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业的发展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20 17:37:02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1

【关键词】征信产品服务 国际发展模式 启示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征信体系不断完善,征信行业加速发展,逐步形成了以中央银行征信系统即全国集中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为主导,各类征信机构并存的征信市场格局。借鉴国际发达征信国家在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上的经验教训,促使我国征信产品开发能力的迅速提高,征信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信用体系建设。

一、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的现存问题

虽然我国正在努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征信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形成以征信中心为主体,小型商业征信机构为辅的征信格局。但是征信产品与服务仍不能满足信用经济发展的需求,存在一定问题。如落后的征信技术阻碍征信业发展;征信产品信息数据匮乏;征信产品与服务品种单一,开发力度不够;征信产品服务需求不足;征信机构缺乏市场竞争机制;缺少专业性征信法规。

二、国外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经验

征信发达国家把征信评信制度作为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成为所有信用活动乃至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甄别制度,成为每个社会成员必须遵守和维护的一项基本社会经济制度。

(一)有适合本国征信行业标准,利于征信产品与服务标准化

在征信基础设施方面,可以采用一些相关技术的国际或国家标准。著名的企业信息检索系统是邓白氏编码系统,它是企业性用记录的检索工具,已经成为国际标准,先后被世界上许多工业和贸易组织所接受。

(二)丰富的征信产品开发手段与服务方式

征信产品的呈现方式由单一的个人信用报告,发展为利用到互联网、电子邮件、网络通讯技术等新型交流方式,实时便捷地提供征信产品。美国三大征信局——邓白氏、益百利、艾法克斯都建立了强大的营销团队,进行征信产品营销和推广。

像艾法克斯这样世界著名咨询公司将大量的营销服务外包给第三方信息服务商,为其他金融机构提供多元化征信产品服务。

(三)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大

随着征信广义含义的发展,征信市场的需求旺盛,征信机构信息采集范围和客户信息资源不断扩大。由最初的收集负面黑色信息,发展为正面白色信息和负面黑色信息并存,最后扩大到收集所有能反应征信主体所有信用情况,为国际上著名的征信机构产品开发提供数据资源。

(四)从深度和广度开发征信产品的客户群

征信产品的需求者不仅是传统的商业银行,混业经营的金融控股公司、个人机构投资者及融资租赁公司等新型金融服务组织都需要征信产品服务。比如益百利提供的征信产品服务中,不仅有为保险公司提供的专属客户营销、资产评估和抵押评估服务,也有为商业银行信贷部门提供征信授信、客户维护与拓展业务。

三、对我国征信产品与服务开发及创新的启示

征信服务是一种综合性的服务,它不仅提供一份信用报告,而且是基于消费者征信和商业征信复合起来的征信服务,能开发许多附加的增值服务。

(一)依托技术和服务创新, 加大征信产品开发的力度

在进行信息采集、验证、加工、评估和咨询过程中, 把服务创新的意识运用于征信产品加工各个环节上, 在产生基础信用报告的基础上,增加产品附加值,扩大征信产品开发。充分挖掘现有数据库资源的内涵, 紧贴国内征信市场需求,提供更加本地化、专业化、深层次的征信产品,迎合广大消费者的需要。

(二)建立联合征信平台

联合征信平台可以消除采集政府信用信息的政策障碍,避免违法传播信用信息,同时服务于当地政府的信用监管系统和市场化的征信服务系统。建成之后,该系统可以提供高质量的企业和个人征信数据,提供特征变量,在线提供通用型企业资信评级和个人信用评分服务,公示失信的黑名单,提供消费者个人的追踪信息,提供数据交换服务,提供市场营销的潜在客户名单。

(三)开发增值服务

依托信用信息服务体系,支持城市信用体系中的其他子体系开展信用公示、征信报告、资信评级信用评分商帐诊断、信用担保、企业信用管理以及信用管理咨询等多种信用增值服务。

(四)依托金融业统一征信平台,不断扩大系统服务的覆盖范围

利用已有金融机构数据,建立多个征信数据库如企业征信数据库、个人消费信用数据库以及产品质量信誉数据库等。把小额贷款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网络电子商务平台等接入征信系统,有利于完善征信服务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考察团.英国、德国和意大利征信机构的特点与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

[2] 董彦岭,璩涛.我国的征信市场:主体、供求及定价原则分析.济南金融,2009(04).

[3]“美国信用体系”考察团.美国信用服务体系发展状况及对我国当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5(01).

[4]林钧跃.征信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5] 祁红,张宏宇,彭宇松.对印度征信业管理及运作的研究报告[J].投资与证券,2007(07).

[6] 陈雪华.完善信用体系培育信用产品——美国信用制度的启示[J].广东经济,2005(05).

[7] 张兴祥.征信产品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及其供给方式[J]. 江淮论坛,2005(04).

[8]左志刚,谭荣华.征信行业运作管理模式国际比较[J].金融与保险,2009(06).

[9]郭长平,杜若华.国外公共征信模式研究及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J].甘肃金融,2008(05).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2

一、上海模式:以个人征信为起点、市场化运营为基本特征

上海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个人征信服务为起点,通过第三方征信机构建设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实行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基本建成与现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信用体系主要框架和运行机制。

(一)三个阶段

一是起步阶段。1999年8月在全国率先进行个人征信试点,通过特许经营方式成立了第三方征信机构――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开展个人信用征信业务。2000年7月,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建成开通,开始提供个人信用报告。二是拓展阶段。2002年3月企业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开通试运行,形成了“两大系统、联合征信、普遍服务”的发展格局。同时,行业信用制度建设和社会诚信创建活动取得明显进展。三是深化和综合试点阶段。在个人和企业征信系统建设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覆盖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务公开。市政府通过立法,规定政府部门对社会公开职能范围内应该公开的政务信息,以供征信中介机构免费查询、获取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这为该市征信服务系统建设走市场化道路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是市场化运作。企业、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建设和征信服务,均采取公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方式,政府不直接投资建设,不介入征信服务。8年来,上海资信有限公司已投资2000多万元建设征信系统。

三是政府主导。人民银行授予上海资信有限公司相应的业务资质,曾于1999年专门下发文件,要求上海市15家中资银行把个人消费信贷资料交由该公司。上海市政府动用行政权力为公司融通资金,如在联合征信项目建设过程中,市政府就以财政借款的方式向项目提供5000万元、为期5年的无息贷款,以支持公司业务的开展。目前信用产品的需求主要由政府的政策创造,如规定个人办理信用卡必须出具信用报告,资信公司的营业额大多来源于制度安排。

四是分步实施。以个人信用征集为起点,整合社会各方资源,在操作上先个人后企业、先同业后联合的办法,逐步建立一个覆盖全社会的信用信息网络。

(三)主要成效

一是信用服务业稳步发展。经过几年发展,上海市信用产业链相对完整,服务体系比较成熟。2006年,全市信用服务行业营业总收入达到4.2亿元,营业额约占全国的1/4,从业人员达1225人,各类征信服务机构有40多家,信用服务行业协会会员单位有38个。

二是个人征信服务呈良性发展局面。截至2006年12月底,上海市个人信用联合征信服务系统入库人数超过770万,查得率达到87%;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累计达643万份。

三是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一,促进了消费信贷。个人信用信贷占全市信贷总额的20%,持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超过1/3,相当于发达国家30―50%的平均水平。第二,促进了企业防范和降低经营风险。上海移动通信公司的个人欠费纳合征信系统之前,每年呆坏账总额为1000万元,目前已降到300万元左右。第三,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诚信友爱社会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有关评价报告,上海在全国50个城市的金融生态综合指数排名中列首位。

二、浙江模式:以企业信用建设为突破口、公益为基本特征

2002年以来,浙江省大力推进“信用浙江”建设,全省信用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一)三个显著特点

一是选择企业为突破口带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全面建设。二是形成了全省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两大信用基础数据库,由事业单位性质的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统一建设和管理。三是企业和个人两大信用信息系统均为公益性,目前查询信用信息是免费的,没有进行市场化服务和运营。

(二)基本做法

一是完善企业联合征信数据平台。2002年6月,浙江省企业信用信息查询系统开通运行。现已汇集了39个政府部门的企业信息,入库企业数达到79.6万家,数据库指标项达到90类844项,是全国率先开通、数据容量最大的省、区企业信用数据库。

二是启动建设个人联合征信数据平台。2006年9月,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启动。2007年2月底,浙江省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初步建立。已入库的信息主要有12个政府部门的17类、211个指标项,涉及人口4621余万,初步建成覆盖全省的个人联合征信系统。

三是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浙江开展一些信用服务和应用,发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良好作用。对信用信息比较完备的部分企业,浙江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进行了类似于信用评级的评价,划分ABCD四个级别,称之为“企业信誉度提示”,促进了企业信用建设。企业信用查询系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政府应用部门增加到14家,应用方式逐步拓展为信用数据查询、联动和分类监管,应用领域从政府部门扩展到金融机构,提高了综合业务能力。为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维持信用信息系统的正常运作,该省在考虑下一步扩大开发应用的问题,培育发展信用服务中介机构。

三、深圳模式:以市场运作和政府建设相结合为基本特征

深圳市信用建设的成效主要体现在社会信用体系的综合建设方面,个人信用征信系统建设完全实行市场化运作,形成了较为规范、发展迅速的个人联合征信服务,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由政府部门建设并实现了自行运营,全市征信行业具有相当规模。

