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7:50:57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2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怀;主题;休闲农业;旅游

自2010年“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开始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兴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热,不仅乡村旅游的投资规模增加了,人们对回归田园,休闲乡野的热情也大大增加了。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以农家乐为发展基础的休闲农业项目,得益于市场需求的膨胀,许多低端的农业采摘项目扣上休闲农业的帽子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在发展同质化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类项目不行了,许多投资方开始真正用心的研究在休闲农业项目中引入主题的概念来吸引游客。本文研究的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1 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的基本情况

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以下简称“辽源项目”)是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子项目,用地位于辽源市市区的西北部,总用地面积为260公顷。结合政府部门的要求,本项目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要同科普教育示范的功能相吻合,同时要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既不能大拆大建,又需要有文化创意性的内容,要良好的统合到一个主题中来。

2 项目的情怀主题寻找

2.1好的主题要有情怀

变形金刚拍成好莱坞大片,能够在全球有巨大的受众群,其实不仅仅在于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更在于变形金刚这个主题勾起了整整一代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追梦情怀。迪士尼引入中国的火爆,不仅仅是由于他是一个运作规范的大型娱乐文化公司,而是在于人们一提起迪士尼就会想起儿时和米老鼠唐老鸭一同成长的那段岁月,这就是情怀。每一个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的主题也都需要在情怀上做好文章。

2.2 一个主题串联两大主线

在辽源项目中其实任务书的要求很明确,一方面要打造出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针对于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结合于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庄现有的环境与住宅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如民宿化改造,做知识青年风。即这两大主线中一个是青少年的知识情怀,一个是中老年的文化情怀。那么这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两条主线如何能够串联到一个共同主题上呢?

这是本项目的最大难点。我们知道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一同去K歌时,80后永远喜欢东风破、台,70后总是喜欢吻别、小城故事,60后总是那么留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什么呢,其实60后、70后也都经历了80后所喜欢的周杰伦时代啊?在疑惑中我们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人最喜欢的那些歌曲和时尚都是他们各自在年轻时最流行的那些元素,因为这是他们的青春,是他们永远最美好的记忆。

所以我们选择青春作为项目的主题,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就是他们的当下,对于中老年来说青春就是曾经的岁月,在这一点上主题概念统合了。

3 一个主题串联旅游产品

青春主题选定以后,规划对两大主线功能进行了产品化延伸,提出了三大青春主题,旅游产品。它们分别是青春之美、青春之歌和青春之悦主题。青春之美打造了三大旅游产品,浪漫青春――青春湖畔赏千亩桃园,华丽青春――星级酒店享田园水景,写意青春――盛世荷塘望似水年华;青春之歌打造了两大主题产品,畅想青春――智慧温室畅想科技未来,励志青春――农科平台承载科普中心;青春之悦打造三大主题产品,探索青春――农耕劳作体验农业文明,快乐青春――农庄文化回归生态故里,愉悦青春――开心牧场体味童年时光。

另外由小康村改造而成的“回忆书”功能区域则是记忆青春最好的表达,这里将是回味辽源几代人青春记忆情怀的聚合地。这样同前面的八个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本项目“一心、三区、八点”的格局。共同构建了青春恋曲约瑟夫主题园的文化体系,实现了农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它使农田景观化,农地产业化,农村魅力化,农民人才化,进而实现了“四农一体”的创新式升级。

规划也通过这个主题的打造实现了项目的品牌价值,通过现有民居的民宿化改造实现了建筑价值,通过水系的重新梳理实现了新的环境价值,通过农民的技能培训实现了有益的社会价值。

4 情怀主题的重要意义

4.1情怀主题能够有效融合多年龄段需求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项目中用青春情怀的主题良好的统合了不同年龄段的实质需求,基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整体目标,实现了全龄化的功能吸引点。正是由于这种情怀,才促进了旅游方式从观光式向体验式、度假式的转变,而后者两种方式的落实则一定是基于多年龄段需求的满足之上的。

4.2 情怀主题可以使项目主题拥有时间张力

情怀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在曾经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忆性共鸣体验,这让许多中老年人对自己曾经故事的回忆得到了某种曾度的实现,更成为一种向后代炫耀说明的最好载体。因此情怀主题会吸引一大部分潜在客源,因为这种主题不是生硬植入的,而是在时间轴上的牵引出来的,所以情怀主题更有时间张力。

4.3 情怀主题让旅游项目拥有品牌特色

基于情怀主题的目标,项目投入中必然会围绕这个主题做大量文章,所以在项目成型后已经是一个拥有自身明显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了。基于这个突出的特色优势,整合旅游产品资源,整体推广宣传项目品牌,这就良好的实现了品牌与特色实质的真正统一。

4.4 情怀主题可以有效促进项目重游率增长

情怀主题往往可以吸引到某些特定的人群,这类人群在这种主题下可以找到情感共鸣的元素与生活方式,这是其他类旅游项目所不具备的,因为情怀旅游的体验性很强。不同于观光旅游项目,看过一次下次就不想来了。情怀旅游可以让特定人群在实现会员制以后大大的提高重游率,而重游率价值对于一个旅游项目来说是最为宝贵的价值。

结语

在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有关情怀主题旅游的思考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一个依托,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方式想必会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王志坚. 湖南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寿文化主题探索. 湖南社会科学, 2013,(05).

[2] 陈琳. 休闲农业园区主题文化表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2015,(06).

[3] 邵明翔.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03,(06).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4篇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末,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探讨也起主要集中于21世纪初,2006年后研究的论文开始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分成两大类:基础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具体内容归纳如(见表1):从表1看,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基本处于一般性研究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内容上看,对于和服务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质量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领域,仅仅在部分研究成果中闪现一下。并在浙江等地方性评价标准中,以非常小的比例体现在评价项目中。因此,有关国内从知觉服务质量角度研究休闲农业营销创新的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盛行(方世敏),当前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产品和功能的开发、市场研究、可持续性发展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国外休闲农业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产品和功能开发研究。A.Hjalager(1996)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C.Hegarty(2005)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但其多样性则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农场主拥有土地、经济上依赖于农场经营、休闲农业深受大众欢迎,是刺激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有诸如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转型与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文化是休闲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JohnTribe(2000)认为,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乡村性将受到削弱。T.J.Forsyth(1995)对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的研究表明:旅游业不能使最贫穷的小农户致富,但它可使那些有能力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旅游业的农户增加收入,发展旅游可能使农村社会进一步贫富分化,并因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或环保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环境退化或环境改善。

宏观管理政策研究。在欧洲,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的措施主要是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财政支持,设置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等。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方面研究较多。英国约有10000个农场提供膳宿服务,但一半多的经营者未参加任何质量保证监督计划。AlizaFleischer(2005)对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与放弃农业生产活动的旅游企业的比较研究证实: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绩更好。

