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范文

时间:2023-11-17 17:21:00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1

【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

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一直是体育心理学研究关注的重点。近年,随着人们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度不断增大,清晰地揭示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为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科学的参考,更成了一个十分重要而且迫切的研究课题。本文总结了许多关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效益的研究成果,讨论了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以期为今后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探讨,以及为维护与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一些参考。

1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

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这些研究较一致地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在我国,近年研究者的一系列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结果。

李娜(2001)采用筛选了抑郁倾向高分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以体育兴趣小组为活动方式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有计划、有目的安排体育锻炼和娱乐性群体运动兴趣小组,有利于改善抑郁状况和情绪稳定性个性特征[1]。张兰君等(2002)对有强迫症状的大学生体育运动干预实验研究发现,通过运动处方干预6周后其强迫症状、情绪稳定性均显著改善[2]。曹国民等(2002)让实验组大学生参加了为期6周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后,发现其在简式心境状态剖面图(POMS)的紧张、愤怒、疲劳、抑郁、慌乱5个分量表及消极情绪纷乱总分上均与对照组组有显著差异,体育锻炼具有良好的心理健康效益[3]。袁玉涛等(2004)的研究指出,积极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有9%的人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不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大学生中这一比例则为28%[4]。张勇等(2006)调查发现,偶尔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在躯体类、情绪类、人际交往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的心理问题远远多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大学生[5]。沈辉(2008)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为期2个月团体体育锻炼干预活动后发现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随着体育锻炼的深入而有所提高[6]。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许多文献已较好总结了这些研究成果,本文仅对此作较简单的总结。总的来说,国内外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效益:(1)改变睡眠模式,提高睡眠质量;(2)改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机能;(3)改善身体表象和身体自尊;(4)改善认知活动,如反应时间、注意不集中、思维混乱等;(5)改善情绪状态,提高情绪健康水平;(6)提升意志力;(7)有助于人格的完善;(8)有助于减缓或治疗心理疾病[7]。

2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主要因素

随着研究的深入,许多研究关注了体育锻炼在不同层面上对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本文希望通过总结这些影响体育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因素,为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更多参考。

2.1锻炼主体因素

影响体育锻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主体因素有许多,本文仅介绍研究者较为关注的几个因素,包括锻炼者的性别、锻炼兴趣、锻炼态度和坚持性。

2.1.1性别

许多研究表明,性别是影响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效益的一个重要主体因素。如贺亮锋(2007)研究表明,各种运动对男女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体育锻炼对POMS的各项指标的影响中,男女生在紧张、愤怒、疲劳和自尊上差异显著[8]。朱伟等(2008)研究发现,男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好于女生,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9]。这些提示,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过程中要注意性别的差异。

2.1.2锻炼兴趣

锻炼兴趣是影响锻炼心理健康效益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如潘国斌(2003)探讨了体育活动兴趣对增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积极作用与效应,结果发现对体育有明显兴趣的学生较对照组的心理特征和心理负荷效应、身体素质有显著性差异[10]。邱新宇等(2006)发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性关系,不同兴趣组大学生的SCL-90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兴趣高的大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兴趣低的学生表现出与不锻炼和锻炼无规律学生相似的较差的心理健康状况[11]。这提示提高大学生的锻炼兴趣是利用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健康的一个有效途径。

2.1.3锻炼态度与坚持性

刘萍等(2003)指出,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总症状、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适应性、情绪失调、焦虑等方面有低的显著负相关,与抑郁有中等的显著负相关。体育态度对心理健康总症状、情绪失调、焦虑、抑郁、偏执回归效应显著[12]。邱远(2004)的一项研究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比较好地解释说明心理健康的响应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贡献率达到52.15%;从事体育锻炼的态度、锻炼时间和锻炼的坚持程度等3个维度则起主要影响作用,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重要的贡献因素[13]。何仲恺等(2007)通过POMS、SCL-90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考察了大学生锻炼坚持性和运动态度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证明,运动态度在主观幸福感及POMS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而坚持性在POMS量表和SCL-90量表得分上主效应显著。不喜欢运动且坚持锻炼组的个体在主观幸福感量表上得分更低,而在POMS和SCL-90量表上得分更高[14]。这些研究表明,大学生的锻炼态度和坚持性也制约着体育锻炼的心理健康效益。

2.2体育锻炼活动的特征

2.2.1体育活动类型

竞技运动与娱乐性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有所不同。邱新宇等(2006)指出,娱乐性、竞争性及类型不确定的三种体育活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不同的影响。他们比较了进行三种不同类型体育活动的大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在躯体化、抑郁、敌对因子上,锻炼类组得分低于竞技类组[11]。

集体运动与个人运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也有不同影响。如何秋华等(2002)的研究表明,采用课余集体体育锻炼的方法能够有效地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并且效果优于一般的体育锻炼形式[15]。邱新宇等(2006)比较了参加集体锻炼、个人锻炼和混合锻炼三种不同锻炼形式学生的SCL-90得分,发现不同形式组学生的因子总分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且集体锻炼组与个人锻炼组差异非常显著,集体锻炼组得分明显低于个人锻炼组,在人际关系敏感、敌对、焦虑等因子分值上还好于混合组[11]。

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上也有不同表现。如North等(1990)一项关于体育锻炼对抑郁的控制作用的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和无氧练习均可降低抑郁,但Petruzzello等(1991)却提出无氧练习不能降低焦虑,这提示如果希望改善整体的情绪状况,最好采用有氧练习[16]。

哪一种活动类型更具有良好的心理效应呢?Berger(1988)提出,有氧运动、封闭式运动、没有人与人之间竞争的运动,更有助于锻炼者的心理健康。事实是否真的这样呢?随着研究的深入,这一问题将会得到更清晰的回答。

2.2.2运动量

我国学者蒋碧艳等(1997)发现,中等到较大的运动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更好地心理健康效应[17]。马嵘等(2007)指出,中等运动量对大学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其作用主要集中在SCL-90的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上,而对精神病性因子的作用不明显[18]。朱伟等(2008)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中等偏上运动量对男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中等偏下运动量对女生有较好的心理健康效应,长期坚持中等运动量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9]。尽管有不同的意见,如范军(2008)认为大运动量对大学生有更好的心理健康效益[19],但总体上研究者较一致地认为中等运动量有较佳的心理健康效益。

运动量是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运动频率三者的函数,许多研究者单独探讨了这三个因素对心理健康效益的影响。

(1)运动强度。运动强度一般常用心率指标和最大吸氧量来衡量。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一般规定:运动的大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50%-60%,小强度相当于最大吸氧量的40%左右。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中等强度的体育运动能有较大的心理健康效应,适中的身体运动强度能够改善情绪状态和焦虑、抑郁、紧张和疲劳;相反,大强度的运动却可能增加紧张、焦虑等消极的情绪。如李林等(1999)实验结果表明,身体锻炼有助于调节身心矛盾,增强心理健康,中等强度是大众健身锻炼较适宜的锻炼强度[20]。

(2)运动持续时间。研究者指出,每次运动的时间至少应为20-30min,60-90min的运动也会产生理想的心理状态。如方敏等(2005)的研究指出,每次30-90min的锻炼有更佳的心理健康效应[21]。一次运动的持续时间过长不会产生良好的心理效果,坚持运动练习,才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效应。

(3)运动频率。朱淦芳等(2004)的实验表明,体育运动对焦虑和抑郁状态的改变有密切的联系,每周3次、每次1小时左右的中等强度或中等强度以上的运动量更有利于改善焦虑和抑郁倾向的大学生,其调节作用显著[22]。方敏等(2005)的研究表明,每周2次或3-5次、每次30-90min的锻炼心理健康效应更明显[21]。宋子良(2008)的研究也表明,体育活动时间越长、次数越多、项目越激烈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越明显,以每次锻炼1小时以上、每星期锻炼3次以上、经常参加混合类项目的体育活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效果最理想[23]。

