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范文

时间:2023-03-16 03:05:13

制造业

制造业范文第1篇

2014年11月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继续走低,从10月份的50.8回落至50.3,意味着制造业活力仍然堪忧。

制造业整体盈利能力也还没有摆脱下行的困扰。据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统计,自2009年以来,中国制造企业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的数量由高峰期的294家减少为2014年的260家。排名前500位的中国制造企业,平均利润率为2.15%。由于人力等成本的快速上升,中国制造业经历如何保持比较优势的考验。

逼入“墙角”的中国制造业亟须一场革命性的转型升级。事实上,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早已开始。2011年底,国务院就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工业发展整体性规划,其目标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在新一届中央对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以及“新常态”的战略定位中,依靠创新驱动、促进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一条非常突出的主线。

方向清晰,问题难解。《2013年中国制造业报告年鉴》中引用的有关中国制造核心竞争力调查显示,目前中国制造最核心的竞争力一是价格低廉,二是市场份额,三是配套的生产制造能力。但中国制造仍以代工、加工为主要特征,真正拥有核心技术与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并不多。

在向《财经国家周刊》(微信公众号:ENNWEEKLY)记者陈述制造业的创新困境时,浙江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晓波认为,创新最大动力来自竞争,竞争机会的不均等,造成了中国现阶段原始创新不足。

国企之困

即便是资源配置居于优势的国有企业,转型升级也面对难题。

2014年上半年,在国内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中国铝业以41.23亿元的亏损额取代中国远洋成为“亏损王”。

从2001年成立至今,从铝业到铜业,从铜业到稀土,再到铁矿石、煤,中铝经历了多轮转型。但转得并不顺利,只得抛售资产。2014年12月,中铝宣布以1元价格抛售其亏损的光伏资产。

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缪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中铝的案例并非孤立,国企需要对前一轮大规模投资进行必要的科学的反思。”

过去10多年来,国企掀起了一波波投资热潮,哪个行业赚钱就扎堆进入。大规模资金在短期内涌入某一个领域,容易改变市场供需关系,也容易造成产能过剩,导致企业利润大幅下降,某些行业也可能因此滑入危险境地。

按照产能利用率小于75%属于严重过剩的公认标准,2012年,中国有21个行业属于产能严重过剩。吴晓波说:“转型升级不一定都要寻找高附加值的产业,消化已有的过剩产能也是重要途径。”

矛盾在于,由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需要,一些地方政府出于政绩考虑,一部分国企较难在短期内退出产能过剩的行业,有的甚至采取了加大生产力度的策略,加剧了恶性循环。

解决产能过剩已迫在眉睫。201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问题的总原则以来,相关部委多次强调并出台相关文件,淘汰落后产能,控制产能总量。

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确立了国企改革的方向,实质是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启。其中,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企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制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概念一经提出,立刻成为了热门话题。许多人希望“混合所有制”能给国企改革带来“鲇鱼效应”。

2014年2月,中石化向以国内买家为主的一大群投资者出售其零售部门的30%、价值174亿美元的股份。一度成为“混改”的热点议题。

而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会长保育钧认为这样的改革还未到位。他表示,关键是国企应该真正成为市场主体,现在还是受行政支配。中石化在流通领域拿出30%的股份,这是增资扩股,真正的混合是“打碎了”混在一起。

教训来自通钢集团。2009年7月22日,长春通钢集团总部释放消息,民企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将持有通钢集团66%股份。随后,爆发,北京建龙重工集团委派的通钢集团总经理陈国君被殴打致死,“混改”宣告失败。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同时,要严格程序、明确范围,做到公开公正透明,不能“一混了之”,也不是“一混就灵”,切实防止国资流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际财团中国区高管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上一轮国企改革造成了国有资产流失,是参与者知道在游戏规则中怎么玩。现在的混改,一些投资者还不知道如何才能赚钱,参与的民企大部分是看重央企背后的资源。”

据了解,国企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最早将于2015年年初出台。该方案由国资委、财政部、发改委和人社部参与,涉及国有企业分类、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混合所有制改革和国有企业薪酬制度改革等各个方面。

民企旧疾

极具活力的民营经济似乎也遇到失去部分动力的挑战。

全国工商联的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民营经济贡献的GDP总量超过60%。但民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2.4%,连续第四年下降。

广东佛山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员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说:“佛山地区甚至珠三角地区的部分民营企业小富即安思想非常严重。他们衣食无忧,没有做大企业的欲望。”由于制造业的利润率渐薄,挤压了民营资本进入制造业的动力。

保育钧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民营企业发展环境有改善,但改善速度还不快,仍然没有解决市场准入难、融资难融资贵、税费负担重、权益保障受影响的老问题,这些阻碍了民营制造业的发展。

值得一提的是,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务院先后取消和下放前期三分之一的行政审批等事项。仅减少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每年就减轻企业和个人负担约100亿元,而且这项改革是还在进行中。

但民企仍“不解渴”。

2014年5月18日,福建省30名企业家致信中央,以《敢于担当勇于作为》为题,就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加快企业改革发展建言倡议。30年前的1984年,福建省曾有55位厂长经理联名呼吁为企业“松绑”放权。

2014年12月12日,一篇题为《我为什么“放炮”》的文章迅速走红网络。文章的主角、民营企业家蔡晓鹏表示,当前基层的中小民营企业困难,没有充分竞争的环境,希望促进制度改革。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很多,如行政审批事项虽然取得实质性进展,但与审批相伴的垄断性中介评估服务等问题又出来了,部分蚕食消解了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成效。

保育钧认为,过去搞潜规则,一些民企可以依靠感情勾兑获得一些政策支持。现在,基层一些人不愿做事,担心做事会得罪人、招麻烦、惹是非,而他们恰恰是民企发展最先打交道的人,审批难的问题自然难解。

连锁反应是企业融资难。中国企业家联合会研究中心副主任缪荣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民企融资成本过高,在部分地区借贷成本高达15%,制造企业基本无利润可谈。更严重的是,目前资本市场一片浮躁,都想挣快钱,热钱涌入的并非全是行业前景看好的产业。

“智造”难题

2014年最富想象力的话题之一,是互联网思维与制造业的融合。

在信息时代,互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的广泛应用已让制造业互联网思维成为一个主要发展方向,即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的泛在特性。创新业务模式、创造惊人效率、整合制造资源,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这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迈进的重要标志。

佛山维尚集团成立于2006年,随后与软件公司合作,成功解决了家具个性化订制与规模化生产的矛盾。同时,维尚的销售模式从卖家具向“卖服务”过渡。从2009年至今,唯尚销售增长率一直保持在60%以上,一度达到100%。

营销方式的创新只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思维融合的一个方面。制造业互联网思维能将生产变得更为智能化,能通过信息通讯技术提升效率,加快创新速度和品牌传播,并合理进行资源配置,为客户提供个性化设计。

缪荣认为,我国很多产业集中度较低,互联网能够方便企业进行整合产业链,使企业对原材料和市场把控能力进一步增强。而且,互联网思维能加速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但一部分中国制造企业在互联网浪潮拍岸而来时,还在思考这到底是冲击还是机遇?是颠覆传统产业还是将加速传统产业的升级?

