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24 17:44:54

广播电视的功能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广播电视;功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13-0065-02

随着城乡统筹进程的不断加快,广播电视(简称“广电”)已经成为新农村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时期,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最新硬件支持,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

一、广电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广播电视是农村最为普及、最为快捷的信息载体、宣传媒介和现代化大众文化娱乐工具,通过广电传播,宣传贯彻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组织动员群众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各类信息,普及先进技术和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培养“懂科学、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进行社会公共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升公众道德素质,健全公众文化性格,提高知识涵养以及审美鉴赏能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农村“三个文明”建设。

通化县地处长白山西南麓,幅员3 726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区),160个村,总人口24.6万,农户4.65万户,农业人口16.7万。改革开放以来,全县广电事业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有线、无线、多技术、多层次、城乡混合覆盖的广电网络,形成了广播电视并驾齐驱、有线无线互为补充的良性发展格局。全县有线电视光纤920公里,电缆2 850公里,有线电视通村率100%,通户率90%,入网率89%;全县城乡有线电视用户57 834户,其中,农村有线电视用户37 672户,占全县农户总数的81%。县人民广播电台和电视台播发节目121套,城乡广电综合覆盖率98%。覆盖的主要方式是无线覆盖、有线覆盖和“卫星锅”覆盖。其中,无线覆盖通过发射台传输电视节目13套,广播节目10套;有线覆盖通过有线电视网络传输节目65套;“卫星锅”覆盖在偏远地区乡村利用卫星地面接收设施传输电视节目46套,用户1 100户。

广电事业在农村的发展促进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科技文化知识传播和城乡市场信息交流,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但仍然存在着初建标准低、乡镇专业人员少、区域间发展不平衡等实际问题。需要我们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加大措施,加快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广电功能,实现广电业务发展与服务于新农村建设“双赢”。

二、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基本思路

1.提升农村广电事业的公共服务能力。维护广大农民群众收听收看广电节目是广电事业义不容辞的基本职责,故应强力推进新一轮“村村通”入户工程的实施。根据国家统一规划,综合当地地理条件、村民聚集度、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广电网络发展现状,加大农村广播电视光纤设施技术改造,加快设备更新,改变农村广电发射、传输、收看设施陈旧老化局面。拓展“村村通”广播电视室,以有线电视联网、多路微波、卫星接收、小功率转发、小片网分配等多种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扩大中央和地方广播电视节目的有效覆盖面。在基础设备更新上,以现有无线发射台为基础,采用固态化、数字化技术,改(扩)建各广播调频和电视转播台(站),增添新型设备,完善传输覆盖网,扩大光缆联网覆盖范围,实现光缆联乡通村入户。创新技术手段,科学编制“盲区”广电“户户通”实施方案,采用无线、有线、卫星直播等多种先进技术手段,确保节目播出的时间、功率和效果,有效解决边远农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丰富农村节目内容,增加节目套数,加强维护服务,提高节目收视质量,使所有乡镇和主要村屯的有线电视实现光缆联网,并能与城镇居民同步收听收看同样富的广电节目,确保农村广电通户率达到100%。

2.提升农村广电的高清传播能力。实现从播出前端到用户终端全系统的数字化是新时期广电事业的一项紧迫性任务,故应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的数字化整体转换和双向化改造,提高其业务承载能力、技术含量及多功能服务能力。加快乡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平移,推进农村广电覆盖技术升级换代;大力开发视频点播、高清电视、付费电视、电子政务、生活信息等多种业务和信息服务,尽快使有线数字电视进入千家万户。利用各种先进成熟技术,加快推动声音广播的数字化,开发IP电视、移动电视、网络电视等广电新业务,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NGB)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形成以无线覆盖网为基础、光缆和数字微波传输为干线、有线广电网为主体、卫星覆盖网和宽带IP网为补充的多功能、多媒体、交互式、现代化新型数字化广电传输接收大格局,提高高清广播电视在农村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3.提升农村广电产业的发展能力。培育市场主体、强化产业发展能力是广电系统亟待加强的重要战略任务,故应积极稳妥推进制播分离改革,以内容产业、网络产业、新兴媒体产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精品力作,满足人民群众的新需求。实施跨地区的网络整合,提高其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开发有线网络新业务,完善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发展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等新兴媒体业务,构建从节目创作、内容服务、网络传输到衍生产品开发的产业链条,使移动多媒体和网络广播电视成为农民群众获取资讯信息、享受文化娱乐的新渠道、新方式。