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研究。当前国外学者在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已有的文献揭示了服务质量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ichel(2000)则采Gronroos(1984)的观点,以技术质量及功能质量维度衡量服务质量,并参考Fleischer(1993)技术性及功能性二维度下之衡量问项,拟定休闲农业观光服务质量属性的问项;Akama&Kieti(2003)探讨肯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狩猎旅行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质量衡量维度采用了Parasuraman(1988)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参考SERVQUAL问项,以服务为导向,配合国家公园特殊性来拟定服务质量属性;Maryam(2003)则是探讨参与生态旅游之期望服务质量,经因子分析,将参与生态旅游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归纳出六项维度,分别为生态有形性、确实性、可靠性、反应性、同理心及有形性等方面,并将其命名为“ECOSERV”,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建立了一个指向性的方向,其中生态有形性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中最受游客重视的一个维度,游客对生态有形性的重视所表现的行为对环境是友善的、具有较小破坏的,该篇论文验证了应用服务质量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了地理位置、休闲农业分类等等方面。国外研究在早、中期基本局限在产业的界定和政策支持上,随着该产业的逐步成熟,研究重点偏向于具体经营的角度,主要还是围绕顾客,如何在一个新兴产业中嫁接成熟的服务理念,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服务营销的质量问题,仅仅停留在服务质量与休闲农业的相关性分析,为对服务质量评估维度和休闲农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论证。

结论与展望

总之,国内目前研究侧重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定位和功能,缺乏对休闲农业实际接受者---顾客感受的研究,而国外虽然对该问题已经展开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研究的对象为其本国的公民和休闲农业,其研究的对象与我国的公民消费心理存在较大差异,且外部环境也不一样,且未进行深入的因果关系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休闲农业的服务创新不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基于国外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公民,以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影响休闲产业的各服务质量因素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因果关系,提出我国休闲农业服务营销创新的路径,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休闲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统计分析

中国 《辞海》对休闲的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英语中的休闲(recreation)涵义为:(1)消遣,娱乐;(2)(身心的)休养。考察其词源,原文是recreate,意为再创造和复原。这使休闲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即休闲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的健康、重新创造生活、丰富人生的一种活动,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所谓休闲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的总和。休闲文化与人们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强度和方法密切相关,并反映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的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诸方面。休闲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现代休闲活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各个角落,而且表明休闲活动的展开与人类文化的交融又生成了新的文化层面,休闲文化成为21世纪高效的社会生活和优质的个人生活的重要标志。

读书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图书馆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场所,读者可以在此尽情享受文化熏陶。休闲文化花费少,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可以在轻松随意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尤其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大部分文化休闲活动都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中得到实现。

一、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的确定

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为主,以《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为补充,检索了2002年到2012年的相关文献。条件为: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12-11-23) 并且 主题=休闲图书馆 或者 题名=休闲图书馆 或者 关键词=休闲图书馆 (模糊匹配),得到第一次的检索结果。再用: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12-11-23) 并且 主题=休闲阅览室 或者 题名=休闲阅览室 或者 关键词=休闲阅览室 (模糊匹配),得到第二次的检索结果。把两次结果经筛选、去重、比较后取得。

二、学术期刊载文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时间分布分析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最终检索到2002—2012年我国研究休闲图书馆的论文共154篇,年均发文14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呈波动发展。总体来说虽较初期研究成果有所增长,但数量并不稳定,甚至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学界虽然对休闲图书馆有所关注,但并未形成研究潮流。

(二)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从刊登论文的期刊分布可以看出,2002年到2012年,发表在图情类31种期刊的论文有100篇,占全部的64.9%,平均每种刊物发表3.2篇。其中,根据2012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有12种核心期刊发表了24篇关于休闲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占全部的15.6%,平均每种核心刊物发表2篇。其余54篇则分散在各种其他良莠不齐的期刊中。这一现象说明,第一:图书馆专业总体不太重视休闲图书馆的发展;第二:在休闲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成果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深入,多集中在一般期刊上,少有优秀作品在核心期刊大量出现;第三:关于休闲图书馆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种刊物上。

表1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期刊分布表

期刊名称 论文数

图情类核心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1

图书情报工作 2

图书馆论坛 3

图书馆 4

图书馆建设 4

情报理论与实践 1

情报资料工作 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

图书馆学研究 3

图书与情报 5

国家图书馆学刊 1

图书馆杂志 2

其他图情类期刊 现代情报 3

山东图书馆季刊 3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4

图书与情报 5

图书馆学刊 7

图书馆学研究 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

高校图书馆工作 1

河北科技图苑 4

河南图书馆学刊 4

新世纪图书馆 4

江西图书馆学刊 6

四川图书馆学报 3

图书馆界 1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5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7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

贵图学刊 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3

总计 100

(三)论文著者分析

表2是2002年以来写关于休闲图书馆的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大多作者只发了一篇文章,在统计合著的情况下,有163位作者发文1篇,发2篇文章的有4位,5篇的1位,6篇的2位。分别占著者总数的96.4%、2.3%、0.6%、1.2%。其中,合著论文数量大,2人合著的有29篇文章,3人合著的有2篇文章,总计占论文总量的24.2%。且有一些文章是相同作者,内容雷同,有一稿多投的嫌疑。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只是发一事之想的文章,对于休闲图书馆缺乏持续、全面的关注。从发文数量上可以看出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梁柏静和湘潭大学管理学院的刘昆雄是休闲图书馆方面的领头人物,但刘昆雄的研究范围只是在休闲图书馆的功能上,且文章集中在2003年和2004年发表,之后再没新的进展。梁柏静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从休闲教育到休闲图书馆的功能均有涉及,且从2004年到2007年均有文章发表。

表2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统计表

作者 论文篇数 作者 论文篇数

谭楚子 2 刘懿 5

徐丽琴 2 梁柏静 6

齐珊 2 刘昆雄 6

李慧玲 2

注:发文1篇的作者有163位(包括合著作者)

表3是2002年以来研究休闲图书馆的作者所在的机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关注这一问题的机构主要有高校图书馆、各省市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其中,高校对于休闲图书馆的关注最为突出,其成果占总文章数量的一半,这说明了高校图书馆是休闲图书馆前沿成果的主要提供者。

表3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系统分布表

系统名称 篇数 百分比

高校图书馆 71 46.1%

公共图书馆 40 26%

高等学校院系 30 19.5%

其他 13 8.4%

合计 154 100

(四)论文主题分析

154篇文章涉及方面不一,如表4所示,有主要介绍单个图书馆的个案分析,有主要涉及某个方面的单主题研究,也有全面概述多个方面的多主题研究。其中,以单主题研究中的休闲功能研究最为突出。

