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3 17:50:57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1篇

在中央关于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部署下,已有多个大城市把城市农业发展定位于都市型现代农业,实现了由传统生产型城郊农业向具有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推动了中国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农业在理论与实践方面的发展。

为更好地总结都市农业12年来的理论和实践经验,研究和促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科学发展,中国农学会拟于*月上旬在*市召开第八届全国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学术研讨会。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会议议题

本次会议的主题为:“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

主要议题有:城乡统筹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新格局;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多功能性;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创新发展与典型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科研教学体系建设;政府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中的作用;影响未来中国都市型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与对策;休闲农业的理论建设;休闲农业成功案例与典型模式;休闲农业产业的经营与管理;国内外在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方面的进展;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

二、会议时间和地点

*月*日在*市召开,*月*日报到。

三、组织形式

会议由中国农学会主办,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市农学会承办。

四、主要内容

(一)本次会议将作为第*中国科协年会第26分会场,与会代表参加中国科协年会主会场活动,参与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学术研讨会的交流,参观*市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的示范单位。

(二)召开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理事会,并对多年来在都市型现代农业和休闲农业理论与实践创新方面做出重要贡献的专家进行表彰。

(三)商讨建立“城市农学会协作网”,发挥学会体系优势,促进都市农业与休闲农业的发展。

五、会议征文

(一)论文征集

请围绕本次会议的议题撰写相关论文,论文格式详见附件1。

(二)其它资料征集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相关专著、完成的相关课题、各地都市农业的发展规划、各地推动都市农业的政策和保障措施、各地都市农业的主要模式、都市型现代农业主导产业与休闲农业产业(企业)的成功运作模式及相关照片等。

中国农学会都市农业分会将组织有关专家对征文进行遴选、汇编成《都市型现代农业与休闲农业产业创新发展》,并作为《中国农学通报》(增刊)发行。

(三)征文投送

论文投送截止日期为2009年7月1日(当地邮戳为准)。

1、请通过中国科协通用会议系统网上注册个人信息();

2、征文和报名表的电子版请同时发送至castnh@和castnh@两个邮箱;

3、请将征文及资料的纸质版邮寄至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

六、联系方式

联系地址: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20号楼

中国农学会学术交流处100125

联系人:周宪龙、康亚军、王全辉

电话:010-5919449759194487

传真:010-59194449

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

中国农学会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2篇

1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1研究方法

科学研究文献包含了学科研究的最新热点与动向,分析科学主题文献有助于把握学科研究方向,了解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主要采用科学知识图谱(CiteSpaceIII),对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全面的统计与分析。科学知识图谱能够针对科学主题的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等方面,进行学科网络机构的生动可视化展示,其相关参数主要包括:①时间跨度(Timespan)、时间切片(SliceLength)、频次(Frequence)、中介中心度(Centrality)的设置;②节点(Node)、连接线(Link)、网络密度(Density)、聚类指标(ModularityQ)的分析,③节点圆环大小、连接线、时间的识别。主要指标说明:①若聚类参数0.4≤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为合理,ModularityQ>0.8表明结果聚类程度较高;②生成的可视化图谱中,节点圆环的大小与分析对象出现频次成正比关系;③节点圆环外层年轮宽度与中介中心度大小成正比关系。

1.2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后称CNKI),分步对CNKI数据库中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收集。首先,关键词为“休闲农业”,期刊来源类别为“核心期刊”、“CSSCI”,时间跨度为2000~2014年,对已发表休闲农业相关文献进行检索,得到457条记录。其次,以博、硕士论文为主要来源,时间跨度为2004~2014年,检索经清洗后得到博、硕论文228篇。再次,增加“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等五个关键词进行补充检索,共得期刊论文1298条记录。最终,经过辨别、整理、去重,删除会议纪录、报道、无作者等,得休闲农业期刊文献1062条文献,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数据样本。

2结果与分析

2.1研究概况

研究成果方面,休闲农业研究在近十年中呈现快速、稳定增长趋势,从2000年的15条,到最高峰2010年184条;前期主要以休闲农业理论基础、概念定义等方面探讨为主,2008~2013年研究成果出现爆发式发展,其中以2013年为最,博硕论文以70篇占主要地位,单位则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代表。总之,休闲农业正逐渐成为国内农业与旅游研究的热门领域。研究内容方面,休闲农业较多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农业产业发展等方面进行交叉研究,现有休闲农业研究成果本身则以规划设计、对策性研究、发展模式等为主。

2.2研究结果

采用CiteSpace软件,首先,以2000~2014年为时间跨度,以1年为时间切片长度,以“keywords”(关键词)为网络节点,选择前50个关键词为每个时间区间被引词,以词频15次进行排序统计,得到174个连接点,288条连接线,网络密度为0.0191,生成可视化共被引网络结构图。其次,进行聚类分析,共得16个聚类,形成清晰的可视化的关键词共被引聚类知识图谱,关键词出现的频次反映在节点的大小上,频次越多,节点越大。从知识图谱中可知,“乡村旅游”频次最高,其次是“都市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取关键词频次15次以上,得到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排序。结合现有研究与关键词知识图谱可知,休闲农业的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领域联系较为密切、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内容分析法、SWOT分析、情景变量分析法、回归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空间计量模型、双钻石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因子分析法、CVM(条件价值评估法)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休闲农业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休闲农业规划与设计、发展模式、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生态保护、农耕文化等方面。

3休闲农业热点研究进展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基本属性,是农业经济的一种,但同时又结合了农业计划、农业建设、农业生产和农业部门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系统地继承与发展了传统的农业经济,是农业多功能性最重要的载体。本文重点论述休闲农业5个热点研究进展。

3.1基础理论研究

范水生等就休闲农业的概念进行过全面深入的探讨,果雅静等、牛君仪就休闲农业的发展模式较有研究,牛君仪认为有农业展示、农事参与、生态旅游、民俗文化、农家生活体验、农村度假娱乐等六种模式。王德刚则对世界旅游农业发展历史进行梳理总结出世界农业旅游大致经历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与创意农业三个历程,高志强等则对休闲农业的产业特征及演化过程进行深入研究,张强等则对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所促进的产业、资源、经济、城乡之间的融合进行阐述,而在宏观层面,刘春香对我国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有所研究。总之,休闲农业基础理论研究已涉及休闲农业概念、定义、类型、模式、政策、行业标准、产业分析等多个方面内容,形成完备体系。

3.2区域性发展问题

唐苏华等研究提出干旱区新绿洲五种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郭利田、孙兆慧等、胡爱娟等对区域间的休闲农业合作与发展进行探讨,齐永华等对我国城郊型农业的农业资源利用问题进行了探索性研究,赵玉榕主要以投资机制为主要切入点研究厦门借对台优势发展都市农业的政策建议,王树进等、王晓峰等、朱华武等则运用空间计量相关方法以省域角度休闲农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进行研究。就现存研究而言,区域性的休闲农业发展问题仍是休闲农业宏观研究的热点,主要以研究生论文研究为主。

3.3休闲农业旅游研究

游客满意度方面,陈胜科等、苗红等、赵仕红等、田彩云等在旅游者消费需求、游客需求特征、满意度评价模型、实证研究等方面进行过深入研究。旅游成本方面,邱生荣等采用情景变量法分析休闲农业游客的旅游行为进而指导休闲农场的科学管理与经营。旅游安全方面,陈水雄等对休闲农业的旅游安全进行过分析,提出海南构建休闲农业旅游安全保障体系的的相关措施。旅游开发方面,周丽洁就湖南省休闲农业旅游市场进行过对策研究。乡村旅游方面,王会娟、郭焕成等、杨载田等、耿品富等、张剑刚等则研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品体系、发展创新与路径、管理经营模式等方面。此外,王颖晖对休闲农业的旅游服务创新进行整合概念模型分析。总之,主要存在与旅游结合、产业协作、旅游成本、旅游安全、游客满意度、消费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3.4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

