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59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1

一、传统制造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传统制造业在中国发展历史已久,针对制造类企业发展的文献和经验相对较多,相比之下,中国国内学术界和企业界对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的研究较晚,实践也尚未成熟。目前,中国大部分传统制造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已经完成了由传统手工管理方式向初步的信息化管理方式的转变,实现了利用互联网提供静态人力资源信息的功能,如存放员工信息、通知公告等。但是,大部分还只停留在基础的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水平上,从整体看,传统制造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诸多不足。

1.软、硬件设施配套不足。目前,国内大部分制造企业已实现企业内部基本网络设施、终端设备的铺设,用以承载企业日常管理系统的运行,但在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方面,很多公司现有的软硬件设施水平都不足以支持大规模、全方位的人力资源管理信息系统。硬件方面,计算机的数目、服务器的荷载能力、人力资源管理专项设备的安装等达不到要求。软件方面,由于资金不足、外包供应商寻找不当等原因,零散的独立小型信息系统功能差强人意,各个模块系统之间互不兼容,数据不能共享,难以实现统一化管理。

2.系统开发不到位。现存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只是初级的信息库,除了帮助人力资源部门人员处理一些简单的日常事务以外,仅提供基本的信息查询功能,不能按照用户的各种需求提供智能分析的功能,不能针对所有单个员工实现个性化信息管理。其次,目前大部分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只对个别用户授权登陆,没有实现全体员工参与,所以,不具备普通员工用户界面,不能实现个性化服务。例如不提供自动缺勤和休假明细,没有自动提醒功能,没有针对个人培训生成相应的历史记录和培训生涯计划,不能为每一个职员提供个性化的职业生涯管理,不能为企业规划培训体系和调配培训资源提供有力依据,给企业制订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战略计划造成了不便。各部门普通员工与本部门的授权用户之间亦没有建立信息化桥梁,所有沟通均依靠传统方式实现。

3.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落后。作为传统制造类企业,管理者更加重视生产效益,会投入更多资本进行技术革新和设备改进,对于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相对不够重视,甚至对人力资源管理的认识停留在简单的人员管理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形同虚设,管理方式单一,系统管理人员的权限不够明确、分工不够科学,并未设有专门的岗位或者部门,不利于长期发展。其次,很多大型传统制造类企业中员工老龄化严重,员工信息素质较低,人力资源管理观念守旧,对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战略地位认识不足,改革举步维艰。

二、制造类企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对策研究

针对目前国内传统制造业人力资源信息化的发展面临种种障碍,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实施中呈现出诸多弊端,现提出一下对策以供各位学者和企业决策者参考。

1.优化人力资源门户和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企业门户这一提高员工生产效率的工具,使人力资源网络更加健全,更多人性化的方案通过网络为组织和员工提供所需数据。建立基于对能力素质模型管理的平台,员工的实际能力素质状况得以进行有效地评价和记录,任职资格、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等模块数据相互关联、互为依托和利用。人力资源信息管理的优化将包括改善旧有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并且使孤立的各个分系统连接起来,实现资源共享和实时互联。随着信息时代的普及,企业将围绕控制成本而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化,更多的企业将优化他们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的投资,以便能获得更大的回报。

2.提高虚拟办公的利用率。系统功能全面覆盖人力资源的多个领域和多个层次,包括人力资源规划、薪酬管理、社保福利、考勤管理、培训管理、招聘管理、绩效管理、报表中心、员工自助等等,并为各级管理者和员工提供不同的登录门户。HR管理人员可将信息的保存和分析工作交由系统处理,通过员工资料、考勤记录等人力资源数据记录工作的自动化推动提高人力资源管理者的工作效率,利用现代的信息技术,实现实时的智能管理,最大限度加快工作效率,节约时间成本,实现企业HR部门从“成本消耗”部门向“价值创造”部门的转变。

3.为更多的员工提供参与管理的机会。实现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全员参与,大胆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开通更多端口,使更多的员工与网络连接,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更容易地进入企业信息系统和人力资源管理信息平台,实现员工自助服务,赋予员工控制人力资源相关信息和职能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建立有序、透明的工作环境,让员工共享更多的信息和增加自我管理的权利,增进员工与人力资源部门之间的信任度,使员工充分发挥主动性和能动性,拉近管理者与普通员工之间的距离,使集体更具凝聚力。

三、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新趋势——e-HR管理时代

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人力资源管理系统随着信息流延伸到了企业内外的各个角落,人力资源管理系统与企业员工密切相关,上到企业的高层管理决策,下到普通员工的切身利益,都能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得到更好的实现途径。放眼未来,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将朝着全面系统化、规范化、智能化的e-HR时展。e-HR,即电子化人力资源管理 (Electronic Homan Resource Management),或信息化人力资源管理,是“全面人力资源管理”的新型管理模式

,其中“e”包含了三种内在含义,即 electronic(电子化的),efficiency(高效的)和employees(全员共同参与的)。e-HR内在地包含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强调每个员工的自我能动性,最大程度开发员工的潜在智力资源,发挥了人力资源管理的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战略意义,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效益提升。

四、结语

传统制造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发展传统制造类企业的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具有根本性的 意义。传统制造企业要充分提高对人力资源信息化管理的重视程度,加快人力资源信息化改革的步伐,保持高度的前瞻性,把企业发展的长远意义放在首位,用科学和技术迎接新世纪的挑战,充分展现中国传统制造业的优势,扬长避短,发挥带头作用,为中国的经济增长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彼得·德鲁克( Peter.F.Druker).管理的实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

[2] 贺志方.企业人力资源的外包管理[J].人才开发,2004,(9):7-9.

