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发展史范文

时间:2023-11-24 16:59:37

广播电视发展史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1

关键词:技术、创新、体制、人才、经验

1.新技术的运用,思想观念的创新

美国广播电视史的辉煌离不开新技术的革新与运用。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英国等国家都先后创办了无线广播,这比在第三世界国家广泛应用的有线广播更为先进。1929年美国科学家伊夫斯在纽约和华盛顿之间播送50行的彩色电视图像,发明了彩色电视机。1933年兹沃里金又研制成功可供电视摄像欧诺个的摄像管和显像管,完成了是电视摄像与现象完全电子化的过程。1939年,美国播出固定电视节目,电视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日益增加。1949年,美国首次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只三枪三叔彩色显像管;1957年研制出全玻璃壳彩显管;1964年研制出全玻壳彩显管显像管;1969年研制出黑底显像管使亮度提高一倍。1972年,美国研制成功自动校正会聚误差彩显管。至此,彩色电视发展进入成熟期。美国电视史的发展离不开这些先进的技术条件,在经济快速发展,广播电视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牢牢把握“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宗旨,积极运用新技术,革新思想观念,促进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2.完善的广播电视体制

美国最开始采用的是公共广播的形式,后来由于频率的相互干扰,1912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无线电法》,此法责成美国商业部向申请者办法无线电视用执照。1922年,AT&T在纽约市建立的WEAF电台创造了广告经济的新形式。1928年,FRC“第40号总命令”,大规模的分配广播频率,极大地加强了商营广播网的地位;《1934年通讯法案》的颁布标志着美国广播走向商营,之后美国商营广播电视体制进入大发展时期。商营体制下的竞争是很激烈的,为了满足各方受众的需求,美国的节目制作巧妙,形式丰富多样,娱乐性强,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美国的广播电视领域还存在着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公共广播电视,它比较重视教育节目,关注社会问题,为儿童提供高质量的节目、为特定受众提供节目,起到了公共服务职能。之后的美国电视体制也一直在不断地完善,与时俱进,制作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高、趣味性强,给观众带来了无尽的满足。两者有机结合,相得益彰,促使了美国广播电视节目的大发展,这对我国电视业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启示。中国的广播电视事业都是由国家统一经营的,管理混乱、恶性竞争等问题近年来愈演愈烈,这对我国观众产生着不良的影响,另外,四级办广播电视的计划经济加上行政管理体制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阻碍着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为此,我们应该积极借鉴国际经验,努力平衡好国家控制与地方电视自的关系,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电视节目质量,努力打造具有正面影响力的品牌节目。

3.优秀的广播电视人才

美国广播电视在尊重人才,挖掘人才方面一直为各国做着表率。在广播行业内它一直为优秀人才提供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反过来,他们也通过自身的天赋与努力为美国电视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最为著名的CBS的三大新闻主播:爱德华?莫罗、丹?拉瑟、沃尔克?弗朗凯特,还有许多电视行业领军人物,一直以来都创造着美国广播电视业的神话。值得一提的是CBS给晚间新闻明星主持人丹?拉瑟的极大权力,丹?拉瑟有权在CBS的新闻政策中发言,可以直接部署新闻报道给记者,有权要求和选择他认为需要的工作人员,拉瑟需要的工作人员一律不得为其他新闻节目工作。从CBS给拉瑟的权利中我们可以看出CBS对人才的重视,而这种重视则来源于拉瑟自身的才能,这种水融的关系带来了双赢的效果。当代新闻从业人员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努力达到行业标准,在实现自我价值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价值。媒体也应积极地发现人才、挖掘人才,不断为电视事业注入新血液,输入新能量。

美国广播电视事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现在依然在进行着革新、完善,我们应从它的发展历程中汲取经验,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2

关键词:新闻宣传;创新;溧阳

一、对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的认识

广播电视宣传档案是广播电视宣传活动的真实记录,它记载着广播电台、电视台宣传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情况,反映了各行各业、各地区、各部门不同时期革命和建设的面貌,是进行日常播出、工作查考、经验总结的依据,是历史研究的真凭实据和必要条件,也是国家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4月,根据广播电影电视部,国家档案局,关于印发《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的通知,将广播电视宣传档案,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建立健全各类宣传资料档案,不仅是每个宣传部门的基础工作,而且是一项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它一方面为当前的工作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为党和国家的长远需要服务。

二、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的特点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闻宣传档案传递信息的媒介不仅是纸张,还有磁带、录像带等,这类档案首先具有生动形象、可视、可听的特点,如我市历届的茶叶节、历届人大代表会议,以及各个重大活动的录像带,经过整理加工,成为相当有价值的档案,成为人们了解溧阳、认识溧阳、开发溧阳的珍贵史料,也就是说广播电视宣传档案的形成是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各种声像资料转化而来的,它记录着形成者留下的历史真迹,是历史的真实凭据,而不是事后另行编录和随意收集来的,也是无法事后再补救的。其次,它能直观、形象地记录和反映各项活动的历史真实面貌,给人以直接感受,这已成为人类认识历史,交流思想,提示自然的奥秘、积累和传播各种知识必不可少的工具,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建设、科学研究、文化教育等都会产生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的创新与作用

