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3-09-29 22:09:20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17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374(2013)04-0073-03

休闲农业是在经济发达的条件下为满足城里人休闲需求,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设施、农耕文化等旅游资源,发展观光、休闲、旅游、娱乐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休闲农业在统筹城乡发展、改善旅游产品结构、发展农村特色经济、丰富城镇居民休闲生活、拓宽农民致富门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现代农业发展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休闲农业逐步成为旅游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之一。

1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桂林市是广西的农业大市,农业资源丰富,气候条件优越,具有发展现代农业的良好基础。近年来,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以特色农业优势产业为基础,以产业发展、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三个提升”为目标,全市休闲农业旅游得到了长足发展。

1.1起步早,精品多

早在2000年,桂林市编制了《桂林市观光农业总体规划》,规划构建桂林市“一个中心(桂林市区),两个次中心(兴安、阳朔两县城),‘一江三路’黄金观光农业带,东西部两大环”的农业旅游网络。规划实施后,全市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取得良好成效。2012年,桂林市已创建部级农业旅游示范点11个、自治区级农业旅游示范点31个,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农业观光采摘园、农家乐568个;阳朔、恭城、灌阳获得“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号,是广西仅有的3个示范县;恭城瑶家菌业生态博览园被评为“全国五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建园(区)”;创建了兴安县兴安镇、龙胜县和平乡龙脊村、阳朔县兴坪镇、恭城红岩村等4个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镇竹山村被认定为"2012年中国10个最有魅力休闲乡村”。

1.2构建了发展格局,形成了精品路线

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已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基本格局,在空间上,基本形成了“一核三区”发展框架。即以雁山区为核心,以阳朔、兴安、龙胜为副中心构建桂南、桂北、桂西3个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区;在时间上,基本形成了以“春之花、夏之凉、秋之实、冬之雪”为主题的“魅力桂林乡村农业四季游"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涵盖了全市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主要景点、景区,为市民及中外游客的休闲、旅游、度假、娱乐提供了丰富的旅游产品。以龙胜一临桂,桂林市城区一灵川一阳朔一恭城为重点的“桂林休闲农业四季游精品线路”,被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列为“2012中国体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十大精品线路”向全国、全世界推荐。

1.3农业与旅游结合,实现互促双赢

桂林市注重把农业特色产业发展与休闲农业旅游的景区景点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分别在阳朔县白沙镇古板村建设万亩金桔“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兴安县溶江镇、灵川县大圩镇建设万亩葡萄“三避”栽培技术示范;在阳朔县遇龙河景区、桂阳公路沿线、草坪乡等地种植冬油菜、红花草示范100hm2,在桂黄公路全州段建立油菜示范133.3hm2、建立柑桔、葡萄、食用菌等作物示范206.67hm2等。这些农业特色产业都分布在桂林市布局的26条休闲农业旅游精品线路上,形成农业特色产业与休闲农业旅游良性互动,进一步拓展了农业功能,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互促双赢。

2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政策扶持力度不够

在资金支持上,还没有设立专项扶持基金,对农村交通、饮水、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对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农户在改厕、改厨、改浴、通网络等方面支持力度不够;在政策制定上,休闲农业发展的规章制度、管理机制、建设标准等尚不健全,经营过程中的税收、贷款、用地、工商管理、食品、卫生等方面优惠政策尚无明确规范。

2.2缺乏统筹安排和协调。管理不够规范

休闲农业旅游涉及旅游、农业、建设、交通、环保等多个部门,由于各部门各自为政、分工不明,导致某些职能相互重叠而另些职能无人承担。在发展规模上,休闲农业旅游规模还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尚缺乏统筹安排。除了特殊自然风景或人文风貌外,其余多大同小异。各旅游点间的沟通与合作比较松散,农业生态旅游景点和农家乐的经营各行其是,各显神通,未能体现整合效应。游客在餐饮、住宿、娱乐等方面的安全、卫生问题有待规范。

2.3专业人才不足,整体素质偏低

目前,桂林市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原来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工作的人员,缺乏旅游业管理经验,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不足,缺少从事开发、经营、管理和公关礼仪的专业人才。服务人员以当地村民为主,多数未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知识水平、文化素质不高,有的虽然参加过短期培训,但时间短、不够规范,整体素质偏低,服务质量和水平仍有待提高。

2.4形式内容单一,经济效益较低

桂林市休闲农业旅游主要停留在吃农家饭的层次,活动内容以、钓鱼为主,形式较单一,可供游客参与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娱乐活动少,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游客停留时间多为一日,经济效益低下;农业科普教育开发不够,仍在“春天看花、秋天收果”的传统低层次经营上,缺乏特色,知识性和趣味性不强;体现文化品位和内涵以及各地乡村民俗、乡村生活、农耕文化等的休闲产品较少。

3桂林市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3.1完善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将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各级政府新农村建设的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利用规划、扶贫、环保、培训、基建等专项支持政策。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将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用于乡村旅游的规划编制、重点项目扶持、宣传促销、人才培训、表彰奖励等开支;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项目和各种支农资金挂钩,把支持农村发展的小额贷款按照有关规定用于支持农村旅游户;推动重点地区农村旅游项目集中招商,吸引社会资金和民间资本,引导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开发和经营。

3.2整合部门力量,建立协调机制

建立政府牵头,旅游、发改委、财政、农业、建设、交通、环保、国土、工商、公安等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健全管理体系,协调各种关系,提高行政效能;根据桂林农业产业特点和旅游资源,编制《桂林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科学指导全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出台休闲农业旅游服务质量等级标准和评定办法,从从业资格、服务环境、服务项目、服务质量、接待设施等方面对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规范和管理;以生态农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为基础,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以漓江、湘江流域生态优势为依托,大力推进休闲农业示范点创建工作。

3.3加强人才培养。提高服务水平

农民是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主体和受益主体,应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激发农民参与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的积极性。因此,应制定休闲农业旅游人才培训方案,重点对农业旅游项目策划开发、景区管理、家庭旅馆的经营管理、活动组织、市场促销、语言、传统技艺、民俗文化讲解等各类人才进行培训;引导休闲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和县乡村各级管理者更新发展观念,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加强从业人员在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业技术、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方面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此外,还应鼓励各类农业和旅游院校、职业院校开设相关培训课程或增设相关专业,加强休闲农业旅游专门人才培养工作。

3.4提升休闲农业产品层次。打造休闲农业品牌

大力提高休闲农业的可参与性,尽可能多地综合粮、果、蔬、畜、渔、草、花等农业资源要素,通过让游客参与农业生产过程、根据个人喜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开展农业科普知识普及等活动,使游客珍惜农村自然文化资源;加大科学技术在休闲农业项目上的应用,让同品种的水果、蔬菜有不同的外形和品质,同样的农业过程以不同的手段实现,开阔游客的视野;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潜在的可供利用的农业景点、农耕文化资源,强力打造一批如龙脊风光、恭城生态家园、兴安溶江“南方吐鲁番”、阳朔古板金桔世界等展示传统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现代设施农业等为代表的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品牌。

