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行业的发展范文

时间:2023-11-01 17:13:20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1

新媒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在“十二五”规划中,对于新媒体等服务产业的规划目标也是“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产业化运作

建立在技术进步基础之上的新媒体产业,是新兴的具有交叉性的产业,如何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维持其生存和发展?

首先建立独立的产业运营模式。传统媒体产业的基本的运用模式主要依靠媒体产品的内容强势,通过发行渠道售卖媒体产品进而赢利,这种运营模式的运用基础在于大众化的媒介消费市场。然而当今的传媒市场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表现在:一是市场环境方面:受众分众化日益明显,受众需求趋向于分层化和多元化;二是技术应用方面:数字技术、信息技术和通信技术带来了传媒产品的巨量释放,传统媒体产业的商业运营有了更大的空间。新媒体产业要想顺利的实现产业化经营,就应该从自身的媒体特征上探索出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运营模式,并成为支撑产业前进的支点和引擎。

其次扩大新媒体产业空间。影响新媒体产业发展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技术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体制环境。其中实现传媒产业组织行为改变最直接的动力来自于新技术的应用所带来的传媒产品的生产流程变化。

在此过程中,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等活跃因素产生互动,共同刺激传媒产业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新媒体产业的兴起带来的传媒产品资源的巨增,广电行业的垄断性生存环境已经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行业壁垒和资金壁垒的破除有了可能。在这一产业格局的压力下,实现与传统传媒业乃至其他行业的合理制度安排,是扩大新媒体产业空间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前提。

第三,“整合”是新媒体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一是实行跨行业的整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宽带化、综合化、数字化和三网融合将成为今后网络建设的潮流。

二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整合。新媒体已经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引擎”,在这种文化语境下,传统媒体只有借助于新媒体先进的媒体技术和多元的表现形式,才能丰富和扩展其内容和形式,而新媒体也只有更多地与传统媒体深度整合,才能达到既提升新媒体的价值,又实现新旧媒体双赢的价值诉求。

三是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整合。有效整合国内外两个市场,有效“引进来”,有效“走出去”。在对外合作中学习先进技术。因此我国的新媒体产业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广泛寻求新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合作伙伴,引进国外先进的新媒体管理经验、经营理念、尖端人才,在合作中发展,在竞争中前进,是快速壮大我们自己的新媒体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的有效举措。

四是新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新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即是不同形态的新媒体间的相互融合,在整合中降低了成本也提升了新媒体的新的竞争力,打破了新媒体间的壁垒,进行同类整合,可以充分有效的利用包括内容在内的资源,增加内容的产品销售和二次销售中的定价能力。

财政扶持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这是个难得机遇,积极探索利用专项资金和投资资金,银行信贷,吸引风险投资等多种手段,实现与金融的全面合作,以金融杠杆撬动新媒体发展。

财政是政府履行职责的重要基础。各地财政可以设立新媒体产业发展专项基金,鼓励和支持各地方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新媒体企业的发展。

新媒体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的设立各级财政既要全力支持又要严格审批监督执行。一是根据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规划及国家新媒体产业基地的目标,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对专项资金进行分类管理,专人负责。二是负责建立新媒体产业发展备选项目库,编制新媒体产业资助项目年度申报指南,受理资助申请,建立新媒体产业专家库,组织专家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评审。三是向财政局申报专项资金年度使用计划,编制预算。申报项目符合各区各地方新媒体产业发展政策,对各区新媒体产业到文化创意产业有促进作用,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四是预算批复后,按类别由专人对项目的进度、阶段成果及绩效进行全过程管理。负责组织项目的验收,并对受资助项目企业进行绩效评价。对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确保项目专款专用,对重大项目进行绩效考评。

同时,各省市大打文化产业振兴牌,新媒体将成为地方经济新引擎。新媒体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柱,其产业链涵盖范围很广'产业规模和经济效益巨大,新媒体产业将成为城市和开发区下一轮发展新机遇。

规范发展

新媒体产业的未来理想的目标将是逐步形成一个同时兼有多个品牌化大型企业,以及具有差异化产业或产品特征的成长型中小企业的市场格局。通过制度政策、组织管理和金融支持等优化措施的实施,促进新媒体产业的健康发展。

第一,规范行业管理,提高行业综合竞争力水平,促进企业集团化发展。

通过新媒体产业的市场结构分析,发现新媒体产业市场集中水平不高,存在行业内局部恶性竞争的情况。虽然这是一般产业发展的必经阶段,但长时期的处于这一阶段将不利于产业的成长。要改变当前的局面,首先需要进行科学的产业分析和布局,合理产业布局,明确行业发展方向,适时的通过制度来提升行业的进入门槛,规范行业管理,减少某些传统初级产品的低水平竞争,这也将有利于部分资质优良的企业从中脱颖而出,逐渐向规模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同时辅之以相关金融支持,形成行业内具有竞争力的标杆性企业,提升行业的综合竞争水平。

第二,优化管理组织结构,提高行业现代管理水平。

新媒体产业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仅需要相关制度和金融措施的支持,更为重要的是行业布局和管理水平的提升。有效的行业布局可以减少行业内的无序竞争,而有效的组织与管理可以保障行业和企业的健康发展。企业的品牌化和规模化,不仅需要高水平的企业策划和管理方案的出台,更需要具有专业能力的高水平人才的经验和智慧。

第三,推进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培育优质中小企业发展。

新媒体产业具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征就在于其以新技术为发源的产业模式,作为新兴产业的代表,就需要不断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来为产业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因此,在注重规模化和产业化的同时,更需要注重自主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优质中小企业的发展。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2

关键词 传媒行业 财务管理

一、传媒行业整体概况

依据相关数据分析,近年来,中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高于全球传媒行业的平均水平,中国的传媒行业正处速发展阶段。

(一)行业发展概况

2005年以来,中国传媒行业取得巨大发展,根据《2013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传媒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传媒行业产值2479.5亿元,到2012年这一数字已经攀升至7600.5亿元,增长了2倍多,2012年全球传媒产业中,美国居首位,中国则超过德国仅次于日本,跃居世界第三。从2005年到2012年,我国传媒行业的增长率都高于GDP的增长速度,对于拉动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2005年以来,传统媒体发展较为缓慢,2009年占整个传媒行业产值的比重由2004年86%下降到59%。其中,期刊广告经营额和期刊发行收入2009年较2008年同期下降;而报纸等虽然每年保持一定比例的增长,但由于增速比较缓慢,导致在总体产业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相对于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广告收入五年间增长8.8倍,移动媒体产值增长6倍多,2009年移动媒体产值占整个传媒行业的1/3。

从传媒行业的结构上可以看出,传统媒体、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形成了三足鼎立的格局。传统媒体受到了来自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冲击,但是在短期内并不会被取代,而是会与新媒体不断的融合、共存。而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因其盈利模式在不断创新,有些领域并不能保持稳定盈利状态,未来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传媒行业的三大结构性部分并不是完全“替代”关系,而是“交叉互补”关系。

(二)行业现状与特征

1、市场竞争机制已逐步建立,但是市场集中度较高,市场竞争复杂。

传媒行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大介质媒体之间的竞争。由于新型媒体的不断涌现,报刊业等传统媒体受到了剧烈冲击,必须不断与新型媒体进行融合。另一方面是传媒集团之间的竞争,规模化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对传媒集团之间竞争的分析,本文采用市场集中度(CR4)指标分析。截止到2011年第三季度共有14家传媒集团上市,一般认为如果行业集中度CR4>30%,则该行业为寡头垄断市场。根据表1中的数据可知,我国的传媒行业一直处于一种寡头垄断的市场,这些大型传媒集团的决策建立在对竞争对手行为的猜测或者对竞争对手行为做出反应的基础上。

