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36

循环经济的目的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1

[关键词] 循环经济 水能资源开发 生态环境

我国水能资源丰富。随着水能资源开发力度日益加大,在传统开发模式下带来了一系列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冲突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水能资源有效开发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因此,在大力开发水能资源时,必须克服传统开发模式下面临的问题。本文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为有效开发我国丰富的水能资源提供思路。

一、循环经济与水能资源开发

1.能源的循环经济,亟待水能资源的开发

经济快速发展必须有强有力的能源支撑。传统能源开发采取的是“能源资源——能源产品——能源废弃物”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依赖的是储藏地下及数量有限的不可再生能源,通过增加能源消耗谋求经济发展的线形经济,因此,必须转变传统的能源经济发展模式,将循环经济纳入到能源开发中。而水能资源的开发,可以节约煤炭等有污染不可再生资源,有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符合能源的循环经济要求。

2.水能资源的开发,亟待循环经济模式

水能资源的开发将给开发地周围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在单向流动的线形经济发展模式下,忽视了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等造成的 影响 ,因此应积极倡导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开发过程中充分考虑对周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同时在库区经济发展中充分吸收循环经济理念,把各项经济活动组织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使所有物质和能源在这个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把库区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在积极发展水电能源的同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开发中的 应用

循环经济理论在水能资源中的运用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

1.建立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体系,鼓励水能资源的开发

人类的经济发展模式经历了从“高消耗、高污染、高消费”到“低消耗、低污染、适度消费”的可持续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是目前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模式,而倡导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是构建循环经济的最重要环节。在水能资源开发中要大力宣传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制定统一的绿色消费和绿色生产政策,引导消费者消费绿色产品和生产者生产绿色产品,从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将“优先发展水电”政策落实到实处,转变能源的生产方式,使能源开发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

2.建立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加强水能资源开发的 科学 决策

绿色经济核算体系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绿色 会计 制度和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在水能资源开发中对环境资源和 自然 资源的消耗非常大,而在现行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消耗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成本并没有得到相应完整的体现。因此,应该改革 企业 和政府现行会计核算制度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通过建立完整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价格体系,将水能资源开发过程中使用的环境资源和自然资源的真实成本纳入到会计核算和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从而建立一套绿色经济核算制度,使水能资源开发更能体现出其真实成本和真实效益,从而有利于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科学决策。

3.建立与生态环境友好的开发体系,促进水能资源的有效开发

建立生态环境友好的水能资源开发体系,就是要从规划、勘测、设计、施工、运行管理各个环节,优先考虑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水能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实现能源的循环经济。

(1)健全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影响大而且持久。因此,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首先必须健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严肃环保 法律 法规,严格环境准入;其次应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 分析 、预测和评估,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从源头预防水能资源开发可能对环境造成的生态问题,从而实现水能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 影响 。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时,大多是从宏观定性方面进行 研究 ,在微观定量方面的研究相对比较少,将项目对环境的影响进行定量研究并纳入到 经济 评价的更少。这样不仅忽视了项目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影响,而且间接地扩大了项目的效益。因此,应量化水能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进行可行性研究时应充分考虑项目开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因地制宜、选择对生态环境友好的项目。

(3)优化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设计方案。据统计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可降低成本25%~40%,因此在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尤其是大型项目进行设计时,应该运用价值工程原理进行方案的决策,在保证项目价值不变或提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在多个备选方案中尽可能选择对周围动植物友好的设计方案,从设计角度将项目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4)采取积极的移民安置政策。大型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将带来大量的移民及安置 问题 ,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对水能资源的顺利开发具有积极的作用。对于移民及安置问题,除了采取传统的政府安置政策、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等之外,还可以研究采取“投资型”政策,让移民参与水能资源开发投资,使他们能长期分享水能资源开发的效益,并促使移民和开发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将有利于水能资源项目的顺利开发。

4.加强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管理

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运行期比较长,一般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因此,运行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

(1)加强大坝安全管理。以当前的技术水平,新建大坝的设计、技术、建造等问题不是十分突出,但是 历史 上原有大坝的安全问题以及大坝的管理问题则不容忽视,应尽快从技术、经济、安全、环境和 社会 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和权衡,对病险水库大坝进行综合管理,采取适当措施对病险水库大坝加以解决。另外,大坝的军事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现今全球恐怖活动频繁,国内也存在恐怖力量,比如种族冲突、历史遗留的移民问题等都有可能激化成社会矛盾,对大坝的安全构成潜在的威胁。

(2)加强电站的运行管理。首先,要根据项目用电、用水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协调项目各功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制定电站优化运行方案,确保水电站和大坝的安全运行;同时要尽可能减轻水电站运行对水库水生环境的影响,确保下游必要的生态流量和鱼类等的基本生存要求,满足下游航运的基本要求等。其次,要协调项目的效益和运行安全之间的关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更多的关注运行安全问题,重视对项目的技改更新,防止运行管理中的安全隐患。第三,要建立确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度。第四,加强水电站防洪管理,包括加强水电站防洪预案的编制,健全水电站安全度汛监管机制等。

5.加强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当前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前期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并没有太多的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考虑大坝退役的问题。从项目全寿命周期的角度考虑,水电站退役是水能资源开发项目周期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因此,应该加强对水电站退役问题的研究。

(1)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经济 分析 。在进行水能资源开发的可行性研究论证时,应该事先从技术上和经济上考虑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出项目后期的 发展 方向。而在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水能资源开发项目的后评价研究工作,及时发现项目存在的问题,为后期运行管理和大坝退役提供指导。在项目 计算 期结束时,应该加强延长水电站使用寿命的技术分析和经济分析,如果使用新的投资来延长使用寿命在技术上不可行或者在经济上不可行,则需要考虑水电站退役问题。

(2)加强水电站退役后的技术经济评价。根据水电站拆除程度不同,水电站退役分为部分退役和完全退役两种。对于完全退役,除了要考虑大坝和辅助设施全部拆除的费用之外,更重要的是考虑大坝拆除后淤沙及水的下泄给下游带来的影响,同时还要考虑大坝拆除后对库区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对于部分退役,则需要考虑大坝的安全问题和维护保养成本等。对究竟采取哪种方式退役,需要进行详细的可行性研究论证,目的是使水电站的退役不仅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可行,而且水电站的退役对项目周围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最小。

三、结论

通过以上措施,以循环 经济 理论 指导我国水能资源的开发,有效消解由于水能资源开发带来的经济 发展 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水能资源开发的循环经济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 文献

[2](美)P·麦卡利著周红云等译:大坝经济学. 中国 农业出版社,2001

[3]卢明湘何高张燕等:以循环经济理念指导水能资源开发的探讨.电力技术经济,2006(6)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2

关键词:绿色发展;循环经济;农业产业化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循环经济发展,将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调整经济结构、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逐步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进一步强化,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的形势严峻,任务艰巨。农业是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基础,是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物质保障。充分利用有限的农业资源,实现农业循环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命题。本文就“实践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主题,以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平台,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一、当前循环经济与绿色发展的形势与任务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把“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作为一项重要内容,从推行循环型生产方式、健全资源循环利用回收体系、推广绿色消费模式、强化政策和技术支撑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任务。十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为贯彻十精神和“十二五”规划纲要,国家将出台循环经济专项规划,通过实施“十百千”示范工程等具体措施,重点支持十大示范循环经济工程、百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县和千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和园区,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二、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

为贯彻“十二五”时期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部署,探讨循环经济的有效政策与机制,促进政府、产业、学术、科研、金融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促进循环经济与转型升级的发展。

