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行业报告范文

时间:2023-10-19 16:55:14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1

今年以来,我市认真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关于“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的决策部署,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的通知》要求,扎实开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升级行动,有力推动我市休闲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

据统计,截止2018年6月,全市休闲农业项目数达526家(含农家乐),其中:休闲农场195家,农家乐331家,总投资规模近235亿元,带动就业13500多人,年游客量近1080万人次,营业收入10.8亿元左右。上半年,采取几项工作措施。

一.提高服务水平。坚持实地调查,点对点指导、帮扶,分赴连江、长乐、闽侯、福清、罗源、永泰、马尾等县(市)区进行休闲农业一线调研。一是指导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点进行提档升级,跟业主面对面,商讨休闲农场景观的升级、科学改造。二是对新建、在建休闲农场进行辅导、指导,首先及时掌握项目进展情况,其次指导新建项目规划、策划。对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业主共同研究、帮助解决,商讨下一步发展措施。三是撰写调研报告,在对各县(市)区调研的基础上,对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度分析,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二.完善创新机制。发展壮大连江县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休闲农业产业联盟从创建初期的5家发展到30家。产业联盟共同包装特色农产品伴手礼、协调休闲项目、共同导流、共创营销端,共同开发休闲农业市场。继续助力精准扶贫,打造“企业+产业联盟+贫困户”模式,与116户贫困户签约帮扶协议。

三.加强榕台合作。我市邀请10位台湾嘉宾赴厦门参加第十届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促进“双新双创”发展对接会。会上,台湾嘉宾陈宜金先生和永泰县农业局、淞富峰茶业(台湾)黄明富总经理和福清市碧峰寺山茶园业主郭鑫上台签约。接着组织台湾嘉宾一行考察了福清市渔溪镇碧峰寺山茶园、闽侯朝阳农场、神龙谷生态休闲农业观光园等休闲企业,并召开座谈会,就榕台休闲农业项目开展对接交流。并与福州海峡茶业交流协会以及春伦、闽榕、元泰、东来、雪峰、福州茶厂代表举行座谈,双方协会以及茶企代表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有力推动榕台茶产业合作交流。

四.着力打造精品线路。根据省农业厅《关于组织开展福建省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的通知》(闽农加函〔2018〕476号)文件要求,我市策划打造了6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线路设计突出优美自然生态环境,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突出农业景观游、水乡风情游、观光采摘游、农业园区游、农耕文化游、农事体验游、特色乡村游、民俗风情游、古朴村落游。有较完整的休闲农业旅游要素,涵盖吃、住、行、游、购、娱等内容,有较强的适游性,对游客有吸引力。五、问题清单

一是休闲设施不够精致。目前我市休闲农业园区大多为规模小、档次低、品牌比较单一,而高品味、高档次、多功能的项目少。少部分企业请专门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大部分都是投资者自行规划,园区建设内容仅停留在特色时鲜水果、花卉种植、畜牧养殖和游泳娱乐、烧烤上,多数休闲项目建设存在设施简陋、内容不够丰富等问题,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二是体验项目存在同质化。目前已建成投入运营的休闲农业园区,缺少对系统的、全面的、深层次文化内涵的挖掘,风格大同小异,形式模态单一,内涵不够丰富,缺乏特色,项目设计雷同,简单仿效。如休闲农庄中一般只重视采摘文化,农耕种植教育性缺乏。

三是产业管理人才匮乏。休闲观光农业从种养殖、产品加工到餐饮服务、娱乐服务,涵盖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产业链长,这就需要非常有经验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造成休闲观光农业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跨领域专业人才本身就很匮乏,加之休闲观光农业利润率不高,无法拿出高薪酬吸引人才就业;另一方面,休闲观光农业项目一般都在都市圈周边,甚至农村地区,经济与配套设施相对落后,即使现在就业越来越困难,仍只有极少量大学生选择在休闲农庄就业。人才短板已经严重制约我市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

四是扶持政策力度不够。虽然2013年出台了市委、市政府适时《关于推进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意见》(榕委发[2013]9号),但各县(市)执行起来存在差异,休闲农业设施用地瓶颈问题依然突出。政府在财政资金投入、信贷支持等方面扶持力度不够。在宣传力度上,有待于加强。

五.建议清单

下一阶段,我市以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为基础,积极推动业态功能多样化、产业发展集聚化、经营主体多元化、服务设施现代化、经营服务规范化。重在提升,促进我市休闲农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生态优、环境美、产业强、机制好的休闲农业精品。

1.培育精品促提升

创新推动休闲农业品牌体系建设,建设一批天蓝、地绿、水净、安居、乐业的美丽休闲乡村(镇);以集聚区为核心,建设一批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现代休闲农业园区;以经营主体为核心,建设一批增收机制完善、示范带动力强的现代休闲农庄。精心组织举办各具特色、形式多样的休闲农业推介活动,向社会推介休闲农业精品线路。举办农业嘉年华、休闲农业特色村镇、农事节庆等形式多样、富有地方特色品牌。

2.完善设施促提升

加大对休闲农业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改造提升一批休闲农业村庄道路、供水、停车场、厕所、垃圾污水处理等设施,兴建特色餐饮、特色民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设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3.强化服务促提升

加强对休闲农业设计、管理、营销、服务的指导。组织开展休闲农业人才培训行动,加强行政指导、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培训,培育一批积极性高、素质强、善经营的行业发展管理和经营人才。鼓励从业人员就近就地参加住宿、餐饮、服务等各种培训,增强服务意识、规范服务礼仪、提高服务技能,提升服务规范化和标准化水平。

4.注重管理促提升

加强对从业人员的诚信教育和服务考核,规范竞争行为,营造公平环境。加强安全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预警机制,提升应急能力,提升产业规范化发展水平。注重发挥休闲农业协会、产业联盟和社会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经营主体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管理服务体系。

5.传承农耕促提升

要结合当地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产业特色,挖掘农村文化,讲好自然和人文故事,建设有温度的美丽乡村,书写记得住的动人乡愁,提升休闲农业的文化软实力和持续竞争力。

6.强化措施促提升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2

【关键词】 黄冈市 休闲农业 发展对策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增强农村发展活力,逐步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当今社会,随着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生活压力日趋增大。节假日想释放压力、体验不同生活促使他们渴望去体验乡下农家生活,得到身心的放松;回归自然是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一个普遍趋势。这也为农业的发展和城市居民休闲旅游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休闲农业也就应运而生。大别山地区所辖的黄冈市是经济欠发达地区,但山区拥有丰富的地质资源和自然资源。如何贯彻落实党的富民政策,有效地开发利用大别山自然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使休闲农业与新农村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对这一问题的探索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问题分析

1、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黄冈市国土面积17446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9.4%,农业人口556万人。黄冈市休闲农业起步比较晚,但是经过近些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呈现如下特征。

(1)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渐成气候。发展休闲农业既要市场基础,又需要资源依托,黄冈市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丰富,发展休闲农业所依托的特色农业基地基本形成。目前,黄冈市各县依托著名景点的休闲农业,除为游客以及黄冈市民提供食宿服务外,还借助当地的民俗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资源,开发了诸如农园观光、农事体验、康体健身、农事教育等休闲农业活动项目,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

