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管理制度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4:04

制造业管理制度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1

(一)核算目标的对象不清晰

机械制造加工业进行成本核算,主要针对的是产品生产销售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费用,而企业所需的成本核算要为未来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管理层需要借助对市场变化情况的具体分析对机械制造加工成本进行决策,所以,必须对成本核算的目标及对象进行明确。实际的运营过程中,机械制造加工业并未严格按照成本核算的要求进行核算管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多元化经营和生产,但通过对成本核算的简化,对不同产品进行统一的成本核算,导致其核算目标不够清晰,没有突出重点问题。细节上看,企业的成本差异暴露无遗,如不及时对其进行处理和控制,就会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对此,机械制造加工行业应重视核算目标不清晰这一重要漏洞,否则加工成本的准确性就会出现严重问题。

(二)成本核算管理标准不科学

核算标准的科学合理是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经济效益有效提升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对成本预算标准及执行标准进行明确划分与合理分配,建立合理的成本核算管理标准,才能促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有效开展。我国尚且缺乏统一的成本核算标准,多数企业笼统分类核算对象并进行成本核算,未形成统一的核算标准,且无法分出制造费用中的明晰项,最终导致成本核算出现差异。另外,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成本核算工作的严谨性与程序性很强,但部分工作人员为了谋取私利使成本核算职能逐渐弱化,造成了核算管理的漏洞与误差,最终的成本核算也缺乏准确性,对企业发展规划及策略决定产生严重影响。

(三)成本核算方法不科学

成本核算方法直接决定了成本核算的最终结果,大多数机械制造加工企业所运用的核算方法本身就存在问题,影响成本核算结果出现偏差。例如对产品的生产费用进行计算时,将其分配到直接与间接费用当中,而成本分工的明细化及专业化日益突出,在生产组织管理过程中,多数企业需要与其他企业共同对零件进行购买,受生产模式的影响,简单的对生产成本费用进行计算是不可行的,同时产品成本分摊也不能简单化。所以,计算分摊核算时,需要依据原始票据进行成本核算。而企业生产过程中,与其他企业合作购买的原材料所需的原始依据并不完备,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产品完工前的真空期。在没有完整发票的情况下,企业对材料的采购及加工费用进行成本核算就变得十分困难。同时虚高利润现象的出现严重影响企业的长期发展,直接影响着企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

二、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的有效措施

(一)建立信息管理平台

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对ERP系进行建立,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提供管理平台,便于企业决策层及员工对决策运行手段的运用。对ERP现代化信息管理平台进行建立,进一步整合企业采购、经营、生产、物流等系统数据,对信息交流进行加强,以促使决策力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如变更合同时,采购部门获知变更信息及时,对采购计划进行更改,使库存积压物资的利用更为合理;生产部门对生产工艺进行变更,使排产工序得以进一步优化;财务部门对资金进行合理安排,避免了资金占用等严重问题的发生。此外,及时进行成本管控,对实际成本与预算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措施解决不合理现象与管理漏洞。如下发排产工序后,车间对生产人员的工作量进行安排,一些简单产品安排在大设备上进行生产,就会出现工时成本偏离预算的漏洞和问题。此时管理人员依据ERP系统及时发现这一问题,并积极作出制止行为可有效促使生产及管理成本的降低。

(二)进一步确定成本核算的对象

机械制造加工业成本核算管理工作比较复杂,由于核算方法的不合理,机械制造加工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往往以一刀切的方式进行工作管理,忽略了不同核算对象的固有差异,这就影响了成本核算的精确行,机械制造加工业的成本水平也就得不到准确衡量,容易出现成本核算偏低、偏高的问题,严重影响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与壮大。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工作时,必须对不同核算对象之间的固有差异进行明确,如明确制造成本与人工成本产生的不同差异,在成本核算的过程中,对具体的对象进行成本核算,以符合对象的原则对科学的成本核算方法进行制定,并进一步促使核算管理的加强,针对不同的核算对象运用不同的核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管理。这样一来,特定核算对象都匹配有对应的成本核算方法,且每一种核算方法都能对特定的核算对象进行准确衡量。从而有利于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管理,使机械制造加工企业的发展更为稳定。

(三)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与完善

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在生产和运用过程中,产生的各项成本的性质各异、种类繁多,针对不同性质和类别的成本核算项目,必须确保运用统一的核算标准或依据进行成本核算,这样各项成本的核算依据标准才能准确衡量不同项目的成本费用。对此,成本核算管理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对健全的成本核算制度及标准进行建立,同时确保核算标准的简便性与合理性。其中,核算标准的合理性是指每项成本核算的标准能够充当核算标尺成为相应成本对象的核算依据,其标准对相应成本对象的度量必须科学及合理;如每小时支付的平均工资可以被当作为人工成本的核算标准。核算标准的简便性是指所制定及运用的成本核算标准必须简单易懂;如成本核算标准比较繁杂,就会给成本核算工作带来许多麻烦,不利于核算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在进行成本核算标准的建立过程中,必须确保标准的简便与合理,这样核算人员在才容易理解和执行。