(一)个人信用征信系统运营良好

2001年,经深圳市政府的特许,在人民银行总行的支持下,深圳鹏元公司筹建个人征信系统。2002年8月,个人征信系统建成开通,开始提供个人信用报告。目前,个人征信系统已广泛应用于银行、保险和担保行业,年提供各类信用报告300多万份,是我国目前为数不多且比较规范的个人征信系统之一。主要有三个特点:

一是系统先进。深圳市个人征信系统立足深圳、面向全国,目前已征集到了10多类信息,80%来自政府部门、20%来自银行,包括公安部全国公民户籍信息、教育部全国高等教育学历信息,深圳市的社会保险、企业法人注册、缴费、纳税、信贷等信息,信息覆盖范围和信息商业价值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是完全市场化运作。6年来,鹏元公司依靠自己的力量,艰苦创业,独立运营,一切以合同的方式进行个人征信和信用服务。公司累计已投资2000多万元开展个人征信系统建设和经营,形成了5大类15个品种的信用产品,为7类客户提供信用服务。

三是政府定位明确。对于个人征信,深圳市政府不投资、不经营、不干预,不强制有关部门提供信用信息,不强制有关部门使用信用产品。政府主要提供了两大支持:解决个人征信的法律依据问题,深圳市是全国第一个为个人征信立法的城市;政府部门免费提供信用信息给鹏元公司,同时也无偿使用信用信息。

(二)企业信用信息系统不断完善

2003年底,由市工商局承建的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及“深圳信用网”开通运行。至2007年4月,系统已涵盖了全市48家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中介组织等提供的97万多家各类市场主体、共计3432多万条信息。主要做法:

一是“行政主导,事业运作”。2003年成立市企业信用信息中心,负责市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为事业单位。

二是“公共服务,会员制有偿查询”。企业信用信息采取分级披露办法,即深圳信用网分内外网,外网为社会免费提供公共索引信息查询服务,内网为行业和成员单位提供信用信息共享服务,对经常使用企业信用信息的采取会员制收费查询的方式。

三是推行信息征集的标准化建设。规定以全国质监系统的组织机构代码为匹配标准,以工商系统的企业基本登记信息为基础,按照“谁提供、谁负责”的数据采集原则,确立了系统数据库信息征集标准,目前系统较好地兼容了政府部门信息,数据的匹配率高达90%以上。

(三)社会信用服务业发展快速

目前深圳市信用服务行业有担保企业200家,评级评估企业10多家,全市现有各类信用中介机构70多家,形成了比较完备的社会信用服务机构。2005年成立了深圳市信用协会,至2006年底已有会员106家,主要是中外资银行和企业。2007年将成立市借款企业评估师协会。

四、三地社会信用建设情况比较分析及启示

三地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内在要求,尽管起点不一,发展环境不同,但都取得了较快进展,且各具特点。在法规制度建设方面,三地都注重不断完善社会信用制度,制订信用规章、信用标准、制度建设,使征信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深圳比较早地进行了立法。上海市已经出台各类信用规范性文件124个。

在管理制度方面,三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形成了组织推进构架。上海市成立了由市政府领导担任召集人、62家主要综合部门和监管部门组成的上海市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联席会议;2003年成立市征信管理办公室,在上海市信息化委员会增挂;2005年设立诚信建设和征信行业监管两个职能处室,配置专门人员编制,建立了征信机构备案、回访、统计等管理制度。各区也相应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浙江省成立了省“信用浙江”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省发改委牵头,负责企业、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的组织协调,省企业信用查询中心承担具体工作。深圳市委托市工商局承建企业信用信息中心。

三地的信用建设,把中央要求和地方实际结合起来,把法规建设和道德教育结合起来,把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结合起来,明确目标,创新实践,稳步推进,成效明显,有不少方面值得借鉴,即:法规先行是信用建设的制度保障;政府推动和支持是信用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统一的公共数据库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工程;市场化运作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方向;分步实施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方法;营造诚信环境是信用建设的社会基础。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3

论文摘要: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值得商榷。提出并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是建设公共财政、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般认为“税收征管社会化”主要是针对个体私营税收征管和基层协税护税问题的。其实,税收征管社会化概念有着更为深刻的内涵,它是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社会发展、推动现代税收征管民主、公平、法治的重要措施,在新一轮税制改革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一个方面

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指税务部门在税收征收管理过程中将一部分征管事项的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归还纳税人,积极发挥社会中介组织、公民和其他机构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税收征管,以提高税收征管效率、降低征管成本、建设和谐征纳关系的行为或过程。它是政府公共管理行为社会化的一个方面,是全球性政府职能社会化趋势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税收征管社会化包含对基层个体私营经济中零星税源管理、税收代管和社会化协税护税等方面的内容,但不仅局限于这些方面的内容,它还包含有更广泛的外延和更深刻的内涵。

(一)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

当代世界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趋势是一种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所谓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指政府调整公共事务管理的职能范围和履行职能的行为方式,将一部分公共职能交给社会承担并由此建立起政府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以有效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过程。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和社会信息化浪潮的冲击下,政府行政改革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世界性潮流。这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运动对传统的行政模式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不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转型国家,几乎都被卷入了这一潮流。在这场重塑政府的革命中,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行政理念。这种新的行政理念包括:政府行政应以顾客或市场为导向。政府应开放公共服务领域,实现公共管理和政府职能社会化;注重提供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政府的管理职能应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工作模式中应引入市场化机制等。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西方国家的政府行政改革几乎都是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提供公共服务而展开的。能够提供最好的公共服务的政府就是好政府的观念深入人心。与此同时,政府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政府职能发展的趋势。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和我国政府职能转变的结果

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与政府职能的转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从亚当·斯密的“守夜人”到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从现代的“委托一”和契约理论到公共选择理论,政府管理经济和社会的方式和职能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传统的强制性行政命令型管理已逐渐转变为现代的指导和服务型管理,政府职能的社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不但在西方国家如此,在我国也一样,政府职能社会化是当代中国政府职能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其呈现四个基本趋向,即政府职能市场化趋向、增强公民自主性的趋向、拓展社会组织自治空间的趋向以及强化和优化社会管理职能的趋向。

在计划经济时代里,我国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全能政府的治理模式,市场被取消,政府的权力渗透到城乡社会的各个领域和个人的诸多方面,最终导致政府整合社会能力下降、行政组织运转低效、社会成员生产积极性受到抑制等制度性危机。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政府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启了转变职能的进程,也由此拉开了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序幕。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政府职能社会化的步伐逐渐加快。然而,时至今日,不少人对于政府职能社会化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认识,其表现之一就是对政府职能社会化的基本趋向不甚明确,甚至出台了一些逆向的措施,从而制约了政府职能转变的进程。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之一

(一)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

现代税收管理的三大特征是法治化、信息化和社会化。税收征管法治化是指税收征管中法制建设越来越完善,征管方面立法、执法、司法越来越规范,在征管体制、管理程序、税收文化建设中,越来越讲求法治思想、遵循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法。税收征管信息化主要是指计算机网络在税收征管中的应用,是指税收征管手段的现代化。目前各国都把计算机网络建设摆在了税收征管改革的重要位置,大大提高了税收征管的质量与效率。而全社会共同参与税收管理活动的趋势就是税收征管社会化。法治化是税收管理制度建设和目标,信息化是改良征管工具和手段,而社会化则是税收征管制度发展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税收征管社会化是税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税收征管社会化的主要表现

1.征管决策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税收征管立法方面。我国是人民民主国家,一切权利归于人民,税收征管也如此。征管法的修改要经过反复调研座谈、广泛征询意见、最后还要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批准。这是征管决策社会化的表现。

2.申报征缴社会化。主要表现在申报缴纳方面。新的征管法要求纳税人自行申报,自行到银行划拨,实行“三自缴纳”,特别是对高收入者和对个人收入的支付,还要求支付单位代扣代缴,税务机关只起“监缴”的作用。税银联网和“税银库一体化”的建设,更加方便和完善了这些功能。

申报征收社会化首先确立了纳税人在纳税中的主体地位,还纳税权利、义务、责任于纳税人。它从法制的角度明确了不按时申报和不如实申报纳税是违法行为,纳税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纳税人由过去的被动纳税变为现在的主动纳税。通过推行自行申报纳税,取消专管员制度,把专管员从过去的繁琐事务中解脱出来,继而转向强化征管和监督检查的各项工作中去,使税收征管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目前,我国企业和个人自我纳税申报率已达100%,按期申报率企业稳定在95%左右,个体工商户也达到了80%以上。

3.管理鉴证社会化。即税源管理和涉税鉴证方面社会化。就涉税鉴证社会化而言,国家税务总局2005年12月30日《注册税务师管理暂行办法》规定,注册税务师“可承办”“企业财产损失所得税税前扣除的鉴证”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的鉴证”,并且于2007年2月2日出台了这两项鉴证业务的“试行”准则。也就是说,纳税人是否按期交了税、是否依法交足了税,都要由社会中介机构鉴证,出具审计鉴证意见书。此外,国家税务总局还在考虑进一步拓展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其他法定鉴证业务。

