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技术范文

时间:2023-02-23 18:02:10

广播技术

广播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发射;广播监测;技术

人们不仅利用互联网去了解世界上的相关信息,还可以利用广播电视。广播电视的播出能够娱乐,并为人们提供更多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获取到信息。广播电视与互联网都具有时效性特点,两者之间的结合发展不仅能提升广播发射技术水平,还能促进信息获取的及时性。

一、广播发射技术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广播发射技术也更为成熟,为了在利用期间能够提高我国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就要促进广播发射技术与监测技术的质量,以使广播电视节目在播放期间获得良好效果。现如今,模拟广播发射形式主要受两种因素的影响,主要为其中的调试方式以及宽带,所以,为了使广播发射信号能够免受噪音现象的影响,在传播信号上就要对其处理,不仅要降低电波的干扰,还要防止电波信号产生一定的衰落现象。其次,如果电离层非周期受到一定影响,也会影响到信号传输的质量,从而加大了广播信号传播期间的困难性与复杂性。因此,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就要实现数据率技术的革新发展,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广播发射工作的完成,还能为其提供有效的便利条件。

二、广播监测技术

(一)工作任务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并不能单靠一项任务就完成的,要根据不同环节以及不同步骤进行分层次完成,这样才能保证工作执行的完整性。为了实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科学性,并进行合理的监测行为,就要促进广播电视在输入与输出期间的质量,这样才能在广播电视节目播放期间给人良好的观看效果[1]。在实现广播电视监测期间,还要利用有效的监测技术将广播电视进行覆盖,在期间,不仅能够对广播电视实施有效监测,还提升了电视节目的播出质量。而且。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频谱资源,并对其实施有效保护,以保证人们在观看节目期间不会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二)相关性能

广播电视监测不仅会影响到人们在观看期间产生的视觉效果,与广播电视行业的积极发展也存在较大关联。如果在对其使用没有合理利用,降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自身价值,广播电视行业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就会面对较为危险的局面[2]。因为广播电视行业在现展中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其中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更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的基础内容,所以,在对其具体实施期间,要促进广播电视的监测质量,就要实现技术的现代化发展,并利用我国科学的、先进的发展技术,这样才能使我国的广播电视节目质量得到有效提高。在以上的相关改进情况下,只有保障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才能使我国广播电视工作效率不断提升,文而且,我国人民的自身效益不仅得到一定维护,企业在发展中的经济效益也会积极提升,以使我国在现代化进步与发展中能跟上时代的潮流发展。

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实际应用

现阶段,要提升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良好应用,将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就要在广播电视信号进行传输中,对信号的强度以及发射的频率进行分析,而且,我国技术设备在使用中,主要为接收天线与接收机、测量仪器,特别是测量仪器,主要为频率测量与场强两部分,要将其良好运用,不仅要了解广播监测技术的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广播发射流程,对工作执行的任务以及监测运用效果进行深入研究,这样才能使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实现科学进步。

(一)测量电场强度

广播电视主要是利用空间中存在的磁场发射电磁波进行广播电视节目传播,所以,在实际实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期间,首先,要对电磁波中的电场强度进行监测,保证在一定空间下,能够促进其电场强度的有效利用,以实现更好的远距离发射天线[3]。而且,电视信号的稳定性主要与空间中存在的各个信号平衡性存在较大关系,如果这种信号平衡性被打破,就会影响整个广播电视节目的质量。因此,在对电场强度进行监测期间,要注意到相关的实施内容。其一,为了对测场强信号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解决,就要保证宽带的合理选择,期间,不仅要对调谐接收机与信号的频率进行分析,还要促进两者的对比分析,并利用合适的检波方式来实现。其二,要重视接收机的增益系统的校对工作。其三,在对接收机进行校准期间,可以利用开关校准振荡器电压来实现。其四,为了增强接收机的增益效果,要将电表的指针指向开始已经设定好的数值。其五,为了能够计算出准确场强,在一定的校准工作后,期间不仅要利用接收机进行测量,还要保证相对应的电压数值能够合理输入[4]。

(二)测量频率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使用还是一种对频率测量的行为,在具体的频率测量期间,要利用合理的技术手段有效完成。如果要降低相同频道之间存在的信号干扰现象,在对频率进行测量期间,首先要利用无线电频谱资源,以保证广播电视节目能够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要对发射机的频率进行全方位监测,这样才能在后期工作中有效完成。如果在不同的频道中进行监测,并提高其质量,一般执行的是远距离问题解决工作,以保证监测期间能够与接收机形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而且,要对调频波段的工作进行选择,可以利用计数法,在这种执行条件下,不仅能够提高广播信号的发射质量,还能促进频率技术测量射频信号的有效利用。

总结:

人们对我国广播发射技术要形成新的认识,不仅要从细节上产生认知,掌握系统的广播发射技术,还要保证广播监测技术的合理选择,这样才能在时代不断变化下提高我国广播电视的播放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成功.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J].通讯世界,2016(8):31.

[2]张明.广播发射与广播监测技术[J].科技传播,2015,7(6):116,113.

[3]刘斌.浅析如何加强广播电视发射天线技术及应用[J].中国新通信,2013(21):86-87.

[4]李孟军.计算机技术在广播发射监控中的应用[J].新媒体研究,2015,1(18):21-22.

广播技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广播发射;广播监测;技术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5-0116-01

广播电视是当前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人们可以通过对广播电视能够进一步了解世界各地的状况,从某种程度上,广播电视已经成为我们了解世界的主要方式。所以,我们就必须要对广播的发射和监测技术进行深入了解,才能更好的推动我国广播监测技术的发展。

从广播发展的角度上看,广播具有经济性和流动方便等方面的特点,在现代传媒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更是如此,在一些不发达的地区主要是短波广播为主,由于新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例如,多媒体和互联网的入户以及卫星广播等方面,在近些年以来发展的广播新技术,则更加突出了广播电视新的技术,相继出现了数字音频广播,在DAB中一般是属于30MHz以上的广播,工作在VHF和UHF以及L波段。

1 广播发射的技术性要求

通常情况下,模拟广播的发射主要是依靠调制方式和带宽两者所决定的,但是,在这一个过程中有一个主要的问题,这便是在广播发射端的信号处理上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噪声,尤其是体现在电波传送过程中对电波产生很大的影响,造成电波信号的衰落。在另外一个层面上很有可能会对电离层非周期产生重要的影响。而上述的问题都会影响传送信号的质量。同时,在当前广播发射领域方面,数字化是最早运用在演播室中的,在那时就实现了信号之间的数字记录。并且,随着广播信号的存储和交换上,数据率的技术革新对广播发射打下坚实的基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效解决传输过程中的数字化转化障碍,让演播室的用户得到最新的信息。

广播发射机技术的灵活运用。在当前的广播技术运用过程中,广播发射的信号类型必须要加以了解,熟练地掌握发射机的用途和相应的调试方法,例如,我们在调幅广播和抑制性的单边广播等方面的运用一定要深入分析,而在广播频率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很好地说明发射机的工作范围。在短波发射机的全频率一般是为3.9-26.1MHz。在发射机的输出频率上,我们一定要将输出到负荷上的高频率进行分析,若用标准定义下,我们就要在发射机的音频输入端可以不需要进行调幅信号。如果是一个单元的射频周期中,我们可以为其提供假负荷的平均功率。在对于无线电发射机载功率上,可以在无调制条件下提供天线传输线的平均功率。另外,在对于输出阻抗以及对地平均性层面上,我们必须要了解发射机的高频率和不平衡性特征,只有这样,才能以容许的行波系数和驻波系数的变化进行掌握。

