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想象力的概念范文

时间:2023-11-07 17:27:28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1

关键词:分类概念;数学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31-01

分类,一直是幼儿园数学教育内容之一,培养幼儿分类意识,既能发展其智力因素,也能发展非智力因素。大班年龄段的幼儿开始形成初步的类别概念,能有意识地进行分类,能有依据地说出分类理由,逐渐能摆脱表面的,具体情景的影响做出靠近本质性的概括。例如,他们能按功用分出茶具,因为它们都是喝水用的,能按外形特征分动物,猪、猫都是四条腿的分在一起,鸟是两条腿的分出来等。但是该年龄段的幼儿在对物体进行分类时,有两方面特别的薄弱,就是幼儿在分类时,不能够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分类依据,并不能用类别的一些概括词汇,如茶具、家畜、家禽;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对图形的二次分类,幼儿不懂得从中归纳、进行分类,我们要怎样把分类概念在大班数学教育中进行渗透和运用呢?

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将事物归入类别,即分类,分类能力的发展是逻辑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进行幼儿分类教育,既有利于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又有利于发展幼儿的认识能力,为此要把握好幼儿分类的特点,端正幼儿分类教育的指导思想,实施优化的分类教育措施。

即什么是分类教育的重点呢?这个问题涉及幼儿分类教育的宗旨,从根本上来说,进行分类教育是为了促进幼儿的发展。其具体的内容主要有两方面:一是丰富有关的知识经验,形成有关的概念,二是发展幼儿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培养其对事物的积极情感,这两个方面是互相依托,互为表里的。然而,在具体实施中,各实施者的侧重点不尽相同。有的分类教育只盯住分类知识的学习,注重知识的获得与概念的接受;有的分类教育侧重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发展幼儿的智能,有的分类教育以知识为载体,着力于发展幼儿的感知能力、分类能力、思维能力,培养幼儿的求知欲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等。不同的着眼点是从不同的指导思想出发的,不同的认识就会有不同的行为,所以,虽然都是进行分类教育,却做法各异。从知识教育出发,多是满堂灌、注入式,把分类的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简单地转移到孩子的头脑里去,以幼儿会记忆,会重述这些知识为目的;而从素质教育出发,必定要采用启发式、探索式的做法,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展开主动、积极的思维活动,引导幼儿通过主体的努力,获得有关知识,形成有关的概念,显然后一种做法符合幼儿的特点,有利于促进幼儿的发展。因为幼儿的学习是启蒙性的、准备性的、基础性的,这些分类的知识,幼儿入学后还会系统地学习,幼儿分类教育不是要提前进行系统的分类知识教授,而是通过分类教育进行早期的智力启蒙,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和积极的情感。这样做对于幼儿当前和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幼儿的生活环境中充满了不同的物体,因此可以利用其周围生活环境,帮助他们形成分类的概念。如给幼儿一些物品,让幼儿把它们进行分类,从而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除了运用摆放操作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让幼儿自己画各种各样的图形,让幼儿进行粘贴,如给幼儿一张练习纸,让幼儿将相同的图形剪下来,粘贴在一起,通过此类活动,帮助幼儿先形成一个分类的概念。

分类是对分类对象共同属性、本质特征的概括,是在掌握分类对象所具有的属性、特征基础上进行的,例如,动物归类的前提是对有关动物特征的认识等,要奠定好基础,必须尊重幼儿的知识特点。幼儿的思维是紧紧依靠感知展开的,所以归类应从感性入手,使幼儿首先获得对分类对象充分的感知体验,以利于幼儿从具体中进行抽象,从感知中进行归纳。例如,进行昆虫分类,不能只进行抽象知识的分析与综合,必须先让幼儿获得对昆虫的大量感性认识。为此,要开展有关昆虫的多样性感知活动,让幼儿大量接触、摆型、观察,感知各种各样的昆虫,从而获得对昆虫的感性认识。如认识昆虫的两对翅膀,有的是硬翅,有的是软翅;认识昆虫的触角,有的很长,有的很短;认识昆虫分节的身体,有的细长,有的粗短……有了这些丰富的感知经验,就能引导幼儿顺理成章地概括出昆虫的共同属性,而这样的过程,不仅有利于幼儿对昆虫的归类,而且能促进幼儿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等多方面的发展。

幼儿获得分类知识,并不是通过一次二次分类活动就能实现的,幼儿喜欢新奇的事物所以不可能长时间坚持重复进行单一的分类。教师应在活动中提供各种各样的物体,以提高幼儿对分类活动的兴趣,使幼儿通过各种形式多种角度的分类,加深对分类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分类的概括有不同的层次,幼儿分类的概括主要是具体的、感知的概括,其目的在于启蒙,不可能也不必要强求掌握科学概念性质的定义,更不能满足于幼儿只是表面地、机械地对科学定义记忆和重述,这样做实际上是教师代替幼儿进行概括,无益于幼儿的发展。因此凡幼儿进行的概括,都应是幼儿有体验的、能分析的,其概括的高度与深度应是幼儿跳一跳够得到的,不强求全,不强求深。适宜的做法如下:第一,就事论事进行具体的概括。第二,突发典型特征的概括,所谓典型特征是类别特征中最明显、最突出、最普通的特征。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思维错误

目前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数学过程的推演,担心在启发学生们开展课堂研讨时得出错误的结论。这是一种片面的学习方式,其实学习在一定意义上是在错误的基础上前进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数学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哪些错误。如何善待错误。

一、概念不清,急于求成

有的学生对基本的数学概念没有正确理解和把握。数学教学中,我们可以以身边的实物或模型为例,让学生们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建立数学概念。比如在教学“平行线”时,我们可让大家根据轨道、尺子的两条边线等实例归纳出平行线的概念:平行线就是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如果概念不清,比如忽略了“同一平面内”,那么这个概念就不成立。

