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范文

时间:2023-02-22 22:36:57

自媒体时代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1篇

近日,在爱奇艺主办的主题沙龙上,吴晓波和瘦马分别分享了他们自媒体的运营经验。

吴晓波,中国最著名的财经作家,他经营的“蓝狮子财经丛书”也是中国本土最知名的财经出版品牌之一。瘦马,时尚界大佬,《男人装》杂志创办人。由于互联网内容的推陈出新,平媒和传统门户影响力衰退,读者逐渐流失。对于所有离开传统平台的文字工作来说,首先要做的就是建立自我传播的个人品牌,形成自己的受众圈子。

剖析吴晓波的成功,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从内容生产上采取文字加视频等多种方式。吴晓波的财经自媒体公号不仅仅有微信公众平台的文字专栏,还跟爱奇艺合作了一档视频节目《吴晓波频道》。每个星期有两个专栏,一个视频。

数据显示,吴晓波公号粉丝有35%的用户来自爱奇异视频,24%的用户来自微信朋友圈,16%的用户来自于新浪微博,27%的用户来自其他的渠道(这个渠道就包括此前吴晓波在“锵锵三人行”节目)。这个结构意味着有超过一半以上的用户是非自发增长,而是来源于其他渠道的影响力转移。

吴晓波认为,从受众习惯来讲,如果把学习作为生活的方式,视频是增长最快的模块,这有益于写作和思想的传播。而且通过视频平台,他最大的感触是读者群得到了扩展,原来的读者大概是50后、60后、70后的朋友,现在60%~70%都是80后,互联网让自己的思想融入到更年轻的族群。“未来的信息或者说新闻的传播,第一是基于社交的,第二是非线性的,第三是基于人的品牌。”吴晓波说。

瘦马和吴小波有同样的体会。瘦马和爱奇艺合作的《时尚江湖》节目刚一上线就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度和播放量,并创造了单期破200万次的开局好成绩。截至目前,节目累计播放量已突破3000万次。吴秀波、许晴、郭采洁等众多当红明星的陆续加盟,也让该节目成为最为卖座的时尚资讯节目。

他认为通过互联网的方式传播内容和互动,拉近了普通人与时尚圈的距离。之前瘦马开通微信公号写小说,形成了非常大的受众群。尽管相比文字来说,视频算是重资产,但这种类似“个人电视”形式的高品质视频内容,一是很匮乏,二是用户有很高需求度,也符合现在人们信息消费的方式,是她非常看重的传播渠道。

从他们的经验来说,“自媒体+”的内容生产强调鸡蛋不要放在一个篮子里面。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很多平台也为自媒体提供了支持帮助。拿爱奇艺来说,不仅为吴晓波和瘦马他们提供节目制作的支持,还提供大数据分析来帮助节目提升。瘦马举例说,“前段时间本想请一位超级大咖明星来做嘉宾,但通过爱奇艺和百度搜索的数据得出请另外一位明星效果会更好,结果证明确实是这样,而且用户反馈怎样,很快就会得到相应的数据,非常符合互联网内容生产方式的需求。”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2篇

强化新闻的选择解读

随着数字技术、宽带技术、云技术等技术的普及推广,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简单快捷,海量的资讯既为传统媒体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也使得传统媒体应接不暇,甚至造成被淹没之势。“自媒体”打破了时间地理的局限,原本传统媒体的受众成为了新闻源头。2011年“7.23”动车事故最快的信息就是列车上的当事人通过微博发出的,继而各种信息铺天盖地,有被撞车内的乘客亲属,有附近的村民百姓,有紧急赶去救援的各路人马,每个人都只看到自己所在点上的情况,许多信息带有强烈的主观判断与个人情绪,汇聚起来可能是一堆难以互相印证的信息碎片,真假难辨,无法呈现事物的真实全貌,这就是“自媒体”最大的弱点,也是传统媒体优势所在及必须继续加强的主要方面。

仍以“7.23”为例。我们看到,电视记者虽然不是第一个发出消息的人,但随后中央电视台、上海东方卫视、浙江卫视所做的大量直播报道仍牢牢占据了舆论主阵地,因为只有从主流媒体上获取的信息才被公认为是可信的、权威的。也许电视上播出的信息,观众已经从其他渠道获知了,但他们仍然需要从电视等传统媒体中得到确认、证实。传统主流媒体因此起到了舆论标杆的作用。

当然“自媒体”的兴起也给传统的新闻理念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往发生事件,传统媒体可能派出记者到事件的核心现场采访,通过采集核查确认然后进行报道,还原事件,但现在的新闻报道不可能等到所有信息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报道,而必须与事件发展同步,做到速报事实,慎报原因,再报进展,边做边说。比如“遇难人数”就不可能一次准确报出,这在世界范围内突发事故报道中都是通行的。另外,必须同时派出多路记者分兵把守各事故现场、医院、殡仪馆、指挥部等能集中反映事件的新闻点,进行选择报道,特别是重点关注事件当中“人”的命运、个体的命运,使新闻报道更加具有人文关怀意识。

除了从海量信息中选择、索引之外,传统媒体更应担负起解读信息、引导舆论的责任。在信息的采集和一般加工已不再是职业记者专利的情况下,传统主流媒体应迅速转向对信息的深度加工以及正面解读,抓新闻的第二落点。一条新闻出来,它意味着什么?会怎么发展?它与我有何关?这些新闻背后潜藏的问号有很多,它需要解读需要说明。这也是为什么电视新闻评论广受欢迎的原因所在。央视设立新闻评论员以来,地方媒体也纷纷跟进,江西电视台最主要的地面频道都市频道也在其主打节目《都市现场》中加入了评论员的角色,就其报道的政策资讯、社会新闻等发表观点,评论是非、引导舆论,很好地改变了民生资讯频道给人的浅、小、轻、碎,一地鸡毛的印象,增加了新闻的深度和力度。

强化新闻的联动融合

新媒体时代,新闻的联动融合成为必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不可能超然事外,节目联动,形态交融。这种联动融合包括传统媒体之间的资源共享,也包括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渗透互利。

首先是传统媒体之间,如何更好地加强央视与省台、省台与省台之间的合作,尤其是新闻节目的资源共享方面还是大有可为的。包括突发事件、公共事件还有各地面频道大量紧贴地皮、生动鲜活的社会新闻,都可以纳入共享平台。

此外,电视与纸质媒体之间也有加强共享的空间,尤其是评论方面,电视媒体可以利用平面媒体的优势。江西电视台2007年开办的一档午间节目《杂志天下》经过4年多的培养,目前走势甚好,收视率排在同时段省级卫视前列。它的创办理念就是将杂志的优势转化为电视节目,杂志内容虽然在时效快捷方面不如电视报纸,更不如网络、微博,但它重在深度解读、独家评说。杂志读者层次相对高端,办杂志的人自然也有不少学界精英,素养深厚,所以说我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办节目,有杂志观点作依托,这档节目其实就是一档社会热点社会事件评论节目。加上主持人富有个性的语言特点,评说风格,一两句话的评论精到犀利,点到为止。笔者认为这也是传统媒体之间成功融合的一个事例。

最后是传统媒体与自媒体之间的融合。这一点其实从新媒体诞生之日起就一直在发生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现在越来越多的电视节目采用网络文字、视频、博客观点和微博信息、短信投票、网民联线等手段丰富节目形态,拉近了电视与观众的距离,变单向传输为双向互动,多点互动,有利于电视节目形态发展。因此我们不应视“自媒体”为洪水猛兽,除了积极应对更要主动融合。

