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范文

时间:2023-11-07 17:02:22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1

【关键词】 语言训练 科学训练 逻辑思维

一、重视认知过程教学,培养思维的有理性

现代数学教学论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本身,就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以及对这个过程的分析。只有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即认知)的过程,才能不断的培养逻辑思维的能力。

重视思维过程教学,从教学法方面讲,我努力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思维。例如教学“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32-8=,根据低年级儿童的直观想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先由教师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从32根小棒中拿去8根,还剩下几根?怎样拿法?2根减去8根不够减怎么办?学生的拿法:第一种打开1捆和2根合起来成12根,再拿8根,剩下24根;第二种,打开一捆(10根),拿去8根,剩下2根和原来的22根合起来,共剩下24根。这样,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利用学具自己动手操作,建立表象认识,在直观形象(摆学具)中理解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思维过程和方法。这样充分运用眼、耳、手、口等各种感觉器官,让儿童感知数学问题,理解数学概念。

重视思维过程,从内容上讲,我坚持做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准备题的教学,为获取新知识搭桥、铺路。二是注重弄清算理。三是注重数量关系分析。

二、重视语言训练,培养学生自觉的思维

为了培养低年级学生语言思维的自觉性,我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教学中多问几个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例如教学8+6=,教师要求学生边操作学具(小棒),边思考,边说“光想8加几得10,8+2得10,就把6分成2和4,8+2凑成10,10再加4得14.”这样做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但让学生学会了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又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还培养了低年级学生自觉的思维。

三、重视科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要从小教给他们思维的方法。科学训练是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有效方法。

1.重视练习设计,教给思维方法

要从小教给学生思维方法,注意培养学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能力。我是从练习设计上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计算,分析计算中被减数、减数和得数的变化特点,归纳出一般规律。并运用规律进行速算,学生受到了启发,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思维的敏捷性以思维的准确性为基础。因此先要求计算准确,以思维的正确为前提,即先练正确,后练速度。在摸清规律后进行速算是最科学、最准确的。

2.用多种方法解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以多向思维为基础,在低年级数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可以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入手。鼓励学生以变异的观点,突破习惯的思维方式,从不同角度灵活运用解题方法,借以培养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如计算9+7,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算理:第一种,把7分成1和6,9加1得10,10再加6得16;第二种,把9分成3和6,3加上7得10,10再加6得16;第三种,因为7加上7得14,9比7多2,所以9加上7的得16;第四种,因为9加上9得18,7比9少2,所以9加上7得16。再如计算51-8,启发学生说出多种解法思路:第一种,11-8+40=43(把51分解成11和40进行口算);第二种,10-8+41=43(把51分解成10和41进行口算);第三种,50-8+1=43(把51分解成50和1进行口算);第四种,51-10+2=43(减8个位数不够减,向十位退1就是51-10=41,因为原题目是减8,现减去10,多减2,所以加上2就是41+2=43)。这是“退一加补”,思路清晰、简便。易掌握。经比较,第四种口算法较好。这样,通过一题多解,让学生灵活地选择信息,灵活选用解题方法。

小学生初步逻辑思维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逐步实现的过程。只有始终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之中才会有发展和提高。在低年级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还要注意适应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注意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教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逻辑因素,全面考虑全书、各单元和每课时培养逻辑思维的目标,自然结合。还要注意不同课型的教法。只要方法适当,在低年级数学教学中注意对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儿童智力,将产生事半功倍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2

一、设问题,启思维

问题情境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新知的欲望,引导他们体验解决问题的快乐,从而促进创新性思维的发挥。

