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主要特征范文

时间:2023-11-03 17:35:24

旅游的主要特征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1

[关键词]自驾车旅游;旅游者行为特征;空间效应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9-0034-05

1 前言

根据国家统计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07年底,我国民用轿车保有量1958万辆,比上一年增长26.7%,其中私人轿车1522万辆,增长32.5%,私人轿车保有量占民用轿车保有量的77.7%,这标志着我国汽车消费进入以私人消费为主的发展新阶段,私家车拥有量的不断增加为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形成提供了基本条件。预计到2010年,中国有可能成为全球第3大汽车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汽车产业的发展将进一步推动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发展,使之逐渐成为都市人们追求的时尚旅游方式和一种新的旅游形态。旅游学界针对这一旅游形态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1)自驾车旅游现状、问题和策略探讨,主要集中在自驾车旅游对现行旅游供给体系的影响以及中国自驾车旅游发展战略的讨论等;(2)自驾车旅游市场及旅游者行为分析,着重从旅游需求、旅游动机、决策影响因子、旅游方式、旅游消费等方面,探讨了自驾车旅游市场及旅游者行为;(3)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预测,从自驾车旅游需求构成、特点、出行链的形成和不同群体的需求差异分析人手,探讨出行者的经济特征、闲暇时间对自驾车旅游交通需求的影响,并构建交通需求模型;(4)自驾车旅游网络和营地建设,针对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旅游网络系统缺乏的现实,探讨由供给系统、需求系统、信息系统和支持系统等构建的自驾车旅游网络体系。同时有学者从营地建设方面开展了广西自驾车旅游营地发展的核心战略和基本对策的研究;(5)自驾车旅游产品开发及其经营研究,主要从自驾车旅游线路设计、基础服务设施建设、自驾车旅游者的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讨论自驾车旅游产品的开发。此外,赵鹏、李享、刘磊从经营的角度,对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这两大类自驾车旅游的经营实体进行了优势比较,并对存在问题和对策进行了探讨。综上所述,目前的研究多集中于自驾车旅游市场剖析、产品开发经营及相关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探讨,虽然有学者对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开展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旅游动机、价值观及决策行为等方面,仍须进一步深化和完善,且对旅游者行为的空间效应尚未开展探讨,本文试图对这些方面进行研究。

2 自驾车旅游者的行为特征分析

对我国自驾车旅游市场的调研表明,自驾车旅游者一般多为中上收入阶层,普遍拥有较好的生活条件,绝大部分受过较高的教育,具有较强的旅游意识和旅游素养,拥有自己特有的消费需求、消费偏好和旅游地选择意愿,形成一定的行为特征。下面通过抽样调查对自驾车旅游者的基本特征、消费特性及旅游偏好、消费空间分异特征等进行讨论。

2.1 自驾车旅游者的调查及其基本特征

笔者对南昌市周边的旅游景区、度假区和乡村旅游地的自驾车旅游者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涉及三大部分:旅游者的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收入等)、旅游偏好、出游意愿选择。共发放问卷210份,采用现场回收的方法,共收到有效问卷171份,占问卷发放量的81.43%,符合问卷调查的要求。基本情况见表1。

调查样本显示:自驾车旅游者以男性为主,即男性占79.6%,女性占20.4%;在年龄上,以30岁至50岁年龄段为主,占到总样本数的74.7%,中青化现象突出;从文化程度看,大专以上学历的占63.8%,高学历化趋势显著;从个人月收入情况看,中上收入的人数比为74.3%;从职业类型看,比例在10%以上的有文体和传媒、科研、教师、公务员、民营企业主、外资企业等人员,白领化和高管化现象明显,是一个以城市人群为消费主体的旅游活动。

2.2 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特性及旅游偏好

自驾车旅游者作为我国一个新兴的旅游消费群体,在文化和群体认同方面具有较强的归属感,他们以共同的取向、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状态作为结合点,形成了一种具有特殊旅游形态的旅游流。与大众旅游相比,他们在消费上表现出自主性、独特性和炫耀性等特征,打破了大众旅游的集体主义的一元化供给局面,使他们有自由获取自己需要的旅游方式和游览、体验的内容。这是现代旅游形式的开放性和旅游多元化需求趋势下的一个基本特征,这也正是自驾车旅游市场产生的本质所在。

自驾车旅游者这种凸显的消费特性,形成了他们充满活力的旅游需求愿望。通过自驾车旅游偏好的抽样调查,他们在旅游项目和组织形式选择的偏好方面表现出独有的个性,选择的旅游项目有:观光、度假、休闲娱乐、探险、野外露营、拉力赛等;旅游组织形式为:自主组织、旅行社组织、汽车俱乐部组织等,抽样调查结果见图1和表2。

对上述统计数据分析显示:(1)自驾车旅游者仍以观光游览为基本消费形态,选择比例为40.4%,但游览的景区(点)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的。旅游组织形式以自主组织形式为主,占43.5%,也有相当一部分旅游者选择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的组织形式。主要原因是旅行社能提供门票折扣和订房服务,汽车俱乐部能提供结交车友的机会,有较强的归属感。(2)选择度假和娱乐的比例也比较高,分别达到14%和23%。在旅游组织形式上以自主组织为主,比例都在60%以上。(3)一些颇有特色的专项旅游,如野外露营、探险、拉力赛等项目在我国自驾车高端旅游市场中开始兴起,并呈现强劲的增长势头,尤其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水平比较高的地区发展速度更快。由于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能设计好旅游路线,安排好活动过程中的食宿和路上的医疗、车辆的救援、供给以及安全保障体系,所以专项驾车旅游选择旅行社和汽车俱乐部组织形式的占绝大多数,特别是汽车俱乐部,比例在47.6%以上,这与近几年来汽车俱乐部在高端旅游市场的风靡有紧密关系。

2.3 自驾车旅游者的消费空间分异特征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2

夹金山是我国四川省的重要革命老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部,不仅有着多彩的藏族风俗习惯,同时又因为其是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因此也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文化,见证了我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历史,是我国红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夹金山地理环境比较恶劣,加上交通条件的限制,使得其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有着很大的难度,对此也就要求夹金山要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采取合理措施来充分有效地开发自身具有的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让更多的人都能够欣赏到来自夹金山的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实现夹金山地区的更好建设与发展,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推动整个夹金山地区的长远健康发展。本文就是关于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的分析。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与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一)红色旅游的概念

所谓红色旅游,指的就是将我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战争时期建立了伟大战绩所形成的标志物或者纪念地作为载体,利用这些载体承载的革命精神、革命事迹与革命历史的丰富内涵,组织接待社会上的旅游者开展参观游览与缅怀学习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红色旅游将红色人文景观以及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在一起,将旅游产业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可以培养时代精神与学习斗争革命精神的旅游方式。

(二)夹金山在红色旅游中的意义和象征性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建设中,加强革命老区的建设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战略。自改革开放政策实行以来,我国革命老区的建设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政府也纷纷采取措施推动革命老区的发展。夹金山作为我国西部的一个革命根据点,其凭借着自身拥有的众多红色旅游文化资源,在整个红色旅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夹金山是我国革命的摇篮,可以将其作为我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示范基地,是一个可以开展各类爱国主义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好地方。

二、宝兴当前的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宝兴是我国红军长征途中的重要中转站,也是我国“一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位于宝兴县境内的夹金山,是长征途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雪山,是长征精神与长征丰碑的见证地,这为宝兴人民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近年来,宝兴县将夹金山作为代表,采取了各种措施促进红色旅游的发展,在科学规划的同时还重视打造品牌,而且在提出“旅游兴县富民”的发展战略并实施之后,使得其红色旅游产业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树立起了鲜明的红色旅游品牌形象。

三、夹金山的文化象征与内涵

夹金山是我国的部级森林公园,又名大雪山,以雪景著称。夹金山有着非常茂密的原始森林,随处可见野生动植物,自然景观十分壮美。其中,最独树一帜的是夹金山的红军遗迹,其作为我国红军长征时翻越的第一座雪山,在长征史上的地位不言而喻,是长征精神的重要象征,也深深体现了我国工农红军的革命内涵。这些都使得夹金山在整个红色旅游业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此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一直都得到了我国旅游业的高度重视。

四、如何开发体现长征精神的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开发和持续生产

夹金山是少数民族地区,也是革命老区,拥有非常多的人文旅游资源、自然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其中,红色旅游资源是夹金山最有特色的一类旅游资源,要将其作为载体来促进整个夹金山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而这就要求要对夹金山以红色长征文化为主要特点的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并将其与当地其他旅游资源加以优化配置,将夹金山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对体现了长征精神的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进行合理开发是十分重要的,主要可以采取以下两个措施。

(一)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深层次开发

开发旅游产品主要就是旅游经营者通过建设旅游资源,从而将其转化成一种能够让旅游者在精神与物质上获得满足感的旅游经历与旅游景点。所以,在开发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将实H拥有的旅游资源作为基础。

我国有很多革命老区,革命老区一般都拥有非常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但是不少革命老区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只重视开发有形人文旅游资源,对于一些无形人文旅游资源没有引起重视,只是开发一些革命纪念馆、博物馆或者革命遗迹等。这些有形旅游资源虽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是不够的,这种浅层次的开发很难有效实现旅游产品的持续生产。因此也就要求要在红色旅游资源的革命文化内涵上下更多功夫,将红色旅游资源中蕴含的最宝贵、最本质精神品格充分挖掘出来,增强旅游者的情感体验与心灵共鸣。

