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范文

时间:2023-11-23 11:18:06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1

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的背景

广播和电视作为现代传播媒介,分别诞生于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欧美发达国家。我国的人民广播事业产生于战争年代的1940年,电视事业产生于计划经济时代的1958年。与西方国家的广播电视业普遍走产业化发展道路不同的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从诞生到1980年前后一直走的是纯事业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广播电视也开始了由纯事业型逐步向产业型的过渡。

1、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基本情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中心开始向经济建设转移。我国的广播电视业随之也开始了逐步向产业方向过渡的过程。上海电视台率先于1979年1月28日宣布:“即日起受理广告业务”。1979年2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年1月1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从此,中国大陆的广播电台、电视台陆续都开办了商业广告业务。据统计,到1983年,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3400万元。

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率先建立。随后,上海、北京、武汉等省市也相继建立了经济电台。1988年9月,湖北汉江经济电视台试播。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逐步开始为人们所认识。

1992年,我国确立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从此,我国广播电视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产业化步伐有所加快。从经营收入看,以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人为例,1991年达到10亿元,2000年达到53亿元,预计2001年将达到60亿元,10年内经营收入增长了6倍。从广播电视业的资本运营来看,从80年代后期,上海东方明珠股份公司上市,到2000年初,我国已有4家广播影视行业的公司上市。再从广播电视业已经积累的物质技术基础看,截至2000年底,我国共有广播电台296座、电视台651座、广播电视台1272座、对内对外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740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2228座、卫星收转站368553座、专用微波线路8万公里、微波站2286座、有线电视光缆和电缆干线30多万公里、宽带有线电视用户分配电缆300多万公里,广播与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已达91.5%和92.5%,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8000万户。

我国广播电视业这些年来的经营和发展状况表明,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是客观的,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2、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的产业化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经济体制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首先,市场经济就是以市场作为配置资源的基础手段的经济制度。在这一制度下,各行各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遵循价值规律、平等竞争规律,否则就无法生存。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统一的、开放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社会生产所需的稀缺资源必然在平等竞争规律的作用下,按照价值规律的原则在全社会自由流动。广播电视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优质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要得到所需资源,广播电视业只能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打破自我封闭,走产业化发展道路,用自己的竞争优势来吸引优质资源,否则,自己的优质资源就可能流向其他行业。其次,现代市场经济在全社会配置资源主要靠“看不见的手”,同时还要辅之以政府的宏观调控。不论是“看不见的手”,还是政府的宏观调控,都需要及时、准确地传递大量的市场信息和政府调控信息,这就要求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的繁荣与发展。再次,市场经济是竞争经济,众多的市场主体之间开展竞争的重要手段就是及时获得有用信息指导其生产经营、自己的企业形象信息和产品信息以赢得更多的消费者,这也客观要求我国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业必须有相应的发展。

3、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技术密集的行业,它伴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近10年来,以数字技术、卫星技术、光传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给广播电视的发展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决定着广播电视的节目制作质量、传输质量和覆盖范围,这些因素都是广播电视业竞争发展的手段,所以,国外的广播电视集团已经纷纷采用或正在规划新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我国的广播电视业要想参与竞争,同样必须大规模采用现代新技术。这就出现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技术改造所需的巨额资金从哪里来?还能不能像过去那样完全靠国家来投资?答案是否定的。原因主要有二:第一,国家目前确实没有能力投入大量资金给广播电视业;第二,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国家也确实没有必要为广播电视业投入巨额资金,只要允许广播电视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广播电视业就完全有可能按照产业运作的方式从市场上多渠道筹集资金来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

4、产业竞争促使我国广播电视业走向产业化

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广播电视面临着“内挤外压”的竞争局面。“内挤”是指行业内和国内不同媒介间的激烈竞争,例如电台与电台之间、电视台与电视台之间、广播电视媒介与印刷媒介之间以及与互联网媒介的竞争、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与其他传输网络之间的竞争等;“外压”是指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与国外的各种传播媒介之间的竞争。为在“内挤外压”的形势下求生存求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业整体和业内的各法人主体只能选择竞争,走产业化的道路。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理论基础

为促进广播电视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有必要从以下一些理论层面加深对我国广播电视业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的认识。

1、广播电视经济的概念

广播电视经济是指利用电子技术和设备从事某些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生产和服务的活动,或者说,是以广播电视节目经营为核心的一切经济活动的总称。广播电视经济应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其一,广播电视系统内部的经济活动。

其二,广播电视部门,特别是电台、电视台的参与性经济活动。

其三,运用广播电视媒介的信息传播,导向经济活动的协调发展。

其四,广播电视产品的直接生产和销售活动。

其五,广播电视网络经营和直接的信息经营。

2、广播电视产品的商品属性

商品是指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商品有价值和使用价值。商品只有通过交换才能实现其价值。能实现价值的商品才可能实现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根据商品的定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即广播电视经济所包含的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大部分都有商品属性。

应该指出的是,在我国的广播电视产品中,新闻类节目不具有商品属性,不能完全按市场规律进行制作、交换和播出。此类节目主要由政府出资制作和播出,不以交换和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主要是出于政治统治的需要,以实现社会效益为价值追求。

3、广播电视传播的经济目的

传播是一种通过载体传递信息的运动方式。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范围的扩大,社会分工的发展,人类传播的方式也发生着变化,传播媒介的现代化程度也就越来越高。广播电视传播是现代人类社会出现的以广播电视为媒介的大众传播。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类在其活动过程中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物质利益。同样,人们相互传播信息的活动也是为了物质利益。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传播信息的最终目的只能是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并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地改善和提高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4、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

首先,根据生产力具有动态性的特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力整体系统中将逐步出现或合并进来一些新的生产力要素。广播电视是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后,随着信息产业的发展而在生产力的体系中逐步表现出的一种新的生产力要素。

其次,根据现代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特征,要实现生产力诸要素的最佳结合,就需要一种能够准确地、及时地、快速地传递信息的工具。当前,这种现代化的传递信息的工具主要就是邮电通信、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等。

再次,根据生产力要素都具有生产职能的特点,广播电视也是生产力。广义的广播电视是应用电子技术从事信息生产、信息传递、信息销售的信息产业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管理的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行使教育的部门,是信息载体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是应用电子技术为群众提供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的服务部门。

5、广播电视事业与广播电视产业

“事业”有广义和狭义两种解释。广义的解释,即人所从事的活动。狭义的解释,即特指没有生产收入,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经济组织和机构。因此,以往我们所称的“广播电视事业”从狭义上讲就是由国家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的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事业单位。

“产业”,指各种制造或供应同一类型货物、劳务并有收入来源的生产性企业或组织。这是一个经济范畴的概念,源于社会分工和生产对象的不同。“广播电视产业”这一概念,强调的是广播电视活动所具有的经济特性,也就是说,从经济运作的方式来看,采编、制作、播出、传输广播电视节目的组织或机构是通过提供信息服务获得价值补偿和价值增值的,属于生产广播电视节目产品、提供节目和信息服务的产业部门。

6、广播电视业的产业定位

(1)广播电视业属于第三产业 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在统计上同国外进行比较,我国开始使用第一、二、三产业的概念。1985年,我国统计局对三次产业进行划分时把广播电视业列入了第三产业系列。