直观的案例发生在工程机械行业。由于中国经济长期高速增长,带动工程机械行业迅猛发展。但2013年开始,工程机械行业集体遇冷,导致该行业的几家领军企业营收急剧下滑。比如,徐工机械2012年营收为1012亿元,2013年营收则腰斩一半至480亿元。

反之,柳工机械受到的冲击则小得多。2012年柳工营收156.24亿,2013年营收125.85亿元,并入围2013年美国《财富》杂志中国企业500强。重要原因在于,柳工通过前期信息化建设,随时能掌握全球各地经销商库存和销量,及时进行资源调配,顺利解决了这场危机。如今,柳工将同样的方法用在了应对国内市场的变化。

河南黎明重工是一家生产粉碎机的企业,在工程机械行业名不见经传。但2013年,黎明重工通过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渠道,实现销售额近20亿元,利润来源70%以上靠出口,81%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截至目前,黎明重工的全解决方案粉碎机已经出口130个国家和地区,其网站提供10种语言服务。

遗憾的是,大部分工程机械企业还在沿袭过去的老套路,先建厂后市场,先扩产能,再找客户。工信部副部长杨学山说:“由于信息技术、互联网、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的结合,我们原来所习以为常的各种方式正在变化,而且必须变化,不变化就要落后,就要挨打。”

一切都表明,只有依靠创新才能培育出制造业竞争的新优势。中国的制造业发展前有阻截、后有追兵,而这个优势和支柱决不能丢掉。

制造业范文第2篇

据美国《时代》周刊4月22日封面报道,在已经过去的3月,美国劳动力市场仅新增了8.8万个就业岗位,不及预期。而在路透社的调查中,实际数字比分析师的最低预估还低,而且这是去年10月以来的最小增幅。尽管就业不景气,但从硅谷传来的信号显示,美国制造业回流已经成为趋势。

在过去三年里,凭借着比其他发达国家更快的制造业增长速度,美国在该领域已经累计创造出50万个就业岗位。从过去数月的情况来看,苹果公司已将其MacBook的装配生产线迁回美国国内。在降低其在域外组装成本的同时,将为美国下一个十年的发展提供500亿美元的资金。

一些经济学家认为,这样的回流只是经济发展周期中的一部分,或许可以说是产业全面恢复的标志之一。但《时代》周刊的助理执行主编拉娜·弗洛哈尔却认为,过去几年制造业的回流绝非昙花一现,而是全球经济转型重生的反映。

走入今天美国的工厂,前几代工人工作过的喧闹嘈杂已不复存在,粗布工作服和大大的午餐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计算机系统和标准化程序。《时代》周刊表示,未来的美国制造业将大力着眼于尖端技术。

对于美国公司而言,这样的策略意味着在气势汹汹的全球竞争者们面前,只能依靠奋力拓展制造业的创新并将其在现代化工厂中大力推广。

全新的版图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今年3月一组《美国竞争力》的报道中写道,美国国防高等研究计划署(简称DARPA)堪称“美国创新之核”,这座没有名牌的市郊办公楼挤在一座购物中心和一间汽车销售点之间,并不起眼。但该机构曾促成了当代很多最著名的技术发展,如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可以躲开雷达的隐形飞机。美国投入科研开发的资金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而类似于DARPA这样的研究机构正是其技术开发领域的先锋。

一百多年来,美国一直是世界制造业的领头羊,但如今中国已与其并驾齐驱。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美国制造业就业岗位削减了约三成。离岸外包、海外建厂的兴起以及精细化供应链的发展,使全世界的企业转向中国、印度及其他低工资国家,在当地大量兴建加工厂。

英国智囊组织信息技术和创新基金会(ITIF)的罗伯特·埃特金森对于类似的一些趋势表示担忧。他指出美国的科研开发税收抵免相对较小,只能抵销企业投资金额的6%左右。相较之下,在中国相关税收抵免可以抵销约14%的开支,而在丹麦更是高达29%。在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的科学论文中,美国所占的比例虽然还是高于所有其他国家,但已从1980年的40%跌到了2008年的29%。美国大学毕业生占总人口的比例不到42%,在全球只能排到第十,与排第一位的韩国相比整整低了16个百分点。美国风险投资金额占国民生产总额的比例只有芬兰、新加坡等国的一半。

即使是看ITIF整合所有这些数据做出的综合测量值,美国在培养创新这一点上还是能排到全球第四(2000年美国还是第一)。比它表现好的三个国家是新加坡、芬兰和瑞典,而巴西、中国和印度这些崛起中的经济强国在该排名表上依然接近榜尾。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一些西方政策制定者认为是时候让国家重回制造业这种老本行上来了,这样既可以创造就业岗位,又可以遏制生产技术的外流。这说明了两件事:第一,制造业对一国及其经济仍是重要的;第二,制造业的新兴方式将创造新工作。

麻省理工学院校长苏珊·霍克菲尔德说,美国制造业的产值以美元计已经与中国基本持平,而达到这一水平所用的劳动力仅为中国的10%。苏珊同时兼任奥巴马总统提出的“先进制造业合作计划(AMP)”的主席之一,AMP是最近创立的一个项目,旨在联合企业与高校一同创造就业岗位、提升竞争力。

回流的动力

制造业公司比其他行业公司更乐于引进开发新产品。虽然制造业产值只占美国GDP的11%,但美国国内用于研发的资金中有68%用于制造业。克利夫兰市凯斯西储大学的苏珊·赫尔伯研究认为,与服务业相比,制造业能提供工资更高的工作岗位,是创新的重要来源,有助于减少贸易赤字,而且还能为循环利用及绿色能源等新兴“清洁”经济产业创造机会。

另据智囊组织华盛顿布鲁金斯学会的一份报告显示,制造业工人的平均工资的确更高。

通用电气(GE,全球最大的制造商之一)全球研发部高级技术负责人迈克尔·伊德里克说:“我们正处在制造业大变革的前沿。”发起这场变革的导火线可以来自世界任何地方,因此迈克尔的实验室虽然总部设在纽约州北部的田园乡村尼什卡纳,但同时在班加罗尔、慕尼黑、里约热内卢、上海等地也设有分支。就可能创造的新工作而言,伊德里克认为人们目前对制造业雇佣关系所持视野过窄:“如果你顾及到所有出力的人,那么这就是一个容纳巨大工作量的产业。”

以绝对金额来看,美国在科研开发上的投资实际上增长迅速。尽管2009年增幅微微下降,但美国现在的科研开发投资金额还是比2004年高了25%。在这五年间科研开发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达到5.5%,比经济整体的年均增长率3.3%要快。如今美国的科研开发开支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只比1964年的历史最高值2.9%低一点。

美国人获得的专利数目也在增长,根据布鲁金斯学院的报告,专利持有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同样接近历史最高点。自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专利颁发数目一直在稳定上升。此外,就被引用频率和权利要求数量来看,近年颁发的一批专利质量相对较高。美国颁发的专利中有大约一半是颁给外国人的,但是布鲁金斯学院的研究显示,那些颁给美国人的专利获得的引用数和权利要求数都要高得多。

能源的作用在本次制造业回流中发挥了作用,美国显然得益于油气资源的充足储备——美国的工厂拥有不同于别国的资源便利。

《时代》周刊在报道中指出,在美国之外的全球大部分地区情况恰恰相反。高企的油价使得轮船和飞机的燃料异常昂贵,数千里外货物的货运成本增长迅猛。此外,过去海外的低人力成本随之几乎蒸发殆尽,来自中国和印度的工人的薪资需求也水涨船高。

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研究员、长期致力于全球高端技术研究的詹姆斯·玛尼卡表示:“制造业回归了,但是它已经长成了一副当今大部分人从未见过的模样。我们努力创造新的岗位,但是短期显示离预计还有一定距离。”

制造业范文第3篇

雯婷, 盛唐传扬国际企业策划有限公司事业部总监。曾任香港《阳光财富》杂志主编,《经济导刊》杂志主笔,担任多家媒体特约撰稿人。

美国的EXXEL公司,原来一直在中国生产睡袋和帐篷,最近他们将工厂从中国迁回美国加州,虽然回国需要添置大量的生产设备,但是和“节约30%”的成本这一数额相比较,还是桩划算的买卖。相信很多人对类似EXXEL公司回迁本土做法感到恐慌,事实上,EXXEL公司的人对此更觉压力。他们坦承,只有不断降低劳动力成本,才能和中国企业竞争。而达到这个目标的唯一途径是提高生产效率,效率越高,意味着劳动力成本越低。所以,回迁本身并不是件值得关注的事,真正决定未来竞争格局的,是各自改进生产技术的能力。