为推广循环经济发展,积极探索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发展模式,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我省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是经以国家和亚行执董会批准省政府转贷市县支持产业发展的国家重大项目,总投资15.6亿元,实施范围涉及我省5市26县,受益人口达184万。项目以推进产业升级、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为目标,以落实省委省政府转型跨越发展战略,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区域规模连片规划、标准化建设、产业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为指导;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为实施主体,建设良种养殖、特色高效优势农业、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园区,规模连片开发建设优势优质农产品产业基地,支持农户与市场联结(农企加工、就地加工、产品质量改善)为内容:一是实施健康养殖、饲草过腹、粪便循环利用、建设良种养殖产业基地,投资39432.79万元,出栏猪13.7万头、牛3.7万头、羊6.9万只、鸡595.8万只,产蛋2293.2万公斤,年实现产值38816万元。二是建设特色高效干鲜果经林产业基地,投资27943.98万元,实施生态环境保护工程96043亩,盛果期预期年产出干鲜果10572.6 万公斤,花椒芽菜490.1万公斤、中药材 74.6万公斤,实现产值120511万元。三是建设温室、拱棚、旱作农业等现代高效节水设施农业产业基地,温室拱棚6000余栋、旱作农业2835亩,产出蔬菜2594.8万公斤,年实现产值19701万元。四是构建农户与市场联结体系、实施基地产品质量认证。通过建立企业十农户十基地的企农共建基地机制,扩建农企加工能力和就地加工能力,年实现加工能力3300吨;通过产地产品质量认证建设有机核桃基地、有机谷子基地,无公害肉猪基地、花椒芽菜基地、蔬菜基地、莲藕菜基地,改善基地产品质量。有效发展优势产业,构建农业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2010-2012年三年累计总投资农业循环经济产业基地建设94190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0.19%, 实现总产值179028万元,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同时,发挥循环经济产业功能的社会效应:养殖产业、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干鲜果产业等产业基地建设已列入我省转型发展重点支持的支柱产业和各地实施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组成部分;带动了项目区畜牧养殖业、现代设施农业、特色优势农业等产业的转型升级、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增加劳动就业30326户、就业75815人,技术培训指导基层和农户7万户、培训13万人,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产业基地建设进一步推广农业实用技术和农户实施能力,进一步提高循环农业、绿色发展观念,进一步推广项目管理先进理念。项目建设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应,被誉为“产业项目、富民项目、示范项目、窗口项目”,《山西经济日报》誉为惠及三农的“农业产业化样板”、“为百万农民打开增收之门”的示范项目。

三、积极探索农业循环型生产方式,为发展循环经济取得显著生态效应

农业循环经济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和产品生命周期中减少资源、物质的投入量和减少废物的产生排放量,实现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我省以亚行贷款河川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实施载体,以支持各地发展优势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坚持转型发展、按照循环农业、绿色农业理念,积极推广新型生态养殖模式,推广酿酒―养殖―青贮、秸秆饲料综合利用―沼气或无害化处理、有机肥还田循环利用技术模式,推广核桃经济林 “礼品”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温室、大田排灌、滴灌、暗灌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基地产地产品认证等循环型生产方式。通过推广循环型生产方式,养殖粪便实现了无害化、循环利用、零排放、年产有机肥还田26.56万吨,改善了环境和土壤改良,促进了酿酒企业、养殖业发展;核桃经济林新品种技术推广,实现了当年种植当年挂果,增加植被覆盖105035亩、提高植被复盖率0.27%,提高了固土防沙、保持水土、保护生态环境能力;红枣烤房气调和热风新技术推广,避灾减灾作用明显;节水技术推广,改善水资源利用;基地产品认证推广,改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对发展环境友好发挥积极效应,取得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四、整合优势资源,推广产业循环发展模式,为发展循环经济探索新路径

以项目建设为平台,结合各地实际,推广种植项目集中连片规划、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片区开发和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农户入园标准化生产经营、企业或合作组织提后服务的模式”;推广企业或合作组织牵头、统一提前、产中、产后服务、农户饲养管理的“示范小区健康养殖模式”和“联户小规模集中建设健康养殖模式”等。既发挥了政府部门资金整合、完善配套设施的优势 ,又调动了农户为实施主体、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政府部门、企业或合作组织参与项目建设的带动作用,促进了项目建设规模开发,推动了优势产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生产经营的发展,减轻了农户前期投入压力,推进项目实施进度。

五、建立和引进先进的项目管理机制、办法、制度,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管理机制和政策支撑

发展循环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一系列相互配套、切实有效的政策。一是强化管理机制。建立了重大事项由各级政府分管领导负责制的项目领导组协调决定的决策机制和领导组成员部门负责项目资金配套和技术支持服务机制,财政部门负责贷款和配套资金管理、全程参与管理,项目办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管理机制和年度目标考核制度等。二是建立项目实施管理制度。按照外资项目管理要求,制定了工程、财务、验收、报账、采购、培训、监测等方面的项目“实施管理办法”。完善和印发了《工程实施和财务管理》、《加快提款报账和资金支付进度》的意见,严格项目报账支付制度、项目进度实施计划安排。三是强化项目管理。我们坚持从工程规划选址、项目户确认、施工监管、完工验收,工程财务计划安排、提款报账、资金支付等环节,多措并举,强化农业循环经济产业政策、项目技术支撑和管理措施。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强化了各级项目办、项目市县的职责,从各环节明确任务、规范管理。四是严格工程质量验收、评价制度。为确保项目工程质量,大力推行“专业化设计、标准化施工、多元化管理、全程化监督”措施;建立行业专家工程验收评价制度;农户资料档案管理制度;县全面验收负全责和《完工总结报告》、省市抽查验收评价制度;各级实施项目工程检查、观摩、典型交流制度,提高项目质量。五是开展审计监督。积极配合亚行委托的审计部门完成各年度审计检查、跟踪问效,保障了项目建设管理符合有关要求、贷款转贷和资金使用安全。

六、强化能力建设,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科技支撑和可持续发展理念

一是以科技支撑绿色发展。广泛推广应用作物多样化、多种作物轮作、养分管理、水土保持、环保境保护、生产实用技术、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技术措施,推进项目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进一步确立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先进理念。二是以支持农户能力建设培训和技术支持服务为措施,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结合项目建设要求,组织编著8部相关技术指导丛书和资料、印发给7万多农户(企协),开展现代农业信息、农业实用技术、环保境保护、建设管理、产品市场营销等培训;开展农户实施能力培训,指导服务基层、培训13.2万人/次;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10万余亩,进一步提高了农户实施项目的能力和技术水平。

七、发展循环经济对策建议

1.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日本发展循环农业立法具有超前性和可操作性,先后制定了《食物、农业、农村基本法》、《可持续农业法》、《堆肥品质管理法》、《食品废弃物循环利用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日本生物资源综合战略》等法律法规,将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确定为未来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战略,将健全完善配套的法律政策体系和执行监督机制,作为日本农业循环经济健康发展的有效保障;对稻田转作、油菜栽培实行补贴。美国实行“绿色补贴”,政府要求受补贴农民必须检查自身环保行为,定期调查其农场所属区域的野生资源、森林、植被情况,检验土壤、水、空气,根据环保质量,决定是否补贴及补贴额度、减免农业所得税。西欧等国对过剩施用农药、化肥征收环境消费税。

2.发展循环农业经济,必须从制度创新入手,实施系列配套的有效政策,研究制定发展循环经济相关法规、政策和标准。

3.按照循环经济理念,制定整体发展规划,重点推进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实践,创造多种模式的循环经济生产体系,促进农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全面、协调、持续发展。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农业技术结合,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依据经济发展水平发展循环农业经济。

4.开发以无公害农产品与绿色食品为目标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因地制宜,遵循“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合理组织农业生产;综合治理中低产地区、强化高产地区生态功能,实现农业优质、高效、持续发展,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和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5.建立引导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政策和奖惩机制,通过价格、税收、信贷等机制调节,激励和惩罚或影响循环经济发展,通过制订清洁生产计划、提供生产技术,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经济补偿机制,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实施生态管理;建立扣除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补偿的绿色经济核算和惩罚制度,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有利可图。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3