2 广播电视监测技的认识

2.1 广播电视监测的性质

在当前广播电视监测发展情况看,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监测这是当前广播电视事业的重要力量,同时更是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重要基础性工作。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一定要能够有效地运用我国广播电视技术来提升我国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从某种程度上看,在当前的广播电视技术运用过程中,只有更好地加强我国广播电视的工作效率,并有效地提升广播电视工作效率和质量水准,才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广播电视发展的水平高度,切实维护好用户的权益。更为重要的是,为了能够更好地改善和加强我国广播电视的覆盖效果,这就必须要不断强化工作的实际需求,才能更好地利用广播监测技术来提升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水准,更是能够科学有效地衡量我国广播电视发展事业的重要标准之一,在当前的广播电视工作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2 监测技术的工作任务分析

总体上看,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大概内容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就是能够为其提升我国监测广播电视覆盖的效果,同时对相应的广播电视节目传输和播出质量进行可续分析,只有科学地监测广播电视频段,才能对我国广播播出动态进行有效地监测,同时还需要能够进一步严格保护并有效地利用频谱资源,这样就能够确保听众能够收听到高质量的内容。

3 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运用分析

现阶段来看,要想更好地运用广播电视的检测技术,我们就必须要深入了解相应的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特征,而且,我们都知道,广播电视的检测技术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其一,射频。其二,视频。其三,音频测试。在这三者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我国诸多的广播电视射频信号检测过程中,一般的话都是分为测量发射的频率,以及相应的调制度和测量场强等方面的情况,在我国所运用的技术设备过程中,可以分为接收天线和接收机以及测量仪器等三个方面,而在测量仪器过程中又可以分为频率测量仪和场强,以及相应的自动无线电频谱占用记录仪等方面的运用。

3.1测量频率的运用

我们都知道,频率的测量必须要依靠相应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完成。而且,频率是当前无线广播中非常重要的技术参数,只有我们更好地运用无线电频谱资源,才能更好地降低同频道之间信号的干扰,使得播出的节目具有高质量的效果,另外,我们还要能够准确地测量相应的发射机频率,才能为接下来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在监测不同频道的测量时,我们可以切实采用远距离的策略方式,并与接收机之间进行紧密结合,使得两者之间能够高效的合作。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在调幅波段上可以采用比较法,这样就能够让一个或者两个的频率作为参考的频率,使得和被测发射机的频率进行相互比较。而且,在调频波段的选择上,我们可以采用计数法,这样就能够更好地利用频率计数测量射频信号,确保广播信号发射的科学性和稳定性。

3.2 对于电场强度的测量运用

电场强度的测量上,我们都知道,这是一种由天线发射的电磁波,可以在空间某个地方的电磁场选择相应的强度,这样就可以有效地选择远距离地发射天线自由空间的电磁波,并以其作为一个平面波进行使用,这样就能够更好地使得电场磁场分量进行相互影响,使得信号各处的能量形成相对平衡的状态,在测量运用方面,其一,我们可以将调谐接收机与信号的频率进行对比分析,从中分析两者之间的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很好地解决测场强信号各方面的问题,并选用较为合适的宽带,才能更好地运用检波方式来进行分析。其二,深入了解校正接收机的增益系统,其三,我们可以选择开关校准振荡器电压加入到接收机中去。其四,在对于调整接收机增益过程中,可以使得电表指针指向预先设计的数值。其五,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准的接收机来进行测量,并输入相应的电压,最后才能更好地计算其中所测量的场强。

3.3 调幅波广播信号场强运用分析

总体上看,普通的调幅信号,主要是运用载波信号场强,我们可以在测量过程中采用平均值的检波方式,只能在运用频带宽的选择上进行灵活使用,若是有干扰选用较窄的一档中,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有效地干扰,并对所测量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运用调幅波广播信号。

4结论

现阶段,为了能够更好地掌握我国广播监测技术,更好地熟悉我国广播发射的流程,这就必须要加强对广播监测技术的认识,对其工作的任务和各种监测运用进行深入分析,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广播电视技术的科学发展。

参考文献

[1]屠龙贵,张熹微,朱励敏,等.广播电视监测体系的研究[J].电视工程,2012(2):9-15.

广播技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广播技术 研究

在我国广播事业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中,广播技术的推动作用功不可没。喻国明在《传媒观察》2007年第9期撰文认为,中国媒介业的发展,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理论逻辑和市场发展,更大程度是与中国的制度现实、技术现实和产业现实紧密结合在一起的。①所谓“技术现实”就是指广播电视发展的技术支持,研究广播技术的必要性已经昭然若揭。笔者以中国期刊网为检索平台,并辅以互联网的强大搜索功能,采用关键词搜索方法,在中国期刊网上寻找到与“广播电视”直接相关的论文519篇。本文就以这519篇论文为主要样本分析对象,同时结合互联网上的论文,对广播技术的相关研究做出整体梳理,试图形成一份关于广播技术的研究完全记录。

一、广播技术的发展阶段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根据广播传输手段的发展不同情况,广播技术的发展及演变大致可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1、中波广播。这是较早开发出来、供声音广播专用的频段。频段范围526.5kHz一1606.5kHz,利用地面波,绕地球表面传播到很远距离,晚上还可利用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得更远。

2、短波广播。使用频段主要分布在5.95kHz-26.1kHz,介于中波广播和调频广播使用的频段之间。主要靠电离层的反射传播声音信号,传播距离比中波还要远些。最适合对远距离几百至几千公里外进行广播,主要用于节目传送实现对地广人稀地区的人口覆盖和对国际广播。

3、调频广播。20世纪四十年代出现,50年展起来的传播方式。使用的是87kHz-108kHz,共能容纳210个频道。由于波长短,会穿过电离层,而地面波衰减很快,绕射损耗很大,因此只能是直线、视距传播。

4、数字音频广播。数字音频广播(DAB)是第三代广播技术。它与模拟广播系统相比,其声频接收质量明显提高,频谱利用率也高,对多径效应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在相同的覆盖面积其发射功率比FM发射机小很多,可以增设所需附加业务等,因而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5、数字多媒体广播。所谓的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指将数字化了的音频信号及各种数据业务信号,在数字状态下进行各种编码、调制、传递等处理,由于数字信号在进行各种处理过程中,只有“1”和“0”两种状态,传递媒介自身的特征,包括噪声、非线形失真等,均不能改变数字信号的品质,同时又可方便地进行各种数值运算及各种逻辑编码运算。由于数字技术这些独特的优点,故在引入成替代现存的模拟系统后,便极大地改变了现存系统的技术运作环境,提高了系统的整体技术性能指标,达到现存模拟技术无法实现的运作质量和要求。②

二、最主要的广播技术――数字多媒体广播(DMB)

数字多媒体广播(DMB)是21世纪中国广播的主要的技术形式。③它最早是欧洲人开发出来,并很快传入中国。它的关键技术是MUSICAM信源编码和COFDM的信道编码和调制。有四大特点:提高了音频信号的传递质量;有很高的功率效率;很高的频谱效率;取代模拟广播以后在节目运作上会出现若干新特点等。④

三、广播技术的发展对广播事业的影响

要做好广播节目的改革,就必须充分认识广播的特点和优势。广播节目改革的好与坏是依赖于广播技术的。随着广播技术的发展,广播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例如:由于直播设备、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应用,使直播节目应运而生。广播热线更接近群众,改变了广播过去的说教形式,甚至类似“闭门造车”的形式。⑤

广播技术的发展为台与台,地区与地区,甚至是国际间的合作提供了广阔的天地。使广播所获得的信息量、信息的时效性更为加强,节目的交换和交流更为快捷方便。可以说广播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的发展和生存。其表现为:一是节目的制作质量,二是节目的覆盖范围,三是节目的时效性,四是节目的交互性,五是节目的多样性,六是节目的网络化。更高质量的节目制作需要更强的技术手段和优良的设备。

广播技术也直接制约着广播节目的改革。发射机的功率大小及发射台址的选择和确定直接影响着节目的覆盖范围和覆盖效果,覆盖范围的大小及覆盖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受众率,受众率是决定节目改革的关键所在。同时频道的数量和节目的声音质量也是影响节目改革的重要因素。⑥

