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活动的创造性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17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1

科技活动 创新能力 学生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仅关系到教育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素质。

一、开展科技活动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正确认识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

教师由重视应试教育转为重视素质教育,要具有正确的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观念,要正确理解什么是创新和创新人才。所谓创新,是指在前人或他人已经发现或发明的成果的基础上,能够做出新的发现、提出新的见解、开拓新的领域、解决新的问题、创造新的事物,或者能够超越前人、他人已有的成果作出创造性的运用。创新具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发现式创新,即经过探索和研究从而认识以前客观存在,但未被前人或他人认识的趋势、规律、本质或重要事实等,这种创新属于认识世界的范畴;另一种是发明式创新,即创造出以前不曾存在,并经实践验证可以应用的新事物、新技术、新工艺、新理论或新方法等,这种发明式创新属于改革世界的范畴。两者的共同特点都是为了创造新的世界。它追求的是“新异”“独特”“最佳”“强势”,并必须有益于人类的幸福、社会的进步。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而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复杂的、高级的心智活动,但这不是高深莫测、高不可攀,仅属于少数人物的“专利”。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人人是创造之人,天天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创新能力是人类普遍具有的素质,只要是正常的人,都具有创新的禀赋,都可以通过学习、训练得到开发、强化和提高,都有可能成为创新人才。

二、利用科技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精神主要包括好奇心,探究兴趣,求知欲,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对真知的执着追求,对发现、革新、开拓、进取的百折不挠的精神追求,这是进行创新的动力,也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小学科技活动形式灵活多样、内容丰富多彩,可以突破课本内容和形式的局限,密切联系实际,反映最新技术成果,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的创新精神。现代社会十分重视儿童的全面发展,儿童创造力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为儿童创造力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外部环境,因此利用科技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如利用第二课堂、课外读物和影视文化、利用社会教育设施、优化学校环境等培养儿童创造力,把学校教育与社会影响相融合,知识理论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扩大学生知识面,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为其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还培养了儿童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的探索创造精神。

三、利用科技活动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主动地、独特地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见解,具有创见的思维,具有求异性、独特性、主动积极性等特点。它是人类思维的高级水平,是一切创造活动的主要源泉,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是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科技活动中作为探索未知的实践活动,必然要求学生在活动中能联系实际、发现问题、广泛联想、大胆想象、灵活独特地解决问题,从而进一步培养创造性思维。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成功喜悦和由之激发的浓厚兴趣又会起到巨大的“内驱力”,产生强烈的创造意识,推动创造思维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因此,在科技活动的学习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鼓励学生探索求异,对于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点滴富有创造性的言行,要及时进行鼓励、引导、赞扬,对于学生的好奇心要尽量满足和保护,形成人人讲创新,人人参与创新的创新氛围,变“要我创”为“我要创”,从而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具体可以采用如下一些措施:(1)活动前对学生进行培训,提高学生的意识,明确活动目的,提高对活动的兴趣,积极主动参与活动。(2)成立活动小组,选举活动小组长,由组长安排好各成员的工作。(3)指导学生选择好课题、项目,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多样的研究手段,如独立开展、集体合作等。(4)指导学生精心设计研究方法、合理利用文献资料,善于观察和记录实验的过程、结果和现象。最后要注意指导学生撰写出实验报告、调查报告等。通过这样有步骤的实施科技活动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教学中注重开展各种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科学科技探索活动,如“我是小发明家”“比尝试、比才艺”、“展开科学想象的翅膀”等活动,让学生参与新的科技领域的探索,展开千姿百态的科学幻想,画色彩鲜艳的幻想画,以及开展各种小发明、小制作、小试验等,尽可能让学生展开智慧的翅膀去动脑筋、动手、多思、多做,从中受到激励、启发,产生联想、灵感,增添创新的意识,训练和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才能。从这种意义上说,营造科技学习气氛,可以提高儿童发现问题的敏锐程度,激发儿童的创造设想,同时也可以锻炼儿童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情感是创造的动机,是创造活动的源泉,而创造是一种顽强、细致并富有灵感的劳动,要求创造者有坚强的意志。一般创造力强的人都具有自觉性、坚韧性、果断性和自制力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心理学表明,青少年时期学生的抽象性思维开始占主导地位,出现了思维的独立批判性,表现出思维的独创性。这个时期,青少年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科学知识,他们愿意独立思考,提出一些新的设想和见解,乐于去尝试新的方法。我们应珍惜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心理素质,使他们有主见、有耐心、有毅力,许多科学家都强调要培养青少年积极的性格特征。在如今的教学中,教师不应引导学生注重分数,要鼓励学生探新、创造,因为素质比智力往往更重要,它才是学生是否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的重要标准。为此,我们应不断给学生一定难度的活动任务,明确目标,严格要求,积极引导,让学生的意志在为实现目标、完成任务、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得到磨练。

科学是一把钥匙,创造力也是一把钥匙,我们不但要教人如何制造这把钥匙,还要教人用这把钥匙打开人类文明进步之门。只有探索才能为人类增加新的知识,只有创造才能为世界带来新的幸福。社会在不断发展,只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我们的教育就是塑造可持续发展的人,创造性的科技活动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是关注个性心理品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2

[关键词]创造性思维;培养;流畅;灵活;

一、创造性思维的提出

对于什么是创造,著名教育家吴全愈认为:“创”与“造”两方面必须有机结合起来。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出具有独特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到创造活动中来,是提高本科美术学专业基础美术教学效率,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实践课题。但从基础美术教学现状看,仍然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老师讲绘画的基础知识,学生听绘画的基础知识;老师板书绘画的技能要点,学生抄写绘画的技能要点;老师示范作画步骤,学生观看作画步骤;老师示范画结束,静物一摆,学生便开始操作练习。这种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一直以来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严重地抑制了学生的个性,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极不利于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而从事美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又是最需要学生主动发挥其创造性的,现代美术教学应从“教师为中心”转移到“学生为中心”,从以传统的讲授知识为重点转移到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一堂成功的美术课教学莫过于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流互动和提高,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仅在视觉中感受,而且全身心的融入教学的创新思维活动中。这需要精心设计教学,使学生快速进人全新创新思维活动中,教学也就进入了“引人入胜”的境界。“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就是一条达到这种教学境界的有效途径。

