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0:40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1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育变革

评价反馈与矫正补偿——高效教学的关键

优化科学实验教学设计促进学生深层式学习

基于新课程背景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改革与策略

“自学—互帮—释疑—建网”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适合学生的教学才是最有效的——对物理探究教学的反思

浅谈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初中物理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密度概念教学的有效方法

由英国物理实验看科学探究

由瓶子吞蛋实验的错解想到的改进做法

“探究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实验”的再探究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教学探讨

一把直尺的“风流”

力电转换的应用——电子秤

用自制教具构建高效课堂——对焦耳定律实验教学的改进与设计

解析生活·物理·社会的奥秘

《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教学设计

从两道中考题谈物理试题的设计

把握物理教学特点努力培养创新人才

重视身边实验丰富课程资源

浅谈初中物理学生“粗心”的成因及其对策

提高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新课程下物理课堂与“问题”为伴——浅谈物理课堂提问

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实施“问题教学法”之我见

新课改背景下物理教学艺术性探讨

“三三三”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与反思

浅析探究式物理课堂教学

对试卷讲评课的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巧用小实验发挥大作用

利用图像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提高声现象教学实验探究的效果

用身边的物品进行物理实验——《气体的压强》教学案例

正本清源还探究活动本来意义——关于人教教材《光的反射》探究实验的改进意见

“比”“连”“变”“表”做好物理总复习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中“减负增效”的尝试

颠覆教材祛除顽疾——《密度》教学片段设计

中学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物理规律教学中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

更新理念构建合作学习新课堂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谈物理课堂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网络环境下物理研究性学习之初探

浅谈物理教学中的知觉能力培养策略

初中物理学习中的思维误区及对策

物理课中的创新教学

初中物理“自讲互评”复习课教学模式初探

基于“技术体验”的液体压强教学研究

初中物理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实施物理有效教学的三条途径

构建和谐课堂实现互动共进——例谈“活动单”在物理教学中的应用

在探究式教学中提升学生学力

一个教学情境创设的案例

浅谈探究教学中初中物理问题情境的创设

物理教学中的情景式教学研究

“问题”式学习提高物理教学课堂效益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2

一、初中生物进行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必要性

生物课由于其形象性深受学生的喜爱,而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也是生物学科本身教学特点的需要。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大量的实验、观察、操作、思考、探究要求学生在动手和动脑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初中生物进行活动教学,既能体现生物学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此能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初中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喜欢探索、不满足,活动教学符合他们的兴趣和动机,从而为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二、如何在初中生物课堂中实施活动化教学

笔者认为,实施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活动化的关键是:在备课的教学设计中一定要抓住活动中的“动点”,设计好“动法”,“激活”学生。

1.寻找合适的“动点”

在课堂上热烈讨论的氛围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动点”。如在探究《人的反应速度》时,我首先在前面表演了抛接硬币,一个、两个、三个……,其中有成功,也有失败,成功时,同学们为我鼓掌,失败时同学们为我叹息。此时,师生的关系已经拉近,在不知不觉中已激发了学生的“动点”。当我刚停下,许多同学争着试一试。当即请两位同学上台比赛,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此时自然引出课题,再顺势启发:反应速度还与哪些因素有关?你想探究反应速度在哪方面的问题?学生:“反应速度与人的性别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高矮有没有关?”“反应速度与人的注意力有关吗?”“反应速度与心理素质有关?”等等,全班一下子提出了很多个不同的问题。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放飞了学生心灵,给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整节课师生在快乐活动中积极主动地学习。

2.精心设计相关的“动法”

初中生物课堂活动主旨在于让学生动起来,德、智、体协调发展。根据初中生物教材内容、教学目的及初中生的心理特点,笔者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类活动:

(1)游戏类的活动。游戏是学生感兴趣的一种活动方式,游戏活动能充分抓住学生的情感因素,使其思维和情感需求得到和谐发展,在游戏中学生能快乐学习、快乐发展。教学中笔者常采用拼图游戏、竞猜游戏、填字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如笔者采用人体骨骼拼图、消化系统拼图、编制食物网等,变抽象为具体,寓知识于游戏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调动了每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再如《营养物质》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医生与病人的游戏活动,“医生”背对黑板,“病人”面向黑板。当教师投影出某种营养物质缺乏的疾病名称,“病人”说出该病的主要症状,请“医生”诊断,并提出合理建议。通过医生与病人的扮演活动,同学们轻松、愉快地掌握了所学知识。

(2)动手类的活动。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意思是初中生多动手操作就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运动区上手所控制的区域比较大,所以活动手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发展。在课堂上,笔者设计了多种制作活动,如:细胞模型、人体骨骼模型、骨骼肌在运动中的协调作用的模型制作等等,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同时也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性。在学习生态系统时,笔者设计了《跟我做生态球》的活动,主旨在于使学生在制作“生态球”中认识生态系统和生态平衡的真正含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高学生学习生态环境知识的兴趣,培养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树立环境观念,提高环境意识。”