(2)广播电视属于信息产业 广播电视信息产业是以生产、传播、销售信息为主要活动内容的信息产业群的子产业。把广播电视业当做一种信息产业来看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广播电视自身特点决定的。第一,在现代社会生产条件下,每件产品和每项服务活动中,不仅包括着物质的因素,而且包含着相当的信息量。广播电台、电视台以及广播电视产品的其他经营部门通过自身的特殊功能,对信息进行收集、加工、传递,引导社会生产要素合理有效地进行配置,促进社会生产力系统效率的提高,进而增加了产品的信息含量。广播电视的这种对生产要素的导向作用,是信息产业软功能的重要表现。第二,广播电视产品具有信息产品的基本特征,即依附性、共享性、时效性、可压缩性和可传递性等。第三,从广播电视产业的具体功能来看,它具有明显的信息产业的基本功能,即生产和传递信息的功能、导向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功能、经营信息的功能等。第四,广播电视网络所提供的网络传输技术服务是典型的信息产业经营内容。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理论分析,我们就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仅具有已为人们普遍认同的传统的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还客观地具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只有从理论上理解广播电视的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我们才能坚定不移地、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措施培育和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

转贴于

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面对市场经济、信息经济和新科技革命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广播电视业必须选择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创新和技术进步为动力,走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的道路。

1、充分利用国家产业政策所提供的发展机遇

1985年,国家明确把广播电视业列为第三产业。在此政策的鼓舞下,此后的一个时期,特别是十四大以后,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十五”计划必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这预示着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将迎来新一轮发展高潮。国家在“十五”期间将继续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的发展,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要“面向市场,推进体制创新,努力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如前所述,广播电视业应属第三产业中的信息服务业。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应积极利用有利的产业政策,在“十五”期间加快产业化发展。

2、正确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

“两种属性”就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我国广播电视业同时具有“经济属性”和“政治属性”,与之相对应,我国广播电视业就同时具有“产业功能”和“喉舌功能”。能否正确理解和妥善处理好“两种属性”和“两种功能”的关系,是决定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能否健康快速发展的关键。

首先,必须明确,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执政党和政府的“喉舌”,它自诞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政治宣传的任务,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价值标准。我国广播电视的这种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在今天仍然客观存在,并且是不可削弱的。与以往不同的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不仅有政治属性和喉舌功能,而且还应该有经济属性和产业功能。

其次,广播电视的产业功能与喉舌功能必须统一起来,统一的基础就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产业功能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喉舌功能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最高标准。在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产业要取得经济效益,都必须以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为前提,都必须以产品或者服务来“为人民服务”,满足人们合法的、正当的、健康的物质文化需要,只有这样,这个产业才能赢得政府、社会和大众消费者的支持,它的经济效益才能得到实现和保护。我国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以现代文明为价值取向的社会,任何产业要实现其经济效益都必须以不侵害社会效益为基本前提。我国的广播电视作为一种具有双重功能的特殊产业,其经济效益的实现不但不能侵害社会效益,而且还必须为实现社会效益提供保证。这种保证作用就体现在,在激烈的“内挤外压”竞争形式下,广播电视只有走产业化道路,才能解放和激发广播电视本身潜在的发展活力,才能在国家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通过产业化经营迅速增强竞争实力,才能既保住原有的宣传阵地,又可迅速提高覆盖率和收视率以扩大新的宣传阵地,同时大幅度提高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质量和传输质量,有效抵御西方媒体的竞争和渗透,从而确保我国广播电视政治喉舌功能和社会效益的实现。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发挥好广播电视的喉舌功能,有利于为我国创造长治久安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环境,可以保证党和政府的治国方针政策等政治信息的及时传播,从而确保经济和社会健康协调发展,而这些正是我国广播电视业产业功能得以实现的政治保证。

所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在追求效益的时候,必须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起来,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在确保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现其经济效益,这是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化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的原则。

3、明确产权关系,培育自我积累机制和平等竞争机制

我国广播电视产业诞生以来,一直是作为事业单位存在的,其开支全部由国家负担,按预算供给,其产权当然都是十分清楚的,那就是国家拥有完全的所有权、使用权、支配权、收益权、处置权。但1979年以后,随着中国广播电视广告业的发展和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经营积累的增多,广播电视业的投资结构由国家一元结构逐渐转化为国家投入、广播电视机构自身资本积累投入和借贷经营的三元结构。随着产业的发展,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规模越来越大,经营范围越来越广,积累的资产也越来越多。但资产特别是增量资产的权益和权利问题也显得越来越突出了。广播电视机构越来越关心,三元结构的投资收益如何分配?多种经营的收入和积累的资产(包括有形和无形)是属于机构还是国家所有?谁拥有最终的支配权和交易权?法人产权与所有权、经营权到底是何关系?各种权利主体如何监督制约?这些产业发展实践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无论是在国家颁布的现行广播电视法规中、政策中,还是在当今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中,都找不到确切的答案或解释。没有法律依据,一方面造成政府各级广播电视行政管理部门在行使权力的时候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不确定性,从而为“人治”提供了弹性空间;另一方面造成广播电视机构缺少必要的内部法人治理结构,经营管理的随意性和无政府主义倾向比较严重。这种状况,一方面挫伤了广播电视机构资本积累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广播电视机构采取不计成本的粗放型经营方式,有意隐瞒真实经营情况的体制和机制漏洞。如此经营,中国广播电视产业资本何以大规模积累并积累到足以与国际广播电视集团竞争的规模?而不解决产权问题和资本积累的动力问题,又何以改变这种经营状况呢?

另外,产权关系不清,造成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不平等竞争。例如,中央级的电台、电视台就可以借助国家的行政命令,要求全国各地的广播电台和电视台(站)无偿转播其广播电视节目,扩大覆盖率和收视率所带来的收益完全由中央电台和电视台独享,而转播成本却要地方电台和电视台来承担。省级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同样存在利用行政命令转嫁成本、独享成果的情况。这种不平等的竞争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产业内部的协调发展,其根源就在于广播电视产业内部各法人实体之间的产权关系不清。

4、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需求

如前所述,传播是人类从事生产活动的产物,而且随着人类生产活动的发展而发展。具体说,国民经济在以下方面的发展都会推动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第一,努力扩大经济总量,可增加对广播电视传播的需求。

第二,加快开放市场,扩大和深化专业化分工,这样,信息沟通需求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广播电视信息服务供给的增加。

第三,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也可以带来对广播电视传播需求的增加。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人民的“文化需要”主要包括娱乐的需要、获得知识的需要、了解国家政治和社会信息的需要等。广播电视恰恰就具有满足人们这些需要的功能。所以,只要坚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方向,我国就必然会选择在大力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加快发展广播电视等服务产业的道路。

5、加快城市化进程,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广播电视产业属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得以充分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社会的城市化水平要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所以,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的快速发展也离不开城市化的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三:(1)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意味着整个社会的人口中城市居民比例的提高。而城市文明客观上要求或者说逼迫城市居民必须尽量多地掌握知识和信息,这就意味着城市对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介的大量需求。(2)实践证明,城市经济的生产效率一般都要远远高于农业,因此,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也就远远高于农村居民,相应的,城市居民对于广播电视产品的购买力也就远高于农村居民。有购买力的城市自然就会支撑广播电视业在城市快速发展。(3)城市与农村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城市居民居住集中,而农村居民居住分散。这就造成在城市发展广播电视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的成本要明显低于农村。所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播电视产业更倾向于优先在居民集中的城市发展。

6、完善法律,确立广播电视的产业地位

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虽然已有相当规模,但发展中仍然存在障碍,其根本原因在于广播电视产业的法律地位尚未确立。现有的《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没有明确广播电视的双重属性,只强调了它的政治属性,没有提及它的经济属性或产业功能。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没有法律支持和规范的产业就难以健康发展。