资源评价是休闲农业开发与设计的前提条件,阿布都热合曼•哈力克采用层次分析法对休闲农业资源评价构建了资源条件、开发条件、旅游条件等三方面的定量评价模型并实证分析,黄志红对休闲农业体验价值建立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肖光明构建了包括7项评价要素、26项评价因子和具体等级的休闲农业质量等级评价体系,并针对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实证分析。而在大区域的休闲农业产业方面,孔庆书等对河北2011年12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进行全面的DEA效益分析,刘军等采用层次分析法构建发展基础、协调能力、可持续能力等三大系统层的43个评价指标针对湖南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研究。在研究成果方面,以规划设计类为主的产业实践应用以硕士论文成果为主,而赵毅、邹宏霞等就休闲农业的规划、产品设计等有过研究。

3.5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

周彬等认为休闲农业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具有一致性,罗文斌等主要运用因子分析法研究休闲农业的社会居民经济社会影响感知度。钟平等、王圣军、姬汝茂、张胜利等针对新农村建设与休闲农业发展关系进行过深入研究,较多以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探讨休闲农业的开发与发展对策研究。

4结论与讨论

本文采用知识图谱(CitesSace)对我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进行全面深入分析,主要从我国休闲农业得研究热点与、重要学者、主要研究机构和权威载文期刊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就十年研究热点领域进展进行归纳分析。结果发现,休闲农业研究领域主要与乡村旅游、都市农业等领域互有交叉;研究方法主要有聚类分析、TCM(旅游成本分析法)、情景变量分析法、空间计量模型、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等;研究热点主要有区域休闲农业、资源评价与开发、规划与设计、利益相关者、游客满意度、标准体系、体验营销、空间结构与布局、农耕文化等方面。因此,本文认为休闲农业的研究前景,一是研究领域将更多与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性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等方面结合,研究内容更多转向休闲农业的计划、生产与管理,空间结构布局,美丽乡村以及社区参与、文化营造、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二是休闲农业各产业间的协调与合作要求产学研转化效率,产业体系选择与优化、园区建设与管理、农耕文化、休闲农业耦合发展等方面是未来重点;三是研究方法将由定性为主到定量为主,单一化向多样化且多方法融合运用;四是研究区域上实现更大范围的覆盖,特别是以福建为主的对台海峡经济区,中小城市周边地区以及资源禀赋条件优越的中西部落后地区。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3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

(四)动手能力弱化

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 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 6 个小麦品种,6 个玉米品种,4 个小豆品种,2 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 2003 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 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 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 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 2004 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 2005 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 3 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 30 学时理论课、10 学时实验课和 9 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 16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 8 学时理论课、16 学时实验课和 3 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 12 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

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 3 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 12 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 %。(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4篇

一、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专业口径狭窄

传统农学专业的学习对象主要是大田作物,如玉米、小麦、水稻,而北京郊区随着城镇建设的发展,三大作物的种植面积逐渐缩小,甚至生长期间需水量较大的水稻已经限制生产,小麦亦改为节水种植。有限的农用土地逐渐被籽种农业和设施农业的兴起所占领,传统农学专业人才应用的舞台日渐缩小。

(二)专业课程老化

传统农学专业的骨干课程主要是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和作物育种学。作物栽培学和耕作学课程的学习目标是提高粮食作物的产量,面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农作物种植的多元化、生产的机械化、设备的现代化和农业功能的转化,其学习内容与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渐行渐远。

(三)实践教学简化

学校正向综合大学转变,原本在校内的农场、实验田逐渐被其他功能的建筑所替代,实践教学远离教学区,实验课与理论课在不同场地进行,增大了实验课的难度和成本,原来每天都要求观察农作物生长情况的教学安排,在成本约束下,变成了一次,投入时间少,学生学农兴趣很难形成。(四)动手能力弱化在教学改革“厚基础”的大背景影响下,专业课时逐渐减少,相应的实践学时也在减少,在规定的实践教学时间内,很难培养学生扎实的实践技能。实验课中以验证性实验居多,教师无法得到学生掌握实验技能情况的反馈,学生也以考试能过关的低标准要求自己,导致实验设计能力差、独立操作能力差。

二、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的改革

针对上述问题,按照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特点和专业教师的业务优势,经过多方调研和论证,提出了“适合北京需求,培养都市型农业人才”的原则,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方向,构建课程体系,增加实践环节,争创特色专业。

(一)调整专业方向

农学专业的支撑学科以作物遗传育种学科为主,作物遗传育种学科是北京农学院重点建设学科,硕士点之一,以农作物种质创新和新品种选育为特色,先后选育出6个小麦品种,6个玉米品种,4个小豆品种,2个大豆品种,师资力量在种子科学方面有优势。其次,根据北京农业的发展方向,籽种农业将成为北京农业的优势产业。因此,农学专业在2003年第一次改革时,将专业学习方向调整为“种子科学与工程”方向。2006年,又针对北京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专业领域,借助本院园艺学科和北京都市农业研究院(北京农学院)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增设了“观光农业”的学习方向。至此,农学专业包括:“种子科学与工程”和“观光农业”两个学习方向,形成了培养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观光农业两个核心产业所需人才的新型农学专业,每年两个专业方向各招收一个本科生班。农学专业的两个专业方向直接针对北京都市型农业中籽种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的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北京籽种产业发展需要的,掌握种子科学与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理论、技能;懂得国内外种子法规、经营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能在种子管理部门、种子加工与生产、种子营销企业等领域和部门,从事新品种选育、种子繁殖生产、种子检验、经营与管理等工作的专业人才;“观光农业”专业方向侧重于培养掌握观光休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在农业观光园区、农业文化旅游产业、高科技现代农业园区等部门和领域,从事技术指导、规划设计、项目策划和管理等工作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二)构建新型专业课程体系

2005年在北京市教委“农学专业课优化整合及骨干课程体系的研究”教改项目的支持下,根据专业学习方向和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并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手段进行深入调整。经过反复修订,形成了现在的专业课程体系。“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包括:《植物育种学》《种子生物学》《种子生产学》《种子加工与贮藏》《种子检验学》《种子法规》《种子经营与管理学》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种子营销学》《作物栽培学》《耕作学》《园艺学概论》《植物种质资源学》《国际贸易学》等。专业课程体系以新品种选育、种子生产、加工、贮藏、质量检验、经营管理为主线,涉及种业产业化方方面面的知识;“观光农业”专业方向的专业必修课为《农业生态学》《植物种质资源学》《观光农业》《现代农业生产原理与技术》《都市农业发展规划》《都市型农业评价案例分析》等,专业选修课程包括:《新农村发展规划》《现代设施农业》《有机农业》《籽种农业》《农业项目投资与评估》《城市园林与绿化》《观赏植物装饰与应用》等,形成了以观光休闲园区、现代高科技园区建设、管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面向北京农业生产需求,很多课程没有现成教材,任课教师就边学习、边总结、边教学。学生感到学的知识理论联系实际,有用武之地,增强了学习兴趣和主动性。通过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的设置,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学习方向,每个学生都有专业特长。