(四)合理运用成本计算方法

成本核算通过成本计算进行工作处理,其计算方法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成本核算结果的准确与科学。所以,企业应当对科学合理的成本计算方法进行选择,实事求是的开展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如将企业外包成本分摊成产品的人工费用是不合理的,运用这种计算方法进行成本核算容易影响机械制造加工行业成本核算的准确性。要科学合理的进行成本核算,就必须将外包成本归于生产所产生的成本费用,而不能作为人工费用进行核算。又如以支出原始凭证作为成本计算的重要依据,而机械制造加工企业又无法及时获得已支出的原始凭证,已支出却未获得原始凭证的情况下,这些支出往往不会被纳入成本进行计算,这就违背了成本核算的客观与严谨,致使成本计算出现错误和遗漏,导致账面成本偏低,影响企业高估利润。对此,企业在成本核算工作中,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及时将已经产生的支出纳入到成本中进行计算,从而不断提升成本核算的有效性与准确性。

三、结束语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2

论文关键词:项目管理,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制造企业

1.引言

自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在部分重点建筑项目中运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经过20多年在我国各行业中的推广运用,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已成为维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纽带。制造企业作为一个复杂的非线性大系统,内部流动着劳务流、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等资源,企业通过运用项目管理技术能有效地使用上述各项资源的流动将企业中的各个管理运作环节连接起来,使企业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发挥系统效应,从而提高企业在整个制造行业中的影响力,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为测量、比较和改进企业项目管理能力的工具,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已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而制造企业目前也急需找到一种方法来对其自身项目管理实施的好坏、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进行评价,从而找出不足并进行持续改善,以获得项目管理过程的不断改进和项目管理能力的持续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研究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在制造企业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对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充实和改善其项目管理的能力,提高项目的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2.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基本原理

2.1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概念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ProjectManagementMaturityModel,简称PM3)最早起源于国际项目管理协会成员国北欧和澳大利亚等一些国家,它们用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来研究和规划项目型社区(如高新技术企业聚集的地方)以及项目型社会。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指的是一种项目管理评价方法,美国项目管理学会将其定义为“评估组织通过管理单个项目和组合项目来实施自己战略目标的能力的一种方法,也是帮助组织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工具。”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项目管理能力的一种度量指标,是企业项目管理过程改进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衡量组织按照预订目标和现有的条件成功地、可靠地实施项目的能力,而对项目管理能力进行度量的最终目的在于不断提升这种能力。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是一整套科学的体系和方法,用于表征一个组织项目管理能力从低级向高级发展、项目实施的成功率不断提高的过程。

2.2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的等级

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通过建立不同级别的成熟度等级来表示项目管理的成熟度水平,以此来衡量项目管理过程的有效性和成熟程度。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指的是组织的项目管理水平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几个具有明确定义的代表项目管理过程能力成熟度的平台,在基于项目管理的基础上一般分为五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混乱级、简单级、规范级、精益级和战略级。其中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代表组织的项目管理能力的一个等级,每一个成熟度等级都为管理过程持续改进提供了一个平台。而且,每一个等级包含了一个过程目标,当目标满足时,能使项目管理过程的一个重要成分稳定,从而建立起了项目管理过程中一个不同的成分,使组织的管理能力得以提高,因此,企业项目管理成熟度不断升级的过程也就是其项目管理水平逐步积累的过程。表1列出了各个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的特征以及在每个等级中组织应该解决的主要问题。

表1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

等级

特征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战略级

1.企业项目化管理

2.项目管理战略规划

保持优化

2.精益级

项目管理过程得到量化的理解与控制

1.项目战略管理

2.问题分析与预防

3.规范级

1.项目管理过程得到定义与集成,并形成制度。

2.项目管理过程得到很好的理解,并在项目实施中得到遵循。

1.过程测量

2.过程分析

3.量化分析

2.简单级

1.项目管理受到重视

2.以往成功的经验可重复

3.过程可能依赖个人

1.培训、测试与评审

2.规范项目管理过程

1.混乱级

1.过程不正规

2.个别的过程混乱,不可预测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3

一、加强服务型登记管理机关建设。提升服务水平

企业登记管理机关要按照“转变职能、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做到“两规范、两提高”,即规范登记行为,规范市场主体,提高服务水平,提高管理效能。