表4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主题分类表

主题类型 篇数 百分比

个案分析 11 7.1%

多主题研究 23 14.9%

单主题研究 休闲服务 23 14.9%

休闲教育 18 11.7%

休闲功能 51 33.1%

休闲建设 17 11%

休闲阅读 9 5.8%

休闲旅游 2 1.3%

1. 个案分析。关于具体图书馆的个案分析有11篇,占总篇数的7.1%,发表时间较晚,说明随着休闲图书馆实践发展,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从而吸引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研究者们对每个案例的切入点也不同,有关注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的,有介绍新型办馆模式的,也有从建筑装潢的角度介绍典型案例在休闲方面的建设。例如,汕头市利用潮汕茶文化与阅览室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阅览室。南京图书馆多元化发展,南图讲座、展览、演出,渐成品牌。

2. 多主题分析。多主题分析的论文数量有23篇,占全部文章的14.9%,仅次于数量最多的休闲功能。发表时间早晚不一,分布在这11年的各个时期。说明虽然效果有限但关于休闲图书馆的普及、介绍工作一直在进行。多主题分析的论文重全不重精,多着重在介绍休闲与休闲文化,强调图书馆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可能性、重要性上。也有分析我国图书馆发展休闲文化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其中来自滨河学院图书馆的齐珊,开始关于未来休闲图书馆发展的讨论,内容涉及休闲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价值定位和效益。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曹祎,从学术的角度介绍国外严谨休闲理论及其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之间的关系。

3. 单主题分析。单主题分析的论文一共有120篇,占全部文章的77.9%。如表4所示,包括休闲服务、休闲教育、休闲功能、休闲建设、休闲阅读、休闲旅游在内6个方面,但研究点很集中,最多的休闲功能就有51篇,最少的休闲旅游只有2篇。如表3所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高等学校院系都是休闲图书馆的研究主体,每个主体都有结合自身情况分别就6个单主题做针对性的研究。

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体现是人们通过图书馆高层次文化娱乐的调适,来消除工作疲劳、缓解学习压力,提供精神愉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51篇文章主要是从如何发展高校、社区、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方面进行的讨论。来自湘潭人学管理学院的刘昆雄分别从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人文和经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来自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梁柏静则利用包括马斯洛需要理论在内的多种理论,对休闲功能和其人文价值进行了讨论。

休闲服务的文章有23篇,占全部文章的14.9%。概括来讲,图书馆的休闲服务是以图书馆资源为依托,根据各馆的性质、特点、任务以及其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科学性、人文性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图书馆提供的休闲服务内容是其它各行各业无法替代的。近年来,社区和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越来越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图书馆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成为人”的过程,其休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如何去科学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而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图书馆是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思想流的汇聚地,是公众获取文献信息的平台,是公众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为社会营造一个读书学习、文化休闲的良好氛围,利用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休闲教育的基地。18篇文章中,高校图书馆休闲教育是人们探讨的主流,高校图书馆不但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资源、计算机通讯资源,还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优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将责无旁贷从满足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树立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理念,进而成为休闲教育的平台。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应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要求,及时调整阅读服务的内容和策略,使图书馆的服务更适应读者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也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塑造美好心灵的社会主流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新时期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具体措施例如:根据休闲阅读的内容需求,为休闲阅读提供丰富的健康向上的读物;对休闲阅读进行适时引导,正确发挥休闲阅读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等。

图书馆休闲建设包括有馆员素质建设、资源布局、服务时间、内外环境、人文氛围等等,从硬件到软件多方面的建设。人们也提出多种新型建设模式,如图书馆与咖啡馆结合发展;摩尔图书馆;休闲书吧;城市“第三空间”。

近些年出现了关于图书休闲旅游的研究,虽成果不多,但不失为一大亮点。图书馆除了为旅游提供信息资源、进行旅游宣传建设,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来自梧州学院的唐峰陵、黄付艳就针对图书馆自身旅游资源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情况

2002—2012年的研讨会/会议论文有3篇。分别是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中发表的胡遂生、王强的《论高校学生休闲阅读的特点及引导方法》和余民莉、艾春红、梁玉兰的《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要重视休闲文化》,还有在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发表的黄诗南的《新时期应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娱乐职能》。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很多论文存在雷同研究,创新不够,多只局限于几个老生常谈的方面;第二:多数是基于以往经验成果的再次整理,缺乏新的实践探讨;第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结合不足;第四:多是以中国自身实践研究为基础,很少引入外国相关经验理论;第五:大多数文章是一时之论,研究没有持续性。因此,我认为应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实践,长期关注,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成果。探求休闲图书馆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懿.休闲伦理视野中的图书馆休闲教育[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4:580-581.

[2] 何艳群.大学生休闲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2:21-23.

[3] 陈侠,王惠翔.基于文献计量的图书馆休闲研究成果分析[J].现代情报,2008,03:34-36.

[4] 余训培,汪恒.图书馆休闲:可能性、障碍及其内容[J].图书馆,2006,05:32-34.

[5] 曹祎.搭建休闲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桥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39.

[6] 齐珊.休闲图书馆的未来走向[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01:45-46.

[7] 刘敏.公共图书馆的休闲文化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1,05:115-119.

[8] 郑良光.争取社会合作,发挥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以汕头市图书馆茶文化阅览室建设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04:149-151.

[9] 刘昆雄,李慧玲.图书馆休闲功能之经济价值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38-40.

[10] 刘昆雄.论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人文价值[J].图书馆学刊,2004,02:25-26.

[11] 梁柏静.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图书馆的休闲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01:9-11.

[12] 梁柏静.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与人性关怀[J].图书馆学研究,2005,04:5-8.

[13] 潘杏仙,梁新潮.图书馆休闲服务形象的塑造[J].图书与情报,2005,03:65-67.

[14] 李青,常爱东.休闲阅读与图书馆的服务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02:118-120.

[15] 陆和建,赵芷涵.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05:18-21.

[16] 齐珊.浅谈图书馆的新模式——休闲书吧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72-73.

[17] 阎佳梅.摩尔图书馆——新一代图书馆构造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9,10:79-81.

[18] 鲍甬婵.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J].图书馆论坛,2011,05:16-18.

[19] 郑斐,王璇.论图书馆与咖啡馆的多元化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S2:21-23.

