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

时间:2023-03-04 14:11:04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1篇

关键词:经济发达国家经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旅游业蓬勃发展,与此同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也迅速发展,逐渐成为了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起步较早,已经取得一系列成就,积累了较多经验。然而我国起步较晚,现阶段还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面临着较多挑战。在这个背景下,通过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来解决现存问题,实现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驱动乡村振兴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经济发达国家经验

(一)拥有较为完善的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之所以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功,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重视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用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支撑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顺利发展。比如,意大利作为首个为农业旅游产业制定法律的欧盟国家,早在1989年就颁布了《农业旅游发展保障法》,要求欲从事该行业的农场主,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查,在获得认证之后,才能够进入农业旅游行业。二战结束之后,美国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开始迅速发展,为了引导休闲农业旅游产业更好地发展,美国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如《国家旅游法》《国家自然保护体系》等。日本同样制定了完善的法律法规,例如《山村振兴法》《农山渔村余暇法》《市民农园事务促进法》等。这些法律法规在规范日本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行为的同时,振兴了乡村的文化与经济。

(二)注重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

经济发达国家在推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十分重视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提升,并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品质认证制度。例如,德国对国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产品质量与服务品质的监管十分重视,德国为保证休闲农业旅游质量,成立了联邦农场和乡村旅游度假协会,专门开展针对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质量认证与监管工作。每三年都会对产业内各种休闲旅游场地进行质量评估认证,且消费者可以在协会网站上查看他们的各种信息。日本则非常重视特色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建设,采取了“一村一特色”的规划,通过加强地域特色、产品特色以及服务特色来打造独一无二的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从而提高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质量。

(三)政府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纵观这些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取得较大成就的国家,有一个普遍的特点,就是他们的政府在产业发展中都发挥出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作为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持,在政策与资金方面都需要得到政府稳定持续的支持。在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农业领域经济效益普遍降低,美国联邦政府与各州政府加大对农业旅游产业的重视,将农业地区的旅游开发作为政府工作重点。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之下,美国农业旅游产业得到了有效的发展。而且美国政府设立了“农业旅游发展基金”,专门扶持农业旅游产业。在韩国,想要开设“观光旅游农园”,首先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查,而一旦得到许可,“观光旅游农园”就会得到政府政策与资金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此同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管理制度,以约束“观光旅游农园”的经营行为。在韩国政府科学合理的支持与管理下,“观光旅游农园”产业取得了较好的发展。

二、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统一的发展规划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上缺乏较为统一的发展规划。首先,各个部门之间没有相互配合,导致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工作的各个环节相互分离。休闲农业、观光农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建设,以及“农家乐”的建设,分属不同的部门管理,而各个部门分离的工作状态会直接导致统一的产业发展规划难以被制定出来。产业发展规划缺乏统一的协调,也就会造成各个地方的产品同质化严重以及极有可能出现恶性竞争的情况,这对我国整体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设发展是不利的。

(二)缺乏稳定的政策支持

虽然各级政府意识到了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来驱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并采取了一定的政策措施,使得许多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起步良好。但是很多地方政府对这些具备良好发展潜力的农村地区缺乏足够的重视,没有提供稳定的扶持政策和资金,导致这些区域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然起步良好,但是缺乏持续发展动力,没有后劲。

三、对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启示

(一)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政府发挥出了高效的引导作用,是经济发达国家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所以,我国政府需要积极地履行职能,充分发挥出自身引导作用。一方面,政府需要加强对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稳定充足的资金投入,并不断制定出台财政补贴政策,促进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市场内虽然出现了一系列休闲农业旅游项目,但是项目同质化比较严重,产业结构存在一定失衡的问题。针对这种问题,需要政府根据市场情况来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从而引导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产业的合理开发与建设。

(二)完善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相关法律法规

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上获得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保障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能够顺利驱动乡村振兴的关键。从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来看,涉及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内容还比较匮乏,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目前我国施行的《中国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在2013年制定出台,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方面的内容还不够完善,覆盖范围不广。对此,我国立法机构需要及时地根据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完善相关的法律体系。

(三)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经济发达国家在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过程中,非常注重产品的市场营销,擅长通过各种媒介来推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所以,想要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应该借鉴经济发达国家经验,积极地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在借鉴海外经验的同时,充分结合中国的市场规律,遵循时展理念,不断创新市场营销模式,协调多方面资源,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吸引力。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日益丰富,传统的休闲农业旅游模式与活动已经满足不了游客的精神文化需求,并且同质化的市场产品让广大游客失去了消费兴趣。在这种背景下,项目开发者就需要从“特色”出发,创新休闲农业旅游的模式与活动,让“独创性”成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宣传营销的着力点,从而以特色旅游来满足消费者的各种需求,提高市场营销的效率与质量。另一方面,休闲农业旅游项目的经营者可以借助众多互联网平台来进行项目的宣传营销,项目经营者需要找准项目特色与优势,然后用网络信息化的形式将其进行进一步的包装,最后通过国内几大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营销,在最大程度上提高推广效力。

(四)确保农民的主体定位

驱动乡村振兴,促进农民脱贫致富,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根本目标,一方面要构建起完善的共赢机制,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鼓励农民积极地参与进来,让广大农民群体能够获得项目开发的红利;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服务水平。通过对农民从业群体进行培训来提高相关产品的服务水平,在为消费者提供更高标准服务的同时,让农民从业群体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四、结语综上所述,经济发达国家在休闲农业与农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上起步较早,有丰富的成功经验。我国应该在借鉴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具体国情,探索切实科学的策略,从而更好地驱动乡村振兴。

参考文献:

[1]谢夏冰.山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究——以福建永泰县为例[J].广东蚕业,2021,55(02):104-105.

[2]陈鹏宇,张再杰.锻造“四链”赋能农业现代化[N].贵州日报,2021-02-10(011).

[3]刘晓辉.武威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甘肃农业,2021(01):47-49.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2篇

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最先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其时最受游客欢迎的是钓农家鱼、尝农家菜、观农家景、做农家活、住农家屋等为主体的“农家乐”形式。近年来,该县利用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因地制宜,把农业与观光、休闲、旅游相结合,积极打造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发挥了积极作用。

1.1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农业观光型乡村旅游为打造独具特色的观光型农业,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灵川县将“生态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主推规模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建设。先后建成了潭九柑桔、九屋百香果、秦岸提子、薛家蔬菜、尧乐桃子、正义食用菌等7个标准化生产园区。同时,围绕打造“春之花、夏之果、秋之叶、冬之雪”四季农业景观的思路,以拓展东江竹海天然氧吧为目的,在景区沿线的九屋、公平建成了万亩百香果、千亩油菜花、千亩紫云英基地;以拓展东部农业体验游为目的,努力提升草莓、提子、特色蔬菜等采摘体验产业的品质和面积,特别在大圩特色农业示范区加大投入,建成采摘大棚、观光休闲长廊、观景台、停车场等设施;面对具有振憾之美的海洋之秋,引导当地村民成立种植和休闲观光合作社,保护和开发古银杏资源,引导合作社把各类产业引入休闲观光体系,在桃子、辣椒、西红柿、红豆杉等产业引入采摘、盆景制作、徒步等项目,延长海洋秋季休闲游的时间,提升休闲体验。

1.2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结合“美丽广西”乡村建设专项活动,灵川县将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起来,打造休闲度假型乡村旅游。通过深入实施生态修复工程,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进生态林业建设,保持和扩大“山清水秀生态美”的品牌优势,打造“天长蓝、地长绿、水长净”的良好环境。2013年至今,全县投入各项建设资金3.92亿元,清洁田园28873.4hm2,清洁水源2239处,清洁垃圾101467.57t,新建了一批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在全县1500个自然村成立了清洁乡村理事会和环卫保洁员队伍。当前,全县许多新农村被打造成了一个个“美丽乡村”,在乡村里建有农家乐147家,其中有2个广西四星级农家乐和1个二星级农家乐,这些休闲度假型乡村吸引了大批游客到来开展休闲、娱乐、体验、旅游等活动,有效促进农民增效增收。

1.3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灵川县充分发挥民俗节会多,古镇文化浓厚的优势,将“文明乡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乡俗文化型乡村旅游。利用古镇古村文化以及乡村特有的民俗风情、文物古迹、节庆文化、民间文艺和农耕文化,开展游览体验游活动。目前主要以江头爱莲文化为背景,举办“五月十四姑娘节”;以瑶族农事活动为主题,举办“六月六尝新节”;以古东景区林木资源为依托,举办“古东红枫节”;以发展桃子产业为目标,举办“海洋乡采桃节”;以弘扬地方饮食文化为出发点,举办“桂林灵川美食文化节”。大量的市民到农家乐、山庄、水果基地观光、消费,把城市人的生活方式、文化观念源源不断向农村输入,在潜移默化之中悄然影响着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了城乡交流互动、融合发展,使乡村文明达到更高的水平。

2制约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不完善,政策扶持不到位近年来,灵川县结合“美丽乡村”等项目加大了对乡村旅游设施的建设力度,但是因为投入不足,政策与资金扶持力度还不够,所以,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远远满足不了市民节假日期间争相出行的需要。特别是随着自助游、自驾游、徒步游的盛行,在人气最旺的三月赏花、避暑度假、银杏摄影等时节,出行沿途较为拥堵,加上,县域内上规模、上档次的接待场所较少,热门景区园区的接待能力极为有限,游客和车辆的大量涌入造成车子无处可停,游客的饮食、住宿、入厕等需求受到限制的情况随处可见,这不仅影响了景点的声誉也影响了游客的心情。

