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农业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1:26:28

循环农业论文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1篇

1.1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生态农业”(ecologicalagriculture)一词最初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英国农学家M,Worthington于1981年将生态农业明确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可接受的小型农业。”1981年,以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将国外生态农业研究的成果与中国国情结合,首次提出了“中国生态农业”的概念。“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KennethEwertBoulding)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杜邦公司提出了循环经济3R原则。国内在国外“循环经济”思想上提出了“循环农业(RecyclingAgricultural)”概念,该词语首次见于陈德敏等于2002年发表的文章。从我国“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概念提出后,学者们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如:生态学家叶谦吉(1988)、吴国凯等(1988)、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1991)、著名生态学家孙鸿良(1993)等对“生态农业”概念进行了完善与优化;郭铁民等(2004)、宣亚南等(2005、熊瑶等(2005等对我国“循环农业”的概念进行各自优化定义。两者的概念与内涵,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进步、环境条件的不断变化及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随之得到扩充和发展,其相关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分析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代表性概念,结合我国目前农产品比较丰富,注重产品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将生态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生态良性循环、产品优质安全、三大效益协调、科技管理支撑、产业复合设计、系统优选调控,另外包含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间接内涵。将循环农业基本内涵概括为:物质循环利用、环境和谐友好、产业网状依存、科技管理创新、三大效益同步、农业永续发展。通过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内涵分析发现,其共性是二者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或途径,其共同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其次,二者都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科学管理的支撑;另外,二者都注重多产业复合的复合设计。主要区别在于:

(1)虽然二种农业模式都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但生态农业更加重视生态效益,而对经济效益比较弱化,而循环农业更加注重经济效益的提高与环境改善的融合。

(2)生态农业追求的最终目标虽然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但在满足人类社会持续对农产品的需求方面没有具体措施,因此,生态农业更是可持续农业的基础。

(3)生态农业主要侧重于产品生产环节的环保、绿色,而循环农业按照循环经济3R原则更重视生产环节、生产链和消费领域的物质循环利用,减少自然环境的破坏与资源的消耗。

(4)生态农业注重产品的自然安全,而循环农业在注重经济效益下对产品的安全比较弱化。我国生态农业的提出与发展比循环农业早20年,在发展过程中,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科技与社会的进步,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与内涵皆不断更新完善,至今,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两者在内涵上已呈现交叉重叠现象,两者都以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除各有侧重点外,直接或间接目标一致。但对生态农业而言,其发展依赖于农村环境,而农村环境又与农村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社会经济发展到目前,随着农村生产资料、消费商品的丰富,在生产各环节及人们生活过程中,农业生产系统中非自然物质的输入不可避免,而这些物质按照生态学原理,依靠自然生态系统的食物链转化很困难或历时很长,从而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稳定与良性发展,造成农业生产环境恶化,因此,在农业物能循环中必然涉及到非自然性物质的人为循环利用问题,而这个问题是需要用循环经济的理论来解决的。因此,为了减少概念的重复,取长补短,形成符合现代生态文明、物质文明、社会文明建设要求的系统化现代农业概念,将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概念融合,称之为“循环型生态农业”。

1.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界定结合生态农业与循环农业的现状与发展,我们认为:循环型生态农业是在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和生态技术学理论指导下,把循环经济理论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实现“投入品-产出物-废弃物”的循环综合利用,达到资源低消耗与高利用、投入清洁、产品安全、废弃物低排放,从而实现生态良性循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人居环境优美、公民身体健康的现代农业系统。循环型生态农业的目标可以概括为:“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高安全、美环境、美人文”,即两低两高两美目标。

2循环型生态农业的内涵

从循环型生态农业的概念出发,明确其内涵本质是应用设计与实践运行的基础。其主要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态良性循环。生态良好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按照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建设和绿色消费融合,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和农田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提倡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实现低开采、高利用、低污染等,生产过程用养结合,注重生物资源的自然回归利用,最大程度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自给,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农业废弃物的产生与非生态化处理,最大程度地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2)物质循环利用。按照循环经济3R(Reduce,Reuse,Recycle)原则,通过优化农产品生产至消费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实现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使用。综合设计“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最佳配合方案,尤其是要加强生产、加工、消费环节非自然生态系统废弃物回收利用,使物质与能量的得以顺畅循环流动,达到自然资源低消耗、生产过程低污染、物质高利用、废弃物低(零)排放,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同时,减少废弃物污染,从而将提高经济效益与促进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相融合。

(3)产品安全优质。将改善与维持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利用与健康的动植物生产紧密融合,在良好的生态环境中、用洁净的生产方式(尽量采用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物质输入)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在现代管理体系下加工销售食品,倡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们生活习惯的转变,不断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

(4)系统网状复合。在环境保护和产品安全的总旨下,用生态经济学原则和系统科学原理设计并不断优化人工农业生产系统,将种植业、林业、渔业、畜牧业及其延伸的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贸易与服务业、农产品消费领域等产业进行合理组配,建立高效循环的产业链。各产业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交换而互相衔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和闭合的物质利用网络,使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废弃物得到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减少到最低水平。

(5)科技管理支撑。农业系统实现物能循环、环境友好、产业发展并举,在吸收传统农业生产技术精华的同时,更需要生产、消费环节大量的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支撑。需要现代微生物工程技术、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生物肥料技术、化工材料技术、食品加工技术、生物育种技术、信息工程技术、废弃物的重利用和处理技术等的有效结合,同时需要完善农业生产与产品加工各环节标准,建立科学的社会规范体系。

(6)农业永续发展。通过提高太阳能的利用率、生物间关系和能量多层次循环利用,以尽可少的系统外投入来提高系统内生产力,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从而把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达到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解决在不断加大的人口和需求增长压力下,水、土等农业资源短缺,农业高投入、低产出、低效益、生态退化、环境恶化、农村生活条件差等一系列问题。由于循环型生态农业生产系统是一个物能纵横交错、相互依赖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复杂动态集合体,合理的系统设计是保证农业建设综合效益的前提,要从其特征要求出发,按照系统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系统学原理合理重构农业系统,做好区域设计、产业复合设计、技术设计与政策设计,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结构有序、功能强大、环境良好、持续发展。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2篇

