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传播范文

时间:2023-09-23 22:40:42

科技传播

科技传播篇1

1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农业是一个大学科、大系统,农业科技传播更是一个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不仅涵涉农学、传播学、科技方法,而且还包括三者之间的相关相联相生的知识,是一个集成学科。研究农业科技传播不仅要掌握大学科的理论,同时还得关注这些学科之间存在那些相关相联相生东西。2003年以来,国家对“三农”的日趋重视,国内政府职能科研院所、高校相继成立了一些农业科技传播研究机构,如中国农业科学院成立了农业传媒与传播研究中心、中国农业大学成立了乡村传播研究所,主要从事农业科技传播研究,研究领域涉及传播主体、受众、媒介等方面。通过多年努力,我国农业科技传播的研究取得了不少的成绩,由于社会环境和农民文化水平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影响,科研成果转化为实现的生产力还相对较少,农民运用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还较弱。

1.1对传播者的研究

1.1.1对传播者涵概内容的研究

传播者是传播活动的发起人和传播内容的发出者,是位于传播起点的个人、组织、社会的混合体,是整个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核心力量,决定着传播的内容、范围、速度、质量等方面。有学者从广义的角度看传播者,黄家章、李思经(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传播者可以分为大众传媒机构、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涉农企业、各类农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农村的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意见领袖等众多组织和个人。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者主要包括行政管理部门、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气象监测部门。只有政府管理部门的积极参与,才有可能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保障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实施下去能力和效益。也有学者提出传播者单一论,李昕(2011)指出只有加强提升政府统筹规划意识与主导作用,才能将农业信息传播建成一个集计算机、通信、光电、遥感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信息传播系统,实现农业生产自动化、现代化、网络化、一体化。不管传播者是从广义上还是单一上看,都认为现阶段我国的农业科技传播者政府是核心,只有政府的全力的参与,农业科技传播才有动力和生命力。

1.1.2对传播者存在问题的研究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48%,而美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80%以上,英、法、德等农业大国都超过60%。国内学者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了其中的原因。扈映(2006)在其博士论文中指出我国农技推广组织决策效率不高的原因主要是链过长、成本过高以及委托过程的行政化,提出了委托人非政府化的建议。王彰奇(2010)从政府管理上分析,指出影响国内农业传播效果主要是没有建立起以需求为目标、市场为导向、整合所有的涉农资源构建高效、简便、快速、实用的平台。黄家章、李思经(2010)指出从传播能力方面分析了农业科技转化率低是由于传播者能力不强,缺乏捕捉有用的农业科技价值敏感性,对于新技术、新产业及产前产后的专业知识敏感度低。吴德进(2008)指出必须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相结合,以符合农业科技传播的特点,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笔者赞同吴德进这个观点。农业科技传播既不能让政府管理部门又当演员又当导演还当经济人承担全责,也不能政府全部放手不管全部商业化,而是政府主导与商业化运作主体的模式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

1.2针对传播媒介的研究

1.2.1针对传播媒介定义的研究传播媒介是指承载并传递信息的物理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传播媒介从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为代表的大众媒介向新型媒介的互联网、3G手机等方向发展,成为农业科技传播中不可忽视的部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内学者多数认为大众传播媒介多元化是农业传播的主流。程琳(2011)当前科技传播媒介主要有报章杂志、书籍、广播电视、网络、学术会议、成果展览、专利公布、技术转让、产品销售、学校教育等;面对多元化的传播媒介,传播者将会选择方便、快捷、高效、准确的方式将科技信息传达给广大受众,那么多元化传播途径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方式应当是多样化,既有农技推广员、宣传板、广播、电视,又有计算机网络、手机电话等现代新兴传播媒介。迟凤玲(2008)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电视、广播、报刊和杂志等在内的大众传播和农技推广站、农民培训班等在内的人际传播两大类。笔者认为还应将信息 移动技术、网络技术等列为第三大类新媒介传播。

1.2.2传播媒介内容的研究国内学者从多个角度对传播内容进行了研究。贺倩(2008)通过依赖路径以改变习惯,将农业科技传播分为内部路径依赖与外部路径依赖,提出了突破传统路径的快乐路径、时尚路径、媒介路径和多元供给路径。李明德、杨凌裕、张行勇(2009)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媒介主要是在政府的公益性条件下,呈现出农业科普期刊特色不鲜明,农村电视节目资源匮乏,广播节目远离农村实际,农村网络普及率较低等特点。提出了建立公益性与商业化相结合的传播集团或合作组织经营运作农业科技传播,做到农户针对性、可操作性吸收科技知识并用以指导农业的生活生产。陈志强、黄鸫(2008)受众与电视传播数量质量的角度进行数据分析(农广播频率10套占全国总广播频率的0.42%,对农电视频道5套占全国总电视频道的0.4%;央视的“致富经”、“金土地”90%以上的农户能收到其中之一,但没看过的高达48.5%),认为当前农民不爱看涉农节目主要原因是全国统一的涉农节目太少质量不高造成的。正因如此,有的学者认为央视农业节目不如地方电视节目好。吕孟涛(2010)指出我国地域广,不同地区的农户对农事的关注点大不同,地方电台本土性、及时性正是满足地区农户最有效的填补。也有学者认为信息化时代已到来,手机、网络将是最好的传播媒介。张绍程(2010)手机短信平台的便捷、经济、实用、及时等优势等解决了多年来一直困扰农业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彭光芒(2002)提出了整合不同型的大众媒介并调整大众媒介的运作方式后综合性的媒介传播将中克服电子媒介的弱点,弥补传统媒介的不足,成为服务“三农”的有效载体。纵观上述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会发现,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方法、途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但对受众的接受信息多少、怎样反馈信息等方面研究较少、关注的力度还不够。笔者认为未来一段时间大家将深入研究的内容,重点完善,将农业科技传播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

1.3针对传播受众的研究

传播学上对受传者的研究称为受众研究(或称受众分析)。农业科技传播来系统中,受众是指接受农业科技知识和信息的不同个体,是农业科技传播者的服务对象。分析研究推广对象的基本属性是农民自觉树立接受新事物的意识、改进农民行为、增强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环节。因此,了解受众、尊重受众、收集处理受众反馈信息既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研究内容,也是农业科技传播的重要原则。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针对受众信息需求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信息渠道与农户自身文化素质方面着手研究的有马赛平、盛晏(2006),认为我国农户获取信息的成本高,缺乏便捷、快速、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从而导致搜索信息行为消极;加之我国当前农户自身文化素质偏低,使用科技信息过程中降低信息的使用价值。从农民掌握信息维度研究的蒋建科、谭英、陈宏(2005)认为农户需求农业科技类信息是从知晓度、理解度、赞同度、信奉度加以理解的,指出了建立农业专业频道将是贫困地区窟信息供求的矛盾,缩小信息鸿沟的差距。同时,认为农业信息专业合作组织协会或信息专业户当前农业科技传播的农民主要接收信息的主要途径。朱倩、黎翠红(2011)认为农业科技的受众整体素质不高,吸收农业科技知识的能力程度不一,提出了:了解农业科技知识,掌握多方面资源和信息,加强培训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做好信息反馈通道。从研究受众接收的新型模式的吴务进(2008)认为从构筑现代农业科技传播体系,分析了农业科技传播投入不足、科技成果供需脱节、农业科技人员素质不高等方面,提出构建现代工业农业科技传播———农业专家大院等五种模式,对农业科技传播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思路、方法和建议。还有从受众的性别方面着手研究的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劳动分工已由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模式正向男女统筹兼顾家庭与农活模式转变,新模式要全面推开需漫长的时间过程,也说农业科技传播的内容、媒介、策略必须随着受众的改变与时俱进,作出必要的调整和改变。但针对农业科技传播过程中的受众选择行为、受众心理以及传播者与受众间如何互动等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还须深入研究。

