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小数教案范文

时间:2023-03-08 04:03:37

循环小数教案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循环小数、有限小数、无限小数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正确区分。

2、培养学生总结规律的能力,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进一步掌握相关概念并建立联系。

教学难点:对循环小数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一、主动回顾,知识再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二、单项训练,夯实基础:

1、进一步理解循环小数的概念。

下面哪些数是循环小数,如何判断的?

0.666…3.27676…301415926…40.03666…100.7878

0.06262…3.203203…0.2142857142857…70.2641

2、上面这些小数可以分为几类?哪几类?这几类小数有怎样的关系?

有限小数

小数循环小数

无限小数

无限不循环小数

三、综合练习,运用提高:

1、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P30第3题

先请学生说说取近似值的方法,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2、P30第6题

先观察这些小数的特点,再试一试.

请学生说出判断大小的过程,教师适时评价。

方法:把这些简便记法的循环小数还原。

师小结:先观察需要还原的小数位数,再比较,比较方法与以前比较小数的大小方法相同。

四、独立练习:P30第4、5题。

课后小记:

在今天的课上,我向学生说明了为什么所有除法算式的商不可能为无限不循环小数。因为余数必须要比除数小,所以任何除法算式余数的可能性是有限的。当除的次数比余数可能性的个数多时,必定出现与前面余数相同的现象。我用1除以7来举例说明,学生领悟得很快,绝大多数学生明白了其中的奥妙。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2篇

经过教研组全体成员研讨,最终确定了利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近一年的研究实验中,我们发现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农村小学学生的发展。同时,这种教学模式对于数学学科更为适用。在我们的“学案导学”设计中,注重了学生的学、教师的导、学生的练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传统的备课就是编写教案,编写教案就是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参考书编写教学方案。有的教师为了节省时间,编写教案就是抄写教材上的例题或是参考书、课外资料中的内容。编写这样的教案费时费力,实用性也很差,真可谓劳民伤财。

目前,我们编制的“学案导学”是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案。学案中有学生课前自学的内容目标和自学的重点、难点,有学生自学方法指导,有适当适量的练习题。学案编制好后,一般提前一天发给学生。根据情况,教师可以检查一部分学生或全部学生的“学案”,以便在课堂中组织学生讨论和交流学习的难点和疑点。

如“循环小数”这一章节,在学案中确定了这样的自学目标:

①初步认识并能用简便法表示循环小数。

②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

第一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重点,第二个目标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难点。

学习方法:阅读教材,独立思考,练习检测、巩固等。

为了检测、巩固学生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我们出了如下几道难易适中的练习:

①下面哪些是循环小数?0.71818……,1.529529……,6.66666,0.3333……,3.5423423……,1.676767。

②计算下面各题,请用简便法写出是循环小数的商。7.9÷3.3=?O.5÷0.12=?38.2÷2.7=?

③……

学生在课前必须认真研讨导学案,领会导学案的要旨。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学目标,按照导学案要求认真学习相关内容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利用“学案导学”组织教学,其中最突出的优点就是减轻了师生的负担,提高了备课的质量,同时也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利用“学案导学”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初步具有自学数学的能力。我们利用导学案组织教学,注重学生自己总结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给学生运用自己掌握的方法进行自学的机会,从而使学生自学数学的能力大大增强。

“学案导学”所关注的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有效的课堂教学效益是教学效益提高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则要通过课堂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自学能力的人。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是基础,是立足点。要求学生在本单元、本章节、本课时内掌握什么知识点、学会什么定理公式、行成何种能力和技巧,教师必须十分精准定位。

另一方面,“学”还更要体现在让学生学会在自主学习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会真正的“温故而知新”,学会知故而创新。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导”是手段,是学的方向。这里“导”可以分为两部分理解,一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引导、导疑,指在课堂上教师围绕学习内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解决疑问,并以此为契机养成质疑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安排每一个教学步骤,去设计每一个教学时段,去安排课堂40分钟的分分秒秒,目的还是一个,追求最佳课堂教学效益。教师要牢记:活跃的课堂,互动的师生,互动的学生,互动的课本与人体现了“导”的成功。

在“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练习是必不可少的。通过练习,能够发现问题,最终解决问题。同时练习还要顾及及时弥补、巩固和加深所学知识,拓展知识应用。

利用“学案导学”模式进行教学,并不是说完全取消了教师的作用。实际上,教师仍是课堂的主导者。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少不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如上课伊始,教师仍要导入新课,出示目标:简洁、有效地导入新课,检测学生的自学情况。设置提纲,温故知新:教师根据课前对学生自学情况的检查,让学生独自阅读和思考。另外,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进行指导点拨,设计练习巩固所学,拓展延伸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

对某种教学模式的探究不是为了进行纯理论研讨,更重要的是用探究结果对课堂实践加以指导,让理论发挥实际效用,以期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效果。我们期望并将进一步努力,利用“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实现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新突破。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3篇

一、指导思想:

本期数学教学工作坚持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教学,着眼于儿童的全面发展,致力于帮助学生学好数学为宗旨。以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学生的学科素质,打好数学学习基础,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二、达成教学目标:

本期完成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观察物体,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的教学目标。主要达成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知道了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学会了进行简单的小数乘、除法运算,能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计算。

2、使学生初步认识了循环小数、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能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能用循环小数表示除法的商,并能正确区分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3、使学生知道了小数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会进行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并能在计算过程中灵活使用简便算法,会解决有关小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4、使学生知道了用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在具体的情境中学会了用字母表示数。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情景中的等量关系并解决问题。