[20] 唐峰陵,黄付艳.图书馆旅游休闲功能探究[J].图书馆界,2009,02:19-21.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点;发展前景;对策

中图分类号:DF413文献标识码: A

一、前言

在农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休闲农业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各地政府对休闲农业重视的程度也越来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休闲农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近几年来,在农业领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多层次综合开发利用农业资源,提升农业发展的资源及市场潜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促使城乡差距缩小;引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其经济的快速高效增长与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这些已经成为涉农问题研究的重点.本文希望通过对休闲农业的系统研究,找出一个突破传统农业,使当下现有的农业设施和农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一条农村发展新道路,并能为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特色的“三农”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其次,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村居民对于休闲农业的认识还处于“懵懵懂懂”的状态,还没有形成规模生产和产业经营,对这一产业形式和领域也缺乏系统深入的研究。纵观国内外近十几年对休闲农业的研究,目前国外有关休闲农业的专著非常少,国内多数关于休闲农业的论文,还只是停留在对各地区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后基本经验的简单化总结这一层面上,站在理论的高度上对休闲农业进行论述的论文很少。

三、休闲农业的特点

1、休闲农业的发展历程

在经历萌芽起步、初步发展、较快发展和规范提高4个阶段的同时,休闲农业在发展、经营主体、空间布局、经营规模、休闲功能5个方面正在发生着重大转变。一是在发展上,从农民自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转变;二是从休闲功能上看,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的单纯方式,向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等方向转变;三是从空间布局上看,从最初的景区周边和个别城边郊区,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四是从经营规模上看,由零星分散状态,向园区和集群发展转变;五是从经营主体上看,从以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经营、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2、休闲农业是适应时展的产物

休闲农业是适应国内外农业发展趋势的新产物,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作为一种新型农业发展形态和新兴农业产业,休闲农业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为主要目标,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把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服务业紧密连结为一体。作为一种农业经营方式,休闲农业汇集生产经营、农村文化及农村、农民生活习俗等,经过科学规划、开发,提供休闲观光、度假体验、娱乐健身、教育培训、推广示范等多种服务,集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

3、休闲农业使人类更加亲近自然

休闲农业以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为主题,结合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充分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休闲农业利用田园风光、农村自然景观、生态环境、科技示范园区等,集生产、生活、生态于一体,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和人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状,把高效农业和现代农业特征相结合,为城市居民提供了亲近自然、回归自然、陶冶情趣、休闲娱乐的机会。

4、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

随着科技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形成了农事活动与旅游相结合的农业发展形式。为想了解农业、熟悉农村,倾心于回归自然和原生态,渴望在节假日到郊外观光、旅游、度假的人群提供了便利和服务。休闲农业以农业为基础,利用农业、农村资源,融合农业科学技术和现代农业设施,让顾客从事农耕、收获、采摘、垂钓、饲养等活动,享受回归自然的乐趣。正是在这种形势下,传统休闲农业、都市型休闲农业、科技型休闲农业、奇异型休闲农业等多种休闲农业经营模式随之产生。

四、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对策

1、政府加强引导,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各级政府部门首先应提高对这项科学性很强的工程进行系统性的认识,明确休闲农业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目的,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将农业生产和旅游活动有机融合在一起的新型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突破口,并能作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同时,发展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开发农业多种功能的新引擎,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新途径,推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社会发展的一门朝阳产业。

2、合理规划布局,改善休闲旅游环境

休闲旅游作为高层次的旅游活动,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合理布局,也要注重与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相关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村庄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资源环境保护规划的相互衔接,以人为本,适度开发,合理保护,确保休闲农业的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休闲农业发展起步晚、建设水平低、单体规模小且无序发展的现象,政府要以休闲旅游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部门,根据各地的农业特色结合地理特点、人文景观和产业状况等方面的发展基础,合理规划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区域、开发功能和开发时序,优化发展布局,突出经营主体和特色,开发具有鲜明特色的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应符合客源市场多层次、多方位的需求的农业旅游项目,形成有市场竞争力的休闲旅游产品,提高旅游接待能力,进而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同时,在休闲农业发展基础较好的区域,优先安排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整治项目,进一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营造良好的乡村休闲旅游环境。

3、突出特色,探索创新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

发挥地方特色,是地方休闲农业发展具有生命力的关键点。所谓的特色是树立休闲农业旅游品牌、吸引潜在消费者、避免休闲农业同质化的重要渠道。正如成都“五朵金花”发展整个过程,紧密结合当地的资源特色、人文底蕴,把文化因子和产业因素注入自身特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做成“一步是景、步步是景”的休闲旅游产品。

4、加大投入,建立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

完善农业旅游服务配套设施可以为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总体上来看,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完工对全县旅游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休闲农业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大多数景区仍处于开发程度低,服务接待设施规模小、档次低,难以满足需求,严重制约了景区发展。

5、注重旅游宣传,塑造地方休闲农业品牌

品牌是无形的,它代表产品的一种视觉形象和文化形象,也是休闲农业景区参与竞争的重要载体。成都“五朵金花”的成功经验之一,即通过举办花博会、首届乡村旅游节等形式,方便游客了解休闲景区的位置和活动项目,形成自有的品牌。坚持品牌宣传战略,通过多渠道、多种媒体、多种宣传方式推广,树立旅游品牌。

6、挖掘文化内涵,开发特色产品。

各地区具有众多的原始人文生态景观、带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古朴的民俗风情、各种农事节庆活动,这些资源均可开发成具有浓郁地方文化与生态色彩的休闲农业产品?如对农村古代建筑遗址的利用,包括古城、古井、古桥、古宅、寺院等建筑。对传统文化与手工艺等具有地方特色的艺术品的利用。此外还有地方特色民俗活动、传统节日、婚嫁礼仪及健身活动、宗教仪式等。

五、结束语

休闲农业在促进农业发展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扶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11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7篇

[论文摘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是顺应城乡消费新趋势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农村新型产业。本文以长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分析了新农村建设中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模式,针对其相应的问题,提出农家乐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农家乐旅游产业的概念:

“农家乐”,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的消费不能满足日益更新的精神和物质生活的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消费模式。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以本地资源为基础,优化组合各种生产的新兴旅游产业。它是一种逐步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和农业观光旅游项目。

二、湖南长沙农家乐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

据长沙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长沙市的农家乐有1415家,其中五星级农庄17家;去年乡村旅游景点接待总人数达835.2万,总收入超过10.5亿元

长沙农家乐旅游开发从不同的角度可分为多种模式:

1.城市郊区型。城郊经济基础好,空气洁净,交通便利,休闲农业发展的条件得天独厚,2.景区周边型。我市现开辟了8个森林公园,拥有大围山、黑麋峰等一大批风景名胜区,还有灰汤温泉、岳麓山等,是我市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最早的地区。3.基地兼容型。我市农村种植基地建设和农产品加工园区注意休闲项目配套,观光功能兼容,成为了很好的休闲观光场所,提高了综合经济效益。

按休闲农业的功能划分,目前有三种类型:

1.观光观赏型。我市农业种植资源极为丰富,长沙花木带、各地茶园果园药园和水面养殖等名优特产为开发观光型休闲农业项目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域。

2.参与体验型。以吃农家菜、住农家房、观农家景、干农家活的“农家乐”为主体的一系列产品现已初具规模。

3.休闲度假型。我市森林资源丰富,长沙植物园、望城黑麋峰、浏阳大围山等国家森林公园环境幽静,气候宜人,是天然的“氧吧”,利用其优质的生态环境建立森林度假村、开展“森林浴”避暑、度假、健康疗养、等活动,建立配套的休闲娱乐设施。

农家乐投资开发主体角度:

1.农户联合型:特点是:投入少,接待量有限;乡村文化保留完整;旅游带动效应有限。

2.(公司)农户型:特点是:引进旅游公司参与经营、管理;发展规模和接待量较大。

3.(公司,社区)农户型:特点是:参与三方责任和分工明确:公司负责旅游景点(区)的规划、营销、培训;村委会协调,农户按规定接待、导游。

三、长沙休闲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认识不到位,缺乏有效的引导。对休闲农业还存在模糊认识,缺乏有效的引导,有明显的盲目性。对休闲农业经营范围与活动内容的核定、服务质量的要求等方面缺乏统一、适用的规范标准。

2.经营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在软环境方面,由于经营休闲农业是一项新的事业,经营者缺乏必要的培训,组织能力及管理技能准备不足,往往凭着自己的经验对项目的建设及经营管理做出决策,跟不上市场对其发展的要求。

3.布局不合理,缺乏准确的市场定位。我市休闲农业发展速度快,但规模比较小,整体建设水平比较低,不能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一些地方为了凸现休闲农业的个性特色,采取“拿来主义”,不切实际,生搬硬套,结果弄巧成拙,效果不理想。

4.思路不开阔,缺乏多样的特色设计。我市现有休闲农业主要是以观赏型、娱乐型、度假型三种为主,务农型、品尝型、购物型、疗养型的很少。没有整体的营销,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无法提高休闲农业的市场号召力和提升休闲农业的知名度。

四、湖南休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1.特有的潇湘自然生态环境。长沙森林景观的季相变化明显。水系河湖水体四季丰盈,共同构成了“潇湘”山水风光长轴画卷,为长沙的乡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本底。

2.丰厚多奇的乡村景观资源。我市环城的大水面大面积的种植产业,体现了鱼米之乡的色彩;浏阳、望城、宁乡的传统农业文化景观,显示了山乡风情;使人感受到人类与大自然和谐的魅力,为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3.完善的交通网络。至2005年,全市周边已形成覆盖面大、通达性强的立体交通网络。长沙到其他13个市(州)以高速公路相通,我市乡村公路已经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网,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交通便利。

4.十分可观的潜在客源市场。从客源上看,“长、株、潭”2005年,三市非农业人口已超过400万人。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南面有广州、深圳;北面有以武汉为中心的华中城市群;是我市休闲农业旅游不可低估的潜在客源市场。

5.民间资本投入积极。休闲农业的广阔市场前景,吸引了多种投资主体的介入,而且形成了一个强有力的投资群体。我市农家乐旅游的投资构成中,农民家庭投资约占16%左右,民间私人资本和工商资本约占84%左右。民间资本已成为休闲旅游投资主体。

五、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加强领导,强化对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服务。从扶持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角度出发,把这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农村经济新亮点培育好、发展好,为之服务好。

2.以农为本,夯实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的产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利用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集“吃、住、游、乐”于一体的窗口功能,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现代农业建设。

3.注重特色,积极稳妥推进农家乐休闲旅游业的发展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结合长沙市地域特点、农业资源分布和开发现状,做好农家乐休闲旅游业发展规划。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字:茶馆研究;评述;展望

茶馆在我国的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中国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九十年代起,伴随着茶馆业的复苏,人们开始关注茶馆研究。作者以“茶馆”为题名/关键字,通过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数据库,查询1989―2009年期刊,检索到相关论文69篇,再通过资料收集方法,查询到5本相关专著。

一、研究文献数量统计

从时间跨度看,2000年是茶馆研究的起点,在这之前研究文献甚少,而2004年后论文数量由年均4篇上升至年均10篇。研究范围涉及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茶馆消费者、茶馆行业发展及趋势等问题。其中研究热点和重点是中国茶馆历史、现代茶馆及其经营,约占论文总量的74%。研究的薄弱环节是有关茶馆消费者的研究,论文数不足总量的5%。据此认为,中国茶馆研究刚刚起步,尚未引起业界和学界的关注。

二、研究文献内容分析

(一)中国茶馆历史研究

中国茶馆历史研究可分为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综合研究关注的是中国茶馆整体时代变迁。如徐传宏、骆(2005)、连振娟(2002)、周文棠(2003)、连振娟(2006)等分别对中国茶馆的演变历程进行了分析,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刘清荣(2007),他深层次地考察了不同时代的茶馆发展状况。专题研究指的是研究某一时代或某一地区的茶馆历史。宋代和清代是我国茶馆发展的两个重要转折时期,也是学者研究的热点。刘清荣(2006)、杨永兵(2004)侧重考察宋代茶馆,刘凤云(2002)研究作为社会化空间的清代茶馆,王鸿泰(2008)认为明清中后期茶馆由消费空间变为空间消费对象后,对城市生活产生意义。地区茶馆历史研究主要有雷友山(2000)和陈永华(2004),研究对象有旧时的武汉茶馆、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等。

(二)现代茶馆研究

1、茶馆功能类型研究

连振娟(2002)、徐传宏、骆(2005)、沈冬梅(2006)、徐明宏(2007)分别研究了茶馆的社会功能。此外,周文棠(2003)和徐传宏、骆(2005)对茶馆的类型作了探讨。

2、茶馆文化价值研究

陈香白(2000)探讨了“茶馆文化”概念,王德福(2002)论述了茶馆文化与社会文明的关系,王龙志(2006)分析对比南昌新旧茶馆文化,曾燕、杨国良、张付芝(2006)、杨丽娟(2008)分别对成都茶馆以及川西茶馆文化的旅游资源价值进行挖掘分析。

3、地区/城市茶馆研究

刘清荣(2006,2007)选取茶馆文化比较发达的七个区域,依次考察了在不同区域文化中生长出来的茶馆百态。吴旭霞(1999)将中国茶馆归为北方茶馆、江南茶馆、四川茶馆和南方茶楼,并对七个城市的现代茶艺馆进行研究。

