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1-27 17:00:48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1

关键词 新媒体;广播电视新闻;生存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 154-0008-02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信息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最初的报纸新闻,到后来的广播电视新闻,再到现今的网络媒体新闻。一定的传播方式反映了一个时代的特征,传统的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吸取新媒体的优点,方能在新型环境下求得生存。下面,笔者就具体谈谈新媒体环境下,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与发展的有关问题。

1 新媒体简要概述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视和广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网络、手机媒体以及数字化电视等。从其传播方式来看,它是指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手机、电视和电脑向广大用户提供各种信息、娱乐服务的一种新型的传播形态。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应该将新媒体定义为数字化新媒体。通过比较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特点可以知道,新媒体的优势非常大,因而其市场占有率有逐年增高之势。相比于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而言,新媒体的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服务的形式是非常丰富的,例如,通过社交软件可以实现与台下观众的实时互动等。而且,新媒体的传播渠道也比较多,各大主流网站的新闻网址,手机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等。随着我国网络的覆盖率的逐年增加,一些中老年群众也开始通过新媒体获取其所需要的各种服务。

2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生存现状

2.1 互动性不足

在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中,互动性不足是其较为显著的一个特征。这种情况在传播新闻信息上,表现的尤为明显。观众作为信息的接受一方,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很多观众对某个新闻有疑问,或者想发表自己的看法,但没有相关互动平台。不过,由于受到新媒体的影响,部分广播电视新闻也会采取某些互动的方法,例如,借助于微博、QQ等社交软件,将观众对节目的一些看法反馈给受众。但整体看来,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互动性是远远不够的。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机制所决定。就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形式来看,都是采取一点对多点,或者点对面的形式。也就是说,一个信息源面对着大多数的受众,信息源的都是由广播电视新闻的主办人所决定。观众没有权利、也没有相应的渠道将自己的想法反馈给信息源的方,也不能与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但新媒体的传播机制是,一个信息源可以由无数的受众来分享,同时,受众又能将自己的观点、看法与信息源的方以及其他受众进行实时交流、讨论,因此,新媒体比较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而广播电视新闻由于互动性不足,发展比较缓慢。

2.2 时效性滞后

广播电视新闻存在的第二个问题,是时效性滞后。当然,所谓时效性滞后是相对于新媒体而言的,与以往的报纸新闻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的时效性并不滞后。这种时效性方面的滞后,所引起的结果是,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新媒体作为获取信息的渠道。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面临着较大的生存压力。无论就综艺类节目,还是热点新闻、电影、电视剧等,广播电视新闻的播放时间都相对滞后。部分受众为了追求时尚,往往赶在第一时间获取一些娱乐资源,而且,随着新媒体对象的年轻化,时效性越来越为年轻的受众群体所关注。不能有效解决时效性滞后的问题,势必威胁到广播电视新闻媒体的生存与发展。

3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的发展策略

3.1 打造品牌

与手机、网络等新媒体相比,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有其自身的特点,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利用这些特点,来寻求自身的生存之道。新媒体虽然传播形式多样化,但由于参与的群体的层次不一,因而,新媒体的信息制作、娱乐共享不免显得粗糙,甚至出现低俗、恶搞的乱象。但广播电视新闻恰恰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这一方面是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承担着一定的义务,它是一个国家的喉舌,必须在民众面前保持一个良好的形象;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电视新闻的信息、制作的节目都是经过精心安排的,因此,信息的准确性较高,且比较精致。广播电视新闻利用这个优势,推出一些强档节目,树立自身的完美形象,打造不同类型的品牌节目,逐渐赢得广大群众的喜爱。

3.2 增加节目的互动性

首先,广播电视节目应在以往传播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一定的反馈机制。就是说,在播放某一节目的时间段内,推出相应的互动平台,例如QQ,手机彩信,微信等。受众在接受广播电视新闻信息的同时,能够及时将某一刻的想法反馈给广播电视节目。在节目的收尾环节,节目主持人可以就受众的相关问题、看法等,做出一定的回应。当然,也可以根据现实的情况,在广播电视节目的银屏下方直接以字幕的方式,向受众推送滚动的反馈信息,从而使得受众之间可以进行讨论交流。

3.3 立足时效性

正如前文所述,越来越多的年轻朋友对节目、信息的时效性非常关注,因而,广播电视新闻可以根据受众的这个特点,将信息的传播立足于时效性的基础之上。例如,在篮球赛、足球赛方面,年轻人就非常喜欢观看直播比赛。部分年轻人为了看一场直播赛事,可以整晚不睡觉。不仅如此,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中年人士也对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非常关注。因此,从未来的发展趋势看来,节目的时效性越来越重要。广播电视新闻应紧紧抓住这一媒体传播的特点,积极弥补自身的种种不足,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3.4 与互联网融合

从新媒体的发展路径可以知道,新媒体之所以能后来居上,离不开互联网平台的帮助。甚至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说,新媒体的崛起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紧密相关,没有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也就不可能有新媒体的出现。广播电视新闻等传统媒体理应顺势而为,积极与互联网企业展开各种合作项目,进而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虽然在前面的几种策略中,广播电视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与互联网进行了联合,但这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能在日后的发展中,掌握主导权,广播电视新闻就必须与互联网融合起来。也就是说,借助于互联网的平台,来开展各种广播电视节目。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的时效性、互动性就能得到大大的改善。另外,由于广播电视新闻有品牌作为支撑,因此,其竞争力就会大大增强。

4 结论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2

一、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现状

(一)新闻没有新意

根据科学的研究发现,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内容具有局限性,播出内容不多元化,部分地区的新闻播出内容是对于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进行播出,贴近民众生活的新闻报道较少,没有实质性的新闻内容,不能很好的吸引民众的兴趣。新闻播出的时间大概在30分钟左右,其中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占据了一半的比例,并且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的内容缺乏一定的新意,新闻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很好的吸引民众的关注。单调枯燥的新闻内容使民众对新闻播出不在期待,从而降低了关注度,不利于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节目的发展。随着网络全球化的发展,网络新闻逐渐进入广大民众的视线,使民众在了解新闻时,更多的使用网络进行时事了解,而不是通过观看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播出[1]。