4.培训服务社会化。主要是指涉税培训和纳税服务社会化、以及政府采购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方式的探索。《“十一五”时期中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大力“开展政府职能转换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条件下发挥注册税务师行业职能作用的研究;开展拓展涉税服务和涉税鉴证业务领域和以政府采购购买税务师事务所服务模式的可行性研究;开展税收改革对注册税务师行业发展影响的研究等等,为注册税务师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5.税务中介组织的兴起壮大。主要是指税务机构等非政府组织的兴起。非政府组织的广泛兴起是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社会化趋向的重要反映。非政府组织,有的西方学者称之为既不同于公营部门、政府,也不同于私营赢利公司、企业的“第三部门”,具体说来,包括研究咨询服务机构、各种商会、各种行业协会、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公证机构以及各种各样的机构等。据权威资料显示,我国注册税务师行业快速发展,至2005年年底,全国有税务师事务所2893家,取得注册税务师资格的人数共66866人,执业注册税务师21000多人,从业人员近10万人。

6.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税收宣传和民众对税收征管的关心和参与意识迅速上升,这也是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表现之一,从近几年媒体和民众对税案的关注度便可看出。当然,也有一些事项是不能社会化的,如税收征管中的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措施等。

三、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值得商榷

税收征管专业化,即税收征管专业化分工管理,是指在税法规范的前提下,征管由全职能转变为按征管业务职能进行组织机构分工,实行专门化管理。国家税务总局在“十五”期间征管改革的奋斗目标中指出:“通过进一步完善新的征管模式,初步建立以信息化和专业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税收征管体系”,即在信息化支持下的征收、管理、稽查专业化分工管理体制,即征、管、查相分离的管事制。信息化加专业化,就是科技加管理。实行专业化管理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减少职能的重复设置,能够分清责任,便于以业务内容来划分岗责,建立相互制约和更加透明的岗位责任制,有利于考核和进行责任追究,从机制上解决“疏于管理,淡化责任”的问题。国家税务总局将税收征管职能划分为征收职能、管理职能和稽查职能,并按业务范围分为24个涉税事项,它的运作原理是通过成立三个专业机构进行权力制约,三者之间既明确分工又有机联系。总之,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问题、即征、管、查相分离的征管格局。

但是,相对于税收征管社会化的趋势而言,税收征管专业化的提法容易使人产生误解。即:容易使老百姓误认为税收征管是税收专业人员的事情,与普通老百姓无关。由于税收征管专业化讲的只是税务机关内部的机构分工,而税收征管社会化才反映了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一种实质特征或标志。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应尽量少提税收征管专业化,多提税收征管社会化,突出现代税收管理“法治化、信息化、社会化”的三大特征,消除老百姓心目中对税收征管发展趋势的误解。

四、顺应历史潮流,促进税收征管社会化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首先,税务机关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正确理解全球性的政府公共管理社会化的趋势,正确理解税收征管社会化的概念;其次,要顺应历史潮流,积极转变机关职能,正确处理好政府与社会(市场)的关系,把该让社会和市场去办的事情交还社会和市场,政府(税务机关)搞好监督,当好裁判,搞好服务;第三,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进一步健全法律制度,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促进征管社会化的发展。

(二)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

进一步培养中介机构,进一步发展和健全社会组织,对税务行业来讲,就是要进一步规范和发展注册税务师行业,进一步建立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促进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对纳税事项的参与,积极维护国家和纳税人双方的合法权益。在我国,大力发展税务机构等中介行业,促进税收管理和服务活动社会化,既有利于降低税收征管成本、提高征管效率和质量、促进税收公平公正,也有利于我国税收征管与国际惯例接轨。

(三)进一步把纳税人权利和职责交还给纳税人

当前应界定好税务机关与税务中介组织的服务界限,要还相关的权责予税务中介机构,给其相应的发展空间,加强监管,促其走上健康发展轨道;其次,是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界定好税务机关与其他社会相关部门的服务界限。进一步发挥纳税人协会、民间评税协会等民间组织、律师事务所等其它中介机构和纳税人自身在税收征管中的作用。

首先,在我国各类纳税人中,大企业、大公司少,中小企业和个体户居多,对后者的管理与服务会耗费税务部门相当大的行政资源,而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因此,让税务中介机构发挥作用,使大部分中小企业的纳税事项通过中介机构,税务部门集中精力管好大企业、大公司,这样既降低征税成本,又提高工作效率。据悉,我国工商企业委托税务机构的还不到5%,而日本和美国这个比例高达85%和50%以上。

其次,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在纳税申报环节的服务作用。要仿照国际惯例,使对纳税申报环节的监管从税务机关逐步转移到税务中介机构。从国际上看,一般发达国家只有极少数纳税人自行上门申报或邮寄申报纳税,大多数纳税人(包括企业和个人)都是委托税务人进行纳税申报的。如美国大约有40%的申报表是发给律师、会计师等申报人的,德国的几乎全部纳税人都委托职业会计(税务)师代行纳税申报。

第三,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进行社会鉴证的范围。如我国原来每年一次的财税大检查都是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作用进行的,取得了相当好的效果。而同样,目前我国仅靠税务机关的力量也无法完成对千千万万企业和纳税人的监督检查任务。因此,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进一步拓宽注册税务师进行社会鉴证的范围至各类纳税人、各税种和各种纳税事项,使纳税人相互监督,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如反避税转移定价apa(预约定价协议)的鉴证、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认定、企业纳税评估、股权转让涉税鉴证、资产转让及重组并购的涉税鉴证,等等。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4

关键词:营业税改增值税 企业发展 核心价值

1994年全面启动税制改革后,我国形成了以增值税为主导,消费税、营业税并行,协调一致、内外统一的流转税课税体系。这既体现了我国在特殊社会环境下的税收征管能力,同时也适应了当时经济体制的发展状况,极大地促进了我国财政收入的增长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营业税的弊端越来越明显,营业税改增值税已成为改革大势所趋。

一、营业税、增值税的基本概念和差异性特征

营业税主要是对中国境内提供应税劳务、转让无形资产或者是销售不动产的单位和个人,根据所取得的营业额所征收的一种税。增值税是对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以及进口货物的单位和个人就其实现的增值额所征收的一个税种。两者均属于流转税。

这两种税收的区别主要在于:首先,增值税可以抵扣进项税额,也即是以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的差额作为应纳税额。而营业税则通常根据特定单位组织的营业收入总额和适用税率来直接计算该企业的应纳税额,没有抵扣进项税额之说。其次,两种税收的纳税对象不同。营业税的应税对象主要包括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文化体育业、娱乐业、服务业等。而增值税则主要是针对工业和商业零售批发以及餐饮住宿等部分服务业征税。最后,两种税收的适用税率存在一定的差异。一般来说,营业税的税率保持在3%至20%之间。而当前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标准税率为17%,低税率为13%,小规模纳税人税率为3%,出口货物适用零税率。

二、营业税与增值税分立并行税制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一)营业税:重复征税及税率过高

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营业税所呈现出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重复征税现象比较严重,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企业组织,每一道生产环节都有可能成为应税劳务范畴,而下一个环节的税款还需要重新计入基数,由此造成严重的重复征税现象,增加企业的经营成本。其次,营业税的税率比较高。它严格按照销售额来进行征税,即使销售额低于成本,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依然根据营业额征税,而成本不能抵扣,由此导致税负较高的结果。

(二)营业税:破坏了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增值税主要是根据特定商品或者是劳务在市场流通过程中逐环节就增值额度来进行课税,逐环节扣税的方式避免了重复征税问题,呈现出明显的“中性”税收特征。要想真正发挥其优点,就必须扩大增值税的税基,由此包含更多的商品、劳务或者是服务。而在当前的税收体系中,交通运输业和大部分的第三产业都是征收营业税,导致增值税征收范围小,尤其是打断了其抵扣链条,致使其中性效应大打折扣。一方面,增值税的缴纳者购买营业税缴纳者所提供的劳务,但无法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由此增加其经营成本;另一方面营业税缴纳者购买增值税缴纳者所提供的货物,不需要增值税专用发票,从而导致销售额不够精确等。

(三)营业税极大地抑制了服务业的发展

从当前产业发展与经济结构的角度来说,我国大部分第三产业都征收营业税,即在交易过程中,只要存在开票行为就得交税,比如一家企业承接信息技术开发业务,需要缴纳营业税,如果将此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这些单位就所承接的业务仍然要缴纳一定的营业税。这种重复征税的现象导致不少单位不愿意采取外购服务或者是分包形式,而是通过单位内部力量进行处理,由此导致服务产生的内部化,不利于服务行业专业化细分和服务外包的发展。尤其是在对外出口的过程中,我国服务业按营业税征收,无法获得退税待遇,导致服务含税出口,这使我国服务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明显的劣势地位。

(四)行业界定困难不利于现行税制体系的执行

从税制执行的角度来说,营业税与增值税分立并行的税制体系在具体执行的过程中存在明显的困难,尤其是随着多元化经营等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使这一问题变得愈加突出。以前《税法》明确提出混合销售,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商品和服务的界限变得更加模糊,不仅传统商品开始进行服务化的转型;而且二者之间的捆绑销售行为也越来越多,要想准确地划分商品和服务之间的销售比例,从而再区分是按照营业税还是增值税进行课税将会比较困难,这严重阻碍了现行税制体系的执行。因此,市场的复杂化也加剧了我国税制改革的紧迫性与步伐。

三、企业发展视野下的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核心价值研究

营业税改增值税能够使不同的行业在同一税制下进行课税,从而便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推动各个产业统一、公平、健康的发展,尤其是可以扩大增值税的课税范围,进一步发挥增值税的重要作用。从各个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核心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营改增”影响下的现代服务业税负状况