[3] 魏迎霞,耿莉萍.论WTO给中国人力资源外包业带来的机遇与挑战[J].管理科学文摘,2005,(2):16-19.

[4] 方承武,徐虹.管理理论的演进对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63-66.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2

针对当前制造企业管理缺乏信息化支持、流程复杂多变的需求,本文开发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分层业务流程模型,并基于数据一致与分层约束思想,在开源工作流引擎JbossjBPM上实现了分层业务过程的动态变更。结合实际业务变更过程,给出了分层业务过程演化的应用举例。系统目前已经过试点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制造企业 信息管理系统 分层业务模型 过程演化

1 引言

制造行业的快速发展,对进一步完善制造企业的监管体系提出了新的需求,将制造企业的办公自动化、信息自动化与日新月异的数字化技术相结合势在必行。现如今,人们对产品的外观、质量、功能等的要求不断提高,需求的产品构造越来越复杂,反映在生产制造上,就是需要记录生产的数据越来越多,因此制造企业要求处理的信息数量也越来越大,流程变更速度也越来越快。

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针对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同业务层次流程动态变更的需求,在开源工作流引擎JbossjBPM的基础上实现了分层业务过程的动态变更。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实际的应用需求。

2 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设计

本文结合实际调研获取的用户需求,将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分为以下六个子系统。其功能结构如图1所示。

3 分层业务过程演化技术

工作流控制引擎子系统作为整个管理系统柔性分层业务演化的核心,是在业务分层和过程动态演化的基础上,基于JbossjBPM平台实现的。

当前,在业务分层组织方面的研究中,文献提出一种基于过程执行主体的分层执行机制,依据软件过程的执行主体将执行层次分为个人、小组和团队三种类型。文献提出一种基于角色的分层工作流模型将工作流分成对象定义层、逻辑表现层及执行层三层。文献将工作流分为两层,将流程中重复被调用的流程片段单独提取出来,并在顶层定义抽象节点与流程片段关联。顶层流程执行到抽象节点时,执行与其关联的流程片段。文献的分层主要针对工作流执行过程,分别横向、纵向进行了分层组织。文献则是站在重用角度,不自觉的将工作流的业务进行了分层,因而该文献构成了本文分层业务模型部分的基础。

目前有很多对过程动态演化的研究。最早在文献中就有了工作流演化的概念;文献在过程模型更新方面实现了基于上下文的工作流执行演化过程;典型业务过程编排系统(Business Process Choreographer, BPC)提供了五种变更模型。当前,JbossjBPM平台上的业务过程演化已经相对成熟。

3.1 分层业务过程演化

分层业务过程模型主要由高层业务过程模型和基本业务过程模型两部分组成。过程演化通常分为模型更新和过程实例迁移两个阶段,而模型更新在已有的相关研究中已相对成熟固定。过程实例迁移的目标是找到原模型中已执行序列与新模型中节点的对应关系,即得到可迁移实例到目标模型的状态映射关系。

当模型发生变更后,需要对模型下运行的实例进行实例迁移,恢复其在新模型下的运行。文献[10]对实例的可迁移性进行了深入研究,但主要针对数据层面的约束。本文在数据约束的基础上,扩展了分层业务过程中的层次约束概念,分述如下。

定义1 层间约束。当业务间存在分层关系时,不同层的业务约束间必然存在相互制约的情况。例如:高层业务的时间约束影响到基本业务(组)的时间约束。

定义2 最小层间约束。最小层间约束给出了系统层间约束的最精确模型,通过该规约给出的不同层面约束规约到最底层是不相交或基本不相交的。即系统的约束设计没有冗余。

在实际的迁移过程中,不必考虑最小层间约束这一问题,它是需要在设计阶段解决的。需要考虑的是层间约束,即迁移要不但要满足基本业务的约束,也要遵循高层业务的约束。基于上述这些约束,我们设计了业务分层模型下的实例迁移算法如下。

记某过程实例的高层业务过程为H,其中已执行基本过程序列为M目标模型为N。M中不在目标模型中的过程序列为Md。Me=M-Md表示已执行过程序列中仍存在于目标模型中的节点。

Step1 对于Me中的每一个过程A,若A与其之前的已执行过程数据冲突,则该实例不可迁移,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2。

Step2 对于Md中的每个过程A,若A与插入其之前的过程集SA数据相关,即至少与SA中的某一个过程数据相关,则该实例不可迁移,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3。

Step3 查看N中的每一个过程A的约束是否满足,不满足则不可迁移,迁移判别结束;从H的总约束中减去Md的部分,看N中的过程是否满足,不满足则不可迁移,迁移判别结束;否则转Step4。

Step4 实例可迁移从Me的最后一个过程迁移到目标模型N中的第一个新出现过程开始执行,恢复执行过程中需要跳过已执行过的过程。

3.2 演化案例

上面介绍了分层业务过程模型与演化技术,我们基于JbossjBPM实现了相应的原型系统。为了有效说明分层业务过程模型的演化细节,我们以制造企业分层业务过程模型演化的典型案例为例进行说明。主要分为五个阶段:需求分析、产品开发、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销售。其中产品开发(Product Development)包含了产品设计(Product Designing)和样品制造(Sample Manufacturing)两个过程,其分层业务过程模型的XML存储片段如下所示。

………………

ApprovalForm

< node name = “Sample Manufacturing”>

Opinion

………………...