表1 2009年-2011年第三季度CR4值

指标 2009 2010 2011第三季度

CR4(营业收入) 60% 74% 64%

CR4(资产总额) 56% 63% 61%

数据来源:刘永红、罗安祺 《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

2、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和扶植。

国家对传媒行业的管理方式从1978年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先后制定了一系列的产业引导和扶植政策,帮助传媒集团更好的进行市场化,提高传媒企业的综合实力。仅2010年,新闻出版总署、广电总局等部门就先后颁布了8部政策法规。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发展变迁

(一)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特点

传媒业作为信息产业的分支产业,其经营的主要内容是信息,传媒业经营内容的特殊性决定了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而其管理体制的特殊性又决定了其财务管理体制的特殊。

第一,企业财务和事业财务的统一。传媒行业政治属性与经济属性合二为一的特点决定了其企业财务与事业财务兼有的特点,并且,这两种财务不是简单的叠加在一起,而是相互融合的财务管理体系。一方面,传媒集团享有一定程度的经营自,追求利益最大化,参与竞争,接受市场机制的调节,具有“企业性”;另一方面,传媒集团都由中央或地方政府全部所有,处于政府直接或间接的管制之下,其“喉舌”的功能决定了传媒集团又具有“公共性”。因此,传媒集团面临的政治法律因素对财务管理的挑战要高于一般企业或者集团公司。

第二,经济功能与“喉舌”功能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还具有保证传媒企业“喉舌”功能实现的任务。经济是政治的基础,政治服务于经济,传媒行业“喉舌”功能是传媒业政治属性的具体表现。传媒业应该用成本-效益原则来实现其政治属性,以低成本、高效率经营传媒集团的各种活动,以现代企业的要求来规范传媒集团的经营活动。

第三,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传媒行业的财务管理必须既坚持经济效益原则,又兼顾社会效益原则。传媒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不矛盾的,它们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经济效益是基础,社会效益是保证,缺一不可。

(二)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

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发展变迁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1、事业型的财务管理阶段(1978年前)

事业型的管理模式是把各传媒实体纳入国家计划,不允许各传媒实体有自己的收入,如果有收入,必须全部上缴国家财政,所需资金全部由国家支付。这种模式限制了财务职能的发挥,没有创新的权利。

2、事业单位、企业管理阶段(1978年-1988年)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人民日报等新闻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79年4月,又发文重申并在全国新闻媒体中推广“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在此阶段,传媒实体的财务管理与计划体制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本质上是相同的;二是财务综合承包管理,这种财务管理模式适用于电台和电视台。在承包期内,采用“四包双挂钩”的财务管理办法,实行经营收入同上缴财政挂钩、同奖金免税限额挂钩。

3、独立自主、自负盈亏阶段(1988年-1996年)

在这个阶段,国家允许媒体多种经营,同时国家对新闻媒体的投入从最初的财务包干到逐年递减,最后到新闻媒体成为独立法人,经济上独立自主、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企业化财务管理在原则上与《企业财务通则》接轨,在经济核算原则上,与《会计准则》接轨,实行成本核算。

4、步入市场化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

自199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成立之后,中国传媒行业开始了集团化之旅,先后经过了报业集团化、广电产业集团化、传媒集团进入资本市场、传媒集团进入公司治理阶段等进程。在传媒行业集团化的进程中,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在不停的探索如何使现代化的财务管理理念与我国传媒集团体制相融合,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模式。

三、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主要问题

传媒行业经过20多年的发展,集团化作为其现有的普遍组织形式,传媒集团成为整合了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电影、唱片、互联网、广告等众多产业在内的超级信息传播集团,集团外部呈现形式的一体化,内部则体现在业务的多元化。同时在财务管理方面面临的问题愈加突出,其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财务管理的滞后与分散

传媒行业从财政全额拨款到现在的市场化的发展进程中,财务管理模式的市场化要落后于传媒集团化竞争的脚步。此外,部分传媒集团作为行政手段的产物,并非以资本为纽带而产生,行政力量下的传媒集团在财务管理中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导致诸多弊端。

(二)信息失真,难以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

目前我国相当多传媒企业信息严重不透明、不对称和不集成。出于各自的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间不愿意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企业的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的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层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使得汇总信息失真,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

(三)资金调度存在问题,导致预算控制未达到预期效果

集团总部和各分公司或者各分公司彼此间因资金流受阻,导致协调成本提升。因集团总部在对分公司的控制、约束力度方面的欠缺,分公司对其部署的资金调动及运作活动态度消极,导致集团资金流运转缓慢,一些分公司的资金闲置,一些分公司资金周转受阻,集团资金无法实现最佳配置。

(四)传媒行业的融资渠道相对比较单一

由于体制的限制,我国传媒的融资方式还是比较单一的,主要以内源性融资为主,外源性融资又以银行借贷为主。截止到2011年底,只有18家传媒集团上市,但是通过上市得到的融资在企业整体资金运用中并不占主要地位。

四、传媒行业财务管理的改进意见

(一)对传媒集团进行企业化改造

由于传媒行业的特殊性,其本身的企业属性并不像传统的企业,能够在市场中自由进行市场的合作和投资。此外,由于传媒行业中产权分割现在仍然不清楚,要想实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必须要产权清晰。能否从根本上解决传媒集团的产权问题,将是决定传媒集团未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传媒集团实行集中式的财务管理制度

集中财务管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实现集团财务统一核算、统一报表、统一管理制度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理念和模式。通过信息集中,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网络平台,实现集团集中监控和集团规模经济,使集团内各公司之间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共同发展。“集中财务管理”不等于“集权”管理。它是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控制权”参数的设置,在集团不同层级上合理设置“控制权”,实现“集权”和“分权”的统一,从而提高管理效率,有利于资金、人力、物力共享,降低成本,取得规模效益。

(三)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我国传媒集团发展的资金主要依靠财政投入和银行信贷资金,使得传媒集团难以通过财政拨款和银行信贷的资金供给实现产业的发展,因此在传媒行业发展中要运用资本力量来推进传媒业的发展。传媒业作为一种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可以不断的探索新的资本运行模式,通过参股、控股、传媒集团在资本市场上市等渠道,达到产业和资本的双向结合,提高传媒企业的硬实力,保持中国传媒业长久发展的态势。

参考文献:

[1]中国传媒集团发展报告.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

[2]李新亮.我国传媒集团的财务管理研究.山东:山东大学.2008.

[3]梁峰.论现阶段我国出版集团财务管理模式.福建:厦门大学.2006.

[4]刘娜.传媒行业加强财务管理研究.管理视野.2013(1).

[5]李晓宏.传媒公司多元化经营财务管理浅谈.时代金融.2012(10).

[6]刘则甫.浅谈传媒产业的财务管理问题.中国报业.2012(7).

[7]刘永红,罗安祺.2009-2011年出版传媒行业分析报告.会计师.2010(7).

[8]胡鹏,张波.传媒集团财务管理新模式――集中财务管理.知识经济.2009(11).

[9]方杰.论中国传媒业的现状、问题与进一步发展的路径.社会科学论坛年.2009(8).