(二)报道内容过于单一

因时事新闻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所以,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播出内容大同小异,模式单一,没有新意,只是将新闻事件其中的时间、地点进行了更改,其他新闻要素没有进行更换,此种“换皮不换里”的新闻报道内容出现频率较高。从此种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台的新闻播出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没有新意,这样不仅不利于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节目的发展,还会使其内容显得单调枯燥,很难吸引群众的目光,甚至还可能使民众产生厌恶心理,使广播电视台的新闻传播收视率降低。同时,还不利于新闻记者的发展,使新闻记者很难有所创新,抑制新闻工作者的创新能力。

(三)用人体制不完善

随着网络新闻的不断发展,对广播电视新闻传播造成了很大的影响与压力。现如今情况来看,广播电视台较为缺少先进的高素质新闻工作者,造成了现有新闻工作人员压力大,工作任务重,导致人才流失较快,且专科人才较多,专业技能不高,新闻专业的对口人才较少。因此,造成了部分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较低,使新闻撰写的内容质量并不高,导致了新闻播出内容的质量没有保障。另外,部分广播电视台对于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不重视,没有相关完整的机制体系,导致人才流动的现象较为突出[2]。

二、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优化路径

(一)丰富内容种类,吸引民众关注度

对于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节目来说,衡量其节目质量好坏的标准就是看其节目的收视率,同样,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就是看总体播出节目的收视率。想要有效的提高节目收视率,就要从新闻传播节目内容的根本问题进行解决,提高其播出内容的质量,丰富播出内容的模式,使内容具有一定的新意。因此,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站在广大民众的角度进行思考,为民众提供具有实质性的新闻传播内容,使新闻节目显得更加具有新意和多样性。另外,还应该减少对于领导团队会议决策内容播出的时间,根据群众的关注重点来选择性的进行新闻播出,提高民众对于新闻的喜爱度,从而提高节目收视率。

(二)使新闻传播具有地方特色,贴近民众生活

近些年来,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发展,社会公众越来越喜爱通过网络来了解自己所需的新闻时事。所以广播电视台就需要进行创新改革,创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闻节目,贴近群众生活,提高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竞争优势。广播电视台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贴近民众的生活,解决民众难题,实事求是,提高新闻传播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为广播电视台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提高其经济效益。

(三)结合网络,提高竞争优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发展,多媒体时代的到来,媒体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因此,广播电视台也应该跟上时展的脚步,结合网络,找出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因为传统的新闻传播具有定向性、时限性,所以,广播电视台应该利用网络来弥补自身的不足,创建新闻网站,弥补广播电视台新闻传播的时限性。跟随时代的发展,不断的进行改革创新,满足社会的大众对于新闻的需求。

三、结束语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3

关键词:镜头语言 电视新闻广播 应用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06-0099-01

电视新闻广播作为人们日常生活频繁接触的一种新闻媒介,担负着客观阐述新闻事实、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的重任。作为电视新闻广播的记者和摄影工作人员,都应当将这份新闻工作者的精神渗透到工作的每一瞬间。而相比较其他语言表达方式,镜头语言更直接、更有效,具有较强客观性和可视性。当前电视新闻广播工作中的新闻种类主要有日常时政热点新闻广播、民生事件新闻广播、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新闻广播等,工作人员应当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镜头语言选择,力求将电视新闻广播更快、更好地传达给观众。

一、镜头语言分析

作为电视新闻广播中取景和传达情感的重要媒介,镜头语言主要包括摄影机拍摄的取景、拍摄的角度、编辑组合。在进行取景时要根据种类不同选择用摄影机的运动方式来取全景、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例如有推、拉、移、跟、摇等不同运动方式。在选择拍摄角度时主要可以采用平拍、仰拍和俯拍,用不同的拍摄角度展现不同的新闻主旨。编辑组合则是对拍摄到的资料进行后期编辑,这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编辑者不应放过任何拍摄到的镜头资料,在后期编辑时尽量加以应用。

二、在电视新闻广播中正确有效应用镜头语言的必要性探析

1.充分保障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客观性和真实性

电视新闻广播与其他新闻传播媒体最大的区别就在于有电视画面即同步镜头的展现,能够更为客观和真实地将新闻事件展现在观众面前,而事件重述的真实性和客观性就是新闻广播的首要原则,正确有效的镜头语言应用就能够使电视新闻广播更好地体现这一原则。

2.突出彰显了电视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

在电视新闻广播拍摄和编辑时,往往可以利用不同的镜头表现形式来满足不同新闻广播的内容主体。例如在拍摄人物新闻时可以多用特写突出人物特点和人物行为以应景表达新闻主题,又如在进行事件重述时可以采用宏观和微观拍摄相结合,从较大角度和细微角度相结合分析一件事情的发生。

3.间接渗透了电视新闻广播的新闻情感价值。

往往利用镜头语言可以在其中渗透新闻广播编创者的思想情感,也是将对观众心理活动的揣测融合到新闻广播中,赋予了电视新闻广播以新闻情感价值。这也使得电视新闻广播比其他新闻广播方式更能传达新闻附加情感,更能引起观众联想。

三、在不同种类的电视新闻广播中应用镜头语言表情达意剖析

1.日常时政热点新闻广播

在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经常会谈论时政热点话题,这些新闻内容最直接的获取方式就是电视新闻广播。在工作中不难发现,由于政治新闻多是内容单调,往往较难引起人们的关注,这是新闻广播工作中面临的难题。因此,电视新闻广播作为党和国家政府行为传播的“喉舌”,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独特的传播性质,将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新闻转变得更亲民,更容易被人民群众所接受的新闻内容。