7、走集团化发展的道路

广播电视集团化,就是若干实体按照市场运作规律和现代企业制度,通过联合、兼并、控股等方式形成广播电视集团的过程。这也是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实现人才、技术、资金、设备等资源的有效合理配置,加强分工、合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过程,是追求最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过程。

面对国际传媒集团和我国报业集团的竞争压力,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目前的体制和组织结构不改革就不可能在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壮大。我国广播电视所面临的体制矛盾主要是“散”、“滥”和有“系”无“统”,即台数大多、实力普遍较弱,体制上是条块分割、以块为主,产业内部竞争过度,缺乏合理的分工与合作。我国报纸产业为适应即将到来的国际媒体竞争,从1993年开始,成立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等一系列报业集团,现在这些报业集团已经成为广播电视业的强劲竞争对手;而国外的众多势力很强的媒体集团也正在千方百计地想进入我国传媒市场,虽然我国目前对国外媒体尚采取非关税壁垒政策拒之门外,但从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和我国即将加入WTO的现实选择考虑,我们必须立足于抓紧时间增强我国媒体产业的国际竞争能力,而不能长期依靠政府的行政保护。由此可见,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必须抓住现代信息技术带来的机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组织原则,抓紧集团化整合进程,走集约化经营之路,才可能在更激烈的国内和国际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

8、妥善解决产业发展的投、融资问题

广播电视业是一个高知识、高技术、高投入的现代产业部门,其发展和运营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我国,过去几十年来一直按事业对待,完全靠国家财政投资,资金投入十分有限,而目前所面临的是经过了长期产业化发展的拥有大量资金和精良装备的西方媒体的竞争。如果我们的广播电视业还像过去一样完全靠国家财政投入,或者主要靠自身的积累逐步发展,那么,可以肯定地说,我国的广播电视业不可能快速发展,在国际竞争中必然处于劣势甚至被淘汰。解决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快速发展所需巨额资金的问题,必须走通过市场多渠道融资的道路。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我国广播电视业承担着“喉舌功能”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所以它还是一个明显地具有“事业性”和“公益性”的特殊产业。因此,国家就必须承担对广播电视业进行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的责任。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2

加强和谐广电文化制度建设,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机制。构建和谐广电文化制度建设,需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广电事业发展的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系统完整的工作程序和职责明确、程序严谨、落实有力、运转灵活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一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业务联系制度,找准思想政治工作的着力点;二是建立思想政治工作参与制度,以和谐广电文化制度建设为基础,实行员工个人责任制、职能部门负责制与党委中心工作相结合,制定贴近工作实际、贴近员工思想实际、贴近现实需要的思想政治工作目标,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受众面,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既有行政推进、部门落实,又有员工参与机制。三是要建立思想工作评价制度。不简单地以精神文明建设为考核目标,而应将精神文明在业务工作推动中的体现,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严格考核与管理。

构筑和谐广电文化人本环境,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导向决定成败,需求决定目标,体制决定发展,创新决定实力,人才决定未来。人才是第一要素的观念已深入人心。建设和谐广电文化,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围绕选人、用人、育人等方面开展工作,重视员工存在,尊重员工个性,开发员工潜能,规范员工行为,鼓励员工创造,实现员工与广电事业的和谐发展。广电系统的年轻人多,搞艺术创作需要个性张扬、与众不同,而广播电视台的“喉舌”功能和政治属性,又要求在政治导向上严格管理。因此,作为思想保障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也要与时俱进,加强工作的针对性,弱化政治说教的形态,更多地体现人本管理理念。要紧密联系员工最关心、与员工切身利益最密切的问题,把教育引导员工与帮助服务员工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既要服从媒体政治属性,服从媒体的社会责任,又要激励年轻人敢于拼搏、勇于创新。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努力营造和谐向上的工作氛围,充分调动和激发员工为广播电视事业敬业奉献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和水平。

营造和谐广电文化发展环境,创新思想政治工作方式。建设和谐广电文化,创新和发展既是结合点又是突破点。这种和谐广电文化发展环境,为思想政治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含义,也要求思想政治工作方式适应变化,不断拓宽工作载体。一要依托文明创建活动。要把文明创建活动,作为和谐广电文化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重要内容。通过开展创建“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优秀基层党组织”和争当“优秀党员”“青年岗位能手”等一系列活动,调动员工参与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员工在参与活动的同时受到教育,在实践的同时得到提高。二要挖掘和宣传广播电视台的优秀传统。在弘扬“和衷共济”“仁爱”等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基础上,激励员工积极为广播电视唱响主旋律、树立主流媒体形象多作贡献。三是抢占新的媒体高地。要增强主动意识,积极适应互联网信息传播的新形势,以广播电视科技手段为依托,丰富思想政治工作内容,拓展多方位服务功能,营造浓厚的和谐广电文化氛围,使员工对广电事业的发展目标、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建设和谐广电文化学习环境,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和谐广电文化少不了教育文化基础。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单位”,是广播电视台锻炼和培养干部的重要手段,这对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创新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一要从干部队伍建设着手,组织思想政治工作者学习新知识、新业务,掌握新技能,提高政治理论和业务工作水平,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规划和实施更多地从促进业务工作的角度去思考和执行。二要积极引导思想政治工作者拓宽学习内容,树立科学精神,掌握科学方法,将工作经验和创新发展精神相结合,促进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全面发展。三是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激励机制,对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也要体现人本关怀,在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留住人。从而,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对广播电视业务工作的有力保障和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湖南广播电视台)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3

关键词 传播媒介 政治功能 劝服

从口语传播到电子化的今天,传播媒介以类似加速运动的方式发生着迅猛的变化。早在口语传播向文字传播过度的时代,知识的学习就成为僧侣阶层的特权,这一垄断使得他们能够控制一朝又一代的政治组织,在这个时候,媒介技术的转变已经影响并作用于政治管理。而在传播媒介的一轮又一轮更新与交替中,媒介与政治逐渐在彼此身上找到了自己的利益切合点。

“议程设置”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程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以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政治组织正是瞄准并利用了传播媒介的这一影响力,在媒介和政治的“联姻”中,擦出了火花,它们以一种互利关系的存在各取所需,一方面,媒体通过报道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受众的的判断力,另一方面,媒体又能在重大事件上保持客观、冷静的头脑,引导舆论从而促成政府的正确决策。

一、劝服的艺术

李普曼在著作《公共舆论》中写到“在目前控制局势的这一代人中间,说服已经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和世俗政府的一个常规功能。我们当中还没有人开始理解这一变化的后果,但是,如果熟知如何制造同意,那就可以改变每一项政治算计,修正每一项政治前提,这话并不是轻率的预言。”①

劝服,我们通常所说的政治宣传就是利用这种手段达到政治目的的典型。劝服的背后通常是一个团队的操纵,在受众已然沉溺于新闻所营造出来的拟态环境而不可知的时候,他们将政治组织打造成为公众乐于接受的形象,并将其观点嫁接其中,从而制造“同意”赢得信任。

1、广播时代

希特勒就是将广播利用率最大化的代表之一,他演说的技巧、雄辩的口才是宣传必备要素,但不借“东风”——广播这一媒介对其承载,他富有煽动性的演说、对各阶层人民做出的符合其愿望的承诺就无法落地生根、在民众中广泛散布,从而赢得选举的支持。

作为一位常在电台发表讲话的总统,罗斯福用他真诚的嗓音,既宽慰了民众,又表现出了他的坚毅、勇敢和领导力。在经济大萧条的时代,这位“广播总统”不仅恢复了政府形象,振奋了民族精神,那些“炉边谈话”也如镇静剂一般,让惶惶不安的民众感受到了希望和坚定,领导他们渡过了那场前所未有的经济危机。

