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1:00

循环经济的特点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1

关键词:循环经济;金融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0-00-01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对金融的诉求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因此发展低碳节能的循环经济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新出路,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切实践行,对于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金融作为市场经济的纽带,其运行规律对于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循环经济的发展与金融的支持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循环经济产业化的高投入离不开金融支持

循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直接影响到国民经济的发展,与国家综合国力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应该不断促进循环经济产业化,但是在循环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面临的一个难题就是高投入。由于循环经济对于设备、工艺流程的要求高于其他行业,而起相关技术更新换代比较快,因此在循环经济研发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同时在获得循环经济研发成果后,将技术转化为成活也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

(二)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特性――公共性和局部性,离不开金融支持[1]

循环经济产品具有公共产品的特性,主要包括公共性特点和局部性的特点,而起公共性主要是针对循环经济的研发成果投入生产后,相类似的产品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很难对其研究成果、知识创新具有基友,其外部性特点主要是指循环经济产品所带来的社会效益会大于研发单位或者研发个人的私人收益,因此就存在投资与收入不成正比的状况,这就更需要外来资金的支持,除了借助国家财政支持,还要不断增强循环经济发展的融资力量,加强金融业的有效参与。

(三)循环经济资金需求的特征

因为循环经济对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的依赖性比较大,因此循环经济的资金需求也就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循环经济在资金需求上具有持续性强的特点。由于循环经济产品主要是依赖于科技创新和技术创新,因此要想不断的扩大市场份额,就要加强企业的研发能力,使企业产品能够走在市场前沿,而这需要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其次是时效性强。因为循环经济市场变化比较快瞬息万变,如果研发支持资金不能及时到位,就会错失市场先机。最后循环经济发展是一个多阶段的发展过程,因此在其融资的过程中对融资主体的多元化也具有要求。

二、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模式探析

(一)金融服务理念创新

要想实现循环经济的发展,首先要认识到金融支持对于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大战略,循环经济对于相应党的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的意义。金融行业应该不断提升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认识,抓住循环经济发展的基于,促进金融创新,突破金融行业发展的瓶颈。只有理顺经济结构,才能够提升贷款企业的还贷能力,才能降低银行的风险,才能增加利润收入,因此“金融业不应该把循环经济中的‘环保指标’看作是其发展的障碍和束缚,而要将其看做降低决策风险和收款风险的可靠保障”[2]

(二)金融市场创新

实现金融市场创新要从两方面下手,一是积极推动循环型企业上市,进行融资,这就需要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相关部门对一些循环行企业(例如在节能降耗方面具有优势的企业)放宽政策,使其可以在相对宽松的环境下上市,促进循环经济企业能够用更好的吸纳社会资源。为了使循环经济企业能够更好的吸纳社会资金,应该制定相应的政策,给予政策性倾斜优惠,充分发挥金融在循环经济中的作用。第二,“实施保险创新,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科技资金投入的风险分散和疏导机制”[2]。在进行循环经济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存在风险,这个时候就要完善相关制度,充分发挥保险业在规避风险的作用。

(三)金融产品创新

通过多种方式,不断开发出与循环经济有联系的金融产品。可以对其抵押担保业务范围进行拓宽,允许循环经济企业使用无形的知识产权进行抵押、创新担保方式。不断推出与循环经济对口的信贷产品;针对循环经济发展的特点,方框抵押担保的范围,加大对循环经济企业资金投放的力度,对于效益好、积极响应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的企业可以进行信贷支持,同时不断借鉴国外相关传业发展的经验,结合本地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适合很低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

(四)金融监管创新

要想发挥金融行业对循环经济的推动作用,进行金融监管改革势在必行,找逐步加强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也就是要求金融企业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循环经济企业的需求,使自己的产品能够得到循环经济企业的青睐,实现这一目标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高服务、降低成本。根据实际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信贷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加大对节能环保、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五)金融组织体系创新

要想达到为循环经济发展保驾护航的目的,首先要实现自身的发展的强大。但是在现行的金融组织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阻碍金融业为循环经济提供资金支持,因此实现金融组织体系创新应该做好以内容: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地方性金融机构的重要性,扩大市场,通过加强地方性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强大城市商业银行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竞争力;其次对于一些非银行的金融机构,有关部门要进行市场整顿,对于存在不法经营状况的机构及时取缔,对于合法经营的企业,对其行为进行规范,促进企业文件发展;最后“发挥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投资企业的资本支持作用”[3]。要引导股权投资基金对循环经济企业进行投资,并通过举办创业大赛等多种形式吸引股权投资基金的对循环经济的注意力,加强股权基金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

参考文献:

[1]付乐,付博.基于循环经济的金融创新探析[J].企业经济,2012(10).

[2]李扬.金融支持循环经济发展探析[J].甘肃金融,2012(03).

