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资源的地域性范文

时间:2023-11-14 17:40:15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1

关键词:区域;旅游;整合

1 旅游整合的原则

1.1 突出地域特色原则

旅游资源之所以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是因为其地域稀缺性和独特性。这种稀缺性和独特性也正是旅游资源能够继续开发的优势所在。一个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的规模、客源流向、客源流量以及旅游开发的方向主要取决于该区域的旅游资源的数量、地域组合、品位、分布状况、空间结构,所以旅游整合的基础必须是当地别具特色的旅游资源,要充分发挥资源域稀缺性和独特性的优势,尽可能地保持区域的自然风貌和特色传统,通过整合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地方文化。

1.2 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涉及到三个方面:区域定位、产业协调和形象塑造。区域定位分为内部定位和外部定位。内部定位是指把区域作为一个整体,以此为出发点,对区域内各地区的旅游产业的现状、发展潜力作出分析,找出内部发展的重点;外部定位是指把更大范围的区域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整体,了解本区域在系统中所具有的竞争优势以及竞争劣势,以此来为本区域的旅游产业发展作出定位。旅游产业的发展可以推动其他产业的发展。但是它与其他产业又存在竞争的关系,因此在旅游产业的发展中不可以平面发展旅游业,要既看到旅游产业的效率与功能,又让其他产业也协调发展。共同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点。

1.3 保护性原则

为了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为了旅游产业通道的成功构建。必须要在旅游业的开发过程中贯彻保护性开发原则,要对具有特色性的旅游景区的社会人文资源和自然生态进行原生性保护,在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上广泛运用景观生态学思想。

1.4 平等互利原则

平等是各个地区进行旅游合作的前提和基础,互利是合作的动力和目标,二者缺一不可,共同影响着参与各方合作的牢固程度,使得参与各方按照整合的目标和规划尽好义务并且承担责任,共同享受旅游整合带来的利益。平等是指参与整合的各方都处于平等的地位,互相之间是平等的伙伴关系,即使是旅游资源多、知名度大、经济基础好、行政级别高的区域也不可以凌驾在旅游资源较少、知名度大较小、经济基础较差、行政级别较低的区域之上。互利是指通过合作,参与整合的各方都能得到比未合作之前更多的利益,这是各方进行合作的内在动因。

2 旅游信息整合

具体说来,在政府方面,应该以旅游信息合作机制主要组织者的身份发挥主导作用,制定通过统一的信息标准,建立跨地区的旅游信息平台和大型的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在旅游公司方面,他们可以采取合资、建立战略联盟等合作方式开拓信息市场。

3 旅游资源整合

如果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有助于延长游客在该地区的游玩时间,使该地区资源对远处居民的吸引力增强,那么就可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将具有地域集中性的资源归人一个资源区。如果旅游资源具有互补性,即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地区之间的旅游资源能够相互补给和联系,那么就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利用整合后旅游资源在数量、种类上的优势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延长旅游者旅游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强旅游整合系统内各个地区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

4 旅游市场和产品整合

4.1 旅游市场整合

区域内,旅游资源的目标市场各异,旅游市场整合就是将目标市场基本相同的旅游资源绑定在一起、共同开发,让它们联结成为旅游线路,整体向目标市场推出,促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这些旅游景点之间流动,从而使参与整合的各个景点原有的市场范围得以扩大。旅游市场整合需要对旅游线路进行规划,并打破行政区域划分对交通路线建设的限制以进行跨城市交通主干线的建设,从而使目标市场中的旅游者在城市和景区之中泊由流动,形成区域旅游大市场。

4.2 旅游产品整合

部分旅游产品由于区位条件较差或者资源优势不明显等原因市场竞争力较弱,旅游产品的整合就是将这部分旅游资源根据精品化(关键在于用一条旅游线路将区域中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景点联结起来、集中展示。这种方式可以打破行政区域的分割)、主题化(关键在于选定某个主题,根据主题在区域内选取旅游景点,然后将它们整体推出,这种方式可以给旅游者带来一种完整的旅游体验)等旅游产品开发理念整合起来,塑造新的市场形象,形成具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

5 区域旅游形象整合

旅游形象是指旅游景点、景区的旅游产品、旅游服务等在旅游者心中的综合印象。旅游形象整合是指对旅游整合区域的自然情况、历史内涵和风俗等重新进行考查和分析,在远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进行加工和提升,重新塑造一个可以代表区域特色的新的形象。

5.1 整合的类型和方法

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不分伯仲、很难分清哪个更占优势,且无法进行旅游形象提升,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将整合区域中的几个旅游形象并列呈现给旅游者;如果整合的地区之间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强弱悬殊,弱势一方很容易受到强势一方的“形象干扰”,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以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主,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形象为辅,主辅形象互相补充、交相辉映;如果整合的地区在旅游资源的特色、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市场份额等方面的优势都不很明显,那么在形象整合中可以先提取各个地区的资源特色,然后进行艺术加工创新,最后提炼出一个概念化的形象。

5.2 形象的表述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2

【摘要】鄂豫边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目前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发展还存在着诸如行政区域划分过于明显、合作主体倚重于政府导致的合作优势难以发挥、发展水平低下等缺陷。因此,加强区域合作,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科学发展显得非常必要。

【关键词】鄂豫边区红色旅游区域合作科学发展

鄂豫边区被称为将军的摇篮,红军的故乡,有着美丽的自然风光,堪称绿色生态海洋。鄂豫边区指的是以传统的“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邻近区域,主要包括河南的信阳市和湖北的孝感市、黄冈市,是历史悠久的革命老区。如何加强区域合作,开发红色旅游资源,促进该区域红色旅游科学发展,是促进该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再认识

所谓红色旅游,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开展红色旅游,必须以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与全国其它红色旅游地区比较,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具有系列特征。

1、革命历史的厚重性。从辛亥革命开始这里就留下了大量的革命遗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这里是著名的“黄麻起义”策源地,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红二十八军创建地,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基地,大别山红旗不倒中心地等等,为该地区遗留下了极其丰富的革命遗迹,进而形成红色旅游资源体系。大量的革命遗存,折射出革命历史深深的厚重性。

2、红色资源的聚集性。大别山区红色旅游资源数量众多,分布相对集中,具有明显的聚集性。以新县为例,仅遗迹、遗址类革命文物就达90余处,革命纪念地365处。该县有部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43处等。中国十二个大将军县,这里有四处,湖北红安61人、湖北大悟37人、河南新县35人、湖北麻城26人。此处诞生了两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主席、500多名中国人民将军。湖北红安被元帅题词概括为:“两百个将军同一个故乡”,这在中国绝无仅有。

3、红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性。产生于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歌、民舞、民间曲艺、民间文学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以红安县为例,该县仅民歌就有《送郎当红军》、《董必武回故乡》等200多首;还有民舞如《天足舞》、《大刀舞》、《绣山情》等40多个;有鼓书《王秀松大义灭亲》、快板剧《张南一豪气冲天》等曲艺节目20多曲。商城县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成为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歌曲。这种以坚定的革命信念、顽强的战斗作风、高尚的思想品质、无私的奉献精神为核心的文化,成为丰富的革命文化资源。

4、革命事迹的可歌性。当革命处于高潮时,边区人民拥军参军,出现了父送子、妻送夫、兄送弟、姐携妹参加红军的动人情景;当革命处于低潮时,边区人民的革命信念毫不动摇,前赴后继,百折不挠。敌人洗劫后,边区许多城乡成为废墟。当年发动黄麻起义的七里区成了“无人区”,紫云区成了“死人区”。在这里,为了革命的胜利,仅黄安人民就奉献了14万生命,登记在册的烈士就有22552名。许世友,这位新中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将军,七次参加敢死队,十二次负伤,从战士变成了将军。

5、红色旅游资源的伴生性。这里是大别山脉的中心区,从未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开发和矿山开发,保存着完好的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灿若繁星的历史名人巨匠,留存了以佛教祖庭、东坡赤壁为代表的文化遗产和大量珍贵的历史景观,此外还有历史上的乡风民俗,如红军鞋、芒鞋、绣花鞋垫、竹簰等等,都是宝贵的文化资源。红色资源伴随着绿色生态资源,革命战争遗存伴随着多彩的历史文化资源,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伴随着淳厚的乡风民俗资源,又构成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另一大特色。

二、区域合作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如此丰厚,具有其他地区无法取代的特色,但在全国大力倡导红色旅游的今天,这里的旅游产业发展依然缓慢,究其原因,本文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1、行政区划切断了红色旅游资源优势。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是在长期革命战争环境中,依托大别山区而形成的,本来是一个完整的资源体系。在现行旅游管理体制下,完整的旅游资源被条块划分,行政隶属关系各异,带来发展思路的分歧,致使边区原本系统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被人为的条块分割,缺乏统一规划和对资源的有效整合,区域协同发展不够,无法以市场为主导进行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得不到体现。另外,以地方利益为前提的政策导向使雷同的旅游项目在区域内盲目建设、重复建设,相似的纪念馆、纪念塔几乎县县都有,甚至某些乡镇也建,不仅造成旅游资源和建设资源的极度浪费,也使区域旅游产品难以形成竞争合力。

2、跨区域大型旅游企业主体严重缺失。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主体。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的制定,合作就会失去必要的基础和条件。2008年的国内旅游交流会上,湖北、河南、安徽三省联合打造的“魅力鄂豫皖,红色大别山”旅游产品集体向公众进行展示,但是只有政府倡导而没有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难以深入持久,旅游产业也难以快速发展。旅游企业是旅游经济运行的主体,也是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主体。旅游企业是旅游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更是发展旅游产业的中坚力量。鄂豫边区旅游发展中,政府应着力扶持和培育旅游企业,特别是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积极鼓励参与区域旅游合作。而目前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旅游企业被边缘化,角色定位模糊,特别是缺乏跨区域的大型旅游企业参与区域合作。旅游市场主体的缺失,往往导致区域合作流于形式。