(3)探究实验类的活动。在探究鱼鳍作用、观察鱼呼吸时,笔者没有完全照搬教材,在课堂设计上作了相应改变。实验时,用市面上常见的鲫鱼作为实验材料,在观察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的时候,按照教材方法将红墨水滴在鱼嘴前方时,整杯水马上变红,无法观察水进出的方向。怎么办?当时笔者做了适当引导:“方法一:让鱼在染了红墨水的烧杯里游一会,再放回清水;方法二:将鱼放在蜡盘里,因为蜡盘面积大水浅;方法三:用手挡住鱼不让游动;方法四:用桌上绑鱼鳍的塑料片拦住鱼;方法五:用手抓住鱼,直接往鱼口滴墨水。“最后每个小组都找到相应方法观察到红墨水从口入从鳃出现象,并且对老师介绍的方法提出建议,认为直接滴墨水方法太粗鲁,容易伤害小鱼。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合作精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珍惜生命的良好品德以及不盲从、敢于向老师、权威挑战的科学探究的精神。 ”

总之,知识永远是一条河流,它在不断地演变、充实和发展。在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在活动学习中获得认知能力,真正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3

关键词:物理 教学 反思 研究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3)04(c)-0172-01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说:“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可以成为一个名师。”的确,教学反思是教师成长的主要措施,借助于反思,教师可以明确自己教学中的得与失,通过总结经验教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更需要加强教学反思,初中学生刚开始学习物理,对物理知识相对比较陌生,而且物理知识面进一步拓宽,为物理教学增加了难度,因此加强物理教学反思,对提高学生成绩、发展学生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

1 教学反思的内容

1.1 反思物理教学理念

在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教学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的的是为了培养物理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培养对物理学的终身钻研精神,并通过物理学的研究来实现人生理想,实现对国家民族的振兴。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理念是否偏离了这个目标。

还要反思教学方式中新理念的运用,初中物理课程标准认为物理学习过程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合作、探究,而不是教师的教,因此必须反思教学中是否有旧瓶将装新酒的情况,是否有冠以新课改之名,行旧教学之实的现象。

1.2 反思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包括教材处理、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设计、教学技能等内容。因此反思教学设计需要从多角度进行。

新课程改革特别强调要转变学习方式,转变教学方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参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动手实践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教学方法必须为提高这些能力而服务,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是否高效、是否有助于学生的发展等。例如:

教学过程也是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程序也是知识,合理科学的程序有助于提高效率,发展能力,物理教师需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是否由浅入深,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是否体现了物理学的知识等。

1.3 反思教学效果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学效果有两类,一是近期效果,表现为学生的成绩,一是远期效果,表现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对物理学的热爱、对物理的探究和实践能力,如果教师急功近利,必然采取杀鸡取卵式的教学方式,而忽视对远期效果的重视。因此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学效果,做到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互相兼顾,尤其要重视远期效果,因为近年的教学实践从教师到学生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浮躁,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1.4 反思师生关系

新课程改革倡导新型师生关系,再也不是从前的师道尊严型的师生关系,也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学生中的首席。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反思自己的角色定位,是传统的沿续,还是真正转变了角色,改变了师生关系。这种方式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师俯下身子对学生,而是把学生还原为成长中的人的角色,同时通过这种方式转变,让学生感受到人文关怀,体验民主意识。

2 教学反思信息的来源

教学反思的方式多种多样,反思信息的来源也有多种,反思的方式是比较多的,常见的反思方式有以下几种:

2.1 课堂观察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的学习表现都在课堂中反映出来,有经验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发现学生的各种不同表现,并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和提高。观察课堂中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观察学生的表情,观察学生手中的动作,观察学生的眼神等。

2.2 师生交流

师生交流也是了解学生的重要渠道,包括课内交流和课后交流,当然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平等相处,师生交流才会有实效,学生才会信任教师,向教师说实话,教师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信息。课内的教学互动,课后的师生交往,这些都是了解学生学习的渠道。

2.3 作业反馈

作业是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的巩固和检测手段,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习惯都会程度不同地表现在作业中,教师在批阅作业时都会发现学生的学习表现,因此教师要善于记录作业问题,及时总结,由作业引起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学生作业的中各种错误都是学生学习的直接表现,只要认真总结记录,就能发现学生学习中规律性的东西。

2.4 案例分析

学生学习的个案,许多具有代表性,包括某一学习环节的案例,也包括具体学生的案例,分析学习案例,既可以总结经验,为以后的教学提供指导,也可以总结教训,为下一次教学提供警示。例如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个别学生特别喜欢物理或不喜欢物理课等。

2.5 试卷分析

学生的检测试卷也是发现学生学习问题的主要渠道,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养成情况、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都会在试卷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因此教师在阅卷中要及时记录试卷中的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2.6 实验表现分析

学生的物理实验是学生物理综合能力的集中表现,学习中的问题、以及学生平常的习惯、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都会在学生实验中表现出来,例如:学生在实验中是否积极动手,大胆参与,是否对实验要领掌握得准确,是否有探究的兴趣和热情,对实验中出出的现象如何分析等,这些都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反馈内容。

2.7 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是更直接全面的反思措施,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习惯已经比较熟悉和了解,就可以采取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调查题目,为反思教师提供更直接的依据。

3 撰写反思文章

积累了反思资料后,教师要及时的将反思结果撰写成文章,并及时的整理归类,防止事后遗忘,而且要坚持将反思形成习惯,要不断地将反思内容延伸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去,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提高教学成绩、学生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 张行涛,周卫勇.新课程教学法・初中物理[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2] 朱慕菊.走近新课程[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 李继宏.新课程课堂教学技能与学科教学.初中物理[M].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4