(2)涌现出一批发展休闲农业的特色地区。黄冈市休闲农业最初以垂钓休闲、品农家菜、赏农家景、住农家房为主。因其地形复杂,气候独特,生物资源和自然资源丰富,其休闲农业正是通过优美的农业自然环境与其相应的农、林、牧、副、渔业的生产过程和农业劳作,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往参观、参与、购物和游玩。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已逐步形成了以民俗风情、民俗文化、农事体验、农家休闲、田野自然风光为主体的休闲农业产业。涌现了一批如麻城龟山风景旅游区,横岗山避暑山庄,英山桃花源,英山温泉山庄,罗田农家乐等休闲农业休闲观光基地。

2、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发展规模在大别山区位居前列。但是在发展中一些问题也逐渐凸显,主要表现在总体规划与政策扶持不够、基础设施欠缺,休闲农业项目特色缺乏,经营管理不够规范等方面。

(1)缺乏总体规划和政策扶持。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黄冈市休闲农业最早是从农家乐形式开始发展。但是由于没有设立相应的管理部门,缺乏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指导,导致休闲农业在开发和发展中存在盲目性和重复建设问题,忽略依靠自身的特色资源开发特色产品,造成同一地区的休闲农业产品同质化竞争问题,加剧休闲农业企业后期经营管理中的困难,使休闲农业难以朝纵深方向发展。例如,在黄冈市罗田县的乡村,村民自发开展农家乐,规模都比较小,提供的休闲农业项目大同小异,各农家乐之间的恶性竞争激烈,总体规划的缺乏,对休闲农业资源的开发无序,使得休闲农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不清,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极大影响了当地的景区景观。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人文旅游景点之间缺乏联动性,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黄冈市对发展休闲农业重视与支持力度不大。对休闲农业的资金投入很少,扶持政策及资金投入基本集中在风景名胜区和文物古迹反面,特别是将发展重点都集中在文化旅游方面,忽视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缺少对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及扶持政策,投资基本处于自发的状态,休闲农业总体布局不够完善,资金支持不足,软件及硬件配套设施比较落后,使休闲农业整体发展处于比较初级的状态。因此,黄冈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渐成规模,但仍处于市场培育期,需要政府在政策,资金,信息,管理等方面加以扶持和引导。

(2)基础设施不健全。由于起步时间较晚,黄冈市休闲农业尚未成熟,资金投入不足,建设档次较低,使得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黄冈市城乡间的交通状况虽然在近几年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未实现真正的四通八达,所以对去往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游客来说,交通状况仍需改善。参加休闲农业项目的游客虽然初衷是为了回归自然,观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但是食宿方面仍然希望接近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及对卫生状况比较注重。拿休闲农业发展状况较好的英山温泉山庄来说,当地发展休闲农业的资源优势明显,拥有国家3A级旅游景区、国家水利风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三个国字号招牌。但英山县的基础设施建设仍存在诸多不足,旅游道路交通状况需改善,景区内部循环步道尚未完善,区内供水、供电、通讯、环卫等基础设施仍然不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不配套,旅行社存在小、散、弱、差等问题,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配套设施不齐全,方便游客的景区相关标牌标识、路标等设施不全,安全防护等设施都需改善。

(3)休闲农业项目缺乏特色。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投资者大多是旅游景点或城市郊区的农业企业或当地村民,他们盖起了小洋楼、仿效城市的生活方式,开始发展休闲农业,使得城市化与人工化倾向严重,忽视了当地特有的民俗文化特色与内涵,脱离了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农”味,丧失了特色。此外,以当地村民为主体的经营者的经济实力不强,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功能单一,缺乏特色与创新,无外乎垂钓、就餐、住宿、打牌、采摘活动等。休闲农业经营者基本是将经营重点放在餐饮上,对当地的民俗文化内涵挖掘不充分,带有参与体验性质的农村生产活动、农村生活方式的内容过少,休闲农业项目没有形成当地特色,参与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低。目前,黄冈市休闲农业的主要形式是观光农园及农家乐,缺少特色项目,严重阻碍了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含金量的提高以及休闲农业知名度的提升,同时无法满足现代旅游市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导致体验休闲农业项目的回头客较少,重游率较低。例如,英山温泉山庄、英山桃花源、罗田农家乐、横岗山避暑山庄均是市星级农家乐,发展模式相似,都是依托大别山景区,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景为主题,而开展观光、采摘、垂钓以及供游客参与体验的农业生产活动较少,项目同质化严重,特色不明显,恶性竞争较为明显,对游客的吸引力不强,较难带动回头客。从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来看,尚未形成一定特色,休闲农业开发模式雷同。

(4)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休闲农业,在经营、财务、人力资源等方面都都需要专业的管理人才,对管理水平的要求很高。而黄冈市休闲农业的经营者大多没有受过正规的培训,大多经营者是当地的村民或者来自其他领域,缺少相应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经验,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休闲农业缺乏科学认识,管理水平及组织能力较低,在进行休闲农业发展决策时往往是凭借自己以往的经验或者模仿其他地区的发展,导致开发的休闲农业项目无法满足游客的需求。通过调查发现,罗田县,红安县,蕲春县等休闲旅游村都是以经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服务及工作人员基本上以经营者的亲朋及乡邻为主,经营管理中的随意性和混乱性比较明显,从业人员由于文化水平偏低、没有受到过正规的职业技能培训,难以在经营管理以及服务水平上提高经营档次,与专业化的管理与服务水平仍有相当大的差距。其次,开发者和经营者主要为当地村民,缺乏对区域大旅游格局的了解和合理规划,经营管理不到位,导致服务档次较低,卫生状况不尽如人意,随意处理污水等问题严重。此外,黄冈市休闲农业企业经营者对休闲农业的宣传积极性不高,主动宣传和参加集体宣传促销的意识不强,导致黄冈市休闲农业缺少品牌效应。

二、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的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黄冈市休闲农业整体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要想进一步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实施以下对策。

