得到综合体验感,并留下深刻的印象,提高休闲旅游产品的体验价值。

(四)提升产品层次,满足市场需求。休闲旅游产品结构应具有层次性,兼顾市场的需要,在开发产品时要借助旅游者对文化有浓厚兴趣这一优势,深挖文化特质,开发出具有特色鲜明和优势明显的品牌产品。

休闲度假村篇7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对策

近年来,酒泉市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一项重要举措,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制定规划,完善设施,着力打造有机、绿色、健康、安全的休闲农业品牌,有力地推动了酒泉市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的形势与特点

近几年,酒泉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依托特色农业生产基地、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现代观光农业、度假休闲农业,打造旅游观光农业品牌,截止目前,酒泉市有各种形式休闲农业经营主体760 家,年营业收入38545 万元,接待人数338 万人次。目前全市有各种形式的农家乐620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81.6%,农家乐仍是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建成敦煌市、金塔县两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建成敦煌市阳关镇龙勒村、肃州区生态植物园、金塔县航天神舟休闲生态园3 个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肃州区克华红房子农庄、金塔县金塔镇金大村2 个全省休闲农业示范点。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打现代农业发展牌,拓展休闲农业新功能

酒泉市把做精一产作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发展蔬菜、名优果品、现代制种、特色中药材、草食畜牧业等优势特色产业,依托肃州和敦煌两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27 个省市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业生产基地,不断拓展农业功能。一是按照“有景可赏、有色可观、有物可采、有鲜可尝、有园可游”的标准,建设集生产、科研、休闲、观赏、体验、采摘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园区,展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围绕农时季节开展采摘体验活动。目前,肃州区泉湖乡开展草莓采摘、树莓采摘,金佛寺镇、西洞镇的蟠桃采摘,玉门市清泉乡的人参果采摘,金塔县羊井子湾乡、敦煌市阳关镇的葡萄采摘,都极大的丰富了市民的节假日生活,实现了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态旅游。二是以特色产业为主体,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肃州区沿山乡镇发展观光旅游产业带,金佛寺镇定期举办每年的杏花节、西洞镇举办桃花节;金塔县按照“一乡一品”的发展思路,依托特色林果专业乡、专业村,发展休闲观光园,金塔镇每年举办杏花文化艺术节。

(二)打城郊结合牌打城郊结合牌,加快休闲农业融合发展

酒泉市紧紧围绕“为城而农、为文而农、为游而农”、建设“田园城市”的发展思路,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做为拉动消费、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按照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特色化的要求,在城区周边乡村,精心培育和打造以乡村旅游为主体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休闲农业专业村,带动休闲农业发展。一是利用城郊乡镇农民自有住房,创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赏农家景”为特色的农家乐,吸引城市居民休闲渡假。二是依托城市周边自然风景优美、交通方便快捷的优势,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家庭式”的小别墅和休闲农庄,开展以“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娱在农家”为主题的休闲、娱乐、体验活动。酒泉市现有休闲农庄19 家,占全市休闲农业的2.5%,建成了以肃州区果园山庄、水磨花园、金塔县青山村庄,敦煌市的圣都月泉等为代表的休闲农庄。三是利用城郊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农家乐集中的乡村和旅游景点周围,通过改造提升,建设农家乐一条街,农家乐专业村和乡村旅游专业街区。比较有代表性的如肃州区水磨沟农家乐一条街、金塔县金大村、红光村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月牙泉镇农家乐一条街。敦煌市围绕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景区、阳关景区三大景区建设集农业景观、休闲观光、艺术鉴赏、乡村文化展示和特色商品展销融为一体的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风情街,建成了敦煌古城休闲度假村、敦煌森陇休闲度假村和敦煌杨家桥休闲餐饮街。通过发展各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带动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搭建了平台,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加。