2.2规划管理不科学,特色产业不明显目前,全县在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缺乏专门的政策和扶持手段,还没有出台实质性的支持文件和管理办法。由于政府和相关部门在发展中缺乏正确的引导,也没有专门为全县休闲农业的发展提出切合实际的、科学的、可操作性的统一规划,致使全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建设出现规模不大、经营雷同,重复建设等现象,全县低档次“农家乐”比较多,总体品味不高、市场生存能力弱,有的休闲山庄建设“扎堆”,形成无序竞争的资源浪费。另外,观光农业旅游项目忽视资源的综合开发,追求盲目模仿,缺乏特色,景点开发大多功能单一,存在重餐饮、轻配套现象。由于要素支撑不足,特色产业不明显,配套不齐,难以吸引和承接外地及一定规模的旅游群体,综合竞争力有待增强。

2.3农旅结合不全面,农民受益面不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应该要最大限度惠及当地群众,所以,在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要鼓励当地群众以土地、房屋、资金或劳务等方式入股参与建设,逐步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格局和多方共同参与建设经营的局面。但是,由于旅游功能拓展不足,消费活动项目较单一,灵川县90%以上的休闲农业开发区受益的仅是开办餐饮的极少数人,当地村民的收入并没有因此明显提高,极大影响了农民参与乡村旅游设施建设的积极性。另外,对于一些休闲生态建设项目,给予农民的只有征地时一次性补偿,项目建成后当地村民没有共享收益,制约了村民对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的支持力度。这些年来,全县休闲农业虽然发展迅速,涌现了许多经营休闲农业的企业,但真正经营有道、效益突出的却很少,大部分休闲农庄的经营者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品牌意识薄弱,不重视宣传促销和品牌建设,影响力不够大。

3加快发展灵川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3.1加强政府引导,统一科学规划建设休闲城市是桂林市重要的定位,被列为国家旅游改革试验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灵川县毗邻桂林市,是桂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最主要的区域之一。因此,对于全县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必须在政府的引导下,按照“中国最佳田园乡村”的要求,高标准编制全县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落实到每个乡镇、村,实现规划全覆盖。在规划设计中,要突出功能定位与开发,以农业基地、农业设施、农村风情、民俗、农业文化为依托,充分赋予休闲农业以观赏、娱乐、消费、贸易和文化等功能,把农业生态功能的开发与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以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建设三大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休闲农业产业群。其中,以甘棠江为核心的中区建成市民假日休闲娱乐、购物等多功能休闲农业区,以青狮潭镇为核心的西区建成山水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以大圩镇为核心的东区建成特色观光、景区型休闲农业、民族风情休闲农业区。

3.2注重规范管理,强化政策扶持目前休闲农业发展的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在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时应先明确各部门职责,简化相应审批手续,建议建立休闲农业建设会审制和经营共管制,即项目建设由农业、旅游、规划、国土、林业、环保等部门会审,生产经营由农业、旅游、卫生、工商、税务、公安、消防等部门共管,制定统一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确保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和依法规范经营。另外,应进一步加强对休闲农业发展的研究,配套出台扶持政策,把休闲农业列入新农村建设公益设施投入的支持范围。建议政府设立发展休闲农业专项扶持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而逐年增加,用于编制规划、开展业务培训、建立信息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和示范创建等。同时,统筹安排项目,将公路建设、水利设施、电力、电信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各种培训补贴等资金和项目进行捆绑,优先向休闲农业发展地方倾斜。

3.3发展合作组织,延长产业链条为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惠及更多百姓,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效增收,应充分发挥产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涉农组织的作用,一方面建议由县农业局和旅游局牵头成立灵川休闲农业协会,把从事休闲农业经营、服务、推介、管理等工作者组织起来,制定行业标准,加强行业规范管理。协会以专业化服务为理念,以推介休闲农业整体形象,不断加强休闲农业实践总结和经验交流,开展项目规划建议、设计咨询等工作,增强休闲农业发展的服务及技术支撑。另一方面,建议组建乡镇、村农业旅游合作社和农业旅游公司。通过休闲农业企业(中介组织)把产业链条上的各个产业紧密联系起来,把每个链条上的经营者的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把“农户”与市场连接在一起,形成贸工农一体化,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灵川休闲农业品牌。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大连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12月30日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概念

休闲农业是一种以农业生产、农业资源、乡村文化等要素为条件,以农村和农业为载体,以农业生产为特色,融合了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乡村旅游是一种以农村生活、农业劳动、农村风貌等农村特有资源来吸引城市客源,为满足旅游者乡村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的新型旅游产业形态。二者之间不可分割,已经成为了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共存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发展。如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方向之一,具有强大的生机和广阔的前景。我国又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普及遍布960万平方公里,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更将进一步地促进农村地区的各方面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提高农村地区经济收入,成为拓展农业多样性,促进农业高效用,满足新兴消费者需求的朝阳产业。

二、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大连位于辽东半岛南端,地处黄渤海之滨,作为一个滨海城市,有着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天独厚的优势。近年来,由于大连经济建设取得巨大的进步,城市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的并行发展,使得人们对于旅游需求的大幅度提升。在大连,习惯于城市生活的人们不约而同地将目光集中于大连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之上,以缓解城市的工作压力。

大连市乡村旅游资源丰富,民俗文化丰厚,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市场空间巨大。大连依托农业自然资源和丰富的田园景观,顺应走进自然、休闲娱乐的城市消费方式发展休闲农业,休闲农业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品种单一到形式多样的喜人态势,已成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引擎”。农家游、渔家游、温泉滑雪游、采摘游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品受到越来越多游客的喜爱,家庭组团到近郊采摘草莓、农庄赏花、休闲垂钓、吃农家饭、参与果蔬种植等已经成为了都市游客的时尚之选。目前,在大连8个涉农县区中,有40多个乡镇街,100多个村在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拥有500多个农业观光园,1,200多个农家乐旅店和2.5万张床位的接待能力。据大连市统计数字表明,在黄金周期间75%的市民出游的目的地首选近郊游和乡村游,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大连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增长最快的亮点,俨然成为了大连市重要的经济产业之一。

2006年以来,大连市坚持政府引导,规划先行,突出特色,差异发展,积极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出台了《大连市特色旅游乡镇考评标准(试行)》、《大连市旅游专业村考评标准(试行)》、《大连市星级农家乐考评标准(试行)》,完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标准化体系。2008年9月,大连市制定出台了《加快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意见》,作为全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工作的指导性文件。2011年5月,大连市出台了《大连市政府投资重点园区基础实施项目建设实施细则》,规定对于达到标准的休闲观光都市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精品休闲农庄分别给予最高200万元和20万元的补助资金。文件的颁布立即得到各区市县的积极响应,各级政府设立了配套发展资金,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这些文件的先后出台,为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着力完善了规模休闲农业企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体系。

三、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价值

(一)拉动大连地区经济增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带动当地相关产业发展,为提高经济收入做出贡献,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在采摘、海钓、踏春、温泉、滑雪等乡村旅游项目上创造出惊人的经济收入。众所周知,大连以大樱桃最为出名,享誉海内外,并且大连每年都会举办国际大樱桃节来吸引游客参与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活动之中。其中,以金州新区樱桃采摘园、旅顺樱桃采摘园、普湾新区樱桃采摘园、甘井子区樱桃采摘园最为出名。以金州新区向应街道采摘园为例,该街道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其中种植大樱桃近万亩,大樱桃种植户近200户。近年来,随着街道的乡村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力的拉动大樱桃采摘园的建设,接待游客数量持续增长,经济收入不断提高。据该街道统计,2014年大樱桃产量2,500吨,接待游客14万人次,实现收入达到1.2亿元。向应街道将大樱桃采摘园与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项目统筹考虑,通过整合旅游资源,使大樱桃采摘与其他旅游项目之间相互促进、相互拉动,进一步完善街道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上的旅游产业结构,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集中于农村地区,势必会带动当地的经济收入,从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改善生活条件。据世界旅游组织统计,旅游行业每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会增4.3元,从而带动了农村地区的整体发展,提高农民的经济收入,改善农村环境,提高个人素质和生活品质。以大连市普湾新区东沟村为例:东沟村地处小黑山北麓,总面积11.5平方公里,2003年末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并做了大连市第一个乡村旅游规划,累计投入1.2亿元进行各项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修路疏河,改厕修宅,美化村屯,使东沟拥有小黑山、九莲山、东沟水库等自然景观,九莲寺、烽火台等古迹景观,五坊、民俗馆、手工艺品展室、农家院、书法家协会等人文景观,石河农业园区、采摘园等农业科技景观,东沟农家院也由最初的2家发展到26家,可同时接待4,000人用餐、500人住宿,年均户收入达到5万元,最高年收入达到50多万元。2011年东沟接待游客突破30万人次,直接收入超过3,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达到2万多元,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先后被评为大连市特色旅游专业村、辽宁省环境优美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国家生态文化村、国家乡村旅游示范点。在近几年中,东沟村的发展模式已套用在其相邻的几个村镇当中,带动大连农村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因其发展,更加促进了大连市涌现了一批会经营、懂管理、会生活的新型农民而不是过去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模式,成为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力军。