3、旅游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红色旅游应与绿色自然风光旅游、特色农业旅游以及民俗风情旅游等多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而鄂豫边区的一些地区,对革命历史文化潜力挖掘不够,表现方法陈旧,缺乏震撼力和感染力,片面理解了“红色”概念,过分突出了政治色彩,未能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融人红色旅游中,无法激起游客的兴趣。并且景点内容和表现形式雷同,导致恶性竞争。纪念碑、烈士雕像、伟人故居等这些具有红色旅游特征的景点,缺乏与之相配套的文化、休闲、体验、娱乐等设施及产品。因此,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产品单一,合作范围狭窄,更谈不上深度区域合作。

4、政出多门,缺乏统一规划。虽然鄂豫边区的当地政府早就提出要进行联合开发大别山红色旅游资源,但是合作管理水平低下,管理混乱。在一个行政范围内,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属民政部门管,有的则划归文化部门,有的旅游资源又划归旅游部门来管理,缺乏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再加上统一完整的红色旅游资源经行政区划纵向分割,出现各自为政的现象。这样一来,如何开发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既缺乏统一规划,又没有进行资源的统一管理与利用,更无法对外加强宣传力度,形成红色旅游品牌。一些曾对中国革命产生过重要影响的遗址(遗迹)至今世人知之甚少,比如位于信阳罗山县境内的著名革命历史纪念地“何家冲”,甚至连一部分本地人都不知道,更谈不上吸引外地游客。

5、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展示手段单一落后。大别山红色旅游景区景点,其自身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但缺乏深层次的挖掘与开发,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娱乐性、感染力、体验性不强。革命遗址、旧址、纪念馆大多以静态展示为主,展示内容雷同,展示方式单调、僵硬,多为文字加图片的平面介绍,枯噪乏味,不符合现代审美观念和旅游者的消费取向。“一张桌子一条凳,两块床板一盏灯,游客进门就转身”的尴尬现象屡见不鲜。而且,更缺乏对区域内山林景观、人文景观和革命文化、民俗风情等资源深度开发,旅游者在游览这类景区(点)时均以参观为主,缺少参与性的活动。因此,游客在此类景点的停留时间一般不长。

三、实现鄂豫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科学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1、以红带绿,以绿促红,进行整体科学规划。边区红色旅游要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与协同发展的目标,就必须先进行科学合理的整体规划。边区各地方政府、各部门之间应加强区域间和部门间的合作,组织专家学者在广泛调研基础上,结合边区红色旅游的特性和规律,全面制定出区域整体规划方案。集中建设,大力发展,策划具有震撼力、吸引力的项目,突出鄂豫边区红色旅游的鲜明特色,打造统一的红色旅游精品。本文认为,以“风云大别山红绿总相宜”作为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整体形象定位是合乎实际的。要推行以红带绿,以绿促红的旅游开发策略,以“红”感召市场,以“绿”拓展市场,以体验型休闲度假引领市场,以文化助推旅游市场。

2、整合多种旅游资源,加强资源深度开发。本来鄂豫边区旅游资源极其丰厚,红色旅游资源自身厚重、聚集,特别是伴随生态资源、森林资源、山地资源和众多的革命文化资源、民俗民风资源,是一座旅游资源宝库。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就是要求在进行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时,充分利用区域内各种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深度开发。这不仅是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也是红色旅游特点所要求的。这是因为红色旅游的游客群体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市场范围相对狭小,在相同的条件下,一般游客是不会把红色旅游作为首选目的地的。而且红色旅游带有显著的政治色彩,客源具有一定的周期性。把红色旅游资源和其它旅游资源结合起来,进行综合开发,既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又可以增强红色旅游景区的吸引力,实现旅游规模效应。在进行多种旅游资源的整合时,要与边区当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走红色与绿色、教育与休闲、民俗与乡风、生态与人文、互动与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结合。

3、创新边区红色旅游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由于鄂豫边区在行政上分属于两个省,为加强区域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应创新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从行政区域的划分向自然区域结合、以自然区域为主的转变。首先,必须尽快建立健全一种高层次、跨部门的综合协调机构和机制,打破传统的行政条块分割、地区封锁和各自为政的格局,加强边区红色旅游的统筹规划、宏观调控和协调发展,形成红色旅游发展的合力。其次,在对边区红色旅游资源的开发、管理中,要遵循生态旅游所要求的“保护第一,开发第二”的原则,实行开发与保护有机结合的策略。另外要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区域红色旅游资源统一开发管理条例,加强对红色景观的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做到开发与保护并进,从而使边区的红色旅游资源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3

关键词: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动力系统;帕累托改进

基金项目:陕西省旅游管理重点学科资助项目;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资助项目。

作者简介:温秀(1978-),女,陕西三原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师,主要从事旅游管理研究;李树民(1953-),男,陕西蒲城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经济学与旅游管理研究;陈实(1963-),男,江苏丹阳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旅游经济学和旅游文化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96(2010)02-0122-04 收稿日期:2010-02-16

一、引言

区域经济一体化在旅游业的表现就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和壮大,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当前世界以及中国旅游业发展的趋势,中国国内的几大旅游区域都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尝试。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包括政府、企业、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其中企业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主体、政府是区域旅游合作的管理主体、非政府组织和社区居民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参与和影响主体(汪宇明,2009)。区域旅游合作行为能够产生的原因就在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不同主体之间通过一定的章程、协议形成合作组织,这种组织既可以是主体之间多方合作的正式组织(也称紧密型组织),也可以是联系相对较少的半紧密型半松散型以及非常设性和非常规性的松散型组织(秦学,2006)。

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合作行为的必然结果。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一个组织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区域旅游合作组织当然也不例外,各合作主体参与合作的目标也以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通过区域旅游合作,各主体均能获取一定的收益,这些收益包括:(1)区域合作扩大了整体区域市场需求,能够提高合作主体的收益,即实现了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的帕累托改进;(2)区域合作打破了原有的区域限制,资源能够通过市场实现优化配置,区域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形成规模经济,各主体从中均能获取收益;(3)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形成降低了交易成本。交易费用的降低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节约的成本也相当于收益。但是区域旅游合作也具有一定的成本,这种成本主要是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吴朝阳,2007)。

二、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结构与组成

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主要由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组成。需求系统、中介系统和引力系统很难单独界定,因此将其综合成一体,统称引力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引导和支持区域旅游合作行为。但是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同时受到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管理和协调费用增加的制约,视为干扰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是拉力,干扰系统是阻力,拉力和阻力共同作用于区域旅游合作主体,形成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之所以能够发生作用,主要是由区域市场需求增加能够带来收益、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收益和区域交易费用节省的需求形成对区域旅游合作主体的拉力。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旅游资源条件的推动和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引力系统和辅助系统共同发生作用,在干扰系统的影响下形成区域旅游合作的不同市场行为(见图1)。

(一)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增加合作主体的收益,从而引发区域旅游合作行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包括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需求和交易费用节省的需求。

1.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推动

区域旅游市场需求的扩大能够提高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通过旅游业乘数效应增强地区经济实力(黄羊山等,1994)。区域旅游合作主体通过相互合作扩大了区域市场规模和市场需求,市场需求推动区域旅游的发展,增强地区旅游产业的竞争力。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包括两个方面:(1)区域合作形成整体的市场,通过区域旅游形象总体塑造,吸引了更多的潜在旅游者所带来的市场规模的扩大;(2)合作能够消除区域之间的各种障碍因素,形成一体化的区域市场,扩大了不同区域的市场规模。无论是哪种形式的区域市场需求的扩大都是在不损害其他人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主体的利益,即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如图2所示,现有A、B两个合作区域,横轴表示B区域的客源,纵轴表示A区域的客源,ab是现有制度条件下的客源市场,a'b'表示合作之后的客源市场,OE表示平均利益线,S为现有利益空间分布点,由s点到直角扇形SGF中的任何一点均为区域客源市场的帕累托改进轨迹。S点到M点的轨迹说明对于A区域来讲,客源市场增加的较多,B地区客源市场增加的较少,轨迹逐渐远离平均利益线OE,虽然A、B区域的差距有所增大,但总体仍是不降低任何区域利益前提下的区域客源市场的扩大,所以仍是区域客源市场的帕累托改进。而S点到N点的轨迹逐渐接均利益线OE,说明A、B区域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虽然B区域增加的客源市场较大,A区域增加的客源市场较少,但也是没有降低任何一个地区的利益,从而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中国国内几大旅游区域都进行了区域旅游合作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其中尤以长江三角洲地区最为成功。20世纪80年代以来,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开始起步并发展,目前已形成了以上海为核心旅游区,辐射江苏省和浙江省的三角区域。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优势互补,摆脱了产业同构的障碍。上海的都市型、江苏的园林型、浙江的山水型形成了有效的互补,随着三省市经济的一体化。旅游合作强度也逐渐加深,带来了长三角地区旅游业的大发展。以入境旅游为例,上海市、江苏省和浙江省一直是中国入境旅游的主要目的地,长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背景下国际入境旅游人数和外汇收入持续增加(见图3)。

2.区域产业规模经济的需求

区域市场的扩大及区域内要素的自由流通能够形成区域产业规模经济。所谓规模经济“就是生产力诸要素在‘一定范围’内高度聚集和优化配置,所得的‘经济’(效率与效益)”(黎鹏,2003)。旅游产业同样存在规模经济,如共享型旅游景区的发展就存在规模经济。共享型旅游资源指资源的跨区域分布,具有多区域共同所有和管理的特点,因此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容易导致重复性开发,加剧资源竞争(陈秀琼,2004)。如果共享型旅游资源的管理主体能够通过合

作共同开发资源,就会减少这些问题,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降低成本,并能增加收益。区域合作对区域规模经济的实现是至关重要的。首先,只有区域合作才能使合作主体承担其在整个区域系统中的分工职能,从而带来产业的高效率,解决区域旅游产业的重复建设等问题;其次,只有区域合作才能消除区域之间的各种壁垒,实现资源的市场流通,得到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只有区域内合作形成统一市场,再与更高一级的外部区域合作,形成跨区域的资源与要素组合,才能构建跨区域的符合规模经济要求的联合企业或企业集团,实现“区域外部规模经济”。

