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建筑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2-04 17:48:44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1

关键词:建筑节能产业 发展模式 实施建议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现状

(一)缺乏强制与激励并重的政策体系

西方国家政府的激励政策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税收、补贴、低息贷款、加速折旧、帮助开拓市场等。美国在过去的10余年间共出台了10多个政策或计划来推动节能,而我国相关配套政策不健全,缺乏明确的激励政策,政策之间缺乏协调,没有形成支持建筑节能产业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另外,由于地方政府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节能意识淡薄,相关政策法规贯彻力度不够,政府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缓慢。

(二)市场发育不健全

由于我国房屋建造及住宅产业粗放型的经营,造成建筑节能产业链上的企业过于分散,集约化程度低,难以形成企业间上下游互补、分工协作的关系,进而使技术创新的能力普遍较差,节能技术成果不系统,配套性和通用性差,集成度低,不宜于推广。另外,建筑节能市场存在信息不对称,在建筑能耗测评、能耗标识、能耗审计等方面,还没有系统的、相互配套的管理制度,缺乏相应的市场准入制度及奖励和惩罚措施。节能服务业也发展滞后,节能服务公司规模小,数量少,水平低,大多不具备按照合同能源管理机制实施节能服务的经验和能力,不能满足日趋紧迫的节能融资和技术供给的需要,致使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缺少持续的市场拉动。

(三)缺乏建筑节能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

目前建设事业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的扭转,整体技术水平偏低,一些关键技术,跟不上节能形势的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缺乏相应的政策和合适的转化方式,使众多建筑节能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无法形成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同时,科技人才缺乏,人员不稳定,结构不合理,人才培养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发展的要求。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设计

我国建筑节能产业走上良性发展的道路,要充分发挥政府对其的宏观调控引导与市场机制对其促进作用的协调统一。其发展模式应遵循“关注外部性”、“持续自生”的原则,采用“推动”和“引导”政策扶持有机结合的手段,发挥科技的先导和支撑保障作用,强化行业管理体系建设,促使建筑节能产品的科研单位、生产厂家、建设单位以及最终的使用者之间形成供求关系链,促进建筑节能产业迅速发展(见图1)。

(一)以关注外部性为特点的产业发展原则

建筑节能产业的经济外部性十分明显。一般来说,常规建筑产业具有较多的负外部性,而建筑节能产业则表现出明显的正外部性。但在现实中,常规建筑产业的环境污染等外部成本并未计入其产品最终的成本核算;相反,建筑节能产业在产生社会性环境益处的同时,其高额的初始成本却由个别企业承担,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两种外部性效应的鲜明对比使得建筑节能产业往往居于劣势。建筑节能的公共外部性和代际外部性特征,决定了其外部性无法通过“自愿协商”的谈判方式加以消除。因此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外部性特点将其内部化,为节能建筑与常规建筑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是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以政策扶持为手段的推引合力

推动力集中表现在政策的“强制性”上,即建筑节能发展中长期的规划与目标纲要,强制性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体系,以保证强制性措施得以强制实施。引导力集中表现在节能政策的“激励性”与“公共服务性”上。如投资补贴、低息贷款、减免税金、价格优惠等政策均在经济上对建筑节能产业的壮大起到激励作用,引导资源、资金、技术和需求的优化集聚;有关加强建筑节能产业的管理制度建设、设立独立的检测评价机构与体系、规范和完善交易市场、建立信息与教育媒介,体现了建筑节能政策的公共服务性,它引导开发商、生产商、供应商与消费者正确认识节能技术及产品的高效性,引导他们了解、鉴别和积极采用节能技术,并能够优化对节能技术及产品、资金、项目和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三)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源动力

建筑节能产业,需要各项新型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支撑,节能建筑从技术上涉及建筑材料、建筑设备、仪器仪表等的生产、选用,包括多专业、多学科,贯穿建材生产、建筑施工、建筑物运行等多环节。必须有效促进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科技创新”是技术服务型企业的源动力,应从设计、咨询、施工、监理、检测、评估等多个领域有效的链接起来,加强行业管理,扶植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形成规模经济和社会化协作机制,提高行业人员的素质及全社会的节能意识,全面推进建筑节能产业升级与发展。

(四)以持续自生为目标的产业优化配置

各种建筑节能政策与法令不仅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化发展中的生产扩大、市场进入和降低价格等强制性措施,还应关注建筑节能产业如何在市场机制下通过竞争发展来更为有效地争取政策支持,并获得运行成本的持续降低,以引导节能与资本的优化配置,进一步增强其竞争能力,最终达到持续自生的目的。

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模式实施建议

(一)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

1.完善法律法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已有的政策法规体系,对发展建筑节能产业做出明确的行政规定,把重点放在研究建筑节能产业发展战略,制定发展规划,完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节能产品的革新、建设单位采用节能产品的政策体系,优化政策环境、提高服务水平上,为各类创新主体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使金融界、投资商、企业和开发商能够准确判断和把握建筑节能产业的发展态势,以增强其投资与开发建筑节能项目的信心。国务院出台的具有指导性纲领文件《民用建筑节能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在建筑节能产业发展上政策的支持。各地方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特点提出发展本地建筑节能产业的具体细则和实施意见。

2.完善建筑节能标准规范体系。建立完善的科技成果和标准互动工作机制,加强对工程建设标准的研究,对工程建设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新设备,通过试点示范和专家论证,及时将成熟的科技成果纳入标准之中,加快科技成果推广转化,以先进的技术标准推动创新成果的应用,构建全面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同时强化标准的实施与监督,对建设工程的规划审批、施工图审查、施工许可、竣工验收备案等环节严格把关,加强对违反建筑节能相关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的惩处力度,确保强制性技术规定在工程建设中贯彻落实,推进建筑节能产业的升级换代和持续发展。

3.完善激励政策机制,将建筑节能产业的外部性内部化。首先通过财政支出、优惠贷款、基金融资和引进外资等灵活融资政策,多渠道吸纳建筑节能产业的启动资金,推动建筑节能技术向生产力转化。同时通过税收调控、补贴、奖励等降低成本政策降低建筑节能产业的初始投资成本,减小市场化的价格阻力,以提高灵活融资政策的吸引力及灵活性。另外通过政府定价、价格补贴、税收调节等强制性价格调控政策来予以投资者和开发商一定的商业利润保证,调动其投资和生产的积极性,并在此基础上适当引入价格竞争机制来促进价格的合理、持续降低,以减小政府干预,提高其自生能力和市场竞争性。

4.完善保障制度,消除建筑节能市场信息不对称。完善建筑节能保障制度,积极引导和建立公平的建筑节能市场。一是实施信息统计报告与通报制度,违规举报制度和技术、产品、材料的推广、限制、淘汰制度。二是实施采暖供热运行管理单位供热及耗能量指标,并予以考核和奖惩。三是实施建筑能效测评与标识制度,新建商品房销售时在买卖合同、质量保证书、使用说明书等文件中载明耗能量、节能措施等信息。制定和实施政府机构和公共建筑能耗统计、能源审计和能效公示制度,加强建筑节能检测平台建设,达不到节能标准的不得组织竣工验收备案。四是出台建筑能耗限额及超限额加价制度、节能考核体系等,加强建筑运行阶段的节能管理,最终引导节能产业通过正常竞争做到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品配套、规模合理、质量提高。