例如在全国两会开展期间要进行政治热点新闻拍摄,就要从举行的会议、与会的代表、会议内容背后的故事等多方面入手进行跟踪报道。首先,对会议现场进行拍摄时要注意镜头推摇动作需较慢,切勿仓促带过,要对会议现场的布景、摆设、人物座位安置等进行详细拍摄,对于会议现场台上台下灯光的选择和处理要加以注意,台上多用暖光而台下多用冷光。另外,在后期编辑时可以将过度镜头进行缩减,保持政治新闻的简洁扼要特点。其次,对与会代表进行拍摄时可以从代表们的身份特征、贴身衣着、行为举止等入手进行结合报道,因为这些都是最能够吸引观众注意的报道内容。再者,对会议内容背后的故事进行跟踪报道时切记要真实和客观,切勿为了追求效果而编加或夸大新闻故事,可以采用采访或记者陈述的方式进行故事概述。

2.民生事件新闻广播

民生事件的新闻广播报道往往是根据观众生活中一些细微事情做融入报道,镜头选择十分考验工作人员的专业技能。拍摄报道民生事件主要是在对人们生活中出现的真善美进行赞颂,对丑恶的事情进行披露并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例如在对某处街道环境处理进行报道时可以先由处理前的环境作为镜头快速切入,以引发群众的共鸣,再由慢镜头对处理后的环境做整体拍摄和局部特写,让群众切身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又如在对残障人士的励志创业进行报道时,可以从残障人士自身展开拍摄,多用特写镜头拉近生活距离,用镜头关注社会弱势群体、颂扬社会中存在的真善美。

3.抗震救灾突发事件新闻广播

近年来突发事故的不断发生给电视新闻广播工作者带来工作挑战,抗震救灾事件往往是在事故发生后第一时间接到通知并动身赶往现场进行报道,工作人员要具备一定的震灾知识以保护自己,同时还要担负起现场情况传达的任务,将抗震救灾现场的概况和点滴把握住,做结合报道。根据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对这一类新闻进行报道时应当抓住两方面,其一是利用镜头语言将现场总体情况做实时报道。可采用远景、全景、中景进行拍摄,结合仰拍和平拍常用角度,面对血腥现场应当予以正确抓景,切勿将过于悲惨的场面突兀性呈现在观众面前。其二是利用近景拍摄和特写镜头将现场细节展现在观众面前,这是针对抗震救灾现场往往会出现许多感人画面而设置拍摄。例如地震后会有不少自发群众赶往现场救灾,可以找到较为突出的人物做镜头特写加以适当报道,能够引发人们的思考。

四、总结

电视新闻广播应利用镜头语言充分展现电视媒体的优势,将有效新闻内容更真实更快速地传达给电视观众,让观众能够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4

【摘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已经成为受众事实观点、接收外界信息的重要平台。针对新媒体的特点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特性,本文联系蚌埠广播电视台新闻节目的运作实践,旨在探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如何利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提升节目内容,扩大受众群体,增强节目互动,从而在新闻竞争中赢得主动。

关键词 微博 微信 新媒体 广电新闻

“自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微博、微信让这句话成为现实,而且在舆论场上,微博、微信已从初期的“围观的力量”,正在变成“传播的力量”,改变着新闻传播的方式。微博、微信等新媒体除了发挥社交功能之外,在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了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作为传统媒体的广播电视,如何运用微博、微信等做好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更好地反映百姓诉求,正确引导舆论,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显得尤为重要。

在“互联网+”时代,广播电视媒体要吸引受众的注意力,增强传播效果,必须顺应新媒体的传播特点,为受众搭建参与互动的平台。蚌埠广播电视台的新媒体应用实践证明,媒介融合能够让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实现共赢: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获得新闻线索,听取受众声音,拓宽受众群体,进一步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新媒体也利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主流传播渠道,进入主流舆论场,参与主流传播,增强了社会公信力。

一、微博微信成为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选题和策划的重要“信源”

曾几何时,新闻热线是传统媒体收集报道线索的主要途径,也是媒体与受众沟通的主渠道。这种单线一对一的模式,受到拨打时间、信息源不直观等因素的影响,操作起来并不方便。对伴随新媒体成长的年轻受众来说,他们更愿意通过网络来表达诉求,信息。近几年来,蚌埠广播电视的各档新闻栏目除了开设新闻热线,都开通了官方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通过新闻栏目进行新媒体推广。受众只需关注各新闻栏目的微博、微信,都可以上传图片、文字、视频等,或私信、或评论、或直接发帖。网友提供的图片、视频、文字等各种信息,都有可能成为栏目的新闻线索。

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的特点,第一是快,第二是广,第三是杂。新媒体平台就像一个无所不包的信息场,形形色色的趣闻,各行各业的内幕,突发事件的现场,都可能有人及时,及时传播,记者编辑们很容易在上面找到自己需要的线索。蚌埠广播电视台各档新闻栏目除了利用自身的微博、微信平台收集线索,还对本区域内一些重要的新媒体平台都做了关注,在选题策划时,十分关注这些微博、微信的信息来源,及时甄别真伪。一旦证实是真实并且具有一定新闻价值的线索,便会立即启动策划采编流程,落实记者进行采访。据蚌埠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民生类新闻栏目“淮河晚报”统计,在该栏目的各种新闻爆料中,微博和微信的线索来源占到了20%以上。

二、运用微博微信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传播形式创新

广播电视媒体与新媒体之间因传播对象、传播方式的不同,使得二者在传播内容和传播效果上存在差异性。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受到播出时段、播出形式的限制,在互动性上受到很大影响。为了扩大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影响,蚌埠广播电视台借助新媒体与受众进行互动,蚌埠广播电视台官方微信平台“蚌埠新视介”每天对重点单条稿件进行编辑播发,各广播电视新闻栏目自身的微博、微信对相关内容进行播发或转发。通过新媒体平台,广播电视新闻内容从单一传播变为二次甚至多次传播,广播电视新闻的受众面扩大,传播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反过来,一部分原来不关注广播电视的受众,从新媒体获知消息后,也被吸引到电视机前。更重要的是,网友们在看到微博微信时,会对其中最感兴趣的内容进行关注、转发,自觉成为传播者。当编辑记者发现有很多网友关注某一话题后,重新对新闻内容进行整理、报道,对公众兴奋点进行提炼,实现对已经播发新闻的二次创作和传播。

