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资产管理范文

时间:2023-06-13 15:29:11

科技资产管理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科技型企业 固定资产 管理

固定资产作为企业重要的生产资料,其数量、质量及技术结构决定着企业生产、研发水平。随着我国企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固定资产在企业总资产中所占比例增大且技术性能持续增强。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由于担负着许多军工及民用的研发项目,其固定资产数量相对其他企业更多,技术性能也更高。因此,科技企业做好固定资产的管理工作,对于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降本增效、保值增值起到关键作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特点

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与一般企业相比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研发设备数量多、价格高

科技企业有相当一部分用于实验、检测、计量的固定资产,其中部分属于非标固定资产,这些资产体积小、数量多、价格高,主要担负着科技、研发的工作,其资金来源多为国拨或自筹的科研经费,要经过严格可行性分析、审批才能购买,对使用者要求较高,其使用者绝大部分需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及很好的固定资产操作能力。

(二)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较高

科研固定资产对工作环境要求苛刻,比如温度、干湿度、无尘等。企业需要对固定资产有计划的进行维修、保养,且维修、保养人员需有较好的技术水平。给固定资产创造最佳的工作环境不仅有利于形成科研成果,对于固定资产自身的作业寿命延长也起到重要作用。

(三)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

随着社会经济、技术的发展,企业竞争不断升级,新技术的研发成为企业间最重要的竞争手段之一。科技企业更新固定资产速度加快,固定资产的使用周期缩短,与其他企业相比,其固定资产是在加速减值。

(四)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是用于科学研究、技术研发的工作,不能像生产企业的固定资产一样立刻创造产值、带来收益。其创造的价值往往在一定周期后才能体现,是不确定的。因此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的价值管理具有更大的难度。

由于科技型企业固定资产具有以上特点,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相比,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水平要求更高。

二、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

企业没有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使用部门、财务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度和管理岗位责任制,缺乏管理牵制制度。部分企业虽然制定了固定资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固定资产的归口管理部门和分工原则,但由于执行不力,没有奖惩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够,管理效果仍不明显。

(二)固定资产购置管理不完善

主要表现在固定资产购置的随意性、盲目性大,对于购置固定资产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预算、投资分析制度,固定资产投资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导致固定资产利用率低,资源浪费严重。固定资产属于企业长期资产,一经投入将很难转变投资方向,所以企业必须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投资的事前控制机制。

(三)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

固定资产的账实不符主要原因是由于企业疏于对固定资产进行盘点。科技企业的部分固定资产是在申请科研课题后为课题研究购入的,多数课题从申请成功到结束历时2-3年时间,课题完成后固定资产一般留在企业继续使用。由于这部分固定资产不是用自有资金购入,所以使用者并不重视其使用效率,会长期闲置甚至私自对外出借,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效率低、甚至资产盘亏。

(四)固定资产折旧计提不合理

科技企业的固定资产有一些技术含量高、更新周期短的固定资产,如果按照会计制度规定的折旧年限计提折旧,会导致企业固定资产净值不实、不能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情况,另一方面会致使企业更新改造资金严重不足,固定资产老化,跟不上市场经济对生产资料的更新需求。部分为科研课题购入固定资产,企业往往在课题结束前会将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并全部计入科研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使用情况与账务严重不符。

(五)对研发、生产共用固定资产没有予以区分

为节约成本,避免资源的重复配置,一些固定资产可能会同时用于生产、研发工作,但部分企业并没有分别记录生产、研发固定资产的信息。由于生产、科研用固定资产折旧计入科目不同,不分别记录不便于统计分析固定资产的价值、使用效率,会给管理者传递不真实的信息。

(六)管理者对固定资产缺少价值管理

企业管理者在购入固定资产时通常比较慎重,但资金一旦支出,其对购入资产后续的维护、使用效率、价值管理往往重视程度不够。固定资产购入后没有区分其重要性,不能对资产进行相关的成本费用和收入记录,无法做到科学的价值管理。

(七)没有充分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固定资产管理

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往往只是一种形式,企业仅能做到固定资产卡片的信息化,进行简单的信息登记,没有固定资产的维修、改造计划记录,更没有相应的支出和收入记录。或者即使有相应的记录,但记录不全面、不准确,从而影响对资产的使用效率、资产的价值进行分析和评价。

(八)企业管理层对固定资产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

部分管理者只重视市场营销、经营利润,不重视财务管理。或者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只重视报表管理、资金管理,忽视了对生产产品以及提高产品质量、性能所依赖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使资产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三、对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中存在问题的改进策略

(一)建立健全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科技企业 无形资产 知识经济

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

(一) 无形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加大

企业资产按其存在形态可分为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两种。目前无形资产在高科技企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就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而言,判断高科技企业的未来发展前景及其价值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企业资产中科技含量的高低,即无形资产的比重大小。在知识经济的大环境下,高科技企业中的有形资产如设备、厂房、存货等已不再占据主要地位,取而代之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是无形资产,如专利、商业机密、软件开发、集成电路、商标权等。据统计,在西方发达国家许多高科技企业中无形资产的比重已超过半数,如美国多数的高科技企业中知识产权已占据总资产六成以上。事实上,技术知识对于高科技企业及高科技产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信息产业离不开计算机网络技术、激光和微电子技术。新型材料的产业依赖于纳米技术、复合材料技术、合金技术等,而海洋科学产业、农业产业的发展也需要航海技术、海洋生物技术、农产品技术等的支持。

(二)对研发活动的投入比例增大

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的灵魂,从而新产品的研发及技术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的主要投入,相对于一般企业而言高科技企业的研发费用要大很多。从成本角度估算,汽车的生产成本中原材料成本占40%,而半导体的原材料成本只有13%,但其研发、试验等费用占总成本的70%。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下,高科技企业主要的投资对象为无形资产。因此,企业应根据自身投资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投资决策,而不能一味的沿用旧的决策。相对应的投资及资产管理模式也应将重点调整为对无形资产的投资和资产管理上来,以合理有效的利用企业资金,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三)对人力资源的投入越来越多

原来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是以对原材料进行加工、深加工或进行零件组装而成,而高科技企业的产品是以科学技术为核心的复合型产品,它不同于过去的产品,是对技术知识的再加工和深加工。高科技企业产品的技术基础通常有两种来源,一种为技术发现或发明,一种为在已有的技术原理基础上进行整合、组装、改造、创新或综合运用。技术的创新一般表现为工艺创新、设备创新或工程创新,而所有的技术创新都必须靠掌握先进技术、并用于创新的高科技尖端人才。因此,目前高科技企业中对知识型人力资源的投入比重逐渐加大。而将人力资源纳入企业资产范围,将是未来对会计观念的新挑战。

现阶段我国高新技术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无形资产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无形资产管理手段落后是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单单凭借财务报表根本无法获取有价值的无形资产信息,更谈不上有效的运营、实现无形资产价值最大化。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没有对无形资产的信息收集、跟踪和反馈加以足够重视,没有建立规范的无形资产档案记录,致使财务数据没有依据可查,企业对无形资产的管理无从下手。如何使无形资产信息更规范、更透明成为了高新技术企业有效管理无形资产的重要前提。