强化电视品牌建设

面对“自媒体”时代的竞争,传统媒体最重要的还是打造自身专业性,树立权威性,强化品牌节目建设,培养观众忠诚度。无论如何,做强自我才是竞争王道。

江西电视台近几年一直是按这个思路在做,根据江西的特点资源,依据台情实力,稳扎稳打。首先是以新闻立台,把新闻作为龙头来办,江西卫视一直保持100分钟左右的自办新闻播出量,且五档新闻各有侧重,各有分工。《江西新闻联播》以时政为主,重点宣传好省委省政府中心工作;《新闻夜航》以社会新闻见长;《杂志天下》点评为优;《社会传真》侧重以新闻专题反映社会热点;早间以资讯服务为主打,目前看结构数量都比较合理。此外,重点打造品牌节目,除已有的《中国红歌会》《传奇故事》外,2011年3月21日江西卫视推出的《金牌调解》广受好评,收视连创新高。《金牌调解》创意源自对当前社会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当前,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和各种矛盾的高发期,很多群众通过人民调解,省时、省力,不花钱,就能解决矛盾和纠纷。《金牌调解》利用电视调解这一新形式,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既针对个体矛盾进行调解,又面向广大观众传递法律知识、传播主流价值观,在实现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同时,倡导文明积极、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因此,《金牌调解》的创办,以精准的眼光、创新的精神、专业的态度服务于广大群众,顺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需求,也为江西电视台成功打造了又一叫好又叫座的品牌节目。

(作者分别系江西电视台台长、台长助理)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3篇

2011年被称为中国网络公益元年,数百个网络公益组织日渐成为社会公益活动生力军。政府主导的公益组织如中国红十字会以及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工作却备受质疑,引发公共信任危机。恰逢自媒体时代,一面是传统公益负面消息快速传播,一面是“微公益”在危机之中崭露头角。

对“微公益”传播过程的研究已有很多,并在很大程度上达成了共识。第一,关于它的传播特点。门槛低、速度快、范围广、途径多、过程透明、成本低成为“微公益”的显著特点。第二,关于它的传播主体的特点。首先,它的传播主体可以自由进行角色转换,普通公民基本可以一人分饰三角――发起者、传播行、行动者。其次,传播主体可以分为社会名流、普通网民和政府部门等公共管理机构三大类。第三,关于传播途径与传播效果二者关系的认识。传播途径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好坏,“微公益”信息传播途径较多,但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互动。

强大的生命力:“微公益”频出奇招

“微公益”有强大的生命力,归根结底还是由于其具备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新特点。第一,“微公益”的传播方式方便 、灵活、效率高。一条“微公益”信息从发出,到转发,到成为媒体焦点,一般周期不会超过24小时,可以引发信息爆炸的传播效果。第二,“微公益”以网状传播和互动传播为主要传播方式,即以一个信息核为圆心,向周边无限制扩散,同时每-个信息接收者在接收信息过程中转变为信息发送方,再次形成新的信息传播核心。第三,社会名人充当“意见领袖”,只要“登高一呼”便可“一呼百应”。虽然如此,“草根”也可以通过充分利用新媒体在某种程度上与名人形成均势,即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者和传播者。第四,“微公益”利用其广泛的参与度,参与者知识构成、能力水平丰富等因素,达到了扩大透明度、公开度的效果。第五,在“微公益”活动信息传播过程中,政府微博也加入其中,使“微公益”信息传播过程更具公信力。

“钟摆效应”:“微公益”难辨真假

学者朱大可曾经谈到自媒体在信息域与垃圾场之间的摆动问题,并且称之为互联网世界的“钟摆效应”。“微公益”主要是网民借助微博这一类自媒体,从身边各种微小的公益行动着手,制造舆论。但是一番热潮之后,民众对“微公益”投来了怀疑的眼光。如果“微公益”经常夹杂虚假不实的垃圾信息,就会削减大家做公益的热情。而且,“微公益”的崛起与传统公益引发的信任危机有很大关系,这也就意味着“微公益”不能出现任何失误,一旦出现差错,即被认为“腐败”“失职”,导致受众对新生事物容忍度大大下降,采用激烈的方式进行抨击,甚至出现对社会事务零容忍的现象。

上述情形与相关部门和法律的“监管缺席”有关,但网络环境的维护本身主要还是依靠网民的自觉。网民要加强对自己言行的自我约束。这还需要互联网运营商建立相应的审核过滤与监督管理机制,对待不诚信的垃圾信息考虑建立“诚信档案”,一经核实为垃圾信息,酌情考虑对账号进行封锁等,及时地达到“小惩大诫”的功效。

“探照灯”:“微公益”传播正能量

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李普曼认为媒体仿佛一盏“探照灯”,灯光所及之处均为媒体的关注点。李普曼的“探照灯”隐喻也提示我们重视“微公益”的“议程设置”功能。自媒体时代,的焦点未必被传统媒体所左右。以社会名流为代表的“意见领袖”和“草根声音”成为另一舆论场,那些隐匿于社会角落的艰辛和困境也逐渐浮出水面,但一阵热议之后没有太多改变。结合李普曼“探照灯”的隐喻以及自媒体时代的特点,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姻”,共同扮演“把关人”角色,新媒体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传统媒体的不足。一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联动形成一种长效机制,相互监督,“微公益”便能引导更多受众关注社会公益,走出一个热点一阵风的怪圈。

结语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4篇

【关键词】微信 谣言 特征 危害 管理

新年伊始,就在微信朋友圈被微信公开课PRO版的“我和微信的故事”刷屏之时,突然有消息称该应用链接会盗取微信号和支付宝号。此消息一经出现,便迅速传播,短时间内就引发了一场蝴蝶效应。事后微信官方证实,仅一天时间,有超过百万的用户提现或者取消银行卡和微信的关联,连被微信“封杀”的支付宝也无辜“躺枪”。

按理说,在造谣与辟谣“互动”频繁的今天,一则如此拙劣的盗号谣言,不至于引发这样大的一场风波,但偏偏事与愿违。由此可见,微信谣言已经不得不治,但要治,先得知己知彼。

一、微信谣言的特征

微信谣言指的是利用微信这一网络平台传播,缺乏真实依据以欺骗用户的信息。简析微信谣言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从内容上分析

2015年6月,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第六次新媒体蓝皮书。该蓝皮书的分报告《微信公号“谣言”传播研究报告》对2014年11月3日至2015年2月28日微信中被多人举报为“诈骗和虚假信息”的625篇文章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七类主题的“谣言”数量最多:食品安全(284篇)、人身安全(278篇)、疾病相关(259篇)、健康养生(179篇)、防骗(133篇)、金钱(60篇)、亲子(52篇)。

从上述分析报告可以看出,微信谣言内容多样,但其中涉及食品安全、人身安全、疾病相关类主题的“谣言”文章占了大部分。在所有微信谣言中,尤以生活科普类谣言为盛,类似“晚上吃姜等于服毒”“喝豆浆致癌”等谣言层出不穷,这些谣言往往披着科学外衣,通过断章取义、偷梁换柱来混淆视听,因为与人们的生活和健康息息相关,所以会加重了人们的心理负担,很容易造成社会恐慌。

2.从传播渠道和方式上分析

微信是基于现实世界私人关系的一种社交工具,一则微信谣言的传播通常是这样的:谣言在制造出来之后,经由第一个用户在朋友圈中转发,随后这个用户的所有朋友都能看到,然后他们再次转发。由此,谣言如同细胞一样开始裂变,形成几何效应,传播广度无限拓展。