从现代服务业的角度来说,商业服务将从当前的税制改革中大幅受益。依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文化创意、技术服务、研究发明、鉴证咨询、物流辅助等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税率。现代服务业在营业税税制下的税率为5%,只要企业进项抵扣达到1%以上,都能够从此次税改中获益。对于那些规模较小的纳税人来说,如果仅仅提供部分的现代服务项目,相对于以前服务业5%的营业税而言,其税负则大大降低。另外,现代物流的特性使得层层外包、单项业务最终在全国甚至全球范围内发展成为必然,而传统的营业税所带来的重复征税的行为给企业发展带来巨大压力。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将极大地缓解物流企业的经营压力,由此促进物流企业的快速发展。2012年上半年,上海市共有13.9万户企业纳入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改革范围。其中服务业实现了10%以上的增长速度,利用外资增长20%以上。

(二)营改增影响下的交通运输业税负状况

从交通运输业的角度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但对于交通运输业个体会产生不同的影响。根据《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其适用的税率从以往营业税3%提升至11%。这对于部分运输部门来说,其税务负担不降反升。比如像机场、航空、港口、水运、高速公路等,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折旧和摊销在运营成本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固定成本的进项税是否能够抵扣直接影响其税负的大小。但如果是新建的交通运输部门,需要购置大量的交通运输设备,能够在消费型增值税税制下直接扣除,从而极大地降低其运营成本,提高收益率。因此,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对于那些资本密集度高、技术先进,尤其是新近建立起来的铁路运输业(高铁经营)和航空运输业会产生明显的增值效益。

(三)营改增影响下的制造业税负状况

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不仅大大拓展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也加大了制造业接受应税劳务抵扣的领域和数额,尤其是从试点企业所购进的仓储、运输、咨询等服务项目也可以得到相应数额的抵扣。比如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某家制造业所应当支付的技术服务费由服务企业代扣代缴增值税税金,因此,这部分费用可以直接作为企业增值税进项抵扣。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该制造企业的增值税税负,从而大大促进了该制造企业引进技术服务的积极性,推动企业的技术化、高效化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前,很多制造企业为了避免由于服务采购活动所带来的流转税重复征税的问题,则往往会在企业内部设立需要的服务部门或者是技术研发机构等。这种大而全的企业机构设置既大大增加了企业负担,同时也无法得到最先进的服务质量和技术指标。当前,营业税改增值税则打通了增值税抵扣链条,从制度上解决了货物与劳务税制不统一所造成的营业税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企业引进社会服务的税负顾虑,由此促进制造业领域的专业化分工,实现集中化发展。总体来说,在这次税制改革过程中,我国制造业无疑分享了改革的果实,随着税制改革活动的不断深入,相信庞大的制造业机构能够从中获得更多的税收优惠。

(四)营改增影响下的金融业税负状况

从金融企业的角度来说,尽管当前的营业税改增值税未包括金融企业,但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一旦新的税制全面展开,金融业也必然从中大为受益。当前,我国金融业所征收的营业税的税率为5%,远远高于邮电通信、交通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3%的税率。另外,金融业除了缴纳定额的营业税之外,还必须缴纳印花税、所得税、教育费附加、城市建设税等。这种高税负极大地制约了金融业的市场竞争与盈利能力。因此,从未来发展的角度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能够极大地降低其课税负担,金融企业必将从中受益并得到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营业税改增值税所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率的提升和发展又会从正面拉动对于金融的需求,从而推动金融业的发展。

(五)营改增影响下的融资租赁业税负状况

从融资租赁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同样受益于此次税改活动。2009年增值税转型改革之后,企业购买机器设备过程中所获得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能够进行抵扣。然而,融资租赁企业一直都是缴纳营业税,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因此,也就无法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既严重阻碍了该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抑制了生产性企业通过融资租赁扩大生产规模的发展方式。在此次税改活动中,增值税征收范围囊括了租赁业务,租赁公司可以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而租赁相关设备的企业可以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经营融资租赁业务的试点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提供有形动产融资租赁服务,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这极大地减轻了这些企业的课税负担,不仅实现了融资租赁企业跨越式的发展;而且对于那些希望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获得机器、设备的企业同样产生鲜明的利好作用。

四、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措施

(一)营业税改增值税可能存在的问题

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不仅会触犯各方利益,而且也对现有的税收、财政体制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在执行新的税收体制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首先,大大减少了地方政府可用财力。以前,营业税是地方税种,征收所得归地方政府支配。而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地方分享25%,中央分享75%,从而削弱了地方政府的可用财力。基于现实,中央优先考虑了增值税制度改革目标,规定改征增值税后的收入仍由试点地区所得,由此搁置了收入分配方面的争议。然而,随着新的税制体系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或者是增值税立法的过程中,必然要解决这一问题。因此,这是营业税改增值税首当其冲的问题。其次,面临着国地税之间的关系问题。营业税由地方税务局管理,而增值税则是由国家税务局管理,因此,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还面临着明确征管主体的问题。近年来,地税部门的收入功能逐渐萎缩,如果再剥夺其增值税的征管权力,地税部门的何去何从同样是国家税务局考虑的问题之一。最后,从当前试点情况来看,营业税改增值税并不会给所有企业带来利好效果,部分企业已经出现税负不减反增的状况。因此,上海政府成立专项基金,使税负增加的部分企业能够获得过渡性的财政扶持。然而,随着营业税改增值税在全国范围内的展开,即使其他地方政府也能够建立专项基金,扶持相关企业,但也违背了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的税收原则,因此,这同样是税务部门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的几点建议

从国际先进经验和增值税制度的理论角度来说,将增值税课税范围扩展至所有行业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趋势。然而,考虑到我国的国情,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改革应循序渐进,分步进行。近期内将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融资租赁业等与销售货物相关的行业纳入增值税的课税范围,由此串联增值税的链条。在此基础上选择合适的时间,将仓储、广告、、销售不动产、旅游业、转让无形资产等服务业纳入增值税征收范围;最后再将增值税扩展至农业以及农产品领域等等,由此保证增值税内控机制的安全运转。

其次,由于当前增值税对小规模纳税人(年应税销售额在80万以下)实施查账和“双定”征收,其避免重复征税的“中性”特征并没有在小规模纳税人中体现出来,因此,当前在营业税改增值税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降低对小规模纳税人的认定标准。

第三,从当前增值税本身所具有的“中性特征”的角度来说,为了尽可能减少经济效率损失,避免违背税收中性的原则,其税率档次的设置不应过多。根据国家惯例,增值税一般采用2-3档为宜。

第四,由于增值税呈现出特殊的征税方式,因此在营业税改增值税过程中部分实行税收优惠政策的行业要充分注意优惠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方式,否则可能导致优惠政策的接受者并非实际受益者,由此偏离税收优惠政策的初衷,达不到预期的宏观调控的目标。

最后,在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应当按照一定的比例在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进行分成,由此弥补地方政府失去营业税之后的收入缺口问题。这既可以避免地方政府通过鼓励企业转让定价与中央争夺利益的现象;同时也可以规范地方税收竞争问题。

总体来说,营业税改增值税已成为我国税制改革的大势所趋。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纳税人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工制造业的税负也普遍降低。这一税制改革政策的实施还吸引了更多的国际性跨国公司落户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生产投资的增加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服务业的发展,提升了服务行业发展水平和国际竞争能力。然而应当充分注意到我国的现实国情,既要明确营业税改增值税的实际价值,更要明白面临的诸多问题,在循序渐进的推广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化解这些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增值税应有的功能价值和实际意义。Z

参考文献:

1.陈东琪.新一轮财政税收体制改革思路[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2.赵仑.财政税收制度改革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梁益富.分析营业税改增值税的相关影响以及应注意的问题[J].财经界,2012,(2).

作者简介: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5

关键词: 服务外包;服务外包产业;税收政策

目前,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业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一区一带一覆盖”的产业发展区位布局已经确立,即一个沿哈大齐工业走廊的服务外包产业集聚区,一条沿中俄边境的服务外包产业带,以及面向传统产业、资源产业地区全覆盖的产业发展区位布局,以全方位推动服务外包产业发展。

一、黑龙江省服务外包税收激励政策的现状

从2006年起,商务部组织实施了旨在推进全国服务外包发展的“千百十工程”,我国服务外包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黑龙江省的大庆服务外包产业园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区”,哈尔滨市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在哈尔滨市和大庆市的外包企业可享受到国家给予的各项优惠政策。这两个城市可以享受到的税收优惠政策如下:

(一)所得税方面

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其发生的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引进年薪在12万元(含)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按其所交纳个人所得税地方分成额度给予奖励;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经认定的新办软件研发和生产企业,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两免三减半”政策,同时,软件生产企业实行增值税即征即退政策所退还的税款,由企业用于研究开发软件产品和扩大再生产,不作为企业所得税应税收入,不予征收企业所得税。

(二)营业税方面

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对服务外包企业按政府规定价格出租的公有住房和廉租住房,向职工出租的单位自有住房免征营业税;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转让企业产权的行为不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不应征收营业税;对服务外包企业以不动产或者无形资产投资入股,参与接受投资方的利润分配,共同承担投资风险的行为,不征收营业税;服务外包企业股权转让不缴纳营业税;服务外包企业在合并、分立、兼并过程中发生的土地使用权,不动产所有权的转移行为,不征收营业税。

二、黑龙江省现行服务外包税收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相对迟缓

印度拉吉夫·甘地政府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对出口导向型企业(eou)、经济特区(sez)、自由贸易区(ftz)、企业研究和开发费用(r&d)等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比如放宽许可证、免交国内货物税、降低软硬件进出口关税等等,经过20多年的实践证明,合理运用这些政策的结果是利大于弊的。我国政府也十分重视软件产业的发展,近些年相继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但从中印比较看,印度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而我国则是从2000年才开始的,而黑龙江省的大庆是从2006年起才被国家认定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园”、哈尔滨市才被批准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才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优惠政策,比印度晚了二十年。就税收政策而言,2009年国家才将税收优惠从苏州工业园扩大到大庆和哈尔滨。