用简单的话描述:大家都得回到大本营去拼产品!因为跨国生产的成本普遍上涨,境外生产的利润空间变得越来越薄。

于是,两个制造大国,美国和中国,对于未来全球制造业的格局,在此时拉开了重大分化的序幕。于是,很多人开始对“中国制造”还是“美国制造”成为全球制造业的老大有了赌徒般的兴致。

先是美国经济咨询公司“全球透视”公布了自己的关于中国制造业的观点,说2009年经过价格调整后的全球制造业增加值将超过1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制造业产值占17%,而美国占16%,中国将超过美国一个百分点,成为全球第一大制造业基地,从而结束美国100多年来在全球制造业保持的支配地位。

新闻的细节是这样的:全球透视的负责人给美国制造业协会的发言人考克斯发了一份报告,报告表示“最近经过修订的预测表明,中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领先的制造业大国的时间将比原先预测的提前。以实际增加值的形式来衡量,预计中国占全球制造业的份额将在2016到2017年超过美国。这主要得益于这个亚洲巨人在纺织品、基本的金属产品、电脑设备、家用电器和矿物产品等市场份额的迅速扩大。”考克斯完全不同意,他说:“全球透视是一家信誉很好的研究机构,我不相信它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它的研究结论被错误引用了。全球透视并没有说中国制造业将会在明年超过美国,那是金融时报记者说的。” ……之后全球透视,金融时报等多家媒体陷入考克斯无休止的新闻数据的考证中。

支持全球透视这一观点的人认为:中国在1990年仅占全球制造业产量的3%,到1995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的份额也仅占5%。中国史无前例的增长速度正在创造经济奇迹,美国会将其制造业的领先地位维持到2013年,而此时的美国制造业景气陷入30年来的空前低迷,中国制造业超过美国的时间将大大提前。

而持反对意见者表示:尽管中国善于创造奇迹,不过,如果用目前的美元价格衡量,中国2008年制造业的产值也不过是美国的60%。再加上金融风暴的袭击,即使中国能够继续保持10%以上的制造业年增长率,它也要到2020年才能赶上美国,中国无法创造出制造业的奇迹。

不论“外面人”怎么谈论中国制造,关起门来,我们还是要认清两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是美国制造业的价值远超于中国,也就是说,美国生产技术的能力远超中国,人家基础比我们好,目前还在技术奋进中,中国要靠加倍的低成本才能获得更大的“销售额”;第二个,出口为导向的经济在受挫后改为进口导向,将是目前最好的解决之道。也就是说,如果中国仍然继续维持出口导向,则全球贸易不平衡的情况将更加恶化,不只是美国受影响,欧盟同中国的贸易赤字也将继续扩大,情况相当不乐观。

改进技术+进口导向,这两个事实正在决定未来中国制造业的“奇迹”会不会发生。

制造业范文第4篇

在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里,坐落着摩托罗拉全球最大的一个生产基地。摩托罗拉的手机厂、基站厂、对讲机厂和能源电子产品厂等4家工厂都布局在这里。这个基地几乎覆盖了摩托罗拉在亚洲9个国家和地区个人通讯产品的生产制造。为摩托罗拉生产基地的生产、销售、研发和服务等诸多环节提供业务支持的ERP系统正是来自东软软件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东软”)。

此前,摩托罗拉的Oracle ERP(企业一体化管理系统)支持服务一直是由国际公司来负责,但东软克服了语言障碍等大量困难,成功为摩托罗拉天津工厂实施了Oracle ERP系统。同期签订的还有天津摩托罗拉运费管理系统及eManual电子报税系统。

当然,为摩托罗拉提供ERP服务只是东软为制造业提供软件服务的一部分,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中心及商业智能、商贸企业进销存及物流管理系统、供应商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IT咨询服务等方面,东软有着自己的整体解决方案。除摩托罗拉(中国)之外,海尔、美的、HP、ALPS、中海壳牌、阿尔派、SAP 、华晨宝马、首钢集团、金川集团等很多知名业界巨头都是它的客户。

找准定位

制造业转型是近年来大家颇为关注的话题。在东软董事长刘积仁看来,制造业承担了大量中国人口的就业,也承载了城镇化的过程,所以“不管怎样变革,中国不能失去制造业的竞争能力”。

刘积仁为东软量身设置的定位就是与制造业相结合,向客户提供解决方案与服务。这也成为东软的一项重要业务,这部分业务的总量占到东软业务量的一半。

事实上,为制造业提供ERP项目是东软非常看重的一项业务。与摩托罗拉ERP项目合作之后,东软还和SAP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此后,东软又启动了“珠穆朗玛”战略计划,全面进军管理软件市场。

MPC(集团财务管理解决方案)也是东软为制造业提供的一个重要解决方案。MPC是东软按客户的需求在与客户的磨合及市场的推动中逐渐成熟的,包括资金管理解决方案、全面预算解决方案、集中核算解决方案及财务分析解决方案,是一个集成系统。

海尔集团是东软MPC的一个服务对象。该项目实施后,加快了海尔集团资金周转速度,提高了资金收益,促进了整个海尔集团资金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了其国际化进程中海内外资金的高效规范运作。

继海尔集团之后,三一集团项目是东软MPC的又一应用。东软的MPC与三一集团现有的SAP ERP系统统一构建在SAP NetWeaver支撑平台上,为三一集团搭建了全面预算管理平台、决策支持平台和统一的访问入口平台。该项目的实施应用将使三一集团的管理从事后记录转变到事前、事中、事后管理的有机融合,实现了三一集团的应用集成和应用提升,有效的降低了集团企业的运营风险,提升了三一集团的企业执行力。

不仅如此,在人力资源管理、数据中心及商业智能、商贸企业进销存及物流管理系统、IT咨询服务等方面,东软也为制造业客户提供了整体解决方案,它把业务触角伸向了制造企业的各领域。

顺势转型

2011年,云计算、移动互联甚至“APP经济”成了不跟风的刘积仁口中的常用词汇。

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信号。这一年恰逢东软成立20周年,刘积仁提出了三个转变,即从以人力规模为基础的增长转向知识资本驱动的增长,从以技术为中心的商业模式转向客户价值为中心的商业模式,从以中国为中心转向以全球为中心。

事实上,这并不是东软第一次转变。从产品出发,东软经历了4次业务、商业模式创新。脱胎于东北大学的东软于1991年成立。此后,刘积仁的博士论文被日本阿尔派公司看中,东软得到了“第一桶金”。在此后的5年时间内,东软走的是“产品驱动”模式。然而,其中一个很快赚得3万元的报表生成工具被迅速盗版后,刘积仁发现主打产品的模式并不合适。

1997年之后的3年,为扩大在软件服务方面的规模,东软以系统集成和“数字圈地”来实现对社会信息基础设施市场份额的占有,成就了电信、社保、电力、医疗、政府等多个业务线的市场领导地位。

从2001年开始,东软逐步放弃利润不断下降的硬件业务,更大规模地开拓海外市场(软件外包从日本拓展到欧洲、美国),成立了3家东软信息学院,从系统集成商迈向IT解决方案和软件服务公司。2009年,东软推出“熙康”健康管理服务业务,进军云计算。两年后,东软宣布全面进军健康管理领域,并借此从B2B向B2B2C的商业模式转变。

对于这四次转型,刘积仁表示:“转型的本意在于创造了企业持续的生命力。没有这四次转型,可能我们活不到今天。在一个大机会面前,可以放弃原来的经验、主意和原则,能够做出新的定位和调整,这是企业生命延续的基础。”

2013年,东软在汽车领域的业务大放光彩。在首届诺贝尔奖经济学家中国峰会上,宝马特别为大会提供了13台新BMW7系作为贵宾用车。而这款车的核心电子部件之一的导航系统就是来自东软。东软汽车电子国内业务负责人刘磊表示,欧洲市场和国内市场的高中端汽车(如宝马、奔驰、卡迪拉克、本田等)的部分型号都应用了东软的导航软件和音响软件。