1.4农业科技传播模式

农业科技传播系统是将农业科技知识跨越时空使不同个体间实现知识共享的过程,不同的传播者对受众的不同认识,所采取的传播模式也不尽相同;同时受众的个体差异对获取信息的能力、途径、方法等方面也不一样,他们就会选择适合自己获取信息的模式。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整个农业科技传播系统的好坏。目前我国学者对农业科技传播的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农业科技传播模式按传播方式可分为交流式和辐射式,按时空关系可分为历时性传播和空间跨越式传播,按受众群体可分为定向传播和非定向传播。创新综合大众传播媒介模式研究的王彰奇(2010)认为农业科技传播的成功经验模式就当集优点整合在一起,提出了构建集媒体宣传、热线咨询、网络传播、实地指导、教育培训、示范开发六位一体的互动农业科技传播模式。王子齐、刘波(2006)提出了重建农业科技报务体系需整合科技特派员制度、产业化科技服务体系、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和农业科技传播工程资源,同时建立公益性与经营性“双轨”运行机制是实现农业科技传播有效途径。李昕(2011)在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进村入户“最后一公里”推行五位一体将是解决农业科技信息传播制约因素极佳的对策。深化经验模式的赵庆惠、张雨(2010)提出了以科技特派员为核心提出了七种农业科技传播的新模式,同时认为科技特派员是群众需要与社会发展必然产物,是适应现代农业最为成功的传播范式。笔者认为不管是对所有成功经验模式有效整合还是深化某一种成功经验模式,其目的都是让农业科技传播整个系统有效运转,在受众满意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运行成本才是真正的目的。还有学者在其他们方面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蔡培良、翁伯琦(2012)指出因农业科技传播受地域性的限制,大规模过培养新型农民和职业农民必须采取区域需求,满足农户多样性的学习,采取精准传播,为避免大而无用。贺倩(2008)通过搭建绿色通道、建立绿色标准、实施绿色处理、跨越绿色壁垒四个方面,提出了农业科技绿色传播的构建方式。董红、朱秋安(2008)认为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活动效率低下,主要是没有反馈的信息系统,不知道对象需求,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的对象的已转向女性,提出了具有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参与式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模式。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农业科技传播模式必须与时俱进,不断改变调整已有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只有受众认同的模式才是最佳的、最好的模式。

2研究评述与展望

科技传播篇2

科技传播通常是指科学家、科学机构内部的学术传播与探讨交流以及科学家对公众直接或间接进行的科技知识与科学价值观的传播。可见,科技传播可分为两方面内容:一是针对专业内容的学术传播;二是面向公众的知识普及。

1988年,邓小平同志所提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当今的国际社会大环境下是非常受用的,国家的强弱及其在世界舞台的位置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及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因此科学技术具有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价值,它已逐渐渗透于社会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经济到政治,从物质到精神,从军事到国际关系等等。也正是因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体现,才使得科技本身具有被传播的必要,随之促使科技传播也产生了其独有的社会价值。因此,人类科技文明与进步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离不开科技传播的推动,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日益深刻和重大。

二、科技传播的社会价值

1.有利于加强社会科技氛围的培养与社会成员科学素养的提升。科技传播得以顺利进行离不开社会科技氛围的良好烘托和具有较高科学素养的社会成员的大力支持与认可,同时,社会科技氛围与社会成员科学素养的良好形成更需要通过科技传播过程来得以实现。

现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科技传播工作,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来实现科技认识、科技思想、科技态度的传播及科技知识的普及,从而增进社会成员对于科技的认识、理解和支持,提高全民的科技活动积极性。就我国而言,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水平远不及发达国家,据第八次中国公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公民比例为3.27%,相当于日本、加拿大和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因此,大力进行科技传播是我国目前重中之重的大任之一,只有进行好科学技术传播活动,才能促使科学知识很好的被普及,随之提高公众对科学技术的认识与辨别能力,进一步强化其科学素养,从而形成全社会理想的科技氛围。

2.有利于加快科技知识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科学技术本身不仅是一种知识形态,而且也是一种潜在的社会生产力,要使其发挥其最大效能,转变成现实的生产力,就要通过科技传播活动过程,将科技与生产三要素即劳动者、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相结合,从而实现其最终转化。

首先,科学技术与劳动者相结合,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科技认识及科技知识掌握程度,从而提升其生产技术的业务能力,以实现改造自然和造福社会的目标和要求。其次,科学技术与劳动工具相结合,使得科学技术被“物化”,不仅促进了劳动工具的进一步创新和变革,而且推动了新的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最后,科学技术与劳动对象相结合,既拓宽了劳动对象范围的广度与深度,又促成了一批批新的富有创造力的劳动对象不断涌现;既提升了劳动对象的利用效率,又推动了劳动对象的发展与革新。

3.有利于构筑完整而准确的社会文明体系。第一,科技传播摒弃了人类落后的思想观念。在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传播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切事物现象的产生都不是凭空而来,更不是魔法作怪,而是有其科学原因和根据的。从各个方面为人类指明了方向,消除了迷信与邪说,彻底改变了人类原有的落后观念、态度和行为。

第二,科技传播推动了人类正确文化观念的形成。通过对科技知识的新的认知,从根本上为人们树立了正确的社会文化观念和辨别事物是非的能力。这些被修正过的新的符合伦理道德和实践考量的正确理念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文明体系的进步与变革。

第三,科技传播提高了公众对于科学技术成果的关注与认知程度。现今很多由科技所引发的现实话题与热点现象通过大众传媒等渠道逐渐引起了公众极大的关注与讨论。通过科技传播过程,多项科技成果都十分公开透明的展现于公众前,经由大众及时间的考量、分析和推敲后,不仅影响着科技成果的改善,更加促成了人们对于科技所持的新的价值观念的形成。

4.有利于促进科学技术自身的全面发展。随着科技传播活动日益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与人们的生活当中,它不仅成为了一种社会“作料”,更成为了社会生活所必不可少的“催化剂”,科技传播的社会效应可见一斑。科技传播与科学技术两者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因而,科技传播的迅猛发展必将带动科学技术本身的全面进步。

三、科技传播所形成的负面效应

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技传播也不例外。虽然科技传播对社会具有很多的积极作用,但是它的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小觑的。例如:高科技犯罪的频发、原子核裂变的毁灭性灾害、各种能源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等等,这些都是科技发展的同时人类所应付出的必然代价。可见,科技与科技传播越进步,科技所带来的社会消极作用就越明显。

因此,我们在推动科技发展、加速科技传播的同时,应该尽我们所能有意识的最大程度降低科技传播的负面效应,并研究利用其它科技知识来进一步解决这些负面影响。

四、结束语

科技传播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坚实纽带,它不仅是促进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更是推动社会各领域不断进步与完善的要素。对科技传播不够重视的结果,必然是科技的落后和社会的停滞不前,因此根据我国国情和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更应加大对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加强对科技传播的重视程度,不断拓宽传播领域、壮大传播队伍。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根本与契机的今天,科技传播将会充分的呈现出其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乔瑞金.科学进步论[M].海洋出版社,1992.

[2]孙宝寅.科技传播导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7.