实际操作层面上,广播电视媒体和新媒体的内容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微博微信的内容时效性强,形式比较自由,可以实现随时随地直播;广播电视新闻相对有个制作周期,时效性上相对慢一些,播出时段也比较固定,但内容更加全面准确。为此,针对一些突发新闻和重大新闻,广播电视新闻栏目往往先通过微博微信第一时间发出信息,与其他新媒体争夺时效性,然后新闻栏目继续跟进,持续关注。广播电视新闻栏目还会利用微博、微信新闻预告,为即将播出的新闻“预热”,吸引新媒体受众关注广播电视节目。

三、借力微博微信实现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受众的互动

传统媒体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往往很难准确收集到受众的意见,而微博、微信的吸引力在于互动的便捷性,受众能自主选择,随时随地参与。蚌埠广播电视台的电视新闻栏目“蚌埠新闻联播”,受众群体中很多是政府官员、行业精英等,他们比较关注政策动态,乐于充当“意见领袖”。为此,“蚌埠新闻联播”栏目专门开辟了一个子版块,每天设置一个话题,在栏目的官方微博上。节目播出时,选取网友的精彩评论在新闻中播报,网友的留言成为节目的重要内容,改进了传统的电视新闻评论模式。

相对于广播电视,新媒体能直接和受众交流,可以实现信息的制作、传播及即时互动。这种高时效性、分众化、碎片化的传播,往往能够达到“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效果。2014 年10 月8 日,不少天文爱好者争相观赏月全食,通过微博、微信视频和照片。蚌埠广播电视台参与采访的记者除了拍摄新闻节目外,还通过栏目微博直播了市民观看“红月亮”的场景,与其他观测点的网友互动。记者还将网民拍摄的图片和画面编辑成片,在电视新闻中播出。2014 年巴西世界杯期间,蚌埠广播电视台的民生新闻栏目“淮河晚报”每天设置一个话题,和网友在微博上分享看球心得,进行网络评球,大量球迷参与的精彩评论在“淮河晚报”的“微评世界杯”版块中播出。球迷收看节目后,把电视新闻节目播出的他们的评论,通过微博、微信转发出去,形成了官方媒体与自媒体的互动,栏目微博的粉丝群在互动期内增长迅速,广播电视新闻的收听收视率也随之提高。

为了进一步增强与受众的互动,蚌埠广播电视台以官方微信平台“蚌埠新视介”为龙头,携各大频率、频道栏目的子账号,组成矩阵,形成合力联手进驻微信,实现平台化与垂直化的整合。新媒体部门运作官方微信,各采编业务部门,经营部门各自运作子账号,进行矩阵化经营运作。打造微信矩阵,培养新媒体“用户圈”,传统广播电视媒体植入了互联网的基因,改变了新媒体部门与节目生产部门各自为政的现状,使双方的资源得到整合,互动渠道更为顺畅。

四、利用微博微信发起公益活动,进行“微公益”服务

公共服务不仅是传统媒体的社会责任,也是受众的需求。微博和微信的开放性,使广播电视媒体的“微公益”服务成为可能。“微公益”服务即通过微博、微信召集网友,大家一起帮忙,一起接力,让微博、微信成为一种建设力,开拓全新的公益行动途径。蚌埠新闻广播的官方微信平台“1079 蚌埠新闻综合广播”,微信圈中贴文的阅读量每天每条大约在200 人次。2015 年6 月25 日夜间,蚌埠新闻广播播报了一名邱姓老人走失的消息,“1079 蚌埠新闻综合广播”微信平台同时启动“微公益”服务,把老人的图片、寻人信息在微信平台上,众多网友参与接力转发。同时,蚌埠新闻广播在整点和半点新闻中及时播放寻人的动态消息,与寻亲记者、微信平台网友进行连线播报。到6 月26 日中午1 点50 分邱姓老人找到时,不到一天的时间,微信平台这条微信的关注人数已达到3000 多人,是平时关注人数的十多倍。可见,在公益活动中,受众对传统媒体的新媒体平台关注度和参与度都非常高。2015 年“五一”劳动节,一位即将结婚的“准新郎”出车祸,在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由于“准新郎”的血型是RH 阴性A 型,血站这种血液库存很少。民生新闻“淮河晚报”栏目的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立即寻找“熊猫血”的消息,《你的一次转发可能会救人一命》的贴文引起网友的极大关注,众多网友和志愿者进行了接力转发。记者同时采访网友的公益行动,在电视新闻中与微博、微信内容形成互动。一些外地的RH 阴性A 型网友从新媒体获知消息后,也来到蚌埠捐献“熊猫血”。这次“微公益”实践说明,新媒体平台打破了传统城市广播电视媒体的地域限制,在公益行动中发挥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随着媒介融合步伐的加快,新媒体成为传统媒体与受众加强联系、互通有无的重要平台和纽带,广播电视媒体引入互联网基因,运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业务流程再造和传播形式创新,有利于广播电视媒体整合资源,释放活力。在与新媒体融合的过程中,广播电视媒体的传播渠道会更加立体,新闻节目的内容也将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①陈少鹏,《传统电视媒体与网络媒体的融合》[J]《. 青年记者》,2011(1)

②张利平,《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介融合渠道与路径选择——以〈华尔街日报〉为例》[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③周星,《新媒体时代的文化景观与应对策略》[J]《. 艺术百家》,2012(4)

(作者:蚌埠广播电视台总编室节目总监审)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5

【关键词】广播 竞争格局 应对策略

近年来,广播在专业化改革、经营创收等方面呈现强劲发展态势,取得了不少令人振奋的新突破。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广播在媒体竞争格局中的地位并没有发生很大的变化。