4.提升城乡广电节目的创新能力。提升农村广电宣传能力是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最终目标,故应在巩固农村广电基础建设成果的基础上,保证全部设备开满功率,开满调幅度,改善宣传效果。进一步增加三农节目的制作水平和播出量,根据农时(事)变化,开辟新的农业专栏,加大种植、养殖、加工等科技知识和技能题材节目的制作播出,突出农民需求,彰显兴农本色。结合当地实际,增设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喜闻乐见的农村专栏(题)节目。突出乡土风情,注重地方文化色彩,充分利用农村深厚的历史文化、民族文化和山水文化资源,坚持思想性与艺术性、教育性与观赏性的统一,创办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于一体的乡土广电节目,提高节目感染力,打造丰富多彩、极富特色和广泛影响力的新亮点。加强政策法律、科技教育、公共卫生、爱国教育、传统戏曲等健康文明、情调高雅的优秀节目在农村的覆盖,弘扬主旋律,讴歌真善美,引导农民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和传统陋习,使农村广电节目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生活,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三、农村广电功能提升的宏观调控措施

1.完善工作体系。在农村广电功能提升工作中,应积极稳妥地推进垂直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农村广电公共服务、设备维修、政策法律、组织保障四大体系,落实机构、人员和经费,实现广电网络的全程、全网统一管理,搭建起项目完整、内容丰富、上下贯通的服务平台,维系乡镇广播电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确保其农村广电公共服务的职能不被削弱。

2.建立专业队伍。根据乡镇广播电视职能和工作特点,将乡镇广电关键岗位人员纳入职业资格管理体系。合理确定乡镇广电机构服务岗位,采取公开招聘、竞争上岗、择优录用方式,选配乡镇广电工作人员。有计划地实施乡镇广电服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培训,建章立制,量化考核,精心打造一支数量充足、作风正派、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农村广电人才队伍。

3.落实政策法规。合理确定乡镇公益性广电事业经费,并列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落实各类专项建设经费,并将边远地区的农村广电事业建设纳入政府扶贫攻坚计划。严格执行农村广电收费标准,适度减免其建设税费。强化行政执法监督,依法整治农村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杜绝乱播滥放,确保各项政策、法规和服务落实到位。

4.加强组织领导。在构建新农村和谐体系中,把农村广电事业作为各级党委政府服务的重要政治、文化和民心工程列入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放活思路,认真解决实际问题,保证农村广电事业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侃永明.如何解决农村有线电视建设中的资金问题[J].中国有线电视,2000,(8):65-66.

[2]刘爱清,王锋.广播电视概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5-10.

[3]余学群.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J].中国有线电视,2006,(1):34-35.

[4]林毅夫.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J].北方经济,2006,(3):5-6.

[5]韩长赋.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6,(10):4-6.

On Problem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ZHANG Qing-mei

(Department of Radio and TV Management of Tonghua County,Tonghua 134100,China)

Abstract: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hold the balance position and action.in the new period to plan as a whole city and country,it takes on important strategy meaning to raise function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for constructing nuclear value system of socialism,constructing three civilization in rural area.The basic idea is to raise its ability of public service,high and clear propagation,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radio and television industry andbring forth new ideas program of city and country in city and country.Its macro_control measures is to improve work system,set upprofessional contingent,implementation of policies and laws and regulation and strengthen the organization and leadership.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自动监测系统;功能结构

日常生活中,广播电视监测工作是为人们提供优质电视节目的保障。现代化广播电视检测体系的构建,可以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的舆论导向功能,在广播电视行业市场化运作的环境下,广播电视的监测工作已成为衡量广播电视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

1广播电视自动监测系统的功能特点

1.1安全监测

从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技术的发展现状来看,有线电视的网络传输和广播电视信号的地面发射是安全监测工作中的重要环节,针对这两大环节中所存在的一些不安全因素,监测系统的录音录像功能与外部信号源的实时编码功能的融合,是对系统的信号分析功能进行优化的重要工具。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24×30h全天候信息编码系统的构建,可以借助一些较为先进的系统服务器,对一些未经批准而播出的频道和受到有害信息干扰的频道等不良频道进行及时处理[1]。一对一广播电视接收系统的应用,对系统安全监测功能的优化,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2质量检测

广播电视停播事故是影响观众视觉体验的典型问题。自动检测系统的完善,是对这一问题进行防范的有效措施。在广播电视的播放系统中,质量检测问题涉及到载波、音频等多个领域,对与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过程中出现的无载波问题和无音频等问题的记录功能和报警功能,是检测系统的自身功能的主要表现。应用中监测数据采集设备的优化,是对系统的质量检测功能提升的有效方式,在系统对信号的电平指标、频偏指标和调幅度指标等数据指标的管理能力得到强化的情况下,系统对广播电视前端节目播出中出现的异常问题的判断能力更是得到了有效的提升[2]。