[10]崔保国. 2013年中国传媒发展报告/传媒蓝皮书.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3

某一区域内的自然条件、生产技术水平、法规政策、文化教育发展等等构成了传媒业生存的“生态环境”。传媒的区域化是相对于传统的传媒区划而言的。新中国建立以来按照行政区划形成中央级媒体、省级媒体、地区级媒体和县级媒体四级媒体类型。这种媒介生态不是媒介按照自身发展规律布局而成,它带有比较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在产业布局上,始终存在国家政府部门的既定布局政策和媒体组织的能动性拓展之间的张力,二者的博弈与合作塑造了传媒产业布局的演变路径。

一、规制:政府的产业布局实践

1.按行政区划分配资源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生产力布局和区域政策在很长时间里受到均衡思想的影响和支配。区域发展追求均衡的目标,过分强调生产力的平衡布局和地方产业自成体系。为适应政治宣传和计划经济的需要,中央政府打破了原先围绕上海、北京、南京和广州等经济中心及其辐射区域自然形成的传媒布局,代之以依照行政区划人为配置的传媒网络。每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无论经济发展水平高低,都设立省级党政机关报和省级广播电台各一家,后来又加上一家省级电视台。在地区/城市一级也具体设置了类似的传媒网络。①根据这种行政区划逐层建设的“四级办台”的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使得电台电视台的运作不按照产业的原则,而是以所谓“事业单位”的方式进行管理。最明显的就是它所造成的市场条块分割和电台电视台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浪费了宝贵的频道资源和人力、物力。

2.区域倾向性的传播政策

基于对区域传播实践上差异的考虑,我国传媒业的布局形成了第二个层面的逻辑,就是适当向西部和偏远贫困地区倾斜传播政策。也就是说,报刊资源配置是按照行政逻辑来的,是产业布局中的相对难以调整的固化部分,而传播政策是可以因时因地改动的,以此来增加产业布局中的灵活性,可谓之传媒业布局的“杠杠”。这个思路在省级卫视的审批中得以体现:早在1995年底,西部的新疆、、云南、贵州、四川等5个省、自治区的电视节目就已经“上星”,而我国中东部地区大部分电视节目直到1997年元旦起才陆续“上星”。②区域倾向性的传播政策有其产生背景和存在的理由,但是在实际效果上未能尽如人意。就目前情况看,西部卫星频道在西部一些地区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地,在中东部地区的频道占有率也不高,原因之一就是西部广电组织的产出能力,尤其是结合自身特色资源的优秀电视节目不多。③

3.产业布局体系的调整

世纪之交,历经20年的市场化改革已经把媒体产业的受众需求、竞争意识、利益主体等要素激活,原有的产业布局体系在诸多方面捉襟见肘。在传媒实践的推动下,主管部门开始渐进式的对传媒业的区域结构进行调整。

第一种调整是对媒介层级的缩减。首先是在县市一级整合广电机构:199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文件提出了“三台合一、局台合一”的广播电视机构合并模式。其次是缩短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级别链条。第二种调整是把媒介生存发展和区域环境的承载结合起来。以往的资源配置是依据行政级别,政治上的地位是相应拥有的刊号资源、传播渠道的参考标准,而在2003年的报刊治理中,行政级别较低的媒体要竞得生存权,不仅系于当地在行政序列中的位置,更系于当地的区域经济实力。第三种调整是对异地办报实践的有限默许。2003、2004年,跨地区联合办报成为传媒产业的一大热点,涌现出新京报、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日报、新疆经济报・西部风特刊、华商晨报、重庆时报等诸多合作报纸。④这些异地办报,虽然得到一定的默许,但目前还缺乏政策保障,在属地管理等问题上还未得到很好解决。

二、突破:传媒业去行政化的努力

虽然资源布局在起始阶段是均衡的,但传媒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却不能与行政化要求的均衡预期取得一致。导致各地域媒体发展速度、规模与质量产生重大差异的内在因素就是各地传媒系统的创新能力。产业创新的内在冲动成为传媒产业布局去行政化的天然努力,这种努力不仅改变了一省一区之内按照行政级别划分传播资源的旧格局,同时也改变了省际、区际之间平均化的传播产业力量对比。

1.城市群的快速发展冲击垂直格局

城市群特别是围绕非省会城市形成的中小城市集群,在发展区域经济的过程中,也逐步积累了有特色的媒体产业基础,在一省内部不再是沿着省会――地市――县的级别传媒力量依次变弱,媒体布局结构也不限于单一的线性递减,而是出现了多个力量中心,基于城市群的媒体布局呈现出多元牵制的现象。城市群及其周边地区的发展对于报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涉及到报纸产品本身、报业竞争环境和报业的发展策略。

在城市群发展处于初步阶段的地区,省级报纸处于区位优势,在省会城市扩张到相对饱和的时候,开始频频向二级城市发力。2002年开始,成都商报陆续强攻绵阳、乐山、内江、自贡等二级城市,积极在二级城市开设分印点、强化零售、以高价向地市级报纸购买稿件,以增加成都商报在目标扩张城市的本地化色彩。⑤在城市群孕育较充分的地区则是另外的态势,中心城市报业继续扩张,而周边城市报业积极回应。地市或县级传媒具备一定的经济实力,对上级省报的挤压也进行回应,不甘心按照行政级别分一杯羹。广州是我国报业竞争较为充分的地区,这种垂直结构内的博弈已经有很多实践。来自行政级别低端的回应中,以佛山日报传媒集团的运作更具有强势特征。⑥

需要注意的是,对垂直格局的突破并非一个媒体自觉的预期目标,而是在传媒竞争中逐步由市场扩张的加剧演变出来的。观察媒体在垂直格局方面的行动路线,我们可以发现媒体的目标市场从小到大从核心到周边,基本沿袭着渐进突破地域的路径:中心城市――郊区(如北京的法制晚报加大在四环以外的发行覆盖)――远郊(深圳特区报对南岗等周围各远郊区的覆盖)――城市区域网络(广州-珠海-深圳,上海-杭州,北京-天津)。

2.基于区域经济实力的创新打破横向格局

在既定的自然历史条件下,各个区域之间存有经济实力的差异,然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增量则取决于各区域能以多大程度调度和整合社会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传媒融资讯、文化和意识形态于一身,是区域发展的助推器。传媒与区域发展的关系至少体现在三个纬度:传媒业的竞争水平首先是当地文化产业、信息内容产业发展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媒业为区域发展提供投资、消费、金融、商业等多种社会经济建设活动的资讯交流平台;传媒业的知识特性和智慧特性促成区域文化的整合和市民精神的凝结,对区域内在共识的达成上有战略意义。区域传媒与区域经济的深入整合强化了区域实力。

据新闻出版总署对我国报业的调研和规划所作预测,认为我国报业的第四个增长周期即将到来,而新的增量空间主要将出现在尚未充分开发的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面向细分读者市场的定位精准的生活服务和其他资讯类周报,将成为中心城市新的报业增长点;晚报都市类报纸的增长空间将转向区域次中心城市及一般城市。⑦

三、中国传媒改革中凸显的空间因素

中国的传媒业布局一开始就是按照行政区域的范围建立起来的,带有很强行政意志的色彩。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发展带有很强自为性的特点,形成了与行政区域不相一致的经济区域。在媒体利益属性日益膨胀的“产业化”进程中,传媒的市场区域越来越与经济区域相重合,而与行政区域重合的离心力日渐增长。媒体的发展中出现跨越行政区域而追逐经济区域步伐的“跨地区”发展现象在所难免。⑧

目前区域之间差异拉大,发展较快和较慢的区域传媒都对自身现状不满,凸显的问题就是需要建设空间传递机制,要求形成更完备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一则实现传媒资源在区域间的自由流动,协调发展,二则实现传媒业向它行业的渗透,人才、品牌、资本等要素在更广阔的社会范围内整合,实现传媒业增长的战略性突破,这是新的理论难题。

传媒业的空间重构并非仅具有经济意义,也是传媒业制度建设的一个方向。跨地区经营的背后,并不只是传媒市场本身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它代表着社会管理方式的重组。要打破旧体制控制下的媒体格局,就要重新建立管理规则。