如果后期由于产业结构优化的要求在产品开发阶段增加设计验证环节。即流程在Product Development层内的Product Designing节点后发生变更请求要求增加Design Verification节点。在数据层面增加该节点无数据冲突,因为节点的输入输出均为Design Model;从层间约束来看,Product Development的时限为3个月,原先流程的时限总和为两个月,而Design Verification节点的时限为三周,综合考虑满足层间约束;因此流程可迁移。对应的状态转移表如下所示。迁移过程如图2所示。

4 结论

本文针对当前制造企业管理缺乏信息化支持、流程复杂多变的需求,建立了一套关于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的分层业务流程模型,针对制造企业在信息管理过程中不同业务层次流程动态变更的需求,在开源工作流引擎JbossjBPM的基础上实现了分层业务过程的动态变更。以此为基础,开发了一套制造企业信息管理系统,结合实际业务层次变更过程,给出了分层业务模型及流程演化的效果。系统目前经过试点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沙青.MES:制造业信息化的关键[J].商业研究,2006.

[2]孙家光.先进制造与自动化技术发展战略的思考[J].机械工程学报,2001,4(3):3-9.

[3]KOENIG J.jBPM[EB/OL]2013. http:///jbpm.

[4]CASATI F, CERI S, PERNICI B, et al. Workflow evolution [J].Data Knowledge Engineering, 1988,24(3): 211-238.

[5]陈翔,夏国平.基于Petri网的工作流层次模型及结构分析[J].计算机工程,2003,29(1): 11-13.

[6]焦玉峰,王茜.基于Web的工作流系统的分布、分层建模和执行[J].微机发展,2003,13(12):96-101.

[7]宋巍,马晓星,胡昊.过程感知信息系统中过程的动态演化[J].软件学报,2011,22(3):417-438.

作者简介

刘世卿(1983-),女,河南省焦作市人。硕士学位。现为中航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电子设备结构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作者单位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3

关键词:制造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措施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加快,网络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财务管理作为整个制造业管理核心,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制造业的必然选择,只有通过强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才能将制造业管理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现状及问题

(一)制造业的管理层对财务管理信息化认识不足

市场经济背景下,制造业的管理者还是将工作重心放在了业务开拓与生产管理提升上面,认为业务的提升才能使是企业得到发展的王道,更没有认识到信息网络背景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制造业管理的重要性,还是简单的认为财务管理只是掌控企业资金的使用做做帐报报税而已。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由于管理层忽视,得不到各部门的配合与支持,这势必会严重影响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进程,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发挥不了作用,制造业的经济效益也就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

(二)财务人员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在我国,很多制造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都是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考核就直接招聘的,财务管理普遍存在综合素质较低的现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甚至还存在少数会计人员无证上岗、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技能能力弱、缺乏法律观念等现象,无法满足企业财务信息化工作高效运行的需要。

另外制造业财务人员对市场的变化感知度也相对较弱、对企业管理参与度不够等,也是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与发挥作用的障碍之一。

(三)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性

制造业的经营管理一般依靠自我摸索或者完全借鉴照搬先进制造业管理制度。同时领导者对财务意识淡薄,缺乏设立完善的、切合实际的财务管理制度的意识。财务管理信息化开展没有正确的指导纲领,使得财务管理信息化工作不能顺利进行,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及时性得不到保证,会计信息不能作为企业领导准确科学的决策依据,最终就是影响整个制造业的发展,降低了制造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企业产生怎样的价值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企业管理的科学化、一体化,能根据不同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财务信息数据与报表,具有多样性、选择性、互动性的特点,能够帮助企业管理工作实现与时代的“合拍”,通过有效的信息化手段将企业财务和业务工作进行融合,为其他业务领域信息化提供有力保障与基础,构建一个符合当下企业发展的、有特色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实现集权与分权的统一,帮助企业更快达到战略目标,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

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财务管理提升会计数字精确度和工作效率,消除信息孤岛和区域局限性,帮助制造业及时获得全面、准确、有效的数据信息,帮助领导层进行各项工作决策提供重要参考数据。

相对集团化的制造业来讲财务信息化更是火车头,通过财务信息化建设能够提升监控能力,规避风险、盘活资金提高使用效益。能够起到堵塞管理漏洞的作用。

三、如何在制造业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的建设

财务管理信息化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管理办法,将会计信息系统作为基础,达到实现会计电算化目的,利用当前信息网络开展财务核算、分析、控制、监督等工作,进行企业财务管理的优化。财务信息化其作用不仅仅局限于减少了财务工作量提高了财务效率,更在于是给企业带来经营理念的革新。

(一)利用ERP等系统实现财务管理信息化

财务管理信息化系统的开发,要从制造业自身的角度考量而不是简单买通用软件,即根据制造业实际情况量身定做,开发属于适合自己的财务管理信息化,要充分考虑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的不同层面的需求。比如决策层次财务分析功能、从管理模式需要的财务业务一体化集成化功能等等,这样才能真正高效利用财务管理信息化,才能发挥财务管理信息化的最大效益。

