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6:36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1

一、旅游资源的内涵及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

1.旅游资源的内涵“要对旅游资源有一个客观合理的评价,首先要能精准地认识什么是旅游资源、以及旅游资源评价的主要目的。”[2]目前,国际上对旅游资源没有统一的定义。旅游界专家学者的观点主要集中于:旅游资源等同于吸引物;旅游资源包括旅游吸引物以及旅游产品;经济学家认为只有让人们产生兴趣并为之消费的资源才是旅游资源。总体来说,研究者们认为研究旅游资源应以市场作为出发点,着眼大旅游。国标《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中将旅游资源定义为:“自然界以及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为旅游业开发利用,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3]。可见,旅游者是决定资源能否成为旅游资源的重要主体,旅游资源的认定是与市场紧密相关的,脱离了市场而存在的旅游资源,即“唯资源论”,对旅游来讲,价值甚微。

2.旅游资源的价值属性所谓资源,即对人类可以利用并产生一定功能的物质或非物质的总称。资源具有的价值可能包含文化、科学、效用等方面。然而并不是所有资源都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本质属性和核心价值就是对旅游者的吸引力,离开吸引力,旅游资源就不能称之为旅游资源了。这个本质属性根源于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有用性和基础性,旅游资源能够从不同方面满足旅游者的旅游休闲需要,具有实用价值和经济价值。因此旅游资源价值与其他资源价值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对人产生了吸引,是否由此引发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旅游资源价值评定的目的及意义旅游资源评价,实质上是在旅游资源调查的基础上,对旅游资源进行深入的剖析和研究,它是旅游规划的前提。因为只有当一个地区的旅游资源具备了一定价值,才可进行旅游规划和开发工作。在实际运用中,也是依托评价结果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规划和管理。评定其价值,主要是为政府和开发商投资决策提供合理依据,从而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贡献,使旅游资源管理科学化、现代化。

二、现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优化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政策基础2003年,国家旅游局在1992年版《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基础上做了一定修改,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研究院共同合作制定了现行的《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2014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的宏伟目标,这间接要求旅游资源评价要为开发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完善旅游发展政策,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国家旅游发展政策的更新,同时要求旅游规划和资源评价进行更新。为了适应国家新政策与新时代要求,对现行旅游资源评价做出变革迫在眉睫。

2.现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要素和指标构成目前国标所采用的旅游资源评价体系,主要分为3个部分,即资源要素价值、资源影响力和附加值[4]。在这个评价体系中,评价的重点是资源本身的品质评价,即资源要素价值部分,有5个评价因子共85分,具体如表1所示。由表1可见,该评价体系赋予资源品质方面很大的比重,尤其是“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和“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两者所占分值极高。因此,一些极具历史价值或者自然完整性高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值会很高。而那些区位条件好,易于开发和吸引游客,能够带来持续经济增长的旅游资源的评价值则会相对较低。

3.现行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主要问题尽管现行国标为资源评价提供了一个可行简易的标准,但由于国标在实际运用中的困难、旅游观念的转变、旅游形式不断变化等多重原因,国标中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已很难满足现实需要,不能为决策者提供客观的评价结果。从旅游资源定义的角度而言,它忽略了旅游资源作为经济市场部分的价值;从评价最初目的而言,现有的评价体系未能完整地评价出开发条件和旅游市场部分的价值,也未能全面评估旅游资源的影响,这会间接导致管理当局或投资者做出错误决断,从而影响地区经济发展;从系统科学理论上说,旅游资源个体品质、资源影响力和开发条件这几个评价角度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共同构成区域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不宜分开使用。

三、基于市场要素的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市场要素在旅游资源评价中的重要性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致使旅游资源始终具有动态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对旅游资源科学评价时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资源本身的考虑,还要充分认识旅游市场需求、环境质量、开发前景等各方面的问题。旅游资源价值的组成也是随社会发展动态变化的。从旅游资源的定义和资源评价的最终目的出发,我们可以发现“游客是旅游市场的主体”[5],旅游资源对游客的吸引力有多大,旅游资源的价值就有多大。因此对旅游资源评价而言,旅游市场是旅游资源评价必有要素;市场价值评价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管理当局进行资源管理和相关投资做出投资决策,因此经济效益和可持续利用是投资人和管理当局关注的重点,所以市场要素在旅游资源评价中是至关重要的。

2.旅游资源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1)全面性原则。对旅游资源的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某一方面或者某一个角度,要系统全面地考虑各个可能涵盖的面,例如自身品质、开发条件、市场影响力等一系列内容。(2)层次系统性原则。指标选取不易混乱、交叉、重复,应分门别类,并体现出一定的层次性,以便于之后对选取的因子做出权重判断。各因子的选取应体现系统性,因子之间既有区别又有互补,构成一个整体的评价系统。(3)可比可行原则。即要求评价结果之间存在相互可比性,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可以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能反映旅游资源在这些因子上具有的优势或缺陷;并且要求评价体系建立时数据资料容易获取,易于分析和计算。(4)游客参与性原则。旅游资源最终消费群体是游客,因此游客的参与能加强评价的导向性和科学性。

3.基于市场要素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1)评价指标的建立。依据评价项目和目的,评价指标主要从3个方面选取:1)原有评价指标体系、经典指标体系模型的借鉴;2)采用频度分析法对现有研究、论文、报告的评价指标进行频度统计,采用频度较高的指标;3)通过当面咨询和在线交流的方式征求专家意见,进一步补充验证选取的评价指标。(2)指标遴选的方法。先通过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然后依据所得到的显著性和相关系数的进行筛选。(3)权重确定的方法。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进行指标权重的确定。首先对体系中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依次建立反应各层中因子两两比较的重要性判断矩阵;然后征询参与指标遴选的专家,并综合整理不同专家给出的判断矩阵的数据,得到最终的判断矩阵,并将该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后,得到单因子权重[6];最后建立一个由3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指标设立分两个层级,第一层级包括3个方面:资源个性品性、资源影响力和开发条件;第二层级共18个指标,各指标相互独立,分别反应旅游资源不同方面的价值。其中,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即市场要素中的重要评价因子,其权重体可体现它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重要性。二级指标的评价分值建议为1~10分。

4.市场经济价值的计算方法对市场要素的定量评价,国外目前采用的主要方法有旅游资源货币价值评价法、旅行费用法、费用支出法、市场价值法、享乐定价法等[7]。其中条件价值法(CVM)对游客市场的反映更加直观和可预测,可作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中市场要素部分的评价因子的测算方法。其适用范围广,对未来市场发展和开发程度都可进行有效预测。因此本研究采用条件价值法计算旅游资源经济价值因子。条件价值法的估算,首先是对游客进行问卷调查,然后对样本抽样,得到游客对旅游区平均支付意愿,将得到的结果作为旅游区的门票价格。“同时预测旅游区该年的游客量,最后用平均支付意愿乘以该年的游客数得到该旅游区当年的经济价值。如果要计算未来几年或几十年总的经济价值,则可以折算到具体要评价的时点。”[8](1)支付意愿的测算。假设游客获得一次旅游经历,并愿意为此景观的存在和持续利用支付费用,即消费者支付意愿。支付意愿测算方法目前有两种:连续型条件价值评估和离散型条件价值评估。国内一般采用连续型条件价值评估中的开放式和支付卡两种方式。“开放式提问,调查者根据自己的意愿说出最高支付价格。支付卡格式是指,让游客从一系列给定的备选数据中挑出最大支付意愿;离散型条件价值评估是指抽样调查被访者,一般采用封闭式提问。