3.5加大宣传,开拓休闲农业旅游市场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2

关键词 休闲农业;现状;问题;对策;江苏南京;浦口区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70-03

南京市浦口区位于南京市西北部,处于部级新区江北新区核心区,区域面积913.75 km2,耕地2.79万hm2,林木覆盖率达37.58%,常住总人口74.94万人,户籍总人口64.28万人,户籍乡村总人口72 827人。全区下辖江浦、泰山、沿江、顶山、汤泉、桥林、盘城、星甸、永宁等9个街道办事处和汤泉农场、老山林场2个区管国有农林场圃。

近年来,浦口区以创新农业业态为动力,以促进农业与旅游业深度融合发展为抓手,以休闲农业提档升级为重点,立足区位优势,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推动农业与旅游业、文化、生态、健康等融合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预计2016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246.58万人次,实现综合收入7.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8.55%和4.79%。2016年11月,浦口区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市、县)”[1-2]。

1 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成效

1.1 以美丽田园为韵,打造南京休闲农业精品景点

近年来,浦口区在发展休闲农业中,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以乡村自然风貌为重点,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

1.1.1 打造市级农家乐专业村。以项目建设为载体,着力建设集特色产业、田园观光、农家美食等为一体的农家乐,形成了落桥、联合、瓦殿、九华、大埝和侯冲村(社区)在内的6个“市农家乐专业村”。

1.1.2 强力推进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力求特色化,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村一景,形成了江浦街道白马村山村风貌型景点的“老山不老村”和桃园静谷;汤泉街道瓦殿村文化挖掘型的景点“楚韵花香”;星甸街道田园风光型景点的九华村“九华茶坊”和水乡风情型景点的“山贡里人家”;永宁街道知青文化生活型景点“知青故里”、休闲体验型景点的“水墨大埝”、赏荷观光休闲型景点的“西埂莲乡”;盘城街道落桥村产业带动型的“葡萄庄园”以及桥林街道石碛村水乡特色型景点“芳香草甸”等“十颗珍珠”,以及永宁滁河风光带的田园美景型“河岸花海”、雨发生态园的四季大地花坛、麦浦生态园樱花园、望月农庄海棠园等,彰显了浦口生态资源魅力和灵性的乡间美景。

1.1.3 休闲农业景点精彩纷呈。目前全区现有的各类农庄、农园53家,总投资达16.8亿元,农庄、农园从业人员3 358人,带动农户数7 746户;有接待能力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主体单位45家,可供餐位人数10 496人、可供住宿床位1 398张,其中有部级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景点5个、市级休闲农业胜景46个和10个美丽乡村“珍珠村”。永宁联合村入选江苏省最具魅力休闲村,永宁滁河湿地景观荣获南京市“十大最具魅力休闲农业景点,雨发生态园为市“十大最具人气”休闲农业景点,侯冲风景区为市“十大最高人文底蕴休闲农业景点”,水墨大埝农家乐专业村、浦口万成生态园、浦口望月海棠主题园为市“十大最具原生态休闲农业景点”,这些多样的休闲农业景点和“十颗珍珠”初步形成了以观光、体验、休闲、美食、度假为主的产业格局,推动了传统农业转型,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产业,吸引着市民纷纷到浦口区休闲观光,体验快乐[3-4]。

1.2 以农耕文化为魂,实施创意农业发展

1.2.1 创意农业嘉年华活动模式。农业不只是一种产业,更是一种文化。2014年,雨发生态园大力推进南京农业嘉年华园建设,重点打造了雨发“一馆三区四园八景”,突出“都市农业、多彩生活”的活动主题,第十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这是南京继成功举办9届农业嘉年华后新一轮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盛会,活动期间历时15 d,共接待游客31.3万人次,直接经营收入达3 180万元。在2015年成功举办首届雨发农业嘉年华的基础上,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成功举办了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 20.8万人,实现经营收入1 126万元。

1.2.2 创意美丽乡村“珍珠村”建设发展模式。大力发展西埂莲乡创意荷园等创意农业,西埂莲乡创意荷园自2016年6月25日举办开园仪式以来,社会反响良好,荷花盛开时,景区日均接待量在3 000人次左右,景区全年游客接待量约20万人,门票、营业点销售收入约150万元,自有品牌“西埂莲乡”牌特色农产品销售收入约200万元。

1.2.3 打造农业大地景观。永宁街道在张圩等社区通过规模种植油菜,精心塑造区域农业色块和季节色带,发展滁河北岸“万亩油菜一片花,笑脸迎接你、我、他”的农业大地景观,在整个“油菜花海”中融入了落红桥、凌波桥、荷塘月色、清泉石流、梦驿飞鹭等景观点,并设置有趣味竞技场、滁河沿岸草坪活动区、特色农产品展销区、果蔬采摘区等4个功能性区域,成为市民春季踏青赏花、亲近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好去处。各休闲农庄、观光农业园也结合自身产业特点,打造了荷文化长廊、茶文化长廊、瓜果文化长廊、石文化长廊、孔府学堂、幸福大“莲”欢等,向城市游客展示各具特色的创意文化产品,为休闲农业发展提升带来了浓厚的文化色彩。如赭落山茶园与文化结合,挖掘了茶文化内涵,推出了“茶文化主题园”活动,成为江苏省首家茶文化基地,带动了当地333.33 hm2近1 000户农户茶叶种植发展,成为浦口区传统农业转型发展的亮点。

1.3 以生态农业为基,打造特色休闲农业品牌

1.3.1 发展“一村一品”。2014年7月和2016年7月,盘城街道落桥社区(滁河湾葡萄)和汤泉街道(“汤泉”牌苗木)先后荣膺第四批和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称号。星甸九华村等被省农委授予省级“一村一品”专业村,汤泉瓦殿村、永宁大桥村、星甸后圩村和盘城渡桥村、落桥村等5个村成为为市级“一村一品”专业村。全区现初步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产业特色的专业镇2个(汤泉街道苗木专业镇、盘城街道葡萄专业镇)、专业村23个。

1.3.2 着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企业创建。2013年12月,雨发生态农业园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2014年南京林大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成功创建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11月,雨发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称号;2016年,江苏格冠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创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企业,创建相关材料已经上报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分会。

1.3.3 全力开展休闲农业示范区(点)创建。近年来,浦口区还大力实施了“五万工程”(万亩茶园、万亩葡萄园、万亩水产养殖区、万亩老山森林体验区、万亩高产良田示范区或万亩油菜花海观光区),突出自然生态主题,进一步整合休闲农业旅游资源,形成了一批部级旅游示范点、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和市级各类休闲农业胜景,构筑了浦口区生态休闲农业产业体系。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荣获“2014年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6年9月,永宁街道侯冲社区跻身全国23个“2016中国最美休闲乡村”之“历史古村”行列。汤泉陈庄村陈庄自然村、江浦华光社区响堂自然村、永宁侯冲社区、盘城落桥社区等被授予“2013南京最美乡村”称号。2016年11月15日,浦口区荣获“2016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称号,成为国家农业部2016年认定的7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之一。近日,永宁街道联合社区被省农委授予“2016年首批江苏省休闲观光农业示范村”称号。