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创造意识和创造精神是学生主动探究问题和从事创作活动的根本动力。创造活动贯穿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是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的不竭动力。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造史。苏霍姆林斯基说“将劳动人民的强大创造精神及其对于生活、理想和追求的种种观念渗透进儿童的心灵和智慧,在他们的心灵中,就会激发出为人类的创造精神、思维和技巧而骄傲的情感。”因此,在美术基础教学中,如何拓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是美术基础教学改革中的重要研究课题。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应该以主动的创造性思维为艺术活动主体,把学生对艺术本身的语言和造型的感受力、创造力挖掘出来,让学生置身于创造的时代潮流和艺术氛围之中,去体验和感悟创新,从而增强其创造意识,培养其创新精神。

(一)打破常规,鼓励学生多思快想,提高思维的流畅性

美国美术教育家艾斯纳将创造力分解为边界推移、边界突破、发明与美学组织。边界推移就是扩充材料与工具的固有特性,创造性的运用造型因素。边界突破就是在传统观念与传统技法中发现缺陷,提出新观点、创立新技法。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对人才价值取向的变化。美术教育开始有意识的吸收现代科技成果和现代教学观念,开拓学生视野,创设发挥想象的表现空间,运用现代材料与工具发掘新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生动灵活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多思快想,鼓励学生在思维中打破界限,打破工具和材料选择的局限性,综合运用各种技法,进行有广度和深度的开拓。为善于动脑、敢于提出自己看法的学生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激发他们激越亢奋的创造情绪,创造独具一格的美术作品,让学生在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

(二)以特色课程为创造平台,训练学生随机应变,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又叫思维的变通性,是指摒弃旧的习惯思维方法,开拓新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训练学生思维的随机应变、变化多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拘一格,不受消极定势的桎梏,从而产生超常的构思,为创造打好坚定的基础

德国20世纪初包豪斯学院教学体制创始者格罗皮乌斯是创新教育的先驱,其教育观念、教学方法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特别是基础美术教学的训练,只给学生题目,不给任何工具,不讲解,不给方法,由每个人自由发挥,促使自己思考,不依赖条件,引导探索新渠道,发挥想象能力,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近年来我国的基础美术教学改革中已出现了不少有创造意识的课题设计。如图形创意中形象的发散思维造型、借形想象、借迹造型以及创作中的反常规思维、逆向思维等,这样的课题对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还需要我们在每块教学领域上广泛而深入地拓展和建立与之配套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体系。

(三)打造良好的创造环境,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发展思维的独特性

创造性就像一颗种子一样,它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在中国的基础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着将技能技巧的掌握看成是创造的理念,而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探索。

技能是由老师传授的,但创造性是无法教的。一个国家的发展应在文化教育上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和提高,创造力是不能教的。但创造力是鼓励出来的,是培养出来的。它需要良好的创造环境,所以美术教育工作者就是要创造一种适合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环境,开启学生内心的创造灵感,从学生内心的形象思维入手,激发其丰富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标新立异,用前所未有的新角度、新观点去认识事物,对事物表现出超乎寻常的独特新颖的见解,从而创造出新的事物。这是创造性思维最高层次的境界。

为提高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探索,鼓励他们对已有的知识作出新颖、独特的转换和组织,依靠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善于发现事物之间存在的新关系,从中敏感的提出见地性的看法,不人云亦云,不随声附和,这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特性。丰富的想象力是产生创造性思维的必要条件。要营造适合培养创造性思维的良好环境,教师应该按照课程要求进行创造性教学,把培养有创造力的人作为美术教学的根本目的。无论以怎样的手段和方法教学,都必须始终贯穿一条主线,那就是以人为目的、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3

关键词: 创造性思维作用价值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即开拓人类认识新领域、开创人类认识新成果的思维活动,它是以感知、记忆、思考、联想、理解等能力为基础,以综合性、探索性和求新性为特征的高级心理活动。这种创造性思维在人类生活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首先,创造性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它的主体是人,人只有不断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或者创造力,才能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品,设计才能发展。如何发挥创造力呢?这就需要人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知道的多了,才能有好的创造力。因此,创造性思维促进人类对知识的渴望,它增加了人类知识的总量。创造性思维因其对象的潜在特征,表明它是向着未知或不完全知的领域进军,不断扩大人们的认识范围,不断地把未被认识的东西变为可以认识和已经认识的东西。每一个艺术品的创造,都增加着人类的知识总量,为人类更好的改善环境发挥着作用。[1]

其次,创造性思维既是一种复杂的活动,又是一种高超的艺术,它可以不断地提高人类的认识能力。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在是指创造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不是天生具有的,它的获得需要人类平时知识的积累和知识面的拓展,并且它还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能力的过程,设计如何创新,这就需要人们探索新的领域,采用新的方法,发明新的技术,所以,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人类观察的能力和认知的能力。

最后,创造性思维的独创性与风险性特征赋予了它敢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支配下,人们不满于现状,不满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总是力图探索客观世界中还未被认识的本质和规律,并进行着一系列的探索实践活动。因此,创造性思维又提高了人类探索实践的精神。

二、设计中创造性思维的价值

如果说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高级精神活动,那么设计就是一个复杂的思维过程。设计作为一种传媒形式,在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人们的审美情趣和欣赏价值观随着社会经济、文化、技术的发展得到提升后,就要求设计师的设计思想进行革新。设计思想是一种观念,也是设计师的世界观,是设计过程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它为了迎合时代的要求,从宏观上控制着设计师在寻找最佳方案时的思维方法。当代的经济的发展也为设计思维的创新提供了条件:市场经济的繁荣需要新颖的设计作品;文化的发展与交流为设计的创新提供新素材;各个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渗透,拓展了创新的思路;新材料新技术的采用为设计的创新提供了物质手段,这些都促使设计师必须提升自己的创新性。[2]

艺术设计的成功与否,首要因素在于作品能否吸引观众的视线,是否具备一定的视觉冲击力。设计者只有清楚地意识到观者所需,真正把自己融入到社会生活中,才能设计出好的作品。要使艺术作品具备视觉冲击力,设计师要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打破传统模式,创造出新颖的设计形式,充分显示出自己的独特的个性。这其实就是对事物的关心和关注,是视觉的焦点和矛盾所在。