无形资产运营水平较低。目前,国内高新技术企业利润率较低,未能达到无形资产低成本高收益的效果,这与高新技术企业的行业特点明显不相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国内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营运水平普遍较低所致。一方面,国内高科技企业对无形资产的投入力度不够,多数停留在低水平重复性研发阶段,未能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产权,因此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不能给企业带来巨大财富。另一方面,在我国部分高科技企业中科技总产值相当可观,但其核心技术大都是引进的国外先进技术,企业利润相当一部分都流向国外,扣除这部分利润流失,企业留存的仅仅能够满足加工需求,或只能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没有足够的利润支持,企业也就没有资金进行技术再投资,甚至会因研发投入与获取收益未能达到预期效果而降低原定的无形资产投资比例,致使无形资产研发陷入困境。因此,如果不改变国内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运营水平现状,真正实现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高新技术企业将很难树立起自身的竞争优势。

高科技企业无形资产流失严重。高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流失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企业没有形成相应知识产权保障制度。国内企业严重缺乏专利意识和品牌意识,其管理模式往往停留在传统的科技成果管理上,没有形成技术产权保护和防范的习惯。当一项新技术或新产品研发成功后企业不能在第一时间形成知识产权,从而丧失竞争优势。目前,很多高新技术企业都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产权保障体系,当遇到国外或同行业的技术侵害时往往陷入法律被动局面,致使企业利益受损。第二,尖端技术人才流失严重。随着科技对经济的影响逐渐加大,高科技人才也成为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标志之一,当员工的自我需求及价值体现与企业现状不符,或员工认为有更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时,便会跳槽,从而导致企业人才的流失,给企业的运营带来诸多问题,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据调查,国内九成以上高新技术企业曾遇到过人才流失的问题。人才流失一方面可能会导致商业机密的泄露,据统计有70%商业机密泄露都是由人才流失导致的。另一方面,企业对一项技术或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了大量的资金,甚至包括人才培训等,如果出现人才流失不但会使企业的投入付之东流,甚至会影响新产品或新技术的研发,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计划、甚至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人才的流失对于高科技企业而言不单单是人力的损失,更是无形资产的流失。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固定资产 管理体制

在我国的科技企业中,相当一部分是由原来的科研事业单位转制而来,转制成为科技型企业后,由原来执行《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转而执行《企业会计制度》。运营方式也由原来的公益科研为主转向生产经营为主。在此过程中产生了一些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其中的固定资产核算和管理也存在不少问题。单位财务部门原来拟定执行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已不足以对企业内部全部固定资产展开全面有效的管理。而健全有效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的制定,能加强企业固定资产的管理,让企业的管理者对本企业固定资产的状况能随时了解监控,使企业运营顺利,保持企业资金的良性运转,杜绝可能的浪费,确保企业财产免受损失。企业可根据自身资产和运营特点,制定符合自身特点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提高制度的执行能力。当下,我国的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由于单位小人员少等特点,在固定资产管理上,还存在许多不足有待进一步健全。

一、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缺乏

目前我国很多中小型科技企业,随着企业经济生产的发展,投入加大,固定资产数量增加较快。但在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上,呈现出缺乏管理的现象,没有设专门人员对企业的固定资产进行管理,亦未很好地执行相应的管理制度。上述的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无法令企业的管理者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的实际数量与使用状况及时掌握,致使当企业的固定资产有盈亏、毁损及报废等状况出现之时无法获得及时有效的处理,导致企业固定资产遭受损失,阻碍了企业健康发展。以下为固定资产管理缺乏的表现:

(一)账务处置比较混乱,口径和核算方法不统一

《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固定资产是指同时具有下列特征的有形资产:一是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而持有的;二是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而且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固定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科技企业一般都拥有的与科研有关但并不直接为生产服务的资产设备,如图书、标本、科研仪器、电子设备如手提电脑,有些设备由于更新快、流动性强等原因,对于是否应该列入固定资产帐目核算和管理,就存在比较模糊的认识。 在核算上,一般企业用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时,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在使用年限内再提取折旧费平均分摊。但科技企业一般都有科研项目费和专项项目经费,这些经费一般是从国家财政资金渠道下拨,当使用这些经费购入固定资产时,既要反映资产的增加,也要反映专项经费的支出,所以应当在设备购置到位、验收完成后将资产价值一次性计入资本公积,帐务处理是:借:固定资产,贷:银行存款;然后借:专项应付款,贷:资本公积。在该固定资产使用年限内,如果按企业会计制度,需要计提折旧:借:科研成本,贷:累计折旧。科研成本计入当年损益,造成科技企业本年利润降低。如果不再按企业会计制度要求计提折旧,又会影响固定资产净值真实性,造成固定资产净值虚增。这也是科技企业固定资产帐务处理比较混乱的地方。一些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固定资产账实不符的情况。当需要用科研项目经费预付购置仪器设备的款项时,因为需要反映科研项目经费的支出,所以必须:借:专项应付款,贷:银行存款;而一般企业预付购置款时,必须:借:预付账款,贷:银行存款。与一般企业相比较,科技企业的账务处理方法在报表上就体现不出预付账款金额。科技企业有时会有上级主管部门无偿配置和调拨的电脑等专用设备,根据财务体制规定,应当纳入固定资产账目核算和管理,但一些企业并未按规定入账。一些科技企业存在重科研、轻管理的现象,忽视财务管理,会计人员业务水平偏低,在工作中漏记固定资产账目的现象常有发生。有些中小科技企业,将房屋修缮处理费用、仪器设备维护费用、增置费等固定资产后续支出中不符合计入固定资产成本的部分亦计入固定资产中成本中,造成固定资产价值不实。

(二)固定资产管理的缺失

1、管理意识较差

科技企业因为生产与科研并重,企业固定资产中既有为生产经营而持有的,也有为科学研究而持有。对于非经营性资产,因为不能直接投入生产经营中创造经济效益,其管理容易被忽视,从而出现漏洞。因监管力度不够而存有账外资产,科研项目购置的仪器设备由于从科研项目经费列支,当项目结束之后,应当把固定资产转交企业管理与使用,但是一些企业没有履行规定手续,导致此部分固定资产置于账外,失去有效监管,造成企业资产流失。

2、账务管理粗放

只有购置固定资产时的支出帐,没有二、三级的资产明细账、明细卡片,记录每件资产的详细资料及存放使用状况。也没有固定资产帐帐、帐实、帐卡相符的核对,固定资产帐面记录与实际情况偏差长期存在,没有及时调整。