1.4 挖掘人文禀赋,做强休闲农业节庆品牌

1.4.1 擦亮引领全国休闲农业金字招牌――“南京农业嘉年华”。2014年,“南京农业嘉年华园”暨第十弥泄・南京农业嘉年华活动落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浦口区雨发生态园。2015―2016年,雨发生态园又连续举办了2届雨发农业嘉年华,让市民亲身感受从城市到农村、从公园到农园、从美景到美食、从室内展馆到生态园区、从简单购买到互动体验的转变。2016年在雨发生态园举办的第十二届中国・南京农业嘉年华浦口分会场暨2016中国“天空之城”嘉年华活动中,67架动力伞携国旗同时升空的编队飞行表演成功申创了大世界基尼斯“规模最大的动力伞空中编队飞行”纪录。

1.4.2 打造南京市民休闲“夏都”。作为南京市“四季之都”休闲农业游专题活动品牌,浦口区连续举办了6届南京“夏之韵”休闲农业游和系列主题活动。从“茶文化之旅”“沐浴老山风”到“百里滁河溢香地”,相继举办了苗木节、优质农产品展示展销会、莲花艺术节、青虾节和垂钓节、莲藕文化旅游节和两届望月海棠节等,让市民在炎炎夏日找到了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使浦口区成为南京市民休闲“夏都”。

1.4.3 创新浦口盘城葡萄采摘节举办模式。在连续举办浦口区5届盘城葡萄采摘节的基础上,2016年8月6―21日,以“盛夏葡萄香,盘城欢乐行”为主题成功举办了浦口区第六届盘城葡萄采摘节,举行了“休闲盘城”电商平台启动仪式,活动期间共接待游客13.6万人次,累计销售各类农产品9 100 t,累计收入1.092亿元。

1.5 拓展全媒体多渠道宣传,扩大休闲农业市场推广

在与南京电视台打造全新栏目《周末生态行》与南京市广播电视“十大名牌专栏”《三农时空》《金陵t望》期刊等电视杂志媒体合作的经验基础上,又将宣传触角延伸到地铁、社区及都市圈人群。打造了地铁十号线“农业嘉年华”专列;设计主题海报覆盖主城居民社区;通过《南京日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主流报媒版面宣传以及投放专题夹页;与新浪微博“南京”“浦口”以及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互动活动信息;通过整合浦口区休闲农业资源推出“天剪一个浦口”“春季赏花休闲游”等导游图及摄影大赛,推介精品旅游线路;组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点的当家人连线采访或走进南京经济广播直播间《美丽乡村行・周末去哪儿》专题栏目,在黄金时间内向听众预报本周最值得一去的休闲农业景点,最值得一看的花情、果情、乡情;组织有关休闲农业企业及人员参加南京休闲农业进上海活动和长三角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博览会,进行现场推介。有效地提升了休闲农业产业影响力、产品知名度和社会认知度。

2 存在的问题

一是生产与经营管理方式较为粗放,农庄和农园农业产品的开发品位不高,缺乏旅游农业拳头产品,特色不够突出,农庄及产品的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二是上级财政专项资金引导扶持休闲农业重点项目较少;三是农庄和农园自我包装宣传推介力度不够;四是农庄的开发和建设与现有政策规定出现不一致现象,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必要的附属设施建设矛盾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发展。

3 对策

浦口区将以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区的成功创建为契机,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导向,以规范提升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重点,充分利用区域内的山水资源、人文景观、乡村文化资源,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与乡村旅游,推动全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到2020年,全区休闲农业接待游客人数365万人次,年递增11.9%,综合收入达8.67亿元,年递增3.5%;新建市级农家乐专业村2个,新增农家乐经营户60户;申报创建全国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3个。

3.1 确立方针,正确引导

一是结合实际,确立重点。结合现有条件,以延伸现有休闲观光景点发展休闲农业;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区域环境美化,增加休闲农业内容;结合农业科技园区,拓展园区功能布局,发展成为科普基地和观光休闲景点;结合名人名居名艺名产和民俗文化的弘扬,丰富休闲农业的内涵。二是因地制宜,逐步推进。根据各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结合农村城镇化发展,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推进,重点进行示范引导,避免盲目开发、无序开发和破坏性开发,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三是政府引导,多方融资。政府只对基础设施和公益产业实行资金补助,主要通过政策进行引导,鼓励民间多方投资。创新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多方支持、充满活力的发展格局。

3.2 落实规划,推进良性发展

着力推进《浦口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总体规划(2016―2025年)》的实施,一是主动对接江北新区大发展契机乘势而为,重点在山南山北的街道进一步完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布局,成为“市民休闲、农民赚钱、城乡互动发展”的经济增长点;二是在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和滁河风光带建设规划的指导下,把沿滁街道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营主体单位的分布、布局、交通串联、景点设计等融入区美丽乡村与滁河风光带建设发展中去,打破目前相对割裂、分离的状态,整合全区农业旅游资源,在扮靓滁河沿岸的同时,使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相得益彰、相互增色;三是以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为抓手,着力打造美丽乡村,把美丽乡村建设与村庄环境整治相结合,坚持分类整治、突出重点,发动群众共建共享,同步拓展观光、休闲功能,重点对有文化、可旅游的村庄进行包装塑造,积极发展乡村特色旅游,建设农家乐专业村,带动形成一批集生产、服务、消费、体验于一体的新型村庄。

3.3 突出特色,提升档次水平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力求展示最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注重农庄、农园、农家乐以及美丽乡村“珍珠村”的特色化,坚持差异性发展,设计出富有创意,具有多种类型、风格的参与性活动和产品,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一是提升“茶文化、荷文化”产业园内涵,重点打造九华茶文化园基地、联合荷文化基地等建设,拓展观光休验和认识学习等功能;二是进一步提高渔业精品园水平,重点打造永宁三合圩、星甸后圩现代渔业精品园区和丽铭农庄、强蕾农庄的休闲渔业;三是做响农业嘉年华品牌,重点打造雨发生态园农业嘉年华主题园建设,促进农业与旅游深度融合;四是壮大现代农业园区优势,重点打造林大、麦浦、中德、格冠等生态园建设,通过注入“休闲”功能,打造兼顾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普教育、农事体验、餐饮度假等功能相结合的休闲农业园区;五是全力打造“十颗珍珠”美丽乡村、农民幸福家园。遵循“生态美村、改造靓村、旅游兴村”的思路,将“十颗珍珠”打造与村庄环境整治、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色主导产业、生态休闲旅游等有机结合,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花”“一户一特”。突出创意农业开发,为游客特别提供度假休憩、游乐、体验、就餐、住宿等服务内容,满足游客回归自然、享受宁静安逸的田园生活的需求。

