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44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1

[关键词]科技服务体系;科技;创新驱动

中图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4-0356-01

一、发展现状

潍坊市的科技服务体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初具产业规模,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模式不断创新,新型科技服务组织和服务业态不断涌现,服务质量和能力稳步提升。

科研机构:到2014年底,全市拥有国家统计序列的国家、省和市属科研机构13家,其中,国家科研院所实验基地1家,省属科研机构2家,市属科技机构共有10家。10家市属科研机构中,已转制的3家,停业1家,有科研活动的6家,其中,科研机构运转良好的只有1家。

科技金融:通过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设立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引进创业风险投资,支持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科技企业孵化器:初步形成孵化器、加速器投资主体多元化、运行机制多样化、组织体系网络化、创业服务专业化的发展格局。目前,潍坊市正式投入运行的市级以上孵化器40家,其中部级6家,省级4个;全市在孵企业1445家,累计毕业企业646家。

技术市场:潍坊市已完善市技术交易网站,又与上海技术交易所实现信息资源共享,达到数据同步传递。市技术交易平台已联系了相关科技专家300多人,创建了3个技术资源信息库。建立了科技合作信息网、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等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二、存在的问题

总的来看,潍坊市的科技服务业仍处于发展初期,存在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高端服务业态较少、缺乏知名品牌、发展环境不完善、复合型人才缺乏等诸多问题。

(一)服务机构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缺乏懂技术、市场和法律的复合型专业人才,目前潍坊市的大多数科技服务机构提供的服务层次较低,有的仅限于信息和介绍项目,科研信息评估、分析、论证能力低,不能为投资方提供有说服力的项目投资建议。

(二)科技金融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潍坊市虽然已成立相关政策性风险投资主体,但尚不能支撑全市科技型创新创业企业发展。创新创业企业筹资渠道单一、筹资成本过高等问题,严重制约创新创业企业的成长壮大。

(三)科技企业孵化器服务能力不强

目前潍坊市孵化器,特别是民营孵化器缺乏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缺乏孵化器管理运行所需的高层次复合型服务人才,大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企业经营管理知识,提供的创业孵化服务不能充分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尚未完成物业式服务向科技“保姆式”服务的根本转变,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四)技术市场运行机制不完善

潍坊市技术市场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技术、人才、资本、产权等要素市场有机结合的运行机制尚不完善,区域发展不平衡,技术市场与人才市场、资本市场、产权市场的相互结合与渗透滞后。一是全市高校和科研院所偏少,中小企业实力较弱,技术市场创新和需求动力不足,技术市场发展缓慢。二是现行的政策法规宣传力度和执行力度不够,使得企业利用现行优惠政策的有效性极大降低。三是缺乏必要的经费支持。四是技术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适合企业需求的项目较少,技术交易成交量偏低,科技成果无法快速转化为生产力。

(五)发展政策落实不到位

国家、省、市已出台的多项推动科技服务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尚未发挥其拥有的营造环境、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意见建议

(一)培育市场化新型技术服务机构

支持高校、科研院所整合科研资源,面向市场提供专业化的研发服务。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支持产业联盟开展协同创新,推动产业技术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集群开展共性技术研发。支持发展产品研发设计服务,促进研发设计服务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提高设计服务能力。加强科技资源开放服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机制,引导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大型科学仪器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等向社会开放服务。

(二)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积极促进科技和金融深度结合,探索发展新型科技金融服务组织和服务模式,建立适应创新链需求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在科技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金融产品和服务机制方面进行创新,建立融资风险与收益相匹配的激励机制,开展科技保险、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科技金融服务。支持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对科技企业进行投资和增值服务,探索投贷结合的融资模式。利用互联网金融平台服务科技创新,完善投融资担保机制,破解科技型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创新孵化模式

打造众创空间,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全新载体支撑。积极搭建新型创业服务平台,完善链条化、专业化、集成化、市场化的孵化体系,为科技型小微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鼓励支持大型骨干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兴办专业化孵化器,以市场化手段促进产业资源、创业资本、高端人才等创新要素和各类服务机构向孵化器聚集,为在孵企业提供高质量创业增值服务。积极引入创客模式,搭建开放的研发平台,积极培育研发服务外包、合同研发组织、研发众包等新业态。

(四)完善技术交易市场体系建设

创新科技服务商业模式,构建新型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以促进技术转移为核心,完善技术转移产业链条,在技术转移服务和科技综合配套服务领域形成引领示范。探索形成特色产品集成服务模式和市场化运营模式,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专业服务特色、较强服务能力的科技中介机构。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从知识产权申请、项目申报、政策咨询一条龙科技服务。夯实基础网络平台建设。提升基础平台承载能力,实现资源的持续集聚,形成专业化、网络化、市场化的公共平台创新体系,推进服务精细化及标准化。

(五)落实科技服务业各项优惠政策

1.认真落实科技服务业企业职工教育经费支出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科技服务企业扩大增值税进项税额抵扣范围等方面税收优惠政策;认真落实检验检测、研发设计等科技服务平台相关优惠税收政策;认真落实科技服务业用水、用电、用气、用暖价格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等相关优惠政策。

2.认真落实国务院面向全国推广的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改革、非上市中小企业通过股份转让代办系统进行股权融资、研发费用加计扣除、股权和分红激励、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等6项中关村试点政策。

3.支持科技服务业企业开展研发活动,完善企业研发费用计核方法。对企业符合条件的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发费用可在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一定比例加计扣除。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2

[关键词]黑龙江省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F12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01-0153-01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是由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平台和人才等构成,集成知识、技术、资本等创新要素,向社会提供研发设计、科研条件、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信息咨询等专业化服务,推动企业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科技创新支持系统。以部级科技园区和中心城市为重点,深入开展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对于完善黑龙江省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与功能、引导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一、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情况

截止目前,黑龙江省共有部级和省部共建重点实验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2个;有部级高新区3个,省级高新区2个;有部级大学科技园4个,省级大学科技园2个;有科技企业孵化器43家,其中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9家;有生产力促进中心115家,其中部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心13家;共成立18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其中部级联盟4家;整合打造了15个省产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在哈尔滨科技创新城建成科技创新创业大厦,将我省新兴产业研发、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科技企业孵化、科技金融投资、知识产权创造、创新战略联盟、国际交流合作等服务进行高度集成,为全省企业提供综合性专业服务。自2006年以来,黑龙江省共有64家科技服务机构的113个服务项目获得国家创新基金公共技术服务机构补助项目支持,资助金额7200余万元,这对我黑龙江省中小企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培育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主要做法