英国当代著名艺术理论家贡布里希曾经说过:“当来自外界的刺激与我们的预期相符合时(即秩序感强),则新信息量小,我们的注意力易松懈,不符合时(即非秩序),则新信息量大,我们的注意力易集中。”[3]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心理学》也指出:“如果有某种特定的需要,无秩序也可以是吸引人、诱惑人的。它提供了一种天然的不规则的自由形式,而且本身就是对组织严密化之受害者的一种慰藉和解脱。”就是说打破事物固有的秩序,可以提高事物的新颖度,更能引起人的注意,增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

创造性思维价值就在于打破事物固有秩序,创造出更新颖更完善的效果。一个理想的设计方案的形成,往往就是人们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结果。设计创意的过程是一种运用视觉形象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创造性的思维方式使设计作品具有独创性和新颖性,在前所未有的情况下,创造出新的意念来。

三、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的高级心理活动。它是艺术家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心理学认为:创造思维是指思维不仅能揭示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具有社会价值的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它将来是人类的主要活动方式和内容,因此如何进行创造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人类的想象能力,它是创造活动的先导。想象和感觉、知觉、记忆、思维一样,是人的认识过程,但想象和思维是高级认识活动,它明显表露出人所特有的活动性质。而人类的想象早在婴儿时期就有了,因此培养人类的想象能力就应该从青少年时期开始,甚至更早,因为这时期人的思维最为活跃,而且,年轻人喜欢幻想,这是一个宝贵的财富,我们不能扼杀它。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幻想不仅能引导我们发现新的事物,而且能激发我们作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进行创造性劳动。创造性思维只有创造想象参与,才能从最高水平上对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改造、组合,构筑出最完整、最理想的新形象。

2.灵活运用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创造性思维主要是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的统一。我们要解决某一创造性问题,首先要进行发散思维,设想种种可能的方案,然后进行集中思维,通过比较分析,确定一种最佳方案。在创造性思维中,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都是非常重要的,二者缺一不可。然而对于创造性思维来说,发散思维更为重要,它是思维创造性的主要体现。所谓发散思维,是指倘若一个问题可能有多种答案,那就以这个问题为中心,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答案越多越好,而不是只找一个正确的答案。它是根据一定的条件,对问题寻求各种不同的、独特的解决方法的思维,具有开放性和开拓性。人在这种思维中,可左冲右突,在所适合的各种答案中充分表现出思维的创造性成分。发散性思维有两种特征,一是突破常规,多向开拓,这是指人要突破惯例和常规,克服心理“定势”,在不同方位和方向上进行各种假设,是设计构思中发挥创造力的最重要方面。二是要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是一种启发式思维方式,由一种问题的解决方法,启发我们解决相近的问题。发散思维使人可以突破思维定势和功能固着的局限,重新组合知识经验,找出许多新的解决问题方案。它是一种开放性的没有固定的模式、方向和范围的,可以“标新立异”、“海阔天空”、“异想天开”的思维方式。没有发散思维就不能打破传统的框框,也就不能提出全新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我们在设计中常用发散性思维来考虑问题,这样才能使艺术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样式。

3.发展直觉思维。所谓直觉思维是指不经过一步一步分析而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很多心理学家认为它是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一种表现,是艺术创作的重要手段。直觉思维在学习过程中,有时表现为提出怪问题,有时表现为大胆地猜想,有时表现为一种应急性的回答,有时表现为设想出多种新奇的方法、方案解决一个问题,等等。直觉思维作为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个重要思维活动,具有三个特点:一是从整体上把握对象,而不是拘泥于细枝末节;二是对问题的实质的一种洞察,而不是停留于问题的表面现象;三是一种跳跃式思维,而不是按部就班地展开思维过程。直觉思维是在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形成和进行的,丰富的知识经验有助于人们形成深邃的直觉。年轻人感觉敏锐,记忆力好,想象极其活跃,在学习和工作中,在发现和解决问题时,可能会出现突如其来的新想法、新观念,年轻人要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要善于发展自己的直觉思维。[4]

4.培养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它们是创造力的三个因素。流畅性是针对突发事件能很流畅地作出反应的能力,灵活性是指随机应变的能力,独创性是指对刺激作出不寻常的反应,具有新奇的成分,这三者在培养思维能力中是非常重要的。这三者如果能够得到提高,那么人的自由联想与迅速反应能力就会相应得到提高。这对于思维,无论是速度还是质量,都有很大的帮助,可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5.注重培养求知欲望。只有积极地思维,才能更好地创造。因此人要激发自己创造的欲望,首先就必须使自己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而人的欲求感总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没有精神上的需要,就没有求知欲。年轻人的求知欲最强,然而,若不有意识地专一地发展智力,求知欲就会逐渐消失。求知欲会促使人去探索新事物,去进行创造性思维;而只有在探索过程中,人才会不断地激起好奇心和求知欲,使之持续恒久。在设计领域也是如此,一个人只有处于求知的状态,他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和能力,并进一步探索未知的新境界,发现未掌握的新知识,甚至创造前所未有的新见解、新事物。

6.珍惜灵感。在创造性思维过程中,新的想法往往带有突然性,这种突然产生新思路、新方案的状态,就是灵感。它常给人一种豁然开朗、妙思突发的体验,使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顿释,许多艺术家都产生过灵感。灵感是思考者长期积累知识经验、勤于思考的结果,它有一定的规律性。艺术家应该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一直都进行思考,要考虑到解决问题的一切方法,这种苦思冥想是灵感产生的前提。其实灵感是对某问题的一切方面经过深入考虑之后达到一定境界才会产生的。另外注意力高度集中在所要解决的问题上,甚至达到痴迷的程度,全心投入思考,使要解决的问题时时萦绕在心,这对灵感的出现也是有促进作用的。灵感大多数是在长期紧张思考之后的短暂松弛状态下出现的,因为紧张后的轻松之时,大脑灵活,感受力强,最易产生联想、触发新意。但是灵感往往都是突然出现,转瞬即逝的,因此我们要珍惜灵感,及时记录下来,因为它是我们思维的结晶。

创造性思维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思维活动,它不仅对设计,而且对人类的方方面面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人类只有培养好创造性思维,才能更好地为自己服务。优秀的设计师,都是在创造性思维上大胆探索前进的开拓者。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产生杰出的创意,发挥其应有的感染力,因此创造性思维是现代设计艺术的灵魂与核心。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布斯.艺术,是个动词[M].江西: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09:124-142.

[2]贡布里希.艺术的故事[M].广西:广西美术出版社,2008:235-240.

