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范文

时间:2023-11-08 17:35:28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1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存在问题

中图分类号:F30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耕地在我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资源,为了使我国能够得到更稳定的发展我们必须要保护耕地,而进行土地开发整理和补充耕地就是一个有效的措施。通过合理的土地开发和整理我们可以对现存的耕地进行合理的规划,使土地的利用效率得到有效的增加,也可以增加耕地的利用效率,改善现有耕地的质量,从而更好的为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服务。换句话说,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是实现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

1.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意义

1.1 工程的具体划分

一般我们在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时主要要涉及五个内容,接下来我们就来进行详细的介绍:

一是土地平整工作,这项工作是建设农田水利、农田道路和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基础。

二是排水和灌溉工程,这项工程具体指的就是通过合理的利用各种水资源,使各种旱、涝灾害得到更合理的治理,从而改造各种水土资源、建筑物以及灌排渠系等。

三是田间道路的建设,道路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也是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的重要保障。只有加强对农村道路的修建,农业生产条件才能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才能得到保障。这对农村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四是建设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护工程,通过这项工程的建立就可以提高农作物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可以加强对农田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这项工程所起到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是不可替代的。

五是其它四个大项目中没有包含的,但是也属于土地开发整理工程的重要内容。

以上所涉及的五个重要的项目对土地平整工作的进行会产生很大影响,我们必须要保证这五个项目划分的合理性,要保证各个项目的完整程度,要保证各个项目的施工工艺可以得到普遍应用等等,所以在进行土地平整时我们必须要重视各个项目的质量。

1.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重要性

在进行土地开发和整理时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工程要求进行,要综合的分析和论证工程中所涉及的各种经济因素、资源因素、技术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这样才能为土地开发提供更多更加科学的资料,从而制定出更加完善的计划书。这对整个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都是十分重要的。规划设计文件具体指的就是根据一个区域的经济、自然和社会因素,开展一些具有目的性的行为,这是工程进行的重要环节,必须要对其起到足够的重视。

在进行工程建设时,我们必须要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规划设计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的确定和控制工程造价,还可以更好的检验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在一个工程建设过程中规划设计是重要的纲领性文件,也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重要的指导,是项目预算工作的重要基础,也是工程验收工作的依据,所以我们必须要保证规划设计文件的科学性。这样才能保证整个工程建设的质量。

2 .在土地开发整理的基础工程设计中出现的问题

2.1 基础工作不扎实

在土地开发和整理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而基础工作不扎实就是重要的问题。在制定规划设计之前我们必须要收集大量资料,比如说项目区内自然环境的现状、经济发展的状况、社会发展的状况等等,但是在实际工程中资料的收集工作并没有得到保障,工作人员并未到现场进行实际勘查,调查的时间也得不到保证,这样勘测工作的力度就不够,搜集的资料也不齐全。致使主要规划设计人员对项目区情况缺乏了解,对限制因素把握不够,硬性的开展规划设计,对限制因素考虑不足,使设计中出现技术漏洞,影响项目实施。

2.2 规划设计目标脱离实际

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当地实际情况,设定理想化的规划设计目标,单纯考虑“田成方,路成林,渠相连,林成行”的规划模式,打破原有景观布局模式,反造成给农户生产不便利、生产成本增加。甚至部分项目规划设计统一规划标准田块,造成土地权属调整较大,出现纠纷和社会不稳定因素。

2.3 工程施工后效益不高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仍以传统农业耕种为主,整理后的土地仍然交给农民耕种,土地流转,规模化、产业化程度仍然不足,这样,在规划设计阶段所拟定的规划方案,通过项目实施,无法与农民的最终使用相衔接,造成田块过大、作业半径加大,与实际生产不适应,导致农民收入并没有明显增加,体现不出整理后的综合效益。使部分项目按照规划设计方案施工后,未能获得预期的效益。

2.4 公众参与程度不够

土地整理项目受益的主体是农民,农民应当最了解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设计中没有发挥好农民的作用是不科学的。在以往的项目规划设计过程中,有的土地整理项目规划设计人员对该项工作不够重视,只是简单的与项目涉及的部分乡镇和村干部交流,通过几张调查表、甚至事先准备好的会议纪要就完成了公众参与过程。不能将具体规划设计方案与农民进行深入交流沟通,不了解农民意愿和真实想法。也没有充分征求当地农业、水利、环保等部门和专家的意见。项目规划设计的公众参与环节只是走过场。

3.具体建议

3.1 建立统一的设计和审查技术标准

结合当前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需要,从国家层面修订土地开发整理行业规划设计规程,各省结合实际修订完善省级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结合各省实际,出台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细化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各环节。同时,配套出台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查标准。

3.2 实行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考核准入制度

在完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相关技术标准的同时,严格要求项目规划设计单位在设计过程中执行相关技术标准。通过设计单位备案和人员培训登记发证方式实行规划设计单位和人员考核准入制度,实行择优淘劣。特别是对因规划设计单位承担的项目设计成果不符合相关标准,连续多次未通过专家审查论证,项目实施中出现因设计问题导致严重工程质量或其他后果,以及在项目规划设计中违规的人员,实行限期整改、暂停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资格,对相关人员通过重新培训或停止其从事相应设计资格。

3.3 建立常态规划设计人员和专家培训制度体系

根据经济、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结合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新要求,定期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工作,特别是对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工作,要建立对技术人员和审查专家宣传培训的常态机制工作,及时宣传国家最新政策文件要求和行业技术标准,使技术人员和专家始终与行业发展相一致,确保规划设计成果科学合理、符合实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八号),2004年8月28日.

[2] 鹿心社.我国土地整理的实践与发展[N].中国国土资源报,1999.1.15(3).

[3] 卢荣安.土地整理工程[M].华中农业大学,1998年.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2

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区政府负责年度土地复垦计划的审批。区规划土地局是本区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主管部门,根据本区的土地整治规划和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下达的年度整治计划,负责我区北部五镇土地整理复垦年度计划的编制、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立项和确认的报批、复垦补贴资金的初审及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的日常管理。同时负责土地整理复垦工作的业务指导、竣工验收和资料整理以及与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的协调沟通等工作。区财政局负责按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下达的新增建设计划和年度土地整治计划安排土地整理复垦专项补贴资金及复垦经费的资金管理,参与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区农委负责整理复垦项目的土地培肥和土壤肥力监测,参与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指导各镇做好复垦耕地管护利用工作。区水务局负责整理复垦项目涉及的水利设施的质量监管,以及根据水系规划调整对坑塘、河道等的填埋确认,参与区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和技术指导,并结合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区规划土地局、区财政局、区农委、区水务局等部门是区农村土地整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负责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指导和验收,并按各自职责做好相关工作。各镇政府是土地整理复垦项目的责任主体,负责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土地整治、整理复垦年度计划,对本行政区域内土地整理复垦地块情况的调查摸底、方案编制、申报立项、组织实施。

基本条件

1.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应严格按土地整治专项规划、计划,增减挂钩专项规划等有计划地组织实施。2.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原则安排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域和一般农地保护区域。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地块必须进行确权登记,其地类现状清晰无误。4.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要符合自然生态环境的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计划编制

区规划土地局根据土地整治规划和市规划国土资源局下达的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及年度整治计划,编制北部五镇的年度土地整理复垦计划,报区政府审批。批准后予以下发。