【关键词】 青岛市初中物理 教学模式 新授课 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 教学设计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而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程序和方法策略。有了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可以清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程序、环节、步骤),具体每一步怎样做(方法策略)。因此,教学模式是课堂教学的行动指南,是我们科学进行教学设计的工具。

但是,一节完整的课的设计,仅仅靠一种单一的教学模式是不能够完成的,必须要靠诸多不同层次、不同作用的各种教学模式形成的群体和系统——教学模式体系才能完成。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在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与探索,逐渐建构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下面浅谈这种体系的结构以及运用它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方法。

1 青岛市“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的体系”

经过多年的研究,我们将新授课的教学模式划分为如下由大到小四个层次,即:整体模式、反馈模式、探究模式、师生交流模式,从而构成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

1.1 整体模式。所谓“整体模式”就是贯穿在一节课教学全过程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从整体上将一节课规划为几个部分,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一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整体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教学程序:一节完整的课由如下五个环节步骤所组成:整——分——合——补——测;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整:从整体上介绍本节课的内容,并且在课堂中找到切入点引入教学过程。②分:将一节课的新授内容合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逐次分别探究这几个问题。这是一节课的主体部分。③合:通过小结,使几个问题形成完整体系。④补:给学生一段自由时间(课堂留白),找到知识缺漏,教师进行查漏补缺。⑤测:进行本节课的检测,检查学习效果。

1.2 反馈模式。所谓“反馈模式”就是在进行新课过程中,为实现教学信息反馈、巩固教学效果所采用的模式。这是在整体模式对一节课主体部分(如上述五环节模式中的“分”环节)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从反馈结构上的规划,可以使我们将主体部分变成一个或多个不同的反馈循环。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二步。

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常用的反馈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①教学程序: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对课堂反馈结构进行优化组合,将探究与反馈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以一节课探究三个问题为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上述五环节模式中“分”这一课堂教学主环节的操作程序规划如图所示。②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在探究一节课的几个新授问题时,逐次进行。在探究完每一个问题后,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使整个过程形成多次探究、多次反馈、多次循环的授课过程。这样,通过探究和反馈的交替和结合,分解问题,各个击破,正所谓“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

1.3 探究模式。所谓“探究教学”,就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搞科研那样去学习一节课的新知识,这是新课改课堂主环节的主要教学方式。所谓“探究模式”就是进行这些探究问题的操作程序、方法策略。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三步。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模式。这种模式是以培根的归纳法为主体的模式,因此我们可以称之为“实验——归纳探究模式”。由于科学探究的过程是千变万化的,因此探究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不同的探究问题应该采取不同的探究模式,才能起到良好的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过程的效果。因此,对于初中《物理》教材中的100个左右的探究问题,仅仅靠上述这一个探究模式是远远不够的。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经过多年的探索,现今已经独创、建构出200多个不同风格、思维过程迥异的探究模式,这些模式像200多个不同的劳动工具,以供探究劳动者随意选用和组合,以培养学生多样化的思维。下面介绍几个青岛市初中物理常用的探究模式:

1.3.1 “实验——归纳探究模式”——培根的方法(《课程标准》中的模式):

1.3.1.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1.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针对问题进行猜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去检验猜想。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实验现象数据,最终得出结论。

1.3.2 “经验——假说探究模式”——巴尔末、门捷列夫的方法:

1.3.2.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事实——形成假说——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1.3.2.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有关的事例、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事实,进行分类、归纳……形成研究问题的假说。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检验,最终得出结论。

1.3.3 “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刘徽、伽利略的方法:

1.3.3.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猜想——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得出结论。

1.3.3.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猜想:引导学生进行猜想。③渐进实验:由于猜想无法直接检验,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并进行实验。④理想化推理:根据渐进实验数据和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⑤得出结论:通过推理,最终得出结论。

1.3.4 “资料——归纳探究模式”——祖冲之、徐光启的方法:

1.3.4.1 思维程序: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归纳分析——得出结论。

1.3.4.2 对上述思维程序的有关说明:①提出问题:提出研究问题。②收集资料:引导学生收集、阅读有关资料。③归纳分析:让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归纳分析。④得出结论:通过归纳分析,最终得出结论。

1.4 师生交流模。所谓“师生交流模式”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不断地信息交流所采取的模式。它可以使我们在不断地信息进行交流的过程中,解决一节课的所有问题。这是规划一节课的第四步。青岛市初中物理学科采用的师生交流模式,是我们自己创立的“透镜式教学模式”:

1.4.1 教学程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可以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的“透镜”,而将学生的思维比作“光线”,则透镜式教学模式所呈现的教师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如图所示。

1.4.2 对上述教学程序的有关说明:透镜式教学模式就是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通过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与凹透镜之间变换着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交替状态,即创造性思维的状态。从而,将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

1.4.3 教学策略及具体操作程序:由于透镜式教学模式更像一种教学思想,因此,要实现上述教学过程,就必须将其转换为具体的操作模式——“讨论式教学模式”,而它的操作方法则是更加具体的“小问题串教学模式”:将一节课设计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从引入到最后检测,包含了前三个设计层次中的所有问题),每一个小问题都是先让学生讨论(或思考),然后收回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个思维“发散——会聚”的思维小循环,从而实现透镜式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通过下列图示说明:

2 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与步骤

运用上述“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规划设计一节新授课教学过程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可以分为如下四步:①第一步:用整体模式规划教学全过程,将其划分为几个部分、阶段,并将本节新授内容部分划分为几个探究问题;②第二步:用反馈模式规划教学主体部分,将要学习的几个探究问题变成一个或几个反馈循环;③第三步:用不同的探究模式规划每一个探究问题的具体环节步骤;④第四步:在上述三步规划的基础上,用师生交流模式将一节课从头到尾规划为一系列小问题组成的小问题串(这些小问题最好首尾相连),设计每一个小问题的具体实施过程,使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一个学生思维从发散到会聚的过程。通过上述四步,就可以将一节课从粗线条到细节,完整地规划好。

3 运用“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进行新授课教学设计的案例

下面以人教版初中《物理》教材第一节新授课——《声音的发生和传播》的规划、设计过程为例,介绍“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在设计一节课中的应用。

首先清楚《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教学目标:实验探究声音由振动发生,实验探究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根据上述目标规划本节课如下:

3.1 第一步:用“整——分——合——补——测五环节教学模式”将本课划分为五个部分:①整:从整体上介绍声的现象,然后从生活中的声现象引入本节课。②分:根据《课程标准》教学要求,将本节新知识划分为三个探究问题:声音由振动发生,声音传播需要介质,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然后逐次、分别探究上述三个问题。③合:小结本节知识,形成知识树。总结用到的科学方法,如转换法、渐进实验法、理想化推理法、比较法等。④补:学生各自找出自己还不清楚之处,师生之间通过个别交流或全班一起讨论的方式进行解决。⑤测:针对上述三个问题进行课堂检测。

3.2 第二步:用“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将本课“分”环节中的三个探究问题划分为三个反馈循环。

3.2.1 第一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一:声音由振动发生;②反馈练习一:声音由振动发生。

3.2.2 第二小循环:①探究问题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②探究问题三:由“探究二”,派生出“探究三”——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③反馈练: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传声。

3.2.3 第三小循环:①探究问题四: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②反馈练习三: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可见,由于有派生问题,因此,三个问题变成了四个探究点。

3.3 第三步:采用不同的探究模式分别规划四个探究点的操作步骤和方法。

3.3.1 用“实验——归纳探究模式”探究“声音的发生”:①提出问题:声音如何形成?②猜想:引导学生猜想,可能是振动、碰撞等产生声音。③实验检验:让学生设计各种发声实验、并进行这些实验。④得出结论: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并归结为同一的原因——振动。最终,得出振动发声的结论。

3.3.2 用“经验——假说探究模式”探究“固液气三态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②收集事实:收集日常传声的事例,演示有关实验现象。③形成假说:学生根据将这些现象归纳,分为三类,形成假说: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④实验检验:让学生运用桌面上的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检验假说的正确性。⑤得出结论:通过实验,检验了假说的正确性,得出结论。

3.3.3 用“渐进实验——理想化推理探究模式”探究“真空能否传声?”:①提出问题: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但在真空中能否传播?②猜想:有的学生猜想可以,有的认为不行。③渐进实验:由于不可能得到真正的真空,因此设计逐渐逼近实验:在容器中放入一个电铃。用抽气机不断从容器中抽气,使容器中的空气越来越稀薄。进行实验,学生发现听到的铃声越来越小。④理想化推理:根据上述现象,进行理想化推理:若能将容器内的空气全部抽出来,变成真空,将听不到任何铃声。⑤得出结论:通过上述推理,最终得出结论:真空不能传声。

3.3.4 用“资料——归纳探究模式”探究“不同介质中的声速比较”:①提出问题:不同介质中声音传播速度是否相同?②收集资料:阅读本节的声速表,搜集不同的声速值。③归纳分析:分析声速表,并从传播介质、声速大小等角度对这些数值分类、比较。④得出结论:得出声音在固体、液体中比在气体中传播得快的结论。

3.4 第四步:用“透镜式教学模式”将教学全过程规划为一系列首尾相连的小问题串。《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小问题串”如下:小问题1(从日常声现象引入本课)——小问题2(猜想声音产生原因)——小问题3(实验检验)——小问题4(反馈练习一)——小问题5(收集传声实例)——小问题6(形成假说)——小问题7(实验检验)——小问题8(真空传说猜想)——小问题9(渐进实验)——小问题10(理想化推理)——小问题11(反馈练)——小问题12(阅读声速表)——小问题13(分类比较)——小问题14(反馈练习三)——小问题15(本课小结)——小问题16(课堂补漏)——小问题17(本节检测)。

通过设计具体过程,使上述每一个小问题的解决过程,都是先引导学生思维发散,然后再收回总结,从而实现整个教学的“透镜式过程”。这17个小问题所组成的教学全过程,是具体课堂教学实施的流程,也就是学生所感受的课堂教学实际过程(因为学生不必感受整——分——合——补——测五环节、小循环多反馈等前三个规划层次,这些只是教师需要的),它包括了前三个层次的规划。《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的四层次教学模式体系如图所示。

这样,通过上述四个步骤和层次,将《声音的发生和传播》一节完整规划好。剩下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题目、语言等的加工润色了。然后就可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施了。