1.3内容监测

内容监测性主要是指系统对广播电视节目内容进行自动巡检的功能。对广播电视系统在正常播放的过程中出现的停播事故等问题的记录,是这一功能的表现,MPEG-4采集卡的应用,是对这一检测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方式。

2自动监测系统的设计思路

2.1中心环节的设计思路

从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来看,主要涉及到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和节目播出等环节。其中,节目采集环节尤为重要。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过程中,外景地现场采集模式和演播室录制模式是节目采集的主要方式。在一些现场直播类节目中,电视节目在采集过程中就可以在现场字幕机和特技创作以后进行播放。但是对于一般的节目而言,在数字链路有所贯通的情况下,模拟信号传输方式已经不再受到广电部门的关注。

2.2传输环节的设计思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广播电视数字信号技术已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得到了普及。在对现代化数字信号技术的发展给广播电视自动监测系统所带来的影响来看,残余边带幅度控制技术、调频技术和普通调幅技术在数字电视信号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3接收端的设计思路

随着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多频点多制式数字电视路测系统与广播电视自动检测系统的融合,成为监测系统接收端的新型设计思路。对电视路测系统中的覆盖模拟部分、信号测量部分和数据处理部分的优势的发挥,是对检测系统进行优化的主要表现。

3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原理

从这一系统的应用原理来看,可以将检测系统分为电视监测系统和广播监测系统。通过射频解调技术和对音视频信号分析处理的基础上,对不同环节故障特征的归纳整理,是让系统对广播电视前端信号的播出情况进行判断的重要因素。电视发射台中,电视发射机是发挥电视信号发射功能的重要因素[3]。电视激励器单员和功效单元的故障,往往会让随机杂波问题影响到电视信号的正常播放。因电视发射台自身原因所导致的信号播放问题,可通过电视发射机内部激励器的视频通道的控制进行监控。在与电视节目有关的电视播控中心,录像机、视频服务器和播出切换台等是对电视音频信号问题进行处理的重要设备。从电视信号的播放情况来看,音视频中断现象是引发电视节目停播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播控视频中断监测模块的应用,就成了广播电视自动监测系统的应用原理的表现。在对广播播放时停播问题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调频发射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下,接收端解调出的音频存在的音频幅度低的问题,是引发静音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静音现象是广播节目播放过程中的一种常见现象。对静音时长的关注,就成为了对停播问题进行判断的一个重要因素。

4结论

数字技术与自动化监测技术的融合,是广播电视自动监控系统在新时期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特点。对中心环节、传输端和接收端的优化,是对监控系统进行优化的有效措施。

作者:王春雨 叶建超 关健 单位:承德广播电视台

参考文献

[1]马彩萍.关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监控系统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04:98.

[2]郑燕历.“三网融合”下舟山广播电视视听内容监管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4.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3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page_break]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产业部门,其发展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我国,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按事业对待,完全靠国家财政投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而目前所面临的是经过了长期产业化发展的拥有大量资金和精良装备的西方媒体的竞争。如果我们的广播电视业还像过去一样完全靠国家财政投入,或者主要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可能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解决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巨额资金的问题,必须走通过市场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业承担着“喉舌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所以它还是一个明显地具有“事业性”和“公益性”的特殊产业。因此,国家就必须承担对广播电视业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责任。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4

关键词: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应用

广播电视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结果。它使得人类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得到空前的扩展。广播电视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信息经营的功能等。但网络信息发达、快速传播的环境下,广播电视的局限性很明显。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突出广播电视的优点与价值,让广播电视得到更多的应用。

1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

1.1开发利用信息资源

广播电视是信息产业,有产生和传递信息的功能,所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很重要。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善于利用信息资源,把有效的信息资源整合在一起,利用广播电视及时传递出去,让人们更快更准确的接受时事信息。信息更新速度快,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平台的信息资源加快广播电视的制作周期,进而加快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速度。

1.2建设信息网络

在网络系统发达的环境下,网络信息传播速度要比广播电视的信息传播速度快,广播电视必须建立自己信息网络,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脚步。构建广播电视信息网络,有利于广播电视信息系统管理,规范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广播电视应该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加大广播电视创新,使得广播电视具有多样性、功能性、时效性。使用新媒体平台,规避传统广播电视的劣势,把广播电视的优点、长处发挥至极致。建立健全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可以方便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提取群众喜爱的形式,内容,根据群众的喜好制作出受欢迎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节目,降低节目制作的成本,提高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

