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艺术文化范文

时间:2023-07-03 10:58:20

科技艺术文化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化创意产业 室内设计 科技创新 艺术创新

根据美国思想家、学者丹尼尔・贝尔(Daniel Bell,1919―2011)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著名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后工业社会的来临》一书中提到:“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由原本以专业化大生产为社会经济中轴,转向以知识信息为社会经济中轴的后工业社会。在后工业社会,第四产业与第五产业的发展将会成为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这一理论在过去的30年已被论证。西门子公司董事会成员和工业部的首席执行官乌尔里希・森德勒教授(Ulrich Sendler)在他的新作《工业4.0》(Industry 4.0)中指出:“到2030年,互联网和其他服务联网形成从生产到配送的全面智能化,工业4.0体现着未来发展的趋势,代表了文化产业发展方向。”

1 文化创意产业下室内空间设计发展现状

随着社会分工的细化,作为建筑重要组成部分的室内空间,从建筑设计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和产业。迅速崛起的文化创意产业下室内设计的宗旨是安全、环保、舒适、信息化的。

因此,在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简称IOT)的时代,室内设计要想趁胜追击,把握时代脉搏就得利用多媒体交互的形式对室内设计进行艺术创新,为人们创造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成为室内设计发展前进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2 室内空间设计科技创新

2.1 参数化设计

室内设计作为建筑设计的延伸,建筑形态、风格、观念影响着室内设计的发展方向。室内空间由建筑体围合而成,室内的空间是反应所属建筑体内在的,室内设计所表达的是建筑的内在功能,因此,在当今的设计中建筑的室内外环境是整体规划的。因此,在参数化大行其道的今天,依照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的关系,室内设计的参数化也将逐渐演变成室内设计的一种风格。其中来自英国的女设计师扎哈・哈迪德(Zaha Hadid)就打造了一间“建筑感十足”的参数化空间。该房间位于酒店的三十层,该房间除了完成空间的合理化给人美的感受以外,流畅的线条,纯净的颜色,未来感充斥的创意空间,打破了人们对室内空间界限的既有观念,随时可以激发人的想象力,同时这也是数字化设计和工业制造能力提高的产物。扎哈的设计也向我们展示了参数化设计在室内设计中的巨大前景。

2.2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在于定义人造产品的行为方式,即人工制品在特定场景下的反应方式。交互设计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1984年英国设计师比尔・摩格理吉(Bill Moggridge 1943―2012)在一次设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交互设计,在他后来的著作《关键设计报告》中详细的描述。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互动空间名叫《雨屋》(Rain Room)是由名叫兰登国际(Random International)的创意团队所创作。《雨屋》颠覆了人们对传统空间的认知,因为在这个空间里你将会体验到一场不被淋湿的倾盆大雨。它将当代科技与艺术文化安置在一个空间内,为人和物建立关联。兰登国际,历时三年设计开发了这套身在其中,却不被雨水淋湿的系统。不被雨淋湿的奥妙在于,隐藏在这个空间内的众多3D摄像头以及红外线感应系统,人在这个空间内活动时的数据都会实时的传输到这个系统中,系统控制淋浴器避开人体。

3 室内空间设计艺术创新

工业化的大规模批量生产在满足人们日常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了同质化这一问题,整个世界趋于相同,民族的、地方的、特色的设计正在消失。在后工业社会设计师的任务就是打破同质化,为人们提供个性化设计,强调以人为本的服务。因此,要求设计师要不断的对室内空间进行艺术创新。

3.1 室内设计色彩的多元化

多年以来,在室内空间设计中人们都会选择柔和的色系为空间铺色,室内选择色彩以明快的色系为主。直到近些年,室内设计的色彩才开始尝试新的方向,由于人们对个性的追求,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尝试与众不同的搭配,比如,使用大胆的互补色搭配空间,蓝色和橙色搭配,给人一种青春跳跃的感觉。还有些人会选择在过去被人敬而远之的黑色,作为室内空间的主色调。它不会给人热情优雅的感觉,但它会给人营造出一种特别的神秘感。

3.2 室内设计中装饰几何化

近年来,在各种电子设备的UI(User Interface)设计中,大行其道的扁平化风格(Flat Design),对生活在电子信息时代每天都浸泡在电子设备中的人们的审美产生深远影响。这种来源于国际主义平面设计风格(International Typographic)的设计风格,反应的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在审美上的追求,于是在室内空间的设计上也开始兴起这种在北欧几经由来已久的几何装饰。设计师Susanna Vento的室内设计就是运用这种风格为这个不大的空间创造出更多活泼的气氛,大面积几何和极简主义(Minimalism)结合的墙纸为空间增添了不少情趣,理性却不乏装饰美。

3.3 室内设计注重文化混搭

在过去的室内设计中人们习惯性的只使用一种设计风格,但由于全球化的影响,文化越来越多元化与包容,在这样的条件下使得多个文化可以并存在一个设计中,称之为“文化融合”(Merging of Culture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混搭”(Mix and Match),可以在一个主要的设计风格下,根据个人喜好搭配不同的文化元素。比如,在新中式元素中搭配法式元素。同时,多样化的文化融合也促进本国文化的自我优化。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究其原因正如于丹所说:“这实际上是文化在不断地增容,在一次次融合中吸纳新的东西”。

3.4 室内设计注重可持续的自然风格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深,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将自然引入室内空间,绿色环保的动植物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运用木、石、藤、竹等拥有天然美观纹理的环保可持续材料,并搭配动物标本,远古动物化石以及手绘动物图案都会很好表现既美观又环保的自然风格。王受之教授在谈到自然风格时说过:“我们生活的时代是一个同质化都市中的钢筋混凝土森林,自然世界是一个憧憬,一个期待”。因此创新的将自然风格进行艺术美化后代入人们的生活这将成为未来室内空间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结语

在文化创意产业迅猛发展的今天,室内空间设计不会再单一的发展,室内空间设计会像建筑一样应用最新的科技,创造与时俱进的创意空间。参数化设计和交互设计将成为室内空间设计的一个方向,但功能和技术的创新对于要兼顾人们使用居住情感的室内空间设计还是不够的,因此,室内空间设计的艺术创新同样重要。设计师只有在文化创意产业的大背景下,兼顾这两个方面的平衡,才能创造出人们所追寻的既有强大功能又可以满足人们精神情感的理想空间。

参考文献

[1]丹尼尔・贝尔.后工业社会的来临[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7.

[2]乌尔里希・森德勒.工业4.0[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张为平.参数化设计研究与实践[J].城市建筑,2009(11),112-117.

[4]比尔・莫格里奇.关键设计报告[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2篇

融水实验中学128班学生何敏是舞蹈队的一员,她自豪地告诉记者:“我身边的同学大多能歌善舞,取得这样的成绩不足为奇。”多年来,该校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积极编写校本教材,大力支持学生社团发展,使学生热爱艺术、崇尚科学,科技、艺术特色教育已成为该校的文化品牌。

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融水实验中学坐落于“融城八景”之一的“独秀青峰”北麓,已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该校校长赖泽伟说,学校始终秉持“以人为本,科研兴校,全面开发并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办学理念,逐渐确立了“教育与科研并举,科技与艺术齐飞”的办学特色。

“我们提倡全面、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主张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全面发展的学生,因此在教给学生课本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开展科技、艺术特色教育。”赖泽伟校长说,“科技,主要教会学生动手动脑;艺术,主要发展学生在文学、美术、绘画、摄影等方面的能力。我们希望通过科技、艺术特色教育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过来促进他们综合学习能力的提升。”

