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意识范文

时间:2023-11-22 17:36:40

科技创新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篇1

关键词:创新;物理教学;科技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 A

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新教材推陈出新、与时俱进、包罗万象。教材改革既保留了经典的物理学理论,又注入了当今世界的最新科技,同时又增加了物理教材的强烈趣味性、可读性以及可操作性。物理的学习、积累、跃迁成就了科学技术的更新,可以说没有物理知识的学习就没有科技的日益飞跃。作为教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呢?

一、物理学创新思维能力理论的概念及内涵

创造性思维的本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物理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高级的思维活动过程,是在现有的物理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从某些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和物理事实上形成的新概念、建立新规律、完成新理论的思维过程。对于一般的学生而言,主要指的对其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而不涉及社会和科学价值的创新思维。也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而形成一定的概念,建立了一个物理规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了新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新思想,新观念,新设计,新做法,新方法,新的意图。因此,培养和训练学生物理创造性思维能力不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想法,而是确实可行的。在物理教学中的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外活动是主要的教学渠道,通过在教材中挖掘创新教育的因素和实现启发式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对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很有帮助的。

二、如何做到创新物理教学

2.1自由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课堂教学是传播物理知识的主阵地,也是学生获取物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加强科技意识教育必须从课堂教学做起,教师要善于利用课堂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积极地动手和动脑,并能独立自主地科学探究。为此教会学生应做到:

1.注重物理基础知识的学习。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实用性非常强的科学,教师在教学中应紧密联系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实际,突出知识的实用性。由于物理知识、物理规律本来就是对自然想象的概括和总结,所以教师利用自然界中存在的大家熟悉的现象适时地向学生介绍物理知识,不仅能让他们体会到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性,而且还会极大地增加他们热爱科学的热情,从而树立坚定的科技意识。

2.注重物理学史的教学。教师在组织物理教学中适当穿插些物理学史,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技意识,尤其是典型科学家的事迹。归国科学家钱学森就是一个典型代表,从他身上能够体现出强大的科技力量,正如美国人所说的一样:“他走到哪里都相当于三个师啊!”

2.2改进教具,引导学生“创新”

合适的教具,对突破教学重难点,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教具不能适应实际教学的情况,如果能加以改进,效果可能更好。例如在杠杆的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学生对力臂的作图掌握不好,力与杠杆垂直时还比较好理解,但力与杠杆成一任意角度时,作图容易出错,相关杠杆的计算题也会由于找错力臂,出现解题错误,怎样帮助学生渡过这个难点呢?最好是能有一个直观的演示,可是现有的杠杆,以及课本上的参照实验都提到,实验过程中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当然其目的是为了从杠杆上找出力臂从而得出杠杆平衡条件,那么,如果力与杠杆不垂直了呢?当然力臂只能通过数学知识计算得出,若在现有杠杆的基础上增加一根小小的杆,问题似乎就迎刃而解了。怎么做呢?在现有杠杆的支点处再加一根可绕支点转动的杆,与原有杠杆形成一个T字型,杆上标有刻度,以支点为0刻度,同时在杆上套装一个可沿杆滑动的直角三角尺,这样当力的方向与杠杆为任意角度时,都可转动杆的位置,并通过固定在其上的直角,保证杆与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垂直,最后读出杆上的读数,即为此力的力臂。这样一来,无论力沿什么方向,都可以方便的确定力臂的位置及大小,让学生一目了然,形象直观。当然,实验中仍可以使标杆始终保证在水平位置平衡,使阻力与杠杆垂直,方便直接从杠杆上读出阻力臂。最后找到的杠杆平衡条件,相比动力和阻力都与杠杆垂直的情况更具有说服力和普遍性,学生易于接受这样的普遍规律,教师的教学也就更顺利了。在这次有益的尝试中,学生通过教师的创新,有了不一样的学习体验,也为自我学习和提高开拓了思路。

2.3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水平

在物理概念和规律的教学,我们把重点放在概念的建立和发现过程。如教学动能定理,我们在理解功能关系的基础上,对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作为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在前一个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掌握的直线运动规律的认识,牛顿第二定律的应用,而功又刚刚开始学习,动能的概念在初中已经学过。有一定的思维水平。做功和动能的关系是一个新概念。学生思维的将有重大改变,思维水平需要一个新的飞跃。需要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明确的“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然后,运用数学推导。从光滑的水平地面开始到粗糙水平面,从刚开始的一个恒力到多个变力。分析做功和动能改变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思维层次得到了升华。

而作为“原子结构”教学由汤姆逊的“枣糕模型”到卢瑟福的“核式模型”到“波尔模型”等都必须关注的概念的产生和发展过程,通过回顾科学发展的历史,分析,推理,归纳等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多种思维能力。

2.4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发展学生的物理思维

物理习题教学是一个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习能力的好时机。在习题教学中,我们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的目标所在。1,引导学生认真的审题,对物理现象和复杂的物理过程的分析非常的重要,根据不同阶段的物理过程来解决。2,培养学生的写作过程,让学生复杂的计算过程可以作为略写而思维分析过程必须详细。3,对知识的灵活运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很多问题的解决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因此,习题教学,引导学生多进行一个以上的解题方法的思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创新性。还可以深化物理概念,物理过程的理解和掌握。一些习题的求解思路,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一些新的物理思维能力,把研究对象微元化,可以使物理过程的分析变成学生比较熟悉的物理过程。这不仅能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小结

总之,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的飞速发展都离不开物理学习,而知识的不断创新一旦应用到实际就变成了强大的生产力。由此可见,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自觉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科技意识关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丁志荣,创新物理教学模式 提高物理教学效率[M],数理化学习,2012

[2]邹强,创新物理教学之我见 [J] ,试题与研究2013.