1.3推进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广播电视信息技术的应用,充分发挥人的智能潜力和社会资源潜力,使得个人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

1.4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

信息化建设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制造趋于无纸化,数字化,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更加系统化和专业化。信息化后的广播电视,制作流程就趋向于电子办公,可以将收集到的素材全部保存于计算机之中,摒弃了原本硬件的保存方式,将以为的大空间存储转换为先进的电脑保存,这部不仅可以大大的节省了大量的空间与资源,而且这些资料还由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分类,不仅在调用于存储的空间,还减少了管理和维护上的支持,有效的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不仅如此,还大大降低了现有资料的保存难度,保障了资料在保存时的长期性和安全性。发展信息技术和新型广播电视产业,加快广播电视制作周期,降低广播电视制造成本。

1.5培育信息化人才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需要大量信息化人才的投入与支持,所以,培养信息化人才也是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建设重要的一项。培育信息化专业人才,在广播电视制作过程中的各个部门和环节中使用专业人才,能协调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减少环节对接中出现问题的概率。使用专业型信息化人才,可以加快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降低信息化平台建设的成本。

1.6制定和完善信息化政策体系

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政策和体系有利于广播电视平台的建设。及时查新相关广播电视信息化政策,建立科学完善的信息化体系。一套科学完善的信息化政策体系有助于信息化平台的管理,使信息化平台具有开放性和公平性。

2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应用

2.1广播电视信息资源的整合

应用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可以有效进行信息资源的整合,把成功的电视节目循环播放,带动广播电视的经济增长。观众在使用信息化的广播电视之后,通过信息化平台的信息资源整合,群众的信息及收视喜好都将直面而准确的送到工作人员手中,比普通的市场调查问卷来得简单快捷,这样就可以更快创造出群众喜欢的电视节目,为广播电视创造了更多利益,在创造更多利益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为广播电视受众服务。

2.2及时反馈群众信息

利用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可以及时接收听众和观众朋友们的反馈意见,统一收集整理之后,总结归纳好的方面,继续做好群众喜欢的节目,整理出群众给出的好的建议,根据群众喜好改掉不好的节目或者调整的档期,把相对受欢迎的节目放在黄金时段播出。

2.3电视节目的选择性

传统的广播电视节目都是直播或者分时段播出,过时不候的,使人常常错过了许多精彩的节目,留下不少遗憾,很多观众朋友应该都有这样的感慨,希望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或者播出的节目不会因为没有时间看而错过。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就能弥补广大群众的这一遗憾。通过数字化网络技术,把已播出的节目录制下来,储存在公共信息平台,只要注册账号登陆,就随时可以观看自己喜欢看的节目,方便、快捷、自主、多种选择。信息化平台即可以播放传统广播电视的直播节目,也能播放与网络同步的录制节目,使广播电视面向更广大的人群,受更多人民群众的喜爱。

2.4市场调查数据的收集

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有利于收集市场调查数据,节目的点播次数。数据能真实反映节目受群众的喜爱程度。通过信息化平台收集市场调查数据,可以快速有效整理数据分类,根据数据的结果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迎合群众的喜欢改进节目的内容,降低节目制作成本,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带来的经济效益。

3结束语

虽然是电脑网络占据了时代的主流,但是,不可否认广播电视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所以,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使广播电视数字化,网络化,更方便人们获取和观看喜欢的节目,为广播电视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也将开阔广播电视的市场前景。加大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力度,使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得到更多的应用,从而使广播电视为我们的日常提过更好的服务。

作者:张志国 单位:江海广电网络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沽.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探讨[J].卷宗,2012(7).

[2]窦姗姗.广播电视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应用探析[J].科学与财富,2016(9).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5

1 什么是微信、微信的功能以及微信改变我们生活的哪些方面

对于微信简单的定义,就是微信是一种多功能的社交软件,通过手机通讯录把熟悉的人和不熟悉的人连接起来,利用这个基础,给人们提供免费的短信聊天,视频交流等功能。现实生活中的熟悉的以及不熟悉的人都能因为微信被连接在一起,提出了一个新的社交点。

微信软件的开发,使人们的社交方式更加丰富多彩,微信有许多的功能,有:传照片、视频、摇一摇、漂流瓶等等,其中,微信的摇一摇功能可以把全地球之内的陌生人加为好友,微信的这种功能具备了打电话、发短信的功能,同时还是免费的[1]。

使用微信的人群大多年龄在20-30岁之间,目前使用微信已成为一种时尚,一种潮流,一种必然的趋势。除了这一年轻人使用微信之外,还有另外一个人群在使用微信,那就是广播电视媒体,他们利用微信全方面的即时消息,让整个中国都能接收到任何角落的任何消息。同时,在广播电视媒体上应用微信,可以提高人们对于广播媒体的关注度,以及人们可以摒弃传统的互动交流的方式[2]。