1、增强产业扶持和引导

黄冈市相关政府部门应转变观念,认识到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建设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并采取实实在在的措施促进和维护休闲农业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制定针对休闲农业的财政优惠政策。增强对休闲农业的产业扶持,除采取专项资金补助、宽松的信贷条件、税收优惠等措施外,还可以资助成立互融资担保机构,缓解休闲农业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在休闲农业资源丰富、有特色的地区,例如黄冈市罗田县、英山县、蕲春县、红安县,通过采取优惠措施鼓励休闲农业的发展,实现休闲农业的合理布局,通过整合优势资源,借助各自优势,增强产业扶持力度,重点扶持英山生态观光茶园、横岗山避暑山庄、罗田农家乐、英山温泉山庄休闲疗养中心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从中培育出一批知名休闲农业品牌。其次,各级政府应做好休闲农业发展的战略布局和总体规划。由黄冈市旅游局、农业委员会联合行动,组织旅游、农业等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对黄冈市休闲农业发展状况、特色农业资源及农村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进行专业调研,通过实地调查、问卷调查等方法,考察和统计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资源的数量、类型、规模、名称、分布、位置、特色等,绘制休闲农业及资源分布图,建立休闲农业资源信息系统,为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全面、切实、可靠的资源信息,科学合理规划各县的休闲农业资源。休闲农业的规划应与农业布局、生态环境建设相一致,休闲农业发展较好的英山县、蕲春县、黄梅县、麻城市应在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下,依据各自的人文古迹、自然等旅游资源的分布、微观区位特征等条件,制定出适合当地休闲农业发展的布局规划。再次,发展休闲农业目的和发展农业一样,都是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保障当地农民的利益。因此黄冈市政府在休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应完善与农民有关的制度和法规,制定和完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就业的相关制度和规范,提供如工资、农民工培训等保障。最后,黄冈市政府应推进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解决各旅游景点以及休闲农业旅游地的交通、通讯、环保等问题,完善水电设施,供水设施等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

2、促进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联动发展

黄冈市文化积淀丰厚,自然资源、人文旅游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尤以文化旅游资源见长,优势非常突出,与山水旅游资源优势交相辉映。黄冈市近年来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兴建了蕲春李时珍国际医药港、大别山博物馆等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都隶属于休闲产业,客源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重合的部分,休闲农业与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是合作而非竞争的关系,要实现双赢,就应该在资源共享、产品互补、客源互流等方面协调统一,建立共同发展的关系。黄冈市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充分利用对文化旅游充分重视的契机,实现与文化旅游产业的联动发展。

3、突出特色,树立品牌效应

休闲农业的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所在,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城市居民到乡村地区进行农业观光、休闲和度假,主要就是受到乡村地区不同于城市环境的吸引,主要目的也是为了体验优美的田园风光、淳朴的风俗民情、优质的生态环境。资源基础是休闲农业发展的源泉,开发建设中便应充分开发富有特色和吸引力的休闲农业资源,保持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方式和文化习俗,突出当地的鲜明特色,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特”。品牌代表着旅游市场和游客的广泛认可,品牌就是优质信誉的保证,品牌和特色相辅相成。因此,首先应该在“农”字上做文章,以农为根本,体现乡村特色、乡土特色,依赖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水农业景观,把资源优势转化成竞争优势。其次,在“特”字上做文章,突出当地的区域特征,通过对当地的独特的土特产品进行包装改造,提升档次,将农产品发展为旅游产品,做到一地一品。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要依据不同乡村区域的农业资源、农业文化、乡土文化和区位条件,深入挖掘文化内涵,突出个性化和差异化,形成各自鲜明特点。如英山县桃花源,可以借助其独特的自然资源,设计突出当地历史文化及传统民俗文化的休闲农业项目,充分展现当地的风貌、风情、习俗等特色,打造特色产品,增强吸引力,避免低层次的开发与模仿,与其它地区的休闲农业区别开来,使游客体验获得更多的民俗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农业知识等,满足游客物质和精神享受的双重需求。应积极借鉴其他各县或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成功经验,打造一批具有不同资源特色及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将黄冈市休闲农业打造成既包含休闲观光项目,又包括会议接待、基地培训等高端旅游项目。

4、加大宣传力度,打响知名度

发展休闲农业,应加大宣传力度,不断提高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知名度。找准目标市场,借助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如在各车站、码头等人流量大的地段设置广告牌,在各休闲农业旅游地附近的高速公路广告牌上做广告;通过拍摄当地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风景片,在报刊杂志、电视和网络上进行宣传,介绍黄冈市休闲农业旅游地的文章及照片等;借助各种旅游交易会、展览会、新闻会、旅游组织年会等平台进行介绍推广;举办节事活动、主题活动,如通过举办美食节、桃花节、龙舟节、采摘节、摄影节等活动,实现黄冈市休闲农业的推广宣传。现阶段黄冈市正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投入大手笔的资金为文化旅游进行各式宣传,因而,可以通过黄冈市宣传文化旅游的契机,实现休闲农业的联动宣传。此外,除旅游者之外,还要重视对当地居民的宣传,增强他们对发展当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共同为休闲农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实现扩大客源市场的目的,以此促进黄冈市休闲农业的发展。

5、重视人才培养,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休闲农业是一个新兴的产业,是旅游业与农业的交叉结合,涵盖一、二、三产业的经营内容,涉及农业、休闲、旅游、生态、文化等综合知识,需要专业的综合性人才。人才的培养是休闲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因而,休闲农业企业可以与黄冈市旅游专业培训机构及院校合作,例如通过与黄冈师范学院合作,培养具有多学科综合知识的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休闲农业从业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让他们对黄冈市的风俗民情、行业服务规范和准则、休闲农业景点等情况有专业性的学习,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此外,应充分重视提升休闲农业旅游地村民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素质,使村民保持文明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营造良好的休闲农业发展氛围。

三、结语

随着城市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对农业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对农产品的需求,农业的环境改善功能和休闲观光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的休闲功能正是社会需求发生改变的结果。发展休闲农业,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发展黄冈市休闲农业对促进黄冈市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维护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注:项目基金:黄冈师范学院博士基金(20120294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一般项目(2013002303);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点项目(2013001903)。)

【参考文献】

[1] 钟平:休闲农业发展之欧美借鉴[J].农村工作通讯,2009(7).

[2] 孙伟东、金华锋: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16).

[3] 吕红杰、于太君:浅析我国休闲农业在经济环境下的发展[J].民营科技,2009(10).

[4] 陈艳、龙岳林、张佳娴、李苗:中国休闲农业研究进展[J].黑龙江农业科学,2008(9).

[5] 孙明泉:乡村体验与环都市乡村休闲[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6] 郭焕成: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工作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7] 邓蓉:论新农村建设中的休闲农业发展[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8(22).

[8] 郭焕成、任国柱: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7.

[9] 胡海洋:体验营销在休闲农业中的作用[J].当代经济,2006(12).

[10] 余希: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对策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7(3).

[11] 王圣军、张宇:休闲农业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村经济,2007(2).