5、使学生经历了利用方格纸或割补等方法,探索并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面积公式,学会了用这些公式计算图形的面积,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探索过程中培养探索精神和初步的探究能力。

6、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了平均数与中位数的意义,基本学会了求数据中的中位数与平均数。

7、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位置。

8、使学生的计算能力、抽象能力、推理能力及空间观念等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三、本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本期的教学工作,认真坚持了教学“五认真”。

1、认真钻研了教材、大纲,研究了班集体情况。

开学之初,认真地学习、研读了教学大纲、教材,仔细研究了大纲讲的知识技能的要求用语及目的要求和重难点,研究了教材重难点及注意点和关键,了解了教材的编排体系,研究了班级情况,掌握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水平,家庭情况及学习情况和学习兴趣情况。

2、认真撰写了课时教案。

针对了解的情况内容情况,本期教案作了各章节的分析,写出了符合班级情况的教案,并注意分析了上课得失,写上了课后小记,以便知识的弥补和信息反馈。

3、认真上好了每一节课。

课前,我总认真熟记教案;课堂上,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教学,并遵循教学基本原则,因材施教,因势利导,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各方面,努力提高了随堂课的教学质量。

4、认真批阅了学生的作业。

课后,我总是留给学生适量的适度的练习题,对学生的作业,我作了认真的批阅。做到了认真及时、全批全改。有的还适时注明批评,激励学生学习的兴趣。

5、认真作了学生的单元测验。

本期教学工作,做到了教学一个阶段,就立即捕捉信息反馈,对学生学习知识情况进行了单元测验,测验中,对学生进行了认真对待考试的思想教育。

6、认真辅导了班上的后进生。

本期的后进生,我抓得早,抓得牢,从上期就部署了计划,对后进生进行了辅导。辅导中,针对当前教学中的重点,关键进行辅导、复习,力争使后进生人人过关。

四、本期坚持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

本期,针对学生间时的思想波动,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如: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明确学习目的的教育、树立远大理想的教育、了解时代特征的教育、使全班同学均能正常发展。

五、课改得失。

本期也作了课改的尝试,使自己的教学观念得到了进一步的转变,对课改的理念、课改的实施有了进一步的落实。

六、本期做得不足之处。

1、课改的实践力度不够。

2、对优生的拔尖工作做得不够。

3、与学生家长的联络不够,缺乏教学合力。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错误 预设 生成 精彩

循环小数是五年级数学上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的意义、小数除法的计算及商的近似值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一个新的知识点。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又比较抽象,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是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应有足够的时间与空间经历观察、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从而形成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所以,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我始终把学习与练习相结合,让学生边计算边观察边思考,去发现计算题的规律,并运用规律来指导自己更简洁地进行计算,学生在观察、比较、猜测、验证等交流讨论中感知循环的意思,从而更好的理解循环小数的特点。这种教学思路贯穿了我的整个教学设计。在上课之前,我精心备了课,原以为按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教学,这节课效果一定很好。但课堂上出现的一些情况有的完全出乎我的预料,让我有点措手不及。由于老师没有灵动的演绎,让学生生成的宝贵资源白白浪费,与一节精彩的课堂失之交臂,留下很多遗憾。

遗憾一:应该如何对待错误?

这节课让我想到了教育家汪广仁的一句话:“美丽的错误。”的确,有时错误是一种美丽,可遇而不可求。

在教学例题 7.3÷2.2中,黑板上板演的同学在计算时出现了错误,而当时时间已不允许再让别的同学上去重新做。这时,我采取的方法是问全班同学,做得对吗?(不对)哪里错了?(是把13-6算成了8),简单评析了这个同学出错的原因,就直接在8这里打了个×,说了句这个数算错后面的就全错,就弃这题而不顾。然后将收集的另外两个同学计算的正确答案展示出来,比较题的异同点。

当时也只想到这题没有改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通过其他两个同学的作业已评讲这题,错误的同学也应该知道怎么改正;原因之二想到这节课内容比较多,重新抽同学做会占用时间,怕这节课的任务完成不了,因此,老师小结后就直接做下一题。

课后反思,学生出错了老师应怎么处理?想想,确实,当时自己的处理太过简单化,这是一个多好的资源!其一,教材编辑这一题的目的除了要发现商和余数的变化关系外,还要思考如何用这种关系来指导自己的计算,也就是除到余数在重复出现时,就要想它相应的商也会重复出现,除到这里就可以不再往下除,这样做就比较简洁。老师只是在展示平台上比较了算法,学生有一些印象,但可能还有一些同学不明白。如果老师这时能及时改正错题,问: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帮助这个同学改正这题好吗?来,一起算,学生说,教师写,学生就会在说、听、看的过程中更能体会出余数与商的关系,更能明白不再继续往下除的原因,从而自觉地进行简洁计算。其二,教师要利用这题的商与其他小数一起发现循环小数的特点,这道题没有改过来,黑板上就没有写商,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其三,这题的商没有写出来,对于怎样写循环小数的商学生还比较模糊,如果老师及时处理,问:我们发现这题的商的小数部分从第二位开始就不断重复出来1818,写得完吗?那怎么写这个数呢?学生可能会这么写3.318……,问:这样写能清楚看出是18在循环吗?(不会),那想想我们在发现图形规律时如只有一组图形你会发现规律吗?(不会)那怎么办?(多写一个18,再打……)这样处理,就再次巩固了这个知识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了,就不会有学生在后面练习中写商用0.108……的错误了。做为老师,没有很好的利用错误的资源,这是一种遗憾。

遗憾二:对于学生已会的知识,教师该如何处理?