[3]吕乃基.科技知识论[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科技传播篇3

>> 浅析网络科技用词的构成方式 利用网络科技 促进家园合作 体育运动联姻网络科技 浅析计算机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向 中小型网络科技公司多元化营销问题研究 网络科技与哲学文化的关系 网络科技论文质量评价研究 网络科技对会计实务的影响探析 上海汇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中信网络科技 “金角”成势 网络科技期刊质量的新内涵探讨 网络科技信息资源评价综述 小型网络科技公司业务推广策略研究 李汶钊:网络科技弘国粹 网络科技发展及信息安全管理分析 运用网络科技 实施创新教育 网络科技公司商务管理改进的思考 凹凸网络科技SifoScopes CM系列产品简评 网络科技视域中房地产电子政府 国外网络科技新闻标题的翻译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也包括个人发起组织成立的科普网站,如科学松鼠会();非专门科普网站,包括综合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新浪网科技频道(.cn),腾讯网科技频道();也包括政府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如人民网科技频道,还包括媒体网站的科技专栏等。

而人民网等政府门户网站则分设IT与科技频道,将商业性、产品类内容剥离 “科技”,使得科技频道更为集中地介绍“科技政策”“自然”“生命”“发明”“产业”等内容,少了综合门户网站的商业味道,使得科技更为“纯粹”。除了科技频道的集中传播外,科技信息亦常见于其他各频道中,其中以健康频道、军事频道、育儿频道尤为突出。

1.3 网络传播更注重时效性

网络的出现,使新闻的时效性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高新技术的发展给网络科技传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文本编辑也较报纸稿件或广播电视节目更为自由,可以把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各种文本编入主文档并根据需要调整文本长度,亦不受截稿时间或播出时段的限制,而新闻的前后过程中对新闻的改动都非常方便,同时全天24小时滚动发稿,真正实现了即时性、实时性和全时性。凭借这一优势,网络媒体的竞争力使传统媒体望尘莫及。

目前,多数科技类网站都设置“滚动”栏目,几分钟更新一次,24小时不间断报道,着实做到了“全时报道”。同时,每条新闻标题后紧跟时间,时间精确到秒。这样力争第一时间信息的更新速度堪称“高效即时”。真正做到了与事件发生、发展过程同步报道。

2网络科技传播中存在的问题

2.1 海量信息导致无效传播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网络上每天更新的科技新闻中夹杂着很多重复的、无价值的、甚至是虚假的科技新闻。“海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给科技新闻的有效性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科技网站大面积“撒网”,“捕捉”科技新闻,造成出自不同媒体但内容相同的新闻被重复收录的情况时有发生,有些甚至标题都完全相同。例如,某著名门户网科技频道2009年11月22日的《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0:33)、《欧洲重新启动大型强子对撞机》(10:49)、《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重启》(12:11)、《欧洲重启大型强子对撞机》(15:19)4篇文章分别由《北京晨报》、《南方日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转自新华社的消息,主题内容都一致。甚至登载的《北京晨报》和《北京晚报》的2篇稿件连标题都一模一样。而该网站在转载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问题,一律“收入囊中”。

另一方面,超文本平行链接,使检索结果失去整体性,分散读者的注意力。传播的内容良莠不齐,有些对受众来说甚至是“信息垃圾”。科技信息数量的增多只是给受众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并不会增强人们对信息的选择力。受众要在千余条新闻中搜索自己需要的内容,很容易使受众无从下手而迷失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从而导致无效传播。

2.2传播的内容科技含量低

纵观各大网络媒体的科技频道,可以发现其科技传播的内容更加注重的是传达产品广告信息而不是普及知识。例如,新浪科技频道科技频道分为“科技”和“数码”两个部分,“科技”部分偏重于IT、电子、互联网类的报道。“数码”偏重于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报道,侧重于对产品功能的介绍,传播的是产品信息。即使剔除了IT、电信、互联网等栏目,“科学探索”中包含了天文航天、自然地理、生活百科、历史考古、生命医学等方面知识性比较强的稿件并不多,占整个网站内容的十分之一不到。

在新浪科技频道的新闻报道中,除去那些产品推介类软文,消息占了绝大部分的比例,逾七成的报道为消息,通讯和深度报道均不到十分之一,缺乏科学时评。拥有采访权的两个栏目,一个是“电商观察”,一个是“焦点人物”,这两个栏目的选题主要集中在科技企业经营者的访谈,而这些对企业家的报道中多数介绍的他们的行业竞争状况、他们的产品,他们的优劣,鲜少提到科技知识方面的内容,有广告营销的痕迹。在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知识性比较强的自然科学领域很少涉及,科学家和研究成果的介绍基本上没有。总的看下来,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更像是IT行业和互联网行业的信息集中地,在这里可以看到最新的成果介绍、最新的行业消息,却很少有一些科技热点知识的介绍。即使有重大科学事件的专题报道,也是把其他传统报纸的文稿集中在一起,缺乏知识性解读。

同时,各大门户网站的科技频道科技新闻的报道题材也非常有限,科技新闻应该包括科技信息、科学知识、科技政策等方面。在各个网站科技频道的报道中,主要涵盖的是动态性和时效性比较强的基础研究最新进展、产品研发最新成果、科技领域发展动态。很少有涉及到有关科学知识和科技政策方面的新闻。

网站管理者可能认为信息性比较强的科技新闻比科技知识更加能够赢得受众的眼球,提高广告投放率。但是科技传播内容的失衡将会造成不利影响:不但会限制网站的内容建设与持续发展,同时也限制了受众获取全面的信息,而且不利于科学知识的普及和科学精神的弘扬。

2.3 单纯信息整合缺乏原创

网络新闻的处理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粘贴新闻、编辑新闻、组织新闻、解读新闻。网络科技新闻亦是如此,目前大多数网站都没有采访权,造成大部分科技类网站的内容多以粘贴传统媒体的科技类新闻为主。他们将各种不同形式、不同新闻源的素材简单地堆积在一起,展示给读者。这种简单的Ctrl+C(复制)加Ctrl+V(粘贴)的操作方式,造成新闻素材内在关系没有得到展现,不同形式的信息之间也未能做到相互补充、相互丰富,实质上是一种平面的堆积,读者无法立体的了解到科技事件的全貌。

“原创的才有生命力”。这个原则不仅对适用于传统媒体,对网络媒体同样适用。科技类网络媒体目前的内容还处于单纯的转载,堆积信息的阶段,缺乏对新闻源的判断,也缺乏对科技事件的解读,这样像批发商一样到各个传统媒体去“进货”然后“堆卖”给读者形式只能让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阅读新闻。

科技类媒体的的多数稿件转载自传统媒体,即使来源标识为自家媒体的稿件也大多是缺乏时效性的信息“整合”:把几条内容相似的新闻直接粘贴在同一标题之下,“做加法”即找一些背景材料塞进去,扩展原新闻的内容,并没有解读或者评论;“做减法”即把原新闻的内容整段删减掉,并不是精益求精。网站的管理者在没有采访权的情况下,在收集新闻的过程中应该更加重视新闻质量,选准有内容的新闻,在处理海量新闻的过程中,不能简单的把所有的新闻堆积在一起,而是应该把内容进行分类处理,科学解读,防止信息的同质化和碎片化。同时,可以就自己所了解的内容进行科学评论和深度报道,加强和受众之间的互动,把受众的信息反馈给新闻源,如此才能体现Web2.0时代网络科技传播的优势。

2.4 把关弱化,内容缺乏准确性

科学技术是理性的、严肃的。科学精神是严谨的、求实的。这就决定了科技新闻报道对于真实准确的严格要求,从而也使过去的科技新闻报道常常给人以距离感。将深奥的科学道理或严肃的科技事件以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形式表达出来,应该是现代科技传播应该追求的目标。然而万事皆应有度。通俗不等于庸俗,硬新闻软表达也应注意尺度,一旦过度,就会喧宾夺主,偏离报道方向。如果为了迎合受众猎奇心理、吸引眼球、增加点击率而刻意追求噱头,过度滥用轶闻趣事,便会落入“娱乐化”的俗套而与严肃、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背道而驰。

