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范文

时间:2023-03-18 23:16:44

广播电视

广播电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艺术学;概念;价值;意义;要素

【中图分类号】F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3)05-0040-1.5

电视艺术均系新艺术品种,所以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学科——广播电视艺术学,也自然成为一门尚在构建之中的新兴艺术学科,对这门新学科进行深入研究与探讨,不仅对于广播电视艺术学本身的构建,而且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均具有重要的理论思考价值与实践参考价值。为此,本文专门对比发表若干探索性拙见,以期引起关注与讨论。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可以分解为以下三大层面进行。

一、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概念内涵

广播电视艺术学是研究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特点、性质、规律的专门学科,也是一门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综合学科。广播艺术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广播剧、广播小说、广播诗歌、广播散文、广播小品、广播音乐、广播曲艺(广播相声、广播二人转、广播山东快书、广播鼓词、广播评弹等)、广播话剧、广播歌剧、广播音乐剧、广播戏曲(京剧、评剧、龙江剧等等)、广播综艺节目、广播专题文艺节目、广播文艺谈话类节目等等。电视艺术也是一门新兴艺术,它主要包括电视剧(连续剧、系列剧、单本剧、小品等)、电视综艺节目、电视艺术片、电视专题文艺节目、电视文艺谈话类节目、电视娱乐节目(游戏类、益智类、真人秀、新人秀、达人秀等)、音乐电视(MTV)、电视文艺晚会,以及直接或播映的电视文学、电视音乐、电视舞蹈、电视曲艺、电视杂技、电视魔术、电视皮影、电视木偶剧、电视戏剧、电视电影、艺术体操、冰上舞蹈、时装表演等等。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专门研究广播艺术学与电视艺术学的一门新兴的综合学科,可见其研究的范围很广播,涉及的层面很深,要求的水准很高,是一项全方位、系列化、深层次、高水准的复杂系统工程。

二、广播电视艺术学的价值意义

广播电视艺术学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作为一门艺术理论学科,广播电视学以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为研究对象,即以这两大艺术的具体艺术实践为基础,进行总结概括、提炼升华,形成一门系统化,高端化的新兴学科。它必须以实践为基础,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指导思想,坚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理念。反转过来,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理论学科,它又对于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的创作、表演、制作、欣赏等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与实践参考意义,也就是说,它既来源于艺术实践,反转过来又指导艺术实践。

三、广播电视艺术学的构成要素

广播电视艺术学作为一门系统化的新兴学科,其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广播电视艺术的性质、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广播电视艺术的发展规律等等,其中尤以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为重点与核心。具体而言,广播电视艺术的审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广播电视艺术是技术性与艺术性有机统一、完美结合的艺术。众所周知,广播电视艺术的科技含量很高,其技术性特征十分鲜明。广播艺术通过把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通过发射装置发送出去,供听众通过收音装置把电信号还原成声音收听。其科技原理是通过无线恨波或导线传送、收听声频。通过无线电波传送的,叫无线义广播;通过导线传送的,称作有线广播。不论有线广播还是无线广播,其技术性都很强。而电视艺术则是“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也是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电视是同时传送声频与视频的电子技术,在发送前端,先由摄像机把图像发出的光信息——图像上各个画面上的亮暗、色彩不同的光点、逐点、逐行、逐帧转换成相应的视频电信号,与此同时,微音器也将与图像相关的声音(语言或音乐等)转换成相应的音频电信号。这些信号载荷在高频载波上,经放大后由天线辐射出去。电视接收机再将收到的电信号依次逐点、逐行、逐帧与发送端同步地还原为亮暗不同、色彩不同的光点,在显像管的荧光屏上再现出来,同时由扬声器产生原来的声音。20世纪90年代初,又出现了利用全数字压缩技术的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称为“数码电视”,并通过卫星传送与接收,简称“卫视”,其技术性更强、更先进。另一方面,广播电视艺术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完全符合艺术的本质,具有艺术的基本特征,即“人类以情感和想像为特性的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即通过审美创造活动再现现实和表现情感理想,在想像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互相对象化。具体说,它是人们现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形象反映,也是艺术家知觉、情感、理想、意念综合心理活动的有机产物。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头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可见,广播电视学因为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所具有的技术性与艺术性统一的艺术基因,因此也自然以技术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作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

(二)传播性与欣赏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大众传媒艺术,传播性是二者共有的特点。特别是电视艺术,比广播艺术更具有传播广泛、快捷、完整的特点。由于电视的崛起与普及,使得加拿大传播学家麦克鲁汉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提出了“地球村”的概念,认为电视与卫星技术的产生,使地球“愈来愈小”,人类已跨越时空的限制,信息可以在瞬间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美国传播学家威尔伯·施拉姆则进一步指出:“从语言到文字,几万年;从文字到印刷,几千年,从印刷到电视和广播,400年;从第一次实验电视到从月球播回实况电视,50年。”特别是电视与电子计算机,国际互联网的结合,构成了电子信息网———信息高速公路,更成为当今世界传媒的最大亮点。与此同时,广播电视艺术又具有欣赏性特征,所有的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是供人们欣赏的。正因为如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才必须注意群众欣赏的主体地位的研究,注意与欣赏者的互动理论的研究。

(三)文化性与娱乐性的统一

广播艺术与电视艺术都具有文化的本质属性,它们都代表着人类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显著成就。与此同时,作为艺术,它们又都具有娱乐性特点,即“寓教于乐”,传播文化要通过文化娱乐,文化娱乐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类文化的传播。因此,广播电视艺术学的学科构建,也要注重这种文化性与娱乐性统一的理论研究。

(四)广播电视的传受观

从人际传播的现场,到超时空的大众传播,广播电视的艺术传播起码包含了两种同时进行的传播样式:从现场的人际传播到各种类型的大众传播。也就是说,广播电视艺术节目的传播,由于广播电视媒介的介入,经历了两重的传播,从而具有一种双重品格。主持人、演员、嘉宾及现场观众之间有一次传播,现场作为一个表演的共同体又与广播电视节目收视(听)的受众又有着二次传播,作为一个整体的传者向收音机、电视机前收看(听)节目的受众进行更大范围的传播交流。因为广播电视作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大众媒体,其受众对象可能遍及各个阶层、各种职业。当然,由于广播电视作为电子传媒所体现的技术的阻隔,不再集中起来的广播电视的受众,虽然不一定有直接的交流反馈,但是,现场的氛围仍然能够传达给场外的受众,非现场的各类广播电视艺术节目则是通过再现或还原现场而将传播场无限扩张。从而,实际上,广播电视已经把收视(听)的受众和参与节目的各个元素都整合在一个巨大的场之中。由此,对于广播电视来说,传播即艺术。广播电视艺术传播场的信息结构不仅是对生活原生态的记录,不仅广播电视叙事的氛围、环境,包括人的行为、心态及心理变化以及极富人文信息和戏剧化的细节,都在这个传播场中呈现出来,而且,完整的连贯的场信息记录,还可以揭示出真实人生的本真,深入到人性的深层次。这符合人们欣赏心理与广播电视艺术发展的规律,即通过传)受关系的设置,既展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和美感,又体现了对于受众的思考和判断的权利的尊重;同时,在这样一个传)受关系的结构中,广播电视艺术传播进而还通过一种受众深层的参与和体验感的获得,达到人本化的传播效果,甚至还能够有效调节广播电视艺术传播的文化生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著.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广播电视范文第2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树立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的发展战略,结合我市广播电视发展实际,在“十一五”期间以建设广播电视网络为主线,抓住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的突破口,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为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绿色腹地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文化氛围。

二、发展目标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十一五”发展规划的设想及全省广播电视事业发展规划,我市广播电视部门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同时,要依靠科技进步,实现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跨跃式发展。我市广播电视事业建设的“十一五”规划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应用数字化技术,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网络化、数字化建设,为“数字福建”闽北工程建设提供网络基础;稳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实现广播电视公益性事业和经营性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采用有线数字电视、卫星直播、光缆联网等高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传输质量,扩大广播电视有效覆盖。到“十一五”未实现广播电视基本覆盖全市人口,使全市的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8%。