3.4 强化扶持,典型引导

一是保证休闲农业用地。吸引“三资”开发休闲农业,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可以通过土地流转租用农户土地,也可以农户用承包地参与入股,采取保底分红、定额分工、按股分红等多种方式,增加农民土地收益。二是对旅游农业经营户实行税收优惠。对已营业的旅游农业经营户,经税务部门核准,积极实行最优惠征收政策。三是加大财政对休闲农业的投入。坚持项目带动战略,以民间的现有休闲农业发展为基础和民间投资为主体,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以社会投入为主进行休闲农业建设,进一步促进浦口区休闲农业提档升级。

3.5 加大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的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3.6 扩大宣传,规范发展

为扩大游客市场,休闲农业旅游地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网站、微信、微博、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节庆假日和举办展会、推介会等活动进行宣传。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浦口区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加强与旅行社的合作,与周边景点、景区相结合,扩大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高度重视饮食卫生、公共安全、服务标准、环境保护等公共利益,通过制定标准、加强管理、培育品牌、引导行业自律等多种方式,规范休闲农业的发展。注重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技能和服务意识,并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带动员工服务水平跟上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

4 参考文献

[1] 王树进,陈宇峰.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空间相关性及影响因素研究[J]. 农业经济问题,2013(9):38-45.

[2]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4):640-645.

[3] 范水生,朱朝枝.福建龙佳山庄生态休闲农业发展探析[J].农业与技术,2007(4):36-38.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3

>> 河北省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发展路径选择 河北省沿海地区发展研究 河北省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推进沿海地区发展 财税政策与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发展 河北省沿海地区多元化科技投入模式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经济与环境综合水平动态分析 河北省沿海地区人才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河北沿海地区休闲体育产业政策研究 河北省休闲农业发展研究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体育休闲旅游业的优劣势分析 实施《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河北沿海地区发展如何实现后来居上 基于SWOT分析的河北沿海地区数据产业发展战略 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沿海地区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东部沿海地区农业保险发展现状特点评析 对沿海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思考 苏北沿海地区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江苏省沿海地区服务业发展与就业关系研究 山东省沿海地区农村老年人休闲体育活动的现状调查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 唐山市政府.2016年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

[4] 沧州市政府.2016年沧州市政府工作报告[A/OL].[2016-02-27].http:///zwbz/jrcz/369122.shtml.

[5] 俞史正.休闲农业的功能及发展前景[J].青海农林科技,2001(4):37-38.

[6] 郭焕成,吕明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8,28(4):640-645.

[7] 陈丽娜,黄学群,李瑾.天津创意农业发展思路与对策建议[J].天津农业科学,2010,16(1):13-17.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4

关键词 休闲渔业;发展优势;现状;问题;对策;安徽宁国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10-0314-01

休闲渔业是将渔业、旅游等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使旅游观光、特色餐饮、科普宣传、强身健体与渔业有机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发展休闲渔业不仅可以调整渔业产业结构,促进渔业资源的合理利用,而且还可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1-2]。宁国市利用湖泊、水库、池塘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渔业,户均利润8万元,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1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优势

宁国市地处皖东南,东邻苏杭,西靠黄山,连接皖浙2省7个县市,是安徽省重点山区县(市)之一,素有“八山一水半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之称。近年来,该市经济发展迅速,人们收入明显提高,在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健康消费的欲望日益增强,旅游消费成为多数居民的首选。

宁国因21世纪初港口湾水库的建成,形成一个面积32.8 km2、库容9.41亿m3的人工湖,群山环抱湖水浩淼,被誉为“一级空气一级水”,为长三角独一无二的山水相融一体的峰岭地貌,独特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苏、浙、沪主要城市的后花园,年接待各地游客数万人,随着景区开发的深入和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游客数量定会大大增加。

2 宁国市休闲渔业的发展现状

2.1 湖泊休闲旅游特色鲜明

青龙湖面积32.8 km2,38个岛屿星罗棋布,上游有板桥原始森林自然保护区,是旅游、度假的理想去所。在游览自然山水时品尝青龙湖有机鱼,也可自驾游艇抛竿野钓,让人完全融入原生态的自然山水之中,留恋忘返。

2.2 水库休闲旅游效益显著

随着退耕还林工作的开展,大量中小型水库不再承担农田灌溉任务,结合果树种植发展田园旅游项目,每逢周末,大量游客前来进行采摘、垂钓,休闲度假。目前,开发利用的中小型水库超过133.33 hm2,带动渔家乐30多家。

2.3 池塘休闲渔业的发展迅速

近年来,随着中央惠农政策的不断加大,进行大规模池塘改造,池塘休闲渔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以养殖、垂钓、餐饮为一体的农家乐养殖户20余户,产值数百万元。

3 宁国市休闲渔业发展特点

3.1 拓宽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

宁国市是典型的山区县市,渔业水域有限,除了新建的港口湾水库,很难发展规模化渔业养殖,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农户利用大塘、小库发展农家乐休闲渔业,协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

3.2 增加农民收入,创造就业机会

宁国市现有家庭式休闲渔业农家乐20余家,解决就业近百人,年人均收入超过4万元,大大激发了渔民发展休闲渔业的热情。

3.3 带动旅游业发展

宁国市交通便利,苏、浙、沪大量垂钓爱好者每逢周末、节假日结伴来此垂钓、旅游,直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4 宁国市休闲渔业存在的问题

农家乐多为家庭个人投资经营管理,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服务设施、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养殖、垂钓区安全设施简陋甚至缺乏,休闲旅游安全防范措施有待加强。

5 发展对策

5.1 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基础建设

政府要制订相关的法规政策,使休闲渔业规范化、法制化,以保护渔业资源和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给予优惠政策或以奖代补,鼓励经营者按要求自行改造提高。同时,对外不断吸引资金进村入户,调动农户开展新的休闲渔业旅游项目的积极性[3]。

5.2 发挥资源优势,注重品牌建设

结合当地实际,突出特色产业,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共同开发市场[4]。此外,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好青龙湖优质有机鱼,开发鱼类精深加工,拓展产业链,发展鱼类旅游产品、冷冻链、物流等。

5.3 加强培训,强化监督管理

完善规章制度,加强公共设施建设,规范管理,加强对从业人员的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休闲渔业涉及到渔业、旅游、卫生、环保等多个部门。因此,要妥善处理好各部门的利益关系,确保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以及产业健康持续的发展[5]。

6 参考文献

[1] 李尽梅,苏树敏.新疆休闲渔业发展的探讨[J].中国水产,2008(10):76-77.

[2] 罗筱福,张晓慧.对九江市发展休闲渔业的初步探讨[J].江西农业学报,2010(4):207-211,214.