相比于其他传统媒体在传播过程中的强势姿态,开放性、多元性、草根性、自主性是网络传播吸引受众的地方。然而,缺乏有效地把关,过度的放开导致的了信息的泛滥,网络媒体大量转载其他媒体的新闻时,并没有过多的考虑这些新闻源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科技新闻和社会新闻的本质区别在于它必须遵循一定的科学规律,是可以通过实践来证明的。但是,受到目前大众传媒追求娱乐化、通俗化这些不良传播观念的影响。一些科技类媒体在处理科技新闻的时候没有把握好通俗性和庸俗性的界限。越来越多的科技新闻为了博得观众的眼球出“奇招”出“怪招”,损害了科技新闻本来的面目。

2.5传播内容同质化与碎片化

网络媒体信息容量巨大,传播的即时性又使海量的新闻迅速地增加。每天网络上出现的科技类信息多大上万条,这与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的分不开的。然而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巨大的信息量作为网络媒体的一大优势,同时也严重制约信息的有效传播。一方面,为了防止遗漏重要新闻,同时着力体现“大而全”的特色,网络媒体经常大面积的收录来自不同媒体的同一题材的新闻,有的甚至标题都是一样的。特别是科技新闻专题里面,为了全方位的展示某一事件或者事物,网络媒体收集了各大媒体关于这一事件或者事物的报道,在这些报道中很多内容都是一模一样,甚至标题都没有区别,从而造成了信息同质化,也不利于受众的阅读,浪费了空间和时间。

同时,网络媒体因为其“即时性”的特点,把新闻的时效性发挥到极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企及的。这突出表现在网络实时更新的大量“动态的、零散的、支离破碎的消息”。大量的即时信息的罗列,容易导致信息的碎片化:受众还没来得及仔细阅读已有报道,最新的报道已经更新,受众对新闻报道只有浮光掠影的印象,更不用说条理感了。碎片化的信息无法给读者展示事物的全貌,也不利于读者对事物的理解,影响了科技传播的效果,这种因信息多而杂带来的快餐化、简单化的消费式阅读非常不利于科技知识的普及。

3网络科技传播改进对策

3.1 加强把关提高内容质量

科技网络报道不仅在形式上要贴近受众,通俗易懂,更应当在内容上做到真实可靠,引导受众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因此要对报道的内容进行严格的把关,过滤掉虚假信息。一些新闻稿件可以聘请该研究领域的专家进行审稿,消息来源也尽量采用权威科技部门的信息,而不能道听途说,发表不负责任的科学信息。只有步步求证,严格把关,以严肃、严谨的态度对科学事件进行报道,才能发挥科技传播的正面作用。对于转载的稿件要严格把关,尽量采用权威科技媒体的新闻稿件,事先对新闻内容进行科学的判断,向科技专家、学者或权威人士约稿,增加稿件的权威性和可读性,为公众提供真实、全面、准确、权威的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庸俗化倾向。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受众的本我是趋向“享乐”与“刺激”的,他们喜好“新奇”“娱乐”的传播内容。防止科学新闻报道的泛娱乐化倾向,编辑在“把关”过程中还要防止科学新闻的煽情化,做到既理性又不失趣味。

网络科技媒体应该彻底摆脱简单复制粘贴、随意堆砌、重量不重质的新闻报道模式。首先要开辟值得信任的新闻源,主要集中在对权威传统媒体的信息转载上,对一些不可靠的新闻源要多加留意筛选;其次要开发多渠道新闻源:积极与新闻界、科技界、教育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拿到第一手的科技新闻;最后要动员受众提供有价值的科技新闻线索以增加原创稿件分量,从源头上增强科技传播力度是门户网站科技频道增强传播力、在博弈中取胜的法宝。

专业的科学信息对于外行受众来说,确实晦涩难懂。只有具备理性的态度、严谨的科学精神以及良好的职业技能的科学编辑才能做好科技类新闻。如今知识更新周期愈来愈短,编辑应当紧握时代的脉搏,提高自身科学素质,增强学习能力和传播能力,了解最新的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为提高全民的科学素养贡献一己之力。在编辑科技类新闻的过程中,科学编辑应当避免“误读”科学事件,过滤掉那些夸张、曲解、误传乃至杜撰的科学信息,做到讲清专业术语,报道深入浅出。

科技报道的科学性和专业性要求严谨、科学的表达方式,同时为避免枯燥,也提倡适当运用一些可以增强生动活泼效果并能提高可读性、悦读性的表达技巧。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必须注意“度”的把握,“过”与“不及”都会影响报道的准确性和正确性。因此,以严肃、严谨的态度进行报道——科技概念、科学原理、科技事件的介绍表述确切,数据图表、背景资料的引用准确无误,科技成果的水平、价值、意义的评价中肯恰当——是网络科技传播应该努力的方向。

同时,科技类编辑需要浏览大量科学新闻资讯,并快速消化科学新闻事件的内容,梳理清楚繁杂的科学新闻事件,制作出更具可读性的页面,整合成便于网络受众浏览的形式在网站上。网络的快捷及更新速度,要求编辑有较强的文字驾驭能力,有更高的文章价值判断力。编辑集科学新闻搜集、采写、改稿、页面制作等知识于一身。

3.3丰富内容扩大影响力

科技媒体需要接近受众,贴近生活,传播与公众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医药健康和食品安全等科技信息,侧重报道受众普遍关注的文化教育、农业发展、公共安全、科学新发现、医学新进展等领域的科技新闻,并传授节能环保等科技知识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挖掘新技术背后的经济价值和生活意义,真正让科学为受众的生活服务,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

目前大部分科技类媒体在选择题材时IT资讯、产品介绍占了极大比例,普及科学知识的稿件明显偏少,科技人物、科学方法、科学精神报道的稿件比例就更低了,显示出了传播中的偏重传递信息,忽视引导精神等问题。要更好地发挥科技频道在引导科学精神、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方面的功能,就要不仅追踪IT业界动态,更侧重生活科学的报道;不仅追求高效快速的消息,同时加强深度解析、科学评论;不仅关注科技前沿,同时解读科技政策,传授科学方法,更多地介绍科学新发现的意义、科技成果的经济价值和科技事件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

科技工作者的科学实践蕴含着厚重的人文精神。挖掘科技事件背后的人文元素,通过报道科技人物的献身科技、艰苦的科学实践活动,宣扬他们严谨、求实、执着、忘我的科学精神,不但可以使受众感受到浓厚的人文氛围,还可以为广大受众树立榜样,引导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提高公众对伪科学的辨别能力、对封建迷信的抵制能力、对科学的理性思维能力,促进公众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产、生活和工作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兰.网络传播概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田胜立.网络传播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3]匡文波.网络传播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4]李浩鸣.论现代科技传播的社会功能.科技创新与科技传播.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科技传播篇4

论文摘要:当前新闻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的时代,作为广播主持人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传播效果是值得研究和探讨的话题。作为主持人而言是传播中重要的一环,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通过科技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所以科技持化的应用非常重要。本文从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的重要性,然后分析新闻传播的科技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论述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科技应用于广播新闻传播,是符合历史潮流的,作为主持人而言也要适应这样的过程,同时通过科技化的手段把受众和广播有要的结合起来,但是广播科技化必尽还有一些问题,影响科技应用于新闻传播的因素有很多,传播过程中也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科技对新闻传播的作用逐渐在增大,推动着新闻文化的有效传播,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改变生活。然后科技在新闻传播应用过程中,会存在着一些问题,要合理解决这些问题,提高科技应用效率,加快新闻传播力度,是我们当前值得探讨的重要话题。

