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教育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3-10-31 17:10:32

法治教育的内涵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1

关键词: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

自2006年秋季开始,我国所有的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一道,将全面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新方案。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调整为“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两门课。这既是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举措,也是进一步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的重要契机。我认为,要切实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和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统一起来。

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重要性

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教育的根本目标是培养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以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和人的价值的实现为目的和尺度的,是使人成为“人”的活动。人文教育是教育的本义。在我国,自上个世纪末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获得了蓬勃发展。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个部分,是职业教育的高层次,应当体现高等教育的属性,高职院校同样是高等学府,是学生成人、成才的殿堂。绝不能狭隘地将高职教育理解为就是职业能力培训,就是以培养“才”为唯一目标,而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忽视对“人”的培养。否则,高职教育就会变成能工巧匠式或“手艺匠”式的狭隘的功利主义教育,高职院校就会变成生产合格“产品”的“工厂”。因此,必须从职业教育和人文教育和谐发展的角度理解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将人文教育渗透在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过程和各门课程的教学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自然不能例外。

人文属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属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其教学目标首先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与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纪律、道德和法制教育,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的信念与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认同并贯彻执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纲领和政策,自觉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胜利推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极工作,贡献力量。这一点对于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定位是至关紧要的。但也要看到人文属性同样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固有的内在属性,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涉及的学科来看,不是只涉及单一的某个学科,而是涉及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轴心的人文社会学科群,包括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几乎涵盖了人文社会学科的所有门类。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关注的是人生的价值、人民的福祉、国家的繁荣、社会的进步与世界的前途,只有从政治属性和人文属性的统一中,才能更加完整、准确地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内涵。

人文教育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经过多年的努力,高等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在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和教书育人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在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大学生整体精神面貌积极向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功不可没。但是,在有些地方也存在着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受学生认同和欢迎的状况,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只是单调的理论宣传和乏味的政治说教,远离火热的现实生活和学生的思想实际,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想共鸣,从而严重地影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甚至起到了相反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只有大力发掘思想政治理论课本身的人文内涵,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统一,通过倡导人文教学,拓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领域,密切联系社会主义建设的生动实践,贴近青年学生的思想实际,展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人文意蕴,摆脱说教意味,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方式,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吸引力和大学生的认同感,这是切实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功能的必然要求。

完整理解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际上是意识形态属性与人文属性兼备的课程,人文属性是与技术至上、功利至上、个人至上相反对的价值取向,具有开放性、超越性,集中表现为对真善美的追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体现着深刻的人文教育内涵,概括言之,有以下四个方面:

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思想政治理论课首先不是以“致用”为目标的课程,而是追求“无用之用”。这种定位在表面上看与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教育指导思想相矛盾,但这不能成为忽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由。专业课的用处是显性的应用之“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无用之用”则是隐性的,虽然不能立竿见影,但旨在唤起学生的人文自觉与价值理性,使学生不为专业所局限,不为技术所束缚,自觉按照全面发展的人的标准来思考自己的存在和发展,关注生命的意义和尊严;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意识,不把别人当工具,不把自己当奴隶;遇事能够思考是否应当,进行价值评估(价值理性),然后分析是否可行,提出行动方案(工具理性)。

历史意识与未来关怀人们都生活在现实之中,要更好地理解现实,就不能缺少历史意识;要更好地把握现实,就不能不关怀未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教育内容。虽然高职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没有包括“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本身就是一门史论合一的课程,离开了中国革命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就无法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无法理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依据和实践基础,无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充满着热切的未来关怀,教育学生要具有未来的眼光,关心社会和自己的未来,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理解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人类社会发展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现阶段的奋斗目标;个人理想要自觉与国家发展紧密相连。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一定意义上既是历史课,也是理想课。

社会责任与公民素质接受高等教育的年轻人,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和栋梁,所以,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将来社会的面貌。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对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是社会责任课,要帮助大学生摆脱个人至上、自我中心的狭隘观念,从理论上说明人的价值是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但主要在于对社会承担的责任和为社会进步做出的贡献;可以通过伟人和先进人物的具体介绍,展示其胸襟抱负、理想情怀、奉献精神和人格魅力,激发大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感;要教育学生树立在艰苦中锻炼、在实践中成才的择业观和创业观。思想政治理论课还是现代公民课,要使学生摆脱数千年专制传统遗留下来的权力本位(亦即官本位)意识、特权思想、人治观念,教育学生树立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义务观念、公德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法制观念,了解现代公民社会的基本规范,养成相应的行为习惯。社会责任和公民素质应当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核心部分。

