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1 09:21:20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重点分析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周期的前期设备管理、控制风量、负荷以及锅炉防磨等运行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

一、前言

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一种高效、低污染的新型锅炉,采用流态化循环燃烧,燃料适应性好,可燃用烟煤、无烟煤、贫煤,也可燃用褐煤、煤泥、煤矸石等低热值燃料,且燃烧效率高,达94%。由于采用低温燃烧,大幅降低氮氧化合物的排放量,另一显著特点是可燃用高硫煤,通过向炉内添加石灰石,显著地降低二氧化硫排放浓度,以达到良好的环保效果。另外,灰渣活性较好,可以用做水泥等材料的掺合料。纵观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磨损严重和运行周期短的问题已成为普遍现象,主要表现在炉膛水冷壁、省煤器、过热器的磨损,耐火材料的脱落损坏等。下面结合我公司2台哈锅产260t/h和两台东锅产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情况,分析一下循环流化床锅炉延长运行周期,稳定生产方法。

二、注重设备前期管理

(一)搞好设备的进厂检验

目前,由于国家加强环境保护的执法力度,政策上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倾斜,循环流化床锅炉纷纷上马,很大程度上拉动了锅炉市场。特别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行情紧俏,供不应求。许多锅炉厂超出生产能力,为此,各锅炉用户应严把进厂检验这一关。尤其是易磨损部件、承压部件的检验,详查随机资料,特别是出厂检验报告,以确保整体质量,为以后的长周期运行做好基础保障。

(二)严格建设安装标准

在锅炉的建设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安装规程。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尺寸,膨胀缝,一定要严格控制。因为电站锅炉的蒸汽初参数较高,钢材的热膨胀值较大。稍有偏差,很容易造成局部应力集中,变形损坏。这主要集中在让管道的弯头部位或焊接部位。另外,要注意施工的工序,要有先有后。

(三)筑炉工作及耐火材料

由于近些年循环流化床锅炉行业的兴旺发达,耐火材料市场表现活跃,各商家纷纷抢占市场,热闹异常。在短短十余年中,耐火材料的生产厂家,从产量到质量,从品种到规模,都有了迅猛的发展。市场上有时出现鱼目混珠、以假乱真的现象,为此用户要谨慎招标采购。建议在选择耐火材料时,应当详细而广泛的进行考察论证,确保用上货真价实、性能优良的耐火材料,确保锅炉不至于因耐火材料而影响长周期运行。在选择好耐火材料供方的基础上,还要注重耐火材料的施工工艺,因为这也直接影响锅炉的安全运行。基于以上两点,要重点作好耐火材料的养护工作,人们习惯上在筑炉结束,将外护板全部焊接完成后,按部就班地进行烘炉。殊不知,水蒸气在护板内侧反复蒸发与冷凝,影响耐火材料的烘干与烧结。为此,建议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在烘炉结束后再做外护板。或者在护板上预留排气孔,保障水汽的及时排除。根据耐火材料的固有特性及施工工艺,制定适宜的烘炉曲线,并严格按烘炉曲线进行。特别是在投煤初期,一定要限制升温速度。往往有些厂家,在启炉的过程中,迫不及待的过早投煤,没有达到煤的燃点,由于反应滞后。随着温度的逐渐升高,一旦达到着火点,则发生爆燃现象.炉膛突然严重正压,床层温度急剧上升,温升高达100℃/min。对耐火材料和锅炉受热面产生强烈的热冲击,对炉体产生损伤性的破坏。

三、运行操作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控制适宜的床温

在运行过程中要加强对料层温度监视,一般将料层温度控制在850℃-950℃之间,温度过高,容易使流化床体结焦造成停炉事故;温度太低易发生低温结焦及灭火。必须严格控制料层温度最高不能超过970℃,最低不应低于800℃。在锅炉运行中,当料层温度发生变化时,可通过调节给煤量、一次风量及送回燃烧室的返料量,调整料层温度在控制范围之内。如料层温度超过970℃时,应适当减少给煤量、相应增加一次风量并减少返料量,使料层温度降低;如料层温度低于800℃时,应首先检查是否有断煤现象,并适当增加给煤量,减少一次风量,加大返料量,使料层温度升高。一旦料层温度低于700℃,应做压火处理,需待查明温度降低原因并排除后再启动。

(二)控制适宜的负荷

根据实际运行情况来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负荷最好不要超过额定负荷,以控制在80~95%为理想。在此负荷下,操作稳定,效率较高,磨损较轻,运行周期较长。因为,在超负荷情况下,循环倍率增加,流化风量加大,存在后燃现象,造成后部高温,甚者造成返料器结焦,危及锅炉的安全运行。

(三)运行过程中的参数调整

基于循环流化床的燃烧机理,需要合理的控制炉膛差压、料层差压、流化风量、循环倍率、蒸发量。如果炉膛差压过低,有可能是返料量不够,分离效率低造成的。这将同时造成尾部受热面的加速磨损,过热器、省煤器的磨损泄漏。料层差压偏低,则炉膛蓄热量少,一旦给煤出现问题,容易灭火。如果料层差压偏高,则需较大的流化风量,又增加动力消耗和磨损。事实证明,超负荷运行,得不偿失,将付出巨大的代价。

(四)控制好入炉煤的颗粒度

由于一些厂家为了节省投资将给煤由两级破碎改为一级破碎,造成给煤颗粒度太大,有的颗粒度竟达30~50mm,严重影响了床料的流化,易造成结焦现象的发生,堵塞落渣管,甚至造成大面积结焦而停炉。所以控制好入炉煤的颗粒度是至关重要的。有的电厂在原煤破碎前上了筛分设备进行破碎前预筛分,这不仅减少了破碎机的磨损而且减少了厂用电的消耗。

(五)杜绝野蛮开停炉

强行降温、急剧升温、快速升压都危及到锅炉的安全运行。锅炉故障停炉后,急于检修,强制通风降温,由于各部位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温度不一致,很容易造成炉墙,炉管的损坏。另外,在锅炉启动时,急于求成,快速升压、升温,膨胀不到位,损坏锅炉。特别是点火初期,过早投煤造成煤炭爆燃,床温骤然升高。强大的热冲击,造成耐火材料快速膨胀,产生皲裂或金属焊缝拉伤。

四、关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问题

(一)水冷壁的防磨

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机理,炉膛内是典型的气固两相流,高强度的物料反混,对膜式水冷壁产生冲刷磨蚀。通常的处理办法是在卫燃带覆盖耐火材料,结果造成磨损区域上移,只好再次覆盖耐火材料,如此反复,最终以传热面积减少更换水冷壁管而告终。另一种办法是进行喷涂耐磨材料,但喷涂材料的上部区域磨损较严重。目前,尚没有发现经济实用的解决办法。

(二)分离器的防磨

在炉膛出口处,为了达到较高的气固分离效率,对高温烟气进行节流加速,对中心筒和分离器产生磨损。使中心筒变形穿孔和旋风分离器耐火材料的损坏。为此,在旋风分离器耐火材料的施工中,选择耐磨性能强的材料,同时要严格控制烟气进口和中心筒的安装尺寸。

(三)过热器的防磨

分离后的烟气,经扩压以5~10m/s的速度冲向过热器,在通过第一排过热器管后,流通截面减小,烟气节流加速,冲刷磨损第二排管;同时伴随着局部小面积的急剧磨损。可以在第二排过热器管前加装防磨罩,同时调整运行风量,避免烟气流通偏流,形成烟气走廊。

(四)省煤器的磨损

与过热器相类似,一般采取加防磨罩的办法进行处理。比较好一点的办法是采用热管式省煤器。

参考文献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2篇

1.1故障现象

炉膛内水冷壁管磨损主要表现在水冷壁管与耐磨材料交接及以上1~5m处、炉膛四角、返料口上部及炉膛出口烟气转弯等处。炉膛内水冷壁管磨损情况如图1所示。

水冷壁管磨损后造成水冷壁管泄漏,高压汽水混合物直接剧烈冲刷造成更多邻近水冷壁管泄漏,有时汽包水位都很难维持,泄漏处床温急剧下降,两侧床温差大,被迫停炉。现在运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中受热面因磨损爆管的次数为煤粉炉的3~5倍,受热面爆管后处理起来难度较大,而且还要组织人员清理床料,重新加入床料,往往要付出更大的人力、物力才能处理好,是各发电企业最为头疼的难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防磨措施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机组的可用率,对机组的安全运行威胁也很大。

1.2原因分析

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磨损机理与煤粉炉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大量烟气和固体颗粒在上升过程中对水冷壁管进行冲刷;另一方面由于内循环的作用,大量固体颗粒沿炉膛四壁重新回落,对水冷壁管进行剧烈冲刷。特别在水冷壁管和耐火材料层过渡区的凸出部位。因没有上行气流,沿水冷壁管下来的固体颗粒形成涡流,对局部水冷管壁起到一种刨削作用。

影响水冷壁磨损的主要因素有:(1)烟气流速的影响:烟气流速越高磨损越严重,磨损量与烟气流速的三次方成正比。一次风量越大,磨损量越大。另外二次风量越大,对炉内燃烧情况的扰动越剧烈,水冷壁磨损量也越大。(2)烟气颗粒浓度的影响:烟气内颗粒浓度越大,水冷壁磨损量越大。因为颗粒数目越大,对管壁的撞击和冲刷越强烈。在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过程中,负荷越高,床层密度及床层差压越大,说明颗粒浓度越大,磨损量也越大。循环流化床锅炉由于其特定的燃烧方式,炉内的固体物料密度为煤粉炉的几十倍到百倍以上。(3)燃料性质的影响:燃料颗粒硬度、灰分越大,对水冷壁管壁的切削作用越强烈,磨损量越大。尤其在掺烧煤矸石或其它高硬度燃料时,会大大缩短水冷壁管爆管的运行时间。(4)安装及检修质量的影响:锅炉安装及检修质量不好,例如,受热面鳍片没有满焊,造成大量颗粒外漏,造成对水冷壁管侧面的磨损。或管屏表面留下大量焊接后的凸起部位,形成颗粒涡流加剧磨损。(5)耐磨材料脱落:在炉膛密相区排渣口、二次风口处的异型管,过热器及再热器穿墙管密封盒处管壁都会因耐磨材料脱落造成磨损。风水联合冷却式流化床冷渣器回风口处由于风速过快,将耐磨材料吹落造成磨损。(6)锅炉本身动力场的影响:由于炉膛内烟气流速分布不均匀,四角处的烟气流速比中间大许多,所以磨损情况比其它部位严重。

1.3处理及改造方法

(1)运行调整方面:在保证床料充分流化的前提下,尽量降低一次风量;在维持氧量的前提下适当调整二次风量,合理搭配上下二次风量,保持合适的过剩空气。适当降低密相区高度,延长燃煤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减小对水冷壁管的冲刷,同时也会降低飞灰含碳量。根据负荷变化选择合适的床层差压、床层密度及烟气流速。提高旋风分离器分离效率,延长固体颗粒在炉内的停留时间。

(2)加强来煤管理,控制矸石含量。及时进行煤质化验,控制来煤的筛分粒度,经常根据燃料颗粒度分布情况调整碎煤机锤头间隙,尽量采用二级破碎系统,提高煤颗粒的均匀度,减小大颗粒在来煤总量中的比例。

(3)检修改造方面:杜绝水冷壁管屏表面的凸起现象,检修结束后将水冷壁管焊口打磨圆滑,水冷壁管鳍片应该满焊,不能留下缝隙或漏洞。在水冷壁管加装防磨护板,应注意防磨护板与水冷壁管间的间隙不能太大以防形成凸台。采用让管技术,如图1-2所示。选择质量较好的耐磨浇筑料和技术水平高的施工队伍,浇筑料软着陆时不能形成斜坡,以免附近水冷壁管的磨损加剧。规范施工工艺,确保耐磨浇筑料在机组正常运行时不脱落。