1主持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的重要性

主持广播新闻传播,要通过有效的科学技术手段来实现新闻传播的科技化,而这包括了对设备的引进,以及好的主持人培养,如果科学化仅仅停留于表面,不能达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那是很难能保证新闻媒体领域内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性,通过广播新闻传播科技化的深入,必将影响和带动新技术以及新知识,为新闻媒体面对新形势下激烈的新闻竞争,克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做强新闻媒体,让更多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科技应用于新闻传播,是符合历史潮流的,是连接着科技与社会的媒介,通过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可以提供新闻传播效率,正确影响人们的文化思想,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是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目地也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公众的文化需要,新闻媒体责任重大。新闻传播时,不注重走科技化发展路线,那么就会忽视新闻传播科技化的重要性,就会出现一些问题。当新闻媒体为了吸引公众的眼球,盲目更风,大力炒作热点,对一些缺乏道德的事件大肆报道,就会存在一些没有科学依据的理论,直接影响到公众的文化思想,对科学和社会生活产生不良的影响。

一旦广播媒体忽视新闻传播科技化的重要性,新闻传播就无法满足新时期形势发展的需要,也会成为新闻传播中的痼疾。如何加强科技在新闻传播的应用,改变报道形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正确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文化。

2 广播新闻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当前,全球科技化不断发展,信息技术不断突破,对各国的政治以及经济文化都带来很大的影响。然而在新闻传播中科技化发展程度不高,新闻传播中科技使用过少,从事科技新闻传播的记者编辑屈指可数,并且逐渐在减少,这就使得新闻传播的科技队伍力量在逐渐缩小。

新闻传播中部分新闻缺乏真实性,根本没有从实际情况出发,盲目编造,目的就是为了吸引公众眼球以及注意力,虚假报道太多,为了炒作一些低俗的题材,搞娱乐化,盲目炒作,没有从事件的真实面考虑,不健康的文化思想就这样产生了,影响着大众的正常生活。

在新闻媒体竞争越来越激烈,新闻语言类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些节目创新程度不够,内容呆滞,思想停滞不前,不思进取,而且方式老套,有些甚至完全失去一些原则,盲目性很大。新闻传播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有以下几点因素:首先是我国的经济因素,我国经济发展虽然迅速,但是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这样就造成新闻传播的两极化也比较明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新闻媒体都需要盈利,要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这样广告收入才能源源不断,因此会不惜一切代价来炒作赚钱,以此得到广告商的青睐。其实就是文化因素,我国的社会科普水平不是很高,也存在着很多,新闻传播时难免会造成一些问题。最后是业务水平原因,我国新闻媒体水平跟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有点差距。

3 如何加强科技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新时期新闻媒体竞争日益激烈化,给科技传播带来了挑战和机遇,机遇和挑战是一把双刃剑,因此,新闻媒体工作者应不断解决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加强科技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提高新闻传播效率,用正确的思想文化来指导人们,实现新闻传播的科技化。

新闻媒介应转变落后的传播工具,要引用科技化水平高的传播工具,加强新闻传播的科技化意识,组建一支科技水平较高的媒体队伍,新闻媒介应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迫在眉睫地从附属的传播方式转向为带有全局意义的传播方式上来,也就是改进传播方式,使之形成人人关心和重视科技的舆论氛围。

要打造新闻媒体的科技化品牌,不断激发潜力,增大发展空间。放弃不合理的报道方式,用科技来创新报道方式,精心打造新闻媒体的科技化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并且同时,注重新闻的质量,重视报道方式。我们应顺应这种时展潮流,开辟具有媒体个性的科技栏目、专题,满足不同公众的需求。

此外,新闻传播时应注重方式,要贴近社会公众,了解公众所需要的,增强新闻传播的生活性,贴近百姓,增强亲和力以及吸引力,从而提高新闻传播的效率。同时,要解决思想,与时俱进,满足不同人的需求。

新闻媒体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学会先进设备以及采访工具,提高采访效率以及工具科技化,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要不断学习科学技术,加快科技在新闻传播的应用,同时也增强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多学习多研究,并掌握好采写科技新闻的角度和方法,精心制作出“科技大餐”把艰深转变为通俗,把晦涩转变畅达,将枯燥转变为有趣,以开创科技新闻传播的崭新天地。最后还有不断加强科技新闻人才队伍建设,这为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奠定基础。

最后,我国政府要以积极的政策来鼓励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这是实现广播新闻传播科技化高水平的重要保障。新闻传播是一种社会公益事业,其生存和发展是需要政策扶持和保护的。做大做强新闻传播科技化,政府的政策支持显得非常重要,同时运用政策手段整合资源。最重要一点就是政府给予新闻媒体经济的支持。政府要对新闻媒体传播进行资助,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促进科技化不断发展。

4结论

随着经济科技一体化的发展,加强科技在广播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不仅能保证新闻媒体领域内所报道的事实的真实性,还能传播科技新技术以及新知识,为新闻媒体面对新形势下激烈的新闻竞争,克服新闻传播中存在的问题,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做强新闻媒体,让更多公众积极地参与进来。我们坚信,在社会不断发展时,广播新闻传播的科技化发展路线是唯一的路线,是迎来美好春天的路线。

参考文献

[1]胡钰著.新闻传播科技化导论[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12.

[2]郭庆光著.新闻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8.

[3]尹兆鹏.新闻传播的科学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0,11.

科技传播篇5

阐述了健康传播的意义和科技传媒在健康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科技传媒;健康传播;整合资源;服务基层;网络互动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05-02

健康传播(health communication)是传播学的一个分支和组成部分,它是指以“人人健康”为出发点,运用各种传播媒介、渠道和方法,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制作、传递、分散、交流、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健康传播是一般传播行为在健康领域的具体化,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

在信息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的今天,科技传媒的触角伸到了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技传在健康传播中扮演着独特的角色,成为健康传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1健康传播的重要意义

健康传播将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并通过态度和行为的改变,降低患病率和死亡率、有效提高一个社区或国家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为目的的行为。涉及了与人类健康有关的方方面面,医疗卫生政策、医学科技研究、大众保健知识(如全民健身、计划生育、健康养生等)、疾病预防与治疗和获取更高品质、健康生活理念以及突发性健康灾难(如 “非典”危机和“禽流感”灾害)等的宣传报道,都是健康传播的重要性在实际中得到了彰显。

2利用科技传媒手段提供有效的健康传播服务

作为大众媒体的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出版报纸、杂志10种,创办手机报42种,发行量突破百万,开发网站11多个;开通96110农科热线、96365健康热线和中科云媒系统,是集报刊、网络、影视、手机、户外多种科技传媒手段于一体的全媒体科技传播机构。在大力开展科普资源建设和科普宣传、科普益民服务基础上,拓展健康365服务空间,逐步开拓健康传播的新模式,延伸服务。

3健康传播平台多种手段、多元一体服务公众健康

3.1搭建健康传播平台做好“把人关”

“把人关”是指在信息传递线路上决定让哪些信息通过的人,以确保传播信息的精确性、统一性和准确性。

健康365服务平台作为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的健康传播平台,整合省城各大医院名优特贴专家、教授等资源优势,通过健康热线、健康网站、微博、报刊杂志以及开展“健

康科普三晋行”活动等形式,向大众提供“权威、实用、便捷”的健康服务,使大众在认知和态度上接受这些健康信息,从而提高受众者的健康保健、疾病防治和健康危机应对的意识和观念,真正认识到“防病治病,以防为主”的重要性。