该校的科技特色教育涉及面广,包含防震、防火、防艾滋、防、航模、降落伞、遥控车、生物标本等多项内容。该校充分利用外部资源,积极依托县科协、市科协开展科技教育工作。2012年7月,该校将原来临时开设的科技作品展览室固定下来,在学校食堂二楼单独开辟了科技作品展览室,平时对学生开放,自治区、柳州市、县领导多次来此考察并给予指导。

在艺术教育方面,该校开设了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体育班等特长班,每年都招收70名左右的特长生并悉心培养。2005年秋,该校语文组组建了“独秀”文学社,组织学生结集编印了“融水县实验中学‘独秀’文学社新春赏石作品集”(二册)、文学社社员作品集(三册)。不久,“校园之声”“新闻小记者团”“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校园兴趣小组纷纷成立,并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小乐队”“舞蹈队”“芦笙队”“美术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的组员经常参加县、市级比赛并多次获奖。

打造呈才献艺的大舞台

2012年11月21日,在融水体育公园篮球馆内,赖泽伟校长高声宣布:“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开幕!”接着,炮声喧天,掌声雷动,台下的师生们都为接下来持续一个多月的科技艺术节而欢呼。

科技艺术节、体育运动会和“校园之声”是融水实验中学的三大校园文化活动,三者中,以科技艺术节最为隆重、最具特色、最有影响力。还在1991年时,该校就成功举办了首届科技艺术节。1994年,该校举办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此后该校每两年定期举办一次科技艺术节。每一届科技艺术节从活动筹划到活动结束,前后持续将近2个月。不仅学校师生人人参与,许多家长也会参与进来。

赖泽伟校长说:“我校多年来定期举办科技艺术节,目的是给学生搭建展示才艺的平台,培养兴趣爱好,陶冶道德情操,延伸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前期准备工作阶段,该校制定了《融水县实验中学2012年第十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方案》,召开活动筹办会,设置活动组织机构,明确教师责任分工,设置了14个活动项目,敲定各项活动的日程,并特邀融水教育局原局长贾红光、县科技局局长郑泽高、县科协主席韦明发、县文体局局长曹树明担任特别顾问。各个项目组分别制订了活动方案,有些项目组还开设了指导讲座。学校特别设置了宣传组、报道组、安全保卫组等,以保障活动正常有序进行。

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的14个项目分别为科普知识板报,动、植物标本制作,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自制教具展示,车模场地赛,科普知识竞赛,降落伞比赛,初一年级文艺汇演,初二年级文艺汇演,初三年级文艺汇演,科技作品展,文学艺术作品展,降落伞表演赛,全校文艺汇演。活动内容丰富,贴近学生实际,正如赖泽伟校长介绍的一样,是该校“办学特色的大展示,全体师生呈才献艺的大平台”。

在该校的科技作品展览室里,学生精心制作的作品涵盖了标本、小发明、小制作、文学作品、书画、摄影、艺术品收藏、奇石、盆景等门类。据统计,该校第十届科技艺术节共参展标本制作227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512件,奇石、盆景、根艺作品展112件,科普知识板报7版,艺术品收藏80件,学生文学作品35册,科技小论文57篇、小制作322件、教师制作教具32件……各类作品令人目不暇接,受到来访领导、嘉宾及学生家长的交口称赞。

在科技艺术节活动期间,大部分课程照常进行,大多数科技艺术节活动项目穿插开展。2012年11月24日第4节课,在阵阵欢呼声中,降落伞比赛(决赛)在该校综合楼如期举行。学生在四楼将精心制作的降落伞放下,看谁的降落伞留在空中的时间最长,时间长者获胜。在各班学生兴奋而期盼的眼神中,伞面上描绘着精美图案、伞绳末端悬挂着重物的降落伞缓缓落下。

在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汇演现场,节目形式多样,有演唱、小品、器乐、音乐剧、双簧、走秀等艺术形式。教师乐团献演的“学好科技,保卫祖国”等器乐合奏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学生自编自演的《回娘家》等剧目让观众捧腹不已;学生表演的《苗山腾飞》等歌舞歌声清丽,舞姿动人,散发着浓郁的民族风情。

科技艺术节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增长了知识,提高了动手实践能力,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该校128班学生梅根鲜说:“在这次科技艺术节中,我参加了绘画、标本、书法和文学作品这些项目的比赛,其中文学作品项目获得了一等奖,我感到很高兴。这次比赛让我明白,要勇于展现自我,亮出自我!”马慧玲同学说:“我一共做了四件作品,其中收藏类的《照片》获得二等奖,小论文类的《多吃水果有好处》获得一等奖。正如这次艺术节的口号‘我参与,我收获,我快乐’一样,科技艺术节教会了我动手动脑,也激发了我探究的兴致。”

“观实中学子爱科学夯基础崇文尚艺动手动脑佳作迭现应奖掖,赏苗山少年求艺术寻创意推陈出新且歌且舞精品纷呈当褒扬!”2012年12月14日,在闭幕式现场,融水教育局副局长钟敏媛引用了这副长联,她动情地说,“融水县实验中学不断磨砺、整合并升格,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办学风格,从而在地方上树立了自己的教育品牌!”

编写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

“科研兴校是我校办学特色的优势所在。我校在编写校本教材和开展校本活动两个方面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成为我校办学特色的亮点。”赖泽伟校长如是说。

该校校本教材的主要编撰者韦振中老师介绍说:“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课程改革后生物教学的需要,是我校编写校本教材的背景。”融水实验中学背靠元宝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九万大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风景秀丽的贝江,这里森林茂密,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和药材资源。课程改革后的生物课程要求教师在授课时拓展课堂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使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以这两个背景作为契机,该校大胆尝试了生物校本教材的编写。

该校十分重视校本教材的编写,由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俞灵恩和教科处主任张婷娟亲自抓此项工作。在资金方面,每个学期科技活动所需经费均由学校财务拨出,用于购买标本盒、标本瓶、捕虫网等。韦振忠老师介绍说,校本教材的编写从2007年9月收集信息开始,到2011年7月把资料汇编成册,总共经历了6个阶段,将近4年时间。最后总共编成三本校本教材,其中《苗山特种经济植物》主要是向学生介绍当地的经济植物资源,让学生了解家乡的特种经济植物资源,如高显茶和花孖辣、元宝山有机绿茶、灵芝、香菇、油杉、四七九、糯米柚、元宝罗汉松、元宝冷杉、桫椤、红豆杉等。这本教材目前已经出版发行,并于2012年荣获自治区校本教材一等奖和自治区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第二本校本教材是《最美丽的昆虫——蝴蝶》,主要介绍融水山区的蝴蝶以及如何采集制作蝴蝶标本。第三本校本教材《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实践与探索》是课外科技活动指导书。

韦振忠老师说:“编写校本教材是一个难度较大的课题,在编写时,我们克服了许多困难。”为了获取第一手资料,校本教材编写组成员不仅深入农村与农民交流,到果园请教技术员,还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元宝山、九万大山等地实地考查了解情况,对特种植物进行核实取证,并经常到林业局、农业局、水果办等单位查找相关资料。

每个学期,融水实验中学都安排校本科技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在周二和周五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此外,该校生物组老师还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带领“生物兴趣小组”组员采集和制作各种生物标本。截至目前,该校师生已经制成标本1182件,其中植物腊叶标本138件、网状叶脉标本469件、蝴蝶标本116件、动物寖制标本185件、昆虫标本22件、仿真化石标本248件、人体胎儿标本5具。作为教学直观教具,这些标本对开展教学有很大的辅助作用。

该校学生每年上送标本等作品参加县、市、区比赛,获得了多个奖项。该校从中受益的毕业生周越、覃刚力、覃毅力等人在给学弟学妹作报告时说:“参加校本科技活动不仅增长知识,增长才干,还能学到一技之长,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该校校本课程的开发曾得到国家教委校外教育处处长吕同舟和中国科协主席楼伟等领导的高度评价,也引起了广西日报、广西民族报、柳州日报等媒体的关注。