(4)对密相区埋管以上的水冷壁管进行热喷涂。由于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问题比较严重,而一时难以找到有效的手段去彻底解决,目前热喷涂成为一种有效的方法来降低磨损。热喷涂是利用一定热源,例如高温电弧,将用于喷涂的材料加热至熔化,并获得高速度,喷射并沉积到经过预处理的工件表面,形成具有较强耐磨功能并与基体牢固结合的覆盖层的一项表面加工技术。按热源分类,基本上可分为火焰喷涂、电弧喷涂和等离子喷涂。热喷涂技术具有以下特点:涂层的致密性好;涂层硬度高;涂层耐磨性能高;涂层与管道基体结合强度大。

进行过热喷涂的水冷壁管抗磨损和抗腐蚀寿命可以提高2~4倍。其施工工艺过程为:首先将水冷壁管壁减薄的部位先进行堆焊,然后打磨圆滑,使处理后的水冷壁管壁厚度与正常管壁相同,对处理过的部位焊缝进行圆滑过渡。然后进行喷沙处理,对管壁进行清理和粗化,喷沙处理后短时间内进行电弧喷涂即可完成整个喷涂过程。

(5)在不影响锅炉吸热量的前提下对水冷壁管进行埋管处理。水冷壁衬里是用焊在管子表面上的金属销钉将较密的耐磨耐火材料固定在烟气侧的锅炉管件上,结构见图2。

2屏式过热器、再热器及旋风分离器过热器的磨损

2.1故障现象

屏式过热器、再热器布置在炉膛稀相区内,旋风分离器布置在炉膛出口后,虽然所在空间颗粒浓度比密相区要低,但仍然会造成磨损,尤其当迎风面部位,而且旋风分离器受热面所处位置烟气流动方向发生转变,速度增加,加快了耐磨浇筑料的磨损速度,当外面的耐磨浇筑料因各种原因脱落后会迅速提高磨损速度。炉膛内屏式过热器、屏式再热器管屏的磨损机理与炉内水冷壁管的磨损机理相似,主要取决于受热面的具体结构和固体物料的流动特性。屏式过热器、再热器及旋风分离器过热器因磨损爆管后对床温、烟温影响很大,检修困难,是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急需解决的难题。

2.2原因分析

(1)屏式受热面穿墙管膨胀受阻,产生热应力造成受热面管屏变形,耐磨浇筑料大量脱落。这是屏式受热面最经常碰到的问题。

(2)炉膛内床温变化大对耐磨材料的影响主要有:一方面是由于温度循环波动和热冲击以及机械应力造成耐磨材料产生裂缝和剥落;另一方面是由于固体物料对耐磨材料的冲刷而造成耐磨材料的破坏。

(3)烟气流速控制不合理,一、二次风量太大,对耐磨材料起到强烈冲刷及切削作用。

3对流烟道内受热面的磨损

对流烟道受热面的磨损主要发生在省煤器和低温再热器两端,磨损部位主要集中在迎风面。这是所有锅炉,包括煤粉锅炉避免不了的问题。

3.1处理及改造方法

(1)采用在受热面迎风面加装金属防磨盖板的方法。如图3所示。

(2)在易磨损的部位采用耐磨性能高的钢材。

(3)将设计省煤器时,将其设计成为鳍片式,一方面减小磨损程度,另一方面可增加省煤器的吸热量,以弥补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较低,总吸热量不足的缺点。

4案例分析

事故案例1:

2006年5月28日中班23:45左右,某厂#6炉负荷135MW,运行正常,突然炉膛正压力增大,汽包水位下降,给水流量不正常地大于蒸汽流量,西侧床温下降速度为20℃/min,而东侧床温基本不变,锅炉蒸发量下降,负荷快速下降至90MW左右,并且有继续下降趋势。24:00,西侧床温已经下降到500℃时,锅炉运行人员判断为水冷壁管爆破,汇报值长,值长令#6炉停运。

事后检查发现:#6炉西侧17.5米层处有两根水冷壁管爆破,其余四根水冷壁管被吹破。经分析原因为:因这两根水冷壁管鳍片没有满焊,造成大量固体颗粒从漏缝处泄漏,对水冷壁管侧面进行冲刷,管壁减薄,引起管子泄漏。

处理:更换损坏水冷壁管,全面检查其它鳍片,满焊所有鳍片。

事故案例2:

2005年7月4日某厂135MW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管泄漏。

经检查发现:泄漏点为冷渣器(风水联合冷却流化床式)回风口炉膛出口处上部。

原因为:冷渣器长时间运行,造成冷渣器需要大量流化风,严重超过设计值,回风口风速增高冲刷异型管壁的耐磨浇筑料,浇筑料脱落后直接冲刷水冷壁管造成泄漏。摘要:循环流化床锅炉受热面磨损是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常运行三大威胁(磨损、给煤不畅、排渣困难)之一,由于磨损(受热面、耐火材料、风帽等)造成的停炉事故接近停炉总数的50%。在很长时间内成为影响循环流化床锅炉推广应用的主要障碍。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器;二次分离

引言

我国不仅是一个产煤大国还是一个燃煤大国,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在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还会以一次能源―煤炭为主,这是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情,但随着我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耗煤的总量将会不断地增加,因为用燃烧煤发电的这种格局在短期内使不会改变的。但是燃烧煤会给环境带来污染和破坏生态环境,据统计,二氧化硫在为我国的排放总量已超了2000万吨,位居世界第一位,其中燃煤排放二氧化碳的量已占85%,给我过带来的严重的危害。于是开发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效率高、污染低的清洁技术,能适应各种煤源、排放污染物的浓度较低、具有良好的负荷调节性能、对煤的利用率高等优点[1]。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环境、较大的电厂负荷调节范围、多种的煤源以及环保和燃煤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将首选高效低污染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新型燃煤技术[2]。

1、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德国在20实际20年代初首先将流化床技术应用到工业上。随后许多发达国家(如美国、法国等)也开始热衷于流化床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中,并将流化床技术应用的各个领域中(如医药、化工等行业),特别是将流化床技术应用到石油催化裂化中,使该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流化床技术是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应用到煤的燃烧中。在1995年,法国Gardanne电站投运250MW循环流化床锅炉标志着循环流化床实现大型化。

2、在国内外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发展

在国外,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锅炉本体的大型化和各种配套技术和设备)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近年来,研究者致力于循环流化床锅炉理论也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经过不断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使其发展变得比较完善和让其有小型转向大型后,在国外已经形成六种特色的循环流化床锅炉[3],第一种是Lugi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德国鲁奇公司开发的,并申请了专利,在世界上,该公司是最早从事研究与开发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之一,Lugi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是一种外置式流化床交换器,在其内部设置了过热器和在再热器,并且传热与燃烧是分开的,循环灰的流量是同过水冷堆锥形阀。该循环流化床能够调节负荷、可灵活控制床温、有较好的燃料的适应性、有较高的脱硫效率和石灰石利用率等特点,但是系统过于发杂。随后许多国家锅炉的制造商都购买了Lugi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专利,解决了锅炉大型化问题。第二种是Pyroflo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芬兰奥斯龙公司开发的,是目前在世界上,运行最多的一种锅炉。在1979年,芬兰将第一台Pyroflo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投放到商业上至今,已经有150多台锅炉被生产出来。该种锅炉采用循环倍率和温度较高旋风分离器,没有在外部设置流化床交换器,将少量的受热面放置在炉膛内部。第三种是FW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美国一家生产循环流床锅炉史较长锅炉制造商生产―F.M.公司,该锅炉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高温旋风分离器用汽水冷凝、高温分离器是方形的和内部之设置过滤器的INTREX循环灰热交换器、循环灰是用流化风控制、尾部是平行的双烟道。第四种是MYMIC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英国Kaverner公司研究开发,该公司从20世纪70年代起生产流化床锅炉,主要针对的行业是非动力行业,以各种生物如树皮为主要燃料;单独或不全部燃煤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和鼓泡流化床锅炉是在20世纪80年代产生的,高温旋风分离器用布置在炉膛内的水冷却或汽冷却,对高压二次风射程的要求降低了。低五种是低速的CircoFluid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德国Babcock和VKW公司共同研造的,为了更好的结合鼓泡流化床和高速循环床的优点,采用的旋风分离器的循环倍率较低,并且温度较适中,是一种塔式锅炉,分离器前,大屏对流受热面布置在炉膛的稀相区的上方,该锅炉具有简单的结构,需要加强对大型化的研究。第六种是内循环炉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由美国巴威公司研制和开发的,该锅炉具有简单的结构,与传统锅炉非常相似。

目前国际上,循环流化床锅炉正向大容量、高参数方向迅速发展。国外已经完成了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方案和准备工作。

在国内,在20世纪40年代末才开始对流化床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工作,该技术化工材料的合成和冶金材料的焙烧中应用较多。在1989年,我国在山东水电厂运行了第一台35t/h锅炉[4]。在最近几年,我国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技术和开发方面的发展比较迅猛。我国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技术的开发和研究相对于国外,起步是比较晚的,但发展的速度是较快的。目前,我国也朝着大型化循环锅炉方向发展。

3、结论

我国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研究和开发比国外晚,因此我国需要加大力度研究开发循环流化床锅炉,但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需要多参数、大容量的锅炉,该种锅炉比以前锅炉具有加大的容量、燃烧效率较高、需要开发更加紧凑的分离器、并且具有更好的布置方式、需要统一回送装置的型式、减少N2O的生成、开发超临界参数循环流化床锅炉等特点[5]。

参考文献

[1] P.巴苏,S.A.弗雷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与运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8-12.

[2] 党黎军.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调试与安全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1-2.

[3] 卢啸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5-11.

[4] 付萍.循环流化床锅炉特性分析及其参数优化[硕士论文].河北:华北电力大学.2005.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优点;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TK223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中国不仅是一个生产煤的国家也一个燃煤的大国,根据中国的国情,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也主要能源以煤炭为主,这是我们长期的基本国情,但随着中国电力工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需求的不断提高,中国的煤炭消费总量将继续通过燃烧煤炭来发电在短期内是不会改变。但燃煤会带来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据统计,二氧化硫排放量为中国的总金额突破20万吨,居世界第一位,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自煤炭燃烧85 % ,带来我们严重危害。因此,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这是一种比较成熟的,高效率,低污染清洁技术,可以适应不同煤的来源,浓度较低的污染物排放,具有良好的负载调节性能,对煤的利用率大大的提高。目前,中国的未来很重视环境,较大的燃烧煤发电厂负荷调节范围增大,多种的煤源以及环保和燃煤之间的矛盾,使我国将首选高效低污染的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新型燃煤技术。

1、锅炉的概述

它的结构简单,紧凑,与传统的粉煤炉型差不多,锅炉由燃烧设备、煤炭设备,床点火装置、分离并返回给料装置、冷却系统、过热器、省煤器、空气预热器、钢结构主体、平台扶梯、炉壁等组成。布风板和密相区炉内部采用高强度耐磨可塑料; 水冷壁外墙采用敷管炉墙结构,外加外护板。高温旋风分离器,水平烟道和尾部烟道炉壁使用轻型炉墙、护板结构。根据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室、高温旋风分离器部位使用高强度耐磨塑料,高强度耐磨砖,以确保锅炉运行安全可靠的运行。

2、锅炉启动调试

(1)锅炉调试重要性:锅炉启动调试是全面检验主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生产准备工作的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今后锅炉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程序。通过启动调试应达到如下目的:检验锅炉、辅机、控制系统等设备的安装质量;确保管道内表面清洁、管道内无杂物;初步了解锅炉和主要辅机等设备的运行特性;检验锅炉控制系统、保护系统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初步检验锅炉和辅机满负荷运行能力;发现锅炉和辅机等存在的重要缺陷,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同时也培训了有关运行人员对设备性能的了解及运行的初步调整,为试生产和商业运行打好基。

(2)锅炉整体启动前的准备:锅炉整体启动试运前,应已完成各系统主要设备的分部调试外,还须完成锅炉的水压试验,烘炉,冷态空气动力特性试验,清洗锅炉本体,蒸汽管道吹扫,锅炉点火试验,锅炉安全阀整定,辅机联锁保护试验,锅炉主保护试验等主要工作。冷态启动前,通常按调试大纲、运行规程及锅炉使用说明书,对锅炉本体及其汽水系统、烟风系统、燃烧系统,有关的辅机、热控、化学水处理设备以及现场环境等进行全面检查,以满足 锅炉安全启动条件。