教师备课提问及预设: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无数个)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抽生回答,0.333……省略号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不写省略号?为什么?

设计意图:学生第一次接触循环小数,还不知道怎么来表示?通过观察计算题的特点,知道商的小数位数中的一个数字在不断地重复出现,根据学生的语文知识及开课时图形无限时用省略号的展现,引导学生自己回答在重复数字后面打省略号可表示一个循环小数,为后面的知识打下基础。

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发现这道题除不完,也就是说它的商的小数位数有多少个3?

生:(无数个)

师:那“2÷6=?”它的商这个小数该怎么写呢?

生:写成0.3在3的头上打小圆点。

学生的回答让我无所适从,我没想过学生会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因为那是这节课学生认识了循环小数、循环节、用循环节表示后才知道的知识。怎么处理?当时,我就问了学生,在3头上打小圆点是什么意思?生答:循环节。为什么要打点?表示什么?学生回答后,教师简单地对他进行了表扬,说了句,是不是这样呢?我们继续学习后再来看。当时我设想,现在学生用循环节的形式表示循环小数,在他们认识了循环节和用循环节来简写循环小数后再返过来看这一题,看刚才他的写法,要学生明白为什么可以这样表示,知其然要知其所以然。同时,让学生把这个循环小数写成一般表示形式,进一步让学生理解循环节的含义和用循环节表示要比一般形式要简洁些。可当上到循环节这部分内容时却把这个反馈给忘了,显得这节内容不完整,留下遗憾。

遗憾三:如何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

学生生成的资源教师没有充分利用,精彩的瞬间在老师不当的处理中消逝。在处理试一试的计算时,板演的学生写商时写成了0.108……,师问:同意吗?有无异议?一个学生自主地走到讲台上,指着商说,在108头上打小圆点。师:为什么?生:表示后面有很多108在重复出现。同学这样说,表示他已经明白用循环节表示,而且也知道数字上打点表示的意思。但在学生错误的板书上再这样写就不对了,当时,我只是说这里有了省略号表示后面有无数个108在重复出现,所以就不在数字上打点,老师这时直接就把数字上的小圆点擦掉了,再抽别的同学来改商的写法。事后反思,觉得这节的处理不恰当,的确,老师的处理过于简单,当时学生已经知道商可以用两种方式表示,即后面打省略号和用循环节表示,但把这两种表示方法写在一起就不恰当,老师擦掉数字上的小圆点后,在商的下面再写一个“=”,后面用学生说的循环节表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清楚地看出这两种表示方法的异同点,使全班学生对循环节表示有初步的认识,为后面自学循环节这部分内容做一些铺垫。其二,学生对108用了3个小圆点表示,可后面的学习中学生要知道循环节是3个或3个以上的可只打前后数字各2个小圆点,那样更简洁些。如果教师当时能利用学生这种资源进行恰当地处理,让学生通过课前自学与课中学习后知识点的对比,那样对于学习内容就会理解更好,掌握更牢固。

这节课,在老师磕磕绊绊的教学中结束了。反思本节课的点点滴滴,留下很多思考。就像进修校老师在点评中说到的,课堂的精彩不是在于老师的教案设计得如何地完美,而在于学生课堂生成的资源有效地利用。这句话说来简单轻松,但做为老师,除了要对教材理解把握清楚、精准外,还要有非常好的数学素养和良好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自如恰当处理课堂中生存资源、突况,课堂才能在老师灵动地演绎中变得精彩。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5篇

学习“年、月、日”时,教师教完例题 :“2月,平年是28天,闰年是29天,”准备探索下个环节,就听到一位学生大声说:“为什么有闰年和平年之分?为什么会四年一闰?”教师开发并利用这一生成的资源,在黑板上画出了地球、月球、太阳之间的位置关系,进行演示、说明,地球在绕太阳转的同时,自己还不停地旋转,地球自己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就定为一天;月球绕地球公转一圈所需的时间是一月,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圈所需要的时间是一年。并带学生研究了为何公历规定有平年闰年之分,结合地球绕太阳公转研究了为何有“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这些较深奥的知识。

本来这个问题不属于本学科的知识,不是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但这正是学生在课堂动态生成的目标,教师没有搪塞过去,而是及时地调整教学目标,满足学生探索的欲望。虽然预设的教案搁浅了,但顺应了他们的需求,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提升了学生的素质,使学科之间进行了有机整合。

二、倾听“独特见解”,闪耀智慧光芒

听一位老师教“乘法应用题”时,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房间最多可以住5个人,一个旅游团包了这样的6个房间,这个旅游团共有多少人?学生思考后,列出了这样的算式:6×5=30(人),也有学生列出:5×6=30(人)。老师提问:“你是怎么想的?”学生答:“要求这个旅游团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6个5是多少”,老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我们也从没怀疑过答案的正确性。当老师准备下一题时,有一个学生举手了:“老师,有可能这个旅游团只有29人呢?”“这怎么可能呢?”老师愣了一下,我们听者也急速地考虑答案的可能性。聪明的老师把球踢给了学生,“你能说说你的想法呢?”“其实,我也没有太多的考虑,我只是想房间为什么一定要住满呢?”学生的一席话使大家豁然开朗。“那我们就来讨论一下,根据我们生活中的实际情况,有多少种可能性?”