信息技术的应用推广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信息技术是推广中国广播电视事业起飞的引擎;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呈同步发展的趋势,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具有“后发优势”,中国作为发展中的世界大国,广播电视业要致力于建设世界一流的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给广播电视业务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广播电视工作者要及时适应并驾驭这种变化;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发展,将使广播电视节目获得某种新的生命力,将改善节目制作环境,中国广播电视业应把握住这一历史的发展机遇,迎接挑战。⑦

四、21世纪中国广播技术的走势

卢英锁在《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中说,面向21世纪的中国广播电视技术,到2010年期间,其发展思路可以归纳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采用世界广播电视先进技术,借鉴发达国家开放通信市场、建设信息高速公路和实现广播电视技术数字化,按照卫星优先、光纤为主、无线为延伸的指导思想,完成广播电视卫星从模拟向数字、从C波段向Ku波段、从转发到直播、从兼用到专用的过渡。另外,大力推进广播电视的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提高其传输、发射和播出质量,重视开发应用各种信息资源,建立综合数据库,使广播电视信息平台成为全国信息平台中最重要的子平台。

黄勇在《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中对于广播技术的走势主要分成以下三种方式:一是数字音频广播(DAB),二是网络广播,三是同步调频广播。⑧

五、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

广播的数字化、智能化、自动化、网络化已形成了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广播节目的交互性使得主持人与听众得到更好的交流,这种交互式直播类节目只有依赖很好的技术和设备才能实现。广播的系列化、栏目化决定了节目的多样性,这就需要多套节目制作系统和多套节目的传输系统。网络化更为重要,它是数字广播的发展,因此可以说高新技术的引入并应用于广播是广播发展的需要。同时对广播人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⑨

首先,技术现状要求技术人员不断学习新技术,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其次是随着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的广泛使用,采、编、播人员的工作方式、工作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最后,由于直播技术音频工作站系统网络传输给电台节目的结构、内容、形式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给采、编、播人员的工作结构和方式带来了变化。这就给电台的管理层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新的思考。■

参考文献

①蒋宏,《技术驱动下的媒体变革》[J].《新闻战线》,2007(11):84、85

②③④卢英锁,《21世纪中国广播将是数字多媒体广播》[J].《中国有线电视》,2003(1):4、5、6

⑤⑥孙生和,《广播技术的发展对电台改革的影响》[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0(2):15、16

⑦廖卫民,《信息技术与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J].《新闻大学》,1999(2):67

⑧黄勇,《未来十年广播技术的发展趋势》[J].《现代电子技术》,2004(11):42,43

⑨孙生和,《广播人面临着广播技术的挑战》[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2002(1):1、2

(作者单位: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广播技术范文第4篇

《广播与电视技术》(CN:11-1659/TN)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大型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广播与电视技术》结合行业热点和决策需要,先后组编刊发了智慧广电、有线无线卫星融合一体化、广播融合媒体平台、TVOS2.0推广应用、大数据应用、IP化制播、光纤到户、下一代广播电视无线网等热点主题文章。

广播技术范文第5篇

这一技术主要是以电话系统为主发展起来的,电话机和交换机是传达技术的重要途径,可以在光电领域中得到较快的传输。有些电视台主要利用双音多频技术来实现传输相关的指令,同时还能够根据节目的需求来插播重要的节目内容。有些广播电台主要采用的是DTMF技术来实现城市应急系统的建设,广播的终端设备应该得到自动控制,进而对一些波段或者是网络中的恶意攻击及进行防范。这种技术的功能性比较强,逐渐实现了控制系统的高效性。

2常用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从我国现如今的应急信息程度上看,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系统的统一性得不到满足,而且技术手段比较复杂,采用的唤醒式技术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接下来,笔者就对不同的唤醒技术进行深入介绍:

2.1调频副载波

所谓的调频副载波主要是在调频广播进行的过程中,根据基带中空余的频谱来进行相应数据和声音的传递。这种技术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出的特点就是投资少,应用范围广以及频谱节约程度高等特点。其中比较常见的技术类型包括SCA信道,RDS数据系统以及RBDS等等。从这些系统中可以看出,RDS系统的应用方式比较典型,接下来,笔者主要以这一系统为例,着重分析调频副载波传送技术的重要性。这一系统的工作原理比较复杂,在构成RSD信道之后,和相应的立体声广播中的主副信道以及导频等构成调频立体声广播的基带信号,然后对高频主载波进行调频。另外,还需要根据发射机本身的RDS功能来增加激励器。与此同时还需要和相应的数字解码器相匹配,同时加大RDS副载波的信息频率,通过记录,这一设备的待机状态和科学的运行频率是相连接的,应急信息的播放也是经过这一程序进行的。

2.2TS流方式

在应急广播信息的传输和远程终端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了自动唤醒。在实际的应用中可以根据相关信息技术的规定作为标准和依据,通过数字电视以及卫星电视等形式逐渐对传输的流程进行完善和改进。第一,适配封装。在接收广播消息时,需要对其进行解析,这一过程中主要采用适配封装的形式。最终以适应TS流的传输为主,输送到插入设备中,提供广大受众紧急信息的传输,同时还可以通过编辑软件或者是编辑系统来实现字幕的添加,在这一过程中又适配封装成字幕指令,同样传输给插入设备。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将设备工作状态信息反馈给消息接收设备。第二,播出插入: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可以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的:在正常播出的Ts流中插入紧急广播表;在原电视节目的视频图像中叠加字幕;将原广播节目替换成紧急广播节目。第三,ASI切换:在切换设备中,根据播出插入指令,完成正常播出的Ts流到紧急广播节目流的切换。切换时需在收到应急指令和确认紧急广播节目流正常传输的基础上进行切换;控制ASI切换器,当有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插入了紧急广播表的TS流;当无紧急广播消息时,切换到正常播出的TS流。第四,数字电视接收终端,通过解码TS流,判断是否需要自动唤醒带电终端播放应急广播消息。

2.3CMMB

CMMB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将紧急广播技术融入到其中,这种系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通过消息格式的不同来传输紧急的广播消息。在此过程中还根据国家颁布的相关规定来对紧急广播数据的相关信息进行封装,具体来说,其步骤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紧急广播的消息主要包括上、本和下级,同时还要根据消息的相关来源和类型做好消息的排队工作。第二,在应用的过程中,要将广播消息进行拆除和封装,使其形成一个或者是多个紧急广播表,来对不同的数据段进行承载。具体来说,广播表的整体结构和复用帧运行程序比较复杂。第三,需要将紧急广播的数据段和CMMB系统相互配合使用,其中包括紧急广播表的相关数据信息,广播的顺序号码以及紧急广播的时常等等。第四,复用封装紧急广播表也是一种普遍的应用方式,可以通过无线数字广播以及卫星等系统来进行数据和信息的传播。其播放终端以多媒体终端为主。第五,在接受终端接收到广播信息之后,需要对其进行解封装,将消息进行合格处理。在实现远程唤醒工作中,需要对复用帧的格式做好分析。同时按照移动多媒体广播的相关规定来做好标识工作,实现中断设备的自动接收。这就是CMMB系统的最终工作原理,也是应急广播技术应用的主要方式。

2.4调频共缆

调频共缆技术是指利用FM频率调制技术将广播,被调制的广播音频和控制信号与有线电视节目共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传输,即共缆。广播音频、广播控制和有线电视信号在CATV同轴电缆/光电网络中,各自采用不同的频段传输,不会产生交互调制现象。运用到应急广播预警信息系统中,调频共缆技术可以实现上、下级信息的自动切换及终端自动唤醒接收预警信息的功能。以村镇规模为例,可以采用调频信号同频陷波式插入技术对单一行政村运用调频共缆技术。实现应急广播的远程唤醒。对单一行政村也可以采用调频信号高电平压低电平式插入技术,实现村级应急信息的插入和远程终端的自动唤醒。采用调频共缆技术可以通过广播光信号插网和电话远程播控联网等联网技术实现对由多个自然村形成的一个行政村的应急信息远程控制。