1沼渣做饲料添加剂或辅料

沼渣中含有的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较全面的养分可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用作畜禽饲料养猪,养牛等,畜禽可平均增重15%以上,饲养周期缩短20-30天;用作鱼饵料养鱼,能促进水中浮游生物的繁殖生长,丰富滤食性鱼类的饵料,减少饵料的投放,节约养殖成本,鱼塘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鱼的产量平均增加17.5%以上,同时鱼的病虫害减少。用沼渣养黄鳝、养蚯蚓、养泥鳅、都是可行的。

2沼渣做栽培

食用菌原料沼渣原料来源广、生物效率高,富含速效养分,沼渣与基料堆沤用于栽培蘑菇、平菇、草菇、灵芝、木耳等食用菌的原料,无病菌,周期短,出菇快,食用菌质量好,产值高,产量可提高30%以上,增产效果十分明显,优于传统栽培。

二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

沼渣中部分未腐熟的原料和新生的微生物菌体,施入农田会继续发酵,释放养分,这也是沼渣肥速缓兼备的原因,因此,沼渣具有速效、迟效两种功能,肥效优于沤制有机肥,是一种优质无菌有机肥,其养分含量高,肥效好,氮、磷、钾含量分别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60%、50%、90%,既可做基肥又可做追肥,特别适宜做茎肥。沼气发酵不仅是一个生产沼气能源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一个造肥的过程。沼渣营养全面,重金属含量低,在施用时,可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施用沼渣种植粮食、瓜果、蔬菜,肥效被作物吸收率比露天粪坑和堆沤肥高出20%。生产出的产品品质优良,口感好,耐贮藏。有数据表明长期施用沼肥农作物产量可提高10%—30%,农产品质量提高1-2个档次,每斤增收0.2-1元。沼渣的应用既降低了作物成本,又有效地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沼渣作为优质肥料非常适宜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也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不可或缺的首选有机肥料,被称为理想的绿色肥料。

1沼渣作基肥

沼渣常用于种粮、育秧、苗木和大田作物的基肥,它是蔬菜作物很好的底肥。沼渣单独作基肥施用时,施于水田,最好是耕田时直接施用,使泥、肥结合;施于旱地,在翻耕时撒入,视作物及品种不同也可在移栽前采用条施或穴施,最好覆盖一层100毫米左右的土,这样做有利于沼肥入土,以减少速效养分挥发。如果与磷肥、氮肥配合施用,互相补充,增产增收效果会更明显。作基肥一般每亩施用沼渣1500~3000公斤。

2沼渣作追肥

沼渣做追肥时,可随时作为各种蔬菜作物生产追肥,追肥多采用直接在作物旁边开沟或挖穴浇灌在作物根部的周围,施肥后覆土封窝以提高肥效。用沼渣作追肥,应深施,深施6厘米~10厘米时效果最好。追肥一般每亩用量是1500公斤左右。

3沼渣与化肥混合施

用提高化肥利用率沼渣能帮助化肥在土壤中溶解,刺激作物吸收养分,提高化肥利用率。化肥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均呈碱性,肥料的养分易挥发损失,沼渣与化肥混合施用前最好进行堆沤。沼渣与碳酸氢铵堆沤后,一部分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腐殖酸铵,可增加腐殖质的活性,提高肥效。沼渣与与过磷酸钙堆沤后磷素活性提高,则肥效提高,对作物起到明显的增产效果。尤其对缺磷土壤增产作用更显著。沼渣与碳酸氢铵、过磷酸钙堆沤,一般堆沤腐熟5~7天即可。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内容摘要: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一直未能摆脱传统农业的经营模式,特别是工业化以来出现了资源高消耗、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制约农村和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问题。因此,遵循科学发展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摈弃传统农业的掠夺性经营方式,把农业经济发展与环境生态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活动,是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方式。目前,循环经济在工业方面的研究和实践较多,但对农业方面的关注尚显不足。我国不仅是人口大国,而且是农业大国,人多地少并且资源未能充分利用,面临着资源短缺、污染严重、农产品品质下降等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瓶颈”。因此,树立资源忧患意识,科学利用有限资源,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所谓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按照循环经济的原则,充分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当今高科技成果和手段,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矛盾。它要求降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源、物资的投入量和废物的排放量,通过农产品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和过程后各层次的物质和能量循环,实现系统物质再生循环,形成生态上与经济上两个良性循环,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农业循环经济不仅要追求农业经济内部的良性循环,而且还涉及到经济、社会、生态三个方面的统一,最终追求的是融入社会层面上的“大尺度循环”,即在整个社会经济领域,实现工业、农业、生态之间共同发展和交叉利用。

(二)农业循环经济的特点

对资源的节约、环境的保护,是农业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作为一种发展模式,农业循环经济强调的是在生产活动之初尽可能少地投入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中尽可能少地消耗自然资源,生产活动之末尽可能少地排放生产废弃物。农业循环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综合性。农业循环经济强调发挥农业经济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形成产业集群。这样容易在集群区域内形成有特殊的资源优势与产业优势和多类别产业结构。这样才有可能形成核心的资源与核心的产业,成为生态产业链中的主导链,并以此为基础将其他类别的产业与之连接,组成生态产业网络系统。

2.多样性。农业循环经济可以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模式、生态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3.高效性。农业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可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及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从而实现经济增值,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效率,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同时,农业循环经济还拉长了生产链,推动环保产业和其他新型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4.持续性。农业循环经济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统一起来,充分使物质循环利用,做到物尽其用,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同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制约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

(一)土地资源短缺且利用不合理

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就不可能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这对于人口众多、耕地相对短缺又处在高速工业化的我国来说,问题就更加突出。我国土地资源总量大,人均占有量少。2005年,我国耕地面积为18.31亿亩,人均1.4亩,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约相当于美国的1/8、印度的1/2。与1996年相比,不到10年时间,耕地净减少1.21亿亩;仅2005年一年,全国耕地净减少542.4万亩(《2005年中国国土资源公报》)。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上海、福建等地的人均耕地已接近或低于联合国规定的“0.053公顷/人”的危险点,而农业大省山东省人均耕地面积也仅为0.081公顷/人。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的市场价值显现,许多违法占地、乱搭乱建的现象时有发生,导致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能合理有效利用和田块的荒废。这些不仅造成土地资产的大量流失,也对短缺的土地资源造成严重冲击。