(一)新闻宣传档案方便为编辑记者查找资料

建立数字化新闻宣传档案,把每天的文字稿、播出带进行数字化处理,并上传到电子文档里,改变长期以来查阅档案去库房调卷的传统方式,实现了查档利用“一站式”服务,记者、编辑只要注册登录内网,在计算机查档系统中通过输入相应的全宗号、目录号、案卷号、文号、责任者、题名、成文日期等字段,即可帮查档利用者查到需要的档案。这样,一方面,加强了对新闻宣传档案、尤其是对珍贵档案原件的安全保护,极大的减少了进出库房、反复调卷、复印的次数,另一方面,又迅速提高了宣传档案查阅工作的效率,提高了宣传档案的查全率,方便了编辑、记者的查阅利用。

(二)溧阳市广播电视台做活新闻宣传档案

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管理的好坏,不仅反映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以前和现在的政治活动、经济状况、精神面貌和社会发展,而且也能反映整个单位的素质、工作效益和综合能力,创新广播电视档案管理机制,做活新闻宣传档案,溧阳市广播电视台在新闻宣传质量上、专题报道的影响上,以及文艺作品的可视、可听上,还有一年一度的优秀稿件的评选上,都加以总结找出差距,看到自身不足。并从三个方面充分利用新闻宣传档案:

1.记载历史。新闻宣传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记录了人们物质生产发展和精神文化生活进步的过程,记录了社会制度的变革与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见证。我们利用宣传档案录像带制作宣传片,展示溧阳古今、民俗、民风,再现了4500万年前的上黄水母山中华曙猿的发现,为包括人类在内的高级灵长类动物的发展找到了源头,其意义可与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媲美。进入人类时代后,代表旧石器时代打制石器在溧阳沙河、竹箦、上黄等多处出土,溧阳又是先秦时期在江苏地域内设置的十五个县份之一,迄今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因此,新闻宣传档案可以立体化展示溧阳的历史变迁。

2.传承文明。新闻宣传档案可以辅助溧阳创建文明活动服务,为溧阳的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如:为市政府,双拥办,组织部,计生委等部门建立了“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文明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双拥模范城”、等20多种宣传台账资料。并且,溧阳市广播电视台用新闻宣传档案还展示了溧阳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的进程,证实了城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正由小康加速向现代化迈进。生动的再现了溧阳市在2004年名列“全国综合发展百强县(市)”第67位、“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第44位的壮美画面。

3.服务社会。新闻宣传档案工作要走出封闭,以开放的姿态更多地贴近社会,服务社会。所以,溧阳广播电视台一直突出在服务中体现价值,在互动中提升地位和形象。本着服务社会、服务大众的理念,利用新闻宣传档案积极为市民服务。我台建立开放式文稿查阅服务。新闻宣传档案室本着为百姓服务的宗旨,坚持让利用者高兴而来,满意而归的服务承诺,让市民在新闻宣传档案中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

四、结束语

总的来说,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是广播电视系统综合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广播电视事业的飞速发展,它将以其特有的功能影响着整个广播电视系统,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广播电视台新闻宣传档案会更完善、更规范化、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栾凤. 略论广播电视宣传档案管理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9, 44 (4)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3

张海涛在会议讲话中强调,在座的各位是为中国广电做出过贡献的,没有各位的奋斗就没有今天的辉煌。是把老干部看成财富还是看成包袱是衡量一个干部很重要的尺度,对老同志的感情是对历史的尊重和对事业的尊重,做老干部的工作就要尽心尽力。

关于老科协的工作,张海涛说,要把老科协办成老科技工作者之家,办成老科技工作者沟通、交流的桥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老科协要有规划,有组织,有章程;老科协要发挥优势,服务工作大局,为事业发展、科技创新、人材培养献言献策,再立新功;老同志有条件去记录历史,总结广电发展的基本规律、基本经验、基本原则、基本做法;老科协要在当前中国广电从模拟向数字的变革时代,积极热情对待改革,对待变革,要当改革促进派、参与者,不当旁观者,在改革中贡献力量,形成合力;总局也要为老科协的工作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计财司、科技司、办公厅、老干部局都会积极支持老科协的工作。

老科协理事长章之俭就五年来广电分会的工作向大会作了汇报。

中国老科协广播电影电视分会成立于2002年,曾编辑出版《广播电影电视科技发展历程回顾文选》,目前正在进行《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广播电影电视新技术科普丛书》、《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干部必读》三套书的编写工作。