事实上,东软很早就瞄准了汽车电子软件的市场。早在成立之时,东软就开始这一领域的研发和攻关。2004年,东软成立东软汽车电子研发中心,并与一年后全面进军汽车电子市场,成功战胜国外两家知名企业,成为奔驰、宝马、通用等车厂高端车型的汽车电子软件供应商,获得了高端汽车市场的软件供应商席位。

随后,东软又以此为契机,在高端汽车电子软件市场不断攻城略地,由最初只应用于3种高端车型,到现在已经应用到50多种高中端车型,东软制造已占据这些高端汽车电子系统价值的5%。刘磊介绍,当时能抢到高端市场,除了因为产品性价比高,还得益于产品的技术创新。如汽车导航比国外产品的精度提高一倍,误差范围由20米缩小到10米以内;路径计算速度之前为10秒,东软的产品在2秒内就能完成。

值得一提的是,东软研发的“Telematics”端到端整体产品方案,是以无线语音、数字通信和人造卫星的GPS系统为基础,这项技术等于为汽车插上移动互联网的翅膀,提供诸如汽车远程诊断、盗车跟踪等多样的服务。

东软还积极向汽车电子整体产品方案供应商转型。观致汽车在日内瓦车展广受好评,这款车的车载娱乐信息系统由东软提供,该系统具有类似智能手机的屏幕多点触控功能,全球仅有极少数几家汽车电子厂商拥有此技术。

制造业范文第5篇

然而,新工业革命这个大标签远非无根无据。尚在初期的这场大变革正在加速,因为很多发展趋势汇集在了一起:与云计算相关的海量数据成本低廉、具有可访问性;能让机器变得更灵巧的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它元件的成本急剧下跌;软件和通信技术的进步让人能够以全新的精准度管理制造业并提供新的合作形式。

新一波的超级廉价电子传感器、微处理器和其它元件意味着像希斯洛普的工厂那样的设施几乎不需要人工帮助就能完成工作,而且在整个过程中可以收集大量的数据。经理可以得到有关潜在问题的即时提醒,或者研究数据,以求找到提高效率、改善性能的办法。

灵活制造

与此同时,技术的进步现在让制造商能够发明新的方式制造出与经典生产线生产的产品截然不同的东西。迄今为止,这些进步中意义最重大的是叠加式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一个能根据数字模型制造出差不多任何形状的三维物体的过程。

这些奇异的机器可以使用各种原材料──从木浆到钴类的所有原料──制造出诸如运动鞋、飞机燃油喷嘴、最终甚至还有人类器官等形形的产品。一台制造设备不是专门设计来实现一种功能,它可以用程序控制,制造出几乎无穷无尽的产品来。

当然,那也包括制造出更多的机器。欧特克公司(Autodesk Inc.)正在旧金山市中心区的一个码头建造一个先进制造设备实验室。我们在参观该实验室的时候,公司首席执行长卡尔巴斯(Carl Bass)指了指地上贴着的某张封口胶,它标记的是一台电脑控制的精密铣床将要安放的地点。

“日本森精机(Mori Seiki) 公司正在萨克拉门托市(Sacramento)的一家自动化工厂生产那台机床,”巴斯(他的公司负责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说,“那家工厂太先进了,你几乎都不需要开灯,因为机器完成了所有工作,它们生产的是其它机器。”实际上,在英国一所大学里,一台3-D打印机已经实现了自我复制。

尽管如此,制造商还是必须要小心应对这个领域里新出现的巨大挑战。其中一项是:由于叠加式制造是根据物件的数字模型从事生产的,企业的知识产权更容易遭到窃取──这就跟当初轻易复制的音乐和电影动摇了娱乐业如出一辙。

新机器制造的鞋底

耐克公司飞织运动鞋的上部。

要想近距离观察新技术如何打破了旧有的做事方式,那就看看耐克公司(Nike Inc.)的飞织(Flyknit)运动鞋吧。

虽然有些运动鞋的材料和外观看上去充满了高科技元素,但是差不多所有的鞋仍然是在大量使用人工的生产线上制造的。工人们在大型设施里一个挨一个坐着,切割材料、把鞋子的各个部件缝制、粘合在一起。然而,从去年开始,耐克开始以一种全新的方式生产飞织运动鞋。

公司的工程师们把过去用于生产毛衣的机器改造成了一台制鞋装置,它可以在一个茧状组件里织成鞋子的整个上部,然后再与鞋舌和鞋底拼接。鞋子在进行缝合的时候,专用软件会指示机器更换使用的材料──这里或那里要多用点涤纶线──以便在需要的地方增加鞋子的强度或弹性。

更重要的是,公司在进行这些改进的时候并没有增加成本。这项技术让耐克制造的鞋只有几个而不是几十个部件,材料浪费减少了80%。“飞织运动鞋是世界上第一件使用叠加式制造方式大批量生产的消费品,”欧特克公司战略创新主任、与耐克合作开发飞织运动鞋项目的莫里斯康蒂(Maurice Conti)说,“这是一个极其重大的进步,至少是因为,一旦你开始以这种方式做事,它明显地从经营的算式中减去了大量劳动力成本因子。”

这件事蕴含的意义既明显又深远:似乎突然之间,在低收入国家生产鞋子的理由开始消失,把机器部署在离顾客更近的地方的优势──部分原因是为了更快地交货──开始显得更加突出。阿迪达斯公司(Adidas AG)已经在它的家乡德国生产一款名为Primeknit的鞋子了。

去年,波士顿咨询公司(Boston Consulting Group)公布的一个报告预测,到2020年,美国在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可能最多会有30%改在国内生产。奥巴马总统二月在他的国情咨文(State of the Union)中对这样的前景表示赞同,他说人称3-D打印的这项大受欢迎的叠加式制造技术“有可能彻底改变我们制造一切产品的方式。”

去年奥巴马总统提议向他的2013财年预算追加10亿美元,在美国各地建立一个由15家制造业创新研究所组成的网络。其中一家已经在俄亥俄州的扬斯敦市(Youngstown, Ohio)建好并投入运营,这里正是布鲁斯斯普林斯廷(Bruce Springsteen)以歌声讲述钢铁工业兴衰的地方。另外三个研究所正在能源部(Department of Energy)和国防部(the Defense Department)的监管下进行紧锣密鼓的建设。其它研究所尚待国会批准建设经费。

能不能不要走得太快

不过,制造业的长足发展是否会造就美国制造业就业情况的复苏,对于这一点人们众说纷纭。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the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的数字,制造业就业人数最高的时候是1979年的1,950万左右,而今天的就业总人数大约为1,200万人。(经济学家把最近美国制造业就业人数的小幅上升归因于经济周期中的反弹,他们还没有发现证据表明就业状况的反弹与制造业的先进技术或海外工作职位的回迁有关。)

几乎可以确定的是,新工业革命不会以过去那种方式创造工作机会──建设可以雇佣数千人的大型工厂。真正的机会在于高度专业化、高度先进的微型工厂的发展,以及建立大批小型创业型企业,以新的方式生产旧有产品、制造新产品及个性化订单产品。时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美国最大的3-D打印机制造商3D Systems 公司去年推出了一款售价1,299美元(约合人民币8,028元)的灵巧的自动化按键式机型──使其进入了最小的企业和家庭用户有能力购买的范围。开放源代码的RepRap项目中驱动打印机的软件套件价格低至400美元(约合人民币2,472元)。

专家们设想自行车店未来会根据顾客要求打印个性化车架并组装自行车;定制商店或网站会推出一次性或个性化设计的珠宝首饰;精密复杂产品的加工厂可以制造出各式各样的高端产品。已经有一家隶属于3D Systems公司、名为Bespoke Products的企业在生产假肢了。另一家名为Organovo Holdings Inc.的企业在使用3-D打印技术制造医学实验室用的人体组织。在最近举办的一次会议上,该公司展示了一块用打印机制造出来的生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被某些人称为“制造业民主化”(democratization of manufacturing)的东西会加速发展,终有一天它意味着你在本地的汽车经销商,或者甚至你的邻居(或者你自己)能够为你的汽车打印出替换零件,或者为你随身携带的保温杯做一个大小刚好合适的杯托。