(三)打特色文化牌打特色文化牌,挖掘休闲农业内涵。

酒泉市按照传承、保护、创新、开发和利用相结合的理念,挖掘农业文化遗产、农村文化艺术和少数民族文化,促进休闲农业创意产业发展。一是挖掘农耕文化。通过深度挖掘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和底蕴深厚的乡土文化、民俗文化,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农业科普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主体博物馆、民俗文化博览园、传统农村食品加工园,通过实物、图片和影像资料,展示农业生产、生活场景,介绍农业的发展历史。目前,已建成了肃州区银达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下河清科技农场农耕文化博物馆、敦煌市莫高镇农耕文化博物馆。二是挖掘农村发展历史。通过实景布置,展现农村发展历程,唤起市民对农村发展历史的回忆,典型的有位于肃州区禹苑景区内的酒泉民俗文化博览园。三是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肃北、阿克塞两县依托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集观光、民族特色餐饮、歌舞表演于一体的休闲农业。肃北县建成了党河峡谷风情园和蒙古包民族风情园,阿克塞县利用当地的大苏干湖、野生动物园、海子草原等景点和哈萨克风情城特色,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休闲农业,使观光旅游的人数得到较大的提升。

(四)打资源优势牌打资源优势牌,丰富休闲农业内容。

一是充分发挥自然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利用现有的水库、湖泊、湿地、养殖水面等自然资源,开展划船、垂钓、烧烤等休闲活动。如肃州区铧尖乡海马泉渡假区、花城湖渡假区,金塔县神舟山庄、鱼岛山庄,瓜州县双塔湖风情山庄。二是依托旅游资源优势,发展休闲农业。敦煌市依托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发挥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乡村旅游示范村,月牙泉乡月牙泉村围绕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发展农家客栈和骆驼队,为游客提供吃、住、行服务,满足了游客“游有行、看有景、玩有兴”的要求;阳关镇龙勒村借助毗邻阳关风景区的优势,围绕葡萄产业,发展休闲农业,开展葡萄采摘、葡萄酒加工、酒庄、酒堡展示,葡萄酒品尝等活动,成为酒泉市第一个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

二、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看,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

(一)同质化现象严重

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建设存在着一定无序性和盲目性,缺乏对农产品的深加工与特色营销,缺乏对农村景观的提升改造。产品特色不明显、经营方式单一、产品结构单一,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简单仿效,粗放经营,无法满足游客的消费需求。

(二)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休闲农业主体多数位于城市郊区或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公共卫生、道路交通、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休闲辅助设施、信息网络和消防安全、医疗卫生、餐饮住宿等公共基础设施配套不健全,与消费者对休闲体验的需求不适应。如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设用地严重不足。

(三)服务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休闲农业专业知识储备,存在重硬件建设、轻服务管理的现象。管理服务比较粗放,没有建立规范的管理机制、规章制度和服务规范,对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力度不够,导致企业管理不规范、服务水平较低,很难实现让游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如饮食卫生、住宿环境、产品品质等环节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

三、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措施

发展休闲农业是挖掘农业潜在优势资源,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也是改善农村环境,促进农村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针对目前酒泉市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下一步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引导健康有序发展

通过规划引导逐步改变目前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规模偏小、分布较散、经营单一、档次不高、发展无序的状况。强化资源保护、环境保护意识,突出生态效益;推进行业协会和服务组织建设,规范行业发展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结合本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主导产业发展,赋予休闲农庄在房屋建设,环境营造,活动设计等方面的个性特色;通过招商引资、政策扶持,鼓励引导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资、参股、合作,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大力发展集观光、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大型休闲农庄,促进休闲农业集群发展和健康有序发展。

(二)提高服务管理水平

引入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模式,宣传先进的发展经验,引领和规范服务质量。按照发展休闲农园、农庄要求提升食品安全、消防安全、环境保护等监管标准和管理手段。结合美丽乡村建设、乡村公路建设、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国家重大工程,完善交通、物流、网络、水电、安全、卫生等基础设施。充分利用旅游电商平台大数据资源,实现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匹配和需求对接。根据当地气象特征,利用科技手段改进休闲农业生产技术,提升设备设施,提高休闲农业产品品质,增强季节性客户体感舒适度。加强与劳动部门合作,加大从业人员培训力度,培养一批服务接待、教育解说实用人才,推进服务人员持证上岗,标准化服务。积极引进农艺师、花艺师、策划师、营销管理、经营、公关礼仪、导游等方面的人才。扎实搞好环境卫生和餐饮卫生,让城里人在农村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