(二)科技创新与管理体系有机结合

1.加强技术创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加强重点领域建筑节能新技术的研究。引进国外先进的建筑节能技术,在整合利用国外技术资源的同时,开展自主创新、内联外引与产学研结合。充分发挥科研单位的研发优势、高等院校的多学科综合研究优势、勘察设计企业的工程化能力优势和建筑施工企业的深化设计优势,建立和完善以高校和科研单位为主体的基础研究开发系统,以建筑施工企业和勘察设计企业为主体的建筑技术推广应用系统,以相关教育、培训、咨询机构为主体的中介服务系统,以政府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为主体的支持协调系统,形成以市场为纽带,以法律规范、经济杠杆和政策引导为主要调控手段,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咨询、中介服务紧密结合的建筑节能技术创新及成果推广转化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建立从事科技成果转化的中试基地、示范基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以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2.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通过建筑节能产业相同和相关业务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发展一批规模经济、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以节能建筑这一最终产品为纽带,形成在建筑节能产业链上下游设计、施工、安装、部品及监理等环节关系紧密的各类企业联合体,组织“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加强与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与配套,使产业链有明确的分工,实现中小企业与大型企业的社会化协作关系,推动建筑节能产业化联盟的发展。同时,强化行业人才资本意识,坚持引智引才并举,吸引国内外建设科技人才,并实施适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工程,形成人才梯队。依托技术力量雄厚的大中型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学校结合重点研发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和干部培训等方式,造就和培养一大批科技管理与科研创新的人才队伍,实现人才资源优化配置。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筑节能技术规范、技术(产品)标准和相应的认证与信息服务来保障市场监测、规范市场竞争,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管理创新,行业集群发展,从而在保护企业和消费者合法权益基础上,促使建筑节能市场逐步实现“自觉”扩大,进而推动建筑节能产业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穆昊明.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现状及产业状况分析[J].商业时代,2009(28)

2.刘叶志.新能源产业绿色效益的实现机制[J].科技和产业,2009,9(9)

3.王玲,田稳苓,马士宾,孔丹丹.住宅建筑能耗评估与能效标识制度及其运行机制的研究[J].建筑科学,2008,24(6)

4.梁境,李百战.中国公共建筑节能管理与改造制度研究[J].建筑科学,2007,23(4)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2

关键词:建筑节能与技术工程;专业建设;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TU-4;C9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2909(2012)060016032010年7月12日,教育部了《公布同意设置的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本科新专业名单的通知》(教高[2010]7号),其中列出新专业25个,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名列其中。重庆大学、湖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南昌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沈阳建筑大学共6所高校被批准从2011年开始招生。重庆大学于2011年9月开始招生。该专业紧扣国家节能减排的大政方针,呼应世界各国日益重视的建筑节能问题,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1]。

如何建设新专业以及完善教学体系;如何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拔尖型创新专业人才,创造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上述开设该专业高校共同面临的问题。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适应国家社会的要求,对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新专业建设进行探索研究尤为迫切和重要[2]。

对大多数高校而言,新专业是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基础之上筹建起来的,新专业有其突出的特点,其建设发展思路不能等同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为此,笔者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建设为比较对象,对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进行了探讨。

一、专业建设思路

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是培养具备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在建筑节能设计、建筑可再生能源应用、建筑能源管理等领域,从事项目策划与管理、研究与开发、咨询与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项目管理、工程应用型与科学研究型人才。

从培养目标看,要求该专业学生掌握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的基本理论;掌握建筑节能设计、建筑能源管理、建筑运营控制的基本原理及方法;具备建筑设备用能分析、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设备自动化控制等专业知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建筑室内外环境控制为应用目的,其涉及的技术层面以暖通空调技术为主展开拓展[3]。而建筑节能技术工程专业围绕以节能为基础的建筑领域,包括建筑构造、建筑材料、建筑设备、能源管理等方面。显然,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建设思路无法体现新专业的特色和优势。为此,对于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建设可以考虑按照以下思路进行。

(一)师资建设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大多以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教师为基础进行专业建设。根据建筑节能技术工程的专业要求,从专业建设角度看,必须引进建筑、建材和建筑电气专业教师。对有建筑类专业的高校而言,可以考虑共建的方式,让其他专业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和教材建设。由于专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对于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有发展的眼光以及全局观念才能建设好新专业。同时,对于有条件的高校,应该从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中培养后备力量,以确保师资队伍的稳定和发展。

12高等建筑教育2012年第21卷第6期

王勇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应用研究

(二)学科建设

学科发展以本科建设为基础。任何学科,不管目前的学术地位以及影响力如何,没有本科教学作支撑,就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国家层面讲,建筑节能是国家的一个战略重点领域,涉及一个巨大的产业群体[4]。从社会角度分析,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中的任何产出,均存在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仅仅是增加经济总量,关键是各种形态的业主可以从全寿命周期中获得较大的经济收益,这才是学科发展的动力。另一方面,建筑节能作为全球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一,对社会发展是有益的。为此,建筑节能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来建设和发展。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建设,其建设内容应注意系统性和可持续性,保证有不同专业研究方向的人才梯队,保证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教学体系的构建

对于教学体系的构建,可以从培养方案和教材建设两方面进行。

(一)培养方案的形成

培养方案是教学体系建设最重要的环节,涉及到学校对专业的定位以及办学思路。通常情况下,培养方案较重要的环节有培养规格及要求、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课程体系的构成及学分要求、实践环节以及教学安排等方面。

培养规格及要求是指毕业生应该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对于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而言,学生应该掌握与建筑节能相关的基本理论、原理及方法,对建筑节能具备全局观和系统观。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要求具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节能系统仅仅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需要掌握的建筑节能体系中的一个方面,室内外环境控制方案不是新专业掌握的重点,这恰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要求的重点内容。因此,从培养方案看,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不同的。

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是一个全新的内容,其中一些课程创新色彩浓厚,国内国外均无建设经验可以借鉴。对于主干学科和主要课程,作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中的传热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等重要专业基础课内容,在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教学中应注意筛选。结合专业建设需要,可考虑重新编写教材。对新专业而言,应该注重建筑节能相关基础理论的讲解。对传热学,重点应放在与建筑维护结构相关的传热理论;对流体力学,应该以基本的流动方程与输配系统中节能调节分析的基本理论为重点,明渠以及堰流等不作为重点内容;工程热力学中基本热力学概念以及基本热力循环理论应该让学生掌握,而与建筑节能无关的循环及流动过程等不作为重点。笔者认为,应整合三大专业基础课内容,以建筑相关的流动与传热为主要内容进行专业基础课程的安排。

课程体系建设的构成中,除专业基础课外,专业课是课程体系的重点。建筑节能原理、建筑节能技术、建筑节能工程、建筑能源管理成为新专业的主干课程,其他课程体系应围绕主干课程进行建设。而建筑环境学、流体输配管网、冷热源、暖通空调等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重要的主干课程,仅仅是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专业课程建设中的参考或作为选修课程开设。对学分要求,可按照课程体系进行,总的学分以及毕业最低学分要求可参照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

设置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实践环节,但各阶段的实践内容均不同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应该掌握建筑节能产品与材料的节能原理和生产过程,实习地点为产品生产单位以及节能公司。而环控系统以及施工单位的认识实习才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重点。新专业的就业对象一般为节能系统及能源管理公司,因此,毕业实习应该与毕业设计结合,围绕此类业务开展毕业设计。

(二)人才需求分析

建筑节能已被国家列为新兴战略性产业,社会急需培养大量高素质建筑节能专门人才。为顺应这一需求,加强规范管理,政府机构纷纷成立了以建筑节能为工作目标的行政单位。中国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下设建筑节能与科技司,专门负责拟订建筑节能相关政策和发展规划,并负责组织、实施、监督重大建筑节能项目。全国各行政省、直辖市纷纷成立建筑节能管理机构。如重庆市城乡建设委员会已专门新增建筑节能处,负责全市建筑节能管理、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建筑节能运行监管、建筑节能法规制定等工作的开展,下属区县也设立相应的机构和岗位。与此同时,大量的建筑节能技术研发与咨询机构相继成立,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成立的建筑节能与新能源研究中心,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成立的环境与节能研究院从事节能技术研发,重庆市依托重庆大学等单位成立的建筑节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深圳市成立建筑节能重点实验室。建筑合同能源管理等类型的企业也如雨后春笋纷纷产生。建筑节能的问题一直深受全球关注,联合国环境开发署下设能源、气候和可持续发展中心中门负责安排节能相关工作,尤其是建筑节能。近年来,其在中国支持了超过50个与建筑节能相关的项目研发。美国能源基金会等也频频在中国招聘建筑节能相关专门人才。