科技创新意识篇2

关键词:企业;领导;科技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1-0007-03

起步于微末,积累于点滴,占据“半壁江山”的中小企业,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之源、就业之地、创新之主。只有创新中小企业政策体系和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实现科技型中小企业跨越式发展,才能加快天津市创新型城市建设,才能增强天津市整体科技实力和发展活力,才能推动天津市经济走上创新驱动、内源性经济增长的轨道。漠视和偏颇中小企业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地位,不利于制定积极的中小企业政策,掣肘中小企业政策创新的突破。提升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天津经济方式转变,社会环境改善,人民福祉提高具有深远性意义;对中小企业壮大成长具有战略性意义。

一、企业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

(一)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做大做强的内驱力

从企业发展的历史看,任何一家小企业在做大做强的过程中,往往都会有挫折、有障碍、有烦恼,在每个发展阶段,企业都会遇到来自内部的技术、人才、资金或来自外部的市场、政策、环境等瓶颈制约。只有内部求新求变,不断转变创新经营方式;外部紧跟市场,抓牢政策信息为自身发展服务的企业,才有希望使其发展壮大。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实践证明:一些中小企业生命周期长则只有五年左右,发展好得也“富不过三代”,这让许多中小企业的投资人和掌门人都感到十分头疼。而科技创新恰似生命的活力因子,它可以给企业注入新鲜血液,可以延长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焕发中小企业的活力,使之发出新的嫩芽,使企业生命之树有可能长青。

(二)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

从企业生态学的角度考察,企业的发展如同生物进化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样适用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将这一过程称其为“企业进化”。市场竞争的压力促使企业不断推陈出新,同时,科技的发展,尤其是重大科技革命,又为企业成长带来更大的推动力,最终促成“企业进化”。而实践告诉我们,企业生存之道是:要借机成长、乘时发展;要审时度势,吃透政策,瞄准市场,立足长远。现实的“机”是科技创新政策机遇;现实的“时”是经济形势转变之时。有政府政策支撑下的科技创新无疑是中小企业发展成长的助长剂。当然,企业成长创新不能完全脱离其原有的竞争优势即产品、服务、渠道、供应商等,盲目求新求异也是不可取的。

(三)科技创新是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

与大企业相比,在规模和实力上为中小企业所不及,但是中小企业却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创新欲望、活力和动力。中小企业源于市场、贴近市场,对市场反应敏捷,而科技创新进一步增强了中小企业能动力,加之中小企业机制活、决策快,更易于取得创新成果。从国外看,各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一些微小企业不乏拥有自主开发的高科技专利产品,并且一些微小企业独特的创新产品独领国际市场。据了解,目前中国新产品中的80%是中小企业研发的,在专利发明和实用新型方面的创新中小企业占65%以上。一方面中小企业在推动创新,催生产业方面功不可没;另一方面科技创新带动了一批新型业态的中小企业的蓬勃兴起,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增加了内在动力,成为推动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的加速器。如,动漫设计、服务外包、文化创意、信息服务、家政服务等一批新型业态蓬勃兴起,展现了通过科技创新中小企业对经济社会建设的巨大贡献。

二、增强企业领导者科技创新意识,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问题

领导者要有不满足现状的进取精神。企业领导者只有具备开拓进取意识、长远发展意识以及敢用能人、真用和会用能人意识,才能带领企业上台阶。唯有如此企业才能凝聚团队精神,解决好科技创新中面临的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一)如何增强创新动力

从企业外部来看,还没有形成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一些企业因为自己的产品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而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垄断,弱化了企业之间的竞争机制,使企业很难从战略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从而导致企业科技创新动力不足。从企业的内部来看,企业内部没有建立起来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企业领导和员工缺乏科技创新的热情。虽然中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改革开放,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被打破,但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现代企业制度并没有真正的实现,真正的市场经济体制并没有完全建立起来。

(二)如何构建创新管理制度

科技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充满着风险,也存在着许多机会和挑战,由于科技创新活动是研究开发、产品制造、销售推广的过程,所以创新活动一开始实施,企业的管理活动就要发生一系列的变化。随着创新过程越加深入,企业的生产方式,营销渠道就要有相应的变化。因此,科技创新能否成功,能否带来利益的回报,又与创新管理密切相关。所以,企业还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管理制度,才能组织规划科技创新目标。

(三)如何找准欠缺要素

首先,科技创新要素是指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生产活动,需要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原材料、资金、创新人才以及内外部机制等,这些都是科技创新的要素,目前很多企业的科技创新进展缓慢,成功率不高,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其次,技术进步对企业的发展贡献日益增大,但企业技术进步快慢在一定程度上要取决于企业的物质实力。技术进步需要资金、机器设备等要素,这些要素也是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必要条件。而一些中小企业规模不大,经济效益一般,物质基础与技术薄弱与这些要素欠缺有直接关系。