四、结语

从旅游资源本质而言,对资源的理解不应局限于传统资源导向下的定义,还应考虑市场要素和经济价值。事实上,旅游资源价值应涵盖资源个体品性、资源影响力和开发条件几个方面。为此,本文对现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体系进行了优化,构建了由资源个体品性、资源影响力、开发条件3个一级指标和完整度、类型组合度、区位条件等18个二级指标构成的旅游资源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结合条件价值法,基于市场经济价值的估算法则,测算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并将测算结果作为市场要素重要的评价依据。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客观,真正为游客的出游和当地经济发展带来有效的参考。当然,本研究还有待将评价体系具体运用于实证,这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完善。此外,通过研究国外旅游资源定量评价的一些科学方法,我们可以大胆预测,从市场评价角度、以经济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在今后将成为我国旅游资源市场价值评价的主要研究方法。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2

关键词:旅游开发;环境保护;问题

旅游,从个人活动、群体行为发展到当今的现代旅游业,已经成为涉及旅游资源、旅游设施、旅游服务、旅游活动等的社会生活方式。旅游资源是指能够吸引旅游者并能为旅游业利用而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自然事物。在旅游业发展中,旅游资源处于基础地位,既是旅游产品的主要组成部分,又是旅游实践中吸引旅游者的直接条件和因素,更是旅游消费的客体对象。不论是文化旅游资源还是自然旅游资源,都是建立在良好生态环境基础之上的。

一、旅游资源开发对环境保护的影响

1.旅游开发对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的影响

非生物类旅游资源包括水体、大气与气候、土壤与岩石等,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载体,又是构成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最基本要素。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游客、车辆、物资等大量涌入旅游地,旅游区出现了水质恶化、大气污染、土地板结、岩石(山体)坍塌等现象,这些对旅游资源构成了严重威胁。旅游对资源与环境的破坏,尤其表现在水体资源与环境方面。

2.旅游活动对生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地球上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不但可以单独成为人类的旅游产业开发和利用对象,而且还与非生物类旅游资源组合,构成了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托或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的总体系。

二、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旅游地生态系统是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同一体。与其他生态系统构成因子一样,一方面旅游资源与环境的演变同样也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基本规律。根据美国生态学家哈定和小米勒提出的生态学三定律,可得出三个结论:

1.旅游地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事物(包括旅游资源及其各个构成因子)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的影响也不是孤立的。

2.旅游活动不能对旅游地生态环境中的生物化学循环有任何干扰。

3.旅游活动影响旅游资源与环境后会产生无数效应,其中许多效应是不可逆的。这三个基本结论给我们提出了对旅游活动进行管理时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根据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在旅游地这个生态系统中,由于旅游区划而对旅游资源进行的分割构成了不同类型的景观单元(即斑块),这些景观单元的空间格局随着生态过程的作用而不断改变。

三、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制度体系

通过立法建立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实现对旅游活动的规范管理,是当前旅游资源保护和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紧迫任务。立法必须建立在深入研究旅游活动对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基础上,必须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遵循资源与环境演变的自然科学基本规律,这样才能保证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达到制定这些制度的根本目的。

1.旅游规划制度

旅游规划是指运用适当的经济、技术手段,对旅游区的旅游资源、人力资源、资金与物力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以确定区域旅游资源的经济开发目标,实现旅游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2.旅游资源与环境影响的评价

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最早为美国所创设。《美国国家环境政策法》规定,对环境质量具有重大作用影响的联邦建议、立法方案和重大联邦行动都必须提出环境影响报告,包括该建议或行动实施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和拟议中的行动选择方案。实施这一制度是对传统决策机制的变革,是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一种新途径和新方法,并已成为国际环境管理一种惯例。

3.旅游容量控制制度

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将人类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之内,是实现系统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要求和首要条件。旅游容量控制制度,是指从这一制度出发,根据旅游承载能力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对进入旅游区(点)人数进行控制的一项管理制度。这个制度在保护旅游资源、实现可持续旅游目标方面十分重要。

4.旅游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

旅游资源与环境共同构成了旅游地的生态系统,保护资源与保护环境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与普通地区相比,旅游区的环境要求更高。因此,要建立环境资源与环境保护制度,加强对旅游区旅游资源与环境消长情况的监测,并按照更加严格的环境质量标准,做好旅游区的环境治理工作,保证旅游地的优良环境,给游客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

参考文献:

[1]杨贵华.旅游资源学[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

[2]http://eedu.org.cn/Article/es/esbase/resource/11/6457.html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3

关键词:旅游资源;甘肃旅游业;竞争优势;钻石模型

甘肃旅游资源赋存丰富种类齐全,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于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和西部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003年以来,旅游业对甘肃经济的贡献率稳步上升,从1.67%增长至2015年的14.37%;旅游业区位商从0.49上升至2015年的3.01。如表1所示,2007年以来,甘肃旅游业区位商持续大于1,说明旅游业专业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形成了一定的比较优势(安虎森,2004)。如何将比较优势转化为可持续的产业竞争优势是目前甘肃旅游业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本文以资源基础观为理论基础,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并运用钻石模型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成要素,进而探讨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

一、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基础观认为组织的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所拥有的资源,资源包括各种有形资源、无形资源和能力。资源和能力能否产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其价值、稀缺性、不完全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Berney,1990)。资源基础观对于分析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根据资源基础观,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在于旅游资源具有异质性与不可移动性。由于异质性和不可移动性,形成了旅游资源的价值,使它变得稀缺,并且难于模仿和无法替代(如图1所示)。具体而言:(1)旅游资源的形成依赖于特定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是漫长的历史积淀的产物。甘肃地处青藏高原与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之间的过渡地带,黄河横贯甘肃913公里,流水作用形成的峡谷、丹霞地貌和土林分布于两岸,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如永靖黄河三峡、景泰黄河石林等。甘肃自古以来便是我国中东部地区和、新疆、中亚地区往来的陆路交通要道。汉唐以来,这里成为重要的国际商贸通道和文化交流通道,各国的语言、文化、宗教、艺术在此R集,形成了富有地方特色的丝绸之路文化。在河西走廊地区集中存留了大量珍贵的丝路文化遗址和遗迹,如玉门关遗址、悬泉置遗址、锁阳城遗址、骆驼城遗址等,其中敦煌莫高窟、嘉峪关长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旅游资源往往是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复合体,具有复杂的组合形态。甘肃地形狭长,自西北向东南依次为河西沙漠绿洲、陇中黄土高原和南部高原山地,自然景观的分布种类齐全。根据考古发现,甘肃历史上保存有非常完整的农耕文化。距今8000年-5000年的大地湾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距今5000年-4000年左右的马家窑文化和距今4000年左右的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甘肃生活着回、藏、蒙古、土、撒拉、东乡、保安、裕固、哈萨克、满等10个定居少数民族,各民族在饮食、节庆、宗教、居住、服饰等方面具有不同特点,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文化。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织,造成甘肃的旅游资源在地域组合上呈现出复杂形态(程胜龙,陈思源等,2008)。