(三)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为加强实践环节,在教育部“新世纪高等农林教育改革工程———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和校内外基地建设的研究与实践”(2002-2005)教改项目的支持下,将农业生产中常用的技能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形成实践课程《农事学》教学体系。《农事学》在2004年被评为北京市精品课程,其配套教材《农事学实践教程》为2005年北京市精品教材。目前,该课程改名为《植物科技技能训练》,成为植科学院所属农学、园艺、植保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该课程从大学第一学期开课直到第四学期,每周3个学时。在农学专业两个新学习方向形成后,又对专业课学习增加实践环节。原则是专业课学时不变,调整实验课时和增加教学实习天数,同时安排一些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现在的专业课都增加或补充了实践教学,例如,《植物育种学》课程包括30学时理论课、10学时实验课和9天教学实习;《种子加工与贮藏》课程包括16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种子检验学》课程包括8学时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和3天教学实习等等。在科研实践、生产训练和创新竞赛等活动安排上,第四学期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假期或周末参加不少于12天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在学习专业课之前了解农村、了解农民、了解农业生产。第六学期以毕业论文为主线,学生自由选择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参加导师的科研课题活动,完成毕业论文,毕业前答辩。同时组织、鼓励学生申报市级或校级“北京市大学生科学研究与创业行动计划”项目课题,通过参与项目研究的方式激发大学生创新与创业热情,提高科学研究与创业能力,目前,农学专业已经形成了以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为基础、有一定理论体系和实用价值的实践教学体系。该体系包括:(1)大一、大二学生设置有《植物科技技能训练》课程,每周一次3学时,学习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技能。(2)大二学生参加不少于12天、由教师指导的“三农问题调查”和“拓展训练”活动。(3)大三学生开始参加科研训练,加入到指导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在科研活动中进行毕业论文设计、实验实施和写作,毕业前完成论文答辩。(4)大四学生在第八学期结合就业参加毕业生产实习。这一套实践教学体系,保证学生在大学四年期间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不断线,培养学生的理论结合实践的能力。同时,每年聘请名师专家来校讲学,使课堂教学与北京都市农业的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基本实现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实践教学往往难以掌控,为了督促师生更好地完成实践环节,在考核上制定了一系列的评价标准,完成后计学分,保证教学质量。例如,(1)在每次实验、实习结束后,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或实习报告,分别考核,考核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30%~40%。(2)“三农调查”和“拓展训练”等实践环节,要求每位学生深入北京农村或农业生产一线,进行调查、考察,结束后完成调查报告,采用答辩方式,全体导师为评委集体考核,合格后方可计入学分。(3)毕业论文采用导师负责制,学生每人一题,依次完成论文综述、论文设计(开题报告)、论文写作和论文答辩等工作,每项工作均由导师进行评价和集体考核,最终成绩采用优、良、中、及格四个等级,毕业论文只有达到中等以上成绩,方能合格毕业。几年的实践表明,实践教学的严格要求,督促和激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提供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和条件,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后很容易融入到工作岗位中。

三、都市型农学专业的建设成效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5篇

近年来,西夏区党委、政府充分依托本区特有的人文资源和良好的生态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使其成为助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的朝阳产业。2011年3月西夏区喜获国家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全国首批休闲农业示范县”称号。

科学规划,明确目标

制定出《西夏区加快休闲农业发展的意见》和《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规划》,确定西夏区休闲农业发展的三大区域和五种类型。

三大区域为镇北堡镇芦花地区现代农业观光和适水产业区、201省道沿线两侧多功能服务区、贺兰山东麓休闲度假区。五种类型:一是以绿色、自然、生态为主线,为游客提供田园景观欣赏、农事体验、水果采摘、休闲垂钓等服务的生态观光型;二是依托原有自然风光和生态农业园区,建造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度假、娱乐、餐饮、住宿等服务的休闲度假型;三是依托原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让游客在游览自然美景的同时增进对特色产品了解的特色体验型;四是利用自身产业优势,把现代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与休闲观光、科普教育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型;五是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风俗吸引游客,让游客充分享受浓郁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的民俗文化型。

资金扶持,项目带动

一是近年来争取上级资金4000多万元,实施了镇北堡生态旅游小城镇和兴泾镇回族风情小城镇建设,辐射带动旅游产业发展。二是争取和实施了贺兰山东麓封山育林、防沙林等生态绿化项目,加快沿山经果林产业长廊建设,总量达到2.2万亩;三是争取日元项目对201省道沿线休闲农业景点生态环境和矿区环境进行治理,累计投入资金3000万元以上,治理面积5000亩,植树15万棵,园区生态植被得到有效恢复;四是争取自治区项目资金支持园区建设,2009年为红柳湾山庄争取外债资金3000万元,建成葡萄园3000亩论文联盟;五是争取政府支持,完善道路设施,2009年争取自治区交通厅项目资金,修建园区道路9.6公里,完善了道路基础设施。基础设施的完善,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广泛招商,引导社会参与,鼓励各类经济组织参与休闲农业建设

近年来累计吸引民营企业投资、个人股份制投资3000多万元,扶持休闲企业发展。为创新发展理念,西夏区区委、政府组织企业负责人到区外考察学习,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并以宽松优惠的招商政策,鼓励扶持,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全区上下形成了“树良好旅游形象,创良好旅游环境”的氛围。

政策扶持,打造品牌

为支持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西夏区从休闲企业周边环境卫生整治,环境绿化等方面予以支持,助推产业发展;筹集资金50多万元对红柳湾山庄、瑞德森生态农庄等8个示范项目进行了扶持。培训从业人员450人次,培训内容涉及服务规范、礼仪礼貌、饮食卫生、消防安全、诚信经营等方面,提

转贴于论文联盟

高了经营者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为提高休闲农业的知名度,积极支持企业举办了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事节庆活动,如万义生态园的“九月采摘节”,志辉公司的“生态观光园巡游”,既宣传推介了地方特色农产品,又给游客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6篇

我国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末,相应的理论研究与发展探讨也起主要集中于21世纪初,2006年后研究的论文开始大量出现。从研究内容看,主要分成两大类:基础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具体内容归纳如(见表1):从表1看,国内关于休闲农业的研究成果偏重于理论研究,个案研究局限于描述性研究,基本处于一般性研究阶段,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实证研究,从内容上看,对于和服务企业密切相关的服务质量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领域,仅仅在部分研究成果中闪现一下。并在浙江等地方性评价标准中,以非常小的比例体现在评价项目中。因此,有关国内从知觉服务质量角度研究休闲农业营销创新的问题还处于萌芽阶段。

国外休闲农业研究现状分析

国外休闲农业起源于19世纪,历经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目前在欧美、日本和澳大利亚等国最为盛行(方世敏),当前国外学者对休闲农业的概念、产品和功能的开发、市场研究、可持续性发展和宏观政策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充分,获得较多的研究成果。国外休闲农业的具体研究成果归纳如下:

产品和功能开发研究。A.Hjalager(1996)研究认为休闲农业是在多功能农业的基础上,由农业多样化经营形成的。乡村旅游因其规模小、特色设施、环保主义而形成富有创新性的旅游产品。但其潜力还未能充分发挥。C.Hegarty(2005)在对波兰和爱尔兰作了比较研究后认为,休闲农业产业多样性决定了休闲农业发展的潜力,但其多样性则取决于区域资源及客源市场条件。麦基(N.G.McGehee,2004)认为农场主拥有土地、经济上依赖于农场经营、休闲农业深受大众欢迎,是刺激休闲农业发展的推动因素。