(三)打造特色品牌

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尽快改变当前我市休闲农业低、小、散的现象,依托当地山脉连绵、戈壁浩瀚、盆地毗连的独特西北风光,冰川雪景、平原绿洲、沙漠戈壁的地理条件,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现状,明确品牌定位,通过要素流动、资本重组和品牌整合,打造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品牌并通过多种渠道提高品牌知名度。同时,继续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建设,带动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开展最美休闲乡村推介,最美田园推介和最美乡村旅游线路推介活动,创建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品牌培育工程,培育地方知名品牌。

参考文献

[1]孙贵君,张王予会,张洪迎.浅析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以葫芦岛市为例[J].新农业,2020 (17 ).

休闲度假村篇8

【关键词】休闲旅游;桂林;桂林旅游

一、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背景

休闲旅游的发展是有着深刻历史背景,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我国正在由观光旅游转向休闲旅游的阶段,休闲旅游就显示出了它蓬勃发展的态势。20世纪中叶,由于西方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在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以后,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推动下,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到20世纪末,己成为当今世界相当一部分国家居民的重要生活方式。我国是发展中国家,改革开发以来,社会经济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获得物质享受的同时,更多的居民追求了精神的享受,于是促进了旅游业繁荣发展。现在中国的工薪阶层每年享有的法定休假日也有114天,这在世界上也算是较长的。这一国家行为表明我们已融入了整个国际休闲社会的背景中。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与完善,人们对休闲旅游必然有着越来越深刻的理解,在闲暇时间里更加关注精神上、心理上和健康方面的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在全球范围内的调查,“今后15年,全球参加社会工作的人们每年将有50%以上的时间用于休闲,休闲经济将在旅游产业体系中占据首位,休闲旅游产业将是第三产业中第一重要的产业”。我国也不例外,可以预知随着我国居民休闲观念的形成,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把健身、求知、娱乐等轻松、快乐而富有意义的休闲活动放在首位,不仅消遣娱乐性和健身性的需求会有较大增长,而且智力性和发展性的休闲需求也将有大幅增加。玩得高兴又有益身心的休闲旅游需求模式成为消费主流。

桂林的休闲旅游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逐渐形成的。以桂林的市区城市休闲旅游为例,无论是两江四湖也好、正阳步行街也好,中山街也好,城市的市政设施或者公园也好,都在围绕一个主题来做文章,那就是“休闲”。就连桂林人的生活也是休闲的,整个城市都体现一个休闲的风格和休闲的生活氛围,商业一般是上午9时左右开放,晚上10点左右就打烊了。近5年来市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不断完善休闲配套设施。在桂林随处可见各类休闲吧、体育健身中心、酒吧、茶楼、小吃店、园林小品、城市休闲休憩配套设施、购物中心、公园等等,你很少看到忙碌的人们,只有看到三三两两的或者漫步正阳步行街、或者荡漾在园林式的两江四湖,或在城市林间谈笑风生,一切都那么怡然自得。