如在较复杂的反比例应用题的练习中,有一题“一堆煤实际每天只烧2.4吨,比计划每天节约0.6吨,这堆煤计划可以烧96天,实际可以烧多少天?”学生误列为:(2.4-0.6)X=2.4×96,这时教师就可利用延迟的原则通过设问,引导学生自纠。你是根据什么列等式的?式中(2.4-0.6)表示什么?你是怎么想的?怎样理解实际每天比计划节约0.6吨?那么(2.4-0.6)表示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吗?要求原计划每天用煤量应该怎样列式?(2.4+0.6)与谁相乘才是正确的?通过上述问题的思索,将本来要教师讲解分析的难点,变为学生自己探索的内容,在探索中学会思考方法,培养自我纠偏的良好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举一反三,导思维

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思度,往往会有不同的解法,在解答应用题的时候尤其发如此,为此教师就不能图省事,只教一个答题的思路,而应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多角度来解题,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中心小学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用分析法来分析,提出以下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要我们求的问题是什么?”

“要求二、三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题目有没有直接告诉?”

“从题目的已知数中能算出二年级有多少人吗?根据哪两个条件可以算出?”

“三年级有多少人怎样算呢?”

“这道题要先算什么,后算什么?”作综合法来分析,提出下列问题请学生回答。

“这道题告诉我们哪些条件?”

“知道二年级有4个班,每班40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三年级有3个班,每班36人,可以求出什么?”

“知道了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后,可以求出什么?”

“这道题应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又如:一支铅笔的价钱是2角,一块橡皮擦的价钱的6分,一个铅笔刨子的价钱是3角,一瓶墨水的价钱是1 元2角,一支钢笔的价钱是3 元8角。问:

1、买一支钢笔与一个钢笔刨子要多少钱?

2、买3支钢笔与一块橡皮擦要多少钱?

3、买一支钢笔与一瓶墨水要多少钱?

4、买一瓶墨水比买3支钢笔多多少钱?

5、买一个铅笔刨子的钱可买几块橡皮擦?

三、重活动,提思维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创新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更为强烈”。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积极参与探讨问题的解决,会极大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一工程队,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照样计算,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针对本题,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这样分析讨论:

(1)用由果索因分析:要求出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必须先知道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条件告诉我们4人6天共修公路240米,所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是可求得的,因此,本题列式为:240÷4÷6×8×12

(2)用由因导果分析:已知4人6天修公路240米,可以求得每人每天修公路多少米?已知每人每天修路多少米,那么8人12天修公路多少米就可求出。列式为:240÷4÷6×(8×12)

(3)用推理、假设、探究分析:由题意可知每人每天修公路的米数一定,假设工作的时间不变,人数由4人增加到8人,是原来的2倍,修公路的米数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2倍。而时间由6天增加到12天,是原来时间的2倍,所以修公路的米数应是原来的(2×2)倍。列式为:240×(8÷4)×(12÷6)也就是:240×(2×2)

这种分析思路让学生学会并掌握说理的训练,优化了应用题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途径的能力,在指导学生有理有据地分析解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逻辑性。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3

关键词: 高一新生 高一数学 要点

经过紧张的中考复习,考取了自己理想的高中后,许多学生都产生了“松口气”的想法,入学后无紧迫感。这是部分高一新生数学学不好的一个原因。但也有部分学生学习态度很端正,数学却也学不好。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呢?这不得不让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三思。下面我就从高一新生数学学不好的原因和如何指导他们学好高一数学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导致高一新生学不好数学的原因

1.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在特点上有了较大变化

(1)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在数学语言的抽象程度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子就触及抽象的集合语言、逻辑运算语言,以及以后要学习到的函数语言,等等。学生一下子还不能适应。

(2)高中数学与初中数学又一个明显的不同是知识容量变大了,单位时间内接受知识的量与初中相比增加了许多,同时辅导课又少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并没有适应这种变化,学习方法还停留在初中阶段,没有重新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

(3)高中数学的思维方法向理性层次跃迁。初中阶段,老师通常为学生将各类题型建立了统一的思维模式,学生只要记忆模仿。而高中数学在思维形式上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数学语言的抽象化对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一新生在短时间内要想从经验型抽象思维向理论型抽象思维过渡还相当困难。