在能源与环境问题的国际大背景和国家节能减排的基本国策指引下,建筑节能一方面具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和市场需求,另一方面中国高等教育还未系统培养该专业人才,主要通过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等专业进行补充。人才总需求预计10万人/年以上,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机构需要大批系统掌握建筑节能知识专业人才,按照建筑节能规划,每个县级以上部门需要配备该专业人才;各类国内、国际非政府组织也正在中国大量招聘建筑节能专业人才。

二是,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院等也大量需求该专业的人才。

三是,能源咨询、能源管理、能源服务等公司的建筑节能人才需求。

四是,房地产企业、建设工程公司等。

五是,机电设备企业等。

三、结语

对于一个新办专业,由于建设的复杂性,其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很多经验要通过建设过程中的不断总结才能逐步完善。对于目前而言,需要思考的问题有:在理论教学中,如何尽快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和专业实践的问题;在拔尖型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提高拔尖性人才的社会参与能力,把握实践教学活动度的问题;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处理和解决、科研问题、实际工程项目的能力。在全社会的关注下,在高校一线教师的努力下,新专业建设中的问题将会得到逐步解决,专业建设也会逐步完善,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为国家的建筑节能产业注入更多的新生力量。

参考文献:

[1]孔昭瑞.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一个发展前景看好的新专业[J].长江大学学报,2010,33(5):9-10.

[2]余晓平,付祥钊,殷利.浅析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学科理论基础[J].建筑节能2011,39(3):76-80.

[3]程建杰,李维,龚延风,等.环设品牌专业建设的研究,中国电力教育[J].2012,225(2):25-26.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3

建筑技术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建筑本身发展所形成的传统建筑技艺,如我国都有的木构斗拱技术,地中海地区的掩蔽与半掩蔽式地域气候建筑;二是由现代技术科学发展而移植过来的理论与技术,从而形成建筑新理论与技术,如太阳能建筑、生态建筑技术、高技术、轻技术等;三是哲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的渗透,通过影响建筑师的观念、思维方式和设计方法而作用于建筑造型两个重点:空间和表皮,其特征是空间的数学化与生成化、表皮的复杂化与媒介化。整合建筑技术就是基于以上建筑技术的多样性,在建筑设计中注重或者综合体现其中的技术因子,构建信息时代建筑的技术美学之维。微观上讲“整合建筑技术”就是要考虑建筑过程中,用景观学或者风景学的观点来决定场地的方位,从而构筑建筑物,不仅考虑美学的问题,而且还从设备的角度来决定建筑的供热、制冷和照明。因而,这种建筑技术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源和资源,为居住者尽可能地提供最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整合建筑技术”在某些方面不仅在结构形式上,而且还在功能上体现生物的自适应、自调节、自我完善功能,从而带给人们舒适、安全、高效的栖息环境;在设计上它结合自然、遵从仿生学的原理、具有生态学的经济;在景观上它融入环境而对环境无害。总之,“整合建筑技术”的设计思想最初源于节省能源的需要,继而上升到保护环境的高度,它是基于建筑科技营造与系统生态原理和市场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具有高效的资源代谢过程,完整的系统耦合结构及整体、协同、循环、自生功能进化的复合型建筑技术。

2国外建筑技术教育

2.1德国

重视技术是德国建筑界历来的传统。从开创了现代建筑设计教育体系的包豪斯,到战后成立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无不反映出这一传统。成立于1953年的乌尔姆设计学院,把建筑设计教学从以前在艺术、技术之间摇摆的立场,明确地转移到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来。“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技术分析的能力和勇气,而这种分析是基于工业生产程序、方法论、设计原则、完善的功能和文化哲学观点之上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认为美学原则必须是在理性的、科学的基础上的发展。设计过程体现为科学性的理论和科学性的工作方法的结合。以技术理解作为基础的设计不是停留在形式效果的层面上,而是对问题的良好解决和技术性、系统性的完整深化。虽然该学院于1968年因财政问题关闭,但是其以技术理解为基础、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相结合的设计过程,对德国的建筑设计和建筑教育发展影响深远。发展至今形成了以培养完备的专业素质和注重综合技术训练为教育出发点的高等建筑教育体系。

2.2英国

英国建筑界有着重视技术的传统,下面仅以诺丁汉大学建筑环境学院为例。英国诺丁汉大学建于1881年,是英国著名的重点大学,以其出色的教学质量赢得了国际声誉。诺丁汉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其建筑学院在全英国建筑学院中名列前茅,在生态建筑和建筑节能方面尤为著名。由于当代建筑活动中,建筑设计越来越成为多种因素制约下的结果。英国建筑教育对此也有敏锐的认识,因此从一年级起就围绕设计主线展开造房子的全面知识。建筑历史、理论、设计、绘图、结构、环境、技术等知识在设计课中都有体现。讲课的教师同时也是设计课的教师。例如在一年级设计中,就有关于房屋热损失计算、结构与材料、当代建筑分析、古建测绘等内容;二年级设计有对环境作出反应的题目;三年级则更是把技术作为设计的起步点。

2.3美国

战后美国大量的建筑需求,刺激了全美的建筑业发展,随着大批的现代派学者,如W•格罗皮乌斯、密斯•凡德罗等移居美国并受聘于各大学建筑系,传播了现代主义建筑的一系列建筑教育观点,将现代主义运动推向了高潮,同时也宣告了以宾夕法尼亚大学为代表的“学院派”单一教学体系的退场。密斯•凡德罗离开包豪斯以后,曾任美国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这位现代主义大师、杰出的建筑教育家,在美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教育改革,并形成了密斯学派。密斯非常重视建筑技术,他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重要途径;他认为没有思想是因为没有技术,包括对建筑材料性质与性能的深刻认识。因此,他在制定教学大纲时,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落实在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及哲学等人文学科中。到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建筑教育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全美目前设有建筑学专业的院校共有108所,在多元化的背景下,各院校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然而教育最终必须面向就业和社会竞争的需求,在同样的社会背景下有着需共同遵守的准则。在近年欧美建筑行业不景气和“持续发展”等浪潮的冲击下,美国的建筑教育界对培养目标、指导思想、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NAAB(美国国家建筑资格认可委员会)在1987年就提出,美国建筑院校所设的课程务必覆盖四大方面,即:建筑技术、建筑设计、实践和历史文脉(包括建筑史、建筑理论、社会科学)。然而多数学校仍然只重视设计,忽视其他三方面,特别是建筑技术。建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工程技术和科学知识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对技术的忽视最终将限制学生将创造性的方案设计能力转化为工程现实的能力。同时,还提出了整合思维的专业教育指导思想。所谓整合是指将文化、科学、知识、技术加以融合为“我”所用。具体到教学指导思想就是指要使学生具备全面综合地考虑问题的能力,通过广泛的知识储备和专业训练,把传统的封闭式的建筑学专业教育转换为一种现代的开放式的学科教育。