[12] 王婉飞、王敏娴、周丹:中国观光农业发展态势[J].经济地理,2006(5).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3

一、组织做好企业防护工作

做好企业员工疫情防控,保护好自己,是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广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经营主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要主动作为,发挥行业表率作用,积极做好本单位员工的防护工作。落实好本单位在外返回员工情况摸查、自行居家隔离和报告制度。做好消毒防控工作,各企业在复工前一天,按照有关要求集中组织消毒杀绝工作;复工复产后因地制宜保持工作区域空气流通和环境整洁,尽可能减少人员集中的活动。做好职工个人防护,要引导员工注意个人卫生,养成佩戴口罩、勤洗手等好习惯,做到不串门、不聚会、不聚餐。

二、加强员工引导教育

要引导员工充分认识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性,落实好省委省政府对疫情防控进行的“全面动员、全面部署和全面加强”的要求,深刻认识防控疫情的严峻性和紧迫性,自觉配合做好自身和家庭的防控工作。要教育本单位员工正确理解、积极配合、科学参与、有效防控,坚决抵制各种媒体上的不实言论,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履行好龙头企业和休闲农业、农村旅游经营主体应尽责任和义务。要特别注意对所接纳返乡就业农民工的教育引导,加强病毒防控知识宣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做好返乡农民工的疫情防控工作,协助搞好农村疫情防控。

三、做好信息报送和监控工作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4

1.发挥优势,找准方向,确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兴县战略

辉南县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优势、有潜力。近年来,辉南县县委、县政府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进行了科学分析,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突出挖掘了“四大优势”。

1.1中国最大的火山口湖群――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 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由大龙湾、二龙湾、三角龙湾、东龙湾、南龙湾、小龙湾、旱龙湾、吊水湖瀑布、四方顶、金龙顶共七湾一瀑二顶十大景区组成,已于2003年6月6日晋升为部级自然保护区,2006年1月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这里湖光山色相映,景色四季分明;春天山花盛开,漫山遍野;夏天山石水景,相映成趣;秋天,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冬天银妆素裹,玉树琼花。奇峰林立、绚丽多姿的景色每年吸引近20万国内外游客到辉南观光旅游。

1.2部级文物保护单位――辉发古城 辉发古城是满族四大部落之一 ――辉发部落的发祥地。辉发古城坐落在辉发山上(辉发山又名扈尔奇山),位于辉发城镇光辉村南面,辉发河东岸。海拔256米,相对高度32.3米,面积0.2平方公里,系一顶平、西南两面为峭壁的孤山。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栖居,辽代回跋部、明代辉发部均在此建都。明万历年间,努尔哈赤亲率大军吞并了辉发部落,康熙、乾隆二帝曾到这里凭吊怀古。辉发古城以辉发山为核心,建有内、中、外三道城垣及了望台等。内城周长706米,中城周长1313米,外城周长2647米。墙基宽10~20米,墙顶宽3米,由黄土夹砂石夯筑而成。古城内先后采集到包括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建筑构件、武器和装饰品。辉发古城2006年被列为部级文物保护单位。

1.3辉南椅山湖水利风景区 椅山湖水利风景区是一座以灌溉为主,集休闲旅游、防洪、发电、养鱼垂钓为一体的中型水库,总库容4200万立方米。东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隔山相望,西与柳河罗通山遥相呼应,具有独特的旅游区域网络优势。椅山湖交通条件便利,距县城朝阳镇40公里,距白山市61公里,营白公路在湖区边沿穿插而过。多年来,水利部门一直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当作一项主要工作来抓,制定了《椅山湖旅游开发总体规划》。经多年努力,旅游基础设施逐渐完善,现已建成露天游泳场和垂钓场,休闲区新增设游艇、快艇、手划船、脚踏船等游乐设施。目前椅山湖共有5家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休闲渡假场所,能同时接纳400人就餐、200人住宿,以鲜鱼宴、农家宴、山珍宴等风味独特的特色宴席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需求。

1.4日益突出的区位交通优势 辉南县处于沈阳、长春、通化、抚顺、吉林、四平、白山等大中城市的中心点,背靠长白山区的资源宝库,面对松辽平原的富饶粮仓,集山区特点和平原优势于一身,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辉南历来是进出长白山的西门户,是商家创业投资的天然宝地。区域路网发达,交通优势突出,境内有沈吉铁路、宇辉铁路、团杉铁路、营白公路、朝桦公路、营抚公路横贯内全县。长松高速公路、沈吉高速公路在区旁互通并留有出入口。通过细致调查分析,县委县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作为新兴的朝阳产业来抓。通过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政策创新,不断改善旅游发展环境,发展和完善生态观光游、文化古迹旅游、休闲度假游“三位一体”的发展格局,使旅游产业成为竞争优势突出的支柱产业,变旅游资源大县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经济强县。

2.科学定位,科学规划,打造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质量的提高,城市人群返璞归真的出游愿望非常强烈,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成为时尚旅游的新趋势。辉南县发展旅游业的独特优势恰恰就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资源,椅山湖、青顶子水库、以“七湾一湖两顶”而闻名的龙湾景区等,都非常契合现代人渴望绿色、健康、休闲的心理。在科学认识自身优势的基础上,辉南县确定了辉南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思路: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原则,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为龙头整合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规划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提和基础,是保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的蓝本。编制和完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划。早在2002年,辉南县就聘请北京师范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编制了辉南县旅游总体规划,并由县人大通过,明确了到2015年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成为辉南县的支柱产业,年收入要达到3亿元,这个目标预计将提前2年实现。2008年,按照省政府要求的,景区建设要有“一流的规划与设计,一流的项目,一流的投资商”这一要求,在市、县旅游部门的努力下,省旅游局投入120万元,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设计院科学编制了《龙湾旅游区总体规划》,2009年获得专家评审通过,已交付使用。龙湾总体规划的编制,离不开省市旅游局的大力支持,特别是省市旅游局要求规划设计院将总体规划与详规有机结合,创造性的在总体规划内选择四个节点编制详规,为龙湾今后发展的总体思路、空间布局、土地利用、资源保护等,都提供了指导性方案和科学依据。

3.搞好配套,拉长链条,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产业化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点是综合性强、辐射面广、产业链长,涉及经济社会各个领域。辉南县在搞好基础设施配套的同时,按照“以游客为本”的理念,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努力打造一条龙服务体系,让游客行的方便、游的有趣、住的舒适、吃的可口、购的实惠、玩的开心。

几年来,辉南县不断加强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累计投入8千余万元,完成了龙湾景区的公路、步道、桥梁、停车场、接待设施等方面的建设,主要实施了大龙湾龙潭宫改建扩建工程,突出了大龙湾的宗教特色;实施了大龙湾休闲步道建设,使之与吊水壶步道连接在一起;安装了景区电子门禁售票系统,完善了售票、检票的管理,还加强了交通标识、停车场、环保厕所、景点景观带等改造工程,2010年投入400余万元,完成了旱龙湾至三角龙湾停车场旅游步道工程;完成2座环保厕所改造工程;投资740万元的龙湾漂流项目已正式运营。

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辉南县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关联产业,提升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经济拉动作用,2005年以来,一大批休闲山庄、家庭旅店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饭店已达200多家。围绕景区新建的宾馆、旅饭店达到30多家,全县一次性接待能力达到5000人,其中县城及其他乡镇达到3000人,景区达到2000人。旅行社已从两年前的1家,发展到现在的5家。民俗村也成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一大亮点,朝阳镇新胜村是朝鲜族聚居村,位于朝阳镇南部,地处营白公路沿线,是朝鲜族聚居村,具有民俗餐饮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正在建设民俗小区,形成集民俗文化、旅游、农家特色餐饮为一体的民俗特色小区。

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直接从业人员已达到300余人,全县总就业人数达到5000人以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对于改善城镇面貌、塑造辉南形象、促进对外招商引资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加大宣传,积极推介,大力提升辉南县知名度