媒介即讯息,它影响着某种媒介下人们的思考和理解方式,其传播形式也刺激着社会的变革。在广播时代的背景下,重要的不是作为内容的媒介(即文字符号),而是作为形式的媒介(即广播)。广播作为特定时代的一种新新媒介,因将纸质文字这类视觉媒介转换到广播这类听觉媒介的优越性,受到那个时代感知模式和认知模式的宠爱。

2、电视时代

自1925年电视诞生起,它将视觉和听觉两者的有效结合就让人们颇感欣喜,新闻的制作过程要比纸质媒介更快,传播范围比口语传播更广,播报方式比广播媒介更直观鲜活。

最为典型的是尼克松和肯尼迪的大选辩论。在电视上,肯尼迪看上去冷静沉着,而尼克松则显得疲惫而阴郁,镜头有意无意的转换显示了这样的场景——尼克松在不安地听着肯尼迪说话,一分钟后,信心十足的肯尼迪在听尼克松的回敬,这些让电视观众增加了对肯尼迪的支持,但与此同时,广播听众更愿意支持尼克松,因为他们所得之的大选信息更多是内容,形象对他们而言几乎起不到干涉作用,可惜遗憾的是,1960年,87%的美国家庭都拥有了电视。

在电视媒介时代的政治选秀场上,除了外在形象的塑造以外,宣传策略也不可或缺,这里以善于利用媒介的里根为例。

(1)以公开发表演讲亲近媒体、走进公众。20世纪之前的美国总统中,只有8位总统每年发表演讲超过10次,二战以后逐渐增多,艾森豪威尔发表演讲925次,里根则有1637次,当然,这些演讲稿都是经过团队的精心设计的。

(2)导演媒介事件。里根的新闻发言人在回忆录中写到:“若要传播白宫的消息和观点,就得以电视台记者的眼光考虑问题……如果里根要强调教育问题,就让他坐在课桌旁与学生们交谈,或是接见学校的足球队和活泼可爱的啦啦队员,要么就是参观实验室,请电视台拍照。”②

由此得知,公众获取的信息往往是事实的替代物,有所偏袒,而且并不完整,也就是说,新闻在无限趋近事实,但两条轨迹并不能完全重合。当公众处于信息媒介所制造的一种拟态环境中时,媒介技术在变化,却往往感知不到框架内容的变化,因为这种环境早已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它浸透了我们的注意场”③,削弱了公众对于环境与事实的辨析力。

3、互联网时代

到目前为止,互联网是大众媒介中最能够将时间、空间两者相融合而有效利用的媒介。

作为“互联网总统”的奥巴马,从大选开始,他就表现出了能够接受并利用新鲜事物的超强能力。在总统大选期间,他的团队利用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网络游戏内置广告等形式进行营销,仅在2008年第一季度,其网络营销支出就高达347万美元,截至当年10月5日,奥巴马已经成功募捐6.4亿美元,其中87%来自网络募捐。之后,奥巴马阵营不仅开发了“奥巴马08”的iPhone软件以赢得年轻人的支持,他的团队也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上代替他与选民保持较好的沟通。在网络辩论中,他能够及时回答公众对他的提问,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而通过网络视频演讲,不仅省去了购买电视时段的费用,还可以利用可收藏和反复收看的特点使得政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效能最大化。

保罗·莱文森把奥巴马的成功归结于在“电视上好看”和在“网络上好看”共同作用的结果,缺一不可,“除非获得旧媒介的帮助和推动,除非成功反映在离线的真实世界里,否则在新新媒介里的成功是说不上成功的。”④。就目前的媒介技术而言,媒介在进化,但没有消亡,只是它们踏入了分众时代,只有能够顾及每一个传播媒介特点和性能的人或团体,才能使媒介的效用叠加,并为自己所用。

二、媒体和政治的博弈

在媒体和政治的关系中,时而暧昧,时而冷漠,即便政治对媒体的染指为公众所诟病,但媒体常常表现出来的冷静却也向政府暗示或者传达着某种声音,尤其当政治与民主、人道等这些基本精神、公平公开公正的治政理念背道而驰的时候,媒体毫不犹豫地会站在制高点上拉政治一把。至此,大众媒介所具有的议程设置的功能不得不再一次提及,通过使公众对某一话题形成社会舆论的方式,媒体自然而然地对政府的决策施加影响。

1、越南战争与新闻自由

在越南战争中,美国新闻界的表现不仅让公众看到了真相,也以它杰出的报道范例影响了美国政治决策和偏向。

美国为维护本国的既得利益,遏制共产主义在东南亚的扩张,以美国遭到北约侵略的借口向北约进攻,此时的媒体被政府所操控,新闻是以美国遭袭的立场进行报道,煽动了国民的爱国热情和复仇情绪,新闻画面中多描述的是“敌强我弱”的战争形势,使得民众对胜利充满信心,也增加了对当局政府的支持和信任。但媒体一时的头疼脑热并没有持续很久,它们还是从这些被操控的谎言中清醒了过来。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记者莫利·塞弗拍摄了一个名为《火烧锦尼村》的电视片,片中美国士兵火烧了有150户人家的一个村庄,受难的对象多为妇女、婴儿、老人。电视片透露出的真相引起了民众的声讨与愤怒。随后,著名记者沃尔特·克朗凯特亲赴西贡,在枪林弹雨中真实地展现了战争的惨烈画面。就这样,美国媒体挣脱了牢笼,以中立客观的视角和政府展开了激烈的斗争,公众们为自己被政府愚弄所恼怒,国内舆论齐刷刷地指向政府的欺骗与残暴,这迫使美国政府最终做出了撤军的决定。

2、水门事件与政治危机

对于美国的数十件政治丑闻来说,水门事件算是最著名的一桩,这不仅因为它迫使尼克松总统辞职,也因为媒体在这其中起到的巨大推动作用让新闻界重拾威名。

在1972年的总统大选中,尼克松为得到更多的连任胜算,派遣了白宫的监视组对民主党全国委员会总部所在的水门大厦安装窃听器,不幸的是,他们被当场逮捕,而白宫则将责任推至中央情报局。《华盛顿邮报》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通过线人“深喉”提供的更多水门事件的内幕使他们在连续发表了一些报道后引起了公众的注意,10月份,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再次撰文称,水门事件只是白宫进行大规模侦查和政治间谍活动计划的一部分,至此,水门事件已成为公众舆论的头条,国会也对此高度重视。尽管在这期间尼克松还是再一次当选,但媒体、官员的纷纷倒戈使得他陷入了孤立的境地。当被披露出尼克松自1970年起就将他所有的谈话都秘密录音后,事件达到高潮,尼克松迫于最高法院的压力不得不交出他所有的录音资料,最终这些证据证明他对公众撒了谎,而这一个谎言揭开了尼克松秘密政治活动的巨大黑洞。整出剧,以尼克松被迫辞职狼狈谢幕。⑤

媒体与政府的博弈,媒体的责任与义务,也是媒体代表公众监督权力运行、代表精英阶层发出声音的阵地。在新闻自由的基础之上,媒体“看门狗”的角色又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看政治利益之门,看公众权利之门,看社会公平正义之门,亦看世界和平之门。

参考文献

①沃尔特·李普曼 著,阎克文、江红译:《公共舆论》[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82

②沈国麟:《控制沟通:美国政府的媒体宣传》[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85

③埃里克·麦克卢汉、弗兰克·秦格龙编,何道宽 译:《麦克卢汉精粹》[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413