2.4法国

法国建筑学院中仅设有建筑学一个专业,不再设与建筑相关的结构、水电及空调等技术专业。这些技术类专业分布在不同的部属“工程师”院校中。法国建筑学院内,工程类的课程比重很大。从大一到大四都有涉及结构、建筑物理及旧建筑翻新使用的课程安排。但涉及的内容和中国院校授课内容不尽相同,较多涉及选型、实例分析,更重视实用性和新科技的结合。设计教学组织以小组为单位,以建筑师教学为主,并由辅导教师、高年级学生等进行辅助,同时非常重视跨学科的交流。综上所述,虽然各国的历史传承不同,建筑教育也各具特色,但建筑教育仍以设计教育为核心,注重设计的创造性,重视建筑技术的运用,特别在建筑应对可持续发展方面及时跟进。设计与技术课程的整合较为普遍地采用设计工作室的方式。在工作室的机制下将各个类型的设计题目与相应的技术知识进行整合。但大多数学校基本上保持技术课程的相对完整性,而英国诺丁汉大学则更加强调整合,相对完整的技术课程较少,大部分课程已与设计课结合。

3我国建筑技术教育

在建筑技术教育方面,对学科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学科体系建设长期缺失。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业迅猛发展,但也存在规模大、速度快、粗犷型的建设发展模式,加之建筑业存在垄断、半垄断现象,使得建筑业对建筑技术科学的需求意愿不高。我国建筑设计与施工在精细化和重视科学技术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甚大。这也导致我国科技界在课题立项、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投入以及成果评奖等方面,长期忽视建筑技术科学。建筑技术科学的研究基础是实验研究。因此,发达国家很重视建筑科学实验室的建设。我国这方面的实验室严重不足,以至无法进行重复性验证有关规范标准所需的符合ISO标准的实验室数量。另外,为制定标准和规范所需的许多重要参数也由于缺乏研究和实验支持而付诸阙如,致使我国这方面的标准规范,常常只能以套用ISO标准为主,缺乏自主研究和科学验证,由此在实践中造成的损失难以估量。近年来这种情况略有改观。科技部已在华南理工大学建立了我国首个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也在重庆大学建立了首个山地城镇建设及新技术重点实验室。清华大学也建立了建筑节能中心和由科技部与意大利环境与资源部共同建设的中意清华环保节能楼。但对于占全球建筑量近一半的大国而言,该领域的实验室和研究单位仍偏少。

清华大学的建筑教育思想体现了建筑技术的革新,表现在学科认知与学科教育理念上,具体由清华大学前任院长秦佑国教授提出的清华大学建筑教育的新思想:建筑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建筑教育是理工与人文的结合;建筑学科的构成是建筑学、城市规划和景观学三位一体;建筑教学是基本功训练和建筑理解相结合;学生能力的培养是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建筑师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办学目标是保持清华传统与创建世界一流建筑学院相结合。清华大学将暖通空调专业更名为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并入进入建筑学院,组建建筑技术科学系。这些年来,该专业和建筑学专业结合,在建筑节能、绿色建筑评估、生态建筑与规划、室内外微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发展迅速,成果显著,在教学方面也有较好的配合。推进建筑技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强调技术类课程的建筑和人文性讲授。新技术,自工业革命以来就一直成为建筑界乃至艺术领域的重要话题,是每一位建筑师进行建筑创作的根基,同时也构成了现代建筑的典型与精髓。城市化建设的发展繁荣和技术变革的日新月异,现代建筑创作越来越受到新技术的影响;建筑师对新技术的驾御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建筑创作能力。现代国内建筑师与国外建筑师的艺术创造力的差距,集中表现在其对建筑新技术的运用能力上。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外建筑学教育的开放、开发、启发式的体系和对建筑技术教学的重视;另一方面则是国外建筑界对建筑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运用。特别是在国内一些经济较落后的地区,这样的差距显得尤为突出,严重地制约着当地建筑创作水平的提高。

4建筑技术实践的多样性与可整合性

21世纪以来,对未来能源的关注使人们对可能再生的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力资源等产生极大的兴趣。例如,在太阳能建筑中可利用高技术系统监控供电、供暖、供热水系统的运行,可自动调节太阳能面板的角度,自动清洗太阳能面板上的灰尘,自动加水、加温等,从而使建筑与新能源的利用结合更紧密。另外,由于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推动起来的绿色运动,使得建筑学与生态学的概念相结合,建筑中适用技术与生态技术的运用,为减轻噪声对城市建设的负面影响提供了可能,强调生态整体效应技术,是利用结构技术、构造技术、材料技术、设备技术,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实现建筑的气候适应性及低能耗运动,如托马斯•赫尔佐格对建筑外皮动力控制的研究,柯里亚在管式住宅形态中对炎热气候条件下建筑通风等方面的研究,杨经文的“生物气候学”研究及尼古拉斯•格雷姆肖利用建筑围护结构所做的降温节能综合考虑等。生态技术在科技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中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为现代建筑注入与高度科技、高度情感相结合的人文色彩,如在大型和大规模建筑中的运用使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联结、相融合,尽可能地减少人为行为对自然要素的破坏。适宜性技术的选择不再是简单的轻技术、高技术,至于采用何种技术,应该根据所处的地域环境、建筑建造和使用过程中的投入产出比进行最优化选择。而传统的乡土技术中设计方法和策略的挖掘和借鉴,丰富了建筑师的创作手法,同时传统建筑技术的再利用,有利于当代建筑更好的表现历史文脉和场所精神,如埃及建筑师哈桑•法赛,他在设计中总是采用和发展传统的技术策略,并利用当代物理学和人体科学的成果对其进行综合的评价,以保证其满足现代的需要,如埃及传统建筑中的木板帘和捕风窗的利用,在低造价的条件下,很好地解决了热带建筑通风和遮阳的问题,使建筑具有浓重的乡土气息。

而在“高技派”建筑师中也逐渐开始注重技术的合理性应用,福斯特对技术进步的信念也是坚定不移,他认为“技术是人类文明的一部分,反技术如同向建筑即文明本身宣战一样站不住脚”,他一直强调“适宜技术”,认为自己对技术的依赖从来没有超出“适度”的范围。福斯特对“适宜技术”的广义理解是:决定采用某项技术时,要根据当地条件判定,而不论其“先进”与否。他说:“高技术不是其本身的目的,它是实现社会目标和更加广泛的可能性的一种手段,高技术建筑同样关注砖瓦砾石乃至木材和手工活”。的确,福斯特的作品虽然包括被称为“世界最昂贵建筑”的香港汇丰银行大厦,但他设计的法国弗雷尤斯专科学校却借鉴了伊斯兰建筑降低室内温度的方法,采用蓄热能力强、热稳定性好的混凝土结构,用一个“太阳能烟囱”组织高效的自然通风,造价适中,效果良好,这就是“适宜技术”。生态问题的解决依赖于合理的技术方案的提出,然而,合理的技术方案并不仅仅限定于高新技术。一方面,不合时宜的高新技术的昂贵的建造费用、运行会用和维护费用,本身就会造成能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高新技术的应用往往强调技术的普适性,不顾建筑的地域性、场所和文脉,运用大量的高新技术材料和结构工艺手段,在形式上与环境产生极端的冲突,这种普泛的、缺乏地方历史感和文化蕴涵的纯技术性表达,被许多建筑师视为“毫无文化底蕴、毫无个性生机的无根的胡诌”。因此,生态问题的解决更依赖于适宜性技术的选择,即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侧重建筑技术的适宜性、高效性,通过普遍的建筑设计手法,精心设计建筑细部,提高对能源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耗费,保护生态环境;同时有选择地借鉴当地建筑文化传统和技术,使建筑具有一定的地方特色,从而实现技术的人文提升。

新时代建筑学要能集大成,兼容并包更多的内容,又要纲举目张,言简意赅,精为提炼,再加以整合。如今宜将建筑技术相关学科扩为“整合建筑技术”,强调“整体的观念”、“辩证的统一”。中国建筑师则应将建筑创作建立在对传统的合理提炼、对气候的积极适应,以为创作者心智的充分发挥上,建筑形式应追随气候因素,社会经济实力,实践中较好地发展乡土技术,天然采光、通风、无污染、低耗能的建筑,又应用生态建筑、智能建筑、绿色建筑及绿色城市中低碳技术的开发,这些都整合了建筑技术的内涵,同时又发展了建筑技术的外延。这些符合人们对理想环境的追求,高技术与高情感的平衡,使得建筑师重新认识并研究东方建筑哲学和建筑科技,并将其整合在新技术当中。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4