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在现代世界,大到国家、民族,小至个人,如果没有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是难有大作为、大成就的。虽然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以训练实践操作能力为主要方向,而不是以学生的理论水平为衡量标准,但是从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提高和青年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必要的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能力应当成为高职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重要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素质与创新思维方面有自己独到的优势,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各个方面坚持并独创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高职大学生学习“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既可以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理解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也能够把握其中蕴涵的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矛盾分析、大局视角、求实态度等方法论原则,从中学到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

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实现

要切实挖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主要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

努力转变观念,确立人文教育意识高职院校大都是从中等职业教育或成人教育转制而来,建校时间相对较短,历史文化积淀不足,尚处于创业阶段,自身传统还在形成之中。所以,与人文学科齐全、文化积淀深厚的综合性大学相比较,人文教育容易成为高职院校的一个“盲点”。在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由其特殊的人文属性所决定,必须在人文教育方面有所作为。任何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与活生生的人的对话,在教育者的心中一定要时刻有“人”的存在。要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建设,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特性和意识形态属性,在教学过程中牢牢把握政治原则,遵守政治纪律,切实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是,也不能单纯地从政治教育的角度去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属性和内涵,必须充分认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会到人文教育之中,在人文教育之中自然渗透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认识自己所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双重责任,树立人文教育意识,这是开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人文教育内涵的思想前提。

全面改革教学,贯穿人文教育理念高职大学生正处于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与对人生、对社会的困惑,还有一点青春的迷茫甚至叛逆。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主动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和内心世界,主动适应他们的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和思维水平。要想真正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意蕴,必须全面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把人文教育的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于充分尊重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调动其学习、思考的积极性,使其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在教学内容上,要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既要严格贯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使其成为教学活动的依据和指导,又要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要善于捕捉青年学生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思想困惑和难点问题设计教学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理论探讨和思想引导,证明理论的力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引导学生既要认识了解马克思、恩格斯、、邓小平这样的伟人,也要认识了解张思德、雷锋、王顺友这样的普通人,认识他们的人生经历、思想世界和精神追求;可以尝试指导学生阅读一些文字浅显、篇幅适中的原著,在原汁原味的阅读中领略理论的魅力;在课堂教学的组织上,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法、辩论法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要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教育技术,通过精心设计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历史图片、专题纪录片、电影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之中受到教育,获得启示。在考核方式上,要把学生平时学习情况和课堂表现作为重要依据,考核的内容既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和了解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也要适当增加需要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的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尊重学生的个性思维,使考核具有开放性,切实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指导理念。

提高教师素质,树立人文教育榜样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发掘并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人文教育内涵,教师是关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理论素养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修养,自觉地以“人师”而非“经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砥砺德行,学习新知,言行一致,对自己的职业满怀自豪,对学生充满真挚的热爱,用满腔的热情、丰富的学识和高尚的师德增强自己的人格魅力,提升自己的人文内涵,使自己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学的良师益友和榜样。教学是一门艺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也要不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钻研教学艺术,修炼表达能力和表达技巧,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摒弃说教,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亲和力和感染力,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如春风化雨,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地滋润学生的心灵世界,使其受到人文教化。

参考文献:

[1]刘玉清.职业技术院校实施人文教育的策略[J].教育与职业,2000,(5).

[2]高云伟.加强高职院校人文教育[J].机械职业教育,2001,(4).

[3]裴云.对高职教育本质的解析[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1).

[4]顾明远.推进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结合[N].南方日报,2005-02-02.

[5]邬大光.以校园文化为基础构建人文教育环境[N].南方日报,2005-02-02.

[6]朱小蔓.道德人和知识人的统一[N].南方日报,2005-02-02.

[7]熊惠平.“穷人经济学”与全纳教育:中国高职教育发展的新话语[J].教育发展研究,2006,(4).

作者简介: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2

【关键词】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培养当代学生良好政治思想的有力途径,也是当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深化对中央有关精神理解的重要方面,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对深化教育改革成果、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都是极其有益的。自200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后,全国各地的高效在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我国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工作开辟了良好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刻落实奠定了高校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从其行为上讲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从其本体上而言却同时又是一种理论,因此实践教学同时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的意义。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实施教学措施以及制定实践教学目的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深厚的内涵之中,并且同时实践教学的内涵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引导学生将外在实际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引导学生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彰显出来、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一种理论性的指导原则,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将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的课程。本文要探讨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也就是要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层面上的涵义,亦即与其理论层次相对立的一个层面。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把握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应该是包含着理论与实践、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维度的东西。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出发来对其概念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双向维度的学习中,高校中的学生逐渐完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实践课程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主观世界的外在客观化与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在化相统一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过程中,当代高校学生完成了关于世界认识的正确“三观”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和指导下的独特的、丰富的、科学的价值认知体系。这对于当代高校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丰富的意义,同时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提升教师教育水准和促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良好途径。所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与对象而言,它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学生提升人生境界、教师提升教育水平的又一个双向的过程。因此,这再次说明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丰富而宏大的体系,它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指称对象、意义层次等内容,但在不同的立场下,它的内涵又是不同的,所以任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单向度讨论都是有失偏颇的,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促成爱国、爱劳动、爱学习的长效机制,鼓励全国人民学习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精髓,同时要立德树人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开辟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亟需得到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内涵的要求。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课程的枯燥乏味与缺乏活力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普遍认为类似的课程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变革,引导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在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后,才谈得上学生对于其他形式的科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必要性之一在于适应新时展的内在需求。