(一)建立透明、便捷、高效的市场准入服务体系

一是完善服务措施。逐步完善登记网站的服务功能,要利用网站实行政务公开,提供登记文书表格下载,积极探索网上咨询和网上名称查询服务,推进网上名称核准和登记材料预审、网上年检预审。登记业务量大的机关,为避免排队等候的现象,要积极探索预约服务方式。要总结、推广企业登记互联审批制度,方便企业申请。二是进一步规范登记行为。要严格执行法定条件和程序,按照统一的登记标准、登记程序和登记要求,确保登记工作依法、规范、高效。同时,要加强信息化建议,全面建立企业登记电子自动化系统,进一步完善企业登记管理软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登记管理的智能化程度,规范登记行为。三是加强企业登记“窗口”建设。要认真落实一次告知、当场登记、首办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等制度。在总结上海市实行企业注册官试点的基础上,选择部分省市开展企业注册行政执法类公务员试点工作,其他地方要全面实施一审一核制度。要热忱服务。讲究工作方式方法。注意防范和化解矛盾,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开发使用企业登记服务质量评价系统,加强绩效考核、行政监察和社会监督,并逐步在全系统推广,促进服务质量和效能提高。

(二)认真履行登记管理职能,积极促进改革发展

一是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要积极支持企业向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发展,大力支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引导和支持企业向高新技术产业区、经济开发区、工业园区聚集,发展产业聚集群,构建优势产业链,培育一批主业突出、技术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大集团。要充分利用掌握企业基本信息的优势,针对企业的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加强综合分析,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支持,引导企业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产业结构。积极配合有关部门依法做好调整、关闭产能过剩、技术落后、破坏资源、污染环境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企业的工作,依法办理变更登记、注销登记或者吊销营业执照。二是积极支持公有制经济改组改制。当前,国有资本调整和企业重组步伐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邮政体制改革、电力体制改革、铁路体制改革等正在稳步推进,各级企业登记管理机关要采取事前介入、主动指导,及时解决登记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做好相关登记工作,积极支持企业实施股份制改造、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和组建企业集团,增强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积极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针对不同区域的优势和特点,加强企业登记管理工作的分层分类指导,扶持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产业、优势产业和龙头企业,发挥城镇和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引导发展分工合理、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行业和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四是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的力度。继续参与整治非法拼组装汽车、整治煤矿、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爆器材、违法排污、油气田及输油管道生产治安秩序等专项行动,依法查处违法行为。促进安全生产。要加强对提交虚假材料、虚报注册资本、虚假出资、抽逃出资行为的查处,进一步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二、深化监管制度创新,提高执法效能

诚信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体系建设,深化监管制度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整合工商职能,实现对市场主体准入行为、经营行为和退出行为的全过程监管,提高执法效能。

(一)实现全国联网工作目标

根据“金信工程”建设五年工作目标,2007年底要实现全国联网。要在全国联网的基础上,建立全国企业数据中心,为建立国家企业法入库打好基础。

(二)完善企业信用标准

一是结合修订后的《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以及新制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修订企业信用数据标准。二是将重点、热点行业纳入企业信用分类监管系统。调整企业信用分类标准。

(三)狠抓数据质量建设

一是切实加强领导。数据质量直接关系到联网应用的效果,要进一步提高对数据质量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采取过硬措施,强化数据质量建设,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完整。二是加强数据质量规范。要规范数据录入,从源头上保证数据质量。按照“一数一源”的原则,加强各业务系统之间的关联性,避免不同的职能机构重复录入导致数据出现差错。要建立健全数据采集、更新和维护制度,完善数据传输、应用、联网管理制度。三是进一步充实企业信用数据。在补充、完善企业登记管理信息的基础上,将涉及工商行政管理各方面的行政执法信息统一纳入企业信用监管系统,使之全面反映企业在工商行政管理各项工作中的信用状况,推进整合职能。四是建立数据质量责任制度,加强数据质量的督促检查。建立总局与联网单位之间数据检查、纠错、查漏补缺的管理机制,加强对联网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及时解决共享数据中存在的问题。

(四)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一是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与专项整治有机结合起来,加强对重点、热点行业的监管,结合专项整治,建立对煤矿、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生产经营等重点、热点行业的长效监管机制。二是将企业信用分类监管与企业属地监管、网格化管理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工商所的职能作用。加强日常监管。三是积极推进联网应用工作,加强协调配合,利用共享数据加强企业登记审查和监管,建立横向互通、上下互动的全系统跨区域联合监管机制。

(五)推进与有关部门信息共享

继续推进工商与税务、海关、质检等有关部门的企业基础信息共享,逐步扩大信息共享的部门,充分发挥工商部门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

三、健全企业登记管理制度。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

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认真研究登记管理中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完善立法予以规范和解决。是创造公平公正的市场准入环境的重要途径。要进一步加强企业登记管理的立法工作,保障市场主体准入的法律地位平等、规则公平、标准统一、机会均等、退出市场有序。

(一)积极参与《商事登记法》的立法工作

《商事登记法》已列入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为积极配合《商事登记法》的立法工作。重点加强两方面研究论证:一是研究如何建立统一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问题,二是市场主体退出及后续监管问题。

(二)研究制定企业登记管理的配套规定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8127(2016)01-0061-03

水利行业在新的发展阶段,后勤管理面临资产增加、管理队伍壮大等方面的压力,因此在制度体系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协调和沟通,形成完善的后勤综合管理制度体系,为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后勤制度管理与制度建设要紧密结合在一起,在二者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局面,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各项工作的全面优化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行业发展的实际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节约型后勤制度体系建设,为后勤的全方位管理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基本思想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意识要进一步加强