2.2.3体育活动项目

许多研究探讨了不同体育活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独特效益。李宜南(1999)对不会游泳和健美操的女大学生的测试表明,经过游泳和健美操训练后,学生的反应时、数字记忆广度有了显著提高,经过游泳训练,学生的睡眠效率得到了改善[24]。卢晓文(2004)将通过SCL-90筛选出4组分别表现有抑郁、焦虑、强迫和人际关系敏感症状的大学生按照其喜好,分别安排在篮球、乒乓球、武术、健美、围棋5个选项班中进行一系列锻炼。结果表明,五种项目都能改善抑郁症状;健美和围棋和助于缓解焦虑;武术和健美对强迫组的同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篮球和足球能改善人际敏感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25]。贺亮锋(2007)的实验表明,不同运动项目对心境的指标具有不同的作用,其中篮球运动对除自尊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排球运动对除紧张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健美操运动对除愤怒以外的其他各项指标均有显著性的意义[8]。方秀宠等(2008)的研究以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的方式为抑郁情绪大学生进行积极的干预,结果表明无痛跑步、篮球、乒乓球锻炼对学生的抑郁情绪具有积极的干预作用,其中无痛跑步效果最为显著[26]。

上述研究表明,不同的运动项目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有相同之处也有独特之处,因此在利用体育锻炼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做到有针对性、有目的性,从而收到更大的效益。

3小结

大量的研究表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一定程度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在维护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践中,要充分利用体育锻炼,让其成为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方。同时,由于许多因素制约着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效益,我们要注意这些因素,让体育锻炼在维护与促进心理健康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娜.大学生抑郁情绪与体育锻炼干预实验.体育学刊,2001,8(4):32-36.

[2]张兰君,李娜,王颖.大学生强迫症状的体育运动干预实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16(7):478-479.

[3]曹国民,曹晖.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的实验研究.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2,36(1):131-146.

[4]袁玉涛,田振生,刘春明,贾宝民.大学生心理里健康与体育运动的相关研究.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20(1):69-70.

[5]张勇,孙高峰.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效能性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1):56-58.

[6]沈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实验的研究.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7(1):35-37+17.

[7]佟立纯.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1999,11(3):48-52.

[8]贺亮锋.体育活动对大学生心境和情绪的影响实验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0(4):481-488.

[9]朱伟,李洪强.北京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调查研究.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8,25(3):127-131.

[10]潘国斌.大学生体育活动兴趣与健身效应探讨.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1):144-146.

[11]邱新宇,王麟.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0(1):122-124.

[12]刘萍,王振宏.大学生体育态度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3,24(6):635-636.

[13]邱远.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初步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12):1637-1641.

[14]何仲恺,钱铭怡,杨寅等.运动态度和锻炼坚持性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体育科学,2007,27(6):39-44.

[15]何秋华,刘夫力.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体育学刊,2002,9(5):59-61.

[16]张力为,毛志雄.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综述).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5,15(4):42-47.

[17]蒋碧艳,祝蓓里.上海市大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及其与体育锻炼的关系.心理科学,1997,20(3):235-238+287.

[18]马嵘,黄春梅.新疆高师大学生运动量与心理健康状况比较.中国体育科技,2007,43(2):52-55.

[19]范军.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体育锻炼的关系.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7(6):114-116.

[20]李林,季浏.不同强度锻炼的心理效应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国体育科技,1999,35(5):25-28.

[21]方敏,孙影.大学生SCL-90因子分与体育锻炼行为的关系.中国学校卫生,2005,26(2):100-101.

[22]朱淦芳,魏纯镭.体育运动对改善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福建体育科技,2004,23(6):57-59.

[23]宋子良.不同频度的体育活动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关系的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31(7):948-950.

[24]李宜南.游泳、健美操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3):86-89.

[25]卢晓文.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系.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20(5):24-25.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2

关键词:运动心理学;课余体育锻炼;睡眠质量;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9-0074-04

The effect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ing on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LIU Jun-yi,ZHANG Qiang

(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chun 130024,China)

Abstract: By basing his research subject on 800 on-campus regular college students at Northeast Normal University,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and studied the current state of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ing and sleep quality regarding college students, and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at present, there is a serious problem with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sleep quality problem is more serious than male students’; college students’ 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ing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ir sleep quality; and such an effect is achieved through such three sleep quality affecting factors as daytime dysfunction, conscious sleep quality and time taken to fall asleep.

Key words: exercise psychology;extracurricular physical exercising;sleep quality;college student

人类社会进入到21世纪,社会生活呈现出高度的文明和现代化,但也出现越来越多的文明疾病,睡眠障碍就是其中最为严重的现代文明病之一,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危害性大、就医率低[1],但仍然没有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据有关资料表明:睡眠质量是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但目前全球42%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睡眠质量问题,但睡眠质量有问题的人群中80%以上都没有进行治疗,多数人不把失眠当病[2]。当代大学生的睡眠问题也相当严重,他们对睡眠问题缺乏认识,听之任之,而且大学生的睡眠问题也没有引起学校和社会的广泛重视,没有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治疗和预防,更谈不上会认识到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改善作用。目前的高校体育课程比较齐全,而且课余身体锻炼也是学校倡导和鼓励的,2006年国家教育部、体育总局、团中央又在全国的学校开展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活动,要求每天都有课余体育活动,每天至少锻炼一小时[3],这些课外的体育活动都将对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产生有益的影响。虽然课余体育锻炼能够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已经得到人们的认同,但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的关系研究很少。本文通过对东北师范大学800名(男女各400人)大学生睡眠质量现状和课余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以了解课余体育锻炼对提高大学生睡眠质量、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的作用。

“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问卷”是Buysse博士等人于1989年编制,刘臣贤等在1996年将该量表译成中文,并验证了量表的心理测量品质。PSQI用于评定被试者最近1个月的睡眠质量,由19个自评和5个他评条目构成,其中第19个自评条目和5个他评条目不参与记分,余下的18个条目组成7个成分,每个成分按0~3等级记分,累计各成分得分为PSQI总分,总分范围为0~21分,得分越高,表示睡眠质量越差。根据此量表制定本研究的调查问卷,该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5、a系数为0.83。

“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表”根据本文的研究任务和内容,依据调查问卷设计的原则和方法编制,共分为10个调查条目,每个条目按照0~5等级记分,累计得分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的总得分,总分范围为0~50分,得分越高说明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状况越好。5分以下为平时不锻炼、5~15分为偶尔锻炼、16~30分为一般锻炼,30分以上为经常锻炼。

根据研究任务和内容,选择“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量表”、“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情况调查量表”作为本课题的调查问卷[4]。在2008年的秋季学期进行问卷的发放、填写和回收。回收PSQI量表的问卷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83份,有效率为97.9%。回收“大学生课作体育锻炼的调查问卷”800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788份,有效率98.5%。

调查问卷的内容效度检验采用专家逻辑检验法,信度检验采用重测信度法,间隔15 d进行第2次测量,均达到较高的一致性和可靠性,说明调查问卷可以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1大学生的睡眠质量

通过“大学生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调查问卷”的统计分析,利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将788份有效问卷进行睡眠质量等级划分。对于睡眠质量等级的划分目前尚没有统一的标准,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和任务,通过专家的访谈,确定本课题的睡眠质量等级,睡眠质量总得分在4分以下者为好、4~6分为中等、6~8分为不好、8分以上的为差。睡眠质量差的在本课题中界定为具有睡眠障碍者;睡眠质量不好的界定为睡眠质量有问题[4]。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睡眠质量不是很乐观,睡眠障碍者达到13%,有53%以上的学生存在睡眠质量问题,这与以往的研究相比有增长的趋势,表明当前大学生睡眠质量没有提高,反而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大学生睡眠质量的性别差异