(四)如何清晰创新目标

规避自身的劣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获得长远的利润空间应该是企业创新的最终目的。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的的重要因素应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国际市场需求萎缩严重影响了天津市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品的销路。(2)资金全面趋紧可能影响创新经费投入。(3)创新风险加大影响创新产出预期。(4)短期救急的迫切性影响创新的长远部署。只有清晰了现实中影响企业创新目标的重要因素才能有针对性实施企业的战略步骤。

三、提高天津市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路径选择

提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离不开政府政策的支持;更离不开中小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一)政府工作的重点与任务

1.落实促进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发展的帮扶政策

无论是政府塔台,还是企业唱戏,都离不开高科技人才。政府官员既是职能部门的服务管理者,又是政策的学习、领会、运用者,我们的官员要做到政策的真学者,企业科技创新的真帮者,会帮者,能帮者。为此,按照《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要求到2015年,“天津将建设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100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0家,培育科技特派员队伍1 000人、创业导师1 000人。重点扶持部级和市级工业园区、科技园区50个,聚集科技型中小企业2.4万家”。如何引导完成这一重要使命,这就要求我们的政府官员不仅仅是停留在政策面的学习和认识上,更重要的是掌握真本领,成为帮扶中小企业借助政策东风发展壮大的科技型引领者;成为帮扶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导航者。

2.搞好中小企业服务体系的建设,营造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良好社会环境

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1)落实搭建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转移服务平台,建设中国创新驿站天津区域站点,提供技术转移服务的任务艰巨。建设好中国创新驿站和EEN站点的信息网络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技术与信息的对接、国内外合作交流培训、技术交易等技术转移服务,做好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推动工作,帮助企业迅速成长壮大,使其成长为技术水平高、发展潜力大、市场前景好的科技型小巨人企业至关重要。(2)各级区县政府要认真落实搭建“政银企”合作平台的任务。强化银行和企业的对接服务,积极组织筛选那些市场前景好、信用水平高、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分期、分批地向银行推荐融资项目,多渠道争取内外资银行支持;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加大与担保机构,特别是与区县担保机构的合作,充分发挥担保作用,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指标额度。(3)推动中小企业的技术推广和应用,指导建立中小企业中介服务中心。建立在工业经济时代只有大公司才有财力和人力建立的国际联系,加速信息网络,使中小企业获得更快捷、更准确、更廉价的技术信息,增强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能力。(4)帮助企业建立技术创新型的人才流动用人机制。人才是科技创新工作的主体,科技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灵魂,是否有高素质的人才,能否发挥出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直接关系着科技创新的能力和效果。为此,企业领导要不惜重金留住人才,要建立有利于人才成长和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还要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现人才,使用人才,用科学方法对人才进行管理和开发。

(二)企业自身的借力与给力

1.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应借助政策外力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熟知政府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资金扶持力度。(2)学习掌握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的金融组织体系。(3)建立与投资公司信用担保机构沟通联系的专职部门。(4)了解金融市场产品和金融服务种类。

2.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中应增强修炼内功

需要做的功课主要有:(1)要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长期形成的,蕴涵于企业内质中的,企业独具的,支撑企业过去、现在和未来竞争优势,并使企业在竞争环境中能够长时间取得主动的核心能力。中小企业要在增强核心竞争力意识方面做文章,要领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内涵。技术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基础;制度创新是中小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保证。(2)探索适合本企业科技创新的路径。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技术创新的过程的管理。科技创新的路径可分为市场导向和技术导向两种类型,前者则围绕市场的需求,后者强调科技创新的领先性,强调科技创新的经济性和适应性。中小企业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反应灵敏、紧贴需求者的长处,聚焦市场的特性,根据用户提出的要求问题对技术和产品不断创新。大量的企业实践证明,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策略,可以使新产品被市场所接受,进而以较少的支出和较低的风险获得持续的发展。(3)力争做到一个“一致”三个“结合”。 一个“一致”是指企业技术创新战略应该与企业的总体竞争战略相一致。如果企业选择差别化的竞争战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有利于在产品性能、外观、服务和营销策略等方面寻求突破,做到标新立异;如果企业选择总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就要选择有利于降低成本的技术创新的战略。如果企业实施专一化竞争策略,那么技术创新战略就要立足于在一个细分市场里寻找特殊的目标,提供特殊服务的新技术。

三个“结合”是指:(1)技术创新战略要与市场创新战略相结合。技术创新只有进入市场才能得以最终实现。市场创新导向,是以引导市场为目标,是主动的、超前的。市场创新导向可以以不同的方式来认识市场和参与竞争,它洞察深层的、潜在的、成长的顾客需求,不强调现在的市场份额,而是去创造新的市场;它为市场提供一种新颖的商品价值,并由此来淘汰与之竞争的商品;它通过打破现有的市场细分,重写游戏规则,从而革命性地改变行业结构和竞争格局。(2)技术创新战略必须和企业管理创新相结合。企业管理创新直接涉及人与人之间关系格局的变化,它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制度上的保证,与技术创新结合成相互关联、相互推动的有机整体。要特别重视发挥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3)选择技术创新战略要和企业资源利用战略相结合。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环境资源都是企业实施资源利用战略需要考虑的基础。除了考虑企业的外部资源,还要考虑企业的内部资源,如企业的资金、人才、技术、营销网络等。

四、结束语

一方面,天津市各区县政府要深刻认识,没有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就没有整体工业的创新发展,没有中小企业的产业转型、升级,就不可能实现我市整体工业的转型、升级;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要正确引导、有利扶植努力实现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蓝图。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要清醒认识,机会与挑战同行,风险与利润同存。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中小企业家、经营者、管理者应该抓住我市正在掀起的《天津市科技小巨人成长计划》的有利时机,不断变革创新,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完成企业转型升级。

参考文献:

[1] 苑西军.发展技术市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J].科技成果纵横,2006,(1).