三、发展重点与布局在“十一五”期间,我市广播电视建设要抓住广播电视数字化这个重点,进一步完善全市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建设,加快广播电视体制改革步伐,努力建成以南平市为中心,上连省上,下接县市、区,通达乡村的广播电视光缆网络。通过实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及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全面提升广播电视节目播出质量,促进广播电视网络多功能业务的开展,推动我市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四、重点支撑项目1、加快广播电视建设,努力扩大广播电视覆盖。通过广播电视的技术改造、新业务开发及县乡村广播电视联网和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等建设,实现“光缆进村、电缆入户”,确保在“十一五”末使我市的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使县乡及90%的行政村能收听到8套以上的广播节目,收看到10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2、认真落实“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任务。按照国家和省上的统一安排,在巩固发展行政村村村通广播电视的基础上,全面完成我市5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并通过采取光缆联网、数字卫星电视直播等先进技术手段,继续向20户以上自然村的村村通广播电视建设和户户通的最终目标推进。3、积极推进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要按照国家广电总局及省广播电视局对有线电视从模拟到数字的整体转换工作安排,我市计划于2008年完成市县城区及部分乡、村的有线电视从模拟向数字的整体转换工作,到2012年停止有线模拟电视播出。全面提升有线电视节目的传输和用户收看质量。同时,要以有线电视数字化为突破口,促进全市广播电视的数字化进程。要在“十五”期间启动我市广播电视数字化改造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广播电视采编播设备的更新改造,市县两级电视采编设备及有线电视播出系统全部实现数字化,市县广播采编播全部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开播市级电台的网上广播节目。并按省上统一部署,对市县的电视发射差转台进行数字化改造,形成全省地面数字电视网。实现在长途客车上安装数字电视终端设备。使旅客能收听收看到广播电视节目和信息。4、继续实施县乡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设工程。积极拓展思路,加强与电信、联通、移动等网络运营商的协作,充分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继续推进我市广播电视的县乡村光缆联网建设。结合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作,提升农村广播电视网络质量,扩大农村有线电视联网用户。在“十五”期间实现所有乡镇光缆联网的基础上,完成90%行政村的光缆联网建设。5、努力建成闽北广播电视传输专用网,推进广播电视的产业发展。要进一步整合市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完成市与县市、区、县市、区与县市、区之间广播电视光缆互联互通,改变各县市、区光缆网络各自为营的局面,形成环绕整个闽北互联互通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从而实现各县市、区广播电视节目网内交流,节目资源共享。与此同时,继续进行城区网及部分乡镇网络的双向改造,力争在“十一五”期间使有线电视双向用户达15万户以上,为我市有线电视的产业发展及数字闽北提供有力的网络支持,进一步拓展广播电视增值业务,推进我市广播电视产业发展。6、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管理。在完成省至市有线前端设置安全预警信息系统的基础上,将该系统延伸到县级广电部门,提高安全播出应急响应能力。

广播电视范文第3篇

成都把2010年定义为“城乡一体化纵深推进年”和“世界现代田园城市”建设元年。

现状及存在问题

成都广播电视系统固定资产24.6亿元;市级播出机构2个,网络传输机构2个;县级播出机构12个,转播机构2个,网络传输机构14个;广播电视发射台16座,转播台12座。

1、光纤有线电视网络

①全市总户数391.6万户,有线电视用户212.7万户,占总户数54.3%。其中:主城区及城关镇户数177.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176万户,城区入户率高达99%;农村地区户数213.8万户,有线电视用户36.7万户,农村地区入户率仅17%。

②全市222个农村地区乡镇全部实现光缆干线联网,光缆通达率100%;2283个农村地区行政村中,896个实现了光缆干线联网,光缆通达率39.2%。

③全市光缆干线总长16060缆公里,其中农村地区8150缆公里;光纤有线电视网络约3500个光节点,其中农村地区1877个光节点。农村的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

2、无线广播电视覆盖

2009年末,成都共建电视转播发射台21座,调频广播转播发射台16座,有线广播电视台12座,传输广播、电视的城乡干线网络总长20190千米。广播电视在成都行政区域内综合覆盖率达99%以上。

中央、省、成都市的模拟广播电视基本信号以无线开路方式对全市大部分地区有效覆盖。广播信号覆盖农村地区95%的用户,约203.1万户;电视信号覆盖农村地区63%的用户,约134.7万户。随着模拟电视上省广播电视高塔发射以及龙泉驿等12座模拟无线电视转播台建设,2008年实现模拟无线电视信号覆盖农村地区95%。

3、卫星电视地面接收

成都约有27.6万农村边远山区用户通过接收传输卫星信号收看电视节目,占农村地区总户数的12.9%。卫星地面接收方式收看电视的农户比例偏大。

4、广播电视服务水平及内容

①成都主城区及城关镇有99%的用户,约176万户;农村地区有17%用户,约36.7万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可收看到约50套模拟电视节目和约110套数字电视节目。

②农村地区有60%的用户,约128万户,通过模拟无线开路方式收看电视(低标准)只能收看到5套电视节目和收听到3套广播节目。

③农村地区地域人口居住分散,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建设成本高、投资收益低,广电网络公司不愿投资;农户需交纳较高的入网费,安装有线电视意愿不高,大部分农村地区用户还不能接入光纤有线电视;不能收看到套数更多、质量更高的广播电视节目。

成都有线电视运营主体

成都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的运营主体是由省网络公司、市兴网公司、市网络公司共同分享,形成了“三网并存”、“三网分治”的“三国”格局,其中兴网公司用户数量最多。各家公司情况如下:

1、四川省广播电视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负责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管理的专门机构,从事广播电视传输业务并经营广播电视扩展业务和增值业务。现拥有的全省广播电视网络已累计投入资金5亿元,计划在3-5年内投入资金达15--20亿元。网络已覆盖全省19个市(州),省级干线全长48642皮芯公里。在成都市也建立了有线电视用户接入网络,覆盖成都地区。

公司地址:成都市天仙桥滨河路1号,客服热线:96655

2、成都市兴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

该公司是经成都市政府(成办函〔2004〕160号文)批准于2004年7月27日组建的国有网络经营机构,注册资本2.27亿元,资产总额8亿元,员工1600余人,拥有三家分公司和十四家郊区(市)县子公司,光缆线路总里程5万多公里,全网覆盖80多万芯公里,覆盖光节点6000多个。2010年有线电视用户180万户,数字电视用户近80万户,双向互动电视用户6万余户。

公司地址:成都市顺城大街341,客服专线:96543

3、成都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有限公司

该公司由四川省有线电视台、成都市有线电视台和成都聚友泰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投资,主要从事成都二区(成华区和武侯区)的光缆连接、支线网络施工及区县网络改造升级工程,并对整个光纤网络进行管理和营运,在市内建有5家服务站,总投资近亿元,可新增25万用户,使用户量达50万户。

公司地址:成都青羊区太升路街道顺城大街252号,客服:028-87650993

网络资源整合

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用户数约1160万户,但由于有线电视网络资源分散在省内200多个网络经营机构中,管理落后,经营粗放,严重阻碍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产业的发展,使四川在全国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为加快四川广播电视业改革步伐,打破条块分割状况,按照《整合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源、组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方案》,以四川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资产为基础,由四川1个省级股东、21个市(州)、96个县(市、区)的共118个发起人(股东)单位共同发起组建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2010年1月21日,四川省有线广播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创立,成为国家广播电视行业的省级网络公司,承担四川广播电视网络建设、运营和管理职能。公司拥有覆盖四川各市、州的广电光缆干线网络和到用户的光纤同轴混合网络(HFC),这是一个从部级干线到省级干线,从省级干线到地方接入网,相互连接、结构独立完整。目前,公司已广泛提供有线电视、数字电视、数据广播、互联网综合服务和数据通信服务等多项业务。

2010年成都广播电视的目标

2008年8月,成都市广播电视局和四川省广播电视科研所起草《成都市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总体规划方案》(2008―― 2012年)。《成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2009-2012)》提出要大力实施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电影“人人看”三大工程,明确了2010年目标:

1、按照国家“三网融合”要求,研究提出成都有线广播电视网络发展建议,在《成都广播影视发展策略研究》基础上,做好成都广播影视“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加快组织实施《成都市广播影视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意见》。组织开展 “成都广播影视信息系统”、“全域成都电影市场现状及发展”、“全域成都公共广播网”等重点项目的研究论证工作。

①在启动高标清同播基础上,确保高清节目制作能力在2010-2012年达到40%以上。

②研究推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

2、组织实施“户户通”、“村村响”、“人人看”三项重点工程,以农民集中居住区为重点,加快推进电视“户户通”工程:

①电视“户户通”工程,实现50户以上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率100%,年内新发展农村有线电视用户12万户;完成378个村的中央第二批直播卫星接收设备配置工作;

②2010年6月底完成成都地区地面数字电视覆盖暨“村村通”无线发射台“模改数”试点工程。

③加快推进广播“村村响”工程,实现 2009年以前已建成的农民集中居住区中的30%和2010年所有新建成农民集中居住区建立广播电视室;500个村建立广播电视室。

3、加快有线网络数字化。配合做好全省网络整合工作,积极推进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改革发展,工作重点要放在有线电视网络管理与服务质量的提升(目前用户投诉主要集中在主城区),宾馆饭店等重要点位的广电节目有效覆盖,配合解决主城区内有线电视网络“三网并存”、“三网分治”带来的若干问题,努力形成主城区统一的节目平台、服务平台和传输平台;

4、全力组织实施全市有线电视数字化整体转换工程,加快推进有线网络的双向化改造和综合应用。

5、支持中广传播四川公司开展手机业务(CMMB)和地面数字电视在成都的覆盖试点工程。

建设情况

2010年上半年,全市广播影视灾后重建项目共完成投资9636.83万元,占年度计划投资的82.2%;完工项目2个。15个广播电视灾后重建项目共完成投资19180.12万元,完成投资额占规划总投资的88.5%;总共完工项目10个,在建项目5个。18个电影灾后重建项目已于2008年底投资72万元全部完工。

1、成灌快铁是灾后重建第一重大交通项目,也是成都打造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战略。成灌快铁郫县段沿线全长30余公里,涉及36个村。郫县为每新安装用户财政补助400元,共计取缔卫星锅盖300多个,拆除户外天线8600余个,兴网公司安装有线电视用户8961户。

2、成都2009年为全市3015个20户以上自然“盲村”77804户农村群众配置地面卫星接收设施,完成全市新建成的651个农民集中居住区有线光纤通达民生工程,648个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经省、市发改部门确定的15个广播电视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中,开工在建项目13个,完工项目2个;共落实资金17886万元,完成投资7969.7万元;全年共投入民生工程建设资金约2300万元,投入农民集中居住区广播室建设约900万元。完成建设项目有线电视系统质量检测180个,覆盖用户约17万户,覆盖终端约37万个。