(二)税收优惠政策的力度相对薄弱

2009年1月1日,国家开始对黑龙江省可以被认定为技术先进型服务的企业在五个年度内实行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可加计扣除;软件企业的职工培训费用可按实际发生额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等;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按不超过企业工资总额由2.5%调整到8%的比例据实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对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收入免征营业税。而且,新办服务外包企业经认定后,自获利年度起,享受企业所得税“两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应该说,这些优惠政策对促进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我国对服务外包税收优惠政策的吸引力远比不上印度等国,其中只对列入示范城市的大庆和哈尔滨市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15%的税率,而未纳入示范城市的齐齐哈尔、鸡西等这些极具发展能力的城市就只能按25%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

(三)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相对较高

虽然国家已经对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的哈尔滨和大庆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实行前所未有的税收优惠政策,但对软件、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门槛要求较高,这主要体现在对这些企业的认定上,既有地域上的限制(黑龙江省只有两个),又

有高学历人才、研究开发经费等的限制,这表明软件、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是较严格的。但从国际比较来看,印度自2006年2月通过并实施《经济特区法案》以来,几乎平均每天批准一个经济特区,截至当年10月初,该国已有267个经济特区计划获批或得到政府的原则批准。其园区和经济特区内企业享受极为优厚的税收优惠。并且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几乎适用于所有服务外包及软件企业,业务适用范围包括任何介质、任何应用程序、任何数据、任何服务和任何出口方式。这充分表明黑龙江省的服务外包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较高。

(四)税负重且不公平

黑龙江省现行营业税征税方式的设计对一大批分工较细的生产性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即存在重复征税。如在现代物流业发展中,涉及运输企业、物流企业、物流信息企业等主体,究其原因,在于“一票制”的征收方式下,分工越细,营业税税负越重,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可能性会越大,影响了服务外包的发展。

(五)课税对象界定不明晰

增值税和营业税在征税范围上存在重叠交叉、设置不合理的矛盾,在服务外包业中表现尤为明显。我国现行税制没有把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以及其他劳务服务业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而是征收营业税。这就导致了增值税货物销售与营业税应税劳务之间存在矛盾,失去了税收政策对该行业税收的制约作用。

三、促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激励政策建议

(一)制定合理有效的税收优惠政策体系

建议进一步扩大税收优惠政策的适用范围,借鉴吸收先进地区税收优惠政策,抓紧制定出优于其他竞争对手的政策措施,从而吸引更多的国外服务外包企业前来我省投资兴业。鼓励有条件的服务外包企业走出去,可通过出口退税、签订税收协定、实行税收饶让等方式,发展壮大服务外包企业。

(二)降低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

建议适当放宽软件和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标准,适度降低这些企业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门槛,以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挑战,赢得黑龙江省软件出口和信息服务外包业发展的新机遇。

(三)适当调整与完善相关税种

建议应调整征税方式,有效延长生产性服务外包的产业链条,可以采用差额征税的方法仅对服务外包实际取得的营业额征税,以解决重复征税的问题。为促进企业联合承接服务外包,对属于营业税征收范围的境内服务外包实行分包、转包经营的,其服务总承包方在计算营业税计税依据时,允许扣除分包、转包服务费用。对于物流企业承揽的运输、仓储、包装等业务分包给其他单位并由其统一收取价款的,应以该企业取得的全部收入减去其他项目支出后的余额作为营业税的计税基数。

四、促进黑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的税收激励措施

(一)适度增加企业所得税的减免期限

建议在现有的优惠期限基础上,再适当延长所得税的优惠期限。可以借鉴印度“五免五减半,随后两年减半征收”的做法,尽最大程度减轻服务外包企业的税收成本。待减免税期限结束后,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于其再投资于本企业或开办其他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可享受40%的再投资退税政策。

(二)合理减免营业税

对于国家鼓励和支持的服务外包行业给予激励,同时尽可能创造公平的营业税政策环境。针对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税率偏高的现状,可以先在税率上给予一定的鼓励和扶持,考虑将其税率降低到3%,再视金融保险业服务外包的发展适时取消对其征收营业税,同时将金融保险业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实行只对增值额征税。

(三)适当调整增值税征税范围

进一步扩大增值税的征税范围,可将增值税的征收范围先扩大到交通运输业、物流业、房地产业、建筑业、电讯业,再逐步推广到其他外包行业。对服务外包企业为生产经营而进口所需的自用设备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服务外包企业引进属于《国家高新技术产品目录》所列示的先进技术,按合同规定向境外支付的软件费,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参 考 文 献]

[1]姚凤民.促进我省服务外包业发展的税收政策思考[j].税务研究,2009(4)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6

关键词:电子商务;税收管辖权;税收征管

中图分类号:F810.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9-0069-05 收稿日期:2007-04-29

近年来,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人类文明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代。但是,电子商务的虚拟性、无纸性、瞬时国际性等特征彻底改变了传统的贸易观念,通过固定场所进行营业和销售的常规经营形式被打破,经营者可以不设立常设-机构而通过网络从事经营。这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核心问题主要集中在以网络为基础的电子商务中税收管辖权上。

一、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管辖权的冲突加剧

(一)电子商务下国际税收管辖权的矛盾。国家税收管辖权是国际税收的基本范畴,当存在国际双重或多重征税时,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优先。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交易的数字化、虚拟化、隐匿化和支付方式的电子化,使交易场所、提供商品和服务的使用地难以判断,以至于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失效。

首先,网络贸易的发展必将弱化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外国企业利用国际互联网在一国开展贸易活动时,常常只需装有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服务器便可买卖数字化产品,服务器的营业行为很难被分类和统计,商品被谁买卖也很难认定。加之Internet的出现使得服务也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提供服务一方可以远在千里之外,因此,电子商务的出现使得各国对于所得来源地的判断发生了困难。

其次,居民税收管辖权也受到了严重的冲击。目前各国判断法人居民身份一般以管理中心或控制中心为准。然而,随着电子商务的出现、国际贸易的一体化以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的广泛运用,一些原来让人难以想象的情况将会成为可能,如一个企业的管理控制中心可能存在于任何国家。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将难以根据属人原则对企业征收所得税,居民税收管辖权也形同虚设。而且,电子商务不断发展,公司更容易根据需要选择交易的发生地。这将造成交易活动普遍转移到税收管辖权较弱的地区进行。实际上,一系列国家避税地已采取措施促使自身成为建立网络服务的理想基地,甚至还开展了推销自身电子商务硬件设施的宣传活动。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有着不同的税收原则。早在电子商务出现之前,美国等发达国家就要求扩大居民税收管辖权,限制其他国家来源地税收管辖权的使用范围,这是因为发达国家通常拥有正的国外资产净值,居民管辖权原则可使他们的税收最大化;而作为资本、技术引进国的发展中国家则从维护本国经济利益角度出发,要求扩大本国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这是因为发展中国家往往是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所在国,税源原则可使他们的税收收入最大化。面临新技术的出现,美国作为互联网的来源地,同时又是电子商务最发达的国家,更是积极倡导居民税收管辖权的实施,他们的依据是纳税人一般总会构成居民,个人总要成为特定国家的公民或居民,其全部收入、成本在居住国都较容易控制。因此虽然收入来源地税收管辖权不会被抛弃,但可能会大大削弱。

不同的国际组织对上述两个原则也有不同的偏向。例如,经合组织(OECD)制订的条约倾向于居民管辖权原则。而联合国(UN)的条约则倾向于来源地管辖权原则。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混合采用这两种原则,建立公平合理的全球征税体制,为国际税收合作奠定基础。

(二)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的最大受益者主要是发达国家。应否对国际电子商务免征关税,到目前为止还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积极倡导对国际电子商务永久性免征关税,而以印度、巴基斯坦等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则坚决反对对电子商务长期免征关税。

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高科技产品和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基本已走向成熟,尤其是美国,有硅谷的强大科技力量作后盾,一直是信息技术产品的净出口国,软件产业已经成为美国的支柱产业,电子商务的零关税对美国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美国才极力倡导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然而对于发展中国家,虽然免征关税可以买到相对便宜的计算机相关产品特别是软件产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信息化建设,但由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信息基础设施薄弱,电子商务还处于起步阶段,信息产业总体来看还属于幼稚产业,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无疑会受到巨大的冲击,同时由于信息咨询等服务可以通过互联网畅通无阻地进行国际传输,发展中国家的服务业也将受到重大的影响。在今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即使发展中国家在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发展,甚至实现一定量的出口,但很难与发达国家相抗衡,所以对电子商务免征关税给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将是挑战。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国际税收征管管辖权冲突的主要原因

根据国际经济合作和发展组织(OECD)的税收范本和联合国税收范本的定义,常设机构是指一个企业进行全部或部分经营活动的固定经营场所,包括管理场所,作业场所如工厂、店铺、建筑工地等。常设机构的本质特征是:占有空间的场所的存在;场所的长期性和固定性;通过场所进行的是营业性质的活动。常设机构是企业进行经营活动的场所,是国家税务机关据以对企业经营活动征税的依据。这一概念的意义在于非本国居民公司在收入来源国通过常设机构取得的经营所得,收入来源国可以征税;如果不是通过设在本国的常设机构取得的收入,收入来源国则不能征税。但这种定义用于电子商务领域将面临无法解决的实际问题。