[3]乐家华.休闲渔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2(2):50-53.

[4] 德.大力发展休闲观赏渔业 努力开拓渔业发展新领域[J].中国水产,2004(10):8-10.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5

>> “海洋经济”建设背景下浙江省海洋型休闲渔业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态势研究 浙江省海洋产业的空间优化研究及海洋经济发展带构建 浙江省渔业管理条例 浙江省台州市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研究 “一带一路”背景下浙江省海洋旅游发展研究 浙江省旅游休闲企业发展状况的实证研究 浙江省休闲农庄发展的思考 基于灰色理论的浙江省渔业灾害损失研究 浙江省体育产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 浙江省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问题研究 浙江省宁海县海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分析 浙江省海洋产业发展现状及优化对策 浙江省生物质能发展对策研究 浙江省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研究 浙江省品牌之乡的发展策略研究 浙江省体育公共服务发展价值取向研究 浙江省家庭农场经营发展创新研究 浙江省海陆产业耦合发展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13.

⑤ 中国・宁波,宁波市海洋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EB/OL]..2013.

⑥ 中国统计信息网,宁波市象山县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

参考文献:

[1]程郡,宋伟华,闰丽娜.舟山渔场休闲渔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69―6770

[2]曾玉荣,周琼.台湾休闲渔业发展特色及其借鉴[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5(1):27―31

[3]楼筱环.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设计――以舟山为例[J].中国渔业经济,2006(6).

[4]董莉莉.休闲渔业品牌战略构建的必要性分析[J].上海: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3):431-436.

[5]楼筱环,等.舟山市休闲渔业旅游产品设计[J].大江周刊・学术论坛,2005,10(2):35-38.

[6]郭旭;曹敏;;舟山休闲渔业发展浅析[A];2008(舟山)中国现代渔业发展暨渔业改革开放三十年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李大良;资源与环境约束下我国渔业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宋立清;中国沿海渔民转产转业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10]孙娴娴,王婉飞.浙江省休闲渔业旅游市场需求实证研究[J];北方经贸;2011年06期.

[11]张腾豪.舟山海洋经济发展及路径选择[J].农村与区域发展.201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6

(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内涵

休闲农业主要是指利用自然生态资源、乡村田园风景,并同时结合农业生产经营、农村生活及文化民俗活动,向国民提供休闲场所,增进大众对农村及农业活动体验为目的的经营管理活动。[1]288-291由农业结合观光旅游发展出来的休闲农业具有“三农”(农业经营、农民生计、农村发展)、“三产”(一级产业、二级产业、三级产业)、“四生”(农村生活、农业生产、体验生命、自然生态)的产业特性,具有观光、度假、社会教育、文化传承、发展经济等多目标功能。换言之,休闲农业就是结合生活、生产、生命及生态于一体的经营活动,在管理层面更是结合了农业加工、体验设计、农业产销等三级产业于一体的产业。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主要类型

由于农业资源多样化,社会需求复杂化,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至今非常关注主题设定、经营特色、休闲农业园区功能的划分,都十分注意与周边环境协调一致,呈现出多元化的形态。[2]48-51据台湾农委会相关统计,台湾现有休闲观光农庄1240家、特色民宿1386家、休闲农业集聚区67处、休闲渔区300个、观光果园385处。台湾休闲农业主要可以分为4个大类。一是休闲体验类,包括休闲农场、休闲牧场、休闲渔场与休闲林场。这类休闲体验类观光农业一般都具有类型丰富的自然资源,如远山、河流、特有的动物资源以及多样化的植物体系等。休闲农场开展的活动项目也非常丰富,常见的体验类项目主要包括乡土民俗体验、农民住宿体验、农园采摘体验、大自然教室等。休闲林业园区提供了森林小木屋、体能锻炼、森林步道等游憩设施。二是观光体验类,包括观光茶园、观光菜园与观光果园。观光茶园的活动开展主要以种茶、采茶、做茶为主,有些茶园还附带经营茶坊,向旅游者提供品茶项目。观光菜园一般以生产高冷蔬菜为主,并向旅游者提供进入园区时所想要购买的蔬菜,一些设施完善的观光菜园同时也向旅游者提供现炒青菜等产品供旅游者品尝。观光果园则主要以采摘水果体验为主,同时还设有露营区、烤肉区、儿童游憩区。三是农园体验类,包括教育农园与市民农园。教育农园是同时兼具教育功能与农业生产的休闲农业经营形态,农园中生产或种植的农作物及农业设施的规划配置等均具有一定的教育功能。市民农园则是将位于城市近郊之地集中划分为若干地块,并分别出租给都市民众种植水果、花草或经营家庭农艺项目,让都市民众能够享受、体验农业生产、耕作的乐趣。市民农园根据不同使用对象,主要划分为儿童农园、家庭农园、高龄农园等。四是度假体验类,主要是指台湾特色民宿。台湾民宿主要是指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民俗、生态资源、经济资源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以家庭副业方式经营,向旅游者提供乡土生活的住宿处所。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1989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在台湾大学举办“发展休闲农业研讨会”,首次提出休闲农业,所达成的台湾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成为主管部门推动发展休闲农业以及拟定各项计划的基础。这些策略包括国土资源的利用效率、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等。1990年台湾农业委员会制定了“休闲农业发展计划”,正式开创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新起点。1992年,台湾农业委员会颁布了休闲农业领域的第一部政策条例《休闲农业区设置管理办法》,该办法规定了一些从业的基本条件,包括农民设置观光农园的申请、审核的程序,各项工作逐步正规化、程序化。[3]437-4402000年台湾通过《农业发展条例修正案》,其中就有发展休闲农业的专项规定,这使得休闲农业发展有了法律依据。2004年以后,台湾休闲农业进入新自然主义时期,这个阶段不再追求数量的增加,而是追求休闲农业品质的提升。如在2004、2006年先后两次对《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进行修订,开展休闲农场评选、休闲农业区评价、休闲农业经营师培训认证等活动,逐步把休闲农业发展重点转向休闲农业内在品质的提升,力求实现台湾休闲观光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这段时期台湾休闲农场的游客人数不断增加,从2008年的959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000万人次,国际旅游者从2008年的6.4万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26万人次,休闲农业成为台湾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实践

(一)政府大力支持,政策制度完善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诞生、发展、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是由政府进行策动、辅导、规划、抉择、组织和协调的。从休闲农业组织结构设置上看,台湾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由台湾农业委员会负责,台湾观光局、经建会协同管理,而且从上至下还专门设立休闲农业管理、指导和营销部门,从而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休闲观光农业经营发展管理体系。政府的施政理念与作为引导着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政府扮演的第一个角色是架构出齐全的休闲农业制度规范,让从业者和企业可以共同遵行。为推动休闲农业健康有序发展,出台了《休闲农业辅导管理办法》《观光农业发展示范计划》《民宿旅游管理办法》等规定,为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有序、稳定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二个角色是法令规范的执行,在休闲农业法令规范的制约下,台湾各级政府特别重视休闲农业发展,积极促成休闲农业朝健康的方向发展。第三个角色是提供必要的行政支援,比如办理讲习训练、提高经营管理素质、举办大型活动,引导客流流向休闲农场。