融水实验中学科技与艺术特色教育成效显著,除了上文提及的荣誉,该校还获得了自治区科技示范学校、自治区第十二次优秀科研成果先进单位、自治区优秀化学教研组、柳州市素质教育优秀学校、柳州市教育教学科研先进集体、柳州市科学活动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对于该校所取得的成绩,融水科协主席韦明发这样评价道:“青峰独秀,科艺双赢。融水实验中学是我县科技教育的基地,是艺术人才的摇篮……只要继续努力,融水县实验中学的科技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艺术之花必将愈开愈迷人!”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3篇

今天受邀来到这里,讲解中国杂技的有关知识,我感觉很长荣幸。杂技的创新是没有止境的,这种创新并不是单纯追求超越身体极限,而是应赋予其时代感,让观众觉得有新意,利用综合艺术手段,改变节目样式,让观众觉得杂技更好看了。当然好看只是观众的标准,还要让专家承认这是杂技,而不是别的诸如歌舞、音乐剧,所以有没有高难度的技巧,仍是衡量杂技创新的一条重要标准。新时期多元化的创新是中国杂技的未来发展之路,在杂技的表现形式中融入动作剧、中国古典元素、世界先进舞台手段、先进的管理理念等思路才能保证杂技艺术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一、“杂技大国”的发展瓶颈

中国传统表演艺术是一笔宝藏,将这笔宝藏开发出来打磨抛光,发挥出其最大的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是当下传统表演艺术的生存策略。中国号称“杂技大国”,世界各大杂技比赛中都有中国杂技人摘金夺银的身影。然而在世界杂技舞台上,中国杂技人却扮演着极其尴尬的角色——以打工的状态出现,在国外的剧团拿着微薄的薪水度日。因此,现在的“杂技大国”仅仅是杂技人才的出口大国而不是杂技节目与品牌的出口大国。所以,中国杂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部《时空之旅》这样的作品,而是有中国特色的品牌杂技节目与杂技剧。

中国杂技的发展,追根究底缺乏的不是所谓的资金、杂技人才、演出场所等问题,而是市场化的眼光和开拓进取的决心和多元素的融入创新。当下,许多民间表演艺术团体的生存之道不是积极进取而是守旧。杂技的盘活与现代化发展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观念的转变。只有转变观念、开拓眼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目,形成中国特色、中国品牌,中国杂技表演者在世界舞台上才能够真正地扬眉吐气。

二、杂技节目中高科技手段与古典元素的完美统一

现代杂技艺术已经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杂技艺术,不再是晃板踢碗、顶缸、绸吊、钻圈、踩高跷跳板、柔术等一个个杂技节目的有序排列,而是这些个杂技节目在声、光、电、雾、水幕等高科技、现代化手段的辅助下,以传统的中国元素——司南、古镇、小船、油纸伞、剪影、武术等为依托,时空交错地展现了江南水乡的古往今来以及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

原创音乐、现场演奏、现场伴唱、电子投影、数字舞台、巨型镜墙等等,这些都是传统的杂技演出中所没有使用过的手段。这些高科技手段的使用,让整个舞台变得立体化、多维化和神奇化,在现代而又复古的歌声中,带观众体验了一段唯美、惊险、浪漫和缥缈的旅程。所以,以多媒体为载体,高科技为元素,将中国传统的表演艺术——杂技与当代科技完美、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是现代杂技艺术的独特与原创之处,不断追求艺术上的完美展现,始终保持着鲜活的生命力。因此,科学技术对于传统表演艺术的发展应该是加分的,而不是减分的。有了高科技,传统表演艺术能更美、更好地展示出来,而不是沦为填补空洞科技内容的材料。科学技术对传统表演艺术的革新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将它们运用到正确的角度和位置对传统表演艺术的发展将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三、优秀的创意是中国杂技艺术前进的动力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文化品牌的打造更要靠不断自主创新。吴桥、濮阳等杂技之乡在文化建设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全新的理念对本地文化产业进行研究分析,全力搞好创意和策划工作。中国传统表演艺术不胜枚举,选取任何一个点,在内容上的充实与完善都不是问题。然而却没有堪称经典的作品产生,一方面说明了中国杂技乃至整个传统文化演出领域缺乏有创意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文化体制的改革对文化创意的重要性。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传统表演艺术已不再是与人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组成元素,而是一种渐离的主体与被消费的关系。此外,科技发展的同时也催生出了许多现代化的娱乐与消遣方式,比如影视、网络与KTV等等。传统的表演艺术要想战胜新型的消费模式走进人们的生活,必须有它的独特与创新之处。然而这种创新必须是以尊重传统艺术为前提的,创意性的人才可以培养,但是将创意作为一种源源不断的产业进行下去是比较困难的。这需要整合更多的社会资源以及创意者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

外国人对中国杂技的理解远没有中国人理解得深刻,但是他们却以中国杂技为基础创造出了经典和奇迹,这说明中国文化艺术工作者缺乏的不是素材而是理念和眼光。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中国传统表演艺术在内容与形式方面应该进行横向和纵向的发展。纵向即是继承,这一点比较好理解。横向就是对外的学习和借鉴。这一点在杂技剧《天鹅湖》中很好地体现了出来。《天鹅湖》是将杂技与芭蕾舞相结合创造出来的精品剧目,这是杂技理念的横向创新,只有融会贯通才能长足发展。

四、多元素创新是杂技艺术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前提

中国的杂技,尽管目前也有一些制作走进了欧洲、中东、亚太,但要真正进入日本和美国市场,还需拿出更好的作品。首先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因为通过日本和美国这样改编、融入中国元素,最终制作出自己的成功杂技。第二,中方应借鉴和吸取国外的经验,鼓励以中国元素为题材,由中外艺术家共同创作作品。第三,杂技艺术文化要走出去,还需要有一批非常专业、能够懂得国际版权交易、熟悉国际市场的人。

在跨越国界方面,杂技艺术可以说比其他艺术的表现形式更具优势。日本从中国的功夫片等众多领域吸取元素,创作了许多作品。可以看出,早在上个世纪日本就已经巧妙地借助中国题材,中国元素使起飞中的日本杂技艺术被注入了原创的因素。日本人厉害之处在于不是照搬,而是有新的创造。日本在利用其他国家文化资源方面的成功之处,不仅是取得骄人的市场业绩,同时也把日本文化带到了国际上。这也是我们中国杂技艺术参考和借鉴的地方,融入世界上优秀文化艺术形式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世界影响力。

五、杂技艺术管理形式、管理理念的制度化、正规化

“中国杂技在技巧和难度方面并不逊于太阳马戏团。”虽然国内杂技界普遍达成这样的共识,但中国杂技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市场上都没形成类似太阳马戏团的声势。2001年,战旗杂技团与太阳马戏团合作,在世界各地巡回演出大型现代综艺节目《龙狮》,其中完全以中国杂技为主。在六年的巡演过程中,每年的票房收入达5000万美元,战旗杂技团只能得到60多万美元的演出费。由此看出,随着中国越来越多的杂技团体走向国外,虽然承担着辛苦的演出任务,但收入却被国外经纪人拿走大头,而且由于竞争激烈,杂技团体竞相压低价格,有的小团甚至出国演出只图个生活费,严重影响了中国杂技界的健康发展。

“对于中国的杂技来说,缺的不是艺术家,而是企业家、营销人员、公关人员、外事人员,需要他们将杂技作为产业来经营。戴着奖牌满世界卖艺”的事实证明,中国杂技举步维艰的“症结”在销不在产。目前,在国际杂技市场上活跃着的实力雄厚的大型马戏团都有自己完善的营销网络,而我国的专业杂技演出团体,拥有自己的专职营销机构的不足5%。