据微信安全团队透露,微信每天收到用户发起的谣言举报有3万次,日均谣言拦截量达到210万次,但这种拦截一般限于朋友圈里分享的半公开帖子,而不是用户之间互发的即时信息。

从传播学讲,社交媒体越封闭、越私人,信息的可靠性和可信度就越强,而谣言的辟谣和澄清就越艰难、越费力。更可怕的是,这种基于私人关系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其封闭性和私密化更强,会大幅度限制和消解辟谣的影响力和信息更新速度,使谣言的自我净化能力大大减弱,由此产生更加恶劣的影响。

3.从动机上分析

微信诞生后,一些“聪明人”看到了微信背后的商机或其他可以利用的价值后,微信在某些受众的手中就变成了功利的工具。越来越多的谣言事件背后都有所谓“公众号”炮制的烙印,如2015年5月的“肯德基6翅8腿鸡”事件,以及不久前的在“人贩子当街抢孩子”的谣言中,也大量充斥着公众号的“魅影”。

事实上,大多数谣言都指向两个东西――点击量和关注度。以“我和微信的故事”为例,这则谣言最终获得了庞大到无法计数的点击量和转发量,而这,正是大多数微信谣言的直接目的。有业内人士透露了微信广告推送的“潜规则”:一个4万粉丝的公号,接一个头条图文的广告收费标准是800元,15万粉丝的号收费2250元,13万粉丝的号收费1950元……可见,谣言与广告之间,已然建立了目标与手段的因果关联,利益已经成为其内在驱动。

如果单从谣言的动机上分析,发现微信谣言与娱乐圈的炒作非常相似,其原因一般有三种:第一种谣言一般集中在生活科普类,目的也只是单纯地骗取点击量和关注度;第二种则是竞争对手的恶意诋毁,通过抹黑对方进而减少其产品的点击量和关注度;第三种则借助造谣进行营销炒作,通过制造事件来进行商业营销,等点击量和关注度收入囊中时,再通过辟谣来挽回名声。当然,最后一种的数量很少,因为中间大量的不可控因素,随时可能“玩火自焚”。

二、微信谣言的危害

“我与微信的故事”事件,谣言出现后,因为与自身的财产相关,立刻引发用户恐慌,很多用户开始提现、解绑自己的银行卡,这些用户的行为又会影响更多的人,并由此引发蝴蝶效应,产生了“百万级”用户的提现、解绑。很难想象,如果相关方面没有及时“紧急辟谣”,任由此事发酵,会给相关企业甚至互联网金融造成怎样的震荡。

在微信谣言中受伤的,远不只一个腾讯或者支付宝。2015年6月前后,肯德基曾10个微信公众号,原因是这些公众号传播了“怪鸡”谣言,导致其相关产品销路受到影响;2015年9月,北京市朝阳法院已受理台湾歌手周杰伦微信公众号“微秀生活”案件……微信谣言问题就像是一种毒瘤,不仅严重污染了整个网络环境,扰乱了公共秩序,也败坏了社会风气,久而久之,还会对微信本身造成影响,由此形成恶性循环,造成更大的危害。

当然,微信谣言之所以能够飞速传播并产生巨大危害,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源于其庞大的用户群。据统计,微信的活跃用户2014年底为5亿,2015年3月底是5.49亿,2015年6月底是6亿,可谓井喷式发展。如今,微信已然是坐拥6.5亿活跃用户、超过800万微信公众号的庞然大物,任何好的、坏的消息只要存在“燃爆点”就会飞速扩散,如果不加以控制,很容易一发而不可收拾。

三、微信谣言的管理

传统媒体中有个“把关人”的角色,既保证所传播信息的准确性,也确保传播动机没问题――也就是媒体人常说的“导向不能错”。但 “把关人”在微信上近乎失效,一则是因为很多微信不需要提前审核,而则面对庞大的信息量,根本无法对所有信息进行审核。所以,要治理微信谣言,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

1.依法惩处微信造谣传谣者

《刑法修正案(九)》规定: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有了法律法规不代表万事大吉,还需要政府的执法部门加强执法。唯有对每个造谣、传谣者都能依法惩处,推升造谣传谣的成本,才能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消除谣言滋生的土壤。

2.用真实击破谣言

都说谣言止于智者,但笔者认为,谣言应该止于真实。试想,如果真实的、权威的声音足够大,那些蝇营狗苟的“窃窃私语”自然就没了生存的空间。所以,各级政府、媒体以及运营商一方面要加强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建设,尽快提升自身的影响力,积极及时发声,把握舆论主导权,做谣言的过滤器和粉碎机;另一方面,必须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谣言的预警体系和处置预案,在谣言传播之初就及时启动,通过第一时间的广而告之,防治谣言的扩大恶化。

3.强化用户的主力军作用

仅2014年上半年,腾讯安全中心收到了超过3500万用户的主动举报,收到约6000万条举报信息,经审核冻结了约365万个恶意账号。由此可见,微信用户是微信辟谣的生力军,应该强化这一主力军的作用。一方面,微信用户自己应该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信息辨别能力,不信谣、不造谣、不传谣,为净化网络空间贡献自己的力量;另一方面,微信运营方应建立用户的诚信等级,提升用户对于信息传播者的鉴别力,并给予举报者相应的奖励,提升举报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唐绪军.新媒体蓝皮书:中国新媒体发展报告No.6(2015)[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第3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5年7月.

3.《2015微信用户数据报告》,腾讯公司,2015年6月.

4.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5篇

1.选择、辨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伴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增长,自媒体的使用者也在不断扩大。正如胡正荣所说的个人差异论强调“受众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选择性心理会与媒介讯息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公民接触媒介的种类不同,接触媒介的目的也不明确。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公民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多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文化程度高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接触。其中,自媒体的使用青少年占有绝对地位,但在利用信息方面,公民在网络上多是获取娱乐信息、游戏等,不懂得整合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由此看来,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使不少用户会因为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而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大众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成为信息的受益者,而成为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者。

2.解读、批判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这个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接受者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用媒介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对所面临的信息做到理性、客观地理解。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的报道者,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非专业性学习,全凭自己的喜好而进行信息编辑。公民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编写信息,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偏向性,这就需要受众们具有解读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判断。媒介的批判力是公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批判信息不代表一味地否决信息,而是对报道的真假以及对受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批判性解读。公民可能受利益和价值的驱使或因自己的偏见对新闻事件进行虚假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报道,因为人们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批判而成为信息的受害者,而且在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难免有记者和受众的主观偏好因素,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向性,这都需要公民有一定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运用、传播信息的能力不足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是欣赏者,他们也可以成为传播者,这就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可言。但是,不能让人们失去传播者所具有的特征,令人们在休闲时忽略了媒体应有的属性。自媒体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散播言论更方便快捷,而又因为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和媒介把关弱化,从而使人们的言论偏向那些色情、暴力等低俗的信息,甚至一些尖锐的言论在网络上蔓延。

二、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对策

1.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所以说,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相对于传统媒体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自媒体时代也应对大众做出相应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走进课堂,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修养等方面着重培养。当然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展开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活动,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多举办一些专题辩论、讲座、征文等活动促进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传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新闻,制作属于自己的新闻进行评选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2.与传统媒体相融合