3、金沙院线公司率先在全国开通了“GPRS远程监控系统”和“数字节目卫星接收系统”, 成为国内首家同时拥有两项高科技数字化管理平台的单位。

网络设备供应商

2006年5月21日,兴网传媒公司实施的成都有线数字电视整体平移工作。通过公开招标入围的数字电视机顶盒供应商有: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长虹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四川金网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新大陆通信科技有限公司共五家。

2007年6月16日兴网公司启动了成都市数字信息化社区双向互动电视项目;

2010年2月5日,兴网公司互动数字电视系统边缘调制设备(IPQAM)及网络管理系统入围商有:北京汇集视讯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哈雷NSG 9000,深圳市宇强通信技术有限公司的思科RFGW,北京安达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泰德EQ8096;

2010年1月20日兴网宽带接入服务器(BRAS)入围供应商有:成都华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成都华塑电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四川力合数字技术有限公司;

2009年12月17日兴网电缆入围供应商有:杭州宏峰电缆有限公司、四川爱通电子线缆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四川九洲线缆有限责任公司、成都一舟线缆有限公司;

2009年7月13日兴网EOC设备入围供应商有:成都华创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中数爱信,成都市广达电子电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自产),深圳赛瑞琪电子有限公司(自产),成都康特电子高新科技公司(自产),武汉峰火网络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6年25日兴网线电视双向互动平台系统入围供应商有:深圳市同洲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思华科技(上海)有限公司、UT斯达康通讯有限公司;

2009年6月30日兴网光有源设备及有源设备入围供应商有:

①1550光放大器/1550光发射机: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四川璧虹广播电视新技术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无锡雷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凌云天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飞通宽带技术有限公司;

②1310光发射机/光接收机: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汇源广电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广达电子电讯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无锡雷华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③干放、栋放、供电器:四川省大明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成都新力光纤网络有限公司、四川九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有线电视“户户通”试点工程

按照《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都市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试点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成办函〔2008〕98号)的要求,2008年选择7个镇共约3万农户有线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工程进行了试点建设;“有线电视进村入户”试点建设的建设成本:

1、试点工程涉及镇以下二级光纤传输网和同轴电缆接入网部分,光干线部分:镇(乡)到行政村光干线建设中,每个行政村光节点平均费用为7-9万元,行政村以下每个光节点建设平均费用为1.5-2.5万元/个;

2、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接入网部分:集中居住区户均工程造价约为200元/户,相对集中居住的坝区、丘区、山区工程造价分别为280-350元/户、370-440元/户、480-550元/户。

3、按照“财政补贴一点、公司投入一点、农户承担一点”的原则分摊,二圈层的双流、温江按网络公司40%,市财政30%,县财政30%的比例分摊投入,实际网络公司、市财政、县财政投入费用平均约为:200元/户、140元/户、140元/户;三圈层的邛崃按网络公司40%、市财政40%、县财政20%的比例分摊投入,实际网络公司、市财政、县财政投入费用平均约为:220元/户、220元/户、110元/户;各试点地区仅向入网农户收取100元/户的费用。

“户户通”目标

到2012年末,成都要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实现农村地区70%的农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入户,25%的农户通过无线数字电视方式入户,5%的农户通过直播卫星方式入户的目标。使成都农村地区率先在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中,实现光纤有线电视“50+10”标准,无线数字电视“25+10”标准的广播电视“户户通”,比国家要求的2020年实现“8+4”标准的“户户通”提前8年。

1、用户发展目标

成都在2009-2012年完成1387个行政村的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建设,使光节点达8968个,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13万户,入户率达到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51.6万户,入户率达到25%;接收直播卫星信号用户控制在10.7万户左右,入户率约占5%。

2、工程建设目标

①充分利用电信、电力等部门的国有杆路资源,敷设光缆18491km,新增光节点8968个,完成1387个行政村、7581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的有线电视光缆干线通达,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

②建设与光纤干线配套的有线电视同轴电缆接入网,完成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38.7万农户和相对集中居住区74.3万农户的接入。

③在金堂土桥等地提升改造无线数字电视发射台6座、发射站8座,形成覆盖全市的无线数字电视网络体系。完成51.6万套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的安装。

④新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10.7万套,解决山高谷深,居住分散的偏远地区农户收看电视的问题。

3、进度安排

①2010年完成镇(乡)到376个行政村光干线建设,使行政村光纤通达率达100%;完成行政村到2727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新敷设光缆8176公里,新增光节点3103个,并完成相应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的建设。基本完成成都有线电视光缆干线网络的布局。

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31.3万户,入户率达到47.6%;

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3.7万户,入户率达到14%;

安装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5.2万套,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达66.6%。

②2011年完成行政村到1394个农村集中居住区和相对集中居住区有线电视光纤传输网的建设,新敷设光缆1654公里,新增光节点1394个,并完成相应的同轴电缆接入网的建设。

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28.6万户,入户率达到61%;

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15万户,入户率达到21%;

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达87%。

③2012年底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当年完成新发展光纤有线电视用户19.3万户,入户率达到70%;新发展无线数字电视用户8.6万户,入户率达到25%;直播卫星电视入户率为5%。

全市农村地区总体入户率最终达100%。

“户户通”资金

建设资金按照“财政补贴一点、公司投入一点、农户承担一点”的原则分担。

1、工程建设资金投入概算

工程建设概算投入资金总额89117.22万元

①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投入61653.84万元

光纤有线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总计投入61653.84万元,其中:二级光纤传输网工程建设投入26258万元(户均232元);

同轴电缆接入网工程建设投入35395.84万元(户均313元)。

②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投入22127.28万元

无线数字电视网络工程建设总计投入22127.28万元,其中: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建设投入1500万元(户均29元);

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投入20627.28万元(户均400元)。

③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设施投入5336.1万元

直播卫星地面接收装置总计投入5336.1万元(户均500元)。

2、工程建设资金分担原则

①二级光纤传输网工程建设部分,由市本级财政和县级财政共同出资,出资比例为:

二圈层地区由市本级财政出资50%,县级财政出资50%;

三圈层地区由市本级财政出资70%,县财政出资30%。

②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建设部分

无线数字电视发射系统提升改造工程由市本级财政出资。

③同轴电缆接入网及无线数字电视接收装置工程建设部分

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和接入农户共同承担,承担数额为:

二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100元,其余部分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担;

三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80元,其余部分由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承担。

④直播卫星地面接收工程建设部分,由中央、省级和市、县级财政以及接入农户共同承担,承担数额为:

二圈层地区由农户承担运输安装调试费100元,其余部分由由市本级财政出资50%,县级财政出资50%;

三圈层地区由中央、省级财政补贴909万元,农户承担运输安装调试费80元,其余部分由市本级财政出资70%,县级财政出资30%

3、工程建设资金分担方案

按照中央、省级、市本级财政,各区(市)县级财政、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出资,以及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分担一部分的方案,共筹集资金总额89117.22万元,其中:

①中央、省级财政共同出资909万元。

②市本级财政出资20658.73万元。

③县级财政出资10624.26万元。

④成都兴网公司及其子公司共同出资41812.09万元。

⑤接入广播电视信号农户共分担15113.14万元。

2012年底该工程建设完成后,实现全市行政村和农村集中居住区光纤通达率100%,即“光纤两到”;实现农村地区70%的农户通过光纤有线电视方式入户(即“50+10”标准),25%的农户通过无线数字电视方式入户(即“25+10”标准),5%的农户通过直播卫星方式入户的总体目标。

结束语

《成都市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规划》2005年8月9日获国务院批准。成都现已获批的地铁线路有两条。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线路全长15.99公里,工程总投资约69.87亿元,预计2010年建成试运营。地铁2号线一期工程于2007年正式开工建设,2012年建成。

根据成都市城市快速地铁线网规划,成都地铁将拥有7条线,线路总长度274.15公里,其中地下线长度144.24公里,地上线129.91公里。这7条地铁线路将在2035年全部完工,届时,在主城区156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地铁线路的覆盖率将达到80%。资金投入为:

1、2006年至2014年,预计投入300亿元,完成总长为83公里的地铁1、2号线建设;

2、2015年至2024年,预计投入500亿元,完成总长为123公里的地铁3、4、5号线建设;