而且,在国内市场上,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大团从小团挖人,强团从弱团挖人,内地团从老少边穷地区挖人的现象经常发生。小团、弱团、老少边穷地区的杂技团培养人才极不容易,花几年的大力气培养个把业务尖子是求发展改变落后面貌的希望所在。个别大团强团不商量、不招呼就无偿地把弱团的尖子演员挖去,甚至把练就的节目、研发的道具也无偿带走,这种行为着实让广大弱团不寒而栗。对此,应像足球队员转会那样,建立正常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从而在制度上给中国杂技艺术一个出路。

六/未来中国杂技艺术市场发展方向

一场杂技演出怎样才能成功?相信每个杂技人都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看技巧是否高难,二看表演是否到位,三看综合艺术是否协调,四看整台晚会能否给人以美的享受。只有这四点都做到了,才能称作是精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艺术的发展仅靠奋斗、靠勤奋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施精品战略,只有精品才能赢得市场,赢得市场才能更好地生存,所以打造艺术精品已成为从艺者不断追求的目标。

所谓艺术精品,即:精湛、精粹、精华、精致、精美的艺术作品,还是跑不出新、难、美的范畴。而“市场精品”的标准则简单得多,既:健康、向上、好看、好听、新奇、有观众,能走市场的作品。换句话说,是观众喜闻乐见、百看不厌、长演不衰的节目。“市场精品”除了同时要求具有“艺术精品”某些要素外,还必须遵循许多市场的法则。尽管“艺术精品”与“市场精品”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对立和界线,甚至多数时候“艺术精品”与“市场精品”的要素是同时相互依存的。然而,“艺术精品”与“市场精品”的内涵与要求毕竟有所不同,应当将其区别对待。只有弄清了什么是“艺术精品”与“市场精品”,才能再来畅谈如何开拓演出市场。

杂技大国要成为杂技强国,把中国杂技做成聚(聚合资金、设备、人才)、精(精炼队伍、推出名牌、创造精品)、专(专注市场,建立专业营销机构)的文化产业,必须加强合作与开放,走产业强杂之路。大规模地扩大中国杂技界合作的途径、范围、层次、力度,是加快当今中国杂技产业化发展,使之立足于世界杂技之林的路径之一。合作首先是杂技界内部的合作,强强联合,把中国杂技做大做强,是中国杂技发展迫切之需。一家一户,单兵作战,分散出击,如耳挖勺炒芝麻是形不成气候的,建立强有力的营销网络,必须联合起来攥成拳头才能经得起风浪。只有实现优质、优价,避免恶性竞争和不合理中间盘剥,才能使中国杂技的发展走向正规的坦途。

杂技是以表现人的技巧和潜能为主的形体艺术,它不受语言的限制,中国杂技深受世界各国的欢迎,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为国家赚汇最多,比赛获奖最多的艺术品种。杂技的体改、营销做好了,它有可能成为表演艺术中率先占领国际文化市场的文化产业。从中国杂技的历史和现实的创新实践来看,中国杂技必需在市场管理与杂技本体创新的相互推动下,杂技本体市场与创新应该在并行的两条轨道上共同行进,才能产生突飞猛进的发展。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4篇

在这阳光灿烂、流光溢彩的季节,历时两个多月的潜江市第二实验小学西校区首届科技艺术节即将伴随着精彩的文艺汇演落下帷幕。在这里,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对本届科技艺术节的成功举办表示热烈的祝贺;向科技艺术节中涌现出来的许许多多优秀而富有才气的同学表达最真挚的祝愿;向在科技艺术节中作出贡献的所有老师表示衷心的感谢,老师们,你们辛苦啦!

回顾刚刚过去的科技艺术节,我们高兴地看到:

本届科技艺术节是奋发向上的,她主题鲜明——体验·创新·成长。她目标明确,即普及科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激发创作灵感,陶冶艺术情操。

本届文化艺术节是盛况空前的,她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参与面广,群星辈出。学校精心设计、周密策划了“科普知识讲座”、“科技创新知识演讲比赛”、“七巧科技”竞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小论文比赛”、“科幻绘画”比赛,学唱“古诗歌”、学跳“校园拉丁”,等八项活动,全校师生参与率达百分之百。

所有竞赛活动我们采取班级、年级、学校层层筛选推荐的形式进行,最后共收到各年级上交的优秀科幻画20件,评出一、二、三等奖共8人;科技小制作25件,评出最佳创造奖13件;科技小论文20篇,评出优秀创作8篇。在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我们深刻的感受到了同学们丰富多彩的想象力、创造力,它们构思新颖,具有教育性、时代性、欣赏性。还有即将开始的“文艺汇演”更是精彩纷呈,相声、快板、舞蹈、时装秀、经典唱诵,好戏连台,彰显同学们的艺术才华及表演能力。

科技艺术节不仅为我们提供了释放激情、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丰富了校园的生活,增强了班级的凝聚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大家的兴趣,陶治了情操,开阔了视野,锻炼了能力,张扬了个性。

同学们,科技艺术节虽然就要画上休止符,但我们的校园科技艺术活动永远没有句号,校园科技艺术节虽然是个有限的时间段,但艺术的空间却是无限的。

让我们运用科技,学会创造!让我们彰显才华,展示个性。

让我们在西校区奏响时代的强音!

让科技艺术之花开满校园!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5篇

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史上堪称民窑代表,其豪放质朴的陶瓷绘画艺术在陶瓷装饰领域独树一帜,分属不同历史时期的磁州窑白地黑彩、红绿彩、青花、五彩、粉彩等汇成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绘画史,其中具有强烈民族性和地方性的“白地黑彩”,更是磁州窑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遗产,需要我们的保护、传承与发展。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传统的制瓷习俗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人们在享受现代科技带来的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一方面,更为可贵的纯手工打造的瓷绘技艺正在迅速消失。2006年磁州窑烧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明了这项民间艺术的的濒危性。

传统磁州窑陶瓷绘画的艺术价值

磁州窑是中国民窑中的代表,其产品因注重装饰更具有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市井风情。磁州窑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独特贡献是形成了以“白地黑花”为典型代表的瓷绘风格和丰富多彩的表现内容。现代人仿造的磁州窑陶瓷产品在用笔上往往要么过于拘谨呆板,缺少古人的自由随意劲;要么过于随意夸张,常常使画面显得散乱、孱弱无力,很难达到古人的艺术高度。磁州窑瓷绘艺术有着自己独特的艺术标准和审美特征,它色彩典雅古朴,用笔收放明确,形象情趣盎然、纹饰题材不拘一格,展现了古代社会丰富的文化信息,是记录中国传统文化许多重要信息的“活化石”。

当前磁州窑瓷绘艺术发展的现状分析

宋、金、元时期,磁州窑作为我国北方最大的陶瓷产地,拥有自己独特的制瓷工艺和美学体系,以“白地黑花”瓷绘艺术为代表的众多装饰技法,描绘出无以计数的磁州窑陶瓷产品,在世界知名的博物馆里,几乎都陈列着精美的磁州窑陶瓷作品。磁州窑的窑火虽然千年未断,但传统的“白地黑花”瓷绘艺术却未得到完整的延续,清代磁州窑由于模仿景德镇青花装饰,几乎中断了自己的传统。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在磁州窑主要产区之一的彭城成立了磁州窑陶瓷研究所后,在著名陶瓷专家叶广成等人的带领下,磁州窑的传统工艺、纹样的整理和恢复工作才得以全面展开。历经四十余载的研究、恢复和传承,现在能够很好的全面掌握磁州窑传统技艺的人员还并不算多,这其中能够精通瓷绘艺术的艺人更是凤毛麟角,并且都年事已高,正在遭遇传承的困境。在彭城境内,瓷绘的技艺一般是靠家庭为单位来传承,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陶瓷艺人的后代脱离了的陶瓷行业,目前这种技艺能否继承下去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这其中主要的原因源自于,存在于彭城境内以家庭为单位的民间手工作坊,他们制作出的陶瓷产品多集中在仿古瓷,而缺少研发与现代人生活密切相关的磁州窑风格产品的能力,以至于影响了产品的销路,生产利润得不到保证,导致从业人员不断的流失。因此,在发挥磁州窑陶瓷的艺术价值方面应该做出更多的探索,虽然传统的磁州窑陶瓷产品美感独特,但其生产工艺毕竟已经衰落已久,它需要依托现代的工业技术和磁州窑传统精湛的瓷绘艺术来研发出适应现代人使用的陶瓷,这样才能使瓷绘技艺在不断发展中健康的传承下去。