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缺失主要“在传播者方面表现为去职业化和去专业化,即内容制作者并非以制作这些新闻信息内容为职业,其制作流程、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所以说,自媒体应该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共同营造有序和谐的传播环境。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者和记录者多为普通大众,所以他们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加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在新闻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没有传统媒体娴熟、专业,所以他们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和第一时间所采集的图片信息等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广大公民提供信息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和跟踪报道进行信息传播。当然,由于自媒体的网络化层面可以让受众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新闻报道的因素,传统媒体的新闻视频等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播放,达到一个完美的互动传播合作。

3.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对那些传播虚假新闻、恶意编造低俗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所以应该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相关的网络传播法律,但是这并不能全面遏制不当消息的传播,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完整的法律法规。当然,相关的政府、组织和传统媒体在予以支持和引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监督。自媒体平台对新闻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忽视,而且它的言论自由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恶劣信息要给予监管。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自媒体传播形态和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民主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在公民新闻中占有很高地位,它的地位在当今社会是不可忽视的。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起来,所以我们要开展系统、全面地适应自媒体发展的素养教育形式。相信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可以建构一个社会主义和谐并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平台。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6篇

关键词:自媒体;新媒体;媒介素养

微博、博客、播客以及网络论坛等自媒体网络平台的兴起,促使越来越多的人广泛使用并得到好评,自媒体逐渐成为公民们发表意见、表达思想、抒绪以及参与社会公共建设的重要平台,发展的同时伴有内容失实、盈利性信息传播和网络暴力等不平等负面新闻报道问题的存在,由此引发了专家学者们对网络时代公民话语权等一系列问题的争议,同时也提醒我们应当关注自媒体时代对公民媒介素养的教育,如何引导公民拥有健康的媒介信息判断力,合理使用媒介资源,正确表达自己的意见,在事实的基础上进行主观创作等一系列问题提上日程。因此,自媒体时代媒介素养教育问题应运而生

一、自媒体的发展战略

1.自媒体的内涵

美国新闻学会媒体中心出版的自媒体研究报告中将其定义为:“自媒体是一个普通市民通过数字科技与全球知识体系,提供并分享他们真实看法、自身新闻的途径”。有关“自媒体”的概念专家学者有多种表述,自媒体即公民用以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突发事件的载体,如目前最为流行的微信、微博、博客、播客(视频网站)、论坛、BBS、网络社区等。总之,自媒体就是普通大众借助数字化的平台对自己亲身经历的突发事件进行信息、表达民意的一个新媒体总称。

2.自媒体的特征分析

(1)平民化的传播主体

自媒体的低门槛准入使平民大众获得了话语权,每一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用手机、相机等记录下身边琐碎的事件分享给他人并且信息内容较为宽松,类型较为丰富。每个人都拥有表达和分享的权利,都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每一个人都可以从观看者的身份转变成创作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拥有庞大数量的平民化传播群体。

(2)个性化的内容形式

自媒体是在公民个人的基础上并拥有专属于个人独特风格的一种报导方式。自媒体的新闻信息多是以个人因自己的喜好和兴趣对新闻事件持有独特的见解和判断进行的,其内容形式不同于传统媒体的专业化编辑和制作。这种信息的传播虽有不足,却更富有人情味,也更加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更能得到广大民众的认可和接受。

(3)及时性的报导方式

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报道时需要调动专业的人员、设备赶赴现场,往往因为这样而因此错过突发事件的信息报道。对于自媒体来说,手机技术的兴起使普通大众在任何地方作为事件目击者或者是经历者通过自媒体平台使新闻信息及时出去,且平民化的身份使新闻信息更加贴近民众,使得受众更容易接受。

二、自媒体时代下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问题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体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由此衍生出的媒介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公众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批判能力以及使媒介信息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能力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造就具有较强批判能力、能独立思考媒介信息的优质公民。当前,媒介素养教育虽然已在全社会得到广泛重视,但与西方国家相比,总体水平偏低。

1.选择、辨析信息的能力不足

伴随着网民规模的日益增长,自媒体的使用者也在不断扩大。正如胡正荣所说的个人差异论强调“受众因其各自的个性特征所具有的选择性心理会与媒介讯息的内容产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公民接触媒介的种类不同,接触媒介的目的也不明确。传播学认为文化水平的高低在公民选择何种媒介类型上有比较明显的作用,文化程度低的多选择传统媒体广播、电视,而文化程度高的,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都会接触。其中,自媒体的使用青少年占有绝对地位,但在利用信息方面,公民在网络上多是获取娱乐信息、游戏等,不懂得整合资源提升自己的能力。由此看来,人们对信息的理解和使用呈现出多元化特点,使不少用户会因为自己的媒介素养能力不足而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这就使大众不能适应时展的需要成为信息的受益者,而成为信息时代信息的泛滥者。

2.解读、批判信息的能力不足

在这个信息时代,作为信息接受者所要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利用媒介获取信息,而是如何对所面临的信息做到理性、客观地理解。自媒体时代每个公民都可以成为事件的报道者,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非专业性学习,全凭自己的喜好而进行信息编辑。公民只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编写信息,使得信息在传播过程中具有偏向性,这就需要受众们具有解读和评价信息的能力,对信息进行判断。媒介的批判力是公民媒介素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然批判信息不代表一味地否决信息,而是对报道的真假以及对受众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批判性解读。公民可能受利益和价值的驱使或因自己的偏见对新闻事件进行虚假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的报道,因为人们没有对信息进行深度的解读和批判而成为信息的受害者,而且在信息的编码和解码过程中,难免有记者和受众的主观偏好因素,导致信息传播的偏向性,这都需要公民有一定解读和分析信息的能力。

3.运用、传播信息的能力不足

自媒体时代每一个公民都是欣赏者,他们也可以成为传播者,这就使受众和传播者之间几乎没有界限可言。但是,不能让人们失去传播者所具有的特征,令人们在休闲时忽略了媒体应有的属性。自媒体时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散播言论更方便快捷,而又因为网络虚拟性和匿名性的特点和媒介把关弱化,从而使人们的言论偏向那些色情、暴力等低俗的信息,甚至一些尖锐的言论在网络上蔓延。

三、提升公民媒介素养的对策

媒介素养是指人们解读和批判媒体信息的能力,以达到充分利用信息资源来完善自己。在自媒体时代,媒介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同时也对媒介素养的要求有所提高,提高媒介素养使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更好地参与到社会公共管理中,并可以抵制一些虚假新闻、低俗等新闻问题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力丹认为:“媒介素养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

1.专业的媒介素养教育

世界媒介素养教育专家David Buckingham提出媒介素养教育应该更多地将重点放在如何使媒体更有效地帮助孩子完成社会化的准备。所以说,自媒体时代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尤为重要。

相对于传统媒体人员的专业化教育,自媒体时代也应对大众做出相应教育。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应该让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走进课堂,对中小学生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修养等方面着重培养。当然道德伦理方面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中小学生的教育形成一个系统化的课堂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要展开适合大学生群体的活动,以灵活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的眼球。可以多举办一些专题辩论、讲座、征文等活动促进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传播,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制作新闻,制作属于自己的新闻进行评选活动,以此来加深学生对新闻信息的理解。

2.与传统媒体相融合

自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缺失主要“在传播者方面表现为去职业化和去专业化,即内容制作者并非以制作这些新闻信息内容为职业,其制作流程、内容表现形式等方面也可能是非专业化的”。所以说,自媒体应该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共同营造有序和谐的传播环境。自媒体时代的新闻报道者和记录者多为普通大众,所以他们在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比传统媒体更加占有优势,但是他们在新闻制作等方面的技术没有传统媒体娴熟、专业,所以他们作为新闻的见证者和第一时间所采集的图片信息等与传统媒体相融合,广大公民提供信息再由专业人员进行制作和跟踪报道进行信息传播。当然,由于自媒体的网络化层面可以让受众们随时随地都可以观看新闻报道的因素,传统媒体的新闻视频等也可以在自媒体平台上播放,达到一个完美的互动传播合作。