2.进入高中后学生顺延了以前不良的学习状态

(1)学习动机不明确,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麻痹思想。有些学生自认为很聪明,在初三临考时只发奋了两三个月就轻而易举地考上了高中,因而认为只要高三临考前再发奋几个月,就一样会考上一所理想的大学。

(2)学习方法不当,不重视基础一味蛮干。一些“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常轻视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与训练,认为基本题只要知道怎么做就算了,而不去认真演算书写,但对难题却很感兴趣,认为这样可以显示自己的“水平”,买了一大堆资料,晚上加班加点,钻研难题,乱套题型;到了白天无精打采,上课根本听不进,对概念、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只能机械模仿,死记硬背,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3)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直没有养成好的学习习惯。上课前不预习,不明确本课的学习目标,在课堂上,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他一概不知。所以笔记只能全盘抄录,顾此失彼。课后复习更是能省就省,或是走马观花。课后作业不独立完成,翻书本笔记或交头接耳,应付检查,更谈不上什么归纳、概括、系统小结了。

二、学好高一数学的要点

1.选准好的学习方法

高中数学和初中数学在知识体系上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初中的数学知识,大多是本源性、派生性知识,因此初中学习基本采用“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方法;而高中学习基本采用“已知理性认识到新的理性认识再到实践”的方法。怎样观察与思考、怎样理解与分析、怎样综合与应用,是高中教学的难点,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突破这一难点的关键。

2.注重自己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1)课前要认真预习。课前预习不仅能培养自学能力,而且能提高学习新课的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预习不能搞走过场,要讲究质量,力争在课前把教材弄懂,上课着重听老师讲思路,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

(2)上课专心听讲并认真做好笔记。古人云:“学然后知不足。”这是理解和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关键环节。课前预习过的学生上课更能专心听课,他们知道什么地方该详细听,什么地方可以一带而过;认真做好笔记并不是全盘抄录,而是该记的地方才记下来。

(3)及时巩固复习并归纳分类整理。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重要一环。每天作业前都要阅读教材和课堂笔记,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对知识结构进行梳理,形成板块结构,并将复习成果归纳整理在笔记本上。

(4)独立作业并书写规范。作业是对课堂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检查;是对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检验。通过作业,学生能及时发现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问题;能将所学知识由“会”到“熟”。如果作业不能独立完成,就起不到做作业的效果。另外平时作业就要书写规范,只有做到平时如考时,这样考时才能如平时一样得心应手。

(5)勤学好问。“三人行,必有我师”,学生要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课堂上经过老师讲解后还不理解的问题,以及课后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要及时请教老师和同学,做到不懂就问,绝不带着问题过夜。

3.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

(1)培养自己准确的计算能力。有些同学认为计算是否准确只是个细心问题。我要说的是平时作业不细心,怎能保证考试就细心呢?准确计算的能力,要靠平时认真坚持和严格训练才能养成。几乎每一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计算,因此,同学们要明白这一点,并在平时的作业和练习中从严要求自己,培养自己算得快又准的能力。

(2)培养自己的自学能力。课堂上教师有时会安排一些内容让同学们去自学,同学们要抓住这个机会认真自学,并将自学的结果归纳总结,然后与老师的结论进行比较,使自己的学习能力从“学会”上升到“会学”。

(3)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高一开始,同学们可试着把每条定理、每道例题都当作习题,认真地重证、重解,并适当加些批注,特别是课上的典型例题课后自己要重新分析,抽象出解决这类问题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并做好解题反思,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以便推广和灵活运用,从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以上是我对高一新生如何学好高中数学的一些看法。今后我还会在教学中继续分析新生学习数学困难的原因,努力找到适合他们的最佳学习方法并给予指导,使学生尽快适应新的学习模式,从而更高效、更顺利地接受新知识和发展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郑隆忻.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概论.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9.