3、2025年至2035年,预计投入300亿元,完成总长为80公里的地铁6、7号线的建设。

广播电视范文第4篇

2.加强渠道建设和管理,应对三网融合竞争新格局高巍

3.广电新业务在三网融合下的发展心思考郝蔚

4.三网融合进程中的有线电视运营微观生存孟祥飙

5.十堰广电网络应对三网融合的实践和探索魏明朝

6.三网融合为广电业、通信业注入新活力广播电视信息 刘伯涛

7.且从建设看补点——浅论CMMB补点设备在网络中的应用曹金林,刘建舟

8.以推广互动电视业务为契机实现有线电视网双向化改造杨大伟

9.强固"一体"拓新"两翼"三大产业助推广电发展——县级广播电视台文化产业发展的突围之道程同德

10.构建适应现代电视发展的播控服务平台王仝杰

11.浅析有线电视网络工程竣工财务决算刘众,刘建,刘德祥,易冬

12.浅谈我局电子公文传输系统的利弊及其对策邓秋艳

13.立体电视传输方法研究王丰,李小兰

14.关于数字电视CAS系统的安全性研究齐志峰,王蜀洪,韩鹏一

15."整转"机顶盒的质量管理实践与相关建议王本彰

16.调频频段信道的测试与分析李继龙,邸娜,付凯

17.IP监测在广播电视监测中的应用李响

18.浅析广播电视设备的接地安全张秋华

19.软件生命周期模型在广电IT系统集成监控项目中的应用策略杨华

20.数字微波电路的设计与思考宁海斌

21.广播电视发射机采集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卢诗

22.基于GPRS技术的远程广播电视发射机监测系统的研究孙丽沙,张勇

23.调频广播发射机的N+1备机系统王旭航

24.S7HP型1000kW中波发射机的远程控制方案的实施宁晓伟

25.浅析速调管高功放的使用与维护吕百灵,余清波

26.从更新变压器看节电潜力和社会综合效益陈玉成

27.中波天线调配网络的计算机设计孟华

28.TS-01C型中波发射机高频激励器中的三级可编程分频器原理分析玉苏甫江·肉苏力

29.DF100A型100kW短波发射机射频增益控制放大器的试验检测装置及其故障处理张英

1.广电在推动三网融合中的主要作用和任务——访国家广电总局科技司王效杰司长陈欢,陈超,李玉薇

2.信息动态

3.聚焦三网融合新媒体打前阵——记第十六届上海电视节国际新媒体与广播影视设备市场暨高峰论坛陈超

4.亚洲通信及广播电视行业风向标——观展新加坡CommunicAsia2010和BroadcastAsia2010黄凯

5."三网融合"背景下的广电网络发展之道林毅

6.三网融合浪潮下广电产业的发展邓永红

7.展望三网融合,广电需要"作为"——浅谈对三网融合的业务感想关娜

8.对中国网络电视台开播的思考柯岚

9.巴音郭楞电视台在"三网融合"中网站建设设计方案曲卫,牛满江

10.全面推进整体转换,积极应对三网融合——张掖市发展有线数字电视新业务的探索张掖市广播电影电视局

11.关于有线电视网络资产评估工作的探讨刘众,刘建,刘德祥,金大鹏,刘建明

12.有线电视企业如何建立自己的资产资源管理系统肖树成

13.二层MPLSVPN技术与部署陈涛,彭劲

14.浅谈播出机房安全策略的部署赵明

15.无线网络的安全管理——ThinAP的集中式WLAN架构皮孟晨

16.数字声音广播DAB关键技术李长城

17.无线局备件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王建忠

18.广播电视信息 采用频率迁移有效解决了电视信号频谱重叠的技术问题刘晖晖

19.DF100A型100kW短波发射机高前失谐无调谐点故障处理流程的探讨与分析姜凯

20.WBS项目管理方法在工程前期工作阶段中的实际应用李德有

21.微机继电保护装置的电磁干扰分析白磊

22.弧光报警系统的设计及应用王彦州,郝鑫,刘启东

23.发射机水冷系统对水质的要求和对策郭兴群

24.广播电视、通信供电设施中蓄电池的管理与维护王国卿

25.信息时代电子文件档案的保密和利用余秋花

26.浅析深圳电视台高标清混和播出系统王小波

27.全台网系统互联互通设计要点马晓波

28.非编制作网设计方案贾明

29.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新播控系统网络架构设计与实现林笔

30.数字化技术让广播新闻传播更快、音质更好孙玉洁,黄永春

1.信息速递

2.我国三网融合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丁颐,郑煊

3.英国"三网融合"市场研究常颖

4.三网融合的市场机遇及促进措施黄中祥

5.三网融合发展现状及其所产生的影响包东智

6.传统媒体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王粼

7.CMMB路测系统开发金鑫,付光涛,李小雨,周德林

8.从产业运营角度辨析"广电网融入互联网"等说法(三)吴贤纶

9.互动电视:数字电视全业务运营的新起点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产业研究专业委员会

10.深圳商业楼宇宽带市场调研报告范青江,刘启

11.加强农村广播建设更好服务"三农"问题黄德新

12.双向网络环境下CAS的发展孙立斌

13.面向NGB网络的数字电视机顶盒软件公共开放平台曹曙光

14.一种基于Winpcap的P2P流量检测系统及特征匹配算法冯海亮,刘展鸣,李小兰

15.PUSH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李武银

16.透过现象看真相——浅谈新时代有线电视网络的维护邱全才

17.面向P2P的视听节目监管思路与方法研究王翀,何长龙

18.机房运行监控系统中采用动态链接库(DLL)技术实现数据通信接口的方法黄晓兵

19.中央塔播出机房配电远程监控系统的实现郑伟光

20.基于MATLAB的CMMB信道调制仿真陈巍艺HtTp://

21.学无止境,从险异的发送故障中学习技术的故事韩伟

22.卫星电视信号实时频谱监测设备中视频检波器的设计原理及应用陈彪,冯莉,吴绍炜

23.卫星传输链路的计算与应用宁海斌

24.ControlLogix在天线交换开关控制系统中的应用王夏敏,王文雪

25.数字视频远程监控系统在广播电视无线台站的应用卢诗

26.数字化浪潮推动下的高频电视组件创新设计魏富选

27.安全播出系统中关键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广播电视信息 杨琳华

1.信息速递

2.CMMB发展现状与前景孙朝晖

3.中国地面数字电视发展战略谢锦辉

4.无线数字电视覆盖网络建设探讨刘刚

5.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新进展袁震宇

6.芯片国标化带来的新机遇管云峰

7.中国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及技术发展杨知行

8.创新广电业态的内涵和意义赵志峰

9.地市广电系统互联网与手机视频生产中心建设的意义与思路金浩,黄伟,范仕国

10.移动多媒体广播中央集中授权方案实施的优越性张龙

11.从产业运营角度辨析"广电网融入互联网"等说法(二)吴贤纶

12.面对现状广电如何实现——网络整合及运营优势的发挥刘国民

13.试论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实现有线电视"户户通"的意义和作用——杨舍镇有线电视实现"户户通"的实践探索朱瑞芬