立项、组织实施和验收确认

立项申报和审核。镇政府根据区政府下达的土地开发整治、整理复垦年度计划,依据土地整治专项规划,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的地块,按规定程序向区规划土地局申报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立项,并经同意后上报市规划国土资源局审核批准。组织实施。经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批准立项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由所在镇政府按本市土地整理复垦项目验收标准组织实施。项目实施管理推行项目法人、公告、工程招投标、工程监理和合同管理等制度。镇政府为项目承担单位,履行法人义务,具体组织项目实施工作。镇政府应成立项目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项目招投标方案由招投标工作领导小组编制,经所在镇政府审核同意后实施。项目施工、工程监理、造价审计等应严格遵守招投标管理的相关规定,中标确定后,镇政府负责与中标单位签订工程施工和监理等合同,并组织项目实施,对施工进度和质量负总责。竣工验收和新增耕地确认。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镇政府向区规划土地局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区规划土地局应及时向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申请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后地类变更和面积核定,并会同区财政、农委、水务等部门联合进行项目验收,出具验收意见。经验收合格的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由区规划土地局按规定程序向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申报新增耕地面积确认。

补贴标准

区政府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进行补贴,补贴面积以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核发的《市新增耕地确认书》确定的新增耕地面积为准,按区政府统筹面积,经费标准按下列不同项目进行核准,经区规划土地局初审后报区财政,由区财政统一拨付到相关镇。通过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的项目,每亩补贴原则上高于市要素市场指标调剂价格,该标准每年按区政府核定的价格为准(暂定40万/亩,每年末重新拟定价格报区政府审批确定)。历史违法用地拆除复垦的项目参照上述标准执行。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获得的节余土地指标,每亩补贴120万元。

资金来源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专项资金来源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土地闲置费、土地出让金中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部分等。

使用范围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贴使用范围:1.复垦成本支出;2.农民社会保障、居住转移等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支出;3.基本农田保护、土地整理、耕地开发、土地增减挂钩等支出;4.其他与农业、农村和农民相关的支出。

资金管理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资金实行“三专”制度,即专款专用、专帐核算和专项管理。各镇要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资金的使用安全,并加强对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资金使用情况档案资料的管理。区规划土地局、区财政局、区农委、区水务局等部门应加强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检查和监督;区审计局对土地开发管理复垦项目资金结合实际进行审计。

指标管理

新增耕地指标由区规划土地局统一管理。区规划土地局应建立完整的耕地占补平衡台帐,动态反映补充耕地指标储备、使用等情况。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获得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在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年度计划内的,20%区统筹使用,80%直接用于各镇、园区的建设项目(如镇、园区放弃,由区统筹使用),区统筹使用指标按标准下拨复垦补贴;超出土地整理复垦年度计划的,由区统筹使用,按标准上浮20%下拨复垦补贴。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土地指标,20%区统筹使用,80%直接用于各镇、园区的建设项目(如镇、园区放弃,由区统筹使用),区统筹使用指标按标准下拨复垦补贴。各镇通过历史违法用地拆除复垦并经市规划国土资源局确认的耕地指标,由区规划土地局统一管理,直接用于各镇、园区的项目开发。根据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核发的《市新增耕地确认书》,对直接用于各镇、园区建设项目的耕地占补平衡指标,由区规划土地局核发《区耕地占补平衡指标使用单》。

新增耕地管理

区规划土地局应做好新增耕地的地籍变更登记和统计工作,并在年度土地变更调查中及时反映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实施后的新增耕地情况。新增耕地的用途不得违反耕地保护的有关规定。

考核机制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3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技术

中图分类号: F301.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土地开发整理主要阶段及其内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已经实施多年,有一套完整的技术流程,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编写、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土地开发整理施工管理以及土地开发整理竣工验收四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其不同的内涵。

1 . 1 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测绘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是专项规划,仅对一定行政辖区内的土地开发、复垦、整理项目进行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为基础,对辖区内的待开发整理区域进行潜力评价,并对社会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研究,以集约利用土地、增加有效耕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改善土地生态环境等为目标,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确定的区域内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整治、保护等在空间和时间上作出的安排和布局。

1 . 2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设计主要是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采取一定的手段对土地利用方式、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关系进行重新规划与调整,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利用目标,并将土地整理分为农地整理和非农地整理,认为农地整理是在一定范围内,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进行综合整治,调整土地关系、改善土地利用结构和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可利用土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生产率。

1 . 3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管理阶段

为了加强项目区的施工管理,成立土地整理项目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专门负责各项目区的组织管理的协调工作,负责工程招标,委托监理公司进行监理,落实各项目区责任制,以保证工程建设质量,各项目区具体施工管理,由扶风县负责落实工程质量监督人员作为现场代表,负责履行监督职能及施工协调工作并实行工程招标制,拟定招标文件,确定中标条件,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向社会公开招标意向文件,按法定程序组织竞标过程,进行公开招标,通过公平竞争,选出中标企业或机构,经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后最终确定中标单位。

1 . 4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阶段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竣工验收主要是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项目计划任务完成情况,项目规划设计与预算执行情况,工程建设质量、资金使用与管理情况,土地权属管理、档案资料管理情况以及工程管护措施等。

2 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中测绘技术应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各个阶段对项目的顺利实施有着重要的意义,其精度关系着项目的完成的精度。四个阶段都需要测绘技术为其提供准确的、高精度数据,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下面简单地介绍一下土地开发整理各阶段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2 . 1 专项规划中测绘技术的应用测绘

新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写已经开始编写,所用的基础图件来源于第二次农村土地调查的成果,经过制图综合而得。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是通过航片或者卫片的编绘,经过外业补绘而得。相比于上一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编制,新一轮规划的编制采用了3S技术,利用RS系统获取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信息,利用GIS系统能够有效地管理土地开发整理的数据,利用GPS测绘技术可以有效地对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进行补充测绘,不仅能够保证规划成果的准确性,而且能够保持规划数据能够及时反映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土地利用变化,保证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数据的现实性。

2 . 2 规划设计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规划设计主要包括土地开发整理建议书编写、可行性研究、项目初步设计等内容。由于项目区在进行初步设计之后,通过招标,由施工单位进行施工,所以项目可行性研究和项目初步设计对项目区的土地面积、长度、高程等精度要求很高,需要采用GPS测量技术对项目区地形地貌的准确性、现势性上有较高的要求。可采用常规方法先用GPS布设控制,再用全站仪进行野外数据采集,首级高程控制点应采用四等水准进行联测,利用全站仪野外数字采集的资料或数字,生成项目区数字高程模型(DEM),利用DEM辅助计算出每个设计田块的设计填挖土方量及施工填挖土方量。池塘、河道、沟渠、涵洞应测水底高程,水闸应注高宽及孔数,以便于农田水利工程设计;测出农业基础设施、道路、林地、坟墓的分布及面积信息,以便于田间道路工程设计。

2 . 3 施工管理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管理阶段,施工单位采用测绘技术,利用前期测量成果及设置的专门控制点,对初步设计中的沟、路、渠以及标准田块的田坎进行工程施工放样,促使施工单位能够按照通过审批的设计方案及设计图件进行相应的施工。

2 . 4 竣工验收中测绘技术的应用

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竣工验收阶段,需要对施工的工程量以及工程质量进行测绘,绘制出竣工图,其比例尺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图相同,反映项目的竣工现状,其测量成果一般就作为工程项目及各管理部门的存档及管理资料,相比初步设计阶段而言,必须达到较高的测量精度,有着较全面的内容要求。

3 结语

当前,土地的开发整理项目大量实施,通过这样,不仅能够提高耕地的质量,提高农民经济收入,缩小城乡的贫富差距,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有助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而且能够实现耕地占补的平衡,对保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总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运用测绘技术能够保证土地整理项目的顺利实施,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田生产能力,改善传统的农用地利用格局,扩大经营规模,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实现农村、农业现代化。

参考文献

[1] 张云霞 ,顾雅能 .测绘技术哎土地整理中的应用[J].淮海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 版 ),2011(12):144-145.