4.1以旅游节庆活动为载体推进旅游宣传 自从2005来开始举办首届中国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后,连续举办杜鹃花卉旅游节;多次到长春、吉林、沈阳、抚顺等地举办广场文艺演出,扩大了龙湾景区的影响,使辉南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宣传走到了百姓之中,进一步扩大了宣传面。

4.2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宣传 在省、市重要报纸、刊物上多次刊发旅游资源及文字介绍资料,还充分利用县电视台设备,录制风光片,积极向省、市输送,并以龙湾景区为主推打入到畅游吉林栏目;同时还邀请省、市新闻单位来该县考查、采访、拍摄新闻片等,借机对旅游资源作以报道;为了提高知名度,在吉林、辽宁卫视两个省级电视台做广告宣传。2010年,龙湾景区与通化市一起在央视荧屏进行广告宣传,极大地扩大了通化和龙湾景区的影响力。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5

大学生调研报告3

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都市人追求回归自然,返朴归真的意识愈来愈浓。我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实施“旅游兴乡”战略。随着以农业休闲为核心的旅游产业的成功运作,我乡旅游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引起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

一、旅游现状

2006年,我乡开始实施“旅游兴乡”战略,几年来,通过内部挖潜和招商引资,使旅游业发展迅速,已成××支柱产业之一,初步形成了“浏河人家”,“浏阳河第一湾”,“湘东第一洞”等带有农业休闲气息的旅游品牌。目前,共有以“浏河人家”为品牌的农家休闲山庄56家,每日可接待游客4000多人,日营业额可达2万多元,安置当地农村劳动力近400人,并有效地促进了种养业和招商引资地发展。

二、存在不足

××农家休闲发展到今天,取得了相当的成效,但也存在一定不足,表现为客源不稳定,外地游客少,经营方式单一等。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1、没有形成特色,不论是老式土砖瓦房,还是红砖楼房,都没有经过造型,没有农家特色,缺乏景区建筑风格。没有菜园、果园、花园、池塘等,不象农家,而象农村的都市,游客来过、吃过、玩过、住过以后,没有什么特别的印象,不知什么是真正的“农家乐”。

2、服务质量不高。由于配套设施跟不上,服务项目单一,不能为游客提供娱乐休闲、健身运动、商务会议等方面的服务。大多数来农家休闲的游客主要停留在吃一餐饭,打一阵牌。同时,大多服务人员受文化、素质、涵养、见识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且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导致在形象礼仪、经营理念、创新意识、服务水平等方面存在缺陷。

3、缺乏统一规划。大多农家休闲项目是当地群众利用自有的住屋,自发兴办的,都没有进行统一规划,随意性较大。加上政府投入小,部门介入少,调控乏力,对农家乐的数量控制、质量把关、地域分布、配套功能设施、层次类型、宣传筹划等没有一个整体规划,难以形成规模品牌,产生整体效应。

4、相关服务缺乏。一是缺乏交通工具,沿线没有公共汽车,附近也没有出租车,游客文秘家园乘车不方便,游客有急事需到浏阳租车,耗时费力,极不方便。二是缺乏医疗条件,游客身体偶有不适,求医、购药困难,健康缺乏保障。三是居住条件不优。多数农家乐饮食卫生、环境卫生、厕所卫生、居住条件都存在较大差距,

三、发展优势

我乡位于风景秀丽的浏阳河中上游,面积256.8平方公里,人口3.5万,距离浏阳市区22公里,现有森林26万亩,其中国家生态效益林8万亩,森林覆盖率80%以上,绿化率90%以上,境内公路四通八达,交通十分便利。境内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民风淳朴,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揭开她迷人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有湘东第一溶洞—古风洞、浏阳河第一湾漂流、浏阳湖等蓍名的旅游景点,还有“地下迷宫”空岗山,峭壁千仞的天岩寨等尚待开发的景点,今年年底,双江电站将建成蓄水,形成“浏阳河第一湖”的美景。不久,华南虎将放归××,将使××闻名海内外,极大的促进××发展,除自然景观外,××人文景观也非常丰富,有李志民、张凯和叶子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足迹,也有江大仙人庙等道教文化色彩浓厚的传统庙观。近年来,我乡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无公害蔬菜、绿色水果、栀子花、黑山羊、科学试验田等产业已具规模,并初步形成了农业产业观光带。游客来到××,浏阳河沿岸风光和风味独特的浏阳河农家休闲可以怡情,可以忘情,让人留连忘返。

四、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统筹协调各方面力量,加大对我乡农业旅游的投入,实现“旅游兴乡”。

(二)工作目标

1、我乡将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建设的投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速农业规模化和集约化进程,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增加农业生产的观赏性,合理规划,形成农业观光带,同时加大对农业观光带配套设施的投入,由政府对“浏河人家”农家休闲品牌统一规划设计,重新定位,实现农业观光游与农家休闲共同开发,让旅游与农业齐头并进,比翼双飞。

2、招商引资4—5千万元,对我乡两个较大的旅游项目“古风山庄”,“天人绿谷”进行“二次开发”,将它们建成集农业观光,民俗体验,娱乐休闲,商务会议等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旅游服务项目。

3、双江电站建成后,招商引资2—4千万元,利用电站库区近郊,交通方便的优势,将双江电站库区建成我市最大的“水上乐园”,为都市休闲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将双江水上乐园与浏阳河第一漂联合,丰富浏阳河第一漂的内涵,对大溪河和小溪河沿线进行全方位立体开发。

4、借助世界濒危种—华南虎即将落户我乡这一全世瞩目事件,以及长沙引水工程即将启动,进一步向外推介“绿色××、生态××、清新××”。以此为核心,利用××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农业休闲观光区”,使××农业观光旅游融入浏阳市域经济,服务“长株潭”。

五、工作措施

(一)政府组织,统一规划

为全面推进我乡旅游开发,由乡政府出面组织,为旅游开发创造条件、营造环境、牵头解决重点和难点问题。在发展思想观念方面做好对群众的引导工作的同时,对旅游项目,政府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规划,明确重点;二是建立规范,明确要求;三是适当投资,建好基础;四是抓好宣传,开发市场。

由市领导牵头,会集旅游、国土、规划、建设、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按照打造“××旅游区”发展模式,对我乡旅游项目的规范、设计、管理、分布、档次进行统一规划,力求布局科学合理,整体呈现农家特色。农业观光带与农家休闲要整体开发,小型农家休闲按照笼中有禽,栏中有畜,塘中有鱼,园中有菜的庭院经济进行布置,中、大型农业休闲项目可以考虑采用庄园开发的模式进行整体布置。

(二)加强管理,提升质量

制定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管理细则,定期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顿、检查、验收,对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符合要求方准挂牌营业,达不到要求的予以整改。对新办的要求经过相关职能部门验收、审批后方能挂牌营业。

为加强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由政府牵头,成立××农业观光旅游协会,让旅游景点、公司、种养专业户与休闲农庄建立联系网,加快我乡其它产业与旅游相结合的进度。为做好接待,加强对外联络,更好的推介××旅游,以村为单位成立接待中心,负责对外来信来访,协调处理有关事项,以便改进服务,让游客满意。