(三)茶馆经营研究

茶馆经营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经营理论和营销策略等热点上。

1、经营理论研究

徐传宏、骆(2005)较全面地研究了茶馆经营各个方面,连振娟(2002)认为现代茶艺馆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民族文化为内涵。学者们还就茶馆经营理论进行专门研究。周文棠(2003)论述了茶馆经营的管理要素和内容创新,关瑞(2007)借鉴星巴克经验对中国茶馆发展理念提出建议,诸葛明(2006)对茶馆盈利模式进行初探。

2、茶馆经营策略研究

佘志芬(2000)在探索茶馆文化定位后提出茶馆经营思路,李晓明(2000)在分析北京茶艺馆经营结构基础上,提出相关经营策略。陆尧(2002)阐述了茶馆应当具备的特色,沈晨仕(2008)针对现代茶馆经营中的问题,提出一些特色经营策略。

3、体验营销的运用

体验式营销理论在茶馆经营中的应用是学者们关注的热点。苗泽华、薛永基、吴莉(2005)认为文化营销与体验营销相结合将会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刘华(2007)认为开展体验式营销已成为中国茶馆营销创新的重要课题,蓝彬(2007)研究了茶艺馆与白领体验茶文化之关系。

4、茶馆消费者研究

孙优萍、古赞歌(2005)通过研究发现不同茶馆提供的用来满足用户利益追求的侧重点是各不相同的,黄晓琴等(2006)调查济南茶馆经营风格及其被认可度,张颖彬、龚叔英等(2007)对杭州市民茶馆喜好进行分析,徐明宏(2007)分析现代茶馆消费主体的变化。

5、行业发展及未来发展研究

陈香百(2000)借用乌家培的未来管理五大趋势理论,提出茶馆管理五大趋势。张建国(2005)指出要用历史眼光看待现在和未来的茶馆业,刘清荣(2007)通过反思当代茶馆发展的不足,提出了未来茶馆发展的两大趋势和三大创新,陈文华(2008)对茶艺馆未来走向作深入思考。

三、茶馆研究理论与方法

作为休闲文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茶馆业,其研究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直接或间接运用其他诸多学科理论和概念,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市场营销学的相关理论。童国良借鉴体验式营销新模式提出茶馆消费发展策略;孙优萍、古赞歌运用产品概念分析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戴利朝运用社会学和历史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茶馆这一农村公共空间与基层社会整合之关联,徐明宏采用休闲学、社会学理论剖析杭州茶馆。此外,统计学方法也被引入茶馆消费研究,如张颖彬、龚叔英、施燕、张建英、钱富强的杭州市茶馆消费调查分析。这些研究成果充实了茶馆研究内容,虽说研究尚处于初探阶段,但学者们的不断尝试和创新,必将有助于茶馆研究及茶馆业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评述与展望

综上分析,茶馆研究领域正在得到扩展和丰富,各种学科的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被不断运用其中。但总的来说,茶馆研究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具体表现如下:

(一)基本概念有待明确,研究框架尚未形成。目前茶馆研究侧重于经营、应用层面分析,而对茶馆研究中的一些概念性问题探讨较少,而研究框架的不确定又使得研究内容分散、聚焦不集中。(二)多学科交叉研究文献少,研究深度不足。现茶馆研究多描述性分析,讨论深度有限,运用管理学、经济学及统计学等方法开展研究的高质量论文更少。(三)学术力量薄弱。一是茶馆研究者人数少且持续性差,二是现有研究者知识大多来自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知识结构单一,从而制约了茶馆研究数量扩张和质量提升。

因此,未来茶馆研究需要关注和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设立专业或相关研究机构,促进发展交流。茶馆作为茶文化的重要载体和休闲业的分支,从属文化和休闲研究范畴,建议在诸如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或世界休闲组织中国分会下设立茶馆专业研究机构,以集中优势开展活动。第二,学科建设问题。茶馆业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中国特色的传统行业,在中国及亚洲等地都有广泛的影响力,但茶馆研究尚不被重视也没有形成体系。茶馆学科建设需要考虑以下两方面问题,即理论构建和新的研究方法的探索,茶馆研究应积极吸收其他学科基础理论,逐渐形成和建立有自身特点的学科理论体系和创新的研究方法。第三,热点问题的探讨。未来研究中,作为茶馆灵魂的茶馆文化系列研究将进一步展开,如茶馆文化旅游资源开发,茶馆文化的体验、经营,以及茶馆的现代化管理和营销研究也将随着茶馆业的发展而成为研究焦点。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刘学忠.中国古代茶馆考论[J],社会科学战线.1994(5).120-125

[2]张一民,周美英.中国茶馆的演变及社会作用(待续)[J].中国茶叶加工.2007(3).52

[3]杨永兵.试论宋代茶馆的功能[J].农业考古.2004(2).181-184,198

[4]赵华.清代茶馆略论[J].农业考古.2007(2).97-101

[5]刘凤云.清代的茶馆及其社会化的空间[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2).118-124

[6]雷友山.浅谈武汉茶馆的过去和现在[J].农业考古.2000(4).143-144

[7]陈永华.清末以来杭州茶馆的发展及其特点分析[J].农业考古.2004(2).185-187

[8]宋毅彬,姜含春.中国现代茶馆发展初探[J].中国茶叶加工.2006(2).42-44

[9]陈香白.论“茶馆文化”[J].农业考古.2000(2).170-172

[10]王笛.二十世纪初的茶馆与中国城市社会生活――以成都为例[J].历史研究.2001(5).41-53

[11]关瑞.从星巴克看中国茶馆[J].中国市场.2007(16).56-59

[12]苗泽华,薛永基,吴莉.文化营销+体验营销――创造中国茶馆营销新模式[J].中国市场.2005(11).62

[13]佘志芬.关于茶馆业文化定位的认识与实践[J].农业考古.2000(4).135-136

[14]沈晨仕.传统茶馆的现代内涵挖掘[J].北方经贸.2008(2).52-54

[15]孙优萍,古赞歌.杭州茶馆产品的消费者利益追求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1).117-118

[16]陈文华.试谈茶艺馆的未来走向――《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序言[J].农业考古.2008(2).152-155

[17]徐传宏、骆.中国茶馆(第二版)[M].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05

[18]周文棠.茶馆[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2

[19]连振娟.茶文化博览:中国茶馆[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12)

[20]刘清荣.中国茶馆的流变与未来走向[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21]徐明宏.杭州茶馆:城市休闲方式的社会学分析[M].江南大学出版.2007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图书馆员;读者;和善;创新精神;电子阅览室

Abstract:Technology,mobility,the speed of information dissemination,a global and multi-cultural are changing the Electronic Reading Room.Costs of network connections continue to decline while capabilities continue to rise.Mobile connectivity is growing at an unprecedented rate.The growing importance between librarian and reader kind is a natural way to build a healthy and friendly atmosphere.