[2]丁尔升编著.中学数学教材教法总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10.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4

关键词: 教育体制改革 初中数学教学 深化教学改革 数学思维

一、数学思维中的感性思维

教师应该从培养学生的感性思维着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体验是检验理论的直接活动,体验式学习教学是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亲自参加应用数学知识的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印象深刻,在实践中学到的知识会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学生在此过程中习得的知识会运用得更灵活,可广泛应用于分析思维和研究中,使感性思维与理性思维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掌握分析数学问题的方法,为解决复杂多变的数学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授图形的视图时,教师可以将准备好各种立体图形模型摆放在一起,然后让学生从各个角度观察,并将观察到的图形画在纸上。然后,讨论对摆放的模型进行怎样的动态操作就可以得到它的视图。有的学生解决办法是:哪一侧的侧视图就相当于从那一侧将模型垂直压扁得到的平面图形。这是学生在体验中得到的方法。其实,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数学现象和数学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而用已学的知识又无法合理地说明和解释这些现象与事例时,便会有强烈的求知欲。这就使得学生在兴趣的驱使下听老师讲解时注意力更集中。运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接受知识的速度,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内容高度抽象,语言精确是数学的特点。学生在学习数学时,容易产生语言上的障碍和思维上的空白。初中数学教师可以从有利于提高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出发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方向性。应该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思维过程、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调动其自觉性和主动性。只有自觉地遵循思维规律进行思维才能使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理、论证得法。具有抽象逻辑性,培养出深刻性的思维品质,这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克服数学语言的障碍

在这一教学环节中,教师应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数学的语言符号、数学专用名词、概念等,并规范书写过程,在运用中习得数学的专用语言。这一步只是掌握数学语言的表层环节,为更深层次地掌握数学语言打基础,就像学习汉语一样,首先能认识汉字并知晓其意,然后理解汉字组成的句意、段意以致整篇文章的内涵。数学更深层次的语言能力,即为在认识数学符号、名词、概念等的基础上,能理解数学语句的含义。例如,在《一次函数》一课中,学生在从常量到变量的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函数的概念对他们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教师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数学知识――常量出发引进函数的概念,教授学生是相关的数学符号含义,并通过具体实例、图像等手段,使学生理解什么是函数,然后对函数的知识进行讲解。在教学研究中发现,学生理解了什么是函数,接受有关函数知识的速度会大大提高,然而对于没有真正理解函数概念的学生,在接受函数知识的速度和深度上都不及前者。

2.从规则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规则是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以命题的形式存在,并用言语命题表达,是公式、定律、法则、原理等的总称。“规则”对于初中生来说更抽象。在初中教学理论研究中,笔者发现让学生先接触在某种规则下发生的实例,然后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其背后隐藏的规则的教学方法颇为有效。例如,《图形的全等》一课中,因为学生已经学习了图形的平移、旋转、翻折等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一对全等图形进行一系列动手操作,如测量它们的边长、角度,旋转,重叠等,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出全等图形之间对应边、对应角相等的关系。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提高了从实践中归纳抽象规律的能力,并加深了对这些规则的理解。

3.通过解题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

数学教师在解题过程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数学抽象思维是很重要的。若学生在复杂的解题过程中学会总结、概括,从有限的练习题中得到一般的解题方法,则对提高解题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以“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的应用为例,在学生做题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解题过程中“判别式”什么时候适合用,怎么用,并且要灵活用。判别式不仅可以用在方程解的个数判断,而且可以应用在函数图形的判断等方面。在解题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对“x ・x =c/a;x +x =-b/a”的灵活应用,判断与解有关的问题,以及函数图形位置形状的断定。这些只有通过在解题中体会总结才能达到灵活应用的程度。由此可见,在解题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对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很重要作用。初中数学教师对于数学课本中的“综合与实践应用”这一部分应该加以重视。“综合与实践应用”是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的环节,是将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理性思维的重要过程。

结语

在新课改形势下,初中数学教师不应该只注重对学生灌输了多少知识,更应该重视“怎样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让学生在初中数学课堂上不仅掌握数学知识,而且习得“如何用数学思维去思考”,这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所在。只要学生掌握了数学的思维能力,那么在以后的数学学习中,接受新知识的速度和深度就会大大提高。