3.2健康热线服务一对一

健康热线作为健康传播的手段之一,受众者直接或间接提出健康问题,专业人士或健康专家根据受众者的需求从营养健康、养生保健、心里健康等方面传播健康信息,一对一服务,针对性较强,效果明显,便捷、权威。

3.3健康传播服务基层

基层群众接受健康信息受限,作为健康传播平台,充分利用科技传媒优势,将健康的、科普的、有权威性的健康信息和知识进行健康传播,并通过开展“健康科普三晋行”活动,将日常宣传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媒体宣传与组织活动相结合;科协组织牵头与社会力量参与相结合。以健康365为服务平台,以健康365专家为主体,以96365健康热线、健康365网站、健康微博和健康报刊为主要载体,以热线咨询、微健康互动、专题讲座、现场义诊、展览展示、视频播放等为主要手段,结合实际深入基层,将活动从医院延伸到社区、农村、机关、企业、校园、军营等,进一步延长健康信息的传播过程,深化传播效果。

3.4平面媒体、网络平台宣传齐头并进

健康热线通过受众者咨询,权威专家解答,将典型问答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科学导报·今日健康》、《科技报》、《科学之友》等报刊进行再现,达到让大众重复接受健康信息的目的;网络媒体方便、灵活、传播迅速、及时,信息量大、便于保存、检索,通过网络、手机报等再现,受众者可随时随地阅读。

3.5微健康服务平台互动性强

腾讯微博注册用户已达4.69亿,日活跃用户8200万,占注册用户的17.5%,巨大的流量带来的是最权威的话语权。“96365微健康”服务平台是健康365整合社会资源,与腾讯公司(山西分公司)实现跨界合作,搭建的山西健康领域具有优势地位与品牌影响力的健康传播平台,全省三甲医院、享受国家特殊津贴专家教授以及三甲医院万名医生资源得以整合,通过线上互动,为大众提供健康咨询交流服务,扩大医患互动;通过线下活动,为医学界权威人士提供学术经验交流平台。由普通医疗网站的问答形式,到更多表述自己的专业见解,权威的专业知识,打造更具权威的行业品牌以及个人形象。

3.6健康科普大讲堂实现“二次传播”和“群体传播”

健康365在医院、社区、学校等场所常设健康科普大讲堂,健康365专家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渊博的医学理论知识、典型案例的创新技术,将医学科研成果、先进的医疗技术和不断更新的新观点、新动态、新的健康理念,转化为大众的健康知识和人际间“二次传播”的信息来源,通过健康信息的“二次传播”和“群体传播”,逐步改变受众人群的态度和行为,协助和促进受众者的健康信念,保持和增进健康,有效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准。

健康传播就是以大众传媒的科技传媒为渠道来传递与健康相关的资讯,将医疗成果转化成大众健康知识加以传播、帮助受众建立预防疾病、促进健康观念。在这个过程中,科技传播媒介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科技传播篇6

关键词: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科技传播;影响

前言

当前,无论是计算机技术还是网络技术都取得巨大进步,在此背景下网络即时通信技术应运而生,随着新世纪的来临,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应用频率日益提高。在传媒行业中,网络即时通信工具逐渐发展,发挥着新媒体的作用,促使信息传播与接收方式发生转变。

一、网络即时通信技术对科技传播的影响

1.科技信息的来源更为多元化、碎片化。处于传统媒体环境中,科技信息获取途径与数量均非常有限。首先,信息来源相对固定,一般源自科研机构等相关机构以及科学家等相关人员,由他们进行撰写与,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其数量以及类型。然后,信息传播途径同样非常固定与单调,也十分单一、固定,为获取相关科技信息,一定要利用特定途径。在此期间,媒体需要严选科技信息,如此一来,一些科技信息无法通过相关途径进行传播。对于信息而言,网络即时通信技术使其门槛大幅下降,而且信息把关不够严格,同时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给予一定支持,在此条件下任何人都能够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信息,信息来源呈现出越来越多元的趋势。另外,在网络给予人们更大公共话语权的背景下,科技信息表现出碎片化特征,然而再次组合碎片化信息,使其成为新的科技信息。

2.使科技传播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更为开放。在科技传播过程中,通过利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双重限制,可以瞬间将科技信息传播到全世界每个角落。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提供有力支持的条件下,不断拓展科技传播的应用范围,在科技会议与科技研讨过程中得到有效运用。此外,在使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过程中,持续拓展科技传播范围,不断提高其开放程度,人们可以在突破时间与空间限制的状况下接收并浏览科技信息,同时能够在任何时间与地点个人观点,围绕相关观点与他人在线探讨[1]。

3.使科技传播的内容和表现形式都更为多样。目前,科学技术改革创新不断开展深化,同时科技自身具备相关特点,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科技传播朝着平民化、全面化的方向发展。第一,在网络技术提供有力支持的条件下,日益提升媒介融合程度,由此使科技传播呈现出多媒体特性,结合科技信息特性,科学合理选择传播方式,比如文字、图像等,由此达到传播的目的,将科技信息直观形象地呈现在群众面前。第二,基于网络即时通信技术支持下,促使科技传播朝着通俗化以及娱乐化的方向发展,现阶段广大群众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并且海量信息充斥于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在此环境中科技信息传播的方式与技巧发生很大改变,不仅更加通俗易懂,而且充满趣味性。除此之外,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提供有力支持的条件下,科技传播手段越来越多样。例如现代教育与医疗,通过运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不仅达到了远程教育与医疗问诊的目的,而且在平时的教育与医疗中得到充分应用,打破了以往传统的教育与医疗模式[2]。另外,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即时以及多媒体传播特性,促使知识从抽象向形象转变,降低其理解难度。

4.给科技传播及其受众带来的新变化。在运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过程中,促使科技传播方向发生改变,不再是单向传播,同时让受众突破了以往科技传播制度的限制,彻底转变灌输式信息接收习惯,加强传播者和受众的互动。基于网络即时通信背景下,大幅降低科技信息传播门槛,深刻转变传播模式。现今,所有人都具备信息途径以及权利,信息能够以极快速度在传播者与受众之间传递,并且两者的地位日益融合。当前,科学已经不再是科学家的专利,当传播科技信息的时候,这部分人员既要传播科学信息,也要面向受众科学构建平等沟通的平台,让受众进一步深入接受信息,同时加深科技信息探寻,从而基于网络环境下,营造开放性较强的科技信息传播氛围,广泛传播科技知识,逐步提升广大群众素质。

二、发挥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积极影响的措施

1.政府做好传播中的舆论调控。现阶段,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支持下,广大群众拥有极大的舆论自由,由此产生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首先,能够提高科技传播的透明度以及民主性,防止科学霸权等现象出现。然而,过于自由化的舆论也会导致人们很难分清真假,导致科技传播发生不平衡、无限滥用等现象[3]。针对网络舆论毫无限制的现象,政府需要积极科技信息,充分发挥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两种特性,一种是即时性,另一种是开放性,以此及时公开信息,以极快速度进行传播,由此对人们产生广泛影响,倘若选择遮掩或者无视,必定满耳骂声。所以现在面对各种复杂、形式多样的舆论,政府部门一定要切实做到积极有效地应对,主动采取措施把控舆论权,将真相公之于众,增强各级政府的公信力。如果受众不再存在猜疑,那么谣言也就不会产生,并且大量小道信息等便丧失了滋长的环境,从根本上实现科技传播,大幅提升受众科技水平。