[2] 吴贵生,李纪珍,孙议政.技术创新网络和技术外包[J].科研管理,2000,(7).

[3] 王宏起,高长元.高新技术产品界定方法的系统研究[J].研究与发展管理,1998,(8).

[4] 李燕萍,孙红.中国科技人力资源开发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4).

科技创新意识篇3

关键词:创新 科研单位 档案队伍建设 信息化建设 档案的现代化建设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档案管理工作,其重要地位显而易见。为提高科学技术档案管理水平,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树立创新意识,促进管理工作

1.服务创新,与时代同步。信息化时代,文件与档案工作的服务方式、内容,与传统档案利用服务相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创新空间。创新之首,即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系统深入、广泛的应用,形成了质优量大的电子文件信息资源。信息系统用户群体越多,对信息服务的要求就越多、越广,因此,档案工作人员首先要树立信息服务的理念,信息服务强调主动服务。另外,文件与档案工作者必须主动掌握时代的节拍,在文件与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实践活动中,积极探索新的管理方法,升华管理理念,摆脱困惑,使文件档案工作与科研单位的发展和创新保持同步,使个人的努力与科研单位提供的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提升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工作的科技含量,寻找新的科研之路。

2.管理创新,全面提升档案工作。管理科学是现代科研单位管理制度的另一重要特征。管理科学要求按科研单位档案管理规律建立一套符合本科研单位需要的科学的档案组织管理制度,由于各科研单位规模、经营、技术、管理形态的不同,不仅档案工作的机构设置、运行机制不同,而且在科研单位档案管理的形态、方式、手段上也会有所区别,在确定科研单位档案管理制度时应注意符合本科研单位的特征。

3.观念创新,使档案在服务中发挥经济效益。要确立档案是资产的观念,在科研单位无论是科技、还是文书、声像、会计档案,都是全体员工从事生产经营实践活动的劳动结晶和智慧积累,是科研单位发展历程的真实记录和客观评价。要确立档案是科研单位独有的信息和知识观念。在当今瞬息万变的知识经济大潮中,科研单位各自的档案是独有的原始记录,记录着未公开的、未申请专利的知识和技术,如各种设计资料、图纸数据等。占有这方面的档案就是占有科研单位的技术秘密和独有知识。

二、加强档案队伍建设,提升每一个档案管理者的素质

基层档案部门,档案管理人员构成不能都是档案、语言或管理学专业,应有理工科和工程技术专业,特别是应有与本单位主业相对应的主要工程技术专业人员,同时,要对现有人员进行培训,特别是本单位主业专业知识的培训,使档案工作者有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完善知识结构,有敏锐的眼光,有充分的档案管理工作技能,保证能对各个专业领域归档材料进行鉴定。

1.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档案管理干部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档案法》《档案法实施办法》,全面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

2.要加强掌握运用新技术的能力。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网络信息时代的冲击,对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要熟练操作新技术产品,如计算机、扫描仪、网络传输等,并要确保在交换信息的同时不丢失数据、不泄露秘密;二是要会使用档案管理软件,并且在使用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能够及时准确地分析故障发生的原因;三是要学会电子数据安全保护。在应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的编目、著录、检索、统计等工作时,通过软件设置口令密码,设定不同操作人员对不同内容的访问权。对不同密级的档案应设置不同的保护措施,或对高密级的档案除设置多级密码保护之外,还应对文件内容进行数据加密。

3.要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素质的根本途径是抓好培训和继续教育。各部门要积极组织档案管理人员参加业务培训和新技术学习班,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整体水平。要针对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职责和素质要求,制定相应的培训与教育方案。要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和档案管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育。要根据新形势的要求,从档案管理工作的实际出发,进行现代化、信息化管理的基本知识教育和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通过继续教育,及时了解档案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发展动态。

三、树立科学发展观,推动科研单位档案馆信息化建设的全面协调发展

1.制定科学的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及发展规划。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要实现科研单位档案馆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由于在档案馆信息化建设中涉及各个部门,他们之间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且现代化的程度千差万别,从而产生了各部门信息资源如何共享的问题。这就要求制定科学的建设目标和发展规划,重点推进,分布实施,分工合作,以避兔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现象的出现。

2.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特色信息化建设。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信息化建设必须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形成自己的特色,有特色才能形成优势。信息化建设要充分考虑针对性、有效性等因素,在信息资源的采集时要结合读者的实际需求,充分考虑当前需求与潜在需求,针对用户群进行有组织、有目的地搜集信息,做到有的放矢,突出特色信息资源的优势。

四、与时俱进,推动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的现代化建设进程

1.努力实现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管理自动化。目前,我国档案馆工作人员的计算机管理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缺少高水平的技术人才,计算机和网络中心的整体功能得不到发挥,还有的档案馆仍停留在手工为主的管理阶段。因此,要提高科研单位科技档案现代化建设水平必须加强基础硬件设施建设,努力实现科技档案管理自动化。