ERP系统目前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广泛应用,包含对企业财务的预算、控制和分析,同时也能够进行事后财务信息的有效处理、汇总和信息的反馈。所以想要更好进行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就需要充分发挥ERP系统的作用,对整个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规范化操作。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制造业整体的财务管理水平,提升财务管理的工作效率。

(二)做好财务人员技能培训与能力培养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信息化财务管理团队是网络信息背景下制造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部分,需要制造企业进行财务管理岗位职位严格要求,必须持证上岗具有财务专业知识。

此外,针对当前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现状,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组织财务管理员工定期参加培训,更新和补充他们的财务管理知识和技能,提升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同时,建立一个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教育平台,定期一些针对性强的学习文件,让财务管理人员随时进行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提升整个制造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和质量。

信息数据来源于生产经营同样是服务于生产经营,财务人员只有积极参与管理,深入了解生产经营熟悉生产经营信息才会产生效益,否则财务数据没有生命力。

(三)加强制造业内部控制,还要深化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为了全方面提升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就需要强化制造业内部控制,完善制造业财务管理防范系统,这样才能保证制造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使用过程的安全性,防止制造业财务信息泄露和制造业财务信息系统的崩溃。完善制造业财务管理防范系统首先需要制造业能够针对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各模块的业务不同设置权限控制能够大大降低制造业财务信息的泄露。其次就是要做好制造业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工作,做好制造业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和更新工作,以降低制造业系统病毒的感染的风险。

四、结语: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4

【关键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不可避免的是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因素,为此,需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管理人员以及信息化产品的供应商集思广益,共同完成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良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建设主要是采用CAD/CAM/CAPP等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使得制造企业生产过程信息化;采用MEP/ERP等现代化的管理技术,则是为了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科学化,管理流程信息化;采用CMS等、等进行制造企业信息的搜集,逐渐形成集设计、制造以及管理为一体的计算机综合集成制造系统,并采用计算机技术,将制造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料整合起来,并将其扩展到制造企业外部。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本质来看,就是实现制造企业各个层面的信息化,使得企业整体运营逐渐高效化、科学化、合理化。由此可见,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并不是一个企业信息化的建立,它是一个信息化系统的革新,对制造企业而来,更像是一场信息化革命[1]。然而,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虽然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当下企业管理格局的改善,但是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遇到各种风险因素,这就要求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除了关注信息化建设之外,还需要对周围的风险源进行及时的侦查,分析风险源的源头,做出最佳的风险处理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

高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属于高科技的信息化应用,这类信息化技术对于制造企业的管理和信息搜集大有帮助,但是该类型的技术牵扯信息内容过多,是多种综合技术的结合,因此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对于初步建立信息化的制造企业而言,这种不确定的风险因素在短时间内难以做到合理化的有效控制,无法预测信息化系统在运行过程中的偶然现象,对于风险的发生不能做到及时的防范,进而给制造企业带来经济损失。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必然会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各种软硬件设备的购买、软件系统和信息支付企业的服务费用等等。除此之外,还涉及一些隐藏费用,例如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的信息系统应用培训、信息化系统安全维护费用等,致使制造企业耗费大量的资金费用,给企业的资金流转造成阻碍。此外,由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资金预算和实际花费资金差距过大,会造成制造企业运营的资金短缺[2]。此外,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后,需要花费几十万或是几百万资金用于整个制造企业信息系统维护和调整,使其满足制造企业信息化发展需求。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前,由于对信息化的陌生,使得企业管理人员安全防范意识匮乏,忽略了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安全风险,导致客户信息资料的泄漏,外来病毒入侵,引发整个信息系统的瘫痪。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风险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措施的应用是信息化建设中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系统安全运营大有裨益。此外,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风险防范,还能减少因风险因素造成的经济损失[3]。以下则是笔者结合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出现的风险因素,在查阅多方资料后总结出的风险防范措施。

(一)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一个完整的信息系统,必然离不开多项技术的综合应用。对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而言,其应用的信息化技术都是按照信息系统建设的总规划,按部就班的采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技术。因而,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防范中,需要根据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整体目标和阶段性计划,找准技术的切入点,按照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层次,进行风险防范。

(二)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防范措施。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因素的发生,必然造成制造企业的经济损失,治愈资金损失额度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制造企业信息化的风险管理。比如,在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之处就制定好严密的风险管理计划,并安排管理人员对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资金进行预算统计和管理。在此基础上,加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日常监控,一旦发现隐藏风险源及时进行处理解决,降低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额外的风险资金投入[4]。

(三)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安全风险防范。

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安全风险防范,需要从制造企业信息化内部进行管理和风险监测。由于每年制造企业都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用于安全风险维护,基于此,可用这笔资金进行信息化风险管理人员的技术培训以及日常信息系统的维护当中,一旦发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风险漏洞,采取防火墙措施,避免客户资料的外泄和外来病毒的入侵。其次,加强客户安全意识的提升,采用邮件形式,告知客户安全操作流程,便于客户的风险防范。

结语

综上所述,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制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首要举措,也是当下制造企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以此,企业内部的信息系统建设规模也日趋大型化发展,而网络信息系统也呈现多样化。此种情况下,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必然存在多处风险,进而影响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基于此,还需要找出制造企业信息化建设各项风险因素,对其进行系统化的分析评估,进而采取科学有效的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祝连波,穆好新.我国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源的识别研究[J].施工技术,2011,40(16):89-91,101.