2004年,老科协曾组织老专家考察西新工程,并重点考察了871台、2021台、916台和2022台。2006年,老科协组织大部分理事参观、考察、访问了广电总局下属的全国有线电视监测中心、573监测台和沙河地球上行站。2006年7月,国家广电总局计财司又委托中国老科协广电分会进行了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定额)报批阶段的审查工作、工程设计与工程咨询等资质的评审工作、行业优秀工程设计评优活动及推荐国家优秀工程设计的评审工作。目前,多项广播电视工程建设标准仍在审查中。

根据会议精神,老科协将继续贯积极参加广电总局的科技咨询、技术鉴定、工程评估、技术培训等活动,完成《广播电影电视技术--干部读本》、《广播电影电视专业技术发展简史》、《广播电影电视高新技术科普系列丛书》等著作的出版发行工作,并做好发展团体会员的工作。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4

一、体育新闻的最原始形式——口语传播

语言的产生是传播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在古代没有出现其他传播方式之前,口语相传成了最普遍,也是最有效的传播方式。一传十、十传百,包括体育活动信息在内的人类活动内容就这样相传到今天。为了及时传递信息而连续奔跑了40多公里的马拉松故事,就是口语传递信息的最着名例子。

二、图画文字传播

文字的出现是人类传播史上的又一个里程碑。图画是文字的早期形式,一个人形手持弓箭就示意为狩猎活动。象形文字是最为形象地描述体育活动的载体,狩猎、划船、游泳、攀爬这些体育活动在原始的象形文字都找到身影。公元前1世纪古罗马帝国颁布的“每日纪闻”,以及民间流行的“新闻信”是现在已知最早的文字新闻,他们记录并传播了当时政府命令、战争状况、宗教祭祀、体育活动等等。

三、印刷品传播

(一)报纸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印刷品出现在公元11世纪的中国宋朝,当时在大街出售一种称作“小报”的新闻性作品,上面报道有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诸如军事战争、节日庆典、祭祀活动等。还有1482年德国的《土耳其侵犯欧洲新闻》、1493年西班牙的《哥伦布发现新大陆》,这些都是最古老的新闻报纸。我国体育报纸的出版约在20世纪20年代之后,如上海出版的《新闻报》,专门出特刊宣传报道国内外的体育比赛。

(二)期刊杂志

由于期初的新闻报纸只是一张简单的传单,随着印刷术的发展,定期的期刊杂志也慢慢形成了。从时间看,世界上最早的定期刊物诞生于德国,《观察周刊》是德国定期刊物的开端。1672年第一份消遣娱乐杂志——《法国信使》,就是记录报道了人们的游艺活动。

欧美近代体育在清朝末期开始传入我国。这一时期,出现了迄今发现最早的体育期刊,即清宣统元年(1909)《体育界》杂志。1922年5月,着名的美国体育专家麦克乐在东南大学创办《体育季刊》,这本体育专业学术性杂志促进了我国近代体育的早期发展。

四、电子媒介传播

(一)广播

20世纪初,正当印刷媒介得到长足发展时,一种新的传播工具——无线电广播产生了,它的零距离视听感受,第一时间感知新闻事件的发生,让大众兴奋不已。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无线电广播技术在发明之后也很快传入了中国,体育类新闻在广播诞生之际就成为了新闻广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电视

正当无线广播技术蒸蒸日上的时候,电视技术产生了,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BBC)进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次电视广播。1936年柏林奥运会被德国柏林的实验电视台播放过实况。1939年,美国广播公司(NBC)也正式开办电视广播,而且内容主要以体育比赛为主。我国从1958年在北京创办首个电视台以来,体育节目就成为这一时期电视节目的重要内容之一。1958年中央电视台成立,体育新闻和“体育爱好者”专栏是最早的体育节目。1959年,中央电视台进行了中国电视史上第一次体育实况转播。体育比赛曾被列为电视播报的三大“媒介事件”之一,可见,体育类节目在电视播报中所占的比重。

五、互联网传播

20世纪末,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导致了网络的兴起,同时也开辟网络传播的新纪元。伴随着被称为“第4媒体”的互联网强大的功能和巨大的影响力,使这一阶段的体育新闻传播耳目一新。新浪、搜狐等许多网站的体育新闻成为人们及时获取体育资讯的重要渠道。不少专业体育网站纷纷创办,如体育信息网、鲨威体坛、TOM、COM等。

网络时效性、交互性强的特点也使得众多体育类广播电台、电视台纷纷开始把自己的节目搬上互联网,网络体育视频、网络体育直播成为了继报纸、电视广播之后,人们获得体育新闻最为直觉的新途径。