2.努力实现科研单位科技档案信息网络化。网络的发展使档案馆之间、档案馆与其他信息机构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得以实现。网络化建设首先需要在服务区域内部实现局域网的共享,读者可以随时登陆图书馆的网上主页、进行图书信息查询、资料下载,还可以通过链接其他图书馆和一些其他信息资源网站,并且可以自由下载网站中提供的数字图书资源,这样既最大限度地发掘了资源的共享,同时又节省了档案馆自身许多不必要的重复建设。同时也是信息交流的平台,为读者之间,读者与作者之间提供了交流和相互学习的场所,更大限度地发挥网络化的作用。

3.努力实现科研单位科技档案信息多媒体化。档案多媒体化和多元化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其特点是存储量大、传播速度快、信息表现形式灵活多样、检索方便、成本低廉、普及性强等。随着网络化进程的加快和电子出版物的迅速发展,科研单位科技档案应该逐步建立和完善多种媒体汇集的电子阅览室,使读者可以获取文字、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媒体效果,有效地实现信息服务现代化。

五、以人为本,打造专业个性的服务团队

科技创新意识篇4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现状与对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创业愈来愈为社会各界人士所关注。如何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实现总书记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宏伟目标,已成为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科技创业意识的含义

参加过“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的台湾“TIC 100”科技创新事业竞赛创办者、台湾财团法人研华文教基金会执行长苏治华指出,大学生创业应该是“innovation”(创新),而不仅仅是“business”(商业),大学生如果去开快餐店,那不叫创业,那叫当老板,大学生创业应当有全球眼光,能够着眼于全球的先进技术、先进理念和先进意识。大学生作为民族的精英,就应当参与全球竞争。为此,在指导大学生创业过程中,要特别强调科技创业意识的培养。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业是现代经济发展的主要形式,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创业的主流行为,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增强创业竞争力的根本需要。大学生创业,就是要进行科技创业。这既不是经营普通商品的“下海”,也不是普通的专业性比赛或科研设计,其实质是要求大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根据市场前景和社会需求开发出自己的创新成果,或者是利用已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进行成果转化,创造出可观的经济效益。

科技创业意识是创业意识的精髓,是以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基础开展创业的意识,既不能把它简单理解为科技创新意识,又不能把它理解为一般性的创业意识,要从“科技”和“创业”两个层面加以理解。同时又要认识到,其实质是科技创新意识,基础是一般性的创业意识。

二、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的现状

为了深入了解在校大学生的科技创业意识状况,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研究,我们通过问卷为主,走访、座谈为辅的形式在河北省涉及工、农、医、文、理、法、教育、历史、经济、管理学、哲学等11个学科门类的本专科7所院校,分不同年级对在校大学生随机抽样,进行了调查,共发放问卷1800份,收回有效问卷1655份,有效收回率91.94%。调查显示,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存在较大缺失,科技创业整体效果不能令人满意。

从调查结果看,大学生创业兴趣比较浓厚,61.44%的学生对创业感兴趣,而且23.89%的学生非常感兴趣,只有7.45%的学生不太感兴趣或根本不感兴趣;66.09%的学生考虑过创业,更可喜的是已有9.36%的学生正在进行创业。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逐步大众化,大学生的观念正在转变,对于创业的理解,62.49%的学生认为“只要开创一份事业都可以叫创业”,而且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有关系但是不太大”的占到52.71%,“基本没关系”和“没关系”的占29.24%,认为“密切相关”的仅占18.05%。

大学生把“开发前沿科技项目”理解为创业的仅占9.02%,这从侧面反映出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实现了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变,但更反映出当前大学生创业过程中科技意识、科学精神的缺失,“大众化”的大学生很难立足全球、面向世界,着眼于最先进的技术、理念和意识,并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才能进行科技创新、科技创业。

如今的大学生对于就业、择业与创业已不再追求专业对口,不能较好地进行专业学习并把所学专业同创业结合起来,认为所学专业与创业的关系“有关系但是不太大”、“基本没关系”和“没关系”的占81.95%;在创业道路上根据自己所学专业找准合适位置的仅占19.47%;认为大学生创业要求具备“较好的专业知识”的占33.65%;认为自己创业最缺乏“较好的专业知识”的仅占18.51%;选择与自身专业相结合的领域进行创业的只占21.16%。

三、培养大学生科技创业意识的举措

首先,要树立科技强国远大理想,努力培养科技创新意识。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强调,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决定因素,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内容,是强国富民的重要基础,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因此,高校在开展创业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站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立创新型国家的高度,努力改变大学生创业与专业脱节的现象,兼顾兴趣、个性与专业教育,强调以科技创新增强科技含量、提升创业层次与竞争力的重要性,强化科技创新、科技创业意识,增强科技创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

其次,要构建科技创业意识培养体系,不断培养科技创业意识。一是要采取大力措施,实现教学、科研与创业的结合,把专业知识讲授渗透于科学研究之中,把科研活动渗透为创新、创业实践,努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科技创新意识。二是要发挥大学生创业兴趣浓厚的优势,紧密结合各专业学科特点,从培养学生专业兴趣人手,通过成立大学生科学协会、实施大学生科研导师制等形式积极开辟学生第二课堂,开展“科技作品制作”、“创造小发明”、“市场调查分析”、“撰写科学论文”等多层次、多方面、多角度的科技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逐渐夯实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三是要培植科技创业文化,孕育科技创业意识。通过系统规范的创业课程教育、开展创业知识讲座与培训、聘请科技创业成功人士作报告等形式,介绍科技创业的典型案例,讲授科技创业的知识、技巧、经验与教训,激发科技创业意识的萌生。四是要通过科技创业实践活动,把科技创新意识提升为科技创业意识。引导和支持有创业激情的、科技创新意识浓厚的、有创业实践能力的大学生开展创业实践活动,自主或参与创办高新技术企业。通过创业实践,巩固和升华勇于探索、不怕挫折、务实创新、团结协作的创业品质,形成并稳固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为基础的科技创业意识。