[2]张小凤.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供应商“绑架”风险探析[J].会计之友,2014,(12):72-73,74.

[3]陈一君,刘益.基于ERP系统的建筑企业信息化建设风险评价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25(2):225-229.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 信息化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T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02-01

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也在促进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在机械制造方面,我国拥有巨大的潜在市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却在制造工艺、设计理念、生产管理等方面有所欠缺。为了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使其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使其产品更新换代速度跟得上市场需求,应加快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建设。

1 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必然性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业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只有加速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进程才能不断提升机械制造业经营管理水平、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长期健康发展。机械制造业信息化趋势的必然性,可以从机械制造企业的发展现状与特点来看。

1.1 地位基础化

机械制造业不但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的战略性产业,一些发达国家虽然已经迈进“信息化社会”,但仍然十分注重机械制造业的发展,可见机械制造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基础地位日益凸现,不可动摇。

1.2 经济规模化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很多企业加速了国际业务的开展,尤其实现了全球化规模生产。为了提升企业主要产品在市场中的竞争力,很多企业纷纷加大了对其主干业务的投资,尤其是增加了科研投资,为了适应多样化市场的需求,增强针对不同市场的机械化产品的系统性和特殊性,机械制造企业只有敏锐地观察不同市场的特点与需求,迅速地捕捉市场和产品动态,才能在规模化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

1.3 产业结构调整

多样化市场中,消费者对产品和服务的个性化追求日渐增强,而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很多机械制造企业纷纷采取“单品种,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这一变化为代表的机械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逐渐展开,机械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正逐渐向着以消费者为主导的方向转变。

2 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现状

机械制造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的技术经验和生产规模。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世界制造企业尤其是机械制造业逐渐开始向中国转移,国外资金、技术、人才大量涌入,这为国内机械制造企业带来发展契机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新的挑战。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国内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每家机械制造企业所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方面,我国很多机械制造企业对企业管理工作不够重视,缺乏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的创新,造成管理能力低下,管理效率低等问题,直接制约着企业经营成效的提升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因而,采用先进的现代管理思想、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来提升机械制造企业管理能力,促进其企业管理方面的创新,是我国每个机械制造企业的重要责任。

另一方面,技术水平较低也是我国机械制造行业发展中的难题。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机械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要求的各国家和地区,特别是发达国家更重视发展机械制造业,这充分体现了机械制造业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在推动整个社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中的不可替代的基础作用。目前,我国不论是机械制造工艺、设备还是生产管理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信息化建设无疑是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有效途径,相信信息化建设对于增强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提升其市场竞争优势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3 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发展对策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可分为品牌优势型企业和技术优势型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不同企业应结合自身特点采取相应措施。

3.1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品牌知名度较高的企业,这些企业往往是机械制造企业总的领军企业,他们能够很好的把握甚至引领消费者对机械产品的需求,产品设计相对丰富,外观时尚,并且拥有较为完善的营销渠道和很高的市场占有率。对于品牌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其信息化发展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为了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和不断完善分销系统,应建立客户需求管理系统(如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和分销管理系统(如DMS经销商管理系统)。(2)强化对供应链的管理,促进供应链系统中不同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充分发挥供应链中每个成员的能动力,可以建立SCD供应链管理系统等。(3)加大对产品研发的投入,对产品的研发信息、产量、工艺、设计等方面进行完善的管理和控制,并通过对产品生命周期的准确把握及时进行产品的更新、升级和换代,可建立PLM产品周期管理系统等。(4)建立并不断完善企业电子商务系统,与客户、供应商、分销商及时进行沟通。

3.2 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发展对策

技术优势性机械制造企业指的是具有较强科研能力、新产品开发和制造能力的企业,这些机械制造企业都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研发的产品,并具备持续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产品的能力。技术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不能仅仅依赖于良好的自主研发能力和先进的机械产品制造技术,还要依靠高水平的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以及高质量的销售服务等,这类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中可采取以下对策:(1)强化产品研发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管理,建立研发信息系统,如PLM系统或PDM系统、MES生产制造过程系统、ERP工程资源计划系统等等。(2)加速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提升技术优势型机械制造企业的办公效率,提升其企业管理能力。(3)强化对销售过程、销售信息的分析和控制,建立CRM系统等,捕捉市场信息、销售商机,提升市场营销水平。(4)可与品牌优势型企业进行合作,建立协作开发平台,与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和销售产品。

4 结语

总而言之,信息化建设是我国机械制造业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全球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由于缺乏管理、技术方面的经验,我国机械制造业信息化程度还相对较低。为了激发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发展活力,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持续健康发展,应结合企业特点采取相应的信息化建设对策,不断提升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水平。

参考文献

[1] 王洪斌.试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7(14):82.

[2] 林森,赵丽丽.浅析我国机械制造业的信息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15):3.