参考文献: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5

一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中一项重要任务

思维具有很广泛的内容。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有各种各样的思维。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什么样的思维能力呢?《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条规定是很正确的。下面试从两方面进行一些分析。首先从数学的特点看。数学本身是由许多判断组成的确定的体系,这些判断是用数学术语和逻辑术语以及相应的符号所表示的数学语句来表达的。并且借助逻辑推理由一些判断形成一些新的判断。而这些判断的总和就组成了数学这门科学。小学数学虽然内容简单,没有严格的推理论证,但却离不开判断推理,这就为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再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来看。他们正处在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这里所说的抽象逻辑思维,主要是指形式逻辑思维。因此可以说,在小学特别是中、高年级,正是发展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有利时期。由此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把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一项数学教学目的,既符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

值得注意的是,《大纲》中的规定还没有得到应有的和足够的重视。一个时期内,大家谈创造思维很多,而谈逻辑思维很少。殊不知在一定意义上说,逻辑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创造思维往往是逻辑思维的简缩。就多数学生说,如果没有良好的逻辑思维训练,很难发展创造思维。因此如何贯彻《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的目的要求,在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还是值得重视和认真研究的问题。

《大纲》中强调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是表明以它为主,并不意味着排斥其他思维能力的发展。例如,学生虽然在小学阶段正在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形象思维并不因此而消失。在小学高年级,有些数学内容如质数、合数等概念的教学,通过实际操作或教具演示,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掌握;与此同时学生的形象思维也会继续得到发展。又例如,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虽然不能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在教学与旧知识有密切联系的新知识时,在解一些富有思考性的习题时,如果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可以对激发学生思维的创造性起到促进作用。教学时应该有意识地加以重视。至于辩证思维,从思维科学的理论上说,它属于抽象逻辑思维的高级阶段;从个体的思维发展过程来说,它迟于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据初步研究,小学生在10岁左右开始萌发辨证思维。因此在小学不宜过早地把发展辩证思维作为一项教学目的,但是可以结合某些数学内容的教学渗透一些辩证观点的因素,为发展辩证思维积累一些感性材料。例如,通用教材第一册出现,可以使学生初步地直观地知道第二个加数变化了,得数也随着变化了。到中年级课本中还出现一些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被乘数(或被除数)变化,积(或商)是怎样跟着变化的。这就为以后认识事物是相互联系、变化的思想积累一些感性材料。

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

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说,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也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学生在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这样说,绝不能认为教学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会自然而然地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只是为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供有利的条件,还需要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并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有计划地加以培养,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如果不注意这一点,教材没有有意识地加以编排,教法违背激发学生思考的原则,不仅不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相反地还有可能逐步养成学生死记硬背的不良习惯。

怎样体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是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考虑。

(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小学阶段各个年级的数学教学中。要明确各年级都担负着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从一年级一开始就要注意有意识地加以培养。例如,开始认识大小、长短、多少,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比较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10以内的数和加、减计算,就有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问题。开始教学数的组成就有初步培养学生分析、综合能力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逐步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形成10以内数的概念,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学会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如果不注意引导学生去思考,从一开始就有可能不自觉地把学生引向死记数的组成,机械地背诵加、减法得数的道路上去。而在一年级养成了死记硬背的习惯,以后就很难纠正。