2.5双音多频信号

双音多频信号(DTMF)是由贝尔实验室开发的信令方式,通过承载语音的模拟电话线传送电话拨号信息。在应急广播系统中,通过将双音多频信号作为控制信号,实现有线网络或无线网络之间有效的通信识别和可靠的远程控制响应。第一,者直接用手机经市话网拨打应急系统的电话接入号码。第二,电话智能接入器可以自动进行来电铃流检测、摘挂机处理,可以实现语音提示、身份识别(密码认证+语音识别)、电话按键指令转发和登录者分级管理等功能。第三,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产生的双音频巡检码信号用于指示用户登录的休眠工作状态,当处于电话登录休眠状态时,双音频信号巡检码发生器就不断产生连续的DTMF双音频信号,此时广播系统的终端收到该巡检码信号后,将拒绝启动应急广播。播出正常的FM调频节目。若没有双音频巡检码,终端经过判断后启动应急广播。第四,专用频点FM调制器和混频发射器,用于对专用音频信号(电话按键、巡检码等双音频信号和语音音频信号)进行调制并和其他普通频点的FM节目信号进行混频发射,通过有线(CATV)或无线FM广播方式发送到终端。

3适用于我国广播电视系统现状的应急广播远程唤醒技术

3.1完备性

要支持多部门、多传输通道、跨区域的传输和,以适用于不同应急事件、不同传输通道损毁情况时的要求。在保证中波广播、短波广播两种常用的有效传播手段的同时,尽可能实现在多种广播电视通道中的透明传输。

3.2兼容性

在尽量不改变现有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现状。实现与现有传输系统的无缝对接,实现与现有应急广播体系和各省市应急终端的合理对接。

3.3安全性

有别于普通广播电视节目内容,应急广播系统的内容极为敏感,内容与目标区域、时间有高度的相关性,所以必须在系统的全链路考虑安全防范问题。

4结论

实现群众对预警事件以及突发事件的有效接收,预警渠道必须实现准确定位、快速、全面覆盖、有效送达。即国家应急广播要求实现全国应急广播的多元化实时接收,即不论什么广电传输网络、什么广播电视频率、什么区域、什么终端.也不论终端是否开机,是固定或移动状态,全国广播电视用户都能实时接收到应急广播信息。

广播技术范文第6篇

【 关键词 】 卫星广播;防插播;AES编解码 【 中图分类号 】 TN93

Technology Discussion on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Lu Lin 1 Zou Nan-jing 2 Jiang Hao 1

(1.No.36 Research Institute of CETC ZhejiangJiaxing 314033;

2.Zhejiang Radio and Television Group ZhejiangHangzhou 310005)

【 Abstract 】 The article bases on pres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trend of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has carried on the thorough discussion to the satellite broadcast transmission guard measure.To ensure reliable run of satellite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system,construct and consummate safe broadcast system have the important reference significance.

【 Keywords 】 satellite broadcast; preventing from insertion; AEC code

1 引言

广播电视作为,是最为重要的宣传阵地,也是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传播工具,受众面十分广泛,因此广播电视的插播亦将演变成突发的公共安全事件,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已经成为广电系统的生命,根据中央政令各播出机构必须按照在任何时间、任何情况都不出现非法画面的要求做好安全播出工作。

目前,中央和省级广播节目大部分通过卫星链路,采用与电视节目复用上行的方式为调频覆盖点提供节目信号。研发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安全防范系统,对增强技术防范,切实提高安全播出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针对恶意干扰,我国专家已提出了一些卫星抗干扰措施,主要有几种方法。

1)信号压制法。即增加正常广播节目信号的上行功率,使得信号强度明显大于干扰,以压制干扰信号。

2)空间隔离法。即上行固定赋形波束接收。卫星转发器接收天线的固定赋形波束仅覆盖各地合法的特定地区,不包含最有可能产生干扰的地区,以达到抗干扰目的。

3)频率隔离法。即改变上行信号频率。当卫星上转发器接收机接收到干扰信号时,转发器接收机依据控制信号及时改变接收频率以拒收干扰信号,并同时对应改变给定地面上行站发射频率,以使转发器接收机能继续接收并转发合法上行信号。

这些干扰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特定区域的卫星干扰进行隔离,但无法从根本上防范恶意干扰和非法插播。

3 卫星广播防插播可行性分析

目前全国绝大多数广播电台采用MPEG1-LAYER2音频压缩编码标准。主要依据屏蔽模式通用子带编码复用和自适应谱感知熵编码算法。传输信号带宽为20Hz-20KHz。卫星上下行传输链路分别如图1和图2所示。

在卫星地球站上行端增加信号处理设备,实时对节目源进行增加认证标识处理,卫星地面接收下行端,增加特征信号检测装置,对数字卫星接收机送出的信号进行节目源合法性认证检测,只有通过认证的信号才能进行处理并经过FM发射机发射输出。从而对卫星上行干扰进行有效隔离。

4 卫星广播防插播具体实现

4.1 系统方案

分析卫星传输链路,将信号处理设备置于MPEG2信源编码与复用器前端,AES节目源信号首先经过信号处理设备接收解码,插入标识认证信号后重新编码输出至MPEG2复用器,然后送往卫星发射机发射输出。在卫星下行链路,特征信号检测装置首先对送入的AES信号进行特征解析,只有经过标识认证的信号才能输出给下游设备,对于未经认证的非法信号,自动切断输出并发出报警信号。

4.2 AES编解码

AES是广播级数字音频传输标准,也是地球站进行模拟音频数字化编码、传输的理论依据,它通过一条传输线进行数字音频数据串行传输,提供两个通道的音频数据,在发送和接收端需要对其进行耦合变换,以获得较好的共模抑制且避免信号的大地回路,具备通讯控制、状态信息和较好的检错能力。AES的接收与编解码的成功与否是整个系统是否构建成功的重要保证。

AES的编解码由芯片CS8420结合可编程逻辑器件EP2C50F484实现。AES信号经CS8420接收,并解码为采样频率与下游设备相同的串行码流,EP2C50F484对其进行缓冲,确定帧同步,判断音频数据、辅助数据和信息位,并将有效数据检出同时与调制后的标识认证信号合并并重新打包送入CS8420编码为AES信号送入MPEG2复用器。

AES/EBU帧和子帧的结构如图3所示,其中X、Y和Z都是子帧头的表示符号,相当于同步信息。每帧的第一个子帧的头用X表示,第二个用Y表示,但是第0帧的第一个子帧头要用Z表示,以表示一个块的开始。

4.3 对源信号的标识认证

在卫星地球站上行端的广播节目源信号中实时加入标识认证信号,选取频率为16kHz以上的至少一个频率值作为特征频率,将标识认证信号调制到特征频段,来自卫星地球站上行端的广播节目源信号和调制后的标识认证信号经过预处理和幅度控制后进行叠加,由发射站上星广播;

承载对源信号标识认证的信号处理设备由于位于MPEG2复用器前端,在MPEG2复用器中输入的码流不可避免的要经过MPEG2有损压缩、复用、调制、发射、接收等一系列过程,因此要想使处理后的音频流能被正常识别及解析,加入的标识认证信号必须符合音频信号的特征,这里选择一段连续的基带信号。

为了从连续的基带信号中取出离散的数字信息,必须要在最佳抽样时刻判决得到原始数据。同时为了保证源信号的传输质量,采用锁相环技术提取源信号的采样时钟和码流BIT时钟,以保证经特殊处理后源信号采样率和传输流同步。

4.4 对接收信号的认证识别

在卫星下行链路,对输出的AES数字信号进行解码,并对解码后的信号进行实时解析,对节目流中的标识认证信号进行捕获、分析,以确定节目信号的合法性。考虑到干扰情况的多样性,解析算法必须具有一定抗干扰特性,通过设计合理的判决机制,在出现日凌、太阳黑子爆发等非恶意干扰引起的卫星信号瞬时不稳定时,能确保正常播出;在发生严重恶意干扰、非法插播时,迅速切断节目流的传输,并发出相应的提示或告警信息。

5 结束语

研究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技术有助于构建和完善广播安全播出保障体系,抵御恶意插播行为,杜绝广播节目出现非法信号,同时可以有效减轻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减少监控人力物力投入,具有显著的政治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闵士权. 卫星广播电视抗干扰技术与应用.中国电子商情:通信市场,2007.3.