夹金山的红色旅游资源主要有夹金山公园、红军石刻标语、红军长征纪念碑、誓师广场、拴马树、凉水井等,这些都是可以见证当年红军翻越夹金山的有形文化红色旅游。对于这类有形的红色旅游资源,可以采取保护红军文物与修缮红军遗迹遗址等做法,将其包装并开发成一种可以进行长征革命精神教育的参观景点与基地。同时,红军在翻越夹金山时具有的团结拼搏、迎难而上、坚强乐观等精神才是整个红军长征文化中的精髓部分,这作为一种无形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对其加以大力弘扬能够进一步增强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的吸引力与内涵价值。

(二)对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产品进行整合开发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时候,要始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并采取立体开发的方法,将夹金山的红色旅游、古色旅游、绿色旅游等各种资源有机集合在一起,对夹金山的旅游景点加以合理规划,并且还要突出红色旅游资源的特色,一方面使不同层次与目的旅游者的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实现当地旅游业发展规模效益的提高。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将当地的民族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融合起来,塑造一个突出了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特色的旅游区,实现夹金山长征精神红色旅游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结合的过程中还要对夹金山当地的深厚文化底蕴以及独特民俗风情进行深入挖掘,将夹金山当地的藏族文化特色优势充分发挥到旅游产品中,让旅游者在体验到红军长征精神的同时还能领略到当地独特的藏乡民族风情,从而提高夹金山红色旅游产品的趣味性与独特性,让更多的游客领会到夹金山拥有的独特魅力与生命力,从而为夹金山的红色旅游产品赢得更大的旅游市场[6]。

五、如何让本地群众获得长期的可持续旅游收入

在开发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产品的时候,一方面能够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从而使当地群众可以获得更多的旅游收入,促进当地群众生活水平的升高。为了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长期获得可持续收入,当地政府要发挥出对旅游市场的调控、引导与规范作用,对当地旅游管理部门的职责加以明确,针对夹金山的旅游产业制定各种扶持政策,还可以设立夹金山红色旅游文化发展基金,加大对客源市场的开拓,让夹金山的红色旅游文化可以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从而持续为当地群众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让夹金山本地群众可以在红色旅游文化发展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利益。

六、红色旅游文化的弘扬与红色旅游开发的结合

(一)对红色旅游资源加以整合,不断扩大客源市场

有机整合红色旅游资源是增强红色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可以将夹金山的一些红色景点连成片或者线,让其相互之间进行补充,不断增强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从而进一步扩大客源市场。

(二)结合多种红色旅游资源来发展红色旅游市场和产业

将红色文化与绿色文化、民俗文化与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形成夹金山的独特红色旅游发展模式,形成夹金山红色旅游发展的高峰期[8]。同时还要加强与周围省市比如重庆、贵州之间的联合,打造一个全新的精品红色文化线路游,构建一个以夹金山红色旅游资源为主的精品红色旅游带。

(三)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深度挖掘,不断增加红色旅游产品附加值

在开发红色旅游资源的时候,一方面要建设与恢复革命活动遗迹的原貌原址,另一方面还要挖掘与整合与红色文化相关的精神或者故事。四川不仅是长征中的重要点,又经历过汶川大地震,因此可以结合长征精神与抗震救灾精神来对红色文化进行弘扬。同时,为了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与附加值,还要将红色旅游与其他旅游方式结合起来,包括观光旅游、藏羌文化旅游等,不断提高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与教育性。

七、结语

综上可知,夹金山作为我国重要的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军长征文化旅游资源,这是我国整个红色旅游产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今后,必须要结合夹金山的文化内涵以及拥有的红色旅游资源,加大对其红色旅游资源价值的开发,将夹金山的红色旅游文化与整个红色旅游业进行深度融合,在促进夹金山地区旅游文化发展和当地居民生活水平进步的同时再推动我国整个红色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3

【关键词】国际旅 游;导游外语 ;功能结构 ;地域特征;在现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电子网络普及应用 ,现代交通的高速性、通达性与便捷性越来越好,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空前快速,这导致国际间交往与旅游活动频繁发生,国际旅游事业出现了蓬勃发展的态势。游客是旅游活动的主体 ,因国际游客来源复杂多样,旅游需求不仅相 同,要实现在异国境内旅游的目标,依靠旅行社的纽带作用,而旅行社中的外语导游服务工作是旅行社工作的核心(是他们直接将 中国的旅游景观介绍给国际旅游者),所以外语导游的专业素质与国际旅游活动的需求紧紧关联,与其服务质量紧紧相关 ,亦与中国旅游业的形象密切关联。旅游业的发展依赖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队伍 ,[1]为了中国国际旅游业能在激烈的国际旅游市场竞争中取胜,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积累更多的财富,做出更大的贡献,必须培养高素质的外语导游人才,提高外语导游服务水平 。

高素质外语导游人才最大的特点之一是有较高的专业素质,而很好掌握导游外语功能结构特点与地域特征是其主要的专业素质之一。所以本文在有关资料调查分析的基础上 ,着重对导游外语功能结构与地域性特征进行探讨,错误之处,欢迎指正。

、导游外 语功能结构1、功 能 结 构导游外语顾名思义是 为导游工 作服 务的外语 ,它被 应用 于各种旅游需求之中,所以其功能应与游客在旅游活动全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旅游需求相对应。因游客出游后的全部旅游需求基本可分为六大领域:行、食、宿、游、购、娱,e27所以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亦对应分为六大类:交通、饮食、住宿、购物、游览、娱乐等。

关于交通 :主要包括解答 游客的旅 游交通咨询及预定 问题 :如民航 、火车 、汽车 、轮船等 交通票据 ,路 途远近 、安全 情况 及沿 途风光等等 ;关于饮食 :向游 客介绍 目的地各种美食 与小吃的品种特色 ,回答游客关 于饭店 的地 理位置 、就餐条 件及特色菜肴 的 品种 品质及预订餐饮等问题 ;关于住 宿 :回答游客与住宿有关 的所有 问题 。如 :宾馆 及酒店位 置 ,住宿条件 及 房 间设 备 情况 (盥 洗 、卫生 问 、电 视、电话 、床 铺等)等 问题 ;关于购物:为游客解达关于当地银行外币兑换的有关问题 ,介绍当地的名优及土特产品、购物商场的地理位置、物种特色及价格等;关于游览:介绍 目的地旅游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社会环境 、经济环境、生态环境),重要的 自然景观(地文景观、水域风光 、生物景观方面),重要的人文景观(历史古迹、风格化建筑、民俗节庆活动方面),及每一重要景观的成因及特点等;关于娱乐:向游客介绍 目的地休闲、健身及游戏场所及特种娱乐项 目。

2、功能特 点 (1)与国际旅游活动过程高度关联:(2)以国际游客为主体服务对象:(3)具 向导服务特征 :(4)口语对话为主体表达形式:二、导游外 语的地域性特征因导游外语的主体用途是将 目的地旅游景观介绍给国际旅游者,外语导游是联结外部 游客 和 目的地 景观 的结点人 物,他 既要 把目的地的景观特色向游客充分反映出来,同时要尊重来 自不同国家游客的接受习惯。因此导游外语的地域性特征总体依据两大方面决定 :即国际游客的地域性与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

1、国际游客 的地 域性 :

因国际游客来 自世界上 不 同的国家和 民族,属于不 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信仰、道德观念、价值观、风俗习惯等,用于导游的外语要能为他们所接受(不能与其文化特点相冲突),例如对于信仰伊斯兰教 的国际游客,导游 用语 中不 能有违 背伊 斯 兰教的 成分及 宗教歧视的成分,以免引起宗教和民族纠纷;又如西方人忌讳“l3”,在导游 用语 中要 避开这一数字,以免引 起西方 游客 的不快:再 如对 日本游 客,导游用语中要避免 出现 “四字 ”,因 日本人 发“四”音与 “死 ”音相同,听到“四”音认为是不吉利的。另外在与欧洲人交谈交流时,要注意他们不同的业余嗜好,如:英国人喜好 以茶会友:德国人喜欢读书爱买书,还喜欢吃香肠;法国人喜欢收藏纪念章,爱喝酒;意大利人喜欢服饰等等。

2、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观赏游览异国他乡的 自然风光、历史古迹和政教风俗是最常见最主要最基本的国际旅游形式,其 目的达到开阔视野、获取新知识、满足追奇猎新身心愉悦的心理需要,这种旅游具有活动空间大的特点。观光活动所依赖的旅游资源因其形成、发展,受自然条件和社会历史 的影 响,在 地理空 间分 布上 有着 明显的地域 性(旅游 业的各个要素的组成和发展是植根于一定的地域的)。这构成了不同地域旅游环境 与景 观的特色,特色是 区域旅游业 的生命 ,因此 反映不同地域旅游环境与景观特色是导游外语的特点之一。换言之,导游外语有其鲜明的地域性。

我国国土广大,有极为丰富的用于观光的旅游资源,不同特色的旅游资源反 映了不 同的地 域性 特征,用 于观 光旅 游活 动 的导 游外语应体现这种地域性特征,才能让游客全面系统了解中国的旅游资源 与环境 的特色 。如在我国西北有干旱景观与丝绸之路 的旅游特色 ;在青 藏高原有 雪峰与 藏族风情 的旅 游特色 ;在 内蒙 有塞 外草原与蒙族风情 的旅游 特 色;在东 北是 白 山黑 水雪 原林海 的旅 游特色;在西南有岩溶风光民族风情的旅游特色 等等。[3]三 、结论基于导游外语服务对象的确定性,与国际旅游活动过程紧密的关联性,对旅游地理学科强烈的依赖性,经上述分析可以得 出以下观点:(1).掌握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与地域性特征是高水平外语导游人才专业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2).导游外语的功能结构与国际旅游活动全过程中所涉及的六大要素“行、食、宿、购、游 、娱”相对应;(3).导游外语的地域性特征由目的地旅游环境与景观的地域性及国际游客的地域性而决定。