(二)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当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新时代的时代思想体系之下的,是受到r代思想和精华所引导的。站在这种意义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为新时代培育新的人才,所以同时它也作为培育正确思想价值理念的有力手段从而适应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三)适应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要求被教育者将客观的知识主动转化为主观的行为,所以教育是一个集主观行为与客观知识于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另外在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时候以及与教师相互互动的时候,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改进了教学方法。所以,这一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因此,在提升教学水平的诉求中,要想催生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必然会要求高校在相关课程中进行改革,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结语

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而且更是一种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拥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多维度综合系统。在新时代,开始高校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的创新步伐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更是培养新时代人才与适应教学方法的主观诉求。我们应该针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1]赵书策.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及创新路径[J].知识经济,2016(14):176.

[2]王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J].才智,2016(22).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3

我与徐建军教授是老朋友,他担任中南大学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十余年,一直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不仅学术成果颇丰,而且工作实效突出,在少数民族大学生管理、网络德育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众多方面,积累了不少可供借鉴的工作经验,受到上级部门和同行的一致肯定。长期以来,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对象的特殊性和工作的重要性,成为我们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形成一套做好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作方法,并升华到理论指导和实践操作的层面,是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课题。日前,建军教授的新著《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委托项目“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为依托,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这一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在结合中南大学自身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的基础上,总结经验,凝炼特色,凝聚成果,升华理论,最终呈现出一部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开创性著作,熔理论与实践于一炉,集思想性和操作性于一身,聚知识性和可读性于一体。

首先,布局精巧,逻辑分明。全书以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特定研究对象,以指导和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思想政治教育为目标,重点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深入探索和系统阐释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研究层面,厘清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概念、嬗变历程和科学内涵,重点阐述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和规律,探究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教育理论;在方法论研究层面,阐述了注重取向性与适应性、渗透性与传导性、差异性和动态性的方法要求,提出了情为先导、情理结合,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并举,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齐下的原则方法,并提出从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创新发展方面增强方法的实效;在实践操作层面,把握当前的理论热点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难点问题,专题研究了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管理机制、服务模式等专题,全方位覆盖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个方面。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有现实意义,还有实践指导,实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佳作。

其次,论述精辟,结构完整。全书26万余字,分九个章节展开。第一章民族高等教育与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民族高等教育的定义概说、发展脉络和基本功能进行了阐述,概括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顾性、抵御性和差异性的特性,总结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和而不同、开源引流和相互协调三个规律。第二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民族观四个视点,论述了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是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指导理论,并借鉴了心理学、教育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理论,探讨了西方多元文化主义教育思想和西方德育思想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第三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讲述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基本内涵与要求、核心要求与原则,归纳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实事求是和开拓创新四个基本理念,以及可靠性为中心、零距离换乘、非手术“综合美容”三个特殊理念。第四章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内涵、功能、形式三个方面阐释了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论述了原则方法、基本方法和特殊方法,并就方法的运用提出了准确定位、立体建构和创新发展三点要求。第五章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探讨了“五观”教育的基本内涵、内在联系和教育现状,提出了针对性、及时性、主动性、系统性和主体性“五观”教育的五个原则,介绍了发挥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加强和谐校园建设、抓好维稳关键时期教育、注重民族学生骨干培养,重视非正式群体的管理、拓展社会实践育人功能和抢占网络新媒体阵地的“五观”教育的七个措施。第六章民族大学生科学发展观教育,从基本内涵、教育重点和实施途径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第七章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概括了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四个基本内涵,即科学理论指导思想、共同理论引导追求、爱国创新凝聚理论、知荣明耻培养新风,以注重与“五观教育”、与党员发展、与情感教育、与民族特色教育的结合,坚持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和民族特点,重点抓好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和特定时期教育三个环节作为具体要求,采取四种途径开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第八、九章分别探讨民族大学生管理机制与服务模式,从微观操作层面就民族大学生的管理与服务进行具体论述,提出了组织保障先行,刚性柔性并举,学习帮助、经济资助、生活关怀、心理辅导和就业扶助“五位一体”的民族大学生管理服务模式。文章既有宏观把握,又有中观论述,还有微观描述,确属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精品。