制造产品的新方法

叠加式制造带来的变化可能与“工厂”建在某个人的车库里一样引人注目。叠加式制造使人有可能创造出用传统生产方式无法做到的设计或构造。传统的生产方式是:磨制(雕琢固体块状材料)和铸造(浇铸可以冷却成型的液体材料)。这两种方式由于规模化生产而得到极大改进,因为质量明显提升,而成本因产量的增加却降低了。大批量生产某种产品也意味着扔掉有缺陷的次品并不那么痛苦了。

但是叠加式制造可以让人不借助生产线就能制造有多个部分及可移动零部件的东西。由于这个过程完全是由电脑控制的,按照精确的数字指令工作,所以制造出来的第一件产品和最后一件质量都是一样的好。生产一个零件的增量成本严格地说成为了时间和材料的应变量。

这一切意味着制造商可以放眼审视,以寻找启发灵感。通用电气公司的设计师和工程师已经开始探查古代的器物和史前鸟类的骨骼,重新深入研究局部解剖学,以期找到新设计形式的灵感。他们的想法是:几百年来受旧的生产方法所限,他们的前辈们可能仅仅因为找不到切实可行的磨制和铸造方式,就将加工创新性结构的想法丢弃了……可是过去不切实际的东西今天也许是非常可行的。

另外还有一个大变化在发生,它不是那么明显但可能对制造业产生巨大影响。3-D打印机的兴起碰巧与物质世界因3-D扫描仪的使用而发生的数字化不谋而合,二维照片越来越多地可以利用软件进行拼接,制造出任何3-D版的由原子构成的对应产品。

这会影响到与制造商共事并参与到创新过程中的每一个人:尤其是设计师、工程师、材料学专家、机器制造者和物资供应经理。一个型号的产品如果存储在电脑里,协作起来就容易得多,因为很多只数字化的手可以同时在电脑上干活。

“这当中一个不为人知的大事是制造业数字化把一切都压缩了──从产品的早期设计到最后的组装,”创办了制作3-D建模软件的杰魔公司(Geomagic)、目前在3D Systems公司负责战略的傅苹(Ping Fu)说,“大家现在可以同时共事,软件使之成为可能,相比所有活动都是在不同筒仓里开展的那个时候,你得到的结果要好得多。”

尽管如此,这种新环境让制造商面临着新的巨大挑战,因为各种物质的数字档案大量出现在Thingiverse和Physibles这样的网站上,制造说明也出现在网络上。

“关于这个话题我给制造业团体作过很多报告,人们在问答环节通常都很沉默,”在通用电气公司的研究中心管理着450名研究材料、能源战略和加工技术的工程师和科学家的克里斯蒂娜福斯托斯(Christine Furstoss)说,“但在演讲结束后,他们私下跑来找我,想跟我谈谈他们是多么害怕。人们窥见到了这场革命会如何改变他们所在行业的游戏规则,但他们却不知道该如何去应对。”

前方的路

要想获知新工业革命如何才能大规模展开,可以看看通用电气公司。它的足迹遍及先进制造业领域。通用电气高调参与了联邦政府推动叠加式制造的努力以及高校针对这一主题的计划。它的合作伙伴包括麻省理工学院(the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亚马逊公司(Amazon. com)的网络服务部门以及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the Defense 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这些机构正在与通用电气合作研发一个新的产品设计和开发的众包平台。

通用电气内部自身也是紧紧抓住这项技术。比如,公司在叠加式制造上下了大赌注,将其作为制造重量更轻、成本更低、设计更复杂的发动机零件的方式。去年,通用电气收购了美国最大的叠加式制造商之一的莫里斯技术公司(Morris Technologies),并计划利用该公司制造下一代LEAP喷气发动机的燃油喷嘴。(莫里斯家族有着悠久的工业血统:它曾经为莱特兄弟(Wright Brothers)的自行车店供应钢管。)

这种新的喷嘴将用3-D打印的方式制作成一个单体零件,而不是由18个部件组装而成,它的耐久性可以达到过去的五倍。通用电气也在使用自己的3-D金属打印机,尽可能多地在LEAP和GE9x(通用电气下一代的777发动机)的零部件上测试工艺程序。本周,通用电气计划宣布对另一家新的叠加式制造工厂进行重大投资,批量生产发动机的陶瓷挡板。

总之,通用电气公司预计,它在今后五年时间里会在航空先进制造业领域投入35亿美元,到2020年,公司将利用叠加式制造技术每年生产十万只发动机终端零件。

通用最富创意的举措之一就是它准备将它的三万多项专利开始向使用Quirky网站──利用众包手段评估产品创意的网站──的发明人和企业家开放。Quirky 是纽约的一家工业设计企业,其创办人本考夫曼(Ben Kaufman) 说:“这是创新的全新范例。”

从本月开始,发明者这类人就可以从Quirky网站上张贴出来的首批200项通用电气公司的专利中进行筛选,到年底预计会有1,000多项专利对外开放。那些认为自己可以利用这些技术而又不侵害通用电气公司自身使用权的人可以点击按钮,开始获得使用专利的授权流程,将其应用于他们梦想中的任何创意。

通用电气公司的举措让人看到,在这个新时代,数据可以如何得到利用。到访通用电气位于斯内克内塔迪的电池工厂(毗邻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的机械厂所在的一块地)之后可以带走的东西之一就是工厂生成的大量数据──这些信息可以让工厂的工程师继续改进生产流程,在问题变得严重之前进行阻击。

通用电气可以追踪一个产品的整个谱系,从沙土容器、盐罐到一组配套国家电网的高科技电池。这些数据不仅可以提升质量控制的水平──在任何环节如果出现缺陷,通用电气都可以将问题追溯到它的最初根源──而且最终可以赋予通用电气一个根本无法复制的强大竞争利器。

位于斯克内克塔迪市的这家工厂座落在莫霍克河(the Mohawk River)的一个山谷里。事实上,工厂的网络化程度之高,它轻易就可以被人看成一台单独的机器,而并不是机器的集结地。当然,由于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它不需要太多人力的帮助。通用电气在斯克内克塔迪的厂区曾经雇佣了太多的员工,以至于它都有自己的邮政编码(12345)。然而现在,即使工厂实现满负荷生产──通用电气公司预计,到2020年这家工厂的年销售量会超过十亿美元──而这家生产电池的窗口工厂雇佣的员工也不会超过450人。

制造业范文第6篇

今年2月19日,信息产业部在《2007年电子信息产业经济运行公报》中指出,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工厂的部分投资正向着成本更低廉的越南、菲律宾等国家转移,这一趋势在2008年可能有扩大的趋势。

仁宝电脑是全球第二大笔记本电脑合约制造商,仅次于广达电脑股份有限公司。目前,仁宝电脑产能几乎全部来自中国的昆山工厂。2007年10月,仁宝电脑拿到越南政府颁发的投资牌照。据仁宝发言人透露,越南工厂将于今年第四季度小量试产,预计在2009年年初开始量产。第一阶段的投资额约为3000万美元,计划随后进一步扩大生产线,最终投资总额为5亿美元,计划在未来5年使越南工厂产能占据公司总产能的50%。如果越南工厂量产,昆山工厂何去何从?