二、桂林旅游发展的转型:从观光旅游到休闲旅游

桂林是著名的国际旅游城市,近年来每年接待入境旅游都在90万人次以上。因此,从桂林旅游发展历程来看总结出中国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根据桂林市旅游局和中山大学2000年共同编制的《桂林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1~2020)的分析,桂林旅游的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初创期、发展期、停滞巩固期、二次发展期4个阶段。初创期(1973~1977),桂林旅游业处于起步阶段,这个时期的性质仍然以政治接待为主,属于事业型。该接待的主要特点是旅游供给严重不足,但游客接待量稳步攀升;发展期(1978~1987),桂林市加大了对旅游业的投入。旅游业向产业转化,旅游服务供给条件得到改善,游客接待量突飞猛进;停滞巩固期(1988~1996),低谷波动时期。旅游业的发展受国际环境及1992年桂林空难的影响和制约,桂林旅游业陷入低谷,并出现反复波动;二次发展期(1997~),第2个循环周期。其实,从现在来看,桂林旅游发展是经历了5个阶段,第四阶段为二次发展期(1997~2000),在全国旅游业稳步上升的大环境下,桂林旅游在经过短期调整后,进入了旅游发展史上的第2个循环周期。第五阶段为转型期(2001~)。2000年以前对于桂林来说,一直都是开发传统的以观光旅游为其主导产品的旅游城市,30多年来,开发的格局基本上是按照“三山两洞一条江”开发,产品单一,游客停留时间短,旅游经济总量上不去,发展速度缓慢,没能真正发挥旅游的带动辐射功能。

传统的观光旅游束缚了桂林旅游的发展,甚至在正常的年份还出现了连续滑坡现象。2000年以后,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收入的提高及带薪假日的延长,休闲度假旅游的规模开始扩大,在这种背景下,桂林市紧紧抓住机遇,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短短的几年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在这5年之内,桂林实行了“显山露水、拆墙显绿”的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使得桂林城市休闲基础设施和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与此同时,通过地市合并河构建大桂林旅游圈,以桂林为客源市场依托,加大力度开发了桂林城郊乡村旅游、桃花江休闲度假旅游区、愚自乐园、两江四湖环城游憩带以及大桂林旅游圈辖县的阳朔乡村旅游、阳朔西街、阳朔世外桃源、印象·刘三姐、兴安乐满地休闲度假世界和乐满地休闲娱乐主题园、荔浦龙怀世界华商大会商务休闲景区、龙胜温泉休闲度假区等,促使桂林的休闲旅游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极大的促进桂林旅游的发展。据桂林市旅游局的统计数字,到桂林来休闲度假的游客呈上升趋势,目前桂林休闲度假旅游的人数已经占桂林游客总人数的30%以上。除2003年受“非典”影响外,连续4年出现了高速增加。2004年全年接待游客1111.43万人,其中国内游客为1030.66万人,海外游客为80.77万人,分别比2003年同期增长30.10%、27.28%和81.26%;旅游总收入为501428万元,其中国内旅游收入为345208万元,海外旅游收入为156220万元,比2003年分别增长44.66%、35.9%和68.66%。

桂林旅游发展尤其是近几年的发展表明,休闲时代已经悄然来临,发展休闲旅游是满足市场需求和实现传统观光旅游产品转型的最佳途经,也是保持旅游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休闲旅游与观光旅游的区别在于其具有明显的休闲特征,与其他旅游方式的显著区别是,休闲旅游是周而复始的,而其他旅游大多是一次性的;能够提高游客的重游率,延长逗留时间;休闲旅游与一般休闲的区别在于它必须是异地活动,即消费者必须离居住地一定时间以上(如过夜或几小时以上),这是积极、主动休闲的表现,属于高层次的休闲活动。从现阶段桂林的休闲旅游消费来看,旅游作为休闲的重要方式己成为假日消费时尚的主流。显然,在桂林这样一个传统的、以观光旅游占主导地位的城市,能够积极顺应甚至适度地引领休闲旅游市场,使其逐步实现了旅游产品的转型,保持了持续的高速发展,不能不说很大程度归功于桂林的休闲度假旅游。