(二)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协会的桥梁作用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最有成效的策略之一就是在主管部门协助辅导下,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这是一个由从业者组成的协会组织,能够代表从业者办理各项非营利事务,并且成为政府与从业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协会宗旨是将农业与休闲游憩活动相互结合,以发挥农业生产、促进生态平衡与推广农村休闲观光旅游的效果,并带动当地人对农业资源、自然生态及农村文化的关注,提升农民受益与促进农村繁荣发展,以提升休闲农业经营、管理及消费品质,最终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发展。

(三)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理念,加强休闲农产品的广度及深度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非常注重休闲农业的创意和营销活动,摆脱了休闲农业产品和发展模式的雷同,避免了经营方式的相近,使企业吸引力大大增加。同时,积极拓展农业开发手段,推行休闲农业六级产业思维。农业六级产业化主要是指以初级(一级)的农业生产为基础,开发加工品、商品、新销售渠道,并扩大到兼具环保意识的绿色消费、以环境场域作为观光发展资源等,是农业结合工业、商业、学界的全方位农业发展概念。休闲农场原以农业生产为主,但为提升农产品的价值,并满足游客消费的需求,必须由一级产业延伸到二、三级产业。一级产业是农场生产阶段,产品差异性不大,原始功能的价值不高,若予以加工、制造,将提升价值;若能提供餐饮、住宿、包装销售,并结合娱乐、教育的功能,跨越到服务性产业,则产品价值更高。

(四)成立台湾休闲农业学院,强化对休闲农业人才智力支持

台湾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学院,期望通过整合学术界、产业界与非营利组织的力量,建构休闲农业发展知识与培育人才的摇篮,包含顾问团队、培训中心和知识平台。例如,培训中心邀请产、学、官、研等专家组成人力发展委员会负责运作,建构职能地图、师资与教材知识库,并与休闲农场合作,在台湾各地设立培训中心,建构系统性选、训、证、用合一的人才培训制度,培育休闲农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建立了休闲农业顾问团。依据休闲农场标准分类来整合休闲农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依据专家专长、专业分类建立完整师资库,以供各县市政府、农会、休闲产业及休闲农业相关组织办理地方培训时参考。

(五)建立休闲农场服务品质认证制度

为促进休闲农场持续发展,树立台湾休闲观光农场的服务口碑与品牌价值,透过提升服务品质以建立休闲农场品牌形象,为游客提供优质休闲农场旅游,并通过认证过程找出休闲农场服务品质缺失,以此作为未来休闲农业与管理教育训练协助改善的重要参考。休闲农场品质服务认证由服务管理评选和服务品质诊断两大部分构成。服务管理评选包括基准指标和特色指标两个层面,皆针对农场特色管理、餐饮服务管理和住宿服务管理三个方面。服务品质认证只是手段,改善农村经营本质才是结果。从认证结果可以发现,台湾休闲农场服务产业已经渐渐成熟,能够提供游客安全、舒适的休闲旅游环境。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管理启示

(一)提升并拓展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理念

休闲观光农业在改善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就业机会、保护自然与文化资源、促进农村社会发展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透过休闲农业将农村打造成为适合居住和旅游的环境,农村有适当的经济行为,年轻人有就业或创业的机会,农村人口老化将逐渐趋缓,农村人口结构将趋于平衡,农村社会自然安定和谐。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核心是促进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的平衡发展。例如,台湾地区休闲农业主要是依托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严格控制稀缺资源的利用,设立保护区域,为旅游者提供休闲度假服务,从而使得广大民众全面认识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因此,应发展具有生态旅游和农村文化内涵的休闲农业活动,将发展休闲农业活动作为回归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改善经营管理策略,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休闲农场的经营管理首先要厘定经营策略,然后做好服务、营销、解说、营运、环境等部门的管理。早期休闲农业可以靠大片的树林与绿地吸引游客,但随着旅游景点愈来愈多,加上城市公园绿地不停产生,未来要吸引游客,不能单独只靠观光旅游,而是要与生活结合,而且要有深度与知识性。因此,应积极提升休闲农业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产品的创意与研发,沿着初级农产品—商品—礼品—艺术品—体验品路线提升休闲农业产品价值,注重产品性能、功用与效益的营销转变,为顾客创造体验的营销,包括感官、情感、思考、行动以及开发等。

(三)加强休闲农场发展规划

台湾农业委员会将休闲观光农业划分为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区两个层面。休闲农场具体由个体经营者依据地域特色和经营特性进行专项规划设计,而休闲农业区则是由地方政府主导整体发展规划,属于上位指导规划。休闲农场和休闲农业区在进行开发经营之前都需要做好规划工作,以科学系统的规划成果指导未来产品设计、营销及经营管理。因此,我国大陆休闲农业发展应告别过去各自散状发展的态势,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增加农业园区的硬件与软件设施建设,整合休闲农业区内相关旅游资源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成网状结构,最后以合作联盟方式构成休闲农业观光园区,为旅游者提供优质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提高农业园区内居民生活质量。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7

【关键词】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的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

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好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好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概况

(一)休闲农业的含义及其研究现状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设备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产品、农业经营活动、农村人文资源等,经过规划设计,以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增进民众对农业、农村和农民生活体验,以此提高农民利益,促进农村发展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随着休闲农业的兴起,学者们从产业化、产业布局及发展模式等方面对休闲农业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孙伟东,金华锋(2009),对休闲农业的概念、属性特征、发展背景、发展模式、发展历程、意义和规划理论、原则进行了综述,提出了当前休闲农业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彭江虹(2008)深入、系统地分析了长沙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以及现状,提出切合长沙市实际的休闲农业发展策略。戴美琪,游碧竹(2006)对休闲农业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类,按旅游功能、发展进程、开发的主题、旅游者体验特征、区域与内涵等将其分为不同的休闲类型。赵国如(2009)指出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选择应当坚持“时间第一”、“农业主题”原则。钟平(2009)认为我国一些地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如今陷入了低水平、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应该借鉴欧美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发展我国的休闲农业。吴天强(2008)通过认真调查、总结、分析双桥休闲农业发展现状、背景,对双桥休闲农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综上,学者们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休闲农业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发展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国内休闲农业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从已有的研究文献来看,对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的研究并不多见,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结合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现状,提出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以促进黄冈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

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和以及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依托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

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

(一)现阶段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目前,休闲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模式

1.田园农业旅游模式: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

2.民俗风情旅游模式: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

3.农家乐旅游模式: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

4.村落乡镇旅游模式: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

5.科普教育旅游模式: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

6.回归自然旅游模式: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静荡的湖水、发展观山、赏景、登山、森林浴、滑雪、滑水等旅游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