多好的教学契机,教师及时抓住了。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迸发了出来,于是就出现了以下的精彩场面:

……

老师因为学生的高涨热情而感动着,对学生的答案作了恰当的评价引导。大家长长地舒了一口气,为学生的精彩想法而高兴,更为老师及时抓彩而喝彩。

三、允许“节外生枝”,收获意外精彩

《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3= ,58.6÷11= 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一位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 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

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此时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 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 震撼了我,而我也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问”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流光溢彩,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四、接纳“美丽错误”,燎原创新之火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把长方形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学生:“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都肯定仍是“7×5=35”,数学科代表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 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斑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可,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不对呀!明明接近0了呀!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6篇

一、抓住“问题”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学生在学习中要解决的不只是教师给予的问题,更多的是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真真切切遇到的问题,往往这些问题最能吸引学生去自主探究,教师要善于捕捉这些问题,特别是有价值的、有联系的问题。如我在教学《循环小数》的时候,在学生自学有限小数和无限小数后,要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有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循环小数都是无限小数吗?无限小数都是循环小数吗?这个问题虽然有一些难度,但很核心,于是我就抓住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兴趣高,讨论激烈,汇报的时候思路相当清晰,很好地辨析了这两个概念。

二、捕捉思维火花,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必然会闪现出智慧火花和灵感,课上要善于捕捉学生在刹那间闪现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及时地给予肯定和鼓励。我在教学乘法分配律后进行简便计算练习,有这一习题:104×25,由于这题贴近刚教过的“会把一个数与接近整百、整千的数相乘,改写成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或差)相乘的形式,使计算简便”的内容,所以学生们大多数采用了把104改写成(100+4)再乘以25,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 教师给予了肯定,但有一生举手:“老师,我没有这样做。”,引来教室里一阵哄笑,对他有点儿不屑一顾,因为平时他数学学得不是最好,经常数字抄错,计算错误。我就请他到黑板前板演:104×25=(26×4)×25=26×(4×25)之后,学生们用惊讶的目光注视他,我也摸着他的头说:“很好!很有创意,我们都为你感到骄傲,望你以后多给大家一些机会听你的高见。”学生们情不自禁的鼓掌为他喝彩。此时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在闪亮。

三、挖掘“错误”资源,点化学生困惑

学生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伴随着大量的错误出现,如果教师及时捕捉学生出现错误的问题所在,巧妙地挖掘其中的错误资源,通过分析、比较,把错误转化为一次新的学习。如我在教学四年级《计算器》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 2345-39×21。学生中的1526。和48426两种答案,我要大家讨论,为什么会有两种答案呢,到底谁对?在讨论结束之后,我趁机介绍科学型计算器和普通型计算器,同时还渗透用估算来初步估计计算结果。正是在教学中的一些“旁逸斜出”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课堂就显得更实在、生动、精彩了!

四、把握“分歧”资源,引发学生辩论

在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分歧时,老师可以巧妙地采用让学生辩论的方式解决问题,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又正确引导了价值观,还培养了学生的多种能力,有效地落实了新课程的先进理念。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时,有这样一道练习题:6.4÷0.9的商是7余数是几,有学生说是1,有学生说是0.1,学生争执不下,我就让这两方的同学展开辩论,各自陈述理由,其中一方用三种方法说明其正确性,还总结出求余数的方法,最后越辩越明。这样对课堂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关注了学生的心理现实性和儿童认知兴趣,才是教学艺术。

五、活用“尴尬”资源,挽回学生尊严

课堂常常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小插曲”,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是视而不见或是简单处理,还是追随儿童的兴趣意识,抓住教学中的“机遇”灵活调控教学?答案是显而易见的。有这样一则教学案例: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时。教材是用“量”和“折“的方法加以说明。教学时学生质疑:量角有误差,把量得的角相加,等于179度、181度……。把三个内角折拼成平角,拼凑有缝隙,也并不能说明拼成的一定是平角。甚至有人提出:“量”和“折”都有局限性,仅能说明“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是个猜想!这时你对学生的质疑全盘否定吗。不,肯定不能。面对学生的大胆发问,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将长方形沿对角线剪开,能得到两个相同的直角三角形。利用直角三角形内角和与长方形内角和的关系,可以证明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0。受直角三角形的的启发,学生很快发现了证明锐角、钝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0的新方法。在这个例子中,面对意外生成的信息,我采用活用策略,既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又促进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这样巧妙地挽回了质疑孩子的尴尬局面,课堂教学因此显得更精彩!

总之,对于课堂教学中的生成资源,特别是“意外生成”资源,我们应该有效利用,要学会观察,学会倾听,随时捕捉新信息,选择有效的信息及时转化为教学资源,调整预设的教学环节,进行生成性教学。这样的课堂才会更精彩

参考文献:

[1]《建设新课程:从理解到行动》江苏教育出版社

[2]《教师教学究竟靠什么——谈新课程的教学观》北京大学出版社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7篇

如今的数学课堂虽然“走教案”的现象渐已销声匿迹,但“课上的顺畅,没有磕碰”倒也冠冕堂皇地登上了课堂评价舞台,一度成为颇受欢迎的公开课评议开场白。于是为了“顺畅”,许多教师可以作秀甚至作弊;为了“没有磕碰”,许多教师往往可以使本该曲折、复杂并富有挑战性的探索过程简化为通向问题答案的“捷径”。

真正的数学课,教师就应该及时捕捉各种即时产生的教学信息,抓住稍纵即逝的教学机遇,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与再创造中去,互动生成、深层开掘动态教学资源,使课堂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跌宕起伏感,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如此的课堂上将体现得“原汁原味”,教师和学生都将为能在这般诗意的课堂栖居而怦然心动、悠然神会!