水利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不重视后勤管理的问题,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面临更多的挑战,节约型后勤管理制度建设对整个水利行业的全面发展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思想意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后勤制度管理水平,为后勤制度的全面优化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制度建设与整体管理意识提高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从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水平,为制度的全面优化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1]19-20。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办公资产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的配置标准出发,确保各项资产配置能够符合水利行业发展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全方位资产配置水平,为资产的全面优化和综合管理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积极稳妥的提高水利行业的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全面构建制度管理体系营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科学化与健全管理机制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模式在新的市场环境需进一步优化,确保各项后勤管理模式更加科学合理,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水平。在不同的后勤管理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为制度体系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材料,后勤管理机制建设与后勤管理模式创新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良好的后勤管理战略,为后勤管理的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总结经验,在管理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管理制度,全面消除管理中的漏洞,为完善各项后勤管理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后勤管理要从节约型后勤管理的总体思想出发,确保后勤管理能够符合管理合同的要求,积极稳妥地提高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制度的全面优化提高良好的平台。

(三)解决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落后的局面

水利行业在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通过优化各种管理方案,提高管理手段的整体水平,通过科技手段把各种后勤先进管理理念融入到具体工作中,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的优化和综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面临水利行业庞大的后勤软硬件环境,必须从综合管理角度出发,管理手段需不断的改进,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平行业的后勤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手段只有不断地优化才能适应后勤管理科学性、先进性、精细性的要求。从不同的后勤管理制度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各项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策略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队伍管理、软件管理、基建管理等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在管理机制优化的过程中要坚持节约型原则,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水利行业在整个制度体系建设管理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思路出发,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综合管理机制建设,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质量和效率。

(一)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要加强组织管理,增强节约意识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组织管理,全面增强节约管理意识,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制度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地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增强节约意识,从大局意识出发积极稳妥地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发展水平,为水利行业各项工作的优化营造良好的条件,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效率。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后勤管理网络体系建设出发,确保各项管理体系建设能够符合监督管理的要求,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综合管理和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条件。在水利行业多层次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战略管理出发,提高水利行业的后勤管理质量,为后勤管理质量体系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水利后勤管理体系建设中要不断优化管理模式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管理模式,积极稳妥地进行管理机制建设,为后勤各项管理制度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理顺各种资产,对各种资源进行全面的优化,提高资源的优化控制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水利设施、房产、办公设备、水电设备等资源控制管理出发,确保水利行业各项资源管理能够符合后勤管理的要求。从战略高度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和水平。

(三)构建科学合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提高综合管理效益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管理效益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水平,为后勤综合管理机制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节约型后勤管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出发,全面提高水利行业后勤管理质量。水利行业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制度设计的细节入手,根据资源消耗的管理办法采取有效的管理策略,提高后勤节能化管理水平,为后勤合理管理和制度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氛围。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建设的过程中要从构建管理制度体系入手,全面提高水利行业的管理效益,为水利行业各项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环境。水利行业在科学规划后勤管理机制的过程中要全面布局,对各项管理模式要进行全面的分析,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方位后勤管理,确保后勤管理能够在管理制度框架内发挥积极的作用。水利行业在新环境下面临发展的机遇,需要从不同的管理框架入手,积极稳妥地实现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控制管理水平,为水利行业的全面后勤管理模式创新创造积极有利的条件。数字化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后勤管理步入高水平的重要条件,需要从后勤管理的重要支撑建设出发,全面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提高水利后勤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先进的管理机制建设,积极稳妥地进行后勤管理优化,实现对后勤的全面战略化管理,提高后勤管理战略化水平,实现对水利行业后勤的全面优化管理。

三、结语

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要从资源管理的标准出发,全面推进各项水利管理机制建设,为水利后勤管理机制的全面创新营造良好的氛围,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战略管理,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管理水平。后勤管理的过程中要从资产管理的基本战略出发,从不同的角度降低各种资产的维护成本,为资产的科学利用和综合性管理创造积极的条件。数字化水利行业后勤管理体系建设是整个后勤水平提升的基础,在新形势下后勤管理要抓住机遇,全面利用各种科技手段,为后勤管理各项工作的全面改进创造积极的环境,实现对水利行业的全面优化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优化的过程中要从管理机制建设出发,通过全面协调确保各项管理制度能够有效的落实。通过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形成良好的后勤协调管理机制,提高后勤的全面控制和综合管理水平,为后勤管理工作步入一个新的台阶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要从不同的后勤管理模式出发,对各种后勤管理要坚持总体战略,积极稳妥的进行水利行业的模式创新和全面优化,提高水利行业的综合性战略管理水平,为其综合性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的条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不同的管理战略出发,积极稳妥的对各项管理模式进行创新,实现对后勤管理的全方位控制,水利行业后勤管理制度体系建设要从节约型管理模式出发,全面推动后勤各项管理制度建设,为后勤管理全面创新和综合模式优化营造良好的氛围。

参考文献:

[1]杜红霞.浅析高校后勤社会化面临的困境及出路[J].长沙大学学报,2013(04).