3.区域交易成本节约的需求

区域交易成本的减少和交易效率的提高能够带来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人类只要存在交往活动,交易成本就必定存在,并且随着交往活动的频繁和分工的深化,交易费用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区域旅游合作的交易费用包括区域资源的信息收集费用、区域旅游竞争与合作障碍费用、合作谈判和促销的契约费用等。交易费用的大小还直接影响交易效率的高低。某个区域的单项交易费用越低,则该区域的交易效率就会越高,由交易效率影响的区域生产集中程度、生产力、区域市场容量等的程度也会越高(杨小凯,2003)。区域旅游合作消除了区域之间的各种壁垒和障碍因素,区域旅游信息和资源的共享、相关政策的调整等都能够降低交易费用,提高交易效率,促进整个区域的市场发展,增强地区的产业竞争力。

(二)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范围受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的制约,区域管理和协调费用会随着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扩大而不断增加,成为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系统的主要内容。科斯(2009)从交易费用角度阐述了企业存在的原因和企业规模的大小。他认为新古典理论的市场交易无成本的假设前提与事实不符,市场中存在交易的成本。企业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即企业规模的大小取决于收益与成本的对比。企业规模的边界是当企业的边际交易费用节省与企业生产力提高所带来的边际收益增量之和与企业边际管理费用增量相等之时,也即企业并不是无限扩张的。

同样,对于区域旅游合作组织来讲,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范围和程度也不能无限扩大,通过合作为合作主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会增加与其他主体之间管理和协调的费用,是区域旅游合作的干扰因素。

(三)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

区域旅游合作的引力系统推动区域旅游合作主体之间的合作,但是仅有动力系统合作行为也并不能完全产生,还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区域旅游合作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区域旅游合作的辅助系统包括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旅游资源条件和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宋子千,2008)。

1.经济空间的扩展性和地理空间的连续性

由于区域间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综合因素的影响,区域经济呈现不平衡发展的态势。经济优势区占有资源,经济实力稳定增长,不断扩展的经济需求要求市场范围的不断扩大,如企业的扩张。在扩张的过程中会受到区域市场范围相对狭小的限制,因此会突破地区限制向区域外发展,从而产生区域经济摩擦。若两个区域之间为自由区域,就会导致竞争的加剧,若为非自由区域,存在壁垒和障碍,又会限制区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区域之间在竞争基础之上的合作就有了可能。

旅游市场的发展需要不断扩大客源市场,区域内市场的潜力不足,因此开拓潜在客源市场就成为旅游企业市场营销的重点。因为旅游业存在距离衰减规律(吴必虎,1993),与旅游区相联系的周边区域是发展的首要目标,旅游经济的发展导致客源空间的扩展,连续性的地理空间为旅游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区域之间进行旅游合作成为可能。

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区域旅游合作能够取得成功与这两大区域的经济相对发达、社会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很大关系。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相对发达,2007年长三角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46862亿元,同比增长18.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8.78%。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416亿元,同比增长18.66%,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19%。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是衡量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经济质量和能力的指标。2007年长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02%,珠三角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30.28%,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两个地区占全国不到2%的面积,却创造了全国近30%的GDP。相对发达的经济加大了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两地的基础设施比较齐备,区域合作的基础良好。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的地理空间连续性是两地区域旅游合作的重要条件。长三角地区以上海为龙头城市,充分发挥了其作为区域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带动杭州、南京、苏州和无锡等次级城市协作、共生发展。再以这些次级城市为核心,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江苏和浙江等相关地区的周边各个主要城市也主动和上海接轨、协调,主动接受上海的辐射和带动,“长三角”在上海的带动下,旅游产业蓬勃发展。珠三角地区以广州、深圳和珠海为核心,整合周边城市,形成了由广州的岭南文化+深圳的特区风貌、主题公园+珠海的滨海风光组成的一条独具特色的旅游线路,既有各个城市的鲜明个性,又共同凸现了珠三角的独特的经济社会魅力,形成了“活力广东”的灵魂和框架,带动了整体旅游产业的发展。

2.旅游资源条件

旅游资源是区域旅游合作的主要条件。旅游资源有差异性、共享性和竞争性的特点。

旅游资源的差异性能够形成互补,从而产生协同效应和互补效应。协同效应是指通过整体以及各个组成部分的隐性资产的相互利用,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互补效应本质上是一种数量的增加,是通过挖掘出各方独特的实体资产并充分组合、利用以提高整体价值和效益。旅游资源的共享性是指资源的跨区域分布,共享型旅游资源具有非排他性的特征,同时又存在资源在不同区域之间的竞争,从而可能产生“公共牧地”的悲剧,因此对共享型旅游资源的开发客观要求地域之间的合作,加强对共享型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的竞争性是指旅游区之间的资源差异性不大,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强度相近,从而导致旅游区域之间的竞争加剧。对于理性的开发者来讲,竞争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因此如果在竞争的基础之上合作有可能产生双方受益的结果。

以中国西部地区为例,中国西部各省(区、市)的旅游资源数量丰富、资源类型复杂多样并且相互交织分布。首先表现为资源的共享性,如丝绸之路旅游就跨越了好几个行政区域。通过合作对共享型旅游资源的联合保护、开发和促销可以发挥旅游资源的协同效应,既使旅游者获得完整的旅游经历,又避免目的地的重复建设和近距离竞争,有利于塑造大区域旅游整体形象。其次表现为资源的区域差异性。西北

地区以人文旅游资源为主,自然资源中的大漠和风沙地貌景观为辅;西南地区的旅游资源表现为自然资源丰富,少数民族的人文旅游资源富集和神秘的青藏文化。差异性决定了联合开发旅游产品的可能性,通过联合开发制定旅游促销策略,利用优势互补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

3.区域宏观环境的支持和保障

区域旅游合作具有了经济基础和资源基础,还必须具备良好的宏观环境。宏观环境包括政治、政府的旅游政策和文化环境等。首先政治环境是影响旅游业发展的最大障碍。旅游业受国际、国内的政治环境影响较大,特别是跨国界的区域旅游合作更是与政治密不可分,国际区域旅游合作首先是政府之间的合作,其次才是微观主体之问的合作,一旦政治环境发生变化区域旅游合作就会失败。其次是政府的各项政策对旅游业的影响。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并不是一个概念,行政区域中地方管理主体受地方利益最大化目标的影响制定各种地方性保护措施,在旅游业中就表现为对外来企业或组织投资与开发的歧视政策。而旅游业的发展客观要求形成无障碍旅游区,因此就存在着旅游区域与行政区域之间的矛盾。对区域旅游合作主体来讲,要实现合作的收益,就必须消除区域合作的障碍,形成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第三是文化环境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具有一定雷同和互补性的文化所带来的区域旅游合作的效率肯定比异质文化合作的效率高,这是因为同质文化导致双方的认知相同,整体的区域旅游形象鲜明,地区文化的互补性可以形成新的旅游地区吸引力,增强地区旅游业的吸引强度。国际化的区域旅游合作与政治环境密切相关。中国西部地区与众多国家接壤,很多旅游资源具有国际化的特点,如西南地区的澜沧江――湄公河旅游线;内蒙古与俄罗斯、蒙古国的旅游线;新疆与哈萨克斯坦等国的旅游线以及与尼泊尔的旅游线等,客观要求与周边国家的旅游合作,但受到不同国家的政治和政府政策的限制。一旦与周边国家出现政治争执,就会导致合作的失败。

三、结论与注意的问题

笔者从组织理论出发,界定了区域旅游合作组织的概念,提出区域旅游合作的动力系统由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组成。区域旅游合作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动力系统的综合影响。引力系统是合作主体合作的根本原因,辅助系统是合作主体合作的条件和保障,干扰系统是合作主体行为“度”的限制,正是在引力系统、辅助系统和干扰系统的拉力和阻力的共同作用下产生了区域旅游合作的行为。

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区域旅游合作主体行为研究的前提,正是在动力系统的推动下,区域旅游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的选择,竞争能够优胜劣汰,但合作能够提升主体的竞争能力,进而改善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使得各主体在不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的条件下获得共同发展,实现帕累托改进。因此对区域旅游合作动力系统的研究是区域旅游合作研究的起点,能够指导其他方面的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4

国外有关旅游资源整合的文献主要集中于旅游空间布局研究。史密的《游憩地理学》和《旅游分析手册》,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旅游空间布局中的数学分析方法。皮尔斯的《旅游开发》与《当代旅游――一种地理学分析》,运用地理学的方法,从空间布局的角度研究旅游产业的发展,其关于旅游业的空间竞争、旅游流的形成与流向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涉及颇广。此外Mannell与ISO-Ahola(1987)、ISO-Ahola(1980)、RayYouell(1994)的论著中也涉及对旅游空间布局的研究。

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中,王瑛等(2000)以微观经济学的边际分析方法为工具,以昆明的旅游业布局为例提出了旅游区位论。吴必虎(2001)在旅游地的空间合作方面,把旅游地之间合作的方式称为“区域旅游”,并对区域旅游的条件、优势、作用等进行了广泛的案例研究和相应的理论探讨,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郑贵华(2004)、田定湘(2004)、王碧波(2005)、聂献忠(2006)、夏海明(2006)等,以某一特定地域为例,如长江三角洲、泛珠三角、环洞庭湖、长株潭等,对旅游资源整合的具体模式和措施进行了探索。

理论研究方面,现有的研究大多是从地理学角度,探索旅游空间竞争或空间合作方面的问题,研究结果多为描述性或过多的强调地理空间要素;实证研究方面,尚未有对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个案研究。因此,本文拟以产业集群为理论基础,以郑汴一体化为背景,从体制层面、市场层面和资源层面对郑汴旅游资源整合进行探讨。

二、旅游资源整合的效应分析――产业集群角度

产业集群这一概念最早是由波特(1990)提出的,随之在学术界被广泛使用。产业集群是一种按最佳的方式将某一地区的多种资源要素有效地组织起来,从事某种对本地区来讲最具有竞争优势的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方式。不同地区的旅游业发展实践表明,区域旅游的核心竞争力往往表现在地方特色旅游产业群上,这是其它区域难以模仿的。因此,从产业集群角度来说,旅游资源整合也就是区域旅游业之间,出于对整个或者局部市场的预期和总体目标的实现,利用各种有形、无形资源推动集群形成,提高区域内旅游业的竞争力。