【参考文献】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4

我国旅游业大发展的同时,各类旅游形式正竞相发展。这其中以常规旅游为主要形式,而特种旅游亦在悄然兴起,并有蓬勃发展的势头。(1)本文试就特种旅游的几个基本问题谈点看法和意见。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中国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交通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体育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理论分析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工业化影响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历史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艺术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经济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发展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研究,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问题。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内容,对历史、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分析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科学、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目前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交通、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规律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5

【关键词】江苏 旅游经济 新常态

旅游经济新常态发展的大背景下,旅游业呈现出了许多新的发展趋势,比如,入境和出境旅游人数的逐年上升,促使国际化旅游需求愈来愈受到重视;科技手段在旅游产业中的广泛运用,促生了智慧旅游的方兴未艾;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促使旅游成为了众多家庭休闲的方式,大众化的旅游发展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新要求;此外,自由行等个性化旅游的发展也促使旅游业呈现出与以往迥然相异的特征。而旅游行业的新发展势必会对旅游职业教育提出新的胜任力要求,只有融入行业发展的需要,才能够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对于江苏旅游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趋势,可以从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介体的三个层面加以分析。

一、旅游主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的主体是“旅游者”,旅游者的需求在江苏省旅游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呈现出“大众化”、“差异化”、“品味化”的三大特征。

(一)旅游需求的大众化

发展旅游的关键就是实现旅游的大众化,使得旅游真正成为民生产业。比如,江苏省近年来将职工带薪年假纳入地方考核,加大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的执行力度,将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落实情况纳入各地考核督查内容。这为全民旅游提供了时间基础,让民众有更多的时间同时避开黄金周、小长假的高峰出游,能获得更好的旅游体验,最终促进旅游服务质量的提高。今天的旅游活动已经不再是奢侈品,而成为了生活的必需品。旅游需求的大众化,使得旅游成为经济、文化、社会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一环。

(二)旅游需求的差异化

在旅游活动大众化的同时,旅游需求还呈现出差异化的特点。旅游者根据自身的偏好,体现出不同的审美需求和旅游追求。以自驾游为例,目前,江苏省已拥有了多家省级自驾游基地,此外,亲子游、科考游等等新业态也由于旅游需求的差异化、多样化应运而生。

(三)旅游需求的品味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愈加品位化,养生养老、邮轮、游艇、高尔夫、会展等高端旅游休闲产业不断涌现。旅游者越来越重视体验和享受,在旅游过程中放松身心,而不是匆忙的到此一游。旅游养老基地的发展也方兴未艾。

二、旅游客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客体是指存在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中的,对广大旅游者产生引诱力的事物和现象。作为旅游客体的旅游产品是旅游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条件,没有旅游产品就构成不了现代旅游活动。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转型升级,并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旅游产品的融合化

“旅游+”成榱寺糜我捣⒄沟男鲁L。旅游产业的边界无限延伸。旅游资源跨越古迹寺庙遗址等传统人文旅游资源的范畴,社会资源、经济成就、产业活动、民情民风等均可以转化为旅游资源,成为吸引游客的旅游产品。旅游业跨界融合可分为两种类型:旅游业与其他服务业的融合、旅游业与非服务业的融合。前者属于第三产业的内部融合,是出现兼具多个行业特征的新型服务业业态的过程。这种融合表现在相互渗透和交叉,从而使得融合后的产业兼具旅游业的特征,与原有的旅游业形成了既替代又互补的关系。

(二)旅游产品的多元化

旅游发展新常态下,旅游产品体系愈加丰富。江苏省近年来,工业旅游、医疗养生、文化演艺、体育科普、研学旅游等新业态取得新的突破,尤其是文化演艺、低空飞行、邮轮游艇、医疗旅游、体育旅游、夜旅游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使得旅游产品越加多元。尤其是乡村旅游产品近年来尤受青睐,我省突出乡村旅游特色,强化旅游富民,推进乡村旅游升级,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突出江苏省乡村旅游的特点和优势。推进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建设,发展一批乡村旅游集聚区和魅力乡村;创建一批休闲观光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星级乡村旅游区(点)和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江苏省政府着力加强对乡村旅游的规划指导和发展引导,推进乡村旅游产品业态融合,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内涵;支持各地办好乡村旅游节,举办富有特色的乡村民俗活动,举办乡村美食大赛,使得乡村成为旅游的乐土。

(三)旅游产品的生态化

美丽江苏,生态先行。旅游新常态下,旅游产品的“生态化”特征得以凸显。无论是旅游景区的开展还是度假型旅游目的地的建设都充分融入了生态元素,体现了生态特色。比如,江苏宜兴阳羡旅游度假区提出了“深氧界・3H生活”的旅游形象。“3H”分别代表健康(health)、心灵(heart)和家园(home)。围绕这一主题概念,阳羡旅游度假区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工程,让青山绿水成为阳羡最鲜明的标志。大运河江苏段的生态保护近年来也很见建树,使得运河两岸成为度假休闲的胜地,也增加了运河旅游的整体吸引力。

三、旅游介体新常态特征分析

旅游介体是指向旅游主体提供各类旅游服务、帮助旅游主体顺利完成旅游活动的媒介。主要是指各类旅游企业和部门。对于旅游介体新常态的特征可以总结如下:

(一)旅游企业经营的国际化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6

一、特种旅游的界定

特种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它是在观光旅游和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基础上的提高,是对传统常规旅游形式的一种发展和深化,因此是一种更高形式的特色旅游活动产品。“特种旅游”,这一概念,通常也被称为“专题旅游”、“专项旅游”和“特色旅游”等等。

这里所说的特种旅游,是指为满足旅游者某方面的特殊兴趣与需要,定向开发组织的一种特色专题旅游活动。根据特种旅游的开展及实际操作经验的性质判断,它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相比较,具有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在特质。

1、在旅游消费价值取向上,特种旅游者侧重于自主性、个性化、目的性,而观光旅游侧重于对外在景观的感知,度假旅游侧重于休闲性和享受性。

2、特种旅游的体验方式强调精神和体魄的因素,旅游者在运动中感知外部世界,在冒险或面对全新的环境中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旅游者本身对行程的组织有较高的自主性和能动性。

3、特种旅游的手段和途径,是借助人力运作(徒步、狩猎、登山、驼队、自行车旅游)和自驾机动车运作(汽车、摩托车、其它机动运输工具)。

4.特种旅游的路线和区域具有较大的特殊性。连续旅游跨度大、时间长,旅游目的地复合化是特种旅游的突出特征。特种旅游的环境和文化环境,具有浓烈的原始自然性,旅行经过的地区通常是边(边疆)、古(有悠久文明史)、荒(沙漠、人迹罕到之处)、奇(有奇特的地形地貌特征)、险(高山、峻岭、险地、恶水)、少(少数民族聚居地)地区。由此而组成的旅游线路和项目,对旅游者具有新鲜感、刺激感和探险性。

5.参与特种旅游活动的旅游者一般具有冒险精神和耐受艰苦条件的体魄,一般选择志同道合的人作为旅伴。其内部有共同的文化准则。

6.特种旅游的产品内涵会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特种旅游在开发时具有的特殊审美情趣和特点会逐渐显现。其内涵也因各国的条件而不同,如汽车旅游在欧洲相当普遍。

7、根据的国情,特种旅游一般使用非常规的旅游形式,有时要经过非开放区,因此在政策上属于需要特别审批的产品。

特种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个类别,它除了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都具有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服务的共性之外,它的最主要物质是要与旅游者共同参与旅行,并在参与中提供服务和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指导旅游者实现其旅游目标。此种旅游活动面大,常常涉及边远、人迹罕见的地域以及旅游活动方式超乎寻常,难度极大。就我国的实际情况,地区跨度大、使用汽车、自行车、摩托车作为旅游交通工具的旅行和非赛事的滑雪、攀岩、漂流、热气球、滑翔等旅行;到高山、峡谷、沙漠、洞穴、人迹罕至区域的探险旅行,以及短期观赏、踏勘、参观为主要旅游形式的自然、人文景观科考旅游等均可列入特种旅游的范围。

二、特种旅游的特征

目前我国已进入大规模发展观光旅游产品的阶段,度假旅游产品处于积极发展的阶段,特种旅游则刚刚处于早期开发的阶段。从实际操作或的角度来看,特种旅游有别于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常规旅游项目的主要特征,在于它的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探险性,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

旅游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原始自然性包括三个方面的:一是指旅游者所到的旅游区域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风光,人口相对稀少,由于受化程度较低,保存着生态环境的相对原始状态;第二,是指在这个区域内的人口具有和现实的文化的独特性,其生活方式和文化模式的纯自然原始状态保留得较系统,对于旅游者具有心理文化上的吸引力。因为使旅游者选择去某地旅游的共同心理特征是了解、观察、体验有别于他们本人文化模式的异文化;第三,是指在上述两个内容的基础上设计的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要体现特定的旅游生态环境特征相对集中,自然地理条件和人文条件和谐相存的要求,项目和线路能够使旅游者体验到过去未曾体验到的心理感受。