[3]杨冬梅.后危机时代金融生态环境的优化路径[J].生态经济,2010(07).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2

【关键词】循环经济 发展模式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国家相关部门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属于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坚持以节约与循环利用为核心,直观来讲就是将资源利用率实现最大化,目的是保护资源、保护环境、提高效率、节约资源等等。而当前环境、资源问题的不断突出,我国推行循环经济是势在必行的。

一、我国循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没有深入认识循环经济

从目前循环经济发展来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深入理解到循环经济的内涵、原则以及特征。最主要是广大群众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在当前发展的重要性与必要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大部分企业在一味的追求利益,急功近利的思想非常明显,没有顾及到资源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还是以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主要发展途径,没有认识到循环经济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没有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

1999年初国家环保总局开始发展循环经济,全国各个地方也逐步建立了循环型的企业、生态型城市等等示范点,但是还没有形成典型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主要体现在:一方面,部分企业循环经济意识淡泊,不愿意主动去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若是在相关监管比较严厉的情况下,才会在某个生产环节中实践循环经济的理念;还有一方面,我国政府部门部分工作人员有的情况,导致监督力度不足,进而使其示范区循环经济发展阶段性发展匮乏。另外,相关支持政策的不足,导致广大群众与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不足。

(三)法律制度缺位以及政府部门不作为

我国颁布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各个地方也逐渐制定了并在不断完善与本地区相符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法规,但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相关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还不够完善,部分企业为了追求利益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浪费资源的经济活动,并且法律中还存在很多漏洞,对于企业来讲影响他们实践循环经济理念的实践性。最近几年,不断探索循环经济的实践策略,通过对示范点循环经济发展进行分析获得了一些经验教训,但是却没有对这些经验进行总结与更深层次研究,最终这些可以成为改善策略的信息没有上升到政治层面。国家相关政府部门对整个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基于目前市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的调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二、改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对策

(一)提升循环经济理念的宣传力度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科学发展观应该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对人类、环境以及资源三者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性进行大力宣传。将循环经济基础知识对民众进行普及,最大限度将《循环经济促进法》深入人心,加强广大群众对循环经济的认识与理解,争取在社会中成功营造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监督的良好氛围。循环经济要从教育入手,例如:从高校经济学科方面开展培训、教育、科普活动、大师讲座等等,这是循环经济教育宣传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循环经济发展良好学习氛围的构建。从企业经济发展角度来看,循环经济若要深入到各个环节中,首先要做好监督检查工作,若要培养员工这方面相关的意识,就要加强技术培训、提升管理力度,最大限度让每一名企业人员都能具有循环经济发展的理念,重点推行清洁生产、废物循环利用技术,提高绿色产品生产效率与生产量。

(二)积极推行循环经济的试点工作

作为一种全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循环经济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示范区的工作一定要做好,要将试点的范围扩大,努力寻求适合我国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典型模式。从第一批示范区的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对第二批试点工作开展过程中,要以第一批实践情况为依据,加强定期监督检查力度,做好定性评估工作。探索富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钢铁行业、建材行业以及农村项目等等热门行业进行做好典型示范工作,对在循环经济行业发展上取得了重大成就的项目进行表彰。关于示范区出现的普遍问题,相关经济学者要深入研究,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对试点总结工作的试验、规律进行总结,对相关工作进行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循环经济发展的辐射作用。

(三)循环经济体系的不断完善

在我国目前已经具备了与循环经济发展相关的支持性政策,但是还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应“充分利用法律手段以及制定相关鼓励政策发展循环经济,同时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国家发展的主要方向”。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以《循环经济促进法》为依据,对相关配套法律制度进行完善,将最近几年循环经济发展的做法、经验、观点进行总结,进而逐渐成为今后的管理手段与规范性制度,让循环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都有法可依。另外,关于循环经济的发展,政府应该积极配合好相关企业,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做好高新技术的研究与引导,尤其是相关利益之间的冲突,一定要做好协调工作,让循环经济有一个良好发展的环境。

总之,各个地区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例如:资源优势、气候特征以及发展水平等等相关因素,进而构建适合本地发展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要严格依照我国当前的国情与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循环经济作为最终的目标,并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流模式。

参考文献

[1]陈梅.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其策略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3).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3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法 特征

上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自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并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我国的国情,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远规划之中来;十五大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理念”被系统地提了出来并广泛实践。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如德、日、美等)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法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比较迅速,“2008年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便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一大进步”。[2]那么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法究竟有何特征呢?