二、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要素分析

发展旅游业是一项涉及多个领域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旅游资源的赋存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但它并不是决定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因子(郭晓东,周江等,2011)。战略学者波特通过对10个国家100多个产业长达4年的实证研究发现,产业所处的地理区域与环境,在形成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提出“钻石模型”来分析某国或地区所具备的特殊条件是否能使某一产业蓬勃发展。该模型由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表现、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与竞争四个关键要素构成(见图2)。此外,还包括政府和机会两个辅助要素。“钻石模型”中的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六种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复杂的系统,共同决定了产业的竞争优势(Porter,1990)。

1.生产要素。生产要素主要指资源与技术,包括劳动力、土地、自然资源、资金、实体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行政基础设施以及科学知识等。从资源条件看,甘肃旅游资源赋存丰富并且富有特色,目前拥有部级旅游资源132处。其中,部级风景名胜区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20处,部级森林公园23处,国家地质公园10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4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2处。甘肃旅游资源总丰度在全国处于中间位置,旅游资源组合的空间分布相对平衡,旅游资源的总体优势度为182,在全国位于第5位,具备了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王凯,1999)。

波特(1990)认为,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那些需要持续与大量投资的要素和专业化要素,如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科技基础等。甘肃旅游业要形成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具备自然资源、劳动力等基本的生产要素还不够,必须培育与旅游业相关的高级生产要素。由于经济条件、教育水平、地理位置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甘肃从事旅游业研究的高端人才比较缺乏,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技术基础较为薄弱。此外,相对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是制约甘肃旅游业发展的瓶颈因素。

2.需求条件。需求条件指国内市场对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状况,如是否存在大量精明而挑剔的国内顾客、顾客的需求是否能在其它地方获得满足、顾客是否有特殊的专业化需求。在国内市场的规模可观时,国内市场会给企业预告一个清楚的客户需求图像,那些挑剔型的客户会促使企业加快创新(Porter,1990)。因此需求状况分析有助于企业克服惰性,感知竞争的新方法和新机会,保持创新活力,朝更进步的产业区间迈进。由于敦煌莫高窟、夏河拉卜楞寺享誉世界,甘肃成为我国最早对外开放旅游市场的地区之一,形成了以港澳台、日本、韩国、东南亚和部分欧美游客为主的国际客源市场(李巧玲,王学军等,2009)。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入境旅游者人数呈下降趋势,国内游客数量增长迅速。2013年,国内游客首次突破1亿人,2016年接近2亿人,形成了以国内游客为主,海外游客为辅的市场格局(见表2)。

3.相关和支持产业。旅游业的相关和支持产业是指那些与景区、旅行社等核心产业共享资源、生产环节存在链接或具有互补性的产业,如宾馆、餐饮、交通运输、仓储、通讯、食品加工、金融、保险等。由于旅游业的后向关联度大于前向关联度,所以交通运输、仓储、住宿餐饮、租赁、商业服务等产业部门提供的中间投入成为影响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王丽,石培基,2007)。2015年,甘肃住宿餐饮业投资170.01亿元,比2014年增长61.43%;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投资814.89亿元,比2014年增长3.48%,对于甘肃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显著的带动作用。

4.企业战略、结构与竞争状态。企业的战略、组织结构以及竞争状态,是影响产业发展的重要条件。本地企业间的竞争会促使企业降低成本,改善品质和服务,并创造新的产品和工艺。近年来甘肃旅游企业数量发展较快,根据甘肃省旅游发展委员会的统计,截止2015年,甘肃旅行社数量达到523家;拥有A级景区231家,其中5A景区4家,4A景区81家;星级饭店达到377家,其中三星级以上271家。随着旅游市场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新需求不断涌现,旅游企业需要转变经营理念,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强休闲、度假、生态、乡村、体育、探险、中医药养生保健等特色产品的开发,促进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

5.政府。政府的角色是制定产业政策、完善法律法规,以鼓励竞争、刺激创新等方式发挥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Porter,1990)。旅游业发展初期,政府主要负责基础设施建设,编制旅游发展计划和管理维护。旅游业兴起或蓬勃发展时期,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进行旅游相关立法和行业规制。旅游业成熟期,政府的职能是协调不同区域、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的利益关系(安虎森,2004)。2010年,甘肃省委省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培育成为现代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和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2014年出台《丝绸之路经济带大景区建设规划纲要》,提出在全省旅游资源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基础较好的景区,规划建设20个大景区;国家十三五旅游规划提出特色旅游功能区推进计划,其中,秦巴山区、六盘山、祁连山三个生态文化旅游区建设,为甘肃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持。

6.机会。产业发展的机会,通常来自经济、技术、政治、社会环境方面出现的重大变革或突破。机会因素可能会引起产业结构调整,其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方式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变为创新驱动,旅游业作为“无烟产业”,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绿色、环保型经济的理念,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2015年3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正式颁布并实施,为甘肃旅游业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三、甘肃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构建路径

1.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条件。(1)加快旅游交通网络建设。由于地形限制,甘肃的旅游景区自西北向东南分散于1600多公里的狭长地带,游客需要克服空间距离的成本比我国中东部地区高许多,因此,完善空港、铁路、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做好通往景区道路与高速公路、铁路、机场及国省干线的合理对接十分重要。(2)对旅游资源开发进行科学规划与合理布局。重视梳理旅游资源赋存及类型,突出丝路文化、民族风情、黄河风情等资源特色,同时,加快旅游资源的保护修复工作。(3)加强旅游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育,提升旅游专业化水平,这是甘肃旅游业形成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要素条件。

2.积极开拓国际客源市场。首先,加强对国际客源市场的细分,重视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客源市场开发,打造“精品丝路、绚丽甘肃”的国际旅游品牌形象。其次,对旅游市场需求动态进行分析,重视旅游探险、养生保健、研学旅行等特种兴趣市场的开发。

3.加快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相关和支持产业的持续创新和升级对旅游业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形成具有重要支撑作用。随着大众散客市场的日益增长,需要加快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相关和支持产业的转型升级,推动汽车营地、第二住宅、旅游保险等新业态的发展,不断完善旅游产业链,充分利用关联效应助推甘肃旅游业实现可持续竞争优势。

4.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1)推进旅游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引导民间资本、社会资本和外商资本参股旅游企业。(2)创新景区管理体制,以知名度较高的旅游景区为载体,发展集多功能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型旅游集团,增强旅游企业的专业性和区域性。(3)鼓励中小旅游企业的体制机制创新,提高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和竞争力。

5.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波特(1998)认为,虽然竞争越来越全国化和全球化,但是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通常还是在地方上。竞争优势仍取决于高度专业化的技能知识、机构、竞争者、相关企业和精明的顾客是否在特定的地点集中出现。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政府的引领、协调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协同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机制。

四、结语

旅游业是国际公认的扶贫富民产业。在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甘肃应充分利用这一新的发展机遇,不断优化旅游业生产要素、重视国际客源市场的开发、加快相关和支持产业转型升级、推进旅游企业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充分发挥政府对旅游业的引领作用,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具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助推甘肃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参考文献:

[1]安虎森.区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26-409.