特种旅游的第二个特征,是旅游项目和线路的新奇性、探险性。所谓新奇性,是指项目和线路设计,具有历史感和现实感相结合的巧妙构思,视角新颖,能够突出一两个具有独特特征的主题。即使其它国家或地区有类似的项目或线路,在设计上也要有本区域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特征相对集中的优势,而这一点应该体现在具体项目和线路的每一个点、每一个节目安排独到、新颖之处上,使旅游者感觉到每天都有自己不曾料到的内容出现。所谓探险性,是指旅游项目和线路具有某种程度的冒险因素。对旅游者来说,他们对物质上的享乐程度的要求相对而言并不高,但注重精神或心理上有一种检验自己能力的满足感。探险性的项目和线路,要有较为充分的内容使旅游者展示自己的能力,包括体力、耐力、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一般来说,特种旅游许多项目和线路,都安排在自然环境条件较为艰苦,交通通讯条件及吃住条件不太理想的高山峡谷、草原湖泊、沙漠戈壁地区。这里面有一个人类普遍心理因素在其中起作用,即对形式各异的自然环境的探险、求异和征服欲,特别是对自然奥秘的探险、对自然界的征服欲表现最为强烈和普遍。特种旅游项目和线路的设计应该满足这种心理欲望。当然,无论是新奇性,还是探险性,都必须有可靠的安全系数,能够保证旅游者最大限度地体验到项目和线路所蕴含的冒险因素,又能在接待、导游和联络等操作上最大可能地保证旅游者的安全,二者必须相统一。

特种旅游的第三个特征是其旅游形式的自主参与性。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所设计的许多项目,应该给旅游者提供尽可能完善的服务;另一方面,又留有许多让旅游者自主参与的余地。譬如说,在允许的范围内,海外旅游机构根据旅游者的特殊需要,可以对项目或线路提出增加或减少内容的要求;在项目和线路实施过程中,精心安排一些旅游者乐于参与的内容,诸如自备交通工具、自备架拆帐篷、参与餐食准备、组织娱乐活动,甚至参与排除事先安排的“险情”或偶而出现的“危险”局势,以及提出更改某些具体内容的要求。在这一点上组织者要对旅游者的文化心理有充分理解,尽可能满足他们在这一方面的合理要求。旅游者在参加特种旅游过程中的自主参与性,在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他们在常规旅游中的角色和心理上的被动性,使旅游者有一种感觉,即特种旅游是充分发挥他们自身潜力、施展才干的机会,使他们在体验、欣赏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的同时,享受自身潜能和才干在探险中得到体现的欣喜愉悦。 特种旅游的上述三个特征内涵,构成了它区别于常规旅游的基本要素,也决定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具有的不同于常规旅游的诸多特征。

三、特种旅游的功能

如果说常规旅游产品是旅游超市中的大众商品,那么特种旅游产品就是旅游超市中的专卖商品、新潮商品和精品。正是特种旅游这种专卖商品和精品的不断涌现,促进了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促进了旅游业的进步和发展。随着人们注重自身价值的开发,旅游者审美层次的提高,文化水平的发展,特种旅游这种产品呈现出了蓬勃发展的生命力,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影响也越发充分地表现出来。

1.产品功能。旅游业的发展一般遵循着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特种旅游的不断深化开发的产品系列过程,在观光产品大规模发展,度假产品开始占一席之地的基础上,特种旅游的发展就成为必然。特种旅游产品的发展,可满足有特殊偏好的旅游者的需求,同时与常规旅游产品不同,在产品开发系列上,特种旅游属于先导性产品,对其他旅游产品的开发有着示范和引导的功能。在旅游产业的链条中,旅游产品是连接经营者与旅游者的媒介,经营者要靠旅游产品吸引旅游者,旅游者通过旅游产品实现消费愿望,旅游产品是提高旅游产业水平的纽带和桥梁之一。特种旅游所具有的在产业结构中的先导性和牵引力,显示了它对整个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加大特种旅游的开发和经营力度,即牵一发而动全身,旅游业将会因此而受益。

2、经济功能。经营常规旅游虽然轻车熟路,但多属于买方型产品,团队利润较薄,也不利于参与国际大旅游市场的竞争。而特种旅游虽然前期投入成本较高,但是它的独占性和内在价值决定了它同样是一种高附加值的旅游产品,可以给经营者、开发者以较高的回报。开发特种旅游产品不仅是旅行社参与竞争的有效手段,提高整体旅游消费水平的增加,刺激国家旅游外汇收入的增长,对产品的独占程度比常规旅游产品高得多,它将成为特种旅游方兴未艾的原因之一。目前特种旅游的经济功能已为旅游界广泛注视。

3.引导功能。这里指的是在旅游观念上所起的展示和引导作用。特种旅游构成要素多,组织产品需要发挥想象力和家般的眼光,因此对其它常规旅游产品具有示范性的功能。特种旅游的开展,有益于常规旅游产品升级换代。这是因为,一方面,特种旅游消费特征特别强调发挥旅游者的能动性、主导性、参与性,强烈的现场感和在运动过程中的直接体验,属于“消费者主导型”产品,而常规旅游尽管也要考虑旅游者的需求,但本质上是“生产者主导型”产品。另一方面,特种旅游的消费特征反映了旅游者的消费倾向和潜在需求,其组织方式、运作形态的基本概念和思想在组织常规旅游产品时有借鉴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特种旅游对其它旅游活动可以发挥影响,其作用机制与赛车运动的发展推动汽车工业开发更好的汽车技术是相似的。

4、宣传功能。相当部分的特种旅游活动,如跨越欧亚的汽车旅游或攀登高山峻岭的登山旅游,由于其艰巨性、冒险性、刺激性,通常都会引起公众和新闻媒介的关注,社会名流或政要也多参加此类活动的仪式,因此,对潜在的旅游者来说,是一次极好的宣传机会,对海外公众来讲是了解民俗风情、山水风光的极好机会。特种旅游活动受公众瞩目,是舆论兴奋点,实际上为旅游业作了不花钱的广告。特别是一些特种旅游活动经过边远和可进入性较差的地区,对于边远地区的宣传效益,即展示边远地区的文化,引起各界的关注,提供向当地人民导入旅游文化的机会,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从以上的角度出发,特种在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是仅由其直接效益决定的,而是由其对旅游产品的完善功能、催化功能、引导功能、区域旅游形象的宣传功能决定的。在旅游业实现加速的战略中,应充分重视特种旅游在旅游产业结构中的先导作用,使旅游业的形象更为丰满,对海内外旅游考更有吸引力,在旅游市场上更有竞争力。

四、特种旅游的开发

对特种旅游的开发战略,涉及特种旅游的政策与决策、特种旅游资源与市场、特种旅游项目与线路设计、特种旅游实施操作与人才培养等诸方面的。在此就特种旅游的组织实施问题进行讨论。

1.线路的设计。特种旅游的性质决定了它必须具备旅游对象的独特新奇性与旅游方式的特殊性相结合的特征。首先,在旅游对象的选择上应有较大突破,而不能只局限在传统的模式上,不同地区的特种旅游发展,应该建立在该地区相应的地理生态环境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之上。根据国内外已有的经验,具有独特自然地理特征和生态系统的高山地区、草原地带、湖泊河流、戈壁沙漠、峡谷丛林等,都具有发展特种旅游的潜在资源基础。但是,有资源基础并不意味着就能够立即发展特种旅游。重要的是根据这个基础,通过对国内外市场的调研,把资源转化为具体项目和对线路的研究和设计上,包括项目在具体地理与人文环境中的时间或空间,对、文化、宗教等内容的利用,以及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等。其次,在旅游方式上充分考虑和注意多样性、新奇性。由于特种旅游活动涉及诸因素,因此在推出项目和设计线路时,要动员学术界人士参与论证。同时,一个项目或线路在实施过程中,应随着市场反馈不断进行修正和补充,那些凡是具有贴近自然、富有挑战特征的旅游方式均有尝试的价值,诸如徒步、登山、潜水、漂流、攀岩、探洞、滑雪、热气球旅行、骑自行车、自驾车船、乘伞滑翔等等。

2、行程的控制。由于特种旅游的特殊性,其旅游的相关环境及有关条件必然不同于常规旅游,因而在操作及旅游的实施控制上比常规旅游要复杂和困难,同时旅游风险性也比常规旅游大。这就要求必须特别注意以下两点:第二,线路的安全性。由于特种旅游的性质所决定,其旅游过程中将会遇到种种不可搞拒的或无法预料的自然因素,面临种种可能性。因此在设计线路及实施操作时应尽可能地避免人们能够预料的风险,把风险性控制在最低的程度。第二,控制的严密性。由于特种旅游方式的多样性和旅游对象的奇特性,以及旅游中的配套服务各个环节不可能全部完善,因此必然存在着许多难以预测的特殊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这就要求在组织实施上应把握住各个环节,备有行之有效的各种应急措施和手段,对行程的各个细节严密控制,从而使旅游者得到较为满意的服务。