一、广播面临的困境

从各种调查数据看,广播是主要媒体,也仍然属于主流媒体。广播是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

《2010年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显示:2009年全国共有广播电台251座,电视台272座,广播电视台2087座,教育台44座。开办了3985套开路播出的广播电视节目,其中广播节目2675套、电视节目1310套,付费电视139套、付费广播39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6.3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7.23%。

广播经营在媒体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2009年,广播电视广告收入达到781.78亿元,其中广播广告收入为81.46亿元,比上年增加9.24亿元,增长率为12.79%,电视广告收入达到675.82亿元,比上年增加66.66亿元,增长率为10.94%。

随着广播专业化推进,省级以上电台大多已经拥有了8套以上节目,广播新闻频率与党报、卫视频道一般同被视为主流媒体,在承担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任务时常被统称为“一报两台”,但由于媒体的性质和定位不同,面临媒介竞争,广播媒体陷入困境。

报纸白纸黑字,阅读的可选择性使报纸可以对重要新闻铺陈渲染,传达政令、政策时最为严谨。电视虽然是线形传播,但是声形俱备,还可以辅之以图表、字幕等手段,直观形象。广播的报道如果与报纸、电视一样要求,反而使广播新闻走进了困境。

从具体稿件看,广播要求稿件短小、易听、好记,但是在实践中,广播常被要求和报纸用同一稿件。

从节目整体看,由于媒体传播特点和听众的收听习惯等原因,广播新闻节目黄金时间段主要集中在早晨。但是现在黄金时间里新闻的“含金量”不高,因为指令性领导公务、会议和阶段性重点宣传任务比较多,而且都要求在早晨时段播出,并对篇幅长短作出具体规定,有些稿件动辄上千字,还要求不得删节,导致黄金时间新闻节目的新闻大多是政务性、指令性报道。这些报道的篇幅长,不适合人们的收听习惯,看起来块头很大,其实宣传效果并不好。因为报纸尚可以采取转版等形式使主要版面保持一定的灵活性,而广播受到自身线性传播特点的限制,早晨新闻节目往往缺少能够抓住听众的兴奋点。

广播收听的特点是,听众可以一边干活、一边锻炼,一边听广播,遇到感兴趣的内容,就把注意力集中过来,长时间无法吸引他的注意力,就会导致听众关掉收音机。针对这种现状,有的电台提出了变通的做法,把黄金时间的新闻节目交给硬新闻,而把精力集中到自选动作也就是放在一些专题类节目上。这样既能扩大一些影响,也可能多出一些好稿,但是这种变通的办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由于黄金时间新闻节目的容量被过多的工作性报道挤占,很难对社会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有规律的策划报道。经常可以看到,为了凑条数,保证“信息量”,一些电台的新闻节目在前面几篇领导活动或者会议报道的大稿件后面,缀上一些简讯,这样一来,总体上看起来条数虽然也不少,其实有效信息量并未增加。

尽管如此,广播作为主流媒体的地位不能丢。一方面这是广播媒体作为党委政府耳目喉舌功能的要求,另一方面,主流媒体地位是重要的资源和优势,是广播权威性和公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是通过吸引受众的注意力来提高影响、赢得市场的,而主流受众在影响力、消费能力上至关重要,跻身主流媒体是很多媒体的追求。

那么广播怎么更好地发挥主流媒体作用呢?

二、广播在媒体竞争格局中的应对之策

一是积极争取有关部门理解支持,不与报纸争长度、拼深度,让广播新闻报道回归告知的主要功能。广播媒体只有发挥自身特色优势,才能取得更好的宣传效果。在新技术的不断推动下,人们可以很方便地获取新闻信息,但是同时为寻找选择所需要新闻信息,可能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新闻宣传方面,信息化条件下的新闻传播规律和全球化下的国际传播规律将成为新闻宣传创新的核心动力,而通过新闻创新获得更大的感召力、影响力和引导力,已是广播电视新闻工作的重要主题。这种情况下,提高信息服务的便利性成为媒体竞争的焦点。广播新闻可以通过精心的编辑建成随进随听的新闻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快捷、伴随优势。

二是贯彻“三贴近”方针,践行“走转改”活动,探索广播规律、改进工作性报道,寻找听众感兴趣的切入点。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和各级各部门的工作中包含大量群众想知道的信息,是重要的新闻源。关键是要从过去报道工作转向报道工作中的新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近年来大量采用音响更新报道方式,建立广播时效观,锁定“昨夜今晨”,同时在重点时段新闻节目中,对突发事件、热点话题实行式直播,穿插记者现场即时连线报道等方法,来增强广播新闻节目竞争力,收到了较好效果。

三是发挥广播互动、交流便捷的优势,搭建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的交流平台,开拓新的黄金时段。近来的政风、行风类热线广播直播节目的兴起和火爆说明,这类节目找准了媒体资源与政府行政资源的结合点,拓展了新闻立台的理念,成为广播发挥主流媒体作用的新阵地。目前全国多数省、市级电台都办起类似节目,也说明这种节目的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四是积极整合广播电视资源,走同兄弟办联合,与省台乃至中央盟之路。市级广播电台利用现在的积累,办好节目、打响品牌、扩大影响、搞活经营、做大市场。越来越多的电台首先在新闻节目上尝试了与上级台、兄弟台相互借鉴,栏目合作,通过新闻协作网实现资源共享或加盟协会,持续开发潜在的新闻内容资源;其次,要抓住文化体制改革,广播电视台整合的资源契机,积极“嫁接”电视、网络等其他媒体的优势,重新认识自身的传播特质,不断探索未来的发展领域,使广播媒体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

正如中央台台长王求所说:“现在广播跟过去比起来有了很大进步,但是真正达到一个很高的层面,真正把广播体找准了,在实践中充分、广泛的利用还非常远,这方面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作者单位:铜陵市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6