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实质是区域旅游竞争和合作的耦合联动,使该区域的旅游产业形成一种集群式的自组织力和自生成力。从空间的分散和集聚效应看,产业集群在促进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可以产生独特的经济效应(见图1)。

1、分工与协作效应

在旅游资源整合过程中,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状况类似于一个生物生态系统,整个区域旅游业之间分工协作,资源共享,从而形成本地区的竞争优势。包括推出针对不同细分市场、不同档次的旅游产品,柔性化、个性化、多元化、专业化的产品组合。旅游地之间形成互助互动关系,可以降低旅游成本,形成多元化经营,实现资源互补和资源共享。要素上互补或功能上的协调与匹配,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整合与超越”,达到协同增效。

2、集聚效应

在产业集聚中实行合作性竞争,同类旅游地利用自己价值链中的强势部分(核心优势)与其他旅游地的强势部分相结合,通过集聚整合可以产生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随着产业聚集度的提高,产业内部相互之间的资源共享、信息交流、客源输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将大大增强,从而形成区域完整的产品链和产品体系。

3、区域品牌效应

波特认为,一群相关的企业在同一地点出现,提高了共同营销的效率,同时也提高了该区域在特定产业的声誉,消费者更愿意考虑集群内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通过旅游资源整合形成的旅游区域,各自都拥有既有共同特征又极具自身特色的旅游资源,是一个具有“同一性”与“互补性”和谐统一的区域,区域旅游合作机制的创新使区域内各成员的潜在优势变成比较优势,从而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资源优势和产品优势的黄金旅游目的地。

三、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一体化角度

(一)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1、资源整合是郑汴旅游一体化的必然要求

随着区域市场一体化和空间一体化的建立,要素资源的流动和空间配置日益市场化,并逐渐呈现出产业集中和产业一体化的特点。旅游业只有融入更大范围的“互补”行列,才能在合作中寻求更大发展。在一体化背景下,各地区间旅游产品、服务、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自由流动不仅为旅游资源整合提供了经济空间,而且区域内各城市能采取统一的政策包括税收、市场准入与标准规范等,为维持区域旅游经济提供了平等竞争的机会和稳定发展的必要条件,从而真正实现郑汴旅游业在合作基础上的竞争力提升。

2、资源整合可实现郑汴旅游业的协同增效

(1)资源整合可提升郑汴区域旅游业的竞争力。考虑到区域内各旅游景观的聚集效应、规模效应、适度距离以及旅游景观的差异性,根据功能互补、效益最大的原则有效整合两市的旅游资源,有助于优化旅游线路空间组织格局和旅游空间布局,实现两市共享市场和降低旅游客源交换的交易成本,提升区域旅游资源的运作效率,在激烈的国内外旅游竞争中增强区域旅游竞争力。

(2)资源整合可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目前制约郑州与开封区域旅游发展的不是资源的短缺,而是因资源所属不同导致旅游资源共享体系的缺位、资源的重复开发与滞后开发,不仅破坏了资源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也造成财力、物力和资源的浪费。资源整合利于形成综合化旅游开发新模式,如文化景区生态化、自然景区文化化、观光景区休闲化、休闲景区娱乐化等。而且,通过共同投资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将减少资源浪费,节约投资成本,在实现资源优化组合的同时,促进旅游资源的保护、增值和可持续利用,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1、郑汴一体化是旅游资源整合的政策保障

郑汴一体化已经深入到市场、空间和产业等各个层面,区域内有关政府部门、企业、中介认识到位,两地政策环境比较协调统一,地区间的差距逐渐减小并日趋稳定,已基本具备实现一体化大发展的客观条件和环境支撑。早在本世纪初,河南省就提出了打造郑汴洛沿黄“三点一线”旅游线的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建设,“三点一线”已成为河南旅游资源品牌中的“王牌”。如今郑汴一体化战略的实施,又为郑州和开封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天地,郑汴区域旅游将进入黄金机遇期。

2、优势互补是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要素基础

区域旅游生产要素进行流动的前提是差异互补。郑州和

开封具有历史文化渊源上的接近性、旅游资源上的互补性,区域内经济文化等各方面联系密切。郑州以人文旅游资源见长,主要集中在人类文化遗址、社会经济文化遗址、宗教建筑、古墓、陵寝、古都遗址等类型,景点、景观的无形性大于有形性。虽然旅游资源的价值较高,但缺少直观的视觉形象,不易吸引游客。而且自然旅游资源相对较少,类型单调,组合不佳。开封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人文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但开封的景点基本上都属于观光型,旅游产品品种少、档次低、规模小、销售不畅。

郑州和开封经济优势互补。郑州市经济基础好,旅游硬件设施相对完善,已经发育成为一个庞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有旺盛的旅游需求。开封旅游设施相对薄弱,饭店、旅行社规模普遍偏小,旅游产业发展不均衡,景点收入是旅游业收入的主要来源,住宿和旅游商品等收入偏低。河南省旅游局统计资料显示,郑汴旅游入境旅游接待人数极不平衡,开封比郑州相差30%。

3、交通区位是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空间基础

郑州和开封具有地理上的接近性和交通上的便利性。郑州地处中原,承东接西,贯南通北,交通区位优势明显,是国内外旅游客源集散地。开封是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座中心城市之一和沿黄“三点一线”黄金旅游线路三大中心城市之一。郑州的向东发展和开封的西进战略,使两个城市在空间距离上越来越近。郑东新区建成后,两市之间边界的距离仅有30公里,设计中的快速通道二期工程还将修建郑州至开封的轻轨。届时,郑州南环高速公路也将延伸到开封,拓宽郑汴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加上现有的陇海铁路,将形成史无前例的高规格的郑汴“城际快速通道”,在空间上实现郑州与开封的一体化结合。

四、一体化背景下郑汴旅游资源整合的模式和策略

在经历了景点竞争、线路竞争、城市竞争后,旅游经济开始进入区域竞争时代,区域合作成为旅游业发展的趋势。因此,如何在郑汴一体化框架下整合资源,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品牌形象,建立“无障碍旅游区”,实现郑汴区域旅游一体化,是两市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整合的创新模式

旅游资源整合是指将某一特定区域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根据区域内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交通条件、地理位置,按照旅游经济活动的特点和规律,全面安排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景点、设施的建设和旅游商品的生产与供应(颜玢岩,2005)。旅游资源整合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涉及到旅游地的经济、资源、社会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需要各部门以及公众的参与和合作,并遵循一定的客观规律。

旅游资源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整合:资源层面、市场层面和体制层面(见图2)。其中,资源层面是最基础的整合层面,整合内容包括资源的开发利用、产品项目的创新设计等;市场层面是中间层次的整合,主要指产业的市场运作,其内容包括组建大型产业集团、市场营销的创新、品牌整合与培育、资本运营等;体制层面是最上层、最核心的整合层面,旅游业能否获得大发展、大繁荣,管理机制、指导思想、发展理念起着决定性作用,该层面的内容包括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区域规划、政府管理机制改革、企业体制改革等(汪清蓉,2005)。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还需要一体化的发展机制,主要包括行政推动、市场推进以及相关部门的协商促进机制、法律保障机制等内容。各类机制的建立健全,有利于为区域旅游业构建一体化平台,促进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聂献忠,2006)。

(二)郑汴旅游资源的整合策略

1、加强政府推动,实现体制层面的整合

(1)统一旅游发展规划,打造无障碍旅游区

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是进行旅游资源整合的前提和依据,是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总思路和总方向,既要体现区域的共性,又要体现区域内的差异。两市必须在强化特色优势资源向优势地区集聚、关联产业向优势地区集聚的同时,合理引导区域要素资源的有效扩散,形成空间集中与空间扩散的有效配置,实现郑汴特色旅游产业的集中与旅游集群的成长。

为保障区域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有效运行,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建立郑汴区域旅游协调运作系统,打破地域限制,取消地方保护,打造无政策障碍、无市场障碍、无交通障碍、无服务障碍的“无障碍旅游区”。

(2)加强旅游交通设施建设,建立立体化交通网络体系

交通设施的整合主要是确定旅游交通路线的设计,合理化旅游线路,使旅游线路的设计既能满足旅游者的消费需求又能使旅游地经营获得预定的经济收益。郑开大道的开通,推进了区域连接公路畅通工程的建设,加快了区域旅游资源的对接。在郑汴公路和连霍高速公路之间再修建一至两条连接两市的高等级公路;加快通往主要景点的城市道路的建设,实现旅游交通设施体系化;加快机场、铁路、高速公路、航运以及城市通道等基础设施、旅游服务设施的配套与衔接,形成区域统一、高效、便捷的多层次的立体交通体系和服务网络。同时,积极推进交通运输管理一体化,逐步实行公交一卡通和交通收费一卡通。

(3)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可以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一个健康有序的法制环境,有利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实现旅游业的良性发展。为此应进一步加快郑汴区域旅游立法和配套制度建设,使旅游管理走上法制化轨道。加强区域旅游行业协会建设,维护旅游企业和旅游者的合法权益,建立起统一的旅游咨询、投诉受理系统。

2、利用资源的互补优势,实现资源层面的整合

(1)拉长产业链条,实现集群的协同增效

旅游业发展空间大,产业关联性强,郑汴旅游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通过要素的流动实现优势互补,实现旅游产业要素的一体化经营,促使郑汴旅游关联产业开发上形成有效的战略合作,在产品创新和旅行社、饭店接待等产业延伸上加强一体化合作;鼓励不同城市景点间的并购联合,建立起依托这些专题产品而建设的旅游产业链和旅游集群,优化提升区域内部结构和完善分工体系。

(2)利用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突出区域品牌效应

在城市定位上,郑州与开封首先要突出各自的城市特色,推进功能对接,优势互补和错位发展,实现郑汴旅游整合的区域品牌效应。一是大力提升古都文化旅游品牌的形象和质量,以文化铸造古都旅游之魂,以文化丰富古都旅游的内涵,以文化提升古都旅游的品位,以文化树立古都城市独特旅游形象。整合开封的北宋文化和郑州的商都文化,推出古都观光、文博观光的观光旅游产品。二是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品牌,如嵩山的名山文化、三教合流的宗教文化、祭祀封禅的帝王文化以及武术圣地的武术文化;巩义以宋陵、杜甫故里、石窟寺、