3.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

提升公民的媒介素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要对那些传播虚假新闻、恶意编造低俗信息的行为给予相应惩罚,所以应该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虽然现在也有一些相关的网络传播法律,但是这并不能全面遏制不当消息的传播,所以应该有针对性地制订完整的法律法规。当然,相关的政府、组织和传统媒体在予以支持和引导的同时还应该进行相应的监督。自媒体平台对新闻传播速度和影响力不容忽视,而且它的言论自由程度也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在自媒体平台上传播的恶劣信息要给予监管。

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的高低决定了自媒体传播形态和影响力,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促进了民主化和社会化进程的发展。不可否认的是,自媒体在公民新闻中占有很高地位,它的地位在当今社会是不可忽视的。自媒体时代公民媒介素养存在的一些问题要重视起来,所以我们要开展系统、全面地适应自媒体发展的素养教育形式。相信媒介素养的不断提高可以建构一个社会主义和谐并为公民利益服务的平台。

参考文献:

[1]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997.

[2]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8.

[3]邓新民.自媒体:新媒体发展的最新阶段及其特点[J].探索,2006.

[4]周丹.调查性报道:纸媒在新媒介环境中的起航之帆[J].新闻爱好者,2012.

[5]张毅,张志安.美国媒介素养教育的的特色和经验[J].新闻记者,2007.

[6]余颖.网络传播中的草根新闻初探[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10.

作者简介:林影,女,(1991-),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黑河学院中文系在读本科生。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7篇

【摘要】

高科技带来的自媒体时代,使人人成为媒体人,做新闻,相比以往的信息传播媒介,有其自身巨大特点,从而脱颖而出在社会形成一道独立亮点。但是,自媒体极大拓宽了民众的话语权,言论自由这一权利也开始膨胀,但是由此也造成了隐私权的保护的困境,对此,笔者在自媒体时代这样特殊的时代背景中对如何保护大众的隐私权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

自媒体;隐私权;困境;言论自由权;保护

一、自媒体时代

在今天,“自媒体”早已广为人知,而“自媒体”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谢因・鲍曼和克里斯・威利斯提出,且于2003年7月在美国新闻协会媒体中心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对其进行了释义:“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本身的事实和新闻的途径。”一个时代的代表性事件、具有革命推动性的事物或是由此产生的效果等都可能会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写或是表征,而自媒体在当今时代传播媒介变革进程中,以其自身独有特点优先占据了榜单,相对独立于传统媒介。

我们知道,以微博、博客、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自媒体显著区别于传统媒体。首先,从自媒体的主体来说,正如前文引述的释义中所指出的普通大众,自媒体相对于传统传播方式而言,以其传播主体平民化、大众化、多样化,而区别于传统传播方式主体的特定、有限性,自媒体时代,几乎涉及不同年龄、阶层、职业的人都可以成为信息传播链条中的信息始端和终端,即你可以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也当然可以成为信息的接收者。从传播途径来说,各种社交媒体层出不穷,功能强大,操作快捷方便。信息实现传播、互动、共享只需动动手指就可以是使信息在自己的在社交网络的人际圈中,一传十,十传百继而使信息的受众激增,规模扩大。一旦特定个人创造或是发现的信息,那么一般在传播过程中,网越撒越大,直至网罗了难以计数的人。此外,由于主体是普通大众,不仅规模上占优势,且信息传播门槛几乎为零,信息传播链条上的信息源更是随着主体的差异而不同。仿佛这世界布满能说话的眼睛。最后,就信息传播始终端来说,传统传播方式中,信息的传播者和接受者处于相对独立的地位和分离的状态,就如同新闻工作者和看报的人的差别一样。而自媒体时代的大众媒体人,相对于以往媒体从业人员来说,往往出于猎奇或是表达的需求而非功利性,普通大众挑起信息传播链条的两头。另外值得引人注意的是,信息的始端和终端增加了互动环节,微博、QQ等各类社交媒体构建的公共互动平台即属于此类。

二、隐私权困境

高科技的发展带来信息传播的重大变革,人人为媒体人。公民自由言论和传递信息的权利获得有效途径,话语权得以满足实现。但是媒体权利的泛化使得信息源失去了传统信息传播的把关环节,信息良莠不齐,难辨真假,事无巨细。造成了隐私权的易侵犯性。隐私权,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不仅指其私人信息不被非法侵犯,也包括个人对其隐私的控制和利用以为人所需。如利用个人的生活情报资料撰写自传等。且不说隐私权更深层次含义,就第一种而言,当今普通民众运用网络以及新型传播工具的水平不断提高,言论自由扩张,个人隐私被‘‘微博”、个人信息被“商品”的现象层出不穷。法律设立隐私权的目的在于保护私人领域,而言论自由权的目的则在于维护公民依法议论和获取信息的需要。同属人格权的言论自由和隐私权本有的矛盾再度激化。而我国对于隐私权的保护通常采取的是一种间接方式,其解决方式通常附带在其他权利受损范围内。隐私权的立法层次低,当然也就缺乏相应的配套措施进行具体保护和事后救济。

三、隐私权保护

言论自由在自媒体时代得到了扩张,在这一特殊时代环境中,如何和平衡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保护这两者的关系,调和两者的冲突,使处于相对弱势的一方的隐私权得到保护呢?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以供参考。

(一)道德层面上,自媒体人在信息传播链中具有双重身份即传播者和接收者,信息本身的真假同样会作用于自己身上。在自媒体时代,人人自成媒体,而如何能够在良莠不齐的信息中,选择正确的信息予以传播?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媒体人的素质、道德水平等,因而人人得学会管制约束自己。

(二)技术层面上,现今的自媒体时代是高科技的产物,反过来,我们同样可以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限制自媒体人资格,规范和约束信息的传播。科技使然,现代网站注册登录等一般都设定了较为严格周密的权限,在信息的准入程序以及安全防护方面减少了隐私泄露问题。一方面,有利于对隐私的审慎处理,一旦发生隐私权,便于追究自媒体人的法律责任。对社交媒体等这样的传播平台在技术层面上的严格要求意义重大。

(三)制度层面上,首先,对于什么是隐私权,至今尚无定论。我国法律在《民法通则》《刑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都有一些零散的规定,浅涉足使得我国法律虽然对这些内容有所涉及,但规定得不够详细。相关法律应详细列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的隐私,除此之外,还应对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隐私的界线或范围作明确的规定。我国离婚制度将“感情确已破裂”作为诉讼离婚的法定原则,但是一个抽象性原则往往规定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缺乏实用性。最高人民的司法解释对此原则实际应用采取了列举式。同样的也可以借此方法使法律操作性更强,由此建议,相关法律应详细列举在什么情况下可以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的隐私,除此之外,还应对获取、传播、宣扬、议论他人隐私的界线或范围作明确的规定。

参考文献:

[1]陈丽莉.论自媒体时代的言论自由.中国检察官,2013,8

[2]李先波,杨建成.论言论自由与隐私权之协调.中国法学,2003,5

[3]王利明.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6:518

[4]张莹.浅析“自媒体”的特点.科教文化,2008.02

[5]刘泽刚.公共场所隐私权的悖论.现代法学,2008,5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8篇

[中图分类号] G2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5853 (2017) 01-0052-04

Research on Editor’s Qualities in the We-media Era

Wang Zhaoguo Tang Lingli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ess, Wuhan, 430070)(School of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Wuhan,430070)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cial media, the we-media era is coming. The we-media brings the unprecedented freedom of speech, which makes the editing work change greatly. It’s the right time to reexamine the gatekeeper role of editors and reconstruct the quality structure of editors with a new view adapting to the we-media era. Through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editors, we can make we-media develop healthy and orderly.