磁州窑瓷绘艺术的“拓展性”保护策略

磁州窑传统的瓷绘艺术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提起对其的保护,人们首先会想到对其传承人的保护,当前国家也会划拨一些资金用于大师级传承人的保护,然而对一两位大师的保护很难使磁州窑瓷绘艺术重现往日的活力。俗话说“活鱼当在水中看”,这项艺术如果想得到更好的保护,还应让其如往昔一样融入市场。当地的陶瓷企业要找准本地陶瓷的发展方向,积极融合磁州窑独特的“白地黑花”瓷绘艺术的精髓,并与先进的制瓷技术和设计理念相结合,开创出具有本地特色的日用陶瓷和艺术陶瓷,使古老的传统技艺焕发出现代的活力。磁州窑艺术风格的陶瓷产品如果在市场上赢得较好的口碑,不仅能够起到弘扬磁州窑文化的作用,传统的瓷绘艺术也能在健康的道路上重新焕发青春。在陶瓷生产方面,我们应该用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要注重产品研发队伍的建设,不断提供新的创意和设计,另一方面要注重发展瓷绘人才,磁州窑艺术大师要依托国家和政府资金的支持,无保留的传授技艺,培养年轻的艺人队伍。 除此之外,结合高校的教育优势、网络的信息优势、专家的研究优势等全方位的发扬和传承磁州窑瓷绘艺术,展现磁州窑独特的艺术魅力。磁州窑瓷绘艺术虽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但就现状来看,当地还远没有发挥其巨大的资源优势,保护、传承、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6篇

从北京到上海,“薪技艺”给我们带来了一次又一次惊喜。本次“燃――首届‘薪技艺’国家青年工艺美术展暨学术研讨会”让海内外青年工艺美术家、教育工作者齐聚一堂,共话“薪火传承”。

“薪技艺”来源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一批热爱艺术教育,执着手艺理想的青年教师,连同国内外友好院校青年艺术家的倡导。这两所学校都立足于弘扬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与艺术,吸收世界各国文化和艺术精华,提倡以人为本的手工文化,关注人类生活品质,重视艺术与科技的结合,不断探索新的领域。本次“薪技艺”展览和研讨会将进一步深化两校的共同理念和交流合作,以此为契机探索完善的工艺美术教学与学术结合体系,促进中国工艺美术行业蓬勃发展。

“薪技艺”是一个充满活力、尊重传统、孕育新知的团体。他们倡导在继承文化和工艺血脉的基础上,引进新技术和新观念;他们努力将民族技艺与个人情怀相融合,用双手去感受、去制作;他们抛开东西方二元对立的桎梏,以全球化的视野来审视根植于民族文化和审美的“手艺理想”……我想,这正是“薪技艺”这群青年学者和艺术家对两所学院传统精神的延续和发展。

本次展览以“薪技艺”为核心,以“燃”为主题,寓意引燃开端。陶艺、金属、玻璃、漆艺、染织纤维等作品运用火元素抒发艺术真情,激发创意火花。“薪技艺”展出了12个国家的109名艺术家在各自领域内的探索实验之作。这些作品表达了“薪技艺”这个团体的学术主张的价值标准,但为大家提供了审视的素材。希望各方主张能够在这个平台上得以展示和交流,促进当代工艺美术繁荣创作,启迪思考。

工艺美术应在学科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更大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使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越来越关注以科技为主导的工业化生产,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在此,我想谈谈自己的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以来,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我们也在深思在构建更和谐、富有人文情怀和艺术情趣的未来社会中还有许多缺失的部分。

众所周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以工艺美术为主导的学院,其实用美术在解放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领头羊的角色。虽然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在改革开放中更关注现代设计,但一直将工艺美术当作重要的办学方向。这也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重要的学术积淀和学术传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成立的工艺美术系在近些年发展较好,且做了许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的学术活动。结合国内产业发展和工艺美术行业的再兴起,也为地方合作与产业发展举办了许多大型活动。清华大学的设计学科有七个系,面向传统的是工艺美术系,面向未来的是信息艺术设计系,另外五个系(染织服装艺术设计系、陶瓷艺术设计系、工业设计系 、视觉传达设计系、环境艺术设计系)是面向当下的衣食住行,这些科系面向各行业和产业,并推动行业和产业的创新。我想强调的是,无论是面向前沿的信息设计系或是面向当下产业的五个系,其实都和工艺美术有相当大的关系。

在工业化初期,拉斯金和莫里斯倡导了工艺美术运动,当时还是清华美院工业设计系学生的我对这一运动不理解,觉得这种思潮是不是社会的倒退。经过了三十年的沉浮,我们在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也在思考我们失去了什么,我们忽然想到了拉斯金和莫里斯的手工艺运动。我们知道手工艺是将人的思想观念、生活习惯、劳作方式密切联系的,而现代化的工业生产对人在某种程度上有一种异化作用。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强调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不能以资源要素驱动,而改成以创新驱动,同时关注可持续发展,关注所有生产者的身心健康。这些反过来也让我们想到了手工艺运动。

工艺美术应寄托情感、继承传统、回归生活

一个国家的文明的构建和承传没有中断,我认为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代表精英文化的典藏文物,另一方面是民间艺术,即工艺美术。工艺美术代表民间艺术这一领域的重要方面,因为其继承了我们整个生活方式。今天我们转变发展,强调内涵发展,强调将人的情感注入生产环节和产品之中。我认为工艺美术是我们应当重视的艺术。

工艺美术发展也遇到了很多挑战,我们也考察了许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看到许多大师对于传统工艺的完全传承,但是在商场或展厅里有些则是模仿和尝试性的创新,但是我觉得缺少文化内涵和创新高度。

学校应思考如何应对这一时期,继承传统文化,从理论构建基于当下生活的手工艺运动的范式,并做出一些具有示范性的作品。另外,我想强调的是工艺美术要想面向未来、持续发展,应回到初衷:与生活相关。否则工艺美术只是象牙塔,就无法融入现代化的生活当中。

最后,感谢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姜鸣院长对本次展览和研讨会的大力支持,感谢为策划组织而付出辛劳的两所学院的师生们。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7篇

一、中国杂技的问题

中国杂技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曾经以高难度技巧而闻名于世,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尤其是改革开放后,杂技艺术有了飞速的发展,杂技出访演出不计其数,国际比赛摘金夺银,成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主力军。但随着国外高新科技在杂技艺术领域的运用和发展,特别是一些国外知名表演团体创作的以杂技为主要元素的主题晚会,演绎了杂技艺术的新理念,颠覆了传统的杂技表演模式,从而成为主流演艺市场的高端产品后,中国杂技传统和单一技巧堆积的表演形式逐渐失去了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有的出国演出也沦为低价位的原材料输出,国内市场也呈现出低迷和萧条景象。