康百万庄园等人文景观为核心的宋文化和名人文化,新郑的始祖文化、黄帝文化及名人遗迹等。三是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产品,如假日休闲、市井体验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民风民俗、美食名菊、民间演艺、工艺制作类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悬河长堤、村落沃野、渔牧花果类的农业生态旅游产品,实现由观光型产品向观光度假型产品过渡。以中牟雁鸣湖为核心,建立一个以休闲、度假、观光、健身、娱乐为主题的黄河生态旅游区。郑开交界处就是大宋运粮河,有《清明上河图》中忆桥的遗存。在郑开大道中段建立“中原文化旅游产业创意园区”,不仅解决了河南文化产业有“市”无场的难题,而且对发展郑汴旅游线和黄河文化旅游观光线能起到推动作用。

(3)优化旅游线路,合理构建旅游网络

在激烈的旅游竞争中,单一的旅游产品结构不仅难以延长游客的逗留时间,不利于旅游消费的增长和旅游整体效益的提升,同时也越来越不适应旅游多样化的需求。因此,郑汴旅游资源整合,应走点线结合、配套成龙、联合开发之路,推出具有超强竞争力的个性化线路。根据两市旅游资源的特性和分布状况,全方位、多侧面、立体化地对旅游资源进行挖掘、整合、包装和展示,精心打造丰富多彩的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拉大线路空间。如龙亭、清明上河园等景区可与郑州巩义的北宋皇陵、登封的嵩阳书院、新郑的欧阳修墓园组成中国北宋文化游精品线路;大相国寺可与登封少林寺、巩义石窟、慈云寺组合,再向西延伸到洛阳龙门石窟、白马寺和偃师玄奘故里,组成中国佛教精品游线路。同时,在推出观光游览型旅游产品的同时,适度开发休闲度假、健康疗养、会展、商务等旅游服务功能,以丰富旅游内涵,拓展消费层面,带动附加效应,实现旅游效益增长。

3、创新旅游营销机制,实现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

在旅游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可以实现旅游要素一体化经营和旅游价值链的重构,从而缓解激烈的对抗性竞争,创造更强的竞争优势,实现资源整合的集聚效应。

(1)开展统一的旅游营销宣传

郑汴旅游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全面协调区域间旅游规划与营销推广工作。两市旅游管理部门在城市导游图的编制、旅游广告宣传及旅游促销活动中要积极联手,共同推介。培育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推出统一的宣传促销口号,开展统一的节庆活动,统一的旅游信息,到目标市场所在地区联合举办产品推介会,共享品牌形象、销售队伍和销售渠道,形成整体对外、各有侧重的品牌营销运营系统,切实形成合力。

(2)打造一体化旅游信息平台

加强郑汴旅游网站建设,构建统一、规范的旅游信息技术平台。利用互联网特有的跨越时空的便利、低廉的成本和广泛的传播性等优势,打破地域限制,最大限度地将各种旅游资源结合在一起。进一步加快郑汴一体化旅游网络信息管理、商务旅游、网络查询、网上销售预定、旅游企业智能化的建设步伐,积极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和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建设,以网络技术、信息管理技术构建网络化、信息化的区域旅游运营系统。统一旅游信息和假日旅游预报制度,用GIS技术建立郑汴旅游信息系统,及时、准确、详尽地向旅客群体提供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服务设施、旅游景点、旅游产品的信息。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5

“三国文化”的概念是1991年11月在四川成都召开的首届“三国文化国际学术讨论会”上正式提出来的。“三国文化”是指以《三国志》记载的三国历史为源头,以《三国演义》为主流,以两者衍生出的各种文化现象为重要内容的融史学、文学、戏曲、艺术、文物古迹、现代影视等为一体、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着深广影响和巨大魅力的综合性文化。而“三国文化旅游”实际上是以三国历史为根据,以《三国演义》为主导,以游览三国文化遗址遗迹、纪念性建筑和历史人物的出生地、居住地、墓地遗迹等相关的现代人造景观,体验三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专项旅游线路和文化旅游活动。

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人文资源中,三国文化或许不是地位最高和最有价值的,但是,其影响之深远,普及之广泛,衍生之丰富,却可以说是其他历史阶段的文化形态无可比拟的。由于其影响范围大,并且长期根植民间、深入人心,因此对旅游者就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时,川陕两省均属三国文化旅游资源富集地,人文历史厚重,遗迹遗址分布广、真迹多、品位高,在全国具有鲜明的特色和较为突出的优势,开发潜力巨大,两省联合开发“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有很好的历史文化基础,通过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形成优势互补、广泛互动、相互支持的区域合作营销联盟,促进产品的延伸和提升,着力打造具有广泛的代表性、较强的完整性、良好的增长性的三国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前景广阔,对丰富川陕两省文化旅游产品,开拓入境旅游市场,加快旅游区域发展意义重大。因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和探索,能为川陕两省整合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提供重要参考;为旅游管理者对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合理的规划和建设提供有利的依据;为川陕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拓展入境旅游市场,增加旅游收入提供有效的指导。

二、川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禀赋条件

(一)四川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四川省三国遗迹多、品位高是全国公认的事实,现有的主要遗迹约有50多处,包括:成都武侯祠、广元剑门关和古柏蜀道、阆中张飞庙和古城、绵阳梓潼七曲山大庙、翠云廊、罗江白马关庞统祠墓、南充陈寿万卷楼、绵阳富乐山和西山蒋琬墓、广元明月峡栈道、昭化古城和费?t墓、青川唐家河阴平古道、芦山县平襄楼等等。其中,成都武侯祠是全国公认的,最著名和最具影响力的纪念诸葛亮和刘备的祠堂;惠陵(刘备墓)是全国唯一的具有明确标志点的三国皇帝陵墓。广元剑门关则是著名的天下雄关,诸葛亮最早在此设立关隘,驻军防守。古柏蜀道是保存最完整的古蜀道遗存,是我国先秦古道至今唯一尚存的路段,是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行道树群。

(二)陕西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概况

陕西省三国文化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汉中、宝鸡等地,其中在历史长河中,三国时期在汉中市留下了辉煌灿烂的文化遗迹。三国时期,刘备自称汉中王,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诸葛亮更以汉中为基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最终归葬汉中,一部《三国演义》提到汉中或事件,人物与汉中有关的,占全书的十分之一。三国因汉中而增色,汉中凭三国而扬名,因此汉中地区主要三国遗迹有汉中市区的马岱斩魏延处、魏延墓、勉县境内的古阳平关、刘备称汉中王设坛处、武侯墓、武侯祠、武侯读书台、制木牛流马处、定军山、勉县马超墓等。宝鸡地区主要三国遗迹有岐山五丈原、五丈原诸葛亮庙、葫芦谷、陈仓古城等。

三、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开发现状

川陕两省三国文化旅游线路虽然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且地处两省经济相对较发达的地区,但是,目前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总体开发程度较低,多年来没有进行产品更新换代,仍以老面孔示人,开发内容不足,基础设施较差,文化表现粗陋,产品比较陈旧;对三国文化旅游的开发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尚未形成一盘棋、联合开发的局面,人为地割裂了三国文化的整体性和连续性;三国文化旅游资源未能进行有效的整合,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未能进行科学的安排,重点项目和线路的开发建设力度严重不足。因此,具有全国性、国际性知名度的景点不多,使得三国文化旅游没有像单纯的三国文化那样火热。因此,川陕两省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开发打造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存在问题

1.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建设项目雷同

川陕两省没有从区域角度,系统分析三国文化旅游线路的资源、市场,导致两省各地三国文化旅游产品开发雷同,尤其是重大建设项目雷同。导致三国文化旅游资源的比较优势不能发挥,直接阻碍区域合作的进行。

2.旅游合作仍停留在构想上,合作形式单一

目前,虽然两省签订了《川陕毗邻地区旅游合作协议书》《川陕旅游区域合作框架协议》等协议,提出了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打造“川陕无障碍旅游区”的意愿和构想,但合作主要仍是重形式、重研讨、重宣言、重宣传,不少观念还停留在地区旅游行政管理层面上,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和手段。

3.合作障碍未消除

行政区经济“壁垒”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分割了统一的市场,不仅限制了区域三国文化旅游的竞争,而且也阻碍了区域三国文化旅游的合作,两者均有损市场效率。有的限制外地旅行社在本地开展业务,用对外歧视性的政策偏袒保护本地的旅游企业。比如以“零团费”“负团费”等手段争夺旅游客源,进行“两败俱伤”的恶性竞争。还有的对区域性的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割使用,造成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和功能性、结构性、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使区域旅游产品缺乏整体的特色、区域旅游经济难以形成竞争的合力。

4.旅游企业的积极性尚未发挥

区域旅游合作当然需要政府的努力,没有政府的介入和相关政策,合作就缺乏必要的基础和条件。但区域旅游合作还需要落实到旅游企业的行为上,只有政府的积极性而没有企业的积极性,合作难以深入持久。目前川陕两省的许多旅游企业对区域合作采取了一种观望的态度,缺乏参与旅游合作的实际举措。

5.合作缺乏有效的推进机制

以行政力量来推动区域旅游经济的合作,提升区域旅游经济的整体形象,增进区域的整体利益并实现各地自身利益的扩张,是目前推进川陕区域旅游合作的一种有效方法。但仅此是不够的。各地优势的互补或优势的叠加,一般会给各方都带来较“单打独斗”所能获得的更大利益;然而,由于资源禀赋、区位分工等条件的差异,各方所能获得的利益不可能完全一样。这种错综复杂的利益关系,单靠行政机制或主要依靠行政机制都是难以理顺的,必须以多种机制来共同协调。目前川陕旅游合作的行为还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合作的利益得不到合理的分享和补偿。