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关于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国外多数学者认为虽然有诸如物价上涨的负面影响,但乡村旅游对当地经济转型与发展起了一定推动作用。文化是休闲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在保护的基础上充分挖掘。JohnTribe(2000)认为,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乡村性将受到削弱。T.J.Forsyth(1995)对泰国北部的一个小山村的研究表明:旅游业不能使最贫穷的小农户致富,但它可使那些有能力通过雇佣劳动力发展旅游业的农户增加收入,发展旅游可能使农村社会进一步贫富分化,并因提高土地利用强度或环保意识的增强可能导致环境退化或环境改善。

宏观管理政策研究。在欧洲,政府扶持乡村旅游的措施主要是制定开发政策,提供人力、财政支持,设置专门管理、服务机构等。休闲农业产品的质量保证制度方面研究较多。英国约有10000个农场提供膳宿服务,但一半多的经营者未参加任何质量保证监督计划。AlizaFleischer(2005)对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与放弃农业生产活动的旅游企业的比较研究证实:基于农业生产活动的乡村旅游企业经营业绩更好。

休闲农业服务质量研究。当前国外学者在休闲农业的服务质量的研究文献较少。但已有的文献揭示了服务质量对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Reichel(2000)则采Gronroos(1984)的观点,以技术质量及功能质量维度衡量服务质量,并参考Fleischer(1993)技术性及功能性二维度下之衡量问项,拟定休闲农业观光服务质量属性的问项;Akama&Kieti(2003)探讨肯亚国家公园野生动物狩猎旅行游客服务质量满意度,服务质量衡量维度采用了Parasuraman(1988)服务质量五维度,并参考SERVQUAL问项,以服务为导向,配合国家公园特殊性来拟定服务质量属性;Maryam(2003)则是探讨参与生态旅游之期望服务质量,经因子分析,将参与生态旅游者所期望的服务质量归纳出六项维度,分别为生态有形性、确实性、可靠性、反应性、同理心及有形性等方面,并将其命名为“ECOSERV”,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建立了一个指向性的方向,其中生态有形性为生态旅游服务质量中最受游客重视的一个维度,游客对生态有形性的重视所表现的行为对环境是友善的、具有较小破坏的,该篇论文验证了应用服务质量于生态旅游研究的可行性。

其他研究。这些研究主要包括了地理位置、休闲农业分类等等方面。国外研究在早、中期基本局限在产业的界定和政策支持上,随着该产业的逐步成熟,研究重点偏向于具体经营的角度,主要还是围绕顾客,如何在一个新兴产业中嫁接成熟的服务理念,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对于从微观角度分析企业服务营销的质量问题,仅仅停留在服务质量与休闲农业的相关性分析,为对服务质量评估维度和休闲农业绩效的关系进行因果关系论证。

结论与展望

总之,国内目前研究侧重休闲农业的发展规划、定位和功能,缺乏对休闲农业实际接受者---顾客感受的研究,而国外虽然对该问题已经展开研究,并取得阶段性成果,但是研究的对象为其本国的公民和休闲农业,其研究的对象与我国的公民消费心理存在较大差异,且外部环境也不一样,且未进行深入的因果关系研究,国外的研究成果对我国休闲农业的服务创新不具有一般的指导意义。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基于国外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我国实际情况,针对我国公民,以实证研究的方法研究影响休闲产业的各服务质量因素与休闲农业的发展的因果关系,提出我国休闲农业服务营销创新的路径,推动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情怀;主题;休闲农业;旅游

自2010年“全国星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园区)示范创建行动”开始以来,全国各地相继兴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热,不仅乡村旅游的投资规模增加了,人们对回归田园,休闲乡野的热情也大大增加了。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的以农家乐为发展基础的休闲农业项目,得益于市场需求的膨胀,许多低端的农业采摘项目扣上休闲农业的帽子也可以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在发展同质化日益明显的今天,这类项目不行了,许多投资方开始真正用心的研究在休闲农业项目中引入主题的概念来吸引游客。本文研究的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产生的。

1 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的基本情况

辽源休闲农业规划项目(以下简称“辽源项目”)是辽源国家矿山湿地公园建设项目的子项目,用地位于辽源市市区的西北部,总用地面积为260公顷。结合政府部门的要求,本项目要实现几个目标。首先要同科普教育示范的功能相吻合,同时要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既不能大拆大建,又需要有文化创意性的内容,要良好的统合到一个主题中来。

2 项目的情怀主题寻找

2.1好的主题要有情怀

变形金刚拍成好莱坞大片,能够在全球有巨大的受众群,其实不仅仅在于影片本身的制作精良,更在于变形金刚这个主题勾起了整整一代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追梦情怀。迪士尼引入中国的火爆,不仅仅是由于他是一个运作规范的大型娱乐文化公司,而是在于人们一提起迪士尼就会想起儿时和米老鼠唐老鸭一同成长的那段岁月,这就是情怀。每一个成功的休闲农业项目的主题也都需要在情怀上做好文章。

2.2 一个主题串联两大主线

在辽源项目中其实任务书的要求很明确,一方面要打造出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针对于农业体验、科普教育的特色;另一方面要结合于美丽乡村建设,对村庄现有的环境与住宅进行有意义的改造,如民宿化改造,做知识青年风。即这两大主线中一个是青少年的知识情怀,一个是中老年的文化情怀。那么这适合于不同年龄段的两条主线如何能够串联到一个共同主题上呢?

这是本项目的最大难点。我们知道一个有趣的事实:当不同年龄段的人们一同去K歌时,80后永远喜欢东风破、台,70后总是喜欢吻别、小城故事,60后总是那么留恋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为什么呢,其实60后、70后也都经历了80后所喜欢的周杰伦时代啊?在疑惑中我们发现,每一个时代的人最喜欢的那些歌曲和时尚都是他们各自在年轻时最流行的那些元素,因为这是他们的青春,是他们永远最美好的记忆。

所以我们选择青春作为项目的主题,对于青少年来说,青春就是他们的当下,对于中老年来说青春就是曾经的岁月,在这一点上主题概念统合了。

3 一个主题串联旅游产品

青春主题选定以后,规划对两大主线功能进行了产品化延伸,提出了三大青春主题,旅游产品。它们分别是青春之美、青春之歌和青春之悦主题。青春之美打造了三大旅游产品,浪漫青春――青春湖畔赏千亩桃园,华丽青春――星级酒店享田园水景,写意青春――盛世荷塘望似水年华;青春之歌打造了两大主题产品,畅想青春――智慧温室畅想科技未来,励志青春――农科平台承载科普中心;青春之悦打造三大主题产品,探索青春――农耕劳作体验农业文明,快乐青春――农庄文化回归生态故里,愉悦青春――开心牧场体味童年时光。

另外由小康村改造而成的“回忆书”功能区域则是记忆青春最好的表达,这里将是回味辽源几代人青春记忆情怀的聚合地。这样同前面的八个旅游产品共同构成了本项目“一心、三区、八点”的格局。共同构建了青春恋曲约瑟夫主题园的文化体系,实现了农文化价值的全面提升。它使农田景观化,农地产业化,农村魅力化,农民人才化,进而实现了“四农一体”的创新式升级。

规划也通过这个主题的打造实现了项目的品牌价值,通过现有民居的民宿化改造实现了建筑价值,通过水系的重新梳理实现了新的环境价值,通过农民的技能培训实现了有益的社会价值。

4 情怀主题的重要意义

4.1情怀主题能够有效融合多年龄段需求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发现,在项目中用青春情怀的主题良好的统合了不同年龄段的实质需求,基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的整体目标,实现了全龄化的功能吸引点。正是由于这种情怀,才促进了旅游方式从观光式向体验式、度假式的转变,而后者两种方式的落实则一定是基于多年龄段需求的满足之上的。