再次,高度精炼,针对性强。全书行文流畅、高度凝练,对我国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史、现状分析及规律论述十分到位,旁征博引,引人入胜;对民族大学生思想教育理论、理念和方法阐述充分深入,个性共性,面面俱到;就民族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科学发展观教育和核心价值观教育归纳分析恰到好处,紧抓内涵,提出举措;对民族大学生的管理和服务更是提出了极富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可供借鉴和推广的硬招,富有时代感,现实意义大;对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思想状况、现实诉求阐释生动具体,案例丰富,耐人寻味;著作还创造性地凝练总结提出不少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概念。比如,“三细”(教育细化、管理细致、服务细心)工作法,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结合”(与‘五观’教育结合、与党员发展结合、与情感教育结合、与民族特色结合)、“三个贴近”(贴近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现实需求、民族特点)、“三个环节”(入学教育、毕业教育、特定时期教育)等。文章既有知识介绍,又有方法启迪,还有案例分析,堪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著述之上品。

该书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富现实感,在广泛借鉴全国高校经验和专家学者智慧的同时,大量材料都来自于中南大学本校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的工作实践,其本身就是中南大学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理论和方法的升华,徐建军教授作为该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负责领导,这些理念和方法都饱含了他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心血。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4

1水文化所蕴含的德育教化内容

1.1水文化的德育内涵

关于水文化的内涵,历来评述颇多,概括来讲主要是对水的特点的描述并将其人性化,并强调德行。老子《道德经》“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率先将水上升到了“道”的层面。“上善”是人对道德追求的至高境界,将这样的境界放之于水的意象上,可想而知水文化蕴涵着至高的德育特质。孔子关于水文化思想的论述又将其德育内涵具体化了一些:“夫水者,启子比德焉。遍予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似仁;其流卑下,句倨皆循其理,似义;浅者流行,深者不测,似智;其赴百仞之谷不疑,似勇;绵弱而微达,似察;受恶不让,似包;蒙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至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度;其万折必东,似意。”可以看出孔子将水的外在特点跟德育思想中的“仁、义、智、勇、察、容、平、正、度”做了形象准确的概述。历代先贤们还用敏锐的观察力对水文化的德育内涵做了丰富的补充:如“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面对山水形胜,古代圣贤亦难免动容,一个"智"字,既反映了先哲对"水"的认知,又破译出“水”所蕴藏的丰富文化传承和德育内涵。

1.2高职学生德育的内涵

在2016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职院校德育既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又是培养合格人才的根本保证。我国高职德育目标应凸显高职德育的特殊属性和办学特色。包含了德育体系、德育内容、德育过程、德育评价等方面。具体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高职德育的内容主要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教育。从本质上来说高职学生德育也是对高尚人性的培养。

1.3两者内涵的关联

从水文化的内涵中我们不难发现,经过几千年文化的沉淀,我们的确给水赋予了很多人性,而且表达得非常的形象生动。正如先贤们所总结:水有德,能普及一切生物;水循理,流必向下,不逆成形,水有道,浩大无尽。水有勇,流几百丈山间而不惧;水守法,安放没有高低之平;水正直,量见多少,不用削刮;水明察,无孔不入;水有志,发源必自西等等。水有这些好德处,所以君子遇水必观。这是对水的人性化的精辟概括,体现出了深厚的哲学意味,同时也给了我们表达人性的现成题材。水滋养了生命,蕴含着哲理,象征着人的品格,强调了水与人的品德的象征和关联。同样,通过对德育内涵的分析,德育本质上是对高尚人性的培养,两者一个是表达人性的极佳载体,一个以培养高尚人性为目标,它们存在着天然的关联。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如何找到好的切入点进行渗入了。

2“引水润德”,水文化对高职德育的渗入方式

指出:德育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各类文化活动。要运用新媒体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