3、重购置、轻管理

科技企业往往会有科研经费,使用科研经费购置试验仪器、科技开发设备时,由于是财政资金,购置时需可行性论证和层层审批,极其重视,购置回来后便只使用,不管理,常常几年都没有清点。贵重精密的科研仪器没有制定使用保管和操作规定,没有专人管理,没有掌握操作规程的技术人员随便操作,造成仪器损坏、付出高额的修理费,浪费国家资金,也造成企业的损失。科研项目负责人购置电子设备后,个人使用时,往往没有企业资产的意识,把企业资产当成个人资产,企业对这部分固定资产基本上失去监管。各使用部门在固定资产的调拨、转让、毁损及报废和变卖之时,通常不按规定程序进行上报审批,而是自行处置,违反了固定资产管理规定程序。

4、固定资产清查制度不落实

虽然企业一般制定有固定资产盘点制度,但由于科技企业的行政管理机构一般都比较简单,财务机构更是人员少,工作事务繁杂,很多企业没有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机构,难于每年进行固定资产的实物盘点和清查,年度审计时审计人员一般也不会检查实物,只有多年一次的清产核资才会进行比较彻底的清查盘点,而这时很多固定资产已经购置多年,使用部门变更、资产损坏或者报废甚至已经变卖,帐实不符严重,给固定资产管理带来很多问题。

5、管理制度不健全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科技企业时,也相应制定了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但一般都会沿用部分事业单位管理制度的内容,而且制度的制定也比较简单和粗放,没有引入企业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健全。在固定资产管理上,没有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是由财务部门管理,但资产实物一般都不在财务部门所能管辖的范围内,各个资产使用部门如实验室、技术开发基地、办公室、基地服务中心等各用其物,缺乏统一协调的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管理,当需要清查和盘点固定资产时由财务部门分别和各个部门单独交涉,各部门资产情况有变动时也不及时报告财务部门,造成管理低效、无序。

二、健全科技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建议

(一)根据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类别与核算方法

科技企业所持有的固定资产兼有科研事业单位和一般企业的特点,既有一般企业为生产经营和管理而持有的厂房、生产设备、生产工具、交通工具等,也有科研事业单位为科学研究公益服务所持有的实验室房产、实验仪器设备、电子设备、图书、标本等。《企业会计准则(2006)》关于固定资产的定义,给予企业结合自身特点确定固定资产标准的灵活性,科技企业可根据自身特点制定本企业的固定资产类别,如:土地、房屋建筑物、生产设备、专用实验仪器、电子设备、交通工具、家俱用具、图书及标本,等。建立固定资产总账、二、三级明细帐及单项卡片、固定资产明细登记表,准确详细地记录固定资产来源、验收、使用、保管、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运转、维修、改造、折旧、盘点等相关内容。在帐务核算方面,区分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自有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按企业会计制度核算;科研项目经费(财政资金)购入固定资产可参考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购入固定资产时一次性支出科研项目经费,同时计入资本公积,不再计提折旧,既确保国有资本增值保值,同时又不重复计成本,真实反映科技企业的利润情况。

(二)加强管理意识

企业资产是企业立身之本,固定资产自身价值较大、使用时间长、能为企业生产创造出经济效益,是科技企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因此,上至企业领导层、管理层,下至普通员工,都必须强化固定资产管理意识和责任感,保证企业固定资产的安全、完整,充分发挥固定资产的使用效益。摒弃固定资产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的狭隘意识,在企业员工中普及财务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及规定等,形成遵章守法、依法办事的风气。

(三)落实固定资产清查制度

企业或多或少都建立有一些资产的管理制度,固定资产管理制度中必须坚持每年清查而不是遇审计清查或临时突击清查。科技企业拥有的贵重精密实验仪器、特殊行业的科研和生产设备对环境要求较高,容易出现受损情况,例行的检查和清查易于发现仪器设备状况的变更,及时采取措施维修和养护,以利于更高效地利用设备,节约资金。所以,根据自己的实际,科技企业应制定半年清查和每年清查制度,确定清查的重点,每半年和一年分别对不同类型固定资产进行清查,这样既能针对重点,又能覆盖全面。对于科研项目负责人携带外用的企业固定资产,领用时应签署领用单,每年清查时应按领用单所列资产交回检查实物后方可再次领用。清查过程中出现的盘盈、盘亏资产、以及资产状况变更,经报规定程序批准后,及时调整帐务,并查明原因,追究责任。通过清查,做到帐帐相符、帐卡相符、帐实相符,力求准确掌握企业的固定资产情况,管好企业资产,防止资产流失。

(四)健全固定资产管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治理层、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实现控制目标的管理过程。建立固定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旨在保证企业固定资产合法合规经营管理,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和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管理效率,促进企业实现发展战略。企业应根据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研究制定一套完整的适合本企业情况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和具体实施的细则。首先落实固定资产管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理顺固定资产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或资产管理人员与财务核算人员的分工、合作关系,实行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相结合、实物管理与帐务管理相结合、实行固定资产业务不相容岗位分离、制约和监督。科技企业若是行政管理部门人员较少,无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可由财务部门、各资产使用(存放)部门分别指定若干人共同组成固定资产管理小组,在固定资产购置(取得)、验收、付款、使用与保管、半年和年度清查、处置流程中相互制衡、防漏纠错,防止资产风险。一般来说,固定资产帐务管理责任在财务部门,那么固定资产实物管理责任就不能也全部由财务部门承担。固定资产管理部门(或各部门合作组建的固定资产管理软机构)应承担起固定资产实物管理的责任。企业要制定固定资产从购置到最后处置整个流程的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明确流程中的操作规范和控制要求,并制定一定的控制绩效奖惩制度,以保证固定资产管理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

(五)促进固定资产高效利用

固定资产购置回来如果闲置或利用率低,则是对企业资产的巨大浪费。科技企业购置的固定资产包括相当部分科研项目研究的实验室仪器设备,对技术先进性要求比较高。企业应根据自身发展战略、技术研究方向,设计购置资产计划,同时加强技术改造,促进固定资产技术升级。优化资产配置,在企业内部促进资产合理流动,部门共享,使物尽其用,提高固定资产使用效率,节约购置资金,并保持固定资产技术先进性,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六)强化资产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

中小型科技企业普遍存在单位小,财务和管理岗位设置少、财务人员专业素质较低等现状,在很大程度上造成固定资产管理的低效。提高财务人员的财务专业知识,普及资产管理人员财务管理基本知识和资产管理制度法制法规知识,配备高层次的财务管理人员,运用先进的资产管理软件,对固定资产管理流程进行全程跟踪管理,增强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能力,使企业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国家科委.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

[2]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

[3]财政部,证监委,审计署,银监委,保监委.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

[4]刘锋,张群.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N].中国第三产业,2008,(8):11-14

[5]李志强.高科技企业的并购略策[J]科技时报,2009,(7)14-19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4篇

1980年美国政府通过了拜杜法案,明确政府经费补助的研发成果所有权归属于政府签署协议的大学,而不是发明者自身或政府本身。我国2007年修订的《科技进步法》明确规定,高校作为财政资金资助项目的承担单位,享有财政资助科技项目中知识产权的所有权,高校科技成果在取得产权后其本身以及转化生产力后的经济效益依然属于国有资产范畴。因此将科技成果以及转化工作纳入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符合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有益于建成合理的管理体制和形成良性的运行机制。目前我国高校对于科技成果及转化的管理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以科研项目来源为依据的分类管理体系导致管理关系多头,存在管理盲区。