(三)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传统的农业需要经过无数道工序才能到消费者手中,不仅在批发运输等中间环节所消耗费用比例大,农民受益被进一步压缩,还影响了农产品到消费者手中的新鲜程度。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解决了这一实际问题,它是把消费者直接吸引到采摘园,如大樱桃采摘园、蓝莓采摘园、草莓采摘园等一系列果蔬采摘园内,这样既使游客等到了最为新鲜的果蔬,第一时间采摘到刚成熟的果蔬,而且使游客参与到了农业生产的体验当中,感受到了自己采摘果实的乐趣。更加节约了中间商的约束成本,节约了中间环节浪费的时间。这样体现出了农民与游客双赢的结果。

(四)促进农民就业。过去,许多农民到城市中寻找工作,造成了农村土地的闲置,农村资源的浪费,而又使城市就业压力增大,现如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成为了大连农民就业的重要渠道。很多外出打工的农民开始主动挖掘农村地区独有的价值,在家门口实现了创业和就业。据大连市统计,自大连市政府2009年启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实施计划以来,大连地区新增农民就业1.5万人,旅游业实现累计就业7.4万人的目标。

四、目前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合理的规划布局。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没有合理的规划布局。农村地区的优势资源没有加以合理开发,以至于分布于大连各个角落,形成不了太大的优势产业结构,一些旅游项目的开发只是局部的开发,没有考虑综合效益。又因各个地区产品相似,加大了竞争状况,大大降低了大连市的整体旅游发展。

(二)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于农村地区,由于大多数是由农民自己经营,所以目光比较短浅,经营意识淡薄,特别是在卫生安全和配套服务上,仍然停留在家庭式的服务水平,缺乏专业的培训和管理。因此,不能满足于现代人们对于服务的要求,使得接待游客的能力有限,为了创造最大收益,而淡化了对游客人身安全的保护,也因此不能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三)没有鲜明的个性、特色的主题。对于游客,大连很多乡村景区面临一个同样的困惑:人来了却留不住,好不容易人留住了,却又留不住钱。在个性化消费日趋明显的时代,不少去过休闲乡村游的人都会发出一种感叹:去过乡村千千万,没有几个值得玩。的确现在的大连乡村旅游中问题并不少,乡村缺乏个性、产品缺乏特点、休闲缺乏品味、游赏缺乏精致。千人一面,品质雷同。虽然集中地开发了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对于乡村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资源的开发却不够重视。过分的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不突出,品质档次过低,严重阻碍了旅游的发展。

(四)缺乏专业人才。作为旅游地,缺乏一支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旅游人才,是旅游开发的困境所在。由于大连近几年的乡村旅游发展的速度太快,而专业性人才的增加却跟不上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的脚步。现如今,在大连地区从事乡村旅游管理的主要是乡村居民,管理形式主要是家族式管理,从业人员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普遍较低,经营比较随意,并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这就严重制约了大连农村地区旅游业想要更进一步的发展。

五、促进大连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措施

(一)超前的规划、合理的布局。正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即使一个小小的乡村旅游景点,也包括管理、生产、加工、营销、景观设计等多方面的建设。在开发景区的时候,事先必须有一个清晰的思路,也就是市场定位、预算成本、收益等一系列规划设计。在外部布局上,要选择区位交通条件便利的地方,方便游客能够轻松的到达景区。在内部布局上,要将生产区、观赏区、游乐区、休息区等有机合理搭配,发挥其最大效用。

(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如果为了使大连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得到长足发展,就应该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把乡村旅游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整体布局当中。俗话说:想致富,先修路。的确,大连许多农村地区仍然是土道,这给去旅游的游客带来极大的不便,在修路的同时,更应在消防、卫生、治安等方面综合治理。更应加强停车、厕所、住宿、餐饮、购物、娱乐、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等配套设施建设。

(三)展现鲜明个性,突出特色主题。无论是人,或者事物,或者产品,有个性才能让人过目不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也是如此。在大连乡村,要围绕果蔬采摘、点种、插秧、耕耙等农事活动,打造一批从事农趣体验型特色旅游村。开发属于自己的特色产业、产品,使其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的地步。

(四)培养专业人才。在大连地区有许多高校,这就是一个很大的资源,大连市可以激励大学生学习旅游管理,更可以与景区相结合,开启“学习+实习”的模式让学生一边学习,一边参与到景区的建设管理当中。这样既可以使学习旅游的学生学以致用,又节约了未来专业人员在景区学习的时间。

主要参考文献:

[1]李松涛.休闲农业与美丽乡村建设系列活动论文集.2014.12.15.

[2]孙正远.新经济,2015.6.

[3]王荣琦.辽宁日报,2008.4.24.

[4]李文菲.中国旅游报,2014.2.27.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按照“重在持续重在提升重在统筹重在为民”的总体要求,从农村实际和旅游市场需求出发,坚持“政府推动农民自愿社会联动多方投入市场运作”的工作方式,依照“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面发展”三步走的总体思路,不断完善农业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丰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品,优化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环境,促进各地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向特色化市场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形成以旅强农以农促旅农旅结合城乡互动的旅游新格局。

二目标任务

用5年时间,通过实施“百村万户”工程,举全市之力,全力扶持00个特色旅游村,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交通便利服务配套环境优美受广大旅游者欢迎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型乡村旅游产品基地,带动和促进全市乡村旅游发展。扶持百村农民开办农家乐,把乡村旅游业培育发展成为繁荣和壮大我市农村经济的特色优势产业,农民致富新的增长点,市民消费新的兴奋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点。

三工作内容

(一)特色百村选择。将选择00个有名气有特色有依托有基础的自然村作为扶持对象,接受大型企业的直接扶持,接受相关市直部门的政策和资金倾斜。

(二)策划规划引领。结合我市乡村旅游发展实际,按照“规划先行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对列入“百村万户”工程的特色旅游村进行策划或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六个一”工程,即:一条连接交通干道主要景区公路到乡村旅游点的道路,一套完善的形象导识系统(包括标牌标识解说词等),一个游客服务中心,一定数量的停车位,一定数量的旅游厕所和污水处理设施,一定规模的住宿餐饮购物设施等。

(四)乡村旅游商品开发。组织引导和培训农民依托当地资源,设计开发和销售有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旅游商品,形成“一村一品”“一家一艺”。扶持“公司+农户”等多种经营方式,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商品生产和销售体系,培育具有地方知识产权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宣传促销。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定期不定期宣传“百村万户”工程进展情况,重点推介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积极探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网络预订服务,鼓励旅行社和有条件的各类旅游集散中心,开展针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对组织一定数量游客进行休闲农业与乡村游的旅行社进行奖励。

(六)人才培训。依托各类人才培训机构,通过送教上门办培训班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强对乡村党政干部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的培训。结合农村远程教育文化站及科技辅导站等,开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服务培训,提升乡村旅游服务质量。要把特色旅游村及其所在乡镇的党政干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户和从业者全部培训一遍。

(七)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按照国家有关标准,开展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培育一批发展产业化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品牌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进一步加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规范化建设,强化示范作用,全面提升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与服务水平。

(八)星级“农家乐”创建。依据或制订星级农家乐等级标准,规范“农家乐”等级评定和标准化管理,提升“农家乐”的经营水平和服务质量。按照“成熟一批,评定一批”的原则,将农家乐星级评定工作全面推广。通过强化管理逐步规范,实现我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更好更快发展。

四职责分工

此次“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由市旅游局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工商联牵头组织,由市直其他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全力支持,由大型国企民企具体实施。各单位的职责分工如下:

(一)由市县两级旅游农业林业行政管理部门负责“百村万户”前期考察特色村推荐帮扶联络与协调业务指导工作。

(二)由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负责推荐提供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名单,跟踪落实推荐的帮扶单位的帮扶情况。百家帮扶单位安排如

(三)旅游林业农业水利财政税务工商卫生环保消防金融土地等市直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责分工,在资金与政策上对帮扶村进行倾斜。要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建设与各种支农资金有机结合起来,对符合条件的帮扶村给予优先支持。要出台对帮扶村的各项优惠政策,加大对帮扶村的扶持力度,促进帮扶村的快速发展。

五工作步骤

(一)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成立“百村万户”旅游富民工程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重大问题的决策和乡村旅游富民工程中涉及全局性政策性问题的协调处置。

办公室设在市旅游局,负责日常事务工作。

各县区各帮扶单位也要成立专门的帮扶领导小组,要出台方案,制定项目推进表,扎实推进,确保工作有成效,不流于形式。

(二)调查摸底。市县两级旅游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要做好特色百村的前期调查摸底工作,要选择有较大旅游开发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策划打造的自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能够顺利开展,取得成绩。市工商联各县(区)政府各开发区(新区)管委会对参加帮扶的大型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进行调查摸底,要选择推荐有影响力有实力有爱心的企业对帮扶村进行帮扶,使帮扶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策划规划。各帮扶单位要深入帮扶村,了解熟悉帮扶村情况,并根据帮扶村的实际情况特点特色及旅游市场需求策划帮扶村的发展,请专业的设计单位对帮扶村进行规划提升,避免盲目建设。可按帮扶村发展的不同进程进行帮扶规划。对条件不是很成熟的帮扶村先进行帮扶帮助,帮助其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员工培训,营造良好的接待环境;对条件已成熟的帮扶村进行提升改造,开发旅游商品,创建旅游品牌,创建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典型引领。旅游与农业部门要注意挖掘典型,对帮扶过程中涌现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五)宣传推广。在实施过程中,宣传部门要大力跟进宣传报导,要对帮扶过程中的特点亮点进行宣传报导,对帮扶过程中的典型先进事迹优秀帮扶单位的经验做法进行总结并推广,以巩固农家乐休闲旅游试点村的建设成果,通过以点带面的做法,积极宣传帮扶经验,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引导和带动其他帮扶单位,共同发展富民工程。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管理经营模式