二、思维局限,畏缩不前

甫学初中数学,同学们对以前学习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特定思维会容易使其产生解题错误。譬如,小学数学中得出的结论都是在没有引进负数概念的情况下才成立的。这时的思维定势是两数之和大于等于其中一个加数,即a+b≥a,但是初中数学引进了负数,就必然出现了a+b

三、结构相似,知识互扰

随着数学学习的深化,我们会接触一些概念、结构或者数学过程相似的数学知识,如果我们不加以科学引导,学生会出现概念混淆。例如,在学习“不等式的解集以及运用不等式基本性质”时常因受到方程或者等式性质的干扰而犯错误。只要我们积极引导,把不等式的相关内容与等式和方程的相似内容进行比较和区分,让学生们掌握它们的异同,有利于学生们建立知识网络,全面掌握数学知识。

四、“数”形转化,缺乏适应

初中数学教学重心由以“数”为主要学习内容逐渐转变成以“形”为主要研究对象,鉴于此,数学教师要努力探索出一条科学而又易于接受的“数”和“形”的转化途径,消除学生们心中的困惑,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比如,以直角坐标系来将复杂或抽象的数量关系直观形象地展现出来,让学生恍然大悟,找到解题的方法。

新课程理念下,同学们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一些错误。面对学生的错误我们必须筛选出值得探究的错误总结成一种教学资源为教学服务,让“错误”作为我们成功的基石。

小班“做中学”活动的实践思考

金吉娣

摘要:“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幼儿不断主动学习发展的过程。

关键词:小班幼儿;“做中学”;实践思考

“做中学”是一种主动式的教育思想,是以“实践”为中心的教学,是一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动手动脑,自己观察、提问、设想、操作和研究来发现规律、获得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实践中,我发现虽然小班幼儿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但只要把握好“做中学”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来进行,在小班进行“做中学”活动是可行的,它对于小班幼儿来说更多的是能动的——猜想、观察、记录、表达等。

一、激励幼儿大胆猜想

在“做中学”的教育模式中,第一个环节就是让幼儿进行问题设想,每个幼儿都有几分钟的猜想和假设时间,鼓励幼儿大胆地猜想非常重要。小班的孩子容易依赖于一种标准化的确定性的东西,期待着从别人眼中找答案,会受他人思维的影响。如果老师在活动中不鼓励不引导,不采取开放式的提问,久而久之,孩子就只会照着做、跟着做,而不会自己想着做,逐渐丧失自己的个性。

二、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观察是发现问题的重要途径,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们会产生多种想法,萌发创造意识,在“做中学”活动中,引导幼儿科学观察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在引导小班幼儿观察时,不局限于一般的观察,即不只观察研究对象本身,我还引导幼儿在观察时注意观察对象与周围的关系,并维持一定时间的兴趣。例如:在带领孩子去给鸭子喂食时,我除了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喜欢吃什么,还引导孩子观察鸭子吃食的样子以及鸭子生活的环境,让孩子渐渐地学会关注周围的一切。孩子们开始对鸭子进行评论:小鸭身上好脏啊;小鸭住的地方好臭啊;小鸭吃东西的时候是用嘴巴去啄的……

三、指导幼儿认真记录

“做中学”的核心是让幼儿充分体验科学探索、科学发现的乐趣,记录信息为重要环节,形成的实验记录既是幼儿学科学的记录,也是幼儿成长的真实记录,在幼儿园里多以画图、表格、数字等方式进行。由此我从科学启发幼儿愿意记录、乐意记录出发,尝试、摸索出一些做法:

1 与幼儿一起讨论,记录方法力求简单

幼儿的学习、发展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通过自身的活动作用于客体,幼儿在心理上是主动的,依照自己的方式通过活动来建构科学知识,小班的幼儿则需通过教师引导。我又继续引导:“那开心我们可以用什么来表示呢?”幼儿提出了许多建议:笑、拍拍手、跺跺脚等等,我紧接着又引导:“那我们可以画一个什么图案表示开心呢?”幼儿又提出了许多建议:画手、画五角星等,但由于小班幼儿受绘画水平的限制,最后我们共同确立用笑脸来表示鸭子喜欢吃的食物,用哭脸来表示不喜欢吃的食物。

2 灵活变通,萌发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

科学记录并非对记录技能提出高的要求,而在于以科学的方式引导幼儿记录,目的是萌发小班幼儿记录科学信息的意识,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氛围中真正体验探索科学的乐趣。小班幼儿容易受兴趣支配,往往会专注于有趣的科学游戏中。对此,我在巡视中不是一味地督促记录速度,而是根据各个活动的特点,多方位引导幼儿去观察、感知、体验。

四、支持幼儿自主表现

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听会忘记,看仅能记住,做才能学会。这里的“做”不仅是动手操作,还包括身体做动作。小班幼儿还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常常会借助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观察,加深自己的记忆。例如:当幼儿观察小鸭时,他们会很自然地学小鸭走路,学小鸭吃食的样子等等。由于幼儿通过亲身感知并积累有关的表象,在交流讨论中,他们都能把看到的物体的形态讲出来,并能用动作表现出来。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3

【关键词】幼儿数概念;表象;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17(2013)07/08-0084-03

【作者简介】魏晓虹(1988-),女,四川资阳人,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学前教育学硕士。

数学,不仅是一门工具性的学科,更是一门充满着美学意味的学问。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1]幼儿数学教育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引导幼儿对数学的感知和体验,培养幼儿对于数学的兴趣。数概念是数学学习中最基础的部分,它直接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中,表象是重要的途径。那么,什么是幼儿表象?在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中表象的作用原理是什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如何关注表象以使幼儿更好地形成数概念呢?