根据本课题的确定方法,分别统计男女生睡眠质量等级人数(见表1),从表1可以看到,在睡眠质量好的比例中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而在睡眠质量差的比例中男女生比例基本持平;但是在睡眠质量不好的比例中女生远远的高于男生,而在睡眠质量中等的比例上男生却远远高于女生。可见,女生中的睡眠质量障碍远远高于男生,女生的睡眠质量问题比男生要严重。本研究中男生和女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存在显著的差异,且呈现出女生睡眠质量低于男生的现象。这一研究结果和以往的研究不尽相同,如日本的崛口淳[5]对4 325名大学生调查研究发现,男生的睡眠质量问题差于女生;而1997年刘贤臣等[6]调查560名在校大学生表明,女生的失眠率远远高于男生;Kimi-Gray K等[7]分别对13~17和15~18岁的学生的研究也得出女生睡眠障碍者比率高于男生的结果。

表2是对男女生的总体睡眠质量的总得分和影响睡眠质量的各因素之间进行男女组间的独立样本的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生在睡眠质量总得分、睡眠障碍和自觉睡眠质量上差异存在显著性。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各个因素以及各因素所占比例,表2说明男女生睡眠质量问题的差异主要是由睡眠障碍和自觉睡眠质量两个因素决定的。男生的睡眠质量好于女生主要是由于男生这个时期的生活习惯和生理特点决定的,而男女生在睡眠障碍和自觉睡眠质量两个影响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女生在睡眠中实际感受到障碍多于男生,女生性格更内向,对睡眠环境更敏感,也可能与女生的生理特点有一定的关系,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男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不如女生,因为这容易造成过分担心自己的睡眠质量,形成对自己睡眠质量的不良暗示。

3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

通过“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来了解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根据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将研究对象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分为不锻炼、偶尔锻炼、一般锻炼、经常锻炼4个等级,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生之间的课余体育锻炼状况差异较大,男生的一般锻炼和经常锻炼的比例达到55%以上,而女生的不锻炼和偶尔锻炼的比例超过70%,说明女生的课余体育锻炼处在“很少锻炼状态”。许多研究资料表明,大学生中女生课余体育锻炼比男生差[8-9],这和女生传统思想、锻炼习惯及女生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少等原因有关。

将大学生性别作为自变量,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各影响因素作为因变量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表明:男女大学生在身体锻炼总量、锻炼强度、锻炼时间和锻炼频率都存在非常明显的差异(P

4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

针对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不同等级进行了睡眠质量的对比,结果表明:在不锻炼的学生中睡眠质量中等以上的只有30%,睡眠质量差的占36.6%,而在经常锻炼学生中睡眠质量为中等以上的达到80%以上,睡眠质量差的只有4%。不论是总体还是男女生的比较中,都呈现出越是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睡眠障碍的比例越小,越是不参加体育锻炼的睡眠障碍的比例越大的趋势,在女生中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通过将研究对象的课余体育锻炼与睡眠质量总分及影响睡眠各因素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

表4表明:不同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的研究对象在睡眠质量总分上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因此在总体睡眠质量的层面上,不锻炼、偶尔锻炼和经常锻炼之间差异存在非常显著性(P

综上所述,经常锻炼者的睡眠质量最好,不锻炼者的睡眠质量最差,可以说明课余体育锻炼是影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因素之一,一般锻炼和经常锻炼对影响睡眠质量的效果最佳。研究结果还可以说明,不同的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对大学生睡眠总体质量产生不同影响,而且对不锻炼和锻炼者之间的各个影响因素都产生显著性影响作用,但是在不锻炼和锻炼之中不通过入睡时间和日间功能障碍产生影响效果,通过自觉睡眠质量产生影响效果[10]。本课题中经常锻炼对睡眠质量的影响最为显著的原因,可能是由于经常锻炼的运动行为和方式最为合理、最符合体育运动心理学原理和“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11],研究表明经常锻炼的得分在30分以上,这要求锻炼强度中等以上,每次锻炼时间30~60 min,每周锻炼次数4~6次,这与“阳光体育活动”提出的“每天锻炼一小时”,锻炼强度为中等强度的要求是基本相同的[12],这符合最佳运动行为习惯,因此经常锻炼对睡眠质量影响的效果最佳。

课余体育锻炼情况在日间功能障碍、自觉睡眠质量和入睡时间影响因素上表现出显著性差异,可以表明:一是这3个影响因素是影响当前大学生睡眠质量的主要因素;二是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这3个影响因素来实现的。

参考文献:

[1] 赵忠新. 临床睡眠障碍学[M]. 北京:第二军医大学出版社,2003:104.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学生睡眠质量及其相关因素[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9(4):148-150.

[3] 张汝深. 论“校园阳光体育”的设计与实施策略[J]. 中国成人教育,2007,9:146-147.

[4] 崛口淳,助川鹤平. 大学生的睡眠觉醒障碍探讨[J].精神病学,1994,4(36):407-410.

[5] Thayer R E.Energy,tiredness.and tension effects of a sugar snack versus moderated exercise[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7,52:119-125.

[6]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 大学生焦虑、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1(1):25-27.

[7] Kimi-Gray K,Eagleston J R,Gibson E. Sleep habits and daytime functioning[J]. Youth Adolesc,1984,30:375-384.

[8] 胡小军. 体育锻炼对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 体育学刊,2008,15(4):73-75.

[9] 何秋华,刘夫力. 课余集体体育锻炼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J]. 体育学刊,2002,9(5):60-62.

[10] 刘永峰. 运动处方与心理健康[J]. 体育学刊,2002,9(4):58-60.

[11]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 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S]. 教体艺[2006]6号,2006.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3

关键词:学校体育培养兴趣终身运动锻炼习惯

1引言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提出:“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终身运动是指一个人终身地接受体育教育和有目的地实施体育锻炼,来提高身体素质、增进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体育运动和体育文化愈来愈成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而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施终身运动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校为终身运动提供了实践的环境,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体育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就是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中小学是接触学校体育的最早时期,也可以说是接触体育的最早时期,为终生体育服务提供最好的环境,是终身运动打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要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激发中小学生体育兴趣、爱好,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使终生体育要从小抓起,从中小学体育的课堂教学抓起,培养中小学生的终身运动意识。

2学校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

在当前推行素质教育中,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面向全体学生,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以普及为主,学校合理地利用时间,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文娱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以利于锻炼学生的身体,陶冶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从终身运动的年龄范围看,它包括婴幼儿体育、学龄前儿童体育、学龄儿童体育、青少年体育中老年体育等。学校体育的学生处在6-22岁年龄段,是从学龄儿童进人青春发育期的关键时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以科学的体育运动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此外,学校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是人终身运动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运动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受益者,在终身运动的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终身运动的重要一环,是人们奠定终身运动基础的关键时期。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全面锻炼身体,促进身心健康,掌握体育的知识、技术、技能,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兴趣和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