[2]Jay Barney.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1, 17(1):99-120.

[3]程胜龙,陈思源,马交国,周武生,王乃昂.甘肃旅游资源类型及其空间结构研究[J].人文地理,2008,23(4):105-111.

[4]郭晓东,周江,周恬羽.甘肃省旅游产业集群的构建与发展[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2):190-194.

[5]M. E. Porter.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2):73-93.

[6]王P.中国主要旅游资源赋存的省际差异分析[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9,15(3):69-74.

[7]迈克尔・波特.竞争论[M].高登第,李明轩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34-341.

[8]王丽,石培基.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7,23(1):68-72.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4

1 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目的与评价方法 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和旅游思想,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潮流。生态旅游资源是生态旅游产生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和开发价值的大小。因此,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科学评价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开发的首要问题,评价的目的就在于确定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质量,评估现有生态旅游资源在旅游地开发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明确旅游地的性质,为生态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提供理论基础,最终实现地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旅游资源评价关系到旅游资源开发程序、规模和方向,是进行旅游区划和规划的前提[1],而评价方法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评价的客观性与准确性。定性评价可以直观地反映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但具有主观性;定量评价较为科学合理,但评价过程较为复杂。为了更好地评价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状况,本文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AHP)是一种将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其基本思路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复杂系统分解为不同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系和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由目标层、准则层、项目层(或方案层)等构成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并最终将系统分析归结为最底层相对于最高层相对重要程度的权值或相对优劣次序的问题[2]。而层次分析法的关键还是在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2 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标准 评价指标,即对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维度。评价指标的构建是生态旅游资源评价的基础性工作,也是评价结果科学合理的关键。根据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分布情况,评价指标体系包括资源价值、景点模式和旅游条件等3项评价综合层。其中,资源价值分为观赏特性、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等3项评价项目层;景点模式分为景点组合、环境容量等2项评价项目层;旅游条件分为交通通信、饮食、旅游商品、导游服务、人员素质等5项评价项目层。一些评价项目层又分出一些评价因子层,见图1。这样,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评价体系就由3个评价综合层、10个项目层和11个因子层所组成。与评价指标相关的就是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强调的是从•562•哪些方面对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而评价标准注重的是在各项指标上生态旅游资源应该达到的水平。根据上述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标准见表1。 2 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分析 2.1 评价原理 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评价,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后需构造判断矩阵,即在各层元素中进行两两比较,以获得指标重要性评价的矩阵。一般而言,CR值越小,判断矩阵的一致性越好,评价结果也越客观公正;如果CR≤0.1,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此时的评价结果也是可以接受的。2.2 评价结果通过专家意见法,各层级指标两两比较获得的判断矩阵如下(指标重要性赋值参考见表3): 根据上述判断矩阵以及评价原理,可计算得到各个层次评价指标的相对权重,计算结果为:10:0.199→0.037根据上述结果计算最大特征值,并根据式(4)进行一致性检验,所有CR均小于0.1,因此评价指标及权重分配具有合理性。于是,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模型可表述为根据评价模型以及生态旅游资源各项指标的评分可以计算得到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得分为A=90.853,属于一级,即世界级。即武陵源拥有良好的资源基础,且生态旅游资源的级别很高,适合进一步开发生态旅游。 3 结语 生态旅游作为新型、低碳、绿色、可持续的旅游模式,对武陵源乃至张家界的旅游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拥有世界级的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实施生态旅游发展战略的良好条件。“世界级”要求武陵源生态旅游的建设具有高层次、高质量的定位,否则就会与生态旅游资源的等级不配套、不协调,从而引起重大的社会、经济损失。目前武陵源存在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生态旅游形态发展严重不足等问题[4-6],造成了旅游资源的极大浪费,这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发展形态。因此,武陵源必须即时转变发展思路、提升定位,制订与世界级生态旅游资源相适应的生态旅游发展规划,真正打造世界级的旅游精品。从生态旅游资源的评价值可以看出,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地目前处在世界级的中等位置,并没有特别大的优势。若武陵源生态旅游资源及环境、旅游条件等持续恶化,则会降低世界自然遗产地的价值,从而脱离“世界级”行列。因此,在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一定要加强资源的保护和良好旅游环境的塑造,从而为武陵源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保障。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规划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11018902

1 引言

2013年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文件中出现了“要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样的诗意文字,随之而起的“美丽乡村”建设也催热了各地的乡村旅游经济,不少旅游项目纷纷上马,在带动当地旅游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近距离重复建设和同质化竞争等问题。旅游空间结构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体现了旅游活动的空间属性和相互关系,是区域旅游发展状态的重要的“指示器”。我们认为乡村旅游发展如果不注重空间的合理规划布局,势必将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损害,最有效的方式就是通过空间结构规划引导,实现旅游资源的合理组织和旅游项目的有序开发。

2 现状概述

磐安县维新乡东临仙居,南与高二乡相邻,西与盘峰乡相连,北与方前镇、大盘镇接壤。下辖8个行政村、28个自然村,乡域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核心旅游区8.1 km2,自然保护区42.51 km2,总人口2561人(规划当年)。在本次规划制定之前,维新乡旅游尚未形成产业,旅游资源基本上闲置,旅游业处于原始、自发的状态,境内游客大部分是磐安县境内自发出游、踏青、采风等活动的散客。

3 旅游资源分析

根据国家旅游局颁布的旅游行业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03),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共有8个大类,17个基本类型。

3.1 数量与质量评价――旅游资源种类较丰富,类型较齐全

通过对维新乡具有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的全面考察,我们发现维新乡乡村自然旅游资源包含了乡村地文景观、水域景观、生物景观等,是开发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健身旅游的良好基础,人文类旅游资源以乡村遗址、古民居、乡村休闲农业等为主,以地方习俗、宗教场所、名优特产等为辅,是开展文化旅游、民俗旅游的重要载体。

3.2 品位度、珍惜度评价――旅游资源特色不够鲜明,缺乏知名度

维新乡旅游资源真正称得上全国范围内独有或世界范围内罕见的不多,各景区组成要素特色不够鲜明,旅游资源知名度不高。与周边旅游开发比较成熟的尖山镇、高二乡等相比具有同质性和相似性,给大多游客的感知形象相同。因此,从发展的角度来看,不具备长期的垄断性优势,须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保持竞争力。