三、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特点与模式

(一)特点:新发展,多样性

1.城郊化发展。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核心——边缘化进行发散开发,主要有两种特点,一是以经济发展快、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等建设起来,一般路程在2个半小时内,比如南宁周边休闲度假区、城郊的农家乐旅游等。这类特别适合周末休闲旅游需求。二是以著名的旅游城市为核心,往边缘发展,这些环境不一定很好,主要是利用核心城市的强大客源优势发展起来的。桂林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依托桂林强大的客源市场,在大桂林旅游圈内短短的几年就发展了大量的诸如高尔夫、漂流、攀岩、乡村旅游等休闲旅游产品,比较著名的有乐满地主题园、高尔夫休闲大世界、两江四湖、愚自乐园、印象·刘三姐、阳朔乡村旅游、西街、桃花江度假区、龙胜温泉、十二滩漂流、五排河漂亮、阳朔攀岩、临桂体育休闲山庄等等。

2.主题化发展。主题是旅游开发的核心和灵魂。现代游客消费的多元性,加上余暇时间和可支配资金多,游客往理性化和个性化发展,客源市场呈现的多层次性决定了休闲旅游产品的主题化。这种主题主要是根据客源定位来进行的,因此休闲旅游更加有了鲜明的形象,具有针对性。桂林的印象·刘三姐、愚自乐园、世外桃源、西街、两江四湖、乡村旅游等等能够取得轰动性效应和巨大的成功就是源于它们都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3.文化性发展。旅游产品是否有品味、是否具有生命,关键是看它的有没有文化内涵。文化是神、产品是形,如果一个优美的风景没有文化内涵那么它就缺少了生命力。休闲旅游产品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比如桂林的两江四湖,将中西文化、古今桂林地方文化(尤其是明清文化)、园林历史文化演绎得淋漓尽致。它的开通使得桂林旅游得到了质量和数量的飞跃。

4.多元化发展。人们对文化精神生活的需求方面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旅游业面临着新的挑战:由从众旅游到个性旅游;由感性旅游到理性旅游,由“赶场式”游到休闲旅游,由“集中时间”到“分散”游,由城市旅游转向乡间游,由国内游到国际游。整个旅游形态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休闲旅游也不例外。休闲旅游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形态,而是有一系列的产品集群组成的,与其它旅游产品形成互动,融合发展,或者与观光旅游互为辉映、相得益彰。或者与度假旅游水融、互相促进、或者与文化旅游神形糅合。总之是向多元化发展,并不是单纯的发展。无论是桂林的城市休闲旅游也好还是桂林的阳朔乡村旅游、印象·刘三姐也好都是多元化发展的。

当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以及带薪假期的增多,离退体人群的扩大,尤其是双体日制度的推行,体闲旅游己能被我国一般的中等收入阶层和一部分工薪阶层所接受,不仅青年人接受,老年人也接受,其客源市场呈现出大众化和多元化的趋向

5.大众化发展。虽然休闲旅游对环境的要求相对较高,开发的产品品味也很高,但是它的产品都是大众化的,甚至有些休闲旅游产品属于公益性的,只有少数向贵族化发展,大多数休闲旅游产品普通的老百姓都消费得起。

在过去相当长的时期内,甚至今天,人们对休闲旅游存在误解,认为它是有钱人的奢侈享受,这在人们的收入还不十分富裕、社会服务系统尚不健全、国民整体文化素养有待提高的时候,显然是正常的,也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人们的休闲方式多种多样,而以旅游为手段达到休闲目的,无疑是一种高尚的精神生活。对此,当人们占据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行支配的经济收入后,己逐步得到认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其中,体闲旅游不再是少数个人的消费行为,正日益成为大众消费形式。

来桂林旅游的游客都知道,桂林很多新开发的休闲旅游产品都采用公益性和消费两种方式进行享受,比如高品位休闲旅游产品中的阳朔西街、两江四湖、阳朔乡村旅游等等诸多休闲旅游产品都是不收门票的,大多数休闲配套设施都属于公益性的。