2 微信的特殊优势

微信有其特殊的功能,在当前社会应用非常的广泛,尤其是在广播电视媒体的互动上,微信已经摒弃了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的互动交流方式,俨然成为现今广播电视媒体和观众进行互动的首选。微信是一种手机软件,只要用户对你所喜爱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收听,随时随地就可以收听广播电视节目,进而和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有效互动。

传统的广播互动节目的方式,是接线员通过打电话的方式,或者发短信的方式和观众进行交流,同时,一旦用户想通过某个广播电视节目进行求救的时候,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费用,费时费力。

3 广播电视媒体利用微信进行节目互动的创新方式

2012年年底,华夏人民广播电台交通音乐频道,在节目进行中,利用微信进行节目路况报告,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利用微信听众进行手机现场的路况信息,从而利用微信和听众进行节目互动。仅仅几个月的时间,该电台的微信粉丝的数目已达5230人。平均每天的微信互动数量以达近千条。之后在2013年的年初,该电台有创办了一档全新的电台节目《微微道来》,节目的名字取意为“娓娓道来”。主持人通过抛出各种话题,让听众在微信平台上进行互动,同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点评。电台节目开播仅一个小时,微信互动参与量达到200条以上[3]。

微信广播互动的功能的出现,把原有的互动模式完全摒弃,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收听效率,同时,给该广播电台提供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并为广播电视媒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4 广播媒体节目应用微信互动的优势

4.1 广大电视媒体进行微信消息推送

各大广播电视媒体纷纷开通微信平台,然后在其广播节目和电视广告中进行宣传,目的是为了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然后添加其官方微信帐号。已经添加微信帐号的观众每天会收到官方微信平台推送的最新的信息,同时,观众还可以针对其推送的热门话题展开谈论,从而提高各大广播电台的点击率,一定程度上提高广播电视媒体的知名度。

4.2 微信平台代替电话热线,提高广播媒体的工作效率

针对官方微信平台的热门话题,观众可以进行微信话题讨论、情感咨询等。微信平台完全取代传统的热线电话,即经济又实惠,还可以提高各大广播电视媒体的工作效率,有利于对于话题及时交流,及时互动,传统的电话热线的局限性非常的多,有些电话观众不善言辞,接电话时免不了紧张。目前在使用微信平台进行互动,能提高广大观众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同时减少电台人员带来的压力,从而提高广大电视媒体的工作效率,有助于接收到不同地区的不同声音,使各大广播电视节目具有更高的节目亮点[4]。

4.3 广播电视媒体做好微信平台的公众影响力

广播电视媒体要把电视节目和微信平台有机结合,广播电视媒体的工作人员一定要做好微信公共平台的管理工作,尽可能的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在广大电视观众心中的知名度。广播电视媒体要定期对进行关注的微信用户进行不定时的信息推送,对微信用户以及所推送的信息及做好时有效的管理和审核,用以提升微信平台的公众影响力。

5 结论

广播电视节目加大对于微信平台的推广与宣传,可以具体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关注度以及知名度,充分利用官方微信的互动方式,加大对于新闻类、情感类、音乐类节目的微信互动宣传力度,能够真实的接收到观众的心理,并对该信息加以处理。对于广大电视节目来说,要加强对微信用户反馈信息的关注,然后通过[dylW.NEt专业提供写作毕业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wwW. DYlw.NEt]电视媒体或者微信平台及时给予回馈,尽可能的提高微信平台的利用效率。当前的数字传播推广应用十分广泛,已经是广大电视媒体宣传工作的方向。目前,微信已经是互联网时代最受欢迎的网络互动工具。

参考文献

[1]张意轩.我国微信用户数量超过4亿.人民日报海外版,2013,4(14):69-78.

[2]周蕾.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9(1):456-466.