[2] 韩霁昌 ,成生权 ,张红凯 .测绘如何在土地整理中发挥作用[J].中国土地科学,2003(7):38-41.

[3] 马丽丽.浅谈土地开发整理测绘技术的应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6):208-20 9.

[4] 张金亭.试论土地整理测绘[J].国土资源 科 技 管 理 ,2006(1):29-31.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4

一、土地开发整理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土地开发整理指导思想。以“**”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精神,落实保护资源基本国策和“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科学规划、规范项目管理、加大投融资力度、合理分配收益,推进标准化、信息化和队伍建设,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管理机制,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水平,有效提供可利用土地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实现耕地保护目标,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贡献。

(二)土地开发整理基本原则。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坚持内涵挖潜与外延开发相结合,以土地整理和复垦为重点;坚持维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数量、质量和生态管护相统一;坚持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和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目的、任务和内容

(三)土地开发整理目的。根据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以及土地资源的适宜性,增加农用地面积,重点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

(四)土地开发整理任务。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对农村地区田、水、路、林、村进行综合整治;对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破坏的土地和洪灾、滑坡崩塌、泥石流、风沙等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对滩涂、盐碱地、荒草地、裸土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利用。

(五)土地开发整理内容。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平整土地,归并零散地块,修筑梯田,整治养殖水面,规整农村居民点用地;建设道路、机井、沟渠、护坡、防护林等农田和农业配套工程;治理沙化地、盐碱地、污染土地,改良土壤,恢复植被;界定土地权属、地类、面积,进行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等。

三、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与计划

(六)建立健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按照土地开发整理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的和任务要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逐步建立国家、省(区、市)、市(地、州)、县(市)四级目标明确、布局合理、重点突出、措施得力、相互衔接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体系,指导土地开发整理活动。

(七)土地开发整理活动必须符合规划。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审查、规划设计、项目实施和检查验收,都必须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八)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要纳入计划管理。年度土地开发整理计划要与可用资金相匹配,合理确定年度任务;要制定有效措施,强化计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保证计划任务的完成。

(九)加强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在切实查清土地后备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分布和权属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土地开发、整理和复垦的可行性及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措施,为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打下坚实基础。

四、土地开发整理总体要求

(十)土地开发整理要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协调统一。严格控制未利用土地开发,规划编制和项目确定都要经过科学论证,凡开发荒山、荒地、荒滩,都应依法办理审批手续;生态退耕地区,要加大平坝区、川地等的基本农田土地整理力度,对具备修建梯田条件的缓坡耕地进行“坡改梯”改造;水资源不足、土地风蚀沙化严重的地区,要坚持“以水定地”,以农田整理为重点,努力完善防护林网,增加节水设施,提高土地产出效益,保护生态环境。

(十一)土地开发整理要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有机结合。开发整理土地的用途应根据土地适应性和农业生产需要合理确定,最大限度发挥土地效益。凡闲置的土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土地,按项目规划设计,开发整理复垦成园地,并经项目验收,认定具备耕作条件的,视作补充耕地,在土地变更调查时按可调整园地统计。在非农建设必须占用时,除按照法律规定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外,仍须按照耕地占补平衡要求实行“占一补一”。

(十二)加大工矿废弃土地复垦力度。严格坚持“谁破坏,谁复垦”的原则,督促责任者履行法定土地复垦义务;制定有效措施,加大土地复垦费收缴力度,增加土地复垦的资金来源;积极开展土地复垦,促进工矿城市优化经济结构和扩大就业。

(十三)坚持鼓励土地整理和复垦的有关政策。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运用土地整理新增耕地指标折抵政策,开展农地整理;运用建设用地指标置换政策,整理农村废弃建设用地;运用复垦土地置换政策,复垦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运用各项优惠政策,治理自然灾害损毁土地。

(十四)切实加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管理。要在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验收等各环节把好质量关,特别要加强用于补充建设占用耕地的项目质量管理,强化验收工作,确保补充耕地质量与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相当。

五、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

(十五)土地开发整理实行项目管理制度。政府投资、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或土地复垦义务,以及社会投资从事土地开发整理活动,都应按项目进行管理,逐步建立多元投资、分类管理、市场运作、社会监督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管理机制。

(十六)搞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各省(区、市)、市(地、州)、县(市)都应依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计划和项目管理有关要求,进行项目可行性研究和论证,有组织、有计划地建立滚动、分级、分类的项目储备库,以满足实施土地开发整理的需要。

(十七)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项目实施和验收;实行专家论证、项目法人、招投标、监理、公告和合同等制度;对承担项目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工程施工、工程监理的单位,按有关规定逐步推行从业条件和资质管理。

(十八)加强单位和个人投资项目管理。建设用地单位和个人履行耕地占补平衡或土地复垦义务自行实施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和项目验收。

国土资源部门用耕地开垦费、土地复垦费组织实施的项目,按政府投资项目管理。

(十九)加强社会投资项目管理。社会投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组织可行性研究与规划设计审查和项目验收。

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民个人投资进行土地开发整理活动,规模较大、具备按项目管理条件的,按前款社会投资项目的要求进行管理。规模较小、不具备按项目管理条件的,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制定有关办法,逐步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

六、土地开发整理投入与支出管理

(二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按照国家加大对农业投入的总体要求,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增加对土地开发整理的投入。要切实加强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土地复垦费的收缴使用管理,做到依法足额收取,专款专用;要切实加强监督管理,保证资金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十一)积极建立多元投融资渠道。运用各种优惠政策,吸引单位和个人资金;开展国际合作,引进和利用外资;鼓励通过合资、合作,吸引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投入,广泛吸纳资金,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多元投融资渠道。

(二十二)用好管好政府投资。政府投资优先用于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确定的重点区域、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优先用于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土地整理和复垦项目;优先用于粮食主产区的项目。

(二十三)强化政府投资项目预算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由国土资源部门负责按规定的编制办法、程序和时限,组织项目投资估算、概(预)算的编制、审核、报送;建立和完善项目预算专家评审制度,硬化项目预算的约束机制;项目预算一经下达,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变更和调整。

(二十四)加强政府投资项目资金管理。政府投资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超支出范围和标准开支,更不得截留和挪用项目资金。实行项目资金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按批复的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建立健全项目会计核算制度和内部稽核制度,对项目资金实行全过程的财务管理与监督;严格项目资金竣工决算,规范项目的业绩考评和追踪问效。

七、土地开发整理权属管理

(二十五)土地开发整理前,搞好权属核实工作。要依据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有关资料,对所涉及土地的权属、界限、地类、面积进行核实,并落实到土地利用现状图上。

(二十六)尊重土地权利人意愿,编制和落实土地权属调整方案。土地开发整理前,土地权属调整必须经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签订协议。项目建设完成后,应按照调整方案和协议,及时做好土地变更调查和登记工作。