一、重新审视自身的优势

过去,广播、电视、报纸新闻构成了人们获取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对广播的印象中,人们普遍认为广播新闻主要有两点优势:(1)传播快:与报纸和电视新闻相比,广播新闻从采集到播出因中间环节少、操作相对简单而成为三者中传播速度最快的传播样式;(2)容量较大:广播新闻能够通过滚动播出、控制稿件长度等方式来获得大容量传播。

在传播速度上,广播新闻的优势无可比拟,它从采集到播出的路径没有电视、网络新闻那么复杂。现场直播并非电视新闻与网络新闻的独家优势,广播新闻的现场直播完全可以通过直播室直播和事件现场电话连线实现“零时差”。

为了突出广播新闻“快”的优势,需要做好以下几点:(1)广播新闻从业人员必须树立时效观念,把“能够抢在电视、报纸甚至网络前面发稿”作为工作目标;(2)将新闻的截稿时间,甚至是播音制作时间尽可能地与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相靠近,最好是进行现场直播;(3)尽可能地缩短新闻发生时间与新闻播出时间的时差,增加滚动播报和事件最新进展报道的次数;(4)多研究和采用能够提高新闻时效性的新方式与新方法;(5)在可能的情况下,实行新闻插播制度,让广大听众第一时间了解重大事件及其最新进展,抢占新闻时效的“制高点”,最大限度地发挥广播“快”的魅力。2008年,南方罕见冰灾、汶川大地震、金融风暴、北京奥运,成就了媒体人最难忘的记忆。在这大喜大悲的年份,广州电台推出随时插播的“广州电台特别新闻报道”,“随时随地刷新世界”的频道理念,既赢得了听众也赢得了市场。

二、树立精品意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广播新闻也应与时俱进,树立起精品意识。

广播新闻作品创优是一个动态的节目优化过程,必须将精品意识贯穿于日常采编工作当中,制定一系列的合理考核、激励机制。必须认识到,系统化地统筹管理创优工作,其成效远远胜于个人的创意。广播新闻作品要想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就需要在组织、策划、采集、写作、编辑、加工、播音、制作等各个环节均得到优化处理。例如,新闻策划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环节,它需要对新闻从策划、包装、重组、再加工等全过程进行精心、细致的设计,在新闻报道的众多环节中找到一个可能操纵全局集中发力的关键点,并通过多种表现形式和编排手段的搭配组合,力求使新闻的表现、传播都能够达到最佳的效果。

要想让广播新闻成为精品,还必须坚持以民本理念报道新闻事实,强调民生意识。广播新闻必须改革、创新会议报道,善于从会议新闻中提炼出民生主题,对与民生息息相关的政策信息作深入解读。

三、突出声音特色

广播新闻的重要特征是采用声音传播,很多时候更是一种真实的、原汁原味的“说”的形式,这是广播不可替代的优势所在。因此,广播新闻必须放大自己的声音特色。播音员在二度创作中必须针对播音场合,区别对待现场直播、传统播报、节目化新闻等不同方式,调整播音心理、播音状态、播音态度以及语速、语气等播音技巧。例如,现场直播讲究现场感,语速稍快,语气抑扬顿挫,表达思想有较强的主观意图;而播报新闻则需要字正腔圆,不要求现场感,语调平和,态度客观。同时,还必须用技术手段保证好的音响效果,用音效语言代替人物语言。音响是广播特有的语言,广播记者要善于运用音响来“说话”。好的新闻现场音响能增加报道的现场感、可信性和感染力,比记者的转述更形象、更具体、更活泼。

总之,广播新闻想要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就必须多方着手、多方考虑,尽可能地发挥广播优势,打造属于自己的精品节目。

参考文献:

[1]郭继翠:《浅谈广播新闻特点及新闻竞争力》[J].《新闻世界》2009年第4期

[2]朱桂林、姜自敏:《如何打造广播新闻的品牌竞争力》[J].《现代视听》2009年第2期

[3]罗晓帆、贺天津:《我国电视体育新闻运作模式探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第12期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7

一、重新审视广播电视新闻及其播报方式的重要性

我国的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30个年头的风雨历程,这种改革的目的,最根本的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和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在这一变革中,大众传媒担负着重要的任务。著名的大众传播研究专家韦尔伯・施拉姆博士认为:在关系国家发展的社会变革中,传播的任务有三种。第一,平民百姓必须得到关于国家发展的信息;第二,在决策过程中,必须让人们有机会明智地参与其中;第三,必须教授其所需的技能。由此可以看出,至少有两项任务使得传播媒介需要使用新的手段。我们的广播电视也不例外,它需要运用新闻传播手段来传达政令、交流经验、传播信息、惩恶扬善。

广播电视新闻在大众传媒中的重要地位。当今,我们社会的经济改革落实在广播电视等媒体的传播上,导致了传播工具的日益更新、传播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传播媒体的不断增多和传播方式的进一步变革。呈现出如下趋势:信息传播全球化、传播技术数字化、媒体管理产业化、媒介运用市场化、传输方式集团化、传播人员职业化、受众需求多元化、沟通方式交互化等特点。以上这些特点使得各种和各个媒体之间既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又相互制约、相互竞争,尽管这种竞争有时甚至达到了白热化程度,但新闻却一直是各大媒体的主体,是各个媒体的最基本最主要的产品。每家媒体基本上都得依靠自己新闻节目的时效性、鲜明性和独特性来吸引受众,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争夺市场、站稳脚跟。这其中,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更以它那短、新、快的特点,去吸引不同层次和不同种类的受众,提高自己在社会中的信誉度和市场中的竞争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项调查表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人民是在见到出版物之前,先接触广播电视的。也就是说,这些国家的人民基本上是在广播电视上首先获得信息的。因此,广播电视就成为受众中最受欢迎的两大媒体。我国的调查也显示,大部分受众最先获得国际国内重大新闻和信息的媒体工具是广播电视,尤其在广大农村更是如此。在我省,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和河南电视台始终拥有庞大的固定的受众群,这也说明新闻节目在广播电视媒体和受众中所占据地位的重要。