一、幼儿表象的内涵

心理学将以形象为表征的心理现象分为表象、意象和心象。Richardton 认为,表象是一种能够自我意识到的似感觉或似知觉经验, 这种经验的存在不需要产生真实感觉或知觉的条件。[2]这种关于表象的定义相对而言比较抽象,有学者对表象做过更具体的定义,认为:表象是在感知觉基础上形成的表现在记忆和思维活动中的一种感性形象,主要指当前物体、事件不存在时的一种心理表征,是在没有外在直接信息作用下对内在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加工、提取、操作和重组的一种信息表征的方式。[3]综合以上两种定义,笔者认为,表象是指经过感知的客观事物在脑中再现的形象。虽然表象是非当前的物体或事件的心理表征,但表象是建立在对于具体事物的感知基础上的,特别是针对幼儿,由于其思维发展还未成熟,其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更需要借助具体的事物来完成表象。幼儿表象是指幼儿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感知,在脑中形成其形象的过程。

二、幼儿数概念形成中表象的作用原理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幼儿园阶段的幼儿(3岁~6岁),其认知发展主要处于前运算时期,其思维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能够通过表象、言语以及其他的符号形式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但处于前运算时期的幼儿的表象是静态的,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出现偏差。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发展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4]表象是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内化途径,由于幼儿思维的形象化和具体化特点,幼儿在表象时需借助于具体的事物。幼儿在表象的基础上通过反复的正确练习,就可以逐渐形成数概念。

幼儿的思维主要是形象性思维,因此,幼儿对于外在世界的认识是建立在具体事物基础上的。而表象的实质就是一种类比表征,表象与具体事物有着同构的关系。同构是指内部表征的机能与外部客体的结构联系是相似的,表象与外部客体的同构关系是一种对应关系。幼儿通过“事物――表象――数概念”的模式逐渐形成数概念。也就是说,在幼儿学习数字的过程中,是以“数字――物体――数字”的模式进行的。虽然大多数幼儿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已经学会了背数字,但这个“数字”只是机械记忆层面的,幼儿并不理解数字真实的含义,特别是对相对较大的数,如8、9、10等。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口头数数”逐渐到“按物点数”再到“说出总数”,幼儿才逐渐掌握了数字的具体含义。当幼儿在“按物点数”的时候,就是对于物体个数的表象过程,在反复练习后,幼儿就逐渐形成了对于数字的理解,初步建立了关于数字的概念(如图1所示)。 数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强调“数概念在具体表象中的基础 (或者说是直观基础),在这些表象的内容中找出它们共同拥有的‘抽象物’,而这就是‘数’概念的内容(或内涵) ”。[5]

三、幼儿数概念形成中影响表象的因素

(一)幼儿思维发展水平

在进入幼儿园前,由于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及受到家庭教育的不同,造成幼儿思维发展水平会有个体差异。这种个体差异使得幼儿对于数概念的感知和体验也存在着较大区别,会出现对于同一具体物体的表象结果不一致的情况。总之,幼儿自身思维发展水平会直接影响着幼儿对于数概念形成过程中的表象过程。

(二)物体呈现方式

数的守恒是数概念中一个重要内容,守恒是指个体能够不因外在形状的变化或空间位置的改变而正确地感知物体的数、量、形。[6]数的守恒是指幼儿对数的认识能够不受物体的呈现方式的影响。幼儿对于数守恒的掌握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物体的呈现方式(主要包括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影响着幼儿对数的表象。皮亚杰关于数量守恒的经典实验表明,5岁以下的儿童处于前守恒水平,会受到物体空间排列位置的视觉影响,出现表象偏差而不能正确意识到物体数量的多少。有学者做过类似的实验,首先将实验分为两组,在第一实验组中,将小白兔的数量和胡萝卜的长度对应,使得数量和长度线索一致(称之为正常知觉线索);在第二实验组中,小白兔数量少的一列胡萝卜的长度反而较长(数量与长度线索是相违背的,称之为反知觉线索)。然后,请幼儿对数量的多少进行比较,再将幼儿得出的结果经过处理分析,如图2所示。由图可知,在正常知觉线索与反常知觉线索两种知觉条件下,幼儿对于数量比较的正确率相差达到0.2左右。这表明知觉条件(也就是物体的排列方式)对幼儿的数量比较能力有较大影响。

四、关注表象的幼儿数概念教学策略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利用生活和游戏中的实际情境,引导幼儿理解数概念。如:结合生活需要,和幼儿一起手口一致点数物体,得出物体总数;通过点数的方式让幼儿体会物体的数量不会因排列方式、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结合日常生活,为幼儿提供‘按数取物’的机会”。 [8]根据《指南》的要求,在幼儿数概念的学习中,要求教师能够引导幼儿感知和理解数及数量关系、初步掌握数的守恒、学会计数(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数取物)和数序(自然数在其数列中的位置以及两数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10以内数的组成(数的分解与组合)。由于在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表象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幼儿数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关注表象的作用。教学应当在模拟的生活情景中,以形象的、具体的事物为基础,以游戏和操作为手段,促进幼儿的表象发展以有效地形成数概念。

(一)教师树立表象意识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意识是一种觉醒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意识是人们在思维的基础上,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感知和想法,意识使人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和预见性。[9]幼儿教师在进行数概念教学时,需要具备表象的意识,并善于把复杂、抽象的数概念问题表象化,以增强幼儿学习数概念的兴趣和动力。幼儿对于外界世界和内心世界的建构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未能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念,在幼儿园中容易受到教师的影响。也就是说,幼儿对于教师有着较强的依赖性,因此,教师的一言一行不仅会影响幼儿的发展,也影响着幼儿对于数概念的表象过程。只有教师自己具有了表象意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幼儿的表象,以有效的手段促进幼儿对于数概念的表象,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数概念。