(二十七)土地权属调整应有利于维护农民权益。土地权属调整,不应影响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要保证农民承包土地面积不减少,质量不降低,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维护农村集体和农民的切身利益。政府投资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其新增加的集体所有未确定土地使用权的耕地,应优先安排本集体农民使用,确定土地承包经营权。

八、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

(二十八)努力实现土地开发整理科学化。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有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工程技术研究;强化科技创新成果在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工作中的推广应用,逐步形成土地开发整理科技支撑体系。

(二十九)加强土地开发整理标准化建设。从土地开发整理实际出发,按照自上而下、上下结合、有计划、分步骤的要求,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调查评价、项目规划设计、工程建设、预算定额、效益评价等标准的制定工作,逐步形成技术、经济和管理的标准化体系。

(三十)积极开展土地开发整理信息化建设。按照国土资源信息化建设的要求,逐步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开发整理规划、项目管理的数字化、信息化。当前,重点建立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数据库,尽快实现项目申报、审查的数字化、信息化。

九、土地开发整理组织领导与队伍建设

(三十一)发挥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职能和有关部门作用。在当地政府领导下,地方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依法行政,履行职责,切实做好土地开发整理各项工作;同时要重视协调与有关部门及其他方面的关系,争取支持和配合,保证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十二)注重建立土地开发整理专业技术队伍。国土资源部门要积极培养科技、工程、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建立土地、农业、林业、水利等各类专业人员合理搭配的专业技术队伍;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发挥专业技术特长或成立专门机构,参与土地开发整理科学研究、技术论证、工程建设等工作;学习国外土地开发整理先进经验和技术,不断提高技术和管理水平。

(三十三)加强业务人员培训,提高队伍素质。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土地开发整理管理与技术培训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搞好规划,落实计划,层层培训,尽快培养出一批品德优良、基础厚实、知识广博、专业精深的管理骨干和技术人才,不断适应土地开发整理工作需要。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5

一、上轮规划编制情况

(一)上轮规划编制概况

规划编制以19*年为规划基期,*年为阶段目标年,2010年为规划目标年。应用19*年土地利用现状变更成果,自19*年开始编制,于*年8月完成,同时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实施。规划范围为威海市行政区范围内的所有土地,包括*、*、*、*一区三市,土地面积5697.*平方公里。

(二)上轮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

规划编制以保护耕地和控制建设用地为重点,围绕上级规划下达的规划期间土地利用的主要控制指标,结合威海市土地资源利用状况和土地利用需求量预测结果,层层进行指标分解和布局落实。总的原则是,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面积不低于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建设占用耕地和城镇规模不突破上级确定的控制指标,补充耕地面积不少于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

(三)上轮规划的主要目标

1、土地利用的目标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逐步提高耕地质量,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农用地;有效控制建设用地,严格控制城乡居民用地总规模;全面开展土地整理和复垦工作,适度开发耕地后备资源,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有余;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持续协调发展。

(1)全市耕地减少量控制在6492.67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6176.24公顷,退耕276.77公顷,灾毁39.66公顷。补充耕地量不低于6494.95公顷。耕地保持动态平衡。人均耕地不低于0.073公顷(1.1亩)。

(2)全市土地利用率由19*年的85.84%提高到92.95%;林木覆盖率由34.20%提高到45.00%。

(3)城镇村用地规模控制在343*.21公顷,城镇人均用地标准控制在113㎡,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标准控制在150㎡左右。

(4)规划期间,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69943.86公顷,基本农田保护率88.13%。

(5)通过组织土地开发、复垦和整理,规划期间全市补充耕地量不少于6494.95公顷。

2、城镇用地的总体布局和主要目标

根据土地利用的指导思想,体现对城镇建设用地规模的有效控制,按照“一主两副多分区”的总体布局。“一主”是指以*中心城区为核心,联动发展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两个城市副中心城区,协调*、*、*、*、*新区等城市组团共同形成“一主两副多分区”的城市结构。到2010年城市用地规模控制在24934公顷。

二、上轮规划实施情况评价

(一)规划目标实现程度

根据*-20*年威海市土地利用变更调查资料,对威海市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分析评价。

1、耕地保护目标实施情况

(1)耕地保有量

上轮规划确定威海市耕地保有量目标为192971.41公顷,到20*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92006.53公顷,比规划耕地保有量少*4.88公顷。耕地保有量不增反减,耕地减少速度较快,未实现耕地保有量目标。

(2)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上轮规划所确定的全市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为1669943.86公顷,基本农田的保护率为88.13%。在*-20*年的规划实施期间,对基本农田结构和布局进行了调整,20*年全市基本农田构成为耕地165275.19公顷,园地2604.07公顷,林地1994.16公顷,其它农用地70.44公顷。实际划定基本农田面积169943.86公顷,规划实施期间全市基本农田面积保持稳定。

(3)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期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6494.95公顷,*-20*年期间全市实际通过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7039.01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108.38%。超额完成了补充任务。

(4)耕地减少规模控制指标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2010年耕地减少量(建设占用、生态退耕、灾毁)不超过6492.67公顷。*-20*年规划实施期间共减少耕地7*9.43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122.74%,超过了规划控制指标。

2、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实施情况

(1)建设用地总规模扩大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2010年建设用地总规模扩大11825.92公顷,*-20*年规划实施9年间,全市建设用地规模实际扩大13185.28公顷,规划指标执行率为111.49%。超过了规划控制指标。

(2)建设占用耕地规模

上轮规划确定全市*-2010年建设占用耕地控制指标6176.24公顷,*-20*年实际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928.90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127.33%。

(3)城镇用地规模扩大数量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城镇规模扩大控制指标为3460.77公顷,*-20*年期间,全市城镇用地实际规模扩大3022.02公顷,相当于控制增加规模的87.32%。没有突破控制指标。

(4)基础设施用地

上轮规划确定*—2010年交通和水利基础设施用地控制指标3485.35公顷,*—20*年基础设施实际增加1141.88公顷,规划指标执行率为50.*%,实施进度慢于规划时间进度。

3、重点工程用地保障情况

全市上轮规划共确定*—2010年必须保证的重点工程用地27项,用地面积2703.28公顷,*—20*年用地1582.11公顷,占规划的58.5%。

4、生态保护用地情况

(1)生态退耕情况

为改善生态环境,上轮规划确定全市*—2010年生态退耕面积200.00公顷,至20*年实际退耕面积40.53公顷,规划指标执行率仅为20.27%。

(2)林木覆盖率

19*年末全市林木覆盖率为34.20%,上轮规划确定全市*—2010年林地面积增加36463.50公顷。到20*年末,全市林地面积111833.*公顷,比19*年减少了502.44公顷,远未达到规划目标。

(3)土地利用率

19*年威海市土地利用率为84.29%,20*年土地利用率提高到93.23%,增加8.94%。

(二)上轮规划实施成效

1、以规划为依据,以用途管制为手段,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上轮规划的实施,把国家关于土地利用的大政方针和管理的基本原则落实到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具体方案中,解决了长期以来在管理实践中土地利用的基本国策难以具体落实的突出问题,使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在土地利用的微观管理上,做到了大政方针明确,阶段目标清晰,规划依据具体,管制规则有力,对土地用途的管制方向以规划方案的规定为标准,对土地用途的变化管理以管制规则为依据,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管理有依据的问题,并且确立了土地规划在土地利用控制中的强势地位,使土地利用管理的力度大大加强。