现在仁宝的情况还够不上“撤离”,最多是做两手准备,这种情况在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比较普遍。很多企业纷纷在东南亚地区设立了备份工厂。当然,也有一些企业已经开始将工厂向越南、菲律宾转移。

有资料显示,2007年广东省有244家外商或台商投资企业撤离。同时有调查显示,目前在珠三角的8万家港台企业中,有37.3%计划搬离。无独有偶,在北方目前也已经有103家韩资企业撤离山东。

近一个时期,韩资企业撤离最富传奇性。直到今年1月12日韩资企业烟台世刚一直在正常运营,没有任何异象。当天半夜,12名韩国高管连夜携款逃回韩国。13日是发工资的日子,人们突然发现公司的韩国高管一个都不见了。对于韩企的这种撤离方式,人们发明了一个专业术语“半夜逃逸”。据报道,到目前为止,山东已有200余家韩资撤离,其中“半夜逃逸”的不在少数。

至于制造业撤离的原因,大致不外乎劳动力成本增高、三税合一、新劳动法实施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其实,这种情况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是必然会出现的。制造业在全球范围重新配置资源,不断转向更具有比较优势的地区,是规律性的动作。

从南美以及欧美制造业转移的历史看,产业转移一般会依纺织工业、化学工业、钢铁工业,再到汽车、电子信息工业这样的顺序不断发展演进。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正在撤离,甚至向规模性撤离发展。

需要指出的是,制造业转移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所产生的效应有很大的区别。发达国家因为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服务业发达,已经比较多地转向了知识经济,制造业转移后造成的伤害较轻。而发展中国家,因为在知识产权和服务业上不具有优势,知识经济不发达,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一但转移,痛苦不堪。巴西当年深陷经济危机就是这个原因。针对巴西当年的困境,学术界将其称之为“依附经济”,是依附于发达国家的经济。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信息产业一直在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加快发展服务业。当前,外资撤离已是不争的事实,我们大约还有5年左右的时间。

制造业范文第7篇

《汽车制造业》(CN:11-5557/TH)是一本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月刊,自创刊以来,选题新奇而不失报道广度,服务大众而不失理论高度。颇受业界和广大读者的关注和好评。

《汽车制造业》专注汽车制造业相关的技术、设备和产品的专业媒体。一直致力于报道汽车设计与开发、工艺与装备、测试与试验等全流程的技术与应用,内容先进实用、贴近实际,面向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读者传播价值。

制造业范文第8篇

无论在功能手机时代,还是在智能手机时代,“中国制造”一直保持着在手机制造环节毫无争议的统治地位。按照业内的估计,这10亿部手机中,至少六成在中国完成生产。可是在手机制造业最关键的芯片、屏幕等环节,“中国制造”尚未取得应有的席位。这导致在手机产业的全球产业链中,“中国制造”的利润出奇的微薄。

利润的微薄和经营上的分散,又使得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几乎成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只能陷入恶性循环。“中国制造”只能在产业链的低利润环节原地打转,同一环节的企业陷入恶性竞争成为常态。当海外市场增长放缓,内部人力成本飙升,“中国制造”的日子正变得越来越难过。 “听起来很牛”

“中国制造”总能最迅捷地跟紧行业变革的步伐,却未能引领潮流。

“中国制造”从深圳开始。早在1970年代末,深圳的蛇口便在改革派地方大员袁庚的带领下,搞起了“三来一补”,即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彼时,珠三角尚不具备产业链的概念,即便是最初级的原材料也基本上是进口,而深圳只出厂房和人力。

在接下来的30多年中,“中国制造”开始向产业链的上下游拓展。深圳和东莞以及长三角地区的苏州,在电子、纺织、五金、食品等领域开始形成了“产业链”—但仍是不涉及核心元部件的产业链。

出生于1970年代的李俊是深圳一家“芯片方案”供应商的管理者,在“业外人士”看来,这似乎是手机制造的核心。但业内都明白,这个称谓有着和“中国制造”一样的尴尬, “听起来很牛,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谈及利润问题,李俊用手指着一个浮着褐色泡沫的咖啡杯子说,“卖咖啡的利润率比我们高100倍。”

所谓“芯片方案”,本质是购买芯片和其他部件,然后组装成手机主板,向手机集成商或者说品牌商销售。“芯片方案”供应商赚取的利润是主板原配件采购和主板销售的差价,和真正的原创性研发关系不大。可以说,“手机主板组装商”才是这个行业最贴切的称谓。

对“中国制造”本身来说,“芯片方案”也算是较为重要的环节。在这个环节,上百个零部件会被组装成主板,这是手机的“骨架”。但对“芯片方案”供应商来说,最核心的原材料—芯片—的价格一直是心病。深圳是全球最大的手机制造基地和交易集散地,但手机芯片并非“深圳制造”,深圳厂家必须从美国的高通、德州仪器,荷兰的飞利浦和中国台湾的联发科等芯片商那里购买。

“芯片降价比手机降价慢很多。”李俊透露,以一款在非洲销售的“入门级”低端智能机为例,其在非洲零售市场的售价,折合为人民币约300元。由于非洲零售商一般要保持30%至40%的毛利,也就是说中国集成商的最终出口价格约为200元。但美国芯片商批发到中国的芯片价格可能就要25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50元。也就是说,中国境内的几十个生产环节只能分享剩下的50元人民币。

刘伟强是广东一家路由器生产企业的CFO(首席财务官),其所在企业年出货量位居全球前10,企业同样有着“芯片之痛”。

在一台看似简单的路由器中,芯片组的成本超过总成本的30%,其中关键芯片基本上是进口的。以高端路由器为例,其关键芯片主要来自于美国的Broadcom和Atheros两家企业。而很多中国制造商还必须从经销商手中拿货,也就是说,经销商还要吃掉一部分利润。

除芯片外,高端路由器的耐热材料也必须进口。“一台路由器每天开24小时,一年就是8000多小时,只有国外材料才耐热、稳定。”刘伟强无奈地说,在整个产业链中,中国路由器制造商获得的利润还不到美国芯片商的一半。 追赶不易

李俊和刘伟强的“痛苦”来自于世界产业格局的固化。目前,主要的芯片商集中在美国,其次是日本和中国台湾。进入1990年代,这些企业把自身的制造环节全部剥离,专注于设计和研发,又用专利来构建技术壁垒,最终在这个领域实现了强者越强。 “中国制造”曾经带给年轻人积极的人生观,如今越来越难满足他们更丰富的人生需求。

就在《南风窗》记者采访这几天,国家发改委启动了对美国高通公司的反垄断调查工作。在李俊看来,高通这家公司“很牛”,“他们卖芯片,还卖所谓专利”。所谓专利费的意思是,中国的“芯片方案”供应商除了要付给高通芯片购买费用外,还要按照单机售价向高通额外支付3%到6%的专利授权费。比如,一部售价2000元的手机,高通最高可能要拿走120元专利费。

目前,国内手机制造业对高通芯片的依赖超乎想象。资深电信业专家项立刚说,中国手机的3G高端芯片和4G的主流芯片多为高通制造。所谓“中华酷联”以及小米等国内手机厂商,也都是高通芯片的主要客户,其采购量占据高通芯片全球销量的30%以上。

为何芯片是“中国制造”的痛?李俊认为,重要原因在于没有打好“基础”。李俊说,所谓“芯片”其实就是一块集成电路。其生产步骤分为三步,第一步是设计,第二步是晶元件生产,第三步是封装。

在设计环节,其“硬性门槛”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但在关键的晶元生产环节,在大陆却很难找到一家合格的工厂。因为晶元工厂的要求高,投资大,民营资本不敢投,也投不起,而国有大企业有钱,却不愿投。

“有些东西都可以复制、模仿,甚至可以抄,但精密加工一定模仿不来。”李俊说,除了晶元件的生产之外,最后的封装环节看起来很简单,但同样在国内难以找到符合要求的工厂。手机芯片领域的“短板”充分说明,不少行业的“中国制造”,其实既无基础研发,也无精密加工,基本上就是粗加工和组装。

精密加工的“软肋”是普遍现象。此前,《南风窗》记者曾走访过珠三角一家移动硬盘生产企业,其出货量在全球排名前50名。一块移动硬盘被拆开后,其实就是一块扁平的电路板,但是上面有近百个细微的元部件,而移动硬盘的生产过程就是用机械手把近百个元部件,按设计的位置精确地贴到面积不到3平方厘米的电路板上。误差必须尽可能小,才能保持存储功能的稳定。