[3]贡布里希.秩序感[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1-18.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4

教师是创造型人才培养的实施者,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起主导作用。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有强烈的求知欲;”等特征。在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使他们具有生命及其优化活动自我意识,能够挖掘、建构和享用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必须努力提高自己的创造性。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

不同时期教育观念的形成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即将到来的知识经济时代,开发利用的是人的智力和创新能力。知识已成为基础经济,其核心在于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创新为目标,转变教育观对传统语文教育进行改造与更新,进行超越和扬弃树立人人具有创造力的观念。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处处是创新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2、掌握、积累相关的科学知识。

积累和创造的关系极为密切。在进行一项有创意的思维之前,头脑中总要有一些预备性的知识,并以这些知识作为铺垫或跳板,再构想出新的方案。初中语文教师要不断积累广博的学科专业知识、关于创造性培养与训练的知识、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等知识。善于从不同的渠道去筛选、吸收新信息,在吸收的过程中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改组旧的认知结构,进行创造性思维,构建新的教学方案。

3、训练适合培养创造性人才的良好个性特征。

初中语文教师要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训练强烈的好奇心、广泛的兴趣爱好、较强的自信心、作风民主等个性特征,为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创造性的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营造鼓励创造性的环境

创造性培养的关键在于提供有助于创造的环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客观环境和心理环境,让学生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提高创造性。

1、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气氛。

课堂教学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阵地,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说:“教师要使自己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和谐的民主的关系。”江总书记在第三次全教会上曾明确指出:“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民主和谐的气氛有助于调动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活跃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愉悦心境的形成和学习自信心的树立,极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开发。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教态和蔼可亲、学生回答问题正确与否都让他马上坐下、课前演讲不限内容、学生自主为古诗词配乐演唱、自主选择作文题目等方式都能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

2、对学生的创造性劳动作激励性评价。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艾伯特·詹奥吉曾经指出:“创造就是和别人看同样的东西却能提出不同的事情。”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综合开发学生的语言、逻辑、空间想象、生活感悟、人际交往、自我认识等能力,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标新立异、不满足于现存的答案、不迷信权威的仲裁……对学生有创造性的文本理解、生活感悟、作文构思、活动设计等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创造性

语文既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思维工具,又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信息载体,语文学科就必然承担着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基础任务。青少年时期又是个体创造性发展的关键期。在初中语文中教学可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运用教材的内容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想象的能力,教学方法上使用启发式等科学的方法,充分调动求知探索的欲望,促进学生对知识、理论、规律的更深入理解,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强创新意识、提高创造能力。

2、培养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创造的动机。

教育理论认为,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培养的目标在于创造性动机和人格品质的培养。有教授认为,创新教育是:“激发学生的生命冲动。”问题意识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经常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个体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

3、以思维训练为核心,以生活实践为桥梁。

思维训练是初中语文创造性教学的核心,生活实践是学生的创新思想变成“产品”的桥梁。语文思维训练重在增强学生的思维意识,掌握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发散思维等思维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流畅性、发散性、深刻性、能动性等良好品质。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5

内容提要:

创新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有创新,才能有创造机会。启动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推动创新素质的提高。

一、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就能适时恰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它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运用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意义。

数学创新素质的基本构成是创新意识,创造性思维,创造能力。而创新意识是创造的前提和关键,有了创新意识,才能抓住创新机会,产生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锻炼创新能力,获得创新成果,进而推动创新素质的提高

三、变换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它是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会表现出感知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识记迅速、保持牢固、思维深刻、想像丰富、善于概括、勇于创新等特征。

关键词:创新、创造与素质

一、更新观念,树立创新意识

创新是人类意识活动中一种积极的、富有成果性的意识形式。创新意识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前提。课堂教学中,教师如能更新教育观念,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现代课堂教学理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掘教材中创新教育的知识点,并立足于当代社会具体分析,就能适时恰当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摆正教与学的位置。创造美好和谐的课堂教学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处在这种情境中学习,学生就容易产生一种最佳心态,从而诱发潜在的创新意识,比如数学课多注重启发式、讨论式,随时给学生表现的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

2、营造氛围。首先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赋予学生一个自由发挥的天地,这对培养创新意识十分重要。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尽情地"自由表达"和"自由参与",让学生对学校的教育改革等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不仅增强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也无疑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平时数学教学中,树立良好的舆论导向,师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理解、尊重的和谐的关系,鼓励那些用不平常的方式来观察和思考、理解事物的学生,让其得到充分表达自己思想、情感冲动的机会,使其"加倍的感到自尊,三倍的感到自重,四倍的感到自信",由此发展创新意识。

二、创设课堂教学环境,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创新活动的核心,它是指有创见性的思维,通过这种思维不仅能揭露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内在联系,而且能在此基础上产生新颖的、独创的、有社会意义的思维成果。运用创新思维,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展示学生思维个性有着重要意义。

1、创设数学问题情境,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创造性思维火花往往爆发于思维高潮,思维的跳跃发展来源于问题的发展,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水平,循序渐进,逐步深入,不断提出问题,设置障碍,引导学生爬坡,课堂上多设问、提问、反问,要能经常激励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进行激烈争论,在思辩中发展创造性,另外在教学中注意应用性问题的研究和建模思想的灌输。

2、探索新知,培养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对未知的总是充满着好奇,学生探索知识的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教学过程中,注意让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下,自己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探索未知领域,寻找客观真理,成为发现者,要让学生自始自终地参与这一探索过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比如数学问题的一题多解,鼓励学生采用有别于人的独家方法,多研究存在性和探索性问题。

3、在质疑问难中训练创造性思维。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激发学生质疑问难,有所疑,然后有所发现,学生质疑问难,这既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又是他们深入认识的前奏。可以说学生质疑的过程,是思维的过程,是发挥学习主动性的过程,是深入认识的过程,这不仅要求学生在数学课前预习时质疑,把预习中不懂的问题记下来,而且要鼓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质疑,还要提倡"三个敢于怀疑",敢于怀疑教师,敢于怀疑教材,敢于怀疑试卷。这不是树立胡乱怀疑,而是发扬创造性思维,不畏权威,独立思考。要鼓励学生开展讨论,通过相互讨论在争辩中让学生的思维撞击出创造性的火花。