3、循环硫化床锅炉的优点:

  优点:由于循环硫化床锅炉独特的流体动力特性和结构,使其具备有许多独特的优点,以下分别加的简述。

  1、燃料适应性:这是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特性优点之一。在循环流化床锅炉中按重量计,燃料仅占床料的1%-3%,其它是不可燃的固体颗粒,如脱硫剂、灰渣或砂。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特殊流体动力特性使得气、固和固与固体燃料混合非常好,因此燃料进入炉膛后很快与大量床料混合,燃料被此速加热至高于看火温度,而同时床层温度没有明显降低,只要燃料热值大于加热燃料本身和燃料所需的空气至着火温度所需的热量。循环流化床锅炉既可用优质煤,也可烧用各种劣质煤,如高灰分煤、高硫煤、高灰高硫煤、煤矸石、泥煤、以及油页岩、石油焦、炉渣树皮、废木料、垃圾等。

  2、燃烧效率高: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效率要比链条炉高得可达97.5-99.5%,可与煤粉炉相媲美。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效率高是因为下述特点:气、固混合良好,燃烧速率高,特别是对粗粉燃料,绝大部分未燃尽的燃料被经过高温旋风分离器再循环至炉膛再燃烧,同时,循环流化床锅炉能在较宽的运行变化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燃烧效率,甚至燃用细粉含量高的燃料时也是如此。

 3、高效脱硫: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脱硫比其它炉型更加有效,典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可达90%。与燃烧过程不同,脱硫反应进行得较为缓慢,为了使氧化钙(燃烧石灰石)充分转化为硫酸钙,烟气中的二氧化硫气体必须与脱硫剂有充分长的接触时间和尽可能大的反应面积。当然,脱硫剂颗粒的内部并不能完全反应,气体在燃烧区的平均停留时间为3-4秒钟,循环流化床锅炉中石灰石粒径通常为0.1-0.3mm,无论是脱硫剂的利用率还是二氧化硫的脱除率,循环流化床锅炉都比其他锅炉优越。

4、氮氧化物(NOX)排放低:氮氧化物排放低是循环硫化床锅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一个特点。运行经验表明,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二氧化氮排放范围为50-150PPM或40-120mg/mJ。NOX排放低的原因:一是低温燃烧,此时空气中的氮一般不会生成NOX,二是分段燃烧,抑制燃料中的氮转化NOX,并使部分已生成NOX得到还原。

5、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

2003 年按照国家科委的要求,国内三大锅炉制造厂家和七大设计院联合引进法国ALSTOM 公司Velizy 200 MW~350 MW 等级的循环流化床(Circulating Fluid Bed,CFB)锅炉技术。CFB 锅炉的主要特点有:外置式换热器的运用、π 型炉膛和扩展水冷壁受热面的应用、高效旋风分离器的设计和大口径钟罩式风帽的应用等。经过制造厂和设计院对引进技术的推广应用,四川白马电站于2005 年12 月整套机组启动并网发电,相继在开远、秦皇岛、小龙潭、蒙西、等机组投产运行,在借鉴引进技术的基础上,三大锅炉制造厂总结分析引进技术的成功经验和工程中存在的不足并进行改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MW CFB 锅炉技术,结合与中科院联合设计的200MWCFB 锅炉的实验研究结果进行放大设计,提出以燃烧低质、高灰分的劣质燃料,特别是以煤矸石为主,以节能为重点的针对性设计方案。在充分发挥CFB 锅炉燃烧技术优越性的前提下,力求系统简单可靠,降低厂用电耗。在CFB 锅炉设计时充分考虑防磨损技术措施,以提高CFB 锅炉可靠性,提升CFB 锅炉在运行时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发挥CFB 锅炉对燃料适应性强、可燃烧低热值燃料、锅炉负荷适应性好、蓄热能力强、运行稳定、炉内脱硫、脱硝和脱硫工艺系统简单、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达到国家标准、与煤粉炉相比可减少脱硫和脱硝系统的投资和运行成本的优势。目前已投运的粤电云浮电厂300 MW CFB 锅炉运行稳定,整台机组运行达到了设计要求,运行人员熟悉掌握了CFB 锅炉的运行特点,经过现场对CFB 锅炉的改进和提高,机组的可靠性和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

6、结束语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料适用范围广,特别适用各种劣质燃料,包括选煤厂副产品、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各种低热值污泥、生物废渣、以及多种混合燃料等。不同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对燃料适应性差别也很大,直接影响到锅炉运行的稳定性、可靠性、经济性。所以锅炉启动调试是全面检验主机及其配套设备的设计、制造、安装、调试和生产准备工作的质量的重要环节,是保证今后锅炉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一个重要程序。

参考文献

[1] P.巴苏,S.A.弗雷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与运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4,

[2] 党黎军.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启动调试与安全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2,

[3] 卢啸风.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与运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2006.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5篇

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国际80年代在锅炉上得到成功应用的清洁煤燃烧技术。提高可靠性、经济性和文明生产程度贯穿了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的发展历史。围绕分离器的形式和整体布置,循环床燃烧技术已经历了三代的发展,作者认为冷却型紧凑布置的循环床燃烧技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现状分析本文介绍。

循环流化床锅炉(CFB)燃烧技术是一项近20年来发展起来的燃煤技术。它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氮氧化物排放低、负荷调节比大和负荷调节快等突出优点。自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出现以来,循环流化床锅炉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大容量的循环流化床电站锅炉已被发电行业所接受。世界上最大容量的25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已在1997年投运,多台200~250MW大容量循环流化床锅炉也已投产。我国集中于中型CFB的研制与开发,目前已完全商业化。到1998年底,我国已投运及订货的35t/h以下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共计约600台,已开始走向电力市场,并且开始大型CFB的研制工作。 主循环回路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其主要作用是将大量的高温固体物料从气流中分离出来,送回燃烧室,以维持燃烧室的稳定的流态化状态,保证燃料和脱硫剂多次循环、反复燃烧和反应,以提高燃烧效率和脱硫效率。主循环回路不仅直接影响整个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总体设计、系统布置,而且与其运行性能有直接关系。分离器是主循环回路的主要部件,因而人们通常把分离器的形式,工作状态作为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标志。

1、循环流化床的发展现状: 气固分离器是CFB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其之所以关键,从运行机理上来讲,只有当分离器完成了含尘气流的气固分离并连续地把收集下来的物料回送至炉膛,实现灰平衡及热平衡,才能保证炉内燃烧的稳定与高效;就系统结构而言,分离器设计、布置得是否合理直接关系着锅炉系统制造、安装、运行、维修等各方面的经济性与可靠性。虽然分离器是CFB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但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灵活性,在结构与布置上回旋余地很大。从某种意义上讲,CFB锅炉燃烧技术的发展也取决于气固分离技术的发展,分离器设计上的差异标志着不同的CFB技术流派。

1.1、第一代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绝热旋风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旋风分离器在化工、冶金等领域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是比较成熟的气固分离装置,因此在CFB领域应用最多。 德国Lurgi公司较早地开发出了采用保温、耐火及防磨材料砌装成筒身的高温绝热式旋风分离器的CFB锅炉。分离器入口烟温在850℃左右。应用绝热旋风筒作为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称为第一代循环流化床锅炉,目前已经商业化。Lurgi公司、Ahlstrom公司、以及由其技术转移的Stein、ABB-CE、AEE、EVT等公司设计制造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均采用了此种形式。这种分离器具有相当好的分离性能,使用这种分离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具有较高的性能。据统计,目前除中国大陆外,有78的CFB全部采用了高温绝热旋风分离器,但这种分离器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旋风筒体积庞大,因而钢耗较高,锅炉造价高,占地较大,旋风筒内衬厚、耐火材料及砌筑要求高、用量大、费用高;启动时间长、运行中易出现故障;密封和膨胀系统复杂;尤其是在燃用挥发份较低或活性较差的强后燃性煤种时,旋风筒内的燃烧导致分离后的物料温度上升,引起旋风筒内或回料腿回料阀内的超温结焦。这些问题在我国的实际生产条件下显得更为突出。 Circofluid的中温分离技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温旋风筒的问题,炉膛上部布置了较多数量的受热面,降低了旋风筒入口处的烟气温度和体积,旋风筒的体积和重量有所减小,因此相当程度上克服了绝热旋风筒技术的缺陷,使其运行可靠性提高,但炉膛上部布置有过热器和高温省煤器等,需要采用塔式布置,炉膛比较高,钢耗量大,使锅炉造价提高。同时,它的CO排放及检修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发展。 1.2、第二代CFB燃烧技术--水(汽)冷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 为保持绝热旋风筒循环流化床锅炉的优点,同时有效地克服该炉型的缺陷,FosterWheeler公司设计出了堪称典范的水(汽)冷旋风分离器。

当然,任何一种设计都难以尽善尽美,FW式水(汽)冷旋风分离器的问题是制造工艺复杂,生产成本过高,缺乏市场竞争力,这使其商业竞争力下降,通用性和推广价值受到了限制。

1.3、水冷方形分离器 为克服汽冷旋风筒制造成本高的问题,芬兰Ahlstrom公司创造性地提出了PyroflowCompact设计构想。

PyroflowCompact循环床锅炉采用其独特专利技术的方形分离器,分离器的分离机理与圆形旋风筒本质上无差别,壳体仍采用FW式水(汽)冷管壁式,但因筒体为平面结构而别具一格。这就是第三代循环流化床锅炉。它与常规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最大区别是采用了方形的气固分离装置,分离器的壁面作为炉膛壁面水循环系统的一部分,因此与炉膛之间免除热膨胀节。同时方形分离器可紧贴炉膛布置从而使整个循环床锅炉的体积大为减少,布置显得十分紧凑。此外,为防止磨损,方形分离器水冷表面敷设了一层薄的耐火层,这使得分离器起到传热表面的作用,并使锅炉启动和冷却速率加快。 从国内许多已投入运行的流化床锅炉来看,普遍都存在有床内的燃烧工况组织不好、床温偏高以及旋风分离器内CO和残碳后燃造成数十度甚至上百度温升的现象,加上流化床中的结焦温度比较低,因此结焦的可能在运行中始终是一个很大的隐患。如果采用有冷却的旋风筒,分离器内的温度就可以得到控制,从而消除了结焦的危险。 水冷或汽冷的方形旋风分离器与不冷却的钢板卷成的旋风筒制造成本基本相当,考虑到前者所节省的大量的保温和耐火材料,最终的实际成本有所下降。此外它还减少了散热损失,提高了锅炉效率。另外由于保温厚度的减少,可以提高启停速度,启停过程中床料的温升速率不再取决于耐火材料,而主要取决于水循环的安全性,使得启停时间大大缩短。

2、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发展方向分析: Ahlstrom公司的方形分离器紧凑型设计推出之后,立即引起了广泛的重视,人们对该技术一直持观望态度。但经过5年的多台锅炉运行实践,已被人们所接受,其标志为:在1999年5月第15届国际流化床燃烧会议上,该专利持有人Timo荣获唯一的ASME贡献奖。Fosterwheeler公司和Ahlstrom公司合并后即将方形分离器循环流化床锅炉作为大型化方向予以重点发展。