[2]陈国凤,庄栋良,李进西.高校后勤社会化过渡阶段探讨[J].中国高校后勤研究,2013(01).

[3]王凤珍.ISO9000标准框架下的高校后勤质量管理体系[J].高校后勤研究,2014(01).

[4]孙德权.论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选择及要求[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S1).

[5]石贤光.基于引力模型的中原城市群空间范围界定[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13(06).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机械制造;内部控制;解决途径

一、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的建设,机械制造业已经逐步形成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目前中国在机械制造业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与先进发达国家机械制造业还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我们还不是制造强国。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现代管理的技术来提高我国机械制造业企业管理水平。

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中国机械制造业发展趋势已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价格低、产品质量高、交货时间快、售后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管理手段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所以我国机械制造企业的内部管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二、如今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普遍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意识差

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大多内部控制意识比较薄弱,大多数中国机械制造企业都是重视企业的生产和开发,基本上不重视内控制度,轻视内部控制的现象在我国普遍存在。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管理机构都比较简单所造成的,企业经营权和管理权高度集中,但是随着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和扩大,这种管理结构不再能够满足企业,导致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加强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

2.管理结构过于简单

大多数中国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结构都比较简单,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大,企业还会延续初期的直线式横向管理层划分模式,所有管理和监督职能还是都归领导所有,或者纵向管理层次划分过多,导致领导管理职能也不清晰,员工权责划分不明确,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制度及其混乱,生产效率明显下降。这种内控混乱的产生是由于企业的管理没有随着企业的发展进行相应的调整,始终延续企业初期的管理模式,使得企业生产和管理不再能够相互协调,最终直接导致机械制造企业内部的生产效率下降,员工生产积极性降低,所以机械制造企业内控管理显得尤为重要,企业管理应当具有严格的职能和权责划分,减小纵向管理的划分,这样才可确保企业在清晰的管理下进行有序的生产制造。

3.内部会计制度的失效

大多数机械制造小型企业,会计制度根本就不完善,没有审查精算和财务监制的过程,只有简单的财务核算,对于财务支出基本是财务人员听从领导的安排,一个萝卜一个坑的原则,核算系统失效或不完善,使得企业财务流通混乱,对于财务的流动方向也不够明确,导致了财务流动的不集中,使得企业抗风险的能力较弱,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建立完善的会计审查和核算体系。从而使得企业内控力度加强,进而提升企业的内控效率,只有内控效率的提升才能使得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提高,因为一个企业的生产效率才是机械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西方内控制度的对比

西方国家的机械制造企业的内控制度已经是很完善的,主要是西方传统以法律和规章进行内控制度的管理。所以西方内控管理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计划,以保证管理条例和职能权责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管理的标准和责任的划分。

与西方国家对比,我国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所以导致企业忽略制度的重要意义。所以导致企业管理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导致机械制造企业的效率低,生产没有计划。

四、结语

一个机械制造企业的生产效率是制造企业的立命根本,只有良好的生产才会在如今的社会经济体系下进行又好又快的发展,然而要想机械制造企业具有良好的生产效率,机械制造企业的内控制度建设就显得非常重要。以上重点分析了我国机械制造业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能够给予有关人士帮助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刘晓虎,浅析机械制造业现状和发展趋势[J];机电信息;2010年12期

[2]孙德志,我国先进制造技术发展趋势[J];吉林农业;2010年05期

[3]何军,中国工业企业生产效率随机前沿模型分析[J];科技资讯;2010年10期

[4]夏牧,论先进机械制造技术模式发展[J];现代商业;2008年08期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6

存货作为企业一种特殊类别资产,是企业在运营中必须投入的资产,但是并不会为企业带来任何经济效益,是企业全部资产中流动性最差的部门。想要保证企业存货比例合理,就需要保证存货成本及存货效益相平衡,一旦出现偏差情况,企业就会出现存货风险,进而对企业正常运营造成影响。所以,提高企业存货风险管理,对企业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进行分析研究,首先对存货风险管理进行研究,了解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上面存在的漏洞,进而提出针对性意见,希望能够有效推动机械制造业发展建设。

关键词:

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

前言:

机械制造业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在对国家综合国力及创造力衡量上面,经常通过机械制造业发展情况进行判断。由此可知,机械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建设中的地位,机械制造业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经济效益,就必须提高自身成本管理水平,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存货风险管理。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质量,直接绝对机械制造业资金运作情况,保证存货资金占用合理,进而推动机械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建设。