【关键词】循环经济 企业会计 环境会计

随着世界工业的发展,人们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在逐渐上升,但是因为很多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造成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加深。为了缓解这一矛盾,在企业的生产中逐渐改变以往的高消耗、高排放的模式,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而会计是为企业经济服务的,循环经济的引入势必会对企业会计产生一定的影响,从而引发一些企业会计问题。

一、循环经济及其产生的背景

循环经济是以实现循环利用为目标,坚持减量化和再利用的原则,按照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运行的经济模式。实现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较小的环境成本和资源消耗,实现尽可能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其基本特征是:在资源的开采中要坚持综合性的开发和回收利用,资源消耗中要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对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在整个社会的消费环节要提倡绿色消费。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国际社会对环保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西方国家开始对环境会计进行了研究,对环境会计目标、计量、成本以及负债确认等都做了相关的规定,而我国也开始将其融合之后对环境会计假设、信息披露等进行了研究,但是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不足,还是处在先污染后治理的阶段,处于末端治理。到了上世纪80年代,人们的目光逐渐从污染末端到污染源头转变,到了90年代,世界各国将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将预防取代了治理,逐渐走向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在这种大形势下,我国也积极研究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并且颁布了一系列与循环经济发展有关的政策和条令。

二、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问题

在当前的世界中,循环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趋势,国内外理论界对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也在进一步深化,但是大多数都是围绕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的而研究,而对于在循环经济对年企业会计的挑战的研究比较少,所以需要对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会计对象等进行相应的分析和阐述。

(1)会计目标。在以往经济环境中会计目标主要是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对自己环境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在这里受托责任是指末端治理责任。但是在循环经济下,企业的受托责任不仅是末端的治理,还包括污染源的治理,要求企业实现零排放和高回收,所以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目标应该调整为向政府管理机构、投资者、权益人等与环境利益有关系的人提供经济活动主体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受托责任的执行情况,以及一些与理性投资和决策有关系的信息。

(2)会计要素。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所有反映是企业以循环经济为基础开展经济活动的真实情况,所以在循环经济中企业的会计要素应该包括循环经济成本、负债、收入以及利润。其中循环经济成本指的是企业按照循环经济要求采取的措施成本或者是在执行环境目标要求的过程中付出的其他成本;循环经济负债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义务;循环经济收入指的是企业符合债务确认标准的与循环经济成本有关系的经济利益;循环经济利润就是循环经济的收入和成本之差。

(3)会计计量。在循环经济环境中,企业会计要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预防、治理污染以及资源循环利用信息进行反映,与以往不同,企业有些资产、负债、收入等需要采用非货币进行计量,例如,在废弃物的排放量计算中就需要采用非货币计量,所以循环经济中要执行多重化计量,但是企业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会计为基础的,因此还需要借助价值评估办法用货币信息代替非货币信息,而当前市场中价值评估办法的科学性不强,循环经济的会计计量还是存在较大的困难。

(4)会计信息披露。在循环经济条件下,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增加,要保证企业财务报表能对企业成本费用和资源开采中的节约情况进行充分的披露必须要坚持以下三点:第一,在企业的会计报表中要设置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各要素科目,其内容能在会计报表中反映出来。第二,对会计报表的要不断完善,在报表附注中应该对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治理标准注明。第三,在企业会计还要对企业治理的措施和政策进行披露。

(5)会计准则。全球经济发展到如今,绝大多数国家对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都已接受,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而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也积极倡导经济模式的转变,所以如何提供与循环经济相关的会计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要发挥循环经济中会计的作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企业会计准则,我国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要借助国外的先进研究成果,尽快制定循环经济会计准则。

会计概念框架构建。会计概念框架与会计理论发展水平,会计业务的顺利开展都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概念框架是由相互关联的基本观念和目标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能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我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不断对企业会计准则进行修订和重新颁布真实的体现了会计概念框架对于企业会计准则的重要意义。所以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中,应该对循环会计概念框架进行深入的研究,尽早确立。

总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不仅实现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而且减少了废弃物的排放,加强了对环境的保护。在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必然面临更多的挑战,所以必须要借鉴一些成功的会计研究成果,以循环经济为主研究企业相关的会计问题,从而能保证循环经济下企业会计信息质量。

参考文献:

[1]樊华群.循环经济与我国企业会计发展[J].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2009,(05).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4

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各个行业都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其中,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具备良好的金融支持,而循环经济主要是指物质闭环流动性的经济,属于资源循环经济的简单称呼。只有循环经济具备金融支持,才能更加长远的发展,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以下是本文对构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的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 :构建;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体系

循环经济发展要求人类生活在社会经济中遵守生态规律,通过循环利用降低污染达到经济发展与生态发展的同步。循环经济发展可以促进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与绿色产业的发展,并对于企业开发绿色项目具有推动作用。而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体系的支持,只有构建适合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才能促进我国循环经济的良好发展。

一、金融支持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的作用

1.银行类金融机构

在金融机构中银行类金融机构对于循环经济发展具备强有力的支持作用,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力。如果没有金融的支持循环经济将无法进行发展,其中,主要包括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在审核贷款的过程中对自然环境有利的项目银行会给予降低利息的待遇,或者延长信用贷款的期限,同时,对于还贷的条件也给予一定优惠。而对一些对自然环境无视的投资行为银行不给予以上政策,并提高贷款利率与不通过贷款的要求进行抵制,进而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证卷市场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证卷市场对其起到非常重要的支持作用,证卷市场所具有筹集资金与优化资源配置的主要能力,这种能力可以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在筹集资金方面主要是证劵化的资产可以提供资金流动性,进而分散信用风险。优化资源方面主要是对绿色抵押银行类的金融产品由金融机构主持发行,主要针对于循环经济项目所发行的金融产品,同时,可以使符合相关条件的循环经济公司用于循环经济投资项目的公司证劵,将资产证劵化以后,为投资者提供更广阔的投资空间。不只是循环经济项目,也包括现金流动为依托的项目,供投资者挑选,进而为资金创造了良好的流动性,并将项目的投资风险有效分散①。

二、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现状

1.主体积极性较差

我国的金融机构主要是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政策性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组成,构成了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但是,我国目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市场还存在着很多的不完善性,这些金融机构没有形成竞争互补的机制,进而循环经济具有高风险与高投入的主要特征。这种特征完全不符合金融机构的管理理念,并导致我国金融机构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无法产生正面的积极性,没有以积极的行动对待循环经济的发展,对于循环经济的项目没有给予大量资金支持②。另外,通过相关调查显示我国金融贷款主要投入于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行业,对于循环经济的贷款相比较而言少很多,导致循环经济信贷资金有限。对于企业而言这种情况使企业对循环经济项目无法产生积极性,阻碍了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

2.融资渠道较窄

在我国循环经济领域的发展中,融资方面存在很多弊端,包括直接融资的比例较低、来源于民间的资金量非常少、对新兴的融资工具缺乏使用等。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控制了融资渠道的扩展渠道,使融资渠道非常狭窄,并缺乏经济驱动的机制,对于我国社会资金的循环非常不利。另外,在经济领域方面对政府资金非常依赖,并且主要融资的方式以银行借贷为主。依赖银行借贷的方式无法使其利用金融工具对技术进行创新,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并满足不了金融发展所需要的资金需求。这样的情况对于循环经济中社会资金的配置效率而言无法取得提高的效果,进而导致循环资金项目出现资金不足,对于环境改善也起到了抑制作用,更是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多种资源的配置率,对于循环经济发展非常不利③。

3.投资不足

在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对于循环经济的投资偏少。虽然我国近几年已经对循环经济发展加大了投资量,但是环保投入的资金比例依然很低,无法满足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并且,循环经济发展资金全部依赖于国家投资,进而产生投资不足的情况。循环经济想要发展必须使用资金,如果没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循环经济的发展只能处于停止不前的状况,任其继续会导致循环经济发展混乱,找不到方向与目标,对于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起到制约性的效果,不利于循环经济长远发展。