按照国家行政管理体系分类,主管部门将科技成果视为一般性国有资产,相关工作应归属于单位的资产管理部门,但大部分高校都是按照科研经费来源和项目分类体系来设置相应管理机构,绝大多数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而是将其纳入科研管理的大范畴,附属于科研院或科技处,具体的工作则交由技术转移中心或应用技术研究院之类的机构。由于各管理部门相互之间关系是并行、相对独立的,管理模式竖向垂直为主,缺少横向的协调和合作,从而造成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多头、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存在机构设置重叠和管理盲区,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2)对科技成果的国有资产属性认识不足,知识产权的保护观念淡薄,造成科技成果的低效利用或流失。

由于对高校科技成果的属性认识模糊,相应的资产及产权的概念也属于混沌不明的状态,高校的科技成果从创造、认知和保护的体制尚需完善。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核心是要将科技成果资源化、商品化,在资源的产权不清、属性不明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隐患:转化工作没有法律保障,科技成果面临着被侵权、占用、流失的风险;缺乏系统客观的科技成果评估体系,使得科技成果的价值不能很好地体现,优质的科技成果往往被低估价值;缺乏完善的产权保护策略而不能很好地在后续的开发实现研发成本的增值,科技成果收益低或无收益甚至亏损;科技成果转化的渠道多、方式多样,在老师与企业之间、校企之间、各地研究院承担的与政府、企业之间等的合作中,科研人员或技术持有者自办科技企业,利用国家或政府扶持政策取得科技成果等等都会涉及到科技成果转化,由于过程中信息的非对称性、创新成果交易合约的不确定性和不完全性,科技成果的资产属性及价值得不到明确,从而造成资产的大量流失。

(3)现行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不能很好地平衡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的关系,成果转化的主体积极性不高。

由于科研项目投资的多元化等因素,关于科技成果无形资产的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始终未形成统一意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参照现行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执行。关于无形资产的使用和处置审批程序繁琐,审批周期过长;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未能体现,各参与者享有的权、利不统一;学校对无形资产的使用、处置和收益权相对有限;学校科研人员、教师的绩效激励机制主要以科研提成为主与成果转化的关联性不大;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过程中享有的收益比例偏低,且无统一规定、操作性不强、执行难;成果转化的主体缺乏热情和积极性,也给隐形转化提供了空间。

(4)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必要的融资手段。

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具有高收益性、高风险性等特点,把科技成果变为现实生产力,变为有竞争的商品必须有资金的支持,从创新研究到产业化需要完整的资金链,科技成果的熟化、中试、孵化以及商业的策划也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科技成果还具有时效性,资金介入不及时,也会影响转化实现。从资产和资本的融合角度,按照国有资产的使用、处置办法和规律有效的利用金融手段,激活资源价值,将资金与技术成果的结合具有重要的意义。但从1985年我国出台第一个风险投资国家政策,到1991年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始建立风险投资基金后,相关制度滞后,已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科技金融融合度远远不够,手段相对简单。

2基于国有资产管理角度的解决路径

2.1明确高校科技成果产权性质,依法规范国有资产管理

高校科技成果多表现为无形资产,一些科技成果虽然也有实物形态但实物价值与其作为科技成果的价值没有关联,因此必须树立科技成果是国有资产,转化过程即是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和增值过程的概念。广泛宣传,改变高校普遍存在重视有形资产的管理而轻视无形资产管理现象,强化科技成果属于“无形资产”的概念,纳入国有资产清查和财务账目。

2.2建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纳入资产管理体系

建立以资产管理为主线的全方位、立体化的工作体系,全过程地统筹考虑,将科技成果的评价、申请、保护等贯穿于授权许可、作价入股、转让、委托开发、合作开发等各种方式的转化过程中。建立专门的包括知识产权保护、科技成果交易、孵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避免目前管理机构设置的叠加和盲区现象。

2.3减政放权,提高效率,确定并强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利益和地位

除涉及国家安全和重大利益的科技成果,应进一步赋予高校科技成果处置权和收益权,赋予高校科技成果自主经营权,允许采取转让、许可、作价入股等方式转移转化科技成果,自主合理处置科技成果权益。简化申报、审批流程,提高转化效率。应给予发明主体人更大的收益权,激励对科技成果创造做出重要贡献的机构和人员,进一步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深度全程参与科技成果转化。

2.4针对高校科技成果特点,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

由于科技成果具备价值实现不确定性、高收益性、时效性等,其保值、增值的形式表现为产权保护、持续研发、产业化等等,因此不能照搬照套有形资产管理办法。要制定科技成果转化各环节工作流程,制定产权确权、价值评估、作价入股、企业创办等系列制度、建立独立的管理办法绩效考核体系,包括工作人员聘用、激励、转化收益分配等制度促使科技成果的价值实现。

2.5推行资产标准化管理,建立科技成果优质资产筛选机制

科技成果转化效率与科技成果的质量息息相关,高质量的科技成果就是一种优质资产。通过专业的、标准化的资产管理,优质资产能实现最大程度的升值。从科研立项开始,将先进性、成熟度、产业化前景、市场需求等纳入资产管理标准体系,以高收益、产业化可行性等指标作为优质资产的最终评定目标。对于科技成果则从市场需求出发、技术成熟度、产业可行性等方面制定标准进行筛选,建立优质资产资源库,引导资金投入优质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开发。对于成熟度不高、市场需求不旺盛、产业前景不明但有较大发展空间或潜在贡献的成果以及阶段性成果,通过储备进行保护,进一步的包装和熟化等。

2.6树立资产经营管理的观念,完善科技金融服务

科技成果转化是资产的使用、处置过程,要以资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按照经济活动的一般规律,激发资产原值采取商业手段取得收益的最大化,而在转化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资金问题,推动科技与金融的结合,也是国家实施科技创新战略的重要举措。科技成果要有效地转化为高新技术,高新技术有效地实现产业化,需要大力推动风险投资和知识经济的发展。要培育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资本市场,逐步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金融资源向科技资源配置,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

(1)高校很多科技成果因为缺少资金无法转化,成了闲置资产,围绕科研成果的转化链完善资金链。设立成果转化基金,利用科技信贷、科技保险、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引导各类金融机构支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合理调配,盘活这些长期闲置的无形资产,发挥其最大效益。

(2)通过设立技术期权或股权,激发参与者的积极性,增强团队凝聚力。

(3)针对科技成果时效性、高收益、高风险的特点,借鉴资产报废理念,建立风险投资的退出通道,健全宽容成果转移转化失败的国资管理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允许技术股权因技术、市场、团队等原因导致资产的价值损失。

(4)建立风险投资定向投入机制,针对优质资产建立专利保护池,扩大保护范围,持续性发展。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科技企业;无形资产;有效管理