2.媒体多角度、多渠道传播。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出现以前,主要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得到信息,在此过程中受众往往被动接受信息,并且信息数量不多,在媒体整理分析之后才可以划分门类,相对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以科技新闻为对象,媒体扮演者者的角色。随着网络即时通信技术的发展,促进媒体变革,传播主体有所改变,每个人都能够作为信息主体而且是传播源,另外此类信息传播方式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具有较强开放性,通过对其进行有效利用,能够取得良好的科技传播效果。对于媒体而言,需要充分运用网络即时通信技术,以此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以及不同角度进行科技信息传播,比如建立官方微博、微信群等,在最短时间中带给受众最新科技资讯。为达到更好效果,可以有效运用网易科技新闻,特别开展了手机版网易科技新闻,其中开设了科技专题,同时创办了“科技万有引力”栏目,一星期更新一次,在任何时间与地点受众都能够用手机阅读,从银河系漫游到节食眼镜等,让受众领略现代科技的无限魅力,让最新鲜、最有趣的科学发现“引爆”受众的眼球,不仅为受众阅读科技知识提供便利,而且促进媒体发展[4]。

3.接收者增强辨别能力并做好信息的及时反馈。网络上充斥着海量信息,而且信息以极快速度传播,以往的“把关人”无法发挥应有作用。所以面对不可计数的信息,广大受众先要强化自己的辨别意识,提高自己的辨别能力,从海量信息中选择有效、真实的信息,以此为个人工作与生活提供指导。然后,当进行科技传播的时候,科研机构或者政府也十分渴望得到广大受众的反馈,只有如此,他们才可以进行正确判断,并且进一步改进与完善。基于网络即时通信技术支持下,一系列交流工具的成本相对较低,同时具有较强互动性,那么受众应该合理有效运用该平台,从而在第一时间完成信息反馈,促进科技传播可持续发展。在即时通信工具产生以后,促使接收者的职能更加丰富,除了要接收信息,还要针对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对其进行客观评价,切忌轻信没有科学依据的消息。另外,也有一部分人员直接提出疑问,而且展开实地考察,展现出“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既要加大对这些精神的鼓励,也要促使政府与媒体等进行借鉴和学习。

结束语

科技传播篇7

关键词 互联网;网络传播;全球化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107-0024-02

人类进入21世纪,就意味着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兴邦、创新立国已成为我国发展经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重点。构建与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不仅能为各级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提供有效的服务保障,而且有助于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本文将以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提升为目的,探讨现代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以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

1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内涵与结构

科学社会学家J.D.贝尔纳(J.D.Bernard)在《科学的社会功能》一书中指出了科技传播的重要性,他认为,“按照过去关于科学的概念,交流是科学家之间惟一的桥梁”,但是,“在今天我们已经明白科学情报数量之多已使其传播成为巨大问题”,“除非采取某种措施,我们就将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因此“需要极为认真地考虑解决科学交流的全盘问题,不仅包括科学家之间交流的问题,而且包括向公众交流的问题”[1]。因而在信息社会中,加强科技传播不仅非常必要,而且已经刻不容缓。科技传播大概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科学界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其他文化之间的交流、科学与公众之间的交流等。科技传播涉及到如何收集、制作、提炼、组织、传递科技信息等问题,有学者将其定义为“一个信息的采集、组织、提炼和提供的过程”[2]。

科技传播工作应该由一定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来承载并完成科技信息(知识)的传递。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由承担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等科技传播任务的相关机构和组织构成的网络系统,其主体部分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等” [3]当然,更广义的科技传播体系还包括政府部门、企业和起支撑作用的基础设施。一般而言,传播系统主要由传播者(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受传者等组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同样涉及到这些传播要素。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其中的各个要素必然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其结构也是有层次性和条理性的:科学家个人的科学认

作者简介:籍慧波,编辑,工作单位:山西省科技传播中心,职务:企划部主任

知过程(科学研究)是一种人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一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学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人际科技传播,这属于第二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之间的信息交流形成群体传播,这属于第三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科技共同体中的信息向全社会传播即科学普及,这是第四层次的科技传播结构。[4]这种多层次性和联系广泛性的结构模式,表明了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动态体系。

2 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对企业创新的意义

美国创新经济学的创始人熊彼特教授于1934年在其《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指企业家实行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结合。它包括以下几种情况:引入一种新的产品或提供一种产品新质量;采用一种新的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的供应来源;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实际上,广义的企业创新包括经营创新、产品创新、销售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体制与机制的创新。

在全球化、信息化的当代,企业创新必须获取足够的信息资源,特别是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科技信息。面对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状况,如果因循守旧,闭关自守,没有开放的眼光和广取博收的胸怀,企业的发展必将面临困境,更不要谈创新发展了。当前企业的创新不能离开科技信息的获得,因而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对企业创新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产品的创新需要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提供最新的科技创新信息。有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企业可以根据自己产品的特点以及企业的远景规划,把相应的科技新成果转化并附着在企业产品之上,或对产品进行革新,或者是科技新成果转化成一种新产品。

其次,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强大的信息传播功能,有利于促进企业经营管理以及销售方式的创新。科技发展的方向时刻影响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企业借助于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这个平台,一方面可以获取科技新信息,在了解科技发展动向的基础上,决定企业产品经策略和市场开发思路,另一方面借助科技传播服务平台,可以对企业创新产品进行推介。

再次,作为网络化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有利于企业创新活动中整合并有效地利用资源。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包括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以及政府等,这些构成要素在现代传播理念的规整与重构中,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协调起来,使传播主体之间的信息融汇并及时第传递给企业,企业根据自身需要与实际,进行信息的筛选,从而有效地利用科技成果(信息)为企业创新服务。当然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的一端,其反馈产品信息、市场信息等同样能促进这些构成主体的改进传播方法,提升传播效率。

3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传播担负着知识交流、培养人才、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任务,同时,在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建设更显出其重要意义。科技知识信息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将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的资源,而经济的增长与企业的创新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只有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有效运行才能够很好地整合知识的创新、加工、传播和应用的各个方面。因而完善与创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需要,更是加快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迫切需要。

首先,构建与完善统一协调的科技传播服务平台。科技传播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大体系,其整体功能的发挥受到环境要素、各个主体要素和组织结构的影响。作为科技传播的内容仍然以一种信息的形式存在,信息的传播必须与当代媒介融合的实际相结合,不能因循守旧地走固有的传播路径。作为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主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应该承担起重要的职责,无论是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还是政府部门和企业,作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都应该强化各自的主体能动性,加强各主体要素之间的协调与合作,完善内部合作机制,既把自己当成传播的主体,同时也把自己作为传播系统中的媒介,这种新型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把媒介与主体融为一体,能够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提高传播效率,更好为企业创新服务。

其次,提升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在科技进步与创新过程中,人是最关键的因素。人也是建设科技传播服务体系的关键,人才是传播服务体系中的真正的主体。因而,必须提高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中从业人员的科学素养和媒介素养。科学素养一词源自英文 “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对科学和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观点和科学价值观所具备的基本了解。[5]从事科技传播服务的工作人员,必须了解科学技术的基本术语和基本科学观点,了解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科学研究的过程;了解科学的社会影响和作用,提升自身科学素养。同时在新媒体时代,媒介融合以不可阻挡之势遍及全球,无论是对传统媒介还是新媒介,从业人员必须了解其传播规律,掌握其传播技术和路径,特别是当前的网络媒介,因为互联网技术可能改变科学合作结构,从而提高合作生产力[6]。研究传统媒介与新媒介之间的共性与差异,吸收各自的优点,才能更好地搭建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从而为科技创新、企业创新服务。