2、耕地保护体系初步健全,改变了耕地只占不补的局面。上轮规划以耕地保护为重点,健全了耕地保护体系:一是明确了耕地保护的目标,特别是县乡两级规划明确了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管制的范围,使实施管理中耕地保护的对象十分明确;二是制定了耕地用途管制规则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定,使耕地保护的原则具体化,便于基层管理操作;三是建立健全了耕地保护的相关制度,审批制度、占补平衡制度、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制度、基本农田保护区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制度等,使耕地保护做到有章可循;四是完善实现耕地保护的相关机制,设立耕地开垦专项资金,开展土地开发复垦整理,实行建设占用耕地占一补一,彻底改变了耕地只占不补的被动局面。

3、建设用地范围得到一定程度控制。规划实施后,划定了各类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圈,将建设用地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在日常审批时,对不在建设用地控制圈内选址的用地除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外,一般不予批准,从而有效的改变了过去建设项目用地随意选址、分散布局的格局,对城乡居民点用地的集中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控制作用。

4、通过实施土地开发整理制度,增加了推动规划实施的手段。通过严格执行耕地占一补一政策,为实现耕地占补平衡找到了有效途径,*-20*年间,全市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补充耕地7039.01公顷,做到了已审批的建设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在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平整土地,配套农业基础设施,改善土地生产条件,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益,为土地的规模经营和机械化生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投入力度的加大和实施管理的规范,土地开发整理已成为推动规划实施的重要手段。

5、上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制定和执行,发挥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规划调控和市场调节在土地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不可偏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要求土地资源的配置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培育和规范土地市场,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范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土地利用规划的实践意义上看,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个体土地利用行为的是经济利益,但仅靠市场机制不可能做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特别是不可能实现对耕地及其他社会公益性用地的保护,必须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措施,加强对土地市场的干预和调控,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因此,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全市通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土地供应总量进行了严格控制,规范了土地市场,有效发挥了市场配置土地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有效地提高了土地资产价值,从而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6、规划实施社会效益明显

(1)土地使用者在用地手续办理过程中加深了用地必须规划的认识。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在用地审批中,较好地坚持了不符合规划的用地不予审批,一部分用地项目因不符合规划而重新选址,或确因建设用地需要而调整规划才能办理用地手续,这令用地者逐步认识到,用地不符合规划行不通,不符合规划的用地不会得到批准。

(2)各级政府在协调建设发展与耕地保护的矛盾中体会到了统筹安排土地利用的重要性。在威海市郊发展较快的地区,由于上轮规划中在指标分配和用地布局上考虑不周,建设用地指标局部供求紧张,耕地保护与建设项目选址的矛盾突出,为了保证建设项目用地需求,一些地方只好调整规划进行指标调剂和用地布局调整。这些地方的领导从土地利用的矛盾协调中加深了对按规划用地的认识,土地的规划意识大为增强。

(3)国土资源部门在用途管制的实施中加强了规划的龙头地位。随着土地用途管制制度的逐步完善,现在无论是建设用地审批,还是土地开发整理立项,首先必须进行规划审查,规划成为用地的第一道关,拥有用地审批中的一票否决权;在建设用地供应上,逐步引入了规划调控的理念,提出了调控总量,控制增量,盘活存量的宏观管理思路;违法用地能否补办手续,也要以是否符合规划为前提条件。

(4)通过违法案件的查处和规划用地宣传教育,增强了广大群众的规划用地观念。对违反土地规划用地和未批先用、少批多占等违法用地行为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法律责任,通过以案讲法和长期的宣传教育,使全社会开始形成用地和管理土地必须依据规划的观念。

(三)上轮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耕地保有量目标实现难度大。

一是全市的耕地保有量目标没有实现。全市20*年末实有耕地192006.53公顷,比上轮规划所确定的耕地保有量少*4.88公顷,低于规划所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二是3个县级市2个没有实现规划的耕地保有量目标。除*市耕地面积增加外,其它2个县级市的耕地面积均低于规划所确定的耕地保有量指标。

三是实有耕地面积与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差距呈扩大的趋势。全市在规划实施的9年中,除19*、1999年全市耕地保有量达到控制指标外,以后几年耕地保有量都低于规划所确定的标准,且与规划耕地保有量目标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不成比例。在规划实施的9年中,全市耕地共减少15349.68公顷;而补充耕地14384.80公顷,补充耕地与减少耕地不成比例。

2、建设用地现实需求与规划方案的矛盾比较突出。

一是建设占用耕地指标缺口大。规划实施期间,全市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928.90公顷,相当于规划控制指标的127.34%。

二是建设用地空间布局矛盾较为突出。由于上轮规划在用地指标分配上基本采取了平均分配的方法,但规划实施以后,建设发展的非均衡态势明显,建设用地需求相对集中,局部建设用地指标不足的矛盾较为突出。

3、土地开发整理投入不足,补充耕地缺口较大。

一是补充耕地与耕地占用的缺口大。规划实施期间,虽然市已批准的建设用地项目基本做到了耕地占补平衡,但根据变更调查资料,各项建设实际占用耕地7928.90公顷,而土地开发整理增加耕地仅7039.01公顷,相当于建设占用耕地的88.78%。这说明,在经济发展加速、占用耕地数量大幅上升的情况下,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的数量跟不上建设占用耕地的速度,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目标非常困难。

二是开发整理的进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有着较大的距离。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臻完善,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开始发挥主导作用,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如改善土地生产条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城镇化的发展,建设中心村等。土地开发整理作为政府促进规划实施的重要措施,在这方面应发挥引导作用。但由于土地开发整理投入不足,规模不大,影响有限,发挥的作用不是很明显。

4、规划频繁调整,影响了规划的严肃性。上轮规划在方案编制时以刚性为主,弹性不足,对土地利用变化缺乏适应性,规划的用地位置与实际项目选址要求不符的现象比较普遍。线状工程用地和一些工业园区用地尤其突出,动辄要修改规划,有些用地量大的乡镇规划,几乎是年年调整,形成了规划跟着项目跑的局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频繁调整,使规划管理面临尴尬的局面,不调整规划不能满足现实建设用地需求,频繁调整规划,又会使规划失去严肃性。

5、规划实施的权威性还不高,总体控制作用发挥不充分。由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时间还不长,社会对规划重要性认识还不深,出现了规划的法律地位虽然很高,但在实施管理中的随意性却相对较大的现象。一些地方的领导对用地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认识不高,在用地安排时片面要求规划方案适合用地要求,一味要求国土资源部门修改规划以满足用地需求。另外,一些行业用地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发展目标、统计口径、基期数据、规划期限等方面不一致,土地利用规模上不协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综合控制作用的发挥。

(四)影响规划实施的主要因素

1、国家政策和规划实施条件的变化。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发展战略和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已批准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实施,如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使地方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建设用地需求大幅度增长;而农业结构调整土地利用政策的变化、国家加大生态退耕力度等又使耕地面积大量减少,一增一减,使土地利用的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规划本来是基于一定条件下的土地利用方案,现在这些条件发生了变化,自然会对规划目标的实施产生影响。

2、上轮规划指导思想和方案自身的不足。在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的关系处理上,按照以有限供给制约建设用地需求的思路,人为地压缩建设用地量以满足上级下达的控制指标要求,规划的建设用地指标并不反映实际的建设用地需求量。各级规划向下级分配指标时,多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未能充分考虑各地非均衡发展的个性化要求,致使发展较快的地区普遍指标不够用。另外,规划方案与实际用地需求结合不紧,实施起来,动辄要修改规划。