④保罗·莱文森 著,何道宽 译:《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1:63

⑤迈克尔·埃默里、埃德温·埃默里著,展江、殷文主译:《美国新闻史》[M].新华出版社,2001

(作者:均为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硕士研究生)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4

公共媒体与商业媒体如何定位

在公共性与商业性的判定中,限制或者禁播广告似乎成为了一种标志,而从广告盈利向政府补贴的转向,在很大程度上又引发了回归计划控制的担忧。有学者指出,在没有风险投资和外资运作的情况下,广告已经成为唯一的供血机制。否定广告的实质就是否定市场经济,否定三十年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①而电视剧和综艺节目是目前中国电视节目市场竞争经营的主要部分,属于市场化、商业化改革最前沿的领域。对这两类市场运作的限制,又引发了对电视媒介产业化进程的质疑。

公共电视具有公共性,不播广告;商业电视具有商业性,以广告盈利,是一种简单的非此即彼的线性思维方式。将广告、政府补贴视为市场或者政府的一种影响手段,进而影响公共性和商业性的判别实际上并没有触及二者的本质,仅是流于表面的考察。

公共电视与商业电视之间,从宗旨原则、组织结构、内容生产、财政来源、商业模式、社会角色等,都有着完全不同的规制与运作。即使在基本宗旨和原则上存在共同之处,不同国家的公共服务电视体系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个典型的特征就是,大部分公共电视系统的收入来源并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元或者混合结构,其经费来源主要有收视费或者执照费(非政府收入)、政府资助(政府补贴)、广告(商业收入)、其他收入(赞助、捐赠等)四种。这种收入来源的不同是公共电视服务的主要分类依据。完全依赖非政府收入如收视费的国家,如英国BBC、日本NHK等是“纯粹的公共广播电视”;收入结构为混合型,但以收视费为主的国家,如德国电视台ARD,德国电视二台ZDF则是“公共主导型广播电视”。②

从上表可以看出,商业广告或者政府补贴并不是公共电视的禁忌,在很多国家公共电视运作现实中广告都有某种程度的存在。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一定范围的引入广告补充收入来源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方式,而政府补贴公共电视的做法,并不意味着取消了独立性,而是帮助公共电视在一个媒介市场化的环境下,或是获得主流地位,或是获得生存可能。③

政治控制与市场诱惑双重压力的现实存在

欧洲作为公共电视的发源地,其核心理念在于,垄断的公共广播电视能够更好地保证电视服务的质量和信息的多样性。④为了保持公共广播为公共服务的有效性,早期的大部分公共电视都获得“垄断的强制力”,但事实上后期欧洲各公共广播体制国家的市场化转型,除了商业化浪潮的冲击之外,更深刻的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政治气候”。政府一直以各种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不同程度的介入公共媒介的运行。德国联邦政府一直想成立一个商业电视台与德广联竞争,但被法院判为违反宪法。直到1984年,在联邦政府的努力下,德国的第一个商业电视台出现,德国开始实行公共和商业双轨并存的广播电视体制。1968年,法国的国营电视台从完全靠电视机执照费生存到开始接受广告,逐渐开放了政府垄断的电视市场,允许成立新的私营电视台,1986年更是把国营的法国电视1台出售给了私营资本。这些变化大都是在政府的政策或法令的倡导与支持下进行的,这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政府因素的影响。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主要的欧洲国家如法国、德国、荷兰、英国都开始采用双重的广播电视体制。公共电视为了争取观众,开始迎合大众收视兴趣,在评价标准和社会角色上更多地向市场取向靠拢,放弃了坚守的公共使命。德国多项针对公共电视和商业电视频道结构和内容分析的调查结果表明,公共电视ARD和ZDF大大增加了对大众有吸引力的虚构类节目(如影视剧、戏剧等),减少了信息类节目的播出时间,有向商业竞争者靠拢的单方面适应行为,并没有履行宪法赋予的“基本供给”功能。⑤英国BBC面对商业电视对观众的分流和市场的挤压,艰难地做出选择平衡,新闻时事栏目淡出黄金时段,让位于娱乐节目。BBC《九点新闻》、BBC1的《大全景》都被推迟到晚上10点,BBC1在黄金时间不再有新闻或时事分析节目。⑥2009年4月,英国国会文化、媒体和运动委员会指出,英国广播公司BBC的商业活动扩张已经失控。

公共电视这种变化被喻为“功能丧失”,导致其前途更加迷茫。从世界范围来看,逐渐开始迎合观众趣味的公共电视正出现与商业电视合流的趋势,公共电视面临的已经不是因为经济困境而被边缘化的问题,而是因为角色的改变导致彻底消失的危险。⑦社会责任和公共使命并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理想,而是需要通过确保较高的观众份额来得到贯彻和实现。公共利益的评价标准在商业化的浪潮中,已经被市场标准消磨的黯淡无光。正如德国科隆大学广播电视经济研究所博士考伯斯所指出的:“公共电视定位于公民社会之中,有来自两个方向的威胁:市场方向只追求商业利益,政府方向希望通过大众媒介确立和保障自己的政治权力,因此公共电视的因素被政府力量和市场力量双重挤压。公共电视必须寻找接近市场和政府的方式来获得完成使命必须的资源,同时他们必须与两极保持足够距离。”⑧

公共电视体系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积淀和不断改革的过程

我们怎样看待媒介以及媒介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是基于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媒体应该如何服务于政府和人民为基础的。对于电视机构来说,在不同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中,必然体现出多样化的媒体运作模式。

这实际上涉及两个层面的问题。一从国家的宏观电视媒介体制来看,公有公营还是公私双轨运行,或是国有国营、私有私营,政府与市场在不同的国家政治环境中呈现不同程度的作用方式,从而影响各国的媒介体制的定位。二从电视机构的微观运作来看,单个电视台或者一个频道的公共性与商业性定位,绝不是广告盈利或者政府补贴等几个简单的因素可以决定的,更多的涉及到对具体媒介体制下的宗旨原则、组织机构、内容结构、盈利模式等多方面的考量。

对媒介体制的比较要基于不同国家的政治和经济体制对公共电视的角色设定,尤其是经济基础和新闻自由的框架设置。不同的国家对理想社会状态的见解不同,特别是对政府在媒介体制中的作用各有分歧,与中国国情相符的我国广播电视体制肯定与德国的电视体制不同。

欧洲的公共电视体制和公共媒介机构的运营依赖于最初形成的历史条件和制度设计,并呈现一定的路径锁定的发展规律,同时不可避免的在各种政治和经济因素的变化影响下不断地修正与改革,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大多数西欧国家从单一的执照费收入支撑的“纯粹的公共体制”,经过混合收入的“公共主导体制”,逐渐演变成为了“公共与商业并行的双轨制”。虽然如此,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在欧洲历经80余年,至今仍保持着商业电视无法撼动的坚实地位。

在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中,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按照“公益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为标准进行原则上的区分,如出版领域除人民出版社、民族出版社等之外全部转制。但是在传媒领域,“两分开”却难以找到合适的标准。中国的传媒一直同时承受着政治压力、市场压力和社会文化压力,传媒1978年以来的改革经验——“增量改革”“边缘突破”“先做再说”等,其特点在于它总是在离“体制核心”或“意识形态核心”最远的地方,先从边缘突破,再从边缘扩展至中心。⑨在传媒研究领域,有相当研究认为,传媒本身就是意识形态,直接履行着意识形态的社会控制职能,维护着国家统治的合法性。⑩如果仅按照意识形态的强弱对传媒的划分,一方面传媒的特殊功能如何实现?因为舆论宣传和引导是建立在“注意力经济”基础上的,另一方面公共利益的定位和公共服务的功能,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之间寻求一种资源和距离的平衡?在政治压力和市场压力之间,电视公共性定位尚难找到合适的解决之道。