14.为满足岗位对技能的需求必须强化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孙志强

15.浅析广电城域传输网的网络架构、主要组网技术及工程实践彭运泽,张国华

16.DVB-C2系统综述刘晨鸣,王丰,施玉海

17.基于HFC网络的有线电视通信技术沈光祥,张奇志

18.谈谈新建住宅区有线广播电视管线设施设计及施工叶荣高

19.网络信息安全防护领域的新技术——入侵防御系统陈燕莉

20.对新形势下大功率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站)安全播出系统构架的探讨贾宏春

21.中波天线场型测试思路与方法王延辉,宁晓伟

22.数字音频信号的传输与测量刘红

23.进口发射机与国产计算机自动监控系统实现对接李强

24.全固态发射机的可靠性设计及快速维护手段刘玉昆,张雷,王超

25.广播电台音频网络中各种工作站的功能邱志琴

26.关于更换中波天线底座绝缘子施工的探讨阮忠耿

27.DX-100型中波发射机中的十二相全波整流电路及其故障处理孙莉萍

28.智能电网的发展状况及其功能特点张广鑫

29.简述KVMOverIP方式的机房集中管控吴晓辉

30.广播电视信息 发展有线广播拓宽广播平台聂刚,王琪

31.广播电台直播系统Air2000S1广告管理开发张云,申波

32.温州广播电视总台播控系统中的节目跟播和机动备份廖朝东

广播电视范文第5篇

数字电视传输网结构扁平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技术经济路线 王典荫,姜久富

数字电视地面无线广播的动态--现阶段我们将面临哪些课题? 汤旭光

无线宽带接入技术的应用(一) 李庆梁

浅谈接入网 邓秀清

基于CATV网的3种建网方式比较 陈楠

对FM多工广播的数据业务技术体制的若干建议(二) 王典荫,张郾初

消除有害干扰保证收视质量 许一凡

浅析广电行业互联网站经营策略 张勇

音频分析软件在测量发射机电声指标中的应用(一) 陈建伟,宋国明

DWDM系统光纤新技术 林海平

使用地球站备份系统传输甲A比赛实况 祁江波,曹东皓

天线遥控倒换系统 曲力武,韩明兹,韩国栋,高祖民,郝吉伟

实频法用于天线的宽带匹配 刘晓蓉

对市面出售的MMDS接收天线的改造 李文贵

高性能MMDS下变频供电器的研制与应用 黄良峰,陈大戈

同步解调在电视发射机测试中的应用 李铭

带有"BCD"的速调管在30kW电视发射机上的应用 洛银中

中波广播发射设备的技术发展 慕婵,唐军波

河南电视台新闻制作网的建成与应用 董玟,王志华

摄像机与接收机的白平衡调整 韩通,海生珍

发射播控机房维护3例 林明波

中波段信号的停播监测 刘冲

电视发射机虚焊故障的成因与检修 武建敏

5kW电视发射机特殊故障的排除 李少衔,苗建国

徐光春同志谈下半年广播影视改革和发展任务

全国有线广播电视台与无线电视台合并工作全部完成

我局提前完成藏区10座调频台扩建任务向建党80周年献礼

铁通宽带骨干网

铁通打造全国宽带环路

孙康敏厅长听取"四川省数字电视及高清电视产业化建议"专题汇报

数字电视传输标准出现争议

由先进生产力评网络技术演进的大方向 王典荫,刘曙光,陈意辉

国家广电总局与信息产业部联合成立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推进协调办公室

PHILIPS压缩管理系统的硬件分析及备份方案 张树春,陈勇,罗政旭

DAM机调制编码原理 刘国伟

广元市开通数字电视

浅析数字电视的国际标准:MPEG-2 李日勤

首席科学家顾钧谈建立网上广播的专业平台

基于Web GIS技术的有线网络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 吕国钧

调制器数量与载噪比参数关系表及其应用 赵长水

CATV光纤网回传电视现场直播信号 李添富

有线电视系统常见干扰的排除 武国庆,王欢

星型光链路计算过程的简化 王乃洲

住宅有线电视暗敷系统探讨 吴璜

采用加密技术进行用户管理和开展增值业务 张文,张忠

Internet与电视新闻节目制作网络交互系统 李华

国家广电总局同意在成都市建立有线数字电视示范网

浅谈译制电视片中的录音和合成 曲卫

光源色温与摄像技术 张亚军

Probell播控系统特殊故障排除一例 赵为

视频系统字幕机连接方式探讨 钱伟,齐彬

濮阳电台数字音频网络的建设 王建设

浅谈全固态化PDM中波发射机关键技术 孔祥伟,李修武

F103S-10kW全固态调频发射机功率模块的检修 龙建国

调频发射机控制台的设计与实践 陈克军

中波3D调制新技术 孟钟,瞿志江

计算机技术在数字音频工作站中的应用 周合军

侯自强教授纵论数字电视与宽带交互新媒体

在农村安装MMDS中巧用场强仪 韩达宽

谈彩电中频失谐故障现象 杨守福,王成生

我国卫星广播影视节目传输数字化已基本实现 张兆安

基于实时音频信号处理的Chirp-Z变换算法 杨洲,徐国伟,彭启琮

数字电视机顶盒 张宏

无线数字电视广播网 罗世钰

网络电视浅谈 聂馥柱

数字电视条件接收系统的原理与应用 赵众伟

数字电视的发展 冯敏

用频谱仪测量电视调制度 李华明,黄大驰

一种改进型无损音频编码器的MATLAB实现 张海如

盐城电视台的硬盘播出系统 刘建中

向硬盘播出系统过渡应考虑的几个问题 林洁如

我台数字转播车的音频系统 石杰

IEEE1394接口简介 吴明

CATV系统常见接头故障及制做F头应注意的问题 谷绪华,董德隆,孔涛

拜泉县有线电视城网改造方案 梁春

我县有线电视台前端系统的维护 夏金法

发射机故障分析系统的开发 徐肖敏

PDM全固态中波发射机输出网络的原理与调试 雷启云

中波台发射机自动化及监控系统设计 李波,李朝兵

高山微波站的防雷 唐发松

九洲牌JZ60AC集中供电电源故障检修 陈明,程启宏

广播电视微波站高频开关电源系统的维护和管理 黄晓丹

UHF 10kW电视发射机高频故障的检修 张丽娟

电视发射机激励器稳压电流故障检修 渠怀金

10kW PDM中波发射机典型故障分析处理 雷爱国,徐建军

100W全固态电视发射机故障一例 王海云,姚华文

电视发射机控制电路工作原理与检修 李欣,曹现兵

10kW调频发射机的故障分析和处理 白学锋

电视发射机的改造 潘忠奎

一种塔灯定时控制器的设计 丁延良,张勇,刘佳

广播电视范文第6篇

英国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播出电视节目的国家1998年秋又成为世界上最早开播地面数字电视的国家。短短几年时间英国已成为世界上数字电视渗透率最高的国家这其中政府的政策导向媒体的市场竞争和受众的自觉选择发挥了互动作用而电视数字化的进程也向传统的公共广播理念提出了新的挑战。政府推进数字电视行动英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中,政府的有关政策起了关键作用特别是在整合资源.鼓励竞争构建多元市场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1999年英国政府宣布完全终止模拟地面电视广播必须实现三个前提:一目前所有以模拟方式接收主要公共广播电视频道(即日BCI日日CZ,ITVI,第四频道第五台)的受众能够接收到这些公共广播电视频道的数字信号;二,对绝大多数民众来说,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化是他们能够负担的自主选择三,95%的消费者拥有数字电视接收装置(机顶盒或数字电视接收机)。由于诸多的不确定因素t当时政府并没有规定电视广播全面数字化的具体时间只是宣布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过渡将在2006一2。飞。年间完成。2。。2年4月,英国政府在其《数字行动计划》中重申了上述承诺。①目前英国的地面模拟电视信号可以覆盖全国人口的94.4%.而几近所有观众都可以通过至少一个平台获取数字电视信号。据英国通信署(OfCo}司的统计到2005年3月底数字电视的实际渗透率为全国家庭总数的61.9%。②这个比例远远超过欧美其他国家。在英国这样一个具有公共广播电视悠久传统的国家受众在支付了一定的许可证费用以后就可以享受免费的广播电视服务。 最早的数字地面电视广播(D下T)是由一直从事地面模拟电视事业的卡尔顿通信公司和格拉纳达媒介公司运营的当时称为独立电视数字频道(ITV口如。})。传统的独立电视依赖广告和赞助的收入运营是不向观众收费的,而独立电视数字频道首次将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付费服务方式作为自己的商业模式。当时在英国.处于支配地位的收费电视平台是默多克旗下的英国空中广播公司(日sk丫日)及其相关的空中数字频道另外还有两家主要有线公司t川和Te}ewest。独立电视数字频道的加入,无疑加剧了市场竞争,也给用户带来了实惠。作为吸引受众的一项措施独立电视数字频道免费为用户配置机顶盒。Bsk丫日和有线电视公司也提供了优惠服务.Bsk丫日的用户可以通过机顶盒和碟型天线收看多套免费电视节目有线的用户也可以在支付基本月租费后获得免费套餐“服务。 但是正如独立电视委员会(ITC)在其年度报告中承认的那样2002年是独立电视的多事之秋。从2001年特别是g门1“美国遭恐怖袭击以来世界经济受到影响,独立电视的广告收入不尽人意.致使数字频道难以维持于2002年5月1日停止地面数字电视服务。 独立电视数字频道的终结引来了免费数字地面电视斤eevlew,也使英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2002年8月有关当局批准由日BC和CrownCBst贻公司组成的联合体在模拟业务中传输数字信号。2002年10月31日以斤eeview为品牌的数字地面电视开始播出。如果说独立电视数字频道以收费模式参与市场竞争的话那么FreeV吧w则以“为所有人提供免费服务’‘的理念参与竞争,也就是说用户安装机顶盒或拥有内置数字接收功能的集成电视机(旧丁V)就可以免费收视Freev旧w提供的24个频道的电视节目并可以获得双向互动服务。这样,就使原独立电视数字频道的几十万用户旧安装了由独立电视数字频道免费提供的机顶盒)自然过渡为FoeeVJew的用户。到2003年6月底全国接收免费数字地面电视节目F「eevjew的家庭已经接近550万户。③三大平台覆盖全国当局推出免费地面数字电视斤ee丫lew的用意是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化进程吸引那些对数字电视不感兴趣或不愿意支付额外费用的用户因为对他们来说地面数字电视是升级到数字电视的方便之门。对于那些需要更多选择的用户,则可以通过付费方式获得更多的服务。目前英国已经建立了三个数字电视平台(数字卫星电视、数字电缆电视‘数字地面电视)供用户选择。 一数字卫星电视。用户需要卫星天线接收AsTRAZ和EuROB]RD卫星信号并通过机顶盒进行信号转换。居于英国的数字卫星平台统治地位的是英国空中广播公司(巳sk丫B)。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Bsk丫日就是多频道电视运营者目前不但提供最大的多频道平台和数字卫星节目而且提供最受欢迎的收费电影和体育节目。作为市场营销的手段之一,Bskys向它的订户免费提供机顶盒(安装费由用户自SSSkyyy费用用£12.555£15555£18.555可可可选择频道道102个频道道4个主题套餐:流行、、187个频道(包包(((((((包括90个个知识、儿童/音乐、生生括免费频道)))免免免免费频道)))活各有130个频道道道(((((((((包括免费频道)))))TTTe}ewesttt费用用£13.555£25.555可可可选择频道道30个频道(包括20个免免100个频道(包括免费频道)))费费费费频道)))))门门t{{{费用用£18.0000£28.0000可可可选择频道道30个频道(包括25个免免100个频道(包括免费频道)))费费费费频道)))))理或包括在收视费中)。用户收视费一般以年度为单位缴纳。一年以上的订户如不继续缴纳收视费.则可以继续使用机顶盒收看一些免费节目也包括由公共广播机构提供的节目。从2003年一月起,氏kyB开始向非订户提供免费机顶盒(不包括安装费)。BskyB作为一个主要的数字化平台,在今后几年中将在电视数字化进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日sk丫日的发展战略是在发展订户的同时提高其核心服务项目的收视费。然而收视费的提高必然会延缓订户数的增加速度也可能使新增的订户数赶不上退订的户数。事实上已经有相当数量的订户不再付费而只收看免费节目。④二‘数字电缆电视。用户必须有地下电缆接入住宅同时也需要转换信号的机顶盒(由电缆公司接入电缆时配套提供)。数字电缆的优势在于用户通过电缆接收数字电视节目的同时可以用来打电话和接入宽带服务。英国的主要电缆通信业务运营商为ntl和Telewest两家,目前电缆网络覆盖了全国50%的家庭其中的一半已经数字化。目前影响数字电缆电视发展的最大问题是两家主要有线公司面临的巨大债务。tn1已负债18。亿英镑,一度停止接受新用户『而丁elewest也负债50亿英镑。因止匕这两家公司当前的战略重点在于克服财政困难而不是扩大营销。 #p#分页标题#e# 数字地面电视(日BC数字3&4SDN和F「eeV‘ew)。 用户使用传统天线接收地面电视数字信号并通过机顶盒转换为模拟信号用普通电视接收机观看也可以通过内置数字接收功能的集成数字电视机(IDTV)直接接收数字信号。 因此数字地面电视的受众数量发展有很大空间。但是由于目前数字地面电视信号的发送与现行模拟电视信号的发送使用同一频谱在防止相互干扰的同时不能不使数字电视信号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个问题只有到模拟电视完全停播才能解决。 除此之外,还有少数地区可以通过宽带(A。SL)用普通住宅电话线接收数字电视信号。 卫星电视和有线电视的市场竞争以及免费数字电视加入的结果之一是向用户提供了各种不同价位的套餐’‘服务。 另据调查表明领导数字电视潮流的是年轻受众和那些有孩子的家庭。更多的节目选择是受众接受数字电视的主要原因。另一个原因是画面的质量.数字电视的受众普遍对此比较满意,几乎没有人对自己的决定感到后悔。如果说有不满意的地方就是费用问题如为自己从来不看的节目(频道)支付收视费.也有人抱怨重播节目过多。而那些对数字电视没有兴趣并且不打算接受数字电视的多是年龄偏大的受众和没有孩子的家庭,他们对数字电视不感兴趣的原因主要是满足于现有节目,而对更多的节目并没有兴趣。 因此怎样吸引年龄偏大的受众接受数字电视.是进一步提高数字电视渗透率的一大问题。⑤公共广播电视体系面临新挑战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建立在对公众负责、为公共服务的基础之上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广播电视业也引进了竞争和自由选择的机制。按照公共广播电视的基本理念,广播电视对于多数人而言是主要的信息供应源它可以丰富公共舆论环境,保证公民在相当的程度上参与公共生活。⑥与其他西方国家不同的是.英国的商业广播电视机构也必须在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框架之内运作不管广播电视机构如何进行市场竞争,都有向公众提供新闻和高质量的专题节目的义务。这一点在英国被引以为自豪,认为英国的广播电视体系是世界上最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⑦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通信技术(特别是卫星通信和光缆通信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英国广播电视由田C和}TV两家垄断的局面被打破,广播电视市场竞争的结果是丰富了节目,增加了选择同时也使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根基开始动摇。1999年8月当时的ITv负责人理查德•艾语出惊人: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不久将消亡。其根据之一是本身就缺乏明确定义的公共广播体系是建立在受众被动接收的单向传播理念之上的。⑧现在看来这一预言未免武断但其根据却不无道理。 对于英国公众来说只要有电视接收机,就有义务缴纳广播电视收视许可证费。以广告和赞助为经济来源的商业广播电视因向受众提供了更丰富的高质量节目而被普遍接受。付费电视的出现使受众有了主动选择的机会但是如果想获得更多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费用到‘市场’‘上去“购买’。 从几年来数字电视推广情况来看受众的态度是影响渗透率的关键要素之一。据统计截止2005年3月,英国各类数字电视用户为,5417398户,其中付费用户为9913048户而观看免费数字电视的用户为5504350户也就是说在数字电视用户中有近2/3是观看付费电视的。③可见付费数字电视是数字电视的主渠道“。如果电视数字化造成进一步的受众分流,那么对公共广播电视主体之一的BBC来说其收视许可证收费的公正合理性将受到质疑而另一主体ITV的广告收入将大打折扣。20年前就有人表示忧虑认为在市场竞争的条件下,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收入的减少将会导致节目制作投入的减少,其结果或者是粗制滥造或者是进口廉价节目「@早在20世纪20年代,BBC的创始人就强调广播的信息传递和教育功能对于娱乐节目,也要求以提高全民文化素质为己任。这也成为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长期以来英国的公共广播电视机构扮演了文化家长’‘的角色,并被社会所认同。而市场竞争则将广播电视节目变成了商品受众可以摆脱文化家长”的束缚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自由选择自由购买。由于消费者的购买力不尽相同,这就势必造成对广播电视资源占有的不平等从而侵蚀公共广播电视体系赖以建立的民主原则基础。0这当然是公众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因此英国政府多次重申终止模拟电视广播的三个前提条件.出台措施鼓励广播电视机构促进电视广播数字化特别是向受众提供免费数字电视节目都是基于维护传统的公共广播电视体系,使之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新局面。社会的进步技术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面对数字化浪潮惟有公共广播电视体系适应数字化进程而不是相反,才是公共广播电视体系的惟一出路。