(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中。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要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能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去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也注意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来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只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了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来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三)培养思维能力要贯穿在各部分内容的教学中。这就是说,在教学数学概念、计算法则、解答应用题或操作技能(如测量、画图等)时,都要注意培养思维能力。任何一个数学概念,都是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或空间形式进行抽象、概括的结果。因此教学每一个概念时,要注意通过多种实物或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揭示其本质特征,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形成正确的概念。例如,教学长方形概念时,不宜直接画一个长方形,告诉学生这就叫做长方形。而应先让学生观察具有长方形的各种实物,引导学生找出它们的边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点,然后抽象出图形,并对长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学计算法则和规律性知识更要注意培养学生判断、推理能力。例如,教学加法结合律,不宜简单地举一个例子,就作出结论。最好举两三个例子,每举一个例子,引导学生作出个别判断〔如(2+3)+5=2+(3+5),先把2和3加在一起再同5相加,与先把3和5加在一起再同2相加,结果相同〕。然后引导学生对几个例子进行分析、比较,找出它们的共同点,即等号左端都是先把前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三个数相加,而等号右端都是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再同第一个数相加,结果不变。最后作出一般的结论。这样不仅使学生对加法结合律理解得更清楚,而且学到不完全归纳推理的方法。然后再把得到的一般结论应用到具体的计算(如57+28+12)中去并能说出根据什么可以使计算简便。这样又学到演绎的推理方法至于解应用题引导学生分析数量关系,这里不再赘述。

三 设计好练习题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学习计算方法、掌握解题方法一样,也必须通过练习。而且思维与解题过程是密切联系着的。培养思维能力的最有效办法是通过解题的练习来实现。因此设计好练习题就成为能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一环。一般地说,课本中都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有助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练习题。但是不一定都能满足教学的需要,而且由于班级的情况不同,课本中的练习题也很难做到完全适应各种情况的需要。因此教学时往往要根据具体情况做一些调整或补充。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供参考。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6

所谓主题性教学方法就是沿着一个主题框架培养学生.教学过程中按照“创设主题情境导入―引发学生问题思考―教学解决问题―课堂师生互动讨论―知识讨论反馈矫正一课外延伸”类似的教学主题.这样按照组织程序展开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生活化情境教学,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惯性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过于注重形式化的应试技巧培养,学生的学习活动也局限于课堂学习.这就给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了过于固定的思维,知识得不到拓展.学生的探究创新能力也就得不到锻炼.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引进生活化教学,模拟生活情境.

例如,在讲“数据在我们周围”时,我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引入新课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问:你们知道中国有多少人口吗?学生回答:13亿.又问:你们知道这个数据时怎么来的吗?学生大多都沉默一言不发.再问:假如让你们来统计我国人口,你们怎么做呢?学生活跃起来,踊跃发言,课堂氛围非常活跃.这时我就慢慢地引入新课中的“普查”和“统计”的概念,学生也易于接受,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二、精心设疑,设计教学活动

传统主题式教学模式是教师直接给学生输入主题式教学概念,让学生循规蹈矩地进行主题式学习.然而我们真正的主题式教学是教师要有一个主题概念,潜意识要有这一个框架,然后有目的、有计划地教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讲“可能性”时,我运用主题式教学模式,脑海里有一个教学主体框架来教导学生.我让学生做“摸球游戏”,在一个黑色不透明的袋子里,放置黑色、白色、黄色乒乓球个10个,让学生摸球100次,然后统计摸出球的颜色个数,让学生初步了解概率的概念.通过这种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教师的教学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探究学习.

三、坚持与探究思想培养相结合

初中数学学习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所以学生在学习时就要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以及探究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不再是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学习活动中,要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析、思考、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7

关键词:课堂提问;思维空间;思维层次;延续发展

在评课时,教师都谈及了课堂中学生思维含量的问题。因为在比赛中教师过多地关注着自身的语言、课的结构等内容,却忽略了学生上了这节课后数学思维提升的问题。许多本该学生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环节都被教师或一两位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学生一带而过。如果学生数学学习只停留在学习知识,而忽略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样的数学学习是不完整的。课标里对“数学思维”的要求别强调学生“要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如果教师只是片面地追求课堂形式,而把这些深层次的“数学思维”忽略,或仅仅由老师和个别同学代劳。最后教师在硬性地掌握知识的要求下,用高强度的重复练习来促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这样的课三维目标怎么能称得上真正实现呢?笔者认为落实以下三个需要,能确保课堂思维的提升。