四、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线路整合开发的构想

(一)制定系统区域旅游规划

我国的旅游规划基本上是省、市(州)级行政区的范围内进行,跨越省、市级区域范围的整体旅游规划很少,导致对区域性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总体规划与分工,各地区对资源的使用各成体系,近距离重复建设景点的现象时常发生,资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区域旅游合作的形成。因此,必须从区域合作的角度,对“川陕三国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优势的分析,明确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目标和方向,找准各自的优势,明确各自在区域中的地位与分工。编制《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线路开发总体规划》,以一个总体的区域规划来引导“协作区”的旅游开发和建设,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互补或整合优势,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形成区域旅游特色,促进区域整体的有序发展。

(二)整合区域旅游产品

根据川陕旅游协作区内的旅游资源特色、地理区位及交通条件,推出“三国文化游”品牌旅游线路。如陕西省的汉中市和四川省的广元市均为部级历史文化名城,三国蜀汉文化历史遗存荟萃。三国文化游线以剑门关、翠云廊、古汉台、拜将坛、武侯祠、武侯墓等为结点,通过国道212线、108线、316线、210线、达成(达州-成都)铁路连接(详见表1),适合于对三国历史文化感兴趣的国内外游客。

表1 川陕三国文化旅游线路

主要城市 主要景点

线路1 成都―广元―汉中―安康―襄樊 明月峡古栈道、剑门关、翠云廊、古汉台、拜将坛、武侯祠、武侯墓、香溪洞风景区、真佛山等

线路2 成都―广元―汉中―安康―达州―成都

(三)树立区域旅游品牌

旅游产品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旅游产品要靠品牌形象的传播,使其为潜在旅游旅游者所认知,从而产生旅游动机,并最终实现旅游计划。旅游品牌形象是吸引游客的关键,是一个旅游地脱颖而出,拥有竞争优势的重要条件。统一的区域旅游品牌形象有利于区域的对外宣传促销,也是进行品牌经营的前提和基础。随着大众旅游需求的扩大和旅游市场的成熟,建立独特、鲜明、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塑造、传播区域的整体旅游形象已成为现代旅游产业发展一种必然选择。对川陕旅游协作区而言,必须打破行政区划的局限,从大合作区域范围着眼,将区域内旅游精品串联起来,尽量保证旅游产品形象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做大做好 “蜀汉三国文化游”这个共同的品牌。

(四)实行区域整体营销

区域旅游合作的目的是改变各自为政,抢夺市场的局面,联合起来开发整体市场。因此,三国文化旅游市场的开拓与营销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区内互助营销。协作各方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相互宣传,提高出游率。如:协作各方报刊、电视台以资源共享的协作方式,每年为每一个协作单位提供一定数量版面、时段的无偿宣传,协作片区的旅游宣传资料互相在景区、宾馆、部门之间交换,协作片区旅游宣传品介绍相邻景区的资源情况等。第二,区外联合促销,城市之间共同开展市场调研、制定促销宣传方案。对“川陕旅游协作区”而言,首先必须稳定以成都、重庆、西安三个特大城市为中心的川、陕、渝一级客源市场,扩大周边省区市场,使其成为重点客源的主要增长区,积极开拓以“三国游”为核心旅游产品的国际市场。各合作方应针对共同的市场联合组织大型促销活动,参加国内外的旅游展销会整体展示川陕协作区的整体形象,编制区域内的旅游完全手册,区域内导游图等宣传资料,制作区域旅游网站,轮流举办节会活动等。

(五)建立无障碍旅游区

建立无障碍三国文化旅游区就是要开放旅游市场,打破川陕三国文化旅游协作区内各市、县的地域分割,消除地方保护主义,促进旅游投资便利化,形成区域内无壁垒的旅游合作方式。具体内容包括:第一,消除旅游服务障碍,允许跨地区设立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跨地区合理流动、旅行社组团和地接社的无缝衔接,实行组团、接待一条龙服务。第二,消除旅游交通障碍,取消外地旅游车辆入城、入景区(点)等方面的限制,道路收费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的“市民待遇”。第三,建立和完善政策互惠制度,各地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和旅游商品企业享受当地同类企业的优惠政策,抵制排外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共同保护区域旅游开发市场。

五、结语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6

关键词:客源市场;一体化;县域旅游;信阳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09.009

1 前言

随着休闲度假旅游时代的到来,作为“生态休闲之都”的信阳,其旅游人数和旅游综合收入近年来连攀新高,“乘高铁、开自驾、游红城、逛茶都”是旅游市场最耀眼的特色,旅游活动精彩纷呈。省内游客主要以郑州市为主,安阳、洛阳、商丘、许昌、驻马店等地市居多,省外游客以武汉市为主,也有不少游客来自北京、山东、河北、安徽等省市。从出行方式上看,铁路、公路并驾齐驱,因其高铁开通和便利的交通条件,自驾游和散客居多。从旅游产品来看,山地度假、山水生态、红色游和乡村游等休闲、生态旅游产品需求旺盛。基于以上现状,认为信阳旅游业具有较强的发展潜力,而如何将潜力转化为现实的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区域协作与一体化发展所产生的“集体力量”,客源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旅游经济效益,因此,客源市场的一体化是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关键。

2 信阳县域旅游客源市场存在的问题分析

信阳旅游市场规模稳定增长,但因其地域性及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的差异性仍制约着其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平衡发展。

2.1 区位优势受限,市场影响力不足

虽然高铁已开通,京九、京广、大广高速以及多条国道、省道已形成完善的立体交通网络,信阳的可进入性逐渐增强,但是作为非省会城市,最重要的是作为河南省的边缘城市,政治和地理区位优势不明显,制约了其旅游形象的传播,使其在全国范围的知名度受限,阻碍了其客源市场吸引范围的扩张。

2.2 旅游产品单一,难以形成市场竞争力

虽然信阳已形成了一定的以观光度假旅游产品为主的结构体系,度假产品规模得到了很大发展,文化旅游产品发展也受到了较大的重视,但观光产品的主导地位在短期内很难改变。同类旅游资源之间各自为政,粗放式开发,缺乏整合,相异资源又无法立足于长远发展的立场进行统一的规划和布局,新兴旅游产品的发展更是步履艰难,导致了产品结构的单一性和滞后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旅游产品的闲置和浪费,大大制约了其旅游产品市场的吸引力,从而表现出重游率低的特征。

2.3 旅游产业要素发展不均衡,制约旅游市场经济增长

从旅游产业各要素结构来看,交通和门票收入所占比重较高,尚未摆脱门票经济,基础性消费比重过高,购物和娱乐收入所占比重偏低。信阳作为南北交接地,豫风楚韵在这里交融,因此也形成了信阳独特的饮食文化和特产资源丰富,但却难以转化成产业优势,制约旅游经济效益,各产业要素之间发展不均衡,造成旅游消费偏低。

2.4 旅游开发失衡,难以形成市场规模经济

信有“山、水、茶、红、泉、寺、根”等各类特色资源,但是具有明显的集中性,目前旅游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区主要为市区周边的罗山县以及南部红、绿资源丰富的新县和商城,其他县区旅游经济仍然落后,相邻县域之间无法形成资源互补,故其旅游客源以一日游游客为主,过夜游客较少,旅游者平均停留时间较短,难以形成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和旅游经济的规模效应。

3 基于资源特色的信阳旅游客源一体化开发模式

3.1 信阳旅游资源特色分析

信阳素有“江南北国、北国江南”之美誉,兼具南北特色,是理想的宜居之城和旅游之城,环境优美,资源丰富且各具特色。

3.1.1 旅游资源种类齐全且特色明显

悠久的历史赋予了信阳深厚的文化,根亲文化、宗教文化、茶文化与红色革命历史事迹等;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信阳灵秀的山水,四大避暑胜地之一的鸡公山、豫南明珠南湾湖、著名的疗养温泉汤泉池等;丰富的人文活动形成了多彩的民俗文化,光州大鼓、罗山皮影戏等。资源多样且特色明显,以“将军故里”新县为代表的红色资源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茶文化更是得到茶圣陆羽的认可而名扬海内外。

3.1.2 旅游资源呈点状分散化

信有红、绿、古、根、寺等多项特色旅游资源,但资源横跨幅度大,集中度低。一方面表现在同类资源分散于多县域,如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罗山、光山、新县、商城等地区,各县域之间缺乏合作的精神,单打独斗,竞相开发,不利于同类资源价值的完整诠释,易造成恶性竞争;另一方面表现为特色资源的分散化,新县的红色资源、商城的山水资源、潢川的古国文化、息县的根亲文化等,虽然特色资源分散化不利于形成规模影响力,但是各县域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形成一县一品,有利于各地区旅游产业的均衡发展。

3.1.3 旅游资源地域差异大

信阳下辖两区八县,但是资源主要集中在市区及罗山、新县、商城、固始等西北部及南部地区,而中部的光山、潢川及北部的息县、淮滨旅游资源相对匮乏,自然景观不成系统,虽具有一定的文化资源,如光山的名人故里、千年古寺等,息县的姓氏文化,但因保护不善或是开发方式单一,难以形成市场吸引力。

3.2 基于资源共享的客源一体化开发模式

信阳旅游资源品质高,价值大,但在实际发展中却难以形成市场吸引力,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客源市场占有份额,就需要从旅游客源市场的角度寻找突破口。通过客源一体化开发开拓更广阔的市场半径,客源一体化并不是要求所有县域必须共同去开发市场,而是指对于拥有有相同资源的县域可以整合资源一体化开发客源市场,实现整体效应;而对于那些资源相异可以融合发展的县域,打破单一资源吸引力受限的禁锢,采取需求多元化旅游市场的一体化开发。

3.2.1 “同类资源整合式”旅游客源一体化开发

同一市域不同县域的同类旅游资源,由于其区位的相近性,往往表现出互斥的状态,即以竞争的形态存在,这就需要整合协调,形成完整的产品体系,各县域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共同开发同类旅游资源的大旅游市场,并寻找各自的特色,针对特色实施错位发展,避免恶性竞争。