1.制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

近年,围绕“经济区”、“十大工程”建设和“十大重点产业”项目实施,省委省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若干意见》、《发挥高层次人才作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落地意见》、《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强省建设的决定》等系列完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政策,提出了“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体系,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等,为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和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开展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

在哈尔滨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申报成为国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首批试点基础上,组织我省科技服务机构较为集中、科技服务基础较好、科技服务能力较高、科技服务实力较强的园区和地市开展了省级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已认定哈尔滨科技创新城科技服务体系、南岗民营示范区科技服务体系、大庆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牡丹江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佳木斯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等5个为我省首批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整合了科技服务资源,提升了科技服务机构服务能力,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3.加快推动科技成果对接转化

紧紧围绕全省产业项目建设,面向全省科技企业征集并技术需求、技术难题811项,面向全省征集产业需求、优惠政策及科技成果并科技成果招商项目464项。通过科技“双走进、双”、科技成果转化落地、科技成果招商等活动,充分发挥科技服务机构作用,着力帮助企业破解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推动高科技成果在我省转化落地。仅2012年就组织科技成果对接活动258场次,科技成果4500项,展示交易活动近百次,促成525项科技成果实现省内落地转化。

三、黑龙江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是,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缺乏规范管理,功能不健全,还不能满足广大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服务需求。二是,缺乏完善的、专业化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设计、信息、研发、试验、检测、新技术推广、技术培训等服务。三是,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科技服务机构的科研基础设施、科技设备、大型仪器、自然科技资源、科学数据、科技文献等科技资源向科技型中小企业开放共享有限。四是,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护、技术标准制定、技术创新方法应用、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的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五是,缺乏汇集各类专业机构的信息服务平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各类服务需求提供网络支撑。

四、加强我省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1.加强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指导与规范

编制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围绕中小企业实际需求,发挥政府的政策导向作用,加强通过必要的扶持,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加强研发设计、创业孵化、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投融资等专业化服务,加强对中小企业科技服务机构的评估考核,促进社会服务资源的优化配置和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完善。

2.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发展的政策环境

研究制定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措施,完善服务机构的服务标准和行为规范,鼓励和支持服务机构面向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开展优质、高效的服务活动,努力创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社会服务环境。建立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政策落实情况反馈机制,加强调查研究,发现并及时解决影响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机构建设过程中的突出问题,推动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各项政策的落实到位。

3.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扶持力度

加大对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的投入,重点扶持一批服务能力强、特点突出、运作规范、信誉良好的服务机构,引导服务机构加快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服务能力和水平。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协调地市有关部门,落实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资金,根据服务机构的实际服务绩效予以一定的支持和补助。

4.建立科技服务有效管理和交流合作机制

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各行业部门之间的协调,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公共技术服务机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真诚合作,实现科技服务的设施、资源共享,提高公共技术服务资源的利用率。加强科技创新服务人才培育与引进,鼓励服务人员加强学习,提高专业执业资质人员在服务机构中的比例;鼓励海外高端人才和团队通过项目合作、兼职、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或领办创办各类科技服务机构等多种形式来我省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作者简介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3

一、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分析

第一,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初步形成。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整体框架初步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经历了从建国初期单一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到目前各种新型的农村科技服务组织的形成,我国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由政府直接领导到农民自发组织的合作社再到社会各界力量的参与,使得农村科技服务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了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

第二,农业科技成果为农村科技服务提供了源泉。在国家科技攻关计划等科技计划的支撑及有关部门、地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业科技取得了重大进展。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6 0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培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抗逆性的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立可以促进农业科技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有机结合,提高农业技术系统的有效性,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第三,拥有一支热爱农村科技服务的队伍。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国有近82万科技人员常年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发放各类科技资料4.2亿份,参与科技咨询活动的科技人员近千万人次。如此壮大的农村科技服务队伍,是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的坚实力量。

第四,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要使科学技术真正应用于田间地头,就需要充分利用农村科技服务体系这个平台将深奥的科学理论和技术,转换成9亿农民能在生产生活实践中接受并运用的技术,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技服务机构设置单一不能满足农村技术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农技服务经费不足制约和影响了农技推广的力度和质量,服务方式滞后已无力应对服务需求的动态化 现有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素质较低,据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报告报道,全国农技推广人员中具有与所从事的推广活动相关的专业学历的不到55%,接近一半的推广人员没有受过与所从事工作相关的正式教育。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这一战略选择方法,将外部机会与企业内部优势和弱点进行了匹配,形成可行的备选战略。

二、当前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弱点与优势

通过对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使我们了解到目前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外部环境的威胁还没有达到需要防御的阶段,但的确存在潜在的危机和负面影响。结合我国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分析不难发现,现有的一些内部优势,只要利用得当,完全可以规避或减轻这些外部潜在威胁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已取得了重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丰硕,一批动植物新品种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重大农业新技术、新物资以及农产品加工、食品安全等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伸延了农业产业链,推动了农业企业的技术进步,增强了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我国现有的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整体框架已初步形成,使得农村科技服务可以不断适应新形势的变化,充分满足农民对科技的需求,促进科技成果在供需双方之间的转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已成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桥梁和纽带。

三、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模式创新

第一,创新农村科技多元化投入机制,确保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需求。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多元化投入,可以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优势,发挥各地政府、龙头企业、农业高科技企业、示范园区和专业示范户以及各类科教单位、各行业协会、学术团体的作用。要创造条件,鼓励他们承担任务明确、经费落实的公益性科教服务工作,提供社会共享的持续动态的技术示范培训及信息等任务。

第二,鼓励引导社会化多元化农技推广方式。在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推广作用的同时,应积极探索和引导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创新机制,特别是在东南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郊区和特色商品基地集中地区,更应注重培植经营性的科技服务组织的发展。积极鼓励和支持从事农业科技服务和经营的公司、企业、社团组织或机构,参与农村科技推广与普及,从而逐步在我国农村地区建立起新型的充满活力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第三,引导产学研相结合,完善农村农业教育培训体系。 政府应出台农业院校服务于“三农”的一系列导向性措施,继续推进各类农业科研机构转制,以农业院校、科研院所等为依托,创办农村科技服务中介组织,参与农村科技服务;改革现行的农业教育、科研与推广相互分离的体制,鼓励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科技服务工作。