关键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生态平衡;集成创新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应用创新,是协调生态环境、能源消耗与城市建设、建筑发展关系的重要纽带。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各国对生态环境的变化越来越重视,尤其是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传统建设模式下资源消耗巨大,导致当前能源出现短缺现象。这种发展条件的影响,绿色、生态等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基于此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应运而生,为满足人们对低碳生活的需要,绿色建筑发展的推进,加大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传统建筑企业高能耗、污染严重等向集约化、节能化、生态化的转型,积极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明确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目标,将其作为当前建筑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

1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介绍

绿色建筑理念发展下,为了适应绿色建筑的要求,不断在施工技术中融入绿色、节能、环保理念,随之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应用越来越多。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其核心在于“绿色建筑”理念,结合当前生态环境建设要求,改变传统建筑施工技术形态,及时对建筑施工技术进行节能化升级。整体来讲,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施工技术、科学技术、创新性技术、节能技术等于一体,在绿色建筑施工中是创新型应用,对绿色建筑未来发展至关重要[1]。当前阶段,绿色建筑中的绿色施工技术模式主要划分为两种,其一为被动式技术;其二为主动式技术。两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模式在施工中的应用目标一致,都是为了帮助建筑施工项目保证施工质量基础上,减少建筑施工能源消耗,节约更多资源,将建筑施工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协调建筑工程是生态环境之间的平衡、和谐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真正帮助建筑施工企业改善传统施工经营模式,实现绿色化、可持续发展[2]。当然因为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中包括很多高新技术元素,加上绿色建筑项目结构复杂、施工周期长、内容多元化等的影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实际发展与应用中,存在一些难点。绿色建筑施工期间,施工技术的应用尊重建筑项目特点的同时,还要考虑自身技术特性,对节约土地、节约能源、节约材料与节约水源等方面科学协调[3]。加大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力度,科学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升级创新,真正将绿色建筑、生态环境、资源保护、可持续发展统筹结合。

2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原则研究

基于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研究,正确认识其对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对集成创新的原则进行总结研究。综合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需要与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特点,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归纳为四点。

2.1经济性原则

对于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来讲,其作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组成,主要目的是帮助绿色建筑完成施工,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期间,在基本施工技术基础上,还要提高施工资源利用率,科学对施工资源进行整合,以此来优化绿色建筑施工模式,帮助绿色建筑施工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从多角度实现绿色建筑资源控制、质量提高、生态效率以及建筑施工的经济效益等多方面共赢。尊重经济性原则基础上,帮助绿色建筑更理想的规划建设方案,实现建设目标。以经济性原则为前提,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优势发挥到最大化[4]。

2.2协调性原则

协调性原则主要体现在绿色建筑施工项目的各个元素方面。首先是生态环境与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绿色建筑施工中,不管选择主动式施工技术模式或者选择被动式施工技术模式,都会对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遵循协调性原则,科学协调生态环境、绿色建筑施工的关系[5]。其次施工技术方面的协调,尤其是高新技术、节能技术、基础技术等方面。技术的相互配合对建筑工程施工质量保证非常重要,所以必须从统一性、合作性、协调性等角度出发,调节技术之间的冲突,为施工的顺利完成创造有利条件。

2.3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的遵循,要求开展基础创新之前,必须认识到绿色建筑施工项目作为一个整体性项目,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是建筑项目整体的一部分,所有技术集成创新都需要在绿色建筑施工项目整体下完成。加上绿色建筑工程拥有完善的系统,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均属于主系统的子系统创新,集成创新效果关系着绿色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与经济效益,这方面也是整体性原则的体现,所以这方面必须严格遵循[6]。

2.4系统化原则

系统化原则的遵循体现在绿色施工建筑设计效果、节能效果等评定上。绿色节能效果的评定,需要绿色系统运行与绿色建筑施工技术有效性等方面的支持[7]。从绿色建筑施工系统整体出发,以系统性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系统化流程,保证技术集成创新的顺利完成。同时还涉及到绿色建筑系统的多样化以及模块化,这些都是集成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系统化原则的体现[8]。

3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的有效措施

通过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原则研究,结合当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现状,积极在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中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同时在系统化、协调性等原则的引导下,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尽可能实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对绿色建筑资源科学整合与合理配置。综合“后勤工程学院绿色建筑示范楼”建设项目为例,展开详细深入的研究。

3.1项目介绍

该项目是当前绿色建筑集成创新处理最具代表性的项目之一,项目设计理念借鉴美国绿色建筑相关标准,根据我国在绿色建筑施工方面的要求标准综合设计,灵活融合两种绿色建筑标准的核心,组建专业绿色建筑施工团队,及时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进行创新,并取得理想的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创新效果。项目位于大学建筑学区中,属于综合性建筑结构,包括住宿、饮食与办公等多种功能。项目整体布局为“T”形,建筑范围广,整体建筑层次属性为底层,建筑结构以在混凝土结构为主。

3.2技术集成创新中的被动式节能体系

根据当前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要求,以建设项目出发,积极对被动式节能体系进行创新。被动式建筑技术模式作为绿色建筑施工的重要组成,根据建筑项目具体要求,从自然资源方面入手,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自然光、自然风、水源等。自然资源在绿色建筑施工设计中有重要地位,也是创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有利条件。自然资源在建筑项目中无处不在。如室内自然光的运用、外墙日照温度的设计等,自然条件还会影响到绿色建筑施工的遮光系统方面。被动式建筑节能体系的打造,主要内容便是自然资源,这方面有效缓解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在节能环保方面的压力,帮助绿色建筑项目对自然资源实现充分利用。此次建设项目中,综合建筑施工周围条件为前提,建筑主体的理想设计位置与方形为“坐北朝南”,建筑结构因为属于综合性类型,所以必然会设计地下车库。地下车库通风要求更高,所以更好地发挥其功能性,及时设置“采光通风井”,这样不仅可以改善地下车库通风情况,同时也为地下外墙位置设计的绿化带提供了有利条件,满足坡面绿化技术的科学应用,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绿化处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筑结构的南立面,根据绿色建筑设计要求,科学设计玻璃幕墙系统,由此对室内环境有效调节,尤其是温度与空气的变化,真正从节能、采光以及设计、绿化等多方面实现了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创新,同时对被动式节能系统进一步完善。科学协调被动式技术的创新应用。

3.3技术集成创新中的主动式建筑节能体系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中,积极打造主动式建筑节能体系。综合当前绿色建筑施工中的变频技术、最新照明技术以及智能控制、声控技术等,对主动式建筑技术模式进行升级,融入节能创新理念,从多角度完善主动式建筑施工技术体系,增加更多新技术。此次研究的施工项目中,及时对室内空调系统进行创新,在原有结构基础上增设直流变频风机盘管,作为新型节能空调技术,在很大程度上帮助绿色建筑工程减少资源消耗。不仅如此将空调流通功能明显凸显,空调系统的整体流通率明显提高。此外在客房区域、宿舍区域基本建筑施工系统基础上,增加智能控制系统,融入全新的磁卡操作模式,可以对该系统进行声控,方便操作的同时,减少系统运行能耗。科学运用光控操作,搭配主动式建筑节能体系中的空气质量监控体系,科学控制绿色建筑工程智能系统运行。对于主动式建筑节能体系中的电力系统,对传统技术及时创新,科学应用“分相分散无功补偿技术”,有效控制电力系统的智能化设备,节约主动式建筑节能系统运行的电能消耗。对于卫生间以及楼道等,照明系统作为重要组成,分区域实施模式化照明,既可以满足不同条件下的照明要求,有能够提高照明资源的应用效能,实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的集成创新。

3.4技术集成创新中的其他综合技术应用体系

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中,除被动式建筑节能体系与主动式建筑节能体系之外,还有其他综合技术应用体系。根据建筑项目具体情况,提前做好周围环境与自然条件等调查,尤其是其中的水源方面。积极对水处理技术进行集成创新,贯彻落实“因地制宜”的技术应用与创新理念,对周围自然生态区域、水循环系统等进行科学规划,建造景观性绿化湿地,从而真正实现绿色建筑施工中生态多样化、景观系统完善。其他综合技术应用体系还包括屋顶绿化技术,基本绿化基础上还涉及到垂直绿化处理,丰富建筑结构绿化体系,改善建筑项目的生态环境。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结合对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的研究,认识到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的重要性。真正从多方面实现绿色建筑施工的优化与技术升级,同时进一步完善绿色建筑施工体系,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绿色建筑施工技术应用效用。

参考文献

[1]涂斌.绿色建筑施工技术集成创新作用机理实证研究[J].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2020,No.20(10):117-120.