(二)水资源供求失衡且利用不合理

目前,由于农业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水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造成农业水资源质量持续下降,农业用水缺口逐年加大,农业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污染严重,进一步成为可供利用水资源供求失衡的重要因素。根据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课题组(2003)报告,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1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一位,而人均占有水资源量只有世界人均水平的1/4。并且全国各流域水资源状况南北方差异巨大,北方地多水少,耕地面积占全国的59.6%,而水资源量仅占14.5%,其中耕地占全国39.4%的黄淮海地区水资源量仅占7.6%;南方水多地少,耕地仅占全国的34.7%,而水资源占了80.9%。全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为20%,但北方多数区域已经超过50%,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公认的40%的警戒线。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因缺水减产粮食造成的经济损失约500亿元,影响工业产值2000多亿元。

(三)环境污染严重且生态系统退化

从20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为促进农业发展,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占全球的30%。据测算,化学杀虫剂中被真正有效利用的部分仅为10%-15%,其余大部分则逐渐散失在空气、土壤和水当中,造成对环境的严重污染。更为严重的是化肥、农药在农产品中的残留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成为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出口的最大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由于农业的粗放型经营,无序开采造成的水土流失、植被和景观的破坏、湿地面积减少、调控功能明显降低,使洪涝灾害威胁依然严重。

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困难表明,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资源环境将会承受巨大压力,这种“资源环境的稀缺性”一方面会引发资源价格和环境价值的提高,加大生产成本;另一方面将促使人们对传统生产方式进行深刻反思,在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率、优化资源配置、降低资源使用总量和减少废弃物排放的情况下,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经济需要和生态需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经济杠杆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现代经济学认为,微观经济主体往往只关心本身的利润最大化,而很少关心外部成本或社会成本,产生了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不一致的负外部效应,导致市场失灵,需要政府干预,将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比如征收环境税,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矫正外部负效应,实现环境保护的政策目标;另一方面可以增加财政收入,有利于财政收入最大化政策目标的实现。

(二)加强制度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当前,国家有关部门应大力推进制度创新,完善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律体系,增加农业的财政投入,推动农村金融市场化改革,建立循环型农业推进组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环境管理,为循环农业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同时,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与国家层次的循环经济立法相呼应,建立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的法律保障体系,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保障体系与扶持措施。为此,我们要建立起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和收购、销售、运输、技术等服务组织,并制定出相适应的法规和政策,为农业循环经济的运行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加强政府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发展循环经济是一项具有全局性、长期性、战略性的任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而其所需的组织者和协调者对政府来说责无旁贷,并且只有政府才能承担起这一艰巨的任务。因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由政府出面组织生态经济领域专家对循环经济如何与农业发展实践结合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科学合理的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规划,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具体措施,并结合实践情况总结经验,制定出有利于生态建设的干部考核指标,杜绝仅把经济增长的GDP作为唯一考核标准的现象。

(四)加强技术创新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农业循环经济是农业生产技术范式的革命,它必须以先进科学技术为支撑点,重点组织开发资源节约和取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技术和“零排放”技术;加强研制和生产对环境温和的新型肥料,减轻环境污染,提高肥料利用率;开发高效、低残留的农药,开发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和清洁生产,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通过发展循环经济,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

(五)加强法规机制在农业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一方面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企业和个人经营行为有利可图,形成循环经济发展的外部效应内部化机制;另一方面应建立和完善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鉴于大部分居民,尤其是广大农村居民对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较为缺乏和意识比较薄弱的状况,当地政府应强化责任意识,并通过立法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纳入地方基层政府的职责范围之内,加强对发展农业循环经济重要性的教育、宣传和引导。

参考文献:

1.林妙莹,谢云山等.发展循环经济中政府的职能定位[J].生态经济,2006(9)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4篇

基本思路

针对龙岩市农村环境的污染现状,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的规模养殖场模式可以较大程度的改善生态环境。按现有饲养量估算,龙岩市全年畜禽粪尿年产生量约为564万吨,其中猪223.0万吨,牛242.1万吨,羊3.0万吨,兔44.1万吨,其它51.8吨[4]。面对如此庞大的畜禽排泄物可以建立以沼气工程为纽带,进行畜禽粪便综合处理和利用的模式,既建立大型沼气池以畜禽粪便发酵沼气,沼气用作生活能源和发电,沼渣、沼液作为果树、茶树和蔬菜的肥料,也可以通过使用人造温室和新型的沼气供热设备,解决传统农膜的“白色污染”问题。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结构科学,操作简单易懂,节省生产和生活能源,既解决了畜禽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净化了环境,又为种植业提供了有机肥,减少了化肥农药以及薄膜的使用[5]。同时政府要积极引导进行综合利用,提倡农牧结合,种养平衡一体化,从源头及生产过程中减少排放,减少治理成本,提高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

实践探索

1加强循环农业推广力度,强化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

发展循环农业的主要地点在农村,因此只有让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经济效益,才能提高农民发展循环农业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为此,应加大循环农业的推广力度,普及资源综合利用的科学与法律知识,增强农民合理利用资源的意识和责任感[6]。从经济、自然、社会、生活的多角度和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行业协会主体多主体,对循环农业的知识进行多层次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参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积极性,培养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生态价值观,使循环农业的治污理念深入人心[2]。同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也要有责任感和危机意识,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保护农村环境的重要举措来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建立明确的目标管理机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提高发展循环农业的科技水平

龙岩市应在农村的循环农业发展方面加大科研资金投入,大力建设一批先进的绿色技术科研基地,努力培养农业科技人才,积极建立农业清洁生产、废弃物资源化、生态产业链等绿色循环技术体系。把龙岩市的政府、生产、学校、科研部门的力量聚合起来,搞好技术研发,加大对生态农业生产、生态健康养殖和农牧结合、新能源利用技术、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清洁生产技术、循环经济发展中延长产业链技术、“零”排放技术、可回收利用材料和回收处理技术、废弃物重新利用处理与工业污染防治的成套技术等等相关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形成完善的资源节约、能源梯次利用、资源回收利用的技术体系。