(二)有技巧地呈现数学教具

由于幼儿对于具体事物的表象易受物体呈现方式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数概念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教具的呈现技巧。首先,教师应选择大小相同的物体作为数概念教学的教具,使得教具具有一致性,减少不必要的感知觉冲突,避免幼儿对物体的表象出现偏差。其次,教师在呈现教具的时候,最好采用以正常知觉线索为前提的排列方式,即数量和长度线索一致,使幼儿能够比较容易进行物体数量的表象,从而正确地对物体进行比较。这里要特别强调的是,当幼儿能较好地掌握数量的比较时,教师可以通过大小不同或者以反知觉线索为前提的呈现方式来刺激幼儿的感知觉,如果幼儿出现了表象偏差,教师可以当面将以反知觉线索为前提的排列方式改变为以正常知觉线索为前提的排列方式,让幼儿感知物体的数量并不会随着物体的排列方式的改变而改变,从而逐渐建立幼儿对于数守恒的感知。

(三)积极鼓励幼儿动手操作

幼儿总是以好奇的眼光来探寻外在的世界,他们天生就有一种操作的能力,这为思维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思维缘起于动作,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不断地感知事物,而感知是幼儿表象的基础,所以操作在幼儿的表象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幼儿的操作只有建立在兴趣的基础上才是有价值的。幼儿动手操作应是一种主动的行为,而不是教师强加的,幼儿动手操作的真正动因是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数概念教学中,教师应精心组织操作活动,引导幼儿根据操作获得感知,并通过提问、总结等方法让幼儿在头脑中再现感知的操作过程。这有助于促使幼儿对操作所获得的经验与认识及时地进行内化,建立和获得清晰的表象,并通过反复练习形成数概念,从而为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发展打下基础。

(四)制定阶段性数概念水平评估表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教学的效果,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教师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应制定阶段性的数概念水平评估表,对幼儿的习得水平进行评价,了解幼儿获得数概念知识的水平,并为制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提供参考。知识有难易之分,幼儿只有在掌握了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学习下一阶段的知识,这样也能使幼儿数概念的学习相对容易些,还有助于调动幼儿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兴趣,为以后学习数学打下基础。如在幼儿计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主要包括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和按物取数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层层递进的。格尔曼等认为,幼儿计数时必须遵循五条基本原则,即一一对应原则、固定顺序原则、基数原则、顺序无关原则和抽象原则。[10]因此,教师可以依据这五条原则组织幼儿进行计数活动。当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教师应制定比较详细的幼儿数概念水平评估表,针对每个幼儿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的结果决定下一步的教学。如果大部分幼儿已经掌握了相关的数概念知识,教师就可以按计划传授新的数概念知识,对于还未掌握的幼儿则要及时地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康德认为,概念建立在机能之上,而机能是指把各种不同的表象在一个共同表象之后加以整理的行动的统一性。[11]数概念的形成也是建立在表象的基础之上的。幼儿对数概念的学习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要把物体进行分类、排序、一一对应,对其进行比较,在操作中逐渐熟悉相关的知识。在数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幼儿的表象,并为其表象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有针对性的教具,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感知数,在感知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表象,在不断的练习中将表象的知识内化为头脑中的知识,从而形成数概念。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 Martin KA, Moritz SE, Hall CR. Imagery use in sport: a literature review and applied model[J]. The Sport Psychologist, 1999, 13: 245-268.

[3]祁乐英.表象表征:心理旋转的实证研究探索[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9.

[4] 张惠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162.

[5] 楼巍,奚颖瑞.早期胡塞尔对“数”概念的心理学分析[J].现代哲学,2012,(4).

[6] 黄瑾编著.学前儿童数学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9.

[7] 宋颖,胡清芬.4~5岁儿童一一对应任务中的比例效应[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Z].2012.

[9] 陈婷,仲秀英.彰显数学意识:幼儿数学教学的诉求[J].学前教育研究,2007,(3).

[10] 陈和英.认知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6: 210.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4

一、设计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动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可通过角色游戏帮助幼儿掌握基本的数学概念。如在复习整点、半点时,可做游戏“报时”,一名幼儿戴上公鸡头饰,学公鸡“喔、喔、喔”叫。教师则扮演“太阳公公”敲三角铁,其余幼儿扮演“时钟”上的分针和时针。

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可在“娃娃家”或“小商店里”,让幼儿扮演“小店员”或“娃娃阿姨”表演卖商品的游戏。还可以在“小诊所”中,让幼儿扮演“白衣小天使”的角色,给小朋友看病。还可以在“娃娃家”活动中提示幼儿清点娃娃的“数量”、玩具的“多少”,设计物品摆放的位置等。

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象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二、设计积木游戏

结构游戏中,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让幼儿明确用了哪类积木或插塑,应该放在哪个方位,哪块应该放在上面,哪块应该放在下面,哪块放在中间,积木的形状是梯形、三角形、圆形还是正方形、菱形,让幼儿尝试搭座“小木屋”等。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三、设计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多种多样,我们应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不同的内容,渗透数学知识。让幼儿在音乐中接受数学教育。如在复习“8的分成”时,我们可以做“拍拍奏奏”的音乐游戏。儿歌内容是:一二三四五六七,七六五四三二一,七个阿姨来摘果,七个花篮手中提,七个果子摆七样,每个摘了8个果,又有苹果又有梨。七个阿姨七个样,请你猜猜每个阿姨摘了几个苹果几个梨?请七个小朋友代表七位阿姨,分别用红、黄圆点卡片,摆出所摘苹果和梨的数目,并说出相应的组成形式,如第三个阿姨摘了3个苹果5个梨()……以此类推。