一、课堂提问需要思维含量

数学教学内容不但包括结果性的知识经验,而且包括过程性的策略经验,如果教学时仅着眼于让学生获得知识经验,那么学生获得的仅是机械般的死知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下面就列举这次赛课中北师大版第八册中《分数的认识》的两个导入片段,比较这两名老师是如何通过提问来培养孩子们的数学思维的。

A教师的导入:(在每组同桌面前都有个信封,里有装着4个三角形、2个长方形、2个正方形和1个圆。要求同桌一起找一找,认一认,同桌两人再分一分。)

师:你在信封里面找到了什么图形?你们打算怎么分?

生:我找到了三角形。分成两份,1人2个。

师:你们还找到了什么图形?你又是怎么分的?

生:我找到了长方形。分成两份,1人1个。

师追问:大家认为他们这样分合理吗?回忆生活中我们是怎样分东西的?

生:我认为这样分是合理的,因为两个人分到的是同样多。

师:如果大家都觉得用平均分的方法合理,那就这样把这些图形分一分吧。

生:只有1个圆,两个人没法分?

师追问:真的没办法分吗?同桌讨论一下。

生:1人一半。

师:这样分符合我们刚才的要求吗?

生:符合,因为两个人分得同样多,是平均分。

师揭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一半在数学中用什么数字表示。

B教师的导入:(课件出示:有8个苹果,分给2个小朋友,可以怎么分?)

师:你打算怎么分?

生:可以分成1个和7个,2个和6个……

师追问:你认为哪种分法最合理?

生:4个和4个。

师:对,这样两边就同样多了。这样的分法我们以前就学过了,叫平均分。写成算式是8÷2=4(个)

师:今天我们就研究这种分法。

这两种导入都是我们在平时的资料中常见的导入,特别是B教师的导入,是按老教材的导入进行教学的。但是从学生的数学思维空间上分析,你会发现他们在“经历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和初步的演绎推理能力,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不同。通过比较我们得出A教师面向的是所有学生,学生有完整的思考过程。B教师停留在问与答的形式上,面向的是个别学生,没有完整的思考过程。短短的两个引入我们能明显地感受到,孩子在A老师的带领下会形成很强的数学思维能力,他们会主动地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这比教会他们机械般的死记知识强百倍。也许在一节课中你并不能发现主动学习和被动死记做出来的题目有多大区别,可数学的题目是做不完的,只有数学思维能力得到了培养,孩子学数学才能越学越轻松。

二、课堂提问需要思维层次

新课程标准十分强调体验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并指出:“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要获得促进自我发展必备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是抽象的,教师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比较,揭示出感性经验背后的理性、抽象的数学经验,让学生获取具有概括性、普遍性的数学概念。然而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在提问的过程中要注意到他们的个体差异。

班级中孩子的思维层次不同,如何让不同起点的孩子数学思维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呢?提问中的思维含量成为关键的一步。在基础知识部分教学时,提问中的数学思维要浅显易懂,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可以直接发现。

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思维培养,对于思维活跃的同学来说这还不够。数学思维的培养要面向全体学生,而培养数学思维活跃的学生也是一个长期而重要的任务。在提问时要会紧抓一些有思维价值的内容进行追问,用追问来实现“培优”。

三、课堂提问需要思维的延伸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直接给人鱼,一次也只有一次,一条也只有一条,不如教人捕鱼的方法让他自己去捕鱼。这一道理大家都懂,可在实际教学中延续性该怎样做呢?好多人就茫然了。许多教师都说数学课堂的魅力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思维空间,我认为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要依靠有思维空间的提问。数学思维的培养在于孩子们在解题中的思考,更在于在教师一个个富有数学思维的提问,一个个穷追不舍的追问。相信,孩子在这样的培养下会学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轻松。

参考文献:

对“追问”现象的思考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0(1-2):60.