[Key words] We-media Editor’s quality We-media editor

编辑素养,是指编辑在从业过程中继承与发展着的思想修养和业务能力,它是思想政治素质、编辑职业道德、知识水平与市场理念等多种素养的集合。编辑作为出版活动的把关人,通过对作品的编辑加工,将作者的文化思想与读者的知识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成为传承优秀文化的重要引导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一个全新的媒介化社会――“自媒体时代”到来。“自媒体”英译于“We-Media”,直译就是“我们媒体”。自媒体是一种以个人为中心的媒体形式,即媒体使用者通过现代化、电子化的手段上传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参与信息传播活动,通过创建个性化内容,向不特定的大多数或者特定的单个人传递规范性及非规范性信息,如博客、微博、微信等都是自媒体传播的重要方式。随着Web 2.0技术的普遍应用,自媒体成为一个能够极大满足并保证个体言论自由的工具,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专业或是非专业文化汇集在一起,影响并震撼社会生活。自媒体创造的言论自由空间,使作为出版中心环节的编辑工作发生了革命性变化。编辑的“把关人”角色定位应当站在自媒体社会的角度进行重新审视,应面对自媒体传播形态中出现的复杂多样的网络空间问题,建立适应自媒体时代的编辑素养机制急需建立,通过发挥编辑的“过滤”功能净化互联网文化,使自媒体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1 自媒体带来的网络空间威胁

近年来,随着博客、播客、论坛、微博的发展以及微信公众号的崛起,自媒体已经成为网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自媒体生产出来的产品就像是在DIY作坊中制作出来的巧克力,与费列罗、德芙等品牌巧克力相比,有着原生态的粗糙与个性化的魅力,然而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够美观和精致甚至不成形的缺点。实质上,自媒体这种独特的生产方式具有“双刃剑”作用:每个网民都能够自由获取、生产、分享和传播信息,“零门槛”“低成本”的传播特性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各种现实需求,扩充了互联网的信息量;同时,虚假信息混杂其中泛滥成灾,给网络空间带来多样复杂的威胁,如金庸“被去世”、日本地震系列谣言、碘盐防辐射等一系列影响较大的虚假信息,误导了广大公民,严重干扰了正常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降低了网络媒体公信力,破坏了互联网行业整体形象。

自媒体迅速发展的今天,新技术手段和新的网络传播形态带来的网络空间威胁必然要求编辑素养明确定位和重构。自媒体时代网络空间存在三大威胁。(1)危害国家利益的政治性言论,如“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社会主义制度、窃取泄露国家秘密的行为”;“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组织组织、从事活动”等[1]。(2)妨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破坏,如“传播计算机病毒”、“利用互联网盗窃、诈骗和敲诈勒索”及“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等。(3)违公德和社会秩序的道德性言论,如“传播色情信息”“侵犯公民隐私权等人格权的行为”“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等。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编辑素养定位显然已经不能适应网络环境新形势[2]。

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传统媒体的编辑素养带来了挑战。新媒体技术的自由开放特性以及超越时空的特点使得传统编辑有了更高的自我提升空间。海量数据以及多种媒介融合的信息,也对编辑的信息辨识能力和把关意识提出了更高要求。

2.1 主流文化的引导及把关意识

自媒体一度被划归草根媒体、个性化媒体的范畴。但是,纵观开博领域,虽“草根”众多,一些不太受到重视的民间、小市民的文化、习俗或活动风行,但“精英”也无处不在,有经济学、金融学、传媒学领域的专家,有文坛、体坛的资深人士,也有娱乐界的明星,他们谈论的是专业化、权威性的话题,呈现“草根”与“精英”融合的特点。正是这种大众与小众的多元化格局,决定了编辑在自媒体技术应用中至关重要的把关作用。

传统出版的“编、印、发”流程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出版的需要,自媒体出版的互联网特质表明,编辑应当由传统的策划编辑积极M军产品设计师领域,从审读编辑发展成深度加工编辑。正确处理“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的关系,充分发挥“草根”的大众平民化特质,同时开拓“精英”文化的专业权威资源,从而在引导主流文化思潮的前沿推进互联网文化产业的发展。

2.2 个性化观点的辨识及统领意识

从自媒体的英文单词“We-Media”就能看出,自媒体是一种个性的集合,是一种人人皆可以参与的媒体。自媒体的产品都是DIY作品,只要DIY的主体不同,DIY出来的作品肯定千差万别,会体现DIY主体的个性特征,所以从这一层面讲,自媒体有集合个性的特点。从这一个性集合的自媒体特征出发,传统媒体的编辑素养需要进一步补充与完善。

个性化是自媒体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但也导致网络信息纷繁复杂,来自各个领域的意识形态泛滥,公众很容易在混乱的网络信息中迷失方向。为了更好地引领网络社会的主潮流,需要充分发挥编辑的“意见领袖”作用,将传统编辑的“守门人”定位上升为自媒体的“意见领袖”,为网络新时代开拓出一条文明健康的文化发展之路[3]。

2.3 违规内容的监管及再加工意识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形式和管理模式,自媒体上和删除信息都相当随意自由,的内容鱼龙混杂,传播者的身份和手段也更加隐蔽。因此,自媒体出版所需的成本远远低于传统媒体,也使得由此产生的信息内容鱼龙混杂。如有的用户在聊天室里侮辱、诽谤他人,在BBS上不健康的帖子,设置“自杀网”来教人特别是青少年如何自杀[4]。各种侵犯公民的隐私权、名誉权、肖像权的案件如“铜须门”“艳照门”等层出不穷,煽动分裂国家、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也借助网络平台日益猖獗[5]。因此,网络编辑对各类违规内容要时刻保持警惕、密切监管,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实现社会的稳定和安宁。在此基础上,同时在不违规的前提下,再根据自媒体平台的经营策略和目标受众的需求进行内容的深度加工。

2.4 原创作品的版权保护意识

无论是从传统出版领域还是自媒体技术的发展角度考察,版权处理能力都是编辑必备的业务素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编辑在识别、抵制和打击盗版侵权,保护原创作品版权方面的不足凸显出来。2015年是自媒体行业爆发的一年,然而因自媒体版权保护意识普遍薄弱,侵权成本低,维权艰难,随之而来的剽窃原创、抄袭、骗粉、非许可转载、擅自盗用文章等问题屡见不鲜。

2016年5月,首届自媒体内容的版权保护与管理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版权局)版权管理司段玉萍副司长在讲话中表明,网络版权保护是国家版权局近期治理的重点工作,无论是自媒体人还是自媒体平台,都要严格遵守《著作权法》规定,规范自己的经营行为,积极探索合理的授权模式。显然,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如何既不侵犯他人版权,又保护和管理好自己的版权,从而建立一个良好的自媒体发展环境和版权秩序,仅仅靠政府关注和从业者自律远远不够,更需要编辑用适应新形势的版权保护意识武装自己,更好地担当把关人的角色。