特征的分析源于概念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法的界定还存在多种意见。蔡守秋强调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其归属为环境法范畴:“循环经济法虽然调整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但循环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而是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及其管理有关的经济,即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或环保经济。与此相适应,循环经济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而是结合经济活动的环境资源法。”[3]蒋亚娟则从其内容出发更强调其经济法的特性:“在法域归属上,循环经济法具有综合性,并且兼有经济法和环境法的部分特点,依照主要社会的内容和特色,循环经济法应当归属于经济法。”[4]也有学者将以上观点综合而论之,而陈泉生等人则认为,循环经济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原因以及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独立部门。[5]我较为同意陈的观点,从内容、体系和对象来说,循环经济法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突出的生态性特征

从产生背景来说,循环经济法是人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后,作为此理念实施的途径,循环经济法便应运而生了。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不危及后展的前提下发展,要以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标准,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协调平衡。循环经济法以可持续理念为核心,也注重强调人们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存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法所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平衡的理念。

二、法律的预防优先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应用在经济领域,而后扩大至各种领域,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它之所以能够深入到这些领域,正是因为它包含着发展的超前性意识。人类世界如果仍以传统的理念发展,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发展资源,继续破坏生态环境,无疑是一种自断后路的饮鸩止渴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发展,不能危及后展,也不能过度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法与传统法律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传统法律一般以当代人利益为中心,围绕当代人的利益、权益和纠纷展开作用;而循环经济法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兼顾当代和后代的当事人权益,“十分重视科学预测,强调和突出预防原则,这就使得循环经济法无论是立法原则的确立,还是立法体系的架构,甚至是立法目的的确定都体现了‘预防优先’的精神”。[6]

三、强调科技性

现行的科技法是建立在传统的追求最少投入最大收益的经济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具有十分浓厚的经济至上的色彩。而循环经济则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性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重新分析了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社会至于自然整体的内部,人与自然是一种共荣共损的关系,从而改变了过去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格局。由此,它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道路。低碳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必须发展低能耗和能源替代品技术,也只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四、体系的综合性

从上文不同学者对循环经济法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得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有关经济或者环境方面的法律,而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法律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它要求多个法律部门和多种学科参与,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循环经济法既涉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领域,又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诸多方面,也引导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综合运用各种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能源法、计划法、农业法、环境法、贸易法、工业法、投资法、科技法、产业法、预算法等)对循环经济的实施进行规范和调整。这些国家的做法也为我国完善循环经济法提供了借鉴。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法基本特征的一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循环经济法,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参考文献:

[1]孙佑海.循环经济立法问题研究[J].环境保护,2005,(1):18.

[2]曾沉.经济学视角下循环经济法的不足和完善[D].武汉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蔡守秋.论循环经济立法[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3.

[4]蒋亚娟.循环经济法:期待被开启的生态“安全阀”[A].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环境资源法的热点问题研究――2006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中国北京,2006:169.

[5]陈泉生.循环经济法研究[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9:31.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4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研究;哲学分析

“循环经济”是最近几年国内学术和政策研究领域频繁出现的一个学术词语。国内学者对循环经济的理论进行了大量探讨,国家也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循环经济的实践。但是,国内生态经济学界、环境经济学界以及主流经济学界对循环经济实质的认识至今仍存在较大差异[1]。为深入揭示循环经济理论内涵,部分学者从哲学的角度进行了探讨。如,董艾辉在分析循环经济与中国传统哲学价值观一致性的基础上,指出循环经济是对近代西方哲学思维方式的扬弃,也符合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2]。张连国等认为,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有二,即知识论基础与存在论基础[3]。崔胜辉等则从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在内涵和目标上一致性的角度,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和经济伦理观[4]。

应该说,从哲学角度探讨循环经济,既是对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的丰富,也为哲学研究领域引入了新的研究课题。但从已有研究来看,循环经济的哲学研究在哲学分析与梳理上还不够全面和系统。本文试图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比较系统地分析循环经济的哲学内涵、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展望循环经济的未来发展。

1.循环经济的哲学涵义

1.1循环经济的产生、发展和目标具有鲜明的实践性

循环经济思想起源于人们对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的忧虑,也是对上世纪五六十年达国家工业化带来的环境后果的直接反思,主要针对日益恶化的自然环境以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这种对环境的忧虑逐渐变成一种全球性的反思,环境问题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关注。我国从参加1972年斯德哥尔摩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开始加入这个行列。循环经济不仅反思工业化带来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耗竭,也积极探寻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方法。循环经济的目标就是提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说新的技术经济范式[5]。这种发展模式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强调通过生产技术与资源节约技术体系的融合,减少单位产出资源的消耗,节约使用资源;通过生产技术与环境保护技术和清洁生产相结合,减少生产过程中污染排放甚至“零”排放;通过废弃物综合回收利用和再生利用,实现物质资源的循环使用;通过垃圾无害化处理,实现生态环境的永久平衡等。在经济层面上,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和经济运行方式,旨在实现经济增长、资源供给与生态环境的均衡,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和社会公平。它把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看成社会大众共有的、稀缺的自然资本,因而要求将生态环境纳入经济循环过程中参与定价和分配。它既要求改变生产的社会成本与私人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成本内部化;也要求改变环保企业治理生态环境的内部成本与外部获利的不对称性,使外部效益内部化。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哲学,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循环经济的实践性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无论是其思想来源和目标指向都是实践,循环经济的理论发展更是离不开实践,需要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和总结。因此,循环经济具有鲜明的实践性,或者实践是循环经济的基础或唯一尺度。