就信阳而言,其跨区域分布的同类资源主要是红色旅游资源。信阳红色旅游资源主要分布于市区、罗山、光山、新县、商城多地区,是大别山红色旅游的核心组成部分,以上地区更应深度协作,整合红色旅游资源,形成大红色旅游格局,实现大别山红色旅游产品的完整呈现,在市场上联合营销,形成强劲的市场吸引力,产生整体效应,形成同类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一体化开发;但各县域因其资源特色不同,在大红色旅游格局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同,以光山、新县为中心的将军故里之旅,以罗山为中心的红军长征之旅,以商城为中心的千里跃进之旅,各地在合作大发展前提下塑造同一资源的多品牌旅游产品,激发游客的求知欲。

3.2.2 “相异资源互补式”旅游客源一体化开发

异类旅游资源往往存在差异性,在内容和特色上是天然互补的,对于相异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能够协调游客的审美需求,用多元化旅游产品吸引旅游市场的关注。互补效应通常通过资源融合而产生,如“红+绿”互补模式,将红色文化与豫南风情或是乡村文化相融合,打破传统的“纯资源”模式,把红色旅游的精神主题与现代人追求绿色健康的思维相衔接,避免旅游者对同类旅游资源长时间游览而造成的审美疲劳。基于信阳的资源禀赋,各县域结合自身的优势资源,县域与县域之间进行资源融合,采取更多的“红+”、“绿+”、“茶+”相异资源融合开发模式,通过资源的合理搭配,开发跨县域的多元化线路旅游产品,整合合作县域的营销资金,进行客源一体化开发,实现大营销,赢得大市场。

4 信阳县域旅游客源一体化拓展的对策

4.1 发展多元化市场格局

在明确目标市场定位的基础上,实施分级开发战略。信阳旅游的主要客源市场以鄂、豫、皖三省为主,因此,将此三省定位为一级目标市场,形成旅游客源市场的金三角,集中旅游宣传资金,进行重点营销。而对于具有可达性优势的京津冀地区和长三角地区,其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居民出游率高,具备开发价值,应将其定位客源市场的潜力开发区,进行重点培育,争取形成旅游经济新的增长点。

4.2 丰富完善旅游产品结构

根据市场需求,加快信阳旅游产品由单一的观光型向观光、休闲、度假、会展等复合型旅游转变,开发系列的主题产品,设立参与性强的体验活动和娱乐节目,对游客产生持续的吸引力,提高重游率。不断加大精品旅游产品开发力度,形成红色旅游、茶文化旅游、宗教旅游、乡村旅游、温泉旅游、根亲旅游、民俗节庆等多条精品主题旅游线路。

4.3 优化旅游消费结构

旅游消费结构的优化,是指旅游消费中食、住、行、游、购、娱的支出比例要恰当,最大限度地提高旅游消费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信阳现有旅游消费结构中,基础性消费所占比重过高,非基本消费支出比例偏低,不利于旅游经济效益的提高。针对于购、娱消费较低的情况,信阳特产丰富,信阳毛尖、板栗、固始笨鸡蛋等,挖掘更多的旅游购物品资源,并在品种及样式上进一步开发和创新,提高旅游购物收入;其次,各县域民俗风情各异,要加强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创新旅游服务,增加娱乐项目,提高旅游消费中精神消费的水平。

4.4 集中力量进行大营销

营销是信阳县域旅游发展的薄弱环节,要实现客源的一体化拓展,就必须整合营销,加强宣传力度,丰富宣传类型: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尤其是主流媒体,加强对信阳整体旅游形象的宣传和促销,充分利用网络营销的优势,借助网络强大的受众范围,扩大旅游形象的影响范围;积极举办各种旅游节庆活动扩大市场认知度,信阳现有的比较具有知名度的节庆活动只有一年一度的茶文化节,另外,也有南湾湖的樱花节、开渔节等,但是宣传力度小,知名度小,利用信阳的特色资源和民俗资源,要形成一年四季季季有节庆,通过节庆活动的持续营销,保持信阳旅游产品活跃于旅游市场。

参考文献

[1]张金梅.基于资源特色的云南省县域旅游产业发展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2010.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7

一、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必要性

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丰富多彩、独具特色,以“百色风雷,两江红旗”为主题形象的“左右江红色旅游区”位列国家着力培育的红色旅游精品体系中十二个重点红色旅游区的第三位,而“邓小平足迹之旅”红色旅游精品线路是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中越边境地带是中越两国红色旅游资源集中分布的地区,中越边境地带被誉为是越南的“延安”和“西柏坡”。同时,左右江地区古老神秘的民俗历史文化、精美绝伦的民族艺术、大气磅礴的边关胜境、钟灵毓秀的南国风光、奇秀的岩溶美景、险峻深幽的山水清涧组成了该区多元的旅游景观体系。左右江地区旅游资源品位和特色较高,但红色旅游发展却显迟缓。究其原因,主要体现为:一是由于边缘性区位和行政区划分割的社会背景、观念、制度、贫困和处于市场竞争环境下的弱势地位,普遍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财政资金短缺、扶贫任务艰巨等问题,而道路和景区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地方政府难以支付巨额的旅游交通建设费用,从而导致区域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景区可进入性较差,旅游接待设施条件较差,造成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发展处于“囚徒的困境”。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对红色旅游开发的主导作用不强,地区本位思想严重,缺乏整体层面的统一规划,致使区际行政分割现象较为严重,旅游资源开发条块分割,没有形成以旅游中心城镇为依托,点轴辐射,轴线带动的区域旅游网络化发展体系,区域旅游整体效应难以充分发挥。三是旅游企业规模小、实力弱,政企不分,机制不活,企业市场主体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而政府在企业的改革发展中常常扮演着“划桨者”而非“掌舵者”的角色,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中缺位、越位和错位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导致旅游产业发展滞后,没有形成分工与协作的旅游产业体系,没有实现旅游要素与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和优化配置,没有建立区域性的旅游产业联盟,没有实现区域旅游产品的开发、销售、服务的一体化,缺乏区域旅游产业集群优势和综合竞争力。四是区域品牌旅游景区数量有限,绝大部分旅游景区规模较小,加上产品以静态陈列和传统观光为主,产品特色不足,雷同现象严重,红色旅游资源与其它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不够深入,致使红色旅游产品缺少震撼力和影响力,难以满足游客多样性旅游消费需求。

以上这些问题的解决,亟需加快左右江区际红色旅游经济区一体化的快速发展:一是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的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可以促进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优化组合,形成区域旅游整体形象,提升区域红色旅游竞争力。二是区域旅游整合发展可以有效促进人力、资本、信息、技术等旅游生产要素在整个区域内自由流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旅游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形成系统化、完整性的区域旅游产业体系。三是发展红色旅游不仅要靠“红色”吸引,也要借助其它旅游资源,如“红、绿(自然生态)结合”、“红、古(历史文化)结合”、“红、俗(民俗风情)结合”等,形成优势互补,产生叠加吸引,形成综合优势。通过以上红色旅游的区际整合必将实现该区红色旅游“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态势。

二、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发展动力

(一)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与合作共赢的现实需要

空间竞争是区域旅游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现实,而在政府主导的以行政单元为基础的中国旅游发展格局下,基于行政区划格局的地方单元,有着各自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模式以及追求地方利益最大化的行为取向。事实上,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在不同区域既独立存在,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而构成了一个整体,不同区域红色旅游资源反映了一定的历史阶段,蕴含着一定的革命精神,其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已成为区域旅游合作共赢的重要方向。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不仅可以整合区域红色旅游资源,而且可以拓宽区域空间范围,促进旅游流、信息流、资金流和技术流在区际之间自由流动,深化地域旅游分工与合作,消除区域间存在的若干旅游障碍和行政区划限制。因此,对于经济较为落后的左右江地区,急需强化区际红色旅游的一体化发展步伐,促使区域红色旅游经济规模效应最大化,以实现区域旅游合作共赢局面。

(二)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已初步形成

完善的区域交通网络体系将对区域红色旅游经济具有明显的支持和助推作用,是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基础。近期,左右江地区陆路、航空一体化大交通网络格局即将形成。例如,南(宁)昆(明)铁路扩容改造和增二线工程,云桂高铁已开工建设。百色市田东-德保-靖西铁路即将贯通,此工程将结束百色市进出越南无铁路的历史,该线也将成为大西南连接东盟的重要陆路通道。同时,左右江地区公路网络也得到了不断完善和升级,南昆高速公路和百色至兴义高速公路已经全线贯通,形成贵州西南部至广西百色-南宁-广西沿海港口及边境的公路出海通道,两大工程项目的完工将进一步促进左右江地区与云贵两省的紧密联系。在航空方面,百色机场已正式开通百色至广州、桂林、重庆的航线,河池机场则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在西部地区布局建设的重要支线机场,预计将于2013年12月底完成整体建设,并具备通航条件。总体上,左右江地区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

(三)政府间旅游合作不断深化

左右江地区在地域上具有一体性,在红色旅游资源属性上具有统一性,为避免红色旅游产业同构、产品雷同、建设重复,区域政府间旅游合作势在必行。通过政府间旅游合作,红色旅游资源将在跨行政区的一些空间关系密切的旅游地域间进行重新配置、组合,以便获取更大的旅游经济效益。近期,左右江地区百色市、崇左市和河池市在政府间旅游合作方面呈现显著。例如,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越边境旅游已经成为左右江地区独具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双方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组织、旅游市场营销、旅游项目建设、旅游市场管理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区域合作。同时,2007年,中越两国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为契机,以中越边境胡志明小道、胡志明先生在中国革命活动为载体,以中越革命友谊为主题,共同合作开发了“中越跨国胡志明足迹之旅”。同时,左右江革命老区百色、崇左和河池市每年组织参加越南广宁下龙湾国际旅游节。特别是,2010年,在广西自治区政府、百色市、崇左市和河池市的共同努力下组建广西西部旅游联盟,通过成立景区联盟、酒店联盟、旅行社联盟,旅游商品销售联盟、旅游车队联盟,实现游客的自由流动,切实破解了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的瓶颈和难题,为未来左右江红色旅游整合开发奠定基础。

三、红色旅游资源空间整合战略

(一)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推动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