科技创新意识篇5

 

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

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

、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廷忠.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18-19 

[2] 许晓鸣.以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中国高等教育,2007

科技创新意识篇6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 教育活动 第二课堂

【论文摘要】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中等职业学校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本文就中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分析了课外科技教育活动的特点,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总结了开展课外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的动力”。早在1999年,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国家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性意见》中也明确指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应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国家教育体系的一部分,肩负着为经济发展培养一线劳动者的重任,理应认真实施创新教育,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从中等职业学校自身考虑,也只有实施创新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学校才能办出特色,才能真正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才能生存和发展下去。

1 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是一个经济范畴而非技术范畴,它不仅是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更是指把已发明的科学技术引入到企业中,形成一种新的生产力。

创新能力是指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在强烈的创新意识驱使下,通过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运用直觉思维和逻辑思维,借助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等思维方式,新颖而独特地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由此产生出有价值的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并将其付诸实施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创新意识是前提,创新思维是核心,创新技能是保障。

创新意识是主动开展创新活动的观念和意识,表现为对创新的高度的劳动热情、追求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兴趣和欲望。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新性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

创新思维是对事物间的联系进行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独创、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创造出新的事物,它是一切具有崭新内容的思维形式的总和。创新思维的特征表现为:思维操作方式方法灵活、多样、独特,思维结果新颖、丰富、正确。创新思维能力是构成一个人创新能力的核心要素。

创新技能实质上是人的手脑协调的动手能力。没有一定的动手能力,就不能把头脑中的创造性构想物化为有形的物体。

2 培养创新能力的课外活动特点

开展创新意识、创新思维与创新技能的培养,需要从课内与课外两个方面着手进行,课内创新教育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的优化、教学方法的改进,即以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构建一个良好的创新知识结构,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但是创新教育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特点,集中式的课内教学有着其固有的缺陷。为此,中职学生所进行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不仅是课内教学的重要补充和拓展,而且是培养中职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有效途径,是学生科技创新实践的主阵地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有形载体,在提高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二课堂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对课堂教学而言,它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实践性:课堂教学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注重的是理论学习,而课外科技活动则侧重实践性,即如何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中,注重的是实践能力的培养。

(2)创新性:开展科技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通过对题目的理解、设计、制作、调试,每一个环节都有创新的元素,都需要学生有创新精神。

(3)协作性: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大都由不同专业的学生组织成团队来完成。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可以相互学习,接触其他学科的知识。同时,科研活动本身更加要求他们明确分工、相互协作,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

3 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外活动形式

课外科技创新活动作为一种探索性的实践过程,其任务是探索未知,其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创新”。为了让更广大的中职生能够参与该项活动,并在活动的实践中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中职学校可以根据学校专业开设情况,组织三个层面的课外科技活动:

3.1 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这是第一层面的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面向全体学生,调动每个学生的创新兴趣和欲望,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力。普及型创新教育活动又分为层层递进的三类活动:

第一,定期组织开展全校性的科学知识讲座。学校可以由业务素质高,科技意识强的教师,结合专业和行业特色介绍科技发展历史、现状、前景及科技应用实例等身边的科学知识。

第二,开设全校性的创新知识课(也可以做成讲座的形式)。由学校专职或兼职科技辅导员向学生进行创新原理、创新思维、创新技法、创新意识的教育和训练,注意引发学生的个性品质,激发创造的火花。

第三,组织开展常规性“异想天开”活动。学校可以分专业或分类别组织课外兴趣小组,每周一次活动。活动中,由科技辅导教师围绕一至两个创新技法提出引导问题,小组成员围绕问题展开发散思维,或者联想其他新的问题,或者探寻解决问题的措施。教师与学生一道互相影响、互相讨论,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转贴于  3.2 技能训练型活动:这是第二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教育,不但让学生增长知识,而且也发展学生个性。在中职学校,结合专业特点,有计划地把创新潜能、创新思维的开发与创新技法训练同专业实训、实习等专业技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能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科技创新才能。

为了让一些对科学有更多兴趣和爱好的学生得到科学方法和科学技能培养的机会,在普及的前提下发展孩子的个性。我们的做法是:把科技制作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相结合,深入开展科技制作活动。我们主要集中专业优势,在机械、电子、计算机等三个专业进行创新和开发,组成课外科技制作活动小组,进行重点指导。每个组都完成了一项项很有创意的科技制作,比如机械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七巧板、趣味鲁班锁、金属工艺画,电子专业设计制作的趣味电路、控制装置,计算机专业设计制作的电脑美术、电脑动画、网页、外挂程序等都受到师生的广泛关注,在校园艺术节上大放异彩。同时也激发起了学生的创新灵感,使学生迫不及待地进入第三层面的活动。