第四,加快农村信息网络建设,为农村科技服务搭建良好运作平台。按照形势发展的要求,应充分发挥现代通讯网络的作用。建设统一、有效、向全社会开放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信息传播系统。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互联网站、专业服务热线电话,因时因地因需常年提供社会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建立农业资源、生态、灾害等动态监测和预警预报信息系统;研发针对性强的农业专家系统,完善农业信息资源库;积极拓宽信息渠道,为农业管理部门、农产品生产经营部门和农民提供农业政策、价格、供求、防虫等信息。

第五,建立农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业科技入户到人。推广农业科技、农村政策和农业信息入户工作,是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真正解决农村技术政策和信息建设,建设服务型政府和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重大举措。这种制度以整合资源和创新机制为突破口,组织农业科技人员深入农村第一线,面向基层、面向农户传播技术,指导生产,解决疑难问题,架起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的桥梁。建立农业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渠道,形成农村政策全面落实和农业信息快速传递的长效机制。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4

一、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相关概念分析

(一)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概念界定

企业技术创新服务是指为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技术创新过程和成长过程提供知识、技术、经验、资金、人才、信息、基础设施和实验场地等服务以及协调和沟通各创新主体间的联系与交流,促成合作,实现技术创新的活动,主要包括评估咨询、成果转化、知识传播、风险投资、技术服务、技术转移、教育培训、知识产权等服务活动。

创新服务机构是指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和成长过程提供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各类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评估和咨询机构、职业培训机构、科技信息中心、大学、研究开发机构、专利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技术创新服务机构围绕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所形成的有机整体,就是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

(二)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中的基本内容构成

企业技术创新及成果转化过程涉及资金、人才、信息等多种要素,因此,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主要包括专业技术服务、孵化转化服务等等,每类服务都有相应的服务机构。

(1)专业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是指为企业特别是中小微型科技企业提供技术研发(主要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技术检测、诊断、测试等方面的服务。从政府管理部门的角度看,主要表现为资助企业开展技术项目研发,帮助企业建设企业技术中心和产学研创新联盟等。

(2)孵化转化服务。服务转化服务主要是指面向企业提供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的服务,从服务的主体看,主要包括创业苗圃、各类孵化器(如高新区创业服务中心、大学科技园、海外留学人员创业园、专业技术创业中心、产业园等)、加速器、技术产权交易机构、技术开发交流机构、技术转移中心、技术市场管理机构、创新驿站、生产力促进中心等。

(3)融资服务。为企业技术创新和成长提供融资服务的机构主要包括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科技银行、贷款机构、创业基金等。通过为科技企业特别是中小微科技企业及其技术创新活动提供多渠道、全过程、全方位的融资服务,是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4)人才服务。人才是企业实现创新价值、不断发展壮大的核心要素。人才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为企业招聘人才提供信息服务,培训教育服务和咨询服务。

(5)政策服务。主要是为企业了解、使用、享受各类政策提供的服务,包括编制服务指南、举办政策培训、设立政策受理机构等。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获取政策信息、了解政策流程,从而准确地使用和利用政策为自身技术创新和发展服务。

(6)信息服务。信息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产权信息、法律法规信息、政策、人才信息等等。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和载体主要包括各类信息服务平台,如专利检索机构、行业资讯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

(7)市场服务。市场服务主要是指为企业技术创新产品的市场开拓和商业模式创新所提供的服务,主要依托政府培育或引入各类科技中介机构得以实现。

二、科技企业对科技创新服务的需求分析

企业在不同阶段和不同成长时期对创新服务的需求也存在差异性。

从技术创新链看,处于技术研发阶段的企业,对技术信息、研发资金的需求比较大,处于成果转化、产业化阶段的企业,则对成果评价、技术交易、创业风险投资的需求较大;而处于产品生产阶段的企业,则对市场开拓、人才服务等具有较大需求。

从企业成长周期看,处于种子期的企业,对技术、资金、孵化服务的需求比较强烈,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人才、知识产权、资金服务比较强烈;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对技术、人才、市场服务比较强烈;处于扩张期的企业对技术、人才、信息和知识产权服务的需求较大;而处于成熟期的企业,对政策及信息的需求较大。

三、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模式

综合以上因素,政府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是:围绕服务体制、服务机制、服务载体、服务内容、服务对象,努力形成“服务体制健全、服务机制优化、服务载体集成、服务内容全面、服务对象分层”的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见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发展模式图)

服务体制健全:设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专门开展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工作。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在现有的职能基础上,强化为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职能。

服务机制优化:建立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5个机制:即产业联盟机制、资源整合机制、企业联合机制、市区联动机制、产权保护机制。这5个机制中核心是资源整合机制和市区联动机制。

服务载体集成:建立服务信息系统,实现企业技术创新服务资源的整合与共享。在这个系统下建立6个平台:即信息互通平台、技术转移平台、仪器共享平台、人才交流平台、文献数据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向用户提供所需的相关服务。

服务内容全面: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内容包括6个方面:即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人才服务、资金服务、政策服务、权益服务。这6方面基本上囊括了企业技术创新服务的绝大部分内容。

服务对象分层:服务对象主要包括孵化企业、成长企业、微小企业、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要确定各类企业的需求开展针对。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协调组织其他服务对象为这5类企业服务,形成以行业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服务群。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5

苏南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资金供需结构失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股权融资方面,创投机构积极性不高。以苏州市为例,据不完全统计,2013年创投机构投资种子期项目的比例仅为25.32%,这就导致大量初创期项目无法获得有效的资金支持。二是债权融资方面。虽然政府一直鼓励金融机构要向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倾斜,但据调研发现,由于银行贷款门槛偏高,金融机构尚未真正把成长性科技企业作为潜在优质客户来对待。三是政策性贷款方面。2014年全省科技金融风险补偿资金支持企业为1380家,但同期科技金融风险补偿备选企业库内企业数量超过1万家,这意味着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享受政策红利,即便是在财政支持力度较大的苏州,全市科技企业超过2万家,但是在2010年~2014年仅帮助了1151家科技企业进行融资。