社会对广播电视新闻播报提出新的要求。既然我们重新认识到了新闻在广播电视宣传中的重要地位,那就应该着力提高新闻宣传水平。广播电视新闻宣传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新闻播音与主持水平的高低。而对于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来说,培养出具有现代新闻理论水平和具有说播结合实践能力的新闻播音与主持人才,则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新闻在社会变革中的地位、在大众传播中的地位和在广播电视媒体中的地位的认识,我们可以看出它在大众传播过程中占据着绝对的主体地位。而新闻播音员在广播电视媒体中又有“门面”、“台柱”之称,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一个台的水平高低。但纵观目前我们的广播电视新闻播音员队伍,确实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

在媒体飞速发展的今天,老套的新闻播报方式已经跟不上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所以就要寻求一种新型的播报方式,它既要符合新闻传播的特点,也要适合当今受众的审美理念。这就要求新闻播音员首先要有良好的新闻播音基本功,要在播报新闻中找出说播结合的感觉,最后达到新闻传播的理想状态。

新闻节目在所有节目样态中是最考验播音基本功的,因此扎实的新闻播音基本功是根本、是基础。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以及当今受众审美口味的变化,在播报新闻中应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如把主持人节目中的一些自然亲近、说播结合的感觉等好的元素融入到新闻播音中来。只有注入一些新的元素,新闻节目才能更加适合大众的口味、迎合时代的需求,才能在竞争如此激烈的节目中脱颖而出,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二、提升新时期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

关注一线需求,掌握传播技术。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必须密切与广播电视事业的鱼水相依的关系。广播电视事业是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的生命源泉,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只有深入了解广播电视事业的新需求,适时调整教学、科研计划,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和媒体竞争需要的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密切关注新闻播音队伍现状,了解新闻播音一线动态,掌握媒体改革动向,是每一位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必修的功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落实到广播电视传播上,必将导致传播工具的更新、传播条件的改善、传播媒体的增多、传播方式的变革。这一切变化又使得新闻播音主持艺术的创作观念、创作条件、创作环境、创作工具、创作手段、创作样式、创作依据、创作状态都发生变化。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可以创造或争取机会参与播音主持实践,做“双师型”教师。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从一线聘请富有新闻播音主持实践经验的人授课;二是加重学生实践训练的环节和课时。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则是信息化在教育领域的体现。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应将新的信息技术适时引入新闻播音主持艺术教育教学中去,应借助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学习模式、评价方法、学习手段,用全新的观念和理论去审视播音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因此,具有合理、完整的信息知识结构和较高的信息素养是信息时代对每一个新闻播音主持专业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三、确立新闻播音人才的培养方向、改革高校综合培养计划

未来的社会发展决定了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培养方向。培养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职业化意识。在未来社会中,越是信息传播全球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播技术的现代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管理的产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运作市场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输方式集团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受众需求多元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沟通方式交互化,越是要求规范化;越是传播人员职业化,越是要求规范化。可以说,规范化程度的高低,也就决定了新闻播音职业化程度的高低。以上内容的规范化程度越高,要求新闻播音和主持的职业化程度也就越高。只有具备了高水平的职业化,我们才能在未来的新闻传媒现代化、产业化、市场化、多元化中具有较强的适应力、创新力、竞争力和生命力。职业规范化的要求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广播电视新闻工作者所应具有的基本素质、职业道德、语言规范(按照国家制定的普通话等级标准上岗、人机对话、人机互动、人机并用、信息化和网络化社会、高科技含量的广播电视媒体都要求语言必须规范化)。因此,规范化要求和职业化程度是我们培养出高素质新闻播音主持人才必须具有的基础条件。

培养提高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应变反应能力。未来的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应该具备急稿直播的能力,这是广播电视媒体发展和提高新闻宣传质量的需要。新闻播音有很强的时效性,不能高质量地直播新闻和不会直播新闻,就不是一名合格的播音员和主持人。但这种较强的直播能力是建立在应变反应能力基础之上的,而应变能力的增强需要新闻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具有特别广博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培养出的人才不但要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整体综合素质。

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现场口头报道能力的培养。新闻播音主持人不仅要有熟练的常规播音主持能力,还要具有极强的现场口头报道能力。在当前多种媒体激烈竞争的形势下,现场口头报道是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非常重要的播出形式,因此作为一名新闻播音主持人,必须熟练掌握现场口头报道形式,较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学会生动描绘现场状况和气氛。

培养加强新闻播音主持人才的新闻采编能力。当前和未来社会,播音主持和采编正在或已经形成了部分融合的格局。根据这种情况,我们的新闻播音主持人更应该在保持和发扬自己准确、鲜明、生动、清新、流畅的艺术特色基础上,向采编业务方面渗透。这就要求我们的学生在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和语言功夫的同时,也应该学会和提高调查研究、采访编辑、制作控制等相关工作能力,走采编播控合一的道路,做到业务全面,这样才能更好地胜任未来的工作。

总之,作为播音与主持艺术教育工作者和未来的新闻工作者,我们没有理由认为新闻播音主持单一而忽视新闻改革不断向其提出的新挑战,而应积极面对现实,不断适应社会,勇于投身实践。只有这样,才能跟上千变万化的科技发展步伐,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的高级新闻播音与主持应用人才。

(作者单位:中原工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系)

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的特点篇8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播编辑;转型突破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7-0133-02

一、引 言

随着网络媒体、微博等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公众获取新闻和信息的形式和来源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促使社会快速迈入“全媒体”时代。当前,我国广播媒体正处在又一轮振兴、崛起、自强和全面、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成长期,也处在激烈的媒体竞争期。作为广播新闻的主要组织者和直接生产者,广播编辑应该怎样承担社会责任,适应全媒体时代的挑战,立足本职,突破自我,创造精品,满足受众的需求呢?笔者结合自身工作,浅谈几点个人体会。