3创新农技推广体制,强化服务体系建设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5篇

加大宣传力度,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一方面,要树立和强化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理念,针对目前许多农民对循环农业概念不太了解,对发展循环农业的认识还不够到位的状况,加大宣传教育,充分利用现代的宣传、教育和培训网络,分层次、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宣传循环经济的先进典型、试点经验和实际效果,组织开展典型经验交流和表彰先进活动。另一方面,要在全社会营造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良好氛围,倡导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提高全社会的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让节能、节水、节材、节粮、垃圾分类回收、减少一次性产品使用等发展循环经济活动,逐步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

加强政府引导,建立健全市场推进机制

一是在政策措施上实行有利于循环农业经济发展的政策取向,把发展循环农业列入各级政府的长期发展规划,建立循环农业评价指标体系及相关统计制度,确定循环农业建设的战略目标,分段实施重点建设项目与任务。二是建立绿色GDP核算体系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指数)体系,将农业环境成本和农业环境效益纳入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体系[5]。三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多元投资机制,以政策性投资项目为引导,积极吸引社会、企业和农民投资农业循环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政策补偿机制,保证循环农业持续健康发展。

选择有效载体,加大循环农业培植力度

一是搞好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基础平台,通过实施政策支持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培育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建设项目,将农副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到加工园区,形成若干特色农产品和优势农产品的集中产区,逐步构筑循环农业的主导产业集群,形成绿色企业群,实现有害污染物在园区闭路循环。二是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组织制度武装和改造传统农业,将农业园区的自然生态、人工生态联结成一个互动、互优的联动整体,实现土地、技术、资源等方面的价值体现。三是加快规模化畜牧养殖小区建设,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完善配套服务、规范管理制度、提高生产技术,实现养殖模式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发展。

加大政策扶持,优化循环农业发展环境

一是营造有利于循环农业发展的外部条件,通过积极协调,对进入发展循环农业经济的工商企业,在信贷、税收、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更为优惠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农民投资发展循环农业项目。二是进一步理顺管理体制,打破条块分割和部门壁垒,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支持循环农业经济发展[6]。三是通过适当的保障措施,建立完善种植业的保险制度,降低经营风险,逐步提高循环农业的比较效益,提升投资主体对循环农业项目投资的积极性。

强化科技服务,提供循环农业技术支撑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6篇

数据选取与变量构造

(一)数据选取

本研究作者在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秀水乡,通过随机抽样法对秀水村、朝阳村和中海村300户农户进行了农户访谈和问卷调查,共计发放问卷300份,剔除明显错误问卷13份,有效样本287份。毕节地区秀水单元为汉、回、苗、彝多民族集聚区,是传统的烟区,全乡大部分地区适宜种植烟叶,宜烟地占旱作土地面积60%-70%,烟叶种植面积0.1万公顷(hm2),每年固定种烟规模533hm2,烤烟户均种烟面积0.27-0.33hm2。当地农户收入水平较低(表1),人均年收入为1580元,农业收入占41.69%,牧业收入占17.16%,务工收入占20.27%。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表2),初中以下学历占劳动力的98.77%。农户外出务工较少,占总劳动力的7.62%,原因主要有外出务工生活不习惯、文化程度低难以找到合适工作、家庭负担重、种养殖耗费人力多。

(二)变量构造

基于调研地区农户受教育程度较低的特质,将农户参与畜沼烟循环农业的意愿按照畜沼烟循环农业的关键环节分解为是否愿意轮作、是否愿意对废弃烟叶及烟杆进行无害化处理和是否愿意使用三沼(沼渣、沼液、沼气)三个问题,三个问题回答均为是的表示愿意参加畜沼烟循环农业。依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经验以及毕节地区的实地调研情况和畜沼烟现代烟草循环农业的特质,选取受访者特征、家庭农业状况,家庭收入状况、信息获取情况、政府行为、企业行为六类指标作为自变量。受访者特征选取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三个变量指标;家庭农业状况变量选取考虑畜沼烟循环农业的环节,选取家庭劳动力人数、人均土地面积、大牲畜数量和年用煤量4个变量指标;家庭收入状况选取人均收入、农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和烟叶收入占种植业收入比3个变量指标;信息获取情况选取农户是否听说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作为变量指标;政府行为中选取了政府是否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政府是否宣传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政府是否补贴建设沼气池、政府是否补贴秸秆还田、是否获得过农业生产性贷款五个变量,由于对政府是否提供的农业技术培训、政府是否补贴秸秆还田的问卷调查结果均为否定回答,政府是否宣传过现代烟草循环农业、政府是否补贴建设沼气池的300份调查结果中肯定回答不足2%,无法显示与自变量的关系,故剔除,因此政府行为中选取是否获得过农业生产性贷款作为变量;企业行为中,企业对畜沼烟循环农业的支持通过扶持烟草专业合作社提供专业服务,降低服务费用普惠烟农的形式实现,选取农户是否接受专业服务作为变量,烟草公司通过合作社提供的专业服务包括育苗、机耕、植保、分级和烘烤5项,其中育苗服务是烟草公司为保证烟叶质量在与农户合同中规定必须使用育苗工场的漂浮育苗,因此剔除,以农户是否接受过其他四项专业服务作为参数。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287个样本中愿意参与循环农业的62个,占比21.6%;不愿意参与循环农业的225个,占比78.4%。具体情况如表4。