[2]党山东,华明.绿色施工理念下建筑工程管理的探索创新分析[J].名城绘,2020,000(004):P.1-1.

[3]李爱军.建筑施工管理及绿色建筑施工管理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No.599(02):149-150.

[4]范广清.绿色节能建筑施工技术应用分析[J].科学与财富,2019,000(032):317.

[5]胡松洋.绿色住宅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分析[J].名城绘,2019(2):0345-0345.

[6]胡波.关于绿色建筑材料在土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研究[J].科学技术创新,2019(16):125-126.

[7]马胄.建筑工程施工中绿色节能技术的应用与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9,016(019):18-19.

[8]李勇胜.分析房屋建筑施工中绿色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J].中国战略新兴产业,2019,000(010):21.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5

关键词: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1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离不开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但由于以下因素的限制,使得体系不健全,无法满足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需求:

(1)推广体系不完善,没有认真把握各方面的因素,过于注重新技术的研究,而对于新技术的推广力度不足,譬如政策、教育、市场等方面,未能取得应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方面,科研部门和地方政府单位,没有建立起技术研究方面的长期合作关系,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另一方面,建筑企业没有主动搜集关于新技术的信息,很多新技术面世一段时间后,被其他建筑企业所应用,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才逐渐被本企业所重视。

(2)建筑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这一点主要是因为长期受到传统经济的影响,很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受到了政府的行政干预,以致在市场化的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没有认识到新技术的推广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系,企业进入市场之后,新技术的推广模式一成不变,效率低下。笔者认为,建筑企业是建筑生产活动的主体,追求的三大目标是质量、进度和成本,新技术的采用,一方面可以提高工程施工效率,降低工程成本,另一方面是提高质量管理的科技含量。

(3)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的建筑质量管理需求,建筑行业的技术市场,包括专业的技术协会、技术中介、非政府推广服务组织、科技企业等,但这些都是我国目前建筑行业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薄弱环节,与国际先进的国家相比,差距甚大。长久下去,建筑企业的新技术只能局限于模仿,难有突破性的发展。

2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完善建议

2.1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

建筑工程的质量管理技术具有公开性的特征,放眼建筑市场,各种各样的技术手段层出不穷,但真正适合本工程进行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手段,需要在分析本工程质量管理需求的基础上,并结合新技术手段的特性,进行因地制宜地应用。因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作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首先政府要加大力度推广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作为重点项目来抓,确保资金和相关政策的到位,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打造优质的政策平台,而建筑工程企业应该借助政府的政策力量和资金支持,配合推广质量管理的新技术,发挥质量管理新技术研究成果的效应。其次是针对那些推广难度比较大的新技术,一般情况下其推广费用高,而且风险大,需要发动国家相关机构辅助推广,而针对那些具有高推广效益,而且可操纵性强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可发挥市场本身的调节功能,并鼓励其他的推广主体参与推广,以形成多元化的推广体系。最后是将政府推广和市场推广两种模式相结合,一方面可以解决宏观调控方面的技术共享,另一方面按照市场运作的法则,建立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在政府的引导之下,建立符合市场化要求的多元化立体模式。笔者认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应该结合外部宏观环境的政策、法律、政府机构等,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2.2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

目前我国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部门很多,在推广的过程中,出现重复推广的现象,这不仅仅是推广资源的浪费问题,对于推广效率也产生了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在这些推广部门当中,真正能够担任推广职责的部门基本没有,很多推广问题的解决,一般都需要借助政府宏观调控的手段,但这对于新技术的市场化来说,不利于长久性的发展。因此,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的推广主体,必须建立在政府相关部门授权的基础上,同时具有技术研究能力和推广能力的综合性组织结构。这种机构的形成,一方面是建筑院校、科学研究单位、技术推广部门等展开多元化合作,针对一定区域内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技术需求,联合进行技术研究、开发和推广,这样就能够避免技术推广与管理需求之间的脱节。另一方面是推广项目以市场为枢纽,采取具体措施联合建筑企业、技术科研单位、教育机构等,以激励的方式,协调参与各方的利益关系,鼓励多个主体的联合参与。

2.3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

为了优化建筑工程质量管理的新技术推广服务方式,拓展多种推广的服务方式,使得推广体系呈现多元化的特征。在推广服务方式的选择上,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一方面是技术科研人员与建筑企业联合推广的服务方式,这种服务方式的前提条件是建筑企业确定自己生产过程中质量管理的具体所需,与建筑院校、科研机构等技术科研单位签订技术指导合同,稳定双方的合作关系。采用这种服务方式,可以在一定从程度上解决由于技术缺失而造成的质量管理技术能力薄弱的问题,两方的结合又能够确保各自的利益,实现共赢。另一方面是以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为推广的主体,建筑工程在实施的过程中,质量管理工作如果遇到技术性的难题,可以委托建筑技术咨询服务公司进行专业化地解决,这种模式的成本高,但效率高,工程质量管理的任何疑难杂症,基本都可以通过这种专业化的公司协调解决,建筑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和任务量,适当地借助这些公司的力量,提高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的含金量。

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质量管理体系新技术具有针对性的特征,即需要根据工程现场工程质量管理的实际需求和基本条件,因地制宜地进行推广,但由于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推广的主体不明确、新技术的推广服务方式单一,未能在技术层面上给予建筑单位适当的质量管理指导,使得建筑企业选择的技术不适合具体工程的质量管理。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体系,通过建立质量管理新技术推广的新机制,为新技术适时应用指导性原则,并明确质量管理推广体系的主体和拓展新技术推广的服务方式,要结合建筑工程项目的具体情况,调动推广主体积极性,建立现代化的推广体系,为避免重大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马文杰.试论建筑施工质量管理及新技术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08(24):24-25.

[2] 文英兰.关于如何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问题的探讨[J].城市建设,2010:212-213.