从更宏观和深入背景来看,空间因素的凸显是传媒改革中规制与放松规制之间纠缠的关节点之一。西方国家的传媒业是在经济水平逐步发展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自然演变的,媒体从业者一开始就是在与市场力量的竞争与合作中同步成长的,在影响传媒业发展的因素体系中,媒体界自身与政府、市场是地位相仿的;而中国传媒业市场化改革有其特定的背景和起点,那就是长期的压抑需求和短缺经济,以及由此导致的巨大赢利机会的释放。从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的短短十多年就形成了从短缺到相对过剩的传播业态,相比较西方传媒业的市场化进程,中国传媒业的产业生命周期大大地被缩短了,这种传媒市场化不是自上而下推动的,也不是多方社会力量自然互动形成的,其产业组织动力是来自媒体业界的内生性的对放松规制的迫切要求。这种要求既来自于传播体制长期的对社会话语的压制,对媒介专业化力量的忽视,更来自于在社会各项事业欣欣向荣的局面中对传媒业自身如何抓住机会、发展强大的焦虑。

在这种内生性的动力驱使下,传媒业遵循着“实践先行、政策认可”的模式,媒体在市场浪潮中不断体悟自身与市场需求的契合所在与错位所在,进而通过试验性的媒体业务探索、经营方式探索获得有关主管部门的默许,最后达到阶段性的有关政策规定的放松。发展到现阶段,传媒业自身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资金、人才和无形资产,希望谋求突破性的进展,而这种突破的可能性就来自尚在转型中的传媒业与产业化运作之间的弹性空间。从空间经济的角度讲,目前就是要求传媒业的资源的空间配置打破不合产业规律的规制和限定,按照产业规律来重组、革新;传媒业的空间结构要与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相适应。

注释:

①陈怀林,九十年代中国传媒的制度演变,《二十一世纪》,香港,1999年6月号第53期。

②杨伟光,《中国电视论纲》,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8年。

③胡泊,地域特色与西部电视发展,载于欧阳宏生,朱天主编,《区域传播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3年,p88-91。

④参见崔保国主编,《2004-2005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

⑤吴定勇,《都市报崛起之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p164。

⑥参见董天策等,在平稳中寻求突破,《新闻实践》,2005年第1期。

⑦“王国庆解读2005《中国报业年度发展报告》”,人民网,2005-08-05 15:11。

⑧王娟、陈磊,影响报业“跨地区”发展的经济因素分析,《传媒观察》,2004年第7期。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4

关键词 行业新闻;融合互动;自媒体语境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5)131-0195-02

随着网络融合的升级,传媒业市场正在逐步向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媒体以及移动互联网等多媒体格局转变,据2014年7月21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网民已经超过6.32亿,其中,手机网民5.27亿。上网使用最普及的设备是手机,使用率超过83%,历史上首次超越台式机和笔记本的使用率。

这表明,行业新闻网站在发展路径上,要充分认识这一新的历史发展机遇,在未来的网页设计、内容选取和编排方式上,要想方设法满足手机网民不断变化的需求,从而契合中国甚至是世界互联网行业的发展。

1 媒体融合互动不能忽视自媒体语境

1)自媒体的定义。自媒体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新闻学会于2003年7月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上,用普通受众可以理解的语言来说,自媒体就是指受众通过电脑、手机或者其他可以上网的媒介,通过网络为更多的人提供和分享他们身边发生的新闻、有趣的事件以及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体会等。

2)自媒体的传播特点及作用。自媒体是一种大众性、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传播介质包括微博、微信、博客、播客、个人主页、语音聊天、手机短信等。

自媒体是以数字科技作支撑,具有平民化、个性化、即时性、便捷性等特征,可实现自发传播、分享和互动,成为个人建立关系网络与社会联系的重要平台,这种由普通大众所主导的信息传播活动,令传播方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是由点到面从上到下,而现在则是从点到点,甚至由点影响到面。

基于传播方式的改变,传统意义上的受众个体,如今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上,发生了巨大的转变,由过去的被动接收信息变为主动发送信息,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占据了主体地位,反过来对传统媒介产生影响,甚至为传统媒体提供了大量的新闻信息来源。目前发展最为红火的微博、微信和新闻客户端正日益发挥着他们不容小觑的作用。

2 行业新闻网站要主动适应自媒体语境,在融合互动中谋求生存发展

在当前自媒体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行业新闻网站不能忽视自媒体的发展,要发展自媒体,用好自媒体。

1)明确定位,突出服务。笔者所在的新闻媒体兼具能源行业媒体和党组机关媒体的“二元特性”。基于这样的定位,编辑人员就要始终坚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服务读者,在“适应新常态,打造新动力”的历史背景条件下,力求多角度宣传好企业在安全环保、绿色发展、实现建设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公司等方面的正面形象,塑造负责任、讲诚信、讲奉献的企业形象,要以“媒体质量优、传播效果优”为工作目标,政治优秀、品位优良、内容优质、页面优美,渠道畅通、运行良好、准确正点、反馈及时,尽全力打造与世界一流相匹配的“软实力”,为企业职工服好务。

2)细分受众,优化信息。作为一家行业新闻网站,要细分受众,了解受众需求,根据受众需求做好信息采集和服务。

对总部层面的信息,要做到高瞻远瞩。由于这类受众对总部发展战略、工作部署和高层动态有高度的关注,作为总部的唯一官方权威媒体,必须做到在第一时间及时准确地将总部声音传递到位。在报道方式上,可以探索总部高层领导活动和重要会议的亲民化传播方式。千龙网图表漫画新闻《的时间都去哪儿了?》一经便成为舆论焦点,这是媒体首次的漫画形象,受众的热烈反响表明,图表漫画式的表达方式比文字稿件更深入人心,也适应受众的阅读需求,增强了时效性和亲和力。

对企业层面的信息,要树立品牌形象。企业的生产经营、安全环保、战略合作、项目进展等方面的信息,是广大受众长期以来一直关注的,与此同时,编辑要引导记者通讯员深入基层,挖掘一线员工的鲜活故事,将镜头和笔触聚焦身边的典型、刻画他们的真情实感和真我本色,折射企业改革发展的精神力量,引发受众共鸣。

对行业层面的信息,要做到精准及时。事实上,行业新闻网站在提供这类信息方面有资源也有市场,比如可以提供事关国计民生的黄金报价、汽柴油报价等数据信息,政府相关部门和机构对行业的指导政策以及对市场走向的分析与预测,相关行业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风险的预警信息等等。这类数据和信息,有相当的受众市场,因为行业新闻网站能拿到第一手精准及时的资源。

自媒体时代,在受众细分的前提下,还要不断创新新闻写作方法和表现手段,不断提高新闻可读性和可视性,最大限度满足网络受众求新、求知的需求。通过提前策划,最大限度地把总部的精神、基层的经验、行业的动态传递好,发挥行业新闻网站更大的影响力,达到传播效果最大化。

3)增强互动,加深融合。自媒体的发展要求媒体间增强互动,加深融合,进而不断挖掘传统媒体潜力,延展服务功能,为受众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为打造一流行业媒体不断提高影响力和服务水平。

编辑部门可以充分调动自媒体用户的积极性,让他们为媒体提供信息或者新闻线索,编辑可以将其分类、整合、集纳、阐释,指导并组织专职记者根据线索进行深入采访,形成有价值的新闻稿件。

同时,要充分发挥自媒体用户的互动性,行业新闻网站要充分利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媒介,多纬度发起话题讨论和征文等活动,延伸新闻传播的链条,收集用户反馈,丰富新闻资讯的容量,力求表现形式多样化,从而使报道更加生动、更加鲜活、更加吸引受众,最大限度地增强传播效果,发挥影响力。