2.1以水文化的精神内涵来夯实德育内容

高职德育内容主要包含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教育。具体来说是爱国主义教育、理想、集体主义、劳动、人道主义、社会公德、自觉纪律、民主与法制观念、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等。这些内容看似繁多且抽象,但细细理顺,也能从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中找到相应内容并具备更加形象化的特点。(1)水有思想。高职德育中的思想教育要求时柔时刚,迂回包抄、坚持不懈。而水缥缈,环绕成了一个白雾缭绕群山;水柔和:柔在三千里吴语浓浓的江南;水平静:银梦湖清澈的透明;水刚毅:时间久远,无坚不摧;水澎湃:长江滔滔,黄河澎湃。这些水思想形象的体现,也正对应着思想教育的内容和要求。(2)水能辅政:高职德育中的政治教育是国家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爱国教育和团结奋进的引导。水利是中国古代农业立国之根本,水利建设之时,人们共谋发展;水患之时,人们团结一心,共同进退,能激发爱国之心。大禹治水,其实治的不单是水,更是政治。而老子的“上善若水”实际是政治之于民的至高境界。这些水特质能强化高职政治教育的内涵。(3)水亦有德:高职德育中的道德教育是对学生个体的道德品质的具体要求。水文化恰好蕴涵着丰富的道德特质。老子很早就把水推到了道德的制高点,老子认为水有不争之德,谦下之德,润物之德至善至仁。后人更是将义勇、明察、守法、大度、励志、洁净等品德赋予水。这样给品德教育提供直观的素材。(4)水讲法则:高职德育中的法制教育是关乎党和国家政策能长期科学有效执行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水文化中蕴涵着坚实的法制内涵。“法”从“水”旁,意为平直如水。在传统文化中,水也是讲法则的:水避高趋下、水自西出,是循理的表现;水无孔不入,是明察秋毫,给人以震慑感;水安放没有高低之平,是公平守法;量见多少,不用削刮,在告诫人们要正直。这水文化的内涵是法制教育的有益补充。(5)水化心灵:高职德育中的心理教育是关乎学生个体健康有序发展,影响社会和谐的重要手段,水文化与心灵、心理联系密切。传统文化认为水能净化心灵,常处于山水中,心灵平和安静;历来关于水的文学描述也是安抚心灵的精神良药。水能润物于无声,润人于无形,相对于灌输式的德育方式,人们更能够接受感化无形的心理教育和抚慰。

2.2以水文化的丰富衍生来强化德育模式

一般认为德育的方法主要有主体性德育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情感德育模式。具体还包含: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等。水文化的丰富衍生则能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德育的方法。水有三态,气态、液态和固态,如果说液态是水的常态,那么气态和固态就是水的衍生态了,而这三态也正好应对了德育模式的强化。(1)主题德育模式似冰态模式:当前,在高职德育工作实践中,主题教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一般学校都在学年或者学期初由德育部门制定主题活动方案,结合当年国家的相关热点政策以及学校发展的规划重点,定下一个指引性的方向主题,指导下属院系开展各项理论和实践活动,充实主题教育的内容。水的冰态模式是固化的,是坚硬的也是坚持的,主题教育系列活动需要每年坚持开展才能更加有效。作为指导性和方向性的主题教育模式是德育工作的不可动摇的基础,是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大方向的问题,只能朝着有利于党和国家的固化方向来走,甚至有时可以有些冷冰冰,因为事关大是大非。(2)活动德育模式似液态模式:活动德育模式是丰富且活泼的德育实践模式,特别是对于注重实操的高职学生尤其如此。活动德育是主题德育模式的执行途径,其实践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主题德育的效果,因而其需要丰富而且富有创意的各项拓展活动来支持。水的液态模式是水的最常态,也是水发挥其价值的最常保持的状态,人常饮的是液态水,灌溉的也是液态水,人认识水的最初最直接就是液态。就好像活动德育模式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来夯实德育主题一样,活动德育模式能让学生最直接地体会到德育的存在。液态水蜿蜒流湍,时而平静、时而湍急;时而成湖、时而瀑布;时而清澈、时而碧绿,也正衍生应对着活动德育所需要的丰富多彩,创新多态,形式多样,耳目一新。(3)情感德育模拟是气态模式:情感德育主要关注学生心理和感情,总的来说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心理是总体阳光,心理细腻程度也没有研究型院校学生那么细,但对其心理感情的教育仍是德育的重点。心理和感情的教育需要“润物无声、清新缭绕、蓝天白云”,而这些特点正是水的气态模式所带来的净化心理,是情感阳光的效果。能做到水的这些衍生特点,对活动德育模式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强化。