3.3 创新作品制作活动:这是第三层面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目的是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一部分有专长的学生的创新能力,指导他们完成学术论文、创造发明、科技制作与社会调查报告等。

由于前面两个层面活动的开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会得到提高,兴趣得到激发。为让每一个想做科学研究的孩子都能得到指导,并照顾学生发展的个别差异,让对科学有特殊爱好和有才华的孩子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我们主张让学生带着问题找导师。学生的小课题一旦得到导师的确认,就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学校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成果,并给予时间、空间和经费的支持,并得到指导教师的全程指导和帮助。指导教师会鼓励他们在科学课堂和生活中寻找研究的线索,了解已有的概念和认识,提出各种问题,集中探究的项目,引导他们参与到研究、制作和改进中去,并最终形成创新作品,参加各级科技创新大赛。

通过近几年的教育实践证明,以上三个层次的科学实践活动的开展,能使中职学生的科学素养得到普遍提高,创新能力得到普遍增强,同时也提升了学校素质教育的质量。学校学生年年参加县、市、省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职业技能大赛都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成绩。

4 开展课外创新教育活动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中职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他们学会动手、学会创新思维,从而开发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科技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中职学生发明创造的先导。不动手的发明创造是空想,不动手的科技教育是空谈。学生只有在动手改进实验、动手制作教具学具、动手进行小制作、小发明和推广科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真正发展创新能力。因此活动中要注意:

4.1 要能体现科技与创新的整合统一: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创新教育与科学教育绝对不能相互独立,各不相干。因为科技创新活动不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与技能,教学生做出科技作品,而是要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学校在组织科技创新活动时,既要注重使科技活动具有启发创新的效能,又要注重创新教育的科学性。能够在教育中使理智与情感取得平衡,这样的科技活动才是创新的科技活动,才能够真正使中职学生受益。

4.2 要注重科学技能与主体创造的和谐一致:科学技能包括知识技能和操作技能,它是发展才能的基础。在活动过程中,对技能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地实践,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的制作活动中,中职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动手操作的能力,才能够真正得到锻炼,创新技能才能不断得到提高。

4.3 要强调科技与表现的完美结合: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作为文化学习失败的中职学生,这种需求更强烈。在实施素质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提高中职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科技辅导员教师应有效地利用合理的机能性和心理的情绪性,来唤醒在学生心中的表现欲望,并诱导其走向创造性的表现活动。让学生通过视、听、触觉等多种感官的训练来充分表现自己,自由地表现自己的主观感受,教师要适时地进行鼓励,绝不能轻易否定学生的奇思异想,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调动了学生创造表现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了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目的。

未来的世界可以说是一个创造力的世界,社会各种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实质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作为培养初中级技能型应用人才的中职学校,更要充分发挥科技活动的优势,发展中职学生的智慧,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使他们能勇敢地面对新时代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黄廷忠.浅谈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教育探索,2001,18-19

科技创新意识篇7

[关键词]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4-0143-02

1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结构

创新素质是指一个人所具备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总和,它是现代高素质劳动者和高层次人才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在科技创新活动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特征,它由以下几个方面构建而成:

1.1 科技创新思维

科技创新思维是指主体发明或发现新思想、新知识、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的客观反映方式的一种思维过程。科技创新思维的本质是能够产生创新性结果的思维,其表现形式包括聚合思维、发散思维、辩证思维、批判思维、逻辑思维。

1.2 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指个体产生科技创新的动机、愿望、意图的自觉心理倾向。科学精神既是科技创新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又是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生成和发展的重要内在因素和主观条件,支配着主体对科技创新活动的态度和行为,是科技创新素质结构中的动力系统。

1.3 科技创新人格

科技创新人格是指主体在科技创新实践活动中所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这些特征通常表现为对主体的心理和行为起调节作用的个性特质。根据科技创新人格的内涵和作用,可以用意志力、观察力、想象力、独立精神、乐观精神、合作精神、幽默感、责任感八种形式来表现。科技创新人格具有生动性、主动性、持久性、丰富性、自控性等特征。

1.4 科技创新技能

科技创新技能是指个体完成科技创新所必备的行为技巧和动作能力的总和。其内容主要包括“熟练的试验技巧和能力、新技术与新工艺的操作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创新技法的能力、创新成果的表现能力及物化能力等”。它具有现实性、操作性、具体性等特征。

2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和能力的现状分析

2.1 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但缺乏创新性思维能力

创新能力的发展与创新行为的提出,都是建立在创新观念和创新欲望的基础之上。大学生虽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对创新也有不同程度的认识,但由于大学生知识面较窄,学科之间缺乏合理的整合,致使他们的思维方式往往是单一的和直线式的,特别是在自觉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联想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逆向思维能力等方面显得普遍不足,导致了大学生创新能力薄弱。

2.2 有一定的创新灵感,但缺少必备的创新技能

许多大学生经过长期的脑力劳动,形成了善于思考的习惯,在特定因素的诱发和引领下,会产生灵感。由于大学生缺少实践经验、创新技能和对社会的全面了解,虽然产生灵感,但这些灵感往往是短暂的,缺少横向联系,昙花一现,此时若有较强的创新技能,才会使灵感成为现实。

2.3 有一定的创新兴趣,但缺乏毅力和热情

创新过程中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共同作用下,创新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的能力。现在大学生的兴趣与热情往往随着时间、环境、心情经常变化,缺乏深度、广度、稳定度及毅力。大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由于缺乏毅力,导致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出现虎头蛇尾、见异思迁,甚至放弃追求的现象。