3 组合度评价――自然和人文景观组合较好,旅游资源的互补性和包涵性较强

维新乡旅游资源组合度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部的马家坑行政村,各景点间的距离基本介于“1 km

4 旅游资源开发评定

为便于现状各类资源之间的整合和旅游规模效应的产生,根据各旅游资源之间的空间联系性与通达性,规划将整个维新乡区域内资源划分成以四条脉络结构:丁埠头村沿线、马家坑村沿线、西溪村沿线、龙溪村沿线。通过分析评定(表1),丁埠头村沿线(东仙路线)乡村旅游资源级别较高,配套设施较完善,易于开发,交通条件好,便于客源进入,可作为主要开发对象;马家坑村沿线,尤其是王大坑村附近山水旅游资源较为集中,等级高,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应作为重点开发对象。我们认为尽管维新乡旅游业起步较晚,通过统一规划,合理、有序的开发建设,吸取其他地方旅游开发经验教训后,必能发挥后发优势。

5 旅游空间结构规划引导

本次规划总面积为50.61 km2,其中:自然景观保护区42.51 km2;核心旅游区8.1 km2,为本次规划的重点旅游区域。由于规划范围广、面积大,在旅游开发中不能面面俱到,因此规划必须有重点,有主次。规划从资源的空间邻近性、整体性、系统性、有机性等原则出发,运用“点―轴”渐近扩散理论,使维新乡旅游开发以乡政府所在地为“增长极”(即中心),沿着四条“生长轴”(即四线)渐进式推进,由此形成维新乡“一心、四线、六区,八景”的空间结构布局模式(图1)。

5.1 “一心”――一个增长极

利用乡镇府所在地丁埠头村的地理位置和现有新农村建设基础的优势,形成游客接待中心,使之成为维新乡境内的核心“增长极”,增强维新乡的空间吸引力和聚客力。

5.2 “四线”――四条生长轴

根据维新乡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交通条件以空间关系确立的四条生长轴(线路)呈“长”字状分布,分别为西轴(后阁村―丁埠头村―溪下路村―新渠村),中轴(丁埠头村―龙溪村―王大坑―犁壁岩―马家坑村―山亩田),北轴(丁埠头村―西溪村―上卢村),南轴(丁埠头村―竹园岙―半山―廿四尖背)。四条轴线把区域内部的节点要素有机联系起来,成为区域空间结构的主要骨架。待核心增长极发展成熟之后,利用其核心辐射作用将开发重点转向轴线,促进旅游空间要素向四周扩散,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控制开发范围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

5.3 “六区”――六大功能片区

通过点状增长,线状连接最终实现面状拓展,点、线、面相互联动形成六大功能区,即井潭神象探险区、现代农业观光区、乡村风情体验区、竹海休闲度假区、高山生态养生区。整个旅游空间结构体系布局合理、层级分明、结构优化。

5.4 “八景”――八个主要景点

将维新乡的重要旅游景观塑造成“维新八景”,即溪炉晚照、溪谷探源、农家问茶、竹海听涛、高山农韵、古木遗风、龙潭仙踪、廿四尖眺,突出维新乡村旅游特色及对外吸引力,避免空间布局竞争。

6 结语

维新乡作为磐安县第一个进行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的乡镇,在规划编制完成后,遵循 “点―轴”渐进扩散模式,依托丁埠头村沿线的灵江源漂流项目(丁埠头村――上塔村溪炉港流域)启动拉开了乡村旅游开发的序幕。经过5年多的建设,漂流所在的灵江源森林公园已打造成集峡谷观光、休闲运动、乡村体验、生态养生、避暑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型旅游区,旅游开发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这其中空间结构规划的引导作用必不可少。王大坑村、溪下路村率先成了该景区开发的受益者,吸引了众多慕名而至的外地游客,乡村旅游正成为当地旅游新的吸引力和经济增长点。由此可见,今后维新乡的旅游开发如能继续以空间结构规划为“指示器”,以空间为平台,以项目为支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推行特色项目建设,有序推进,避免遍地开花,必能实现其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伟,戴 军,陈 斌.自然资源型乡村旅游开发与空间规划策略研究:以东海县温泉镇规划为例[J].华中建筑,2013(8).

[2]晓 娜.基于“点―轴”开发理论的皖北旅游区旅游空间布局[J].宿州学院学报,2011,26(7).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6

关键词:宁夏特色旅游;金融支持;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07402

宁夏作为中国唯一的回族自治区,在发展旅游业上具有区域比较优势,自然条件好,人文条件独特,地域条件优越,旅游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特色旅游业发展高度重视,并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提出要“在服务业发展和特色旅游业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此间,学界已有数篇探讨宁夏特色旅游方面的文章,但其中大多是从经营管理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本文借鉴各类研究文献并通过本人对我区旅游企业的调查研究,从金融角度对我区旅游企业在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和分析,提出加大金融支持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够在推动宁夏特色旅游建设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1 现状分析

1.1 基础设施落后,总体水平较低

与旅游先进省区相比较,宁夏旅游基础设施落后,受大交通的瓶颈制约,旅游交通的费用、时间成本居高不下,而便捷性严重不足,游客“进不来、散不开、出不去”的现象普遍存在;旅游精品不够,目的地产品不多,旅游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落后,对游客吸引力小,游客停留时间一般较短,多为2-3天;宣传不够,知名度不高;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对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无法充分显现。旅游总收入占地区GDP的比重相对较低,对宁夏自治区的GDP的贡献仅为3.8%,远远落后于其他省区。

1.2 融资渠道单一,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

据调查,宁夏旅游企业多为事业单位,只有黄沙古渡和镇北堡西部影视城属完全民营企业。企业所需生产经营资金多采用内源式融资方式解决,较少采用银行信款或股票、债券等外源式融资方式筹措。由于企业融资渠道非常单一,企业为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增加具有区域特色旅游项目所急需的资金难以满足,特色旅游建设发展缓慢。作为经济落后的省区,宁夏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较差,影响招商引资等渠道融资的实现,旅游业缺乏自我滚动发展的后劲,其社会化、市场化、规模化程度很低,招商引资、多渠道融资不畅,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已经成为制约宁夏特色旅游业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

1.3 政府高度重视,宁夏特色旅游业发展前景良好

2007年自治区党委第一次提出“把旅游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发展,把宁夏建成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胜地”,并写进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报告。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在几次重要讲话中,都强调要加快旅游业发展。《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两山一河’、‘两沙一陵’、‘两文一景’等独特资源,引进大企业深度开发,突出‘长征故地胜利游’、‘大漠长河观光游’、‘回乡风情体验游’、‘西夏古国探秘游’等特点,在国内外打响‘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从自治区层面看,已把旅游作为服务业的龙头产业来发展,作为宁夏第三大优势特色产业来培育,作为宁夏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来建设。从五市来看,都把旅游业列为主导产业或重要产业。各地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氛围正在形成。