四、设计智力游戏

在智力游戏中,可培养幼儿的观察、比较、判断、推理能力及快速敏捷的反应能力。如复于号、小于号时,把1~10的数字卡片按单数在上,双数在下摆成两排,教师说“5和2比”,全体幼儿边举“>”的卡片,边说“5大于2”。老师再说“4和7比”,幼儿边举起“

五、设计户外游戏

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捡些小石子、小树叶或从家自带玉米、小麦、大豆粒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主要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在复习相邻数时,可以做游戏《找朋友》,让幼儿在户外站成一排,每位幼儿胸前挂张数字卡片(1~10),老师边拍鼓边说:“嗨、嗨,快上来找好朋友。”老师用点兵点将的形式点到一名幼儿,幼儿就大声报数,“我是×”。然后与这个数的相邻数一齐说:“嗨嗨,我是你的好朋友。”

六、设计体育游戏

体育游戏是幼儿非常乐于参与的活动。幼儿可以通过蹦蹦跳跳锻炼体质、提高技能、学得知识,在体育活动中渗透数学知识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在复习1~7的序数时,在硬纸板上画一幢楼房,一共七层,每层有两个房间。56张小兔卡片,小鸡、小鸭、鹅、狐狸、小熊、小乌龟、小花猫、小狗、小猪、小羊等14种动物的卡片。幼儿送小动物(小兔子除外)住新房,每种小动物住一间房,说说玩玩,每个小动物住在第几层楼,谁和谁是邻居。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另外,通过训练幼儿各种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还可以促进幼儿对空间方位和时间概念的认识。

总之,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在各类活动中进行数学知识的散点渗透,能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数学知识,发挥创造力、思维能力、想象力,使抽象的数学知识简单化、具体化、形象化,让幼儿掌握得更扎实、更牢固。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5

关键词:数学;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124-02

目前幼儿园的教师队伍基本上是以青年为主体,她们接受新的教育观快,但在用教育观念指导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往往缺乏深入的思考。我们有机会观摩了大量的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发些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明显地存在着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教学活动目标单一

《幼儿园教育纲要》中关于数学教育,明确地提出了四个方面的目标:1、教幼儿掌握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 ;2、培养幼儿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3、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4、培养幼儿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我们认为,在幼儿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应该实现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幼儿做事认真细致,具有主动性、坚持性、条理性和创造性,教育幼儿勇于克服困难,培养幼儿学习的毅力和自信心等多项目标,为孩子今后发展打好基础。然而,我们接触到的一些教学活动计划,只提出 有关学习数学知识单方面的目标。如小班“看卡片放实物”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感知3个以内的数量,学习手口一致点数,说出总数;2、学习按卡片的数量放入相应数量的物体。中班“看数拨珠”教学活动的目标是:1、比较7以内数的多少,知道一样多;2、巩固使用计算器的常规。从以上实例中可以看出,教师如果对数学教育的目标缺乏全面的认识,每次教学活动仅以学习数学知识为唯一目标,那么,《纲要》所规定的其他目标就无法完成。

二、忽视幼儿的思维特点

幼儿期思维发展和趋势是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发展,抽象逻辑思维尚处于萌芽状态。幼儿学习 数学,主要通过四个阶段,即实物操作――语言表达――图像把握――符号把握,从而建立数学的知识结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必须由具体到抽象、由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而且必须经过长期训练才能达到目标,不是通过一两次活动就能完成的。

有的教师不考虑幼儿的思维特点,忽视幼儿的学习规律,甚至过高地估计幼儿的接受能力,其教学效果当然是不会理想的。例如,教幼儿学习7的加减时,教师直接出现分合号7-2-5,请幼儿看分合式列出算式,即2+ 5=7、5+2=7、7-2=5、7-5=2。然后逐一指着题请幼儿编出相应的应用题,将大量的时间都花在编应用题上。我 们还发现这样一些现象:有的教师片面依靠自己的演示,把答案强加给幼儿;有的教师设计的活动是跳跃式的,跳过实物操作的环节,直接进入图像把握和符号把握这两个环节;有的设计则是单纯的从符号到符号的过程 。大班教7~10的组成和加减时,教师认为幼儿已有基础,结果就这么跳跃着教过去。然而,数理逻辑顺序的建构决不是这么简单就能完成的,幼儿阶段的思维特点决定了这样的教学是不合适的。

三、数学概念模糊

数学教学是具有高度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学活动,它要求教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属性,并能用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来表达。这对幼儿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是极为重要的。但是,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概念表述不清和理解错误的情况。其实,这一活动还应该有一次对同一批物体按两个特征进行分类的活动环节。再如,教幼儿序数时,由于对序数表示集合中元素次序的含义理解不透,在教学过程中,使序数词和物体之间发生固定不变的关系,从而使幼儿错误地认为“小白兔只能住第五间房”。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实际教学中较为普遍地存在着。

我们认为,教师加强对数学理论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只有充分地了解数学理论以及科学全面地理解数学概念,才能将数学概念正确地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例如,集合是人们所感知的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事物的整体。教师如果充分认识到集合概念在幼儿计数和数概念形成中的重要性,那么就会在多种活动中让幼儿根据着眼点的不同,认识种种不同的新集合。通过对实物的交叉分类,不仅可以活跃幼儿的思维,而且可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因此,教师仅仅做到知其然是不够的,还应做到知其所以然,这就必须去学习数学理论,弄清数学概念。