中国的农业资源丰富,不仅包括农业资源,还有更丰富的自然资源,诸如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乡村文化等等。通过对这些资源开发、整合、规划,使得农业资源特色化发展,以此作为旅游资源而开发旅游项目,以其浓郁乡村气息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但是,要确保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注重探索旅游经营管理模式,以在发展农业的同时,促进当地的农业经济发展。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1.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理念缺乏创新性

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如果在研究的层面上发展缺乏广度,且深度不够,就要会导致农业产业的定位低而无法突出特色。大众化的产业发展就必然导致农业资源无法充分开发。现代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就是要从创新的角度出发打造休闲农业项目,促进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如果在打造乡村旅游项目的时候没有对所具备的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以明确定位,就会导致乡村旅游项目着眼于短期效应而不注重长期利益,使得乡村旅游小型化发展,虽然可以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难以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2.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

要将农村资源打造为旅游资源,就要具备相应的基础设施。目前农村所具备的资源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所以,在休闲旅游项目中,多是对现有的自然农业资源进行旅游化发展,但是,乡村旅游要产业化发展,就要配套设施齐备,而现行的乡村旅游存在着基础建设不足的问题,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生了负面影响。特别是从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工作人员多是农村当地的农民,他们没有从事旅游工作的专业素质,无论是在服务技术水平上,还是服务观念上都不具备旅游业从业人员素质要求,这就使得乡村旅游难以标准化发展。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项目模式单一

农村地区在政府的引导下才能够更好地产业化发展。政府发挥引导作用的同时,还发挥着监督职能,特别是农村旅游发展,政府就要实施监督管理,以使得乡村旅游规范化发展。但是目前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存在着脱管的问题,一方面旅游经营活动没有规范化、秩序化,游客的权力也无法得到保护,另一方面,旅游项目模式单一而缺乏创新性。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对乡村旅游市场没有深层次开发,使得休闲农业发展受到制约。特别是多数的旅游项目以自然农业资源为主,而没有对农业资源从旅游规划的角度进行整合,缺乏了创新性的旅游项目就难以在旅游产品开发上有所扩展,也因此而使得旅游产品缺乏竞争力。

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问题的有效对策

1.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科学规划

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如果对农村的资源没有合理利用,就会导致资源浪费,而且没有创造应有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所以,要以休闲旅游为指导思想,对农村的资源科学规划,做到乡村旅游项目规划要因地制宜,做到布局合理。这就需要在乡村旅游管理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环境特点,对各项农业资源都要优化配置,以将农业资源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休闲农业,就是要保持农业生态,且要促进农业休闲化发展,使得农业生态化、市场化,促进乡村旅游科学化发展,所以,对于乡村旅游项目要深入研究,做好科学论证工作,从长远的角度将管理经营模式建立起来,以使乡村旅游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创造更高的社会效益。

2.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强化基础建设

休闲农业就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基础建设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农业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基本条件。乡村旅游项目要规模化发展,就需要当地的政府对农村建设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对公共基础设施加大资金投入,并将相应的保障体系建立起来。乡村旅游项目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化方向发展,就是要提高旅游项目的吸引力争取更多的投资。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参与到旅游项目中,而且还可以对社会力量起到引导作用。政府参与其中,就可以将基础建设平台建立起来,出台相应的政策旅游项目多元化发展,从而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开发运行中所遭遇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

3.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要品牌化发展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除了要将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还要注重当地文化的有效应用,以使得旅游产品具有文化内涵。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要注重对农村的原始资源予以保护,对地域文化要从保护的角度求发展,以使得当地的文化传承下去,同时还使得旅游产品充满生机和活力。注重农村地方文化旅游的优势还在于,突出地方文化,实施旅游差异化发展,从而发挥旅游品牌效应。旅游差异化发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在旅游产品开发中,就要将农村的自然资源与当地的文化充分结合,实现旅游产品的精品化,以提高行业市场优势。在农村自然资源与当地文化的融合的同时,还要注重重点的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使得当地的特色资源被开发出来,有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政府所发挥的作用是加大乡村旅游资源的宣传力度,对当地农村资源从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开局,以在保留原始资源的情况下将当地的经济带动起来。

三、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的农业已经打破了传统农业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农业过渡。所谓的现代农业,就是要走农业产业化发展道路,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随着中国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项目越来越得到重视。在保护农村自然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旅游资源开发,并注重对当地文化的挖掘,实现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的整合,以使得乡村旅游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能够创造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鲁阳,冯成骁,杨唇.“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5):70―72.

[2]耿红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政府主导作用的思考[J].中国乡镇企业,2012(04):50―53.

[3]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2):111―12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6篇

【关键词】 景德镇;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进程的加快,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人们的旅游出行不再是一味的追求到知名风景名胜区去,随着工作生活的压力增大,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周末不用花费太多的时间和距离就可以放松心情,游乐体验。因而回归田园,体验乡村生活就成为时尚。也使得离城市不远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简介

休闲农业最早在法国、意大利等国兴起,最初以小规模的观光园区形式出现,后来发展到集观光、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有组织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目前休闲农业正在向更加多元的方向迈进,如日本的市民农园、英国的市民在农家打工、美国的创意田地等。我国的休闲农业是在世界休闲农业成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居民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增加以及农村道路交通条件的改善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1]

乡村旅游是随着人类社会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在19 世纪的欧洲发展起来的。在人类进入城市化和工业化以后,人类生存生活的空间也呈现出“钢筋混凝土化”,加上所谓“文明和进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安静的田园生活和美好的乡村环境越来越成为城市居民的向往,此时乡村旅游的出现恰逢其时。我国乡村旅游的出现,受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影响,起步较晚,20 世纪80 年代是大多学者比较认同的时间。[2]随之,各地开始纷纷效仿,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点。目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很快,与农业结合产生了有特色的休闲农业旅游,形成了农家乐、采摘园、民俗文化村、生态农园、古村镇等多种类型。乡村旅游的功能大多仍以观光旅游为主, 其中一部分已具备休闲度假功能,主要分布在经济发达的城市郊区和旅游景点附近。[3]

二、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旅游市场需求为导向,把农业建设、科研管理、产品加工、休闲度假等融为一体,开发了一批休闲农业产品,吸引了众多城市居民和部分外国游客参与,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效益。

1、发展优势

(1)本身资源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景德镇丰富的物种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其独特优势,也是景德镇经济社会发展重要的资源和基础。景德镇市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热量丰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且光、热、水配合良好。盛产稻谷、蔬菜、茶叶、香菇、油菜、花生等。景德镇市是江西省商品粮、林业、茶叶和蔬菜基地。浮梁县是全国标准化的茶叶生产县,也是江西省唯一的茶叶标准生产县;乐平是全国的江南菜乡,乐平梅岩种猪场是全国标准化养猪场;德宇生态园被国家农业部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示范点,这些都为景德镇市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2)政府加强了对农业旅游资源开发的宏观控制和指导。江西休闲农业是在“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国家战略”这个背景下提出来的。农业、农村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支柱和基础,2009年9月23日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已经开始实施,该规划明确了一系列有利于中部地区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要求完善扶持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村结构调整等,同时要求加强资源节约、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不同于以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投资的随意性和开发的盲目性,现在景德镇政府日益重视区域发展的总体规划,用前瞻性的规划理念来指导实际开发,取得了相应的成就。目前,德宇生态园、玉田湖风景区、翠平湖休闲度假区、杨湾风景区等都在科学的理念指导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3)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得到整合。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政策面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用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资金投入仍然有限,且大部分是民间资金,这样的资金投入常常会导致有一点钱作一点事,很难去执行良好的规划,造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难以上规模,因而扩大对农业特别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资金的整合,全方位、多层次地整合势在必行,凡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都应纳入整合范围,统筹安排,集中使用。

2、存在问题

(1)模式单一、雷同化,休闲农业基地相对分散,使乡村旅游缺乏吸引力。现有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模式大多是在农家乐的形式上发展起来的,因而挖一个水塘,养殖一些鸡鸭,种几亩蔬菜就被当作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了,这种农家乐形式可以说形式上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可复制,造成了大多数经营模式的雷同,从对游客的吸引力来说,只是根据出行远近与菜肴口味做一个综合考虑罢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该更加结合地域特色,发掘创意和体验,使游客得到心情放松与内心的愉悦,从统筹规划的角度也应该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根据地理上的分布做合理的规划与布置,从而达到空间上的合理安排。

(2)未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旅游产品,乡村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每一个地域,在历史进程中都会形成各自独有的文化特征,文化是地域的身份标识,也是极具旅游价值的资源。[4]那些有着深刻地方特色烙印的农业文化,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核心,也是与其他旅游相区别的特征,那些传统的农耕文化和农村传统文化是游客们在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中最高的精神体验,同样,地域特色鲜明的乡土文化也是需要依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载体,来得到继承与发扬。休闲农业是一种体验经济,要求经营者更新思路,推陈出新,迎合市场,而目前大部分的休闲农业经营者显然还没有跟上市场的进程。