首先是对课税主体的确认。电子商务不需要从事经济活动的当事人必须在交易地点“出场”,这就产生了对常设机构的认定问题,其位于一国境内的软件或服务器,在不需要任何雇员到场的前提下,是否构成固定经营地或常设机构便成为疑问。再比如,装人事先核准软件的智能型服务器,允许消费者填写订单、按要求完成付款后,下载服务器中的数字化产品,这如同订立并履行一项销售协议。在某种程度上,服务器行使着代表企业签订并履行合同的权力,那么该服务器是否构成常设机构,从而可按照先行税收条款规定对其所得进行征税也值得思考。

其次是对课税内容的确定。如按照规定,一项电子商务过去在某国构成常设机构,对其征税前首先要明确归属于该常设机构的利润。按现行税法,常设机构的主要来自其所在国,而在网络贸易中,服务器允许国内外任何满足条件的客户下载数字化产品,那么该常设机构就有可能有多个国家的来源收入,

由于产品被谁下载难以确认,导致这部分利润难以统计、划分,又引起了如何对其征税的难题。2000年12月22日,经合组织的财政事务委员会了其对网址、服务器、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否构成从事电子商务企业的常设机构的注释的修订。

(一)网址能否构成常设机构问题。关于网址能否构成常设机构问题,经合组织的观点十分明确,网址仅仅是计算机软件和电子数据的结合,其本身并不构成一项有形资产,也不存在诸如场地、机器或设备等设施,因此网址没有一个可以构成营业场所的地点。换言之,网址本身不能构成一个营业场所,因此更谈不上网址本身可以构成常设机构。经合组织财政事务委员会认为,网址本身不能构成常设机构的结论,可以避免从事电子商务的纳税人处于这样的境地,即被认定在某个国家存在常设机构但自己还不知道在该国具备营业存在。

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认定常设机构问题上,经合组织仍然是坚持其传统的观点,即以缔约国一方企业在缔约国另一方的有形存在作为缔约国另一方具备营业存在的唯一形式。显然,这一观点没有考虑到技术进步因素使得电子商务活动形式与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的根本性差异在于一电子商务活动所赖以存在的网络空间的虚拟性,也没有考虑到确定某个企业在他国营业存在时可根据不同的情形从多个方面加以判断。

尽管网址本身不能构成常设机构的观点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得到较为广泛的支持,西班牙和葡萄牙却持相反的态度。它们认为,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形存在并非是认定常设机构存在的必备条件,因此,某些情况下某个企业通过网址在他国从事营业可以认为在该国存在常设机构。

(二)服务器能否构成常设机构问题。经合组织认为,服务器属于计算机设备,它总是建立在某个地点。对于操作该服务器的企业而言,该有形地点可以构成该企业的固定营业场所。因此,维持网址的服务器可以认定为通过该网址从事营业活动的企业所设立的常设机构。虽然服务器可以构成常设机构,但并不意味着服务器本身将直接构成常设机构。其注释指出,服务器构成常设机构还必须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1.服务器必须是处于企业的支配之下。对于在何种情况下可以认为服务器是处于企业支配之下的问题没有明确说明。只是在注释中列举了两种相反的情况,一是如果某个通过网址从事营业活动的企业自己拥有维持网址的服务器或者租赁他人的服务器以维持其网址,那么可以认为该企业拥有或者租用的服务器是处于该企业的支配之下。二是如果某个通过网址从事营业活动的企业只是根据其与网络服务提供商达成的网址维持协议,将其网址维持在该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那么即使该企业向该网络服务提供商支付的网址维持费用是根据维持其网址所需的磁盘空间大小来决定的,并且该企业也可以决定在处于某个特定地点的特定服务器上维持其网址,也不能认为处于该特定的地点的特定服务器处于该企业的支配之下。

显然,经合组织将可以认为服务器是处于企业支配之下的情形限制在极小的范围内。它将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普遍采用的通过网址维持协议使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的做法排除在外。这一解释使得实践中可以被认为处于企业支配之下的服务器微乎其微。在通常情况下,只有那些规模十分庞大的大型企业往往自己拥有服务器或者租用他人的整合服务器,而绝大部分的企业通常都是通过网址维持协议使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进行网上营业活动。由此可见,这一解释大大限制了服务器成为常设机构的可能性。

2.服务器必须是固定的。至于如何判断某个处于特定地点的服务器是否固定时,有如下两种观点:

第一,在判断某个处于特定地点的服务器是否固定时,服务器是否具有被移动的可能并不重要,关键是看该服务器实际上是否被移动过。这一观点表明,在判断某个处于特定地点的服务器是否固定时,建立于某个特定地点的服务器是否以长久存在为目的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该服务器客观上在该特定地点存在多长的时间。

第二,处于某一特定地点的服务器如果在某一确定的地点存在足够长的一段时间,就可以被认为是固定的。至于该“足够长的一段时间”究竟是多长的一段时间的确定,将产生一个潜在的矛盾,即各国在实践中对“足够长的一段时间”的确定会因为各国法律制度背景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即使在同一个国家,“足够长的一段时间”的确定也会因为不同的个案而不同。

3.企业的营业必须是全部或部分地通过服务器进行。判断一个企业的营业活动是否全部或者部分地通过其有权支配的服务器进行,需要根据每笔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审查。这一注释将增加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因为对每笔业务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案审查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4.服务器所送行的活动不属于准备性或辅的活动。

(三)网络服务提供商能够构成其他企业的营业人。进而构成常设机构问题。经合组织认为,在通常情况下,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构成其他企业的常设机构。注释指出,网络服务提供商在其拥有的服务器上向其他企业广泛提供维持网址服务,是其营业常规活动,这一事实本身可以说明网络服务提供商是一个独立地位人。此外,它们向其他企业提供此项网络服务时,无权以这些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也不经常签订这样的合同。

然而,经合组织没有完全排除网络服务提供商成为其他企业常设机构的可能。如果某个网络服务提供商向某个企业提供维持网址服务过程中,超出其营业常规,例如有权以该企业的名义与他人签订合同并经常行使此项权利,那么该网络服务提供商将构成该企业的常设机构。

可以说,此次修订集中地反映了经合组织及其绝大部分成员国关于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认定方面的立场和观点。对于经合组织成员国以及那些参考经合组织税收协定范本与他国缔结税收协定的国家而言,此次修订内容对这些国家今后实施税收协定的实践,尤其是有关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认定,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但是,在此次的注释修订中,经合组织仍然是按照在传统的经济活动方式下认定常设机构的概念的方法来认定电子税务活动中常设机构的存在,而没有考虑到网络技术的发展给常设机构的认定所带来的全部影响。此次增订的注释将网址本身排除在构成常设机构的可能之外,并认为从事网上交易的企业通过与网络服务提供商达成的网址维持服务协议而使用后者的服务器并不处于前者的支配之下,从而使得一国企业在其他国从事电子商务活动时可以被认定为存在常设机构的可能性大大减小。此外,增订的注释中还存在着大量的不确定因素和主观因素,使得税务机关和从事电子商务活动的纳税人之间在认定常设机构问题上将产生诸多的潜在争议。综合这些方面,在跨国电子商务活动中,经合组织关于常设机构认定方面的立场和观点,实际上是将收入来源地国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限制在十分狭窄的范围内。

因此,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有必要充分考虑到网络技术发展这一新因素,重构常设机构概念,以维护收入来源地国的来源地税收管辖权,建立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公平、合理的国际税收利益分配关系。

三、构建适应跨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税收征管模式的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数据化的发展趋势下,电子商务在中国必然获得飞速的发展,国际电子商务交易额比重将会不断提高。如果不重视和研究解决电子商务中国际税收管辖权分配问题的策略措施,政府将面临着贸易额增长而税基萎缩、财政收入流失的危险。另外,国际社会正在讨论跨国电子商务中税收管辖权分配的国际规则。信息产业发达的国家利用其在信息科技领域的优势和国际上的强大影响力,积极推动国际税收新规则的建立。因此,中国应加紧对解决电子商务的各种税收问题的策略研究,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制定新的信息时代国际税收规则的活动,避免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仅处于规则遵守者的不利地位。

电子商务代表着未来贸易发展的方向,电子商务将对经济全球化及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我国应从税收的角度来规范、保护、引导、鼓励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一)坚持国际税收利益合理分配的原则。电子商务所具有的全球性特点,任何一次交易都可能涉及到两个以上国家的税收管辖。因此,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协调,统一各国的政策立场,构建全球电子商务税收法律框架才是解决问题的明智选择。税权不仅包括了国家税收立法权、税收执法权和税收司法权,而且还包括了由此权力的确定和行使所带来的税收收入的分配权和使用权。[5]我国现行税收法律法规都没有能够把电子商务涵盖进去,税收立法权并没有得到真正的占有和行使。因此,加强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税收立法就相当于牢牢掌握了税收,也在未来制定全球电子商务税收框架时获得更大的主动权。

(二)消除税法适用上的不确定性,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现行税法是建立在有形交易基础之上的,它不够完全或部分解决电子商务的税收问题。通过电子商务税收立法确立税法对电子商务活动的确定性和适用性,明确对电子商务税收问题的基本态度、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案,使电子商务的税收管辖权问题具有确定性和明确性,也使电子商务投资者、经营者和参与者的税收负担具有确定性、公平性和合理性,从而使其从事电子商务的交易具有安全性,并能从中得到合理的商业预期,以鼓励和推动电子商务在我国的发展。