一、存货风险管理

存货是企业在产品生产及获取经济利润过程中的基础条件,在企业资产内占据较大比例,存货管理质量,将直接决定企业生产运营情况,同时和企业资金流动效率之间也有着紧密关联。企业资产在流动过程中,存货所占据的资产比例较高,存货在存放过程中会有减值的可能,导致存货价值不断下降。与此同时,存货最为主要的特点就是占用企业资产,企业资产周转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在经营建设过程中,最为主要的内容就是现金流,资产周转一旦出现危险,企业生存就受到影响。著名经济学家布鲁斯曾经说过,企业生存决策在制定过程中,主要为扩充生产能力。所以,存货风险在企业财务管理上具有重要作用。企业之所以会拥有存货是由于要保证企业生产产品销售需求,同时出于销售价格层面考虑。产品在零售销售上价格一般较为昂贵,要是采取成批购买价格会更加低廉。但企业存货数量一旦较多,就会占用企业较多资金,同时还会增加企业在存贮方面投入的经济成本。所以,存货风险管理工作在开展中,主要就是调节存货数量及效益之间的平衡,进而充分发挥出存货作用。存货属于流动资产,所占据的比例一定较高。

二、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主要风险

1.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

机械制造业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所具有的存货数量较高,部分存货在进入到机械制造业企业之后,存货位置没有得到有效规划,基本上属于随意摆放,存货放置十分混乱,甚至还出现存货相对覆盖情况,进而造成机械制造业企业在存货保管及盘点上面难度较高。与此同时,机械制造业企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存货盘点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机械制造业并不进行存货分类管理。正常情况下,机械制造业企业财务部门只在月底才会对部分存货进行盘点清理,进而造成机械制造业存货得不到有效清理盘点,存货数据丢失情况十分严重。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人员对盘点工作重视程度十分低下,基本上属于敷衍了事。

2.技术更新对存货风险管理的影响

机械制造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大型机械制造业,产品更新换代周期较短,机械制造业市场需求变化速度较高。正是由于机械制造业发展建设及市场情况特征,机械制造业在进行存货风险管理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技术更新的影响,容易造成机械制造业企业出现库存积压情况,存货周转效率大幅度下降,对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工作开展造成严重影响。

3.缺乏合适存货信息管理系统

机械制造业在开展存货信息管理过程中,所应用的系统主要为财务部门所应用的U8系统,该系统仅仅在少数几个部门内可以应用,同时不同部门权限存在差别。除了财务部门之外,其它部门应用该系统主要目的是能够进行查看及录入。机械制造业企业在进行存货风险管理过程中,需要按照采购计划、库存信息等数据,和有关部门之间进行信息共享,信息共享速度较为缓慢,根本无法满足机械制造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实际需求,对机械制造业内部信息沟通造成严重影响。

三、怎样对存货风险进行管理

1.存货采购控制措施

存货采购控制过程中,主要受到人为因素影响。存货管理过程中,最为主要环节为采购。首先,存货管理人员在进行管理过程中,需要具有良好专业素质,对机械制造业企业工艺流程及设备运行情况十分了解,进而调控好设备消耗及生产消耗之间的矛盾,为存货采购制定完善采购计划。与此同时,对存货采购行为进行规范,最大程度提高采购存货透明度,遵循节约准则。采购人员在进行采购过程中,还需要对供货商销售价格进行实时性了解,对不同供货商进行对比分析,用最低采购价格采购质量最佳的产品。此外,有关人员在填写采购单据过程中,必须认真仔细填写,对采购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真正做到无错误及无遗漏。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够保证机械制造业企业顺利完成生产,还能够有效对机械制造业企业在采购方面的成本进行掌控,提高企业资产周转率。

2.构建信息化存货风险管理系统

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现代化发展建设必然趋势,同时信息化程度能够体现出企业发展速度,对企业操作流程及运营成果具有直接性影响。机械制造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之后,能够按照市场变化需求做出针对性反映,有效提升机械制造业业务落实效率,让机械制造业企业能够在市场内获取先机,提高自身在市场内占有率。通过信息化内部管理,能够有效推动企业透明化水平,进而推动企业公平公正发展,降低人为因素对存货风险管理所造成的影响。如果做到这样,不仅仅能够躲避风险,同时还能够降低人力需求,为机械制造业发展建设提供良好发展空间,推动机械制造业健康发展建设。

3.增加不同部门之间沟通交流

在机械制造业企业自身运行需求情况下,合理对存货数量进行判断,不仅仅能够应对机械制造业市场发展实际需求,及时填补存货,还能够提高机械制造业企业在市场内竞争力。按照机械制造业存货实际数额,同时结合机械制造业存货资金变化情况,对机械制造业存货数量进行调节,在保证机械制造业市场发展需求情况下,降低存货在企业所占据的比例。

四、结论

简而言之,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不应该停留在表面管理制度上面,而是从多个方面开展存货风险管理工作,进而有效提高存货风险管理质量及效率,为存货风险管理制定合理应急方案,规范机械制造业存货风险管理流程。

参考文献:

[1]范宝营.企业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存货风险管理机制研究[J].煤炭工程,2014,01:144-145+148.