3、规划实施措施和政策的不到位。上轮规划实施后,为了保证规划目标的实现,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与规划实施相关的政策,如建立耕地开垦基金、收取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实行异地开垦、农地整理增加耕地指标折抵建设占用耕地指标,如果这些措施能够很好地落实,规划实施的力度应该说是比较大的。但是由于多种原因,耕地开垦基金的归集难度很大,耕地开垦费和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征收不到位,异地开垦、农地整理增加耕地折抵和建设用地置换政策没有落实,致使规划实施的资金保障和政策保障大打折扣。

4、一些地方和部分领导对规划管理的观念存在偏差。一些地方对规划的政策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规划应该根据需要随意修改。部分基层领导规划意识淡薄,以为领导集体研究就可以改变规划。少数用地者缺乏法制观念,认为只要经过政府领导同意就可以随意用地。这些对规划管理的错误认识,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导致一些地方频繁修改规划,一些地方违法占地时有发生,影响了规划的顺利实施。

5、基础数据的准确性有待核实。

19*年前,土地详查的变更工作缺乏高新技术手段作支撑,很容易造成土地详查变更数据与实地不一致。另外当时土地详查变更工作重数据而轻图纸,导致形成的土地详查变更图与土地利用现状不符。图、数、实地均不一致的基础资料,如果以此为依据来研究规划发展的战略、确定规划布局、预测发展规模、确定用地指标的话,必然影响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因此上一轮规划在决策数据上存在一定的误差。

6、缺乏强有力的监督反馈机制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政府用地、政府批地、政府制定规划、政府执行规划没有形成完善的执法监督体系,缺乏完整的反馈机制,各地在土地规划管理实施中存在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在一年一度的例行执法检查及年度总结中有谎报用地、掩盖问题的倾向。

三、规划修编与实施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对未来土地利用行为的预测与安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规划本身的科学性、实施条件的改变和实施环境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到土地利用的现实需要与规划方案本身之间的协调性。从加强对土地利用宏观调控的角度,我们希望所有土地利用都能符合规划;而从事物发展变化和实际管理的角度,规划又不应该成为发展的障碍。在实践过程中,一个好的规划会起到保护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一个缺乏科学性的规划,则会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不可否认,再好的规划也会出现与实际要求不相符的问题,而要使规划与实施管理相协调,不仅要科学编制规划,而且要对规划的实施效果不断进行回顾与总结,在坚持依法管理的同时,不断地完善规划方案,使规划与现实土地利用需求趋相协调。

(一)规划编制思路

根据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结果和本轮规划期间全市土地利用的背景,本轮规划修编的基本指导思想应该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综合协调耕地保护、建设发展和生态环境三者的土地利用关系,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全面的土地利用保障。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6

关键词:土地测绘;土地规划;信息化;应用;发展

1 土地测绘工作信息化的现状

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各个方面逐渐走向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因此,在土地的整理工作中,测绘技术水平也逐渐实现信息化。一般情况下,为了操作的方便和精确,我们可以用GPS全球定位系统集野外数据,以卫星为基础的无线电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这种方式在土地测绘工作中具有全能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等特点,操作十分方便安全,并进一步提高了测绘技术水平,更好的服务于土地整理工作。 在土地的调查预测到开发整理,整个工程够需要测绘工作的应用,测绘方法在不同的开发阶段具体有区分,测绘方法在不同阶段的应用意义不同,土地的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管理中能够提供一个科学的数据依据,为每个阶段的科学性决策提供数据,测绘工作在项目进行规划设计、工程施工以及工程竣工验收中提供数据支持,测绘工作在土地资源的应用中意义十分重大。

在发展过程的不断进行中,经济建设也在不断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中融入了计算机技术和测绘技术,并且随着科学的应用发展测绘技术逐渐向一体化、自动化和数字化的方向快速发展,信息化测绘对当前测绘工程来说是一个未来的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测绘方式相比,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地提高了测绘的效率和测绘准确度,随着测绘技术人员素质的不断提升,在测绘信息化工程上测绘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技术在各个领域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土地开发和整理逐渐实现了信息化,信息化的测绘方式把传统的测绘方式提高到更为科学、规范和精确,并且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工程人员的负担,工程人员不用翻山越岭进行室外的实地测绘,提高了工作效率解放了人力,土地管理部门为了对土地更为有效的开发利用就需要进行土地的开发和整理,从而保证土地资源满足规划基本需求,为土地资源的后续利用提供基础,土地测绘技术在土地开发整理中的作用主要是,第一,在土地开发整理中必须使用测绘图,而测绘图就需要根据信息化测绘技术来完成,第二,在测绘工作中的数据也是通过测绘的信息化来得到的,在技术支持下测绘工作利用定位系统或者其他先进系统提高了工作效率,能够精确便捷的为测绘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信息化测绘技术在整个土地资源的管理和整理过程中都尤为重要,促进了土地资源整理的合理的规范化,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先进测绘仪器,搭建数据平台,不断完善土地资源数据库,实现土地资源数据的共享,从而对土地资源工作开发和整理。

2 土地测绘信息化在土地规划中的应用

2.1 调查 土地测绘信息化的应用之一就是土地的更新调查,这种更新调查是根据之前的土地调查数据利用现有的技术,例如卫星和航空影响等方式,严格遵守相关规范,运用国家基本标准采取新土地的分类系统,从而高效的对调查区土地进行全面实时的调查,其中常用的工具有RS快捷、实时、高效地获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GPS快速准确采集土地利用变化图斑的空间位置;GIS对采集的数据进行编辑实现数据管理自动化。建设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与影像数据库,采用现代遥感技术通过遥感影像和外业进行实地调查;实现调查数据的管理和更新机制的建设;逐步建立起土地利用动态监测体系。

2.2 勘测定界 土地的勘测定界包括很多方面,土地勘测定界要以土地征收、征用、划拨、出让、农用地转用、土地利用规划及土地开发、整理、复垦等工作为基础,对土地的使用范围和利用现状进行实地界定,对于用地面积以及权属调查、土地测绘等都要详细进行,并且在勘测结束之后编写勘测界定报告以a提供数据资料,具体的勘测定界有很多步骤,其中有外业调查、测量、整理汇总等主要阶段。在土地勘测界定中要积极使用信息化的测绘技术,在土地勘测定界的工作中可以使用GPSRTK技术进行定位,通过相对定位原理实时计算出流动站的三维坐标及其精度。采用GIS与数据库技术相结合实现内业数据处理的自动化,保证数据统计的准确性以及方便数据的查询。

2.3 开发整理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进行,越来越多的进行迁村并点,促进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逐步推进农民住宅的集中和搬迁,还有乡镇企业的集中迁向工业园区的工程,对零散地块进行归并,农田实行集中经营的策略,采取退宅还耕的措施进行土地资源的有效整理,通过实施村镇规划增加耕地面积。通过挖掘城市存量潜力,解决城市建设用地,实施盘整闲置土地开发整理。矿区土地开发整理。通过对工矿生产、建设形成的废弃土地,进行复垦整治,增加农用地或建设用地,改善生态环境。灾区土地开发整理。结合灾后重建对水毁农田整理,兴修水利和移民建镇,对移民后旧宅基退宅还耕整理。

土地复垦规划是土地复垦工作的主要依据,搞好土地复垦规划, 对于科学指导土地复垦活动、合理安排土地整理开发项目、保障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2.4 规划设计 在土地利用的规划工作中需要大量的测绘信息,对于土地的基本信息充分了解才能科学合理的进行土地的利用规划工作,其中土地信息包括了土地的具体区域位置、数量,土地基本质量情况以及价值等,在规划设计工作开始之前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对土地以上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调查收集和整理,并且做出初步分析和判断,在规划设计中土地的信息化测绘很大程度了凸显了它的优势,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信息收集方面具有实时性、准确性、自动化和高效的特点。通过RS直接获取土地信息,通过遥感的数据处理,可以直接得到理想的图片及数字结果,利用GIS强大的分析和处理功能,可以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分析评价并自动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数据库,利用GIS的可视化功能,结合规划设计中的各种应用模型,还可以实现对规划设计的结果进行模拟显示和分析。

3 结语

搭建统一的土地信息开发管理平台,提高土地测绘信息资源的共享水平,是实现土地测绘资料公益性、基础性、权威性和准确性的主要途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完善土地信息管理技术和平台开发,最终更好的实现土地测绘和规划的信息化应用。

参考文献:

[1]易应东.浅析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执法监察中的应用[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4):719-719.