3.1 政治素质及道德原则

作为出版工作者,社会进步、政治文明、文化发展的使命始终应当作为编辑的首要职责和义务。所以,编辑必须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更好地完成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任务。网络媒体中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煽动种族仇恨、宣扬享乐主义及拜金主义思潮的现象更加严重,编辑必须把握好国家方针政策,明确时事政策情况,从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角度处理各种新媒体信息,在准确透彻分析鉴别的基础上,从符合时代精神和政策、法规的要求出发来看待处理有关信息。

自媒体时代编辑的职业道德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首先,讲求诚信原则,秉承严谨负责的态度,确保自媒体信息的真实性,这对于弥补由自媒体较强的匿名性、过多的虚假信息等引发的问题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编辑要在诚信的基础上,打造社会信任、公众尊敬、具有社会影响力的自媒体。其次,确保信息公正,公平对待自媒体中的“精英”文化和“草根”文化,不欺软怕硬,不受利益诱惑,排除有偿内容。第三,明确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文化属性价值,出版业是一个强调内容积累与知识传承的行业,自媒体时代更需要编辑具备内容把关意识,对选题的内容质量以及出版后的社会影响做出准确评判。不能因为网络媒体自身的社会影响力和商业价值,而忽视网络时代编辑活动的社会效益,要处理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明确文化属性为本的重要性,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情形发生。

3.2 文化知识素养

自媒体时代编辑的文化知识素养主要指编辑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文化涵养、自媒体技术处理能力和熟练的外语能力。精深的专业知识包括作为编辑必备的文化知识和信息筛选与加工、新闻采访等知识。丰富的文化涵养在自媒体时代日显重要,人人都可以出版的新技术使得编辑需要广泛涉猎经济、管理、法律、哲学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对所负责的领域的发展动态有深度了解和认知,才能始终保持对相关领域的准确把握。全媒体时代,PC、手机、平板电脑、阅读器等多种阅读终端的出现大大丰富了读者的阅读方式,也对编辑提出更高的技术要求。除文字编辑能力外,网络媒体编辑还要能够完成音频选择、视频剪辑,要能将多种媒介很好地融合在一起,释放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形象性和具体性优势;要能有效地完成对海量数据的收集、整理、信息价值挖掘,以及不同客户端产品的推送和转换等工作。自媒体技术将网络超越时间和地点限制的特点发挥得淋漓尽致,国际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离不开语言文字沟通,所以,新时代的编辑需要掌握一门甚至几门外语,从而保障国际交流畅通无阻。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9篇

自媒体具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追溯历史,“We Media(自媒体)”这个概念最初由美国学者谢因・波曼(Shayne Bowman)与克里斯・威斯(Chris Wills)提出。在他们的理解中,自媒体的核心是基于普通民众对信息的自主提供与分享。美国著名互联网作家克莱・舍基在《未来是湿的》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当媒体不再控有机构特权,当大规模业余化的旗帜被高高举起,当社会化工具清除了公众表达的旧障碍,当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任何事情,这就是一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不过,在国内的实践过程中,对自媒体存在着其他一些认识。比如,知名IT评论人洪波认为:“自媒体的价值不在于传递最新鲜的信息,而在于一两个人对社会输出自己的价值观,能做到这点,已经很了不起了。”持有类似观点的新媒体观察者、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师魏武挥认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自媒体,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自媒体势必是一个主观媒体,是一种评论式的媒体。”对此,“罗辑思维”创使人罗振宇的体会或者更加深刻。他认为:“新的时代将彻底改变人类协作的方式,使组织逐渐瓦解、消融,而个体生命的自由价值得到充分释放。未来将属于基于用户体验的‘手艺人’经济。”“互联网必然对媒体业带来根本性的冲击。由于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受众人群和信息消费模式都将碎片化。传统大众传播将越来越难以奏效。未来的传媒将不再以信息为核心,而代之以人格。魅力人格体将是新媒体时代最关键的传播节点。受众在被细分之后,会基于兴趣和对不同自媒体人的喜爱,而发生分化与重组,最终形成一个个高粘度、高聚合力的社群组织。”基于上述观点,我们可以感受到国内自媒体的个人特征是相当明显的,从一个侧面标志着去中心化时代的来临。

自媒体产生于意见领袖

曾几何时,我们生活在一个中心化的时代里,就如知名媒体人许维所描述的:“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剧场,它分成舞台和观众席,舞台上面的人拥有传播权,他们用麦克风来放大音量,无论他们演什么,坐在下面的人都得看着,下面的人上不了舞台,他们的话也没有人能够听到”。可是,在传播的技术门槛和成本都被去中心化网络极大削弱的环境下,去中心化时代正在逐步来临。也正如许维所述,“在去中心化时代里,我们的世界就像一座广场,这里没有演员和观众的分别,大家互相自由地交谈,有些人的声音可能大一些,他们能够吸引到一群人围观,但也就仅此而已。”可以说,今天一批以“自媒体”为标签的创作者们,无需依附于任何的媒体组织,其影响力日益兴盛,这些自媒体的拥有者更像是意见领袖。

从传统传播学理论的视角看,意见领袖通常具有社会地位较高、社交范围大、信息源丰富、知识面广、人际交往能力强等特征。可是,在自媒体传播过程中,这个视角也在发生变化,意见领袖不一定要着重于社会地位、社交范围和人际交往能力等,每一个个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言论、观点、信息和群体的声音可能因为传播者在某一领域的特殊才能,或者是独到见解而得到其他公众的认可,甚至影响这些公众的行为,影响其采纳或主动征求传播者的意见,这些具有影响力的人或是群体就成为网络意见领袖。

因此,自媒体作为一种新网络媒体,它在改变传统社会传播体系中的固定模式,在改变人类记录和传播思想的方法和途径,也在改变以往的编辑活动和编辑方式。但是,无论是哪种新闻编辑形式,归根结底,目标都是要更好地传播新闻信息,而网络新闻编辑就是伴随网络新闻传播的出现而兴起的。

作为网络新闻编辑人员,有必要关注意见领袖的言论、观点、信息,并从这些群体声音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新闻,做好把关人从而更好地引导舆论,更好地开展网络新闻编辑工作。事实上,2005年3月31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向社会公布的第三批十种新的职业,就已将“网络编辑员”归入其中,这就意味着网络编辑在我国被正式确定为一种职业。网络新闻编辑当属其中。

在自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自媒体创作者具有了更多的“直接权”,他们可以不接受网络新闻编辑的审核,就将一些声音公布于众。网络新闻编辑似乎处于“零把关”的尴尬境地。在这种状态下,编辑的把关过程被瞬间越过,信息传播过程中把关人的角色被淡化,筛选、过滤和议题引领的功能被秒杀。有人感慨网络新闻编辑进入到了“零编辑”时代。甚至有人认为,“把关人”理念正在“受众中心”的强势光环下消解、褪色,“把关人”角色的消亡正导致受众群体挑战新闻的权威。

其实,自媒体虽然较以往的媒体形式有所不同,但本质上仍带有“媒体”的性质,它只是颠覆了包括网络媒体在内的新媒体对受众群体秉承的“输入”功能,更多融入了受众群体的“输出”意识和“交流反馈”观念,使本我意识的外化功能更加凸显。从这层意义上讲,一些意见领袖的观点、声音,往往能引起较多受众群体的关注,他们传播的信息会更多被受众群体广泛转载和讨论。当然,未经任何专业编辑筛选的信息,一方面会造成信息泛滥,另一方面信息水平参差不齐,形式零碎、不规则,容易造成信息污染和错误观念的情绪化表达,从而导致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可信度低。此外,在专业网络编辑缺位的情况下,关于隐私权与新闻专业主义,表达自由与话语权的争论也会不断升级。如何从一些意见领袖传播的信息中筛选素材,让普通受众群体对这些信息更具接近性,以及如何处理好“抓”与“放”的关系,无疑是网络新闻编辑格外关注的事项。