对挂牌营业的,制订行业标准,开展“星级评比授牌”和“共产党员示范岗”等活动,促使经营者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对外公布举报电话,对违章经营者进行处理打击。

(三)加大宣传,打造品牌

一是在农家乐外界环境做文章,通过建立“农家展览馆”、“土特产专卖店”,在浏阳市区,杨高、荷石公路入口,浏永公路设立大型广告宣传牌。二是建筑设计凸显农家特色,或装饰农家特色建筑等多种形式来营造浓厚的农家特色文化,让人一入××就觉得有农家味。二是与旅行社联姻,依托浏阳旅游资源,打造“××农家乐一日游”精品路线。三是定期开展策划活动,在组织相关专业人员进行策划的同时,政府将定期组织新闻记者、旅行社到××考察,帮我乡从游客的角度发现卖点,进行策划。四是利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辅之以广告和专题活动的策划运作,扩大去我乡农农业观光旅游的知名度,把××农家乐打造为知名休闲品牌。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6

一、思路目标

深入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农业部党组确定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核心任务,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注重质量效益、更加注重资源环境、更加注重科技人才,强化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方案,加强职能、改进作风、转变方式、促进发展,大力推进政策扶持体系、科技创新体系、人才支撑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振奋精神,开拓进取,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努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和新成效,为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做出更大贡献。

农产品加工业方面:围绕提高质量效益,以保障主要农产品加工品有效供给和拓宽农民就业增收为目标,转变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争取政策扶持,努力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由规模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方向转变,由资源简单消耗向技术升级和品牌战略方向转变,由分散无序发展向产业化和集聚区方向转变,大力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休闲农业方面:围绕建设美丽乡村,以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量提升为目标,以增强发展动力、激发消费活力为着眼点,以强化行业管理、加大公共服务为着力点,以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就业增收为落脚点,加强管理指导、强化公共服务、研究项目带动、加大宣传推介,把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需求的巨大潜力释放出来,充分发挥休闲农业在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统筹城乡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方面:围绕调整结构布局,以提高质量效益、增加就业收入为目标,转变职能、科学规划、正确引导、创新思路、突出重点,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落实扶持政策,加强公共服务,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支持农民创办企业,依靠创新驱动,突出特色优势,注重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聚集,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二、工作重点

(一)围绕提高质量效益,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持续健康发展

1.努力推进扶持政策落实完善

组织制定农业部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推动各省区市以政府名义出台相关指导意见。积极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项目,努力争取扩大资金规模和实施范围;项目建设坚持高标准、严要求,加强技术服务和调研指导,确保农民建得起、用得上、长受益;强化项目管理,严格监督检查,做到规范廉洁高效实施,使利国利民的好政策不折不扣地惠及广大农民。积极争取购机补贴,将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休闲农业机械纳入购置补贴范围,加大补贴力度。积极争取税收优惠,推动增值税改革转向农产品加工业全行业,力争将主食类产品加工纳入所得税优惠范围。积极争取金融支持,推动农产品收购资金纳入国家政策性银行支持范围,鼓励社会资本以市场化运作方式成立农产品加工业担保机构。积极推动金融支持项目落地,全面落实农业部与国家开发银行、民生银行等签订的合作框架协议,为企业搭建方便快捷的融资平台。

2.努力推进规划启动实施

争取尽快启动实施《农产品产地加工技术集成基地建设规划》,推动规划早日审定和;指导做好技术集成基地项目前期工作,加快项目建设,加强监督管理。统筹“十二五”规划实施,跟踪、分析“十二五”规划的落实完成情况,启动“十三五”规划编制前期工作。加强农产品加工业监测分析与预警,进一步健全定期分析、动态报告、及时预警制度,强化分析队伍建设,形成权威信息渠道,打造农产品加工行业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巩固发展数据采集渠道,扩大基层监测点范围,完善基础数据库;开展重点行业会商分析,细化监测行业与品种,针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加大分析研究力度,及时信息;完善信息制度,利用多种资源建立宣传与服务平台,扩大影响范围。

3.努力推进科技创新推广

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研发体系建设,充实资源力量,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条件评估和绩效考核,推进“建”、“用”结合,努力构建“产学研用”研发创新平台,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继续争取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支持,加强对实施项目的管理和指导,加快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发展。加强推进成熟技术示范与推广,选择10个重点省区开展农产品加工技术走进基层活动,强化科企对接合作,建立一批技术示范基地。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标准化和品牌化发展,加强标准调研跟踪分析,培育保护一批知名品牌和“中华老字号”,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品牌培育在引导行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4.努力推进人才队伍建设

培养经营管理人才,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通过多种途径,利用多种手段,逐步培养一大批具有世界眼光、经营管理水平高、熟悉国家产业政策、热心服务“三农”的企业家队伍,加快建设一支优秀的企业经营管理和市场开拓人才队伍。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依托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学科、研发体系和行业科研项目,加强领军型科技人员和创新团队建设。培养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引导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业企业向加工环节拓展和延伸,结合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实用人才队伍。

5.努力推进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加强市场服务,开展特色加工产品“进城入市”试点工程。加强信息服务,强化行业运行监测分析,加大对热点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分析研判力度,及时预警信息;继续编发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报告,探索建立网络大讲堂等信息服务平台,引导行业健康发展。加强行业组织服务,充分整合农产品加工业各类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资源,指导加强对行业企业的组织和服务,加快形成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自我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6.努力推进实施主食加工业提升行动

大力培育示范企业和产业集群,加强主食加工发展重点和布局的研究谋划,协调争取政策,展示推介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扩大试点范围,在更多地区特别是大中城市郊区加快推进,营造氛围、扩大影响、广聚共识。加强点面互动,组织开展大中城市郊区推进主食加工现场交流活动,支持开展区域性主食加工提升行动主题活动。培育示范企业,认定并第三批主食加工业示范企业,组织示范企业负责人培训。组织开展主食加工技术、装备、产品的展示推介。积极协调有关扶持政策,开展主食消费情况、发展重点和布局研究,加强主食加工理念、常识的宣传普及。

(二)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大力推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

1.继续加强规范管理

研究促进休闲农业规范有序发展的政策建议和工作抓手,指导各地争取政策。加快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推进服务标准化。认真筹备召开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现场经验交流会。开展中国最美乡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和示范点创建活动,继续做好休闲农业星级创建工作,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2.继续加强公共服务

指导各地加强休闲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推进融资服务。加强培训体系建设,编撰培训教材,遴选师资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扩大培训规模。争取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的主管局长纳入农牧大县局长轮训班。加强东中西部管理人员跨区交流学习,探索“部省联动”培训形式,支持各地因地制宜开展培训。

3.继续加强技术支撑

围绕宏观指导、规划设计、创意策划、运营管理、营销推介、金融服务、产品开发、产业链打造等,遴选一批专家学者,组建休闲农业专家库。遴选一批休闲农业规划设计单位,引导其以农为本编制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规划。积极推动休闲农业发展战略研究。