合理而有效的广播电视体制是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多方力量博弈均衡的产物。在欧洲媒介的平衡生态中,商业电视作为公共电视的补充力量存在,而美国正好相反,公共电视是高度商业媒体市场的补充。不同国家的鲜明对比说明,形成公共服务广播电视系统的充分理由并不是所谓的频道稀缺论或公共服务论,社会、政府期望公共广播电视系统扮演的角色以及符合本国实际的收入补偿机制,才是决定不同的公共电视特征的核心要素。即使刻板执着于公共电视体制本身,也并不能充分保证“公共性”的实现,政治控制与经济基础决定了公共电视“公共性”的生存空间。

综上所述,广告与否或者补贴与否,并不是一个需要过多刻意关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政府、社会、大众对媒介的社会角色的设定和期待,以及媒介对此期待的现实行动回应。对公共性的追求是长期持久的动态演变过程,并不能拿来就用或者移植照搬,必须找到符合国家和媒介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本文是同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中期成果,同时受到德国学术中心促进对德交流基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心基金资助)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传播与艺术学院)

注释:

①喻国明:《否定广告的实质就是否定市场经济》,http://,2012.2月浏览。

②Kops,Manfred,何勇译:《公共广播电视及其经济来源分析》,《媒介研究》,2004(1)。

③吕新雨:《政府补贴、市场社会主义与中国电视的公共性——重庆卫视改革刍议》,《开放时代》,2011(9)。

④Alfonso Sánchez-Tabernero,《Competition between Public Service and Commercial Television Broadcasting in the European Market》,6th World Media Economics Conference, Canada May, 2004.

⑤何 勇:《德国公共广播电视研究》,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p128-150。

⑥钟 新:《边缘化与大众化:英国电视新闻走势分析》,出自《世界新闻传播100年》,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P356。

⑦何 勇:《由德国模式看双重体制下公共广播电视体制的困境》,《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⑧Manfred Kops,2005,Working Papers of the Institute for Broadcasting Economics,Cologne University.

⑨潘祥辉:《论中国媒介传统对媒介制度变迁的隐性规制》,《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0(1)。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5

广播电视具有较强的新闻功能,是新闻信息传播主力所在。广播电视具有浓烈的宣传功能,其迅速、直观与普及性是其他媒体所不能达到的。它是贯彻执政党和政府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舆论工具。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功能,是规范道德、宣传先进的思想观念,影响人民群众思想动态的重要途径。广播电视具有强大的舆论监督功能,是揭露真相、批评违法乱纪、以及违反公众道德和社会准则等丑恶行为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还具有强大的教育功能,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以及进行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普及甚至对多种学科的文化知识讲解、解读的重要载体。广播电视是群众寓教于乐、学习文化知识、各种工作技术、技巧、解决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重要知识来源。广播电视具有临时消息、保证重大新闻的及时性。它实用性强、无偿服务、可以连续学习的特点,不受温度、季节等影响,可以在预定的时段内进行有效的学习或娱乐,帮助人们丰富生活、调节情绪、启迪智慧、放松身心、恢复心理上的疲倦。广播电视现在已经是人们最喜爱的传播媒介,人们通过它可以享受到信息的共享、服务的无偿、娱乐的多样。

广播电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推动着社会前行的脚步。是人们实现社会沟通、意见交流、观点论争的有效途径。广播电视传承文明、丰满文化底蕴,是人们了解和掌握外界信息的重要窗口。广播电视是电子通讯信息技术发展与运用的结晶,是党和政府重要的舆论宣传阵地,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喉舌。其特有的政治意义、经济意义和宣传、教化功能,决定着它具有非常的作用。故,广播电视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加强对广播电视播控技术的研究,提高其技术维护和管理能力,就成了许多广播电视人的重要责任和义务。采取卓有成效的管理维护措施,确保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稳定运行,提高设备维护、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才能使得广播电视的信号稳定、质优、高效、运行安全可靠。才能确保其功能的有效发挥,对国家与社会的“三个文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

2广播电视维护管理措施所在

2.1日常管理维护

随着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广播电视播控技术有了质的飞越。各级政府对广播电视的投入一再加大,其电子、智能、数字化等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其控技术电子智能化的程度得以提升,是名副其实的市场的“潜力股”。有条件的地方已经实现了实现人机互动。其平台开放、技术共享可以做到人机双向互动,尽可能去满足人们多样、个性化的多种实际需要。故,对其加强日常管理显得十分重要。在做好日常管理的基础上,提升其技术维护、管理水平才能逐步完善广播电视播控管理的现实需求。因此,在管理和维护上应做到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实现日夜值班制度、巡查检测制度、以及保证重大节日、重要节目顺利播出的技术保障制度和重要发射设备检修维护制度。用制度进行管理,保证责任清晰、分工明确。广播电视台的管理者应加强对广播电视、机房、设备等功能检查,具体工作人员要定期清理与打扫机器设备。在播控的日常操作上、使用中去发现隐患,在管理与维护中排除故障,确保节目的有效播放。

2.2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

加强对广播电视设备的技术维护是播控技术维护管重要环节。对相关的业务人员要制定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确保对播控的技术娴熟,确保其技术业务能力上水平,特别是设备维护与管理的技术人员要主动学习、勤于思考、善于钻研,有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广播电视台的组织管理者,要时常督导并组织具体的设备管护人员,进行必要的播控演练。制定安全事故紧急预案。令他们熟悉节目播控的信号来源、以及发射设备使用方式、方法和注意事项。使设备维护人员树立起大局意识、有政治敏锐性和担当意思、责任意识、有求变创新精神。对广播电视播控的用电必须有多套预案。严格禁止与照明、或者办公等用电混着使用,谨防由于用电不慎或者短路等形成重大播出事故。广播电视设备要坚持日常保养,确保播控设备的温、湿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工作。注意经常予以通风,防止霉变与生锈情形的发生。加强对播控设备的监测、与监控保证设备处在良好的工作环境。发现故障应及时排除,确保节目的准时播出。

2.3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

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强调播控人员、设备维修、维护人员的责任意识,减少人为意外事故的出现。强化对播控设备的监测、监管,就要加强对新、旧的设备转换时期的管理,做好设备更新与技术对接工作。注意对设备的接口部位的衔接。防止新旧设备更换期出现不必要的事故发生。在编播和设备技术之间做好对接工作。切实防止播控设备在技术衔接上出问题。特别是对广播电视的重要节目、重要信号予以技术监测、技术监听、实时监管。对广播电视播出的信号和接受到信号进行技术分析对比。发现问题应第一时间寻觅原因,果断采取必要措施并给以解决。

3结论

广播电视是人们普遍需求的大众媒体,其播出的节目信号和品质事关信息的准确性、及时度。事关广大广播电视人的声誉与口碑,是广播电视人的共同关注和努力的终极目标;是其生存与发展力量源泉。广播电视技术维护是提升播出节目信号与质量的重要保障措施和手段。此事体大,广大广播电视人焉能不察。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6

关键词:企业电视;宣传;思想政治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影视传播技术得到了一个飞速的发展的机会,广播电台、电视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传播、思想教化的主流方式。利用企业电视进行企业内部思想政治的传播,更有利于员工树立正确思想,促进企业发展。本文研究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及企业电视的实际应用。