现如今笔者所在的报社已经形成了集报纸、杂志、电视台、网络新闻、手机报、新闻客户端、微博、微信于一体,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在内容上相互融合,在表现形式上互为补充,在媒体定位上明确清晰,在发展格局上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了多平台广覆盖的媒体集群。要继续利用微博、微信和手机客户端,最大限度地发挥舆论引导作用,增加分享功能,提升互动功能,方便受众将信息快捷而及时地分享,扩大新闻信息传播的广度,提升行业新闻网站的传播公信力和舆论影响力。

3 结论

自媒体的不断发展,要求行业新闻网站不断提升自我推介自我包装的能力,行业新闻网站要继续充分利用纸媒、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媒介,互为促进共同发展,从而逐渐形成多元融合模式。采编人员在新闻的个性化处理上,就好比大厨做菜,虽然食材相同,但是却可以通过适度的加工和包装,生产出满足不同受众口味的新闻产品,当然这需要全媒体意识,要求纸媒体和新媒体共同策划,从而达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同时,行业新闻网站还可以向受众提供数据服务,向企业提供定制资讯产品,通过不断拓宽传输渠道,让静态的新闻动起来,实现立体、交互传播。

参考文献

[1]谢因・波曼与克里斯・威理斯.自媒体,2003.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4.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5

一、我国传媒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传媒产业存在着一定的发展问题,只有明确问题所在,才能更加有效的制定相对应的策略。问题集中体现在结构、人才和机制等方面。

首先,我国传媒产业发展水平低且内部混乱,我国现有电视台3000余家,作为传统媒体中的龙头老大,相比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多国的电视台总和还多。但是,数量不代表一切,规模小,竞争力弱得问题尤为突出。从结构上来看,我国的电视台多以中央和地方为主要资金支持,大多由中央和地方领导,少部分由私人或者合作形式运营,造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近年来多家地方台通过特色化运营,改善节目质量,使其收视率稳居前列,有效的打破了国内混乱的传媒发展,为中国传媒发展提够了很好的借鉴。

我国传媒产业缺少人才,集中体现在缺乏训练有素的传媒经营管理人才以及技术创新人才。中国管理学发展较晚,整体管理能力较弱,在传媒产业方面亦是如此。目前,多少传媒从业者,缺乏专业的培训,对于传媒产业经营和管理的规律缺乏认识、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能力较弱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较少。因此,我国传媒产业的缺乏专业并富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是一大问题。中国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中,有很多地方的改进不到位,国家法律框架的调整,对于行业规范制定,都还很不完善。实际执行中,比较有效地保证了执政党和政府对传媒特别是新闻传媒的控制。但这套政策和法规严重滞后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阻碍了我国传媒业的成长。中国现有企业,缺少跟外国一些比较成熟企业的交流,在人员、技术、资金方面,交流不足,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成为国际化企业。

对于新媒体中人才的缺失带来的问题也越来越明显,传媒产业是人才密集型的产业,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尤为重要。我国的传媒产业主要以传统媒体为主,对于新媒体的开发和挖掘还不够。由于这种历史性和技术性的限制,我国的传媒产业难以在世界范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

同时,我国对于技术人才的重视不足也是问题形成的关键,若能依靠现有的财力与人力资源,对原有的比较单一的产业类型进行合理的整合,挖掘易受到人们青睐的新媒体类型的话,便能达到1+1>2的效果。同时,对于我们正在着手的媒体类型,也同样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就拿电视媒体来说,存在着品牌结构不合理,栏目内容形式单一的问题,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对人才的重视不足。我国电视媒体的品牌结构过于单一,甚至并不合理。除了在新闻类栏目中赢得了一定的成绩外,明显欠缺制作其它类型节目的能力。节目不仅没有创新,而且栏目内容也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电视媒体名牌栏目不仅是电视台的核心竞争力,而且还是电视台整体实力的体现。但是,我国电视媒体目前还在世界范围内没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节目,所以,它在未来的战略调整中应当对此有针对性地改进。在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实现栏目内容多样化方面,我国电视媒体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二、我国传媒产业发展的策略

(一)增强自身实力,加快产业优化调整。

传媒产业作为未来非常具有发展前景的行业,各企业必须摆脱先前留下的垄断和守旧思想,认清形势,将增强企业自身实力,强化竞争能力作为第一要务,面对新兴网络传媒异军突起和世界传媒巨头的挑战,传统的传媒企业应该理性的制定其自身的发展计划,通过合作和交流,吸取经验,扬长避短,借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实现双赢甚至共赢,合理的应对发展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才是现在我国传媒产业应该重视的问题。

其次,媒体产业集团将是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趋势,而实现媒体集团提供综合信息服务则需要资本市场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强力支撑。为了进一步规范传媒行业的运作,国家出台了有关内地媒体集团融资的具体规定,并在2002年上半年全面清理和整顿违规融资的现象。然而,目前我国文化事业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仍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违规融资清理整顿后留下的空缺,给相关的传媒类上市公司提供了新的投资机会和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发的关于深化传媒业改革的文件,意味着传媒的结构调整、重组购并、传媒企业进入资本市场等经济活动将成为行业发展的主流,并构成该行业最主要的商业机会。

另外,由于计划经济留下诸多的积弊,在面对经济转型的时候,造成了很多麻烦。许多企业业务、人员冗杂,社会关系复杂,很多不适应企业发展的业务骑虎难下。企业的管理者应该合理决策,剔除或者优化商品附加值低不具备发展前景的项目,引进、开发先进项目,使公司在改革发展中稳步前行。

(二)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机制。

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必须从多方面来推进。首先,尊重人。我国传媒产业应该健全与完善尊重人性的制度与体制,应该重视员工自我价值的实现,并要求创造一种平等的、宽松和谐的工作与生活氛围。其次,关心人。我国传媒产业需要树立人才第一的价值观,并关心职工的生活、工作与进步,为职工的成长与进步创造条件,使得职工与企业共同发展。再者,依靠人。我国传媒产业需要明确地认识到员工是企业管理主体,并且依靠全体员工的智慧和力量以建立民主和谐的人际环境,从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通过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定向培养需要的管理人员,另外,通过行业内,国际间的交流,了解、学习先进和合适的管理模式,有的放矢的将这些管理模式整合到现有管理体制中。

(三)建立、健全传媒领域的制度和行业规范。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6

认识与选择

行业媒体与其他各类媒体有着诸多的不同,比如在媒体定位、受众范围、媒体结构、内容选择、报道方式、管理体制以及经营方式等方面,但差别最大或是区别最显著的还是行业媒体赖以生存发展的资源结构的不同,也由此导致其办报办刊办台理念和经营模式的不同。行业政策的有力支持、目标读者的相对集中、行业信息的专业属性、经销市场的特殊结构、产业链条的紧密联系、征订发行的自成体系等等,构成了行业媒体特有的、独家的资源结构。

在一定意义上说,经营媒体就是经营媒体资源,那么经营行业媒体就是经营行业独家资源。有了这样独特的、不可替代的行业资源,就为行业媒体生存发展提供了先天的优势和良好的条件;也为行业媒体走入市场,深入开展存量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增量资源的增值服务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市场形态上看,行业媒体面对的是独特的、其他媒体所不具备的三重市场:一是行业内部市场,二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及产品为依托的广域关联市场,三是社会相关大市场。

――不论市场份额大小,不论专业属性如何,目前的中国媒体(报业)市场依然是“三分天下”,由党的公益性媒体、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行业媒体分别拥有,各自的市场覆盖范围基本清晰且相对固定。在媒体间,同类或同一属性媒体的纵向竞争相对激烈,不同类或不同属性媒体难有横向竞争。特别是,由于行业和行业媒体的特殊性,行业内部市场和行业关联市场几乎是垄断的。