三、循环经济发展金融支持策略

1.提高主体积极性

在循环经济的发展中,想要提高主体的积极性,需要完善我国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市场,构建健全的竞争机制,进而使循环经济可以达到低风险与低投入的效果,符合我国金融机构的基本理念。只有循环经济可以达到低风险与低投入,金融机构才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循环经济中,并且当企业看到这种优势,会乐于进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开发,进而促使循环经济主体具备积极性。同时,需要相关人士对于循环经济项目进行不断创新,开发出更多绿色项目,有利于我国生态发展与环境发展,促进循环经济在金融体系支持下良好发展。

2.扩展融资渠道

在金融机构中想要对循环经济发展做出有力支持,必须对其融资渠道进行扩充,其中,可以建立信贷支持。首先,建立绿色抵押渠道,将环境因素纳入贷款条例,绿色贷款主要是指使用可持续发展与环境因素具有的价值取得借贷。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已经实施绿色借贷,在工作中银行会给予良好环境激励的客户一定的优惠政策。同时,还需要对中小银行的发展进行完善,使这些银行可以为地区的循环经济发展企业进行借贷,并且需要建立金融循环机制。如果企业存在着违法排污的行为,当这些企业在银行贷款时,银行需要对这些企业贷款严格控制,以此手段约束企业对循环经济的破坏④。另外,可以使用民间资金流入的形式进行融资,开发出新的金融产品,并加大对金融工具的使用率,使融资渠道得到有效扩展,实现金融体系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有效支持。

3.加大投资

在循环经济发展中,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会导致循环经济发展不畅,面对这种情况,应该实行多方面投资,不仅需要国家对于循环经济给予高度重视加大投资,并要求社会各界对于循环经济进行重视,在社会中取得大量资金流入。其中,国家可以对于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扶持,使用各种途径使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负外化转变成内部化,从而符合经济循环的相关要求,政府的扶持也属于投资,对于环保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⑤。同时,降低环保企业税收的税率,合理调整增值税,无论是在资金方面还是扶持政策方面都加大投资,进而使金融系统能够对循环经济进行强有力的支持,促进循环经济的长远发展。

通过以上对构建适应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分析,可以看出:金融对循环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持作用,如果没有金融体系的支持,循环经济无法取得良好的发展效果。目前,虽然我国循环经济金融支持中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只要不断解决这些问题,从各方面进行改善,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以上所讲述的循环经济金融支持策略希望可以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有效的推动,最终实现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引文注释

①河北金融学院课题组,朱连才.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研究——以发达国家实践经验为借鉴[J].武汉金融,2010(02).

②李杨,杨为官.考虑金融因素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创新[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③张然斌,欧阳强.论构建有利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和谐金融环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6(08).

④马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在全国循环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摘要)[J].江西能源,2005(01).

⑤宋德勇,欧阳强.循环经济的本质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选择[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1).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5

关键词:循环经济 问题 对策

一、发展循环经济在实践中的主要问题

1、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机制建设仍然不足.由于利益主体视角的不同,在发展循环经济这个大战略上,中央政府的态度是积极的、明确的,而地方政府的态度则是比较暧昧的甚至是消极的。如为了解决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紧缺和环境问题,中央政府把发展循环经济提到了很高的地位。但在各级政府和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中,仍然没有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整体政策中的一个环节进行具体化落实。发展循环经济仍然边缘于主体经济政策之外。

适合于循环经济发展的制度体系应该包括生态环境要素的定价和有偿使用制度,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政府责任制度等等。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包括企业资源再生利用的激励机制,节约使用资源的激励机制,有效的技术支持机制等等。制度和机制是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根本保证。不解决制度和激励机制问题仍然按照传统的对经济管理的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也仅仅是理念。

2、发展循环经济资金匮乏。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之一就是减少污染。为此,很多地区和企业投入大量资金配置污染治理设备。这些设备的成本昂贵,许多企业不堪重负。以辽宁庆阳化工集团有限公司为例,几年来,公司在环保方面累计投资近3500万元仍不能满足污染治理需要,致使该企业于2006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黑名单。目前,公司已无力支付治污工程项目投入所需的巨额资金。因缺乏资金而无力进行污染治理的企业数不胜数。此外,发展循环经济不但需要降低污染,还要减少资源消耗。这往往需要企业改进生产工艺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生产工艺的改进势必需要企业投入大量资金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掌握领先技术的人才。资金的匮乏成为企业和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绊脚石。

3、社会公众的参与意识比较薄弱。在人类三个层次的基本利益中,我国大部分公众尚处于追求经济效益层次上,看不到或无法顾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对人的作用。在联合国开发署1995年公布的世界人文发展指数排名中,我国处于低位,同时,在世界文盲总数排名中,我国又处于高位。由于循环经济的认可和实施最终要依靠个人的实践,政府的作用是有限的国民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制度转轨或创新的进程和质量,因此,我国人口文化素质不高很容易造成一般社会成员对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绿色消费观念和环境保护意识,社会参与意识薄弱。这些都使得循环经济体制的建立缺乏需求和动力。

4、立法缺失的问题。目前,我国还没有全面、综合调整循环经济的专门法律。现行的《环境保护法》、《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法律和行政法规的规定零散且抽象,缺乏系统的解决机制。据2004年6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报道,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在国务院新闻办记者招待会上说,我国正在酝酿《循环经济法》。可见,严格意义上的循环经济法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因此,要搞好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工作,有必要采取专门立法和完善现有立法相结合的方法加以解决

二、促进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

1、加强循环经济理念建设。要更正对循环经济模式的误解必须加强对企业和各级政府的循环经济理论教育,其中重点是对循环经济模式的核心―――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认识。首先,要杜绝盲目跟从的思想。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而放弃经济效益的增长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行的,发展循环经济必须结合自身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技术发展水平。其次,要从思想上杜绝将污染治理等同于循环经济。要明确随着科技进步和产业布局的合理化,污染治理在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地位应趋于弱化。

2、利用原子经济原则衡量循环经济发展。原子经济是指用原子经济性来评估经济目标产物的形成效率。其计算公式为:原子经济性=经济发展目标产物的总量/所有产物的总量×100%。其中,所有产物的总量=目标产物的总量+副产物(包括污染物)的总量。经济目标产物的原子经济性越高,说明它的生产过程对资源的利用越充分。目前,将原子经济性作为一个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生产状况在我国还是一项空白。而国外一些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核实产品的原子经济性来确定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以美国BHC公司为例,经过生产方法和技术的不断提高,其生产的消炎镇痛药布洛芬的原子经济性由原来的40.03%提高到77%,这意味着该产品对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近37个百分点。原子经济性可以更直观地反映产品在形成过程中对资源的利用程度,并且它较容易操作,将其与循环经济模式相结合,更有利于我们衡量地区或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状况,从而指导循环经济的发展。

3、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建设。目前,国内的循环经济立法正在建设中。循环经济立法应充分体现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和无害化”的原则。它应该既是综合性和系统性的,又应该具有可执行性,其中应明确规定各主管部门和分管部门职责,生态环境和基本资源的产权关系及交易机制,各利益实体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利益分配、效率与公平等问题。此外,由于发展循环经济在许多方面具有共性,因此我们还可以借鉴国外的立法经验和成果,为发展我国的循环经济提供法律保障。

4、加强政府的宏观协调和监管力度。各级政府首先应从循环经济的根本出发,严格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项目,从源头上遏制资源的浪费,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指导产业的转型和改造。同时,各级政府还应根据自身资源条件、区域和行业特点,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加快生态园区建设,鼓励企业间在资源上的相互合作,使不同的产品产生于同一生产链。另外,各级政府还应在资金和政策上支持企业采用各项节能和污染治理技术,从而增强高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能力。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6

[关键词]循环经济;综合评价;类型特征;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D0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863(2015)04-0107-06

循环经济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方式,近年来在政策、机制、技术等方面实现了突破,并在区域、园区、企业等层面构建出发展典范。现阶段,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资源能源短缺与生态环境脆弱形式更加严峻,循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问题越发凸显;同时,我国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特征较为复杂,各省域因地理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环境禀赋、产业结构分布等条件差异所反映出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及制约因素也有很大差异。[1]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类型进行划分,分析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问题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推进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实现路径,以推进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