3转变观念,树立终身运动观念

体育观念的更新,教师应树立终身运动教育意识,努力思想观念,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提高,建立新的知识结构与能力结构,为学生进行体育实践的组织者学生科学锻炼的咨询者和指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应用多样化教学手段,发挥学校体育的多种功能,要因材施教,使学生身体得到全面的发展,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正确观念。体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增强学生体质,但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就变成了单纯的身体锻炼。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品德、兴趣、习惯与能力的培养,即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因此我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把身体锻炼与发展个人品德、兴趣,把个人能力有机的结合起来,这也是推行素质教育所赋予我们体育教学新的注解。在学校体育期间,体育教师在指导和组织学生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充分地挖掘学生对运动的内在乐趣,因为无论是教师的讲解、示范,还是组织教学,都是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运动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运动中能充分表现出自己的运动才能,感受到参加运动对自己体质增强的实效,从而激发对体育运动的喜爱。那么,培养体育意识,养成自觉锻炼习惯,己成为学校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锻炼习惯兴趣和体育能力重要的目标。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所以,要转变体育观念,使学生有正确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培养体育能力,树立终生体育观。

4体育要激发中小学生兴趣、爱好

激发中小学生的运动兴趣是体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以生为本”的具体体现,中小学生体育是终身运动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不生自主学习和终身运动锻炼的前提。如果学生没有兴趣,任何活动都会让他们觉得乏味。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学习。兴趣是学习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动机培养的起点,它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小学体育教育要提高学生的认识,坚持终身的体育锻炼,就必须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自觉性和积极性的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因此,在体育教学和课余锻炼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主动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注重保护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我们在强调学习兴趣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和主动性学习的习惯,尊重并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生被动锻炼变为主动锻炼,从而获取更多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全过程,使他们从小喜欢体育,乐于体育,使其主动积极地走向终身运动。(这里提到小学体育教育,那么中学体育教育呢?)

5加强对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

体育课堂教学目的不仅为提高青少年身心健康,更为了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能力,加强对中小学生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在校期间接受系统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形成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终身运动观的形成。课堂教学通过实践与理论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理论知识,懂得生命在于运动,健康在于锻炼,生命在于运动,长寿在于运动,明白为什么要锻炼身体和怎样锻炼,克服盲目性,变消极被动为积极主动,懂得健康就是财富,健康就是幸福,健康和事业的辩证关系,懂得怎样遵循人体生理的基本规律,以及根据年龄、性别、体育锻炼基础等具体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项目,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掌握必要的科学锻炼理论和方法,合理的安排好运动量。遵循全面、经常、渐进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锻炼,有效增强体质,提高运动兴趣、能力和水平。以便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可灵活地运用在校期间所学到的体育知识及技能指导自己坚持锻炼。

6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全面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实现从“要我锻炼”到“我要锻炼”的转变,将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始终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对学生的终身运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学会学习体育运动的基本方法,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在培养兴趣、爱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自身的多种能力、自我锻炼能力,制定锻炼身体处方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从而掌握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并运用这些原理和方法逐步培养能力,既能达到锻炼的目的,又提高了体育锻炼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我锻炼能力,是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身体的意识、习惯和能力,因此有助于终身运动意识的形成。

7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有计划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首先要培养训练学生的良好锻炼习惯,应与端正态度、激发兴趣相结合。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同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促进。锻炼态度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浓,必然催化学生良好锻炼习惯的形成。而有了良好锻炼习惯的学生,其锻炼态度自然端正,参与锻炼的兴趣自然愈浓,锻炼效果也会得到显著提高。其次要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良好习惯的形成,是意志与毅力的结果,只有经过严格要求,反复训练和努力实践才能形成。因此,体育教师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根据教与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再次要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不是任何一种活动都是体育活动,也不是任何一种体育活动都能锻炼身体和增强体质,不懂得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不仅会影响锻炼效果,还有可能损害身体健康。只有懂得和运用锻炼身体的基本原理和科学锻炼的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锻炼效果。因此,好的锻炼态度和方法都要将它化为习惯,只有形成了习惯,好的态度和方法才能随时表现与应用,出于本能,受益于终身。

总之,小学的学校体育教育是终身运动意识培养的关键,不仅是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好体质基础,更重要是培养学生终身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我们只有认真研究与探讨终身运动教育观下学校体育教育内容的更新,树立终身运动教育观,才能使学校体育成为实施终身运动教育全过程中的基础阶段。终身运动不仅仅是人们个体发展的需要,也是提高全民族体质的需要,学校体育要培养和发展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能力和学习的主体积极性,是让学生在学生时代学会有"一技之长",养成与掌握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意识,生活中离不开体育,体育给他们带来无穷的乐趣。由此,终身运动意识的培养,已成为终身教育研究中的重要课题,体育锻炼贵在有恒,提高对体育锻炼的认识,明确锻炼目的,提高锻炼积极和自觉性,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样这里也存在的问题是,只提到小学体育。既然你题目是中小学生,那也就是包括小学体育和中学体育,所以是否考虑改题目,只写小学体育还是修改文章的内容)

参考文献:

[1]孟文砚段保密:英国学校体育见闻,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5期,2007年7月1日。

[2]胡建东:高中体育教学研究性学习初探,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68期,2007年10月1日。

[3]李克荣徐卫华程晓燕:体育课程资源研究浅析,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0期,2007年12月1日。

[4]何琼:体育教研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2期,2008年2月1日。

[5]肖素华:体育教学中学生兴趣培养的新视野,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3期,2008年3月1日。

[6]周纯阳:巧用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效率,中国学校体育杂志社,总第174期,2008年4月1日。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调查问卷;体育锻炼;分析;整理;体育教育

一、研究对象的特点

本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在读大学女生,大学女生作为高校和社会的特殊人群,她们是国家的宝贵财富。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我国大学女生未来的任务特别繁重,女性肩负着社会和家庭的双重重担,担负着承上启下的神圣使命。她们的健康状况和体育的态度、行为将直接影响到自身未来事业成就的实现,影响到祖国的未来。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就其健康状况而言,却不容乐观,据相关统计,在我国白领阶层女性中身体素质下降明显,一些消化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均提前出现,这与她们在大学时代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密切的关系,长沙师范大学的男女生比例分别为7%和93%,选取长沙师范一年级至三年级560名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体育锻炼态度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故此本文将以女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

二、实现方法

本文主要依据“合理行动理论”(Fishbein, &Ajzen,1975)和“计划行为理论”(Ajzen,1988),采用调查问卷方式,调查问卷选用毛荣建2003年在前人的基础上、遵循标准化心理量表的编制程序,经过两轮预调新编制的《锻炼态度量表》,对调查问卷方式获取相关数据并对获取数据进行整理,从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等方面进行分析。找出影响行为态度因素。本文通过发放《锻炼态度量表》整理得到《长沙师范女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调查表统计表》、《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统计表》、《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统计表》《大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表》等。

通过对长沙师范女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调查表(双选)统计表见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女生个人课外时间的安排依次为:专业学习41.7%,去图书馆看书41. % ,体育锻炼11%,上网39%,听广播看电视电影26%,参加社交活动19%,做家教6%,其他16.3%。无论是从首位选中的结果看,还是从前三位选中的结果来看,高校女生用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大多数时间安排在专业学习、去图书馆、上网、电影电视上。

通过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双选)统计表(表2)的结果可以看出:以强身健体为目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1%,以调节大脑、消除疲劳为目的而参加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51%,41.6%的女大学生认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健美减肥,32%的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让丰富可与文化生活。丰富可与文化生活和健美减肥的动机目标所占比例也较大,这与女大学生自身的需要关系密切。另外,增进交往、个性发展和应付考试的动机也都超过了20%,这说明了大学生已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较正确的认识,这正是女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因素和动因[2];从另一个角度讲,大部分学生还仅仅把体育作为一个辅助,一个辅助学习文化课的手段。同时有29.4%女大学生为了应付体育达标考试而被动参加体育锻炼,说明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深刻。