[3] 吴瑞祥.浅谈建筑工程常见质量问题和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措施[J].建材与装饰(下旬刊),2008(7):149-150.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6

关键词: 自然辩证法,可持续发展,建筑设计,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创新观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自然辩证法(Dialectics of Nature)是马克思主义对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科学技术观、科学技术方法论[1]。它从人和自然界的关系出发,来考察作为这一关系中的客体的自然界,作为这一关系中主体的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以及作为这一关系的中介的科学与技术。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建筑工程正是一个重要的中介。通过建筑工程的作用,人类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越来越处于主导地位,并促使这种关系日益和谐、更加友好。对现代建筑工程的正确认识,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2]。

很多人认为建筑是展现空间构筑物的艺术,建筑物反映了人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与自然、社会的需要也一直都是建筑界关注的焦点,为了使这些关系融洽和谐,进而促进人类文明的提升和环境效益,新的时代背景下有必要发展绿色建筑[3]。

传统工程发展模式正由过去的高消耗、高污染型向高效生态型模式转变。相对于建筑学科而言,虽然具体的建筑专业知识是广泛且有差异的,但建筑从古至今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反应了社会整体的发展方向,它与其它事物是密切相关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理念现代科学革命带动了现代技术革命,进而又引起了新一轮的产业革命,最终导致社会生产力的巨大进步,并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极其深刻的变化。

1999年国际建筑协会(UIA)在北京举行的大会上《北京》的发表[4],表明“21世纪的建筑学”将全面体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在新世纪表现人类文明的建筑必将遵循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及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断前进。可持续发展重视自然界,并着力研究资源,尤其是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研究环境污染的控制和治理等问题。这显然承认了自然界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因此可持续发展的本质首先是唯物的;其次,可持续发展将研究的客体―――人口、资源、环境、经济、自然和社会等要素视为一个互相影响和作用的系统,以系统的观点、整体的观点全面地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可见,可持续发展是架构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之上的,自然辩证法是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和哲学基础。建筑行为中包含了以不同形式大量消耗、改变和转化自然资源的过程,显然这些行为在各方面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必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在进行建筑设计时,以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要求,基于高效使用资源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原则进行建筑设计,而不仅仅是满足功能和美观的要求以建设绿色、环保、节约型社会为目标,从而不断提高人类的生活环境质量。

建筑设计是一个创作过程,完成一件设计作品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理论。自然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一般方法的科学,其研究目的就是为了合理地处理人与自然的矛盾[5]。建筑设计作为一项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活动,必然要遵循自然辩证法。系统观、科学技术观和创新观是自然辩证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设计中体现这三方面内容必然会对建筑设计有所启示。

系统观

现代系统观认为,事物的普遍联系和永恒运动是一个总体过程,要全面地把握和控制对象,综合地探索系统中要素与要素、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系统与系统的相互作用和变化规律,把握住对象与内、外环境的关系,以便有效地认识和改造对象。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在今天“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指导下,在一个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年代,人们已经不满足居住在一个个孤立的、毫无生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而是要居住在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相协调、相统一的绿色建筑体系内。这就要求建筑师在进行设计中必须有综合思维的能力,在错综复杂的诸因素中,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6]。一个建筑的设计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

科学技术观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工具,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建筑设计必然要满足科学技术观的要求,建筑自动化系统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建筑节能技术,这是自能源危机出现后在建筑领域内出现的设计大趋势,节能设计通过对建筑的围护结构、环境控制、能源系统和自控测量等系统的设计达到节约能源,使建筑在各种自然环境下处于一种超低耗能的状态。当前的建筑设计早已不只是要求画出平面图的时代,而是要求有直观的效果图,甚至要求有虚拟现实的出现。建筑效果图是建筑师展示其作品的设计意图、空间环境、色彩效果与材质感的一种重要方式;而虚拟现实技术则可以使用户能够在吸收多种信息后,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计算机技术以其简单易用、易修改,可重用、准确真实和易存储传输的特点已经成了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创新观

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中的永恒主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给建筑业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并取得了宏大的成绩,但是在“全球化”思想的影响下,给人一种千街一调、百城一色的感觉,因此建筑设计需要创新,需要营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建筑设计是一件艰辛而复杂的智力劳动,一项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诞生要求建筑师有全面的设计知识、扎实的设计基础和丰富的想象力。建筑设计的创新过程,决非直接搬用国外的设计作品,而是一个不断要否定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的过程。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往往就建立在巧妙地解决了许多难点的基础上[7],而一个有特色的建筑即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建筑往往就会得到大家的欣赏。

结语: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任何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和取得的进步,都是依靠遵守自然辩证法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当然对于绿色建筑的研究取得的进步也是这样的。绿色建筑是未来建筑的一个方向标,在社会和科学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绿色建筑将成为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发展方向,社会持续发展的理想建筑模式。对于未来的建筑工程而言,只有做到了建筑与事物间关系的相互统一,才能产生优秀的建筑设计和成果,才能符合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胡春风.自然辩证法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

[2]陈子辰,许为民.自然辩证法―――在工程中的理论与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社,2008:162.

[3]张统生.绿色建筑―――建筑领域涌起的新潮[J].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8):37-39.

[4]翁翼飞,张麟.可持续发展与自然辩证法[J].焦作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2):46-49.

[5]国家教委社会科学研究与艺术教育司.自然辩证法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124.

[6]何镜堂.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J].建筑学报,2002(9):18219.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7

【关键词】工民建筑;节能措施施工;技术特点;发展方向

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对住宅建筑的环境质量要求也日益提高,人们对于自然能源无限度使用,现在已经造成了自然能源的严重缺乏,在工民建筑施工中技术手段的节能,便有了至关重要的意义。

1 现代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

在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滞后的施工技术已经逐渐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化、节能化、智能化等诸多特点新型施工技术。其应用形式主要为以下几点:

1.1 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工民建筑施工中,建筑物表面采光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对自然光线的利用,采光技术可以分为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两种方式。工民建筑物对于光线的直接利用主要表现为传统的侧面采光概念,这种方式采光的空间局限性较大,因此,现代工民建筑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应用,尤其注重的是对光线的间接利用。光线的间接利用能在更大区域范围内为建筑物提供自然光线,而且能够提高光线质量和视觉舒适度,并且有效节约了日间建筑物供热能源的消耗。

1.2 太阳能技术的应用。太阳能是一种来源广、无污染、可循环使用的天然能源之一,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工农业生产,以及各种功能的现代建筑物中。现代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将遮阳、散热与太阳能收集一体化,并逐步向混合型太阳能应用技术的趋势发展,太阳能技术的应用是现代节能科技与建筑施工技术的完美结合。工民建筑中太阳能施工技术主要是利用阳光反射装置为建筑物提供光照和热量,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2 如何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

在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具有科技含量高、能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等特点。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促进建筑工程行业的节能、高效发展,同时对于区域内生态环境的保护也有着极大的作用和意义。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虽然在建筑工程技术人员,以及相关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下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与进步,但是仍然不可以放慢前进的步伐。进一步强化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创新,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2.1 对建筑节能要加强宣传,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工作的开展。通过一系列的有效途径,宣传建筑节能的政策和法规,以及建筑节能对国家的能源安全、社会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需要把建筑节能工作提升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小康社会的高度上来重视。政府的有关部门与建筑的研究单位、建筑施工、建筑开发、建筑设计、建筑监理以及物业管理都需要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建筑节能这一集约型社会的事业中,以确保建筑节能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与技术可以真正得到贯彻于施行。进行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利用建筑节能技术和与之相配套的产品、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公共的知名建筑的建筑节能改造多种形式的推广示范,积极稳妥的推进建筑节能开展。

2.2 严把建筑节能设计关,制定建筑节能标准规范。要针对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气候条件,制定颁布实施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形成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出台工业建筑和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建立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规划部门要从节能角度进行城市、住宅区和建筑群体规划,设计部门要充分考虑建筑楼体的排列组合形式,建筑物的朝向、体型、体量、平面布置绿化、外部围护结构、新型节能材料和技术的应用。

2.3 加大建筑节能技术开发应用工作力度。充分发挥科技人才优势,加强对节能材料和节能技术研究,为建筑节能提供技术保障。在西方发达国家,建筑节能已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要积极引进和借鉴国际上成熟技术、体系,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推进建筑节能,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他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尤为重要。

2.4 开展在用建筑节能改造工作。按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对在用建筑作调查分析,研究制订在用建筑节能改造的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经济政策和标准规范,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在用建筑节能改造工作的开展。选择在用建筑进行节能改造的试点示范,加大对在用公共建筑的节能技术改造。