[2]葛建军.企业存货风险管理探析———以Y公司为例[J].国际商务财会,2014,05:30-33.

[3]许璟旻.企业存货风险管理[J].商场现代化,2010,14:31.

[4]楼静燕.存货风险管理探索[J].现代商业,2010,17:105.

[5]王娟,章青云,杨晶.特钢企业存货风险管理探析[J].冶金财会,2010,07:46-47.

[6]毕建蕾.企业存货风险管理探究[J].商,2015,28:4.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制造企业;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1

制造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实体类型,制造企业通过生产制造,实现其价值增值与持续发展。在当前制造企业发展过程中,内部控制与财务管理已然成为制造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手段,是制造企业稳健持续发展的基础与根基。基于此,制造企业应在充分认识与掌握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加强风险控制,实现企业的持续稳健发展。

一、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概述

1.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概述

内部控制是近年来企业管理提升的主要措施,制造企业作为内部控制普遍适用的企业范畴,内部控制理论在制造企业尤为具有指导意义。内部控制的五个要素,即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内部沟通、监督评价,是制造企业进行内部控制建设的主要抓手,通过制造企业治理架构的搭建,与内外部环境的建设,对制造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对于关键控制点与一般控制点进行控制活动建设,建立一级与二级控制措施,以沟通实现控制活动的推进,最后通过评价监督,实现内部控制的持续提升。

2.制造企业财务风险概述

财务风险是所有企业管理中固然存在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主要来源于企业的负债经营,包括举借银行贷款、应付各类经营款项等,由于负债的形成,企业需在固定时间支付资金,而如果资金不能及时支付,将造成制造企业面临被的风险,同时也有可能导致制造企业破产。因此,财务风险对于制造企业而言是相当关键的风险,这也是资金称之为企业血液的原因所在。

3.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的管理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是贯穿企业全部流程的系统化管理措施,财务风险管理则是制造企业进行风险管理的主要出发点与落脚点。内部控制覆盖全局,目的在于控制风险,提高效率;而财务风险管理是制造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基础,是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的主要内容。因此,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是制造企业提升管理能力与水平的重要抓手,二者相辅相成,需要制造企业协同发挥两者的作用,实现制造企业稳健持续发展。

二、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尚需完善

内部控制在当前的发展环境下,制造企业已有较为全面的认知与实施案例,但内部控制在制造企业的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不断完善。如有的制造企业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企业一把手对内部控制建设放任自流,使得内部控制建设的效率与效果不如人意。也有的制造企业虽然建立了厚厚的一本内部控制手册,但内部控制手册建成之日,即是内部控制实施的终结之日,使得内部控制建设止步于手册建立。还有的制造企业在流程梳理和风险控制方面,分析自身情况少,照搬照抄得多,使得内部控制建设与自身实际情况相差甚远。

2.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尚需改进

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贯穿于资金融Y与资金营运管理之中,当然投资决策的失误也是制造企业资金风险产生的来源之一,但投资涉及的财务专业性较少。这里着重说明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在融资与营运管理中的财务风险管理问题。有的制造企业在融资中缺乏预算管理或是预算的准确性较低,使得融资管理缺乏前瞻性,往往到了用钱时才知前期准备的重要性,造成制造企业用资难以及时到位,效率较低。也有的制造企业在资金的营运管理方面没有引起重视,如在最优库存管理方面缺失,仍由生产车间提需求,造成存货积压较为严重,资金占用造成无谓的成本支出。

3.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协同作用需进一步发挥

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很多都与财务风险管理相辅相成,如财务预算管理、采购管理、销售管理、生产管理等等,都涉及制造企业财务资金管理,进而影响财务风险管理。同时,财务风险管理亦将促进内部控制建设。在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实践中,其协同作用发挥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制造企业将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割裂,自成体系,制度重叠较多,容易造成混乱。也有的制造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制定较为复杂的流程,没有将内部控制的相关原则考虑进去,使得管理效率与质量难以同步提高。

三、加强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措施

1.持续完善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

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是制造企业提升管理的当务之急,制造企业应从治理结构入手,建立现代公司治理,构建三会一层的管理模式,创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机制,进而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挂帅实施,对制造企业涉及的采购、制造、销售、售后等流程细致梳理,识别相关风险点,并制定措施,防范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实现企业的高效运营管理,促进制造企业的转型发展。

2.持续改进制造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提升

财务风险管理涉及制造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需要制造企业加强风险点识别与管理。制造企业应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将制造企业涉及的各项经济事务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提前筹划资金,形成事前事中事后的全周期管理与控制。同时,制造企业对于财务风险应建立应急处置机制与制度,对于发现的问题有效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制造企业损失。

3.持续发挥制造企业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协同作用

制造业管理制度篇8

关键词: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F4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0-00-01