4.2 情怀主题可以使项目主题拥有时间张力

情怀有时可以理解为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在曾经生活方式的一种回忆性共鸣体验,这让许多中老年人对自己曾经故事的回忆得到了某种曾度的实现,更成为一种向后代炫耀说明的最好载体。因此情怀主题会吸引一大部分潜在客源,因为这种主题不是生硬植入的,而是在时间轴上的牵引出来的,所以情怀主题更有时间张力。

4.3 情怀主题让旅游项目拥有品牌特色

基于情怀主题的目标,项目投入中必然会围绕这个主题做大量文章,所以在项目成型后已经是一个拥有自身明显特色的旅游目的地了。基于这个突出的特色优势,整合旅游产品资源,整体推广宣传项目品牌,这就良好的实现了品牌与特色实质的真正统一。

4.4 情怀主题可以有效促进项目重游率增长

情怀主题往往可以吸引到某些特定的人群,这类人群在这种主题下可以找到情感共鸣的元素与生活方式,这是其他类旅游项目所不具备的,因为情怀旅游的体验性很强。不同于观光旅游项目,看过一次下次就不想来了。情怀旅游可以让特定人群在实现会员制以后大大的提高重游率,而重游率价值对于一个旅游项目来说是最为宝贵的价值。

结语

在休闲农业旅游项目如火如荼的开展过程中,有关情怀主题旅游的思考为休闲农业旅游项目提供了一种注重内涵式发展的一个依托,在旅游业发展方式转型的大背景下,这种更加注重内涵式发展的方式想必会有极大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 杨载田,王志坚. 湖南乡村旅游与休闲农业的寿文化主题探索. 湖南社会科学, 2013,(05).

[2] 陈琳. 休闲农业园区主题文化表达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东北农业大学,2015,(06).

[3] 邵明翔. 民俗文化旅游主题公园开发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师范大学2003,(06).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休闲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统计分析

中国 《辞海》对休闲的解释为“农田在一定时间内不种物,借以休养地力的措施。”英语中的休闲(recreation)涵义为:(1)消遣,娱乐;(2)(身心的)休养。考察其词源,原文是recreate,意为再创造和复原。这使休闲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即休闲不是一般的消遣、娱乐和休养,而是为了恢复身心的健康、重新创造生活、丰富人生的一种活动,是令人身心愉悦的一种业余生活。所谓休闲文化一般是指人们在工作、睡眠和其他必要的社会活动时间以外,将休闲时间自由用于自我享受、调整和发展的观念、态度、方法的总和。休闲文化与人们自由支配休闲时间的强度和方法密切相关,并反映在个人、家庭与社会群体的社会价值认同、文化素质培养、文化品味追求、文化消费倾向等诸方面。休闲文化概念的提出,不仅意味着现代休闲活动已延伸到社会生活和各个角落,而且表明休闲活动的展开与人类文化的交融又生成了新的文化层面,休闲文化成为21世纪高效的社会生活和优质的个人生活的重要标志。

读书是一种大众喜闻乐见的休闲方式。图书馆是休闲文化的重要场所,读者可以在此尽情享受文化熏陶。休闲文化花费少,时间灵活,形式多样,可以在轻松随意中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尤其公共图书馆是公益性的文化事业机构,大部分文化休闲活动都可以在公共图书馆中得到实现。

一、检索工具和检索策略的确定

本文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中国年鉴网络出版总库》为主,以《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馆》为补充,检索了2002年到2012年的相关文献。条件为: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12-11-23) 并且 主题=休闲图书馆 或者 题名=休闲图书馆 或者 关键词=休闲图书馆 (模糊匹配),得到第一次的检索结果。再用:发表时间between(2002-01-01,2012-11-23) 并且 主题=休闲阅览室 或者 题名=休闲阅览室 或者 关键词=休闲阅览室 (模糊匹配),得到第二次的检索结果。把两次结果经筛选、去重、比较后取得。

二、学术期刊载文统计与分析

(一)论文时间分布分析

根据以上检索策略,最终检索到2002—2012年我国研究休闲图书馆的论文共154篇,年均发文14篇。趋势变化幅度不大,呈波动发展。总体来说虽较初期研究成果有所增长,但数量并不稳定,甚至有下降趋势。这说明学界虽然对休闲图书馆有所关注,但并未形成研究潮流。

(二)论文期刊分布分析

从刊登论文的期刊分布可以看出,2002年到2012年,发表在图情类31种期刊的论文有100篇,占全部的64.9%,平均每种刊物发表3.2篇。其中,根据2012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有12种核心期刊发表了24篇关于休闲图书馆的研究论文,占全部的15.6%,平均每种核心刊物发表2篇。其余54篇则分散在各种其他良莠不齐的期刊中。这一现象说明,第一:图书馆专业总体不太重视休闲图书馆的发展;第二:在休闲图书馆方面的研究成果水平有限,研究不够深入,多集中在一般期刊上,少有优秀作品在核心期刊大量出现;第三:关于休闲图书馆的研究多集中在少数几种刊物上。

表1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期刊分布表

期刊名称 论文数

图情类核心期刊 中国图书馆学报 1

图书情报工作 2

图书馆论坛 3

图书馆 4

图书馆建设 4

情报理论与实践 1

情报资料工作 1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1

图书馆学研究 3

图书与情报 5

国家图书馆学刊 1

图书馆杂志 2

其他图情类期刊 现代情报 3

山东图书馆季刊 3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14

图书与情报 5

图书馆学刊 7

图书馆学研究 3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 1

高校图书馆工作 1

河北科技图苑 4

河南图书馆学刊 4

新世纪图书馆 4

江西图书馆学刊 6

四川图书馆学报 3

图书馆界 1

农业图书情报学刊 5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7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1

贵图学刊 1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3

总计 100

(三)论文著者分析

表2是2002年以来写关于休闲图书馆的作者发文量的统计。大多作者只发了一篇文章,在统计合著的情况下,有163位作者发文1篇,发2篇文章的有4位,5篇的1位,6篇的2位。分别占著者总数的96.4%、2.3%、0.6%、1.2%。其中,合著论文数量大,2人合著的有29篇文章,3人合著的有2篇文章,总计占论文总量的24.2%。且有一些文章是相同作者,内容雷同,有一稿多投的嫌疑。从中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只是发一事之想的文章,对于休闲图书馆缺乏持续、全面的关注。从发文数量上可以看出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梁柏静和湘潭大学管理学院的刘昆雄是休闲图书馆方面的领头人物,但刘昆雄的研究范围只是在休闲图书馆的功能上,且文章集中在2003年和2004年发表,之后再没新的进展。梁柏静的研究范围比较广泛,从休闲教育到休闲图书馆的功能均有涉及,且从2004年到2007年均有文章发表。

表2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统计表

作者 论文篇数 作者 论文篇数

谭楚子 2 刘懿 5

徐丽琴 2 梁柏静 6

齐珊 2 刘昆雄 6

李慧玲 2

注:发文1篇的作者有163位(包括合著作者)

表3是2002年以来研究休闲图书馆的作者所在的机构统计。从中可以看出关注这一问题的机构主要有高校图书馆、各省市区的公共图书馆和高等院校。其中,高校对于休闲图书馆的关注最为突出,其成果占总文章数量的一半,这说明了高校图书馆是休闲图书馆前沿成果的主要提供者。