(二)实证结果

本文通过数据后向筛选法,先将所有的解释变量引入回归方程,进行模拟计量,得到估计模型1,然后将Wald值最小的解释变量剔除,再进行回归,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均达到显著水平为止,一共得到了9个计量估计结果,本文选取第1个和第9个结果进行解释。对于离散型数据通常采用Pearsonx2检验,对总体分布进行拟合性检验和独立性检验.著性水平0.05,自由度13的卡方临界值为22.36,模型1的卡方值46.754>22.36,且sig.值小于0.05,通过检验;著性水平0.05,自由度5的卡方临界值为11.07,模型9的卡方值43.543>11.07,且sig.值小于0.05,通过检验。表6用最大似然比函数的自然对数值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模型1最大似然对数值252.779大于卡方临界值22.36,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模型9最大似然对数值255.990大于卡方临界值11.07,最大似然对数值检验通过。似然比函数的自然对数值对样品数目很敏感,作为补充和参照,表6用Hosmer-Lemeshow指标检验模型的拟合优度。该检验依然以卡方分布为标准,但检验的方向与常规检验不同,要求其卡方值低于临界值.显著性水平0.05,自由度为8的卡方临界值为15.51。模型1卡方值7.899<15.51,检验通过;模型9卡方值3.556<15.51,检验通过。模型通过检验后,进行回归,回归变量结果如表8,通过逐步剔除模型1中wald较小的量,最终得出模型9中的变量,模型9中的影响变量显著性水平均在0.05以下,从而得出回归方程。

(三)实证分析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7篇

蟹苗选购与放养

(1)蟹苗选购。选用长江水系亲蟹在土池生态环境繁育的蟹苗(也称大眼幼体),亲蟹要求雌蟹100g/只~125g/只、雄蟹150g/只以上。蟹苗具体要求:淡化6日龄以上,体色呈淡姜黄色,群体无杂色苗,出池时水的盐度在4‰以下,群体大小一致,规格整齐,每千克14万~16万只,育苗阶段水温20℃~24℃,幼体未经26℃以上的高温影响。活动能力强,蟹苗在苗箱中能自行迅速散开。育苗阶段幼体未经抗菌素反复处理。(2)蟹苗运输。适宜干法运输,用一种特制的木制蟹苗箱,长40cm~60cm,宽30cm~40cm,高8cm~12cm,箱框四周各挖一窗孔,用以通风。箱框和底部都有网纱,防止蟹苗逃逸,5个~10个箱为一叠,每箱可装蟹苗0.5kg~1kg。蟹苗箱内应先放入水草,箱内用水花生茎撑住箱框两端,然后放一层绿萍,使箱内保持一定的湿度,也防止蟹苗在一侧堆积,并保证了蟹苗层的通气。运输途中,尽量避免阳光直晒或风直吹,以防止蟹苗鳃部水分蒸发而死亡。(3)蟹苗放养。放养时间一般在5月中旬前。蟹苗先在环沟中培育1个月左右,放养量一般每公顷稻田22.5kg~30kg,蟹苗运到田边后,先将蟹苗箱放入环沟水中1分钟~2分钟,再提起,如此反复2次~3次,以使蟹苗适应水温和水质。

蟹苗~Ⅲ期仔蟹培育

(1)饵料投喂。因为河蟹在蟹苗种各阶段其习性不同,必须有的放矢地采取不同投饵培育措施,才能提高其成活率。蟹苗养成Ⅲ期仔蟹投饵模式详见附表:人工饵料可采用新鲜野杂鱼,加少量食盐,烧熟后搅拌成鱼糜,再用麦粉拌匀,制成团状颗粒,直接投喂。其混合比例为:杂鱼0.8kg加麦粉1kg,饵料一部分投在浅水区,另一部分散投于水生植物密集区。(2)分期注水。蟹苗刚下塘时,水深保持20cm~30cm,蜕壳变态为Ⅰ期仔蟹后,加水10cm,变态为Ⅱ期仔蟹后加水15cm,变态为Ⅲ期仔蟹后,再加水20cm~25cm,达到最高水位(70cm~80cm)。分期注水,可迫使在水线下挖穴的仔蟹弃洞寻食,防止产生懒蟹。进水时,应用密眼网片过滤,以防止敌害生物进入培育池,如培育过程中遇大暴雨,应适当加深水位,防止水温和水质突变,否则,容易死苗。(3)日常管理。一是及时检查防逃设施,发现破损及时修复,如有敌害生物进入池内,必须及时加以杀灭。二是每日巡塘3次,做到“三查、三勤”。即:清晨查仔蟹吃食,勤杀灭敌害生物;午后查仔蟹生长活动情况,勤维修防逃设备;傍晚查水质,勤作记录。三是池内要保持一定数量的漂浮植物,一般占水面的1/2左右,如不足要逐步补充。

大田蟹种饲养管理

(1)大田放养。一般在水稻秧苗栽插活棵后进行,此时可测定环沟中仔蟹的规格和数量,如果数量正好适宜大田养殖,即可拨去培育池的围拦,让幼蟹自行爬入大田,如果数量不足或多余要进行调剂。(2)饲料投喂。仔蟹进入大田后,除利用稻田中天然饵料外,可适当投喂水草、小麦、玉米、豆饼和螺、蚬、蚌肉等饵料,采取定点投喂与适当撒洒相结合,保证所有的蟹都能吃到饲料。饲养期间根据幼蟹生长情况,采取促、控措施,防止幼蟹个体过大或过小,控制在收获时每千克在160只~240只之间。(3)水质调控。育蟹种稻田由于水位较浅,特别是炎热的夏季,要保持稻田水质清新,溶氧充足。水位过浅时,要及时加水;水质过浓时,则应及时更换新水。换水时进水速度不要过快过急,可采取边排边灌的方法,以保持水位相对稳定。(4)日常管理。要坚持早晚各巡田一次,检查水质状况、蟹种摄食情况、水草附着物和天然饵料的数量及防逃设施的完好程度,大风大雨天气要随时检查,严防蟹种逃逸。尤其要防范老鼠、青蛙、鸟类等敌害侵袭。生长期间每15天~20天泼洒1次生石灰水,每公顷用生石灰75kg。(5)病害防治。一龄幼蟹培育过程中病害防治要突出一个“防”字。首先是投放的大眼幼体要健康,不能带病,没有寄生虫。二是饵料投喂要优质合理,霉烂变质饲料不能用,饵料要新鲜适口,颗粒饲料蛋白质含量要高,以保证幼蟹吃好、吃饱、体质健壮。三是水质调控要科学,要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蟹种捕捞运输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8篇