目前各循环流化床锅炉制造厂家和研究机构都十分重视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大型化,方形分离器在大型化方面具有很大的优势。1993年清华大学在实验室对国外方形分离器专利进行了验证实验,初步实验发现其分离效率并非如国外公司宣传的那么好,特别是在200~400mm的粒径范围存在一个低效区。经分析表明这个低效区是由于分离器进口颗粒加速不良造成的,为此改进了入口段设计,实验表明此改进是完全正确的,这个改进最终取得了中国专利--“水冷异型分离器”。为进一步优化分离器的效果和验证改进可靠性,在实验室冷态实验、热态实验的基础上应用到75t/h完善化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并取得成功。 该分离器是四周用膜式水冷壁组成的方形分离器,但烟气入口和水冷壁管弯制成圆弧形段,这一结构使分离器的造价降低,有效地克服了绝热旋风筒的后燃结焦问题和圆形汽(水)冷旋风筒的制造成本问题,被认为达到了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 清华大学等单位已对几种不同当量尺寸的方形分离器进行了一些卓有成效的试验和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有价值的结果。对这些成果进行较全面的分析、整理和比较,可以更多的了解方形分离器的放大性能,有助于开发研制大型化分离器和解决循环流化床锅炉大型化所面临的难题。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方型分离器的放大性能要优于圆形旋风分离器,至少绝不逊于后者,特征尺寸在10m以内的方型分离器大型化的前景相当乐观。清华大学在该方面的研究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在15届FBC国际会议上被评为最佳论文。采用方形分离器的220t/h、410t/h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已完成。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减排;管理措施

一、循环流化床锅炉节能减排现状

(一)运行状况

在我国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运行中,大量锅炉都在低负荷状态下运行,而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用户和设计部门出于目前及日后发展需求等因素,经常会出现采购锅炉数量和容量明显超过行业实际需求量的现象;其二,热负荷、用气的变化会导致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负荷在运行状态下出现一定范围的波动。据相关调查文献,国内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平均负荷率处于60%左右,而锅炉实际运行效率也只有额定热效率的85%,大量能源在这一过程中被浪费。

(二)燃煤质量

无烟煤、贫煤和烟煤是当前中国循环流化床锅炉所使用的主要燃料,而且由于锅炉燃煤是由不同地区提供的,燃煤的质量存在很大的差异,有些企业虽然固定使用同一个地区的煤种,但其也经常容易出现变化。在锅炉方面,中国目前常用的也主要是层燃循环流化床锅炉,其运行过程中对煤种变化的适应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其在热面布置形式、炉拱装置、面积大小等方面的结构都是按照煤种进行设计的,锅炉的燃烧情况将会随着煤种的变化而出现改变,这一问题使得锅炉管理人员难以准确、及时掌握煤质的具体情况与锅炉的运行规律,自然也就无法据此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循环流化床锅炉污染物的排放量大大增加,其运行的热效率却在大大降低。

(三)燃烧设备

据调查,国内相当一部分数量的锅炉制造企业并没有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备加以充分的研究,仅仅只对其外观设计加以重视,而且锅炉制造企业通常会将锅炉中的燃烧设备转交给资质不高的配套厂进行生产,大多数配套厂并不具备足够的研究能力,也仅仅只能根据设计图纸来进行加工,如此生产方式将会导致锅炉的燃烧设备出现严重不合理、制造粗糙、装备间隙大等问题,将问题诸多的燃烧设备应用于循环流化床锅炉上,其受热之后的变形势必会造成炉排漏风、漏煤,继而引起锅炉中的灰渣存在过高的含碳量,锅炉中的路排风室间也因此无法封闭,风室间相互串风、风量调节性能降低等随即出现的问题将会对循环流化床锅炉的正常燃烧及运行效率带来严重的影响。

(四)运行控制

PID、多位式是当前中国燃煤循环流化床锅炉所使用的最常规的控制模式,运行控制水平较之世界其他国家偏低,且这两种控制模式无法依据外界的变化来对锅炉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调节与控制,参数仪表的缺失使得工作人员也无法及时知晓锅炉运行状态下的一系列参数,进而使得工作人员也无法准确判断出锅炉的运行状况及燃烧工况。

二、节能减排技术的开发与利用

本论文以本市某电厂的国产化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节能减排方案为例,具体内容如下:

(一)锅炉概述

该电厂的锅炉组成中有1个单炉膛、1个尾部对流烟道、1台回转式空预期,分别还有4台高温绝热旋风分离器、回料阀、外置式换热器、冷渣器。其单炉膛采用了裤衩腿与双布风板结构,其蒸发受热面采用的是膜式水冷壁以及水冷壁延伸墙体结构。具有布风均匀、防堵塞、防结焦和便于维修等优点。

(二)节能方案

1.合理安排辅机的启停

当该电厂中各发电机组处于低负荷运行状态中时,应根据中调曲线对机组的负荷作出积极且及时的预测。此外,还需对流化风机、水泵、二次风机以及引风机的启停进行合理安排,以达到节约电厂自身用电的目的。在对机组进行定期切换以及试验时,需安排在用电低谷时段进行,进而减少电厂有关定期切换和试验的成本,同时也可减少定期切换和试验对电网所造成的冲击。

2.采用变频调速技术

一般来说,发电厂中所使用的风机与水泵都是定速运行的,但机组负荷的变化会导致新工况出现,面对此情况只能对风机的出入口挡板或水泵的出口阀门加以改变,而这一操作会使得风机、水泵出现效率降低、大量能量在挡板、阀门和管道上遭遇损失。而变频调速装置则可根据工况具体变化来改变电机转速,电力设备由此可达到最佳的运行状态,节能目的随之得到实现。目前,该电厂正在实施凝泵的变频试点工作,如果获得成功并作下一步的推广,其所产生的节能效果将十分可观。

3.加强燃料管理

1)按时、按质采购燃料,降低采购成本。为了保证锅炉使用燃料的质量与其价格相符合,该电厂专门安排了相关人员深入煤场进行取样、制样以及送样,并加强对煤质检验人员的管理,实施每日汇报来煤数、发热量、存煤量等重要数据的制度,并督促检验人员将以上数据传至本电厂所有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以严格掌握锅炉燃煤的质量。2)加强煤炭掺配,提高燃煤利用率。由于供煤量的紧张,电厂在使用燃煤时不得不掺杂其他煤种进行燃烧,但这些煤炭之间存在较大的成分差异与燃烧值差异,由此导致锅炉中燃煤的硫份过高且容易结焦。某些劣质煤还存在挥发份低且不易燃烧的特点。对此,该电厂加大了对鉴别新旧煤、好劣煤、高低硫煤等煤种的工作,并在掺配煤种时尽量保证其合理性,以提高锅炉的燃烧稳定性和燃煤利用率,进而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三、结语

节能减排工艺及新技术的应用是当前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对其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以本市某电厂的循环硫化锅炉为例,具体阐释了其节能减排方案,并获得了良好的节能效果,值得广泛应用与推广。

作者:宋超 单位:中策橡胶(建德)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王建民,赵智勇,赵勇纲,于英利.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节能技术研究[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0,03:24-26.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7篇

文\罗德福

成都工具研究所成立于1956年,原隶属于国家机械工业部,是我国机械行业惟一的工量具综合性科研机构,从事精密切削刀具、精密测量仪器、材料表面改性技术,拥有国家刀具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并负责编辑出版全国工具行业的核心期刊《工具技术》,是“国家精密工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精密工具生产力促进中心”的依托单位,也是全国刀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全国量具量仪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机械工业金属切削刀具技术协会、中国机床工具协会工具分会和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械量测试仪器分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切削专业委员会等十多个行业、群团组织的挂靠单位。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的行业地位和知名度。

1999年6月,成都工具研究所经批准进入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这就意味着彻底告别了吃“皇粮”的历史,进入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为尽快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研究所组织中高层管理者全面分析了企业面临的形势,同时组织由老专家、老领导组成的“科技顾问团”召开“工具所战略定位和发展研讨会”,并由高层管理者进一步进行市场调查研究,确定了企业发展战略、技术创新战略和市场营销战略等,明确了企业发展的主体架构、基本思想、阶段目标。

一、加强中层管理者团队的建设

有针对性地对管理者进行培训,不断提升管理者素质,培养造就他们从技术型、督导型的管理人才转化成企业最需要的结构型高级管理人才。同时,以签订目标责任书的形式建立了责权利相一致、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业绩考核、薪酬分配等制度,使中高层管理者将精力放在生产、经营、管理等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工作上,不断实现企业阶段目标,以确保企业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把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研究所通过实行“宽带薪酬”的办法提高科研人员的经济收入;通过召开科技大会,让科研技术人员融入到企业的管理中来,使其有成就感、自豪感;通过科研项目基金的设立,奖励从事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的科研人员;设立科研奖励基金,鼓励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尤其是在国家一类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采取项目管理负责制的方式充分发掘科技人才的内在潜力,形成人才梯队;为人才成长和吸引人才创造良好的平台和氛围。

同时,研究所在已基本完成由生产管理向经营管理的转变、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转变的基础上,又把组织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相结合,建立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组织管理体制,逐步实现粗放管理向集约管理的转变。

三、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增强企业盈利能力

为提高资金的利用率,研究所把资金的集中管理作为财务控制的最后防线,并通过科学的投资决策过程,建立了以全面预算制度为中心的成本控制体系,把内部审计制度、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辅助的内部监控系统。

四、企业文化创新

通过宣传“以人为本、尊重个性、团结奋斗”的企业精神,并通过自办的“工具所报”、自己的网站让员工充分了解企业经营理念、经营现状,并有充分发表见解的空间,使员工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与所共存、与所共荣、与所共进”的价值观,培养员工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实现员工的自我发展与管理;致力于使组织的心理期望和员工的心理期望达成“默契”,实现企业和员工双赢的局面,最终形成优秀的企业文化,使个人与企业共同成长和发展。

目前,研究所的年销售收入已经是转制前的3倍,并且在企业经营的各方面均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已成为四川省高新技术企业。

(作者系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成都工具研究所所长)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青海分公司(以下统称为公司),前身为青海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原青海铝厂),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宁张公路28公里处,是“七五”“八五”期间与山西铝厂、青海龙羊峡水电站同步配套建设的国家重点建设项目,也是我国目前铝产量最大的专业化电解铝企业。

公司现有职工5139人,其中35岁以下青工占72%,工程技术人员占18%。公司领导层平均年龄46岁,均具有高级以上技术职称。

公司电解铝生产系统采用冰晶石―氧化铝熔盐电解工艺,主体设备为160kA和200kA大型预焙阳极电解槽,采用智能模糊控制技术。年用电量占青海省总用电量的30%以上。

公司的主要产品有:重熔用铝锭、铝扁锭、φ9.5电工用圆铝杆、6063合金及多规格预焙阳极等。其中主导产品“海湖”牌重熔用铝锭1995年在伦敦金属交易所验证注册,多次被评为“全国稳定合格产品”、“青海省名牌产品”,其注册商标“海湖”为青海省著名商标,2004年首批获得有色金属产品实物质量认定“金杯奖”。1998年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产品畅销全国,出口远销韩国、日本、东南亚及欧洲等地。公司2000年通过国家“一控双达标”环保验收,2001年12月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安全、环境、质量三大管理体系得到建立健全并持续健康运行。

截至2004年底,公司已累计生产并销售铝产品242.11万吨,完成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连续14年被评为青海省财政支柱企业和利税大户,多次荣获青海省先进企业、“十佳企业”、“青海省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先进企业”、“文明单位标兵”、“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

近年来,公司广大干部职工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企业精神,紧紧围绕“中铝最强、全国最优、世界知名”的宏伟目标,励精图治,创新求强,企业实现快速健康发展。2000年11月,中国铝业公司整体收购产能为5.5万吨的青海海星铝业有限责任公司,并入公司编为第三电解厂,形成了25.5万吨电解铝产能。2003年12月25日,8.5万吨电解铝技改项目顺利投产,实现了青海省铝工业建设史上“当年开工、当年投产”的新纪录。目前,公司8.5万吨电解铝技改项目全面达产,160kA强化至180kA电解槽扩容改造项目稳步实施,10万吨铝及铝合金扁锭项目进入攻坚阶段,投产在即,产品结构调整迈出了实质性步伐,电解铝产能已达到40万吨级,铝产量从2002年起连续三年蝉联全国第一。

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重组上市后,为适应中国铝业公司“一、二、三、四、五”的管理体制要求,公司从法律地位和实际出发,再造全新业务流程,转机建制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战略重心由生产经营型向成本控制中心的转移,构建了以生产为中心、以成本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的全新管理机制。

从“管理年”到“改制年”,从“发展年”到“创新年”,公司始终坚持从严治企,健全制度,规范流程,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现场管理和班组建设,稳步提高管理水平。