再次,必须构建畅通无阻的科技传播服务渠道。在科技信息传播的过程中,无论是作为主体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教育机构、大众媒体机构、科技社会团体、政府部门和企业,还是作为受体的大众,其间要进行信息的交流,必须有一个畅通的信息流通渠道,否则,科技信息即使能够进行一定的传递,也会因为交流障碍而影响传播效果,同时影响科技创新与企业创新,因为信息渠道不畅通必然带来科技信息的滞后,这就会“面临知识一经获得就立即无用的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的局面的出现,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内部的各主体之间,必须进行有效的协调,建立完备的传播运行机制,更好地为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服务。

另外,必须建立企业创新与科技传播服务平台之间的合作机制。当前“即使历史学家也不怀疑,科学已经是形成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决定我们未来的主要因素之一”[7],科技意识与日常生活已经密不可分,科技信息对企业的发展更是不可缺少,因而,科技信息如何有效第传播给企业是目前企业和传播服务平台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而且,如果仅仅构建和完善了科技传播服务体系,而企业缺少科技创新意识,或者没有与科技服务平台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和相互间的运行机制,企业的创新力的提升也必将大打折扣。所以,在完善科技传播服务体系和提升从业人员的科技素养媒介素养的同时,还应该从企业与服务平台两方面同时入手,构建二者之间的合作机制,完善科技信息传播渠道,不仅使企业能更快更有效地获取新的科技信息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让企业能向科技传播服务平台进行信息反馈,以便科技服务平台能更好地确定服务方向,提高科技信息传播服务效率。

当然,科技传播服务体系作为提升企业创新力的服务平台,不能固步自封,应该不断扩大与其他领域之间的信息交流,不断开拓创新,与时俱进,为企业创新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从而全面推动与提升国家科技传播能力,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

参考文献

[1]贝尔纳JD.《科学的社会功能》[M].陈体芳,商务印书馆,1982: 398-418.

[2]JamesH.CollierDavidM.Toomey(ed).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communieation:Theory, Praetiee.and Policy[M].SagePublieation.ine.1997.

[3]魏娟.中国科技传播体系建设的现状与对策研究.南京农业大学论文.

[4]江昀.科技传播系统的结构和传播模式分析.全民科学素质与社会发展——第五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06.

[5]李大光.对“科学素养”理解的异同和促进方案仁.见刘华杰.科学传播读本..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6]陈喜乐.科技传播的研究状况及其模式.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

科技传播篇8

[关键词]科技开发;信息传播;实施建议

一、科技开发概况

(一)科技开发的实质

什么是科技开发,至今仍无公认的定义,根据国内以科技开发为主导职能的机构情况分析来看,我们试将它概括为以促进科技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为目标,组织实施科技成果的开发和成果转让,提供科技服务和科技支撑的综合类科技研发活动。与其他类别传统的开发研究工作相比较,科技开发的评价标准体系有其自身的特点。

(二)科技开发机构体系

目前,我国已有专门从事科技开发的直属国家政府的机构――中国科技开发院。该院是由国家科技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和深圳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经国家批准成立的科技开发机构,与有关省、市政府合作设立分院(办事处)和创业中心,现已设立十二个分院(基地)。所属机构(企业)从事涉及计算机、生物工程、机电一体化、新材料、交通、能源等领域成果的商品化、产业化和国际化的开发业务。

(三)科技开发前景

(1)科技开发工作的功能与服务对象已经发生变化。市场经济的确立和经济结构的多元化,使科技开发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不再局限于事业型科研机构和生产企业。事业型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在转制或改制过程中,需要更新产品结构,进行技术改造,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民营企业、三资企业和民营科研单位则正在不断地开发新的项目,填补着经济结构转化过程中所遗留的空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提高了农村的生产力,农民渴望早日脱贫致富,对科技信息的需求日益迫切。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科技服务,这一切与科技开发信息有效的传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2)科技开发信息的传播成为科技开发过程中的至关重要的环节。网络化使信息的来源空前广泛,大众媒介的传播作用在科技开发工作中显得尤其的突出。李普曼在《舆论学》中曾指出人类生活在两个环境里,一个是“现实环境”,另一个是“虚拟环境”。现实环境就是客观存在的于你的周围,能够被人的自身直接感受和验证的环境;然而人的经历毕竟有限,人的很多经验是通过他人获得的,这就是“虚拟环境”。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社会中科技开发“虚拟环境”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它的构成正是传播媒介。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关系现状

(一)科技开发传播信息化

新闻传播为科技开发提供了交流的平台,科技开发可以通过新闻传播进行可利用的信息资源的集合。全球性技术的传播信息网络技术,为我们提供科技开发的新途径。大众传播有利于迅速而有效地将创新信息传达给潜在的接受者,能带来知识的觉醒。传播手段的发展动力演绎了科技开发方式所推动的经济社会前进过程,“传播是社会不断创造新的生产、流通和消费状态,并使属于这些状态的社会关系与之相适应。”

(二)科技开发与新闻传播结合之不足

(1)科技开发结合新闻传播现实研究不够紧密。对新闻传播在科技开发过程中的政策法规、经营与管理等现实问题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既缺少对科技开发研发项目中导入新闻传播经营个案、科技开发媒介传播信息资源共享等微观问题的细致研究成果,又缺少为现实服务、影响决策的战略性研究报告。

(2)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研究不够系统,科技开发传播自身建设缺乏规划。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的新闻信息的研究显得零散、滞后,缺少抓住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开发新闻思想的精神实质去解剖新闻传播现实问题的研究成果。科技开发传播基本上停留在方法操练或对策咨询层次,从而在总体上无助于新闻传播对科技开发最大效益的发挥。

(3)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交流合作。科技开发新闻传播研究有待加强横向联合、科技开发实体联合,加大经费投入,改善科技开发新闻传播条件,克服因经费、人员、方法等限制而难以进行相关信息资源整合构建项目的弊端,科技开发机构应有侧重的成立能广泛利用新闻传播整合有效资源的信息业务部门。

(三)建设科技开发信息传播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1)市场经济下的科技开发需要信息支持。科技开发主体和科技开发服务客体是否能够方便快捷地获取准确、及时、系统的市场信息作为正确决策的前提,成为在市场经济中能否立于不败之地的首要因素。基层政府、相关政府部门、研究机构也需要现代信息网络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作为作出决策、提出对策的依据。

(2)信息时代我国科技开发工作对传播信息化有了更为迫切的要求。我国对国内外市场的认识与把握还很肤浅,一些发达国家凭借其在科技、管理、信息、环保等方面的优势,设置了技术法规、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等为主要内容的壁垒。这除了与我们自身一些科技开发管理观念与手段都落后于国际化的商业竞争需要之外,另一重要因素就是参与国际竞争的市场信息体系与客户服务体系建设准备的不充分。这就更需要科技开发职能部门在市场传播信息体系建设方面加大力度、加快速度,以完备的信息服务来弥补自身获取信息能力的不足,以必要的信息支持来减少科技开发服务过程的大幅波动与市场风险。

三、积极主动构建科技开发的新闻传播体系

(一)建立科技开发传播体系数据技术支撑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信息的完整性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信息的有效性数是科技开发服务质量的核心。要从整合行政资源入手,把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并考虑投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和支持标准化科技开发信息数据库的规划建设。

(二)培育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服务具有智力密集、技术密集、专业化程度高、市场集中度高的特点,承担着信息收集、加工、处理和传递的功能。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备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准的独立公正市场化运作的现代科技开发传播服务机构。

(三)建立健全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

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势必要融入长期的构筑企业文化模式之中,建立科技开发传播管理体系将其触角深入到自身内部的各个部门、分支机构以及服务对象的方方面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资源系统、网络。通过传播过程中收集或产生的有效信息实现资源共享并为社会提供全方位信息综合服务而谋取尽可能大的经济效益。

上一篇:劳动仲裁范文 下一篇:性传播疾病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