六、新兴媒介传播

作为新媒体技术中最为大家熟悉和方便使用的就要数手机业务了。许多上班族由于工作的关系会错过一些体育赛事,但是,只要他们手头有一部手机就可以轻松获取比赛的全部信息,手机媒体为用户获取信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渠道。新媒体技术在体育赛事转播中最具代表性的应用案例是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2007年,央视国际与国际奥委会正式签约,成为了北京2008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官方互联网、移动平台转播机构,这标志着国际奥委会第一次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作为独立的奥运转播机构。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5

关键词 新媒体;电影;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J9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71-0233-01

我国电影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从黑白电影发展到彩,从平面电影发展到3D立体电影,从露天电影放映发展到专业的电影院放映,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起到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随着传播方式的多样化,出现了电视传播、网络传播,更便捷的是手机也成为人们观看视频的工具。电影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的特殊手段,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普及之前,是人们的精神粮食。当前,我国正在建立下一代广播网,面对新形势下产生的新媒体,需要探讨电影业的发展状况和发展策略。

1 我国电影的发展状况

1.1 我国电影发展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影业用胶片制作,拍摄电影所用的胶片成本极高,拍摄电影的摄影机更是非常昂贵的专业设备,所以对演员的演技和拍摄技术要求非常高,在特殊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我国电影业克服种种困难,磨练出一批非常优秀的专业电影人才。上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我国以乡镇一级设立电影院,以村一级每个月放映一至两场电影,而且通常是选择邻近的两个乡村进行放映两场电影,以便相互交换影片胶带进行放映,目的是节省胶带成本,如果一个村的放映机出现故障,另外一个村需要等待。更令人欣慰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人,为了看一场露天电影,步行至十几公里,还有些人一部电影看了十几遍,有些人因为买不起电影票,去影院外面听听声音,也是一种享受,可见当初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非常迫切。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随着电视的普及,人们对电影的要求就更高了,影片内容及影片制作水平都有进一步的提高,专业影院要求3D立体声放映。

1.2 互联网微电影

本世纪初,随着科技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为人们提供了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平台。人们在互联网网络上,可以进行信息交流、观看影片、实时通话等。近几年来,国家进行三网融合的信息网络建设,促进业务整合,产生了全媒体网络。微电影(Micro film),即微型电影,又称微影,指专门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秒-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1-7天或数周)”和“微(超小)规模投资(几千-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类”电影)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微电影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影业专业制作的局面,每个人可以是观众,亦可为演员,双向互动。

1.3 全媒体对电影的影响

2010年,我国进行互联网、电话网及广播电视网的三网业务融合,由广电总局负责实施。经过一年的网络改造和业务融合,于2011年下半年,对全国十几个试点地区进行VOIP、IPTV等业务试播,同时开播高清电视、立体电视频道。2012年广电完成省级一张“网”建设,即全省为同一个网络,构成下一代全媒体广播电视网,为人们获取文化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同时也对电影业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首先,影片内容要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尊重历史尊重事实。电视以娱乐为主,许多电视剧制作时,或多或小会改变历史事实,还有许多电视剧经过多次的拍摄,内容不尽相同,同一部电视剧出现结局不一,引起观众的误导。而每一部电影的发行要经过国家广电总局电影管理局的严格的审核,保证了影片内容的质量。其次是传播方式的影响。全媒体网络传播为电影的发行提供了有力平台,电影的发行可以进行全国统一播出,极大方便受众群体。再者是电影与电视的融合。可以利用电视进行电影的传播,如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

1.4 电影的受众群体

随着时代的发展,电影的受众群体愈发扩张,年龄层也更加宽广。上至小学生,下至五六十岁的老人,在电影院中都能寻得他们的身影。尤其是当下学生由于新闻传播的便捷,各种电影资讯、明星新闻都让他们对电影充满了兴趣。更因为学生这个特殊的时期,他们对于电影的需求量也是很大的。同样的,生活水平提高后,电影让影院更加受到青睐,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巨大收益。人们愿意花上一些金钱去影院享受更高层次的视听盛宴,而影院也着力发展自身的服务质量,电影使之成为了两全其美的事情。电影受众的另外一个贡献,就是让曾经人们印象中落后的农村在文化方面有了新的见地与突破。电影随着互联网进入农村,让基层人民有了更加了解世界、历史、人物等等的机会,而电影起到的媒介作用,使得农村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2 当前电影发展策略