认真开展安全标准化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各项管理制度,深入开展“百日安全无事故”和反习惯性违章行为等系列活动,全面推行安全确认制,努力创建安全公司。

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了以《职工奖惩条例》为基础,以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为核心,以推行中层管理人员、基层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工人技师高级技师、操作工人等五大考核体系为重点,以多种激励方式为手段,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依靠科技进步,逐步形成了“开放、竞争、协作”的新型科技管理体制,着眼实际找课题,贴近生产出成果,立足岗位育人才。

以公司发展规划为目标,以生产经营为中心,以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为着眼点,不断加强项目研究与管理,强化投资预算控制和在建项目实时监控,最大限度地发挥投资效果。

不断创新企业管理,深入开展“三提两降一堵”活动、以提高产品质量为核心的质量管理活动、以班组建设为重点的劳动竞赛活动、以美铝波特兰铝厂和中铝广西分公司为对象的对标活动等“四项”管理活动,推行精益生产模式、设备点巡检模式、全面预期目标管理模式、全面目标成本管理模式等“四个”管理模式,管理绩效日益显现。

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建节约型社会的大好形势下,中铝公司确定了“创建世界一流企业,打造中铝百年老店”的宏伟目标。公司将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务,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依托青海丰富的水电资源优势,围绕“建立一个好机制,制造一个好产品、创造一个好环境”,以生产为中心、以产品为中心、以成本为中心,坚持一手抓规模、一手抓技改,走外延和内涵共同发展的路子,实现技术、装备和管理全面升级,形成以“创新能力强、生产规模大、产品成本低、产品质量优、员工素质高、公司环境美”为特色的核心竞争力,把青海铝建成中铝最强、全国最优、世界知名的内有强大凝聚力、战斗力,外有明显影响力、竞争力的中铝电解铝生产、研发、出口基地。

四川白马1×300MW循环流化床示范工程简介

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工程是按照国家调整电力建设结构、大力发展洁净煤燃烧技术的要求,采用技贸合作方式引进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制造技术的依托工程项目。总投资16.5亿元人民币,由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负责建设一台规模为目前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的300MW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其中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岛由法国阿尔斯通公司供货。电站位于沱江右岸,白马电厂扩建端,距内江市区9公里,白马镇2公里。

该项目的建设对引进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计制造技术和系统设计技术的消化吸收,并在此基础上创新、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设备,减少环境污染,提高电网调峰能力及综合经济效益,开发利用四川低质、高硫无烟煤资源,实现高效率、低能耗、低排放,促进电力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白马300MW循环流化床锅炉主要特点包括:

一、白马300MWCFB锅炉性能特点

CFB锅炉与常规锅炉燃烧方式决定了它在设备性能方面具有以下特点:

(一)、炉内脱硫脱硝,不需要另外安装脱硫和脱硝装置。CFB锅炉相对较低的燃烧温度以及物料在炉内强烈的扰动混合,使脱硫剂与燃料中的硫份能够充分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固体硫酸钙,加之在燃烧室不同部位分部送风,燃烧温度低,使NOX生成量较少,从而实现炉内脱硫脱硝。从锅炉设计和实际使用效果来看,大型CFB锅炉SO2和NOX排放能够满足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要求。

(二)、燃料适应性范围广。它不仅可以方便的燃用常规锅炉使用的燃料,还能燃用常规锅炉几乎不能燃用的燃料,比如高硫劣质煤、煤矸石、洗中煤、石油焦、废弃轮胎和垃圾等,可以充分利用一次能源资源。例如北欧芬兰就将加工制作木器剩下的木屑作为CFB电站燃料发电。

(三)、调峰能力强。由于在炉内参加循环燃烧的物料量大,蓄热多,因此,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易于保持燃烧稳定和蒸汽参数,具有很强的调峰能力,不投油最低稳燃负荷可以达到锅炉额定负荷的30%。白马300MWCFB锅炉合同中保证锅炉不投油最低稳燃负荷为锅炉额定负荷的35%±5%,该数值远优于常规锅炉。

二、白马300MWCFB锅炉的关键技术与部件

(一)、 布风板:煤粉炉的炉底是“冷灰斗(固态炉)”或“熔渣池(液态炉)”,而CFB锅炉的炉底是“布风板”。所谓布风板,就是在炉底平面上布置很多流化风帽,布风板上是颗粒煤、石灰石粉、砂子等物料,布风板下面是流化风室。从流化风室来的流化风通过流化风帽将布风板上的颗粒煤、石灰石粉、砂子等物料吹起向上运动。颗粒大的物料刚被吹起又掉回布风板,小一点颗粒的物料向上运动到一定的高度也会掉下来,再小一点颗粒的物料一直上升到炉膛的出口,这状况我们就叫它流化。显然,物料的流化是通过流化风和布风板来实现的。

(二)、旋风分离器:煤粉炉的炉膛出口是一个水平烟道,在水平烟道里布置了很多过热器受热面,而CFB锅炉出口布置的是“旋风分离器”。它的作用是将炉膛出来的一定粒度的未燃尽的煤粒和一定粒度的其它物料(已燃尽的灰粒、砂、石灰石粉等)从烟气中分离出来,送回炉膛,形成物料循环。显然,旋风分离器是使物料循环的关键设备,也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技术之一。

(三)、返料器(虹吸密封槽):旋风分离器底部与炉膛下部用管道来连接。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的物料通过联连管回到炉底。由于炉膛下部是正压,炉膛出口、旋风分离器内是负压,所以必须在旋风分离器底部与炉膛下部的联通管上布置一个返料器(虹吸密封槽),以防止炉膛的正压反窜入旋风分离器形成短路,以使旋风分离器分离出来的物料能够顺利返回炉膛形成循环。

(四)、外置床:为了增大锅炉受热面,利用旋风分离器分离出的高温物料加热过热蒸汽,可减少炉膛的体积,增加锅炉效率和温度调节手段,白马300MWCFB锅炉设置了外置床,这也是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关键技术之一。

综上所述,白马300MWCFB锅炉的结构特点决定了它与常规锅炉相比具有环保性能好,燃料适应广,调峰幅度大三大优点。

随着世界各国对环境污染控制越来越来严格的要求,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以其先进的环保性能受到了世人的关注。

目前,白马示范工程建设顺利,预计2005年年底并网发电,投入正常的生产运行。四川白马循环流化床示范电站有限责任公司将通过对300MWCFB示范电站的运行、维护、管理及参与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培养出近百名掌握大型CFB技术及电站建设与生产经营管理经验的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为今后建设好、管理好600MWCFB锅炉示范电站提供了可靠的、优秀的人才资源库。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8篇

天然气冷热电三联产在工业中的应用王小伍 华贲 (4)

1025t/h循环流化床锅炉内衬浇注料施工唐英俊 (7)

湄州湾电厂给水泵变频改造 王浩森 孙德良 艾斌 陈国煦 李朝戬 龚黎明 林亚珊 (98)

过量空气系数对DLN燃烧室性能影响的基本规律刘凯 张宝诚 马洪安 (8)

SCR烟气脱硝过程硫酸氢铵的生成机理与控制马双忱 金鑫 孙云雪 崔基伟 (12)

锅炉燃烧扰动相关信号的提取郝祖龙 刘吉臻 常太华 曲亚鑫 (18)

高温多相流风洞模糊PID自整定神经元解耦补偿控制李建新 王书鹏 袁镇福 (23)

锅炉汽包复杂应力状态及低周疲劳寿命研究段鹏 周新雅 杨菁 李炅 蒋云 陆克昀 (28)

热力发电杂志社网站暨《热力发电》在线采编系统投入试运行 (11)

热力发电投稿须知 (17)

作者撰写论文摘要及选择关键词注意事项 (44)

热力发电投稿须知 (50)

热力发电杂志社网站暨《热力发电》在线采编系统投入试运行 (60)

科技论文几种参考文献的书写格式(其中空格、标点符号、字母照写) (95)

超临界机组锅炉运行排烟温度偏高原因探讨阎维平 董静兰 (33)

新疆准东煤特性研究及其锅炉选型杨忠灿 刘家利 何红光 (38)

循环流化床锅炉再热器爆管与堵灰原因分析杨兴森 (41)

1000MW机组引风机与脱硫增压风机合并改造研究刘家钰 王宝华 岳佳全 吕春俊 (45)

超临界660MW机组9号轴承不稳定振动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张善鹏 邢秀苹 (51)

9000m^2双曲线自然通风逆流冷却塔的优化改造熊大健 李秉正 (54)

超超临界1000MW机组采用汽轮机驱动引风机的可行性马晓珑 刘超 (57)

非氧化性杀生剂与氧化性杀菌剂交替使用在珠江电厂冷却水处理中的应用刘敏杰 (61)

循环冷却水结垢倾向判断方法李建玺 罗丹 张宝山 郭焱 王蓉蓉 姜国策 (64)

凝结水精处理阳床与阴床串联系统存在问题分析及其改进黄万启 曹松彦 常旭红 柯于进 (67)

基于改进微分环节控制策略的研究及其应用李军 (72)

北海电厂320MW机组控制系统优化龚晓勇 杜志新 夏俊涛 雷增强 (76)

面向对象的交互式在线图形化仿真机建模系统开发刘伟 刘芳兵 李静 (82)

330MW机组电动给水泵改为汽动给水泵控制策略及应用王艳杰 赵志丹 吴连军 吕庆文 郎意安 (85)

大型火电机组汽轮机保护控制系统的改进周丽 杨培成 崔猛 杨亚飞 (88)

真空泵密封水和抽入气体温度对机组真空的影响朱信义 (93)

无旁路烟道的湿法脱硫系统运行研究马英 周洪光 (96)

微型燃气轮机冷热电三联产系统的产品成本分析杨晚生 郭开华 (1)

台山电厂600MW机组定滑压运行经济性李占元 (4)

沙角A电厂300MW机组冷端系统经济性诊断及优化运行徐仿优 胡光明 刘光耀 严俊杰 (7)

循环流化床锅炉燃烧福建劣质无烟煤的应用实践苏建民 (11)

作者撰写论文摘要及选择关键词注意事项 (13)

热力发电投稿须知 (22)

《热力发电》杂志投稿告知 (56)

热力发电杂志社网站暨《热力发电》在线采编系统投入试运行 (89)

作者撰写论文摘要及选择关键词注意事项 (100)

污泥干化焚烧过程中的能量平衡及经济性分析王彬全 麻红磊 金余其 池涌 严建华 岑可法 (14)

水泥窑烟气双压余热锅炉热力系统的参数优化程庆芳 张邓杰 戴义平 (18)

基于LSSVM-MODE的锅炉效率与NOx排放优化研究刘定平 蔡泓铭 叶向荣 (23)

电袋复合除尘器气流分布数值模拟优化试验研究聂孝峰 李东阳 刘源 张超 李强 (27)

NO2在石灰石浆液中的吸收特性研究郭瑞堂 高翔 潘卫国 任建兴 张晓波 李琦芬 冷雪峰 (31)

电站用12%Cr耐热钢热处理工艺与组织性能研究刘树涛 郑坊平 陈吉刚 唐丽英 王彩侠 (36)

黄埔电厂1025t/h锅炉低氧燃烧优化试验曾培强 郑伟林 刘道鹏 (40)

DSB型低氮旋流燃烧器冷态试验研究梁法光 周虹光 张开飞 (43)

循环流化床锅炉热效率偏低原因分析及解决措施王慧丽 蔡新春 (47)

大型循环流化床锅炉起动点火节油技术研究与应用刘继禄 (50)

给水泵汽轮机排汽方式的优化及其热经济性分析郭仲德 张树芳 (53)

低压旁路温度典型控制策略对比分析及优化杨培成 周丽 (57)

神华国华准格尔电厂330MW机组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优化王冠丁 王文彬 安惠勇 王琥 (62)

基于改进粒子群算法的电厂循环水泵组合优化王庆国 颜文俊 姚维 (65)

基于区域并网的AGC和一次调频控制回路的改进张秋生 梁华 胡晓花 (69)