一、前言

科技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形式,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科技企业的经营管理来看,科技企业要想提高整体效益,就要对无形资产进行有效管理。基于这一认识,我们除了要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征分类进行深入了解外,还要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剖析,同时制定具体的应对策略,保证科技企业无形资产得到妥善管理,满足科技企业发展需要。由此可见,科技企业要对无形资产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应结合企业发展实际,做好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

二、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及特征分类

(1)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内涵。无形资产主要指的是在现行的会计准则体系中明确规定的那些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等。对于科技企业而言,无形资产是总体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企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科技企业只有明确无形资产概念,管好无形资产并用好无形资产,才能保证科技企业获得全面快速的发展。

(2)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无形资产具有非实物性、非货币性、多样性、长期性以及超额营利性的特点。明确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特征,对提高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水平,促进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和整体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要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特征有全面正确的认识,重视无形资产的作用。

(3)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类型。1)技术创新型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型要素,包括企业的专利权、非专利技术等。2)品牌型无形资产:是市场型要素,包括企业的品牌的经营和管理等。3)人力资源型无形资产:是人力资本型要素,包括企业的员工、技术人员和管理团队等。4)服务创新型无形资产:是知识产权和市场资源相结合的要素,包括企业服务客户的能力等。

从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类型来看,无形资产几乎涵盖了科技企业的所有软件资源和软件系统,对企业经营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此,我们应对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类型有全面的认识。

三、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在某些科技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由于对无形资产的重要性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导致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意识淡薄,不但不利于无形资产管理工作的开展,还对科技企业的整体经营管理产生了严重的影响。所以,科技企业要想做好无形资产的管理工作,就要从树立正确的管理意识入手。

(2)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缺乏完善的制度保障。在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和其他管理过程一样,无形资产管理要想取得积极效果,就要建立可靠的制度作为保障。但是从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立来看,目前还缺乏完善健全的管理制度,制约了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难以满足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需要。所以,完善的保障制度是无形资产管理的关键。

(3)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系统技术含量低。由于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多数都属于概念性的,在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难度,如果不进行详细归类和系统管理,难以发挥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的积极作用。但是从目前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来看,电子管理系统还不够完善,技术含量偏低,不利于无形资产的管理,成了困扰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因素。

(4)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研发机制不健全,特色无形资产较少。一些高科技上市公司的无形资产构成过于单一,如其中的北京超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整个公司的无形资产仅为软件,尽管其实软件企业,大部分无形资产是软件是合理的,但是没有重视以及披露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其他无形资产,也就更加没有对其他如专有技术等无形资产的管理和研发;

四、科技企业提高无形资产管理效果的具体措施

(1)加强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的宣传。在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中,管理意识的建立是保证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取得积极效果的关键。基于这一认识,科技企业应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加强对无形资产管理艺术的宣传,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氛围,保证无形资产管理能够取得积极效果。所以,我们要重视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的宣传,保证无形资产管理的整体效果满足实际要求。

(2)建立完善的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与其他管理项目一项,要想取得积极的管理效果,就要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为此,科技企业应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实际和无形资产的管理现状,建立完善的无形资产管理制度,使无形资产管理制度能够覆盖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的全过程,满足无形资产管理需要,促进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

企业应加强技术产权的保密和安全管理工作,严防技术丢失或被盗。具体可以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入手,保护好企业无形资产。对于企业配方、机密工艺和技术要选择专人专管,或分类分工序保密。在产权交易中,要加强安全保卫,采取计算机加密、网络监督等技术手段来防止无形资产流失。

(3)建立科学完整的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在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过程中,为了保证无形资产的管理效果满足实际需要,应积极建立科学完整的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实现无形资产管理的电子化和信息化,提高无形资产的管理效果。在信息管理系统建立过程中,应合理设定系统功能,实现对无形资产信息的快速有效管理。

(4)健全无形资产研发机制并积极开发特色无形资产。无形资产是企业技术和产品创新的结果,因此可见创新是企业保持长久竞争优势的不竭动力,高科技企业不应满足于现有资产的规模和其有限的价值,而应当加大无形资产研发的资金投入力度,在持续科学的研发战略的指导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无形资产。

企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建立集市场分析、技术研发、效益模拟、决策分析、会计核算与监督六位一体的增值网络系统,形成一套符合其研发需要的科研开发基础设施。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科技企业发展中,要想实现无形资产的有效管理,就要从加强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意识的宣传、建立完善的科技企业无形资产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完整的无形资产信息管理系统和健全无形资产研发机制并积极开发特色无形资产入手,保证科技企业的无形资产管理取得积极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悠诚,陶正毅,白大力.企业如何保护核心能力的载体——无形资产[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04).

[2] 戴亦欣,孙荣玲.无形资产价值实现及其量化[J].中国软科学,2010(07).

[3] 哈梅芳.宁夏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1(04).

[4] 陈东升.新疆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

[5] 荆娴.资本市场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东华大学,2011.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6篇

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血液。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流动资产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既有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不合理占用,造成资金短缺的窘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合理的配置流动资产的使用,在最大范围内激发流动资产的活力,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知识经济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企业资产管理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促进资产的合理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重视资产的使用,忽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在使用方面的效率,也为资产的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2.科技含量低。

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和资产管理复杂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员使用一定时间贯彻执行,这都为资产管理存在问题预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大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科技方面投入,依托科技力量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资产管理科技投入方面还是不够理想,造成了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三、解决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无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还是以原料,能源,劳动力为基础传统经济下资产管理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谨慎性,预防性,有效性,合理性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流动资产的具体特性性,制定严密,公平,可操纵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资产的有效使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是需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如果仅仅把资产管理制度停留在纸面,口头上,那么资产管理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企业资产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借助高科技手段。

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应用是知识经济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知识经济能够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应该借助知识的力量,凸显科技手段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应用。例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平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手段,从固定资产引进开始,把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故障,检修,扩展功能等等信息,都在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上充分的展示。既方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也便于使用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时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资产进行管理,保证资产功能的实现。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知识经济下的资产,不仅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实现动态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情况。既有利于资产的安全,也有利于企业通过资产创造效益。

3.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传统的经济主要是整合各种资源,利用企业自身的原材料,劳动力,及能源生产产品,然后通过营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和产品之间良性的循环。但是,知识经济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科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知识、信息构成了知识经济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很多知识经济下的企业都是以虚拟化的方式实现效益的增长的。通过许可经营,转让经营,委托加工等形式,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知识经济下企业资产的管理由此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正在使用的资产,不一定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可能所有权是属于本企业的。这都为企业的资产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是新时期,经济变革为企业资产的管理提出新课题。所以,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知识性的趋势。

四、总结

既要管理好企业能够控制的资产,同时也要加强由于合作的原因,在其他企业使用,但是所有权却是属于本企业的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工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把好关,优化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7篇

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着多种的形式,并且有着不同资产自身的特点。

1.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加强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的问题是资产账实不符,很多资产已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却没有体现,例如,通过捐赠取得的资产,及借助改造扩建增值的资产,这类资产也是企业的总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如果疏于管理,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业务比较繁忙,从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存。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