三、景德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对策

1、大力挖掘农村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

景德镇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这些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度不够,吸引力不足。应深度挖掘当地自然文化资源,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整合文化资源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系统开发各种文化资源,景德镇可开发的资源很多,如颇具特色的瓷文化、茶文化、易文化、傩文化、道教文化、秦汉医药文化等传统文化延续传承至今,经久不衰。流传于民间的婚丧嫁娶、修房上梁的传统习俗,风味十足。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江南祭祀茶神仪式上的歌曲发展过来的浮梁茶歌,仍传唱至今,此外还有沧溪、严台古村落文化、乐平的古戏台文化等, 这些资源目前很多都没有被科学的利用或是与休闲农业结合起来运用,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2、搞好休闲农业的规划工作

休闲农庄在建设中要强化规划意识,整合资源,规范发展,突出特色。一是把开发与保护结合起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结合起来,近期与远期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真正贯彻科学发展观。二是要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打造景德镇旅游品牌。当然这一切要建立在认真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的基础之上。

3、拓宽资金渠道,使社会资本与休闲农业资本完成对接

发展休闲农业的各种投资方式中,以多元化的投资方式为多见。所以,一方面政府要以区域性基础设施为投资的重点,进一步加大在此方面的投资力度,特别是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在信贷支农中也应以此为重点。另一方面,要吸引企业或公司的资金开发休闲农业。同时,要进一步加大民间资本的吸纳力度,鼓励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农民投资休闲农业开发。

4、加强体验经济与休闲农业产品开发

休闲农业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突出的特点是高度参与性,游客可在农庄或休闲农业区参与农业生产过程,亲自烹饪食品、制作礼品、艺术品,租赁农场的地自己经营管理,实践和探索各类项目。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必须针对消费市场的新特点,增强互动参与性和创意产品。

5、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强经营主体和服务人员的培训

景德镇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普遍科技文化素质相对比较低,加之农业生产知识和经营管理经验不足,极大地制约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壮大。所以,要使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只有农民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不断提高,同时引进一大批高素质人才充实到这个队伍中来,景德镇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才能不断发展壮大,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才会因此而加快。

【参考文献】

[1] 李雅芳,郭立新,陈阜.北京郊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中国农学通报,2010.26(21)446-448.

[2] 谢莉,刘昭云.湘南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研究.热带地理,2003(4)385-388.

[3] 郭焕成,郑健.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12.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7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产业开发;经营模式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现代农业发展带动下衍生的新产业,一经开发,便展现出其强大的发展空间和势头。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地域辽阔,资源丰硕,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优越自然条件。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满足消费者对旅游产品需求,丰富旅游产业内容的同时,更能对农村的现有产业结构进行合理调整,增加农村第三产业比重,充分整合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实现农村整体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地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伴随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整体推进,正朝着产业化、规模化的方向大步迈进。《2014年中国旅游产业投资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乡村旅游接待的中外游客达到12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接待总量的1/3,2014年乡村旅游收入达3200亿元,带动了3300万农民致富。全国有200万家农家乐,10万个以上特色村镇。可以说,中国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大力开展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对于整体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社会“五位一体”的发展规划,都具有十分现实而深远的意义。

(一)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先进的发展理念。在大力开发农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同时,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体验。先进的思想和发展理念,随着旅游者的旅游活动,被传播到广大的农村地区,原有的农村封闭的思想意识领域被逐步打破。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无形中提高了广大农村地区融合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了利用市场经济的理论观点管理农业发展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了发展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

(二)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改善现代农村生产生活质量。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以生态环境的建设作为吸引游客的亮点。农村地区在生态环境上的投入,在提升旅游品位的同时,使整个农村的生产生活质量有了巨大的改善,客观上实现了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在很多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上,已经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广大农村地区在享受旅游产业开发带来的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体验到生态建设带来的生产生活质量的彻底转变,这无疑体现了农村经济发展力求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三)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拉动农村市场消费。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比例偏低,导致农村整体的消费需求不足,对农村的消费市场无法实施有效的拉动。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市场消费表现疲软,农村整体消费不旺的问题表现突出。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对于刺激农村市场消费,拉动农村市场内需,效果是直接并且作用是明显的[2]。连续几年国内旅游业统计数据已经说明,农村旅游市场的空间巨大,已经成为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新手段,并且效果已经开始显现。进一步发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积极作用,通过农村旅游产业的发展来带动地方经济的格局已经形成,必将对我国实施的农村扶贫攻坚战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四)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提升我国旅游产业规模。我国旅游产业规模逐渐扩大,国家旅游局最新公布的预测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3亿人次,年均增长达10%。截至2020年,我国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将达到世界旅游强国的基本水平。大力开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村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张,对于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广大农村地区迎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空间,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有利条件,不断发展的农村旅游市场对我国旅游产业规模的壮大必将起到积极的影响。

(五)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结构和劳动力资源。我国是农业大国,广大农村地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一直是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难题。农村第三产业比例偏低,影响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造成整体农村经济效益偏低。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不合理分配更是形成了农村生产力资源的浪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必将带动农村整个经济发展各个环节相应产业的发展,实现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推动农村产业化进程,解放农村生产力,进一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二次就业,对农村经济社会的整体协调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模式

纵观我国各地开展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模式,在近几年的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比较系统、专业的格局。在实际的开发中,各种模式的构建均立足于当地自然的条件进行布局,但依据客观地理条件,文化特色、地域风格又有不同的特色,相关的内容各有不同。比较我国各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具体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自然景观型。这种类型是在现有的经营模式中比较多的,就是紧紧依托当地自然的资源,利用天然的地形地貌,凸显原始的自然景观,将回归自然作为经营的亮点。自然景观型的经营管理模式要求具备特定的自然环境,一切源于自然地原始状态,而不是人为的进行构建,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旅游景致,满足人们回归自然,体验生态的心愿。

(二)休闲娱乐型。这种类型大部分位于城市的边缘,远离城市的喧嚣,结合优美的自然风光,安静舒适的环境,便捷的交通,便于人们假日的休闲,让旅游者体验脱离城市后,心理放松的一个短期的体验。经营重点以休闲和娱乐为主,一般采取野外宿营或休闲营地的模式。

(三)田园体验型。一是在城市的孩子假期被家长送到农村进行农业劳动体验,培养青少年热爱劳动,接触农民生活,了解农村生产生活状态的一种少年励志成长体验。二是发挥本地的特色农业优势,采取各种活动方式,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亲身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丰收带来的喜悦。三是农民将部分土地租赁给经营者,并代为耕种料理,租赁者在假日休闲时到田间亲自参与农业耕作,并与朋友一起分享劳动果实,体验劳动带来的身心的乐趣。

(四)教育学习型。这种类型是将农业生产与现代的教育活动相结合,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等一些列过程,让游客了解自身所熟悉的农业产品的整个生产环节以及所采用的工艺与技术手段。这种类型明显的特点是全部以实物的展示出现,可以直观的让游客了解和体验。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经营者大多设计成农业博物馆的形式进行陈列,以展示区的状态再现当时的场景。加深游客对农业生产建设的了解同时,提高游客对我国农业发展建设的认识。

(五)文化特色型。这种类型一般是依据当地的民俗特色,进行深度的挖掘,民俗文化村模式是最典型的代表。在这里可以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做出历史的还原,让游客回味当时的历史场景。还有就是根据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事件,结合当地的历史沿革,对当时的历史场景进行回放,比较有代表性的诸如北大荒特色、知青特色等等。这种类型满足了游客历史怀旧的情怀。上述几种类型只是对我国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简单概括,在实际的经营管理模式中,大部分体现为综合性、多样性的经营开发模式,并且在发展中会不断创新出更加适应本地区的开发经营模式。

三、农村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虽得到长足的发展,但作为新兴的农村第三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与之相配套的产业链条并不完整,还没有形成系统的产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管理体系。

(一)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开发理念亟待创新。在对于整体产业的理论研究上,缺乏应有的广度和深度,仅停留在浅层次的理解上,导致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定位偏低。简单的将这一产业定位与一般的小型的旅游项目,没有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在开发理念上,过多的偏重于短期的、眼前的经济利益,或者说直接的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忽略了长远的规划以及今后带来的社会效益的影响。

(二)监管机制相对缺失,管理行为亟待规范。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没有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制度,没有对这一产业的经营活动实行有效的监管。这就使得部分地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处于长期脱管状态,经营活动处于无序经营,广大的游客也无法得到权力的保护。大多的旅游项目开发破坏了当地的生态,使产业的发展没有长远的发展周期,仅为一时的短期利益,阻碍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项目质量相对偏低,总体规模亟待扩张。由于缺乏科学而有效的项目论证和评估,在旅游项目的产品开发上,没有形成完整的可行性报告,大多为一哄而上,过度追求多而全,结果质量偏低。部分地方政府受观念的束缚,并未将这一产业的开发纳入当地的经济建设规划中,对项目的安排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现象仍然存在。这种局面的形成,使整个项目的开发不能形成合力,无法打造地区的品牌,缺乏明显的竞争能力,无法形成规模化经营。