[2] 卢琳. 卫星广播节目防插播系统研究[硕士学位论文].东南大学,2012.

基金项目:

为2012年度浙江省科技厅重大科技专项(优先主题)社会发展项目――基于卫星传输的广播节目防插播系统。

作者简介:

卢琳(1979- ),女,汉族,通信指挥学院,本科,东南大学工程硕士学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36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视音频传输编解码及信息安全领域。

邹南京(1971- ),男,汉族,浙江大学,本科,浙江广播电视集团,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技术。

广播技术范文第7篇

关键词:调频覆盖 技术 研究

0引言

近年来,由国家投资、各地实施广播电视节目农村无线覆盖工程。对于覆盖区域为平坦区的,设计相对简单;而对于山区设计要复杂得多。

1影响调频接收效果的几种因素

1.1客观因素

1.1.1地形、地貌

大山、沟壑都可以对调频电波的传播造成影响。地形、地貌越复杂,影响越大。在实践中,我们对此深有体会。在离我们调频发射台直线距离1 km的某路段,由于地势较低,信号传输通路的前方受到一小山丘和大片密集高楼的阻挡,正向信号的衰减非常严重,信号不能反射回来,因而该路段接收场强比同距离的其它地点明显偏低了15 dB左右,导致了接收效果不理想。

1.1.2电磁环境

在中心城市的部分区域,各个广播电台使用的频率密集拥挤,邻邻频干扰不可避免,各种无线电通讯、汽车、工业电磁污染等交织形成的互调,以及交调再成的新干扰源,凡此种种造成这些区域电磁环境相当复杂,即使场强较大,也难以很好地接收调频无线广播。在离我们调频发射台距离4.3 km的某路段,信号场强尽管高达72dB,但进行移动接收时仍会听到断续的“喳喳”声干扰。其主要原因是:该区域为市区高楼密集,工业、电气设备、汽车等干扰比较复杂,因而对接收场强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了十多个分贝。反观农村乡镇,由于各种电磁污染较少,电磁环境相对纯净,即使场强较小,却能获得良好的调频广播接收效果。广州台在肇庆市区设立的调频发射点,发射天线不高,且功率仅为1 kw,在其覆盖区域,包括肇庆市区及高要、云浮等周边地区,尽管场强不高,部分地点仅为40左右,但收听质量却均较为理想,声音清晰、响亮,无干扰杂音。

1.1.3高大建筑、森林、高山

调频波较易受高大建筑、森林、高山的阻挡、吸收,从而使调频广播接收效果大打折扣。广州台在东莞乌石排山顶设立了一调频发射点,尽管东莞厚街和虎门镇与该发射点直线距离不远,但由于受到大岭山和水帘山等山丘的阻挡,所以东莞厚街和虎门镇的一些区域覆盖不够理想。

1.2主观因素

多径传播,多径传播是造成“沙沙”声的主要原因,由于多径传播,电波到达接收天线走过的路程,到达接收点的相位都是不同的。城市由于高层建筑越来越多,并且是越来越高,这个因素就造成多径传播更加严重。

发射天线,在同等条件下,发射天线增益越高,调频广播的有效覆盖面积就越大,然而,天线增益并非越高越好。原因如下:天线增益越高,则天线层数越多,由于水平波束过于集中,造成许多“零点”,因而在移动接收情况下不可避免地引入“沙沙”噪声。发射天线极化方式对移动接收效果影响较大。目前,国内调频发射天线多数采用水平极化方式,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抗干扰能力、实现大面积覆盖。但水平极化不利于移动接收和高楼林立的城市中心区域接收。

2广播发射天线技术

调频广播工作频率为87一108 MHz,其发射天线主要以偶极子天线为主,如单偶极子、双偶极子等,在实际工作中辅助以反射面等调整辐射方向和区域,实现对不同地形的有效覆盖。

2.1天线极化方向

指调频广播辐射波在空中的电场方向,常用的有垂直极化(电场垂直于地面)和水平极化(电场平行于地面)两种。由于极化方向与接收天线振子一致时接收效果最好,按普通接收机以拉杆(单鞭状)天线为主的实际情况,一般调频广播都选全向辐射效率高的垂直极化天线。但在频率紧张,空中信号干扰严重的大城市,也可选择水平极化天线,回避干扰、优化辐射效率,如呼市地区呼市台和内蒙古台信号,包头地区的105.6 MHz与105.9 MHz的干扰隔离措施。

2.2方向图

指天线辐射功率的空间分布规律,是调频广播在实际条件下形成有效覆盖的关键指标,应按工作要求,选定方向图匹配的发射天线。

2.3组合天线的高增益

实际工作中,偶极子组合天线的增益与偶极子间距成正相关性,灵活配置多层偶极子的天线,可在高增益下实现方向图的按需调整。其中,垂直极化天线特点是简单,全向辐射效果明显,但安装空间大,不易进行定向反射。而水平极化天线有方向性,定向效果好,安装空间小,易使用反射器的优点。实际考虑时,为减少共塔天线间的互调干扰(调频广播与民航冲突的主要原因),三套以下共塔天线常选单独的垂直极化天线,三套以上常选共用的水平极化多层反射天线

2.5功率容量的选择

由天线振子材料、间距决定,要使发射功率与天线功率容量相匹配。3馈线指标及其重要性 调频广播频率高,具有直线视距传输特性。以地球半径尺=6370 Km的理想球体来计算对端天线挂高均为100 m的微波地面中继距离,即视距约为50 km,因调频广播传输视距远小于1kW调频发射机有效覆盖半径,所以实际调频广播的有效覆盖半径主要由夭线挂高决定,也就是说相关的馈线长度指标至关重要,其中低损耗馈线是提高有效覆盖的很好选择。

另外,馈线的频率特性和匹配阻抗对发射效率也很关键,是提高辐射效率、实现理想覆盖的有效措施。同时馈线功率容量也由尺寸和填充介质材料决定,要求发射总功率小于馈线额定功率容量,或最大传输功率。

3思考

提高调频频率的利用率,第一,要提高频率规划预测的准确性,不仅要根据国际电联的预测软件,更重要的是采用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作为规划的基础,前者造成的误差是在可预知的范围内,后者造成的误差是无法预测的,因此,要采用国家测绘局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信息数据作为规划的依据,这是目前我国最精确的地理信息数据和人口分布数据;第二,将调频同步广播技术应用于调频覆盖网工程,这不仅可以降低同频保护率,同时也可以采用技术手段解决同频相干区的干扰问题;第三,适当调整相邻发射台的载波频率间隔,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间隔太大,频率利用将降低,间隔太小,保护率将提高,覆盖重叠区的干扰将加大;第四,尽量减少发射台同一广播的重叠覆盖区;第五,如果可能,尽可能采用调频同步广播来实现同一广播节目的覆盖。

参考文献:

[1]姜文波. 调频广播覆盖工程技术研究[J]. 广播与电视技术, 2006,(12)

[2]冯学精. 浅谈调频同步广播[J]. 山西电子技术, 2011,(01)

广播技术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数字广播 数字AM广播 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AM制式