通过分析感到,我们与当今国际舞台艺术发展的现状已有相当距离,单靠杂技高难惊险的技巧已远远不能满足国内外观众对杂技艺术的审美需求。束缚杂技艺术不断创新主要原因有二:一是思想观念,长期形成的杂技编排理念、表演形式已在管理者和杂技从业人员的头脑中形成思维定势,轻易改变不了。二是现有院团艺术生产的投入产出、人员管理、市场开发与运作等体制、机制也无法对艺术创新起到良性的推动作用。目前杂技艺术事业发展遇到的困难,不是杂技节目水平落后了,而是缺乏提高杂技表演观赏水平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不是缺乏市场发展的资源和条件,而是没有建立起能够整合资源的体制和机制。我们意识到,杂技艺术要创新,思想观念必须转变,体制机制必须突破。

二、中国杂技的改革创新之路

针对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实际状况和面临的困难,上海杂技团与国内其他院团一样,从2002年开始至今,上海杂技团从项目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入手,经历了几次较大的改革探索实践。

2002年,上海杂技团与中国对外演出公司首次合作,联手打造大型综艺舞台剧《太极时空》,该剧根据欧美市场的需求量身定制,国外巡演不到一年就收回了全部投资。在德国、美国、加拿大演出时,受到了当地主流社会观众的广泛好评。这次改革探索了艺术院团与国际市场运营商在海外巡演项目上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形式。2005年,上海杂技团与上海东方传媒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一起投资3000万,策划创排多媒体梦幻剧《时空之旅》。在艺术创新上,聘请国外一流创作人员与国内优秀创作人员合作,中国元素、中外制作、国际表述,追求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以上海杂技团一批经典节目和优秀演员为基本元素,融合舞蹈、中西乐队现场演奏、高科技道具设施、大型多媒体等手段,艺术与科技相互辉映。在体制机制上,《时空之旅》积极探索了符合市场规律的公司制营运模式。三个投资方跨地区、跨行业、跨系统,集聚各自优势,组建上海时空之旅文化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公司按现代企业制度运作,代表投资方对《时空之旅》的演出、宣传、市场营销与开发等进行全方位管理运作。同时还探索在现有体制下,逐步实行对演员的市场化管理。《时空之旅》演员剧组整体与公司签约,接受公司演出管理和艺术质量的监管。五年多来,《时空之旅》坚持天天演,不仅演出场次、演出收入、观众人数创国内同类作品新记录,观众也由旅游客为主,转为高端商务客人和市民,受到国内外观众广泛好评,完全达到了创排目的,成为上海城市文化名片。明年一月起,《时空之旅》将赴韩国进行100场的大规模巡回演出。时空之旅与美国拉斯维加斯著名演艺机构的战略合作也在进行之中。而《时空之旅Ⅱ・镜界》正在上海大世界舞台精心打造之中。

《时空之旅》的改革创新实践使我们体会到:文艺院团的改革与创新没有固定模式,改革与创新只是手段,促进艺术生产力才是目的。《时空之旅》运作模式对上海杂技团来讲,是院团体制改革的一种实现形式,它推动了上海杂技团对艺术更高的追求。2007年上海杂技团根据马戏演出的艺术规律和特点,通过组建上海欢乐马戏有限公司,来推动马戏艺术的发展。由单位与演员、经营者、从业人员共同出资持股,把责、权、利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目的在于激发演职员的积极性,创新和发展马戏艺术,进一步开拓演出市场。马戏公司成立后创排了主题晚会《欢乐马戏――绿色家园》,演出的艺术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演出场次和收入均比原来提高了50%以上,现已成为上海文化市场的新亮点。马戏公司的改革探索了国有院团一种完全新颖的管理运作模式,使演职员与单位一起,共同成为艺术生产和市场经营的主体,演职员既是“投资者”又是“打工者”,双重身份使他们能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

通过几年来的改革和艺术创新实践,上海杂技团舞台综合艺术水平显著提高;演员的艺术素养和能力显著加强;市场运作能力显著增强;演出场次大幅度增加,出人、出戏、出品牌、出效益的发展格局已经形成。

三、展望中国杂技艺术发展

中国杂技艺术要发展,就需要有新的创作和经营理念来指导艺术生产与经营活动。只有观众喜欢、市场认可的优秀杂技作品才能保证杂技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需要颠覆以往“一招鲜,吃遍天”的创作思路,形成“创意为先”、“以销定产”的新理念,认真研究演出市场,细分目标观众群,根据他们的欣赏口味创作构思,将杂技技巧融入各类表现手法中,赋予其不同的文化内涵,形成以杂技表演为主要内核的各种演出样式。随着市场经济与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杂技行业的表演环境和生存环境将发生较大变化,随之杂技行业结构也相应会有大的变化。一些市场相对成熟的院团会在积极创作优秀杂技作品的同时,争取较大的演艺市场份额,成为产业链条完整的杂技演艺集团。一些院团则只能成为杂技演艺产业链中的一个环节。所有这些将为中国杂技演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正如《时空之旅》等剧目的成功,给上海杂技团带来的启示是:细分市场,充分发挥产供销各项资源作用,才能使一部好的杂技作品发挥更大的影响力。《时空之旅》是由上海杂技团与其他投资方组建项目公司来制作和运行的,它优化了艺术生产、中介、传媒等各方面的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和品牌效应。中国杂技艺术的发展不仅需要艺术生产创新,也有赖于演艺产业的大发展,需要文化资源重组,以此来推动中国杂技艺术向更高层次发展。

“高、难、惊、险”一直是中国杂技的招牌和特色,然而人体的潜力毕竟是有限的。国际一流的表演团体在拓展表演空间方面做出了巨大的努力,高科技手段早已介入演艺行业,处于非常领先的地位,如:太阳马戏团的《O》秀解决了数十吨水搬上舞台又能在瞬间消失的难题,《卡》秀更是改变了多少年来“舞台是平面”的定律,巨型机械手可以控制舞台360度的转动。在《时空之旅》中水幕能同步影示现场表演的动作轨迹,犹如电影蒙太奇手法中的分解慢动作那样,把精彩绝伦的肢体表述深深地留在观众的脑海里……《雕刻时光》中的多媒体影像,能够与演员实行互动,营造画中人走进现实的氛围,实现想象与真实的无缝对接。但这些远远不能跟上目前国际先进演艺产品的水平,必须要有高科技的研发和制造业进入,才能真正使中国杂技舞台有革命性的变化。

此外,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培育,中国杂技演出市场在文化生活相对丰富的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基本形成。随着各地经济文化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需求的提高,杂技市场也会有所发展,但这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因为杂技市场的发展要以经济文化旅游等各方面的发展为前提,要有相应的城市文化环境。

中国的杂技艺术有着高超精湛的技巧,有着独特的文化底蕴,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质,更有一群热爱杂技并执着追求的从业人员,因此有理由相信中国杂技艺术在当代一定会有突破性的发展。

俞亦纲:上海市杂技家协会副主席、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8篇

1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意义

丝绸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具有珍贵的历史价值、技术价值和艺术价值,在中外科技文化交流中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文化已逐渐渗透到历代社会的多个领域,与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秉承“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指导思想,对于传统文化,最有效的保护传承即是激活其生命力,不断发展,不断创新,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丝绸文化发展至今,应适应新时代的诉求,在创造中转化,在创新中发展,实现与时俱进的当代价值。教育传承是实现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校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机构,应担负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承的使命,为其提供平台和支撑。丝绸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造物智慧,在设计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课程,通过教学传承弘扬丝绸文化,有助于培养当代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引导设计专业学生从传统造物智慧中汲取设计创新的养分。在推进丝绸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同时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不失为一条值得探索之路。