(四)基础建设相对不足,服务水平亟待提高。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和发展中,与之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农村大部分的公共事业配套设施状况来看,还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这从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而对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从业人员,大多为当地的农民,受个人素质的直接影响,并不具备专业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能,针对旅游的专业要求,明显存在一定差距,对于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服务标准和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五)经营模式相对单一,产品开发亟待扩容。目前,我国大部分农村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对当地市场的深度开发,对于旅游产品的组合不尽人意,大部分的项目开发仅仅依靠当地的自然资源或者农业资源,不能有效的进行所有资源的重新组合和规划。相对于部分旅游项目及产品大同小异,没有创新,开发的渠道过于狭窄,产品开发上应有所延伸和拓展,应该进一步丰富产品内容,全面提升竞争力。

(六)专业人才相对匮乏,经营手段亟待提升。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开发较晚,专业的管理和经营人才相对奇缺。大部分的地区的经营与管理人员都由当地的农民负责,和专业人才比较,他们缺乏系统的经营与管理的专业知识,缺乏相应的营销与服务的管理手段,缺乏必要的服务与品牌意识,这与现代化的企业经营是格格不入的,直接会影响企业的良好发展,造成整个经营活动管理层次较低,生产效率不高,不能很好发挥企业的经营优势,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经营的有效措施与对策

面对经营管理中出现的系列问题,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予以解决,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良性发展。

(一)科学严谨规划,合理统筹布局。要坚持科学严谨的规划,立足于当地优势,因地制宜,合理统筹布局。要结合当地发展特点,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在保持生态和兼顾市场的原则下进行科学的开发和建设。对于项目的形成,要严格进行科学的论证,制定相应的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在保持成就发展动力的同时,更要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并行。

(二)保持项目特色,突出文化内涵。要继续保持项目产品的特色,更加突出项目产品的文化内涵。在产品的开发上,要保持原始资源的前提下,更深入的挖掘地区文化的深刻底蕴,保持旅游产品的活力。旅游产品的开发设计上要力求统筹兼顾,即满足游客追求体验快乐的同时,又能最大限度的宣传地域人文景观的特点,展示地方的旅游特色,达到开发旅游项目的最终目的。

(三)健全监管机制,实施规范管理。地方政府要积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实施有效的监管,使整体的经营活动在有序的框架下运行。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从多方面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者的经营管理活动进行规范管理,彻底改变经营中的无序状态。各级管理部门要把服务职能放在管理的首位,重点是规范、监督、引导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四)加大基础投入,扩大产业规模。各级政府部门要站在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建设的高度,加大对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建立起完善基础设施保障体系,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的发展。运用市场手段,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要求,以政府为主导,吸引投资主体参与项目的开发与运作,积极开张招商引资工作,把优秀的企业吸引到广大农村,参与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中来,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共同参与项目的开发与经营。通过政府的积极参与,实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管理多元化,既解决了项目开发经营的资金瓶颈问题,又形成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多元化发展的格局,实现了农村第三产业的生产规模壮大。

(五)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源于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旅游者对乡村旅游的产品需求也各不相同。因此,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开发上更要突出品牌效应,打造旅游精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乡村旅游的开发重点就是原生态的竞争优势,要力求做到原始的自然资源与现代的文化气息相融合,深入挖掘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底蕴,打造旅游精品,积极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文化。政府部门要站在更高的起点,对本地的资源优势大力宣传,多方联动合作,在提升地方整体形象的同时,实现农村第三产业的重新布局,以乡村旅游产业带动地方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总之,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作为农业大国,传统的耕作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要求。致力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开发,做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管理和经营,对于进一步深化农村体制改革,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方式,加速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具有长远而深刻的历史意义。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韩非,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综述[J]地理科学进展,2010(12):1558-1605.

[2]陶玉霞,乡村旅游需求机制与诉求异化实证研究[J].旅游学刊,2015(7):37-48.

[3]鲁阳,冯成骁,杨喆剑.“美丽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70-72.

[4]刘国斌,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战略思考[J].学习与探索,2012(12):11-121.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8篇

1.1民俗风情旅游近几年,随着乡村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本土民俗文化的发掘,巴南区积极开发全区民俗风情旅游项目来支持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巴南休闲旅游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1.1.1类型通过资料查阅对比,可将其分为4个类型。(1)度假休闲型。以休闲度假为主,入住到当地几日,体验当地民俗,同时对当地的传统生活和技艺进行了解,此类型大多分布在自然风景旅游区周围。如东泉的阳光温泉度假村。(2)古镇游览型。游客主要通过步行对当地特色建筑、乡村聚落形态、民俗陈列和传统设施进行游览,进而感受本地的民俗文化精髓。如丰盛古镇。(3)民俗文化型。当地居民因其独特的朴实的民风和独特的民俗,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并传承了许多优良传统、民间艺术与农耕文化,有的会通过文化艺术节的形式展现出来。如知青文化节。(4)风情体验型。即在当地传统的民俗氛围中,与当地人一同交流、体验、学习诸如裁剪雕刻、生产技艺等手艺。如东泉露天洗浴民俗体验。

1.1.2分布主要分布在巴南城区和远郊区,近郊区较少且相对分散,未形成规模产业;就各镇(街道)分布来看,城区主要集中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花溪街道和一品街道,而远郊区分布在丰盛镇、东泉镇以、姜家镇及接龙镇,其他地区分布较少;就民俗内涵来看,主要是农村劳动人民在乡村生活中随时间一起积累的的智慧的实践,是颇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见图3)。

1.2生态“三养”度假休闲早在2013年巴南区就探索出旅游休闲新模式,提出生态“三养”旅游,伴随着城市化水平高速增长而出现的各种“城市病”,城市居民渴望回归自然和乡村田园,因而以健康、休闲、娱乐为特点的度假村逐渐兴起。以云篆山、圣灯山、南湖等为代表的生态休闲旅游资源得到大力开发。

1.2.1类型巴南区生态生态“三养”度假休闲的主要类型有3种。(1)生态养生度假休闲类:以翠湖国际生态城、南湖旅游度假区为典型。主要以优质的自然生态风景区为基础,建设以康乐、休闲、娱乐为主的度假区,可让游客远离城市喧嚣,调养身心。(2)生态养老度假休闲类:以羊鹿山常青国际养生园、南温泉工人疗养院为典型。为弥补主城休闲养老这一块的不足,依托生态良好、安静的自然环境建造一系列养老院和疗养中心,为需要的老人提供优质服务。(3)生态养心度假休闲类:以圣灯山宗教养心度假区、天星寺养心度假基地为典型,主要针对有信仰游客,以宗教色彩为主体的养心度假,让游客洗涤心灵,得到放松。

1.2.2分布目前,巴南区共建设约176个休闲度假村,其中城区63个,占35.80%;近郊区60个,占34.09%;远郊区53个,占30.11%(见图1)。从地理位置分布来看,全区的休闲度假村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优良的山地或景区周围;从行政区划来看,则主要分布在鱼洞街道、南泉街道、东泉镇和跳石镇,且与休闲观光农园互相吸引、聚集(见图2)。

2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布局

通过分析,可把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区域可划分为3个圈层,即城区圈、近郊圈和远郊圈。

2.1城区圈主要指“巴南旅游休闲集散中心”(一心)和“内环山城都市旅游休闲带”(一带)以内的旅游区域,主要包括鱼洞街道、李家沱街道、南泉街道、龙洲湾街道、界石镇、一品街道、花溪街、道等7个镇街,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山水都市旅游区”,发展方向在于提升重庆主城旅游产业的发展主题、功能与形象。这里交通便捷,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客源市场大,旅游项目以休闲娱乐、健康养生生态森林为主。

2.2近郊圈主要位于一二环之间,主要分布在二环近郊乡村旅游休闲带内,由北向南依次包括木洞镇、二圣镇、惠民街道、南彭街道、跳石镇、安澜镇共6个镇街,农业资源相对城区较为丰富,农业景观明显,可以利用特殊的环城游憩带区位优势把都市农业的观光农业和体验式农耕农业融入其中,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园、瓜果采摘农园等休闲观光、农耕体验项目,也可利用近郊的自然生态景观发展休闲娱乐、生态度假等。

2.3远郊圈主要位于二环以外的区域,由北向南包括麻柳镇、双河口镇、丰盛镇、东泉镇、姜家镇、天星寺镇、接龙镇、石龙镇、石滩镇等9个镇,这些区域因区位、经济等多个原因会长期保留原始乡村形态,把自然、历史、人文等多种资源贯通融合可形成独特的乡村资源景观。此圈发展乡村旅游不仅可以推动边缘村镇美丽新农村的建设,还可以促进产业升级,帮助农民致富。

3巴南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3.1优势

3.1.1自然优势巴南区以“依山、靠林、傍泉、临湖、环岛、沿江”六大自然资源类型著称,拥有铜锣山、明月山、桃子凼山和东温泉山四条背斜三脉,南北向纵贯全区;五布河、花溪河和箭滩河3条水系大体呈东西向贯穿全境,地处亚热带,四季分明,动植物资源丰富;巴南区还是千年历史名邑巴县的前身,文化底蕴深厚,这对游客的旅游决策有重要影响,而且巴南区隶属重庆主城九区之一,近1/3的幅员面积在“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核心层内,两环(内环、二环)两射(渝黔、渝湘)高速路和三条轻轨线均贯穿巴南区;同时,巴南区地处重庆市“一圈两翼”旅游格局中,是“一圈(以西安、成都、重庆为核心的西三角旅游产业圈)一带(川渝湘世界遗产民俗风情旅游经济带)”重要旅游节点,综上所述,巴南区在地理位置、交通、以及旅游区位上优势明显。