4 “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中各类教学模式之间的关系

通过上述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教学模式对于课堂教学的至关重要的作用:整体模式从整体和全局锁定一节课,反馈模式锁定教学主体部分,探究模式锁定每一个探究问题的探究思路,师生交流模式从细节锁定教学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步骤。可见,通过上述教学模式体系,实现了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层层锁定,从而尽可能地将未知(将要进行的课堂教学)变为已知(规划),尽可能地预测(备课)未来(课堂教学)。从而实现了教学控制论,使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上述四类教学模式中,探究模式是整个体系的核心和关键,因为它是直接用来实现教学目标的。其他三类教学模式都是为它服务的:整体模式、反馈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环境条件(空间和时间),师生交流模式为探究模式提供了物质基础(具体办法)。它们都是为探究模式和探究过程服务的,都要通过运用探究模式所进行的探究教学过程体现出来。因此,探究模式及其实施,是一节新授课的核心和关键。

附:“青岛市初中物理四层次新授课教学模式体系”课堂观察量表

参考文献

1 查有梁.教育模式.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2 王 .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

3 王 .透镜式教学法.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

4 王 .科学哲学与物理探究建模.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5

【关键词】生物教学 教育观念 实验操作 教学反思

当前,我国初中教育主要以提高升学考试的上线率为目标。教学理念滞后,应试理念仍然广泛存在于老师和学生中。片面的以考试为导向的理念不利于素质教育的开展。初中生物由于在中考中所占的比例较小,导致学校对生物教学不够重视,学生对于生物没有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初中生物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以中学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开展课堂教学,使初中生物教学的课堂效果和教育质量大打折扣。那么最为生物教师的我们,应如何应对新课程下的生物教学呢?

一、更新教育观念

1、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完成生物教学当中的探索性实验.并能结合相关的生物知识自己独立完成科技制作.新课程标准还要求学生对一些新的科研成果能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和钻研.而且还要求学生能够进行社会调查和扩展性学习。这些高标准的要求是以前教学课程标准所不能及的.为了能够完成新的教学任务。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学应变程度、实践能力和适应能力都应该有所提高。而且教师要摆脱以前教学观,从一个知识的单纯传授者,转变为有效研究教材、充分研究学生、研究创新教学方法、研究指导学生探究的方式等的研究型教师.因为学生在课题的自主学习和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取决于教师的指导是否得到当、准确和高效。而教师指导的是否得当、准确和高效又取决于教师对教材及研究课题的内容、方法以及相关信息的熟练及掌握程度。

2、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在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诸多因素中,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方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生物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认真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并要求在新课程学习中应以探究学习作为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教材中也设计了大量的有关提高学生探究能力的内容。要使学生的素质与能力得到发展,就应摒弃过去那种由教师代替学生学习的教学方式,尽量通过引导与启发,为学生创设一种适于探究的情景或氛围,给学生以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学生的能力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积极开发新的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决定课程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因素。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不是学生要学的全部内容,也就是教师要用教材教,避免教材教的现象。要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媒体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和隐性资源,这也是深化课程改革,提高生物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二、联系实际生活

生物科学是一门与实际联系十分紧密的科学,生物教师在课堂上绝不能照本宣科,而应广泛地联系实际,尤其是学生的生活实际,这必能使学生对生物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比如将要学习“食品安全”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写下自己平时所吃的零食名称,只有这样才能方便我们的讲解及学生的理解。课后每一个小组的同学对自己平时所吃的零食进行分析研究、整理,自己查资料、查文献下节课将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讲解自己小组观察和思考的结果,充分锻炼的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总结能力。老师在引到食品安全上面,让同学们谈谈应该如何注意食品安全,每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最后老师总结一节课所有内容,可以让学生最后写一个总结。我们要在每节课上每个知识点都尽量做到联系实际,只有在课堂上注重联系实际,才能帮助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手与脑都“活”起来,也让课堂“活”起来。

三、加强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对于任何一门自然学科来说,没有实验活动作为基础,理论知识就会成为空中楼阁,生物作为一门自然学科也不例外。初中实验教学通常采用的模式是:教师按照教材向学生传授有关新知识一演示实验―学生观察实验一用实验结果验证新知识一老师做概括性总结。这种教学模式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新澡程的生物实验教学要求激励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在实验教学中,要不断尝试培养学生敏锐、精确的观察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应尽可能地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动手的探究性实验,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探究实验。

实验过程可以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活动贴近生活和社会实际,让学生体验到知识的实用性和价值性,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就在我们身边,生物与我们的生话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这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科学意识。

四、注重教学反思

教师在进行反思时,应该反思自身教学的全过程,包括对教学设计的反思、对教学方法的反思、对教学方式的反思和课后反思。只有全方位的进行反思,才能做到面面俱到,真正落实新课改的各样要求。

1、教师需要对教学设计进行反思。教学设计作为教学过程的关键部分,要求教师必须从整体上把握教学内容,明确课堂教学目标、合理设置问题、开展探究方式等。教师在进行生物教学时,应该依据学生的特点和所具备的各种教具,不断反思教学设计是否贴近实际。

2、对教学方法的反思。生物科学趣味性较强,并且注重实验。生物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时,必须考虑全体学生是否能参与其中,并且反思所用的教学方法是否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3、对教学方式的反思。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如综合利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更多的生物知识,使教学更加具体直观,趣味性更强。很多教师忽略了这一环节的反思,但课后进行反思有利于总结教学的得与失,为今后的教学提供更多的教学思路。生物教师可以从引言、知识点、课堂环节等方面进行课后反思,并及时作出合理评价,从而提高教学实际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6