广播电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安全播信息

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流了,它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可以说,没有信息技术的支持,就没有我们今天繁华生活,由此可见,信息是多么的重要了。而广播电视作为信息技术的一员,它的安全播出是很重要的。对于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在现在却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广播电视不能正常的播出,严重的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声誉和发展,所以,为了人们能有更好的生活,解决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出现的问题就变得很重要了。

1对广播电视安全播出的诠释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指的就是从广播站发出的信息能完整的被接受者接收到,在这之间,信息不能改变,传播的媒介以及信号都不能中断,用户能安全的接收到发出的信息。为了能使得广播电视能安全播出,就必须要遵守以下条件:首先要保证的就是信息本身是否健康,广播电视要保证发出的消息都是含有正能量的,是积极向上的;其次就是要保证接受者接受到的信号的安全,因为在接受的时候,可能会接受到相近频率的电台,导致收到的信息发生错误,所以,要避免这一错误;还有就是要保证信息的传输系统的安全,要想使得信息能正常的发出去,传输系统是少不了的,要保证传输系统的安全,就要增强它的防御力,以此来防止其他信号的侵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证人员的安全,经常对设备进行更新和维修,防止设备出现问题,来对工作人员造成伤害。只要做好上面的几个条件,广播电视的播出安全就有了保障。

2浅析现在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出现的问题

2.1专业人才的缺乏

虽然广播电视在现在的生活中随处可见,但是它需要的人手却是非常的有限,这就导致了很多的人不去学习这方面的专业技术,导致广播电视在进行招工的时候不能找到专业的人才,而广播电视的主管也不给予足够的重视,他们认为这种问题对电台是不会有太大影响的,这就导致了广播电视在播出的时候出现了安全问题,使得电台不能正常的工作。

2.2管理体系的不完整

好的管理系统对于一个团体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这个团体发展的前提,对于广播电视也是一样的。但是在现在的生活中,广播电视的管理体系却不是完整的,它有很多的漏洞,在进行播出信息的时候,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主要就是播出信息的安全,因为管理体系的不到位,使得广播电视不能很安全的播出。

2.3播出技术的落后

随着科技的发展,各种技术都在不断的更新着,广播电视也是一样的,为了满足人们生活中的需求,广播电视播出信息的技术也变的越来越高级了。但是,每个地方因为经济的限制,它们的广播电视的技术和设备也是不一样的,但是大多数的地区的技术都是比较落后的,这是有很多的原因的,其中主要的原因是广播电视管理者要节省大量的引进新技术的花费,还有一些地区是因为经济不发达,而不能进行改换设备和引进新技术,而在这样的情况下,广播电视在播出信息时常常会出现错误,导致播出的信息不完全。

3简述广播电视能安全播出的措施

面对现在广播电视不能安全播出这一问题,专家们进行了仔细的研究,发现了很多能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并给出了很多的解决方法,下面我们就简单谈谈最常用的几种解决方法。

3.1对专业人才进行培养

人才是广播电视发展的基础,尤其是专业的人才。从我国的很多广播电视电台中可以看出,专业人才在所有员工中占到的比例是很小的,根本不能满足广播电视台的需求,所以,培养专业的人才就变得很重要了。要想使得广播电视台中能有更多的专业性人才,有两种培养的方法:第一种方法就是对现今已经在广播电视台中工作的员工进行定期的专业培训,使得它们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拥有专业的知识;第二种方法是进行教学培训,就是开设一门关于广播电视台的专业课程,使得学生们去学习它,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使得更多的学生变成这方面的人才,等他们毕业后,就可以直接进行工作,为广播电视做出最大的贡献。

3.2完整的管理体系

不论是企业还是广播电视台,拥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对它们来说都是很重要的,因为对与一个团体来说,管理体系就是指路的明灯,会使得它们能有更好的发展。要想有一个好的管理体系,优秀的管理者是少不了的,在选择这样的管理者时,要进行严格的考核,不仅仅是从专业化的程度、最主要的还是管理的能力,只有这两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的人才能够格担任管理者。“无规矩不成方圆”,这句话说出了规则的重要性,管理体系不仅仅只是要一个管理者就够了,它的核心是合理的管理规则,管理者根据制定的管理规则来进行管理广播电视,使得播出信息时能更加的安全。

3.3提高技术水平

对于广播电视台来说,拥有高科技的技术水平是重要的,因为技术是广播电视发展的主要的依仗。但是因为不同的地区经济不同,所以,对新技术和新设备的支付能力就有差距,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了能使得信息能更加安全的被播出去,国家就要进行支持,出台一些政策,来帮助广播电视台的发展,以此来使得人们都能得到最正确的信息。

4结论

广播电视安全播出对于信息的传递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我们这个以信息为主的时代,所以,为了能使得信息在广播电视播出时能更加的安全,我们就要采取很多的措施。信息对于人们的生活是很重要的,甚至人们在生活中是不能离开信息的,由于广播电视安全播出能为人们带来很多的好处,所以,我们要保障广播电视的安全播出。

参考文献

[1]刘晓梅,高艳玲.广播电视安全播出技术维护管理对策析[J].才智,2015(2):326.