2.3以水文化的时代赋予来创新德育思维

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上还提出:德育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即根据时代的发展来创新德育的思维,而水文化的精神内涵也赋予了其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的特点。(1)因事而化:在德育工作中可以理解为根据所遇到事情的不同,而要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应对解决。换句话说做德育工作不是固守着一种办法就能够解决所有的问题,没有“一招通天下”的解决办法。在水文化中也有因事而化的精神内涵,水是千变万化的,遇到低温成冰,遇常温为水,遇高温为汽;水能遇直而泄,遇弯而蜒,遇高而泻。(2)因时而进:是指德育工作根据时代的不同而不断的改进工作思维和工作方法。这也正是代代德育工作者存在的价值和孜孜不倦的追求。正如水在一年四季中展现出不同的状态:春水荡漾、夏水凉凉、秋水粼粼、冬水隆隆;水在春季盈满、在夏季多澎湃、在秋季多枯水、在冬季凝结安静。德育工作的因时而进可在水文化中借鉴的也颇多。比如网络语言关于水也有了新的意义,每篇都一样的帖子被称为“水帖”,发水帖的行为叫“灌水”,经常在线不说话叫“潜水”,在网游技术差,会被称为“水”等,水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就要有新理解,新跟进。之于德育工作也是如此。(3)因势而新:是要德育工作根据形势的不同而进行内容和形式的创新。这是德育工作永葆青春的秘方,也是德育工作的生存之本。而水是最会因势而新地存在:水于高而泻为瀑布,让人震撼无比,此时遇到阳光还能出现彩虹,是出奇之美;水在山溪中涓涓而流,给人一种生命无限,清新蜿蜒,源远流长之美;水在冬日化成雪花,飘散洁白,晶莹剔透,是清新开阔之美。诸如此类的因势而新在水文化中不胜枚举。

3“以水育德”,水文化在高职德育中的实践

如上文所言,高职德育的实践主要是指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实践。展开来说,就是爱国、理想、集体、劳动、人道、公德、自觉、纪律、民主与法制观念的教育等。利用水文化蕴涵的特点来深入高职德育实践的方方面面,实现“以水育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3.1以“心静如水”的睿智来规划学生思想主题

教育学生思想主题教育是德育工作阶段性的主线,具有指导性和方向性,也是高职院校德育年度或阶段性规划中的核心内容。这需要足够的睿智来制定规划,因为它影响整个德育的导向。只有做到“心静如水”地思考,统观全局,集思广益,思维迸发,才能够产生优秀的切合高职学生德育实际的主题。“心静如水”的睿智是德育和思想教育各级规划者需要具备的基本素养。

3.2以“水润无声”的柔和来做好优秀传统和道德引导

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道德引导是高职德育工作中培养学生优秀人格品质的重要手段。当代高职学生思想活跃,且定性不强,灌输式的传统教育和道德说教很难达到很好的效果。“水润无声”的柔和教育方式主要是通过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激情,通过耳濡目染,通过实例观察,通过长时间置身其中的感化来达到引导的效果。比如在校园文化软件和硬件建设中加入水文化中涉及优秀传统和道德的因素,建设视听觉文化长廊加入现代科技因素;举办水的美德和水传统等方面的论坛和实践活动等都是很好的方法。

3.3以“细水长流”的细腻融入新媒体进行政治引导

当前,新媒体已经成为高职学生了解信息的主要媒介,甚至对于好多高职学生来说是唯一的手段,其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对政治引导的意义毋庸多疑。当然高职学生政治教育引导融入新媒体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其介入能力效果往往各有差异。这与介入手段有直接关系,简单粗暴的介入,简单地把原先的电脑网页内容直接照搬微信的做法就难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介入新媒体更需要“细水长流”的细腻,介入新媒体是要认真分析当前高职学生的需求和运用新媒体的习惯和政治关注热点,综合分析后找到切入点,且不应操之过急地表达自己的政治观点,而是循序渐进、换个角色、有礼有节、坚持不懈地做好政治和是非引导,其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3.4以“风生水起”的魄力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

丰富多彩的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是德育工作的主要手段。引导学生自觉自主开展有蕴涵活力多彩的社团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培养学生团结进取、自我调节、身心健康和优秀品质的重要手段。学生活动要么不做,要做就一定要掷地有声,“风生水起”,丰富多彩,这样才能吸引青年学生的参与,才能够使得活动的效果呈现最大化,才能够使学生干部在举办活动中得到锻炼,提高自信,因为有魄力的活动才能培养出有魄力的学生。

3.5以“水滴石穿”的坚守来加强制度化建设

学生的纪律和法制教育是与学生德育的制度化建设分不开的。传统特色德育活动的坚守也是德育工作出成效的主要原因。制度化建设虽说不能一成不变,但它仍具有很强的固定性和韧性,无规矩不成方圆,德育工作显然是很需要制度先行,人治而后的。“水滴石穿”的坚守和坚持不但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和法制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一种优秀的有韧性的品质和担当。

3.6以“水流不息”的传承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德育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培养和赋予学生时代使命,达到责任感使命感的升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水流不息”的传承是中华民族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我们可以通过孜孜不倦的历史教育,文化熏陶,现实成就,首先建立其自豪感,以此来激发高职青年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水文化博大精深,而高职学生德育工作同样任重道远,将二者结合渗透,相得益彰。正如指出的:我们要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用中国梦激扬青,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珍惜韶华、脚踏实地,把远大抱负落实到实际行动中,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飞扬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作者:刘欣 单位: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Z].2016年12月7日.