(二)开发模式:多元化,个性化

市场需求是多元化的,与之相对应的休闲旅游产品开发也是多元化的。从桂林近几年休闲旅游发展历程与现状,总结出以下几种开发模式,这些模式在全国各地很多地方可以适用。

1.主题游乐园模式。该模式以某个文化主题为定位,针对特定的客源市场,以总主题为依托,高度重视文化内涵的包装设计,开发附加旅游产品,在这个主题游乐园中,休闲旅游主要体现在主题园的休闲配套设施上,享受更多的是文化休闲旅游大餐。一般这种开发模式都是选择在城郊进行。桂林愚自乐园、兴安乐满地、印象·刘三姐就是典型的代表,比如乐满地休闲娱乐主要是针对中青年游客设计的,同时配套有五星级休闲度假酒店、标准的高尔夫球运动场等附加的休闲产品。

2.园林式模式。园林式模式主要是充分利用原有的资源基础,按照园林的形式进行开发。它比较注重历史文化和园林文化的挖掘和开发,采用公益性和商业性两种方式进行经营管理。桂林的两江四湖就是按照园林模式进行开发的。它分段按照不同的主题融入了中西园林文化和历史文化进行设计,两江四湖两岸垒石跌水,设计有中西建筑风格休憩设施,将桂林明清时期四湖的文化名人和桂林风土人情以浮雕、塑像、石刻等形式错落有致的点缀于林间花间。在这里你可看到西湖双拱桥、法国凯旋门、美国金门桥等世界名桥。酒吧、游泳池、体育休闲设施、园林景观小品、茶座、歌舞厅等等休闲配套设施应有尽有。所有的园林景观和休闲设施都是公益性的,而水上游乐则是商业性的。

3.休闲度假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选择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良好、离城市近的水库、温泉、河道、森林等地兴建。主要功能是度假,配合度假,兴建诸如高尔夫球、游泳池、歌舞厅、桑拿按摩、休闲娱乐、景观小品、休憩亭廊楼阁、保健疗养等附属休闲配套设施。如灵川青狮潭旅游度假区、荔浦丰鱼岩旅游度假区、桂林桃花江旅游度假区和龙胜温泉旅游度假区等4个自治区级旅游度假区已经一些休闲度假山庄、疗养院等。

4.乡村休闲模式。乡村休闲模式一般选择在城郊,以乡村优美的自然景观、淳朴的民俗风情为资源进行开发,主要功能是休闲观光,重点开发的是田园风光、农家乐旅游、休闲山庄、攀岩、漂流、自助旅游、自行车或徒步旅游产品。

阳朔乡村旅游是典型的乡村休闲旅游模式,也是世界著名的乡村休闲旅游胜地。在阳朔,欣赏举世无双的漓江美景和阳朔田园风光的同时,遇龙河漂流、攀岩、乡村休闲山庄、泥浴、自行车或徒步游览、果园等等休闲产品也会让你流连忘返。

四、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经验与借鉴

(一)创新:发展的生命力所在

1.创新之一:市场前瞻,引领潮流。任何事物只有创新才能有生命力。休闲旅游在市场上的创新在于要具有市场的前瞻性,通过前瞻来引领消费的潮流。最近20年是中国经济社会变化最快的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有一个非常鲜明的现象就是消费现象的变化极快。每当意识到适应需求的时候,可能已经落后于市场潮流了,因此必须研究市场的前瞻性。市场前瞻是指市场应该具有适度的超前性。具有超前意识后需要通过研究游客的消费行为和心理诉求,去引领市场消费的方向,使得旅游产品永葆活力。

2.创新之二:产品多元化,互动结合。多元化的市场需要要多元化的产品,游客的需求和游客的层次都是多元化的,需要开发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源市场和客源层次开发多层次的休闲旅游产品。

同时,休闲旅游需要与其它旅游产品互动或结合才能发挥更大的效果。要大力加强与休闲相关的各种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加强休闲旅游与度假、观光、文化、生态等旅游的互动或结合,完善休闲旅游产品的配套设施。

3.创新之三:抓主题,要精品。休闲旅游是个性化的旅游,是高品位的旅游,要根据客源市场的需求和本身资源的禀赋,以主题的形式开发,仅仅围绕适合市场需求和游客需求的主题开发精品。休闲旅游不同大众的观光旅游,因此,要强调开发精品,引导我国旅游由开发的粗型产品转向集约型精品发展。