一个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基础往往都是制造业。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制造业上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甚至被全世界公认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工厂”之一。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在制造业上我国与美国、日本及德国相比,还仅仅只是一个制造业大国,与并不具备制造业强国的资格。当前,我国制造企业在业绩水平上普遍呈现出偏下的状态,在自主创新与管理方式上还存在很多不足。熟话说,创新是企业生命力与活力的源泉。目前,制造业正处于经济全球化及国际化竞争的背景之下,中国制造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持久的优势不被淘汰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其中,制造企业在管理方面的创新尤其重要。随着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全球在经济一体化的步伐上也以更快的方式向前迈进,我国制造业在竞争局势上已经进入白热化的状态,复杂化与动态化日渐从制造业企业生存环境中凸显出来。近期,我国制造业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企业管理问题,相对落后的企业管理方式已经无法适应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只有直面问题,并做好改进措施,才能对制造企业的绩效水平进行有效的提高,我国才能一步步迈向制造业强国的道路。

一、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目前面临的问题分析

1.我国制造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上的水平比较低。日前,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连同国家经贸委经济信息中心等多个社会经济组织曾经对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进行过调查。通过对我国重点以及地方比较著名的制造业的个年度调查与比对中一致发现,在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模式方面,绝大多数的企业管理对信息化的应用程度呈现出比较低下的数据显示。时间刚刚进入21世纪时,我国党中央政府已经提出过把工业化与信息化相结合的理念,走出一条新型的工业化道路,并指出我国工业化实现的最大基础是制造业信息化管理的实施和带动。这一理念同时被列入“十一五”计划及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可见,先进的制造技术与管理理念已经在当时被国家提升到战略的高度。但从当前制造业的发展形式来看,我国制造企业在企业管理信息化方面仍然存在比较落后的问题,对世界先进的管理信息技术进行加强引进和吸收,着力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的一流化,是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在企业管理上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我国制造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从传统管理模式向现代管理模式转变的进程缓慢。我国大部分的制造企业在管理模式上仍然采用落后的传统模式,少部分正处于从传统管理向管理现代化的模式转变,但进度普遍呈现缓慢的问题。极大多数的制造企业只是口头上宣扬要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模式,但仍然在生产经营管理活动的实际中,不动声色地用旧的管理方式来对制造企业进行管理。所以,虽然他们也不断对国外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作出强调,但明显没有对自己企业的发展个性特征进行结合,并且由于不注重创新,对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的吸收消化呈现出严重的不足,没有找出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甚至出现一些制造企业的领导把先进管理模式的引进和变革当成政绩和面子工程的现象,结果可想而知,绣花枕头怎么能真正管理企业?自然也就不能给企业带来大的效益。结合自身企业管理特点从传统管理过渡到现代高效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的一大趋势。

二、解决我国制造业企业管理问题的策略探讨

1.对世界先进管理技术进行吸收,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我国制造企业在企业管理理论构建上与国外的起步时间相比,晚了很长一段时间。直到现在,那些先进的制造企业管理理论中绝大多数都来自于美国的一些企业家与管理学家。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现阶段在管理技术上的全面落后局面与我国管理理论的落伍是分不开的。国外已经成功的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构建已经表明,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管理创新,但同时两者之间也会起反作用,即技术创新会在某些方面反作用与管理创新。所以,想要完成制造企业的管理变革就需要对现代的技术成果进行借助,尤其是信息技术等。想要提升我国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水平,不仅要有效吸收国外先进管理理念,同时要借助其先进的技术支撑,最大限度的利用已有信息资源和已经成熟的信息手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我国制造企业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推动我国制造企业更好的进行管理,为自身和国家产出更大的效益。

2.走有我国制造企业特色的企业管理之路,积极培养现代化高级管理人才。国外研究早已经表明,世界各国成功企业在管理模式上存在很大差异,管理行为会被管理文化强烈影响。虽然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差异可能与不同地区的环境、经济等息息相关,但不能忽视的同样也有管理不同的影响。我国的制造企业在对国外先进管理技术和经验进行借鉴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到自身的管理文化特点与适应性问题,走出有我国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特色之路。其次,不管是对制造企业的技术水平的提高还是制造企业管理模式的创新,现代化创新人才才是必不可少的支撑。不得不说,之所以我国制造企业在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整体性上比较低,除了企业自身的创新和应用不到位以外,现代化技术与新型创新管理人才的缺乏才是归根到底的问题。虽然我国在人口上是大国,但通过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对比可以明显发现,我国离人才强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所以,当前我国应该着重培养技术专业人才与管理人才,我国制造企业也需要对相应的激励机制进行完善,在引进新型管理创新上加大吸引力度,给现代化的高级管理人才提供一个公平、有序的良好环境。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管理好我国制造企业,实现制造企业新时期的和谐管理。

参考文献:

[1]黄群慧.制造企业管理模式:国际发展趋势与我国创新状况[J].中国工业经济,2009,4:13-17.

[2]董丛文,易加斌.黑龙江省制造业管理模式创新路径与策略选择[J].北方经贸,2011,2:21-23.

上一篇:城市道路建设报告范文 下一篇:制造业存在的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