一、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

(一)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区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涉及自然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发展等各个方面。基于整体科学性、系统层次性、动态可比性的设计思路,遵循循环经济发展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减量化优先”的原则,参考国家发改委、统计局等制定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部分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2],从资源减量、循环利用、防污减排、环境治理、经济发展等五个层面,构建起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评价过程

通过查找《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收集2005―2013年的相关指标原始数据,采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因受数据可得性等因素的制约,未将、台湾、香港和澳门纳入研究中。将收集到的2005年―2013年30个省市的24项指标数据按照时间顺序排列,构成(30×24)×9的全局样本数据表并进行正向化和标准化等处理,利用多元统计分析软件SPSS16对样本数据进行KMO和Bartlett球形假设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数值为0.793,球形假设检验的结果显著性水平为0.000,样本数据适合用于全局主成分分析。在此基础上,计算标准化数据表的特征根、特征向量以及贡献率,并提取前八个全局主成分作为新的综合变量(累积贡献率达81.085%),根据主成分负荷矩阵、特征值和贡献率可计算出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得分(如表2所示)。

表1 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三)评价过程结果分析

从全国来看,2005年以来全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30个省份的综合得分每年都有不同幅度地增长,全国均值水平从2005年的―0.70提高到2013年的0.78,反映出近年来我国加大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投入、制定执行循环经济税收优惠政策以及开展循环经济技术创新等方面的综合成效。从地区分布来看,我国各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发展水平较高,东北和中部地区较为接近,西部地区发展水平较低。2005年―2013年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前8名的省份均集中在东部地区,排名后7名的省份均集中在西部地区。从各省份循环经济发展变化态势来看,2005年―2013年前8位和后7位的省份排名相对稳定,排名9―23位的省份变化较大。内蒙古和重庆的综合得分有大幅提高,2013年排名分别比2005年上升了11位和9位;海南、黑龙江、四川等省市增长幅度相对较慢,排名分别下降了13位、11位和9位。

二、我国省域循环经济的类型划分与发展形势分析

为分析我国不同类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存在问题,根据2005年―2013年我国30个省份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的平均值,运用四分位分类法,将30个省市循环经济发展分为四大类型:领先型地区、挑战型地区、追赶型地区和后进型地区(见表3)。

表2 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综合得分及排名变化

(一)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挑战

领先型地区是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范,具有经济社会条件优越、产业结构相对合理、市场化程度较高等优势条件,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技术、资金、人才、制度等方面的支撑。在2005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之时,领先型地区就已经开展循环经济实践工作,北京、上海、江苏、山东、天津等省市陆续被纳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单位,依托循环经济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建设,初步构建起了以资源节约集约和废物循环利用为特征的循环型生产方式,“三废”资源的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不断提高。但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雾霾等新的资源环境问题形势严峻,循环经济发展的外在压力逐步加大;同时,以政府财税政策支持为主的循环经济动力结构不够合理,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导致领先型地区循环经济技术研发能力较弱,循环经济市场化程度较低,部分企业出现“循环不经济、经济不循环”的现实问题。因此,领先型地区必须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循环经济发展中承担更加重要的角色和任务,成为我国循环发展的先行示范区。

(二)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与不足

挑战型地区是我国煤炭、铁矿等矿产资源集中的区域,重化工业特征突出,能源、钢铁、有色冶金、机械、化工等产业占据主导地位,依托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地方经济快速发展。同时,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和资源循环利用,通过实施循环经济项目综合利用重化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余热余压、工业废水和固体废物,初步建立起了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循环型重化工业生产体系,增强了各产业间的横向耦合度,推进了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日益协调。挑战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突出表现为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率较高、污染物排放强度较低,但资源消耗量偏高、资源产出率较低、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受资源有偿使用、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损害赔偿、生态价值补偿等制度因素制约,在资源型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然会出现难以突破的瓶颈。因此,必须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口,持续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三)追赶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条件与问题

近年来,以四川、江西为代表的追赶型地区逐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发展方式正处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过渡阶段。但受工业化程度不高、高新技术发展缓慢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第一,部分内蒙古、山西的县市属于资源丰富地区,在资源开采和利用过程中过度强调经济发展,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循环利用;第二,工业化发展程度不高,企业规模不大,产业集群程度不够,难以形成高度关联和有效互补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第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尤其是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不足;第四,节能环保产业、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发展较慢,污水、垃圾、固体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率和回收利用率较低,环境治理能力不高。因此,追赶型地区必须以产业循环为主导,加快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快速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四)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

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和资源环境作为支撑。后进型地区集中于我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同时受生态环境相对较为脆弱、法规政策支撑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循环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首先,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大多省市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产业结构以“高污染、高能耗、资源性”为基本特征,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其次,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草原退化、水资源短缺等问题严重,这对于经济基础薄弱的后进型地区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更高要求、再次,政策法规的激励与约束力度不够。一方面,政府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监管缺失,对于滥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够,造成整体污染排放较高,资源循环利用率低;另一方面,政府财政资金有限,对循环经济的投资强度小,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滞后,企业缺乏循环经济技术研发应用、设备改造更新、人才培育引进的积极性。因此,后进型地区必须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

三、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协调发展的提升路径

围绕我国省域循环经济发展的不同类型,遵循“因地制宜、差异化发展”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各类型地区所处阶段以及发展形势,以系统化、差异化理念有针对性地引导不同类型地区选择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

(一)领先型地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领循环经济发展

1.创新循环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

加快转变以政府政策为主导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高度重视价格、竞争、供求等市场要素在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中的推动作用,逐步形成以节能量和排污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清洁发展机制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市场体系。首先,加快建立节能量和排放权交易市场。建立和完善节能量、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明晰节能量和排污权归属,科学合理确定地区节能和排污上线;完善企业节能和排污数据监测体系,建立信息数据库。其次,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出台更多激励政策鼓励节能服务公司发展,支持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建设;鼓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参与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拓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渠道。[3]再次,积极建立碳交易市场。加强与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不断吸取国外清洁发展机制运作的先进经验;完善清洁发展的申报机制,简化审批流程,推进清洁发展机制项目实施;加强碳排放的监督管理,建立碳排放交易平台,为建立交易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和平台支撑。

2.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

坚持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思路,以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主要方式,以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生态环境修复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等方面的技术研发为重点,构建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体系。[4]依托沿海地理区位优势和基础条件,加强与国外先进地区技术交流合作,引进循环经济先进技术。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和平台建设,鼓励组建以企业为主导、高校和科研院所参与的循环经济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技术联合开发中心,设立循环经济关键技术研发项目,集中优势资源对节能减排技术、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技术、大气污染防治技术等开展联合攻关,形成以关键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技术链、产品链和产业链,提高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效益。制定循环经济技术推广目录,建立循环经济技术推广应用的网络平台,促进循环经济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

(二)挑战型地区:以制度设计为突破加快循环经济发展

1.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

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是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核心。一方面,政府应加快资源性价格体系的市场化改革,积极调整资源性产品与最终产品的比价关系,开展资源的全成本定价,让资源以价格的形式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和市场供求关系。[5]另一方面,对于重要的资源性产品,收取高于同一时间、同一地区、同一市场均衡条件的环境补偿费用,加大高排放、高污染企业的生产成本,使其价格利润不能弥补企业的环保成本支出,倒逼污染型企业开展技术改造、产品更新和生态化转型。

2.建立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以土壤环境、水环境、大气环境为重点,建立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首先,建立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制度。遵循“谁开采、谁修复”的原则,要求修复主体综合采用风险评估技术、工程修复技术、化学与生物修复技术等手段,制定严格的生态修复标准,开展矿区生态环境修复。其次,建立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大对重点污染排放企业的监督管理,对于超标排放或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依托第三方机构对污染情节和影响程度进行评估,科学合理确定环境损害赔偿范围;对于造成重大环境污染的企业,要加大环境损害赔偿力度,并严厉查处。再次,建立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制度。针对雾霾等大气污染问题,成立跨区域协同治理机构,统一部署、科学决策,协调相关省份之间的行动安排。