3.规范化管理。特种旅游活动通常是由若干特殊旅游点、特殊地域单元通过线路组合起来的综合性产品,管理工作的协调和各点之间业务操作的衔接,均要求达到较高的水平。为确保特种旅游活动的顺利进行,应逐渐地创造条件,使管理活动规范化、程序化和标准化,逐步减少人为因素和随机因素的干扰。为此,第一,特种旅游的管理应以维护我国旅游业声誉和国家安全为前提,旅游主管部门应尽快按国家有关法规制定出特种旅游的管理细则,让从事特种旅游经营的各旅行社有章可循。第二,应为各从事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提供一个接受国家安全机关审批的通道。第三,对已基本具备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旅行社进行必要的考核,并授予特种旅游经营权,在短期内为全国旅行社开办特种旅游业务的规范化作出、可行的样板,再推而广之。

4、协调机制。特种旅游业务的开展没有大多的实践经验可惜鉴,是以对现存的各种可能性因素的挖掘和组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复杂性。经营者在开发特种旅游产品的过程中要直接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需要军事、、海关、外交、宗教、文化甚至一些特定自然人等等的支持和帮助。怎样才能用制度或政策为经营者打开方便之门,并规范各方面的行为,形成规范性的运作机制,减少不必要的消耗和障碍,这单靠经营者的自发性行为是不够的,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如果能考虑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加以指导或帮助解决矛盾和困难,必然会增强经营者对开发特种旅游的信心。

5、队伍的专业化。从事特种旅游作业的人员素质直接关系到接待质量,而接待质量不仅关系到能否获得完善的经营效益,而且关系到特种旅游产品的寿命。特种旅游接待不同于常规旅游接待就表现在难度更大、要求更高、操作和方式更具有专门性,这就需要经营者的产品开发部门与接待部门密切配合,形成相对稳定的接待班子。从事特种旅游的相关人员如外联、计调、导游、司机等,都必须具备丰富的特种旅游的相关知识、经验和技能。从事该项业务的旅行社,应培养和拥有一支自然、历史知识丰富,能吃苦耐劳,国家安全意识强,熟悉民俗民风,能严格执行民族政策,有志于特种旅游的专业队伍。

总之,特种旅游的发展在全世界以及我国尚属初创时期,其发展呈现出蓬勃的生命力。确立特种旅游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对开发我国极其丰富的特种旅游资源,开拓旅游市场,招徕更多的海内外旅游者,推动我国旅游事业向纵深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注释: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7

关键词 旅游税收 正反效应 国际税收竞争理论 Gooroochum理论 路径

一、引言

旅游税收在我国还是一个较新的课题,有许多问题,包括旅游税收的概念问题,有待于探索。西方对旅游税收有一定的研究,例如,Bird(1992)描述了制定最优旅游税收政策的经济制约因素,并且研究了发展中国家是如何在旅游税收方面运用财政政策工具的;Clarke和Ng(1993)则构建了理论模型对旅游税收和福利的关系进行了分析;Copeland(1991)研究发现,国内旅游税收对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扩大更为有益;而Chen和Devereux(1999)则认为进口关税和出口补贴制度对于旅游业的扩大更有益。大多数有关旅游税收方面的实证研究都是在部分均衡的理论框架下对旅游税收的归宿及效应进行分析的。Nishaal Gooroochum和M.Thea Sinclairf2003)的研究结果显示,一定条件下提高旅游税收有助于福利改进。此外,他们还发现,旅游需求占总需求比例越高,旅游需求相对于国内需求的弹性就越低,福利收益就越高。Ramesh Durbarry和M.Thea Sinclair(2000)在对英国旅游税制的研究中发现,旅游业价格的变化会影响旅游业的收入水平,同时还指出,在价格竞争的情况下,旅游税收的变动,特别是增值税的变动会影响旅游行业的收入水平。

近年来,我国已有一些研究人员开始探讨我国的旅游税收问题。例如,方奕勇和黄春梅(1997)从我国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现状及地方税系薄弱的局面出发,着重探讨当前我国开征旅游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主张适时立法开征特定旅游税,建立符合国情、适应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要求的旅游税制;罗明义(2001)在其《旅游税收贡献的分类测算方法》中就提到了旅游税收,但该文只是根据我国有关税收政策和规定,探索运用“分类测算法”来分析旅游业的税收收入及其对税收收入的贡献,并没有提及旅游税收的理论和效应问题;神农架林区财政局课题组(2003)则从四个方面分析了促进我国旅游业发展的财政对策。

以上国内外学者的研究使我们对旅游税收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了解,但基本说来,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税收方面的研究还很不成熟。

本文首先在合理界定“旅游税收”概念的基础上从经济学理论角度分析了旅游税收的正反效应,其次指出了我国当前旅游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认为必须根据国际税收竞争理论和Gooroochum旅游税收理论完善我国当前的旅游税收制度,并提出了具体的路径选择。

二、旅游税收:概念界定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旅游税收”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界定。考察不同国家(包括地区)的税收制度,我们发现实际上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实行着不同的旅游税收制度。例如,我国的澳门特区对旅游税收的规定就是:对从事旅游业的个人及团体课征的税收;纳税人是从事旅游服务行业的酒店、餐馆等,计税依据是其开出的票据面值,税率为5%。纳税人须将其开具的票据妥善保存,每月底汇总后,向财政司税捐处申报,由财政司核定后予以征收。加拿大有所谓的国内旅游税,指的是对每位在国内旅游的加拿大人在乘公共交通工具如公车、火车、飞机时征收一定税金的税。而新加坡也有所谓的“旅游税”(Cess),由旅游企业如酒店、餐厅、商店、酒吧等在出售应税项目如房间、毛巾、饮品、食品及出租西装、领带时代为征收的1%的附加税。

笔者以为,“旅游税收”,顾名思义,是指对旅游的征税制度,既是对旅游活动的执行者即“旅游者”进行的征税制度,也是对旅游商品及服务的提供单位和个人进行的征税制度。因此,确切地说,旅游税收是指一国政府(中央政府和下级政府)对旅游者和旅游商品及服务的提供方(旅游业)规定的税收制度(当然,也包括某些具有税收性质的“费”)。“旅游税收”有时候也叫做“旅游税”,但是,两者也存在一些具体的差异。例如,有的国家为了促进旅游的稳定发展而开征专门的旅游税税种,如新加坡等;而有的国家则没有专门的旅游税税种,如我国。但是,笔者认为,这不能说这些国家没有旅游税收。国家不同,旅游税收制度也不一样,例如,在我国,营业税是对旅游业征收的主要流转税,但是在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征收的是增值税,而在美国,销售税则是其主要的旅游业流转税。

国外的旅游税收文章一般把旅游税收分为两大类:对旅游业厂商的征税和对单个游客的征税。对这两类应税人,既可以通过一般征税制度去征收,也可以通过开征特殊类型的旅游税税种去征收。1998年,世界旅游组织(WTO)在其公布的一份报告中曾经指出了当时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旅游征收的40多个不同的旅游税税种,包括居民离境税或国际旅游税、签证费或旅游许可证费、航空旅游税、机票税、飞机燃油税、离境税、游客服务税、机场安全税、机场停靠税、过境税、搬运/装货费、床位过夜税、游客通行费、燃料税类、地方市政税、购买税、汽油柴油税、特定附加税、游客运输税、游客景点税、销售税、饮食业税、生态旅游税、垃圾填埋税、税、娱乐场税、宾馆饭店税、临时寄宿税、宾馆膳宿税、寄宿税、附加福利税、关税、酒精饮料税,等等。

总之,旅游税收是一个集合体概念,里面包含有各种各样的具体税种。由于不同国家具有不同的旅游税收制度,所以,各个旅游税种的名称也不一样。实际上,大多数国家的旅游税收都包括旅游商品税、旅游所得税、旅游财产税以及特定旅游税这样几大类。例如,在我国,虽然没有一个具体的旅游税种,但是旅游税收差不多覆盖了所有税种。

三、旅游税收的正面效应分析

一切税收都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潜在效应,旅游税收也不例外。这里,笔者就旅游税收的四大正面效应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加以分析。

1、旅游税收具有促进公共产品公平有效提供的效应。公共产品如“国防”、“路灯”等一般具有三大特征,即不可分性、非排他性和搭便车性。公共产品的这几大特征使得其难以通过私人部门得到快捷有效的提供。这样的公共产品只能由国家(即政府)来有效提供,因为政府可以运用自己手中的权力进行强制征税,以确保提供公共产品所需要的财政资金。通常说来,辖区内纳税人必须缴纳税款以提供公共产品的供给资金。因此,辖区外游客如果大批涌入会加重政府提供有关公共产品如高水平的公共安全、高质量的环境等所发生的成本,这实际上增加了辖区

内纳税人的税负。作为非本辖区居民的游客一般不愿意提供资金,因此,对外来游客征收一定的旅游税收可以补偿公共产品提供成本之不足,这实际上也是贯彻了“谁受益谁付费”这一征税原则。诚然,有些旅游景点常常会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如公园门票费、旅游探险费等等来解决经费问题,但有些公共产品如公共安全、路灯等由于技术落后、征收成本太高等原因很难强制征收到相应的使用费。此时,对旅游征税是一种有效的筹集公共产品提供资金的办法,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融资途径。

2、旅游税收具有为政府带来可观的税收收入的效应。一般而言,政府高水平的税收收入是确保本辖区居民福利水平提高的有力保证,没有充足的税收收入,政府就不可能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旅游税收、尤其是涉外旅游税收不仅可以有助于减轻本地纳税人的税收负担,而目,也,是一种可以使国家降低对贸易税收依赖的较好替代方法。根据WTO(1988)的估计,“游客目的地国”从旅游行业获取的税收收入可以占到其总额的10%~25%左右;在有些旅游较为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巴哈马、香港、克罗地亚、捷克、冰岛等,政府税收收入中有相当比例来自于旅游行业。据统计,巴哈马的比例甚至高达50%。Sathiendrakamar和Tisdell(1987)的研究发现,马尔代夫的旅游收入占到了其政府税收收入总额的40%以上;而在毛里求斯大约有12%~15%的税收收入来自于旅游行业。近些年来,我国旅游税收占总税收收入的比率也有所上升,尽管还相当低。