[3]马振贵.微信:超越短信和IM的存在? [J].软件工程师. 2012,12(25):120-124.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6

关键词:广播电视 现状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2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2-0212-01

我国的广播电视起步较晚,但是经过近年来的发展,已经成为集直播卫星、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于一身的现代电子传播媒介。近年来随着网络电视的飞速发展,广播电视自身的不足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广播电视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优化,开辟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广播电视发展道路。

1 我国广播电视的现状分析

广播电视是我国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物质属性和精神属性结合的特点。自2002年以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具体说来:

(1)电视节目建设方面,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付费电视和立体电视等技术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的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节目质量和观众体验不断优化。

(2)传输网建设方面,我国已经形成有线网覆盖城镇、卫星覆盖农村、地面无线覆盖城乡结合部、地面无线和卫星覆盖移动终端的多元化产业格局,近年来双向网络、地面发射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卫星传输网和台内网的建设,使得广播电视从单一传统业务模式向多种终端提供综合业务模式转变,确保我国广播电视走上高效和高质量覆盖的道路。

(3)监测网建设方面,国家广电总局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全国县级以上有线网络机房安装“安全播出预警系统”,并构建了境外卫视和互联网视听节目监管系统,确保了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播出内容的质量。

2 我国广播电视的发展趋势

2.1 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的数字化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和广播电视的发展规划,国家广电总局在2003年确定了广播电视数字化发展战略,明确了数字化实施的“三步走”策略,从而通过卫星、无线和有线三种方式来实现我国数字广播电视在全国的覆盖。具体说来:第一步是自2004年开始,在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数字电视的大力推广,对经济较发达、有线电视网基础较好、居民收入较高和城镇等具备数字化条件的地区,通过给用户的电视机安装数字机顶盒来接收数字信号,从有线切入来实现端到端的数字化;第二步是自2005年开始,开通直播卫星直播业务并播出地面数字电视;第三步是自2008年开始,大力发展高清电视和地面数字电视。

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三者具有如下功能:(1)基本功能为传输广播电视信号;(2)增值功能为广电行政部门开办的如交互电视和网络广播等增值业务;(3)拓展功能为“三网融合”后可开展的业务。我国地形比较复杂,众多偏远地区和覆盖盲区的广播电视传输,必须依赖于充分发挥这三者的潜能,实现资源的共享和配置的优化。

信息时代,直播卫星、有线网络和地面无线广播电视的大力推广是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要求:(1)作为最现代化的传输覆盖手段,直播卫星对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在推动直播卫星的发展中,必须重点关注卫星数量和卫星业务开展这两个问题;(2)相较于直播卫星和地面无线而言,有线网络具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服务体系,是三者中实现数字化最成熟的。在推动有线网络的发展中,新建的有线网络要具备交互功能,已经建成的有线网络要加快进行双向改造;(3)地面无线是为城乡居民提供免费收看电视的主要手段,也是“村村通”工程建设的重点,因此各级广电部门必须确保地面无线的全覆盖,加快推动地面无线的发展。

2.2 广播电视与互联网融合的必然性

利用互联网技术,广播电视具有更大的优越性,从而开辟了自身发展的新天地。首先,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能够克服稍纵即逝的缺陷,并且能够实现跨时空的传播,从而拓宽传播范围和改变传播方式;其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迅速实现全球性传播,从而实现信息的广泛共享;再次,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在确保传播效率的基础上,能够极大地降低传播成本;最后,互联网的应用使得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在国内外进行传播,通过开展国际网络业务,能够极大地提高有线电视网的效益。

信息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融合是必然的,网络中的广播影视允许用户进行观看、收听、下载、阅读、检索、评论、存储、剪辑和转发,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广播电视单向流动的特性。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发展广播电视,已经成为现代广播电视发展的关键,为此国家广电总局已经积极展开对策,通过制定各项政策来推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的融合,促进广播电视时效性、传播速度和容量的提高。

2.3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的运营

所谓下一代广播电视网上,是指将整个网络传输的架构和媒体资产管理的管理架构、编辑系统和平台等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网络在这个整体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同时要积极完善广播电视检测网的检测,开展地面数字电视、移动广播电视和互联网音频广播等新业务的检测研究,建设全国安全播出的指挥平台,确保包括信息安全和节目质量在内的优质服务。

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的运营,使得观众不仅能够看到高清晰电视节目,还可以按照个人需求和爱好来进行节目的定制,并且通过对用户权限的管理和控制,能够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从而更好地解决当前有线电视网向大众化广播服务,向互动式分众服务直到个性化服务转变过程中面临的各种安全管理问题。

3 结语

随着用户需求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笔者坚信,通过充分利用播卫星、有线网络、无线发射和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手段,我国广播电视定能增强传播时效、扩大传播容量、拓宽传播范围和提高传播质量,并向着一个全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曲庆红,祖余会.网络的介入对广播电视发展的影响[J].科教创新,2010(7).