超超临界1000MW机组RB控制策略分析及优化陈小强 罗志浩 尹峰 (72)

配循环流化床锅炉的300MW机组控制策略梅升 郝德锋 (75)

凝结水补充水系统优化设计胡琨 (80)

火力发电厂中水回用技术分析孙心利 (83)

超临界机组加氧处理对氧化皮生成和剥离的影响于学斌 贺桂林 王海鸥 耿兆龙 (87)

粉末树脂过滤器压差过高的原因及解决方法 田文华 梁建民 和慧勇 杨宝红 贾予平 (90)

电厂管道的弹簧支吊架选型郑钢 (95)

除氧头接管座焊缝开裂分析及修复 姚兵印 李太江 康豫军 王彩侠 王宪春 刘立营 应爱国 (98)

超临界600MW机组发电机转子匝间短路引发振动的处理张翠华 (101)

梅县电厂排粉机节能改造冯霖 岳佳全 (103)

“2010年全国电站辅机及热力系统节能降耗技术论坛”征文 (104)

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发电试验研究程健 许世森 舒凯 (11)

带蓄能装置的分布式热电冷联产系统优化配置刘爱国 张士杰 肖云汉 (14)

空气凝汽器模拟用空冷单元数值模型的建立石磊 石诚 李育蕾 (21)

空气分级燃烧器稳焰器降低NOx试验研究许永宏 惠世恩 周屈兰 李森 (24)

循环水杀菌剂对反渗透膜影响的研究田利 黄善锋 罗奖合 焦会良 张宝山 张富收 任志刚 (29)

600MW机组四角切圆燃烧锅炉掺烧褐煤技术分析应明良 戴成峰 胡伟锋 屠小宝 (34)

某600MW汽轮机组再热阀阀蝶断落事故刘德荣 蒋志强 刘元霖 (38)

锅炉蒸汽温度串接多容小惯性全补偿前馈控制杨平 忻文杰 (41)

不同的机组特性对RB试验的影响刘敏 (44)

火电机组RB控制策略及其试验中应注意的问题赵志丹 陈志刚 郝德锋 梁朝 (48)

汽轮机低压轴封减温调节控制策略的优化陈志刚 赵志丹 张殿聪 王远平 郝德锋 (51)

负荷预估信号在机组协调控制系统中的应用李成明 宋志强 程君军 (53)

基于辅机经济性运行的负荷分配专家系统研究王琛 方彦军 (56)

亚临界机组异常工况下的自动控制策略优化朱士澍 程君军 胡华杰 黄振鑫 (60)

上都发电厂预处理系统改造朱学兵 毛进 张江涛 袁国全 (62)

燃煤锅炉SNCR脱硝系统常见问题及对策刘丽梅 韩斌桥 韩正华 (65)

原水藻类生长对机械搅拌澄清池出水水质的影响及措施刘玮 葛雪静 宋敬霞 徐锦影 (68)

提高凝汽器铜管硫酸亚铁一次性成膜质量王朝阳 王平 (71)

大口径厚壁三通与连通管对接焊缝裂纹分析赵慧传 李晓东 朱信钊 张春雷 (73)

某燃气炉过热器管破裂原因分析杨建菊 冯砚厅 张晓昱 罗立建 (76)

激光共焦扫描显微镜及其在9%~12%Cr钢微观组织观察中的应用史志刚 范长信 王彩霞 王弘喆 (79)

P92钢的超声波检验王宏涛 李建民 刘洋 (83)

超临界600MW机组锅炉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张继文 袁燕明 廖伟辉 (85)

干煤粉气化烧嘴隔焰罩冷却水系统技术方案探讨章晨晖 (88)

振动速度谱在滚动轴承故障分析中的运用刘马火 陈明付 (91)

变频、变极技术应用于汽轮机辅机调速改造何新玲 (94)

用于锅炉汽包水位测量的CSY磁浮色标水位计吴宁明 (97)

汽轮机及给水泵汽轮机供油系统节能改造瞿文耀 李冬 叶秋平 颜士伟 朱凯 刘海风 (98)

炉前煤粉多组分实时分析仪的现场测试雷建武 王克运 李勇 白志军 管晔 (99)

直接空冷系统典型气象年确定方法石磊 刘国银 薛海君 王永新 (1)

LNG冷能在IGCC电站中的梯级利用探讨白慧峰 梁法光 危师让 (5)

燃烧生物质水冷振动炉排锅炉的研发及应用万思本 蔡文钢 王智微 (8)

分离系数与混合系数的定义和应用韩隶传 和慧勇 田文华 李楠 (11)

超临界600MW机组直流锅炉动态特性研究王志刚 雷兆团 张广才 (14)

生物质燃烧中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生成机理研究聂虎 余春江 柏继松 李廉明 秦建光 方梦祥 骆仲泱 (21)

液态排渣炉下炉膛一维热流密度分布特性计算严响林 徐党旗 聂剑平 (27)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振动故障的相位差诊断法田国成 赵乾 (30)

汽轮发电机组轴系不对中的反演计算分析方法何国安 郑永强 田满金 彭旭斌 (35)

燃气轮机热管型进气冷却系统的设计及性能分析王松岭 张莉娜 张学镭 (39)

湿法脱硫系统GGH结垢物清洗技术研究杨勇平 孙志春 龙国军 李志刚 (45)

“2010年全国电站辅机及热力系统节能降耗技术论坛”征文 (44)

热力发电投稿须知 (94)

作者撰写论文摘要及选择关键词注意事项 (116)

循环流化床锅炉屏式过热器改造王迎东 孙勇 江建忠 章秀如 郭新海 吕宏奇 刘小鹏 (52)

超临界600MW机组“W”型火焰无烟煤锅炉低温过热器超温原因分析黄伟 李文军 彭敏 熊蔚立 陈跃华 谢小红 邹自敏 (54)

汽轮发电机组常规甩负荷试验方法探讨抄勇 冯进利 张小伟 李延伟 张发庆 赵红君 (57)

真空泵母管制系统下双压凝汽器性能影响因素试验研究郭江龙 曹争选 王天伟 姚力强 孙志清 (61)

无电泵发电机组利用邻机电泵试运行研究马晓珑 孟颖琪 钟明才 辛军放 茅义军 高奎 (64)

汽轮机数字电液控制系统伺服阀异常动作原因分析谢慧 吴文龙 何红超 徐冬梅 (68)

FGD系统主要自动保护问题的分析与控制优化罗洁 王伯春 姜杰夫 (71)

混合型现场总线在1000MW机组海水脱硫系统中的应用张铸 李毅杰 (74)

火电厂磨煤机负荷检测方法武桐 飞 司刚锋 袁洪林 武卫强 (78)

一种新的机组旁路系统控制策略的设计与应用朱介南 吴永存 金麒麟 张玮 刘文平 (81)

超临界600MW机组甩负荷试验锅炉侧控制措施段宝 李峰 张志军 (85)

超滤装置压差升高原因分析与对策楼新明 (89)

运行抗燃油电阻率超标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马慧芳 贾文菊 张利燕 刘璐 杜黎明 (92)

凝汽器黄铜管泄漏原因分析及防腐措施王彩侠 刘玉民 陈吉刚 王志钢 (95)

锅炉水冷壁捕渣管泄漏原因分析马崇 陈韶瑜 (98)

超临界670MW机组高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刘爽 赵永宁 刘天佐 宫伟基 (103)

锅炉高温联箱寿命管理系统研发杜保华 李耀君 刘振宇 (106)

300MW机组汽轮机高压进汽插管断裂故障分析及处理范建中 刘安 (110)

P91/P92主蒸汽管道热处理过程水急冷后的性能分析许江晓 常剑冰 邱明林 黄杰 陈东旭 (113)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9篇

工业燃油锅炉回燃室烟管裂纹分析及防范张伟军(4)

水煤浆工业锅炉及其点火系统的安全性设计丁东成 陶云 徐获萍(5)

浅析有机热载体的更换或再生彰旭Min(7)

关于锅壳式燃油燃气锅炉的一体化辅助设计探讨徐保平 雒里柯(9)

一起煤气管道事故的调查分析李秀蓬 薄玉林 董朋明(11)

压力容器的选材应经济合理申麦茹(12)

SHFx型旋涡内分离循环流化床锅炉简介及调试运行孟向军 梁宏(13)

容积式燃气常压热水锅炉的应用探讨寇广孝 顾炜莉 李惠敏(16)

锅炉及压力容器焊接工艺规程专家系统介绍蔡洪臣(17)

小型铝制承压锅炉稳定性的探讨童庆标(19)

锅炉低温过热器爆管原因分析滕举彪(20)

一例磁粉检测磁痕的识别谢力民(21)

造纸烘缸检验及缺陷分析温建明(23)

浅谈小型汽水两用锅炉水质处理陈勇(24)

一起液化石油气铁路罐车液位计泄漏事故原因分析及防止措施张永红(25)

煤气发生炉水夹套泄漏处理及预防黄海(26)

一起锅炉腐蚀原因的分析左晓杰 赵立新 路丰武(27)

水火管锅炉的结构和其发展方向张惠明(28)

锅炉钢制烟囱折断原因及预防措施刘元宝 张庆强(29)

锅炉因煮炉引起鼓包分析江旭(30)

恩施自治州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特种设备安全监察工作的思考陈佐鸣(31)

小径管管排对接接头射线照相中片长与焦距比的控制谢双扣 胡耀顺(33)

城镇燃气管道对接焊缝射线检测问题探讨秦志辉(36)

在用压力容器的声发射检验和评定帅军华(39)

小型工业锅炉氧腐蚀原因及其对策孙卫国(42)

磁记忆等检测技术在锅炉压力容器焊接残余应力测量中的应用简析黄清荣(44)

导热油锅炉螺旋盘管机调试中遇到的问题用解决办法张秋菊 张庆林(47)

层燃炉(机械)的热效率如何提高白文国(49)

立式冲天管锅炉的消烟除尘吕亚平 严振(51)

强化管理节能增效朱风霞(52)

铬钼钢换热管——管板封口焊王薇(53)

不锈钢在火力发电厂中的应用及其焊接工艺特点曾向飞(57)

KZL—4—1.3型锅炉炉拱的改造余清兰 周殿铭(58)

关于链条炉排煤闸板改进的设想刘英(59)

应重视锅炉厂积压锅炉的复检工作刘兵(60)

国产440t/h超高压再热CFB锅炉的安全问题及对策张全胜 左旭坤(1)

煤粉气流着火稳定性的最佳煤粉浓度分析向雄彪 周大庆(4)

确定钢制薄壁内压圆筒壁厚的可靠性方法张桃先 刘小宁(7)

带加强箍且与筒体不等厚的半球形封头热套高压容器的应力测试与分析李荣(9)

电站异种钢接头失效原因分析研究陈晓 兵(13)

工业锅炉给水管系出力显著降低故障的研究黄生琪(20)

表面活性剂在化学清洗中的作用的研究李忠(34)

铁铵矾指示剂法测定氯化物邱燕飞 杜玉辉 杨麟(42)

热壁加氢反应器的检验与分析张龙习(18)

封头设计中考虑加工减薄量的必要性胡圣旗(28)

对GB8334-1999的几点看法刘慧杰 张连方(30)

浅谈《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考试与管理规则》魏欣 王希峰(48)

对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焊工操作技能考试中不合格试件的探讨陆玮(60)

氢诱发惰性气体球罐冷裂纹的检验分析叶伟文(22)

试述压力管道安装资格取证准备工作重点郭晓春(24)

38.5t/h链条炉炉内结焦原因分析及对策崔平(31)

沙角A电厂#5炉再热器管泄漏原因分析及处理李天(35)

小容量新型DZL锅壳式热水锅炉常见事故浅析李向东 赵秀荣(37)

一台LHS0.5-0.4-Y燃油蒸汽锅炉干烧事故分析盛水平(39)

一只分汽缸疲劳破坏分析何仁(40)

一台硫化罐的失效分析刘良勇(47)

下期部分论文题目(39)

钠离子交换再生时再生液流速应合理选择周加宁(46)