――各类媒体机构已经形成自己的媒体理念和经营模式,销售渠道和基本客户相对稳定,大都期望在稳定既有市场的基础上开拓新的市场。

――党的公益性媒体依靠政策优势开发市场,都市文化生活服务类媒体依靠市场优势整合市场,行业媒体依靠资源优势集成市场,应该是三者对市场战略的基本选择。在市场化经营中,优势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优势;优势是独特的,没有相同的优势;优势是变化的,没有永久的优势。优势把握不好也有可能变成劣势。

――受众需求的多元性、媒体资源的有限性、市场形态的可塑性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决定了媒体经营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促进了媒体市场经济的繁荣与发展。由于行业媒体基本不存在同质竞争所带来的价格损益和宣传成本,因此其有效利润率较其他两类媒体要高;又由于行业媒体有着相对垄断的信息资源、政策资源和受众资源,因此其开拓市场的成本和生存的风险相对来讲要小得多。

这就使得行业媒体能够在市场机制的引导下,解放思想,不断创新,为稳定既有市场、拓展关联市场、开发社会市场,构建行业媒体自己独特的市场网络,打下坚实的社会基础和实践基础。

《人民铁道报》是一张创刊于1949年的老资格行业报纸。58年来,《人民铁道报》围绕铁路中心工作,服务铁路干部职工,以专业的语言、专业的内容、专业的术语和专业的流程,成为一张深受业内人士欢迎、业外人士难以看懂的专业化报纸,既给我们带来了历史的荣誉,也给我们带来了时代的困惑。从2005年开始,我们选择了走改革创新、经营市场、科学发展之路,充分利用铁路行业和《人民铁道报》的特殊优势,构建了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托、既相互兼容又相互制约的三个市场形态,为报社各种媒体的有效运行提供了一个宽阔、良好的市场空间和丰富、稳定的客户资源。

一是300多万铁路和铁路行业职工构成我们的第一读者群,对应的是行业内部市场。在这个市场内,《人民铁道报》具有高度的政策解读和信息传递的权威性,起着其他媒体所不能替代的知识传播和工作指导作用。

二是300多万为铁路运营工作提供技术装备的路外员工构成我们的第二读者群,对应的是以行业技术装备和产品为依托的行业关联市场。渗透产业链,联通上下游,服务精细化,咨询个性化,是开发、拓展、稳定关联市场的基本策略。

三是每天300多万旅客和数十万货主构成我们的第三读者群,对应的是社会化广域市场。特别是5万份《人民铁道报》作为铁路客运服务备品,免费在367个二等以上车站、464对2100列旅客列车上摆放,新创刊的2万份《旅客报》首先在京沪线23对92列旅客列车上免费摆放,具有广义上的受众普遍化特征,形成广泛的覆盖率。

对于任何一个行业媒体来说,都会有类似的市场空间,关键是我们如何充分认识、科学组织、能动发挥,使得行业特殊资源优势和行业媒体的独特优势得以集中的体现。

条件与策略

在行业媒体立足行业,面向社会,走入市场,双向服务的实践中,如何准确、完整地体现行业媒体的双重特性,真实、客观地反映行业和社会读者的心声,全面、正确地把握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良好地完成媒体承载的基本职责,是行业媒体整体走入市场之前要考虑的基本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最重要和最实际的问题。

牢牢把握住中央关于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紧紧抓住国家报业改革创新发展所带来的机遇,主动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新形势,明确自身快速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和任务,是行业媒体机构推进改革创新、稳定发展的依据和条件。

紧密结合各行业媒体机构自身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以全面推进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为先导,以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增长活力动力、增进资源凝聚力为基础,充分发挥行业特殊优势和行业媒体综合优势,优化行业媒体市场结构,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是行业媒体依靠市场长期发展的基本目标。

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前提是:

――充分开发并整合存量资源使其变成优良资产,并由此吸引外部资源,建立长期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拓展目标市场。

――确立科学发展思路,转换观念、改革创新,使科学思路转化为科学方案,注重长期发展,解决现实需求。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尊重并大胆使用人才,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其发挥创造性,使单位内部充满活力。

――建立严格的、可操作的系列制度,统一认识,统一意志,统一行动,让分散的力量和离散的思想统一起来形成坚强的凝聚力。

――重在有效行动,真正落实求真务实、科学发展方针,使思路、方案、目标变成效率和效益。

――优质服务,使读者和客户感受到真诚、温暖和价 值。

解决不好这些前提性和源头性问题,不可能顺利走入市场,即使进入市场也会维持不下去。要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上入手,整体推进劳动人事制度改革、经营模式创新、办报理念转换和全面预算管理,解决好人的活力、单位财力和发展动力问题,为行业媒体真正走入市场打好坚实的思想基础、组织基础、制度基础和物质基础。

按照这样的思路,《人民铁道报》社于2004年9月,结合铁道部关于推行报社事业单位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的要求,用了10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以全员聘用制为先导的报社的整体性改革,其基本内涵是:

――改革劳动人事制度。通过职位分析、岗位管理、流程再造、合理分配、全员竞聘等制度措施,建立干部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评价看素养高低、分配看贡献大小的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

――创新经营模式。通过建立三次销售、精细发行,广告为主、扰化结构,分线运作、点线配合、区域扩散、整体覆盖,多载体协作、整体联动,多媒体套餐、一标多用的经营理念,以深度整合、开发报社多种媒体资源为基础,开展大客户战略,处理好受众需求、媒体资源和市场形态三者之间的关系,稳定行业市场,拓展行业关联市场,努力开发社会相关市场,积极稳妥地参与市场竞争。

――转换办报理念。以进一步明确办报办刊办台方针为根本,以完善办报办刊办台理念为重点,以坚定办报办刊办台基本原则为中心,以调整媒体结构和内容为手段,全面提高媒体质量,促进专业性、社会化、数字型铁路传媒集团的形成。

――实行全成本控制。以优化业务流程为根本,以资金流有效控制为依据,以信息流分析为数据基础,以人力资源配置为重点,实行报社全面预算管理,实现业务流、资金流、信息流和人力资源流的高效统一。

通过报社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后走入市场一年多来取得的成果看,改革创新、资源整合和市场经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经济收益全面增长。2006年总收入比上年增长26.2%,其中征订发行收入增长17.13%,广告经营收入增长40.1%,其他经营收入增长82.5%;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25.7%;盈利增长140%。

启示和任务

行业媒体机构应该有能力、有信心,通过对自身优势要素的整合运用和独特市场的开发利用,实现把行业媒体做优、做大、做强,又好又快发展的目标。做优,就是媒体质量、社会影响力、盈利能力要显著提高;做大,是使报社成为行业领先、国内知名的新型传媒集团;做强,就是报社的核心竞争力、技术装备水平、抵御风险能力要明显增强。

《人民铁道报》今后发展的任务是:

――在媒体资源上,用5年左右的时间,使社内人民铁道报、旅客报、报林杂志、DM、人民铁道网、铁路影视等6个媒体资源实现充分整合,与社外相关媒体充分互动,使媒体结构更加合理,媒体集约化功能更加完备。以社内两报两刊、影视网站、咨询展会为基础,铁路行业内报刊、影视、网站等媒体战略合作的铁路传媒集团基本形成,铁路传媒载体能力得到明显增强。

――在市场能力上,以铁路行业和铁路站车为主体市场,以打开产业链,联通上下游为行业关联市场拓展重点,以铁路站线辐射区域为社会相关市场开发基础,构建成定位准确、利益相关、客户稳定、资源充足的报社经营市场网络。市场份额稳步扩大,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市场主体结构合理,市场能力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和加强。