1.2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符合马列主义的认识论和否定之否定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并对认识起决定作用;人的认识的发展总是从感性到理性;认识总要有一个过程,充满着复杂性和曲折性。循环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正完整体现了上述观点。首先,循环经济在特定时代产生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工业化以前和工业化的低级阶段,人类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和资源的消耗较少,还不足以使人类对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产生像今天这样的深刻后果。只有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环境和资源的产生足够大的冲击和影响时才可能产生循环经济思想。其次,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循序渐进的。人类不可能一下子就认识到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内涵或全部规律,而且,认识的深化不可能脱离经济和历史发展阶段。最后,对循环经济的认识是能动的认识。这不仅仅停留于理论层面,也不是对实践的简单反映和被动认识,而是为了应用于实践,改造经济发展的模式。通过循环经济的这些特点,可以较好地理解当前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所遇到的种种思想障碍。比如,有人抱怨目前我国生产方式仍较粗放、环境破坏和资源消耗较大等。这是事实,但也要注意到,我们不可能脱离我国的历史前提来谈论这些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从来就不是先知先觉的智者,而是实事求是的实践者。在实践的过程中可能会犯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但错误本身并不可怕,关键要遵循规律,对自身发展方式进行反思和扬弃,最终解决问题。毕竟,在一穷二白的薄弱基础上搞史无前例的社会主义建设,没有现成的道路和方法可以照搬。尤其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决定了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经济起步、经济总量和人民温饱问题,难以为了保护环境从一开始就放弃经济和工业发展。

1.3循环经济的模式特征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联系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正是将社会看成一个整体,而不是孤立地探讨经济问题,或单纯采用经济手段分析解决问题。它要求综合考虑制度层面和技术层面,制定相应政策措施来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公平与进步。循环经济深刻分析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对人与自然和谐模式进行大量有益的探讨。同时,将生产和生活各个领域带来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作为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加以考虑,既注重分析经济生产领域各个部门、行业及其相互联系,又注重生产流程的各个阶段及其相互联系,还注重生产与生活两大部类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中的具体情况与相互联系,统筹考虑城市与农村、地区之间、工业与农业、国内经济与对外经济等在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方面的关系。循环经济在分析问题和提出对策时,也认识到单纯经济知识和经济手段的局限性,强调学科间的联合,强调经济社科与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学科领域的统筹并重。

1.4循环经济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本质,为理解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认识论基础。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范式,强调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代际公平以及国际视野,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思想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方法和逻辑方法的统一,既包含科学的逻辑推论,也汲取国内外经济发展的正反经验;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态度,也体现了向历史、向子孙的负责态度。循环经济是在环境已遭受重大破坏、资源过度消耗的情况下产生的。根据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历史教训、现代科学和经济学的推断,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阻止和逆转,造成的后果将不堪想象。但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消耗的趋势并非不可逆转,通过循环经济的途径,人类完全有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分析和对比揭示了人类对自身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统一。2.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循环经济的定义是目前国内学者争论的焦点,根本分歧主要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问题。笔者认为,只有解决本质属性问题,学科的理论基础才能更加扎实,学科才能逐步走向成熟。本质属性问题解决了,相应的内在要求就容易了。前面分析的循环经济哲学内涵已为探讨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要求作了铺垫。

2.1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

笔者赞同齐建国教授关于循环经济的描述,即循环经济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是中国新兴工业化的最高形式,是通过制度创新建立一种新的经济形态[6]。齐教授认为,从技术经济学角度看,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技术范式的革命。微观上,按照著名经济学家乔瓦尼·多西的定义,所谓技术范式可定义为解决所选择的技术经济问题的一种“模式”。宏观上,技术范式可定义为社会生产主导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程序模式。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不同社会形态对应不同的技术范式。在技术层次上,与传统经济活动的“资源消费产品废物排放”开放(或称为单程)型物质流动模式相对应,循环经济是“资源消费产品再生资源”闭环型物质流动模式。其技术特征表现为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再生化,核心是提高生态环境的利用效率,本质是生态经济。

笔者认为,在齐教授定义的基础上,还可从哲学高度对循环经济的本质属性作进一步的归纳和总结。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人类社会总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演变,每个社会历史阶段都有与其相应的社会形态。因此,循环经济应是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阶段选择的经济发展模式或者技术范式。循环经济在特定的历史阶段产生和发展,承载着特定的历史使命。可以预见,循环经济将对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进程起重大的历史作用;同样可以预见,循环经济绝不是万能的,不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技术范式的最高形态或终极形式。