1.通过立法,确立电子或数字化签名以及电子文档的法律效力,并规范各类电子文档的格式及操作规定,以便建立起具有法律效力、留有痕迹、全球统一的交易轨迹。

2.建立获得网络域名的新规则,要求网络用户的域名中必须建立方位性“域名”段,并通过汉字、数字或英文标注,确保网络纳税人身份的空间有序性。

3.通过立法规范企业财务软件,在财务软件中加设新规则,以强化税务机关对企业财务的监控。特别要规范企业财务的修改权限、修改痕迹保留方法和保留年限、税务机关调用企业账务法定接口的设置问题以及相关法律责任。

4.通过立法明确税务机关对海关、银行以及各类社会中介机构的信息访问权,保证电子商务税收征管的开展获取足够的信息。

5.尽快出台我国电子商务交易税收政策框架,作为我国税制适应电子商务交易的基础并以此与国际社会交流与合作,确保未来国际社会制定的电子商务税收规则中我国应有的税收权益能得以维护。

(三)适应电子商务的要求,及时调整税制结构。以直接税为主体的发达国家之所以要求对电子商务永久免税,是因为电子商务对其既有的税制结构不会造成太大的冲击。而以间接税为主的国家或地区则强烈反对,因为电子商务将把生产和贸易为主的税源转向以服务为主的税源,并且利用避税地轻易实现利润转移,会给以间接税为主体的国家造成重大税收损失。我国是以流转税为主的发展中国家,面临着同样的税收风险。增值税在我国税收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征税范围也未扩展到所有服务领域;所得税收入在税收收入中比重偏低,征管力度较弱。高比例的增值税收入在电子商务环境下不仅有可能使税收收入受到强烈的非意愿性减税冲击,而且征收电子商务税的成本很高。因此,我国只有根据电子商务对税源结构的影响,适时调整税制结构,才能达到既保持税收收入又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目标。

(四)加强国际间税收政策的协调和税务管理的合作。完善国际税收协调机制。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各国在跨国子商务交易的税务处理方面的冲突,会越来越多并越来越激烈。目前的协调和协作机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客观上的需要。双边协约的形式,直接税的范围,有限的情报交换,一定程度上避免双重征税的目的,众多的条款保留,等等。并不能有效的解决电子商务状态下跨国交易的税收适用冲突问题。必须进一步完善现行的国际税收协调机制和适时建立新型的国际税收协调机制。总目标为:

1.将间接税适用时的法律冲突也纳入协调机制的作用范围。

2.把国际协约的形式从双边协约逐步转换为多边协约。

3.允许税收管辖权的跨延伸,建立委托税款的制度。

4.在各国间建立起协调和类同的税收制度,致力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一致的税收制度。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7

关键词:营改增;服务业;减税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17014602

“营改增”即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是我国当前经济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税制改革,也是2013年财税改制的重头戏。它自2012年1月1日率先在上海试点,相继陆续在12省市“6+1”个行业试点,逐步在全国范围推开。营改增“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效应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解决了重复征税问题,有效减轻了企业税收负担,完善了税制结构

增值税,顾名思义是对增值额征税,它的核心特征是抵扣机制,即征税基础是货物和劳务的增值额,在计算应纳税额时,可以抵扣用于生产投入的外购货物和劳务所负担的增值税款;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征税,是比较便于征收的税种,但存在重复征税现象,只要有流转环节就要征税,流转环节越多,重复征税现象越严重。“营改增”后,增值税替代营业税,允许抵扣,将消除重复征税的弊端,有利于减轻企业税负.这是税改的首要效应。

1.1 减轻税负

国家税务总局2014年7月通报了全国营改增试点情况:我国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推进两年多来,超过96%的试点纳税人税负不同程度下降,减税总规模已达2679亿元。

(1)“营改增”试点使我国现代服务业和中小企业的纳税人群体最先受益,税负大幅度减轻。

“营改增”对于多数行业和多数企业的减负作用明显,尤其是对那些束缚深重的服务业和急需补血的中小企业感受深切。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从12省市的纳税申报情况看,2013年营改增为企业减税1200亿元,整体减税面超过90%。其中,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减税力度最大,平均减税幅度达到40%。

(2)降低了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

税改后,纳税人由征收营业税改为增值税,下游增值税纳税人也由取得营业税发票不能抵扣改为取得增值税发票可抵扣,增大了下游企业的进项税抵扣力度,减轻了纳税人的税负,避免了重复征税,进而使原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税负大幅降低,促进了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发展。

(3)“营改增”带来的减税效果覆盖了所有企业。

“营改增”试点后受益面逐步推广,抵扣的链条最终将覆盖所有企业,使所有企业都可以得到增值税发票,可以得到相应的抵扣。如:集团内部企业间的关联交易将不用再重复缴纳营业税,使原来交营业税的企业税负明显减轻了;公司购入的固定资产和办公耗材可以根据获得的增值税发票进行抵扣,公司整体成本有所下降。此外,原来交增值税的纳税人也享受减税的好处:服务业改征增值税,也有增值税发票,购买相关服务可以用增值税发票去抵扣,增加了下游企业增值税抵扣,让工商业企业分享了试点改革红利。

自“营改增”试点“落子”上海以来,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上海市政府介绍,截至2013年2月底,该市共有16.4万户企业纳入了“营改增”试点范围。从试点至今,上海区域内合计减税约200亿元。

1.2 完善税制结构

这次的“营改增”,实际上是对1994年增值税改革的进一步完善。从整个税改过程看这也是改革逐步走向收尾阶段。本阶段着重解决重复征税这一最大问题,即对服务业逐步取消征收营业税。

“营改增”是我国完善税制的重要举措,实现从道道征税,全额征税向道道征税、道道抵扣的转变,优化了税制结构。增值税的中性化特征,使税制对市场产生的扭曲性得到适当的缓解。尤其是随着第二、第三产业税制的统一,消除了给第二、第三产业带来的税制歧视。营改增”不但减轻了服务业增值税负担,而且通过抵扣传导机制减轻了工商业增值税负担,实现了结构性减税。

2 有利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

“营改增”有利于优化我国产业结构,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制造业的升级以及企业自身的科技创新。

2.1 “营改增”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当前我国正强调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税改前,服务业中存在着税收制度障碍,由于研发设计和物流仓储等在各环节均征收营业税,而且制造企业向外购买研发设计、物流辅助等服务由于缴纳营业税无法抵扣,增大企业负担。企业为规避税费,通过内设研发技术部门、运输车队来降低税负,出现了大而全、小而全、经营多元化的集团企业。税改后,由于服务业和制造业之间的抵扣链条打通,鼓励制造业购买服务,尤其是生产,如技术研发、技术转让和咨询服务等,制造业购进服务可以抵扣而相应增加其服务需求,从而吸引更多资源向现代服务业集聚。因此原来的辅业在面对社会其他企业更大的市场需求推动下更加专业化,与主业同步发展。服务业的市场也相应扩大,使各种新型生产业逐步兴起,第三产业规模越大、层次越高,其所要求的产业分工就越细,所形成的产业链条就越长,将更加有利于做大做强研发、设计、物流和营销等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从而促进第三产业整体质量的提升。对结构转型和发展方式转变产生深远影响。

2.2 “营改增”促使企业逐步向专业化,技能化方面转型

(1)大而全、小而全、经营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实行主辅分离。

受益于“营改增”后重复征税问题的逐步缓解,改革试点以来,一些企业陆续实施了主辅分离的经营结构调整,经营模式由过去“大而全、小而全、经营多元化”逐步转向专业化细分,结构优化得到进一步完善,转型升级的动力得以激发,加速了生产业从制造业分离。企业分工细化,更加专注于主营业务,进一步促进了社会专业化分工,有利于制造业自身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高,从而实现其产业效率提升。

(2)企业创新意识增强。

营改增对企业的经营模式的创新具有激励的作用。企业经营模式创新在全球创新体系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事关企业生死存亡。营改增”后增值税抵扣范围由购置的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扩大到研发和技术服务、购买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签证咨询等新兴服务行业,大大鼓励和促进企业加快设备更新和提高科技信息化的应用水平,直接刺激某些企业在固定资产上的投资,同时整体经济生产效率的提高也逼迫企业在技术改造、创新研发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生产业外部化程度的提升对此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即企业会放弃自我提供服务的“全能模式”,转向更多选择外购服务的专业化经营模式,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生产制造部门在专注于自身核心竞争力培育的同时,以更低的成本从社会获取更加专业化的生产支撑,从而实现其产业效率的提升。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营改增对这种结构性变化无疑地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3)加速产业间融合。

通过第一、第二产业两类产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外购生产所负担的税款能够得到抵扣使生产业由生产部门内部向外部转移,推动生产业发展。增值税的中性化特征,有利于要素在第二、第三产业之间的自由流动与重组,三次产业之间实现了良性互动,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市场在产业分工与协作中的作用由此增强,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实施“营改增”使增值税的链条式抵扣机制在三次产业间得以贯通,重复征税弊端也从制度上得以消除,促进了第三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3 使中小企业有了更广阔的发展机会

一方面经营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实行主辅分离促使各类小而专的生产企业蓬勃涌现;另一方面大幅度减税效应(税务部门测算,2013年营改增中以中小企业为主的小规模纳税人和个体户平均减税幅度高达到40%。)促进了中小服务企业的发展。传统的中小型制造企业也买得起专业化服务,从而提高了这些小企业的竞争能力。