3、旅游税收具有确保环境可持续发展的效应。认为旅游业是一种无烟工业,不存在任何污染问题,是一种片面的认识。事实上,旅游也会产生各种污染。现代化旅游交通工具,旅游活动中所使用的机动工具,如游乐场中的各种机械设备、高尔夫球场内使用的运载器具的小型机动车等,所产生的废气和噪声污染是相当严重的,其中最严重的当属汽车,它经常成为影响旅游环境质量的主要因素。飞机的噪音污染也相当巨大,这就是为什么各国机场必须远离城市和居民点的原因所在。此外,游客的正常活动和部分游人的不文明行为对自然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危害也是严重的。旅游者中极少数人,或某些随身物品,可能携带传染性病菌,包括对人体或对动植物有害的病菌。从世界现实看,不单单一般旅游地国家由于旅游的原因遭受到了程度不同的环境污染,就连南极这样一个一般人难以到达的地方,近年来也因旅游者的逐年增加而产生了环境污染问题。管制游客流入人数和征税是两大最常用的解决旅游环境污染这一问题的手段(Bird,1992;Hughes,198l;Clarke and Ng,19931。然而,对游客的流入制定规制进行控制并非是理想的手段,因为这样做会使得旅游业发生萎缩,对经济产生负效应。此外,许多国家都在加大力度发展旅游业,因此,同时实现“不污染”和“旅游业快速发展”这样两大政策目标是相互矛盾的。征收设计合理的旅游税收是一种解决旅游环境污染问题的有效途径,因为征税具有“针对性”特征。而政府有了较多的税收收入,就可以获取更多的资源来维持旅游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旅游行业不仅依赖于天然的优质风景资源,而且还与公共产品的提供密切相关。学术界普遍认为,强有力的政府规制体系,如维持高质量的健康和食品卫生标准等,对于旅游行业的健康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征税可以产生必要且充分的资金来帮助政府提供这样的规制体系。理论和各国实践都证明,适时开征设计合理的旅游税收确实可以减少旅游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保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从而维持旅游业的繁荣兴旺。

4、旅游税收还具有税负可输出性优势。旅游税收具有税负可输出性优势,指的是一种旅游税的主要税负部分是由外来游客承担的,而不是由当地居民或企业承担的。最早研究旅游税收税负归宿的是美国学者Fujii等人(1985),他们在部分均衡的框架下考察了旅游税收的归宿与夏威夷(Hawaii)的宾馆房间税。的可输出性问题。这里的税收归宿指的是买方即游客和旅馆房间提供方即旅馆之间税负的分布问题,而税负输出指的是税收负担在居民和非居民之间的分布程度问题。一般而言,宾馆行业如果位于一个具有国际投资高度密集的“飞地”,则税收归宿与税收输出之间的差距就很小,因为旅游服务供应方的税收负担实际上是可以输出的。在部分均衡的分析框架下,宾馆房间税的归宿取决于需求弹性和供给弹性之间的相对规模。此外,Fujii等人还对宾馆税给游客与旅游业带来的税负与膳宿的供需弹性之间的相对比率进行了测算,结果发现需求的价格弹性是负的,而且具有显著性。上述研究的结论明确表明,宾馆房间税税负的1/3是由旅游企业自己承担的,而2/3则是由外来游客承担的;和餐饮税、娱乐税、一般销售税等税种相比,宾馆房间税的税负更容易输出。Durbarry和Sinclair(2001)曾经考察了英国旅游税收的税负归宿问题,结果发现旅游产品的组成成分不同,旅游税收的输出程度也会有所差异。由此可见,旅游税收和一般税收不一样,确实具有税负可输出性优势,因为旅游者主要是外来的,当然,不同的旅游税种其税负输出的程度是存在差异的。因此,一个国家在设计自己的旅游税收制度时必须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并进而设计出不同的符合本国国情的旅游税税种。

四、旅游税收的负面效应分析

(一)旅游税收会增加税法遵从成本

税法遵从成本是税收制度运行成本的一种。税法遵从成本具体是指纳税人或者第三人,尤其是企业纳税人,为遵从税法或税务机关要求而发生的费用支出。税法遵从成本可能发生于如缴纳所得税的纳税个人或企业,也可能发生于不对其支付报酬的帮助者,如家庭成员之间帮助完成个人所得税申报。对于个人而言,税法遵从成本包括:时间成本,如搜集、保存必要资料和收据,填写纳税申报表;货币成本,如对税务顾问的报酬支付或为约见税务顾问和咨询税务机关而支付的交通费用和通讯费用;心理成本,如因不理解纳税规定而产生的焦虑,由于税收法律规范不确定而产生的无所适从。对于企业而言,税法遵从成本主要包括收取、缴纳和计算课于企业产品或利润及其雇员工资、薪金的税收所发生的费用。这些成本在形式上也包括货币成本、时间成本、心理成本(如因对误解税收规定而可能遭受处罚的焦虑)等等。我们没有旅游税收遵从成本方面的具体数据,但有数据显示,1994年税制改革前,我国税收征收成本率为3.12%;1994年税制改革和税务机构分设后,1996年的征收成本率约为4.73%;1999年,我国征税费用总额约占税收总额的3.12%,目前这一比例已经达到5%~6%。而同期美国征税费用占税收总额的比例为0.58%,新加坡为0.95%,澳大利亚为1.07%,日本为1.13%,英国为1.76%。

(二)旅游税收可能会导致税收收入的流失

旅游税收的收入效应在各国都是不一样的,时间不同,其效应也不一样,造成这种情况主要有三大原因。第一,政府的政策原因。如果政府想要最大化自己的税收收入,那么税率往往就会定得很高。反之,如果政府想要促进旅游行业的发展,税率就会定得很低。有些情况下,政府甚至还会提供补贴,例如机场补贴、停车基础设施补贴以及给予旅游企业投资税收优惠等等。第二,旅游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毫无疑问,旅游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大,旅游税收对政府预算的影响就会越大。第三,旅游行业与经济中其他行业的关联程度和类型以及造成的经济泄漏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般的规律是,关联程度越高,就越会提高政府的税收收入,而经济泄漏则刚好相反,会减少政府的税收收入。政府从旅游税收上获取的税收收入规模部分取决于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的价值。如果旅游需求的价格弹性较高,则增加税收的效应就可能是降低税收收入。Arbel和Ravid(1983),Fujii等人(1985)对游客膳宿的情况下的需求弹性进行了研究,都得出了膳宿的需求弹性大大不同于零这一结论。Hiemstra和Ismail(1992)也在对美国宾馆及汽车旅馆协会拥有和管理的财产进行分析,并得出了住宿业需求的价格弹性相当显著这一结论。

(三)旅游税收可能会导致他国的报复性税收

政府征收旅游税如同征收贸易税一样可以带来税收收入,但是,如果其他国家认为某国的某旅游税税种对待自己的公民存在不公平之处,那么,就会对该国实施报复性税收政策。例如,英国曾经对来自肯尼亚和坦桑尼亚的国民征收签证费,而这一政策也同样受到这两个非洲国家的报复,他们也对来自英国的公民征收同样的签证费。报复性旅游税收是一种始终存在的威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导致两国居民实际福利的下降。Tisdell(1983)曾经证明在旅游税收的情况下产生的报复是如何导致相关国家经济收益的下降的。这是因为报复造成旅游目的国的游客在报复实施国享受到的消费者剩余在税后消失的缘故。旅游需求弹性较缺乏的国家失去的经济剩余会更多,但是,和没有报复的情况相比,两国都会损失利益。不过,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游客征收了入境税,那么,报复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失去的利益相对要少一些,因为发展中国家的游客到发达国家去旅游的相对较少,而发达国家的游客到发展中国家旅游的相对较多。

五、我国当前旅游税收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一)旅游税收收入效应不足问题

这实际上就是所谓的“大旅游小税收”问题,是指旅游业蓬勃发展,但旅游税收收入却没有相应增长。例如,2006年全年我国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全年旅游外汇收入339.5亿美元,增长15.9%。国内旅游人数13.9亿人次,增长15.0%;国内旅游收入6230亿元,增长17.9%。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核算,2006年我国旅游收入的增长率高于GDP增长5.6个百分点。2007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比上年增长4%,旅游外汇收入增长10%;国内旅游人数达15亿人次,增长8%;国内旅游收入增长10%。事实上,近几年,我国一直保持世界上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和亚洲第一大出境旅游市场的地位。旅游业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旅游业良好的盈利性与成长性由此可见一斑。按理说“旅游兴,地税旺”,可与之不相适应的是,相关的税收收入却没有得到同步改进和完善,税收收入的增长幅度远远低于旅游业的发展速度,税收收入增长十分缓慢。