关键词: 初高中化学教学 衔接问题 解决对策

新教材的知识结构安排、体现的思维方式及相应的教学方法,以及使用的教手段等都与旧教材有很大的区别。初中化学与高中化学的衔接问题是高一化学教学一开始就面临的一大难题,新教材将化学反应及其能量变化安排在第一章就是为了解决好这一问题。现针对初中教材及高中教材就知识体系、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方法、化学用语、化学实验等方面加以对比,以便教学的有利开展。

一、初高中化学教学存在的衔接问题

(一)知识体系的衔接问题

初中化学知识主要是常识性介绍,没有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结构上以物质的分类为主干,即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而高中化学知识则以物质的结构、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理论为主,在教学中以学生在初中所学的知识“点”开始,注重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使学生把知识由点而发展成为一个知识层面,进一步注重知识面的应用及知识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知识网。现就初中的几个知识点与高中化学的知识体系具体衔接列举出来。

1.高中新教材的第一章第一节就是氧化还原反应,对这一知识“点”来说在以往的高中化学教学中是一大难点。氧化还原反应在初中出现过两次,第一次是在化合反应中出现了氧化反应的概念,第二次在氢气还原氧化铜中出现了还原反应,只是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并且氧化剂、还原剂的概念为阅读材料,这样学生所学到的知识是很少的,并且将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割裂开来,使概念不完整,而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使该概念完整,要求从化合价的角度认识,进一步提高对电子转移的认识,实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并从化合价升降、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指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使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形成一个知识面。在教材中还很直观形象地设计了一个彩图,将氧化还原反应与初中四个基本反应类型之间的关系表现得清楚明白,且用数学中集合的关系表示出来,使学生看起来很直观,确实由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在高中教材中将氧化还原反应这个难点采取了分散的形式,将氧化还原的配平安排在高中氮族部分,这有利于知识的不断加深和学生的掌握,最终形成知识网络。同时使学生得到启发:在学习知识时不能只看形式,而应抓住本质,氧化还原反应的学习就是从“形式本质”的发展过程。

2.初中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是一个重点,但只是从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角度进行分类,没有揭示反应的本质,这部分知识与高中化学第一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直接衔接,从离子反应的角度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教学的切入点是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引入电解、电离及强弱电解质的概念认识复分解反应的实质,实现知识点的扩充、知识面的形成。

复分解反应条件■离子反应条件

①生成气体 ①生成易挥发物

②产生沉淀 ②生成难溶物

③生成水 ③生成难电离物

具体过程以书写离子方程式的练习训练体现出来,并且引导学生通过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不断加深理解,由一个离子反应过渡到一个离子反应代表同一类型的反应,揭示复分解反应的本质,特别强调:H■+OH■=H■O的离子方程式代表了所有的强酸与强碱反应的实质,不仅代表某一种强酸和强碱的反应;最后再通过应用,即离子共存问题和离子的鉴别(离子除杂质)实现知识体系的形成——构建知识网。

3.化学计算问题的衔接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初中所学的化学计算有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和洛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生成物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是一个难点,也是中考的热点之一,每年都不例外。这一知识点在初中是重点和难点,也是化学计算、思路和方法形成的一个基础。在高中化学中经过一个过渡,即第二章《碱金属》中出现的两种混合物其中一种不反应的计算,是对初中化学计算的一个复习和总结,而且是对初中纯净物计算的一个知识点的拓展,为高中化学计算的难点“物质的量”做准备。高中化学的计算知识网是由“物质的量”为核心展开的,即高中化学计算的思路既有微观计算又有宏观计算,靠“物质的量”架起宏观与微观的桥梁,实现由初中的“质量计算’到高中的“物质的量的计算”的过渡与衔接。

4.元素化合物知识学习的衔接问题。在初中只介绍某一种物质的性质,一般不考虑物质的结构,只是按其类型讲授、学习、总结规律。在高中以物质的结构为主干,以族的板块,从结构开始,推理出其性质变化规律,再通过实验验证其性质和规律,进而总结、应用得出推论,达到知识的灵活应用与迁移,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的目的。第二章《碱金属》有利于实现初中单一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与高中以族为板块,从结构上解决问题的衔接。让学生形成初步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思路及方法,通过具体的实例开阔学生的视野。

如:将金属钠放置在空气中最终会变成什么物质?

以金属钠着火后如何灭火(与初中用CO2或H2O灭火进行讨论)这个问题实现知识网络的构建,形成下列学习思路:

(二)思维方式的衔接

初中化学的思维方式只是向观思维,感性认识比较多,逻辑性不太明显。高中化学则以抽象思维为主,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因此,在高中化学中首先要完成学生思维方式的衔接和转变,为学好高中化学打下良好的基础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高中化学教学必须解决的难题。在教学中每节课都应培养学生学习本节知识的思维方式,这一点应贯穿教学的始终,如《碱金属》一章中的《碱金属元素》一节,从结构上进行分析,推测其性质变化,实验证明,结合前面钠的性质作对比,再分析找出结构上的相似性和递变性,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这是新教材思路中的精华。又如物质的鉴别问题,学了焰色反应后,应形成物质鉴别的整体思路:三种物质以内用一种试剂,三种以上物质先分组,再一一鉴别(配套练习上有思路引导)。利用新教材图表资料多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找出其联系和规律,是直观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解决问题方法的衔接

初中化学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个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化学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层次看待问题,这就是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义一个难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完成这一过渡最重要的方法之一。这样易于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化学用语的衔接