服务管理内容零散。科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时期,如种子期、成长期、成熟期,其融资需求是不同的。当前,由于分业监管以及应对企业多样化发展等原因,苏南地区大部分银行、信托、创投、担保、投资等机构总体上各自为营,尚未形成协同机制,也未实现无缝对接,导致科技金融的财政投入的放大效应和循环效果不理想,处于不同时期的科技企业也难以获得充足的金融服务。同时,当前的科技金融管理方式也存在着多头化现象。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第一个以城市群为单位的自主创新示范区,虽然能在规模和体量上形成发展优势,但由于受行政区划意识的影响和制约,这种城市组合发展模式也可能会成为区域创新一体化的最大羁绊。据调查发现,在苏南现有区域内,科技金融工作普遍存在着职能分散、机构叠加、政策联动不协调、工作对接不紧密等现象,在数据信息共享、企业服务衔接等方面也尚未实现有效的整合机制,这给推进科技金融工作以及企业创新发展带来了巨大的不便。

市场体系建设缓慢。虽然苏南在市场经济建设上走在全国前列,但相较于其他发达地区,苏南在科技金融的市场体系构建方面比较缓慢。据统计,2014年,南京和苏州的技术合同交易额分别为180.14亿元和57.8亿元,与北京(3136亿元)、上海 (667.99亿元)相比,差距明显;2014年,苏锡宁镇四市共完成专利质押融资贷款11.39亿元,而上海一市就高达8.64亿元;此外,全省都缺乏类似于三板市场的资源要素配置平台,资本市场体系还不完备,社会资本短期逐利现象严重,即往往只关注将要IPO 的成熟企业,而像上海、深圳、北京等地在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以及区域股权交易市场等方面优势明显,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在融资需求方面均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满足,苏南在这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和落实。

完善苏南示范区科技金融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加快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科技金融发展,关键是要推进科技型企业成长过程融资全覆盖,实现从种子期、成长期到成熟期的全方位服务,进而提高资金集聚度和融合度,激活科技生产力和竞争力,切实发挥科技金融对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和创新驱动的催化作用。

发展创业投资,加大种子期企业定向支持力度。一般而言,种子期企业处于研发测试阶段,资金需求量较大,但成功率偏低,最适合在自有资金基础上借力创业投资母基金进行融资。所谓创业投资母基金,是以股权投资基金为投资对象,是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重要方式,发达国家股权投资资金中母基金占比一般要超过20%。目前,苏南五市均已设立创投母基金,其中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与苏州创业投资集团联手设立的国创母基金累计投资子基金53支,已投资子基金完成投资企业(项目)近600个,投资额近600亿元。为进一步推进种子期企业的高成长率,未来要用市场化的办法,引导苏南各支母基金重点支持种子期企业发展,充分发挥其引路、催化、放大功能和组合投资优势,并将创投基金覆盖面由支持企业创新发展延伸到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区域经济协同发展上,进而形成苏南板块母基金联合社会资本投资的层级体系,主投示范区内的前沿领域和重点产业,解决高新园区(开发区)企业融资结构的失衡问题。

实施联动创新,满足成长期企业融资增长需求。一般而言,企业进入成长期后,产品基本定型,批量生产和开拓市场成为主攻方向,资金需求量迅速增加。对此,一方面要鼓励银行创新债券融资模式,积极开展以股权投资为基础的“创投+担保+信贷”融资,对创投资金已介入项目优先予以支持,对缺乏不动产抵押的企业,积极发展应收账款、出口退税账户、保单质押等融资创新产品;并要引导银行积极参与融资,通过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集合票据等融资工具,组织联合发行“高科技企业集合票据”、“高新技术企业融资信托计划”等创新衍生品。另一方面,要推动银行与信托、担保、再担保和保险公司等的合作,通过运用集合信托计划,增强科技型企业资产流动性;并通过加大贷款担保和保险融资支持力度,为科技型企业提供信用保险项下的贸易融资服务。此外,还可借鉴浦发硅谷银行经验,在争取其在苏南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的同时,要加快推进内资科技银行申请设立进程,为科技型企业创立专门性银行。

完善资本市场,加快成熟期企业上市融资步伐。一般而言,成熟期企业的产品研发和生产销售等均已步入正轨,此时为进一步巩固市场和产品升级,它们比较关注市场开拓、研发投入和技术创新等方面的资金需求。对此,一方面要抓紧完善企业上市扶持制度,通过鼓励并推动成长势头较好的科技型企业进军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苏南乃至全省科技型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发挥新三板对苏南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在此基础上还要着力打造新三板苏南“集团军”,通过借助苏州高新区所设有的首家全国股转系统路演分中心以及苏南科技金融路演中心,发挥它们在投融资对接、项目路演和上市培训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努力为成熟期的科技型企业打造融资平台,提供融资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高层次资本市场,苏南五市要充分发挥毗邻国际金融大都市上海的区位优势,密切关注和主动对接上海经济金融发展动态,力推科技型企业赴上交所上市,并结合自身特点借鉴和推广上海在科技金融创新方面的新做法,构筑承接技术、产业和资本外溢的复合型通道。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6

关键词 科技公共服务体系 企业技术创新 科技创新 支撑体系

中图分类号 F124.3

文献标识码 A

1 提供科技创新公共服务的必要性

1.1 服务的主体决定了服务的性质

公共服务是指给人民生活和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为出发点而推出的服务措施,不是以盈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而提供的服务。综合国力竞争实际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各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科技创新已不再仅仅是科研机构和企业自身的事情,而是政府、科研机构及企业共同的事业。因此,为科技创新主体提供基于科技创新普遍需要的服务就是为社会运行提供公共便利、创造公共条件的过程。实际上,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政府已经全面介入科学技术知识的产生、转化、应用过程,为科技创新提供全面的公益。我国正处于经济的转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仍不完善,传统体制下的工业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民营企业虽然具有充沛的创新活力,但其自身产业研发和个人发明创造的模式先天不足,所获的社会资源的支持十分有限。面对占企业总数达99%以上的中小企业,如果政府不能提供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企业的科技创新成本将增加、创新速度减慢,从而影响国家的竞争能力。

1.2 创新体系的运行需要公共服务

科技创新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科技、经济部门和有关机构之间相互协调、良性互动、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高效利用,融创新执行机构、创新基础设施、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创新要素于一体的系统。创新体系又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充分体现公平竞争的规范的市场环境,需要发达的教育平台、信息平台、文化平台和法律平台,而平台的建设和维护是社会的公共事务,需要政府的公共战略投资,通过公共服务实现。科技创新的过程是由知识产生、知识流动、知识应用等部分组成,各部分的连接,也需要公共服务的介入完成。