3.建立生态补偿制度

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发展为目标,以省域间财政转移支付为主要方式,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流域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统一。根据生态保护者投入、生态受益者获利、生态破坏恢复成本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科学合理确定生态补偿标准。[16]成立流域生态补偿管理委员会,综合协调各省份生态补偿的监督管理,民主协商生态补偿的重大问题。建立生态补偿纠纷协调制度,以生态利益至上为原则,协调处理好整体利益与地方利益、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建立省域间信息通报制度,加强各管理机构的交流沟通,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等相关信息的互通共享。

(三)追赶型地区:以产业循环为主导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选择性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遵循循环经济理念,充分把握好沿海产业向内陆转移的机遇,积极发挥土地、劳动力、市场的优势,科学规划产业空间布局,有序、有选择地承接产业转移。在项目引进上,要从“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必须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范围内围绕主导产业有选择地引进项目,不断延伸主导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严格审查项目的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等节能环保指标,严禁引进“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项目。在空间布局上,对于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新开发的产业园区,要以物质流和产业关联性为切入点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居住布局、绿地布局,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和循环链接效应,避免盲目、无序开发。

2.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加快发展壮大主导产业和新兴产业,根据产业发展特色因地制宜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方式向集约高效方向转变。围绕项目间、企业间、产业间的物质、能量、信息流动态势,以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循环共生为总体思路,重点加强对煤炭、能源、化工、冶金、建材等产业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梯级利用,构建水资源回收利用、废物资源循环利用、余热余压梯级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企业、园区(基地)。加强农业、工业、服务业、社会领域等层面的共生耦合,逐步构建工农业复合、工业与服务业协同、工农与社会互补、多产业共生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多领域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3.加快培育和发展节能环保产业

节能环保产业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必须将其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建立和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生产运营体系、技术创新体系、管理服务体系和政策标准体系,推动节能环保产业市场化和规范化发展。[7]加快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新型节能材料、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节能产业;大力发展大气治理技术装备、污水处理技术装备、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等环保产业,推进环保新技术、新产品的应用;积极发展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重点加强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旧轮胎、废旧汽车、废旧电子产品的加工处理和再制造。加快建立和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守一批“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推进废物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

(四)后进型地区:以政府引导为重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

1.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扶持的机遇

目前,国家层面已出台多项优惠政策支持资源综合利用、产业园区循环化改造、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城市矿产”基地等项目建设。后进型地区应积极了解国家关于循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精神,制定省市循环经济发展规划或实施方案,确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工程和重大项目,争取国家财政、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支持。国家层面应针对后进型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薄弱等实际情况,专门制定后进型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每年划拨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循环经济项目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

2.完善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

紧密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的相关规定,围绕各行政区域循环经济发展实际情况,加快出台节约能源、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的法规条例,并研究制定水土流失治理、土地荒漠化治理、森林植被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废旧家电间收、污水处理与回用、垃圾排放与处理等方面的地方政府规章,规范企业的生产行为和社会公众的生活方式,提高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意识。

3.健全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加强政府政策引导,建立以政策激励为主、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第一,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落实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严格淘汰生态功能保护区、水源地及其汇水区、城市中心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内的企业;引导企业入驻产业园区,积极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实现废物资源的集中治理、处理与排放。第二,制定循环经济发展的财税政策。每年安排循环经济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和园区的节能技术改造、环境治理设备购置和基础设施建设;针对企业在循环经济科技研发、推广应用项目给予税收优惠,对投资“减量化、资源化和再利用”项目的企业实施税收抵扣。第三,制定后进型地区政绩评价考核政策,切实转变以GDP为核心的地方政府政绩评价考核体系[8],加大资源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与修复等评价指标的权重,以更加全面、综合的视角评价地方政府绩效。

[参考文献]

[1]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以及区域效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8).

[2]国家统计局“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课题组,“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统计研究,2006(9).

[3]商惠敏,李朝庭. 美国合同能源管理融资模式及经验探析与启示[J].科技管理研究,2013(13).

[4]曹光辉,齐建国. 循环经济的技术经济范式与政策研究[J].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2006(5).

[5]沈丽,张攀,朱庆华. 基于生态劳动价值论的资源性产品价值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0(11).

[6]才惠莲.我国跨流域调水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J].中国行政管理,2013(10).

[7]王宁,薛维梁,韩晓丽,王永昌. 山西省节能环保产业制度体系的创新与完善――论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3(8).

[8]申亮. 实施节能减排的地方政府行为研究[J].经济评论,2011(2).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ype Analysis and Paths of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Xi Yongqin Ai Liangyou

[Abstract]Influenced by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geographical lo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re is a big divergence in the development lever of China's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Based the data from 2005 to 2013 , the provincial circular economy development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types: the advanced, the challenged, the chased and the backward. There are different basic conditions and causes of the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in different types of areas, which should respectively apply the differentiation of innovation - driven , institutional breakthrough , industrial circulation and government guidance to improve its paths, and harmonically push China' s circular econom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Keywords]circular econom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type characteristics, improving path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7

1循环经济及其特征

1.1循环经济的内涵。循环经济思想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62年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1太空中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地消耗自身资源才能生存,地球就像宇宙飞船,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地球也会走向毁灭。美国经济学家K?波尔丁最早提出了循环经济概念。循环经济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一种新型的经济管理模式,其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经济活动,走经济生态化运行模式,其目的是协调经济与环境、资源之间的关系,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其基本内涵是指在经济发展中,按照生态学规律,通过资源的循环、高效利用来发展经济,使废物减量,变为再利用资源,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危害,达到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促进经济发展,维持自然生态平衡。

1.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新的系统观。循环经济系统主要由人、自然资源、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要求人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要置身于这一系统之内,将自己作为这个系统的一部分来探寻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从而推动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新的经济观。循环经济以生态学规律为基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更多的考虑生态承受能力。如果资源不能承受经济活动带来的压力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破坏生态平衡,因此在资源承受力之内进行经济活动属于良性循环,才能维持生态平衡。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的本质属于生态经济,其观念是保护自然,维护经济与生态的良性循环。因此提高科学技术时要以有益于环境为基础,不仅要看它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还要看它对环境的修复能力。人在发展的过程中,要考虑对自然的征服,同时更要考虑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新的生产观。循环经济要以低投入、高效率为目标,尽最大可能节约自然资源,达到资源的充分再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因此循环经济要求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原则,减量化原则是说在生产与消费过程中减少资源的投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再利用原则是针对一次性产品来说的,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再循环原则是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使生产出来的产品完成使用功能后能够重新利用,实现资源的再循环。新的消费观。传统经济是物质的单向流动经济,为了促进经济增长大力开发自然资源,结果造成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污染。而循环经济则提倡适度消费,限制一次性消费,注重废弃物的再利用,构成新的消费观念。

2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2.1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减轻环境污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获得了快速发展,但在发展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与资源浪费,使得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矛盾越来越明显。在全球倡导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指导下,我国加大力度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循环经济属于生态经济,尽最大可能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和环境的影响,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

2.2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突破资源约束瓶颈。我国资源虽然蕴藏丰富,但人均占有量低,国内资源正面临供给不足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完全摆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大部分还是借助物质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的。为了减轻经济增长对资源供给造成的压力,走循环经济之路是一条有效途径,有助于实现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从而缓解资源约束矛盾。

2.3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就要降低生产成本,尽可能减少资源投入,使产出率最大化。现阶段,我国资源利用率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我国资源利用率低、资源循环利用率低、资源产出率低等。循环经济有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大可能发挥出资源的价值,从而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国际竞争力。

2.4发展循环经济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进,注重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有助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在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正确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因此要发展循环经济,走科技含量高、环境污染少、资源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