[3] 楚丹妮.信息化推动我国机械制造业发展[J].湖南农机,2011(1):43.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6

一、天水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装备制造业的生产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信息技术在制造业的研发设计、生产装备、企业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的应用进一步深化,加强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装备制造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适应“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健全技术创新体系,生产出高技术含量的产品。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促进产业集群企业间信息交流和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竞争优势。天水市要全面振兴装备制造业提升其竞争力,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是重要途径之一。

二、天水市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的现状

1.企业加强信息化改革,集成应用技术不成熟

天水市被国家列为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用高新技术、数控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品,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主要包括自动控制技术、传感技术、软件技术等。此外生产制造、管理和销售等领域信息技术应用日益广泛。但是大多数企业围绕单项业务,重视单项技术应用,未考虑信息资源共享问题,缺乏专业性强的系统集成平台。企业集成应用技术不成熟,处于初级阶段,如ERP和MIS的应用。企业应用ERP首先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再实施ERP。在MIS方面,只有财务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它系统的使用率较低。

2.生产和制造装备的自动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性化和智能化水平低

天水装备制造企业通过不断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如数控技术、DCS技术等,将生产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部分企业生产装备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如长城开关厂引进板材FMS柔性加工线、弧焊机器人、三维坐标检测仪等装备,铁路电缆厂引进TEL35拉丝挤塑生产线等,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且投入大量资金加强生产技术改造,采用数字化的制造装备大幅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缩短生产周期。但是制造设备精密化、柔性化、智能化水平低,生产信息化除利用先进的技术,要加强控制和规范生产过程,推广精益生产和敏捷制造,使生产更具有人性化、智能化等特点。

3.企业注重技术创新建立科研队伍,复合型人才欠缺

全市装备制造企业95%以上建立了厂办科研开发机构,大部分企业已拥有一支科技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同时联合省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开发实施了一批科研项目,提高了企业自身技术开发能力。但企业人才培训体系难以满足企业信息化发展需要,缺乏复合型人才。装备制造企业要根据自身信息化人才建设的需要,科学制定培养目标,建立一支复合型人才队伍。一方面吸收信息化人才另一方面加强对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智利支持。

4.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低

天水装备制造企业通过改组改造,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一些骨干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拥有较高的知名度,培育发展了市场占有率较高的“长城”电器、“石林”接触器、“星火”机床、“海林”轴承等一批名牌产品和优势产品,但企业的电子商务应用水平较低,未充分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自己的品牌,扩大品牌效应。企业利用互联网开展网络营销,利用互联网的互动性加强和客户间的联系,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网络营销能够对品牌推广活动的有效性提供实时数据,从而提高营销的投资回报率。

三、天水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措施

1.坚持信息化和产业化、工业化融合,努力创新技术

信息技术全面融入装备制造业的各个领域是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前提。信息技术通过在基础设施、制造装备和装备产品等要素中的融合、变革与创新,建立装备制造工业新体系,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如网络、信息安全、标准规范等建设,为信息化提供保障。此外大力应用支撑设计、管理、制造等活动的软件如MIS、CAD、ERP等努力创新技术走信息化、产业化、工业化相融合的道路。

2.强化企业自身管理的信息化

信息技术应用到管理的各个环节是实现装备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基础,企业结合自身的特点,采用ERP取代传统的手工和纸单管理, 实现企业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可以有效提升企业运行效益。ERP是建立在信息技术基础上,以信息化的管理思想为企业决策层及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它可以优化企业人、财、物、产、供、销等资源,实现企业内部信息的集成和共享,使企业流程数字化、精细化和集约化,它将产品开发、生产制造、管理和销售等过程信息集成使企业实现快速反应市场需求。

3.促进企业供应链建立,实现企业间融合

目前企业间的竞争是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天水装备制造业提高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优化供应链,加强企业间的融合。通过优化供应链,加强供应链管理,确保对市场快速反应机制的建立。装备制造企业的上下游企业共享信息、共同协调、风险与利益共担,将信息管理的范围扩大到供应链和客户,将信息化建设与企业业务流程优化、客户服务结合起来考虑,使企业优化了业务流程,提高了经济效益和客户满意度,增强了企业竞争力。

4.政府给予引导和支持

装备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政府可以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通过积极投资满足企业信息化建设需要,对重要信息化技术给予资金援助,制定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实施信息化建设方案。

政府可以提供专业化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方案为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提供技术支撑与保障。专业化信息服务体系可帮助企业实现需求诊断,帮助企业建立结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解决方案,为企业信息化提供需要的软硬件产品和系统集成方案。

参考文献:

[1]宋艳,梁静国,张亚光.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经济师, 2004(6)

[2]杨海成,祁国宁.制造业信息化工程[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

[3].基于企业信息化的企业竞争力研究[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04(3)

[4]宋扬,王晓云.以信息化改造装备制造业的对策研究[J].商业研究, 2005(9)

[5]李莹莹.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设计与运作[D].沈阳工业大学,2012

[6].提高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竞争力[J].商业时代, 2004(3)

[7]汪志.甘肃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重大举措[D].中国化工报, 2004

[8]天水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调研报告.每日甘肃网:.cn.2007

作者简介:

陈烨(1980―),女,汉族,甘肃天水人,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信息管理。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7

0 引言

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制造行业一直都是重中之重。现阶段,国内制造行业内普遍存在经营管理效率低下的现象,制造企业必须要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而信息化是制造企业必须要实施的一条出路。企业利用信息化管理办法可以实现对生产、经营、管理等方面所有环节的完善,并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和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研究信息化应用水平成为企业现在需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制造企业通过对信息化评价的研究可以进行企业所有业务流程的重组工作,并且建立企业整个制度框架和一套完整的企业信息化制度,通过制度的合理指导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