――在技术装备上,依靠行业政策支持,采取新型的融资方式,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和先进技术,使报社在采编技术、影视设备、印刷技术、信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方面达到并保持先进水平。

――在报道水平上,全面更新报道理念,不断完善、创新报道载体,研究掌握新闻规律、报道技巧,在文字应用、体裁组合、内容结构、版面版式、图文处理、编校质量、印发水平等方面得到整体优化,满足读者对报纸信息精、深、细、全的需求。

――在管理模式上,按照中央的要求和铁道部的部署,适应报社自身发展的需要,积极稳步地推进全面改革,实施全员聘任制,推进经营责任制,试行编采协作制,建立适应和谐铁路建设和报业改革发展要求的合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在队伍建设上,推进人才成长机制建设,采取一切可能的、可行的政策、措施和机制,从制度层面上保证报社人才队伍建设的稳定发展,营造能够有利于名记者、名编辑、名经营管理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氛围。

――在职工生活上,随着报社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的增加,逐步改善职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增加职工收入,基本满足职工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职工生活水平和质量。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7

关键词:新闻;媒体;社会转型;整合策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时代迎来了蓬勃跃进期,在社会转型的推动下,新闻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呈现分化趋势,媒体的多样性与多元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鼓励与发展,有力带动了我国新闻业的快速转型与稳步发展。在社会发展的推动下,新闻媒体的角色不断分化,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行业的发展。新闻媒体角色这一概念有两种理解方式,广义上来讲,新闻媒体角色指通过新闻事件报道、新闻评论等方式向社会公众传递价值理念,从而影响社会公众的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念。狭义上来讲,新闻媒体角色指各个新闻单位在媒体系统中所展现的行为模式、媒体义务、媒体地位、媒体权利等。

一、新闻媒体角色的演变历程

在社会学中,“角色”是是社会地位的代表,更是社会公众的组成部分,在社会群体中占据重要位置。在新闻学中,媒体的角色由“角色理论”进行界定,新闻媒体利用传统媒体(如报纸、广播、电视等)或新媒体(如互联网等)新闻讯息,借助自己的媒体特点将新闻进行最大程度呈现,从而影响公众的舆论方向及集体意识。学术界普遍认为,新闻媒体经过了三个时期的角色演变,随之而来的是角色定位的不断分化。

第一个时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这一阶段,我国新闻机构全部从属于国家党政机关,在阶级斗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宣传导向作用,具有传播政治思想的作用,政治标签显著,政治功能清晰。

第二个时期是我国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这一阶段,我国经济体制迎来重大改革与创新,市场经济开始占据主流,新闻媒体开始积极转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进入国家政治传播体系中。

第三个时期开始于二十一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新闻媒体纷纷转型产业化操作,逐渐形成自身的自主性、独立性,政府与媒体关系较为和谐。

二、新闻媒体角色的社会转型分化

(一)功能专一化

为了在日渐激烈的是市场竞争得一席之地,新媒体为了自身的长远发展,应找准自身功能定位,并针对某个领域进行专一化转变,吸收最新发展思路,针对受众不断变化的关注度焦点进行选题甄选,保证新闻有着传播性强、新闻性强的特点,吸引受众关,引发受众自传播。

(二)地位差异化

对于不同的新闻媒体来讲,各自的依附不同,其所代表的新闻地位也有所差异。例如,依附于大众的新闻应加大民生新闻的采编量,降低专业性新闻的数量,如高新科技等。依附于政治的新闻应强化这一领域的采编工作,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从而获得社会支持与广泛传播。在新闻媒体角色的分化中,地位差异化是与角色分化相辅相成、必然出现的伴随情况,新闻媒体从业人员应正确认识这一规律,积极配合新闻业的正常转型发展。

(三)类型多样化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不断发展,新闻行业面临类型多样化、精细化、窄播化的趋势,社会民生新闻、学术科普新闻、政治军事新闻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更能满足特殊社会人群的需求,更能获得高关注度与强影响力。

三、新闻媒体角色的整合策略

(一)明晰自我定位

目前,新闻业的市场化已日趋成熟,面对产业化转型升级的不断挑战,各家新闻媒体单位的分化程度不断增强,机遇与挑战并存、机会与风险同在,各个媒体应积极展开不同类型之间的异业合作,强化机械性合并,明晰自我新闻定位,将功能与角色完全打通,准确梳理自身定位,实现角色整合。

(二)有机制约整合

在媒体分化的驱使下,互相依赖、结合制约的媒体关系更加弥足珍贵。媒体工作者应积极拓展新闻媒体行业结构,打造多元化、立体化的媒体矩阵,创新增长方式,强化深度改革,从而保证新闻媒体单位的社会影响与经济效益,实现新闻业的永续稳定发展。为此,需要进一步明_各新闻媒体自身的定位。新闻媒体的市场化虽然没有完全落实 ,但是其受市场的影响已显而易见 ,可是作为新闻媒体人我们不能一味迎合大众 ,我们的定位应该是呈现现实,和其他媒体相互配合 ,引领大众去思考感悟。

四、结束语

在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若新闻媒体想要实现自身的不断进步与长远发展,就必须明确自我定位,正视角色分化,有机整合资源,配合体制改革,从而有效解决角色冲突难题,保证新闻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颜萌萌.经济媒体在新媒体中的传播实践研究――以财经类杂志微信公众号的实践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14) .

[2]刘敏.试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传播互补效应”[J].传媒评论.2016(07).

[3]董媛媛.论互联网传播的自由与规制――以ACTA对“网络中立”从对立到妥协的视角[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01).

自媒体行业的发展篇8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国资本市场上出现了新的亮点:媒体开始与证券市场结合筹资融资,吸纳社会资金为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服务。当时新闻媒体与证券市场的互动有几种方式:一些媒体将可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进行整合,成立隶属于新闻媒体并由国有资产控股的股份制子公司,然后申请直接上市,如东方明珠、电广传媒、歌华有线;还有一些媒体采取借壳上市的方法,子公司通过股权收购等方式控股一家上市公司间接进入证券市场达到融资目的,以绕开子公司直接上市的多方障碍,如博瑞传播,赛迪传媒;同时,由于媒体行业整体的预期收益比较看好,一些上市公司也纷纷投资入股媒体领域,利用现有资源与媒体产业整合,达到多元化经营和优化投资结构的目的,如上海强生、巴士股份和厦门信达。一时间,传媒业的资本运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到目前为止,上市公司已成为国内资本投向媒体业的主力军。

2我国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必然性

2.1市场经济条件下,强化资本运作与资金利用能力是传媒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媒体向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加快资本运作的步伐已是深化新闻业的改革和中国传媒业自身发展的必然。传媒业的资本运作不仅是指如何利用传媒企业自有资金以外的资金以实现更快发展,而且是指能从适应市场经济环境与传媒运作规律角度出发,利用银行或国企的资金做强传媒、改善经营能力与状况,甚至能够资本化运用自有资金,寻找风险较低或风险可控、回报稳定或高于银行利率水平的项目投资。

对于中国传媒业来说,目前缺的不是钱而是机制;对中国资本市场来说,缺的也不是钱而是项目和机会。因此,资金利用能力在传媒产业核心竞争力构成中的重要性将大大上升。传媒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因素是资金利用能力。