2.5 积极引导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促进新型建筑材料的推广应用。引导墙材生产企业通过科技进步和产品结构调整,发展利废及建筑垃圾等再生墙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利用粉煤灰、工业矿渣、废石膏、石屑等各类工业废弃物生产的粉煤灰加气混凝土砌块、石膏砌块、蒸压粉煤灰砖、蒸压灰砂砖、混凝土多孔砖、陶粒砌块等,推广应用散装水泥,节约宝贵的耕地资源和木材资源。

3 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应用的意义

在我国现代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已经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并且得到国家,及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鼓励,因而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有效降低了建筑工程的施工成本。建筑工程节能施工技术强调的是对于传统能源的节约利用,而是尽量多的应用太阳能、自然光线、天然材料等无污染的可循环资源,这也就无形中减少了人造建筑材料的利用,自然也就在客观上减少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投入,对于工程项目经济收益与社会效益的实现也是极为重要的。工民建筑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应用,对于建筑工程整体技术应用水平的提升也是极其重要的。

4 结语

进入21世纪之后, 建筑师开始自觉利用交叉科学观念处理高层建筑上出现的问题,结构形式的跨越式进步、材料设备的变化和更替以及生态、智能技术与建筑功能的有机综合等等,都成为建筑师关注的新热点。总体来说,我国工民建筑工程中节能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的,并在与世界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的比对过程中,进一步得到发展与完善,基本适应现阶段我国建筑行业对于施工技术的要求。但是,建筑行业施工技术管理人员不能安于此类,而是要不断对现有的工民建筑节能施工技术的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更好的遵照国家政策,发展绿色、科学、和谐、稳定、安逸的节约型和谐社会。

参考文献:

[1]周翠英,黄海龙.如何加强工民建筑工程施工中节能技术的创新与发展[J].湖北建筑学报,2007(6)

科技与建筑的关系篇8

关键词:建筑技术;建筑艺术;关系;发展

1、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关系

1.1建筑技术

从广义上讲,建筑技术几乎囊括了建筑行业的全部技术,优秀的建筑产品通常是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产物。基于建筑史角度,每每建筑行业取得前所未有的进步,多以新材料、新技术的问世为主要标志。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相辅共生,建筑艺术的发展建立于建筑技术的发展之上。

纵观建筑史可知,建筑艺术的发展往往落后于建筑技术的发展,有时还会成为阻碍其应用于实际工程的破坏力量。以举世闻名的法国艾菲尔铁塔为例,从当时的建筑技术水平出发,改变之前的石拱形式是时代要求,但受传统形式影响太深,巴黎人一时还不能接受新的造型,导致设计师最终只在底部徒增了毫无实用功能的铁拱。

1.2建筑艺术

建筑艺术是时代的忠实记录者,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是人类本性更高级别的独特表达方式。物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飞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建筑艺术的观点。许多城市在发展过程中都特别注意技术与艺术的二者统一,为了使城市更具有代表性,往往将特殊建筑设为地标建筑,由此,有必要提高建筑技术,使建筑产品在造型优美的同时还兼具环境友好的特点。

建筑艺术的影响因素众多,不仅只有建筑技术,而且还有经济、政治、文化、地域环境等等,其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建筑思潮这一因素。在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地的建筑艺术风格迥异且炫彩纷呈。建筑艺术往往以颠覆性的观点及独创性的理念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因此其要想在更高层次上发生根本性改变,必须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为依据,此时的建筑技术既是实现建筑美的前提条件,也是决定建筑艺术走向的决定性要素。

1.3两者关系

在当代建筑学的发展过程中,建筑技术是各种科技融合的结果,其表现极其活跃。而建筑艺术是一门集合了造型艺术在内的感性学科,通过理性学科的建筑技术实现建筑结构与施工材料的科学性与合理化,将建筑产品所包含的抽象美具象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建筑产品包含多重属性,技术性与艺术性只是其中两个属性。技术是理性的、物质的,艺术是感性的、精神的;技术是艺术的基础,艺术是技术的体现。时代不同导致建筑技术水平不同,相应地,建筑艺术风格也有所不同。除此之外,不能忽视艺术对技术的反作用,因为建筑技术同样会受到所处时代的审美取向影响,例如罗马人因不满足简单粗糙石柱抬石梁的结构技术,便创造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四大柱式一样。

2、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的发展

飞速发展的现代建筑对建筑外观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建筑师始终致力于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术完美融合的探索道路上。正如奈尔维在总结古代建筑发展到现代建筑时所言:“结构化的建筑导致出力与美感,技术知识与艺术手法的综合是建筑创造的真谛”。

2.1深化建筑艺术,提升建筑技术

社会风气与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受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影响较深。纵观我国上下五千年多年的历史,盛唐时期的生产力发展到了鼎盛,人们的审美观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些变化都能在建筑产品上寻得到印记。现阶段,科技日新月异地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人们在追求实用性的同时还特别注重美感的存在。因此,在具体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加强对建筑技术的监督管理,有利于保证技术与艺术的和谐统一。

现代建筑施工中,人们通常首选施工工艺为一次浇筑成型的清水混凝土进行施工。混凝土表面光滑平整,色泽均匀,外观大方,施工结束后只需在混凝土表面涂上一层保护剂,无需其他修饰即可将一次浇筑成型的混凝土表面当作装饰面,这种方便快捷的建筑技术因符合现代人们对实用性和美感的追求而备受追捧,并广泛适用于各种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从而提高了建筑技术水平。

2.2加强建筑技术,推进建筑艺术

建筑产品成型需要建筑技术,离开了建筑技术,其他都无从谈起,试想如果一个人连吃饭都成了问题,他还会有心思去想精神层面的活动么?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环境是用石头简单堆砌而成的石屋,以木梁柱式结构形式呈现,彼时的建筑技术是打石、砌石、砍树、架梁;到了奴隶社会,建筑技术在有所发展的生产力下也有了很大进步,罗马人意识到原来石材、天然混凝土也能用来建造,此时的建筑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也相对成熟并稳定,催生了建筑艺术的出现。拿我国明后期建造的紫禁城来说,当时的建筑技术日臻完善,皇城修建得气势磅礴,美轮美奂,这与建筑师总结先人优秀的建筑技术经验脱不了关系,因而其艺术价值也更有研究意义。

2.3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技术观和艺术观

每个时代的建筑多多少少都会对当时的技术与艺术有所呈现,因为技术与艺术历来就是人类发展长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任何反技术、反艺术的行为都是在与时代对着干,脚跟自然也站不稳。真实存在的技术能造福人类,是实现社会目标、增加一切可能的手段方式之一。针对人的存在来说,艺术的进步既包括物质的改善与丰盈,也包括这种进步是否有利于人的发展与进步。从1990年之后,人们越来越关注“可持续发展”这一先进思想,而生态可持续建筑正是这种思想通过建筑技术实现的产物。生态可持续的技术要求是将建筑技术视为改善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人性化方法,是在现实与未来之间架起一座沟通桥梁的建设性手段。

3、结语

建筑技术与建筑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二者不可分离,不能因当前技术水平限制艺术创作,也不能为了盲目追求建筑艺术而无视建筑技术。只有建立在建筑技术基础上的建筑艺术才能体现建筑艺术的真正特色。纪念碑与纪念建筑群的形象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宫殿富丽堂皇不禁会使人追忆昔日帝王的权威,小小的亭台楼阁会使你静静地欣赏诗情画意的乐趣,这是建筑艺术的魅力,也是建筑技术的呈现。如何正确运用最贴近时代气息的建筑技术完成令人满意的建筑造型,使人们日益增长的功能要求得到满足,是建筑师们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

参考文献

[1]俞樟南:《建筑艺术与建筑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J]商品混凝土,2013(07)

[2]李卫:《对建筑艺术与技术关系问题的再诠释》[J]浙江建筑,2013(08)

上一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范文 下一篇:农业的最新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