“德国人用的移动硬盘可能都是中国造,但用的却是德国造的机械手。”该企业的人士透露,机械手“贴片机”的技术核心是精度,国内的机器不好用,客户那里过不了关。因此,老板花了血本,所有生产线只采购德国设备。

从世界工业的发展历史来看,每到产业技术或业态发生变革的节点,“后来者”就有了超越“领先者”的机会。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人曾效法美国,却后来居上。中国作为最大的移动设备生产国,目前还看不到重演历史规律的可能性。

目前,手机行业的变革大趋势是“手提电话”逐步变为“移动终端”,即消费者手中的“手机”功能越来越多,越来越炫,最后成为了一台娱乐工具;另外,笔记本电脑也开始向平板电脑过渡,其本质上也在“移动终端化”。这个所有随身的电子消费品都变成“移动终端”的过程,对产业链条上的两个环节提出了新要求,一是芯片必须更强大,以驱动更多功能;二是屏幕必须更灵敏,以带来更舒适的使用体验。

在芯片领域,“中国制造”追赶却变得越来越困难;在屏幕环节,“中国制造”竟已被韩国超越。“高端手机的面板,基本上都会从日本人和韩国人那里买。”李俊认为,国内尽管也有很多面板企业,但做出来的屏幕在分辨率和灵敏度上很差,只能在低端机上使用。 “中国优势”

不过,“中国制造”的优势并不在于技术,而是基于人力优势的拼价能耐,一直以来,通宵达旦的廉价工程师、流水线上不分昼夜的工人,以及广深公路上深夜疾驰的货柜车司机才是“中国制造”强大竞争力的最好注脚。李俊所在的企业有数百名工程师,年出货芯片组超过3000万(几乎等于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年销售总数的1/30),其中70%出口。出口的方式是,由珠三角的集成商或者品牌商组转成整机后,销往欧美、中东、拉美和非洲等地。

“200元人民币就能买智能机,能用Wi-Fi,能听音乐,在第三世界卖得很好。”李俊说,“中国制造”除了便宜,还有就是生产的速度快、效率高,正好适应手机行业更新换代极快的特征。说这话时,公司又在招聘工程师,要求是“能够加班”。

按照《南风窗》记者的调查,珠三角的手机主板组装工厂中,工人的月薪约为2000元至3500元,而新毕业大学生作为“初级工程师”的起步月薪仅为4000,成为熟手后,月薪会涨到1万以上。

2008年之前,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工程师5年之内即可轻松在深圳市区买下一套100多平方米的公寓。并不一定要家里背景“硬”才能赚大钱,这是“中国制造”曾经带给他们的积极人生观。但事情已经起了变化,2008年后深圳市区的房价上涨了2至4倍,但工程师的工资并没涨,“入门级”工程师薪水仍是每月4000。

不论是对员工还是企业所有者来说,赚钱已是历史。

2006年和2007年是行业的巅峰时期,深圳手机行业几乎是暴利,出口和内销的需求都非常大,而供给却相对较少。“芯片方案”供应商卖一个主板的利润有30%至50%,老板们开着百万豪车四处看楼,一口气可以买下20套豪宅。

但这个行业门槛太低,不到3年,深圳的“芯片方案”供应商就从几十家变成了几百家,就如同自然界的孢子繁殖一样。因为芯片都是从别人那里买来的,对于进入者来说,组装环节可以外包给东莞的工厂来做,只要能凑一笔钱,租间办公室,雇几个工程师,第二天就可以出货。这种恶性竞争,迅速抵消了规模和低成本优势,让利润迅速收窄。

目前,深圳很多手机“芯片方案”供应商的利润已从30%下降为5%以下,原因之一是人工成本上升。几位受访的企业家都向《南风窗》记者表示,差不多从2009年开始,内地以“铁公基”为代表的工程建筑行业大有和珠三角制造业“抢工人”的趋势。很多时候,内地高速公路的工地可以给农民工开出3000元的月薪,而东莞的工厂只有2000元。

事实上,“抢工人”的情况反映的是“中国制造”的另一个危机。工程建筑业能够支持“高薪”很大程度来自于金融体系对“铁公基”的政策倾斜,简而言之,就是基建项目融资通过银行的融资成本极低,低利率客观上为“铁公基”增加建筑工人的工资提供了空间。但在制造业却刚好相反,利润一直在下降,当然工资没有上涨的可能。

“勤快的、体力好的,很多都回老家的市里、县里修公路去了,留在厂里的都是染着黄头发的‘90后’。”另外一位深圳的制造业企业主曾对《南风窗》记者这样抱怨。

“现在能赚一点就赚一点,厂房、设备这些固定资产都已经投下去,没人接盘,怎么办?”刘伟强说,不论是手机,还是路由器,这些行业都今不如昔。

“中国制造”就如同是一场流水宴席,“70后”的创业者、“80后”的工程师、“90后”的流水线工人,都将成为过客。当青春消逝,还能留下什么?

制造业范文第9篇

流程制造业,又称为流程工业,或过程工业,是指通过混合、分离、成型或化学反应使原材料增值的行业,主要包括化工、冶金、石油、电力、橡胶、制药、食品、造纸、塑料、陶瓷等行业。该行业中的企业又可细分为批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制药、食品企业,这种流程制造企业对原材料和产成品的批次控制要求十分严格。这些企业的物料在库房和加工现场都有明确的批次标识并隔离存放,在企业生产加工的各个环节,都要同时指定物料号和批号,批号和物料号被用来共同确认产品)、大量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冶金企业的生产规模一般十分庞大)和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比如化工企业)。连续制造流程企业指生产在时间上空间上连续进行,原材料连续投入、产品连续产出,中间无中断,除定期的设备检修及意外事故外,生产线不停工。

连续流程制造一般只生产某一种或固定的几种产品,除非进行大的工艺改进,否则不能改变产品的类型、工艺参数及原材料类型。离散制造业,又称为离散工业,主要是通过对原材料物理形状的改变、组装成为产品,使其增值。它主要包括机械加工、组装性行业,典型产品有汽车、计算机、日用器具等。离散工业也可再进一步划分为大批量生产企业和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两种生产模式。据统计,我国机械制造行业约95%左右的企业属于多品种小批量生产这种生产类型。而且,客户需求多样化要求多品种小批量愈来愈成为离散制造业的主流模式,同时自动化技术的发展也使得这种模式的实现在更多的企业成为可能。由于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在物料、产品、工艺过程、设备等方面特点的差异,导致了两种类型的工业在进行物流运作时也会有显著差异。本文将主要基于连续流程制造企业与多品种小批量制造企业为主体来进行对比分析,前者以石化行业为例,后者以汽车制造为例,提出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物流管理及运营侧重点。

二、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主要区别

流程制造业与离散制造业的分类主要是基于企业主体制造流程的连续与离散。从系统理论的角度来看,离散制造业的主体制造过程属于离散事件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可数变量,不是时间的连续函数;流程制造业的主体加工过程属于连续系统,即系统的状态变量为不可数变量,是时间的连续函数。那么,主体制造过程的连续还是离散取决于什么?笔者认为原材料至成品的转换过程不同是其根本点,也就是说连续还是离散是由产品必须经过的转换工艺决定的,而同时被决定的就是不同的生产组织模式,以及其他的资源支持亦会有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将主要从原材料及成品、工艺过程二个方面来研究二者的不同之处。

1·原材料及成品参考文献2对连续工业生产与离散制造业生产的物料及产品特点进行了整理。就表述物料和产品的关系的物料清单(BillOfMateria,lBOM)而言,二者亦有很大的差别。离散型生产类型中,BOM一般为较规范的上小下大的树型结构,称为“A”型BOM。流程型生产类型中BOM往往不是“A”型,有时是上大下小的网状结构,称为“V”型;有时则是上下大、中间小的“X”型。离散制造的最终产品是唯一的(也有等级之分),而在化工企业,生产的中间过程或最后阶段的产出可能有多个,通常称为联产品和副产品。