2丝绸文化在高校艺术设计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路径

2.1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

高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的功能与思想引领的作用,基于高校理论教学的丝绸文化传承具有较强的系统性。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有助于更加科学地传承丝绸文化。教学内容涵盖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即丝绸文化在时间上的延续和丝绸文化在空间上的流动。2.1.1立足本土纵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国本土的丝绸文化。教师以时间为主线,以设计领域为主要视角,集体讲授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丝绸文化,为学生勾勒出清晰的发展脉络,搭建好基础的知识框架,并提供进一步探究的思路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由教师结合教学重点设置更为具体的专题,如“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唐代织锦中的团窠与团花”“明清丝绸设计的吉祥寓意”等。以小组合作学习为教学组织形式,以专题为导向,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自主探究、整合汇报,促使学生主动参与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构建。以“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专题为例,小组成员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三个方向进行自主探究,以造型设计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形态流变,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刺绣针法,以美学思想为切入点分析云气纹的文化内涵。由现象到本质,深度探究西汉马王堆刺绣云气纹的技艺特征和设计思想,并形成图文并茂的PPT进行汇报。通过“集体讲授+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自主探究的能力,使学生不再做被动的接受者,而是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的主动构建者。2.1.2拓展视野横向的教学内容侧重于中外丝绸文化的交流。在传统讲授模式的基础上,择优引入相关网络资源辅助教学,采用“线上视频学习+线下课堂讨论”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拓展学术视野、提升思维能力。如央视出品的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以现代方式解读传统文化,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节目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推选了两件丝绸文物,其一为绢衣彩绘木俑,其二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北京服装学院楚艳老师团队带来了绢衣彩绘木俑的真人版服饰艺术再现,透过服装色彩讲述草木染技艺,解析了经由丝绸之路传入并流行于大唐的红花染料(图1)。中国丝绸博物馆赵丰老师团队带来了根据老官山汉墓模型复原的织机,现场演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的织造技术,解析了传统织机的“编程”思想及其对现代计算机的启示(图2)。线上视频学习在课前进行,设有两个目标,一是了解学科前沿的探索视角,二是对关键信息建立较为直观的视觉印象。线下课堂讨论借助思维导图的形式展开,学生围绕视频学习的收获与思考各抒己见,在思想碰撞中深度学习,再经过教师归纳整合,以思维导图的形式直观呈现。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层层推进,为更加全面、深入地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做一些基础工作。

2.2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

实践教学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以探索丝绸文化在当代设计领域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为教学重点。通过设计实践探寻古今转化的路径和方法,激活丝绸文化的生命力,提升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以期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2.2.1文化元素的提炼转化教学模块1以文化属性为切入点,基于丝绸文化基因的传承,提炼具有设计价值的文化元素,进而借助现代语境下的艺术设计形式进行转化运用。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开展引导式教学。路径1是从文字到图像的转化,通过对丝绸历史文化进行图像化呈现,以达到更加直观的展现与传承效果。首先确定图像化呈现的内容,如丝绸起源的传说、丝绸之路的故事、诗歌中的丝绸意象等;再根据内容拟定风格形式,如细腻具象的白描、恣意洒脱的写意、风格化的艺术表现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设计,需要注意知识性和艺术性的结合,以及与载体形式相契合。以博物馆宣传册设计为例,在四川早期丝绸文化主题板块中,用图像表达“蚕以蜀为盛”较为直观易懂,更有利于发挥公众教育功能。甄选最能反映该时期丝织业状况的场景进行图像化呈现,如采摘桑叶、纺线织造、浣洗晾晒等。绘画风格可以参考战国采桑宴乐射猎攻战纹铜壶,该文物出土于四川,纹饰设计简练朴拙且意趣盎然,其中的采桑场景更可以作为直接借鉴。除主体部分外,可适当穿插形似丝绸飘动的带状纹饰作为视觉引导。通过这样的设计,有助于丝绸文化的传承推广,实现了地域文化元素的转化运用,同时也符合博物馆的文化教育属性。路径2依托于载体形式转化,通过对丝绸中的传统设计元素进行创新性表达,实现跨材质的碰撞与融合。立足现代设计语境,让传统文化底蕴焕发出与时代相呼应的魅力。以书籍装帧设计为例,丝绸封面是中国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重要形式,而现代书籍大多采用纸类材质,将传统设计的精髓转化为现代设计的资源并创新运用是探索的核心和关键。设计对象的主要定位是历史、文化、艺术类书籍,设计风格应与书籍内容相契合,以兼具文化底蕴和时代气息为佳,表达方式可归纳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视觉效应,通过多维度的设计创新实现。如汉代云气纹的气韵延续与色调调整,唐代团窠纹的元素置换与图式衍生,宋代八答晕的骨架变化与设色创新,等等。“隐性”的表达方式侧重于触觉感受,主要依托特种印刷工艺实现。例如凹凸压印工艺,可呈现出多层次的浮雕效果,适宜刻画较为立体的设计;又如UV印刷工艺,可呈现出类似覆膜质感的纹饰,适宜表现较为平面的设计。通过跨材质的设计转化,延续了传统书籍装帧设计的文化底蕴,同时实现了丝绸文化的创新传承。2.2.2传统技艺的现代演绎教学模块2以工艺技术为切入点,以延续丝绸传统技艺的核心价值为原则,同时与当今时尚文化的审美需求相契合,在实践中探寻传统技艺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创新之道。第一阶段,提炼丝绸传统技艺的精髓,挖掘创造性转化的新契机。高校可充分利用地缘优势,积极挖掘地方特色资源,为其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如邀请丝绸传统技艺传承人进校园入课堂,传授技艺、传承匠心。设计专业学生与技艺传承人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研讨创造性转化的方向和路径,共同提炼出适用于现代设计语境的核心技艺。以此拉近传统手工技艺与当代大学生的距离,传承弘扬“道技合一”的工匠精神,并促使丝绸传统技艺成为培育文化自信的载体,推动文化创新的源泉。第二阶段,赋予丝绸技艺与时俱进的时代内涵,复兴丝绸技艺作为设计资源的价值。本阶段重在探索丝绸技艺从“传统文化”到“设计资源”的转化,力求实现技艺传承与设计创新的并行推进。首先以丝绸技艺为设计源泉汲取转化创新的养分,再顺应时代审美需求甄选适用的设计元素,最终创新运用于艺术设计以实现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时尚文化的融合共生。充分发挥专业所长,探寻丝绸技艺、艺术设计、时尚文化的结合之道。如:染缬技艺在家纺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织造技艺在箱包设计中的创新运用,刺绣技艺在服饰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画缋技艺在装饰品设计中的创新运用,等等。延续了丝绸技艺的核心价值,实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同时提升了当代设计的文化底蕴。第三阶段,探索手工技艺与现代科技的有机融合,为丝绸技艺注入新的生命力。例如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助力丝绸技艺在设计领域的活态传承与创新发展;又如在倡导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下,积极推进丝绸技艺与环保材料的融合创新;等等。既培养了当代大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也实现了丝绸技艺与现代科技的融合发展。

3结语

基于传统文化传承与现代设计教育相结合的理念,将丝绸文化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探索传承与创新的有效路径。基于理论教学实现传承弘扬,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进一步构建丝绸文化理论知识体系;依托实践教学推进创新发展,把丝绸文化转化为设计资源,实现丝绸文化、艺术设计和现代语境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传承推动设计创新,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袁熙旸.创造力在边缘:传统工艺、地方资源与可持续设计之路[J].装饰,2013(02):16-21.

[2]雷丽.高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的社会学解读[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7(03):9-13.

[3]陈炜,郝继旭.民族传统技艺融入高校美育的路径研究[J].湖南包装,2020(01):116-122.

[4]何思倩,张明.“民艺的传承与创新”设计专题实践教学启示[J].装饰,2017(01):110-111.