2.2循环经济的内在要求

2.2.1特定的时空观念。在我国开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政策研究,需要明确特定的时空观念。我国是一个具有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21世纪开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立足自身现实发展循环经济。要花大力气研究我国的实际,既不能夸大,也不能缩小问题,只有实事求是才能胜利。同时,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有着足够的心里准备。

2.2.2统筹观点。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统筹的观点和系统的观点。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面临很多问题,但由于资源有限,只能统筹加以考虑。要把握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确定重点领域和优先发展领域,循序渐进,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

2.2.3理论联系实践。发展循环经济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并以此指导实践,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理论。如此反复,推动经济与社会向良性方向持续发展。循环经济是实践的学科,循环经济理论和政策如果只停留在书本中、文件中、口头上,不能在实践中得以贯彻落实,循环经济的目标就会是水中月、镜中花。因此,必须贯彻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观点,尊重客观规律,努力推进循环经济建设,同时反对把循环经济夸大化、万能化的倾向。

2.2.4公众参与。循环经济涉及全社会的各领域,离开公众参与的循环经济将难以成功。目前,我国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尚有待提高,特别需要在社会上进行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启蒙,通过政府政策宣传,引导社会生产和消费观念。公众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觉醒将是循环经济得以贯彻落实并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

3.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3.1系统的工作思想

发展循环经济特别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要立足现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五个统筹,制定系统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综合协调区域、行业和部门利益,以长远发展和大局为重,抓住主要问题,确定重点领域、优先领域和战略步骤。

3.2制度和技术并重

要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统一,既注重制度层面的政策设计,也注重技术层面的政策设计。加强对现有经济模式、生产技术与过程、管理方法的改进和创新;加强对项目立项进行充分论证以及项目中、后期的评估;加强对节能减排领域重大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同时,开展大量调查,掌握循环经济的动态发展,及时研究解决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3.3建立长效机制

根据循环经济的不同参与主体,包括政府、企业、大学、公众等,制定相应的政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同时,探讨建立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有效联系机制,完善政府考核机制和人才激励机制。

3.4自主创新与学习借鉴

既要立足自身国情积极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有效理论和政策,又要学习借鉴一切有益的国外经济、管理和政策实践的成果;既要发扬自主创新的精神,建立基本技术支撑体系,又要进行必要的技术引进和模仿消化。

4.未来展望

发展循环经济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必然既凝聚着人类对自身处境的深深忧虑,也包含了对更高级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的美好愿望。马克思主义认为,尽管过程往往充满曲折,世界一直是向前发展的。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形态和发展模式,循环经济有着自身发展规律,虽然当前还有很多争论,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学术氛围,将促使循环经济研究更快走向成熟。循环经济在中国已经启航,并将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历史复兴的进程长期相伴。尽管道路充满艰辛,但前途是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李兆前,齐建国.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综述,《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第9期.

[2]董艾辉.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3月第20卷第1期.

[3]张连国.循环经济的哲学基础,《东岳论丛》,2005年3月第26卷第2期.

[4]崔胜辉,洪华生,黄云凤.关于循环经济的哲学思考,《科技进步与对策》,2003年10月号(下半月).

[5]齐建国.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若干理论与实践探索,《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2期(总第157期).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5

【关键词】 循环经济 金融学 逻辑

一、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特征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中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循环经济(Circular Economy)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波尔丁受当时发射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他认为飞船是一个孤立无援、与世隔绝的独立系统,靠不断消耗自身资源存在,最终它将因资源耗尽而毁灭。惟一使之延长寿命的方法就是实现飞船内的资源循环,尽可能少地排出废物。同理,地球经济系统如同一艘宁宙飞船。尽管地球资源系统大得多,地球寿命也长得多,但是也只有实现对资源循环利用的循环经济,地球才能得以长存。

200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说明,缓解我国资源全面紧张的状况刻不容缓;同时,如同“知识经济”一样,“循环经济”已经融入中国主流经济概念当中,将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关于金融的逻辑

金融的核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所有涉及到价值或者收入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进行配置的交易都是金融交易,金融学就是跨时间、跨空间的价值交换为什么会出现、如何发生、怎样发展等。货币就是如此,它的出现首先是想把今天的价值储存起来,等明天、后天或者未来任何时候,再把储存其中的价值用为购买别的东西;但货币同时也是跨地理位置的价值交换。金融解决了价值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

金融的价值逻辑在于,任何东西或证券不存在什么“固有价值”,只存在相对价值。也就是,只有相对于人的效用而言,才有价值这回事。价值由未来的收益决定,不是由过去的成本决定。效用决定价值,而不是劳动成本决定价值。