[2]樊磊.浅谈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历史和趋势[J].东京文学,2011(5).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7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广播电视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研究作为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基石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广播电视学引论》就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部紧贴学术前沿的广播电视理论著作。

关键词 《广播电视学引论》专著 创新 广电理论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科技手段的不断创新,全媒体时代的趋势已经愈加明显。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媒体广播电视也需要不断发展理论、创新技术手段、更新报道理念、拓展传播功能。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创新机遇和挑战。由孙宜君、阎安合著的《广播电视学引论》(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年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孙宜君教授从事广播电视研究多年,主持了多项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社科基金等相关广播电视及传播学的多项研究课题,并执教多门与广播电视有关的课程,对广播电视业变革和发展有深入的研究。因此,这是一部紧贴学术前沿,丰富与拓展广播电视理论的著作。

一、紧贴广播电视学术研究前沿,具有前瞻性

一部学术著作能否紧跟时展、站在学术前沿,这是反映著作学术性的关键点。《广播电视学引论》作者能够站在广播电视学科研究的前沿,紧密结合广播电视数字化变革与发展的实践,并参考、吸收了最近几年广播电视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就保证了在主题选择、观点提出、论据使用等方面能紧跟时展步伐。从书中

参考文献和数据来源看,大多为近5 年的最新资料。此外,书中还适当借鉴了国外数字广播电视、网络电视及新媒体的理论与研究成果,丰富和拓展了广播电视学的研究视野。

作者在该书开头就阐明:“力图紧密结合广播电视发展、变革的现实,以新的理念和中外参照的视野来诠释广播电视传播观念与功能的新拓展。” ①因而从论证案例的选取看,时新性和贴近性很强。比如在论述近年来电视节目创新情况的篇章中,作者特意甄选了《我要上春晚》、《非诚勿扰》、《新闻1+1》、《我爱记歌词》等案例。这些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方面都获得成功的节目形态,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借鉴意义。在分析广播电视节目形态呈现新特点时,作者认为“在媒体融合背景下,电视节目类型之间的界限日趋模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使很多节目既具有综艺(娱乐)节目的特点,又蕴含社教、专题等节目的特征……节目在形式、内容、功能上面的元素杂糅在一起,形成了“混搭”形态。如《康熙来了》是谈话+综艺+ 娱乐,《我爱记歌词》是唱歌+ 选秀+ 综艺+ 娱乐,《天天向上》是访谈+礼仪+ 文化+ 娱乐+ 脱口秀,《我们约会吧》是婚恋+ 交友+ 娱乐+ 真人秀派对+论坛+ 脱口秀。” ②这种分析是非常中肯和很有见地的。

从书中论题看,作者深刻意识到新媒体对于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意义,第四章着重论述广播电视传统技术与新技术,强调新媒体技术与广播电视形态的重要关系。不仅如此,该书还有意识地把广播电视的发展放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去研究,第二章总结了数字化给我国广播电视业界和学界带来的新课题,比如,如何转变观念,实现多种媒体深层次融合环境下的全媒体传播,如何发挥数字化广播电视媒体内容制作优势,突破内容生产的瓶颈等等。这些论题都具有前瞻性,不论是对于普通读者还是研究人员都有一定的启迪作用。

二、学理性强,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理论体系

《广播电视学引论》是一本具有很强理论性的学术型著作。该书分为13 个章节,其中涵盖了广播电视学的学科体系、数字化变革、发展与现状、技术革新、传播主体和方式、节目类型研究和节目策划编排、以及广播电视事业管理经营等方面,可谓是内容丰富、理论充足。

该书具有严密的结构框架设计,内容清晰、条理明确、逻辑性较强。该书的13章节可大致归为6 个部分,分别概括为学科论、历史论、本体论、主体论、节目论、经营管理论。其中前两章节主要探讨广播电视学科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广播电视概念、属性与数字化变革等。这两章属于基础学科论,主要从宏观上介绍广播电视学和本书的基本情况。第3、4 章属于历史论部分,主要探讨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广播电视技术进步与新媒体技术变革发展。第5、6 章是本体论部分,重点介绍了广播电视传播特性与功能及其符号系统。第7、8 章属于主体论部分,论述了广播电视传播机构、从业人员和受众。这一部分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广播电视系统内各类从业人员的相关要求及其职责分配,分析受众作为接受主体的角色和构成、基本特点与基本权利以及接受的心理机制。节目论主要在第9、10、11 三个章节论述,这一部分从节目类型、节目传播方式、节目制作流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经营管理论是第12、13 章,从宏观上介绍了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相关情况。从该书的内容分布来看,该书的6 个部分相辅相成又互补互助,从宏观出发最终着眼于微观研究,从理论到实践层层深入。使该著作形成科学系统的广播电视论证体系,一定程度上拓展了广播电视理论,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