二、面对媒体融合趋势,广播编辑要勤奋学习,提高技能,跨越融合关

随着新媒体、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我们进入了一个传媒业大发展、大变革的时代。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移动终端等媒体间的互动融合,已不再只是一种趋势,而成为生动、具体的现实。在内容为王,技术融合的发展大潮下,广播不但要区域联合,上下联动,成立广播联盟,打造新闻资源共享中心。此外,还要广播与电视、报纸、网络的技术融合,内容共享也成为广播电台当下最重要工作。

为了抢抓新闻的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落点,保证新闻及时快速传播,广播编辑必须熟练掌握并科学使用先进的信息采编播系统和新闻共享平台,了解不同媒体的新闻稿件特点,并在第一时间获取共享资源,尽快编辑加工成为符合广播特点的新闻产品。如果广播编辑缺乏良好的网络技术储备,人脉关系储备和优秀的业务素质,就很难胜任这项工作量大,强度高,时效强的工作。因此,这就要求广播编辑要不断学习,不断补充知识,迅速适应媒体融合的时代要求,这样才能获取更丰富、更鲜活的新闻素材,编辑加工出更符合广播特色和听众需求的节目。

三、全媒体时代迎来“自媒体”潮流,广播编辑要提高新闻素养,把好政治关

当前,微博及网络已成为信息的一个集散地,这些新鲜、海量的网络信息给广播提供了近乎无限的资源。广播编辑除了要学会巧妙利用新媒体,练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善于从网络信息中发现新闻线索外,还要提高新闻素养,把好政治关。

2011年3月,国家广电总局召开新闻立台、抵制低俗之风座谈会,会上传达了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闻立台和抵制低俗之风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广电总局副局长李伟强调,广播电视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是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承担着特殊的使命和责任。在这种时代要求下,新闻从业人员要有高度的新闻敏锐感和政治责任感。广播编辑更要坚守政治底线、价值底线和格调底线,履行好喉舌使命、媒体责任和阵地担当,积极传播主流价值观。复旦大学新闻系李良荣教授指出:网络时代一个合格的新闻人所应该关注的五大新视角,这就是“比信息更重要的是信息的解读,比事实更重要的是事实的真相,比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新闻素养,比新闻传播学更重要的是其他学科的知识,比上述一切更重要的是社会责任”[1]。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广播编辑除了必须有良好的新闻敏锐力之外,同时必须具备强有力的道德判断力,要坚持“政治家办报”原则,弘扬主流文化和主流价值观,办好新闻节目,提高质量,形成风格,树立品牌,不断提升媒体的吸引力、公信力和影响力。此外,对于舆论监督类稿件,广播编辑要有社会责任感,具备全局视野,不能把眼界局限于身边的具体事务,力争做到尽职不越位,帮忙不添乱。 特别是在引用网络信息时,广播编辑务必保持头脑清醒,认真分析反复甄别,尤其对一些敏感话题更要小心对待、严格把关,必要是要打电话、发传真,派记者去核实情况,切不可被虚假信息迷惑,以讹传讹,影响媒体公信力[2]。

四、广播编辑要从被动把关走向主动策划,主动出击,突破创新关

新闻编辑的基本工作是在原稿的基础上进行深加工,在不违背原作者意愿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意见,进一步发现和完善作品,这是每一个编辑工作者都应该具备的能力和素质。但是,随着媒介竞争的不断加剧,使得新闻报道资源的独家占有越来越难以做到,新闻传播的独家性将更多地靠报道角度、报道深度和广度、报道形式的独家特点来体现[3]。也就是说,同样的新闻事实,要报道得与众不同,高人一等,必须依靠过硬的新闻报道策划和新闻信息整合。

在全媒体时代,广播编辑不应仅仅把自己定位为来料加工,被动把关的“工人”,而要树立大编辑思路,主动介入,积极策划,打造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广播节目。

在当前广播电视节目改革中,中国之声央广新闻、中央电视台、陕广新闻等广播电视媒体越来越重视节目策划工作。中国之声和CCTV以及陕广新闻每天都召开数次选题策划会。在选题策划会上,采访部、编辑部、与节目部一起会商当日新闻及最新变化,梳理、寻找新闻热点和落点,并根据策划会意见,安排布置当天新闻报道选题。陕广新闻要求编辑每天申报一定数量的新闻选题,并将其纳入编辑工作考核。这种集合民智的选题策划制度,也要求广播编辑必须关注民生社会热点,树立大编辑理念,积极策划主题报道,要冲破观念束缚,调动全部新闻资源,做优大手笔编排。此外,广播编辑要关注新闻热点,随时预判可能出现的新闻事件和新闻关注点,并根据最新变化推陈出新,打造听众喜闻乐见的广播节目。

五、广播编辑要善于从幕后走向台前,过好新闻评论关

当前,新闻传播已进入“观点新闻”的时代,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正成为一种公众需要。在广播媒体丰富多彩的新型节目形态中,广播评论的应用,成为提高广播媒体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一环。这就要求广播编辑既要传播好信息,也要传播好观点,既要会描述事实,更要会评论事实。

广播评论具有线性传播稍纵即逝,不易留存的弱点,提炼新锐观点,对热点新闻事件进行即席快评,这已经成为广播编辑的一项基本功。因此广播编辑要在“浅”字上下功夫,把政论性的内容及较为深刻的道理,运用受众容易产生兴趣的材料、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述出来,这样既可以深入,也能浅出。另外,广播编辑要勇于走向前台,针对突发事件、热点事件进行即兴点评,这种评论要求编辑能够掌握大量素材,快速梳理新闻事件,以理而评,以理而论,对焦点、热点问题,对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对还没有定论的问题,展开有理、有节、有力的述评,抢抓新闻事件的第一落点,这样才能彰显广播传媒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程忠良,梅玉明.全媒体时代新闻职业的变化[J].青年记者,2010(18).

[2] 林圣忠.浅谈全媒体环境下采编工作创新[J].新闻实践,2011(3).

上一篇:化学品泄漏演练总结范文 下一篇:创新的原理和方法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