表3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作者系统分布表

系统名称 篇数 百分比

高校图书馆 71 46.1%

公共图书馆 40 26%

高等学校院系 30 19.5%

其他 13 8.4%

合计 154 100

(四)论文主题分析

154篇文章涉及方面不一,如表4所示,有主要介绍单个图书馆的个案分析,有主要涉及某个方面的单主题研究,也有全面概述多个方面的多主题研究。其中,以单主题研究中的休闲功能研究最为突出。

表4 2002—2012年休闲图书馆研究论文主题分类表

主题类型 篇数 百分比

个案分析 11 7.1%

多主题研究 23 14.9%

单主题研究 休闲服务 23 14.9%

休闲教育 18 11.7%

休闲功能 51 33.1%

休闲建设 17 11%

休闲阅读 9 5.8%

休闲旅游 2 1.3%

1. 个案分析。关于具体图书馆的个案分析有11篇,占总篇数的7.1%,发表时间较晚,说明随着休闲图书馆实践发展,开始出现越来越多的优秀案例,从而吸引研究者对这一现象的关注。研究者们对每个案例的切入点也不同,有关注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的,有介绍新型办馆模式的,也有从建筑装潢的角度介绍典型案例在休闲方面的建设。例如,汕头市利用潮汕茶文化与阅览室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茶文化阅览室。南京图书馆多元化发展,南图讲座、展览、演出,渐成品牌。

2. 多主题分析。多主题分析的论文数量有23篇,占全部文章的14.9%,仅次于数量最多的休闲功能。发表时间早晚不一,分布在这11年的各个时期。说明虽然效果有限但关于休闲图书馆的普及、介绍工作一直在进行。多主题分析的论文重全不重精,多着重在介绍休闲与休闲文化,强调图书馆在休闲文化建设中的可能性、重要性上。也有分析我国图书馆发展休闲文化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其中来自滨河学院图书馆的齐珊,开始关于未来休闲图书馆发展的讨论,内容涉及休闲图书馆的设计理念、价值定位和效益。来自天津外国语大学图书馆的曹祎,从学术的角度介绍国外严谨休闲理论及其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之间的关系。

3. 单主题分析。单主题分析的论文一共有120篇,占全部文章的77.9%。如表4所示,包括休闲服务、休闲教育、休闲功能、休闲建设、休闲阅读、休闲旅游在内6个方面,但研究点很集中,最多的休闲功能就有51篇,最少的休闲旅游只有2篇。如表3所示,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和高等学校院系都是休闲图书馆的研究主体,每个主体都有结合自身情况分别就6个单主题做针对性的研究。

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体现是人们通过图书馆高层次文化娱乐的调适,来消除工作疲劳、缓解学习压力,提供精神愉悦,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51篇文章主要是从如何发展高校、社区、公共图书馆的休闲功能方面进行的讨论。来自湘潭人学管理学院的刘昆雄分别从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人文和经济价值进行了深入研究。来自东北财经大学图书馆的梁柏静则利用包括马斯洛需要理论在内的多种理论,对休闲功能和其人文价值进行了讨论。

休闲服务的文章有23篇,占全部文章的14.9%。概括来讲,图书馆的休闲服务是以图书馆资源为依托,根据各馆的性质、特点、任务以及其服务宗旨,为用户提供科学性、人文性的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图书馆提供的休闲服务内容是其它各行各业无法替代的。近年来,社区和高校图书馆休闲服务越来越成为众人关注的焦点。

图书馆休闲教育指对人们休闲生活的理念和方法进行引导,使之成为“成为人”的过程,其休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人们如何去科学安排休闲生活、体验生命、实现人的自由全而发展、领悟生命的真正意义。图书馆是文献流、信息流、知识流、思想流的汇聚地,是公众获取文献信息的平台,是公众学习、休闲的重要场所,因此,图书馆要为社会营造一个读书学习、文化休闲的良好氛围,利用其特有的社会功能,成为休闲教育的基地。18篇文章中,高校图书馆休闲教育是人们探讨的主流,高校图书馆不但有丰富的馆藏文献信息资源、先进的网络资源、计算机通讯资源,还拥有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优势以及“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高校图书馆将责无旁贷从满足校园文化生活的需要和丰富大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出发,树立图书馆的文化休闲功能理念,进而成为休闲教育的平台。

图书馆作为一个社会文化教育机构,应根据时代变化的特点和读者的阅读要求,及时调整阅读服务的内容和策略,使图书馆的服务更适应读者的要求,适应社会发展,也使图书馆成为文化传播塑造美好心灵的社会主流文化阵地,充分发挥图书馆在新时期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具体措施例如:根据休闲阅读的内容需求,为休闲阅读提供丰富的健康向上的读物;对休闲阅读进行适时引导,正确发挥休闲阅读的社会文化教育功能;提供舒适的阅读环境等。

图书馆休闲建设包括有馆员素质建设、资源布局、服务时间、内外环境、人文氛围等等,从硬件到软件多方面的建设。人们也提出多种新型建设模式,如图书馆与咖啡馆结合发展;摩尔图书馆;休闲书吧;城市“第三空间”。

近些年出现了关于图书休闲旅游的研究,虽成果不多,但不失为一大亮点。图书馆除了为旅游提供信息资源、进行旅游宣传建设,其本身也是旅游资源。来自梧州学院的唐峰陵、黄付艳就针对图书馆自身旅游资源建设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研讨会/会议论文集情况

2002—2012年的研讨会/会议论文有3篇。分别是在《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中发表的胡遂生、王强的《论高校学生休闲阅读的特点及引导方法》和余民莉、艾春红、梁玉兰的《构建和谐社会,图书馆要重视休闲文化》,还有在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中发表的黄诗南的《新时期应增强公共图书馆的文化娱乐职能》。

四、结语

通过以上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第一:很多论文存在雷同研究,创新不够,多只局限于几个老生常谈的方面;第二:多数是基于以往经验成果的再次整理,缺乏新的实践探讨;第三:理论研究不够深入,和其他相关学科、理论结合不足;第四:多是以中国自身实践研究为基础,很少引入外国相关经验理论;第五:大多数文章是一时之论,研究没有持续性。因此,我认为应当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积极投身到实践,长期关注,吸收、借鉴外国优秀成果。探求休闲图书馆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使之成为一个完整、全面的研究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懿.休闲伦理视野中的图书馆休闲教育[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8,04:580-581.

[2] 何艳群.大学生休闲教育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02:21-23.

[3] 陈侠,王惠翔.基于文献计量的图书馆休闲研究成果分析[J].现代情报,2008,03:34-36.

[4] 余训培,汪恒.图书馆休闲:可能性、障碍及其内容[J].图书馆,2006,05:32-34.

[5] 曹祎.搭建休闲与图书馆学、情报学的桥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29:139.

[6] 齐珊.休闲图书馆的未来走向[J].河南图书馆学刊, 2009,01:45-46.

[7] 刘敏.公共图书馆的休闲文化功能研究——基于南京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的调查分析[J].红河学院学报,2011,05:115-119.

[8] 郑良光.争取社会合作,发挥图书馆文化休闲功能——以汕头市图书馆茶文化阅览室建设为例[J].图书馆论坛,2011,04:149-151.

[9] 刘昆雄,李慧玲.图书馆休闲功能之经济价值探析[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3,10:38-40.

[10] 刘昆雄.论图书馆休闲功能的人文价值[J].图书馆学刊,2004,02:25-26.

[11] 梁柏静.从马斯洛的需要理论看图书馆的休闲功能[J].江西图书馆学刊,2007,01:9-11.

[12] 梁柏静.图书馆休闲文化功能与人性关怀[J].图书馆学研究,2005,04:5-8.