政府主导作用主要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特点,在以市场机制配置资源基础上,通过战略规划、政策导向、行业管理、税费征收、资金倾斜等方式加强对旅游企业的扶持以实现旅游业适度超前发展。左右江地区区位条件较差、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且远离客源市场。因此,为推动红色旅游资源整合发展,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实施政府主导型的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发展战略,就是要加强政府对红色旅游产业的宏观调控,发挥市场与计划的双重机制,实现对红色旅游各类要素的优化配置与资源空间整合;着力改革现行旅游管理体制,提升旅游经营管理职能,发挥其在行业管理、旅游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营销推介等方面的作用;在全区营造“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大众参与”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具体而言,即左右江地区各级政府应科学合理制订红色旅游发展规划,推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政策倾斜,筹措政府旅游开发专项资金,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本区红色旅游,加强旅游管理体制机制的创新改革和旅游法律法规的建设等手段,以营造良好的红色旅游投资环境。

(二)依托区位和地缘优势,加强地区间空间联系

左右江地区地处珠江上游南昆经济主轴带,是西南出海大通道的枢纽区域和南贵昆经济区的中心地带,处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西部大开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云南大西南桥头堡建设”六大国家战略的重要辐射区,具有国家战略集聚优势。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区应该确立“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发展战略,所谓“东靠西联”就是要发挥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大西南出海通道和“泛珠三角”通往大西南的通道作用,促进“泛珠三角”旅游板块与大西南旅游板块的对接和互动,融入“泛珠三角”和大西南区域旅游一体化。“南向发展”就是要发挥左右江革命老区作为连接大西南与东盟国际大通道以及双向沟通大西南与东盟重要桥梁和基地的作用,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一重要平台,拓展与东盟各国的全面旅游合作。但是,目前以百色市为中心的左右江革命老区与大西南相联系的交通线是以“一”字型为主,有铁路和公路从南宁经过百色到贵州和云南,然而通往贵州和云南的高速公路还未全线贯通,通往云南的高速铁路还在建设中,百色到靖西还没有通高速公路,铁路已经修到德保,但是到了中越边境地带就变成了断头路。要实现“东靠西联”、“南向发展”的区域旅游空间整合发展战略,以百色市为中心的左右江革命老区交通线格局要向“十”字型转变。横向是南宁经百色到贵州和云南的高速公路要全程通到贵阳和昆明,南宁经过百色的高速铁路要开通到昆明。同时,右江因为百色水利枢纽而中断,无法与云南富宁港连接。如何修建百色水利枢纽船闸,是左右江革命老区与大西南水路联系的关键问题。交通线的纵向安排主要由公路和铁路构成,先要贯通百色到中越边境的高速公路和铁路,然后向北拓展通往贵阳。构建“十”字型交通网络体系,将使左右江革命老区真正成为大西南对接东盟的交通枢纽。

(三)以点带面、点轴开发,实现区域联动

根据左右江地区红色旅游资源分布、区域交通网络联系、旅游节点城镇功能,该区红色旅游空间布局应以中心城镇为依托,以综合交通体系为轴线,以交通节点城镇为极点,逐步形成基础设施配套的区域旅游网络化发展体系。同时,加快省际、省内城市间的区域旅游合作,形成一体化的总体开发模式。左右江地区旅游发展就是要重点开发一级旅游中心城镇,重视开发二级旅游中心城镇,兼顾开发三四级旅游中心城镇。发展梯度链体系,要在增强中心城镇的集聚扩散功能的同时,围绕旅游中心城镇逐步形成“城市旅游圈或旅游板块”。左右江地区百色、崇左和河池三大中心城市在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和接待服务能力,应当成为桂西旅游发展的“辐射中心”。左右江地区应打破行政束缚,在旅游项目和产品开发、线路设计、市场拓展、营销推广方面实施区域合作发展战略,注重地区间的分工协作,优势互补,共同建构多层次、多功能、多方向的旅游地域空间结构,发挥规模经济和集聚经济效应,拓展与共享旅游客源市场。

(四)采用整体联合推进的营销策略,提升旅游整体形象

推进区际整体营销战略是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的必要手段和方式。首先,左右江地区百色、崇左和河池三市应采取整体联合推进的营销策略,整合区际相关旅游资源,将红色旅游与历史文化、养生康体、生态、民俗文化、休闲度假等旅游密切结合,并借助红色旅游的品牌效应,带动旅游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其次,应在市场营销主题、方式、渠道、产品和价格等方面相互协调,推动红色、历史文化、养生康体、生态、民俗风情、休闲度假等旅游整体联合推介营销,共同推出有竞争力而且又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品,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形象,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最后,左右江地区百色、崇左和河池市应该充分发挥各自在红色、养生度假、边境、民族风情、山水生态五大特色旅游资源的区域品牌优势,在广西西部旅游联盟的平台和框架内,携手共建区域文化、养生、生态旅游经济圈,从深度和广度两方面挖掘各地红色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客源市场,以提升客源市场规模和层次。

(五)构建区域红色旅游发展战略联盟,实现互利共赢

旅游资源的地域性篇8

关键词: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旅游发展

目前,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已逐渐引起许多学者的重视,并对其发展理论进行了研究,有了初步的成果。其中许多学者针对经济发达、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旅游发展模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但有关经济欠发达且旅游资源不优越地区的研究很少。然而,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的贡献已经被认同,并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很多地区为了带动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地政府对其旅游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优先政策,因此,对此区域的旅游发展模式进行细致研究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类型

许春晓最早提出旅游资源非优区是“旅游资源品质不理想,开发有困难的区域”,后又将此定义丰富为“在特定地区内,没有部级和世界级的知名风景名胜区,缺少骨干旅游景点,并且旅游景点的丰度和密度均不够,难于形成优秀旅游产品的现象”。此后,刘玉、赵宁曦、李跃军、罗艳菊等也对其进行了定义,但这些定义都是在传统意义的旅游资源基础上进行界定的,不能完全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研究。

因此,本文对此加以完善,即在一定时期内,缺乏现代意义的旅游资源,即不仅原生性旅游资源缺乏,而且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也一般,且丰度不足、组合欠佳,因而对游客吸引力小的区域。

这种界定充实了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不仅使旅游资源非优区理论更具有普遍意义,而且适应现代旅游发展研究的状况。

旅游资源非优区按其发展的主导驱动力来源不同,分为经济驱动型、需求驱动型和社会驱动型三种类型。经济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驱动力源于发达的经济、与外界广泛的经济商贸联系;需求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毗邻的大中城市或特大城市居民频繁的近程旅游需求;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动力源于本地居民脱贫要求及当地旅游开发条件的改善。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理论研究已逐渐展开,但还有很大的局限性,其中多数只对旅游资源非优、但经济发达的区域进行分析研究,如对广州、上海、深圳等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然而对旅游资源非优、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发展研究很少,这种特征的区域正属于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范畴,且此类型的地区

在我国也是普遍存在的,因此,对其进行专门的分析研究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二、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特点及驱动机制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主要特征是资源品位不高,数量不多,资源分散,组合状况欠佳,但往往有一至两项突出的特色或特殊性旅游资源,存在相对优越的资源“亮点”;区位条件较差,距离主要客源发生地较远;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

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旅游发展驱动机制是贫困地区居民要求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与动机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内部推动力;潜在客源市场对本区预期开发的旅游产品的需求,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开发与发展的外部牵引力;外部交通条件的改善与区内基础设施的不断建设与完善,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催化因子;政府对本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持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发展的保障力量。

三、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对策

根据客源市场需求及本区旅游资源情况,社会驱动型旅游资源非优区的发展须充分发挥当地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以政府为主导,多渠道筹集资金,实施旅游扶贫战略,带领贫困地区人民脱贫致富。

(一)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战略

层次性适度旅游开发既突出旅游资源开发的层次性,同时又强调开发“适度”,即根据旅游资源特点有步骤、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发,而非盲目地一哄而上,全面开花。这是由于对社会驱动型非优区来说,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式开发理论对其发展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模式的出发点是经济增长的不平衡性,点轴式开发理论是增长极理论的延伸。两者均要求区域经济应突出重点,分出先后,有层次、有步骤地发展,适用于经济不发达、经济功能差、开发程度低的区域开发。因而重点培育区域增长极,通过增长极的聚集作用和极化效应带动其他旅游资源的开发,是社会型非优区旅游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旅游产业发展角度看,旅游业不再是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而是一种高投入、高风险、高产出的产业。在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只有实行有步骤有层次的开发,培育优势产业,逐步扩大影响,才能在旅游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

从资源及市场条件看,原赋资源吸引力有限,市场开拓受到限制,不宜大规模开发,只能择优适度开发。

(二)政府主导战略

由于旅游资源非优区的资源品位不高、区位条件较差、区域经济欠发达、旅游开发环境差(即旅游业赖以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文化背景条件差),因此,要把旅游业培育为地区的支柱产业,发挥其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对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作用,仅凭市场的调节机制,很难较快达到这一目标,而且可能会走许多的弯路,不利于地区经济的发展,实施政府主导战略是必然的选择。

因此,应该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在旅游发展中把握重大政策,在产业化过程中主动介入管理,把城市旅游作为推动区域旅游发展的主体;打破地方保护与行业保护,消除市场分割,为旅游企业集团化创造条件;通过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扶持重点的方式,解决制约旅游发展的一些瓶颈问题和难点问题,促进旅游产业健康发展。

(三)目标市场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

一般来说,不同类型旅游地,吸引不同类型游客;不同等级旅游区,吸引不同范围内的游客。旅游资源非优区客观上存在一些不利因素,一般较缺乏竞争力,游客吸引范围和层次不可能很大。但随着各地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旅游者出游次数的不断增多,旅游者不可能重复多次地去那些优秀级旅游区,尤其对于高频游市场,也就是说,本地和周边地区的高频游市场应该是旅游资源非优区的最佳的目标市场。

因此,在制定其市场开拓方案时,应以区域内客源市场为主。由于我国实行双休日制度,二日游市场规模较大,且极有可能发展为高频游市场,应引起旅游资源非优区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许春晓.旅游资源非优区适度开发与实例研究[j].经济地理,1993(2).

2、许春晓.21世纪中国旅游地理学的新领域:旅游资源非优区研究[j].旅游学刊,2000(1).

上一篇:科技产品的发展范文 下一篇:初中体育学科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