[2]孙静.信息化测绘技术在土地规划管理中的运用探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9).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7

关键词: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完善机制;开发策略;建设理念

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建设发展过程中极其重要的载体,完善的茶园发展机制,直接关系到茶叶产业的经营成熟度。特别是茶园作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体系中的重要元素,其对茶叶产业机制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土地资源的利用与其功能属性认知有着重要关系,特别是随着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如今在应用茶园土地资源时,怎样才能实现价值最大化,就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1茶园的功能属性及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客观的说,充分发挥茶园的价值作用,能够为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奠定相应基础和帮助,从而实现茶园功能属性的有效诠释。当然,在整个茶园发展过程中,其土地资源是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因此,认知茶园的功能属性,探究茶园的土地资源内涵,极具必要性。

1.1茶园的功能属性分析

茶园是以茶叶生产为基础的专业场所,也是我国茶文化发展的重要见证,因此,一直以来茶园都是我们了解茶叶产业,认知茶文化的重要基础。经过长期发展,如今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实现了系统化发展,无论是其功能类型,还是功能价值,都极为全面。总的来看,当前茶园的功能属性,主要表现为:首先,茶园是整个茶叶产业开发经济基础,其中有着能丰富的经济功能。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通过茶园生产运转,从而能够带来相应经济收益。当然,在整个茶园经营过程中,有着丰富的资源优势,因此,通过系统化开发,其能够实现整个茶叶产业的最佳开发效果。其次,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有着丰富的文化功能,茶园作为重要的场所,其同时也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传承发展的基础,通过对茶园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文化理念和相关元素。应用和诠释其文化内涵正是当前整个茶文化传承发展的重要要求。此外,在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其有着优美的自然环境,其能够被作为旅游开发的基础和载体。因此,在时展环境下,其功能属性进一步丰富。

1.2茶园土地资源的特性分析

土地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其土地资源更是影响其发展效果的宝贵资源,而想要应用好这一资源体系,就需要对其中所包含的资源特性进行全面认知。茶园土地资源的主要特性表现为:这一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相对于其他资源内容而言,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一旦被破坏,在短时间内很难实现有效恢复。因此在对茶园土地资源进行系统化应用过程中,必须实施开发与维护相结合的客观模式,当然,应用这一模式,客观上也是对茶园土地资源价值有效应用的基础和关键。不仅如此,对于土地资源来说,其还有着相对有限性,尤其是对于茶园来说,其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必须对茶园内土地资源进行有效融入,通过创新发展,从而实现茶园经营建设的集约化发展。当然,在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土地资源存在用途上的专项性,因此想要高效应用,就需要合理规划。

2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

随着当前人们对茶叶产业的经营要求不断提升,加上整个开发理念不断成熟,如今人们赋予了茶园更多功能元素和价值属性,因此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融入开发要求,完善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就成为影响茶园经营建设的重要要素。当然无论如何开展茶园建设,以及赋予其怎样的新功能元素,其根源上都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的有效应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系统化开展,其能够最大化发挥茶园建设效果,同时也能够将茶园的整体转型发展与茶园自身基础资源的应用系统化融入起来,从而使其能够满足茶园的具体建设要求。也就是说,茶园土地资源在应用过程中,其不能盲目进行改造,要将功能属性的丰富提升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资源系统化融入。做好茶园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对茶园建设资源进行最大价值应用,当前对于茶园资源开发利用来说,其整体是资源的体系化应用,也就是说在茶园开发过程中,想要实现最佳开发效果,应该从茶园各项资源应用视角出发,通过融入多项资源,从而实现茶园的综合开发。同时,完善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能够将茶园经营开发纳入到整体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是一项从发展视角开展规划建设工作的活动,因此,其能够否实现最佳价值,其与规划活动的开展效果之间有着重要关联。不仅如此,相对于茶园经营建设来说,在传统经营模式中,其更多是一种随意性开发模式,整体缺乏合理完善的发展应用,尤其是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未能将科学规划和精细化、集约化管理集中融入。所以,可以说,做好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是从现代化经营思维中,探究茶园土地经营建设的全新理念。因此,对于茶园经营来说,做好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是其转型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元素内容。当然,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也极为必要性。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标准不断提升,对茶园的功能属性要求进一步提升,茶园的产业化发展要求更加深化,在茶园经营过程中,其内容与类型更为丰富,而这些内容是否能够被应用与茶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就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而另一方面,对于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茶园自身资源的应用,还是茶园整体开发内涵,都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营发展的具体要求,予以创新。而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实际上是以科学视角来探究整个茶园经营建设过程中的具体内涵,其符合茶园建设环境。

3做好茶园土地资源规划建设工作的具体思路分析

通过对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进行系统化分析,我们能够认识到开展这一活动的价值作用,可以说,优化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开展思路,直接关系到茶园的转型发展。但是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如何才能实现其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有效开展,也就是其具体发展举措如何制定,就极其值得我们深入探究。通过对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尤其这一工作开展,需要做到:首先,要从科学视角切入,基于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经营方式,创新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规划建设更多是一种具有指导价值的活动,通过有效开展规划建设工作,其能够使得整个茶园在具体经营过程中,始终以前沿性和开发性视角切入的活动。通过创新这一规划建设工作,从而为茶园经营发展奠定基础。前沿性实际上就是要从科学视角,通过融入和应用科技元素,进而为茶园规划建设提供必要保障。当然,融入科技内涵,也为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开展奠定了重要基础。其次,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过程中,其必须立足发展实际,无论是茶园土地建设,还是对茶园土地资源种各个板块的规划应用,都必须从茶园经营建设的具体需要角度出发,要充分确保对核心茶园土地资源的保障力度,同时也要为全新产业经营发展预留相应空间,规划必须在对现实发展需要进行满足的基础上,为未来发展预留必要机遇,最好的规划效果,是最适合茶园基础情况的规划活动。此外,对于茶园土地规划建设活动开展来说,既需要确保其科学性和发展的持续性、前沿性,但也不能忽略其基础是茶园的功能属性,也就是说茶园的特点属性决定了整个茶园土地的规划设计工作开展的具体思路及内涵。因此,对于整个茶园土地规划设计工作开展来说,无论是具体的茶园土地规划,还是整个茶园的功能布局,都需要立足茶园的经营发展。事实上,做好茶园规划建设工作,还要融入专业指导,尤其是要将现代化、成熟的规划指导理论融入其中,事实上,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其中融入了旅游功能和经济功能等,因此,在进行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可以将旅游规划建设的相关经验融入其中,通过有效借鉴,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的理想效果。最后,在开展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应该将整个茶叶产业经营发展的客观趋势和方向融入到整个土地规划建设过程中,通过融入趋势,从而实现整个茶园土地规划建设的阶段化和步骤化,当然更为重要的在茶园土地规划建设工作时,茶园的土地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其独特性和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阶段性开展茶园土地规划,通过充分满足当前需要和未来发展需求,从而实现整个规划工作与土地资源应用的有效融入。