2.1 发展数字电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数字化设备比比皆是,计算机、家用数字电视、手机、PDA等,就如冰箱空调等设备都预留数字接口,以便日后对这些设备进行联网控制。电影的数字化更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影数字化主要有以下优点:首先便于影片制作,早期的电影制作是用胶片进行拷贝,其工艺复杂,影片内容剪辑更是复杂,按市级统计,一部电影在全国同步发行,需拷贝三四百份副本,其成本高效率低。电影的数字化便于电影内容的制作,数字电影用计算机进行电影制作,虽然制作成本比拍摄要高出好多,但有些危险镜头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制作,有些拍摄不到的效果也可以用计算机进行制作,现代3D立体电影在拍摄完成后,大量的后期制作更需要数字化制作。再者是数字化便于异媒体传播。网络时代呈现出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高质量、多样化,用计算机或手机看电视看电影,用数字电视看电影或上网,数字化让人们享受到前所未有的便捷与好处,方便了电影的异媒体传播,数字电影通过卫星进行全国影院的同步放映,影院的数字电影放映机根据权限通过卫星进行下载电影,便于电影的发行管理。数字电影便于格式转换,便于在电视、互联网、手机等数字设备的传播。

2.2 发展立体电影

立体电影改变了人们的视野,扩大了人们视觉范围,同样的放映面积,立体呈现出来的感观比平面要多五至十倍,让人们身临其境,加上立体声配音,让人们似亲临现场的感觉。国际影业已普遍发展立体电影,近年来我国加大力度发行立体电影,便于国际交流,许多优秀的影片在国际获奖,推动我国影业的发展。

2.3 巩固文化阵地

电影做为我国文化宣传交流的一种形式,不管在哪个年代,在人们心中都留有非常深刻的印象。它是一种媒介,促进人们情感交流,搭起沟通的桥梁,因此,电影中所蕴含的丰富的文化精粹也得以在潜移默化中向人们传播发扬。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知名的国产电影远播海外,这更让全世界都有了深入了解中华文化的良好契机。是我国向世界展示璀璨文化的优秀平台,为巩固我国的文化阵地贡献出巨大的力量,有着不可言喻的重要作用。

3 结束语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6

关键词:广电事业 西部经济文化

实施西部大开发作为我国21世纪经济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已经成为各行业关注的焦点。西部广播电视事业如何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为西部大开发造声势、鼓士气的同时积蓄力量,后发先行,是广播电视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电信、因特网、广告、电影等属于信息产业的市场都将不同程度地对外开放,在这个日趋势复杂的传播环境中,西部广播电视事业如何应对,这是业内人士普遍关注的课题。

一、自然环境和交通状况使西部广播电视发展先天不足

从自然环境考察,西部有3亿人口,土地面积却占国土一半以上,而且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民族众多,居住分散,这就使广播电视设备的利用率大大低于内地省份。同样规模的有线网,在东部城市可以覆盖几百万甚至上千万人口,在西部的许多地方却只能覆盖几万、几十万人口;在许多边远山区、牧区,发展一个有线用户,所付出的成本相当于内地的几十家、上百家用户。在那些有线网根本无法达到的地方,用户需要购置风力发电设备、卫星地面设备方可进入现代传播网络。单套设备的高投入和低利用率又不可能使每个家庭都进行这种投入。西部的基础设施建设先天不足,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继续推进村村通工程,从根本上做好广播电视的覆盖工作。

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使得西部广播电视的产业属性得不到激发,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尤其是西部地区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从建台开始由于是事业单位,在实践中就以公益事业的身份出现,免费提供节目,不搞成本核算,经济效益、市场竞争的观念很弱,广播电视频率资源的配置、规模的形成,都没有经过科学的论证。广播电视的各类事业资源,如信息、频率频道、节目、技术设备等,也是通过各种行政化方式进行配置和运用。这种非经济化的事业发展模式又造成了西部有限的广播电视事业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大量浪费。作为朝阳产业,西部电视传媒产业获得了较大发展,但是,在西部的历史文化环境格局中还存在严重的生态失衡。具体表现为:西部文化悠久历史与文化观念相对落后的冲突;西部与东部电视产业发展的区域差距;西部传媒文化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开发大西部,开发的不仅是西部的商机,对于西部广播电视从业者来说,更重要的是发掘西部各省奇特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资源和丰富的民族资源,使其成为西部广播电视独特而鲜明的主旋律。面对如此丰富的广播电视资源,西部的广播电视节目中本应有精彩表现,但更多的是连篇累牍的会议新闻和内容陈旧的电视剧,缺乏针对农牧民生活的服务类节目。西部文化的深厚积淀不容置疑,但是目前的西部电视,在传承文化的功能上开发得远远不够。除了一些纪录片在国内、国际偶获大奖以外,其他节目几乎默默无闻。除去体制、领导方面的原因,单单从节目上来讲,西部电视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没有考虑西部自身经济发展状况及受众心理接受能力,节目同质化程度高;二是在介绍西部自身的文化及生活的时候,节目形式单一,题材狭窄,未能拓宽视野,聚焦于广阔的社会生活,缺乏社会的纵深感和历史的投射力,未能全面反映西部文化,反映城市困惑等触及敏感的社会问题,引起人们极大心灵震撼的现实题材的片子却少之又少。针对这些问题,西部电视应该注重自己传承文化的功能,争取突出自己的文化特色,真实再现历史风情,立体拍摄风土人情,趣味介绍文化知识。西部电视要形成自己的文化特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西部广播电视还面临外压激增的严峻形势