4.继续加强遗产保护

指导农业文化遗产地做好遗产景观和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加快构建遗产地农民就业增收新机制。认定并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加大展示宣传,提升农业文化遗产影响力。挖掘保护和开发有历史文化等价值传统村落和民居,推进农耕文明、民俗文化、景观资源的动态传承。做好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培育创意意识,交流创意技术,推动创意产业发展。

5.继续加强宣传推介

开展中国美丽田园活动。完善休闲农业服务信息平台功能,增加入库信息,丰富特色内容,加大宣传推介,扩大网站影响。研究休闲农业微信传播规律,完善微信平台。创新宣传推介方式,加大对示范县、示范点、精品景点的宣传推介,引领休闲消费新时尚。指导各地做好推介活动策划,宣传精品景点和专题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

(三)围绕调整结构布局,大力推进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转型升级发展

1.深入开展农民创业

以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为重点,围绕农民创业的实际需求,加强创业平台建设,开展创业专项培训,提升创业服务水平,争取创业扶持政策。开展农民创业试点,选择部分省区围绕出台政策、建设基地、教育培训和公共服务等先行先试。探索农民创业融资机制,推介一批以农产品加工、休闲农业为主的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利用好各种创业培训政策和创业平台,引导乡镇企业服务机构、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行业协会、社会中介组织积极为农民创业提供服务,提高创业服务能力。

2.深入开展区域合作

支持办好中国农产品加工业投资贸易洽谈会,加强项目推介、投资贸易、科企合作和市场开拓,不断提升会议的专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加强特色农产品加工展示平台建设,充分发挥特色资源和市场优势,围绕市场拓展和品牌培育,为全国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搭建一个更加对外开放的展示窗口。推进特色农产品加工市场拓展,总结推广成功经验,引导更多的地方组织企业抱团开拓市场。

3.深入开展对外合作

认真落实农业部对外农业合作协议,加强与中美、中欧和东盟等国家和地区合作,拓展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对外合作渠道。开展投资贸易专题培训和实地考察,为企业到境外投资贸易创造条件。继续与有关国家开展加工技术合作,探索合作新途径,提高合作水平,增强合作效果。

4.深入开展统计分析

适应乡镇企业职能调整、工作重心转移,加强与省级乡镇企业主管部门和各县级直报点的联系,保持工作总体平稳。突出工作重点,做好乡镇企业季度、半年、全年预报分析和年报汇总、布置等工作。加强对直报点和直报系统管理,督促落实工作任务,推动有条件的直报点逐步向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直报转型。

5.深入开展技能开发

综合利用阳光工程、乡镇企业职业技能培训以及各种社会培训资源,着力培养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生产能手。围绕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等行业,规划开发新工种,开展职业技能鉴定,积极推动在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开展自主鉴定试点工作。

(四)围绕转变职能作风,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管理服务体系加快建设发展

1.积极抓好政府职能转变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强化对农产品加工业的组织领导,理顺、调整和加强管理机构,充实力量、强化手段。充分发挥农业部门农产品加工业规划指导、监督管理、协调服务的职能作用。加强规划指导,摸清行业底数,形成完善的规划体系和评估机制;加强监督管理,完善各项标准,引导企业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强协调服务,推进政策完善落实,做好行业监测预警,建立各种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2.积极抓好依法行政能力建设

切实巩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形成的认识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把梳理出的职责落实到岗位、到人头,形成人有负责之事、事有责任之人的良好局面;认真落实新制定的政务运转、人事管理、财务管理、绩效管理、宣传信息、后勤保障等政务流程,不断提高依法行政、按规办事的能力和水平;加大对新修订的规章制度的落实力度,形成政务高效运转的良性循环机制。

3.积极抓好重大事项民主决策制度的落实

完善局机关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全面修订完善局常务会议、局务会议、全局干部大会等会议制度,会前科学谋划议题,会后及时起草编印会议纪要,形成依法、科学、民主决策的良好环境。对会议议定的重要事项,加大局内外协调力度,抓好局内督促落实,确保政令畅通,落地生根。

4.积极抓好政务信息和新闻宣传工作

加大政务信息调度与报送力度,积极报送农业部信息、每日要情,把信息收集、编辑、督报责任落实到处室,切实提高信息报送的针对性、计划性和时效性。制定新闻宣传要点,明确各阶段、各环节的宣传重点,指导行业做好全年宣传工作。加强新闻宣传策划、媒体沟通协调,提高新闻宣传效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5.积极抓好机关政务运转效率提升

严格执行《农业部公文处理办法》,加强公文审核,严把公文质量关。加强财务管理,强化督促检查,确保资金使用规范高效。认真开展绩效管理,组织实施创新项目,强化过程管理,切实增强绩效意识,形成人人为绩效、人人出绩效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工青妇等群团工作,增强机关凝聚力。落实好公文运转、信息、督查督办、安全保密、后勤保障等各项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

三、保障措施

1.更加注重学习调研

加强学习型机关建设,增强学习的计划性、针对性、系统性。认真组织召开理论中心组学习会,深入学习贯彻中央有关会议文件精神和部党组部署安排;建立全局干部双周学习制度,把学习成果更多地转化到决策能力中、体现在决策水平上。局领导班子带头,开展重大问题研究,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及时转化调研成果,形成有情况、有分析、有对策的调研报告,增强战略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能力。

2.更加注重完善制度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期性,把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中好的做法用制度形式固定下来,物化为制度成果,转化为政务流程。进一步加大制度和流程的执行与监督力度,做到事事有章法、人人守规矩,形成用制度管权、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机制,坚决守住法律的红线和道德的底线。

3.更加注重改革创新

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增强工作的系统性、预见性、创造性和有效性。坚持立足全局,吃透上情、摸清下情,周密谋划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围绕主线,抓住关键,做到思路清、目的明、办法实、措施硬。坚持集中精力抓大事,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创新思路,创新管理,创新方法,各级做好各级的事,各级尽到各级的责,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机制。

4.更加注重统筹兼顾

运用好统筹兼顾这一科学发展的根本方法,在工作中学会弹钢琴,按照全局一盘棋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农村二三产业即乡镇企业和农民创业各项工作全面发展、均衡发展、协调发展。同时,抓住机构改革的有利时机,大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快速发展,明确主体内容、重点措施、关键环节、时间节点,抓铁有痕、踏石留印,发扬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5.更加注重沟通协调

加强与有关部委、部内有关司局的沟通联系,积极争取法律法规、规划计划、政策措施、项目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努力为农产品加工业、休闲农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加强对农业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中心、中国乡镇企业协会等归口事业单位和社团组织的指导,发挥好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农业部工程设计研究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中国农业机械化研究院等相关科研院校和有关专家的技术支撑作用,团结带领全系统,奏响大合唱,同唱一首歌,共同促进事业发展。