2.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血液。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流动资产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既有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不合理占用,造成资金短缺的窘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合理的配置流动资产的使用,在最大范围内激发流动资产的活力,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知识经济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制度不完善

制度是企业资产管理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促进资产的合理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重视资产的使用,忽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在使用方面的效率,也为资产的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2.科技含量低

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和资产管理复杂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员使用一定时间贯彻执行,这都为资产管理存在问题预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大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科技方面投入,依托科技力量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资产管理科技投入方面还是不够理想,造成了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三、解决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

无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还是以原料,能源,劳动力为基础传统经济下资产管理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谨慎性,预防性,有效性,合理性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流动资产的具体特性性,制定严密,公平,可操纵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资产的有效使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是需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如果仅仅把资产管理制度停留在纸面,口头上,那么资产管理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企业资产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借助高科技手段

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应用是知识经济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知识经济能够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应该借助知识的力量,凸显科技手段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应用。例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平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手段,从固定资产引进开始,把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故障,检修,扩展功能等等信息,都在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上充分的展示。既方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也便于使用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时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资产进行管理,保证资产功能的实现。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知识经济下的资产,不仅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实现动态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情况。既有利于资产的安全,也有利于企业通过资产创造效益。

3.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

知识经济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传统的经济主要是整合各种资源,利用企业自身的原材料,劳动力,及能源生产产品,然后通过营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和产品之间良性的循环。但是,知识经济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科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知识、信息构成了知识经济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很多知识经济下的企业都是以虚拟化的方式实现效益的增长的。通过许可经营,转让经营,委托加工等形式,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知识经济下企业资产的管理由此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正在使用的资产,不一定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可能所有权是属于本企业的。这都为企业的资产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是新时期,经济变革为企业资产的管理提出新课题。所以,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知识性的趋势。

四、总结

总之,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资产管理应该适应新时期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既要管理好企业能够控制的资产,同时也要加强由于合作的原因,在其他企业使用,但是所有权却是属于本企业的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工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把好关,优化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知识经济;资产管理;改革

中图分类号:F27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0-01

知识经济是近几年新兴的经济增长模式,和以往的物资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有着明显的区别。因此,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有着自己鲜明的特点,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一、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有着多种的形式,并且有着不同资产自身的特点。

1.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结构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企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因此,加强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具有深远的意义。知识经济下固定资产的管理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的问题是资产账实不符,很多资产已经在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财务核算过程中却没有体现,例如,通过捐赠取得的资产,及借助改造扩建增值的资产,这类资产也是企业的总体资产的组成部分,如果疏于管理,那么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企业资产的损失。另一方面的问题是企业的固定资产的日常管理不到位。由于企业业务比较繁忙,从而忽视了固定资产的定期盘存。容易造成固定资产在使用过程中的流失。

2.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流动资产是企业的血液。知识经济下流动资产管理存在主要问题是流动资产利用效率比较低下,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受到质疑。既有大量资金闲置浪费方面的问题,也有资金不合理占用,造成资金短缺的窘迫。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只有合理的配置流动资产的使用,在最大范围内激发流动资产的活力,才能够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流动资产的使用效率。

二、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原因

知识经济下资料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也是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制度不完善。制度是企业资产管理的保证。只有建立完善的管理体制,才能够促进资产的合理使用。但是,很多企业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的管理过程中,重视资产的使用,忽视资产管理制度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资产在使用方面的效率,也为资产的安全带来了一定隐患。

2.科技含量低。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是和资产管理复杂性有着紧密的联系的。资产管理不仅需要建立严谨的管理制度,同时也需要大量的人员使用一定时间贯彻执行,这都为资产管理存在问题预埋了一定的隐患。因此,加大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科技方面投入,依托科技力量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很多企业在资产管理科技投入方面还是不够理想,造成了资产管理方面存在诸多的问题。

三、解决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存在问题的措施

针对以上在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及原因,采取一定措施予以改善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

1.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无论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下资产管理,还是以原料,能源,劳动力为基础传统经济下资产管理都需要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资产管理就是水中月镜中花,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只有根据谨慎性,预防性,有效性,合理性等资产管理的基本原则,结合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及流动资产的具体特性性,制定严密,公平,可操纵性强的资产管理制度,才能够促进资产的有效使用,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助力。同时,在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还是需要严格制度的执行。如果仅仅把资产管理制度停留在纸面,口头上,那么资产管理有效性就无从谈起,企业资产安全性也难以得到保证。也不能够为企业带来效益。

2.借助高科技手段。高科技手段的充分应用是知识经济显著特点之一。也是知识经济能够突飞猛进发展的重要原因,科技是发展的原动力已经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因此,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应该借助知识的力量,凸显科技手段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应用。例如建立固定资产管理的平台,通过电脑网络等科技手段,从固定资产引进开始,把固定资产的使用,折旧,故障,检修,扩展功能等等信息,都在固定资产管理平台上充分的展示。既方便企业对固定资产的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也便于使用者在企业经营过程中合理,有效的使用。同时能够促进企业的管理者对资产进行管理,保证资产功能的实现。借助高科技手段管理知识经济下的资产,不仅清晰明了,方便快捷,同时也能够实现动态监督,随时掌握资产的情况。既有利于资产的安全,也有利于企业通过资产创造效益。

3.在资产的管理过程中符合知识经济的特点。知识经济和传统经济增长模式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的。传统的经济主要是整合各种资源,利用企业自身的原材料,劳动力,及能源生产产品,然后通过营销手段把产品推向市场,从而实现资金和产品之间良性的循环。但是,知识经济则是以信息为基础的,科技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占用重要的地位,知识、信息构成了知识经济下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很多知识经济下的企业都是以虚拟化的方式实现效益的增长的。通过许可经营,转让经营,委托加工等形式,知识经济下的企业创造了不同以往的变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活力。同时知识经济下企业资产的管理由此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正在使用的资产,不一定是企业所拥有的资产。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使用的资产,可能所有权是属于本企业的。这都为企业的资产有效管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也是新时期,经济变革为企业资产的管理提出新课题。所以,在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一定要与时俱进,适应时代的需要,充分体现信息化,知识性的趋势。

四、总结

总之,资产管理对于企业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在知识经济下的企业资产管理应该适应新时期资产管理过程中出现的诸多新变化,既要管理好企业能够控制的资产,同时也要加强由于合作的原因,在其他企业使用,但是所有权却是属于本企业的资产。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知识经济下的资产管理工作,为企业的资产管理把好关,优化服务,促进企业在新时期背景下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王霞.固定资产会计处理难点及所得税差异分析[J].财会通讯,2010.22.

[2]朱红军,张瑞.透过资产清查谈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与财务监管[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1.2.