一方面,来自国内各种媒体尤其是广播电视在相同的信息资源上与西部广电媒体的正面交锋,使竞争加剧、阵地争夺压缩在狭窄地带;另一方面,在传播环境方面,我国拥有庞大的新闻信息市场。西方发达国家新闻传播企业对这块庞大的市场早就有意插足。国际上大型跨国媒介公司以此契机,以资本利润为杠杆,以收购股份、兼并企业、合资共营为手段,先是进入港澳地区的广电传媒领域,进而在内地一些广电接壤的行业或领域登陆,合法进入境内广播影视市场。随着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录放像机、影碟机、家用电脑等也逐渐进入了平民百姓的家庭,这就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音像影视光盘市场。再者,境外广告商将通过国内广播电视广告、节目等直接影响我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特别是借助第四媒体互联网,国际新闻传播集团向中国新闻市场大量各类新闻信息。面临这样日趋复杂的传播环境,西部地区广播电视的现实是:覆盖率上外强我弱,少数民族语言广播节目制作、译制和播出能力较低,这就使得在复杂的传播竞争中,西部与东部传媒产业功能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西部电视在坚持广播电视意识形态属性的同时,还未能充分开掘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当前,从广播电视的制作、播出、传输、发射等各个环节上都需要考虑市场的因素,使市场在广播电视资源的配置中起主导作用。这就需要变革广播电视体制,发挥群体优势,实现规模效益,创造更大的社会生产力。

三、西部广播电视的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曾经发挥重要作用

从现实来看,它已经滞后于西部经济体制和社会事业的改革,甚至阻碍了广播电视产业功能的发展,因此就有必要走集团化之路。集团化应该是西部广播电视业由原有的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一种方式,以最终形成适合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广播电视体制,最大限度地释放能量、激发活力。各省、自治区广播电视集团的建立应当提倡分步走,因地制宜,因时、因事制宜,务求实效。

首先,以产权关系为纽带组建西部各省级广播电视集团。集团中各广播电视机构之间应该以股权为纽带,独立经营、自负盈亏,各股东之间按股分红,按股份比例或公司章程规定行使管理权限。从产权关系、运行机制、分配关系、经营模式等方面,形成一个“价值链”。产权是这个“价值链”的主线,将各种市场利益关系协调起来、联结起来,从而构成集团的经济基础。在这种“价值链”中,集团通过核心单位和成员单位股权的占有,行使大股东权利或出资者(包括无形资产出资、实物出资)权利,从而形成对各构成单位的统一管理。

其次,在自愿合作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建跨省区广播电视集团。这主要是借助行政手段重新配置资源和资本,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迅速实现综合实力的扩张。与东部或是中部发达地区的广播电视新闻搞联合,借助发达媒介集团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硬件设备、专业力量等,可以迅速提高西部广电业的竞争力。

四、把握好广播影视创作与西部经济发展的关系

西部自然人文、地理资源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最源远流长的文化财富。当今时代,文化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地区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推动西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广播影视工作者深入挖掘包括草原文化在内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西部文化,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广播影视精品,以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广播影视创作人员要借助现代科技的巨大影响力,主动顺应形势发展,创新艺术表现形式,把握创作导向。西部文化复兴离不开多民族智慧的凝聚。在今后西部文化发展中,需要从全球视野和文化软实力的高度,从保持文化多样性的高度去创作,要避免工业化伴生的统一化和规范化所带来的单调和刻板。广播影视创作,理所应当地要保留民族文化的记忆,要促进各民族间的理解和沟通。

过去人们看西部,很大成分是看猎奇,看差异,甚至只看重落后的方面。其实,现代社会中,西部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西部文化应该将传统与现代、东部与西部、经济与文明等方面很好地结合起来,建立精神上的联系。这就需要我们一方面坚守历史上有价值的东西,还应对发展西部经济社会的努力作出积极肯定。为了西部的经济发展,为了各族人民群众更幸福地生活,有很多的人作出了牺牲奉献,广播影视作品要给这些英雄们以无上的光荣和荣耀,把他们的灵魂和精神,给予更多更美的展示。广播影视工作者要用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笔触,去反映具有西部特色的艺术世界,显然,这当中有很多元素,但最为重要的则是西部人民在当代的生存与灵魂。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西部文化的魅力所在。一切有良知、有使命感的广播影视文化工作者,应当义无反顾地担当道义,真实反映生活,真实为现实服务,为西部经济社会的发展自觉地进行一次深刻的生态文化和崇尚自然的思考。