[5]官伟波,牛建涛,张小英.“中国丝绸技艺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教学资源库建设实践[J].轻工科技,2018(12):195-197.

科技艺术文化范文第9篇

杂技表演是中华艺术宝库里的一颗明珠,有着悠久的历史。杂技艺术的特点决定了它以全世界作为自己的表演舞台,但同时,我们又看到另一种情况,即一个优秀的杂技节目很难在同一个地方做较长期的表演,这同样也是由杂技艺术特点所决定的。因为杂技以技巧为直接表现手段,而任何一个技巧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就的,这就决定了杂技节目的生产周期较长。因此,任何一个杂技表演团体都会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保留上演一批经实践证明是较优秀的节目。观众老是看大致相同的节目会感到厌烦和疲倦,这种厌烦和疲倦不是来自所谓杂技的易朽性,任何真正有审美价值的杂技节目都是人类文化艺术宝库中不朽的艺术珍品;也不是由于这些节目突然失去了高难、准确、优美等审美特点而失去了审美价值,而是由于人类审美的一个共同特点――求新所引起的。这个事实说明了高难、准确、优美特点一旦离开了"新"就会变成凝固的、陈旧的甚至僵死的,从而削弱了这些特点的审美价值。而当这些审美特点一旦和"新"结合时,就像神奇的法术能点铁成金一样而顿生异彩,使这些审美特点显示出神奇的艺术魅力。

正是由于杂技表演在审美鉴赏中这种求新的审美特点,促使一代又一代的杂技表演家去探索杂技新的领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创造出新的节目、新的形式、新的风格;培养出新的杂技艺术家。这也正是杂技艺术家们在鉴赏者求新的审美特点的推动下,所做出的积极反应。因此。我认为:杂技艺术审美鉴赏中的这种求新的审美特点,是推动杂技艺术创造者们不断不创新的原动力,也是杂技艺术为适应新时代的要求而使自身不断发展的原动力。

我认为杂技的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标准是坚持杂技艺术发展的标杆

杂技创作遵循高标准,在综合艺术上精益求精,争取去把每一个节目都向精品方面打造。随着社会日异月新的发展,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带来的是精神生活的更高要求。随着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传播渠道的多元化,为观众提供了艺术欣赏的广阔空间,观众的审美需求和标准不断提高,对杂技表演的审美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原来杂技作品的演出只注重节目本身的包装,对于布景、环境等因素没有放到第一位来考虑,总是觉得差不多就行了。现在观众在观赏杂技表演时除了想获得技巧对视觉得冲击,还要获得整体舞台上的美感。所以杂技艺术不能只追求技巧难度,而更要讲究表演的整体性,包括展现在观众面前的每一个细节。

通过杂技演员技巧的表演,将杂技技巧与其他姐妹艺术相融合,把杂技技巧作为最基本的表演艺术手法,塑造出具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形象或人物形象,创造具有情绪、情节的意境,是杂技艺术家们在提升杂技艺术水准的道路上取得的重大成就。

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当今社会,通过各大电视媒体、网络媒体的传播,我们可以看到现今展现在舞台上的杂技节目中,创作者自身的艺术观念时刻都在影响着新创作的杂技节目。光是对技巧难度的追求,对节目结构设计、技巧动作衔接、舞台形象设计、贴合时代气息、表演身临其境等等,都是节目创作者在过程中必须思考的环节。这种包装上的新型艺术理念通过近十几年来的日积月累,已经成为了目前杂技工作者的基本共识,正是借助于杂技工作者的这种艺术观念的自觉成熟,现代的杂技作品才能焕发出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2.精品是杂技艺术走向市场的试金石

广泛借鉴姐妹艺术的成功之处,采取吸收和发展并用的方法打造杂技精品,已经成为当今杂技界的一种共识。精品体现在几个方面,其中有的在杂技的本体技巧上动脑筋,突破"量"的叠加,也有从技巧"质"的方面颠覆传统,使老树发新芽;或创造新型道具,对传统道具加入高科技元素,由此给整个节目披上现代化外衣,使人耳目一新;也有借鉴其他艺术门类的一个亮点,开发新的杂技节目,或者对不同门类的节目亮点进行嫁接和融合,产生出新的杂技节目和表现样式,丰富现有的节目品种;对一些古老的、代代相传的程式化节目进行变革,披上贴近时代的外衣;加强提高杂技演员的舞台表现力,有针对性地训练,使艺术美内化于技巧表演中,打造属于杂技节目的"明星演员"等也是打造精品的不同方面。

杂技本体技艺可以概括为"高、精、尖"。杂技节目真实并艺术地再现演员经过刻苦训练后,掌握驾驭道具和驾驭自身的高难、精彩、尖端的技艺,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观看杂技节目引发的惊叫声、口哨声、欢呼声、跺脚鼓掌声,也是杂技与其他艺术门类观演互动时最大的不同之处。因此,杂技节目是否是精品,市场是最好的试金石。一个优秀的精品节目甚至带动一批节目为企业创造效益,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在如今的市场运营中,精品直接影响到企业未来的走向,能否在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中存活下去,也和精品有分不开的关系。

3.创新是探索杂技艺术发展的唯一方向

近几十年间,各个团体都在不断摸索,尝试各种能使杂技艺术创新发展的道路,在这种环境下,各种主题晚会、创新节目技巧、高科技的服装、化妆、道具包装层出不穷。

中国杂技以中国五千年文化为底蕴,增加文化含量,突出中国地域、人文、民族民俗的特色,使其在世界马戏界独领,得到世界观众的认可。还有一些具有时代风貌结合地方特色的作品,都是百姓的生活场景。加入这些元素的作品使得杂技艺术更加贴近群众,真正的走到百姓的生活中去,才能成为观众喜闻乐见的好作品。我国杂技多年来的辉煌,与它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是分不开的。

杂技要想出好的作品,一定要珍惜自己的本土特色。往往很多人认为,地域文化带有很浓重的"土气",不如外来文化"洋气",有很长一段时间,大家都在模仿国外马戏团的节目创意,感觉很时尚,与时俱进了。其实不然,我们是要吸收国外优秀的创意,但是真正适合并适用的东西,还是应当在广阔深厚的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中"取其精华",让杂技作品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和时代精神,让人们从作品中感受到中国时代和中国文化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各种艺术形式融合已成为当今流行趋势,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形式变化的问题,还在其中创造了全部艺术表现手段,而各种艺术形式相互打破泾渭分明的界限,进行碰撞,又为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借鉴姐妹艺术表演形式,充实和改变杂技节目表演形式已成为如今杂技艺术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之一。

4.以崭新面貌的杂技,开拓历史的新篇章

杂技以高难技巧为主体,配合现代舞台设置、时尚服装、贴合内容的音乐等,才能使杂技艺术成为合格的和谐完美舞台表现艺术。现代科技成果的运用主要表现在声光电、舞美设计等舞台效果上。如今的灯光,通过电脑程序控制,其光色、形态、照度均可任意变化,使舞台变得更加神奇和多彩。另外舞台装置和机械的发展,使人工操作已逐渐转为电子控制的各种功能的组合,给导演、舞美设计人员创意留下了更多选择的空间。今天的舞台装置,集舞台机械、电气控制之大成,兼有灯光、音响、美术之精华,在整个演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让古老的杂技更有现代感、更具观赏性。一个优秀作品的诞生,应该是技艺并重、主题鲜明、时代感强、贴合主流文化等特点共同构成的。杂技艺术工作者们要不断发掘新素材,开拓新思路,在吸收其他艺术门类亮点的基础上,探索创新,贴合时代主流文化,创造杂技艺术更高的完美境界。

上一篇:探究教育范文 下一篇:保险合规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