6.更加注重作风建设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7

一、“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APP平台开发 

(一) APP平台开发 

APP是安装在智能手机上的客户端软件。目前主流的智能手机平台包括苹果公司的IOS平台、Google公司的Android平台及微软公司的WP平台,不同的智能手机平台下有不同的开发工具。本系统的客户端APP定位于Android智能手机平台,该平台具有开放、成熟、市场占有率高,且对开发者友好的特点,旨在为用户提供一个技术先进、成熟稳定、友好易用的界面。客户端APP的开发平台采用开源Qt5.2框架开发。 

(二)客户端APP 促进“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优势 

通过APP的开发与应用,在移动互联网市场为“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产品找到精准定位,是客户端APP应用于休闲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取得效益的最好保障。 

其具体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可以针对精准客户提供确切信息。目前,市场上开发的各种APP客户端,都是智能手机用户结合自身的兴趣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下载,没有捆绑更没有潜在的共享连接,这就说明各种产品的APP客户端必然是下载者自身对其产品或品牌感兴趣。下载者下载并运行APP客户端后,智能APP就可以借助自身的功能,通过网络智能收集并整合下载者所处的位置信息或人员行为信息等,通过大数据整理最终确认辨别用户的兴趣、习惯以及生活轨迹。例如,可以通过收集整理数据总结用户主要的旅游景点及线路,可以识别用户商业消费的主要场所、生活轨迹,可以通过手机的智能功能记录并整理用户常关注的网络页面信息,分析用户的“互联网+”嗜好,记忆用户生态绿色产品的购买习惯,综合分析其收入水平、家庭旅游兴趣和爱好以及各种消费嗜好,而后通过后台大数据整理归纳,有目的有重点地根据自身产品的特点推送给感兴趣的用户,从而保证“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产业产品信息的准确推送。 

二是可以针对广大受众开展产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各种互动。APP客户端诞生并在智能手机上广泛使用以后,与其他网络媒介相比,广大受众体验到的是更加丰富多彩、更加亲民的体验形式。伴随着移动设备的智能化,尤其是触摸屏在各种互联网媒体设备的投放使用,使得用户在文字、图画、视频等方面都有了更加直接和方便的操作体验,主客观上使得休闲产业与用户之间通过互联网平台实现了互动,既可以推送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相关活动,又可以及时收集反馈用户的主观要求。此外,APP客户端还实现了基于同一客户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通道,通过APP内部嵌入的SNS平台,使用同一个APP的不同客户可以对推送的产品信息交流心得,通过内部潜在用户群的互动和相互的口碑传播,不仅可以提升用户对该APP品牌的忠诚度,还可以发散传播用户的消费体验。 

三是可以适时推送创意广告理念与创意产品。APP客户端从诞生到快速在智能设备上推广,作为新媒体时代的一种新的营销工具,运用数字信号通过文字或视频借助新的媒体推送产品信息呈现给消费者,既能一改传统的广告效用,又能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搭载更多的应用模块,在网络大数据时代推送或反馈更加广泛的创意产品信息给用户,这种创意营销的新途径搭载以各种创意生态农产品或休闲文化旅游模式,尤其是通过APP客户端推广景区养老或度假产业,创意使用“互联网+”摄像头动态关注景区养老客户的起居,创新使用“互联网+”摄像头动态关注各类生态农业的管理,通过“互联网+”网购平台营销创新农产品。APP客户端既可以是休闲产业的使用手册,又可以模拟创意产品的电子体验,还可以成为用户社交平台,因此,开发具有创意创新特色的APP应用模块必将成为现代产业新的营销方案。 

二、“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微信公众平台开发 

(一)开发平台 

微信公众平台采用高性能的MVC技术架构,一是功能模块,内容如表所示: 

二是微信基于LBS(定位服务)特殊的地理位置服务。 

基于地理位置的服务,要求可以确定移动设备或用户所在的地理位置,同时可以提供与位置相关的各类信息服务,意指与定位相关的各类服务系统,简称“定位服务”。相较于传统网络媒体,微信的地理位置服务是一大特色,“查找附近的人”“摇一摇”“漂流瓶”等功能均是以LBS为基础。 

(二)微信公众平台促进“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的优势 

一是微信公众平台是小众熟人传播,传播的针对性强、效果高。数据统计表明,微信公众平台的注册用户涨幅迅速,截止到2013年1月15日已然突破3亿用户。 “互联网+”生态农业休闲文化产业的系列产品如果通过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既可以接收原来的腾讯用户,又可以通过跨平台添加功能最快捷地添加好友,尤其是微信有匹配通信录功能,可以直接通过智能媒体通讯录的自动匹配功能添加开通微信业务的朋友。休闲文化产业借力微信平台的优势在于其朋友圈功能自动展示交流的均是熟人关系,其建立的网络也是熟人平台,其信息传播安全可靠,朋友圈传播的信息相对其他媒体更易于被受众相信和接受,所以真实用户的私密交际的高信度和传播率,可以让微信公众平台后台获取更加真实有效的客户群,可以让休闲文化产业的营销效果实现高效高反馈。 

二是微信公众平台推出的休闲文化旅游内容易于传播与分享。智能手机借助移动网络客户端优势,不需要在手机上安装,不会占用手机内存,不影响手机速度,可以给用户适时发送信息,便于休闲文化产品营销,便于使用功能和社交、位置共享以及“超级二维码”特性等,更便于现代农业的产品信息和绿色农产品工艺技术等对外推送,既能保证休闲文化旅游适宜人群的个性化营销和服务,又能保证推送的信息持久与精准。加之公司根据各种经营现场的活动报道定期编辑推送图片、文字、视频等信息,以及观光者借用平台实时转播旅游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朋友圈”分享给各自的朋友,或观众根据自己的喜好转载、转发或@自己认可的受众,使得信息传播得更快、可信度更高、宣传效果更佳。 

三是微信公众平台营销信息成本低,推送及时,持续效用强。生态农业休闲文化旅游传统产业的营销,大多通过户外广告传播信息,成本高且更新慢,与顾客之间除了现场互动外几乎很难再有交流,而微信公众平台却可以在游客游玩后,通过互联网在线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公司可以与游客交流或推送新的产品信息,另一方面,游客相互之间也可以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如此一来,公司可以通过后台数据收集整理消费者的意见,改进或创新产品。同时,还可以根据掌握的情况创新研发多种互动产品,比如幸运一日游、幸运大转盘或贵宾抽奖活动,不断增加在线顾客的互动,增加活动的休闲趣味性,并通过长期的在线营销,逐步树立自己的品牌,推广大家对公司品牌的认知认可,最终达到小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自新媒体投放市场以来,现代人对各种新媒体的依赖性日益增加。尤其是智能手机,不再是单一的通话工具,而是成为具有超强黏性的多媒体工具,这种超强黏性对人群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掌控力。而专为智能媒体研发的APP客户端、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更加强了智能媒体与现代人之间的黏性,自然会吸引用户对“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多种模块的体验欲望,必将促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 

休闲农业行业报告篇8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费孝通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八大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部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四、结论

上一篇:儒家学派的主要思想范文 下一篇:建筑砂浆的技术要求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