初中生怎么培养数学思维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生活经验;规律性

中图分类号:G421;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36-0044-01

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要使教师的“教”很好地扩展到学生的学,教师这个“教”的关键是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这是教学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怎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除了加强对学生思想教育、明确学习目的性、教学内容安排得当外,还要根据学生活泼、爱动等特点,在教学上新颖、多样、生动形象,同时还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积极展开思维活动。小学生学习新知联系旧知就构成了思维发展的动力。这时候,教师要抓住时机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小学生不善于观察,又由于他们受到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对许多事物获得的认识往往是不清楚的,他们的感知比较笼统,这就需要引导得法和经常训练。

一、从生活经验出发推理

新教材中有这样一道题:谁盘里的水果剩下的多?为什么?(如图1)教学中,我首先出示例题,告诉学生这道题说的是吃苹果的事,引起的学生注意,然后启发学生从两方面仔细观察:(1)小红和小华原来各有几个苹果?(2)吃过后(箭头表示吃的过程),小红和小华各剩下了几个?学生通过观察得出小红和小华原来有同样多的苹果,吃过后,他俩的苹果变得不一样多了。我再提问:谁盘里的水果剩下的多?为什么?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很快得出结论:小红剩下2个,小华剩下3个,3比2多1,所以小华剩下的多。进而再补充一问让大家讨论,谁吃得多?为什么?这一问中存在着间接因素,增大了思维的难度。学生们一下子便热闹地议论开了,有的是从剩下的多少来考虑的,即逆向思考,认为因为小红剩下的比小华剩下的少,所以小红吃掉的比小华吃掉的多;有的则是从空间上来考虑的,即空间想象,原来两人同样多,吃过后,小红盘上空间大些,而小华盘上的空间相对小些,显然小红吃得多。这样,解答下面“谁的杯里的水喝掉的少?为什么?”就容易多了。题目一出现,很多学生马上就判断出正确的结果。上面两道题的观察、分析、判断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生活经验因素,我把它们称为第一层次的逻辑推理思维训练。

二、从比较中找规律

第二个层次的训练,仍然必须是先观察、分析,继而对相互有关联的事物进行比较,再概括出规律。如教学下面这道题(如图2):接下去怎么画?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每幅图中有几个圆?(共同点:整体不变) 接着引导比较第一幅图、第二幅图的异同,再比较第二幅图、第三幅图,第三幅图、第四幅图的异同,从中让他们自己概括出规律:整体为6不变,白圆每次减少1,黑圆相应地增加1,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规律推断下面三幅图应该怎么画。最后人人动手画,画图的准确率为l00%。

在逻辑推理训练中,我突出抓看、比、想。看就是细致地观察;比就是将物体的轻重、长短、高低或数字的大小、多少进行比较,加以分析;想就是通过看比,进行综合概括。出于着眼于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这就使学生的有序思考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和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都随之得到了提高,大大促进了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的建构。

三、注意三段论推理的萌发

第三个层次的训练,较之前面抽象一些,间接一些。例如,数列中的填数推理就是抽象的,而演绎三段论的推理则是间接的。

逻辑推理能力反映出学生思维的发展水平。一般来说,逻辑推理中抽象性越强,说明思维水平越高。因此,为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充分发展,逐步达到较高水平,我们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要抓思维的核心问题――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这种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学生要有求知欲和牢固的双基,另一方面教师要能正确引导。由于我加强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兴趣的激发,学生不但勤于思维,而且善于思维,并从逆向思维发展到多向思维,培养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和创造性,提高了计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数学教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初的主要途径。只要我们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入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就能使学生产生更多的新的需要(这是思维发展的前提),获得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思维发展的必要条件)。有了这样的前提和条件(即主观因素),再通过教师有意识地正确引导和经常性的训练(即外因作用),学生的思维能力就一定能得到较大的提高和较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红.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方法初探[J].教育与实践研究,2009(01).

上一篇:企业财务审计重点范文 下一篇:加大文化宣传力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