1.4 旅游企业增加较快,相关的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近年来,宁夏旅游业发展加快,从旅游机构建设来看,市县区旅游机构增加到了25个,自治区旅游质量监督管理所获准成立。从旅游接待单位看,A级景区达到23家,旅行社达到96家,星级饭店达到59家,注册导游员达到1680人。从旅游开发和市场营销政策看,许多市县、景区都制定了旅游包机、专列及旅游组团等奖励政策,还有不少市县制定了旅游考核奖励办法,这些政策已经和正在发挥着重要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旅游企业的资本构成单一

大多数旅游企业属于国有独资企业,除了获得政府的资金支持外,主要依靠内源式融资方式解决资金需求,资金规模有限,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致使基础设施的更新改造滞后于市场需要。

2.2 融资渠道不畅,资金缺口大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旅游业的重视,虽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宁夏旅游业开发起步较晚,旅游景区(点)服务设施滞后,要有大量的旅游前期投入,迫切需要较多的资金用于资源开发,增加景区内的基础设施。但目前旅游企业难以从金融机构取得信贷支持,从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也非常有限。

2.3 旅游企业规模普遍较小,资信等级较低

旅游企业规模小,管理水平难以提高,通过改善经营状况打造品牌能力不足,难以将宁夏的优势旅游资源转化为优势生产力。企业资产规模偏小,造成信用水平不高,对于投资者来说,资金安全性小,因而难以吸引广泛的社会资金。

3 原因分析

3.1 资产性质特征导致融资难

旅游企业实物资产的通用性普遍较差,比如,游艇、揽车、索道等属旅游行业的专用设备,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债务,需要变现时,社会需求量小,价值损失较大,因而难以以此做为债务抵押品筹措资金,或只能以较大折扣做为抵押,降低了旅游企业筹措资金的能力。另外,旅游企业的土地多数属于国家划拨,企业对土地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不能做为抵押品借款,在此条件约束下,旅游企业通过银行取得商业贷款的难度很大。

3.2 旅游企业规模小,资产净值低,金融机构融资风险大

当前,我区旅游企业家数众多,普遍规模较小。我区的旅行社已达到96家,星级饭店达到59家,开放游泳景区(点)60多个,各企业单位各自为政,资产规模小,在这种情况下,金融机构为保证其贷款的安全性所进行的监管成本势必大量增加,导致其预期收益不高,因此造成金融机构对旅游行业贷款的动力较小。

3.3 投资工具缺乏,无法引导社会闲散资金参与旅游企业经营

现代企业充分利用股票、债券等投资工具来筹措资金,这种方法能在短期内筹措到大规模的生产建设资金,将闲散的社会资金汇入生产性企业,使企业能抓住机遇,快速发展。总的看来,我区旅游企业目前在这方面还是空白。其主要原因是不能满足发行各种证券所必须具备的条件,普遍存在资质低、资产质量不高、公司治理结构不规范等等问题。

4 解决措施

4.1 鼓励资产评估机构和担保公司等中介机构合规经营,为旅游企业提供信用支持

在现有旅游企业资产状态下,首先,可以充分发挥资产评估机构的作用,对土地使用权和商誉、品牌等做出公正的准确的定价,解除金融机构贷款的故虑。但我区目前尚缺乏权威的具有较高信誉的资产估价机构,该行业中出现的一些违法行为严重地损害了他们的声誉,削弱了其服务社会经济生活的作用。政府应制定措施,鼓励帮助资产评估公司合规经营,消除不良影响,重新取得社会的认可,给社会各界特别是金融机构提供准确及时完整的各类信息。

其次,注重发挥担保公司的作用,担保公司通过对融资企业进行专业化的全面调查,在掌握了借款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财务状况和资信水平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信用担保,一旦发生违约情形,由担保公司负责偿还借款。

4.2 整合旅游资源,实现规模化经营

金融机构决定是否贷款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是企业的资产净值。企业的资产净值越高,其所发放的贷款的风险就越小,因而金融机构就越愿意提供贷款;反之亦然。因而,通过整合我区的旅游资源,集合目前上百家的小企业形成一个大型的旅游集团,壮大企业资产实力,将会一举改变目前旅游企业融资难的困境。

4.3 拓宽融资渠道,增加投资工具品种

资金是我区开发特色旅游的最大瓶颈之一。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理应在我区特色旅游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应大力开拓融资渠道,增加包括债权、股权等融资方式,也可通过发行债权等证券方式公开向广大投资者筹措资金。虽然目前情况下,最可行的融资方式还是债权融资,但是通过发行有价证券的方式具有其他融资方式所不具有的独特优势。从筹资效率上讲,公开发行证券能够在短期内迅速筹集到企业发展所需的巨额资金,这是其他融资方式难以达到的。另外,从心理学角度讲,投资者在对旅游企业投资后,必然会关注其所投资的旅游企业的发展,当他们选择旅游路线时,无疑宁夏会成为其备选的游览景区之一,这对提高宁夏特色旅游的影响力、增加游客资源,进而推动宁夏特色旅游的快速发展都非常有利。

更进一步说,宁夏旅游企业整合后,可通过发行股票上市融资,这种方式同样能够大大提高宁夏特色旅游的国内外知名度,扩大宁夏特色旅游的经营规模和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融资方式的缺点是发行程序复杂,发行所需时间较长,各方面的要求高,目前我区旅游企业的整体情况与上市要求的条件相差甚远,不论是企业治理结构还是资产实力均有待于改善,因此这种融资方式只能是我区旅游企业目前改善经营不懈努力的一个奋斗目标。

4.4 政府提供信用担保

政府担保对顺利发行证券和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具有重大作用。在目前旅游企业资产底子薄,公司治理还不完善的条件下,要通过发行证券或取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支持难度非常大,如果政府能够出面提供信用担保无疑是最有效的解决旅游企业融资问题的途径之一。

4.5 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宁夏特色旅游建设

政府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设立专项发展特色旅游基金,用来支持我区特色旅游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品牌建设和对外宣传工作等等,从政府财政角度直接对特色旅游进行政策性扶持,见效快,且对社会资金的投入具有引导和带动作用。

4.6 加强制度建设,提高监管力度,确保资金安全

在目前社会信用环境较差的条件下,对特色旅游的资金使用状况应当给以充分的重视,防止资金的浪费或不法侵占。旅游行业有其自身的特点,应当针对其特点制定出操作性强、效率高、有利于监管的资金使用的制度安排,可以通过指派投资者代表做为公司的独立董事全程监管资金的使用情况,同时通过制定奖惩制度鼓励旅游企业的管理层安全有效地运用资金,以此保障我区特色旅游业的平衡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国林.宁夏经济发展新视角[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6.