三、循环经济的金融学逻辑

循环经济,它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重构经济系统,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的过程中,建立起一种新形态的经济,循环经济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生态经济,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是在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按照清洁生产的方式,对能源及其废弃物实行综合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其特征是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循环经济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循环经济解决了资源跨时间储存、跨空间的移置问题。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仅仅沿用19世纪以来机械工程学的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的运动过程,循环经济的系统是由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等要素构成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再置身于这一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将“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生态系统建设作为维持大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

效用决定价值,循环经济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最大化。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而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资源利用的减量化(Reduce)原则,即在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产品的再使用(Reuse)原则,即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并在多种场合使用;废弃物的再循环(Recycle)原则,即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同时,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以达到经济、社会与生态的和谐统一,使人类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真正全面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四、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金融途径

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粗放型发展方式,造成了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低质量的后果。要改变这种局面,必须按循环经济要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在现代市场经济中,金融作为各种生产要素和交易信息的融通载体,金融活动的独特运行规律及其有效支持,对于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各种经济活动的顺利开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就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重构金融支持体系。

1、循环经济的融资特征与融资需求

循环经济的多阶段和多层次决定了其对金融支持的多元化需求,循环经济融资的特点表现为:第一,资金的稀缺性。由于循环经济的高风险、高投入以及多样性等特点使得循环经济在技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存着金融风险、技术风险和非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专门的投融资机构对循环经济的投资一般是组合投资(包含多个项目,用成功项目的高回报补偿失败项目的损失)。一般社会资本出于安全性考虑,不会轻易进入该领域。如果政府不能支持,银行不予以优惠,循环经济的融资就会出现严重的供给不足。第二,渠道的狭窄性。循环经济投资的多阶段特征导致对融资主体多元化的要求,而目前,循环经济的融资渠道包括财政渠道和金融渠道,在中国循环经济投融资的资金主要靠财政注入,缺少社会财力的支持。甚至一些重大项目还要依靠国外贷款来解决。第三,技术的分阶段性,循环经济投资在其不同阶段的金融价值是不同的,一般来说,四个阶段(种子阶段、导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的投融资的特点和其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资金需求量是随着阶段的不断深入而不断扩大的,其融资难度也是随阶段的深入而由难变易。

2、发展循环经济需要相关的金融环境支撑

一个地区的金融生态状况,不仅影响该地区货币政策传导、资源配置效率、金融稳定发展的实际效果,而且决定着该地区对经济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该地区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为此,一是要充分发挥政府与金融主管部门在信用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有序竞争、守法经营、优质服务的良好社会氛围,通过新闻媒体和舆论导向,深入进行以诚信为本的宣传教育,营造诚实守信的舆论氛围。二是强化社会信用监督,实施失信行为惩戒措施。对不讲信用、恶意逃债赖债的行为,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披露曝光,鞭挞缺信、失信行为;通过银行同业协会联合制裁,对失信人采取不予办理开户、结算、贷款等一系列制裁措施;探索设立政府信用网站,建立对行政、执法部门、社会服务行业、生产流通企业的信用档案,定期公布信用记录,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社会氛围。三是加快推进和实施央行企业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个人征信系统的建设推广工作,对有不良信用记录者坚决不予贷款。四是加快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筹资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提供必要的条件。五是加快建设工商、税务、司法、金融、电信等部门共享的公共信息平台,建立面向企业和个人,覆盖社会经济生活等方面的社会诚信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维护机制。

3、建立与循环经济相适应的金融组织框架和资源供给机制

循环经济作为新型的经济组织和增长方式,其融资需求、资金占用具有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不同特点。一是融资总规模较大,对循环经济项目支持更需金融“合力”。二是项目评估必须考虑循环经济链条各环节的资金实际需求特点,保证供需吻合。三是加大对循环经济初始项目投入,有利于积聚低成本资金和实现国家宏观政策取向。四是循环经济更强的异地融资特点,需要更加配套的风险监测和信息咨询服务。

4、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和现代金融工具,扩大企业融资渠道

国家要推进专门的循环经济创业板市场的建立,这不仅能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提高金融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能推进循环经济主体的市场化与规模化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增长方式优化。充分利用产业集聚,进行企业的重组,壮大企业实力,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建立中央级循环经济投资基金可以由政府财政出面设立,积极引入其他长期性的社会资金,主要包括邮政储蓄资金、全国社会保障基金、地方社会保险基金、长期性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具体筹集方式可以因地制宜地谈判和协商。建立中央级专项循环经济基金。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及各部门所成立的,专门用于循环经济发展特定领域的基金。

五、结语

循环经济有着内在的金融学逻辑,它是跨时间、跨空间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发展循环经济,使资源的效用最大化,从而为人类社会创造的价值最大化。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因此需要重构金融支持体系。