调幅广播诞生以来,经过长期的发展,有过辉煌的时期。在调频广播出现以前,世界范围内唯一的广播方式是长、中、短波调幅广播。有了调频广播后,调幅广播还是有大量听众的,主要是偏远山区及广大农村听众,这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当然,随着这些年村村通等电视工程的推进,电视也成为他们不可或缺的信息渠道,但传统广播,尤其是调幅广播依然占有很大的份量。调幅广播生命力如此顽强主要是因为它可以大面积、远距离进行覆盖,它采用包络调解,接收设备价格低廉。然而,中短波波段调幅广播有几个固有的缺点:容易受干扰;短波调幅广播频率选择性衰落严重影响广播质量;功率大、高耗能、设备投资及维护运行成本高;使用9KHz(或10KHz)带宽,模拟方式的调幅广播很难达到高质量。近几十年来频谱又是过度占用,同频道,临近频道干扰严重,收听条件越来越差,广大听众对调幅广播的质量越来越不满意。为了解决短波广播传输质量问题,ITU(国际电信联盟)曾建议共同实施单边(SSB)带技术,很多广播机构进行了单边带(SSB)实验发射,但结果并不理想,再者,SSB接收机价格昂贵。为了克服模拟AM广播缺点,充分利用中、短波资源对全球实施有效经济的覆盖,数字AM是必由之路。

1 数字AM广播的优点

数字调幅(DAM-Digital Amplitude Modulation)广播有下列优点:(1)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中、短波频谱资源。相同覆盖情况下,DAM(数字调幅广播)发射机比模拟调幅发射机功率可降低6dB至9dB,耗能低,效率高。(2)显著提高AM波段信号传送音质,在保持现有带宽的情况下,利用音频数据压缩技术和DSP(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达到调频质量,带宽加倍甚至可达到CD的质量。(3)增强抗干扰能力,可消除短波衰落。(4)可与模拟信号传送兼容,在规定的带宽内,可同时传送一个模拟信号和一个数字信号,便于逐步向全数字过渡。(5)可对现有的中、短波发射机进行技术改造,且改造费用低。(6)能够提供附加业务和数据传输。

2 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

OFD(正交频分):使用大量的载波代替单载波。这些大量的载波有相等的频率间隔,都是一个基本振荡频率的整数倍,频谱成正交关系。

M(复用):COFDM是宽带传输,传输的信息不再是单一的节目,而是多套节目的数据流相互交织的分布在大量载波上,形成一个频率块,为了防止传输差错,经过信源编码进行数据压缩的数据流,首先要进行信道编码,即人为加入冗余。然后,经信道编码的信息要被分配到频谱成正交关系的许多副载波上传送。这些副载波被数字信息调制,采用的是四相差分相移键控的调制方法。所有这些已调副载波叠加在一起,就形成包含数字信息的所谓COFDM基带信号,然后,再采取搬迁的办法,将其变换到射频范围,形成“频率块”,经功率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在一个“频率块”上通常可由一部发射机同时传送多套节目和其他数据业务。

为了能修正传输进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性的比特差错,采用了“时间交织”和“频率交织”技术,双重预防措施,使本来相信的信息单元在时域和频域都尽可能远地分开传送,接收端经过去交织恢复原有的顺序。在COFDM传输方法中,为防止具有较大时延差的多径传播的信号在接收机相遇时总务处符号间干扰,人为地在符号持续期增加一个被称为“保护间隔”的时间长度。COFDM是多载波宽带系统,在特定条件和环境下可能出现个别载波衰落但它们仅携带少量的信息,出现传输差错完全能修正。OFDM发生器输出是多载波的基带信号,其幅度变化分量送到现有模拟AM发射机的调制通道;OFDM基带信号分解为同相分量(I)和正交分量(Q),通过频率合成器并变换为RF相位分量(Φ),送到现有AM机发射机激励通道,通过模拟发射机发射出数字信号。

3 数字AM制式简介

目前世界范围内提出的数字AM系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一类系统采用多载波调制方式,另一类是系统采用单载波调制方式。

(1)多载波并行传输系统在多载波调制中,采用DAB(数字音频广播)中使用的COFDM(编码正交频分复用)调制技术,利用多载波宽带系统同时传送数据,每个载波采用低速率的QPSK、16QAM、64QAM调制。音频编码采用MPEC-4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音频带宽可以大于9KHz。多载波系统抗干扰能力强,接收机简单,但是发射机的峰值系数较高,对发射机非线性的校正要求很高。

(2)单载波串行传输系统在单载波调制中,使用单个载波,进行多状态数字调相(MPSK,M>4)或多个状态调幅调相(32/64-APSK)的调制方法,9KHz或10KHz带宽,在与模拟调幅广播同时播出时(各自占用相邻的独立频道),净数据率可达10Kb/s-24Kb/s。音频编码采用MPEC-4AAC(先进音频编码)方法。单载波系统的有点是可以保持模拟发射的高效率,但接收机复杂。

4 数字AM发射与接受系统

数字AM系统是以数字处理技术为根本,利用传统条幅发射技术,实现调幅广播的数字化。如图a和图b分别是数字AM发射与接受系统组成图。

由此可知,在发射端音频信号与附加数据等信号要先经过信源和信道编码的数字处理过程,然后加之发射机处理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在接受端则要使用与现在完全不同的专用数字接收机,将从天线收到的射频信号经过解调、解码,还原成音频信号和附加数据等。数字AM信号要通过发射机才能获得足够的传输功率,基本原理是首先对加至发射机的音频信号进行数字编码处理,再加至发射机进行高电平放大和再调制,将数字信号变成模拟信号,最后象现有的发射机一样进行功率放大后通过天线发射出去。目前我国大部分短波发射机为PDM或PSM为主,在现有的发射机上去掉现有的音频处理器,增加一台数字调制器,更换一台数字频率合成器,对发射机调制器的低通滤波器截至频率进行高端扩展,再重新调整发射机的中和电路等就完成了数字化改造。

5 结语

数字AM发射系统的一个显著优点是只需要对现存的PDM或PSM发射机进行改装,费用低,短期内可在模拟和数字之间切换。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变化灵活,要保持与模拟AM同样的覆盖区,数字AM广播可将发射机功率大大降低;要提高业务可靠性,可以保持发射机的输出功率不变。

目前广播数字化的技术准备已基本成熟,数字中短波广播技术也已成熟,随着广播形式的多样化,市场份额不变的情况下,如何居安思险,在传统广播的基础上谋求发展,让这个传统媒体继续蓬勃发展,是我们每个从事广播事业的人值得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萍,倪世兰.广播电视技术概论[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广播技术范文第9篇

2.透过融合看问题鲍金虎,赵媛,BaoJinhu,ZhaoYuan

3.三网融合背景下的NGB发展策略赵兴玉,张天一,ZhaoXingyu,ZhangTianyi

4.信息动态

5.广播与电视技术 美国"三网融合"发展现状及监管政策分析范洁,FanJie

6.云计算及广电应用需求探析卢群,姚永晖,LuQun,YaoYonghui

7.浅谈广电的云计算技术周毅,ZhouYi

8.判断云计算的三条参考标准刘鹏,LiuPeng

9.看"云"端的广电内容生产霍秋林,陈瑜,徐晓枫,邹素珍

10.电视节目网络化制播的关键一步——构建节目生产管理系统

11.录音技艺谈

12.广播电影电视老科技专家徐崇华

13.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科技杰出贡献奖

14.关于加强我国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专利工作的思考姚永晖,贾宏君,YaoYonghui,JiaHongjun