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表(表3)显示:每周参与三次以上的为91人仅有16.3%的学生,49%的学生每周1-2次,每月1-2次的占11.6%,天天锻炼的占10.5%,偶尔参加的体育锻炼的占12.6%。《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也明确规定学生必须参加每周不少于三次的体育活动。每次运动必要的运动时间是20min-60min,少于或超过锻炼效果都不好。调查的结果确是很令人担忧。女生体育锻炼的时间达到30分钟或30分钟以上的占44.0%,60分钟或60分钟以上的占11.7%,30分钟以下的占26.2%,不确定的占18.1%。调查结果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要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体育活动时间,争取实现学校每天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人数达到学生总数的80%的要求,有较大的差距。

大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种类具有多样性,对某些运动项目具有明显的偏爱,通过《长沙师范学校大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表(表4)可以得出,大学女学生对健美操、体育舞蹈270人,占总人数的48.2%,小球140人,占总人数的25%,大球80人,占总人数的14.3%,其他项目70人,占总人数的,12.5%等,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对于运动量小,动作变化较多,有一定美感和非对抗性运动较偏爱,对于运动量大、存在危险性的运动却少有人参与。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依据对《长沙师范女大学生业余时间安排调查表统计表》的分析,我们得出高校女生用于课外体育锻炼的时间很少。

依据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调查统计表》分析,得出大学女生已认识到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对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有较正确的认识,但同时在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不深刻。

依据对《女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频率统计表》分析,得出大学女生平时锻炼时间多少。

依据对《长沙师范大学大学生运动项目的选择情况的调查问卷》统计表分析,我们得出大学女生对于运动量小,动作变化较多,有一定美感和非对抗性运动较偏爱。

(二)建议

(1)学校体育教育应转变长期以重技术轻理论的教学模式,在以后教学中采取新颖的教学手段、注意及时消除避免学生运动厌倦心理。

(2)学校应根据学生运动的需要,在大力投资建设体育场地、场馆的基础上。

(3)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做到有趣性和科学性的有机结合,引导开发多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将运动精神贯穿于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重视学生健身运动兴趣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李涛等.应用系统观点对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在学校体育中协调发展的探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1,(5)

[2] 张志勇,杜林英.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和目标的社会取向[J].中国学校体育,1998,(6)

[3] 邱亚玖. 如何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J ]1 中国学校体育,2004,2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5

【关键词】锻炼法;高校教师;健康水平;实证研究

1前言

1.1意义

清华大学率先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50 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增强公民体质和心理素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总人口的35%。但是,由于高校教师工作任务重, 保健意识淡薄, 身体锻炼主动性严重不足,从而导致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数量稀少,亚健康状况严重的现状。本文提出了以四合一锻炼法来提高高校教师身体素质与锻炼意识的实验,从而培养高校教师良好的健身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他们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并以实验法来测定四合一健身法的可行性与有效性,为高校教师健身提供了一种简单可行的身体锻炼方法,以达到摆脱“亚健康”状态的干扰,使其精力充沛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及终身受益。

1.2高校教师健康水平现状

上海社科院曾公布我国知识分子的平均寿命从10年前的58~59岁降到调查时期的53 ~54 岁,比人均寿命低了近20岁。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对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 结果表明: 有67. 9%的高校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张永军在《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调查结果为:高校教师体育人口比例不足10% ,远远低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数31%。华东师范大学赵琦认为:高校在职教师的生活方式现状不容乐观,虽然对健身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健身行为不足,维持身体健康的意识转化到实际的对比效率不够。吴家琳在《我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健康状况》中指出:高校教师身体健康水平日益下滑的现状, 应引起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须重新审视事业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增强体育健身意识, 使体育真正进人到我们的生活中。李建华在《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结论中提到高校教师的体育行为现状不容乐观, 应采取各种手段促使他们积极的行动起来, 真正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中来。

1.3概念界定

1.3.1所谓“四合一健身法”就是指通过校车保健操、校园课间操、校园健身走、学校健身兴趣小组这四种健身方法与手段的推广,来达到让每位老师能在学校工作的时间里,充分挖掘高校教师可利用时间和零碎时间进行针对性强、简便、易学的身体锻炼,自由选择与搭配,化整为零,达到每天健身的一种锻炼习惯。

1.3.2 体育人口、体育锻炼者、非锻炼人群:我国确定体育人口的基本标准是每周参加体育活动频度不少于3 次,每次活动时间30分钟以上,体育锻炼对教师亚健康发生率的影响研究表明,两次体育锻炼的间隔时间不宜过长,若间隔14天锻炼1次,其效果是零,即等于没有锻炼,要想取得锻炼效果,每周起码锻炼1次。因此,本文将每周能够参加1次或1次以上体育锻炼的高校教师就视为体育锻炼者,而体育锻炼少于每周一次的高校教师我们就视为非锻炼人群。

1.3.3亚健康诊断标准:根据康奈尔医学指数CMI量表,其中CMI内容包括18个部分,195个问题,每题选“是”1分、“否”0分,全部得分相加得CMI总分,美国人常用的CMI总分筛查临界值为30分。许丽英等人将CMI译成中文后做了进一步修订,提出了适合我国不同性别的筛查标准: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本文采用高校教师亚健康CMI调查问卷,男性CMI总分≥35分、女性CMI总分≥40分,且不患病作为区别亚健康的诊断标准。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在职教师为研究对象,范围涉及七个系一个部共150名教师(随机抽取酒店管理系20名、旅行社管理系20名、旅游规划系10名、外语系40名、艺术系20名、烹饪系10名、工商管理系10名、社科部20名),调查人数占全院教师总人数的80%。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书籍和学术论文, 包括高校教师身体健康状况类研究、对策分析的研究、目前锻炼法的种类、方法及效果的研究,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2.2问卷调查法:①问卷调查法采用定向、随机发放的方式,发放《高校教师亚健康调查问卷》及《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教师身体健康状况调查表》共150份,问卷1是CMI量表,问卷2内容包括教师基本情况、生理健康状况、心理健康状况、社会适应状况、体育锻炼的情况等内容,回收146份,回收率为97.3%,剔除无效问卷8份,有效问卷138份,有效回收率为92%,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问卷发放前,请有关专家、教授对问卷进行了效度检验,认为问卷的效度较高。问卷回收后,间隔一周对艺术系20位教师采用小范围重测法信度检验,并对两次的调查结果进行了相关性分析,二者之间的相关系数r=0.865,P

2.2.3实验法: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由校工会牵头,对全院教职员工开展为期半年的“校园四合一健身法”的推广与促进活动,鼓励教师利用自己在校的空余时间,选择合适自己的锻炼方式,将这四种健身法随机的结合起来,形成校园健身的氛围,养成体育锻炼的一种生活习惯。

实验一:校车保健操的推广实验,我校有校车6辆,每天坐校车上下班的老师大约在百人以上,且校车上时间均在40分钟以上,我们设计了座椅操及穴位按摩操进行推广,主要是几大穴位的按摩和适合车上练习的小幅度身体拉伸,目的在于缓解教师颈部、肩部、腰部、手臂的不适。

实验二:校园课间操推广实验,我校由工会组织,在上午和下午课间分别组织教师自愿参加第八套广播操的锻炼,每天抽一点时间来活动筋骨,伸伸胳膊弯弯腰。推广课间操,目的在于通过伸展运动、扩胸运动、体转运动等手段,帮助教师强健体质、消除疲劳,养成锻炼的习惯。

实验三:校园健身走推广实验,校工会专门请来专家对全院教师开展了健身走知识的讲座与宣传,并设置了我院的健身走路线,鼓励广大教职员工能利用餐后或课余时间在风景迷人,空气清新的校园中进行最便捷的健身形式――健身走锻炼,有利于缓解教师工作和生活的压力。