3 大学生科技创新素质培养策略

3.1 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浓厚的创新意识。现今的大学教育,由于过弱的人文熏陶、过窄的专业教育、过重的功利导向等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的严重缺失。因此,必须转变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树立与知识经济时代相适应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摈弃过去那种片面以智力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树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教育思想;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转变专业对口的教育观念,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以科技创新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转变偏重知识传授的教学观念,树立“重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教学观,根据学生个性的差异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学会用已知的知识获取未知的知识,并逐步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将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和实践环节。

3.2 建立一支高素质、有创新能力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培养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主体因素。由于大学生优秀创新人才的出现,既有一定的自发性和个体性,但更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扶持和培养。

3.3 优化拓展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体系

大学生实践能力是科技创新素质的基础,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要将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作为教学计划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学校应结合不同专业的设置情况,制定详细的、符合市场需要的、操作性强的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认真进行教学改革,探索教学、科研、生产相结合的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途径。从而激发学生的科技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

3.4 着力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平台的构建是涉及教学、科研、管理以及学生工作的一项“系统工程”。首先,建立适应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的组织体制,理顺学校各职能部门在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关系和主要职责,充分利用全校的资源促进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顺利开展;其次,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科研阵地,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最后,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师生参与创新活动的积极性。要制定通过建立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导师制,实施创新学分制管理等相关的激励政策,从根本上调动教师的指导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从而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扬卫,依凡.关于“大学创新文化”的讨论[J].新华文摘,2007(13):78-80.

科技创新意识篇8

【关键词】激发探究 激励创造 培养合作 倡导创新 树立意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既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点,也是科学技术发展必然结果。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小学生的科技意识和科学态度,培养适应科技发展的人才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着的神圣任务。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实施,科技教育乃是学校课程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这给我们教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机遇和挑战。那么,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科技教育呢? 其实,在小学教育中,教师必须努力地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

1瞄准时机,激发探究意识

新课标指出:“本次课程改革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可见,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至关重要,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焦点。小学生对事物特别敏感,想象力极其丰富,科技活动是他们最喜爱的活动。因此,教师要瞄准时机,正确地引导他们,尽量让他们不走弯路,不能让他们的探究结果惨败。只有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才会对探究有信心,才能相信自己有研究才能。例如,在教学《乌鸦喝水》后,教师就要瞄准时机,引导学生研究“乌鸦还能用什么办法喝到水”,好多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激发,有的说可以用石头把瓶子砸破,有的说可以在瓶子旁边地上啄个小洞再推倒瓶子,有的说可以用吸管伸进瓶子……老师在学生发表创新方案时,善于倾听不同意见,耐心听取他们的看法,顺着学生的方案,给予适当的指导和补充。既让学生有充分表现的机会,又使学生的方案得到完善,不断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

2注重激励,形成创造意识

科技活动的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知识,发展智力和能力,激发创造意识。教师应着力强调只有学好文化基础知识,才能创造出新作品。在指导科技活动时,教师要注重激励各层次的学生,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让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承担较有难度的任务,学习差的学生承担比较容易的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创造成功的快乐。当成绩差的学生有能力时,就必须让他担任主角,激发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乐于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

我们还可以利用“学习园地”、“信息栏”、“展示台”等 ,表彰优秀同学,展示优秀科技作品,不断激励他们努力创造。学校还应该经常举行小制作、小发明、小科技论文等优秀作品的评比,促使学生的创造火花不断得以点燃,形成良好的创造意识。

3优化组合,培养合作意识

教师在组织学生科技活动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群体协作能力、交际能力、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好多的科技活动个体是无法完成的,只有团结合作,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作品,教师就应该为他们提供了群体合作的机会。在组织活动时,教师要指导学生优化组合、合理分工,让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任务;在活动中老师要教指导他们合作的方法,并对小组成员在合作过程中的表现等及时做出恰当的评价,不断增强小组合作的效率。

4倡导榜样,萌生创新意识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永不枯竭的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首先要有创新精神,否则就不能起到正确引领作用,学生的创新种子就无力发芽。“事事多思考,处处有创新”,教师要从小处着手,引导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起,在教具上进行创新,给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在老师的创新中,去接受、理解、消化和运用。 例如,我在教学中经常制作一些各种形状和色彩的生字卡片、带悦耳音乐和动画的课件、自作奇特的教具等。这些辅助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而且会让学生觉得特别新鲜有趣,就会萌生出一个个创新的念头。

5潜移默化,树立科学意识

教师是指导学生科技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其科学意识是学生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人格魅力,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每个学生,在与学生长期合作中,要让学生觉得值得信赖和敬佩。教师的科学意识、科学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坚忍不拔的毅力、不断创新的精神,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为学生科学意识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要根据教育的发展规律,践行新课改理念,点燃学生的创造思维的火花,培养学生的探究、合作意识及创新精神,树立科学意识;要让孩子们感受到科技的魅力,激发他们积极参与科技创造,促进学生科技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只要我们发掘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学习的求知欲和创新的意识,树立科学态度,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创造发明,就能提高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使之成为我国科技的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1]郑强,新课程改革理念下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J〕.2010年 第4期。

上一篇:城市污水处理的建议范文 下一篇:高一生物的学习方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