【参考文献】

[1] 贾华强等:循环经济学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6

1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与外省趋同,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青海地域辽阔,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突出地方特色,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太阳能、风能资源,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中藏药生产基地,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二者是相辅相成、水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加大力度,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退耕还林还草,恢复生态,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这对保护生态,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

3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7

生态城市;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城市,就是要在地方城市的区域内,维持和丰富生态环境的建设,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为原则,建立合理有序的生态环境机制,以实现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为目的,为市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服务。在建立生态城市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经济模式,必须符合生态城市的建设原则,同时担负起支撑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担。

1.生态城市下经济发展模式的特点

生态城市的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主要指导思想,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强调以人为本,以自然为本,因此生态城市下的经济模式也不应该背离建设生态城市的宗旨,应该具有以下特点:

注重与人文环境的协调性。在以往的城市建设中,经济发展往往以资源的消耗和环境的污染为代价,许多城市在建设过程中对原始存在的人文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伤害,生态城市的经济模式必须要与城市的生态环境与人文环境,以资源能源的最优利用为目的,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的宜居性,生态城市中开展的经济活动,都要在和谐共生的宏观思维模式的引导下开展。

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生态城市的建设本身就是以科学发展观为主要指导思想,建设生态城市就是为了建设能够适应新时期的生活需要的城市,经济发展的模式也应该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而实现生态城市整体上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环境承载力,根据资源基础,不断加强能源资源的高效利用,以实现经济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此外要综合考虑城市发展纲领,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还要加强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符合政府的宏观调控机制。我国政府在生态城市的建设中有宏观调控的方向和目标,在建设生态城市的过程中,生态城市的经济模式要符合政府的规划,符合我国的法律制度环境,在探索的过程中要考虑城市居民的利益,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力,经济模式的发展能跟着政府的要求,既走可以获得政府支持,也可以弱化发展过程可能遇到的阻力。

2.环境经济与循环经济的特点

基于生态城市前提下的经济模式,在不同地区不同生态城市的建设上也有不同的形式,常见的有环境经济模式和循环经济模式。

环境经济模式的特点。保护环境正在成为发展经济的同时首先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在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又要关注生态环境的维护和保持,环境经济模式正事基于这种思路展开,适合在工业发展不够先进,环境污染较少的城市进行,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优先进行生态规划。不同地域有不同的经济现状,建设生态化的经济体系要有不同的侧重点,环境经济模式首先要在城市规划上围绕优势产业展开配套辅助措施,以文化和环境为经济建设的切入点,从优化城市环境起步,对城市发展进行准确定位,优先进行城市的生态规划,进行产业布局和建设,以培育和健全具有地方优势的主导产业为发展战略。

依托生态环境优势开展经济项目。在起步的时候,要充分地发挥地方环境资源的优势,尽早尽快决定经济产业链发展的主要产业,以地方特色为支撑,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把发展重点放在生态化产业上,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推广生态化思维模式,把原先的免费环境资源和环境优势,通过开发和利用,转变为有效的实际生产力。

循环经济模式的特点。在以工业产业发展为主,以高新技术为支撑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以以循环经济模式发展,主动引入市场化的竞争机制,整合所在区域内的产业和资源,以循环经济的思想统领经济建设的步伐,改革经济制度,培育循环经济产业基地。

结合产业特点,合理布局。理想的生态城市是能实现城市功能高效、协调运作的城市,在规划之初,就应该结合城市的传统工业的特点,对城市系统进行合理布局,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布局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要遵循循环经济模式的理念,循序渐进地完成工业与农业的循环体系的建立,进而是结合居民的社会生活建立广泛意义上的循环体系的建设,将流转在城市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实现有机结合,建立循环经济。

发展和推广绿色城市技术。循环经济的本质是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在回收和利用固有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清洁生产,以一种产业生产时候产生的废物为原料进行再生产,实现区域废物零排放,因此在构建循环经济体系的时候要注意绿色技术的推广和完善,并逐渐减少生产和生活中排放有害气体,在不破坏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加快城市生态化建设的步伐。

3.生态城市建设经济模式的路径选择

生态城市应该能体现环境清洁美丽,生活舒适宜居的特点,在生态化城市建设的过程中,选择怎样的建设方法,构建怎样的经济体系,不局限于现有的生态城市范本,更应该实事求是,从地方实际出发,结合区域内的产业特点和生态现状综合考虑,建设有地方特色的生态城市。

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未来全球城市发展的新趋势,生态城市基础上的经济模式应该抓住生态城市建设的核心,紧密结合国家的政策指导,兼顾生态环境和资源能源的有效利用,实现物流畅通和信息快捷,提高经济效益,不断改善市民生活状态,为我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可靠的动力,开辟出光辉前景。

[1]周允旭,魏峻青.试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影响因素、及措施[J].科技信息,2010.07