网络编辑要把握好深度策划的维度。自媒体用户数量的巨大和素质的高低不一,使信息呈现出无序化、碎片化特征,受众群体热衷于碎片化信息的制造和传播过程。以现有的条件,仅靠自媒体创作者自身的努力还不太现实,网络新闻编辑要通过论坛跟帖、博文跟帖、新闻跟帖等和受众群体形成反馈互动,认真对待其言论,关注不同的声音,从中发现受众群体关心的事情等,进而对新闻做进一步报道,正确地引导言论。

把关权下放,采取专业和非专业相互配合的编发模式,使传播信息更具接近性。自媒体琐碎的信息也会随着其本身的重要性不足而逐渐“沉下去”,而引起受众群体重大兴趣的信息也会随着点击率或转发率的上升而“浮出水面”,从而进入到网络编辑的视线。但网络编辑不能仅靠等着信息自己“浮上来”或“沉下去”来对待编辑工作,而要正视在传播过程中自身角色的变化,可以尝试采取专业和非专业相互配合的编发模式,有效地对传播信息进行筛选和编发,将自媒体的议题悄然渗透到受众群体并为其所接受。

自媒体时代范文第10篇

2016年5月14日,CCTV新闻频道播出了一条自媒体的广告。广告主是微信公众号――“有车之后”。这是央视有史以来播的第一个自媒体广告。

此番之前,罗辑思维带着papi酱搞了新媒体历史上第一次广告拍卖,打的旗号就是要颠覆央视的广告竞拍,背后透露出讯号:新媒体的广告价值将超越传统媒体。

自媒体发酵

从2014年开始,自媒体野蛮生长,相继多家自媒体平台拿到风投,开始了与传统媒体抗衡的自我运营模式。

这一年,自媒体几乎榨干了传统报媒最后一滴血,掌心阅读彻底取代报刊,随之而来的,是微信公众号一窝蜂似的抢占传媒市场,这其中不乏包括众多企业豪门追随者。

2015年,以微信公众号为首的自媒体平台竞争进入白热化状态。可以察觉,能将之做得风生水起的公众号,无疑于有这样两个特点:一是传统媒体人的媒体属性不变;二是除了前两名能活得游刃有余,其余的即使生存,也只不过的是走马观花,继续烧钱而已。当然,这里不乏那些决心拿自媒体平台当饭碗的人。

追根溯源,“自媒体”(we media)概念的鼻祖是美国科技作家、评论员Dan Gillmor。他在2004年7月出版的著作《自媒体:草根新闻,源于大众,为了大众》中正式阐释了自媒体概念,认为“自媒体”最大的特点应该是其“草根”的特质,即“we”。

比起报纸、广播、电视乃至网站等传统意义上的媒体,自媒体的特征是去中心化和组织化,往往1~2人的内容制作就能引起大规模传播。这个模式也从最初的博客、微博开始发端,在微信时代得到爆发式的增长。

微信公众号的兴起更加剧了自媒体人用低成本发酵规模式传播。据腾讯财报显示,仅2014年,微信和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到5亿,比2015年同期增长41%,这个用户数字远远超过了国内许多传统媒体的读者的总和。

资本青睐简单粗暴?

河南一家自媒体在资本领域有幸“中了个大奖”。专注餐饮行业经营管理经验分享的公众号“餐饮老板内参”获得了深圳微玺投资的200万元人民币天使风投,后又获得吴晓波等基金支持,被估值一个亿。创始人秦朝、谭野均有传统媒体背景。随之而来,2015年获得自媒体投资大佬吴晓波2000万投资,成为自媒体获得千万级投资的少见案例。而今天,有投资人还在加码此号,创始人谭野透露,融资规模5000万。

依赖微信公众号简单而粗暴的方法,让许多以营销目的为主的微信公众号得以野蛮生长。瞄准主流受众的阅读喜好,许多自媒体另辟蹊径,得到企业广告主的青睐。

广告只是自媒体进行商业化的最初级阶段。自媒体的商业模式有三大发展方向可考虑:第一个是获取流量,赢得账户价值;其次考虑在自媒体做专属产品,增加收入;最关键的在于线上与线下密切融合,实现O2O的商业模式。

很显然,真正吸引资本的,是自媒体所在垂直领域的可扩展价值。

自媒体的内容只是吸引用户的第一步,这也是下一步多样化的商业模式的基础。多数自媒体的运营者不乏许多原传统媒体人,他们本来就擅长内容生产,也精通传播之道。有专家表示,真正意义上的所谓自媒体必须有强烈的个人特征和风格。没有强烈个人风格的“自媒体”,其实只是一个媒体而已,谈不上“自媒体”。

丰富的媒体经历能够很快让自媒体人获得资本方的信任,内容做得好的自媒体人非常多,但是同时具备内容和管理能力的自媒体人却乏善可陈。鉴闻创始人沈锐说,“从传统媒体人转型过来的自媒体,归根结底还是有内容情怀吧。”

但媒体人强烈的个人品牌追求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让投资人担忧。真正需要获取投资,个人品牌或许只是一种工具。

商业路径何处寻?

前《金融时报》记者汤姆・福斯基提出,“所有公司都是媒体公司”,一时间,自媒体被国外新闻业视为洪水猛兽。在国内,几年前自媒体还是学界讨论的范畴。不过,随着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兴起,更多的企业如今开始主动尝试绕开传统媒体,自己生产宣传内容,直接面向消费者。

但企业都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多时候都是把领导讲话,或是一些心灵鸡汤类的文章放上去充数,很多用户取消了关注,即便没取消的,也成了鲜有回应的“僵尸粉”。

的确,现实很骨感。有媒体此前通过对全国数千家企业自媒体研究发现,很多企业虽然开通了自媒体,但运营基本处在“不重视、投入少、缺人手”的状态,很多企业负责人甚至不知道对此怎么评价和考核。

相继采访河南自媒体投实、鉴闻、内参、旅行故事等后,我们总结发现,其中的限制性因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囿于传统观念,对企业自媒体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企业负责人仍然把它当作“内刊”,并没有深刻领悟到它和营销的关系。二是缺乏相关人才。自媒体运营门槛低、上手快,但是要真正建立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自媒体,还需要专业人士和成熟的运营理念。三是对新媒体时代的传播手段不了解。如今已经是追求个性化的讲故事营销的时代,曾经的求转发、求点赞、求打赏等形式已经很难调动起用户的积极性了。

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最终也归到两点上,一是人才,二是策划。

当下,自媒体调性与商业需求水土不服已成了众多行家的共识。“我们现在做营销推广,感觉用户和自媒体就如同满天繁星一样极度分散,难以切中要害。”某规模企业负责人表示。

如何让自媒体真正绽放出其应有的商业价值,同时让各大品牌商家能借助行业热门自媒体实现知名度提升和销量跃进?精准评估自媒体价值,仔细斟酌其调性、粉丝群体、社交影响力与品牌诉求的契合程度,让自媒体和品牌深度融合,突破原有简单粗放的合作模式,让自媒体为品牌量身打造能被粉丝圈群接纳和认可的原创内容,进行深度传播。

上一篇:自媒体传播范文 下一篇:自媒体新闻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