一“错误”动态资源――峰回路转,柳暗花明

所谓“错误”是指师生在认知过程中的偏差或失误,“错误”伴随教学始终,它有时发生在学生方面,有时发生在教师方面。记得一位著名特级教师说过这样的话:“教3+2=5的老师是合格老师,教3+2=?的老师是好老师,而教3+2=6的老师才是优秀老师!”显然,这位教师的话表达了这样一种教学思想:教学中随时可能发生的“错误”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它可引发学生参与的热情,激起学生探究的心理矛盾和问题意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认知和发展,自然不失为课堂上可充分挖掘的重要动态资源。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把长方形(如图1)稍稍一拉成平行四边形(如图2)后,问学生:“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

图1图2图3

为什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快全班都肯定仍是“7=35”,数学科代表还慷慨陈词了……因为两条邻边还是7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这的确就是孩子们的看起来似乎有些糟糕的“思维实际”,不过从中我们不也正能窥见孩子们数学建模的一斑吗?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旧知识解决新问题了呀,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可,课得继续啊!……“怎么办?”真是急中生智:我一声不吭,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如图3)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七三十五喽?”孩子们或搔头挠耳或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不对呀!明明接近0了呀!

学生错误“错”得顺其自然,而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建构主义也认为,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纯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而必须是一个“自我否定”过程。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偏差”“失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一定是孩子们的共同兴奋点,课堂更是呈现出风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神采!

二、“差异”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原汁原味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的多元理论指出:每个人都是具有多元智力的个体,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造成个体间的智力差异。面对差异,我们与其消极观望,抱怨其是造成学生学习成就差异的罪魁祸首;还不如积极应对,把它当作一种教学资源来开发。教育家说,当一个教者能把差异看作一笔财富、一种资源时,他便认识到了其可贵。

《圆的认识》一课,老师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后劲生却还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倏地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又找出了半径、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呢,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无庸置疑,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同一年级的差异甚至可能达到7岁”。这种差异,不但体现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心理品质和他们未来发展趋势上,还体现在每个学生因所处的生活背景、家庭环境与文化感受有着很大不同,他们所获得的数学感受和经验积累也就存在着天然的差异,会形成他们“自己的活动经验”,这种经验正是他们数学学习的基础和重要资源。而它在课堂中的现身,由于是来自于朝夕相处的学习伙伴,比较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也有利于学生间进行合作交流。在合作交流中,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解释、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先前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对击始发灵光。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这样的课堂才是不加修饰的“原汁原味”!

三、歧路动态资源――进入佳境,别有洞天

我揣着教学“必备品”开始《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58.61=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的商0.33……5.32727……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满意。

“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吴格同学这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器完成;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瞧,唇枪舌战了!

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旁逸斜出、南辕北辙、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动态资源”,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生成资源”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而我也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问”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以学定教,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流光溢彩,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让教学别有洞天!

四、偶发动态资源――绝处逢生,化险为夷

《有趣的拼搭》教材提供了很好的设计思路,某教师遵循着课本精神,改变学习方式遵照“十二字方针”(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小组交流),让学生组内拼搭体会长方体、正方体、球等特征,课堂好一派“研究”的欣欣向荣气象。遗憾的是课堂上噪音此起彼伏,“嘭嘭”的乒乓球落地声,“啪啪”的木板倒地声,一年级学生真是哪里有声就往哪里看,特别是乒乓球的清脆声,不断地弹起、落地、再弹起、再落地倍受关注。令我诧异的是眼前的这位教师却仍能安然自得地按照自己设定的教学环节,一步一步地往下上,从没理睬过此起彼伏的干扰声。我想,这位教师为什么采取回避态度来对待意外声音,理由大概在于他认为这声音不是本节课所必须处理的事,上课就得抓紧时间完成教材所安排的教学任务吧!孰不知这连绵不断的“异音”不仅破坏了安静的上课环境、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他已让本可以成为的教育资源付诸东流,一次大好的教育良机错失!我想至少可以就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和体现知识价值角度提二个问题:其一,抓住落地的球问,我们在放置时,应该注意什么?其二,抓住倒地的薄木板反问,方的物体虽然稳定性比较好,而小木板也是方的,为什么也会发出“啪啪”的声音。这二个问题,既根据球易滚的特点,让学生学会放球的方法,又渗透了辨证观点,即方的物体虽然不易滚,但在特定条件下也可能具有不稳定性,教材的内涵脱颖而出。我想,这位教师对于这一偶发的事件,若坦然处之,并把它作为宝贵资源加以珍惜利用,那他一定也能化险为夷而绝处逢生吧!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先学后教 数学 高效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68-0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未来文盲,不再是不认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句话强调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性,可是纵观当前我们的数学教学,它和这种教育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当前,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老师还是因循守旧,不知变通,依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整个课堂全由老师一人操纵,就像一个孤独的舞者,自编自演,自舞自蹈,体现不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课时,学生按照教师事先设计好的教案按部就班来学习,讲解和练习是数学课堂上最常见的方式,虽然强化训练有时候也能够让学生取得好成绩,但这种教学的模式违背了素质教育的理念,对学生思维和自学能力的提高是极为不利的。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学习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提高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就要着眼于从小培养学生的这种思维和自学的能力,我们可以尝试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先学后教”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和途径,对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思考和学习的习惯有重要的作用,还可以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加强学习中的探究和合作。下面我结合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来谈谈“先学后教”的一些体会。