四、教师的语言不严谨

教师的语言表达是否正确、明白、易懂,直接影响着向幼儿传授知识的效果,影响到幼儿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和幼儿思维的特点决定了幼儿学习和理解数学概念是有困难的。在教学中,语话不作推敲、颠三倒四、前后矛盾等缺乏逻辑性、表达不明确的现象随处可见。如教幼儿感知2的数量时,教师问:“谁能在我身上找出什么是2?”这个问题叫幼儿无法理解。又如,在 教幼儿按颜色特征进行分类时,当幼儿按要求将相同颜色的塑料片放在一起后,教师又问:“你们为什么这样分?”如果要回答这个问题,那答案就是教师叫这样分的。其实应问:“你们是怎么分的?”再如,在教幼儿 数的组成时,幼儿将8个圆片分成了3片和5片,教师问:“为什么8能分成3和5?”诸如此类的问题,问得很不明确,叫幼儿甚至成人也无法解答。有的则表达不明确,语言嗦。如在要求幼儿拿出与卡片上一样多的小动 物放在盒子里时,教师说:“你的卡片上有几只小动物,你就从盘子里拿几只小动物放在盒子里。”“一样多”这个词是幼儿容易理解的数学语言,教师不去运用,而使用了较繁琐的语言。

五、忽视评价的教育作用

我们这里所说的评价,是指以幼儿为对象,对幼儿活动、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受益情况和所达到的水平作出价值判断。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该是科学的、合理的评价,是能激发幼儿自信心,保护幼儿的自尊心,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以及促进幼儿发展的。

这样的评价缺乏针对性,不能对幼儿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操作活动结束时,有的教师往往注意对操作材料的收 拾整理,而对幼儿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状况不作任何评价,这不仅不利于对教学过程的调节、控制和反馈,而且对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也不能及时强化或纠正,幼儿渴望得到评价的心理需要也得不到满足。

参考文献:

[1] 韩璐.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6):33.

[2] 包旭芳.浅析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的探究式教学策略[J].新课程(教研版),2010,(11):212.

[3] 王君玲.创新幼儿园大班数学探究式教学策略研究[J].才智,2013,(24):130-130.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6

关键词: 幼儿 科学启蒙 数学素养

由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一个国家的国力直接取决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程度。伴随21世纪的来临,科学技术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这种竞争最终要反映到教育上。时代迫切需要我们培养出具有厚实知识基础的、具有探索科学的强烈兴趣和愿望的、具有一定操作实践能力的、具有独特科学想象力的新一代科技人才。这些科技素质的培养都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对幼儿阶段科学素养的启蒙得到了更大的重视和关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提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数学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发儿童潜能、为儿童一生奠定良好智力基础的重要学科,因此在对幼儿科学启蒙的研究中,我们要明确幼儿所应具备的基本数学素养。

一、幼儿需掌握的简单数学初步知识

1.集合

人们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常常需要把事物进行分类、排序和对事物的数量进行比较。远古时代在数的产生之前人们就有了对事物的分类、排序和数量对应比较的需要,只是到了近代才产生了集合和对应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集合论是德国数学家康托在19世纪末创立的,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集合是现代数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整个数学都可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集合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的一些内容。幼儿从小接触集合思想,可初步形成和积累有关集合的经验,从而为以后学习数学提供有利条件。幼儿学习集合的意义不仅在于集合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是幼儿理解数学的准备和起点,其对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也起着基础概念的作用,还在于幼儿对它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动作对实物进行操作和运算来培养幼儿的数学素养,这一点符合幼儿掌握数概念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因此,有关集合概念的教育活动不仅应该作为幼儿数学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且应该把它贯穿在整个幼儿期数学教育的全过程,为幼儿初步形成数学的概念和逻辑的概念积累感性经验。幼儿通过对集合知识的学习,能体验事物的共同属性,掌握求同和分类技能,初步形成集合的概念,并能对两个集合元素进行比较,体验集与子集的关系。

2.数

引导幼儿感知事物的数量及其关系,建构初步的数概念,是幼儿数学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学前期向幼儿进行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教育,目的是使幼儿感受和体验日常生活和游戏中事物的数量关系,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答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简单问题。幼儿数概念的建构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也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幼儿数概念的形成包括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序的认识、数的守恒及对数的组成的掌握等几个方面。

3.空间和几何形体

空间和几何形体是幼儿数学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空间是物质客观存在的一种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当我们只研究一个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而不考虑它的其他的性质时,就可把这个物体叫做几何体。学前幼儿空间概念的发展和几何概念的学习是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幼儿几何概念的发展有赖于其空间概念的发展,另一方面幼儿学习几何概念也可促进空间能力的发展。幼儿通过对空间和几何体的学习,能在知觉的水平上辨认图形和制作图形,认识图形的特征及其图形之间的关系,能把物体零散的部分构成一个整体,能有规律地排列物体,感知物体间分离、次序、包围、邻近等空间关系,发展上下、前后、左右的空间知觉。

4.量

量是指客观世界中事物或现象具有的可以通过测量等手段加以认识的属性。对物体量的认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认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认识常见量是幼儿数学教育的内容之一,也是幼儿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数学内容。幼儿学习、比较、测量一些量,有助于其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周围的物体,促进感知觉和智力的发展。学习量的重要意义在于,幼儿期重量感知觉的发展是幼儿日后掌握重量概念和重量测量的基础,幼儿期的排序教育有助于幼儿抽象的数概念的形成,测量的学习可培养幼儿解决简单实际度量问题的兴趣和能力。我们教幼儿认识时间,使他们感知时间的存在和时间的流动,既可以发展幼儿的时间知觉,使其树立良好的时间观念和生活习惯,又可以加深幼儿对序列关系的认识,以及对整体和部分关系的认识。