[2]杨德勇,吕素香.区域金融发展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3]王正伟.城市本体论[M].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7

一、巴里坤县旅游资源现状及评价

(一)方法简介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alHierarchyProcess)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2]由于层次分析法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系统性、灵活性等特点,十分适用于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目前已广泛应用于旅游研究领域。AHP常根据问题的要求和性质将其逐层分解,构建成一个层次结构模型。将由上级指标支持的下级指标体系中的各个因子“两两相互比较”,并根据9级标度法对各个指标的重要的程度进行赋值,得出各层级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再以比较所得标度为元素构造出判断矩阵A。判断矩阵虽然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一对因子对目标影响程度大小的差别,但是由于思维具有主观性与片面性,使得出的分析结果难免在一定程度上前后不完全一致,因此需要检验和调整判断矩阵,使其具有满意的一致性(CR<0.1)。再由最高层到最低层,逐层计算各层次中每个因子相对于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性权值并加以排序。最后,对层次总排序也要进行一致性检验,防止出现的最终结果由于综合而引起的较严重的非一致性。[3]

(二)应用研究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巴里坤县旅游资源进行评价,依据GB/T18972-2003中的旅游资源评价标准,参考相关领域研究文献,结合巴里坤县旅游资源实际情况,建构巴里坤旅游资源评价层次结构图(图1)。最后据其权重排序,以100分按权重赋予各个因素分值,并按照以上标准进行评价综合评价得到一下结果,表1.

(三)结果分析1.从综合层来分析,资源条件的综合评价值为61分。表明巴里坤县旅游资源类型多样,资源的组合度较高,整体规模体量适当,整体资源条件较为理想。区位条件的综合评价值为24分,说明巴里坤县区位条件较差,由于其距离我国发达的客源市场距离较远,同时自身的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造成巴里坤旅游的进入性较差,这也极大制约了巴里坤旅游的发展。2.从项目层来分析,资源条件方面,观赏价值30分,得分最高,说明巴里坤的旅游资源禀赋较好,观赏性强;文化价值15分,表明巴里坤的历史文化资源较为丰富,丝路文化特色与少数民族文化具有较高吸引力,但与自然资源相比有一定差距,这也反映了巴里坤“大自然、小人文”的旅游资源现状。环境舒适度与科学价值分别为9和7分,表明巴里坤县旅游服务及配套设施薄弱,自然景观资源的的科学展示与科普路线打造方面做得较差。从区位条件方面来看,通达性为13分,说明巴里坤地区交通通达性较差,由于缺乏专门的旅游公路,并且景区内部的人行步道与旅游交通设施也极为缺乏,造成目前巴里坤的景区可进入性较低。与周边旅游地关系为8分,表明巴里坤缺乏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同时较为相近的旅游资源造成对游客吸引力的下降。3.从因子层分析,资源条件方面。旅游资源的愉悦度、奇特度、完整度及历史文化得分较高,为11、9、10和8分,表明巴里坤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较高,尤其是自然景观资源观赏价值高、独特性强,有很大的开发潜力。其他项如科普教育、宗教文化、配套设施完善度等分别为3-5分,表明巴里坤的旅游资源开发水平低,文化附加值不高,自然景观与民族文化没有很好地融合,加上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与陈旧的经营理念导致了目前巴里坤旅游发展缓慢。区位条件方面,交通条件、与客源地距离、与周边景区距离及与周边景区差异评价分数基本都为5分,普遍较低,反映出了巴里坤旅游的主要短板之一。由于哈密市经济水平不高,目前没有完善的支线机场,兰新高铁仍处于建设中,距离开通尚需时日,目前只有普通列车,干线公路状况虽然较好,但景区直接连接干线高速公路的旅游道路与景区之间的旅游公路很少且等级较低。同时缺乏与周边县市的旅游合作与资源整合,使得巴里坤旅游景区小、分散广、产品竞争力弱,无法打造出经典的旅游产品。

二、巴里坤县旅游资源开发策略

从巴里坤的旅游资源评价不难看出,该县的旅游资源质量较高、条件较好,但区位条件与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因此对巴里坤的旅游资源开发要从这一实际出发,做到以下4个方面,实现巴里坤旅游的快速发展。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巴里坤县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基础设施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差距较大。因此,应当提升巴里坤县的重点景区的道路、水、电、厕所、垃圾处理和环卫等旅游基础设施的水品,推进地区旅游开发。同时应当统筹旅游专用公路的规划和建设,完善交通服务配套设施建设。[4]认真落实交通发展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逐年实施旅游道路建设,构建完善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此外,还要重视干线公路与旅游景区间的专线旅游公路、主要旅游景区间的连接公路,逐步开通景区营运线路,形成便捷的旅游环线。加快实施旅游标识标牌专项工程,逐步提高联通主要旅游景区的道路通行能力,完善省道、市区道路旅游线路的交通标志及指示牌,凡公路沿线的A级以上景区都应设立规范化的旅游景区交通指示牌。[5]为了适应自驾游的快速发展,也应完善古城景区旅游接待中心及各景区点停车场的配套设施建设。

(二)打造“1135”的旅游产业新格局“1135”即一个中心枢纽:把巴里坤县城作为巴里坤旅游中心服务的枢纽和集散地;一条旅游文化长廊:303省道是原丝绸之路新北道的旧址路线,也是联系巴里坤主要资源的重要通道,可将其打造成巴里坤境内一条景色独特、内涵丰富的文化旅游走廊;三大旅游板块:根据巴里坤旅游资源现状,构建天山板块、草原板块、戈壁板块;五大重点景区:从现有主要景区出发,挑选其中资源质量较为优秀的,开发巴里坤草原(巴里坤湖)景区、东黑沟与西黑沟景区、怪石山景区、大河唐城景区与巴里坤古城景区。[6]根据以上的旅游产业格局,坚持中心枢纽、旅游文化走廊、旅游板块产品与旅游路线的动态组合开发方式,促进全县旅游开发的合理分工和协调发展,构建出综合效益最大化的巴里坤旅游产品组,在新疆及全国范围内打造具有巴里坤特色的旅游名片。

(三)实施旅游品牌战略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开发特色旅游品牌的前提是打造精品景区。巴里坤县应当积极开发特色化、参与性、体验性强的旅游产品,挖掘文化内涵,完善基础设施,增强服务功能,精心打造哈萨克风情园、草原生态旅游区、怪石山、东西黑沟等景区,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竞争优势的旅游品牌。随着节庆旅游的广泛开展,巴里坤县可以景区为主,突出办好丝路观光会,冬季冰雪文化旅游节等系列节庆活动。[7]此外还可通过深入挖掘冬季旅游资源,大力开发冬季冰雪旅游,将冰雪旅游与民俗旅游、冰雪体育项目结合起来,通过建设档次较高的滑雪场来塑造冰雪旅游品牌。最后还应利用巴里坤哈萨克族众多的优势,开发少数民族特色的乡村旅游活动,以县城周边乡镇村为依托,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鼓励和引导农、牧民利用自住房、生产活动场所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休闲、观光型乡村旅游项目。