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分析

(一)机遇优势

为避免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国家加大政策力度,推行湿地保护、退耕还林还牧、沙化治理、水土保护等治理措施。2011年3月30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通过《青藏高原区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11—2030)》。提出要“加强青藏高原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按照保护优先、预防为主,统筹规划、重点突破,分区管理、协调推进,创新机制、依靠科技的原则,坚持自然恢复和工程修复相结合,全面推进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污染防治力度,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加快解决影响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力争到2030年,使青藏高原自然生态系统趋于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清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政策措施,要求各地区和各部门加强组织和协调配合,制定实施方案,落实工作责任,完善政策措施,保障资金投入,确保《规划》顺利实施。此举为加快甘孜州传统农牧业生态转型构建了强大的机遇背景。

(二)资源优势

甘孜州属高海拔区域,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具备蓝天、绿水、净土等绿色无公害生产条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巨大。地形地貌多样,垂直的气候、丰富的土壤类型,为不同特色产品生产提供了适宜的生产条件,是杂粮、杂豆、杂果、薯类和中藏药材等农产品优生区。甘孜州农业类型复杂,既有农业、又有半农半牧业和纯牧业。按地貌划分可分为高山峡谷高原种植区、高山原半农半牧区、丘状高原纯牧区高原。高山峡谷气候温热干燥,光热条件好,种植区的农作物和林果作物主产玉米、小麦、油菜、豆类、薯类及各类蔬菜作物和核桃、花椒、枇杷、苹果等林果作物,板栗、葡萄、樱桃、柑橘等林果的种植也较为适宜。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为主。高山原半农半牧区地势高寒、干燥、光照辐射强,昼夜温差悬殊大,农作物种类相对较少,主产青稞、豆类及马铃薯、萝卜、莲白等作物及部分高原中藏药材。畜牧业比重相对较高,以放养牦牛、山羊等畜禽为主。丘状高原纯牧区气候寒冷,光照辐射强,作物适生期短,故以天然草地与牧场的纯牧业为主,放养牛羊等畜禽,几乎无种植业。总体来讲,全州光照充足,气候干燥,光热资源属全国高值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营养积累,发展循环农业优势明显。(三)市场优势中国入世后,国际市场的开放,对农产品的安全及绿色要求更高。近年来,我国很多出口农副产品都遭到了绿色壁垒,严重影响了国际竞争力。甘孜州地理环境特殊优越,野生植物种类多,无污染生产出的绿色产品市场需求大。例如,菌类松茸常年出口欧美、日本等国。若在农业发展的同时注重循环经济理念,清洁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合理规范企业经营规模,大可增强绿色农副产品的国际国内市场。

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地理位置高寒偏远,交通不便

甘孜州所处地域偏远,山多地少,不靠海,远离中心城市,属典型的经济极不发达内陆贫困山区。受高原气候因素,农业生产力低下,自然灾害频繁,常见的就有雪灾、雹灾、霜冻、干旱、地震等,常有不确定的直接经济损失。近年来,人为因素使生态环境再遭破坏,森林减少、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灾害现象加剧。当地交通单一,仅靠公路交通运输方式。公路灾害频繁、断道、堵车现象严重,多年来处于一种相对的封闭状态,信息不灵,经济发展滞后,总体经济实力低。

(二)经济发展水平落后,财政支持力度严重不足

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和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甘孜州经济发展起点低,瓶颈制约突出。在农村,特别是在农牧区,贫困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农牧民脱贫致富难度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度迟缓。缺少节约型和高新自主创新型工业,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带动农业缺乏基本条件,力量十分薄弱。政府经济实力不强,财政自身收入困难,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事业投入力度严重不足。缺少可行的补贴和援助机制,无法激励和约束循环农业的发展。

(三)人才短缺,教育水平落后,农村劳动力素质低

甘孜州生存环境相对较差,生活条件艰苦,待遇差,引入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导致教育发展滞后。高层次专家在岗数量极少且年龄偏大,本土人才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特别是农业科技研究专门性人才更缺。由于师资条件差,大多数农牧民缺乏良好的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和半文盲仍占较大比重,在农牧业生产中,观念陈旧,习惯于传统的思维和生产方式经营农牧业,最明显的便是对农业资源的过度浪费,粗放经营,不讲求效益。在其落后的生存条件下,接受新生事物和新技术能力极差,严重的影响了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进步程度,制约了循环农业发展前进的脚步。

(四)追求短期利益,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

甘孜州地形复杂,自然类型众多,因此也形成了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的分布条件。地貌类型的多样和气候垂直性差异显著,使得甘孜州的生物种类资源丰富,种群数量大,经济价值高。广袤的森林资源和草地成为了长江上游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屏障。但由于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很低,发展循环农业参照模式少,不重视对周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出现了森林减少、湿地干化、冰川退化、草原沙化等重大的生态问题。可循环利用的农业资源数量大规模减少,减慢了循环农业发展进程。

(五)科技含量少,缺乏系统创新机制,污染严重

甘孜州经济基础薄弱,对农业发展方面的科技创新投入少。在循环农业经济发展中缺乏系统的发展规划,现代科技农业发展含量过低,农业的发展完全依赖农业资源消耗的单线条线性增长经济体系。发展模式单一,农业的模式处在初级生态农业循环阶段,单纯利用土地的资源,产生很少废弃物或将部分废弃物掩埋或焚烧,可供再利用的资源很少或没有。并且,农业生产要素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农药增加了农作物产量,但污染了环境,化肥的过度使用造成了水质的污染和水体富营养化,有毒成分使用超标,地膜过量使用,循环农业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部分生态循环链条甚至被中断。

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循环农业的模式设计

选择循环农业发展模式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环境和农业生产现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以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的原则,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原则,加强农户内部能量物质循环基础,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着眼长远利益,不忘眼前实情,努力追求生态平衡,可行性技术的投入分析与经济可行性结合。延长产业链形成一个封闭系统。注重农业生产的外部投入的控制、运转过程中使资源得到充分有效地再利用、输出时做到无害化处理。形成产量高、质量高、效率高的循环农业模式[3]。