(二)文化:主题的灵魂

休闲旅游作为旅游的一种方式,也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休闲旅游的文化价值在于:旅游活动在带给人们乐趣、享受知识的同时,引起了不同底蕴文化的直接碰撞与融合。

据美国旅行社业协会的调查,美国游客希望体验文化的意愿有所增强:29%的游客认为从度假休闲旅游中得到文化体验很重要;17%的游客认为应包括参加文化活动或文艺演出,否则旅游经历就是不完整的。中外游客存在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性有时代性差异和民族性差异之分,文化的时代性差异指由于各民族、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而产生的处于不同发展水平上的差异,文化的民族性差异是指在民族形式、民族风格、民族特色方面的差异。中国文化反映了对自然美的执著追求和深刻理解,讲求诗情画意和深邃悠远的意境,注重“智者乐水,仁者乐山”的一种惬意,相对于中国的自然浪漫,西方文化更显得严谨、有序,充分体现了黄金分割率和各种几何构图。在思维方式上,中国文化偏重于综合,西方人倾向于分析;在行为模式上中国人注重调和,西方人则多一些个性在传统价值观上,中国人重视家庭关系西方人注重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中国休闲旅游迅速发展的今天,在发展过程中,要突出差异性,追求独特性,提升其文化价值,必须树立全球的眼光,顺应世界发展的潮流,实现中西方文化的结合,吸取那些反映人类文明进步的优秀成果。提供相应的产品,才能形成市场吸引力和竞争力。从本质上说,旅游者在寻求文化,购买文化,享受文化,消费文化;旅游经营者则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文化品位越高,独特性越强,多样性越丰富,就越有发展前景。研究世界50年的旅游发展经验,可以说,特色是旅游之魂,文化是旅游之基,环境是旅游之根,质量是旅游之本。因此,休闲旅游开发需要更加重视文化的分量,通过文化来提高其旅游品质。

(三)环保:旅游持续发展的终极目标

如前所论,休闲旅游是一个高级别高质量的旅游,常常是周而复始的,是一种积极参与、主动休息的行为,属于高层次的精神活动,这种精神所求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它是完成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外的活动,是人的生命状态的一种形式。没有人不愿意在环境优雅、空气质量好、生态保护好的条件下休闲度假。休闲旅游是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符合未来旅游业发展的个性化、自助式发展趋势;因此,发展休闲旅游需要从环境保护的层面设计好每一个项目,保护好优良的自然环境,还要密切旅游者与社区居民的联系,激发当地居民参与到旅游活动中去,使之自觉的保护环境和有节制的建设。

五、结论与讨论

休闲旅游是生活经济发展到较高程度的产物,是我国实行5天工作制和3个7天长假的前提下产生的,是高级的旅游形态之一。本文只是初步总结了桂林休闲旅游发展的一些规律、特点和开发的模式,从中也可以总结出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它在我国发展还是个新事物,在我国还没有条件实行带薪休闲度假的情况下,它的发展满足了现阶段游客的需求,今后发展的趋势是否符合先进国家经历过的闲暇经济的特征和发展变化规律,是否还有中国的特殊性,如何实现我国由传统观光转向休闲度假转变,休闲旅游市场前瞻和培育怎么进行,既然它是一种高级别的高品位的旅游产品,那么在未来随着游客需求的变化中如何创新它的旅游产品等等,都需要我们加以及时、认真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吴克祥,李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J].商业时代,2004,(8).

[2]金丽,刘隽.休闲旅游文化价值及人文关怀的结构性建设[J].旅游经济,2002,(6).

[3]潘建民,黄进.论桂林发展休闲度假旅游的战略选择[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6).

[4]冉斌.我国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及制度创新思考[J].经济纵横,2004,(2).

[5]张凤芝.休闲旅游之浅析[J].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2).

上一篇:户外休闲范文 下一篇:休闲观光农业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