1 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评述

国内外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的研究主要是表现在测评信息软硬件设施方面,但是没有考虑企业的持续发展,因

此缺乏针对制造企业的测评指标相关设计,没有认为企业的信息化能力是企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的一个要素进行研究。

通过研究国外文献得知其信息技术的研究没有根据信息化发展呈现的新特点而重新设计指标,还是停留在早期基础阶段;相关人员设计指标时没能考虑企业的信息化能力,导致评价企业信息化水平时单纯强调了信息化的装备水平却忽略了信息化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

而国内很多关于信息化水平的研究大多是引进国外的研究思路,针对具体指标计算研究了很多方法,却没有综合考虑信息化内外部环境、企业实力、企业技术装备、企业信息化能力等方面,针对知道企业特点而专门设计的信息化评价指标就少之又少。

2 企业信息化评价的现状

国内有的学者在结合考虑了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地位、经济安全等方面研究出了一套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信息评价体系;有的学者充分利用计量经济学中的脉冲响应函数、协作理论等相关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信息化投资价值与绩效评价的定量分析。

以上对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第一,制造业行业中企业从事的业务种类多样,且每个企业都具有自身特性,相互间存在个体差异,而上述研究没有针对不同类别的企业进行分析,是整个制造业信息化水平评价,细分到装备制造行业的信息化评价不够具有针对性;第二,指标权重的准确度不易确定且不够客观;第三,指标计算工作量较大且数据烦琐。

3 企业信息化评价研究的实践意义

第一,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一定程度上指导企业对信息化管理的决策。制造企业的信息化决策需依据科学的信息化水平结果分析,科学的信息化水平评价帮助企业有效改善自身的信息化运行的支持环境、信息化管理及应用现状,并提高企业信息化运行的能力等,帮助企业制定和执行有关信息化的决策。

第二,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升制造企业的管理水平。制造型企业加强对企业管理的改革,通过运用和推进信息化技术,可以帮助企业管理中更有针对性和目标性,提高企业生产、运营、财务、供应链等方面的管理水平和效果。

第三,对信息化水平评价研究能够提高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制造企业通过运行信息化管理能够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水平和市场核心竞争力。

4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

4.1 突变级数法概述

突变级数法是多层次的矛盾分解需要进行评价的目标,通过突变理论和模糊数学结合而成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进行归一公式的推导,并进行目标综合量化的归一计算成一个参数,就是总隶属函数,最后根据总隶属函数数值进行排序和综合分析评价目标的一种方法。此方法与其他评价方法相比综合考虑了各个评价指标的重要程度而没有采取去分析指标权重的方式,进而达到结论合理、科学、客观而又计算简便。

4.2 进行建立突变级数法模型程序

4.2.1 进行多层次结构指标体系的建立工作

装备制造业拥有其他一般制造业所没有的特点是:其一,装备制造业是需要联系供应商订立装备制造相关关键构件的合同,与客户预先订立装备成品的订单,之后再进行设计装备产品、开发、制造、生产、装配、销售、安装调试、维护等阶段的管理;制造模式可以允许单件生产或者小批量产品定制生产;生产的装备成品都广泛应用到电气、液压、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装备制造产品由很多零构件组成,并且组装时较为复杂。

由这些不同于其他制造业的特点可以看出,装备制造业的信息化不能沿用概括而得出的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必须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使用具有独特特点的信息化技术;信息化涉及的内容多;信息化应用从CAD的基础开始进行并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应用效果;ERP、PDM/PLM被广泛推行应用,但应用效果要求需要进一步完善;其信息化基础建设比较扎实但需要进一步升级。

4.2.2 确定指标体系的突变系统类型

尖点突变、燕尾突变与蝴蝶突变系统三个系统是突变体系常用的类型。折叠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仅对应一个分指标;尖点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两个分指标;燕尾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三个分指标;蝴蝶突变系统就是通过一个指标分解成四个分指标。

4.2.3 通过归一公式综合评价

将系统中各控制变量的不同质态转化成同一质态并运用归一公式来获得,如表1:

5 结果分析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评价结果如下:

第一,近些年,无论国有还是民营体制的装备制造企业信息化整体水平都很大的提高,但民营企业相对来讲提高的程度较小,国有企业提高的程度较大,这也符合民营企业对资金投入较少,比较重视系统价格和近期投入回报实效等实际情况。

第二,装备制造业企业无论民营还是国有企业对技术应用、基础设施建设、企业战略决策方面投入信息化管理力度较大,这充分说明了装备制造业将产品开发设计板块作为企业核心;管理应用反映在信息化方面有很大差异,充分说明装备制造业企业各自具有不同且复杂的管理和生产方式;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人事管理、成本资金投入方面有一定的差距。

第三,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在信息化应用水平与管理模式方面不同,水平有很大差异;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和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关于基础设施建设、单元技术应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反映出的水平基本一致,而有关信息系统集成管理应用方面水平相差很大,由此表明集权管理模式的企业集中和统一部署信息化管理,对实施和应用企业信息化执行力较为更强。

6 结语

制造业的信息化管理篇8

[关键词]信息化;机械制造过程;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TH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2-0399-02

Popularizing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Aixia Zhao

(Xian ShaanXi ShaanXi Fast Gear Co.Ltd)

[Abstract]It studies the popularizing and application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i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rocess. The key process includes the present status analysis of the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in the group, the Requirements analysi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s,the popularized and applied processe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rough atypical case, it describes the efforts of the information system, the impor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significance and roles of information system applications.