3 有助于缓解社会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增长

3.1 “营改增”有利于促进社会劳动就业,稳定物价

我国是人口大国,就业一直是头等大事。而就业的最大容纳器是服务业,特别是那些分工细、链条长的现代服务业。“营改增”有利于那些领域宽、覆盖广的现代服务业发展,就业也就会随之扩大,这是最突出的改革效应。同时,消除社会生产和流通环节重复征税现象,将直接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消费品价格随之降低,也会对稳定物价产生经济影响。

3.2 助推经济发展

实施营改增,可以大大降低技术研发及其应用的经济成本,会促进一些研发、设计、营销等内部服务环节从那些大而全、小而全、经营多元化的集团企业的主业中剥离出来,形成一批高效的创新型实体,实现主业更聚焦、辅业更专业。从而推进制造业升级、解决服务业发展滞后问题,促使产业层次从低端走向中高端,有利于推动结构调整,促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产业生产效率提升。同时大量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也将有力地刺激新城镇化战略向纵深展开,特别是依托大型城市的新城镇将首先从中受益,最终将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根本性转变。

4 “营改增”试点中面临的问题

营改增试点开始至今经实践表明,在避免重复征税、减轻企业税负,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服务业发展,推动服务经济向纵深发展等已经取得一定的预期效果。但也存在这一些问题需要解决。如:

(1)由于增值税、营业税收入分属国税和地税。目前,营改增的税收收入由国税征收返还地税。这毕竟是一个权宜之计,从长远看估计会倒逼分税制改革。

(2)“营改增”后每年减免的税额部分会给财政的收入造成很大的缺口,如何弥补?

(3)“营改增”将最终完全取代营业税,但对于像金融行业等增值额复杂的行业如何确定增值额是一个繁琐的事情。

(4)在大规模的减税利益面前,增值税票造假现象会增加,如何甄别、查处、赌赛漏洞。

(5)营改增后,国税的征收管理工作陡然大增,税收工作人员的素质、工作能力和纳税人对征纳税变化的解读水平等等都提上了日程。

综上所述,“营改增”试点以来给我国经济效应带来了一系列正能量,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但它适应了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的形式,有利于实现市场经济的繁荣,实现我国经济良性发展的目标,提高我国的市场竞争能力。

参考文献

[1]何启英.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服务业企业的影响[J].财会研究,2013,(03).

[2]孙卫.“营改增”税改对财税的影响[J].当代经济,2012,(19).

服务业的发展特征篇8

关键词农业气象;气象服务;特色农产品区划;建议;江苏泰州

中图分类号 s1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01-0281-02

目前,泰州市以建设高效、生态、外向、休闲农业为方向,重点发展了十大产业,即优质水稻产业、专用麦产业、无公害蔬菜产业、银杏产业、意杨产业、优质生猪产业、优质家禽产业、奶业、河蟹养殖产业、农业旅游业。笔者对其中的优质水稻产业、无公害蔬菜水果产业、银杏产业、河蟹养殖产业、农业旅游业等五大产业产品进行了气象服务需求调研和分析,具体研究了“河横”大米、草莓、西红柿、早西瓜、黄瓜、靖江香芋、葡萄、银杏、溱湖簖蟹等特色农业的气象服务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较全面的为农气象服务业务流程,开发了气象服务专业平台为高效农业服务。

1开展气候和特色农产品区划

1.1区域气候概况

泰州地区(包括所辖4个县市)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空在西风带和副热带高压交替控制下,近地层受冬季风和夏季风影响,其天气气候具有四方面的特点:一是季风盛行,四季分明,雨量丰沛;二是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雨热同季;三是冬冷夏热,春温多变,秋高气爽;四是灾害性天气频繁。

1.2研究方法

采用eof方法实现泰州市农业气候特征类型。Www.133229.cOMeof分析及经验正交函数展开分析,又称为主分量分析或主成分分析。从数学角度看,即把气象要素场序列分解成正交的时间函数与正交的空间函数之和,通常把正交的空间函数视为典型场,而把时间函数视为典型场的权重系数,用来将大量初始信息资料(矩阵)加以压缩,并从中求得能最大部分地捕获初始方差的正交线性组合或固有变量,即出现频率最高的时空变化型或主导的时空变化型的一种分析方法。该方法是当前气象上多变量分析中最流行的方法之一。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气象要素的主要优点在于,没有固定的函数形式,其展开收敛速度快,很容易将大量资料的信息浓缩,并且在有限区域上对不规则分布的站点进行分解[1,2]。在泰州市范围内均匀地选取5个国家一般气象观测站(兴化、泰州、泰兴、姜堰、靖江),取每站的1978~2008年的月平均温度和月降水量连续地排列作为eof分析的对象。

1.3 结果与分析

1.3.1气温分布特征。气温的前4个基本特征向最对应的特征值及其百分比见表1。选取百分比权重较大的前2个特征向量作为分析对象,从前2个特征向量来看,第1特征向量表示第1温度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温度分布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第2特征向量表示第2温度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温度分布呈现东低西高的特征(见图1)。

1.3.2降水分布特征。降水的前4个基本特征向量对应的特征值及其百分比见表1。选取百分比权重较大的前2个特征向量作为分析对象,从前2个特征向量来看,第1特征向量表示第1降水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降水分布呈现南多北少的特征;第2特征向量表示第2降水分布型,该分布型分布反映了泰州市降水分布呈现东多西少的特征(见图2)。

1.3.3特色农业区划。从以上分析来看,泰州地区的气温分布第1特征形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状况,第2特征形呈现东低西高的分布状况,降水情况呈现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分布状况。结合实际种植的作物来看与分析的气候环境需求也相吻合。结合以上气候特征区划分析和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对泰州市部分特色农业进行气象服务需求研究,并作了初步的区划,具体结果如表2所示。

2高效农业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

一是优质水稻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在适宜种子发芽、秧苗生长的光、温、水等气象条件下,才能培育出“河横”大米壮秧,为水稻丰产增收打下基础。高温高湿的气象条件下容易引发稻纵卷叶螟病虫害,在夏凉秋暖的气候条件下容易引发褐飞虱病虫害等。二是无公害蔬菜水果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日常温、光、突发灾害性天气对草莓的生长有很大的影响,移栽前气温的把握与草莓的质量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移栽后的生长,也需重点关注低温、阴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等。日常的温、光、湿、降水等气象要素对西红柿、早西瓜、黄瓜、靖江香芋、葡萄的生长都有影响,在相同的气象条件下不同作物会受到不同的影响[3,4]。三是银杏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银杏生长过程中授粉期受气象因子影响较大,授粉期要避开大风等恶劣天气。此外,果实生长旺期对气象服务也有很大需求。四是河蟹养殖产业对气象服务的需求。通过气象条件与水温分析,可提高溱湖簖蟹的产量。五是农业旅游业的专业气象服务需求。针对旅游产品的特色开展相关的气象服务,如通过研究桃花花期预报技术提前预报桃花花期,并结合天气状况开展一系列的游园活动;通过研究油菜花花期预报提前预报油菜花盛花花期,并开展艺术节活动等。

4建议

一是提高天气预报准确率。据调查,有53% 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有41%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基本能够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6%的农民认为天气预报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农民群众对气象部门的气象服务满意度为95%,一致认为短期天气预报准确率明显提高,但是中期天气预报的准确性与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对于作物播种、收获和一些农事管理活动,还急需更准确的天气预报,特别是降水的出现时间和量级的大小、初霜冻和终霜冻发生的时间等。二是加强农业气象服务能力。对于大农业的田间管理,农民更关心的是在农作物生长期的各种农业气象信息,其中包括农业气象预报(适宜播种期、发育期),农业气象灾害(倒春寒、干旱、暴雨、大风、冰雹、连阴雨、初霜期、终霜期)预报和有利于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预报。58%的农民认为1周以上的农业气象预报十分需要,63%的农民认为3d的天气预报对农业生产更有用。大多数农民群众都希望在开春前能够提前了解本地当年的气候年景,包括地温稳定通过界限温度(3、5、8、10℃)的预报。许多农业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危害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因此要重视农业灾害的气象监测预报、预测预警、评估及控制技术,实现与天气、气候密切相关的灾前预警、灾中跟踪、灾后评估及其减灾控制[5,6]。三是进一步深化里下河地区的为农气象服务工作,启动江苏里下河地区气象服务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拓宽高效农业服务范围,逐步把服务范围拓展到全市的主要高效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加强农村气象信息通信传输体系建设,拓展农业气象服务的传播途径,通过农情网、农信通、气象显示屏等方式及时将气象信息和突发性、灾害性天气预警信息发送到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手中。加强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发生机理、农业病虫害发生气象条件的研究。加强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应用气象信

息的能力。

整理

5参考文献

[1] 邓爱军,陶诗言,陈烈庭.我国汛期降水的eof分析[j].大气科学,1989(3):289-295.

[2] 于跃飞,谭季青.东北地区平均温度和降水的时空演变[j].科技通报,2006,22(6):753-756.

[3] 杨志强.开辟农业气象服务新领域的若干思路[j].福建气象,2002(3):46-47.

[4] 蒋运志,唐熠,黄东林,等. 桂林开展特色效益农业气象服务的思考 [j].农技服务,2009(8):167-169.

[5] 张顺玲,李全荣.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探讨 [j]. 吉林农业,2009(7):74-75.

上一篇:精准农业与3s技术范文 下一篇: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