实验四:学校健身兴趣小组推广实验,学校工会组建了院教师篮球兴趣小组,院教师瑜伽兴趣小组、院教师羽毛球兴趣小组、院教师乒乓球兴趣小组。配有专门的指导教师,定期参与锻炼,目的在于不仅提高教师锻炼的兴趣和运动能力,还有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使教师的心情得以缓解。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调查实验研究

3.1.1我院教师的基本情况介绍:本次共调查了138位教师,其中男教师45人,女教师93人,从年龄上统计,35岁以下教师有51人,36岁-45岁的教师有52人,46岁以上的教师有35人。从职称上统计,初级职称 31人,中级职称65人 ,高级职称42人。

3.1.2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亚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1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根据亚健康的诊断标准,我院138位教师中有98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71%。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7%;36~45岁的教师中有4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77%, 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9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83%;经过6个月的实验后,这138位教师中有91 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66%。其中,35岁以下的教师中有30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5岁以下教师人数的58%;36~45岁的教师中有34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36~45岁教师人数的65%;46岁以上的教师中有27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占46岁以上教师人数的77%;数据分析得出:我院教师实验前,亚健康率71%,高于2009 年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课题组的调查结果67. 9%。经过半年的实验后,我院的亚健康发生率66%基本与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发生率持平。从年龄上分析,35岁以下的教师虽然亚健康发生比率相对较少,主要原因应该是年轻、身体底子好,生活和工作压力相对较小,但实验后数据不降反升,可见年轻教师的体育锻炼意识还很薄弱。36~45岁的教师实验前后的亚健康比率降低的最快,笔者在实验过程中发现,36~45岁的教师是这次四合一锻炼法推广中的主力军,可见四合一锻炼法在学校里开展的可行性。46岁以上的教师实验前后也有明显的变化,提高的比率要明显小于36~45岁的教师,分析原因应该是年龄高,身体状况较弱,健康状况的改变也相对较慢。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显著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

3.1.3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体育人口比率的影响

从表2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为16人,占统计人数的12%,体育锻炼者人数为43人,占31%,非锻炼人群人数为79人,占57%,实验后,我院教师的体育人口上升为25人,占统计人数的18%,体育锻炼者人数上升为65人,占47%,非锻炼人群人数降低到48人,占35%。数据分析得出:我院体育锻炼者人口比率实验前31%、实验后47%,这两组数据远远低于2003年苏静等人调查得出的我国知识分子每周参加体育活动者为65.40%的结果。我院实验前体育人口的比例12%低于2000年中国群众体育调查课题组调查得出的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18.30%的结果。而实验后我院体育人口的比例18%刚好和全国的水平相当。从实验前后数据比较得出,数据上升最快的是体育锻炼者比率的增加。总的来说,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者的比例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3.1.4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生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从表3统计可见,在实验前,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是:认为自己身体状况一般的人数为58 人,比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3 %,其次是认为身体状况较好的和身体状况较差的都是35人,分别占总人数的25%,第三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差的为6人,占总体的4%,最后是认为身体状况很好的为4 人,占总人数的3 %. 由数据显示,有72 %的被调查教师的身体健康状况处于基本健康水平线及以下,而且还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虽然自我评述身体健康状况高于基本的健康水平线,但从其身体不良状况的填写中许多人选了具有慢性咽炎、颈椎病、头痛、腰椎病、高血压、心脏病等,由此可见,我院教师自身的健康结构较差,有较大比率的教师身体状况不佳。实验后,教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自我评述最大变化的是对自我评述较差的少了10人,比例降到了18%,自评身体状况较好的和一般的分别多了4个、6个人,比例上升了3%和4%,而评述很好的和很差的人数没有变动。而实验后身体不良状况的调查中,头痛、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可见,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一部分教师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这部分人对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显著变化,可以推断这部分老师的生理健康状况也应该有明显的改善,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3.1.5四合一锻炼法对我校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影响

在实验前,我们对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从工作态度、人际关系、睡眠状况、情绪管理来测定教师的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的变化,在对工作现状的满意度来看87%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同事是否对你满意的问题上74%的教师选择了满意,在你是否经常失眠的问题上,有20%的教师选择了经常失眠,在你是否容易焦虑的问题上,有25的教师选择了容易焦虑。

数据显示,我院的教师工作积极性与热情较高,对工作的态度端正,人际关系融洽,但失眠与焦虑者人数较多,从而也反应出我院教师工作任务重,压力大。而从实验后的数据显示对比,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能改善锻炼者的失眠与焦虑状况,从而体现了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作用。

4结论与建议

4.1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预防和改善高校教师亚健康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对36~45岁的教师效果更佳。我院教师亚健康状况问题突出,不容忽视。

4.2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及体育锻炼者的比率,增强了我院教师参加体育的意识,但还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生活习惯,将非体育人口转变为体育锻炼者还是我校要努力的方向。

4.3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使得教师自我健康状况的评价有了明显的改善,尤其是评价较差率有了大幅度的减少,另外教师的头痛病、颈椎病、腰椎病的比例明显减少。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的生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4.4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对教师的工作态度和人际关系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但是在对失眠和焦虑者两项上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因此,四合一锻炼法对教师心理与社会适应状况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四合一锻炼法的推广提高了我院体育人口比率、降低了亚健康状况、对教师生理状况、心理状况和社会适应状况都有明显作用。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实验后我院的体育人口比例、亚健康状况和全国水平及浙江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这也是我们体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汪凌.杭州市高校教师亚健康的现状分析与对策[J]. 浙江体育科学 2 0 1 0 (5)

[2]陈 平.高校教师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研究 [J] 体育教育 2010(12)

[3]韩传来.普通高校教师参加体育锻炼制约因素的调查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9(4)

[4]杨秀芝.河南省高校教师参与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9(5)

[5]曾吉.普通高校青年知识分子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1)

[6]徐宝庆.上海市高校中老年教师的健身现状与对策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增刊

[7]赵喜桂.湖北大学1998 年教师健康状况调查部分资料分析 [J]湖北大学学报 2000 (3)

[8]李建华.高校教师体育健身意识与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 [J] 河北体育学院.2005(12)

[9]于敏.对福建省高校教师体育锻炼项目参与率的调查与分析 [J] 安徽体育科技2005 (8 )

[10]高秋平、戴国清.高校女教师身体健康及体育锻炼对其影响的研究.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8.2

[11]张永军.我国知识分子健康状况探因[J] . 体育学刊,1998 (2)

[12]赵琦.高校教师健康状况和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 [J ]湖州师范学院报.2008(4)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女大学生;课外体育;现状;分析前言

大学生属于社会高压人群,特别是女大学生的心理应激和生理应激都显著地高于一般男大学生,而课外体育活动能明显降低女大学生的这种心理应激水平和心理焦虑水平。国内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研究起步较晚,总体上较多的相关理论知识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特别是在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领域仍然存在较大的空间。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西安市7所高校作为调查对象:西安交通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长安大学、西安理工大学、西安工业大学、陕西理工学院。

1.2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搜索相关文献资料,认真研读,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1.2.2 问卷调查法

根据研究需要,制定调查问卷。随机抽取525名学生进行发放,回收率98.5%,其中有效问卷500份,有效率为95.2%。

2.结果与分析

2.1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基本情况

2.1.1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态度及参与程度

调查显示:不喜欢参与的远落后于非常喜欢参与和喜欢参与体育锻炼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91.6%>8.4%)。表明女大多学生对课外体育参与的兴趣还是比较浓厚的。从参与程度来看,不愿参与和很不愿参与仅占5.7%,可见女大学生对课外体育参与的态度还是积极的,对锻炼的价值也渐渐认可,并将体育意识转化为自身的体育需要,热情参与其中。