[2]张建民,富 浩.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探索与探究[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13

[3]陶表红,焦庚英.江西生态经济体系的构建分析[J].求实,2010.01

循环经济的特点篇8

 

上世纪70年代“可持续发展观”自提出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积极的响应并成为影响人类社会最为深远的理论之一。我国政府积极响应可持续发展理念,根据我国的国情,编制了《中国21世纪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白皮书》,首次把可持续发展战略纳入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长远规划之中来;十五大正式把“可持续发展理念”确定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的战略,其中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

 

作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循环经济理念”被系统地提了出来并广泛实践。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三者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在经济发达国家推行,经过长期的实践,一些发达国家(如德、日、美等)已经实现了将循环经济法制化和社会化,运用法律规范推动和保障循环经济的发展和循环型社会的形成。[1]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循环经济法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发展也比较迅速,“2008年颁布《循环经济促进法》,便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建设的一大进步”。[2]那么作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实现途径,循环经济法究竟有何特征呢?

 

特征的分析源于概念的界定,我国学术界对循环经济法的界定还存在多种意见。蔡守秋强调它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将其归属为环境法范畴:“循环经济法虽然调整循环经济活动或行为,但循环经济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而是与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及其管理有关的经济,即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绿色经济或环保经济。与此相适应,循环经济法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经济法,而是结合经济活动的环境资源法。”[3]蒋亚娟则从其内容出发更强调其经济法的特性: “在法域归属上,循环经济法具有综合性,并且兼有经济法和环境法的部分特点,依照主要社会的内容和特色,循环经济法应当归属于经济法。”[4]也有学者将以上观点综合而论之,而陈泉生等人则认为,循环经济法有其特定的调整对象,产生和发展的独特原因以及特定的目的和任务,因此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法律部门的独立部门。[5]我较为同意陈的观点,从内容、体系和对象来说,循环经济法都是独立的法律部门,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突出的生态性特征

 

从产生背景来说,循环经济法是人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中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产物,当可持续发展成为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生存与发展的理念后,作为此理念实施的途径,循环经济法便应运而生了。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在不危及后展的前提下发展,要以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为标准,实现发展与自然保护协调平衡。循环经济法以可持续理念为核心,也注重强调人们必须在自然环境的承载力内发展经济,把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们的生存按照“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性”统一起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由此可见,循环经济法所体现的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生态平衡的理念。

 

二、法律的预防优先性

 

可持续发展理念最初应用在经济领域,而后扩大至各种领域,尤其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它之所以能够深入到这些领域,正是因为它包含着发展的超前性意识。人类世界如果仍以传统的理念发展,不断向大自然索取发展资源,继续破坏生态环境,无疑是一种自断后路的饮鸩止渴式的发展。可持续发展则要求人们以长远的目光看待发展,不能危及后展,也不能过度破坏环境。循环经济法与传统法律相比有着很多不同的地方。传统法律一般以当代人利益为中心,围绕当代人的利益、权益和纠纷展开作用;而循环经济法则秉承可持续发展理念,关注的是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和长远利益,兼顾当代和后代的当事人权益,“十分重视科学预测,强调和突出预防原则,这就使得循环经济法无论是立法原则的确立,还是立法体系的架构,甚至是立法目的的确定都体现了‘预防优先’的精神”。[6]

 

三、强调科技性

 

现行的科技法是建立在传统的追求最少投入最大收益的经济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具有十分浓厚的经济至上的色彩。而循环经济则是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理性基础上的一种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一种全新的思维重新分析了人于自然之间的关系,将人类社会至于自然整体的内部,人与自然是一种共荣共损的关系,从而改变了过去人与自然二元对立的格局。由此,它要求科学技术的发展必须符合人与自然的整体观,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指出了前进的道路。低碳经济就是循环经济的典型代表,而发展低碳经济,要求必须发展低能耗和能源替代品技术,也只有技术层面的问题解决了,才有可能实现经济的循环发展。

 

四、体系的综合性

 

从上文不同学者对循环经济法的不同界定我们可以得出,它不是一个单一的有关经济或者环境方面的法律,而是一个高度综合的法律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和各个阶层,它要求多个法律部门和多种学科参与,具有典型的综合性特征。循环经济法既涉及经济发展中的各种领域,又涉及环境保护领域的诸多方面,也引导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方向。目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综合运用各种部门法(如宪法、行政法、能源法、计划法、农业法、环境法、贸易法、工业法、投资法、科技法、产业法、预算法等)对循环经济的实施进行规范和调整。这些国家的做法也为我国完善循环经济法提供了借鉴。

 

通过以上对循环经济法基本特征的一些分析,可以得出结论: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的循环经济法,作为一种有效平衡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三者之间关系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必定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

 

上一篇:装配建筑市场分析范文 下一篇:有关动物的科学知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