三、变换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能力是指人们顺利有效地完成某一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它是各种心理活动在最高水平上的综合,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会表现出感知敏锐、观察全面、注意力集中、识记迅速、保持牢固、思维深刻、想像丰富、善于概括、勇于创新等特征。

1、勇于探索的改革精神。创新就要勇敢地去探索,要用于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教师只

有在教育实践中披荆斩棘,大胆的改变传统的不适应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才能开创教育的创新之路,也只有在教育创新的实践中,教师的创新素质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教育创新改变了教育,也改变了创新者自身。

2、解放空间。教师要挣脱习惯和经验的束缚,带领学生走出课本,走出课堂,走入社会,走向大自然,汲取先进的创新理论和创新经验,以丰富和完善自我,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6

[关键词]:创新创新教育体育教育

21世纪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新经济时代,发展经济必须依托知识创新,未来社会综合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知识创新的竞争,是创新人才的竞争,是教育能否有效地培养创新人才的竞争。为止让我们必须以新的人才观念审视我们的教育,确立新的教育培养目标。因此,创新知识将由人们的一般追求发展为激烈的集团竞争和国际竞争。

创新即生存,创新是经济时代的根本特征,是支撑一个民族的脊梁和灵魂,知识创新源于创新教育,而体育教育将其具有的特殊性将两者结合,这是当前迫切研究的课题。必须从两者的关系说起。

一、创新教育与体育教育的涵义及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造性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改变“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所谓体育教育,是以培养健康的身体,和通过身体活动对身心的培养为目的的教育。具体地说,包括两个含义:一个为身体的教宵,既促进形态的生长和机能的发育,形成健康而美的体格;二为通过身体教育,促进体力、智力、情感、意志的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体育教育在塑造人的形体美、姿态美、动作美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着感和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

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提高素质教育的手段,而体育教育如何和创新相结合呢?体育教育为学生提供了独特的、开阔的学习和活动环境,及充分观察、思维、操作、实践的表现机会,它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创新优势。因此,体育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关系就是体育活动通过它所具有的社会环境和特有的功能,通过教育的过程来培养人的创新个性,开发人的创新智能。要真正体现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应用,体育教师也必须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从而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创新人才。在体育教育中利用创新教育存在的潜力开拓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思维,培养创造能力,从而增强个性培养。[2]

二、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发展潜力

(一)开拓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包括强烈的创造激情、探索欲、求知欲、好奇心、进取心、自信心等心理品质,也包括具有远大的理想、不畏艰险的勇气、楔而不舍的意志等非智力因素。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育的创新意识起主导作用,是教学中获取创新成功的第一要素,教师要有创造性的工作,自觉地、积极地营造课堂民主气氛,主动地转变教育观念,转变主体角色,摆正教与学、师与生的位置,甘愿充当学生的铺路石,为学生提供民好的学习环境。我在每一节体育课堂教学上我都会激起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确立自己的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注意根据所授内容设疑、提问和创新,激发学生向上进取的精神和创造力。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问题和练习要求,对于那些较难的问题和练习,允许学生间相互讨论和帮助,也允许学生对答案的回答不拘泥于某一定向性结论,帮助学生寻求多元化的目标、方法,这样创新意识会更为强烈。

(二)培养创新精神

我们所有的人,都有惊人的创造力,只不过它埋藏在人的较为深层的自我里,只有付出辛劳且常常去挖掘,才能得到它。[3]

1、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禁钢着各位体育教研人员,一味地遵循着“讲解一示范一分组练习一巡回指导一终结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以教材为中心,将教材比作“图纸”,力求把学生加工成“标准件”,使得目标单一,组织形式死板,忽视个体差异,与当前素质教育背向而驰,不利于学生的创新能力。美国学者罗杰斯认为:当学生以自我批评和自我评价为依据,把他人评价放在次要地位时,独立性、创造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促进。教师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提出的一些奇特问题,不应忽视,而应鼓励他们质疑、引导他们标新立异,,在教学中考虑什么。何不巧妙引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创造性地思考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构建一套思维活跃的,具有创新功能的体育教育模式,例如目前试行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小团体体育”等等。

2、改变旧的教学方法

方法是研究认识问题的途径。体育教育以学生为主体,指导学生参与知识形式,探索研究知识创新学习过程,在实践中力求达到知识的创新。例如,发现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探索研究开拓思路,去解决问题,从而,较快地掌握所学技术动作、方法原理和有关知识。在情境教学法中,通过各种教学手段,以生活展示情境,以实物演示情景,以图像、录像、多媒体再现情景,以语言描述,以音乐渲染情景,例如在游戏“抢救伤员”中配上战场上的枪炮声,战车的轰鸣声,战士的呐喊声,创设出战斗的氛围,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硝烟弥漫的“战场”,而迅速进入角色。这样,游戏更加形象、逼真,学生兴趣、情绪更加高涨,思维更加活跃,从而激励学生的情感,促进创新能力的提高。

3、发挥体育的自身优势

体育对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培养,不但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而且还有更广泛的空间和氛围。因此,应借助体育教学的自身优势,在传授知识与技能充分发挥体育的育体、促智、审美、益智等多功能的教育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例如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示范某个新的动作时,有的学生跃跃欲试,迫不及待地去做动作;有的学生心里想去练,但不外露,这样学生就会很被动,作为教师应清醒认识到学生好象在逃避,其实内心深处也想学,因此教师应让每个学生体会冠军乐趣,给予鼓励,这样才会让他们去思索、创新。又例如在练习前滚翻和后滚款时呈圆形摆放体操垫,这样,做前滚翻时如葵花向阳;做后滚翻时如百花齐放。只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场地,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创新激情。

(三)培养创新思维

创新意识的产生最基本的要求是思维的活跃性。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在钻研教材设计教案时,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创造力的角度考虑,积极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因素、诱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由学生个性差异很大,教师要因人而异,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鼓励求异、充分发挥学生特长,训练其发散思维、启发联想想象。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为提出一个问题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因此在体育教育中,教师应尝试着教会学生不断提问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把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的强烈意识,及时鼓励、肯定,使之爆发出理想的火花。比如在游戏中,给每一小组一个小胶球,画出一定的活动范围,要求每组的学生以小胶球为中心,创编或组编出大家喜欢的体育游戏。游戏前,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创新,不要照搬已学过的游戏,组与组之间最好不要雷同,想方设法创编出具有新意、有利于锻炼身体、能够培养体育兴趣、具有开拓精神等的游戏活动。大家经过思考、讨论和选择,创编了“投球得分”、“双腿夹球比快”、“叫号接球”、“击中目标”、“打活动目标”等游戏项目。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发挥“导演”的角色,充分让学生自行活动,培养学生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的能力。教师还对活动形式、方法新颖,创新意识强的小组给予肯定和表扬,对个别有困难或游戏活动缺乏新意的小组进行点拨、启发和帮助。这样,有效地发挥了学生自主练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实践水平和经验。