(二)旅游税收征管制度不完善问题

首先是旅行社采取挂靠经营方式导致偷漏税空间较大。挂靠经营是指企业、事业单位或公民在一定时期内使用其他企业法人名义对外从事经营活动的行为。在旅游业中,各挂靠社对外自称是某旅行社的某个营业部,每年向被挂靠社交付一定款额的保证金或按经营比例交纳“管理费”,被挂靠社则转让其企业性质和名称。各“营业部”在经营中均独立核算、自设账户、自备护照、自持公章和财务章,形成非独立法人的经济实体。由于双方经济利益的驱动,且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对旅行社评价标准过于单一,旅行社挂靠经营成为我国特有而又十分普遍的经济现象。例如,深圳2001年的10家从事出境旅游业务的旅行社中有9家采取挂靠形式,全市注册的挂靠营业部就有47家,而在营业部下又挂靠的分支机构则无法估算。营业部单独进行税务登记,旅行社既缺乏将其税收统一交纳的热情,也缺乏营业部税赋缴纳的监督,相当多的营业部存在假账目、假报表,其对税务部门或报零收入或报亏。因此形成税务部门和旅行社两不管的“真空地带”,逃漏税的空间很大。其次是旅行社税收难以控管。旅行社税收难以控管主要表现在:一是发票核实难度大;二是旅行社开支的各项费用也难以核实;三是旅行社之间采取相互虚开发票冲减计税营业额的现象普遍存在,由于旅游企业接团后转包给其他旅游企业的支出金额可以从营业收入中扣除,通过增大转包金额的方法就可以减少计税营业额,因而旅行社之间经常相互虚开发票冲减计税营业额;四是旅行社财务制度普遍不健全;五是许多旅行社申报的所得额少,甚至亏损。由于旅游行业没有公认的利润率,税务部门也难以核准其成本和费用,对该行业的企业所得税难以控管到位。

(三)费挤税严重问题

目前我国旅游业的收费现象严重,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方面是旅游部门收取的各种费用和基金;另一方面是其他部门向旅游企业摊派的各项收费。具体如下:①旅游发展基金。②手续费。指国家和省级旅游局依据国家物价局核定标准收取的入境签证手续费和代办签证手续费。③行业外有关部门摊派收费。这是旅游企业目前最主要的社会负担,具有收费主体多、名目繁多、要挟手段厉害等明显特点。各级政府和各部门乱收费、多头收费、重复收费、自收自支弊端和危害很多:收费导致了分配主体的混乱,形成政府分配多元化、政府利益部门化的格局;收费名义上为政府收入,但实际主要流向预算外,因而扰乱了分配秩序,是国家财政困难的主要症结;收费加重了企业和旅游者负担;“费多税少”矛盾的实质是政府部门收人机制的不规范以及由此引发的政府部门行为的不规范;各种收费大量存在挤占了税源;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各项收费自收自支,坐收坐支,收、支、管―头抓,造成财经秩序混乱。

(四)重复征税和旅游税种少问题

我国的旅游税收包括营业税、增值税、消费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企业所得税等,基本囊括了我国现行税制中的大多数税种。在旅游税收的缴纳和征收过程中,一方面要求旅游企业具备较强的税务核算能力,否则面临这么多的涉税项目时难以把握;另一方面加大了税务部门的征管难度。由于我国现行税制复杂,且我国旅游税收税种多,势必会造成一

定程度的重复征税。我国旅游税收的重复征税包括:流转税之间的重复征税和流转税与所得税之间的重复征税。流转税之间出现的重复征税现象如下:增值税主要是针对销售货物、进口货物和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项目征税,而对交通运输业、服务业、邮电通信业等第三产业则征收营业税,虽然在税制设计上增值税未覆盖到第三产业,但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重复征税现象,而且出现增值税、营业税征收范围交叉的矛盾。以货物为条件提供劳务,在对劳务征收营业税时,对货物所含增值税不予扣除,形成营业税对增值税的重复征税;以劳务为条件提供劳务,形成营业税自身的重复征税。即在商品流通环节同时存在增值税应税业务和营业税应税业务,而两种税在计算上各不相同,导致增值税已税货物进入营业税应税劳务的征税环节时,由于营业税以全部营业额为计税依据,使得已征增值税得不到抵扣,从而产生重复征税。除此之外还有流转税与所得税的重复征税现象。例如,对于以承担游客交通运输业务的旅游车行业为例,按照我国的税收法律,组团旅行社和作为旅游辅助企业的旅游汽车公司都根据各自财务年度的盈利情况分别缴纳企业所得税,看似不存在重复征税。但问题在于,通常旅行车公司大都不真正对其旗下的所有旅行车享有完全的所有权―_通常的情况是,一个旅游汽车公司只拥有少部分属于公司财产的车辆,大部分车辆则都属于各个旅行车司机所有(即使在形式上旅行车都属于公司,但实质上这些车辆都由司机自己出资购买)。这样,旅行车司机对于自己投资的汽车上所获得的收益,不但要承担分摊下来的企业所得税负担,而且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实际上形成了双重征税的问题。与此同时,我国旅游税收制度还缺少一些特定旅游税种,如出入境税、离境税、机票税、旅游税等等。这些税种的缺失导致了我国旅游税收入的不足、旅游拥挤效应严重等问题。

此外,我国旅游税制还存在公平效应不足问题。根据沈腊梅(2007)的研究,我国1994年税改后的税制包括(旅游税制)存在明显的效率效应但公平效应明显不足的问题。

六、完善我国的旅游税收制度

(一)完善我国旅游税收制度的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应根据国际税收竞争有效理论和Gooroochum旅游税收理论对我国旅游税收制度进行完善。国际税收竞争有效理论认为,一国通过适当降低自己的税负可以促进本国行业的发展和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同时对他国也不会产生多少害处;而Gooroochum旅游税收理论则认为,一国在旅游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适当提高税负不仅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率而且有利于公平分配。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采取“有增有减,以增为主”的原则来完善我国目前的旅游税收制度,以发挥其应有的效率和公平效应。

(二)完善路径

其一,就旅游业营业税而言,从长远看,我国应借鉴国际经验把旅游业营业税的征税范围纳入增值税的征税范围,以实现税制的公平。但就现阶段而言,我们必须完善当前的旅游业营业税制度。具体做法是:①提升营业税的立法级次。税收部门必须加快法制建设步伐,规范执法行为,增强执法透明度,为投资者创造公平和谐的竞争环境。目前,我国税法立法级次普遍较低,仅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少数几部法律是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颁布实施的,而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在内的一系列法规都是由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制定的。这种较低级次的税收立法,影响了税法的权威、执法的效率和营业税的公平。②适当提高旅游及旅游相关部分的营业税税率。③加强旅游企业与营业税相关的财务制度的管理。

其二,开征特定旅游税。例如,可以开征境外旅游税。2003年中国出境游增长迅猛,已达到2000万人次。在今后的20年中,中国居民的出境旅游必将随着中国经济的强劲增长得到更大的发展。澳大利亚2006年春节长假期间就接待了2.4万中国游客。对于东南亚各国来说,中国已经成了“大客源国”。世界旅游组织预测,1995~2020年间中国出境游人数平均每年增长12.8%,2020年将达1亿人次,占世界总量的6.2%,仅次于德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世界第四大旅游客源输出国。开征“境外旅游税”,在目前国内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的情况下,作为一种个人收入调节,不失为一种有益的选择。例如,目前全世界已有31个国家对饭店的服务征收消费税,从而增加了国家的税收。还可以允许地方某些旅游性城市开征旅游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设这样的税种,例如,韩国在2004年的时候就允许开征观光税;新加坡、泰国、菲律宾等国早就开征了旅游税;最近墨西哥也在讨论征收旅游税。我国的地方旅游税可以对宾馆、饭店、零售业征收,取得的费用专门用于维护和建设旅游景点。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完善和提高旅游城市旅游设施的水平,提高旅游质量,另一方面也可以缓解因为旅游景点门票价格偏低给动物园、公园和博物馆带来的财务困难,同时也可以缩小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差距。

其三,强化对导游的个人所得税源控制。现阶段,导游员是―个高收入人群,其隐性收入多,根据报道,带欧洲团月挣8万,带内地团月薪超50000,个人所得税流失严重。这就要求强化对导游的税源监控。一方面,旅行社内部应建立对其员工的个人所得税(如工资、薪金、劳务报酬)代扣代缴制度,加强内部监管,从源头上控制其收入。另一方面,对旅行社和导游的折扣、折让现金流出量加强管理,对直接受益个人要求直接申报纳税,采取双向纳税模式。同时,旅行社内部要加强内部规章制度的建设。如单位员工串通旅游景点私拿红包或回扣应给予吊销导游证、没收所得、下岗等处罚,净化旅游市场,堵塞个人所得税隐性收入的根源,从制度上致力于税收流失的治理,使个人所得税实际税负与名义税负相等。

旅游的主要特征篇8

摘要:贵州省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多民族的构成,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通过对到贵州旅游的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及旅游消费后的评价进行分析研究,探讨贵州旅游的发展及主要客源构成,并通过对游客的消费评价,发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为贵州旅游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贵州;国内游客;旅游;消费评价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23-0112-03