参考文献:

[1]叶梅.不断崛起的中国多民族文学[J].民族文学,2011(5).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7

一、广播电视档案资料的基本特征

1.来源的真实性及形成过程的严密性。广播电视部门在开展广播电视宣传活动中,应保存对国家和社会有价值的档案资料。这些载体主要是以声音、录像为主,并带有文字叙述的历史记录,如文字稿、照片、底片、唱片、影像等不同的材料。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根基和基础,在于广播电视档案资料能全面、直观、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各个历史时期的不同面貌,具有重要的重复利用价值。2.内容的专业性及重要作用。一是广播电视档案资料比较直观、全面、深刻地反映了各行各业、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生活、改革创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二是广播电视档案是历史的真实记录,无价之宝,一旦失去或损毁,便不可再生,不可能靠人工回忆重新获得并形成声像档案。三是广播电视档案的规范化管理,对舆论导向和宣传教育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电视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任。

二、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档案管理意识薄弱。一是只重视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拍摄与制作结果,而忽视采访拍摄过程中有价值资料的保存和整理,致使大量的文字、声像资料白白流失。二是只重视文件性与播出性资料保存,忽视其他资料的保存。三是声像档案收藏内容不全,如有照片无说明,时间久远,收藏的内容很难甄别。四是档案管理工作相对滞后,分类不科学、不规范。2.忽视广播电视档案开发再利用。广播电视档案随着时间的推移,经济价值会越来越高,是广播电视部门的巨大财富。但是,由于缺乏规范化管理,致使广播电视部门的声像档案存量不多、质量不高,直接影响了声像档案的开发利用,使声像档案的经济价值难以得到体现。3.档案管理人才匮乏。据笔者了解,目前广播电视部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大都是“半路出家”。他们普遍缺乏系统的档案专业知识培训,尤其缺乏档案编研、开发的能力。广播电视部门在录用人员时,偏重对记者、编辑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对档案管理专业人才重视不够,导致档案管理人才匮乏,影响了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

三、广播电视档案管理工作的基本对策

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广播电视部门的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档案工作,加强对档案工作的领导,提高档案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把档案管理工作列入工作议程,创新档案管理工作机制,已经设立档案管理机构的,一定要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档案,配强分管领导,配齐工作人员;不具备设立档案管理机构条件的,应指定专人负责档案的整理、编目、装订、立卷、归档、保管工作。部门领导一定要提高依法加强档案管理的意识,从法律的高度加强管理,使档案管理走上法制化的轨道。2.严格管理,健全档案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和规范档案装订、立卷、归档工作。要根据国家《档案法》和《广播电视宣传档案、资料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部门实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首先,建立广播电视档案归档制度,明确归档范围、保管期限、归档程序、整理方法、归档要求等。其次,建立健全档案保管、安全保密制度。采用先进手段和科学方法保管档案,明确职责,确保档案不丢失、不损坏、不泄密。第三,编写检索工具,以便长久保管,方便查找利用。第四,规范档案装订、立卷、归档工作。已经建立档案工作机构或综合档案室的,本部门(单位)各部门应按档案工作人员的要求办理相关手续,将档案资料移交综合档案室保管。3.加强档案业务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做到严格自律,钻研档案专业知识,热爱本职工作,认真履职尽责。广播电视档案资料内容广泛,具有专业性、技术性和严密性的特点。广播电视档案资料作为一种专门档案资料,应按照专门档案进行专业化管理。档案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档案管理学知识,还应具备广播电视宣传方面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使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运用现代化管理软件。因此,应通过培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档案法制意识,提高业务水平,用科学的管理制度,管好各方面档案资料,使档案管理工作更加有效、科学,更加适应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要求。

广播电视发展史篇8

广播电视正在走入千家万户……

一、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

自1884年德国人尼普柯夫发明了可以将影像分解为单个象点的转盘以后,人类开始了电子媒体的征途。

1920年和1936年开始,世界传媒分别进入广播事业和电视事业。从此大众传播活动由1000多年的印刷媒介时代进入电子媒介时代。

1936年11月2日,英国广播公司正式播出节目,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中国广播事业紧跟世界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步伐,在1923年1月,美国人奥斯帮与《大陆报》馆合作,创办了中国第一座广播电台,并于1月23日首次播音。

伴随着中国历史的长河的起伏,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可谓一路坎坷,兴衰数次。

在8年的抗日战争和4年的解放战争中,为中国解放事业打了一场场无形的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1949年10月1日,中央广播事业管理处调整为中央广播事业局。到1952年,全国共建立广播收音站23721个。

1958年5月1日,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当时北京仅有50台黑白电视机。

“”结束后,1980年10月召开了第十次全国广播工作会议,广播事业重新回到党的正确路线上来,并确定了新时期广播电视事业的基本任务和奋斗目标。

1982年5月成立中国广播电视部。

中国广播电视对中国历史和发展起着不可磨灭的见证作用,有着深渊的意义。

二、广播电视的时代

如果说产业技术革命后的又一次革命是什么?