2.1.2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地点

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场地顺序依次校内场地、宿舍、其他场所、校内场馆(免费)、场馆(收费),校内场地是首选,由此可见学校体育设施如何,对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起到重要作用。

2.1.3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频率

调查显示,每周锻炼3次占45%。每周锻炼1-2次的人数占20%。每周锻炼4次以上占10%。其中25%的大学生表示几乎不锻炼。调查可知,在锻炼1-2次以及几乎不锻炼这两项中,其中几乎不锻炼就占42%,同时占大学生总人数的25%。每周锻炼维持在1-2次,大部分女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但是参与锻炼间隔时间长没有达到经常性,所以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体育基础的培养,增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认识和意识,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其中运动30分钟以内的学生占40%,每天运动30-60min小时的学生25%,每天运动90min 以上的人数仅占15%。

每周参与锻炼的的次数和每次锻炼的持续时间决定了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锻炼的频度低,持续时间短,必定影响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提高,达不到参与锻炼的效果,因此在今后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应做出针对措施。

2.1.4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

调查显示总体排序依次是:与朋友和同学、单独自由活动、学校组织活动、俱乐部、其他。表明,与朋友和同学一起锻炼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活动气氛,增加参与锻炼的兴趣,也可以增进朋友之间的友谊。而单独自由活动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参加锻炼,比较容易进行,积极能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单独自由活动比较枯燥,不容易克服自己的惰性

2.1.5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项目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对项目的选择呈多元化的态势,学生普遍青睐散步等轻微运动,调查显示,女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排名前四:跑步>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其共同点:对场地的要求很简单,花费也不多。以跑步为主的类似活动成了高校女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的项目,它不需要任何器材,对场地,技术的要求也不是很高,而且花费少;乒乓球和羽毛球对场地的要求也不高,而且对抗性弱、节奏性强;健美操的有氧特点,是有利于女大学生健身和塑形的项目。

2.2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显示,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较鲜明,大部分学生锻炼的首要动机是健身和塑形。次要动机是丰富课余生活,少部分学生以交际结友和改善精神为目参与体育锻炼,综合而言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动机是积极的、明确的、健康的。

2.3影响女大学生参与课外锻炼的因素

调查显示,影响普通高校女大学生参加课外锻炼的因素较多,其中场管陈旧或器材破损占43.5%成主要因素,其次是学校的体育活动氛围占35.5%。所以高校应加大体育设施的经费投入,改善现有场地、器材的条件,为课余体育锻炼提供创造良好环境。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锻炼场地的破烂陈旧、运动器材缺失、繁重的学习压力,持续较长的学习时间、没有锻炼的意识是阻碍女大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校园良好的体育活动氛围成为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2)女大学生参加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趋向多元化,部分学生对课外体育锻炼不感兴趣,认为体育活动是浪费时间。

3.2建议

(1)充分发挥学校体育教育作用,促进女大学生坚持课外体育锻炼

随着高校体育不断深化,现在学校体育模式已经由传统的竞技项目转化为以兴趣爱好为主的丰富多彩的体育项目,应重视项目的实用性和娱乐性,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环境相适宜,简单易学,生活化。同时,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不是立竿见影的。部分女大学生常因效果不明显而退出课外体育锻炼,所以需要采取措施来帮她们认识和体验课外体育锻炼的效果,使她们坚持参与锻炼的信心更加坚定。

(2)加强对女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促进她们坚持课外体育锻炼

由于大多高校女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上网、兼职、睡觉。其次,大部分高校女学生的身体素质比较差,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没有自己擅长的项目,就慢慢失去体育锻炼的兴趣,身体素质也随着各种生活压力变差。因此,应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努力改变这种恶性循环现象,促进高校女学生以积极的态度面对锻炼方法众多的课外体育,这样才能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带给锻炼者身心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张春华,金亚虹等,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4

[2]杨玲.三峡大学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与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29):114- 116

[3]李如松,苏北地区大学生余暇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J ]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05);63-65.

[4]周学荣,等.高师院校课外体育组织管理的改革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研究方法

一、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意义

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也是这样。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习惯,使体育锻炼不能只是局限于个人的观赏和参与,而是属于大学生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使之伴随终身的一种生活方式。本文先后调查研究了目前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因素,对如何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体育锻炼行为习惯进行研究,找出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为培养大学生的锻炼行为习惯提供借鉴。

二、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广东省六所高校一、二年级的大学生约3000人。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2)问卷调查法

①问卷效度检验

为保证本论文问卷设计的有效性,问卷得到相关体育工作者和长年从事体育研究专家的帮助和指导,经多次修改后设计完成。

②问卷信度检验

采用“重复测试法”对问卷的信度进行检验,在抽样调查样本的范围内,抽取300份问卷进行试发放,间隔两周后,采用同样的问卷和同样的方式对这部分调查对象进行第二次问卷复查,根据“以第一次测量结果为准,第二次测量结果用以计算测量结果的相关关系”和“后计算两次问卷的相关系数”,进行显著性检验,检验结果相关系数在0.05水平上,具有显著性意义,说明问卷的信度具有可靠性和稳定性,完全能够满足本研究的需要。

③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本次调查在广东省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中山火炬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外语外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以及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和深圳大学共发放3000份问卷,其中问卷回收2916份,有效回收率为97.2%;问卷采用亲自发放和邮寄的方式进行。

(3)专家访谈法

(4)逻辑分析法

(5)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情况分析

我们把每周参加锻炼4次以上的学生,或每周参加1~2次的锻炼行为,看成是已经具有锻炼习惯或初步有了体育锻炼习惯,把偶尔锻炼1次或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设为没有锻炼习惯,从统计调查结果来看,具有锻炼习惯的男生占男生总人数的78.7%,具有锻炼习惯的女生占女生总人数的47.1%,而且,男生有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多于女生,说明男生的锻炼意识、兴趣和参与锻炼活动组织方式比女生强得多,显然,这与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目标差距还是很大的。坚持每周1~2次锻炼的学生多于每周4次以上的学生,说明学生喜欢适当地参加体育锻炼,不能保证每天或过多参加锻炼。而偶尔锻炼1次或从不参加锻炼的学生中,有些学生还是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并且对体育锻炼有一定的基础和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而对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是我们促使高校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首要任务。

2.大学生对体育锻炼行为习惯的认识分析

大学生对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必要性认识还是明智的,从调查情况看,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重要性,并且知道要掌握运动技术技能和保持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以及喜欢体育锻炼,认为有必要和喜欢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占44.1%。但是,真正爱好体育锻炼,意识到体育锻炼重要性的占32.1%,由于认识深度不够,重视程度也不够,不积极锻炼,不能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的占23.8%,这说明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真正地将体育锻炼习惯意识和动机贯穿到行动中,还有待于学校和老师的积极组织和引导。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因素情况分析

我们看出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场地不足占总人数的48%,课业太重和没有时间占总人数的30.5%,没有具体的体育项目兴趣爱好的占总人数的16.3%,其他原因的占总人数的5.4%。从中了解到大学生面临的压力大,学习任务重,没有更多时间去参加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和爱好,无从参加任何体育锻炼,再加上一些其他因素,如:学生上网、学习作业以及手机游戏等,造成学生们宅在宿舍和家里,不去参加体育锻炼。

四、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锻炼行为习惯的方法和策略

1.开设体育选项课,提高学生体育兴趣

让新入学的大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选择学习不同的运动项目、运动场地和体育老师,真正达到“三自主”,这有助于调动大学生体育运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运动方式要有新意,营造学生参与的兴趣