3.1.2社会优势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的旅游业获得较快地发展,在重视城市旅游和风景区旅游的同时,积极推动乡村旅游和农业旅游的发展。据有关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国内旅游市场规模居世界第一,人均GDP超6000美元、节假日时间增加、交通条件便利等带来的国内消费转型和旅游需求“井喷式”增长。在大众化旅游休闲时代的背景下,巴南区的乡村旅游已逐渐成为全区旅游的重要支撑点。在统筹城乡发展、新农村建设以及“三农”问题的大背景下,巴南区立足巴南区旅游资源休闲性、地理区位近郊性以及客源市场便利性的特点,以满足以城市居民为主的旅游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旅游休闲需求为出发点,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

3.2不足

3.2.1缺乏科学规划和专项管理乡村旅游是巴南区探索的的休闲旅游新模式,处于积极扩张期,目前还未完善相关的乡村旅游规划和管理体系,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不规范,基本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自主开发、建设和经营,因政府专项管理力度不大和缺乏整体认识与市场分析,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和成效快速化,在建设管理上盲目跟风,随意模仿,功能雷同,导致各镇街形成恶性竞争。

3.2.2旅游产品季节性强,农民增收乏力巴南区的乡村旅游产品比较单一,季节差异明显,特别是以温泉旅游和山地避暑为特色的景区,游客主要集中在寒暑期和公共节假日等时间段,因而部分经营者只在特定时期营业,农民平均收益较低;同时旅游活动开发仅停留在满足物质层面上,导致游客停留时间短、重游率低、消费结构不合理,对该区域的经济刺激较小。

3.2.3整体发展规模较小,主题形象模糊目前,巴南区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多呈现出经营规模小、档次水平低、产品结构单一等特点,如今市场的旅游休闲需求变动发展远大于其结构供给量,因此部分经营者单纯搞机械的旅游开发而忽视了当地的农业特色,大兴流行的人文景观建设,致使主题形象不鲜明。乡村旅游片区大多位于经济水平不够发达的农村地区,公共设施服务相对落后,不能适应城市游客的需要。

3.2.4乡村理念歪曲,意义不重大随着全国大兴乡村旅游,乡村旅游理念逐渐歪曲,作为重庆市休闲旅游的先行者,巴南区各大村镇的乡村旅游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为吸引游客不惜从农民手中大片征地来建造古村落的“克隆品”,打着各种特色旗号的商铺纷纷入驻,游客增多的背后是生态环境的破坏和对部分原著居民生活的打扰,旅游理念不够人性化。

4巴南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建议

4.1建立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巴南正处于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期,实施城乡旅游一体化发展战略,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有利于提高农户兴办乡村旅游的积极性,同时完善旅游休闲产业管理体系,坚持科学发展观,再旅游开发的同时重视生态保护,使得人与自然、各部门与人员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

4.2提高规划合理性和可操作性目前,巴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乡镇企业或农民,让政府和经营主体都懂得合理规划显得尤为重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科学发展认识;出台相关政策予以支持;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适应农民的需求,减少盲目性发展。

4.3组建专业旅游规划队伍旅游规划工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涉及自然、人文、社会、生态等多方面,这不仅要求规划人员的专业知识要好,还要求其业余知识要广。而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起步较晚、没有太多现成的成功模式可借鉴,这就需要规划人员有较强的前瞻性。为了组建具有专业素养的规划队伍,必须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水平并开展相应的从业认证资格工作,从而保证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

4.4提高农民在旅游规划中的参与度乡镇企业或农民是巴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主体,乡村旅游要发展,规划要落实,需要得到其认可,而解决办法就是让企业和农民都参与进来,因为这关乎农民的生活生态环境,相关编制人员应多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在规划中体现出来,而且规划过程需透明,让更多的群众了解并监督。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9篇

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迁安市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全面实施“四五”转型攻坚计划,以建设“魅力钢城、绿色迁安”为目标,加快推进资源型经济转型,整合优势资源、突出地域特色,全市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力实施生态与旅游休闲紧密结合的“三纵一横”四条“绿道”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取得了长足发展,已经形成观光采摘游、科技体验游、休闲度假游、自然生态游、民俗农家乐等五大类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目前,全市涌现了55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景区和特色村,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收入达到5.1亿元,年接待游客102万人次,从业人员达到3.6万人,其中安排农民就业3万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惠及全市15个镇乡25.1万人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农民受益面达到40%以上。2010年9月,农业部高鸿宾副部长和农业部乡企局张天佐局长到迁安市进行调研,并对迁安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2011年3月,农业部、国家旅游局在浙江宁波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验交流会,正式公布了全国32个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认定名单,迁安市是河北省唯一入选的示范县。

一、“三区、四带、十六园”——绘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格局

1.三区

中部南部都市农业休闲观赏区。在迁安市中部和南部区域,以满足城市建设和人民现代生活多种需求与生态环境优化为主要目标和功能,与城市融为一体,兼顾经济、生态、示范及娱乐功能,发展以传统农业体验、农业生态景观、高科技农业示范等为主的都市农业。

东部北部高效农业旅游体验区。在迁安市东部和北部区域,针对都市农产品及农业富民需求,以生态高效为主线,发展以设施蔬菜、特色果品、规模养殖、农产品加工、旅游农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为主的生态休闲集约农业、高效农业。

西部生态农业地质文化景观区。在西部工业区,以矿山改造、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和地质公园文化为主线,通过土地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经济林、生态林,整合各山区风景区和地质文化公园品牌,打造西部生态农业及地质文化旅游景观。

2.四带

物华京东,水果采摘带。以西部北部山区为重点,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和参与、体验性强的果品采摘休闲景观群。

诗意滦河,湿地景观带。以滦河两岸为重点,发展疗养度假、采摘垂钓、水上运动为主的集特色体验、观光、保护于一体的休闲基地。

神韵迁安,地质文化带。以山叶口、灵山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深入挖掘佛教文化和地质景观,打造户外运动基地和佛教文化基地。

锦绣田园,高效农业带。以东部高效农业区为重点,发展集农事体验、科普教育、观光采摘、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农业科技主题园。

3.十六园

现代农业科技园、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白羊峪休闲农业园、成山果品采摘园、山叶口森林地质公园、黄台湖湿地公园等十六个主题休闲园区和休闲农庄。科学规划休闲农业企业的空间布局,充分考虑交通区位和休闲农业资源条件,考虑区域内休闲农业企业密度,准确选址。使各园区之间资源和产品优势互补,淡旺季平衡,避免近距离的雷同和重复建设,减少投资失误,提高开发效益。同时做到各休闲农业企业项目设计主题鲜明,功能区分明确,科学规划景观搭配和基础设施建设。

二、“三宝、三山、三礼品”——塑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形象

1.迁安三宝:安梨、京东板栗、甘薯条

安梨。安梨是燕山山区的特有资源,迁安的几十万亩沙地和几十万亩山地都非常适合安梨生产。安梨味酸甜,极耐贮藏。迁安市贯头山酒业有限公司与唐山露丰饮品有限公司投资建设了燕山特色精品安梨科技示范观光园,开发了安梨酒、安梨醋深加工项目。

京东板栗。“京东板栗”皮薄,果仁软糯香甜。迁安是闻名中外的“京东板栗”故乡,栽培历史有两千年之久,年产量4000吨,形成了“阜安”、“乐丫”、“富满川”、“乡香”等品牌。

甘薯。迁安市建立了甘薯产业化生产基地,推广无公害甘薯生产、加工技术,开发变性淀粉、甘薯营养粉丝、甘薯方便粉丝、无矾粉丝等系列食品,组织甘薯精深加工,注册品牌,实现品牌化销售,从而形成了以甘薯精深加工为龙头的产业化经营格局。

2.迁安三圣山:成山、灵山、龙山

成山——心想事成上成山。成山位于迁安太平庄乡,这里不仅有成片果园,还有香火盛极一时的成山庙,庙前一井四季不干,当地村民谓为神泉,目前庙宇正在恢复重建。

灵山——心有灵犀到灵山。迁安灵山旅游区位于迁安市蔡园镇灵山村西五峰山下。一九九五年蔡园镇政府依托景区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重修了始建于唐初的白塔寺,恢复了“三步连环井,九步莲花池”等古迹,开发了燕山造山运动形成的地貌景观。

龙山——心旷神怡数龙山。迁安龙山公园景区,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美丽的传说,而且峰奇石怪,苍松翠柏,郁郁葱葱,如诗如画,向世人昭示其迷人的风采和魅力。战国时,齐恒公纳谋臣公孙隰朋策寻蚁穴得泉水,蚁知泉遗迹尚存;齐恒公纳管仲之方,放老马遁出迷谷,老马识途典出于此。龙山山巅有石城,系唐王征东时行军总管姜行本所筑;山东南有夷齐庙,为纪念孤竹国君二子伯夷、叔齐而建;东侧有曾出土青铜器、陶器之西周古墓群;山西侧,有曾出土打制石器、骨针、骨锥、哺乳动物化石的距今4.2万年爪村旧石器时代遗址。