1.3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是提高科技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我国的科技投入严重不足,实施科技公共服务有利于发挥财政科技投入效果。去年,我国的研发投入只占GDP的1.23%,而世界平均比例为1.4%、发达国家为2%~3%,差距甚大。财政投入作为科技投入的重要部分,其投入方式与市场经济的要求不完全相符。因此,财政性投入在支持基础性、前瞻性、公益性和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的同时,应把更多的投入应用于企业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让更多的企业分享服务体系提供的服务,将更有效地发挥财政性投入的作用;而且,企业创新服务体系提供的是公共和准公共产品,财政性投入符合国际惯例。

另一方面,我国科技资源浪费严重。引入科技公共服务,可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我国科技多头管理,条块分割、部门分割、行业分割、学科分割非常严重,缺乏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科技投入管理和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导致科研课题重复分散和叠加支持,计划雷同,科研设施重复购置严重,造成了科技资源利用率低下。由此可见,国家和地方政府必须加强科技资源的统筹安排,通过建立科技资源的共享平台,向社会提供科技公共服务,提高科技资源的利用率,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

2 科技公共服务的可行性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为了改善创新创业环境、优化创新资源品质、降低企业和个人创新创业成本,都纷纷采取措施,强化科技创新的公共服务供给。如美国政府十分重视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实施国有科学数据完全开放共享国策,财政设立专项资金连续支持数据中心群的建设,建立了国家技术信息中心、全国性的技术转让联合体、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并利用法律手段保障其信息畅通;英国政府强调要把进一步加强一流科技基础设施建设作为英国政府最具优先权的任务;日本也提出了有计划、有重点地改进科研条件的多年计划。如在日本科学技术厅下设立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作为日本科技信息的中枢机构,承担大学、国立公立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委托开发、技术斡旋等中介机构的职能,促进研究交流、转化科技成果。发达国家科技公共服务实施,有力地推动了本国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科技事业的发展,科技公共服务逐步建立,科技情报所、科学馆、科技交流中心、专利服务中心、产权交易所、生产力促进中心等科技服务机构陆续成立。在科技信息、科技传播、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为科技人员、研发机构和科技企业提供了服务,在一定的程度上推动了科技的发展。只是由于我国的科技公共服务缺乏整体设计,投入不足和科技多头管理等原因造成服务功能不全、能力不高、效果不显著。

3 科技公共服务运行系统设置

自主创新体系是一个从技术研发、产品制造到市场营销多环节构成的技术创新链。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沿着技术创新链设置,形成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才能有效支撑科技创新活动。

3.1 技术研发环节的公共服务

3.1.1 人才公共服务

人才特别是高质量的人才是自主创新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虽然我国的人才总体规模已经超过6 000万,但是,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研究人员密度还很低。2003年,每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力为15人年(美国为86人年,日本为132人年,整个欧盟超过100人年)。高层次的人才仅3万人,并且老化和流失现象严重。因此,我国科技人才不足,尤其是领军人才非常短缺。解决人才短缺必须采取两条腿走路办法:一是国家充分发挥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二是发挥政府吸引人才,提高人才的科技创新能力的作用。提供人才公共服务是政府聚集人才、激发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有效措施之一。

人才的公共服务工作重点是:①建立人才信息数据库。掌握人才的结构和分布,对重点、关键人才实行动态监测,建立人才流失的预警机制;②建立人才交流平台,为企业配置人才。通过项目招标、组织科研攻关等以事业吸引人才、发现人才;组织承担重大科技项目和参与国际间的科技创新活动在实际工作中锻炼人才;开展科技人员后续教育和组织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人才的知识更新,激发人才的创造力;③解决人才在创新创业中的实际困难。如为民间创新人才的发明专利及创新性“非共识”技术提供帮助;为创新人才提供科技创业服务;为短期到中国服务的专家学者提供生活和工作的便利。

3.1.2 技术研发基础条件的公共服务

针对我国科技投入总量不足、投入结构不合理、科技基础条件薄弱的现状,在科技研发环节设置科技公共服务,重点在于建设科技创新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维护平台体系的稳定高效运行,支撑创新主体的科技研发活动。

(1)科技文献服务平台。通过平台覆盖区域内的组织协调,汇集整个区域的图书馆、科技情报所、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机构的图书资料、科技论文、科技会议资料、专利资料、技术标准资料组成科技文献共享资源库。配套科技综合情报咨询和信息分析系统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服务。同时,服务机构对海量信息进行专业、规范化加工整理,建立专题信息数据库,为公众提供使用价值更高的信息。

(2)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根据平台覆盖区的产业情况建立特色数据库,并实现国内外各专业数据库的目录导航,建立重点专业在线分析系统,为区域内用户提供数据共享、数据分析服务。

(3)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和科技资源保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通过制定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协作管理办法,建立管理运行网站,对分布在平台覆盖区域内各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大型仪器进行整合集成和有效配置,实现资源的协作共享,充分提高大型仪器设备使用效率,节约用户的使用成本,使仪器设备提供方得到合理的使用收益,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4)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组织平台覆盖区域的高校、科研机构形成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开展前瞻性、基础性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开展合作研究和委托研究,推动建立与产业间的技术联盟。提升区域的学术水平和学科地位。

(5)创新技术产品开发平台。整合区域内研发中心组成新产品研发系统,促进研发中心间的资源共享技术交流合作,为产品技术集成创新思想的形成和研发创造良好的条件。

(6)行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平台覆盖区内行业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联结研发和试验协作平台为各行业提供行业公共服务。

(7)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围绕平台覆盖区内重地产业发展布局专业技术平台,形成系统和完善的专业技术服务链。

(8)检验检测服务平台。推进具有一定资质的分析测试中心和行业机构提供系统可靠的检测服务,根据委托认证后,出具有行政效力的检测报告;根据委托,提交专业性的分析测试报告;为用户提供检测需求咨询,促进检测机构之间的技术和服务交流。

(9)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平台。联合国内外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从研发选题到产品销售各环节知识产权服务。公共服务机构重点开展普及专利知识,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战略性指导,提供知识产权公共信息,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应急公共服务。