一、先学后教――兴趣打造高效的课堂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两种,靠别人的传授被动获得和自己通过主动的学习去获取。这两种获取知识的途径方法不同,效果也各异。长期以来,我们关注了学生的被动接受,光想着把学生当作一个框,往里面填充知识,殊不知学生是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他们通过自己主动获取知识的时候可以产生一种兴趣。从马斯洛的层次需要理论来讲,这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学生在此过程中,会体验到一种成功的快乐,产生愉快的情绪,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我们可以先在平时的教学中给学生灌输这种思想,告诉他们许多名人刻苦自学成才的事例,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因为家庭贫穷,只能靠自己的自学攀登数学的高峰。著名的画家王冕小时候家里穷,就只能靠自己自学,让他们树立自我学习的观点。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强调要预习。预习其实就是一种自我的学习,让学生带着疑问来参与课堂的学习,因为学生在没有疑问的情况下,往往对所学的内容疏忽了,加强预习,可以提高课堂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但在预习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带着问题来思考。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布置学生完成预习,设置一些问题。如将平行四边形和我们学过的其它相似的图形比较,思考是否能实行转化?让学生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这个内容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去解决。教师可以从学生的预习中发现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知识的掌握的程度。这样的课堂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又使课堂变得轻松和愉快,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学生也信心百倍。

二、先学后教――探究提升教学的质量

当然,学生的自学也要注意精心选取材料。针对小学生,我们设置自学的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形式,如果问题太难,会挫伤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又不能太容易,太容易就失去了探究的意义。探究的内容还要针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来进行不同的要求,如优等生和后进生的自学要注意内容的有所不同。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长方体的体积老师可以和学生共同探究,那么在讲正方体的体积的时候,老师就要悄然身退,让学生自己来学习和探究,正如孔子所言:“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教也”。因为正方体是在长方体的基础上推算出来的,学生有了基础,通过自学,他们可以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让他们去探究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学生通过探究,很容易获得新知,优等生在探究的过程中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而后进生只需要弄清楚怎么样去计算正方体的体积就可以了。

除了讲究探究的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把握探究的时间。现在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多样化,他们对很多知识可能早就已经熟悉了,加之很多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他们的起点可能不会像我们想的那么低。因此,我们要把握让学生自学的时间,太长则浪费,太短则效果不佳。如在教学梯形的面积的时候,如果课堂伊始就直接进入梯形面积的推断,而且效果必然是不太理想,如果先给学生大约15分钟的时间进行自学,效果会更好,因为在讲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时候,学生其实已经有了基础。可以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分组合作,将梯形转化成以前学过的四边形来求面积。让学生探究他们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小组合作试着把公式探究出来。这样学生通过探究形成对知识的自主建构,在脑海里刻下了深刻的印象,学习的效果自然也会更理想。

三、先学后教――以教反馈学生的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按照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师的指导来反馈自学的效果,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是教师的教和指导也不可缺少,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教师在让学生自学的时候可以设计一些自学的思考题,让学生明白自学过程的学习目标和要求,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自学后的总结和反馈,在反馈中总结存在的问题,毕竟学生自学方法的对和错都要经过教师的评价,从而让他们调整思维的方向,提高自学的能力。

自学的时候还可以给定学生一定的练习,然后让他们在自学中自己发现存在的问题,达到进一步巩固自学效果的目的。这样自学才能落到实处。如教学循环小数,除了让学生自学,还可以布置一些适当的练习让学生来区分什么是循环小数,什么是非循环小数。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9篇

关键词:课堂教育;教学模式;节外生枝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067-02

精彩的生成,有的在我们预设之中,有的在我们意料之外。这就要求教师要从关注预设的教案,走向关注学生和学情。面对我们课堂上的“阴错阳差”、“节外生枝”、我们不能视而不见,不能越俎代庖、简单处理,而是要及时、适当地加以调控,含而不露地给予学生引导和帮助,让课堂教学在动态生成中变得精彩纷呈、异常美丽,让课堂真正成为师生心灵共舞的家园。