Key words:librarian;reader;being kind;enterprising spirit;Electronic Reading Room

在网络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不仅人心和善占据道德高地,提高政治素质、文化素质,强化服务意识,提高服务质量等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服务含义,作为知识的导航与传播者,应提高专业素质、信息素质、及创新素质,在电子图书馆、数字图书馆、云数据图书馆的时代,不断学习、积极进取。例如,如何应对4G网络时代,人人低头把玩移动通讯设备的现实,电子阅览室以往蜂拥踏至,如今门庭冷落[1],如何拓展服务方式,完善电子阅览室的服务成为首要任务。

4G移动通讯,高速光纤网络,败也萧何,成亦萧何。图书馆与校园网硬件合理配备资源,利用免费校园WiFi将电子资源呈现给校园内师生读者,拓宽电子阅览室的时空,提高校园网资源的利用率。在软件与服务方面,则努力提高同学的信息利用能力,寓教于乐,使之在利用校园信息平台中,收获良多,能利用电子阅览室的拓展空间优势,实现图书馆与师生的良好互动,要培育电子阅览室的良好声誉,使以人为本的服务思路落实到实处[2]。集网络、信息、学习、研究多功能于一体,能吸引更多有求知欲的读者前来学习,让读者自主地学习,拓展图书馆服务空间,发挥校园网的效能,对校园网电子信息资源爱不释手。电子阅览室直接提高服务质量的做法如下:

1.友善氛围与归属感。万事开头难,在新生入馆时,现场讲解如何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在过去以往的定期培训基础上加大宣传力度,增加电子资源、随书光盘、文献检索等内容。演讲者,对于刚刚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新生,注意养成微笑服务、和气用语、耐心解释的良好习惯,以老师和朋友的身份吸引读者,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又感到友善与温暖。同时,大一新生开始因对电子阅览室的好奇心,带着熟悉、了解的心态而来[3],使之有家的感觉,则可建立归属感。

2.精心设计、完善服务环节。编写介绍电子阅览室功能的宣传手册,并链接在免费WiFi首页,自动导航,引人入胜。另一方面,在一楼大厅滚动屏幕中增加对电子资源宣传内容,介绍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此外,联机公共目录查询系统(OPAC),在馆藏资源揭示方面存在检索功能过于专业、书目数据关联性差、检索结果可用性低、没有充分挖掘用户借阅数据等问题[4]。图书馆可以采用聚类的思想和数据挖掘技术,从基于检索字段的书目数据聚类、基于用户分类的书目数据聚类、基于用户资源利用行为数据统计分析的聚类3 个方面完善OPAC 资源揭示及书目推送服务[5]。

3.培养受益终生的检索能力。人在大学阶段只能获取所需知识的10% 左右,而其余90%的知识都要依靠在工作以后不断学习才能取得[6]。因此,“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大学生的信息意识和文献检索能力,教学生学会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图书馆网页中,刊载各种文献检索、论文写作等内容以及相关讲座录像,拓展讲座的利用时效,扩大讲座宣传空间。促进电子资源的利用,拓展电子阅览室时空。

4.拓展学习功能。许多读者利用图书馆购买的学习类数据库以及其它网络教学视频、教参资料,学习英语、计算机知识,或者练习计算机作业、复习功课等。若在电子阅览室进行信息利用技术讲座,电子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技术的可操作性强,上机讲座效果更佳,丰富数字图书馆的服务内涵。

5.满足研究型读者的兴趣。针对性培训,针对课程论文、毕业论文、期刊投稿论文等科学论文写作与电子资源利用环节,SRT、学位论文选题与网络信息服务等问题。邀请各学院专业老师进行针对性讲座,在电子阅览室里进行现场培训,拓展电子资源利用率,特别满足研究型的读者的科研兴趣。

6.借力双赢。在拓展电子阅览室服务内涵方面,主动联系各学院,为一些课程提供在电子阅览室授课,增加检索信息、评价信息、处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实践环节。

休闲文化强调对师生身心愉悦和情绪调节,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大学生活需要学生的自觉性,如在电子阅览室聊天、听歌、看电影、读网络小说、打游戏等现象[1]。午休期间播发一些轻松的音乐,通过电子阅览室,使师生获得陶冶情操、启迪智慧、放松心情、增长欣赏水平的功效服务。还可以通过休闲阅读、学术报告、时事论坛、艺术休闲、运动休闲,增加图书馆对读者的吸引力,增强图书馆文化服务的亲和力。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阅览室的服务功能。通过图书馆员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使师生感到人文关怀,获得文化休闲的乐趣。使广大读者在此学习到真正想学的知识,获得最大的收益。使它成为校园读者群中最具影响力和吸引力的素质教育单元,让教学在此得以延续。

读者座谈会,让馆员走近读者的有效途径,可以不定期组织座谈,参加人员要包括一些熟悉的老读者,也要一定数量的新面孔,通过座谈让馆员倾听了解读者心态,阅读需求,从而及时反馈,这样得到的信息才是比较真实可靠,这也是不断改进服务措施的好方法。

电子问卷调查这种方式是一种常用的方法,通过一些有代表性的,针对性的问题提问,包括服务态度和服务内容,有针对性的改进不足,尽可能满足读者要求。网络沟通这种方式更适合现代的读者。

通过图书馆主页的电话咨询、服务台的当面咨询、读者留言版的咨询,QQ在线咨询等方式,与读者进行沟通,也可以主动地在BBS上发帖,就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进行讨论。还可以把问卷调查的结果公布在上面,让读者和馆员以这种方式进行交流,以便成为使图书馆更好地服务于读者、服务于社会的重要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娜.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分析[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4):141-142.

[2]唐国萍,陆芹英,席庆奎,严谨.“宽带中国”工程背景下电子阅览室功能开拓[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3,25(12):

178-180.

[3]杨静,邹宇瑞.高校电子阅览室读者心理与服务浅析[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4(1):245-246.

[4]唐国萍.浅析利用大学图书馆OPAC的信息寻求行为[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5):52-54.