二、幼儿应初步形成数学思维能力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帮助幼儿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发展思维能力。”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进行概括和间接的反映,它借助语言,以知识为中介来实现,思维是智力发展的核心。数学是一门培养和锻炼思维能力的基础学科,数学对幼儿的认知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数学学科的结构和知识体系较为系统和严谨,其逻辑性十分突出,这对幼儿智慧的发展有着特殊的价值。幼儿正处在逻辑思维萌发和初步发展时期,数学的学习对其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实验表明,幼儿期特别是4―6岁阶段是幼儿认知发展的一个关键期,幼儿就是在这个时期建立和形成数概念,萌发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积极性的。此时幼儿的数学思维异常活跃,我们应该正确地把握这个关键期,提供适合其学习特点的数学教育,让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使他们体会数学带来成功的机会和快乐,进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兴趣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对对象的一种积极态度,是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好奇心是指对周围环境中新异刺激物的积极反映。幼儿的好奇心常常表现为对新异刺激物的注意、趋向、提出问题、操作、摆弄等行为倾向。兴趣、好奇心、求知欲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内部动力。要培养幼儿的学习数学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我们必须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选择和设计数学教育活动,创设符合幼儿探索兴趣的教育活动环境,给幼儿以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幼儿在感兴趣的游戏活动中主动积极地参与数学探索,在每一次体验成功的快乐中渐渐喜爱数学。幼儿只有愿意参加数学活动,才有可能观察、感知到环境中事物的数量、形状等。幼儿只有喜欢数学活动,对数学活动有兴趣,才可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才可能去探索、发现其中的数学现象,从而获得有关数、形、量、时间和空间的感性经验。

以上三个要求分别对应于数学素养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了幼儿所需的数学素养,我们才能更好地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水平,采取适合幼儿的教育方法,成功开展幼儿科学启蒙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张慧和,张俊.幼儿园数学教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2001.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7

关键词:学前;儿童;计数能力;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7-122-01

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具有顺序性:口头计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从数序任何一数起计数――按数取物――按群计数。对于计数活动的教学,通过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形与数的结合,有层次、有目的地训练幼儿思维的灵活性、概括性,从而提高幼儿的计数能力。幼儿计数活动就是利用自然数列的顺序,按顺序说出数词和客观事物的每一客体建立一一对应的关系,从而使最后说出的数词起着一类等价集合的代表作用。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对数概念形成具有重要意义,是数概念形成的基础。由于计数活动其结果表示的数乃是一个集合类的标志,要求幼儿要有较高的分析、概括能力,是一项比较复杂的思维活动。为此,幼儿在计数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漏数、重数、乱数、顺口溜、手口不一致等思维不到位的现象。因此,计数能力的教学应该结合幼儿的思维特点和思维规律,突出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坚持教学的直观形象性、操作实践性和游戏兴趣性的原则。通过学具的操作,做到形与数的结合,使两种思维方式有机结合,促进幼儿左右脑协调发展。在教学中,抓住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幼儿尽快地提高手口一致的点数和准确说出总数的能力,训练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幼儿的思维真正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从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学龄前儿童计算能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一般地说,稍迟于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三岁以下的幼儿,对加、减计算基本上处于朦胧状态。三岁多幼儿开始进入加、减法的实物操作阶段,他们能够用实物操作(包括数手指)做一些极简易的加、减计算,但是还不能用来解决他们不熟悉的或数目稍大的计算题。4、5岁的幼儿进入半具体半抽象的阶段。一方面逐步完善较小数目的加、减计算的实物操作,另一方面逐步扩大数的计算范围;但是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实物操作的方法来进行抽象数目的计算,只对较小数目的加、减法能够摆脱实物或手指来进行计算。六、七岁的幼儿开始进入抽象数的加、减计算阶段。这一时期幼儿依靠实物操作进行计算有所减少,一部分幼儿能够进行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有些幼儿的抽象思维还达到较高的水平。四岁半以后,有些幼儿的乘、除计算能力也开始发展,但是仍限于用非乘、除的计算方法来口头解答乘、除法应用题。幼儿的这些计算能力发展的特点,不仅为学前的数学教育提供有利的科学依据,也对小学的数学启蒙教育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幼儿的计算教学的内容和要求要适应儿童的年龄特点

不宜要求过高。学龄前的教育属于预备教育的性质,计算知识和技能的教育也要在这一基本前提下根据幼儿的发展特点适当教给一些极初步的、简易的计算知识和技能,不能要求过多过高,否则不利于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计算教学的顺序要适合幼儿的心理发展顺序

教幼儿计算按照什么顺序进行,过去往往带有盲目性。例如,有些家长一开始就教幼儿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有些幼儿园或学前班则基本按照教小学生的顺序来教幼儿计算,这都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如前所述,幼儿的加、减计算能力的发展特点是,从实物操作过渡到半具体半抽象再过渡到抽象数目的加、减计算。