(四)培养创造能力

在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注重开展启发诱导,创造性来自个人智慧和潜能的自由发挥。现代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向学生提供富有刺激创造的环境,诱导学生的学习兴趣,选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创造能力发展的素材,改革教育方法。不能用硬性的教学安排把学生捆得死死的,要更多地注重学生的个人兴趣,留给时间让学生干一点自己喜欢干的事情,这样,学生才会在教学中发挥创造能力。近年来,教学改革已经渗透到各学科的各环节中,体育课也在探索组织教法的创新。一节体育课,从准备、实施到课后小结等环节都可以体现创新改革。创新教育以有众多学者和教师进行研究改造并得以发展。如在游戏练习中,将“障碍接力”改变为“小八路送情报”这一情景游戏,将游戏内容故事化。将游戏过程的各个障碍改为为绕过“敌人的哨岗”、跳过“小河”、爬过“山坡”、最后奔跑到“目的地”等,使学生在练习中置身于故事情景之中,身临其境的练习使他们兴致高涨,乐趣无穷,既学会了动作,又培养了创造能力。又如在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让学生模仿“兔跳”和“蛙跳”的动作进行练习,迎合学生的心理爱好,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练习,在乐趣中掌握运动技能和锻炼身体,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志向和习惯,达到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既学生的观察力、获得知识信息能力、创造性思维能力及创新实施能力等。

三、依据创新教育的特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新

教育是注重智力的开发

智力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和创造能力;智力是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总和。较为统一的认识是:智力是人脑功能的表现,是人的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心理活动多种能力的综合表现。人的智力发展虽然主要依靠智育来完成,但人体发育智力的器官机能却有赖于体育活动。在教学中利用图解观察、练习中因势利导,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要让学生了解想跑得快,跳得高,应懂得人体运动的基本规律和人体的形态结构,从而使学生选择跑步、弹跳的最合理姿势和用力的科学方法。教师要为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在进行讲解示范和辅导时,教师在每个教学环节上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使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积极开动脑筋,把所学的知识变成感知,加深理解,从而获得学习上迁移和反馈的积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还应重视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实际上,学生学习知识,除了依靠注意力、记忆力、观察力、想象力等智力因素外,还要受到兴趣、情感、动机、意志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创新教育虽然仍将传授知识、授业解惑作为教学的重要任务,但是它已不作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终极目标了。在创新教育中,教师重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学生的智力,促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迸发出极大的学习热情,能够处于主动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创新教育是多样化的教学

1、教学模式的多样化

这些模式有的取向于各种模式的综合运用,有的取向于师生关系,有的取向于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有的取向于教学内容,有的取向于教学安排,有的取向于技能学习与学生心理发展。追求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追求从生理改造到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追求从学会到会学水平的提高。教学模式的多样化,说明各种教学模式都有自己特定的适用范围。尽管这些教学模式还不尽完善,但在体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强调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结合、灵活运用,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和多样化

如培养形式灵活,培养层次结构多样化,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教学形式以集体教学、分段教学、循环教学、提示教学、电化教学、分组考核、小组创编队形,以及理论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教师要有意识地组织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活动来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组织学生观看有关录相、电影,访问体育明星,回顾我国体育发展史等,对陶冶学生性情,激发学生情感很有好处。

3、教学内容的多样性与可接受性

课程设置应由单一的普通教学课向选项课、专项提高课、保健体育课等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从“以运动技术为中心”向“以体育方法、体育动机、体育活动、体育经验为中心”转移。但这并不意味着对运动技术教学的否定。不过,具体的教学内容将根据社会体育的发展、学生个体的需要及学校的教学条件,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非竞技运动项目、娱乐体育项目及个人运动项目的内容比重将加大。内容的广度将拓宽,包括理论、技术、保健、素质等方面,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内容的深度强调可接受性,突出健身性、娱乐性、终身性、实用性,以利于吸引学生主动地参加体育学习和锻炼。

(三)创新教育是自主性教学

创新教育倡导、鼓励学生求异创新,强调培养学生掌握独立地分析问题的能力,独立地获取解决问题的多种新途径和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开发学生创造力的各种方法,努力创设促使学生独立探索、发散求异的教学情境,形成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创见解、热烈讨论的课堂气氛。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教师不仅能提出有多种解答方案的发散性问题,启发学生独立地谋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且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创新能力。在体育教学中包含着各种要素,如教师、学生、教材、组织教法、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以及场地器材等等。这些要素之间,既互相对立,又互相联系,每一种要素的变化又都影响着其他要素的变化,影响着整个体育教学质量的变化。因此,要使体育创新教育获得最大效益,必须从整体性的观点出发,把握住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弄清它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教师应把握好以下几种关系?