(10)科技创新投融资平台。建立以银行、担保、创业投资、产权交易、证券等机构为依托的投融资平台,形成以社会资金为主的,政府资金为辅的资金来源结构,为科技创新提供高效资金链。

(11)科技成果转移平台。联合高校、科研院所、海内外科研机构的技术转移中心、企业和投资机构形成技术转移网络;联合从事国际技术转移的知名机构、全国技术市场、技术成果评价、交易、仲裁、知识产权保护等机构组成完善的技术转移中介服务体系,使平台成为技术与产业的桥梁。

(12)科技创业孵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包括政策、管理、金融、人力资源、开办场地已及专业化支撑在内的综合性企业孵化基地。

(13)科技交流合作服务平台。建立专门的针对性强的培训体系,进行相关的重点集群产业的知识传授,以及为消化吸收引进技术开设的专门培训。建立国家之间、地区之间、跨行业、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交流合作网络,利用全球的科技资源为区域的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专家委员会,建立科技专家咨询服务系统。

(14)科技管理决策信息支持平台。建立包含国家和地方财政资助的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人才、科学仪器与科协设施的各类资源在内的管理决策信息支持系统。面向政府管理部门、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及个人等不同户的信息。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的决策管理,减少科技资源的重复投资。同时,服务机构开展科技创新理论与区域发展战略研究、创新环境状况专题调研,为政府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企业的战略决策、技术决策、商业决策提供信息支撑。

3.2 产品制造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在产品制造环节除了提供研发和实验协作平台、专业技术服务平台等方面和解保障必要的生产条件外,科技公共服务的重点要放在完善产业链的布局和推进新的产业集群形成,通过科技招商引进产业链缺失环节的企业,构成完整的产业生态圈,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3.3 市场营销环节的科技公共服务

此环节需要提供的科技公共服务是:①为企业拓展技术合作渠道,以技术合作带动高新技术产品的销售和出口;②知识产权知识的普及教育,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指导,构筑知识产权防线,保护本国市场,帮助企业实施专利先行战略占领海外市场;③扶持企业制定和推行技术标准,促进优势产业在条件合适的国家和地区形成以中国为上游的技术链条,扩大海外市场;④建立海外孵化器和研发中心,推动中小企业“走出去”。

4 实施科技公共服务必须注意的问题

(1)充分认识到科技公共服务对科技创新的意义。科技公共服务是科技创新的必要支撑,是运用有限科技资源,提高全部企业创新能力、提高科技中介机构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其全面性和系统性是市场化服务所不能做到的。

(2)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通过立法保证服务机构的存在和规范服务,使科技公共服务得以实施。

(3)明确公益服务的边界。科技公共服务的一些公共产品是可以获取一定收益的,如基础科学研究、科技情报资料的提供、科技合作渠道的提供等。但是,如果推向市场,以赢利为目的,其公益目标将被放弃,影响政府的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一些在非市场经济时期一直由公共服务部门承担的非公益性的服务,应尽快以资产评估、技术咨询、高新技术产品的推广等方式推向市场,集中资源搞好公共服务。

(4)政府统筹规划,确保财政投入。科技公共服务必须由政府统筹规划,统一设计,打破条块分割,进行资源整合,杜绝重复建设。建立了新的科技公共服务体系后,还须要确保财政投入,使服务系统能够高效运作。

(5)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科技公共服务是为科技创新主体创造公共条件的提供的而不是以赢利和直接创造新财富为主要目的服务。其效果不能实时、全面、直观地显现,也不能用赢利指标来衡量。只有通过创新主体综合创新能力提高间接反映。因此,必须制定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反映科技公共服务的运行效率。并制定激励机制不断提高运行质量。

(6)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支真正能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服务的科技公共服务队伍,要求其必须具有交叉学科知识结构、开阔的国际视野,有微观宏观兼备的管理协调能力;各个服务领域配备战略家、政策专家、知识产权专家、技术评估专家、咨询师、经济学家等专业人才。由于科技公共服务未受到重视,一些从事公共服务的事业单位随时存在市场化的可能,不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使科技公共服务专才严重缺乏,严重影响了科技公共服务的公共产品的创新。因此,必须注重人才队伍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科技部办公室调研室.中国科技发展战略与政策[M].北京:科技部文献出版,2005

2 赵俊杰.合理使用科技资源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J].中国科技论坛,2005(6)

3 孙福全.坚持走开发式的自主创新道路[J].中国科技论坛,2006(2)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7

关键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功能设计;模式构想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是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科技服务机制与模式,建设地市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整合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并将其转变成特色优势、经济优势、竞争优势,是发挥市场配置科技资源基础作用的需要,是实现科技资源共建共享的需要,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产业集聚区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时代要求[1-6]。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必须立足促进政府科技部门由“项目管理”向“资源管理、知识服务”的职能转变,着力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整合科技创新服务资源、建立科技创新服务机制、完善科技创新服务手段、提升科技创新服务能力。

1基本内涵和目标任务

1.1基本内涵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指的是根据区域经济、科技、社会发展需求和优势特色产业特点,以科技资源集成开放和共建共享为目标,通过培育、涵养、凝聚、整合、优化科技资源,完善相关基础条件设施,建立产学研用工作机制,提升公共技术服务能力,具有综合性、公益性、共享性、开放性、中介性、服务性、导向性和创新性特征的现代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包括向社会提供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服务内容的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提供公共技术服务为主要服务内容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以及二者并重、共同推动的综合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目前,主要有企业(或高校、院所)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或行业或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等。3种平台构成了3个层面的创新服务平台,既互相联系,又各有区别。

建设主体一般由政府、企业、高校、院所、教育培训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等组成。建设方式按投入情况可分为3种:一是以政府投入引导为主、依托有关部门事业单位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二是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投入为主,科技部门给予补助,在高校院所建设公共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或公共专业创新服务平台;三是以企业投入为主,市场运作,科技部门给予科技经费补助,在企业建设各类专业创新服务平台。

1.2目标任务

政府科技部门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和科技传播规律要求,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方法,通过主体培育、资源集聚和载体建设,构建基于服务企业自主创新、产业集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技术、信息、市场、人才、知识、政策、管理一体化现代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确保其具备一定的服务职能、服务场所、服务设施、服务团队、服务能力、服务机制和资金保障,能够面向市县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民提供实时高效的科技创新服务。通过“两连接、两沟通”(通过连接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完成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源头;通过连接企业、城镇、农村的各种科技经济组织与个人等科技成果的使用者,沟通科技成果的信息需求)整合、集成、运用相关科技创新要素和科技服务手段,形成上下联动、部门互动的大科技工作格局,实时高效地为企业、农村提供全方位科技创新、决策咨询服务,从而发挥其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创新服务作用。