因此加、减计算的教学应基本符合这一发展顺序。也要像教幼儿认数那样,适当分散教学,循序前进,逐步扩展和提高。可以从四岁开始,先教幼儿进行实物操作,如把两堆物品合并起来(总数不超过5),数出物品的总数;或从一堆物品(总数不超过5)中拿走一部分,数一数还剩多少。通过操作给幼儿积累一些加减法的感性经验,初步体会“添上”“去掉”的含义就行了。对五岁的幼儿,可以先结合认数并通过实物操作教给一个数添上1个得到它后面的一个数,从一个数里去掉1个得到它前面的一个数。在此基础上出现“加”和“减”的含义以及加 1、减 1的计算。由于把最简单的加、减计算与数数密切结合起来,便于幼儿理解和掌握。以后进一步可以教加2、减2的计算方法,使幼儿学会在一个数后面接着数2个数(即逐次加1),或由这个数起往前倒数2个数(即逐次减1)。再往后可引导幼儿脱离实物操作来推想。这种方法虽然比较原始,但是在幼儿已有的感性经验的基础上逐步概括提高,比利用数的组成容易掌握,也有助于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而且幼儿掌握了方法以后,即使没有学过的加、减法,也可以推想出来,从而有助于发展幼儿的初步迁移能力。此外,还要重视口头解答应用题的教学。如果上述这些内容给幼儿打好基础,就可为小学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做较好的准备。

三、教学方法也要适应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的计算教学是极初步的启蒙性质的数学教学,同时培养幼儿对数的计算的兴趣,为以后上小学做些初步的准备。要达到这一目的,选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就非常重要。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游戏和有趣的活动来进行计算的教学,使幼儿在游戏、玩耍当中学到极初步的计算知识,并且自始至终注意培养幼儿对计算的兴趣。其次教学时选用的方法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幼儿计数能力的培养,只要抓住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思维训练为突破口,通过形数结合使两种思维有机结合,一定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一些基础的知识难点,通过教学情景的创设、思维方法的训练是可以化解的。

幼儿想象力的概念篇8

【关键词】 幼儿;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9-0-01

—、在游戏中学数学

幼儿就是在游戏中、在玩中一天天长大和进步的。游戏是个体主动的、自发的、愉快的自由活动。年幼儿童必然会喜欢游戏,除非在儿童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某种不正常状况因而遭受痛苦,或者是被置于受到限制的环境。否则,他们是不可能不游戏的,游戏与儿童的关系更为密切,它是“儿童的工作”,但又不同于“成人工作”。游戏深受幼儿喜爱,融入数学知识的游戏或者说将数学活动设计成游戏则更受幼儿的欢迎。幼儿每一次玩,可能都有不同的玩法、不同的点子,无形中就培养了灵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结合角色游戏学数学。让幼儿通过扮演各种角色,参与到活动中,通过模仿和想象,体验活劝的乐趣,创造性地反映其周围的现实生活。在数学活动中,还要接触到事物的数量关系和空间概念,我在教师的一角放几张桌子,充当商店的柜台,让幼儿扮演售货员表演卖商品的游戏;同一个角落,换一个纸牌,于是变成了医院,让幼儿扮演医生的角色,给幼儿看病;变成饭店,让幼儿扮演厨师等等。在角色游戏中渗透数学知识,既调动了全体幼儿的积极性,又注重了对个别幼儿的教育,发挥了幼儿的创造力、想像力,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

2.结合结构游戏学数学。幼儿在利用不同的结构材料时,要接触到大、小、长短、粗细、宽窄、厚薄以及空间方位等数学概念,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掌握、熟练这些概念,在游戏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吃饼干或苹果的时候,小朋友大多关注的是“吃”这一活动,不会考虑别的更多的东西,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圆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这样,在吃饼干这一生活环节中,小朋友们关注的就不再仅仅是吃,同时也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借助这些直观形象的教玩具,能帮助幼儿掌握抽象的数学概念。

二、在运动中学数学

有人说,幼儿是在摸、爬、滚、打中认识周围世界的,由于年龄原因,小班幼儿更喜欢运动,顺应这一年龄特点,将数学练习和体育游戏结合起来,让幼儿在运动中学数学:

1.结合户外游戏学数学。许多现成的体育游戏注重的是对幼儿基本动作技能的训练,因其简单有趣,深受幼儿的喜爱。我园地处农村,在学习了数的组成后,让幼儿到户外活动时,让幼儿捡些小石子,小树叶等进行数的分合练习,让幼儿自己动手分一分,练习数的组成,幼儿学得有趣又轻松,效果很好。

2.根据需要创编体育游戏。数学游戏除了室内的游戏,还可以和体育结合成室外体育数学游戏,如:进行“投球”比赛,比较远近。结合“按高低排序”的教学,可创编《排排队,比一比》的室外游戏;结合图形的教学,可创编体育游戏《跳房子》等。在复习10以内数的相邻数、序数、双数、单数时,可为每一位幼儿编上号,从小到大排成一横队。教师说:“请单数幼儿出列,然后再请双数幼儿出列。请比某数大1或小1的数(幼儿)出列”。又如:“拍皮球”是个传统的体育游戏,我结合“1”和“许多”的教学和3以内的点数,在原来的游戏中增加了“拍一下”“拍许多下”“拍三下”等,让幼儿练习边双脚跳边回答:“跳一下”“跳许多下”“跳三下”。

三、在故事中学数学

在《帮我学数学》教材的编导中,有一位大学教授曾这样写到,“不爱数学的幼儿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幼儿却很少找到”,这句话给我一个很深的启示,我在教学中试着应用故事教学,受益非浅。

在学新的数学知识前,我们可以根据幼儿所需要掌握的相关数学知识,设计编写一些生动有趣的数学故事,将数学知识融入其中。听完故事或看完故事表演后,下一步就需要教师设计提问引导幼儿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

怎么提问?首先,应从结果入手,结果往往是幼儿最感兴趣、最想知道的。我认为从结果入手,效果还是很不错的。如在小班数学课《按长短分类》的教学中,我们让幼儿观察场景的布置,设置提问:“森林王国里草地上有什么?”“小松鼠、小猴准备干什么呢?”

从结果入手,引导幼儿寻求事情发展的原因,使幼儿的思维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上一篇:思维能力与教学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