[2]何冬梅.广播电视技术在安全播出中的实施策略[J].西部广播电视,2015(11):179.;

广播电视范文第8篇

现阶段,国内信号传输方式分为卫星传输、地面传输、有线数字电视传输等。其中,数字电视通过对数字电视技术的辅助应用,将画面与声音等信号进行编译、压缩及处理,并通过存储和直接广播的方式,为用户提供电视服务。数字电视技术作为地面无线传输技术的范畴,可简化为DTTB技术,主要采用机顶盒信号接收的形式,将信号转化为模拟信号,用于和模拟电视连接。关于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传输标准,涉及ATSC标准(美国)、DVB-T标准(欧洲)、ISDB-T标准(日本)三种,并经多年的改进与优化,成为当前世界上较成熟且先进的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传输标准。而我国于2007年,由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共同研究的数字电视技术传输标准,具有高效接收、单频组网与高清广播的优势,并在同步速度、天线接收、频谱利用等层面具有显著价值。此外,针对广播电视中地面数字电视应用的优势,可从以下几点进行思考。一是效率高,传统信号传输技术的应用,8MHz宽带信号仅可用于1套广播电视节目的传输,而数字电视技术可同时传输4-8套;二是传输可靠,传统电视技术在信号传输中,难以消除附加噪音,并经多次传输,信号质量相对较差,而数字电视技术选择,不仅具有噪音消除的优势,还可实现信号无损传输。

2广播电视中地面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

2.1天线选择。电磁波空间辐射作为发射天线功能指标评定的衡量点,其原因在于:发射天线是信号发射、辐射的关键结构,其选择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地面数字电视发射质量。因电磁波干涉性、方向性与衍射性的特点,使其负载信号易受到干扰,从而影响传输质量。为此,在进行发射天线选择时,应以垂直极化、水平极化为天线发射质量的基准,在覆盖区较广的情况下,发射天线应选择遵循水平极化高标准的原则;若覆盖区域地质环境相对复杂,对垂直极化要求较高。2.2发射地点定位。针对广播电视天线,其诸多架设位于高层建筑顶端、山顶等位置较高处,排除对发射天线架设垂直距离问题的思考,气候环境良好的地界也是发射地面定位的主要因素。其原因在于:雷电降雨高发地带,信号发射质量相对较差,还易因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天线寿命产生影响。因此,关于发射地点的定位,应以覆盖区中心处最为适宜,进而有效避免区域遗漏问题。而经济因素也是选址的核心要素,因发射天线定位点不同,其架设成本也会相应有所差异;天线架设阶段,应协调架设天线、其余天线间的对应关系,避免区域重叠,以此实现数字电视信号覆盖区域的综合利用。2.3发射频率。发射频率是影响地面数字电视信号质量的另一因素。数字电视试验阶段,覆盖面积相对较小,发射频率的重要性随之得以凸显。其中,常采用UHF表示发射频率,而LDMOS作为发射模块,可在某种程度上对信号发射线性动态范围予以控制;FFT为信道解调装置,存在速度慢与信号延迟的缺陷,随着发射频率的增加而有所放大。对此,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应避免选择高频信号,将信号发射频率控制在700MHz,但针对水域、丛林区域,高频信号接收效果较差,需在实际发射频率调试中,对地形地貌问题予以综合分析,用以对高频信号、低频信号的择优选择。

3结语

地面数字电视技术作为广播电视发展的重要支撑,应在具体使用中,对数字电视技术的原理予以高度重视,立足其必要性与传输优势,结合天线选择、发射地点定位、发射频率调试等应用方式,促进数字电视技术逐步完善,以此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阿布都米吉提•吐尔洪.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在广播电视中的应用[J].科技传播,2015(6):81,84.

[2]吴香玲,孙光华.广播电视中地面数字电视技术应用分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6(10):215-216.

[3]黄聪.地面广播电视数字电视技术的应用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2):126.

广播电视范文第9篇

关键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问题;优化策略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推广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技术问题,必须有专门的系统或技术监测可能存在的故障,达到提前预防和事后处理的目的,从而保障整个系统或节目能够正常运转[1]。由于目前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种类繁多,一旦出现故障,在排查过程中需要利用检测技术才能提升排查效率。

1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概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广播电视监测台在方便人们生产生活、确保广播电视质量等方面的作用愈加突出,这不仅与技术人员的努力付出具有密切关系,也是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体现。通常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是在广播电视使用原理的基础上,监测射频控制的安全程度,通过一定的方式了解射频监测中的质量情况与具体工作。首先,方向的测量。测向是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重要思路和手段。通过测向能够分析信号干扰段,从而得出是哪些仪器对信号产生干扰,以便做出检修决策。其次,电场强度测量。广播电视节目信号接收的优劣往往取决于电场的强弱。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出现因电场强度不够导致信号接收不稳等状况,因此,做好电场强度测量,能了解某一范围内或某一地区内的电场情况,对干扰场强、发射机覆盖区域、接收地点信号的场强、地面电导系数、大气噪声、人为噪声、电波传播现象等进行测量。最后,频率的测量。了解射频的一种重要方式就是测量频率,这样不仅可以掌握广播电视节目播放信号的实际情况,还能对节目播出质量进行准确反映,达到无线电广播有效监测的目的。

2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的问题分析

我国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历经了较长发展时期,对广播电视业务的普及和推广具有积极作用,但目前我国的广播电视监测技术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几点。

2.1监测技术的管理不足

上级部门对监测技术部门的重视和管理将直接关系到该部门的发展,如监测技术部门在广播电视监测工作中忽视监测技术,对现有的监测技术没有及时更新升级,导致该技术长期处于零发展状态,制约技术效果的发挥,不能很好地满足广播电视传输系统的要求[2]。此外,由于某些地区广播电视监测技术长期的管理缺失,对监测技术的管理没有进行明确规定,不能准确、及时处理故障和实施维修工作,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

2.2业务与设备的问题

广播电视监测工作离不开监测设备,而我国大部分都去由于预算有限,许多监测设备更新换代严重脱节,基础设施设备较滞后,需要进行改良和升级,这些都不利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另外,我国设备较简陋,涉及的监测范围相对有限,与现代化监测发展的需求不相符,从而影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受制于现有体制,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依然停留于传统水准,所以要积极打破现有体制,构建科学系统的管理体制,加快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步伐。

2.3尚未形成网络化的监测系统

现代化社会的进步为各个领域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只有加强地区业务或相关业务之间的联系,利用联动式发展,才能为社会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亦是如此,然而,在实际中只注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而对各区域监测系统间联系的实现加以忽视,特别是相邻地区间监测技术的发展,无法达到有效沟通,更遑论监测系统网络化的实现。除此之外,我国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发展过程中,各领域各自为战,融合目标不明确,向心力不足,严重制约了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3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优化策略

3.1加强监测技术的管理

要想适当优化我国广播电视的监测技术,必须做好监测技术的管理工作,通过综合、有效、全面的管理来实现这一目标,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增强管理部门的管理权限,对其权限范围进行适当扩大,这是因为管理部门的权限一旦受限,则会阻碍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所以,政府部门应适当放权给管理部门,使其对监测技术部门进行专业化、全方位、有效的管理,促进管理权限的提升,实现监测技术发展。专门成立资金组织来管理和服务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如该技术的日常检修和测评、研发与升级等一系列工作。明确管理部门的职能,要求各个地区设立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管理部门,对下属部门进行有效管理,明确各自的职责,实现对接管理,全面推动技术进步与发展。

3.2优化监测设备与技术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优化属于一项相对复杂的工作,业务范围的扩大和技术使用的适用范围都需借助相应方式,及时监测不同频段可能存在的干扰,有效处理所发现的问题,促进信息传输质量提升,更好地分析和监测不同频段信号间造成的影响,保证设备正常运转[3]。另外,通过更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构建切实可行的技术监测系统,升级现有监测技术,加强监测技术之间的配合,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以此满足广播电视快速化发展的媒体传播需求。当然,实时升级和更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时,应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技术,进一步促进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

3.3做好监测技术的维护工作

对于广播电视监测技术来说,其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维护难度。面对这一状况,要求我们在维护过程中,加强对广播电视检测技术的学习和了解,同时对控制和监测相关仪器设备进行深入学习和了解,如控播机、上载机、监控仪等,有效避免设备仪器发生故障。同时,要仔细学习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相关注意事项,积累经验,积极开设交流平台传授经验,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维护应与时俱进,紧跟时展步伐,保障监测技术质量。

3.4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

要想实现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良性发展,广播电视监测部门必须紧跟广播电视和时代的发展步伐,加强技术人员的培训,促进其专业性提升。现阶段,广播电视监测部门中的部分技术人员对广播电视的实际情况不能进行全面了解,无法很好地适应监测技术工作,所以要加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使技术人员熟悉掌握先进科学的监测技术,实现广播电视事业的良性发展。

4结语

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作为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其发展经历了较长的时间,取得了良好成效,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监测技术的管理问题、业务与设备的问题、尚未形成网络化的监测系统等,导致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作用无法有效发挥,影响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针对这些问题,相关部门应立足实际,加强监测技术管理,优化监测设备与技术,做好监测技术的维护工作,强化技术人员的培训,从而使广播电视监测技术实现质的飞跃,进一步推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晨光.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320,329.