3.1政府出台了多项政策激励循环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循环经济的实践还处在探索阶段,主要是通过设立循环经济试点园区推行。为了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出台了多项激励性政策,如税收政策、节能设备购置和节能技术改进实行部分免征税等,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节能设备在生产过程中的投入,起到了节约资源的作用。为了鼓励资源再利用,实现节约型社会,政府还对城市用生活垃圾发电、农村推行可再生资源等项目,给予税收上的优惠,达到节约资源、减轻环境污染的目的。

3.2循环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循环经济的实现需要法制来保障其健康发展,这就需要相关政府部门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制定出相关的法律法规,如《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环境影响评价法》《资源综合利用认定管理办法》等都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后又相继提出《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等,这些法律法规有助于规范企业及公众的行为,使企业及公众自觉节能、节水等,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从而保证循环经济的发展。

3.3加大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力度。循环经济是新型经济管理模式,对它的认识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目前,国家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加大了对循环经济的宣传,现在循环经济观念已经在社会公众心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同时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走的是试点示范,企业里面一般是推进清洁生产,工业园区发展生态工业园,省、市层面上走循环经济试点,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效。虽然我国循环经济在实践探索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改进。如我国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不重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没有充分把握住循环经济的内涵及作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还没有从整体上制定出总体规划,不能从宏观上科学指导循环经济发展,协调机制不健全。循环经济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我国现有的循环经济立法不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缺乏必要的监督体系,循环经济法律法规制定与实施中,多看重部门意见而忽视了公众和专家建议,未建立起切实可行的评估机制。缺乏技术支撑循环经济发展,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研究为基础,主要涉及到技术与理论研究,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循环经济科学技术的应用明显落后,很多企业还不能独立开发出发展循环经济所需的共性与关键技术。

4构建循环经济管理模式的途径

4.1建立健全循环经济法规制度。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长期以来走的是粗放型道路,要由粗放型生产方式向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提高经济效益,需要一定的时间。通过国外经验可以看出,循环经济发展必须要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促进,用立法来规范企业行为,使企业着眼于长远发展,避免急功近利现象发生。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建立健全立法框架,构建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如我国制定出《节约能源法》,还要制定与之配套的法规。科学制定生产程序,规范生产环节,在源头处严格把关,尽量减少废弃物的产生。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强化废弃物排放收费制度,并提高监管水平,提高发展循环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

4.2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循环经济发展需要技术进步,必须开发共性与实用技术,提高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加大力度开发节约能源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抓好资源节约与替代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绿色制造技术等,将循环经济纳入到企业设计、生产、管理的全过程。循环经济技术要纳入到国家中长期科技计划中去,研究开发具有经济效益好、污染少、资源消耗低的共性技术,如“零”排放技术、生物催化技术等。深入探索不同企业、产品之间的链接技术,生态工业园区设计技术,建立企业网络共享平台技术,工业、农业、物流等链接技术,使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同时引进先进技术,逐步由单个企业的试点扩展到生态工业园,建立生态工业示范园,实现可持续发展。

4.3借助经济手段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调动企业的积极主动性,采用激励机制是一项有效措施。我国企业存在综合利用废弃物无利可图现象,因为使用其他企业的废弃物还要付费,同时国家实行的优惠政策有时落实不到位。因此要深化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最大可能地降低资源损耗。如建立有利于节水、节电的价格体系,可以实行阶梯水费制度,以满足人均基本用水为基础,多用的水提高收费价格,发挥用水价格对节水的调节作用。

4.4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优势产业。目前,我国还处在工业化、城市化发展阶段,肯定会伴随着资源消耗的增长。因此要调整产业结构,建立资源节约型工业生产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有助于节约资源同时又能带动经济发展的信息产业。对资源消耗低、产出高的高新技术产业给予优惠税收优惠,着重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同时坚决遏制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在市场准入方面严格执行环保、能耗、技术等标准。从宏观上加强引导,把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放到重要地位,把节煤、节水、资源综合利用等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统筹布局。另外,还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经济发展,合理布局我国经济区域,构建区域循环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的目的篇8

关键词:循环经济;循环经济立法;框架

中图分类号:F062.1;D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3890(2008)01-0040-04

循环经济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立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在近几年的“两会”上,循环经济成为“两会”热点,引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们的强烈关注。如何把循环经济这种蓬勃发展之势引向更好地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加强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为此“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加快循环经济立法,将循环经济纳入法律轨道;同时,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实质性阶段。2005年3月,总书记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明确要求要加快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全国人大环资委也成立了循环经济立法起草领导小组正抓紧进行起草工作。因此对循环经济立法研究进行适当的总结是十分必要的。

一、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特点

笔者选取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数据系统自1997-2006年11月收录的有关循环经济立法论文进行分类整理,得出图1和表1。通过图1和表1的分析,我们可以从中发现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特点。

(一)立足国情,注意吸取国外的研究养分

中国目前有关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主要集中在介绍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与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概况与构想等方面。应当说,这是中国循环经济研究在法律领域取得成就的集中体现,反映了中国循环经济研究一开始就注意吸取国外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研究的养分,立足于中国实情与加强本土化整合,走上了一条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

(二)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的框架与角度

1. 循环经济立法基本范畴。(1)循环经济立法性质。有学者认为,就手段和机制而言,循环经济法具有经济法和行政法的相关特征和内容;从目的和理念来看,又具有环境法的相关特征和内容。但从立法反应方向来看,它应是同时兼具三者特征和理念的以持续发展经济和有效保护环境为主的新型综合性法律系统。①(2)循环经济立法的必要性与意义。大多数学者对其进行论述主要是偏向于政策性语言,诸如:循环经济的实践提出了新的立法要求,它需要特殊的法律和政策支持,是实现其自身稳定有序发展的内在要求②,是对环保机制进行市场化改革的要求,③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世界环境与资源保护立法的大趋势,有利于尽快建立支撑循环经济的科学体系,有助于中国突破绿色贸易壁垒,参与国际竞争等等。④(3)循环经济的法律价值。有人认为循环型经济社会的法律价值是环境正义,主张人类必须遵循生态法则、维护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平衡,并且主张地球上的每个人,都平等享用干净的空气、水和其他自然环境条件的权利,以及免受环境损害的自由⑤。

2. 国外循环经济立法评述。(1)专门介绍某些国家和地区循环经济立法。德、日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是走在世界前列的,正是由于制定了一套循环经济法律体系,使得它成为世界上发展循环经济最为成功的国家。德国是先在具体领域实施循环经济思想,然后建立系统整体的循环经济法规,而日本是先有总体性的立法,再向具体领域推进,其法律体系主要分为基础层次、综合层次与具体层次三层次。虽然两国推进立法的方式不同,但是两国都是既有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法律,又有一系列具体的法律、法规,从而形成了一个系统、全面的法律体系⑥。关于欧盟循环经济立法,有学者从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废物回收管理和再生能源利用这三个层次论述了其制定模式是以专业型政策计划为主导,系统型和分散型立法各具特色,综合采取了技术推进、经济刺激、法律责任等方法⑦。还有学者归纳了欧盟及其成员国循环经济立法以促进废物的回收利用、回用和安全处置为目的,采取了预防优先和回用、回收利用优先于处置的原则,建立了循环名录等制度⑧。此外,还有学者对荷兰、法国等国家的循环经济立法进行比较,对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一种较好的参考⑨。(2)中、外循环经济立法比较。有学者对美、德、中循环经济立法目的、内容和立法特色进行比较⑩;也有学者考察了加拿大、美国、德国、日本及中国清洁生产立法范围、内容等方面情况{11}。还有学者从法系角度进行比较,然后指出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价值取向应由被动性转向主动性以及建立科学的立法体系等建议{12}。此外,有人将西方清洁生产立法模式分为两种:即污染预防型立法模式和循环经济型立法模式,然后再进行国内外比较{13},这些都为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提供了较好的借鉴。(3)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综合比较。这种比较论述一般都是选取循环经济立法比较典型的德、日等国进行介绍,得出国外循环经济立法具有以可持续发展为目的,遵循3R原则,实行经济―环境利益双赢发展模式等特点。然后再叙述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最后对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提出一些建议或启示{14}。