3.迁安三礼品:贯头山酒、弘业地毯、迁安书画纸

贯头山酒。历史源远流长,早在魏晋时期,一代酿酒名师狄戎,踏遍燕山山脉,慧眼识泉,就在此酿酒兴肆。所酿佳酒,以酒质纯净,味美醇甘,誉满京城,红遍北国,有“酒气冲天,飞鸟闻香变凤;糟粕落水,游鱼得味成龙”之赞誉。迁安造酒始于何时,一直说法不一。自从清华大学任重远先生通过对《山海经》的破译,以及对迁安地理天象和地表遗物的综合研究得出黄帝古都在迁安之后,方确定迁安造酒始于黄帝。

弘业地毯。以品质文明于世界,被誉为民族工艺的奇葩,四大系列地毯风格各异,出口美国、日本及欧洲三大国际市场。传统地毯古朴自然,庄重高雅;波斯地毯高贵绚烂,富丽堂皇;纯羊毛胶背地毯自然清新,朴素典雅;腈纶地毯自然活泼,清新明快。机织地毯色彩丰富,现代时尚,可与手工地毯相媲美。

迁安书画纸。与宣纸齐名,有“南宣北迁”之誉。主要用于书法和绘画。迁安市位于滦河流域,多贫瘠白沙地,农家素有种植条桑的习惯,自古为我国北方条桑之乡。所产桑皮纤维长,质细密而柔韧,拉力强,为制造书画纸的上乘原材。其生产历史可上溯至500多年前的明朝初期。

三、倾力打造五类个性化休闲农业品牌

围绕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迁安市累计吸引8.1亿元各类资金投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建设,重点打造五类个性化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1.传统观光农业游品牌

依托白羊峪长城景区,以围山转工程为基础,投资2亿元的白羊峪现代休闲农业示范园,已建成集农业观光、果品采摘为一体的四区、八园、十二景,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春观光、夏戏水、秋采摘、冬滑雪”的农业景区。

2.都市科技农业游品牌

建设了以迁安市农业科技园区为龙头的现代农业园区,引进名特优新品种和高新技术,向游人充分展示现代农业的魅力。

3.休闲度假农业游品牌

总投资1.6亿元的五重安乡瑞阳生态农业大观园,建有绿色干鲜果品500亩,30亩现代化连栋温室区,杂粮、果品、花生油加工车间,特色养殖场以及集餐饮、住宿、会议于一体的接待中心5000平方米,具有采摘、垂钓、野味品尝、娱乐观光、休闲度假、会议住宿等功能,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

4.自然生态游品牌

已经初步形成挂云山云山峡谷森林、山叶口景区国家地质公园等各具特色的景区。国家地质公园、河北省级森林公园山叶口景区总面积1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69%以上,四季分明,季季有景,景景迷人。奇特的地质构造、怡人的生态环境、美丽的民间传说吸引了八方游客。

5.民俗农家乐旅游品牌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范文第10篇

为全面提升新农村建设内涵,转变农业发展模式,适应乡村旅游市场的需求,__镇深入挖掘整合镇域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乡村旅游资源,以“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理念为指导,科学规划和渐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区的休闲农业和乡村黄金旅游景区。

一、主要做法及进展情况

(一)高起点规划。定位于黄河三角洲旅游圈中集生态高效、休闲观光、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知名生态休闲观光农业景区,依据我镇东临寿光林海生态博览园,北承东营区六户镇生态观光旅游区,南接孙武湖度假区的实际,依托显著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新农村建设的丰硕成果,我镇聘请了青岛同创设计院和东营新汇设计公司实地调研、充分论证,制定我镇生态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的发展规划,细化20__年重点建设工程,做到了休闲观光农业、乡村旅游建设与全镇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发展规划的有机结合。

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建设重点围绕位于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南部、长10公里的溢洪河观光路打造溢洪河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项目。综合分析观光路各功能分区的资源差异,因地制宜,在观光路西侧规划迎宾景门入口区,在入口处设置景门和“五谷丰登”小型广场;利用唐王东征典故,突出地方历史文化,规划唐王撷果采摘区,主要包括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两个采摘园区;依托我镇“赛夷”水产品品牌,发挥水产资源优势,规划建设王道养殖垂钓区和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即赛夷垂钓休闲区;在济青河王道闸处,经营农家特色小吃,规划建设田园牧歌餐饮区;在田园牧歌餐饮区附近打造一个民俗特色村,规划“私属菜园”,建设农耕劳作体验区;在观光路适当地段建设文化长廊,打造__人文展示区共六大景区。

该项目计划总投资2844.9万元,主要通过社会集资、大户承包、银行贷款、上级财政扶持等渠道筹措资金,计划3-5年建设完成,今年3月份开始已投入200余万元,全面启动观光项目的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产生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对我镇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二)高标准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高点定标、一步到位”的思路,决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溢洪河观光路在沿路北侧60米、南侧50米建成速生林带的基础上,以“三网绿化”为契机,在观光路两侧新植树木2.9万株,种植蜀葵2.5万米,并及时加强后期管护,进一步增强了绿化效果,优化了项目区环境。迎宾景门入口区管理房已完成主体工程,位于景门入口区南侧占地90亩、集休闲、娱乐、餐饮于一体的农业生态观光园项目已完成规划设计,近期签订合同并开工建设。唐王撷果采摘区(万亩冬枣采摘园和千亩苹果采摘园)已具雏形,年内主要任务是提升采摘园周边环境,与孙子文化节同期举办第三届冬枣采摘节。在巩固原有冬枣采摘园的基础上,新发展冬枣大棚5个,大棚冬枣面积达到30亩,同时加大冬枣技术管理力度;对千亩苹果园采摘路进行了拓宽和整平改造,道路两侧进行绿化,园内新配套建设建筑物15座,改建园区内管护房10座,全面优化了采摘环境。赛夷垂钓休闲规划区,多次联系亚东星海水产品开发公司、鑫马远洋捕捞公司等镇域内海产品经营企业,王道养殖区内黄河口甲鱼养殖项目已基本确定,正在进行规划设计,为建成“赛夷”海产品经营园创造了条件;清怡湖水上休闲区周边环境提升工作正在筹划之中。田园牧歌餐饮区就引进特色餐饮项目多渠道进行了联络。农耕劳作体验区和__人文展示区正在细化方案。

(三)大力度推进。一是成立机构,加强组织领导。我镇高度重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坚持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靠上抓,抽调农业办、新型社区办工作人员组成专门的办公室,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密切配合。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灵活性,成立了__镇生态观光旅游开发公司,负责制定我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旅游项目的策划、包装和对外宣传工作,承接项目招商和推进。二是广泛宣传,多渠道招商引资。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化运作的模式,为做活我镇观光项目的开发建设,扩大项目区的知名度,吸引企业前来投资,我镇在县人民政府网、《广饶大众》、《__时报》等多种媒体招商信息;同时,县旅游局将我镇生态休闲观光项目编入《山东省广饶县旅游项目投资指南》,纳入了全县旅游发展规划框

架内。我镇在广青路、青垦路十字路口处,安装了冬枣采摘园和休闲观光工程景区旅游指示牌;筹备举办了休闲观光项目洽谈会,就有关项目引进和市场开发进行推介和引进。

二、困难和问题

一是资金投入渠道不畅。我镇休闲观光工程投资巨大,单靠政府的财政投入远远不够,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企业或个体前来投资兴建,但由于我镇发展观光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对外知名度不够,前来投资的企业或个体尚未形成规模,导致我镇休闲观光工程兴建进程缓慢。

二是布局分散,尚未形成规模。受农村土地分散、小规模经营方式的制约,我镇的观光农业项目总体规模狭小,尚未形成参观、购物、旅游一条龙服务的产业体系。根据国外的经验,农业观光旅游区在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内才可以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而目前我镇休闲观光农业区的面积小于这个数字,因而造成客源市场相对狭小的局面。

三是旅游景区市场季节波动性较大。由于我镇现有资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淡旺季反差明显。在旺季,会由于游客太过集中,带来设施容量、环境容量上的压力;在淡季,游客稀少,将造成大量资源和设施的闲置、浪费,使经济效益大幅度降低。例如,冬枣、苹果采摘园在夏秋季挂果期间,游人过度集中,对环境压力较大,而在冬季则门庭冷落,效益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一是加大宣传力度,全方位推介我镇休闲观光工程。除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体渠道进行宣传外,建议由各级主管旅游部门给予具体指导,帮助策划包装和宣传推介,在更高层上提升形象、提升吸引力。我们还将更新镇域内显要位置的大型广告宣传牌,更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内容,吸引更多商家前来投资建设。同时,希望各级主管部门能够在加强业务指导的基础上,帮助积极争取各方面扶持,或吸引社会入股,弥补投资不足的突出问题。

二是继续搞好基础设施配套建设。综合比较外地休闲观光农业经营模式,结合我镇实际,继续搞好项目区道路、绿化、保洁、照明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构筑起针对东营东城、油田基地的都市近效农业和乡村旅游业总体框架,搭建起良好的服务载体,以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更人性化的优质服务,不断拓展项目的内涵与外延,从客流量上进一步促进物流和资金流。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利用大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外部投资,努力形成项目聚集效应,不断加大开发力度并扩大乡村游半径。

上一篇:休闲渔业范文 下一篇:休闲中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