4结语

随着当前人们对健康养生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加上人们自身的消费理念实现了系统化发展,如今文化消费和旅游消费已经成为人们全新文化消费理念,可以说,当前茶园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正处于快速发展的机遇期,但是从整个茶园的经营建设状况看,多数茶园由于缺乏系统化的发展理念,加上其整体开发模式过于陈旧,其与市场发展需要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如何才能在充分结合时代需要的基础上,系统化开展茶园土地的规划建设工作,就极为必要。对于茶园具体经营来说,土地资源是其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通过有效规划,实现其最大应用效用价值,就极为必要。

作者:姬桂珍 单位:廊坊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孙伟.开展城乡统筹中国绿道规划建设的建议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152-155.

[2]何宏伟.为市场经济下的城乡用地规划和管理提供有效工具———新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J].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14(11):131-134.

[3]王以廉.建设用地挂钩指标交易的困境与规划建设用地流转———以重庆“地票”交易为例[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5(6):233-236.

[4]刘加林.生态安全约束下的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与模式选择[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5(15):211-213.

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篇8

【关键词】土地整理;测绘;分析探讨

0.前言

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整理,相对而言,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和系统性,是一门需要综合多方因素进行考虑的土地资源管理性工作。加强对土地资源管理测绘管理是确保整个区域内部各种土地资源实现总量平衡管理,确保整个区域内部的土地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利用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现阶段,随着对各种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严格实施土地资源的测绘管理工作,确保土地资源测绘数据的公正客观性,对于区域土地资源的整体整理规划,实现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合理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土地整理不同阶段的测绘分析

1.1土地整理前期决策阶段的测绘

1.1.1关键点的测量不可少

通常地形测量中,一般是先整体、后局部式的测量,为了追求效率,一般是画成网格式测量,根据不同的比例要求布置高程测点,由整体到局部展开,测量预先画定的点,其他的点基本采用内插的方式。在成图后,依据测点,勾绘出等高线,在这中间,就已经存在了一个假设,就是点与点之间的变化必须是平缓的,不能有较大的起伏,但实际中这种情况很少,为了追求精度,往往可取的措施是画密网格。土地开发整理前期准备工作中的测量也采取这种方式,它主要是测量关键点,不事先画定网格。关键点指的是高程趋势的变化点,如坡顶、边坎边。旧村复垦的测量关键点尤为重要。

1.1.2坎上坎下均测

在地形测绘中,往往只测量坎的平面位置,不测量坎下的位置和标高,这在土地开发整理中,难以给以后的设计及概(预)算提供准确的数据。笔者特别强调对各种土坎要细分,注明坎顶、坎脚线的位置和标高,特别对于缓坡坎,注明坎顶线与坎底线的位置和标高,有时特别重要,因为这影响土方计算的准确性。

1.1.3细部测量注明

所谓的细部测量注明与平常所说的细部测量不同。平常的细部测量是指局部区域中详细的测量,仅仅是为了提高测量精度,而土地整理中的细部测量更为详细,包括坟穴、树木、房层的面积及新旧程度、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这些都关系到以后拆迁、征地补偿费的计算。细部测量在旧村复垦、旧城镇改造中显得非常重要,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①准确记录树木包括果树的种类、年龄,坟穴、房屋的位置与面积、建筑密度、人口密度、容积率等;②准确记录水塔、管线的长度及使用年限;③特别是对学校、庙宇及旧村委会等要作详细记录,这有利于以后的设计方案的选择。

1.2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阶段

在整个土地资源整理规划过程中,对土地资源的专项规划阶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其专项规划的基础图件从实质上而言是现阶段土地资源的整体利用现状情况的综合图件,因而,一般都需要在土地资源利用现状的图件上做出合理的规划,并制定住土地整理开发的专项规划图。在笔者多年的土地资源整理经验过程中,一般而言,对很多在市县级的土地资源进行整理规划过程中,在制作规划图件时候,都有着比较严格统一的比例尺。在我国现阶段一般都是用1:5万-1:20万,这是基于我国相关的测绘部门所规定的中小比例尺航测地形图的各种规定的基础上,并结合具体的土地资源实际调查,并充分结合航片和测绘片,在众多专业测绘人员协作下共同编绘而成。对土地资源整理展开实际调查,是整个土地资源专项的规划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在调查测绘过程中,要结合潜力调查图,按照1:1万的土地详查图做为工作底图,并要进行对土地资源的实际调查而开展工作。

1.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阶段

在进行项目的可行性研究规划设计过程中,对整个土地资源中的土地面积和土地的长度,高程等相关的数据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因而,一般而言,可以充分利用在专项规划过程中所制定的图件作为工作的地图,但是,要注意的是,比例尺一般都不能够用1:1万或者1:5万进行。当项目进行规划设计时候,对土地资源的长度,高程,面积等各方面的测绘数据都有着更为严格的要求,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都将直接关系到整个项目的规划和一些具体的设计情况,比如一些沟林,道路,水渠等基础设施的规划设计,同时,整个工程的概预算和土方的计算的精确度都有着十分直接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一般而言,都对比例尺有着比较严格的要求,在笔者的测绘经验中,一般而言,都会让实际测绘过程中的比例尺在1:2000之上,并要将全要素的地形图作为基础上进行底图设计。

1.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施工及管理阶段

当项目已经进行施工时候,土地测绘单位要为施工单位提供严格精确的测绘数据,如此,可以让施工单位可以做出更好的施工设计和施工规划,可以结合具体的测绘数据对整个工程做出比较科学合理的控制点石。在这个环节,可以使用工程施工放样测量的方式,结合具体的工程施工设计,和相关的测绘图件做出施工决策,如此,可以保证施工环节更顺利的进行。当一个项目已经竣工的时候,在提交竣工图时候,竣工图的比例尺要能够和土地整理规划时候所制定的设计图纸的比例尺一样,从总体而言,在这个阶段对测绘的数据的精确度有着十分严格的要求。

2.结束语

在进行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加强对土地资源的测绘管理是其中的重要环节,是进行土地资源合理化,可持续利用,科学规划的基础和关键性环节。因而,在各种土地资源管理过程中要结合不同的具体工程实际情况,找出各个阶段的测绘特点,充分综合利用各种测绘手段和测绘工具,严格控制各种费用成本,在充分满足对各种土地资源进行管理和规划的基础上,做到测绘的成本最小,并从土地资源测绘的各个环节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测绘的真实客观性。如此,可以促进整个土地资源管理工作规范化和科学化。

【参考文献】

[1]张金亭.试论土地整理测绘.国土资源科技管理.ISTIC,2006,(1).

[2]张奇,胡石元,施秧秧,朱彦刚.GPS-RTK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的应用探讨.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8,(2).

[3]马广涛,董方晓.CORS技术在土地整理测绘中的应用.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16).

上一篇:民族文化建设范文 下一篇:商业综合体的设计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