[Key words]Information; Mechanical manufacturing; Popuplarizing and Application

利用信息化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本文论述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中的推广与应用。

1 机械制造业现状及对信息化的需求

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推广制造信息化技术,但由于生产管理人员较少, 操作人员素质较低、流动性大等因素,机械制造过程的管理复杂且难度大, 同未采用信息化技术的机械制造企业一样, 生产中的数据难以收集,信息分散、不及时、不准确、不共享,导致生产周期加长,客户抱怨增加,库存大量积压, 现金流减少,工作效率低下,生产运作与管理困难。

2 信息化推广应用的途径

推广应用信息化的途径和方法如下:

2.1 制定规划措施与激励政策,全面推动信息化工作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就制定相关政策,统一购置计算机和软件系统提供给试点企业,引导扶持企业开展信息化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建立有效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的运行机制,加大对重点科技创新成果和信息化成果的奖励力度,加快推进全系统信息化工作,引导和促进企业多出成果多产效益。

2.2 组织教育培训与沟通交流,不断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

开展信息化工作,人才是关键,重视专业技术人才培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所属企业领导、技术人员和骨干进行集中式信息化培训。邀请信息化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专业辅导,还多次组织召开信息化现场经验交流会,组织实施示范工程,用卓有成效的事实及生动的典型案例引导和增强企业应用信息化的热情与活力,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2.3 培养典型,示范引导,以点带面,加快信息化实施应用进程

在机械制造企业推广信息化,需要研究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特点,探索信息化的应用经验,树立应用典型,才能少走弯路,更好地推广应用并达到预期效果。经过多年的努力和摸索,坚持将信息化应用于制造过程,取得了宝贵经验和可喜的成果。及时将典型的经验总结出来,供其他机械制造企业借鉴,有效带动集团所有机械制造企业信息化水平的普遍提升。

3 示范企业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化技术应用实例

3.1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功能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各功能模块如图1所示,主要功能描述如下: (1)基础数据。基础数据是整个信息系统设计、开发与使用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它的准确与否对系统的可靠性起着决定作用。(2)订单管理。订单管理主要包括订单录入和订单审核,它们是整个系统流程的起始点。这两个界面通过/ 提交0和/审核未通过0两个按钮衔接起来。(3)生产计划管理。生产计划管理包括月生产计划管理、急件计划管理和周生产计划管理。它们操作的对象都是订单或预测,而且必须是已审核通过的订单或预测。(4)采购管理。采购管理主要包括月采购计划管理和其他件采购计划管理。计划制定可根据有关信息自动生成, 经审核的计划按供应商分解成采购订单,提交给不同的供应商。(5)库存管理。库存管理中的仓库事务定义表示仓库涉及的所有事务的定义,其中标准事务类型是系统自带的,是用户不可修改的事务;自定义事务类型为用户自己定义的仓库事务。(6)车间生产管理。车间生产管理的目的是使车间生产正常、有序地运行,其主要功能包括车间作业计划管理、领料单及其他领料单维护、工序报完工管理、装配报完工管理及车间在制品库存管理。(7)质量管理。包括质量文档、质量计划、质量器具、不合格品处理、质检人员管理共5个模块。(8)工具管理。功能包括工具档案、工具采购和工具领用管理3个部分。(9)设备管理。设备管理包括设备资产、设备维护、设备维护人员管理3个部分。(10)查询与报表。主要包括数据的查询与统计分析。该模块极大地方便了企业领导了解掌握企业各方面的信息。(11)系统管理。系统管理模块是整个系统的控制中心,为整个系统提供安全保障,保证系统数据的安全性。

3.2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实施应用过程

如图2所示,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 一般是先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系统要实现的目标,然后进行软件选型和客户化。该信息系统是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上,经过客户化过程而形成的。客户化是建立在对企业需求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的。在客户化过程中,系统开发者与企业之间进行多次沟通和交流,结合企业实际进行二次开发。这是信息化推广应用的前提和基础,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然后是培训,培训需要阐述清楚信息系统的功能和作用, 教会操作者熟练应用该系统。最后是建立新的管理制度,如何时应该录入信息、何时应该提交信息、何时应该处理信息等, 做出明确规定,保证信息系统能正常、有效工作。

4 总结

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在示范企业推广应用后,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更有效的是采用机械制造过程管理信息系统后,使企业实现信息实时共享,迅速跟踪企业内外环境的变化,并做出正确的决策。企业的生产计划、物料供应、车间作业有机地集成起来,物料信息也相互协调,进而使物流信息与物流信息所体现的资金流信息有机集成,使企业管理人员从繁重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大幅度提高企业运作效率,对市场能够作出快速响应,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 吉智军,杜迎辉.浅谈中小型轴承企业ERP的实施[J].轴承,2003(6): 44-46.

[2] 朱冠舟.洛轴集团的ERP应用[J].企业管理,2001(5):94-95.

上一篇:精神文化的建设范文 下一篇:对半导体的认识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