[13] 潘杏仙,梁新潮.图书馆休闲服务形象的塑造[J].图书与情报,2005,03:65-67.

[14] 李青,常爱东.休闲阅读与图书馆的服务策略[J].泰安教育学院学报岱宗学刊,2005,02:118-120.

[15] 陆和建,赵芷涵.图书馆休闲文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9,05:18-21.

[16] 齐珊.浅谈图书馆的新模式——休闲书吧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24:72-73.

[17] 阎佳梅.摩尔图书馆——新一代图书馆构造理念[J].图书馆建设,2009,10:79-81.

[18] 鲍甬婵.图书馆:城市的“第三空间”[J].图书馆论坛,2011,05:16-18.

[19] 郑斐,王璇.论图书馆与咖啡馆的多元化发展[J].图书情报工作,2009,S2:21-23.

[20] 唐峰陵,黄付艳.图书馆旅游休闲功能探究[J].图书馆界,2009,02:19-21.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从昆明团结乡的休闲农场资源、相关 旅游 资源以及休闲农场的开发现状进行 调查 和分析,力图得出团结乡建设城市休闲农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合理开发建设的方向。

1 团结乡休闲农场资源调查

1.1 团结乡周边乡镇休闲农场资源分布调查及发展方向

厂口乡以烤烟、核桃、板栗、无公害蔬菜、饲料作物种植、牛羊养殖为主;沙朗以禽蛋生产、粮食生产、饲料作物种植、畜产品加工为主:马街以农产 品的精深加工、农产品的 运输 、储藏、流通为主:碧鸡镇适宜发展花卉种植,背山部分则以饲料作物种植和猪禽生产为主;海口作为拟建西市区的一部分,以发展无公害蔬菜、水果、猪禽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交易 市场 为主;团结和谷律可建成昆明主城的后花园和花果山,以发展生态观光 农业 、农家土特产品生产加 工业 为主。

明确团结乡及其周边的休闲农场资源分布和发展方向,可以充分的利用周边乡镇的休闲农业资源,达到互补;同时也可以集中力量进行优势项目建设,避免重复发展,造成资源浪费。

1.2 团结乡休闲农场相关旅游资源调查

特色农场资源:有团结红富士 、红雪梨 、砀 山梨 、油葵 、蔬菜。团结乡出产的水果,汁多味甜,团结红富士还获得世博会铜奖,团结乡现有万亩水果园。沿龙潭坝子公路沿线种植油葵,团结乡现有千亩葵园基地。有千亩蔬菜园,蔬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特色 文化 资 源:火把节,首届火把节举 办2004年。苹果节,每年苹果 成熟 的时候 ,游客都可到团结乡过“苹果节”,感受农家文化生活:其它主要相关旅游资源:棋盘山森林公园,位于团结乡的花红洞,海拨 2483m,生态旅游 的好去处 。桂皇阁原始森林旅游区,位于团结乡大兴办事处庙村,有神秘的峡谷奇观异景。豹子箐生态旅游区 ,有植物群 落、多种野生动物、清秀宁静的田园风光和浓郁的民俗风情。欢喜滑草场,是西南第一家滑草场,有世界最长的山地速滑赛道。

1.3 团结乡休闲农场现状调查

团结乡的休闲农业旅游开始于 1998年。目前有 “农家乐”100多户。主要种类有:①休闲果园:大河万亩果园、青龙潭果园休闲园等。利用现代化农业栽培手段,组建多姿多趣的水果园,提供采摘、品尝、展示等活动。②观光生态农业园:龙潭千亩油葵、永靖蔬菜科技示范园等。观赏金灿灿的向日葵花海,体验科技种植的绿色蔬菜产品。③休闲渔场:阿顺渔场、福寿垂钓园等。利用 公共 的湖 面和 自家 的池塘 ,参观捕鱼 、水 中垂钓 、品尝水鲜 、参与捕捞活动,学习养殖技术等。④娱乐型休闲农场:小村欢喜滑草场等。利用天然的草场,为人们提供健身,娱乐等休闲活动。⑤综合型休闲农场:白族休闲园等。钓鱼,参与农业耕作,还可以参加篝火晚会,体验 民族 风情等。

2 团结乡城市休闲农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1)道路状况差。路面泥沙多,特别是有的路段路面还是泥沙路;团结公路旁边的山石开采,对公路及其周边 环境 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缺乏优美的生态大环境和通畅舒适 的 旅游 交通 等是团结乡整体发展乡村旅游的主要制约因素。

(2)景观规划现状不好。一方面,缺乏总体规划的技术规范和理论 指导 ,规划成果内容五花八门,比如在白龙潭附近有很 多农家旅馆林立,基地选址不当,显得很杂很乱。破坏团结乡的整体环境:另一方面,现有的一些休闲农场内缺乏系统的景观规划设计,内部基础设施建设差,景观建设杂乱无章,服务设施不全,不能满足不同 文化 层次。年龄结构和消费层次人群的需求。

(3)许多农家旅游项目所提供的服务与游客的需求存在明显偏差,项目建设随意性较强,总体上处于无序、盲目状态,而且发展很不均衡;功能不配套、档次偏低、 农业 观光特色不突出;不少项目未能与农业旅游有机结合:休闲农场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协调也未充分兼顾;农家乐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层次仍显较低,模式较单一, 社会 和 经济 效益不理想。

如何根据团结乡农业旅游资源和城市居民消费需求的特点准确定位,多种类型、多种模式的有序发展及合理布局休闲农场与高科技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旅游相结合,构建休闲农业技术体系是目前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

参考文献:

【1】叶美秀.农业资源在休 闲活动规划之研究.国立 台湾 大学农业推广学研究所博士论文.1998.

【2】蔡建雄、郭焕成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5.7.

休闲农业功能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休闲农场;制胜关键;完善因素;案例研究

1 引言

休闲农业是指综合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农业资源等资源,有效结合农林牧渔、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文化,加以合理规划和设计,集休闲、度假、体验、娱乐、购物、科普于一体,是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产业。而经营休闲农业的地方便被称为休闲农场。休闲农业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1],是农业“接二连三”[2]的综合体现。所谓“接二连三”是指农业要提升,就必须与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相结合,才能拓宽农业的功能,延长农业的产业链,使农产品得到深度开发,从而达到农业增效、农民致富的目的。因而,休闲农业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扶持的力度越来越大。从市场需求看,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带来了都市人娱乐方式的转变,也催生了承载都市人田园梦想的现代都市农业的转型升级。休闲农业既有政策支持,又有市场需求,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但是,在休闲农场快速增长和蓬勃发展中,也暴露出很多隐性问题,阻碍了休闲农场的发展与提升。本文通过对福建龙晶葡萄园、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的实地调研,提出了休闲农场求同存异的发展之道,以促进休闲农场的自我提升和转型升级。

2 龙晶葡萄园和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营情况对比分析

通过实地调查获知:龙晶葡萄园和永泰千江月农场在选址上都处于福州市郊区,两者的投资都比较大。龙晶葡萄园前期基建投入较大,主要依靠高新科技发展高山生态农业。而千江月休闲农场依靠闽北山区原生态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毗邻大樟溪而建,通过十几年的经营逐渐打造成具有台湾特色的休闲农场。