[3]巫绪祥.固定资产清理对营运资金的影响[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3.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 经营性资产管理 绩效评价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化,尤其是《教育部关于积极发展、规范管理高校科技产业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关于高校产业规范化建设中组建高校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若干意见》颁发以后,高校的经营性资产已经改由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进行监督与管理,建立起新型的法人治理结构,高校对资产经营公司的债务只承担以出资额为限的有限责任,较好地解决了高校在经营性资产运营管理中比较突出的投资风险问题,也增强了高校及其资产经营公司的市场抗风险能力和核心竞争力。然而,两者分离以后,如何构建、优化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并使之符合高校经营性资产特点和发展需求,充分发挥高校经营性资产的经济效益和独有的社会效益,助推高校使命、价值的实现,成为高校资产管理的新课题。

一、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现状分析

建立科学、全面的绩效评价体系是提高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质量的核心环节和重要保障。在高校经营性资产建立起新型法人治理结构之后,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的评价主要转化为对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绩效评价。笔者深入分析了这方面的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后发现,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主要存在以下不足。

(1)绩效评价主体亟待明确。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由于缺少独立、权威、统一的管理绩效评价机构,评价体系碎片化问题严重,没有形成系统、规范的评价体系。当前,高校应进一步将经营性资产从国有资产、整体资产中剥离出来,明确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的经营、管理主体责任和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委员会的监督、评价主体责任。

(2)绩效评价目标尚需厘清。在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中,很多高校只是被动地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没有从思想上深刻地理解对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的积极作用,从而使得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建设先天不足,无法真正、高效地推进高校经营性资产支持科技转化和保值增值等目标。

(3)评价指标体系还待完善。在现有的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不仅评价要素薄弱、结果评价指标较多、过程评价指标少,而且现有评价指标的选取比较随意、单一,尚未将科技成果转化、内部制度建设、服务人才培养等形成一个明确指向的多元体系,内涵、指标、方法和程序需要形成一个专业、完整的评价体系。

二、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优化方向

笔者认为,构建、优化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应该坚持三个基本方向。

第一,有利于反映绩效评价与战略目标的达成度。高校经营性资产首先也是资产,要受市场机制、规律的制约,对其的管理首要目标是保值增值,其次才是体现“高校”的特征,体现高校的高科技特征,基于高校学科水平、科研成果推进产业化,孵化新的科技企业,提升原有企业的科技含量,同时为教师、学生创业提供平台,而不能市场需要什么,就投资什么、经营什么。绩效评价体系要达成战略目标,就是要依据总体战略目标,选取有效的评价内容和多元化的评价指标,在保障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基础上形成引导性发展指标,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学校科技成果的转化、产业的转型升级,与高校自身的内涵建设互促互进,体现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整体效能。

第二,有利于反映绩效评价指标对内外环境的适应性。绩效管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绩效管理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绩效评价体系对内外部环境的动态适应性。一方面要重视目标制定的过程,改变简单分配任务的方式,而要进行目标先自上而下分解、再自下而上汇总的过程,有效、通畅地了解环境的变化和资产经营公司以及校办企业的思考,实现学校资产整体目标与企业自身目标的一致性。另一方面,高校要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的新标准、会计核算的新变化等,及时更新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内的各项指标内涵,综合考虑一年数据和历年数据,以消弭偶发因素的影响。

第三,有利于反映资产经营公司引领企业发展的多元态。①综合考虑经营绩效与运营架构。一个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应当是企业战略管理、法人治理结构、预算管理、成本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薪酬分配制度等企业内部管理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②与前述相关,综合设计绩效定量与贡献定性。无法直接量化、体现科技发展、与高校良性互动的很多内容,如果单纯使用定量指标,容易影响评价的完整性,因此需要增加一些定性指标,形成定量的经济绩效评价指标与定性的社会绩效评价指标。③综合考虑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无论使用净资产收益率、资产投资回报率等利润指标还是经济增加值(EVA)来进行财务评价,都过多强调短期经营、事后评价,需要加强资产战略目标实现过程的评价和对企业经营过程的监控,引导公司形成、实施长期的发展战略。

三、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改进策略

基于当前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高校依据以上基本方向,在实践中促进绩效评价体系向多元化、综合化转变,进而提升评价的质量与效果。

(1)评价重点转向资本经营。在新形势下,高校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变成两个法人实体之间的关系,学校与校办企业之间已经由行政管理下的无限责任演变为现代企业制度下资产经营公司承担的有限责任,高校关注重点已经从资产安全性、完整性转变为自身权益的增长。高校应由此及时转变经营性资产的管理理念,从传统的管理资产转变为管理资本,通过资产经营公司这个资本运作平台,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促进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生产力,通过股权套现等方式实现经济效益的增长并同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经营性资产管理的效果与质量。这就意味着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思维的一个重要转型。

(2)评价指标增加过程考核。从评价结果维度来设计管理绩效指标体系,结果性财务指标容易选取,也易于有说服力,但往往具有滞后性,也比较适合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对各企业的评价。对于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的评价,考虑到其作为经营性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身份,主要代表高校行使出资人权利而其本身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应该增加决策、监督机制等过程性指标项的比重,形成从决策―计划―实施―监管―评价的完整的过程性评价指标体系,以提高内部控制、科学决策水平,防范企业风险。

(3)绩效评价体现社会效益。对高校经营性资产无论是按照资产进行经营、管理还是按照资本来运作,其首要目的就是实现资产的保值增值,为高校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增强高校自我发展能力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为教育和科研提供更强有力的物质保障。但是,高校的使命、价值需要资产经营公司引导企业做出更多的社会贡献,也应将社会绩效纳入评价体系之中。社会绩效评价指标可考虑细分为科研成果收益率、师生平台利用率、学校公益出资率等小指标,促进其社会效益最大化。这也是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的终极目标。

(4)评价指标坚持完全穷尽。完全穷尽且相互独立原则(MECE)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思维过程的一条基本准则,其实质就是在分析和评价某个重大议题的时候,有效把握问题核心,将问题进行细分,变为不同的互不重叠的子问题,同时做到分类不重叠、不遗漏,并使各部分之间既相互独立,又全面周密。在建构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绩效评价体系的时候,应充分考量所有影响绩效管理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从各个角度来评价管理绩效,同时确保同一层次的各个指标其评价内容应当是彼此独立的,指标定义明确,不存在重复或重叠,确保评价指标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具有独特的属性,不同高校、同一高校不同发展阶段的经营性资产管理面临不同的任务和功能,对其的绩效评价也永远面临着新的挑战,但对此绩效评价的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也必将是一个对高校经营性资产本质认识、规律认识不断升华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助推高校经济实力增强、教育质量和科研水平提升的过程。

本文系浙江省教育会计学会2016年度立项课题“高校经营性资产绩效评价研究”(ZJK1699)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马歇尔・W.迈耶.绩效测量反思:超越平衡记分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严轩琳.高校资产经营公司绩效评价研究[D].南京:江苏科技大学,2010.

[3]陈冬妮.高校经营性资产管理公司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2013,(6):40-43.