[2]王春雨.广播电视监测技术的问题与建议[J].通讯世界,2015(24):38.

[3]黄翔.广播电视监测技术中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策略刍议[J].新媒体研究,2016(4):23-24.

广播电视范文第10篇

毕业实习在第七学期和第八学期之间进行,共10中。其中,第七学期安排毕业创作,学生自编、自导、自拍、自做一部5至10分钟的DV短片,并进行DV短片展映,由专家考评打分。每人必须交一盘DV带和一碟光盘。第八学期毕业创作考试为DV短片,必须有分镜头剧本和完整的拍摄策划书。近几年来,学院积极创设条件,一方面与凤凰卫视、地方电视台签订培养协议,每年向内地、疆内基层电视台输送优秀毕业生。另一方面,以校园电视台为学生实习实践的重要平台,强化学生专业技能,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学生毕业后面向电视台、影视公司、文化传播公司、各地企事业单位宣传部门等单位就业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

2.规范校园电视台体制建设,培养学生专业意识

为适应时代变化和广播电视行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实践教学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内许多院校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式上均非常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于2009年10月正式批文成立。经过前期筹备,2010年5月正式开播,先后投入建设经费500余万元。按社会媒体体制建设,新疆艺术学院校园电视台下设电视台新闻部、总编室、节目部、编辑室、技术部,以影视戏剧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为主体、结合播音主持艺术、舞美摄影等专业,为学生提供了有力的实习实践平台。为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实践水平,既激发和鼓励教师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实现“理论、实验、实训、实践”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在人员组成上,由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任校园电视台台长,影视戏剧系主任副台长,并设常任副台长,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相关专业教师担任主要部室负责人,大一、大二年级学生为主体。一年级学生一入校就加入校园电视台,熟悉专业设备,了解电视媒体设备的性能、使用方法,了解电视台常规运作流程。通过参加举办的各类培训班,如新闻培训班、新闻采访班、播音主持班、体验式采访班的学习,使学生实习实践时间提前,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并在真实场景中了解电视语言,接触掌握专业知识,熟悉不同类型节目电视语言。在校园电视台运作中,注重发挥学生传帮带作用。坚持“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办台理念。从电视管理的角度来讲,严格按照现有的正式媒体成立机构。要求大学一年级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习期间进行轮训,即在不同部门、岗位上进行体验,以大学二年级学生为校园电视台主力,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进行指导,通过教师指导,学生之间传帮带,实现教学方式由教师一人传授向学生多人传授转变。进而帮助学生掌握电视语言的特性,提高电视语言能力,实现专业知识普及。由于学生较早树立专业意识,进入专业课程学习时普遍学习能力较强,领悟掌握知识能力较强。通过打造社会体制的电视台规格,学生提前掌握知识技能,了解专业性质,专业意识和动手能力显著提高。

3.将教学与电视栏目相结合,提升学生专业素养

按电视语言规律进行组织、教学、管理,将课程和校园电视台的栏目建设结合起来,是在实践中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和动手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为此,在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体系中,于大学一年级下学期开设实践技能课《摄像技术与创作》,将开设一学年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与《新艺新闻》结合起来。第一学期强化学生电视基本语言训练,强化固定镜头实验课、运动镜头实验课、综合镜头实验课,打牢“远全中近特,推拉摇移跟”等基本功,要求每周一个10分钟的拉片,拍摄一个5~10分钟的短片,切实加强学生镜头解构、拍摄手法运用能力。在实践作业中,要求每个学生一个学期拍摄、采访、撰写、后期制作一条《新艺新闻》。在评价方式上,学生在校园电视台实践的分数占该课程的30%。两年来学生制作完成《新艺新闻》50余期,近300条新闻采编。在第二学期的《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要求每个学生拍摄一部10~15分钟的纪录片。在《纪录片创作》课程中,实施项目教学,对学生进行纪录片创作训练。将学生拍摄制作的纪录片与校园电视台打造的《优秀作品展播》栏目结合起来。在学生拍摄的纪录片题材来源方面,积极与社会建立合作渠道,通过自治区妇联、自治区团委、自治区党员远程教育中心提供的各类先进典型、专题资源,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专业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学生每年拍摄制作纪录片将近60部。完成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新疆艺术教育》17集纪录片录制。将专业实习实践与毕业创作相结合,由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毕业生创作拍摄的6集情景喜剧《赤橙黄绿青蓝紫》在新疆电视台《新疆羊肉串》节目播出。同时,让学生接触、尝试不同类型电视栏目。近几年来,由学生制作的天气预报、musicshow、校园文化宣传专题片、优秀教师、两个民族一家亲、民族团结综艺节目“西域七天乐”等节目,不仅营造团结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视野,使学生了解熟悉不同的影视语言。

4.推广学生优秀作品,增强学生专业自信心和自豪感

现代知识观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多种视界的交融过程,学生只有在教师传授、自我体验、相互交流的视界中,才能获得知识的主观生成和意义建构的过程。结合每年学校举办的“光影盛夏”DV、摄影大赛,对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教学展播评比,积极推选优秀学生作品参加全国比赛。从而让学生开拓视野,将课堂中的相互交流推向业界交流。近几年,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纪录片荣获部级奖项15部、省级以上46部。在第二、三届全国大学生DV大赛、自治区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中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的DV作品先后多次荣获DV类一二三等奖。在2012年12月举办的“CCTV9青春中国纪录片比赛”中,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作品《飞翔的十指》、《唐布拉人家》获“评委会特别奖”,新疆艺术学院影视戏剧系获“突出贡献奖”。我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在《摄像技术与创作》课程中共同拍摄完成的反映民族团结的微电影《吐鲁番的冬天没有雪》荣获了由国家互联网信息办网络新闻宣传局主办,中国网络电视台、人民网、新华网承办的“十年发展点滴印记”网络作品征集活动“十年发展点滴印记”一等奖、“最美中国”全国大学生摄影及微电影创作大赛最佳网络人气奖、最佳编剧奖、最美奖(最佳影片)优秀指导老师、金鸡百花奖微电影单元展播等奖项。通过专业学习与校园文化活动相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专业作品与各类比赛相结合,一方面加强了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树立坚定的专业信念起到积极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作品展示,不仅得到学校师生认可,获得各类奖项,近几年学院毕业生还得到各基层电视台的高度评价,业界许多单位认为近几届毕业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动手能力较强。

5.积极探索,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校还需积极探索多渠道多种方式,切实发挥校园电视台平台作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是在专业建设方面,要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提高实践技能课程比例。积极探索结合相关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对专业实践技能课实行系统化教学设计,优化课程实施方案,形成诸如培养学生拍摄技能、剪辑技能、创作技能的实践技能课之间的融合贯通以及实践技能课与专业理论课的融合贯通,打通课程——栏目,创作——作品,理论——实践环节,依托校园电视台,进一步增强学生动手能力。二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加强教师电视语言能力培养、教育教学能力培养。选派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积极参与专业交流、电视媒体业界交流、国内外优秀大学交流,开拓视野。同时,在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中纳入教师实践考核内容,激励教师进一步参与校园电视台建设与栏目、项目制作,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统一性原则,增强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创作、科研意识,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三是更新教育观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要转变专业至上观念,树立正确教育观、教师知识观、学生观,引导学生专业成长的同时实现身心和谐发展。如在指导学生创作拍摄的过程中,要结合时代性、社会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注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情感教育,使学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勤于思考的能力,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积极向上的心灵世界,坚持循序渐进、深入浅出原则,使学生创作的作品能够体现时代性、真实性、知识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视性。帮助学生树立职业意识,正确价值观,培养出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具备良好从业能力,政治素养过硬,专业本领较强的广播电视艺术人才。四是继续加强校园电视台建设,在现有基础上,开设电视媒体设备陈列馆。陈列电视媒体发展历程中所使用的各类设备,并将参观陈列馆作为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帮助学生了解电视媒体发展史,了解专业发展历程。同时,让更多专业教师加入校园电视台的栏目建设工作中,使专业教师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学生专业意识,尤其是增强学生对于电视媒体的时效性、空间、时间艺术特性的认识,更新知识观,积极探索电视艺术的综合性,与学生的思想交往中,实践交往中,共同感受客观世界和心灵世界,实现追求知识、专业发展中的共同成长,共同提高。五是做好实验室开放工作,探索与社会媒体栏目接轨,邀请社会媒体优秀从业人员与高校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相关栏目拍摄制作任务。加强与媒介公司、传媒业界建立的合作,增强高校校园电视台社会性。依托校园电视台成立电视媒体实训基地,面向其他高校、社会,举办采编播培训班,使校园电视台成为培养输送高质量广播电视人才的基地。

上一篇:新媒体冲击范文 下一篇:广播电视编导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