体育课程内容的传授方式要适合学生的不同特点,运动方式要有新意,使学生能真正投入体育活动中,掌握体育基础知识,学会体育运动技能,还可以运用体育运动与游戏相结合,达到教学效果;把运动训练与运动竞赛相互配合,共同实现体育运动目的和任务,增强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培养运动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全面发展。

3.高年级大学生继续开设体育课或选修课

如果在三年级或四年级学校仍然开设体育课或选修课,就能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条件,使大学生在大学四年里能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设施坚持锻炼,加强及巩固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

4.学校应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施体育俱乐部

为了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高校应该根据本校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行体育俱乐部,通过各种协会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各种活动和比赛,提高学生积极性,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

5.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

大学生通过参与各种各样的课外体育活动,不但进行了身体的锻炼,而且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在各种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项目,从而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本项运动奠定基础。

6.加强学校场地设施建设,满足学生体育锻炼的需要

学校体育设施应考虑以普及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场馆开放要符合学生的运动习惯,运动设施和运动器械要多样化,考虑到学生的不同爱好,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校内环境,更好地为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服务。

7.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校园环境

学生的大多时间都是在学校学习和生活,良好的体育文化校园环境可以引导学生加深对体育运动的了解,通过校内开展的各种体育比赛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积极地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学校体育部门要积极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和电视以及校园网和各类体育讲座,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宣传,利用每年的大型校体育运动会、各单项体育比赛等,对学生开展体育锻炼的教育,促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

综上所述,要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运动习惯,首先要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兴趣入手,体育课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开设体育选项课,学生凭自己喜爱的体育运动项目进行选项学习,同时运动方式要有新意,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学校要适当延长开设体育课的年限;建立健全各种体育协会或实行体育俱乐部,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课外活动;加强学校场地设施建设,全方位创造有利于大学生体育锻炼的校内环境,为大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形成提供优越的条件,从而使大学生养成终身体育运动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林秋菊.普通高校男女生体育运动习惯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5,12(4).

[2]庄小平.高校体育教学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1999,18(2).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研究项目《以培养大学生锻炼习惯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育研究》课题编号2010TJK413。

体育锻炼的活动总结篇8

摘要:主要运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专家调查法及数理统计法等对研究生体育锻炼的态度、动机以及影响因素等状况进行了详细的调查和分析,旨在为我国研究生体育锻炼研究以及形成积极健康的体育锻炼意识提供参考。

关键词:研究生;体育课程;体育锻炼

近年来,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研究生教育国际化需求以及研究生日益递增的数量,研究生体育锻炼的状况已不仅仅关系到研究生教学质量,还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发展。然而研究表明,研究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还比较缺乏。对此,各个高校都在积极地进行研究生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作为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设置的改革,尤其是研究生公共体育选修课的开设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证明,单一的体育课的课程设置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求,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成为制约学生体育应用能力提高的瓶颈。为研究生开设适合的体育课程是目前体育工作者关心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西南科技大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抽样调查的方式,选取男、女研究生各100名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需要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2份,回收率为96%,其中有效问卷为179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89.5%。经检验,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符合本研究的要求。

(2)专家访谈法。本研究在专家访谈的基础上,对问卷内容进行归类排列与增删,并对问卷进行修正与完善,使问卷具有满意的结构效度。

(3)文献资料研究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收集和查阅了有关课程理论、研究生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专著和文献资料,作为本课题的研究基础。

(4)数理统计法。在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基础上,使用spss10.0统计软件做出符合统计学规范和本文研究目的和要求的数理统计,作为本课题研究的重要依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研究生选择体育项目的类型与动机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研究生中有10.4%的人认为进行体育消费“非常值得”,有80.3%的人认为“值得”,二者比例之和为90.7%;相反,认为进行体育消费“不太值得”与“根本不值得”的研究生比例分别为:7.8%、1.5%。上述数据说明,研究生对体育锻炼从总体上持肯定态度。与此相对应,研究生体育锻炼动机比较单一(表1),其锻炼动机依次为“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为50.7%、“减肥和健美”为37.2%、“消遣娱乐”为12.9%、“提高某项技术水平和能力”为9.8%、“扩大社会交际面”为5.7%、“宣泄苦闷,排除忧虑”为3.2%、“过有规律的生活”为2.6%。上述调查结果表明:现阶段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第一目的仍然是强身健体。但同时我们应注意到的是,研究生体育锻炼在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以不断满足人的持续发展需要中所占的比例不高。

2.研究生体育选课现状分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开设研究生喜欢的、感兴趣的课程,才能提高他们的上课积极性。为此调查了研究生希望开设的体育课,并在此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加权排序,结果见表2。根据研究生选择体育项目的情况看,喜欢的项目依次为:乒乓球、健美操、游泳、篮球、网球、羽毛球、排球、足球、武术、健身气功、轮滑等项目。从总体来看每个项目选择的学生都相对比较集中,从加权后的结果来看,乒乓球和轮滑的差距超过了10%,说明了研究生的体育爱好比较广泛,运动形式多样化。

此外,问卷还设计了开放式的问题,从统计结果来看,研究生特别是女研究生还对现在社会比较流行的一些健身方式比较感兴趣:比如希望开一些瑜伽、交谊舞、肚皮舞等课程;希望学习体育保健、体育欣赏等理论课等。

3.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因素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表3):制约与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乏专人指导和没有体育锻炼的氛围,这两者影响因素之和占到了64.2%。研究结果表明:即使现阶段研究生拥有较积极的体育锻炼价值观,但是在现实客观条件还没有达到一定水平的前提下,他们的体育锻炼习惯水平仍处于较低级的状态。但是可以预见的是,随着体育场地设施的完善,体育锻炼氛围的形成,他们会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价值观。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研究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动机从总体上持肯定态度,调查发现有80.7%的研究生认为进行体育锻炼是“非常值得”或“值得”。

(2)现阶段研究生体育锻炼动机呈现出单一化的特征,其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需求是“保持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而对体育的其他需求不是很高。

(3)研究生对体育课程开设需求多样。总体来看每个项目选择的学生都相对比较集中,第一位的乒乓球和最后的轮滑百分比超过了10%,说明了研究生的体育爱好比较广泛,运动形式多样化。

(4)研究生希望学习体育保健、体育欣赏等体育理论课。

(5)制约与影响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是缺乏专人指导和没有体育锻炼的氛围,这两个影响因素之和占到了64.2%。

2.建议

(1)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研究生体育工作,加大对研究生体育锻炼活动的宣传力度,适应研究生的锻炼动机,进一步指导体育锻炼,引导研究生全面认识体育的价值,使研究生认识到经常性的体育锻炼行为是一种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认识到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健体强身,愉悦身心,完善个性,促进个体全面、自由、和谐发展,使其生活质量得到积极、有效的升华;倡导积极向上的健身锻炼,将体育锻炼作为生活的一项“必修课”。

(2)合理设置体育课程,促进研究生锻炼的积极性,提高研究生体育文化修养。根据研究生体育锻炼的兴趣与爱好进行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选择,在此基础上可以开设体育欣赏等研究生所喜爱的体育理论课,在培养研究生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和一般的技能的同时,应该提高他们的体育文化修养,适应文明生活方式的能力和健康的心理素质,能够通过欣赏高水平的体育比赛、表演获得较大的精神满足。

(3)体育场地设施是研究生开展体育活动必需的物质条件,是体育活动经常化的重要保证。由于研究生对体育选课的多样化,所以对场地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加大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力度,才能适应研究生对课程设置多样化的需求,为研究生体育锻炼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环境。

参考文献:

[1] 夏祥伟.研究生体育锻炼与健康问题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

[2] 陈善平.研究生体育课程需求调查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7,(4):50-53.

上一篇:孝文化的意义范文 下一篇:生物多样性的知识点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