经过多年的高中化学教学发现,学生在初中化学学习中对化学用语的使用不规范,直接影响高中化学教学,这一点表现得非常突出。特别是化学符号的书写,实验现象的准确描述,实验步骤的正确书写,计算过程的客观反映等方面都有不规范的现象出现。望初中教师提高学生正确使用化学符号、规范书写及书面文字表达能力。

(五)化学实验的衔接

化学实验的教学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化学教学中科学品质培养的途径,是激励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源泉,在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为生动活泼的信息的催化剂。初中化学实验与高中化学实验的衔接显得尤其重要,下面列举几个事例加以说明。

1.我们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①实验室制氧气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②用Na■O■和H■O制氧气选取何种装置?③该装置的气密性如何检查?引导学生分析两种装置的不同,初中制氧装置是固体加热,使用单孔橡皮塞;而用Na■O■和H■O制氧气时固液反应不需加热,使用双孔橡皮塞,且有长颈漏斗。因反应条件和使用仪器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检查气密性,为此教师要采取正确的讲解方法启发引导学生思考在高中阶段如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关于量筒和滴定管读数的问题,即俯视和仰视读数与实际体积的误差比较,因量筒的起始刻度在底部,而滴定管的起始刻度在上部,这样读数时俯视和仰视其结果显然是不同的,启发学生应从不同的角度用比较的方法看待问题,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高中实验要求学生对装置及操作进行改进,如初中课本中CO的回收到高中的Cl■的处理,都是有毒气体对环境有污染,且引导学生根据二者性质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吸收装置。由此激励学生进行比较、讨论、改进装置,即从启发、引导、研究、探索的角度进行实验教学,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4.在实验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在教学中要不断引导、不断提出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解决,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时间和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鼓励他们进行研究性学习,也是新教材的一个要求。

例如高中课本第一章第三节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讲到充分燃烧时的一个反应:

C(s)+H■(g)■CO(g)+H■(g)

工业上将固体燃料汽化增大了与氧气接触的面积,使燃烧更充分,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这时教师应立即提出问题,煤在家庭取暖中被大量使用,那么要使其充分燃烧,应在煤炉中加水吗?当然学生会答加水就熄灭。老师继续问,不加水该怎么办?学生无话可说,教师应马上启发,初中课本中有一个煤炉比较特殊,它有两个进气通道,起什么作用?它叫“双风炉”,在上世纪80年代兰州市红古区曾经在居民中推行“双风炉”,收到很好的节能环保效果,其原理学生都能理解,就是煤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遇到第二个通风口进入的空气燃烧,使其充分燃烧又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使学生掌握充分燃烧的条件。

二、教学方法及教学对策

鉴于上述事实,我们在新教材的教学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发挥新老教师合理搭配的优势

新老教师合理搭配,是促进教学相长,发挥教师特长,体现整体教学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径之一。新教师具有接收新信息快、掌握或熟悉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老教师有比较丰富的教学创新能力,易于把握学情的优势,应将二者的优势通过组织教学的方式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以提高教学水平。

(二)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的优势

新教材的教学课时少,内容多,信息量大,教学难度不易把握,根据学情分析采取集体备课的方式组织教学为好。其优势有三:易把握难度,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通过集体备课,统一进度,有利于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大家集思广益,教学更有针对性,易于把握学情,为各位教师省出更多的时间辅导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有利于教学相长。

(三)及时开展学法指导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7

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差异,基础差异,兴趣差异等个体之间的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实施差异教学,对每位学生提供适合于其需求的教学,促进有差异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要求。

二、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差异分析

(一)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物理学习能力的个体差异

所谓物理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在物理学习中领会物理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形成实验技能的心理特征。物理学习能力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必要条件,每个学生的物理学习能力不同,表现在物理学习能力类型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物理学习能力发展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等许多方面在接受物理新知识时的学习能力表现为:观察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注意力等方面,不同的学生表现出不同的能力类型特点。

(二)初中物理学习过程中学生智力的个体差异

(1)学生先验知识的差异

在物理学的领域里,最基本的知识是表达基本概念的物理术语,如果不使用这些术语,我们就无法讨论问题,甚至无法思考物理领域中的一些现象。如力学中的术语是力、力臂、力矩、速度、路程、位移、加速度、时间等。除了术语知识,还有对有关图形的理解以及主要物理事实、生活经验、实验现象等的回忆。

(2)学生领会新知识的方式和知识建构快慢的个体差异

从一种抽象水平转化为另一种抽象水平的能力的个体差异。例如,用自己的语言把文字说明内容转化为符号、图表,或把符号、图像的内容转化为语言或文字,初中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差别比较大。

三、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

(一)基于个体差异的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的目的

1、构建初中物理教育理论与物理教学实践的桥梁,把教育思想转化为教学行为

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理论是抽象思维的结果,教学理论只能指明教学发展的一般方向,要想把初中物理教学理论变成初中物理教学行为,就需要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建立联系的中介物,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就是联系二者的桥梁,它不仅规定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原则和策略,而且提出了初中物理教学设计的程序与方式,从而保证了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初了初中物理教师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

2、确保学生主体地位与教师主导作用的统一

传统初中物理教学备课的重点放在教学内容的认识和授课方法上,而初中物理教学设计是以现代教学思想为指导,把学生学习活动作为重要内容,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以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