贵州省地处祖国西南,位于云贵高原的东部。由于独特的地貌特征和多民族的构成,使其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贵州旅游资源主要表现为:丰富的绿色旅游资源。全省共有12个部级重点风景名胜区、57个省级风景名胜区、7个部级自然保护区、4个部级地质公园。舒适宜人的气候条件。贵州属亚热带高原山地,气候温和,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5.6度,为四季皆宜的观光、旅游、休闲、考察、探险之地。尤其在夏季,已经成为众多游客的避暑胜地。特别是2007年贵州省贵阳市获得中国气象学会颁发的“中国避暑之都”的称号。丰富的水资源。境内河流纵横、瀑布众多,非常适合观光和漂流开发。丰富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这里世居着汉族及苗、侗、布依、彝、水、仡佬等17个少数民族,古朴的习俗和灿烂的文化蔚为大观。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贵州红色旅游资源也非常丰富, 已开发红色旅游景点60 多处,《在2004―2010 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中, 贵州省被列为全国重点红色旅游发展区。突出的白色旅游资源。以茅台酒为代表的贵州酒在全国具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以此形成的酒文化及工业旅游资源又增加了旅游消费者的消费内容。随着政府对旅游业发展的不断宣传、投入,贵州旅游业发展正逐步成为贵州社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国内游客人口特征分析

人口学特征分析是旅游市场研究的重要基础工作,是研究游客旅游消费行为的基础。游客的个人特征主要包括游客的省份、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个人月收入、家庭结构以及身体状况等,这些因素对游客的旅游消费及对消费评价都有较大影响。因此,对这些因素的研究成为旅游消费行为研究的标志。本次研究基本情况如表1。

从人口统计特征的分析可以发现,贵州主要的客源市场是在华东和中南地区,符合国内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基本的空间距离分布;东北、华北、西北游客构成比较少,且主要集中在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省份;西南地区由于自主进入贵州比较方便,多以自助游形式入贵州,调查统计数据较少,这与本次调查以旅行社调查为主有关。客源个体特征构成主要为机关工作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主要表现为多是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这也与统计分析的文化程度、月收入水平,以及工作年限分布一致。客源特征的单一反映了贵州旅游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广大游客对贵州旅游资源特点还不很了解,旅游形象、旅游品牌的知名度不强,游客多以工作或职务之便进行旅游;大量潜在游客缺乏对贵州旅游资源、旅游产品特点、旅游服务情况的了解;同时,需要高端旅游休闲、有充足旅游时间的老年游客,以及爱好新奇探险的青年游客还未发现他们喜好的旅游产品,未积极投入到贵州的旅游过程中。

二、来黔国内游客消费评价分析

消费后评价是消费者消费行为的一部分。旅游者在完成实际消费行为之后,一般会体验到三种感觉:满意、不满意和疑虑。每种体验都会有特定的购买行为。在本阶段,旅游者根据所期望的产品并对产品做出评价。如果产品和服务的期望质量与实际质量相符,旅游者会感到满意,那么下一次他还会倾向于购买该产品和服务,并且常常会向其相关群体传播该产品和服务的信息,这对其相关群体的购买决策产生很大的影响。如果对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与实际不符合,旅游者就会感到不满意,就倾向于不再购买该产品和服务,而且可能会当场向旅游企业、旅游管理机构及旅游行业协会提出投诉,也会倾向于在相关群体及他人面前批评该产品和服务或传播该产品的消极信息,对这些人的购买决策产生极大的消极影响。当旅游者体验不到满意感,又没有对产品出现明显不满时,他在旅游后就会出现购买后疑虑。这种情况下,旅游者一般会继续选择性地接触与本次购买相关的有利信息,或尽量找理由说服自己或鼓励相关群体成员和他人也去购买该产品和服务,以证实自己本次旅游确实是不虚此行。消费后的满意与否,可以导致消费者的重复购买与忠诚,也可以导致消费者对其他的旅游消费者的影响。

旅游消费的评价一般从“吃、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反映。本文针对六个方面的内容,主要考察了旅游消费者在消费后对贵州旅游的总体感觉,吃、住消费感觉,总体消费价格,以及对消费中的意见和满意不满意项目或商品。

1.吃:在贵州、四川、湖南三地的饮食特点中,素有这样一句话;湖南“不怕辣”、四川“辣不怕”,贵州“怕不辣”。这充分说明了其饮食特点,对旅游者而言可能造成不好的评价。但调查结果显示,从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用餐过程的总体感觉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4%;其次为没感觉,占22.4%;第三为差,占11.3%;非常好占9.7%;很差占1.8%。

2.住: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对住宿条件的总体感觉,从调查数据分布来看,以好为最高,占58.1%;其次为没感觉,占22.8%;第三为非常好,占12.3%;差占5.0%;非常差占0.5%。

3.行:在外地游客眼里,贵州素有“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的说法。随着国家西部开发对交通的投入,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贵州的旅游交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从调查数据来看,仍有39.6%的游客感到不满意。

4.游:该项目主要调查游客整个游览过程对游览、具体景区景点的评价,在贵州旅游期间,51.3%的人对游览过程最满意, 44.1%人认为游览过程最值得花费。

5.购:对于在贵州旅游过程中旅游消费的价格,从调查统计分析来看,47.9%的消费者认为偏高,44.7%的消费者认为合理, 4.2%的消费者认为偏低。

6.娱:对消费者在贵州旅游中喜欢的旅游娱乐项目,从调查结果来看,以民族歌舞比例为最高,占34.8%;其次为漂流,占31.9%;第三为民族仪式,占15%;选择民族体育项目的占5.6%;选择其他的为7.2%;不感兴趣的占2.2%。

在对贵州旅游总体评价中,游客对是否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69.5%表示愿意,4.0%的表示不愿意,26.5%未明确表示意见。游客认为,影响贵州旅游业发展的负面因素按其影响程度的大小依次为:交通的便捷性39.6%、整体环境26.4%、服务质量18.4%和资源吸引力14.9%。

三、贵州旅游发展的建议

(一)抓住机遇,促进基础设施完善

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持续投入,为贵州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非常难得的机遇,我们应充分利用这次机会,积极改善交通条件,加快高等级公路的建设,特别是通往各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同时,抓好旅游区配套设施建设,包括旅游接待、住宿、餐饮、通讯、厕所等设施的配套“创造方便舒适,安全卫生的环境,树立贵州旅游的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客人,让游客慕名而来,尽兴而归。

(二)提高旅游行业的服务质量,改善整体环境

旅游业是综合性的“行业窗口”,是集“吃、住、行、娱、游、购”为一体的行业。即使硬件建设上去了,没有规范的服务,给游客留下遗憾,让游客不满意,这无疑对我们的前期工作也是一个否定。同时,我们也看到,游客对贵州旅游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到希望改善旅游服务质量和整体环境。因此,不仅政府必须加强行业管理,纠正不正之风,旅游行业也要加强自身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也要加强自率,规范服务水平。特别是作为窗口行业的窗口的导游服务人员,应该转变“接待员”、“讲解员”、“促销员”的角色,通过不断的行业规范、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的提高,逐步成为游客旅游过程中的朋友、对旅游地自然文化资源产生好奇心的启发者、游客再次旅游的发起人。旅游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从细节入手,从游客的角度出发,这样才能满足未来旅游发展的需要。

(三)进行适当的旅游消费教育

旅游最突出的两个特征就是异地性和暂时性,因而往往诱发旅游消费行为表现出一些非理性的特征,开展旅游消费教育是引导旅游消费行为的有效途径。消费教育在发达国家已十分普及。通过消费教育,可以使消费者更清楚认识消费的产品及特点,掌握有关消费知识从而影响消费决策提高消费满意度。贵州旅游消费教育可以从引导旅游消费者认清旅游产品特点及旅游区相关情况入手,引导旅游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寻求适合自己的产品,满足自己的个性消费,不盲目追随旅游潮流,而是选择真正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通过介绍本地旅游资源特色,自然以及人文知识方面入手,使游客在享受旅游乐趣的同时,间接地认识、掌握一些感兴趣的东西,在丰富阅历的同时,丰富自己的相关知识。

(四)加强旅游回头客的市场开发

对游客的调查显示,70% 的游客是第一次到贵州旅游,其中有69.5%的国内游客明确表明他们愿意再次到贵州旅游,还有26.5%的人未表明意见。由此可以看,出贵州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和回头客市场的潜力。吸引回头客不但可以降低营销成本,还可以提高贵州的旅游形象。有调查显示,吸引一个新游客所支出的费用是保留一个回头客的6倍。贵州旅游资源类型丰富,资源品位高的不在少数,因此对吸引回头客有很大的潜力。做好资源特点宣传、解释,使消费者更加了解产品状况,对今后的选择提供有效的依据。如制作一些质量和品质较高的贵州旅游景点或旅游产品宣传片,在游客乘车途中播放本次旅游未涉及的产品宣传片,以引起游客的注意,从而形成记忆,来开发和培养回头客市场 。

(五)促进新的旅游产品、商品开发和旅游购物环境的改善

观光旅游产品仍在旅游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游客旅游经验的丰富,对旅游新鲜感的丧失,以深度体验为主的民族文化旅游、生态旅游、商务旅游和各种专题旅游等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的发展趋势。在经营好现有旅游产品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开发新的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满足游客求新、求异、求知的心理需求。特别是我们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产品以及旅游漂流产品,从游客的喜欢程度可以看出其价值。因此,在保持现有的经营的同时,要针对不同的游客需求,实时地在营销活动中进行产品细分,推出如适合老人、家庭的“温馨漂流”,适合情侣的“浪漫漂流”,适合单身、个体游客的“激情漂流”,以及富有挑战的“探险漂流”以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同时,在保持民族文化特色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一些以体验民族风情为主的旅游产品,注重特色民族村落的开发,保护好产品时效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使游客对产品消费可进入、可识别、可认知、可体验,促进旅游消费结构的合理化。

上一篇:诚实对企业的重要性范文 下一篇:诚信经营的理念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