2.2发展新闻事业需要大量资金支持

尽管传媒业被称为经济效益显著的“朝阳行业”,但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激烈的市场竞争,使新闻媒体不得不扩张规模,更新设备,引进人才,进入新的资金投入期。(2)省级以上新闻媒体大多已停止财政拨款,实行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媒体经营收入的75%~95%来源于广告经营收入,又受制于经济环境而显得脆弱。(3)作为特殊产业的新闻媒体,不但要像其他企业那样缴纳各种税收,甚至还要承担当地党政部门的一些硬性摊派,如赞助文艺团体,购买体育场看台包厢,参建文化发展基金等。(4)从2001年起,新闻媒体实行税收的先征后退政策,使传媒产业的资金压力加大。这些情况使得新闻媒体普遍面临着发展资金不足的困难,对新的资金的需求强烈。

2.3中国入世媒体面对世界传媒业竞争急需资金壮大实力

原中央电视台台长赵化勇认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它的《基本电信协议》开放国内电信(广义)市场,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渗透侵蚀就会堂而皇之地进行。但从我国广播电视业现状看,一旦境外电子媒体大规模进入,不仅缺乏抵御渗透能力,一些小的广播电视台甚至难以生存,中国广播电视在21世纪将面临它诞生以来最严峻的考验。”我国的传媒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事业单位为国家服务,没有机会来扩大自己的规模和提升自己的竞争力,导致其规模小、经营效率低下,面对国外规模大且资金实力雄厚的传媒企业的竞争,我国的传媒业迫切需要注入资金来与之抗衡。

2.4内外资本高度关注我国传媒市场

无论中外,投资媒介产业的高回报率是人所共知的一个事实。著名的摩根斯坦利全球投资报告(1998年)经过对11种产业建立有世界级竞争能力的大企业所需年限的统计分析后得出结论说,大众传媒业所需年限仅为8年,其收益远远快于医药、银行、电力、能源等其他产业。我国传媒业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广告收入年平均增长率大大高于同期GDP增长速度,并且仍有巨大发展空间。面对中国传媒产业这一资本未曾开垦的“处女地”,国外传媒资本自然不甘寂寞,如国际数据公司IDG同中国有关方面合作先后出版了《计算机世界报》等12种刊物。IDG公司董事长麦戈文表示,到2007年该公司将在中国投资10亿美元。

3加强传媒业与资本市场融合的建议

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融合,必须充分考虑媒介产业所特有的属性:既要服从媒介作为“公共事业”、“社会公器”的社会规定性,在产业化运作中不能见利忘义,不能忘记媒介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又要服从传媒产业作为社会经济组织和利益组织的产业规定性,在法律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力追求资本利润的扩张,不断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以积极参与国际间的传媒竞争。3.1传媒企业重组上市发行股票融资

中国传媒企业进入融资市场的方式基本有两种:部分上市和借壳上市。所谓“部分上市”就是指媒介把自己拥有的不涉及意识形态的可经营性资产:广告、发行、印刷、信息、节目传输及其网络增值服务、出版等产业,娱乐时尚、体育等不涉及意识形态的节目制作等,从母体中剥离出来成立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新公司,再通过包装改造使其符合上市公司的条件,在适当时机挂牌交易上市,作为母公司的媒介,再以一家公司作为其进行媒介产业化与资本运营的桥头堡,依托股票市场巨大资金的支持发展壮大自己的实力;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他们所预期的较高的收益,以防资本市场移情别恋。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歌华有线(600037)就是将北京有线广播电视网络中心的网络部分、播出部分、网络广告制作经营部分的资产分离而组建的。所谓借壳上市就是媒体通过其下属子公司股权转让的方式,控股上市公司,然后将媒体可经营的那部分优质资产注入上市公司,从而达到涉足资本市场的目的。《成都商报》创办的成都博瑞投资有限责任公司(600880)通过控股上市的四川电器而实现借壳上市成功给人以启迪。3.2传媒企业发行企业债券融资

企业债券又叫公司债券,是为筹集资金而发行的长期债务性证券。在发达资本市场企业债券市场是资本市场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美国,尽管人们对股票市场的了解胜过于其他任何资本市场,然而债务市场的规模还是大大超过股权市场。在我国,由于政策体制及思维观念等种种原因,我国的企业债券市场迟迟未得到有效的发展,与股票市场相比,目前还处于非常“原始”的阶段。发行企业债券有很多好处,如:对融资者来说发行债权比发行股票的综合成本更低,同时债券融资公司原有的管理结构(公司原有的性质)基本不受影响;从发行者的角度来看,企业发行债券比发行股票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媒介产业发行企业债券可以筹集到产业化进程中所需的巨额资金,且不会使媒介的国有性质发生改变,因而政策性风险非常小。

因此,我们的媒介产业完全可以通过发行企业债券的形式涉足资本市场,筹措资金来发展壮大自身的经济实力。因此媒介产业的财务主管们可以借鉴国外大型传媒集团的成功经验,确定合理的股票与债券的发行比例,以使企业资本的结构最优、最合理。因此可以说媒介产业与债券市场的融合,将会是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融合的又一重要发展趋势。

3.3传媒企业与业外企业合作引入资金

在国外,行业外企业介入媒介产业运营是非常普遍的事。媒体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联姻”,能够最有效地利用双方的优势,达到“双赢”的目的。一方面,媒体可利用企业的资金优势,进行资本运作,迅速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在资本的层面与对手展开竞争借以提升行业门槛;另一方面,企业也可以通过快速成长起来的媒体,获得丰厚的投资回报。中办发2001[17]号文件明确提出:媒体的经营部门经批准可以以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由集团控股吸收国有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但在国内由于政策上的限制,因而企业介入媒介运营目前还处于比较低层次的阶段。在进行产业化运营较早的报纸和杂志媒介方面,企业介入媒介运营的现象比较普遍,如北大青鸟斥巨资5000万元参股《京华时报》。随着众多行业微利时代的到来,传媒产业的暴利必然会吸引众多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的眼光。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媒企联姻将会作为传媒产业与资本市场相融合的一种重要形式而得以存在。

最后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市场化程度较高,管理有力的电信部门,我国的媒介产业尤其是电广产业只是一个带许多产业特征的事业单位,连国企都算不上。因此在资本市场与媒介产业化融合的进程中,为了更易为投资者所认可,媒介单位还需要努力塑造新的形象。在海外上市的中国国有大型企业,如中国联通,中国石化、中国移动等的整体形象上都是国际化的。相比起来,我们的媒介产业的经营团体的特征并不突出。

3.4传媒企业应积极引入国外资本

国外传媒和海外资本进入国内传媒市场的方式是灵活多样的,其中最直接的是将国际性信息内容在中国落地,如新闻集团的业务在珠江三角地区的落地。全球最大的媒体巨头AOL-时代华纳斥资1亿美元入主香港华娱卫视,将卫视节目进入广东省的有线电视网。全球第二大传媒娱乐集团ViaCOM在我国推广MTV。作为凤凰卫视中文台主要股东的STAR进入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线网络。

在专业媒体方面,全球著名体育节目传播网ESPN与我国33个地方有线电视台签订协议,转播中国足球甲A联赛。美国传媒巨头维亚康姆公司与国内机构合作推出的音乐电视节目,已经进入中国家庭。国际传媒资本的另一个触角,就是参与信息通道的建设,如有线电视网、宽带网络以及报刊发行渠道的建设。集团在网络媒体方面,收购了内地网站鲨威体坛100%的股权;在报业方面,用资产换羊城报业广告有限公司和广东羊城报业体育发展有限公司的70%的股权,收购内地最大户外广告媒体公司之一的昆明风驰明星公司49%的股权。香港友利控股公司也于2005年2月3日宣布:斥资5.5亿元收购北京保利华亿传媒50%的股权,已涉足内地影视制作和卫星频道业务。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临床专科护理知识范文 下一篇:高等教育学引论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