1、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以学生为主体是说课堂教学应该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增强主体意识的过程,应该想方设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发问和争辩,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只喜欢学生顺从性的一面,似乎学生越顺从、越听话就越好。实际上,顺从性和不顺从性既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二者共同构成了个性、独立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相对地说,他在创造性活动的领域里往往具有一种不顺从性和不随俗性,但在平时的生活中又常常是顺从的和随俗的。所以我们既不能不加分析地压制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赞赏其顺从性,也不能无条件地怂恿学生的不顺从性而贬抑其顺从性,我们应从二者的辩证统一上去培养学生的个性、独立性。在创新教育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不是要削弱或取消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使学生获取知识。教师的导在课堂上表现为组织教学和启发思维。教师主导作用发挥正确与否的根本标准,就是看是否善于调动学生学习和接受教育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使学生能做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得到发展,是否有利于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创新精神与能力。并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势来实现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2、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中国两千余年封建历史源远流长的影响,“天、地、君、亲、师”森严的等级观念的余泽,给“师道尊严”罩上一层神圣的光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陈腐论调至今仍被某些为师者津津乐道,甚至成为“治学生”的法宝。当然,我们并不反对学生对教师必要的尊敬(这个“尊敬”也应当建立在教师对学生人格“尊重”的基础上)。我们反对的是“唯上、唯师、唯书”,反对的是“唯师命是从,唯师训是依”,不加选择,不辨是非的盲从,反对的是在人格上凌驾于学生之上,对学生的自主性、自尊心视而不见,动辄指责、喝斥,甚至辱骂、殴打的错误做法。这些错误的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人格是无情的摧残,对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无情的扼杀。新型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以民主、平等、理解、尊重为基础的积极合作的关系,合作就应当是双向的、主动的、协调的、和谐的、不是管与被管的关系。教师不是领导者而是指导者,不仅仅是年龄上的长者,更应当是人格上平等的朋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良好创新环境的基础。有了这一基础就会时时处处激发起学生创造的兴趣,在丰富多彩的创新活动中,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高。这样就能理解处于学生这个年龄阶段时的许多幼稚的想法和做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并不失时机地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真正看作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努力创设一种相对宽松、自由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做的无畏精神,放开他们的手脚和大脑,让学生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人,不迷信老师。我想,如果我们真正能建立起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学生自然会心情愉悦、思维活跃、视野开阔、乐于参与,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会得以充分的发挥,他们创新意识的萌芽会得到精心的呵护,那么,培养其创造新精神和能力也就有可能得以实现。

3、处理好知识与身体活动的关系

体育教学的基本特性是“以身体活动为主”,这就形成了体育教学在实施时与其它知识传授类学科不同的特殊性。因此,创新教育必须结合体育教学的特殊规律去组织教学。我们要认识体育教学的特点,把握这些特点,我们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由于体育教学是以身体活动为主的,因此活动量和生理负荷是最显而易见的因素,但身体活动又并不只限于给人以生理上的作用,还兼有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发展、情感的体验等作用。因此,创新教育应以“量”的多少和合理性进行评价,如运动负荷量、知识的信息量、学生之间的交流量、通过活动获得情感体验的量等等。其次,学生的进步应表现在所学技术难度的不断提高和知识深度的增加以及感觉理解创造的思维递进上。而在培养人格、促进学生的社会性、改善学习效果、增加运动乐趣等作用的认识和功能上应得到充分发展。再者,身体活动外在表现(技能)的因素除来自于学习者本人努力之外,其他的因素(如遗传的身高、体重、肌肉类型及神经类型的不同)影响很明显,因此体育课中的个体差异大于文化课中的个体差异。再加上体育学科的培养目标(为终生体育服务)和体育内容的相对可选择性(例如同样为健身既可以打篮球也可以打排球),因此,创新教育应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这种选择,体现在内容、难度、量和学习方法等方面。总之,创新教育就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以创新精神为核心,重点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习惯、基本的独立操作能力与实践能力。这是创新教育最为根本的目标和任务。要对学生进行创造力的培养,教师本身必须有创造力。因此,教师要依靠创新,发展自己、充实自己、拓宽自己、延伸自己、超越自己,要有高度的工作、要有强烈的创造意识热情、要有坚忍不拔、百折不挠、顽强的意志力。这对于教师来说十分重要。倘若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作为教育的目标,那么实现的前提就是教师的创造性工作。教师的创造性主要受自身素质——知识、经验、智力、个性心理品质等因素的影响。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基础,是完成跨世纪宏伟大业的保证。

参考文献:

(1)《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探索》中国教育学刊200002

(2)《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200005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7

在化学教学中如何有机地渗透创造教育?我结合教学实践,对此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认识创造教育的功能,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是人类特有的属性所谓创造,是指发现新事物,提出新见解,解决新问题或制出新产品,也就是新的独创。当今世界如此丰富多彩,都是人类不断创造的结果。就化学而言,现有的许多理论和规律,元素和化合物,以及日新月异的化学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无一不是人类发现和创造的结果。就学生而言,由于认知水平和能力所限,虽不能创造出推动社会进步的新事物,但凡是他们凭借自己的知识、经验和能力去发现自己尚未知晓的知识和事物,或运用它去设计的实验,想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等等,都是创造,尽管他们发现的问题、设计的实验、想出的办法,前人或他人早已解决,但对学生自己来说,是新的、是前所未有的,就应该算作是通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表现出的一种创新精神,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创造。

二、挖掘教材潜力,设置创新情境,营造创造空间,展现创造前景,激发创造兴趣。

现行中学化学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化学创造史实和广阔的化学创造前景,我们要努力挖掘其丰富的内涵,找准其与创造教育的最佳切入口和结合点,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创造志向,增强创新意识。如介绍我国古代黑火药、造纸、瓷器等化学工艺的发明,介绍我国近代制减专家侯德榜及他的“侯氏制碱法”,介绍现代化学的新材料、新工艺、新成果,号召学生学习创造者们的创新意志和创造精神,让学生明白化学创造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塑造他们的创造人格。

三、抓结创造性思维,提高创造能力。

在认识创造含义及功能,唤起学生创新意识的前提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是创造教育的重要环节。

创造能力是人类的一种较高层次的综合能力,是人在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基础上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创造新事物的一种能力,人的创造能力主要取决于人的创造性思维。我们应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在学习阶段就能创造性地学习,掌握探索知识的方法,从而在今后一生的学习、工作中具有创新性素质,可持续发展。

1.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创造性地教与学。

传统的教学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教学,课堂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强调机械记忆、求同思维和模仿运用,尤其不注重创新意识的培养,影响了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因此,改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是当务之急。要改变那种课堂上老师把结论和盘托出,学生死记硬背、容器般接受的教学习惯和模式,创造性地教,重视过程教学,采用启发式,设置探究问题、激发思维的情境,引导启发学生经历感知、思考、分析、抽象、概括等思维过程,从中发现真知,得出结论,形成概念,掌握方法,感受顿悟。如在学习铁的化学性质时,我重点对铁的性质通过有关实验(铁燃烧,生锈与酸、硫酸银反应)、对比实验(镁燃烧、锌、铁分别与酸作用),让学生感知不同现象和事实,并创设问题:(1)上述有关铁的几个实验体现了铁的什么性质?(2)镁在空气中就能剧烈燃烧,而铁需在纯氧中才能燃烧,说明了什么?(3)根据锌、铁分别投入稀硫酸中的不同现象,我们应该给铁的化学性质作怎样的结论?通过上述实验感知,设疑诱思,学生积极深究,分析推理,很快得出结论:铁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即比铜活泼,但又不如镁、锌活泼,是化学活动性处于镁、锌和铜之间的一种金属。通过这一过程的学习,学生的思维活动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状态,主动地探求、理解所学内容,并感受到自己“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喜悦。创造性地教,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保护好奇心,引得学生会观察,敢质疑,勤思考,善于实践,勇于争辩。尤其要有意识地鼓励和训练学生提出问题,因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创新思维的基本特征。