一起解吸除氧器水击现象的原因分析及处理张春光(i001)

R型热水循环泵结构改造赵雪利(49)

花岗石文丘里管水膜除尘器的应用陈光利(51)

锅炉压力容器安装低水位联锁装置的应用举例常桂芹(53)

热水锅炉的氧腐蚀及防止刘永亮 李昭海(55)

600MW炉顶密封结构和措施陈朝强(56)

燃气锅炉的运行节能问题李玉洁(58)

我国垃圾锅炉应用状况、结构型式及特有的安全问题何天荣(1)

GH625合金性能及在垃圾焚烧锅炉上应用阿世孺 任庆玖 杨海根(5)

降低4号锅炉飞灰可燃物含量的措施张小娟(4)

有机热载体炉炉管设计对产品的性能和安全的影响王致宏 尹和平(10)

有机热载体炉运行中问题的探讨沈幸福(13)

超音速电弧喷涂涂层在锅炉吹灰器吹损管壁问题上应用郭立峰 刘保康 齐靖(14)

一起循环流化床锅炉风道爆炸事故的原因分析与整改郭建涛 李盘威(16)

立式锅炉冲天管腐蚀原因的分析及对策谢宏(17)

对一起热水锅炉爆管事故的分析吕素霞 乔文义(18)

锅炉出口集汽集箱与主汽阀对接焊缝未焊透缺陷的检验与处理郭志强(19)

420t/h锅炉开炉节油的几点体会张松文(20)

蒸汽管网疏水系统铸铁阀频繁拉裂原因探析郝景周 卢乃玮(21)

民用建筑热水锅炉供热系统浅析陈超 刘毅(22)

浅谈燃用细颗粒燃料内循环流化床锅炉的设计实践 赵志才 郭建涛(27)

立式锅炉环保节能探讨魏元生(28)

锅炉管板应力和位移分析赵民 崔青玲(36)

一台锅炉封头开裂事故原因与处理杨贵才(46)

浅谈工业锅炉锅内水处理徐坚(8)

10t/h锅炉停用期间腐蚀原因的探讨与预防周爱群 陈晓辉 杨兴富(49)

浅析小型锅炉的锅内水处理李志清(52)

浅谈反渗透法在纯水制备中的应用李福才(53)

运用解吸除氧技术降低锅炉用水的含氧量吴小戈 王俊才(56)

造成给水硬度测定结果偏差的几个因素刘巧玲(57)

对发电子邮件投稿的作者的提醒(16)

关于锅炉水冷壁缩径管裂纹原因的探讨刘继光(58)

管道泄漏检测技术方法探讨万健 王敏(30)

薄壁内压圆筒屈服强度的初始可靠度刘小宁 叶四合(32)

关于压力容器高应变区应变疲劳裂纹扩展的探讨张于贤 王红(40)

除氧器水箱焊缝裂纹原因分析与处理王长有(43)

F-3A/4丙烯干燥器失效分析孔令新 王勇 罗成(45)

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焦炭塔技术改进刘锡光(47)

一台液氩运输车的全面检验张永红(50)

浅谈如何保证压力管道用管材宋崇民 魏跃杰(38)

管—板角焊缝试件的固定与焊接刘守军(42)

400m^3氧气球罐焊接工艺监检研讨李宗九(59)

球形容器试验压力的研究刘小宁 严忠开(1)

氮氧化物对大气环境的污染与控制刘美英 何天荣(4)

快开门式压力容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赵志鹏(8)

下期部分论文题目(3)

欢迎订阅2004年下半年度《锅炉压力容器安全技术》杂志(22)

工业锅炉用水水质分析与控制刘巧玲(29)

75t/h CFB锅炉磨损分析及处理吴剑恒 侯嘉庆(5)

大型CFB锅炉配套细碎机及系统设计技术特点与国产化趋势分析张全胜 徐辉 左旭坤(10)

浅析35t/h抛煤机链条炉改循环流化床锅炉邓命文 洪波(12)

关于引进循环流化床锅炉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措施刘德昌 马必中 陈汉平 张世红(17)

浅谈循环流化床锅炉的燃烧控制与调节李洪林 刘杰 王俊才(19)

电厂35t/h流化床锅炉煮炉缺水事故分析吕强(21)

一起锅炉埋管磨损事故的原因分析与处理王健滨 王俊理 郑香华 白林波(23)

滚筒式冷渣机在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应用刘经典(24)

一种新型水泥窑废气余热锅炉的开发与设计王俊理 白林波 白周方(15)

新型蜂窝板金建新 周文武(33)

夹套容器的制造夏成广(42)

SHL20—1.25/350型锅炉的改造方为群(45)

一起锅炉漏气事故分析与处理李秋雨(25)

火电厂锅炉爆管分析及综合防治对策研究黄一丁(26)

一起典型筒体带衬环封闭环焊缝疑似缺陷分析严晓君(32)

热管锅炉在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沈幸福(35)

分层给煤装置的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陈爽(37)

一起因屏过联箱内隔板脱落造成的爆管事故周林(39)

进口压力容器安全性能检验的问题及对策胡革春 李晓路(60)

关于HFC-134a充装系数的确定魏春华 叶晓茹(40)

浅析埋弧自动焊焊缝余高的控制陆玮(44)

关于在用压力容器检验报告中允许继续使用参数的探讨高学海(47)

常压热水锅炉敞口当量直径或大气连通管直径的确定田秀娟(51)

SG电子水处理设备在小型蒸汽锅炉上的应用何西民 王冬云(52)

1Cr18Ni9Ti不锈钢点腐蚀与焊接裂纹产生的原因及对策俞志红(53)

在用压力容器渗透探伤表面漆层去除方法探讨李华桃(58)

循环流化床锅炉论文范文第10篇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正弯静叶和直叶静叶透平级气动性能的对比分析王建录 孔祥林 刘网扣 崔琦 张兆鹤 (5)

300MW机组低压转子叶片断裂的故障诊断及振动分析范春生 (10)

弯叶片对压气机静叶根部间隙泄漏流动的影响杜鑫 王松涛 王仲奇 (16)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直接型自适应模糊控制器的设计及其在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牛培峰 孟凡东 陈贵林 马巨海 王怀宝 张君 窦春霞 (22)

锅炉燃烧系统的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王文兰 赵永艳 (27)

循环流化床锅炉汽温自抗扰控制器的优化设计王子杰 黄宇 韩璞 王东风 (31)

环保型火电机组与创新型环保装备研讨会征文 (30)

投稿须知 (F0003)

贺信陆燕荪 (I0001)

书法作品 (I0002)

热烈祝贺《动力工程学报》出版发行 (I0003)

环境科学

石灰浆液荷电雾化脱硫的化学反应动力学研究陈汇龙 李庆利 郑捷庆 赵英春 王贞涛 陈萍 (36)

介质阻挡放电中烟气相对湿度对脱硫脱硝的影响尹水娥 孙保民 高旭东 肖海平 (41)

石灰石煅烧及其产物碳酸化特性的试验研究尚建宇 宋春常 王春波 卢广 王松岭 (47)

气相沉积制备V2O5-WO3/TiO2催化剂及其脱硝性能的研究杨眉 刘清才 薛屺 王小红 高英 (52)

基于铁矿石载氧体加压煤化学链燃烧的试验研究杨一超 肖睿 宋启磊 郑文广 (56)

新能源

1MW塔式太阳能电站换热网络的动态模拟李显 朱天宇 徐小韵 (63)

能源系统工程

三电平变频器水冷散热器温度场的计算与分析石书华 李守法 张海燕 逯乾鹏 梁安江 李建功 (68)

基于结构理论的燃料价格波动对火电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研究王文欢 潘卫国 张寞 胡国新 (73)

材料科学

核级管道异种钢焊接缺陷的性质、成因及解决对策

(火用)分析与锅炉设计董厚忱 (1)

邹县发电厂6号锅炉再热器热偏差的改造措施刘恩生 吴安 胡兴胜 肖华 曹汉鼎 (6)

中储式制粉系统锅炉掺烧褐煤技术的研究马金凤 吴景兴 邹天舒 冷杰 陈海耿 (14)

锅炉燃烧调整对NOx排放和锅炉效率影响的试验研究王学栋 栾涛 程林 胡志宏 (19)

循环流化床锅炉3种典型布风板风帽阻力特性的试验冯冰潇 缪正清 潘家泉 于忠义 张民 郑殿斌 (24)

裤衩腿结构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料不平衡现象的数值模拟李金晶 李燕 刘树清 岳光溪 李政 (28)

锅炉在线燃烧优化技术的开发及应用梁绍华 李秋白 黄磊 鲁松林 赵恒斌 岑可法 (33)

通过煤粉浓缩预热低NOx燃烧器实现高温空气燃烧技术的研究张海 贾臻 毛健雄 吕俊复 刘青 (36)

两类过热器壁温分布特性的仿真研究初云涛 周怀春 梁倩 (40)

富集型燃烧器的原理与应用杨定华 吕俊复 张海 岳光溪 徐秀清 (45)

基于机组负荷-压力动态模型的燃煤发热量实时计算方法刘鑫屏 田亮 曾德良 刘吉臻 (50)

一种多层辐射能信号融合处理的新算法杨超 周怀春 (54)

《动力工程》2007年第6期Ei收录论文 (27)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透平专委会2008年度学术研讨会征文 (63)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年会征文 (116)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第八届三次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代表工作会议在哈尔滨举行 (141)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编辑出版工作委员会 期刊联合征订 (168)

投稿须知 (F0003)

《动力工程》 (F0004)

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跨音轴流压气机动叶的三维弯掠设计研究毛明明 宋彦萍 王仲奇 (58)

喷雾增湿法在直接空冷系统中的应用赵文升 王松岭 荆有印 陈继军 张继斌 (64)

大直径负压排汽管道系统内流场的数值模拟石磊 石祥彬 李星 周云山 (68)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的设计和研究沈景凤 姚福生 王志远 (71)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基于Rough Set理论的典型振动故障诊断李建兰 黄树红 张燕平 (76)

提高传感器故障检测能力的研究邱天 刘吉臻 (80)

工程热物理

自然样条型弯叶片生成方法及其在冷却风扇中的应用王企鲲 陈康民 (84)

基于高速立体视觉系统的粒子三维运动研究张强 王飞 黄群星 严建华 池涌 岑可法 (90)

垂直管密相输送的数值模拟蒲文灏 赵长遂 熊源泉 梁财 陈晓平 鹿鹏 范春雷 (95)

采用不等径结构自激振荡流热管实现强化传热商福民 刘登瀛 冼海珍 杨勇平 杜小泽 陈国华 (100)

辅机技术

自然风对空冷凝汽器换热效率影响的数值模拟周兰欣 白中华 李卫华 张学镭 李慧君 (104)

加装导流装置的凝汽器喉部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曹丽华 李勇 张仲彬 孟芳群 曹祖庆 (108)

环境科学

臭氧氧化结合化学吸收同时脱硫脱硝的研究——石灰石浆液吸收特性理论分析魏林生 周俊虎 王智化 岑可法 (112)

基于钙基吸收剂的循环煅烧/碳酸化反应吸收CO2的试验研究李英杰 赵长遂 (117)

煤粉再燃过程对煤焦异相还原NO的影响卢平 徐生荣 祝秀明 (122)

高碱灰渣烧结反应的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俞海淼 曹欣玉 周俊虎 岑可法 (128)

直流双阳极等离子体特性的研究潘新潮 严建华 马增益 屠昕 岑可法 (132)

湿法烟气脱硫存在SO3^2-时石灰石的活性研究郭瑞堂 高翔 丁红蕾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137)

选择性催化还原烟气脱硝反应器的变工况运行分析董建勋 李永华 冯兆兴 王松岭 李辰飞 (142)

能源系统工程

世界与中国发电量和装机容量的预测模型史清 姚秀平 (147)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中采用独立或整体化空气分离装置的探讨高健 倪维斗 李政 (152)

通过联产甲醇提高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变负荷性能冯静 倪维斗 李政 (157)

桦甸油页岩及半焦孔结构的特性分析孙佰仲 王擎 李少华 王海刚 孙保民 (163)