三、学术视野开阔,研究方法多样且理论结合实际

《广播电视学引论》吸收并运用传播学、心理学、文化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相关理论与知识,对广播电视理论与实践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形成了较为开阔的学术视野。如在“广播电视是特别的当代文化形态”这部分,作者就从文化角度论述了“广播电视是媒介是讯息,也是一种文化形态”的双重属性。而在论述广播电视产品经营的特殊性时,作者从经济学角度解释节目内容是凝聚了广电工作者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些都说明该书作者不满足于从传统的理论视角展开论述,而是敢于从多个学科吸收营养。这样做,既拓展了研究的视野和思路,同时也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

该书还做到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理论结合实际。如将人文科学方法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将心理学方法运用到分析受众接受信息的心理研究当中;运用社会学方法分别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分析广播电视的传播过程、传播功能、社会效果等。书中多处采用了案例研究的方法,将经典文本和案例多次引用其中,进行细致分析。此外,大量运用图表和数据也使得该书的直观性更强,给读者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对于读者而言,这是一本了解当代广播电视学术前沿的主流及趋势的不可多得的好书。书中各个章节都包含了广播电视学术领域许多新的研究成果,富有很有学术价值和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②孙宜君、阎安:《广播电视学引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6、217

(作者:王长潇,北京师范大学新闻研究所副所长、教授、博导;吴荻,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讲师)

广播电视的功能篇8

从模块化角度考虑,该系统由以下四部分组成:信息集成与系统管理、安全播出管理业务可视化应用、安全播出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以及安全播出预警信息。

1.1信息集成与系统管理

信息集成包括录入与维护静态数据、交互与处理动态数据等功能。系统管理包括系统用户的审计、用户权限管理和安全管理。安全播出管理的最高决策层是安全播出指挥部,广电系统各个关键点的安全状况可以通过网络传入指挥部终端,并通过可视化的界面显示。指挥部工作人员利用安全播出的各种动态和静态信息,以及根据各类信息产生的统计信息做出宏观指挥管理决策。

1.2安全播出可视化管理业务应用

安全播出指挥部可使用该系统进行可视化操作,实现人员和勤务管理、安全播出组织管理、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等业务应用。

1.2.1人员和勤务管理。

完成各台站信息、台站所属区域信息及台站工作人员信息的管理。

1.2.2安全播出组织管理。

主要是对全省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进行监督、管理、协调,汇总上报全省广播电视节目播出情况;制定紧急状态下,确保中央和省广播电视节目安全播出的技术方案和调度流程;在紧急状态下,对全省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的运行管理和资源统一调配,并协调与相关部门的有关事宜。

1.2.3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

制播和传输设备是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技术基础,要对此类设备做好日常维护和管理,确保发现问题能够及时更新和维护。

1.3安全播出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

指挥人员实施调度是基于实时准确的监控信息,该子系统可提供可视化的监控界面方便用户使用。它包括播出情况监控、播出指挥调度、紧急事件应急指挥和播出指挥应用管理等功能。

1.3.1播出情况监控。

可综合监控播出信号控制系统,包括对广播电视主要关键点播出状况的监控以及对播出事故恢复处理情况的监控,此外还可以将关键点的周边信号监测信息显示在GIS平台的可视化界面上。

1.3.2播出指挥调度。

可实现在基于GIS的可视化播出管理平台下监视省内各广播电视频道,并可对播出信号控制系统、核心传输交换系统发送控制指令,从而在指挥人员的干预下实现各系统间的联动工作。

1.3.3紧急事件应急指挥。

将制定的紧急事件应急指挥预案输入指挥平台,当紧急事件发生时,平台能根据紧急事件的属性职能,快速匹配到相应应急措施,协调播出信号控制系统、广播电视监控系统、调度信息通信系统等,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

1.3.4播出指挥应用管理。

安全播出单位组织管理、人员出勤考核、制播和传输设备管理等功能由该子系统实现,还可完成各种综合信息查询、统计分析和报表输出等功能。

1.4综合安全播出预警信息

将综合安全播出信息通过省局内部网和总局安全播出平台向安全播出指挥部成员和各相关单位发送。实现在内部网中将台站类型、事故情况、灾害情况、事故处理情况等信息通过WEB方式用图形可视化地提供给用户。

2结语

本文对基于GIS的可视化广播电视调度指挥系统的功能和设计方法进行了探讨。该系统通过对信息的处理、分析,完成可视化应急调度指挥、可视化安全播出管理业务应用,以及综合安全播出预警信息等功能。总的说来,对该系统的研究,是对我国广电系统现有安全播出指挥系统的一个挑战,有益于安全播出管理的科学化、信息化、现代化。

上一篇:对神经病学的认识范文 下一篇:乡村治理的主要方式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