制造业范文第10篇

从工业泵零部件、割草机电池到客厅沙发,所有商品的运输成本都在不断增长,这迫使一些制造商将生产线搬回北美,并冻结进一步扩大海外生产的计划。

油价上涨的压力

“从中国运送一个货柜到美国的成本一直在上涨,而且目前还看不到任何回落迹象。”Desa LLC公司供暖设备零售部门的主管克劳德・海斯(Claude Hayes)说。他表示,运费从2008年1月份至今,已经上涨了15%,达到5300美元,预计下个月还将涨到5600美元。

Desa LLC是一家非上市公司,以制造供橄榄球运动员在场边休息时取暖的设备而著称。最近该公司将大部分生产线从中国移回美国肯塔基州的鲍灵格林市(Bowling Green)。海斯称,能把生产线迁回美国,公司觉得很幸运。他表示,一年半前,海外制造似乎是个很好的主意,但今天看来,在美国生产才是正确选择。

30年来,美国生产商不断前往成本更低的国家建厂生产,对美国经济而言,这是个苦乐参半的选择。虽然消费者能买到更便宜的产品,但美国制造业工人却丢掉了薪水不错的工作。不过,在经历了过去10年的爆发期后,美国企业海外建厂的步伐已在放缓。

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世界市场(CIBC World Markets)的首席经济学家杰夫・鲁宾(Jeff Rubin)说,现在从亚洲运输一个40英尺标箱到美国东海岸,成本已是2000年的3倍,如果油价升至每桶200美元,运费还将再翻一番。据他估计,现在的运输成本相当于美国进口关税的9%,而2000年当油价20美元一桶时,运费只相当于关税的3%。

“当油价达到三位数时,距离就是金钱。”鲁宾在最近的一份报告中说。据他计算,货物长途运输的距离每延长10%,燃料成本就上升4.5%。

各种成本上升

运输成本上升只是通货膨胀大潮席卷全球制造业所掀起的一个波澜,其他不利因素还包括钢铁和树脂等基本原材料的价格上涨。

尤其是在中国,美国企业的经营成本呈稳定上升趋势,因为那里的工人要求更高的工资,政府在推行更严格的环保政策和其他管控手段,人民币兑美元也在升值──虽然不如一些批评人士希望的那么快──从而进一步提高了美国在华企业的生产成本。

东方海外航运公司(Orient Overseas Container Lines)是位于加州圣雷蒙市(San Ramon)的一家大型运输企业,其负责太平洋西线业务的副总裁爱德华・扎尼奈里(Edward Zaninelli)说,他接触的一些客户表示,他们打算把生产线移回美国,其中包括一家为汽车发动机制造钢盘的厂商。

“我相信,相当一部分生产业务将在5年内回流美国,但不会出现一窝蜂现象。”扎尼奈里说,“不过,这主要不是因为运输成本,而是因为其他生产成本在上升。这些企业意识到,离家比较近时,更容易管理自己的生产业务。”

但对众多制造商来说,每桶超过130美元的油价正成为一个拐点,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考虑海外投资策略。

艾默生公司(Emerson)是一家位于美国密苏里州圣路易市的电气设备制造商,它最近将电器马达等产品的生产线从亚洲转移到墨西哥和美国本土,部分原因就是为了更接近北美的客户,降低运输成本。

公司首席运营长爱德华・蒙瑟(Edward Monser)表示,物流成本,即运输商品所需的一切相关费用,早在一年前就开始困扰这家企业。“从那时起,管理层就开始重点讨论这一问题,”蒙瑟说,并指出当时的油价还不到100美元一桶,“现在油价到了每桶130美元,情况变得更为严重。”蒙瑟表示,艾默生公司的重要战略是本地化生产,即在全球主要的销售市场进行产品制造。

完全撤离并非最佳途径

然而,贴近市场的建厂方式不能解决运输成本高涨带来的所有问题。美国国内的卡车和铁路运输都要收取很高的附加费,而且,如果制造商都利用美国的铁路和公路运送原材料和其他货品,突然上升的运力需求可能导致本已拥堵的国内运输系统难以承受。

此外,在一些行业中,海外生产的优势仍能继续抵消运输成本上涨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比如说电子设备制造企业,他们已经在亚洲扎堆,并通过产业聚集获得了很多好处。

虽然众多制造商在重新审视海外生产战略,但流回美国本土的工作机会有一定限度。其中一个问题是,不少行业的配套机构,如零部件供应商和机械维修服务商,在美国本土已大量减少甚至难觅踪影。

2008年至今,美国制造业的就业岗位减少数量为每月平均41000个,几乎是去年的一倍。一些板块,如汽车行业和受房价跳水极大影响的建筑材料行业,受到的冲击尤其严重。事实上,生产线回归本土所创造的就业机会无法弥补因国内经济不景气而消失的工作岗位。

更高的燃料成本“在未来可能会减缓美国商品的海外制造步伐,但不会出现海外生产线大量回归的现象。”美国制造商联盟(Manufacturers Alliance/MAPI)的经济学家丹尼尔・迈克斯特罗斯(Daniel Meckstroth)说道。

一个很好的例子是美国北卡罗莱纳州泰勒斯维尔的艺王家具公司(Craftmaster Furniture),它两年前被一家中国制造商收购,原计划在今年年底或明年初把40%的生产从美国转移到中国,但如今执行了一半的计划已被冻结。

“我们的上下游成本都出现上涨,”公司总裁罗伊・卡尔凯恩(Roy Kalcain)说,“成本上涨改变了公司选择制造地点的思路。”卡尔凯恩表示,仅在一年前,用中国加工的布料生产沙发可以节约15%的成本,如今只能节约7%-8%。

在这种情况下,公司不得不慎重考虑,花12个星期时间从中国运来在那里加工的布料是否合算。

成本上涨的问题对低价值商品而言尤为严重:商品的价格越便宜,运输成本在最终价格中的占比就越大。这也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中国出口到美国的“运费敏感型”产品十几年来首度出现了下降,CIBC的鲁宾说道。

最后一根稻草

印第安纳州铸造企业Bremen Castings Inc.发现,越来越多的客户正把在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生产能力转移回本国。

2008年5月,一家两年前将产值100多万美元的金属铸造业务从布来梅(Bremen)迁往中国的工业泵制造商宣布,“要在本土全面恢复生产。”Bremen Castings Inc.公司的总裁J•B・布朗(J.B. Brown)说,“他们告诉我,来自海外的运输成本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且他们认为,运输成本短时间内不会降低。”

商品的体积越大,重量越重,对燃料成本的变动就越敏感。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鲁宾预测,墨西哥将成为“最大的赢家”,因为高涨的运输成本将使越来越多的北美企业感到,中国作为海外生产基地的竞争力正在下降。但对一些美国公司来说,甚至在墨西哥进行生产也太过遥远了。

2007年秋,布朗电池制造公司(Crown Battery Manufacturing Co.)决定关闭在墨西哥雷诺萨建立的工厂,将生产线搬回美国俄亥俄州老家,在现有400名员工的基础上再增加25个就业岗位。

“我们运输的是电池,又大又沉。”公司首席执行长哈尔・豪克(Hal Hawk)说道。

豪克估计,在墨西哥工厂生产的电池,运送到聚集在美国中西部的客户那里,成本要增加5%到10%,而且墨西哥工厂的质量控制也存在问题。这家公司最小的电池用于割草机,重量为20磅,但也生产重达29,000磅的巨无霸电池,用于南伊利诺斯州等地的地下采矿设备。

“这些电池需要跋涉2,000英里才能到达主要客户的手中,”豪克说,而且所有迹象都表明,卡车的燃料附加费还要进一步上涨。

作者:Timothy Aeppel

出处:《华尔街日报》2008年6月13日

上一篇: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领导讲话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