[2]刘云山.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讲话[Z].2016年12月7日.

[3]李宗新.建设水文化弘扬水精神构建水文化核心价值体系[J].水利发展研究,2008,(2):77-80.

[4]潘杰.以水为师中国水文化的哲学启蒙[J].江苏社会科学,2007,(6):102-104.(上接第54页)

[5]邓和秋.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德育功能现状及对策分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58-160.

[6]高德胜.人格教育在美国的回潮[J].比较教育研究,2002,(6):25-28.

[7]刘锋.<管子>水文化刍议[J].铜仁学院学报,2008,(1):20.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5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其内涵和外延,内涵和外延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而概念又是通过词或词组等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同时,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因此,为了呈现在学生面前一个独立、完整而厚实的概念,在教学中必须。

引导学生认真分析概念的内涵,把握概念内涵的每一层含义。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概念的内涵进行层次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可以分几层?哪几层?采取“剥笋子”的方法,一层一层地加以剖析,把每一层含义都讲清楚了,一个比较厚实的、富有“立体感”的概念也便呈现在学生面前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也便更深刻了,运用也自如了。

带领学生认真研究概念的外延。外延是由内涵决定的。概念内涵确定后,就必须认真分析此概念与彼概念及他概念的不同,从而正确把握此概念的外延。这样,使学生正确地把握概念,不至使之与其他概念混淆起来。

把概念放在事物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去讲解概念。概念是随着社会历史和人类认识的发展而变化的。如初中政治课“刑罚”这一概念。为了使学生准确地理解“刑罚”概念,必须从刑罚的最初产生、到阶级社会的刑罚、社会主义国家刑罚存在的必要性等等方面的内容阐述,这样学生才能对刑罚这一概念有完整的理解,不至于会使学生产生某种偏见。

总之,我们在每讲述一个概念之后,不论概念是大是小,都要使学生能掌握一个完整的认识,这样为理解掌握系统的政治、经济理论打下扎实的基础。

具有普遍关联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普遍联系原理告诉我们:物质世界是错综复杂、普遍联系的,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周围的其他事物相联系。

中学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是相对独立完整的,但是同一政治理论中不可避免地与其他概念、其他知识点之间有种种联系,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认真分析概念内涵和外延的同时就必须揭示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使学生从更大范围内更完整准确地理解概念、掌握概念。因此,我们在政治课概念教学中必须努力构成概念教学的立体框架。

我们根据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对思想政治课中基本概念的讲解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中心辐射法,在揭示概念内涵和外延时通过延伸、扩展等手段,努力构成这一概念立体化的框架结构,使之层次清晰地展示在学生面前,进行一种多角度、发散式立体化教学。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以下几点。

要求学生从概念的定义中找出关键的字词,作为这一概念的中心,根据这一点,要求学生回忆出与此相近或有联系的一些其他概念,把它们进行比较。 转贴于

在新旧概念的比较过程中,要求学生从新概念的定义中提示新要领有哪些方面的本质特征即与其他概念的不同,进行逐层分析。

对每一层次进行分析时,在学生弄清这层含义内容基础上,再要求学生指出从这一层次角度上概念与其他一些概念和其他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经过这样的教学过程,便构筑出这一概念教学的立体化框架结构。在这过程中,学生既能理解新概念内涵和外延,又能理清楚新概念与其他概念的区别和联系,既能把握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又能掌握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复习旧知识。

思想教育性。思想政治课教学要“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积极地思考并回答自己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认清和履行我国青年一代的崇高责任。”一句话,思想政治课教学特别是概念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政治课教学德育功能,挖掘德育因素。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在思想政治课概念教学中,不仅要求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特别是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教育以及学生文明行为教育,从而全面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推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具有实践性。思想政治课中的概念的概括和总结都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因此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必须紧紧与实际联系,既要联系社会实际,又要联系学生思想实际,这样也才能使学生感到所学概念和政治理论是有用的。同时,贯彻执行理论联系实际的方针是我党历来倡导的工作作风,也是改革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关键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包括基本概念教学,如果离开现实实际,则就成了空洞的说教,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6

【关键词】红色资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红色资源是指在党的领导下各族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的革命精神,是党和国家积淀下来的精神财富,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高校充分利用“红色资源”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有效地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1 当代大学生思想现况

于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讲到:“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但目前仍有部分学生在思想上有瑕疵。