(二)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模式选择

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要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确保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实现,应发展具有休闲观光功能的高效农业园区,在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上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尤其是旅游服务业。并在此基础上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与流通企业,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城郊特色农业资源以及旅游景点资源,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合理结合,建立适合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1.观光采摘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目前黄冈罗田农家乐的观光采摘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罗田野生板栗,草莓采摘远近驰名,每年果实成熟季节前来观光采摘的游客络绎不绝。罗田地区的野生菌类、山野菜也适合采摘。30%的游客到罗田农家乐的目的是观光采摘。游客在这类活动中会带走大量的旅游产品,可促进当地延长农产品加工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开发当地独有、具地方特色、便于携带、有品牌效应的休闲农业产品。

2.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大别山区英山温泉山庄有许多年的历史。温泉水水温高达72℃,内含20余种微量元素和化学物质,包括矿物质碳酸盐,重碳酸盐及少量放射性元素,对关节炎、风湿症及皮肤病等有明显疗效。英山温泉山庄内交通状况良好,建有宾馆和别墅区,适合发展疗养型休闲农业。温泉资源和山岳资源可以有机整合起来,可以为游客提供不同种类的休闲疗养方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疗养需求。通过英山温泉山庄调查问卷的游客动机分析,34%的游客来英山温泉山庄的原因是休闲疗养,足以证明英山温泉山庄的疗养型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通过合理规划整合了英山温泉山庄良好的资源优势更能促进疗养型休闲农业的发展。

3.会展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依托英山桃花源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便利的交通条件,适宜发展会展型休闲农业。目前,英山县全县已有不同档次、不同规模的宾馆十余家,可同时接待2500余人入住。其中,规模较大的桃花源宾馆和铁疗宾馆均有接待大型会议的能力。根据调查,在旅游旺季的周末期间,桃花源宾馆的入住率达到95%以上,平时和淡季也达到了50%以上。除周末外的其他时间,主要为会议接待。英山桃花源主要的宣传途径是熟客带动,口口相传。从5~7月在温泉山庄的跟踪调查得出的数据可知,日平均接待217人,以来自蕲春县,罗田县,麻城市的客源为主。目前英山桃花源客源以黄冈市内为主,有部分临近省市游客,发展潜力还很大,可以通过合理的营销宣传手段继续扩大影响力。

4.体验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在经历了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服务经济3个发展阶段之后,美国经济学家提出,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到“体验经济”时代。体验经济即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环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罗田农家乐有着适宜发展体验型休闲农业的良好条件,应抓住时机,用体验经济的理念拓宽休闲农业的内涵,延伸休闲农业范围,提升游客的参与度,在游客获得值得回忆的休闲农业体验活动的同时,获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只有30%的游客认同在当地的活动参与性强,但87%的游客希望能多参与到休闲农业活动中。因此应多开发一些参与度高的休闲农业活动,如开农地、林地认养、蔬果采摘、垂钓、山中小木屋住宿、狩猎、蔬果采摘、田间劳作等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

5.度假型休闲农业发展模式

该种模式可以利用各风景名胜地区的景点,主要是利用不同的农业资源,如山地、森林、湖泊、水库等,以配套的基础设施和环境吸引游客度假,开展农业体验、自然生态观光、住宿、疗养健身、商业聚会等各种休闲活动。黄冈市境内有森林公园多处,其中不乏部级森林公园,大多处于大别山地区,例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妙道山森林公园、浮山森林公园、石莲洞森林公园,这些都是黄冈市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的旅游资源基础。其中,英山,罗田的森林资源丰富,森林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可以通过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森林科考、观山、赏景、登山、避暑、疗养等活动,对游客产生别样的吸引力,体验回归自然的乐趣。英山县还可以依托当地的著名风景区,以及当地农村自然优美的风景、特有的生态环境,兴建休闲、娱乐度假村,提供休闲、游乐、餐饮、住宿等服务,发展度假型休闲农业。

三、结束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本文探讨了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王慧.农业旅游对建设新农村的意义及发展对策探析[J].农业经济,2006(6):20-21.

[2]彭江虹.长沙市修心农业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8.

[3]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45-46.

[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47-48.

[5]戴美琪,游碧竹.国内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研究[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93-94.

[6]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技,2009(10):74-75.

[7]原梅生.中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12):88-90.

[8]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149-151.

[9]吴天强.双桥区休闲农业发展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6.

[10]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66-67.

[11]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12]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99-100.

[13]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94-95.

[14]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2009(16):230-231.

[15]赵国如.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与模式选择[J].中国发展,2009,9(2):63-70.

[16]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854-856.

[17]刁广宗.中国乡村休闲旅游的兴起、发展和建设刍议[J].中国农村经济,2006(11).

基金项目: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篇8

关键词:休闲农业;民族地区;精准脱贫

2017年1月,在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促进民族地区和人口较少数民族发展规划》中指出,突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的战略位置,对于补齐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短板,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发展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历史、自然区位和地理交通等原因,民族地区发展速度较慢,脱贫任务仍任重道远。因此,如何转变固有思维方式,创新新型发展理念,补齐民族地区发展短板,是目前推动民族地区快速精准脱贫的重要课题。从国内外民族地区发展经验来看,发展休闲农业是民族地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推进供给侧改革,实现新旧发展动能转换,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水平,补齐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助力民族地区解决贫困问题的一种新思路、新产业、新业态。

1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优势条件分析

1.1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工作

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民族地区脱贫工作,先后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推动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政策法规。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央和各级人民政府结合各地区、各民族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积极推进地区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对民族地区发展提供专项财政预算和资金支持,采取减税、免税等政策,对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生产建设提供资金贷款等措施,扶持少数民族发展。

1.2民族地区主动脱贫意识强烈

近年来,民族地区积极构建“穷则思变”的反贫困文化,并重点培养致富带头人,宣传致富典型,极大地激发了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的意愿。民族地区不甘落后,积极进取,强烈渴望新知识、新技术,积极接受新的发展思维和创新理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迫切希望摆脱贫困现状,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1.3生态环境优越自然景观多奇

民族地区主要位于中国西南云贵川藏地区及西北地区,多处于远离大城市、受工业污染影响较轻的山区及河谷等区域,大气环境中的污染物浓度低,空气质量指数基本上以优为主,拥有较好的环境基础。特殊的气候条件衍生出复杂多样的自然生态环境,山清水秀,森林茂密,蕴藏着大熊猫、藏羚羊、金丝猴、羚牛以及珙桐、金花茶、水杉等种类繁多、组成复杂的动植物资源,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民族地区拥有云贵高原及滇南谷地的喀斯特地貌、青海柴达木盆地和新疆罗布泊周围的雅丹地貌、陕北、宁夏的流水地貌等众多独特的地质地貌以及水系水生动植物等生态系统的奇特景观,许多区域具备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条件,更是发展休闲农业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1.4民族文化丰富多彩