无疑是信息的革命,被人们称作第四次的革命。而广播电视媒体是这次革命的基础和最主要的载体。

20世纪30年代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日本和前苏联相继建成世界上第一批电视台。随着电视机的生产和销售,广播电视进入成型阶段,开始成为大众媒体重要的传播媒介。

到70年代,世界上有近130个国家开办电视台,电视机总数超过2.5亿台。80年展到140个国家,彩色电视普及75%,卫星电视蓬勃发展,超过100个国家使用。

90年代以后,电视技术迅猛发展,新品种层出不穷,电缆电视、家用录像机、卫星直播电视、电视文字广播、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多伴音电视、声像立体化电视等等。

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经过数十年的建设,在技术领域和应用领域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无论从黑白电视到彩色电视、从无声到有声、从台式到液晶,还是现在的数字电视、手机电视,由单领域涉及多领域,每一步都凝聚着广播事业工作者智慧的结晶。

美国贝尔实验室的日本科学家发明了以塑料玻璃为载体的电视机,未来电视机将发展成如纸一样轻薄,只要卷起来就可以带走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广播电视事业不断的学习、完善自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传媒之路。

80年代开始,推出了录播方式为直播方式,使我国广播电视迈出了历史性的一步。1980年5月开播标志性节目——至今大家熟知的《新闻联播》,已有28年的历史。

90年代,尤其后期,中国广播电视进行了重要的转型时期,观念上、思想上、节目上都做出了很大突破。适时的应对了广大群众的需求。更务实、更纪实、更艺术、高度参与的节目陆续出台。

《东方时空》标志着中国电视进入栏目化阶段,品牌意识进入电视节目。之后各种纪实栏目相应而出。

1996年的《实话实说》节目,突破了电视单方“诉说”,观众被动接受的方式,开启了人机对话的先河,标志着电视谈话节目崛起。人们开始有参与意识。结束了电视只有说教的模式。

98年末,湖南卫视发起的娱乐游戏节目走红之后,各地电视台也开始各式各样的娱乐节目,并且普通大众开始走出家门,走上荧屏上。电视节目开始向高参与性发展。

跨世纪后,人们的法律意识逐渐强化,法律纪实节目蜂拥而至,体现了观众务实和纪实的需求。

随着中国经济的繁荣,人们更加渴望财富和成功,对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加上国外传来的成功学、励志学等等,人们想知道富人是怎么富起来的?他们在想什么?在吃什么?用什么?如何思考问题?自央视出台了《对话》节目之后,经济发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的励志节目,如上海的《波士堂》《头脑风暴》等。甚至人才招聘也搬上了银幕,节目从发起、制作到参与和收视率都非常成功。

另一方面,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艺术世界的追求,做明星也不再是垄断和高不可攀的事情。湖南卫视再创传奇,《超级女生》红遍全国。随后《超级男声》《星光大道》《我行我秀》记录了一个个从平凡走向星空的奇迹。不仅挖掘了一批默默无闻的人才,还使电视节目真正的走到了一起,登上了人机互动的高速列车,使观众的参与性发挥至极。

三、中国广播电视组织结构与体制

80年代初期,在电视发展的大势头之际,198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组织“四级办”的方针。即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

各地纷纷建立电视台。县级电视台崛起,形成了中央台、省台、地区台、县级台的结构。

但是出现相应的问题也较多,在没有相应的辅配套措施下,全国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多级批台、建台,行业外批台、建台等问题。

四、社会功能和社会影响

看过美国大片《虎胆威龙4》的人都应该清晰的记得这样一组镜头:当犯罪分子侵入并控制电视媒体网络后,发了一组拼凑起来的视频,引起了美国整个国家的大恐慌。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广播电视媒体迅速的时效性,同时广播电视媒体对人们心理上和社会上的起着如此之大的影响。

广播电视作为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同时又对当代社会——包括政治、经济、文化以及日常生活产生巨大的作用与功效。

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媒体,它就成为了人们生活的必需品,甚至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和观念。

电视丰富不仅丰富了人们业余文化生活,满足人民的精神需要,而且降低了各国、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门槛。大大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让人们做到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

电视与人的有着共振心理的关系。现实中出现的事务与电视中播放的内容重叠,反之电视中的内容与现实中的事务出现重叠,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扩沿的趋势。

由于广播、电视深入千家万户,人们在社会地位、身份、财产等方面的差距在接收传播时,变得无足轻重。社会全体公民获得了传播平等和共享的权利。

上一篇:神经病学和神经内科差别范文 下一篇: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