[5]邱均平,周毅.聚类视角下图书馆OPAC资源揭示与推送服务探析[J].图书馆建设,2014(2):17-20,24.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休闲旅游 政策保障 产业发展

休闲旅游以丰富的文化内涵、显著的休闲性和深刻的体验性等特征,逐渐受到人们的青睐,代表体验经济时代旅游发展的新趋势。随着人们休闲意识的逐渐强化,休闲旅游快速发展,呈现出休闲方式多样化、旅游时间分散化、旅游活动计划化、休闲诉求层级化、消费更加理性化等特点。本文以珠海市金湾区为例,探讨城市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特点及对策,希望能提供一些经验和借鉴。

1.珠海市金湾区休闲旅游业的现状

1.1发展势头迅猛。

目前金湾区依托临港工业和河口地理环境特征,交通条件优越,工业和传统农业观光基础条件优越,高端旅游产品硬件条件较好,对海泉湾温泉旅游区、航空城、金海滩、会展、高尔夫、乡村游等产品开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4年金湾区实现本地生产总值(GDP)200.36亿元,同比增长1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21.01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48.14亿元,同比增长13.5%;固定资产投资108.65亿元,同比增长2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82亿元,同比增长20.5%;外贸出口39.83亿美元,同比增长43.9%;珠海机场旅客吞吐量407.59万人,同比增长40.8%。在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休闲旅游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社会背景下,休闲度假旅游发展呈现出更快的趋势。

1.2发展面临瓶颈制约。

目前休闲旅游发展还存在很多制约。如集中性的节假日制度对旅游能级的提高起到严重阻碍作用。旅游消费需求具有弹性和多变性,但节假日时间过度集中,使旅游消费需求在同一时间集中释放,导致旅游客流过于集中,交通运输、旅游接待设施、旅游景区景点承载过量,服务质量下降,游客满意程度随即下降,旅游消费需求转移,削弱了旅游消费能级的提升。因此,目前的休假制度只适应浅层次的观光旅游,却制约和阻碍了高层次休闲度假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同时,经济发展总体水平和文化认同也是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另一制约因素。目前的大众旅游市场的消费指向基本还是“多景点+低团费”模式的产品,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多数居民尚处于富裕与非富裕之间,另一方面对“无所事事”境界的休闲度假方式还不能完全认同。

1.3市场尚需培育。

休闲度假市场还需要多方共同培育。从政府宏观管理角度而言,要促进休闲产业的发展,就要在全社会倡导选择健康、积极的休闲消费和生活方式,制订适合休闲产业发展的产业政策和制度法规。从游客受教育程度讲,休闲方式的选择与受教育程度密切相关,因此通过提高全民受教育水平倡导健康的休闲文化和休闲消费,是促进发展休闲产业的重要途径。当然企业的积极参与更是休闲旅游产业发展的最大动力。

2.对策与建议

2.1突出品牌,充分利用海洋资源,发展滨海休闲旅游产业。

以海泉湾温泉度假旅游区为中心,加快海洋温泉旅游产品的设施和服务配套建设,策划内容丰富的活动内容与演出,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景点的线路组合,辐射游艇、沙滩、龙舟等水上项目旅游,形成功能较全的区域性滨海休闲旅游服务。

2.2强调生态文明,充分利用丰富的土地资源,发展休闲农业旅游产业。

充分利用辖区内的休闲农庄、果园、鱼塘、农家乐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结合基本农业的保护,继续保持其传统生产模式,通过系统的展示和解说,将其开发成为独具特色的农业观光、休闲体验项目,学生认识社会的教育基地。

2.3依托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契机,发展会展产业。

依托国际航天航空博览会展览中心,结合西区特色产业开发,配套商务会议设施,优先发展符合珠海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展会、品牌展会和国际著名展会,推动品牌展会培育和发展,全面提高珠海会展业的国内知名度和影响力。

2.4突出地域特色,利用本地地理文化资源,发展康体休闲旅游产业。

区域文化的挖掘是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选择。区域文化也是旅游产品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内容,是其竞争优势的主要源泉和极具优势的战略财富。通过突出区域文化,提升旅游产品的档次,塑造形象,可以带来规模化的客源,并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充分金湾区历史名人、历史文化、森林生态、金湾高尔夫俱乐部等资源的空间组合优势,将古镇观光旅游、山地运动和高尔夫度假有机组合,依托城镇功能,提高绿化率,完善道路、河湖沿岸和公园等的绿化和景观设计,形成综合性旅游胜地。

将金湾区海洋温泉、高尔夫、游艇、乡村游、航空等丰富的旅游资源协调发展,打造集“海、陆、空”三位一体的休闲旅游产业群,推进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如图)

3.发展休闲旅游产业的政策保障

3.1经济扶持政策。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形成多渠道投入机制;完善金融信贷政策和税收优惠政策,最大范围地消弹休闲旅游领域内的价格歧视政策;做好休闲旅游的财政预算,完善休闲旅游的供应链体系,建立休闲特征明显的娱乐、演艺等的专项资金制度。

3.2社会促进政策。

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休闲旅游发展,形成社会投资的良好氛围,牢固休闲旅游的社会基础;鼓励公益设施、基础休闲设施等的社会捐赠;大力发展休闲教育,培养休闲旅游的专业人才;增加旅游保险险种,扩大旅游保险范围。

3.3科技支撑政策。

科学技术能够缩短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之间的时间距离,能够密切旅游经营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联系,能够拓宽旅游资源的发掘与利用范围,能够给旅游者带来新鲜的旅游体验。同时,旅游的异地性、知识性、体验性等诸多特性使其对科学技术的全球共享具有明显的依赖性,密切跟踪世界高新技术的发展,重点关注世界各国高新技术在旅游领域的应用和发展趋势,是加速我国休闲旅游发展的关键。

3.4环境优化政策。

关注生态文明,加速生态恢复;重视休闲场所和社区的旅游氛围的营造;建立软、硬环境保护和改善的监督保障机制。除制定并落实完善的休闲旅游政策保障体系之外,随着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还应该针对涌现出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及时的政策修改,修订不合时宜的条文,完善政策内容。同时,还要明确大政策下的小细节,维持政策的连续性,拓宽政策实施的渠道,保障政策的顺畅推行,最终确保休闲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卫武.我国休闲旅游业的现状、特征与发展趋势.旅游科学,2007,6:1-5.

[2]王蔚.山东省休闲旅游发展研究.博士论文,山东大学,2010.

[3]邓小海,曾亮,罗明义.国内休闲旅游产业研究文献分析.旅游研究,2014,10:45-47.

[4]黄群玲,刘晓平,梁琪.中山市休闲产业定位及结构分析.韶关学院学报,2009,6:23-25.

[5]罗自力,温萍.乡村休闲旅游产业定位思考.农村经济,2007,3:12-14.

[6]张颖.产业转型视角下的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探析.商业时代,2013,9:20-22.

[7]程琳.桂林旅游产品转型研究.硕士论文,广西大学,2008.

[8]蔡磊,张莉.我国城郊健康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研究――以济南市为例.安徽农业科学,2011,12:28-30.

[9]吴克祥,李舟.休闲旅游产业发展模式探讨.商业时代,2004,3:25-28.

[10]张峰,张小莉.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的发展策略.中国商贸,2011,7:31-33.

上一篇: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