2社会功能和主要职能

2.1社会功能

作为政府科技部门集聚资源、服务社会、连接供需、要素中转的重要窗口和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整合枢纽和经济技术辐射作用。其主要具有四大社会功能:一是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资源的功能。作为整合、集聚科技创新要素的综合服务平台,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等科技成果的供给者联系紧密,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聚场所,具有整合集聚科技资源的基本功能。二是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功能。作为整合、加工、配置、提供各类科技创新资源公共产品的信息服务平台,与企业、城镇、农村各种科技服务组织和个人等科技成果的需求者联系广泛,是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流通枢纽和辐射中心,具有提供实施公共科技创新服务的另一基本功能。三是连接沟通各类科技创新主体的功能。作为连接沟通科技创新信息资源供给者与需求者的中转中枢,通过系统集成实现科技创新资源供需双方的对接,满足各种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通过“两连接、两沟通”,进行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管理、配置、调度,实现科技信息供需双方的有效对接和服务需求。四是协调培育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功能。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资源整合、公共服务、连接沟通和技术转移优势,决定了其可以通过政策调节、项目引导、信息咨询、资源配置、市场运作等手段,协调培育各类科技创新服务组织,促进科技创新服务主体的多元化,确保各个时段、各个环节都有公益性或营利性创新服务主体作为。

2.2主要职能

作为一个开放服务的科技资源共享服务系统和独具特色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要求政府赋予其一定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业务职责和内容,并随实际工作的变化而调整。目前,地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可以初步定位为6个方面的职能。一是资源整合与市场配置职能。采取“政府引导,项目扶持,企业参与,社会共享”的运作方式,发挥其资源整合和市场配置作用,实现技术、信息、市场、物资、人才、政策、资金、中介等科技资源的集成、提升、共享、服务。二是技术咨询与信息服务职能。组织专家进行在线技术答疑和现场技术指导,为科研成果的完成者和需求者提供专业技术供求信息,为产业集聚区、中小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及个人提供科技检索、预定、咨询等信息服务。三是科技政务与公共服务职能。发挥服务大厅和信息网站等科技服务窗口的作用,为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提供科技项目、成果、专利、职称、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等申报服务和科技政策、法规、信息等咨询服务。四是科技合作与成果转化职能。把各级科技部门组织攻关项目取得的成果、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自主开发的成果,通过技术转移中心或创新驿站、产业技术联盟和辐射中心,推广到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中去,促进技术转移,加速成果转化。五是科技宣传与技术普及职能。通过创办科技网站、媒体专栏和科技出版物,宣传科技政策、普及科学技术;通过组织策划丰富多彩的技术培训和科技活动,提高企业职工、广大农民的生产技能和科技素质。六是科技决策与专题服务职能。组织开展政府科学决策和企业竞争情报研究,协调有关科技评估机构对工业、农业和社会发展领域的技术成果进行鉴定、评估及市场预测,积极开展企业诊断和发展战略咨询等专题服务活动。

3建设思路和模式构想

科技创新服务体系篇8

[关键词] 科技与产业创新 信息需求 需求导向

[分类号] G250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与国家自主创新中,科技与产业创新处于中心位置,要实现科技与产业的创新发展,除制度创新保障外,还取决于面向创新主体的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水平。从信息服务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上看,必须坚持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体制变革为依托,以网络技术为支持的系统组织原则。从总体上看,我国自主创新主体结构、目标、任务和运行机制的变革,导致了主体信息需求的变化…。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和技术作业,决定了面向科技产业创新的信息服务发展定位。

1 科技与产业创新主体及其信息需求结构

国家创新体系是由多个相对稳定的系统要素组合而成的社会化系统,系统的各个组成要素既有分工,又有协作,构建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框架,而这种框架结构又决定了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功能与特征。国家创新体系既有促进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知识应用以及观念创新作用,也承担创新活动的组织、创新资源的配置以及创新环境的建设任务。

在国家创新系统中:①科学创新系统是由与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构成的系统,核心机构是国家科研部门与高等院校,其功能是知识的生产、扩散和转移;②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与技术创新相关的机构或组织所构成,其核心机构是企业;③知识传播系统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以及信息服务机构等部门构成,主要功能是进行创新知识的传播;④知识应用系统由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和其他机构组成的系统构成,功能是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促进新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⑤制度创新系统以政府为核心,通过对现行体制的改革和创新制度,为国家创新提供合理的制度安排。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对于科技与产业创新在内的专业人员及其产出成果,笔者汇集了国家统计局网站2002-2008年的统计数据,数据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显示了各类机构在科技与产业创新结合发展格局下,不同的产出关系。显然,目标产出的不同,决定了各部门人员信息需求的差别。同时,表中的数据显示,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产出(包括科技成果、专利、论文等)高于人员的增长和创新投入的增长。然而,从另一方面看,包括信息服务在内的创新保障投入严重滞后。进一步调查表明,信息保障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可以在整体化科技与产业创新框架下,分析创新主体机构和人员信息需求的内在机制。表2按三大系统的协同关系和创新研究人员所从事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技术发展的不同分工,结合成果产出形成形式(科技论文、基础研究项目成果、发明专利和基础与产品开发等),在跟踪和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各类机构信息与服务需求状况(表2归纳了基本调研结果)。

从表2可知,科技与产业三大创新主体的信息需求具有不同的特征,需求的形成和服务要求的产生,以各自的创新发展目标定位、分工和内容决定,其信息支持系统因而具有针对性。然而,随着科技与产业创新一体化发展需求的出现,各主体信息需求的交叉愈来愈突出,从而提出了各系统信息支持与服务的融合和共享要求。

2 创新社会化背景下的主体信息需求形态变革

创新型国家的建设,改变了部门、系统相对独立的科技与产业创新模式,在创新层面上,逐步形成了与专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创新发展相融合的社会化创新发展体系。事实上,社会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科技与产业创新活动的发展变化,这种变化首先体现在创新体系的变革上。其次,创新模式的转变直接促进了创新活动的科学化和创新效益的进一步提升。从总体上看,我国的创新模式经历了由传统的线性模式向网状模式的发展过程。与传统的线性创新系统不同的是,网状结构的创新在于各创新元素能够进行充分有效的组合,研究部门、高等学校和企业的结合是全方位的,创新方式是互动的或多方联动的。各种创新要素完全可以组合成最佳的创新系统。