2.加强实验的探索性,提高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学科的,化学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和规律,培养观察、思维、动手等能力,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实验是创造的摇篮,几乎所有的创造发明都要经过创造发明者无数次的实验,并经实践捡验才得以诞生的,我们要努力挖掘实线教学的丰富内涵,充分利用化学实验这“沃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如尽可能把没有危险、学生容易操作的演示实验变为学生的小组实验,让他们亲自动手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或把一些验证性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索性边讲边实验,或是挖掘教学内容中有探索性的问题,设计成探索性的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3.注重化学知识与社会生产、生活相联系,实践创造技法。

化学与生产和生活实际有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中才具有价值,也只有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相联系,人的创造力才有用武之地,创造潜能才能充分发挥。因此,创造教育还要尽可能联系实际,让学生在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中多方联想,大胆猜测,捕捉灵感,提高创新能力。如在学习“燃烧的条件”和影响“燃烧现象的因素”时,我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有关燃烧的问题进行讨论,如:(1)怎样才能更快地点燃木材或煤?怎样使煤或木柴燃烧得更旺?(2)怎样使汽车发动机中的汽油充分燃烧,产生最大的动力?通过我的引导启发,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情绪高涨,提出了许多有创意的见解,如:①改造炉灶结构,让空气流通;用鼓风机往炉火中鼓气;化大块木材为小片状,适当增大蜂窝煤的孔径;②优化汽油发动机的汽化结构,使产生的汽油雾点尽量细小;加大空气流量,等等。尽管上述措施和见解人们早已研究和应用,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这就是学生在理解所学知识和原理的基础上,用理性的方法,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相联系,并加以应用的一种创造设想,是一种创新意识的体现,应该加以赞扬、鼓励和引导。

意识活动的创造性篇8

关键词:创造力 创造性思维 创造意识

创造力是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源动力,新的时代最需要的是具有创造力的人。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它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培养小学生创造力要靠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小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也起关键性作用。就学校而言,学科教学培养学生创造力是的主要渠道之一。

一、树立创造意识 ,发扬创造精神

创造意识是一种总想用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的意愿和态度。创造意识是创造力培养的心理基础和前提。只有树立了创造意识,学生才能发扬创造精神,创造力的发展才能从自发走向自觉、从盲目走向科学,从而充分发挥他们创造的主动性。为此,我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为创造力的培养打牢基础。

(一)运用多种形式,树立创造意识。

在教学中,我利用小型专题讲座、设立创造专栏、创办班级墙报等方法, 使学生了解影响创造力培养的因素和掌握培养创造力的基本方法。让学生知道历史上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项技术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创造性劳动的成果。这样在心理上消除了学生对“创造”的神秘感和畏惧感,从而使他们了解创造的意义特征和创造性思维的基本过程,自觉树立培养创造力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勇于挑战的意志。

创造就是另辟奚径,是对现有权威的挑战和质疑。因此,必须在课堂、课余通过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敢于打破对权威的迷信,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创造还是对原有知识、观念的更新和发展,是在原有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因此,难免会遇上这样那样的困难。这时,我就鼓励学生要不畏艰难、不怕失败,教育学生要有勇于挑战的坚强意志,在克服困难中增长才干, 强化自我的创造力。

(三)加强思想教育,树立远大的理想。

一般来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个人才能发展的可能性就越大。在语文教学中,我积极有效地利用课文中的内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激励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正确的人生观。使学生产生了探求新知的强烈动机,具备了良好的精神状态,为创造力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支持。

二、营造宽松和谐的创造氛围

在语文教学中,我适时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有序的学习氛围。这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使其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其的主体地位得到真正的体现。

(一)融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

我认为,课堂教学民主是培养和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基本保证。只有民主和谐的课堂环境,才能使学生的创造精神得以充分发挥,使其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互相尊重,是形成民主平等教学氛围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我还善于从不同的思维视角,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环境,增强了教学效果。

(二)优化组合方式,强化参与意识。

培养创造力首先要求学生具备强烈的参与意识与积极的协作精神,分组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它能最大限度调动全体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课堂教学的优化组合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效途径。

三、积极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

创造离不开思维。创造性思维是创造能力的核心,强化创造性思维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关健。

(一)鼓励求异,打破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有碍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克服思维定势对于创造力的培养有关重要的意义。学习要像蝉蜕一样,扬弃陈旧,才能出新,教师要多方启迪学生拓宽思路,提倡标新立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经常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多思多想,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考之中。我还适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地让学生积极发表不同意见,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学会从多层次,不同角度创造性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发展了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

(二)引导学生,优化智力结构。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不应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方方面面的知识讲到、讲通、讲透。在教学语文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我认为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从而优化了智力结构。

四、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

通过长期的研究,越来越多的人们发现,创造力除了与智力密切相关外,也与学生的个性品质有密切联系。因为,高智商者可能有高创造性,也可能有低创造性,低创造性的智商水平可能高,也可能低。研究发现,创造力与智力之间有中等程度的相关,中等以上的智力水平是创造力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这说明,绝大多数人都具有创造力发展的潜质。学生的意志品质是制约学生创造力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学生的自信心、进取心、好胜心、情绪的稳定性及完成任务的坚毅精神等方面的个性品质,在创造性活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时,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探索欲、挑战性及意志力要鼓励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向老师挑战,敢于标新立异、逾越常规,敢于言别人所未言、做别人所未做的事。教师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使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持之以恒的去解决疑难问题,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因此,我对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质疑,以及在思考过程中突发的奇想,我总是注意加以保护,不轻易地加以扼杀。在提问、讲授、练习等各个环节中,我习惯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回答问题和解决问题。因为只有教师耐心地帮助和引导,才有可能培养学生具有创造性的个性品质,促进学生创造力的发展。

上一篇:绿色教室设计方案范文 下一篇:体育学科的重要性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