一、接纳“错误”,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课堂不是预设的牢笼,课堂就是让学生出错的地方。我们要善于对待学生的错,有人说:“孩子是没错的。”是的,孩子有错也是美丽的,孩子的错是有价值的,学生的错是一种教学中的生成性资源,是无法设计和预设的,只要我们老师善于调控,站在新课程的视角给“错”重新定位,挖掘教学中形形的错,走进孩子的心灵,才能发现错误是多么的美好。学生不出错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学生不出错的课堂不是好课堂。对于暂时落后的学生,我们不能早早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相信给他一束阳光,他定会还你一片灿烂。只有基于这种理念,教学才是活的,课堂才能焕发生命的活力。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课时,我把长方形稍稍一拉变成平行四边形后,问学生:“你知道现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多少吗?为什么?”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几乎全班同学都肯定的回答仍是“8×5=40”,班里的“数学小博士”还慷慨陈词道:“因为两条邻边还是8和5,没变。”无疑,已有的“长方形面积计算”的认知基础局限了孩子们的视野,不过孩子们潜意识里已试图运用已有的“邻边相乘”的旧知识解决了新问题,这不正说明“转化”的数学思想已深入孩子们的小心灵了吗?听完他的回答我一声不吭,微笑着一拉、再拉,拉至几乎上下邻边挨近时故意提高嗓门问:“那照你们的想法一定还是五八四十喽?”孩子们面面相觑,还窃窃私语:“不对呀!明明接近0了呀。”学生的错误“错”得顺其自然,他们在操作中感到困惑,困惑后产生的探究欲望是强烈的,这就是“错误”带来的附加值。课堂生活本身就是丰富多彩的,“错误”也必然是其中的一部分,当我们追求课堂的真实自然,敢于暴露学生的“错误”时,“节外生枝”的不顺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

二、善用“差异”,让思维回归真实课堂

课堂教学中,当实际生成游离我们预设的目标时,我们应承认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思维,但是尊重学生思维并不是完全被动地被学生牵着鼻子随意走,或者担心不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而不敢乱讲,感到无可奈何,束手无策。我们应及时主动引导,用我们的智慧,引领学生的思维,点拨矫正,做到去伪存真,殊途同归。绝不能含糊不清,一带而过,因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预设、有目的的教育活动。

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要求学生利用身边的一些工具在纸上画圆,一些自学能力强的学生居然用圆规画得有模有样,稍逊一筹的同学则圆规不动捏着纸转动,而一些学困生却只能找来圆形物体沿着轮廓边缘画。教师见此不动声色地问:“这两种方法画出的圆有什么不同?”一部分学生说:“一种有圆心,一种没有圆心。”话音刚落,马上有异议者站起来说:“怎么会没有圆心?”并大显身手了一番:把没有圆心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再对折、打开……嘿!不由分说,全班学生都动起来了,继而找出了圆的半径和直径,还自发地不要老师讲解,自个儿到书上找到它们的定义以及联系等,进而小组交流、全班讨论。

通过合作交流,初具“经验”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先前经验”进行说明和共同论证,可以使得自己的经验进一步清晰、丰富、完善和科学。“经验”稍缺的学生,能够在交流中感受别人的思维方式,参与研究的思维过程,共享学习的集体成果,实现了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智力强项在合作中发挥,不同的思维在交流中碰撞,加上教师的冷静面对,从容大胆,才能让学生的思维真正的回归课堂。

三、善待“意外”,让课堂彰显灵性智慧

在《圆的面积》练习课中,有这样一题:一块蔬菜田的自动旋转喷灌装置的射程是12米。它的喷灌面积有多少平方米?结合书中的插图,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射程”的含义,分析得出“射程”既喷灌面的半径,求喷灌面积即是求半径为12米的圆的面积。然而,正准备让学生计算时,一位学生迫不及待地叫道:“不对,这不是圆,是圆环!”圆环?此话怎讲?全班所有学生包括我都用疑惑的眼神盯着他,期待着他的解释。只见他三步并作两步跑到讲台前,把书往投影仪上一放,就激情澎湃地讲起来:“你们看这个喷灌装置,它的地面也是圆形的,而这个地面被挡住了,是不可能喷到水的,在装置旋转喷水时,它只能在装置外面的一圈喷到水,而这一圈就是一个圆环,所以它的喷灌面积是一个圆环的面积,而不能说是圆的面积。”听了他的一番解释后,我如“一语惊醒梦中人”,教室里顿时想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而我也深深地被他这种缜密、独特的思维方式折服了。之后,又有同学补充道:“我也觉得是这样,我们不能忽略喷灌装置的底面积不计,大概地算出喷灌的面积。如果能知道装置的底面半径,就能求出这个圆环的面积了。”“我想,这道题目的问题应该再完善一些,改为:它的喷灌面积大约是多少平方米?”一石激起千层浪。可见,以一种欣赏的眼光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仅每个学生都各有所得,而且也能给老师和学生以启发。课堂的精彩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教学活动的发展有时和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则与预设有差异甚至截然不同。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反应,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教学预设,机智生成新的教学方案,使教学路径弹性可变,使教学富有灵性,彰显智慧。

四、善用“生成”,让课堂折射和谐默契

在教《循环小数的意义》一课时,我按照课前的预设施教:(1)拍节奏,悟规律;(2)找规律,猜图形。“这些图形是有规律的,那下面的除法竖式呢?”我话锋一转:“请动手计算1÷3=,58.6÷11=这两道竖式题。”随后,我把同学求得的商:0.33、5.32727等,工工整整地写在黑板上。“第1题的商从小数第几位开始循环的?第2题的商呢?……”一切都按原先规划的那样推进,我感到非常满意。“老师,我们学循环小数有什么用啊?”一位同学突然一问,班上哗然了。孩子们都来劲了,纷纷举起小手:“学习像循环小数这样的知识,没多大用处!”“我认为,刚才的竖式计算完全可以用计算器,免得浪费那么多的时间。”“我不同意,如果学习确实需要,该花时间还是要的。”“用计算器多好,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去算。”“可我们都没带啊!这就是老师的责任了。”