从表2可以看出,千江月休闲农场的经营已处于较为规范的市场运作阶段。经过十几年的经营使得整个农场市场成熟度较高,通过品牌运作成功的与旅游公司、企业进行战略合作,既能为企业员工提供素质拓展和会议的空间,又能为团体、散客提供配套齐全的乡野旅游活动。但是,与众多休闲农场相比较其同质性较强,需要树立差异化以实现农场的自我提升。对于龙晶葡萄园农场,尽管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龙晶葡萄园农场综合利用物理和生物工程防治病虫害,生产绿色、优质的葡萄,让都市人体验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乐趣。通过观光采摘、休闲体验让都市人体验到别样的田园风光。与其他休闲农场相比异质性较强,但也存在配套不足、体验项目丰富度不够,需要补充同质性以延长农场的生命链。

3 主要做法与形成的特色

3.1 福建龙晶葡萄园

3.1.1 打造葡萄主题公园,别样风趣

前洋村山清水秀的良好外部环境为龙晶葡萄园农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龙晶葡萄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做好市场定位和自我定位,努力打造一个生态、休闲、体验、宜居的葡萄主题公园。以休闲体验和服务为舞台,以葡萄为道具,围绕游客,创造出令游客难以忘怀的回忆,使游客在观光采摘体验中,精神上得到极大的享受,且劳逸结合,品味别样的田园风光。

3.1.2 采摘为主观光为辅,融于体验

龙晶葡萄园农场仍处于建设初期,基于综合配套设施欠缺的考虑,采取扬长避短经营策略,主力推介以葡萄采摘为主的参与式体验,进而结合观光休闲。为增强以葡萄采摘为主的体验,农场也推出了相应的体验项目以提高趣味性和益智性。通过开展葡萄套袋、认栽认养、DIY酿酒、葡萄树下蚯蚓搬家等体验活动,不仅提高了游客的参与度,使其更好的体验生活,也能使游客知识增益,热爱自然。

3.2 永泰千江月农场

3.2.1 功能分区布局合理,有机整体

千江月休闲农场充分运用园区的空间结构,因地制宜地满足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实验教学、素质拓展、会议住宿等多种功能需要。注重各功能分区的特点以及彼此间的联系,合理规划入口区、生产区、接待区、休闲度假区,使之协调发展,又具整体感,从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游客更容易融入园区,置身其中,亲近自然。

3.2.2 项目丰富配套完善,宜游宜居

千江月休闲农场注重物的开发,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园区配套逐渐趋于完善。现建有乡间别墅、K歌篝火广场、音乐餐厅广场、休闲会议室、烧烤露营区等配套设施。在体验项目上也较为丰富。游客在园区可体验到休闲垂钓、双索竞渡、高空索滑、素质拓展等的乐趣。注重项目开发,强调游客参与式体验,有利于达到宜游宜居的双重效果。

4 存在的问题

4.1 重物开发文化荒漠

回顾我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休闲农业功能从单纯观光,扩展到观光、休闲、体验、健身等多功能。经营理念也从单纯的生产经营,扩展到休闲与体验,增加了文化和生态内涵[4]。龙晶葡萄园农场处于建设初期,工作重心为基建和葡萄栽培。尽管在采摘期有相关文化活动,但只是一种文化渲染,而且文化产品单一,因而无法作为一个重要的战略点融入农场规划建设。千江月农场也存在文化产品单一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农场注重物的开发而忽略文化的建设,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状态。这与未来休闲农场的经营理念背道而驰,非常不利于休闲农场长远的发展。

4.2 同质性与异质性难以兼容

我国休闲农业经过初期缓慢的自我发展,进入了规范化蓬勃发展阶段。而城市人在满足吃、穿、住基本需求以后,其消费倾向将逐步转向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多样化、高级化和个性化[5]。这也对休闲农场的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很多休闲农场存在有特色但项目欠缺,无法满足游客多样化的休闲体验,抑或是项目多样但无特色,主题不明确,容易陷入雷同化下的价格战,不利于农场的可持续发展。龙晶葡萄园农场异质性强,但缺少同质化的补充拓展。千江月农场同质性强,但异质性模糊。两者都无法实现同质性与异质性的完美结合,需要求同存异以实现转型升级。

5 对策与建议

5.1 加强文化建设突出精神享受益智休闲

休闲农场的开发设计的重点往往放在物的开发上,这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基础要素。但是,一个高品位、高层次的休闲农场文化对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龙晶葡萄园农场和千江月农场都注重物的开发,文化产品单一,文化建设处于边缘化地位。急需唤醒这种文化绿化意识,打造一个文化绿城、有内涵的休闲农场,以满足游客精神文化需求,既增知益智又心情愉悦。

5.2 龙晶葡萄园特色明确但配套欠缺需要补充同质

福建龙晶葡萄园农场应该围绕葡萄观光采摘这一主题展开一系列的项目拓展,全力打造全省一流兼具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葡萄观光采摘主题公园。在农场快速发展过程中,打造葡萄主题公园有自己农场的特质,具有无可替代性。但是,也存在配套设施不完善、体验项目不够丰富的缺陷,成为阻碍龙晶葡萄园农场打造高品质休闲农场的一道坎,急需完善配套设施、拓展项目体验,补充同质性。

5.3 永泰千江月农场同质性较强需要培育自我特质

永泰千江月休闲农场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积淀,农场配套设施趋于完善、市场运作日渐成熟,客源较为稳定但却难以有质的飞跃。主要原因在于农场产品同质化、文化建设不足,还难以形成一个有内涵、有特色的休闲农场。需要在肯定农场产品同质化的基础上,加强对童趣、农俗元素的开发和运用,进而形成自己的文化特性,建立农场的竞争力。

6 结语

6.1 休闲农业符合社会需求是一个朝阳产业

休闲农业具有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三生一体的功效,成为吸引都市人踏足农村,品味别样田园生活乐趣的法宝。休闲农业是以农村为舞台,通过都市人的带动资金和信息的流动,有利于城乡互动统筹发展,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因而也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政策支持,既符合市场需求又有政策支持,是未来的一个朝阳产业。

6.2 文化体验项目开发与拓展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

休闲农场的建设多以物的挖掘为主,文化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往往被忽视。随着基础设施的逐渐完善,文化建设的要求更为迫切也更加重要。文化的内在包容性与外在柔和性为文化休闲体验项目开发的可行性提供了的理论基础。这必将是休闲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点,也是休闲农场的必经之路。通过文化体验项目的开发与拓展,发挥农业多功能性更好的服务于休闲农场的建设。

6.3 求同存异发展策略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企业普遍遭遇“盈利难”的困局,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将目光瞄准投资“洼地”农业。“企业难做”正带动越来越多的民资进入农业领域“淘金”,“资本下乡”为民资找到了“新蓝海”,富于增长潜力的休闲农业广受民资青睐、异军突起[6]。在内部竞争压力加剧,外部投资者不断涌入的竞争下,休闲农场求同存异的发展理念将是未来休闲农场的一个发展思路,也必将是休闲农场经营的制胜之道。

参考文献:

[1] 吕明伟,郭焕成,孙艺惠.生产·生态·生活——“三生”-体的台湾休闲农业园区规划与建设[J].中国园林,2008,24(8):15~17.

[2] 严力蛟,赵雪玲,郑军南.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以浙江省德清县中国和美家园建设为例[C]//论文征集组委会.中国(安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高层论坛主题征文活动优秀论文集.安吉:论文征集组委会,2011(4):25~30.

[3] 喻琬真.台湾地区有机休闲农场经营关键因素之探讨[D].台北:台北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2005.

[4] 郭焕成.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态势与前景[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0,31(1):39~44.

[5] 戴献民.中国休闲农业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农学通报,2007(12):456~470.

上一篇:农业科技服务论文范文 下一篇:农业资源利用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