含表面裂纹T型叶根应力强度因子的数值计算王立清 盖秉政 (169)

600MW机组排汽管道内湿蒸汽的数值模拟石磊 张东黎 陈俊丽 李国栋 (172)

额定功率下抽汽压损对机组热经济性的影响郭民臣 刘强 芮新红 (176)

汽轮机排汽焓动态在线计算模型的研究闫顺林 徐鸿 李永华 王俊有 (181)

扇形喷孔气膜冷却流场的大涡模拟郭婷婷 邹晓辉 刘建红 李少华 (185)

高速旋转光滑面迷宫密封内流动和传热特性的研究晏鑫 李军 丰镇平 (190)

微型燃气轮机向心透平的性能试验邓清华 倪平 丰镇平 (195)

微型燃气轮机表面式回热器的应力分析张冬洁 王军伟 梁红侠 曾敏 王秋旺 (200)

锅炉技术

大容量余热锅炉汽包水位的建模分析王强 曹小玲 苏明 (205)

新型内直流外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周怀春 魏新利 (210)

汽包锅炉蓄热系数的定量分析刘鑫屏 田亮 赵征 刘吉臻 (216)

吹灰对锅炉对流受热面传热熵产影响的试验研究朱予东 阎维平 张婷 (221)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电站设备易损件寿命评定与寿命管理技术的研究 史进渊 邹军 沈海华 李伟农 孙坚 邓志成 杨宇 (225)

ALSTOM气化炉的模糊增益调度预测控制吴科 吕剑虹 向文国 (229)

应用谐振腔微扰法在线测量发电机的氢气湿度田松峰 张倩 韩中合 杨昆 (238)

激光数码全息技术在两相流三维空间速度测量中的应用浦兴国 浦世亮 袁镇福 岑可法 (242)

应用电容层析成像法测量煤粉浓度的研究孙猛 刘石 雷兢 刘靖 (246)

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委会2008年度学术研讨会征文 (237)

《动力工程》 (F0004)

工程热物理

油页岩流化燃烧过程中表面特性的变化孙佰仲 周明正 刘洪鹏 王擎 关晓辉 李少华 (250)

高温紧凑板翅式换热器稳态和动态性能的研究王礼进 张会生 翁史烈 (255)

神华煤中含铁矿物质及其在煤粉燃烧过程中的转化李意 盛昌栋 (259)

环境科学

温度及氧含量对煤气再燃还原NOx的影响孙绍增 钱琳 王志强 曹华丽 秦裕琨 (265)

电厂除尘器的改造方案原永涛 齐立强 张栾英 刘金荣 刘靖 (270)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气-气换热器的结垢分析钟毅 高翔 霍旺 王惠挺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275)

低氧再燃条件下煤粉均相着火温度的测量肖佳元 章明川 齐永锋 (279)

垃圾焚烧飞灰的熔融固化实验潘新潮 严建华 马增益 屠昕 王勤 岑可法 (284)

填料塔内相变凝结促进燃烧源超细颗粒的脱除颜金培 杨林军 张霞 孙露娟 张宇 沈湘林 (288)

灰分变化对城市固体垃圾燃烧过程的影响梁立刚 孙锐 吴少华 代魁 刘翔 姚娜 (292)

文丘里洗涤器脱除燃烧源PM2.5的实验研究张宇 杨林军 张霞 孙露娟 颜金培 沈湘林 (297)

锅炉容量对汞富集规律的影响杨立国 段钰锋 王运军 江贻满 杨祥花 赵长遂 (302)

循环流化床内污泥与煤混烧时汞的浓度和形态分布吴成军 段钰锋 赵长遂 王运军 王乾 江贻满 (308)

能源系统工程

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的可靠性分析与设计李政 曹江 何芬 黄河 倪维斗 (314)

基于统一基准的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系统效率分析刘广建 李政 倪维斗 (321)

采用串联液相甲醇合成的多联产系统变负荷性能的分析冯静 倪维斗 黄河 李政 (326)

超临界直流锅炉炉膛水冷壁布置型式的比较俞谷颖 张富祥 陈端雨 朱才广 杨宗煊 (333)

600MW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水冷壁的选型及水动力研究张彦军 杨冬 于辉 陈听宽 高翔 骆仲泱 (339)

锅炉飞灰采样装置结露堵灰的原因分析及其对策阎维平 李钧 李加护 刘峰 (345)

采用选择性非催化还原脱硝技术的600MW超超临界锅炉炉内过程的数值模拟曹庆喜 吴少华 刘辉 (349)

一种低NOx旋流燃烧器流场特性的研究林正春 范卫东 李友谊 李月华 康凯 屈昌文 章明川 (355)

燃煤锅炉高效、低NOx运行策略的研究魏辉 陆方 罗永浩 蒋欣军 (361)

130t/h高温、高压煤泥水煤浆锅炉的设计和调试程军 周俊虎 黄镇宇 刘建忠 杨卫娟 岑可法 (367)

棉秆循环流化床稀相区传热系数的试验研究孙志翱 金保升 章名耀 刘仁平 张华钢 (371)

汽轮机与燃气轮机

汽轮机转子系统稳态热振动特性的研究朱向哲 袁惠群 张连祥 (377)

直接空冷凝汽器仿真模型的研究阎秦 徐二树 杨勇平 马良玉 王兵树 (381)

空冷平台外部流场的数值模拟周兰欣 白中华 张淑侠 王统彬 (386)

环境风对直接空冷系统塔下热回流影响的试验研究赵万里 刘沛清 (390)

电厂直接空冷系统热风回流的数值模拟段会申 刘沛清 赵万里 (395)

考虑进气预旋的离心压缩机流动的数值分析肖军 谷传纲 高闯 舒信伟 (400)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火电站多目标负荷调度及其算法的研究冯士刚 艾芊 (404)

转子振动信号同步整周期重采样方法的研究胡劲松 杨世锡 (408)

利用电容层析成像法测量气力输送中的煤粉流量孙猛 刘石 雷兢 李志宏 (411)

工程热物理

气化炉液池内单个高温气泡传热、传质的数值模拟吴晅 李铁 袁竹林 (415)

环境科学

富氧型高活性吸收剂同时脱硫脱硝脱汞的实验研究刘松涛 赵毅 汪黎东 藏振远 (420)

酸性NaClO2溶液同时脱硫、脱硝的试验研究刘凤 赵毅 王亚君 汪黎东 (425)

湿法烟气脱硫系统中石灰石活性的评价郭瑞堂 高翔 王君 骆仲泱 岑可法 (430)

烟气脱硫吸收塔反应过程的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展锦程 冉景煜 孙图星 (433)

不同反应气氛下燃料氮的析出规律董小瑞 刘汉涛 张翼 王永征 路春美 (438)

循环流化床锅炉选择性非催化还原技术及其脱硝系统的研究罗朝晖 王恩禄 (442)

O2/CO2气氛下煤粉燃烧反应动力学的试验研究李庆钊 赵长遂 武卫芳 李英杰 段伦博 (447)

生物质半焦高温水蒸汽气化反应动力学的研究赵辉 周劲松 曹小伟 段玉燕 骆仲泱 岑可法 (453)

蜂窝状催化剂的制备及其性能评价朱崇兵 金保升 仲兆平 李锋 翟俊霞 (459)

能源系统工程

基于Zn/ZnO的新型近零排放洁净煤能源利用系统吕明 周俊虎 周志军 杨卫娟 刘建忠 岑可法 (465)

IGCC系统关键部件的选择及其对电厂整体性能的影响——(3)气化炉合成气冷却器与余热锅炉的匹配高健 倪维斗 李政 椙下秀昭 (471)

IGCC电厂的工程设计、采购和施工成本的估算模型黄河 何芬 李政 倪维斗 何建坤 张希良 麻林巍 (475)

火电机组回热系统的通用物理模型及其汽水分布方程的解闫顺林 胡三高 徐鸿 李庚生 李永华 (480)

平板V型小翼各参数对风力机功率系数的影响汪建文 韩炜 闫建校 韩晓亮 曲立群 吴克启 (483)

部分痕量元素在油页岩中的富集特性及挥发行为柏静儒 王擎 陈艳 李春雨 关晓辉 李术元 (487)

核科学技术

核电站电气贯穿芯棒热老化寿命评定技术的研究黄定忠 李国平 (493)

国产首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锅炉的启动调试和运行樊险峰 张志伦 吴少华 (497)

900MW超临界锅炉机组节能方略初探李道林 徐洪海 虞美萍 戴岳 林英红 (502)

循环流化床二次风射流穿透规律的试验研究杨建华 杨海瑞 岳光溪 (509)

Z型和U型集箱并联管组流动特性的实验研究韦晓丽 缪正清 (514)

汽轮机和燃气轮机

裂纹参数对叶片固有频率影响的研究葛永庆 安连锁 (519)

不同翼刀高度控制涡轮静叶栅二次流的数值模拟李军 苏明 (523)

椭圆形突片气膜冷却效率的试验研究李建华 杨卫华 陈伟 宋双文 张靖周 (528)

自动控制与监测诊断

大机组实现快速甩负荷的现实性和技术分析冯伟忠 (532)

大型风力发电机组的前馈模糊-PI变桨距控制高峰 徐大平 吕跃刚 (537)

基于过程的旋转机械振动故障定量诊断方法陈非 黄树红 张燕平 高伟 (543)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综合评价电站机组的运行状态付忠广 王丽平 戈志华 靳涛 张光 (548)

电站机组数据仓库的建设及其关键技术蹇浪 付忠广 刘刚 中鹏飞 郑玲 (552)

撞击式火焰噪声信号的分形特性分析颜世森 郭庆华 梁钦锋 于广锁 于遵宏 (555)

工程热物理

冷却风扇变密流型扭叶片设计方法及其气动特性的数值研究王企鲲 陈康民 (560)

考虑进水温度的蒸汽喷射泵一维理论模型李刚 袁益超 刘聿拯 黄惠兰 (565)

双排管外空气流动和传热性能的数值研究石磊 邢苍 李国栋 陈俊丽 (569)

辅机技术

600MW汽轮机组再热主汽阀门阀杆的热胀及其影响时兵 金烨 (573)

温度和压力对旋风分离器内气相流场的综合影响万古军 孙国刚 魏耀东 时铭显 (579)

一种新型空气预热器及其性能分析李建锋 郝峰 郝继红 齐娜 冀慧敏 杨迪 (585)

横向风对直接空冷系统影响的数值模拟吕燕 熊扬恒 李坤 (589)

间接空冷系统空冷散热器运行特性的数值模拟杨立军 杜小泽 杨勇平 (594)

水轮机技术

减压管状态对混流式水轮机流场的影响梁武科 董彦同 赵道利 马薇 石峯 刘晓峰 王庆永 (600)

环境科学

循环流化床O2/CO2燃烧技术的最新进展段伦博 赵长遂 屈成锐 周骛 卢骏营 (605)

海水烟气脱硫技术及其在电站上的工程应用杨志忠 (612)

应用差分光谱吸收法监测SO2的固定污染源连续排放监测系统许利华 李俊峰 蔡小舒 沈建琪 苏明旭 唐荣山 欧阳新 (616)

溶胶凝胶法制备CuO/γ-Al2O3催化剂及其脱硝活性的研究赵清森 孙路石 石金明 殷庆栋 胡松 向军 (620)

N2气氛下活性炭的汞吸附性能周劲松 王岩 胡长兴 何胜 骆仲泱 倪明江 岑可法 (625)

准格尔煤灰特性对其从电除尘器中逃逸的影响齐立强 原永涛 阎维平 张为堂 (629)

能源系统工程

中国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厂的经济性估算模型黄河 何芬 李政 倪维斗 何建坤 张希良 麻林巍 (633)

以甲烷重整方式利用气化煤气显热的甲醇-电多联产系统高健 倪维斗 李政 (639)

蓄热介质对太阳能热风发电集热器性能的影响黄惠兰 张华 安恩科 姚秀平 邬志敏 (647)

上一篇:汽车检测与维修论文范文 下一篇:膳食营养与健康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