(四)构建完善的营销体系巴里坤县首先应当把重视旅游整体形象宣传,制定周密的旅游促销方案和年度营销计划,开展宣传促销活动。旅游部门应当瞄准媒体,利用展会平台,发挥旅行社的载体作用,针对主要目标客源市场性的做好宣传推介工作。[8]其次在营销过程中应当结合地方特色。整合各方面资源,利用冰雪文化节、丝路旅游文化观光会等节庆活动来开展营销活动,以节造势,以节聚客。同时,利用例如河南等省市援助巴里坤的优势,开拓援建省市的旅游市场。例如,积极参加河南省的旅游展销会,邀请河南旅游界人事及媒体来巴考察旅游线路及旅游资源,通过举办河南万人游巴里坤等活动,来促使其成为固定的客源市场。最后,巴里坤要加强与周边地州的区域合作,特别是敦煌、哈密、吐鲁番、木垒、乌鲁木齐等城市进行紧密合作,利用丝绸之路旅游经济带的建设,整合各地旅游资源,以丝路风情为主题统一营销。同时也要重视本地区的旅游市场,拓展新疆人游新疆,扩大中、短途旅游市场,实现客源结构的合理化。巴里坤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发展旅游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基础。科学地开发巴里坤旅游资源必须结合巴里坤县的实际情况,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依托、以产品为基础、以效益为中心,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找准巴里坤旅游的卖点和突破口,高起点、高品位地打造巴里坤名牌旅游产品和精品旅游线路,培育巴里坤旅游品牌,夯实旅游基础,提升景区景点档次,规范旅游行业行为,逐步打造知名的旅游精品,并通过打造如夏季丝路之路旅游观光节和冬季冰雪文化旅游节等节庆活动来开展旅游营销工作。[9]同时注重发挥区域旅游产品整合优势,完善旅游服务设施与自助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把巴里坤打造成特色鲜明的旅游目的地。

构成旅游资源的基本条件篇8

【关键词】辽宁,旅游产业,温泉旅游,竞争力

一、辽宁温泉旅游产业环境支持力分析

1. 经济条件。辽宁省经济发展协调性强、经济运行质量提高。东北振兴和沿海开放的重大机遇条件下,国内外经济环境复杂多变的情况之下,辽宁省的经济发展能够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

2. 文化条件。辽宁省内居民的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全省在文化、出版、新闻及广播电视等方面持续发展。良好的文化条件决定了辽宁社会的文化底蕴,提升了旅游竞争优势。

3. 环境条件。辽宁省虽然是老工业基地,但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环境质量也在继续不断地进行改善。启动辽河流域生态治理工程,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平均达到 339 天,辽河流域的污染治理工作也取得阶段性的成果,6条主要河流水质状况也略有好转,自然保护区数量达到95个。

4. 技术条件。辽宁省内高新技术产业有长足的进步,特别是电子信息等产业发展突飞猛进。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涌现出一批既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又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兴企业。辽宁省已基本形成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为主,外向型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的三个产业科学配置的局势。

二、辽宁温泉旅游产业资源竞争力分析

1. 旅游资源条件。高品质的温泉旅游资源是辽宁省形成温泉旅游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辽宁省目前对温泉旅游资源的开发仍然处于粗放式模式以及探索性的初步阶段。总体山辽宁省呈现温泉旅游资源的利用率低,温泉旅游资源的浪费现象严重,温泉旅游资源的保护也被忽视的状态。

2. 地理区位条件。辽宁省是我国东北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的重要结合部,东、北、西三面与吉林、内蒙古、河北等省区接壤,南临渤海、黄海,隔鸭绿江与朝鲜为邻,东南隔海与日本相望。靠近俄罗斯,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重要门户和前沿地带。辽宁地理位置优越,是东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

3、生产要素条件。在旅游产业竞争力方面,人力资源是重要的,也是最容易产生比较优势的生产要素。作为温泉旅游大省的辽宁在温泉旅游业人力资源上缺口也很大。辽宁温泉旅游业缺乏具有相应水平的中高层管理人员、高水平的产品规划设计人员和专业水准的市场营销人员、旅游网络信息管理人员、外语人员以及高素质的导游人员。

4. 基础设施条件。温泉旅游业需要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需求,因此,温泉旅游设施状况就是一个温泉旅游区域整体形象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帮组旅游者消费决策的辅要素之一。

5. 产品营销条件

辽宁是出产农副产品的大省, 随着温泉旅游产业的提升, 对当地旅游商品和农副产品的营销起到了一定作用, 从而进一步增加了旅游企业和当地农户的收入。

三、辽宁温泉旅游产业核心竞争力分析

1. 产业结构条件

辽宁旅游产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不断提升、产业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产业形象也日益鲜明,旅游业发展成就比较显著。但是,从总体来看,辽宁旅游温泉产业结构还处在较低级发展阶段。

2、产业管理条件

目前的辽宁省温泉旅游规划水平有待提高,产业结构内部关联度低,生产要素出现不合理的配置。此外,由于对温泉旅游缺乏科学的认识,也造成了温泉旅游对生态的破坏等情况发生。由于地区分割,各自为政,温泉产业结构内部关联度低、缺乏必要的协作也直接导致了全省的温泉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降低。

3、信息管理条件

目前,辽宁省内温泉旅游信息化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温泉旅游信息化人才缺乏,信息技术的现实性应用和技术创新转化生产力的能力不足。尽管大部分城市都建有自己的旅游网站,但是温泉旅游的宣传缺乏,现有的基础设施利用率也较低。

4.旅游产品条件

旅游者在选择目的地时要考虑距离、时间、交通方式、旅行成本等一般因素,此外还要从旅游中得到情感、精神的享受与寄托。这样就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者,打造出功能多样化、层次多样化、产品系列化的温泉旅游产品来满足游客的需求。需要努力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特色。

辽宁省温泉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提高还要进一步加强温泉旅游文化的建设。例如,汤岗子温泉浓厚的理疗保健文化。其他一些温泉,如:千山温泉、安波温泉等主要温泉的文化需要进一步提炼,从而形成自己鲜明的特色。

此外,传统的温泉洗浴文化还可以与辽宁饮食文化相结合,把具有当地特色的饮食作为吸引物,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其长期逗留。对于辽宁温泉旅游产业来说,纯正的东北菜和具有满族特色的饮食也可以引入到辽宁温泉旅游产业发展当中去。

参考文献:

[1]邱瑛,谢春山.区域旅游竞争力基本理论与评价体系研究[J] .当代经济管理,2009,(5).

[2]刘静洋,董革冰.沈阳经济区构建与辽宁旅游竞争力提升[J] .沈阳大学学报,2007,(2).

[3]杨立勇.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 以沿渤海四城市为例[D] .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8.

[4]王晓娜.城市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以我国沿海旅游城市为例[D] .大连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上一篇:循环经济的目的范文 下一篇:诚信经营的案例分析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