一、企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工作所存在的问题

(一)员工缺乏积极性和向心力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最根本的生命力不是运转资金和项目合同,而是这个公司所雇佣的员工。员工构成了企业的基础,是一个企业存在的根基,员工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发展空间,员工的积极性和向心力则决定了一个企业是否能够持续的生存、发展。但对于大多数不够成熟的企业来说,员工的工作由于长期的重复性,很难有持续的动力,而企业与员工之间唯一的维系纽带即利益关系,仅仅依靠工资的金钱联系,很难做到让员工全心全意的为企业的发展而工作,这就让员工的工作仅仅局限于完成任务,无论是心态还是行动都是被动的奉命而为,没有一个正确的思想领导,缺乏自主行动的主动性,长此以往,企业将缺乏生命力,从而进一步影响整体的运转和生存。

(二)体制制度不完善,员工待遇不平等

由于企业内部的思想建设缺乏,普通员工和管理层的思想觉悟较低,这就让管理层的人对自身权利监管不严,导致拉关系等的行为存在,无法为企业招收到真正有能力的人才,或者让有能力的员工得不到相应的职位和报酬,导致人才的浪费和流失。

另一方面,管理层面和普通员工之间的工资差距等等问题会影响到员工的情绪和工作积极性,一个没有朝气的企业,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

二、电视宣传的功能及优点

(一)直观性较强,受众广泛

电视传播作为影视与听觉广播的结合体,传递信息比以往的报纸和广播更具有时效性,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准确直观的反映事件,带入性强。电视的情景再现的功能也比文字描述和声音播报的方式也能够较为轻易的将受众带入电视中表现的情境,易于理解,更容易引起观看者的共鸣。而电视传播可以通过人为设计,将说教性强的思想政治寄予在生动的节目之中,让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受到传播者的意图影响,不自觉的接受到思想的改造。

(二)引导大众对问题的认知,加强了解

每个人对同一个问题的认知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年龄差距等诸多原因而都会有所不同,所以对于一些相对严肃的问题,需要引导大众对此有一个相对固定而统一的认知和理解,从而能够按照一定的规则而约束自己的言行,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昂扬的精神,充分的投身于自己的工作之中。同时,也能够促进不同圈子之间的人员的相互了解,减少彼此之间的误会,正确对待上层领导阶层所做出的决定,做到上行下效,提高工作质量。

三、企业宣传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一)建立企业电视频道,宣传正面信息

企业电视台不仅是对本企业的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同时也是一个企业的形象展示的重要窗口。扎实的建立一个高质量的企业电视平台,可以将更加完美的企业形象展示给合作者或者是消费者,逐渐形成企业自身的独特的企业文化。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让很多公司更加注重于企业在网络中的推销,但因为互联网的入驻门槛低,所以信息数量庞杂,真假难辨,广告充斥,导致网络受众群体的怀疑心理严重。互联网的传播难以让企业的真实情况得到展示,而电视传播有较高的门槛限制,内容的可信度较高,更容易展示企业的实际情形。

(二)加强对思想传播内容的管理

思想是一个人的驱动程序,正确的思想能够让人发挥出更加优秀的能力。而思想政治的传播工作不到位,企业的文化就会被虚假、浮夸等负面因素充斥。所以,建立企业电视,必须抓好宣传内容质量,大力提高企业电视的负责人员的素质,摒弃传统的、老旧的宣传传播方式,积极寻求新的传播手段,制作新颖的、有趣味性的宣传栏目,做到让受众喜闻乐见,报道大众所重视、所关心的内容,减少甚至消除过于官方的、表面的没有实际用途的内容,进行企业职工身边事件的报道,拉近与企业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为员工营造和谐的工作氛围。

(三)加强企业的正面人物内涵宣传

企业的发展壮大的过程中,典型对大多数人产生的榜样力量不可忽视。所以企业电视中,应该充分利用电视传播直观的优点,大力宣传优秀典型的事迹。例如通过制作连续性纪录片的方式,多角度、更全面的进行优秀员工的宣传。同时,在拍摄制作优秀典型纪录片的同时,大力宣传企业的先进理念、和谐环境、取得成就等优势,增强企业员工的集体自豪感,在典型人物的带动下更好的提高工作能力。在此期间,也要宣传企业的核心理念,明确提出企业制定的目标、实施计划、实施进程,增强员工的参与感。

(四)加企业电视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

作为思想政治宣传的工具,企业电视的制作团队自身必须有过硬的政治理论储备,才能让制作出来的节目有实际应用的价值。其次,企业电视虽隶属某一企业,不是专业的电视台机构,但制作团队却依旧需要专业、敬业。我国电视台的数量众多,让每一个中国观众都有一定的鉴赏能力,足够判别一个电视台是否专业。一个不够专业、节目制作粗糙的电视机构是没有办法引起观众观看的兴趣,那么他的节目中所要传达的一切思想都将是空谈。所以,对于带有较强的政治批示和思想传播色彩的新闻报道,有必要做到推陈出新革故鼎新,用专业的态度和专业的能力做好每一期的节目宣传。

(五)内容丰富,采用多种传播手段

无论是企业电视还是地方电视台,内容的呆板陈旧都会让这个电视台失去生命力,一个失去生命力的电视台将不具备任何的价值。所以,节目的选择上,要适当的加强娱乐项目的比重,吸引观众,例如可以通过脱口秀的方式,以诙谐的语言逐渐渗透企业文化。

四、结语

电视传播对于企业的思想政治传播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在此种途径的应用过程中还要注意多种问题,才能充分发挥电视的传播功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将教育工作在不知不觉中传达给企业员工,提高员工思想觉悟,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潘思敏.电视在企业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西部广播电视,2014(16):62.

[2]陆美仙.浅谈广播电视在企业宣传工作中的重要作用[J].东方企业文化,2014(04):110+113.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7

关键词:新闻播音主持;职业道德;政治品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2-011-01

一、对于新闻播音主持职业基本功的塑造

在整个的新闻播音过程中,需要对新闻进行一定的收集、采编。而整个的收集和采编其实都是为了最终的一个“播”的过程。因为,新闻只有播出才能在受众中被广泛传开,找到其新闻价值。因此,这个“播”的过程中,播音主持基本功的好坏就会对整个的新闻播出效果造成直接的影响。因此,为了增加新闻的播音效果,尽量避免新闻播音过程中的失误,就需要新闻播音主持要具有过硬的基本功。

对于一个新闻播音主持而言其基本功主要包括播音腔、播音语速以及对播音稿的审阅等三个方面。(1)在播音腔方面。对于新闻的播音,不同于一般的电视主持。由于新闻的严肃性以及客观性,其要求播音主持人在播音的腔调上也应该尽量字字珠玑,把握一定的分寸。因此,在播音腔上,新闻播音主持应保持轻重恰当、不涩不粘、不浓不谈的语调;在语势也应该保持平稳;在逻辑也要保持一定的严密性;而在语词上也能够进行充分的融汇贯通以及灵活运用等。新闻播音主持从这些多方面基本功的巩固与塑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语言驾驭能力,并对其语言内涵进行丰富。(2)在播音语速方面。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新闻信息量的需求,新闻播音主持的语速也在逐步的加快。根据相关的数据统计,我国新闻播音员的平均播音字数为300字左右每分钟。但新闻播音主持在对播音语速进行提升的同时,还不能为了一味的追求快,而使整个播音变得含混不清。这不仅不能够将新闻信息有效、及时的传递给新闻信息的受众,在一定程度上还会造成一定的拖沓和懈怠感觉。因此,对于新闻播音主持语速的提高应该是一个循环渐进的过程。(3)在审稿方面。在对新闻播音的审稿过程中,作为一个新闻播音主持人应该做到“一检三思”。所谓的“一检”分析稿件的内容是否正确,其具体的逻辑思维是否顺畅清晰。此外,在这个检查的过程中,也是要求新闻播音主持人对整个的播音稿件做到进一步的熟悉和了解,避免在播音过程中由于对稿件的不熟悉所带来的播音失误。所谓的“三思”是将稿件放到大的形势政策背景和具体的节目中,并从受众的角度对稿件进行一定的考虑。并及时发现稿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更正。从而保证整个播音过程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二、对于新闻播音主持政治品质的塑造