科技资产管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业科研院所; 国有资产; 复杂性

近年来,为加强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强化源头治腐工作,中央推出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出台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开展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公有房屋土地使用清理等等。这些举措切中时弊,对解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政事不分、事企不分、重复建设、绩效不明、事业发展与经济发展脱节等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对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然而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千差万别,只有针对各行政事业单位特点,创新管理,才能真正将中央举措落到实处,取得成效,本文结合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实践谈几点思考。

一、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复杂性

(一)管理制度存在缺陷

财政部令第36号《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部令”),对事业单位国有资产从配置、使用、处置、收益等各个环节作了原则上的规范,但没有制定相关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部令”在第二章“管理机构及其职责”中明确规定:各级财政部门根据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事业单位的主管部门根据本级和上级财政部门有关国有资产管理的规定,制定本部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实施办法;事业单位根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但地方性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除了不够精准外,还存在条款雷同现象,未能按照本地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形成及分布的特点制定差异化的管理办法,最终导致相关规章制度操作性不强,执行效果欠佳。

(二)性质定位缺失

有观点认为农业科研院所属于公益事业,以基础研究为主,应由各级财政予以充分支持,也有观点认为农业科学属于应用技术科学,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并通过市场谋发展。在这种性质定位的左右摇摆中,农业科研院所一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双重压力。如果不能切实从农业科技产业特点和国情特色出发,从农业科技发展规律出发,科学确定农业科研院所的性质定位,就难以建立符合农业科技特点和规律的支持机制,从而加大了国家财政的投入和国有资源的配置力度,使科技创新、转化和推广难以得到有效支持。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的缺失也加大了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难度。

(三)内部各自为政,资源壁垒严重

根据研究方向和内容,农业科研院所内部又划分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各研究单元,研究单元各自为政,在科研课题的研究和攻关上,单枪独干多,协作交流少;在仪器设备的配置和使用上,重复建设多,共建共享少,不同研究室之间是如此,甚至同一研究室的不同项目组和课题也不例外,更谈不上院所系统内各单位科研资源的集成和共享。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脱节

我国是农业大国,我国的农业科研院所大多有着很长的历史,通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积累,农业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账面价值都很可观,但实际价值和账面价值有多大差距,账面资产和实物资产吻合度有多高,全国性资产清查和公有房屋土地清理给出的答案是不容乐观的。通过清查和清理,问题没有全解决。这么多年积累下来的问题,通过一两次清查或清理就完全解决是不客观的,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国有资产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脱节。这种脱节一方面造成了国有资产的配置和使用效率低下,另一方面还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流失和浪费。

(五)特殊事项加剧了复杂性

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决定了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管理具有较强的行业性和复杂性。如在农业科研院所特定的经费筹集方式下,国有资产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怎样实现?农业科研院所很多项目是在院所以外的农村等异地实施的,这些项目形成的资产如何管理和处置?

二、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对策思考

(一)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

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事业单位应根据部令切实履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在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到位的基础上,制定比较系统的资产管理制度和资产配置标准,在资产的配置、使用、处置的每一个环节都建立严格规范的操作实施规程,使国有资产管理真正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同时,要加强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监督机制,把资产管理纳入相关部门的考核目标,按职责划分,建立国有资产管理责任制度和国有资产损失追究制度。财政部门、事业单位主管部门在完成职责范围内的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下一级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的制定情况:一要关注有没有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二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与上一级的管理制度有没有冲突;三要关注国有资产管理的具体办法针对性如何。下一级的管理制度报上一级备案,这样层层落实,越往下越具体,越往下可操作性越强。杜绝制度文件层层转发,越往下越摸不着头脑的现象。

(二)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

2009年温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农业被一如既往地摆在了最突出的位置,应改变农业科研院所性质定位长期摇摆不定的状况,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院所的社会公益性质。农业科研院所资产管理的方向是提高配置和使用效率,保证所提供的农业科技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对院所中事实上存在且具备一定的市场适应能力的经营性资产,要逐步剥离,完成由事业法人到企业法人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根据单位不同性质,建立完善的分类管理体系。如资产配置上,加大对农业科研院所财政经费投入和国有资源配置的力度;在收益管理上,行政单位、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的资产收益全额纳入财政管理,并按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规定,全额缴交财政专户。农业科研院所的资产收益全部纳入单位部门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

(三)加强宏观调控,打破资源壁垒

建立公共仪器设备网络,建立公共实验体系,加强实验室及设备的集成,尤其是大型精密仪器协作共用工作,建立行之有效的措施,为大型精密仪器的协作共用提供制度保证,加大公共实验平台建设,实现科研资源的开放、合作和共享,在开放的背景下进行合作与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在共享的前提下深化合作交流和开放,逐步完善实验平台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的效率和水平,减少重复和浪费。

(四)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并重

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实物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对用于保障农业科研任务完成的各类实物资产从购置、使用和处置等各个环节入手实施的全方位管理和维护。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价值管理,是为达到管理目标,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单位占有和使用资源的规模、消耗和结构的一系列管理、监督活动。管理活动贯穿于实物资产投入、形成、使用、消失整个寿命过程。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本身就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体,单一的实物管理或者单一的价值管理都不是科学的资产管理方法,必须坚持实物管理和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从实物和价值两个不同的侧面来实施全面管理,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会导致资产管理体制出现漏洞。

(五)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探索有效的资产管理模式

管理是一门科学,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问题上,思想僵化,一味地生搬硬套,无助于管理水平的提高和管理目标的实现。与许多其他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不一样,农业科研院所的财政部门预算只是资产形成的渠道之一,大量科研仪器设备是通过争取国家、省、市以及横向委托等各渠道竞争性科研经费配置的,部门预算管理水平的高低与资产配置的合理性没有必然的关系,预算管理和资产管理相结合原则的实现所涉及到的问题和方面显然要复杂得多,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套,在不违背原则的基础上,加强探索和创新,建立一套适合农业科研院所自身特点的有效管理模式,才是农业科研院所国有资产管理的真正目的。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针对该院异地实施项目多,承担江苏省自主创新专项经费预算报账的特点,规定:该院系统各单位按项目要求在异地实施项目所形成的设施、设备等固定资产,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等相关部门认定同意,凡属无法移动且单位无法直接管理的,由项目实施地相关部门进行登记和管理。外单位在该院实行预算报账的项目所形成的固定资产,由项目实施单位登记管理。项目结题后,院外实施项目经认定由实施地相关部门登记和管理的固定资产,研究室、项目组和课题等研究单元需提出处置意见,经单位科研或科技服务部门批准后执行,有效破解了异地资产管理的难题。这样的探索和创新值得各农业科研院所在国有资产管理中予以借鉴。

【参考文献】

[1] 杨芳荃.浅谈农业科研单位的公益性质与科技创新[J].湖南农业科学,2007(4):150-151.

[2] 尚勇.关于科技体制改革和科研所转制问题[J].中国铁路,2000(11):9-11.

[3] 付小燕.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路[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07(4):7-9.

[4] 郑菲菲.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创新与发展[J].财经界,2009(9):114-115.

上一篇:风险综合管理范文 下一篇:房产经纪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