3. 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概况。关于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现状,在几乎所有的文献中或多或少都有涉及,但大都是涉及目前循环经济立法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有学者从“三循环”角度认为,在企业层次上,废弃条件设置、回收制度确定等问题有待立法规制;在区域和全社会层次上,行政区域的循环经济建设和生态工业园区建设,产业间物质的良性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该层次缺乏规定;复合层次上现有法律、法规零散抽象,缺乏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解决机制{15}。有学者从循环经济立法的阻碍因素来介绍,认为中国目前循环经济立法的阻碍因素有:经济发展因素――使得许多理应强制规定的制度流于形式;传统观念因素――忽视了社会经济长远的发展目标;技术水平因素――循环经济立法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16}也有学者从部门法角度认为,环境保护的一些新理念、新内容还没有纳入到环保法律体系中,现有环保立法仍主要基于末端治理或分段治理,而对减少废弃物的产生重视不够;对环境保护执法和监督机制的规定还不够完善等{17}。还有学者从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动态介绍政策与思路以及地方循环经济立法与区域循环经济立法情况{18}。

4. 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构想。关于中国循环经济立法构想在所有资料中占的比重最多且大都从这几方面阐述。(1)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与原则。有人认为,生态经济学是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内核,生态伦理学是循环经济立法的价值基础,生态主义法哲学是循环经济立法的法理基础。而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原则就是和谐发展,生态安全,责任分担,风险防御{19}。也有人认为,制定循环经济法的指导原则是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实际出发制订符合中国国情的实用法律规定;制度措施要周到有力,具有可操作性;重视经济手段的合理使用与公众参与{20}。(2)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基础与调整机制。有学者阐述了发展循环经济应以效率革命为本、以技术革命为辅,并认为,产权制度与技术创新制度是循环经济立法的基础{21}。也有学者认为法律调整机制的基础是利益平衡,然后提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应包括:行政强制与指导法律手段、经济激励法律手段、公众参与法律手段的综合运用。{22}(3)循环经济立法模式。关于循环经济立法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制定基本法先后的讨论中。主张先制定基本法的观点认为:中国要制定一部反映循环经济发展宏观规律的循环经济基本法,并以此统辖各专项法,实行自愿与强制相结合,根据情况灵活调整两者比例的原则与方法,加强政府推动等{23}。主张后制定基本法的观点认为,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应当采取三步走的分阶段立法模式:先制定废物处置法和资源促进利用法等综合法,修改现有的综合法;再制定有关各种特定物质循环利用的专项法;最后等条件成熟时再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24}。(4)循环经济立法内容。有人认为循环经济立法应包括:1)循环经济的经济激励制度和产品责任制度。2)绿色经济核算体系和干部考核制度。3)循环经济的科学规划制度。4)鼓励绿色消费制度。5)公众参与原则。6)整合已有的“三同时”相关制度{25}。(5)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层次。最主要的观点有:第一,中国循环经济立法体系应当在以下层次上确认:1)在宪法中规定促进循环型社会发展的原则;2)制定循环经济基本法;3)制定废弃物法等综合性循环经济法律规范以及单行法规等;4)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发展循环经济的地方性法规{26}。第二,中国的循环经济立法应当分为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和广泛意义的循环经济立法,对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体系要处理好环境资源基本法与循环经济综合法之间的关系以及循环经济综合法与单项法及包含相关规定的环境资源法之间的关系{27}。第三,中国循环经济法律当属经济法体系,且应由直接管制、间接调控和自我调控三层次规范组成{28}。第四,循环经济立法应当从三个层面的物质循环进行,即“小循环”――企业内部原料和能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中循环”――企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利用,大循环”――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29}。(6)循环经济法律制度内在结构核心、中心与重心。有人认为,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核心就是以可持续发展为立法目的,其中心就是要使主要由政府、企业等组成的主体建构系统与作为产品、废弃物的物质循环系统这两大系统及其各自包含的子系统和谐运行;现阶段的重心,要侧重于确定政府、企业的相关责任,推进清洁生产,逐步规范公众的相关义务并由此初步完成观念上的革新与转变{30}。

5. 循环经济立法案例研究。这主要是对中国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的地区进行立法分析。比如有学者对昆明、柴达木等地循环经济立法现状与中国国内外循环经济立法现状进行对比,阐述这些地区立法的必要性,提出立法目标与构想{31}。

二、简短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循环经济立法实践与理论研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跟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依法治国理念贯彻及学界对它的关注是分不开的。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目前中国循环经济立法还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如:研究思路狭窄,存在从众心理,大多文献都是先简要介绍循环经济基本理论知识,再选取一两个国家与地区的循环经济立法进行描述,然后指出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意见。又如:研究工具陈旧,一般采用比较分析方法,而博弈分析、计量分析等方法几乎没有出现,缺乏跨学科研究意识。因此中国循环经济立法研究任道重远!

注释:

①肖剑等:《节约型社会的循环经济立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②童亮:《论循环经济的立法必要性》,《同济大学学报》,第1期。

③李敏:《论循环经济及其立法研究》,《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

④迟冠群,周珂:《我国循环经济立法必要性刍议》,《南洋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⑤刘芳等:《建立循环型社会法津制度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中国发展》,2005年第2期。

⑥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3期。

⑦吴良志:《欧洲循环经济政策法律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05年第11期。

⑧常纪文:《欧盟循环经济立法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当代法学》,2005年第19卷第1期。

⑨徐静:《德、日循环经济立法》,《经济论坛》,2006年第13期。

⑩陈鹏:《循环经济立法之比较研究――对我国清洁生产法律建设的思考》,《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第5卷。

{11}俞金香:《清洁生产立法的国际比较及借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12}熊哲文:《中外循环经济立法比较研究》,《特区实践与理论》,2006年第1期。

{13}叶华:《循环经济国内外立法研究》,《环境科学与管理》,2005年第3期。

{14}贾庆军:《发达国家循环经济法的构建及对我国的启示》,《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谢军安:《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当代经济管理》,2006年第1期;邱晨:《国外循环经济立法的主要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资源与产业》,2006年第3期。

{15}常纪文:《我国循环经济法制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参见万方数据库系统。

{16}林龙宗:《我国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研究》,《甘肃农业》,2005年第11期。

{17}郄建荣:《环保总局局长:循环经济法律与政策严重缺位》,《法制日报》,2005年9月30日。

{18}齐援军:《基于立法,政策推动的绿色GDP核算和循环经济发展综述》,《经济研究参考》,2006年第51期。

{19}李毅等:《浅谈循环经济立法的理论基础与原则》,《企业经济》,2006年第8期。

{20}孙佑海:《制定循环经济法的指导原则和重点》,《国土论坛》,2006年第1期、第2期。

{21}肖国兴:《论循环经济的路径依赖及其法律安排》,《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4期。

{22}成红等:《论循环经济法律调整机制》,《社会科学》,2006年第4期。

{23}高庆年等:《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几个基本问题》,《法学杂志》;李亮:《发展循环经济应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2期。

{24}蔡守秋:《循环经济立法研究――模式选择与范围限制》,riel.whu.省略。

{25}杨航征等:《试论我国循环经济的立法和制度支撑体系》,《理论导刊》,2006年第7期。

{26}于大伟:《论我国循环经济立法的构建模式》,《经济论坛》,2006年第11期。

{27}梅宏:《论基础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28}俞金香:《循环经济及其法律调整》,《甘肃社会科学》,2003年第6期。

{29}陈孜佳:《循环经济立法若干问题研究》,《南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30}郑世群:《循环经济法律制度的内在结构》,《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上一篇:职工医疗互助保障方案范文 下一篇: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