新闻播音主持直接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因此,在工作过程中,新闻播音主持应该保持一定的政治理论素养以及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为了加强自身的政治品质塑造,新闻播音主持应该不断的加强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政治修养。首先,对于政治理论的学习。作为一个新闻播音的主持人,其应该具有一定的政治敏感度,对我国相关的政治理论进行及时的学习和掌握。并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条件下,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方法和观点对我国的政治问题进行辨证的分析和理解。其次,对其自身政治修养的建设和培养。这就要求新闻播音主持应该在思想上、作风上以及行动上实时以党性要求自己,保持与党和国家、人民的一致性。

对于新闻播音支持而言,其还应该不断的增强自身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以及大局意识,为推动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三、对于新闻播音主持职业道德的塑造

职业道德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点建设对象之一。它要求我国各行各业的劳动人民应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但对于新闻播音主持而言,其除了要遵守我国基本的职业道德标准外,还应该加强对于自身新闻职业道德的建设。首先,作为一个新闻播音主持,其首先应该具有一定的新闻敏感度。其所谓的新闻敏感度不仅仅要求新闻播音主持具有发现新闻价值的能力,还要求新闻播音主持具有一定的要敢于面对社会黑暗的一面,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曝光。其次,新闻播音主持还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新闻播音主持其最基本的职业道德就是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的利益。其三,新闻播音主持在进行新闻播音的过程中还应该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不对事实进行夸大或者瞒报。真实、客观的反应事实本身。其四,新闻播音主持还应该自觉的遵守我国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以职务之便谋取个人的私利。这就要就新闻播音主持在进行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该尊重事实本身,严禁以一己之私造成对客观事实的扭曲报道。

广播电视的政治功能篇8

电视的出现,既改造了客观世界,又改造了主观世界;既改变了社会结构,又改变了人类思维的方式。无论是受众还是电视从业者,更多地了解和掌握电视的功能属性都大有好处。

电视媒体的信息传播功能

信息传播是电视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真实准确的信息,可以消除受众的不确定性,在维护社会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这是电视媒体的主体功能。

新闻是一种信息,新闻报道的基本功能是传播信息,电视媒体可以说是最近乎完整的大众传播媒体,从电视本身的特点来说,对受众的文化要求低,直观易懂,比广播更接近面对面的传播。它能提供具体的图像、使观众不易遗忘,因而具有其他媒介难以企及的独特效果。因此,用它来传播社会新近发生的事件信息,反映真实情景,为绝大多数受众所接受。它的这一传播作用,认知难度小,现场性强,容易吸引受众。

由于技术的发展,电视传播速度更快,报道面和传播面更广,因而,它的这一传播功能较好地缩短了时空距离,使受众不出门便知天下事。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给人们提供的各种新闻与信息,可以使人们适时地调整自己的言论和行为,让受众更有效地工作、学习和生活。

由于电视传播的方式形成了无线与网络相结合的“天地合一”的传播网,电视的信息传播功能得以更大范围、更多形式地发挥,使受惠面越来越广,因此在各类功能中,它的这一功能是最重要的。

电视媒体的喉舌功能

一项对全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重庆、哈尔滨、西安)的调查表明,通过杂志了解相关信息的占被调查总数的7.2%,通过广播了解相关信息的占17.1%,通过报纸了解相关信息的占81%,而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的受众达到100%。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电视在影响国家政治经济生活、引导社会舆论方面处于何等重要的地位。它既可使上情下达,也可令民情民意“直达天庭”,让上下之间对社会发展和状况认知达成共识,是社会的“传声筒”,同时也是舆论监督的重要阵地,是社会的“监视器”。因此,电视传播手段就具有了党和政府宣传政治主张、法律法规等政治宣传工具的功能属性。

另一方面,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电视也具有为主人说话的作用与功能,它能代替人民发出呼声,将人民的各种正当利益要求反馈到党和政府中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实现这个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电视就要将群众的需求当成第一信号,为群众排忧解难,起到党和人民的桥梁纽带作用。

电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

这一功能与喉舌功能一样,它代表党和人民的利益与要求,是神圣的。这一功能体现了新闻宣传具有唱响主旋律的职责。

随着市场经济与对外开放的扩大,社会的经济、组织和利益关系日益多样化,正确的舆论导向、主流的舆论引领,只能是“多中求主导,多样中求主体,多选择中争主流”。电视媒体必须要自我束缚,坚持宣传纪律,讲求新闻职业道德,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电视媒体的文化娱乐功能

电视所具有的文化娱乐功能,可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们的审美水平,满足受众的娱乐休闲需求,调节社会成员的精神和心理状态。电视文艺精品节目具有怡情、励志的作用,能发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巨大作用,人们除了把电视媒体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手段外,它的娱乐功能被广大受众看好,这一功能,可谓电视媒体的主要功能之一。

电视媒体的社会教育功能

电视可以提供一些基本的知识和观念,即具有社会教育的功能。它借助电子媒介,向社会成员传授维系社会发展所需的社会规范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认知各种问题,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社会结构之间和谐相处的局面。在传统的社会里,人们的社会学习和教育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而在现代社会,电视媒体也参与了这一教育过程,充当了家长和教师的角色。电视将社会优秀教育工作者编著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历史等内容,通过声图并茂的方式,以多节目、多频道、多时段向受众进行传授,使受教育的方式从单一型转为多类型,从封闭型转为开放型。这一功能即是教育方式的革命,又是对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一种补充。它从时间、场所、内容上使受教育者有所选择,使受教育者能以最灵活的方式和较多的时间学习,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能。

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

电视的出现,刺激了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这一市场功能实际上是一种经济信息的流通和桥梁作用。在市场经济中,电视节目具有产品的属性。既然是产品,就有产品的市场规律。电视媒体的广告、节目、时段、活动,有一个产品市场的规律运作,即存在策划、营销、播后(售后)延伸服务、受众调查与受众把握等方面的营销问题。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是以“受众为本”进行运作的。以受众为本,就是以内容为先导,以节目质量取胜的规则和要求,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分析,通过了解受众有关信息,有针对性地策划节目结构,安排时间,在市场和科技的推动下,实现媒体内部的不断整合,从单一运作到利用互联网等跨媒体的综合经营、多元化发展,从单一广告运作到多重结构的集团化经营。

电视媒体的市场消费功能,不仅仅是单一的广告业务经营,不仅仅是出卖时段和节目的价值,还要有独特的延伸和附加的服务价值,也就是要把服务延伸到广告与节目之外的营销手段中去,争取和换取更大的市场价值。这种营销实际上是客户与终端受众的把握,要做到较好地把握,有三个方面的问题应思考与实践:

一是对数据的把握,要达到这种把握,就要引入数据库营销技术,对待客户、广告主和自身,要将各种数据与情况做到了如指掌;

二是全方位关系的建立。只有建立对终端客户的全方位关系,才能牢牢把握大多数受众;

三是延伸价值链。延伸价值链,实际上是卖活动、卖品牌,以此来增加媒介的附加价值。

随着科技与市场的发展,电视媒体的功能属性还会拓展,还会给人类给社会带来更多的服务。

上一篇:电视与广播的关系范文 下一篇:村级帮扶工作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