由于历史原因,山区地貌的分隔和交通不便导致民族地区少数民族聚居的各村镇发展水平不一,许多少数民族习俗得以保留。民族地区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内涵丰富,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历史文化遗存丰富,土家族吊脚楼、、侗族村寨等具有独具特色的建筑,彝剧、侗戏、布依戏等浓厚地方特色的戏剧,花鼓舞、丝弦舞、孔雀舞、象脚鼓舞等民间歌舞,傣族的泼水节、彝族的火把节、苗族的花山节等各民族的节会等传统节日,独具一格的民族服饰,银饰、蜡染、玻璃吹画等格调独特的民族手工艺品等,每一种文化都独具韵味,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

2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落后

现阶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民族地区地形复杂多变以及经济发展长期滞后等原因,民族地区交通运输系统建设严重落后,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无法与城市客源建立方便快捷的交通联系,也无法充分发挥民族地区原有风景名胜对周边休闲农业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民族地区现有休闲农业项目的水、电、网等公共基础设施仍有待完善,餐饮、住宿、卫生和安全设施等方面缺乏相应的标准规范,使得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2.2缺少政策引领

目前,多数民族地区没有出台发展休闲农业相关规划,仅有少数地区出台了促进休闲农业发展的相关指导性意见,在休闲农业专项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方面仍缺少可操作、可落地的措施。在休闲农业的管理方面,缺乏统一协调指导,各相关部门的政策缺少协调性,基本上是各行其道,尚未形成合力,对支持民族地区发展的效果有待提高。此外,休闲农业经营者自有资产积累和留存收益不足,各级政府对休闲农业的扶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受到资金缺乏的限制,民族地区开展休闲农业项目规划及深度开发面临困难。

2.3产业形式单一

一方面,民族地区现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产业形式单一,文化消费项目较少,对农耕文化和民族民俗传统文化内涵挖掘不足,对田园风光和人文环境关注不够,使休闲农业所承载的乡村旅游难具特色,难以发展形成品牌。另一方面,缺少以休闲农业为核心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方式,产品业态比较单一,难以打通上下产业链,形成产业规模,阻碍致富增收。

2.4发展理念较为落后

一些民族地区安贫守旧思想严重,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具有一定的排他性。扶贫返贫现象严重,个别贫困户缺乏主动脱贫意识,缺少脱贫致富的主观能动性。民族地区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休闲农业从业文化素质和管理水平偏低,缺少技术专长。休闲农业项目经营者和从业者均未接受过正规的环境保护培训,环保意识匮乏,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不能切实将环境保护的要求落实到项目开发活动中,一些项目开发导致污水和垃圾得不到有效处理,严重制约了民族地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3促进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3.1加强政策支持,科学规划引导

应结合民族地区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尽快完善和细化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经营主体的行业标准和规范,形成规范化的管理和标准化的服务。将休闲农业发展纳入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加大建设资金投入,完善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休闲农业项目予以适当的税收优惠。做好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的宣传推广工作,搭建电子商务平台。落实休闲农业用地政策,科学规划,加强地区休闲农业优势项目发展。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摒弃粗放发展方式,结合当地自然资源、人文风情、交通和产业状况,因地制宜,一事一议,一地一特色,一地一规划,特色引领。要深度挖掘本民族文化内涵,丰富产品类型,提高服务质量,加强民族地区休闲农业个性化发展。着重打造特色品牌,建造示范基地,特为先,力求精品。要注重休闲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发展,加强“一、二、三产业融合”,形成区域联合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形成产业优势,提高产业融合综合效益。在政府构建的平台下,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市场化运作,解决资金和技术难题。

3.2强化科普教育,夯实人才资源基础

民族地区要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力度。实施精准脱贫,要人才智力和本地相结合,加大教育投入,改“输血”为“造血”,强化培训活动,推进当地民族大学产学研相结合推广,借助当地高等院校、学会和产业基地等资源,对休闲农业管理者和服务人员开展自上而下的分层次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管理服务水平。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户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贫困户子女技能培训帮扶力度,落实贫困家庭学生就业促进计划。结合民族地区生产经营状况,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建设农业科技馆,使民族地区青少年能获得更多参与科普活动的机会,尽早接受科技教育。培养科普带头人,增强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农业专业技术协会,提高少数民族科技致富能力,助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扶贫行动。大力推进校园优秀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充分利用现有的社会实践和产学研旅游示范基地加强对民族地区学生的国情乡情以及民族文化教育。

3.3重视生态保护,促进可持续发展

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要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要坚持以农为本促进少数民族增收,要坚持“四化同步”、“五位一体”,坚持“农耕文化为魂,民族风情为韵,生态农业为基”的发展理念。要通过保护为主、适度打造民族特色景区的方式来规划休闲农业产业布局。要充分体现民族地区风貌和民族风情,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民族特色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游客,从而推动民族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拓宽农业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建设切忌大拆大建,要尊重自然、贴近自然、拥抱自然、爱护自然,回馈自然。要多方推动民族地区农村“污染零排放”,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有效保护和利用水资源,实现资源、能源及废物的循环利用。要通过民族地区农村生态景观的改善真正把绿水青山留给游客,把少数民族的生活放到大自然中。要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保障民族地区自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快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进程。

3.4坚持科技引领,推动综合创新发展

民族地区要转变思维方式,解放思想,开拓创新,运用创新性发展理念,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助力民族地区农民致富增收。要充分利用PPP模式、BOT模式、TOT模式、“互联网+”模式等新型融资模式,拓宽融资渠道,助力民族地区休闲农业项目建设。要通过互联网等新型渠道对本地区休闲农业精品项目进行宣传推广,扩大民族地区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产业影响力。利用“互联网+休闲农业”,优化调整生产要素配置、构建新型业务体系和商业模式,完成休闲农业优化升级。民族地区要充分利用新型通信技术,打造互联网平台,加强互联网与休闲农业的产业深度融合,创造新的产业形态。民族地区要通过“互联网+市场”强化需求市场对接,利用互联网获取先进的技术信息,通过大数据掌握最新的农产品价格信息,决定农业生产重点。通过互联网电商交易平台减少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切实推动民族地区精准脱贫、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广礼,王军.休闲农业开发中的主要生态环保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中国发展,2014,14(5).

[2]何云,王军,刘娜,徐慧娟.基于生态文明理论的生态旅游业发展研究———以山东省为例[J].中国环境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6,26(1).

[3]张亮,周光明,倪颖,于红典.四川特色文化对当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研究[J].中华文化论坛,2017(2):90-94.

[4]葛志军,张淑萍.西部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研究———以宁夏为例[J].生态经济,2015(9):132-136+155.

[5]王生华.西部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困境及策略[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0(8):98-100.

[6]刘天曌,杨载田.湖南湘西多民族地区休闲农业发展探索[J].农技服务,2010(3):411-413.

上一篇:劳动教育的宣传范文 下一篇:艺术审美价值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