(二)初中物理课堂差异教学的设计原则

1、尊重个体差异,坚持学生中心的原则

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差异性,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意识,为适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尽可能地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策略,能对教学中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同时要积极评价学生的不同思维,营造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学生才会在此环境中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展示自己的个性特征。

2、注重差异反馈,针对个体评价的原则

在物理课堂教学设计中注重差异反馈十分重要,作用很大,认知心理学认为,详细的反馈比仅仅告知学生对或错的效果更好。

(三)差异教学的实践——单摆的教学设计及教学

1、教学内容和设计思路分析

2、教学过程实录

(1)设置差异性情景,提出研究内容

(2)根据学生差异,确定研究方向

确定研究内容以后,为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教师要引导下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教材,讨论提出不同的研究任务和目标:

1)按照课文的要求制作一个单摆。

2)观察单摆振动的情况,并大致总结出振动的特点。

3)借助数学方法理论可以证明,当摆角很小的情况下,单摆的振动可以看作简谐运动。

4)猜测单摆的振动周期会与哪些物理量有关。

5)设计实验对猜测给予定性的验证。

6)定量探究单摆振动的周期与摆长的关系。

7)协作探究出单摆的周期与相关物理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式。

8)对所学的研究内容作一个回顾和总结。

(3)关注差异,个别辅导

这一过程其实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教师只给学生提供实验的器材及学生要求的相关资料,给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这样使课堂学习得到延伸,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对困难较大的研究小组提供及时指导。特别是实验数据处理问题:如对验证周期和摆长定量关系的小组,要求学生用图像分析问题,做出周期与摆长算术平方根之间的图像,作图时应用坐标纸,并且注意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4)交流总结,发展个性

初中生物教学设计反思篇8

关键词:初中物理 力学 教学

初中物理力学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力的基本认识、具体形式的力以及力与运动的关系。这三部分内容是力学基础的组成部分,因此,初中生学好力学这部分知识将为今后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把握基础,注重概念

在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这部分知识有很多前概念。所谓前概念,就是学生通过日常生活中与之相关的事物或者事件对物理知识总结的概念。往往这些前概念都是通过粗略观察对生活经验的总结,没有经过科学验证而得来,或者仅凭直觉,没有经过科学的分析而得来。这些前概念缺乏科学性,较为表象。然而,物理基础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概念教学时必须纠正前概念。前概念是学生通过实际生活总结出来的,其顽固性较强,并不是一两次就能纠正过来的。如在教授“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识点时,受现实生活的影响,学生认为“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从科学角度讲,这一前概念明显是错误的、片面的。为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这一错误,笔者在课上首先让一个胖且高的同学与一个瘦小的同学进行拔河比赛,结果胖且高的同学赢了,此时很多学生认为“胖、高同学的拉力要大于瘦小同学的拉力”。为了验证其正确与否,教师用两个弹簧秤来模拟刚才的拔河过程,分两种情况:(1)两弹簧勾在一起,处于静止状态,模拟拔河比赛是双方处于僵持状态;(2)两弹簧勾在一起,向一方运动,模拟一方拉向另一方的状态。通过演示,学生们发现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的。由此,学生意识到“作用力大于反作用力”是错误的。通过实验演示,不需要教师的过多解释和反驳,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纠正前概念的错误。

二、课堂设计,激发提问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有效的课堂设计是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有效手段。提问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的一个重要平台,在课堂设计过程中,教师应以留给学生足够的提问空间为前提设置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授《牛顿第一定律》时,在学生已经建立力的概念的基础上,对力产生的作用效果进行研究与教学。在传统的课堂设计中,教师只注重知识本身的传授,忽视了以学生为中心,而笔者在课堂设计时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提出:“在水平路面上,当我们用脚蹬自行车时,自行车就会运动起来,那么当我们不再用力蹬自行车时,自行车是继续运动的还是马上静止的?踢出去的足球,会在地面上滚动一段距离,最后还是会停下来,为什么?”学生在思考过程中总结出:“当作用在运动物体上的力撤去后,物体仍然能够运动一会儿。”而且有些学生提出:“物体为什么会停止?如何才能使其再运动一会儿?”教师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明显提高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并使学生对物理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透彻,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与实际生活相连,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物理教材不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是一门经典的与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同时物理也是一门较为抽象的学科,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与生活实际相连,使其具体化。那么如何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呢?首先,教师要做好备课工作,在教材中深挖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知识,将抽象的物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为教学提供有效的、形象的事实依据。其次,培养学生从生活中获取图景的意识。如: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在水平面上的一个物体,用力推它才会动,不用力它就不会动;力气小的人推不动大物体,只能推动小物体,而大力气的人能够推动大物体;坐公交车时,司机猛刹车,人就会向前倾;脚踩到香蕉皮,人会向后倒……这些都是实际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注意观察实际生活中的事物和景象,提取与力学知识相关的生活图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力学学习更加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物理力学教学效果。

四、结语

初中力学部分是物理教学的一个重要模块,而提高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质量需要教师不断探究,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基础,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教学素材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进而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实现自我探究,为教学效果的提高做好保障工作,即从根本上确保初中物理力学教学质量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周超 中学物理教学中如何实施创新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3)。

[2]季超 浅谈初中物理探究式教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8,(07)。

[3]郑凌云 浅谈初中物理新课改教学心得体会[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33)。

上一篇:呼吸系统疾病总结范文 下一篇:财务管理队伍建设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