15.基于CDN+P2P的互联网电视分析与设计章化冰,ZhangHuabing

16.基于CMMB平台的富媒体广播系统简介及应用探讨袁从年,廖世敏,周宗行

17.多视视频编码标准MVC王强,郭晓强,解伟

18.播出系统硬件验收测试探讨王子龙,WangZilong

19.基于SNMP的网络监控在电视播出业务中的应用黄元,HuangYuan

20.广播电台智能化总控系统的建设马小彬,MaXiaobing

21.电台数字网络化总控的设计与实施戚洪江,马飞,程永军,王蕾

22.视音频转码技术初探陈翔宇,ChenXiangyu

23.浅析高清摄像机的使用和调整朱晋,兰凌衢,ZhuJin,LanLingqu

24.浅谈地市级广播电台媒体资产的建设吴明启,WuMingqi

25."三网融合"背景下的NGB中间件技术需求陈德林,张定京,金鑫,赵良福,王颖

26.浅谈物联网与NGB的融合张佳欣,朴大志,ZhangJiaxin,PiaoDazhi

27.对物联网发展的思考夏利民,包翠芬,XiaLimin,BaoCuifen

28.欧洲数字电视传输标准的发展对我国的警示鲁业频,任玲芝,陈初侠

29.DX-600中波发射机水冷系统维护要点及技术改造李荣辉,林斌,LiRonghui,LinBin

30.高山环境下的雷电防护刘宏杰,LiuHongjie

31.发射机信号源自动处理和控制系统的技术改造蒋琦,罗正明,JiangQi,LuoZhengming

32.卫星高清电视远程加密技术实现探讨谢东晖,XieDonghui

33.音频分类技术在广播质量评估中的应用马明成,莫晓俊,姜洪臣,徐波

34.图像技术在高清节目监测中的应用管红,周微,GuanHong,ZhouWei

35.推进三网融合共享广电未来——CCBN2011筹备交流暨新闻会在京召开

36.索尼专业系统集团开创高质量3D节目制作新篇章

37.BIRTV2010索贝系列产品专访

38."融兴中国2010广电进行时"运营与技术研讨会成功落幕

39.融汇未来宽达天下——2010摩托罗拉家庭宽带事业部峰会成功召开

40.智能互联,让城市的生活更美好——访2010年上海世博会思科馆

41.抓住高清市场机遇,实现更多用户体验——访NDS大中华区有线业务副总裁张晓明先生

42.给客户提供五星级的产品与服务——专访广州市雅江光电设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蔡经议

43.技术领先、产品稳定,使用户放心——专访TVOne公司亚洲区常务董事罗雪祯女士

1.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高清电视发展的通知

2.信息动态

3.广电人物

4.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组网系统模式研究与分析孙宁,何剑辉,常江,杨波

5.DTMB单频网频率分配规划方法研究岳巧丽,何剑辉,门爱东

6.福州市地面数字电视单频网建设倪吟东,江常雄,NiYindong,JiangChangxiong

7.广播网站的发展趋势研究广播与电视技术 李玥,陈博,LiYue,ChenBo

8.广州珠江数码新媒体中心建设方案黄力,王斌,HuangLi,WangBin

9.一种新的面向应用的媒资系统设计丁国祥,DingGuoxiang

10.跨越——媒体资产管理的承前启后周俊,ZhouJun

11.高清演播室建设的思考和视频系统建设实践贾中原,JiaZhongyuan

12.播出全链路保障平台改造方案樊尚忠,FanShangzhong

13.对多格式混合视频系统同步问题的探讨王朝霞,WangZhaoxia

14.播出系统接口方案介绍张红秀,ZhangHongxiu

15.广播电台热线电话系统的数字化改造与新业务拓展任航战,杨海波,张树新

16.面向三网融合的广电新业态李红山,LiHongshan

17.一种用于HDTV中的全数字QAM解调方案的设计喻欣,张勇,盛谦,张恒

18.DVB家庭的新成员:DVB-C2唐月,秦龙,TangYue,QinYanlong

19.数字电视中加入县级节目的方案夏利民,张兴军,XiaLimin,ZhangXingjun

20.从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探讨干线波分的建设陈旭生,ChenXusheng

21.中央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改造工程建设体会胡传新,HuChuanxin

22.新一轮广播村村响工程的创新实践林忠富,LinZhongfu

23.宁波广电712高山台改造设计与实践杨晓卫,YangXiaowei

24.新疆农村中央广播电视无线覆盖工程海拉提,HaiLati

25.一起调频广播干扰民航通讯事件的处理分析及思考丁凯雄,DingKaixiong

26.卫星地球站播出的系统维护张金虎,ZhangJinhu

27.一种实时流媒体数字水印方案在广播电视监测中的应用马明成,莫晓俊,MaMingcheng,MoXiaojun

28.中波广播发射台智能化播控监测系统蒋国庆,王毓祺,姜俊

29.专业专注同心同行——Sony参展BIRTV2010

30.中国教育电视台与索尼中国专业系统集团隆重举办高清电视转播车交接仪式

31.索尼用于特殊拍摄应用的数字高清摄录一体机HXR-MC58C

32.Panasonic全球首发高端P2HD新产品AJ-HPX3100MC/南京广播电视集团正式采用PanasonicP2HD广播电视设备

33.中科大洋与凤凰新媒体联手打造网络电视台运营解决方案

34.大洋携凤凰合作推出U@Media解决方案助力网络电视台的构建与运营

35.为新媒体发展提供安全及质量保障——访泰克大中华区市场总监王中元及泰克大中华区视频业务技术营销经理沈鼐叡

36.高峰对话把脉三网融合时代广电新媒体发展——BIRTV2010期间方正电子高峰论坛隆重启幕

37.广播与电视技术 愿景与实现——索贝2010新媒体峰会隆重召开

38.BIRTV2010索贝系列产品专访HtTp://

39.高品质的娱乐体验——杜比展示新一轮面向广电与影院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

40.激光3D:令人震撼的视觉效果——激光3D电影放映机首次亮相BIRTV展

41.每一个产品都有洋铭的承诺——访Datavideo(洋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林鸿铭

42.创新且具有前瞻性思维——专访RossVideo公司亚太区总裁崔大荣先生

43.佳能专业高清DV开启便携无带化时代

44.2010中国数字电视与网络发展高峰论坛在西宁成功举办

1.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广电产业——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就第八届中国国际广播影视博览会筹备情况答记者问