(一)建立减量化模式

1)种植业。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科学技术为导向,在可以增产增收的前提下,以种养结合为基础,种养加一体化开发为重点,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纽带,实现系统内物质循环利用。积极推广立体种植模式,通过与养殖业的结合,大力发展食用菌培植。利用直接还田、沼气发酵等途径,提高秸秆的综合利用效率,完成农业生态系统内的物质循环利用,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2)畜牧业。以甘孜州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循环经济发展原则为指导,在农牧民积极参与的基础下,根据生态环境承载能力,确定单位面积养殖规模,建设规模化的养殖场,从源头减少土地资源的使用和污染物的排泄。

(二)无害化处理,体系内循环模式

尽量要求肥料来自农场内部,通过自己的堆肥系统,消化自身产生的垃圾,将其转化成肥料,再次应用到农业生产系统中。农业生产中,应当在生产全过程控制资源浪费、减少化肥使用量,大力发展各种节水的清洁生产模式,推广科学施肥合理用药,应用生物型、植物型农药,全面禁高毒高残留农药。现代化的生产科学技术,可以有效的降低植物病害的发生和转播。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农业产品输出时极大地降低了对环境的污染。产生的废弃物进行了有效的循环使用,尽可能地构建了一个物质能量闭合循环系统,达到了无害化处理,变废为宝。

(三)产业间重组化链接模式

农业循环并不是一个孤立的、封闭的系统,实现自身内部循环的同时,也在接受产业外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输入及向产业外输出物质和能量。不同的生物群落如果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配置生产结构,将达到共同增长的目的,例如以农业资源为依托,进行农业经营的休闲观光农业就是一种结合了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农业发展模式。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加快对龙头企业的改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纽带更加密切,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形成完善的社会化循环服务体系[4]。

甘孜藏族自治州发展循环农业的基本思路

(一)完善政府的扶持性措施,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现有法律体制过多关注点在资源保护方面,而使资源循环利用从根源上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的产生却没有一个实施的制度。循环农业作为一个变革传统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一个可靠的支撑系统,它的发展需要强有力的法律和制度作保障,只有实现法律化和制度化,循环农业的发展才能步上正常轨道,并且稳步推向前进[5]。首先要从政府入手,建立合理的市场机制,大力实施奖励性的财税政策。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补助,规定单位面积的农业生产要素使用量,没有超过的现金补贴等奖励方式,对土地休耕、免耕,正确处理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的也进行补贴奖励。采取能让农民自身得到利益的同时,意识到进行循环农业耕作的信心,避免农牧民的消极退出。其次要建立专门的部门密切配合,积极推动,逐步建立起促进循环农业发展的目标管理责任制,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通过政策法规来使城市居民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更为完善,在农牧民心中建立自然资源不是免费的原则,从思想上杜绝资源浪费。最后要建立健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经营管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形成发展循环农业持续推动力。

(二)重视教育,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加强农村基础教育建设,普及初等教育,改变单一教育结构和办学模式,专门面向农村,扩大职业教育规模,改革教学内容,农牧民通过业余学习,把学习文化知识和科学技术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教育—生产—致富”一体化。充分利用藏区“9+3”职业教育机会,选派一定数量真正愿意学习农业技术的学生到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并按批次定期邀请其回乡交流技术经验,落实对农民的普遍培训,把循环农业的知识技术送到各家。甘孜州要发展循环农业,只有让广大农民明白其科学道理和综合经济效益,才能变为主动自觉的行动。因此,要加强进行循环农业知识的宣传和技术的普及,提高广大农民的参与意识。

(三)重视科技投入,开发和引进循环农业技术

技术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动力源,农民只有采用科学的栽培模式、先进的养殖方法,才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农技人员更是应该转变思想,由“增产”技术研究转向“增效”技术研究。加强市场体系建设,从市场需求入手,调整农业结构,增加收益的途径。鼓励与专业院校建立合作管理,设立专门的科研项目,加强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的先进技术研究,形成自主创新,开发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的长期良好技术支持,维持甘孜州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调整农业结构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9篇

结合南通市发展低碳农业的实际情况和相关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发展南通市低碳农业须要尤其重视现有农业生产体系过程中的合理、科学地去石油化,这就要构建以生态循环农业建设为目标的技术体系,同时通过政府行为,积极进行政策引导、技术推动、服务扶持等,促使农村有限的资金、人才、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和资源,合理流向低碳型生态循环农业,推动低碳农业在农村又好又快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实现农业生态和谐和农业永续发展。

构建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为核心的技术模式

1)秸秆综合循环利用技术模式。秸秆综合循环利用技术模式主要有:(1)秸秆肥料化利用模式,如秸秆还田、堆肥技术;(2)秸秆饲料化利用模式,如秸秆的青(黄)贮、氨化、微贮、压块饲料等技术;(3)秸秆能源化利用模式,如秸秆热解(化)技术、秸秆生物汽化技术、秸秆压块替代燃煤技术、秸秆碳化生产燃料乙醇等技术;(4)秸秆基料化综合循环利用模式,如用作栽培食用菌的基料,实现多级循环利用[6]。

2)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模式。畜禽粪污综合处理利用模式主要有:(1)户用沼气技术,如发展“猪—沼—果”“猪—沼—菜”“猪—沼—粮”等生态链,建立农户循环农业;(2)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如以畜禽粪污污水为原料,建设沼气集中供气工程,向附近农户提供沼气;(3)畜禽粪污制作有机肥料技术,如利用蚯蚓转化生产有机肥或采用微生物制剂进行畜禽粪污的发酵、除臭和脱水等无害化处理,进行商品化有机肥生产,使畜禽粪污得到无害化、资源化循环利用[6]。

3)农村生活垃圾综合利用技术模式。主要是建立以村为基础、镇为枢纽、市(县)为中心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运输处理系统,即“村收集—就近处理—乡镇中转—集中处置”模式。其中,就近处理主要针对生活垃圾中可资源化部分,减少垃圾终端处理的费用。如纸类、塑料、废金属等可回收物由当地废品回收站回收,瓜皮、菜叶等易腐烂的有机垃圾就地简易堆肥后农用[7]。