出人意料之外的问题,打乱了原本正常的教学步骤。一向自信的我有些发慌,但我马上镇静下来,竖起大拇指对着同学们说:“大家的发言太精彩了,真是好样的!”随即,我调整了教学设计,把原先要在课堂上做的竖式题放到课外,让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计算方式来完成。同时,我把课后的作业“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生活中有哪些现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移到课堂上来。孩子们又投入到对自然现象和生活实际的探索――春夏秋冬、日落日出、周一至周日、地球绕着太阳转、月球绕着地球转。还有学生站起来说:“人都是从出生到死亡,也是依次不断重复出现。”可马上有人提出了异议:“这不是依次不断重复地出现,因为人死了不能再复生。”“人死了虽然不能复生,可他还有儿子、孙子……”课堂上,面对孩子们在思路上背道而驰的这些“歧路”,是把他们往预设的轨道上赶,还是顺着他们的价值取向大大方方地挖掘呢?选择前者是会打乱教师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置“动态”不顾,扼杀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孩子们敢于提出“这个阶段学习循环小数没多大用处”震撼了我,而我也正是抓住了孩子们的这一“问”及时调整了教学设计,才会使课堂折射出师生、生生互动的和谐默契,才会让课堂进入佳境。

循环小数教案范文第10篇

1.使学生掌握百分数、小数、分数互化的方法,并能正确的互化。

2.在学习互化的过程中使学生认识到这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面学习百分数的计算和应用打下基础。

3.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使学生理解掌握百分数和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

2.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以前学过小数和分数,现在又学习了百分数。小数和分数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2.出示投影片。

(1)把下面的小数化成分数。

0.451.20.367

提问:小数怎样化成分数?

(2)把下面的分数化成小数。

提问: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

(3)把下列分数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3.引入。

在生产、工作和生活中进行统计和分析时,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我们常用百分数表示一些数据。除了用百分数表示,还可以用什么数表示?(小数和分数。)

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以及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二)学习新课

1.百分数和小数的互化。

(1)回忆小数化分数的过程。

(2)小数要化成百分数,分母应是多少?怎样使它的分母变成100呢?

(3)出示例1。

例1把0.25,1.4,0.123化成百分数。

①小组讨论转化的方法;

②小数化百分数分几步进行?

(先把小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百分数。)

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1.4怎样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根据什么?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④“做一做”:把下面各小数化成百分数。

0.381.050.0553

⑤观察例1的各小数,化成百分数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两位,添上了百分号。)

你所做的练习的各数是不是也发生了同样的变化?这一变化符合什么?(分数的基本性质。)

⑥现在你能很快地把下列小数化成百分数吗?(口答)

2.50.7850.16

(4)百分数又怎样化成小数呢?根据上面的推导过程,小组讨论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5)出示例2。

例2把27%,124%,0.4%化成小数。

①说一说百分数化小数的方法。

(先把百分数化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化成小数。)

②观察百分数化成小数发生了什么变化?

(小数点向左移动了两位,去掉了百分号。)

③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小数

15%80%3.5%

(6)小结。

通过刚才的分析、归纳,谁能说一说百分数和小数怎样互化?

把小数化成百分数,只要把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同时在后面添上百分号;把百分数化成小数,只要把百分号去掉,同时把小数点向左移两位。

2.百分数和分数的互化。

(1)分数可以化成小数,刚才我们又学习了小数化成百分数的方法,你能利用已有的知识把分数化成百分数吗?

(2)出示例3。

循环小数不能化成百分数怎么办?(取0.16的近似值。)

怎样取近似值呢?一般要求百分数的分子要保留一位小数,那么当把分数化小数时应保留几位小数?(保留三位小数。)

第一步做什么?(分数化小数,取近似值时要用约等于号。)

第二步做什么?(小数化百分数,数值相等所以用等于号。)

(3)掌握了分数化百分数的方法。百分数化分数又怎么做呢?依据百分数与分数的联系想一想,互相说一说。

(4)出示例4。

例4把17%,40%,12.5%化成分数。

①说说你的想法。

(先把百分数写成分母是100的分数,再约成最简分数。)

把12.5%化成分数后,分子部分是小数应怎样处理?

(先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分子、分母同时扩大若干倍,去掉分子的小数点,然后再约分。)

②练习:把下面各百分数化成分数。

14%2.5%120%

(4)说一说百分数和分数应怎样互化?

打开课本看129页百分数和分数互化的方法。

(三)课堂总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把分数、小数,百分数三者之间任意转化吗?互相说一说转化的方法。

(四)巩固反馈

1.把下列各数化成百分数。

2.把下列各数化成小数。

3.把下列各数化成分数。

15%125%3.75%0.6%0.6250.04

4.选择题。

(1)和2.5相等的数有

[]

A.25%

C.2.5%

D.250%

(2)0.75%等于

[]

A.0.75

C.0.0075

[]

A.9%

B.9.0%

C.9.1%

(五)布置作业

课本第130页第1~4题。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百分数、小数、分数这三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且可以互相转化。本节教案的设计也正是围绕三者之间的联系进行教学的。

通过复习准备,学生先明确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以及分母是100的分数如何改写成百分数,为下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在例题的教学中,重在引导。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自己思考怎样互化,再归纳出互化的方法。对于比较难掌握的分数化百分数时除不尽的情况,采用了逐步提问的方法,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练习的设计中,针对学生易错的几种情况设计选择题,在选择的过程中纠错,以避免学生在互化过程中出现错误。

上一篇:感统训练教案范文 下一篇:综合实践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