2.广电总局规划院与摩托罗拉NGB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京举行

3.三网融合下我国广播电视管理体制的发展傅雪鹏,彭洁颖,任天铮

4.信息动态

5.美国、英国高清电视发展现状及启示意义范洁,FanJie

6.我国高清电视广播链路工程解析李新,LiXin

7.高标清同播技术策略研究与思考顾建国,朱光荣,GuJianguo,ZhuGuangrong

8.北京电视台标清节目制播网络高清化改造综述毕江,BiJiang

9.基于高安全性的高清新闻制播网设计白晓云,BaiXiaoyun

10.高清数字电视的发展问题唐志,TangZhi

11.高清演播室系统搭建初探张鑫,贺建芝,ZhangXin,HeJianzhi

12.消费电子技术发展对广播影视新媒体的影响孔彬,KongBin

13.需求多样化网络电视设计实例沈曙,马翔,ShenShu,MaXiang

14.电台播控中心数字化改造中的若干思考和创新蔡成新,伍商君,刘育松,唐炜

15.县级台广播电视摄录编播设备更新工作实践丁利华,DingLihua

16.基于信息网络的电台直播室演播功能的设计和实现林彬彬,陈起来,LinBinbin,ChenQilai

17.集中加分布式非编网络研究王治尧,周华东,李君,朱铟

18.数字化总控传输系统的设计杜溶,迟延勤,DuRong,ChiYanqin

19.5.1声道录音机房工程设计施工乔庆捷,QiaoQingjie

20.我国光接入网发展影响因素分析及广电对策思考卢群,袁丽华,LuQun,YuanLihua

21.广电网双向化的思考杨昌庆,YangChangqing

22.EPON与GPON的综合比较李然,李航,LiRan,LiHang

23.GEPON及基带EoC原理简介夏利民,包翠芬,XiaLimin,BaoCuifen

24.有线电视光缆网络的敷设、接续与测试技术姚贵林,杨留生,YaoGuilin,YangLiusheng

25.多天线技术在移动数字电视中的应用张乃谦,金立标,ZhangNaiqian,JinLibiao

26.高效率300W数字电视功率放大器李俊,王大勇,石铁峰,AntoineRabany,郑胜光

27.蒙特卡罗算法在数字单频网信号合成中的应用海霞,任宁宁,HaiXia,RenNingning

28.广播与电视技术 对数周期天线在大功率短波广播发射上的应用江勇,张红武,兰锦声

29.关于广播监测前端设备标准化的探讨和设想谢璞,刘凯涛,杜树新

30.基于GPIB总线结构的视频指标自动测试系统王宝石,程征,WangBaoshi,ChengZheng

31.基于WebServices的广播电视监测网数据交换接口的设计与实现李光,LiGuang

32.广州亚运会电视转播设备采用Panasonic专业广播电视设备

广播技术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广播节目 录音 技术

广播节目在制作过程中,可以说既简单又复杂。说简单是因为广播节目的录制不需要对画面进行处理,说复杂是因为广播节目的录制过程中步骤较为复杂,有很多的细节,想要制作出一档好的广播节目,使广播节目能够广受欢迎,需要大量拥有相当经验的从业人员进行认真细致的工作,同时还需要各种技术的支持。广播是大众传媒中一种重要的手段,在历史上所发挥的作用也十分明显,例如罗斯福的炉边谈话,在美国的危难时刻让广大美国民众恢复信心。广播节目同时还是一种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在广播节目的录制过程中,特别是各种文艺节目,对于录音设备的选择、对音频信号的收集存储和处理,对多重音轨的使用,以及在后期的声音合成等都需要音响师、录音师等制作人员的技术水平达到一个相当的程度。同时对于音乐的选择以及音效的合成,都体现出了制作人员所具有的审美高度和艺术修养。因此,好的广播节目是细节的产物,需要从稿件的选取、录音以及后期合成这三个方面多下苦功。

一、稿件的前期准备

广播录音的基础就是录音稿,在录音稿中不仅仅需要有相关的文字信息,还必须要在其中注明需要添加的主要音乐段落以及所想要达到的语言效果。这样播音员才知道该如何去配合音乐以及节目的主体来调整自己的语速、语音和语气。同时,稿件中的内容还必须要突出主题。例如,如果是音乐节目,那么稿件内的音乐内容要能够突出这一期音乐节目的主题,同时稿件的内容还必须要结构紧凑并且张弛有度。同时播音员和录音师之间还需要进行良好的协调,录音师要让播音员知道稿件需要达到一种什么样的录音效果,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给后期的录音合成提供方便,良好的前期协调工作,能够使后期的合成更加顺利,效果也更好。

二、录音制作

录音在广播节目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各种文艺类节目更是如此,因此要审慎对待。通过对录音器材的调试,将播音员的声音完美再现,这是录制过程的最基本要求。在这个过程中有以下一些技巧可以使用。

1、注意对录音室与录音设备的选择。为了能够尽可能的保证原声,特别是播音员以及节目中的其他声音的清晰度与可靠度,必须要使用合适的录音室,要保证其混响时间以及静音效果符合录音的要求。录音设备的选择较为多样,需要根据具体的录音要求来对录音设备进行选择。语言类的广播录音通常使用的是动圈式或电容式传声器,动圈式传声器清晰、耐用、价格合适;电容式传声器的幅频特性较好,并且灵敏度较高。

2、注意与播音员的沟通交流。当需要与播音员进行交流沟通时,需要将合成到原音的配乐时间、时长告知播音员,让播音员有所了解,同时也可以在进行播音之前放歌请播音员听,让播音员能够提前进入播音状态,使自己的语言能与音乐产生更好的整体效果。

3、对录音电平的控制需要符合国家标准。录音电平的控制要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GY/T192-2003《数字音频设备的满度电平》。必须认识到,电平的满度对于广播节目的质量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过高的满度会让听众产生出听觉疲劳或者失真,如果过低那么就又会影响到节目的清晰度。特别是在各种广播节目的评选过程中,更要注意电平的满度。

4、需要注意环境噪声和人为噪声所带来的影响。一个良好的录音室能够对外来噪音进行屏蔽,但是那些诸如设备噪声和线路噪声等引入噪声却很难处理,现有的方法中只能够选择性能优良的录音传声器,例如音频指标能够达到甲级的设备或者使用单指向性良好的录音传声器。

5、注意录音间、制作间和听审间的音响环境。录音间、制作间和听审间的音响环境要尽可能相同,听审时应适当选择较高的音量,以便控制音乐的混压比例和录音细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影响音响环境的因素包括室内环境和影响设备,在这两方面应着重营造相同感。否则,录音制作后的听审会发现与录音的效果有差异,妨碍节目的制作。

以上为录音的主要技巧,其它技巧还有音乐歌曲前导、音效滞后、音乐歌曲淡入淡出、音响效果夸张处理等。音效的前导和滞后是将前后两段音乐的衔接拖长或延伸,使音乐的首尾部分叠加,利于产生连贯的听觉效果,当两段音乐差异较大的情况下,不容易产生断裂感。淡入淡出是为了使音效舒缓,使听众感觉音乐配合得自然流畅,不显突兀。夸张处理则恰恰相反,是为了突出该段落的某些特征,可以通过放大音效或加入混响等方式来体现。再有,音轨的分类也要清晰,通常分为语言轨、外采声效轨、配乐轨和音响资料轨,前期的轨道清晰有利于后期的音效合成。

三、后期制作合成

广播节目录音的后期制作较为偏向于体现录音师个人的艺术修养。和录音相比后期合成也是一种再创作的过程,因为需要根据节目的具体需要来添加一些新的、合适的音响元素,这其中的一些技巧值得我们认真体会。

注意音质的调整。录音期的音质调整会受到录音环境的影响,如果出现过调,那么就会为后期制作添加更多的困难,这就是为什么需要在录音阶段就尽可能的保持原声。在后期的合成期间,可以通过调音台的均衡器、扩展器、噪声门或音频工作站的降噪软件来进行修饰,进而保证音质的协调性。

注意配乐。特别是需要大量使用音乐的节目,必须要让音乐起到突出主题、烘托气氛的作用,音乐的种类相当丰富,有民族的、西洋的、古典的、流行的,不同音乐素材的选择和配合是对录音师个人的艺术修养的一种考验,因此合成配乐阶段也是后期制作中最为繁琐,最耗时间的工作。

必须要注重其他音效的添加。例如延时、混响、立体声等效果的添加可以很好的烘托节目气氛、凸显主题,同时还需要注意的是添加音响效果要把握好尺度,适当的混响能够让语言更加饱满、有深度,但是如果超过了一定的度,那么就会严重影响清晰度,还可能产生听觉疲劳。延时的好处就是能够产生回声效果和双声效果。

合理使用音效。人类接收的信息中有80%都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对于广播节目来说,人们只能够用听,因此,该如何让只能够听的广播节目充满生命力呢?音效是一种效果良好的方法。在后期的制作中合理地添加一些音效,能够烘托氛围,让人产生联想,进而达到一些文字所无法传达的效果。这种方法常见于广播剧类节目的录制中,能让广播节目达到与电视节目相同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音效的起承转合要把握准确,需要在关键点上给予恰当引导,就像京剧的鼓点,在亮相时的作用。质量优良的录音是广播节目成功的基本,把演播者对文艺作品的演绎原汁原味地拾取下来,在源头上尽量保持声音的真实、干净,然后充分利用数字音频工作站软件强大的多轨功能和方便的操作,最终恰当的节目合成,可使音乐、语言、音效相得益彰,整体听感和谐流畅、真实感强,这样就能较好地表现出节目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总之,与电视节目的制作相比,虽然广播录音制作的技术没有画面的要求,其流行的程度也因为各种新媒体的崛起而逐渐降低。但是,到现在,广播节目的生命力仍然顽强,仍然活跃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伴随在我们每一段平凡的生活里。广播节目制作人通过不懈的努力将一部部优秀的节目奉献给广大听众,并通过自身的实践积累下丰富的制作技巧。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上一篇:展示技术范文 下一篇:生态设计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