我国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活动的组织结构,可以归纳如图1所示:

在如图1所示的科技与产业创新体系中,由中国科学院、高等院校、相关部门研究单位和各地方科研机构组成的科技体系在转型发展中,形成r面向产业创新的格局,通过一系列科技项目的完成,为产业创新提供了理论与技术保障。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创新,通过面向市场的研发服务,构成了产业创新体系。在运作中,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密切结合,通过研发融合和成果转化,实现基于科技生产力的产业创新发展目标。在科技与产业创新中,制度创新环境支持着科技体制、企业体制和市场运行体制的变革;以信息服务为核心的创新服务则是科技与产业创新的条件保证。

从创新主体的关联和创新的实现上看,我国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和企业的信息需求已发生深刻变化,这些变化最终必然反映在信息需求的形态变革之中。

科技与产业创新信息需求形态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形态,由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环境,要素和内、外部机制所决定。

信息与创新活动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一定社会条件和环境必然对应着基本的信息需求方式和内容,其中的形态问题便是我们所指的信息形态:①国家创新制度与建设体制变革决定了创新信息需求的基本状态。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制是决定信息需求形态的基本因素,社会制度直接决定社会物质财富的分配原则、经济成分和由此形成的特定的政治、法律、道德等方面的社会基础;经济体制和经济基础从本质上决定上层建筑,对信息形态的形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②科技与产业创新结构的变化决定了信息需求关系形态。信息作为社会成员之间的“粘合剂”,对于科技与产业创新而言,各类人员的基本结构状态决定了科技创新活动、研究开发和运营中的信息产生、需求与传递状态,而且决定了信息需求状态,决定了需求关系下的信息资源的组织形态。③数字化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信息需求的载体形态。科学技术的发展决定了信息载体的存在形式、传递状态以及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状态;信息处理与存贮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用户所需信息载体形态的变革,信息载体数字化不仅改变了科技与产业活动所需信息的来源形态,而且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信息载体作用形态。④科技与产业创新用户变化发展决定了创新活动中信息的开放化交流形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创新国际化的加速,各类研发机构和人员要求在国际视野下获取信息和进行发展交流;与此同时,信息网络的应用拓展和网络化创新组织组建,不仅改变着创新方式,而且导致

了基于互联网的跨行业、跨地域和跨国信息交流需求的产生。

3 创新需求导向的面向用户的信息服务发展定位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与保障是一种有别于传统的信息服务与保障体制。需要从创新型国家建设出发进行相应的信息服务制度变革,使之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因此,在面向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信息服务与保障体系构建上,应以需求为导向,以面向国家自主创新为原则,其基点是立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服务与保障的社会化、全程化和高效化发展定位。

3.1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的服务发展定位

我国正经历着“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产业发展之路,对创新信息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2005年11月,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提出:“信息化要从过去主要侧重于服务经济的发展,转向服务于现代化建设全局的发展。”创新是我国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而信息服务是自主创新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创新信息服务的变革。在变革中,以下三方面问题值得关注:①不同行业的不同自主创新主体面临不同的发展瓶颈,这就需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定制化服务,以使针对某一具体目标的定向创新,将信息提供嵌入创新过程之中,即根据用户创新的特定需要,为其提供个性化服务;②相对于封闭的“象牙塔式”的创新和“单向输出式”创新,“研发互动式”的开放创新逐渐成为主流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要求依托共享数字网和分布式资源系统,开展跨系统、部门和行业的服务,以便为用户提供信息共享环境和协作空间;③科技与产业创新愈来愈依赖于基于团队协作的知识创新联盟活动,合作战略要求保证创新系统中工作流、数据流和知识流的通畅,推动创新资源整合和创新活动协作,通过促进创新价值链各个环节的互动,提升整个系统的创新能力。

3.2 面向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机构全面改革定位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保障需要进行相应变革,使之与国家自主创新发展相适应。信息保障体系的构建应以面向国家自主创新为原则,立足于国家信息化建设与创新发展,实现信息服务与保障的社会化。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要求在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发展中,构建支持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基本层面的信息保障体系,形成基于资源共享的新环境,为创新主体活动提供保障性支持。

随着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系统、部门为主体的创新已向开放化、社会化、协调化方向发展。在知识创新推进中,要求打破部门、系统界限,重构国家创新服务大系统。与此相适应,应进行信息服务机构的全面改革定位,实现从部门制向社会制的转变是重要的。

3.3 全方位信息服务整合定位

我国面向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的信息服务,由科技信息服务机构、经济信息服务机构和相关的社会机构承担。科技与产业创新发展和运行中,往往需要多个机构的服务,这种分离式的服务体系难以满足需要,从而提出全方位服务整合的要求。面向创新的信息服务全方位整合,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外部资源整合和产业合作,实现面向创新发展的全方位信息服务定位。

信息服务机构的内部资源整合包括两个方面:①全面实现信息资源数字化和服务网络化,在数字化管理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的整合管理;②通过业务流程重组,将优先的资源整合到核心服务流程中去,以提升面向创新的服务能力。跨系统跨组织共享是实现外部信息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外部整合的定位是,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信息资源的集成,以满足用户的多方面信息需求。以经济利益刺激产业发展是最有效的,产业化合作是实现全方位信息服务的有效途径。

3.4 创新服务中信息资源建设与技术保障定位

在面向科技与产业创新的信息服务推进中,用户需求决定了信息资源组织和技术保障要求。面向科技与产业自主创新的信息服务体系构建以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和开放服务为基础。服务所面对的是一个分布式、多元化的动态资源系统,而不是基于固有资源或系统的静态服务。它需要充分调动和集成各种资源、系统和服务来支持知识创新全过程,因此并不属于也不应局限于某一资源系统。鉴于信息资源体系庞杂和分散,其信息服务支撑必须在全国范围内进行重构,实现以创新为核心的资源配置。在分布式资源的优化布局中,资源集成和整合是构建分布式资源架构的关键。

上一篇:艾灸的文化历史范文 下一篇:诚信经营的内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