4)农业与农村污水循环利用模式。(1)农村生活污水截留处理技术。截留的水可以通过土地处理或种水生植物进行处理,然后排入农田,经农田利用后再排入河流。(2)大中型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污污水资源化技术。

以节能减排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技术模式

主要有:(1)农田节水技术。围绕改革耕作制度,优化种植布局,配套田间节水设施,集成创新节水模式,形成蓄水、保水、集水、节水、用水一体化的农田节水格局。(2)农田节肥技术。重点是以小麦、玉米、棉花、蔬菜、大蒜、辣椒、花生等优势作物为主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一村一站、一户一卡”测土配方施肥模式。(3)农田节药技术。重点推广生物防治、生态控制、物理防治和科学用药的综合防治技术、精准施药技术以及病虫害高效机械防治技术。(4)农田节地技术。主要技术模式包括:以棉花为主的高效立体间作套种;充分利用林阴之下的土地资源,发展林下产业;积极发展庭院经济和立体栽培。(5)农业节能技术。重点推广清洁能源技术和节能降耗技术;加快农村生活方面机械设备的升级换代,积极推广节煤省柴灶具,降低农业装备能耗;积极打造“低碳农机”,推广多功能联合收获、保护性耕作、复式作业机械等环保的新机具、新技术。

以发展新型农业产业为核心的技术模式

主要有:(1)以农业延伸到工业再到农业的循环技术。这种模式链条主要是“农业副产物—工业原料—工业副产物—农用产品—农业生产”,通过这样的闭合链条,使农业生产和工业生产有机结合起来。(2)油脂农产品加工循环利用技术。重点将农、牧、水产品中的大宗农产品进行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加工过程中推行环境友好型技术,促进企业单元的闭合循环链条建立。(3)发展休闲农业观光旅游模式。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在边远地区和生物多样性丰富地区建立森林公园、民俗观光村。还可和野生资源保护区结合起来,兼顾保护和科普教育相结合、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

以发展区域水产业为核心的技术模式

循环农业论文范文第10篇

沼气池的管理

1发酵原料来源

(1)农户自养家畜.这是提供沼气发酵原料的主要渠道,一口8~10m3的沼气池至少需1头牛或3口猪的养殖量。(2)规模养殖场(户)。自养家畜不能满足或没有养殖的农户,可以作为果园有机肥料的提前投入,从规模养殖场(户)中购买粪便。(3)有机废弃物。作物秸秆、柴草、落叶、烂果等经堆沤处理后可以作为沼气池发酵原料的补充。

2原料的发酵与更新

(1)发酵管理。沼气的其他管理措施与户用沼气完全一致,要控制和保持池体适宜的发酵浓度、温度和pH值,保证发酵细菌的正常活动,提高发酵效果。果园沼气池要提前对发酵原料进行归集并在酸化池中进行预处理。(2)原料更新。根据苹果生产需要,每年在秋季9~10月份或初春3月份果园施肥期间进行1次大换料。大换料前5~10d停止进料,提前准备好足够的新料,待出料后立即装料启动,出料时尽量做到清除残渣,保留细碎活性污泥作为接种物。利用沼液追肥或喷雾后,要及时补充新料。先出料后进料,做到出多少进多少,以保持气箱容积相对稳定。

3沼液的提取和预处理

沼液喷雾需从正常产气2月以上的沼气池水压间中层提取清液,提取的清液应放置2~3d后过滤喷雾。3“三沼”的综合利用

1沼气利用

(1)生产生活用能。一口8~10m3的沼气池可生产沼气1m3/d,可以满足4口之家一天的炊事,解决果园生产期间农户照明、烧水及做饭用能。(2)沼气灯诱杀害虫。夏秋季节,正是沼气池产气和各种害虫发生的高峰期,根据害虫前半夜活动多于后半夜的规律,在天黑后至晚上12点前点燃沼气灯,沼气灯下放置一个盛水的大盆,水面上滴少许食用油或洗衣粉,当害虫掉入时可被粘住翅膀而死。利用沼气灯诱杀技术,可以有效杀死金龟子、食心虫、星毛虫等大部分害虫。

2沼液利用

(1)沼液叶面喷肥。在果树开花前、开花后、花芽分化前、果实膨大期和果实采摘后,选择晴天上午8时~11时,下午3时~6时,或阴天用过滤调配好的沼液喷施果树叶面。喷施以叶背为主,以叶面布满水珠而不滴流为宜。可根据果树生长发育状况,在沼液中加入化肥、生长素等混合喷施,提高施肥效果。(2)沼液喷施防治病虫。利用沼液过滤液直接喷雾或添加适量杀虫、杀菌剂叶面喷雾,防治果树红、黄蜘蛛、蚜虫、蚧类及腐烂病、炭疽病等病虫害。

3沼渣(肥)利用

(1)沼肥基施。在秋季9~10月份果树根系生长高峰或初春3月份土壤解冻后,结合沼气池换料,以大出料方式提取肥料。根据不同树龄,采取环向开沟、辐射状开沟或沿树行开沟等方式挖槽灌施,沟深30~40cm,沟宽20~30cm,施用20~50kg/株沼肥,搭配施用配方化肥,施后用土覆盖。(2)沼肥追施。从沼气池出肥间提取肥料,随用随取。在树冠外缘挖深30cm,宽20cm的条形沟或20~30cm的深坑施入,每次20~30kg/株左右,待沼液渗干后及时覆土。追肥时间一般在坐果后至采果前30d左右,根据沼气池出肥量,每年追施3~5次。

注意事项

1安全进料

沼气池是“畜沼果”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纽带,严禁各种剧毒农药,特别是有机杀虫剂以及抗菌素等污染了的原料、能做土农药影响沼气微生物活动的大蒜、韭菜、桃树叶等各种植物、能够产生剧毒磷化氢气体的油渣、骨架、骨粉等含磷物质投入沼气池,保证沼气池进料安全。

2安全用气

上一篇:农业规划论文范文 下一篇:立体农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