1.1 大学生理想信念不够坚定,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侵蚀

首先,理想信念向物质化发展。大学生对大学和自身缺乏科学认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没有完全定型。在网络媒体信息化和经济市场化的冲击下,部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受到了不良信息的影响,思想趋于现实,追求物质享受,囿于世俗攀比,奢侈消费观念严重,产生了很多不良的习惯,内心无从适应。另一方面表现在理想信念向虚拟化发展,部分学生在大学生活中感到迷茫和困惑,找不到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迷茫,导致学生失去了积极努力的内在动力,甚至造成个体理想和信仰的缺失。其次,社会上个别贪腐现象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党的形象,影响了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导致部分学生对党和社会主义的信仰不够坚定。

1.2 大学生价值观不够完善,人格容易发生偏离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西方国家的个人本位主义价值观强烈地冲击着我国传统的以社会为本位的价值观,使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趋向于世俗化、功利化,贪图享乐,动摇了为国为民的宏伟抱负。相当一部分学生只注重个人的成功与奋斗,忽视了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忽视了人生目标和个体价值的实现。

1.3 大学生荣辱观不够强烈,缺乏集体意识

当前,部分大学生喜欢标新立异,追求思想行为的多元化,对传统的荣辱观念、奉献精神、艰苦奋斗精神等传统美德以“不能太死板”来解读,只求最终结果,而不忽视事情的发展过程,甚至出现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行为。部分学生对校规校纪视而不见,学习风气差,厌学现象比较严重,出现考试作弊,上课迟到、早退等有悖于社会主义荣誉观养成,有损集体荣誉的行为。

2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

红色资源作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2.1 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红色资源是革命时期留下的革命遗址、革命文物、革命精神等,它蕴涵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以及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高尚品德,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红色资源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都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红色资源有了新的内容:例如抗洪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民族团结精神、争先创新精神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

2.2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鲜活教材

红色资源的内容丰富,按照载体的不同可以将红色资源分为三大类:物质的红色资源、信息的红色资源和精神的红色资源。物质的红色资源,如遗迹、旧址、文物等;信息的红色资源,如文献、歌曲、标语、影像等;精神的红色资源,如百色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等。教育者如果仅仅采用单一的讲授方式来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将是枯燥乏味、生硬的,不符合现代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红色资源是延绵不断的,体现了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红色资源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物质的红色资源和信息的红色资源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鲜活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加深入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3 红色资源有利于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

红色资源使教育者能够根据不同载体的特点,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选择不同的教育手段,将厚重的先进文化、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人格魅力和丰富的革命精神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之中,以适应不同的教育对象和教育内容。第一,宣传教育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红色资源的基本载体是“红色”基地,“红色”基地以生动、具体、形象地将红色资源再现出来,有利于大学生深刻的理解红色资源的科学内涵,增加了对红色资源的感染力,进而对红色资源产生认同感,增强教育效果,推动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般方式,教育者在课堂教授的同时,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和教学方法将“看、听、思、悟、行”融为一体,引导学生亲身去感受、主动去思考,比如让大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关于红色资源的PPT教育课件,并结合生动的影片进行讲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真正体验到对祖国的浓烈挚爱之情和中华民族的艰苦奋斗、不断创新的宝贵精神。

3 整合利用红色资源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3.1 拓展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红色资源是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红色资源纪念馆、图片、资料、博物馆等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实践教材。因此,教育者要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种红色资源载体的功能、特点和适用条件,根据教育主体的特点和教育内容的变化,有针对性地创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其次,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选择合适的载体,结合政治活动组织师生参观红色基地,亲身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最后,通过体验革命先烈的艰苦岁月和荆棘坎坷,重走红色革命道路,组织学生深入学习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事迹,聆听革命前辈的教诲,加深学生对红色精神内涵的认识,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2 创新形式,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

高校在学生党员的发展过程中,应该把红色资源纳入党课培训和党组织活动范畴,不断创新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形式,利用新媒体技术制作符合当代大学生教育特点的红色资源微视频,努力构建形式活泼、内容丰富和独具特色的红色资源教育体系。建立稳定的红色实践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到烈士陵园、革命旧址等地参观、考察学习,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坚定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同时,高校要建立红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积极营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氛围,充分发挥网络技术的优势,加强和改进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开辟融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和服务性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形式,不断拓展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空间。

3.3 丰富内涵,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红色资源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汇集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的高尚品德、道德情操和治党治国的方针政策,蕴含着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实事求是、勇于创新和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内容和素材。高校要充分利用红色资源对大学生进行近代史教育和优良传统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国情。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不断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创新红色资源的育人形式,把革命传统教育与时代精神教育相结合,把学校历史教育与现实发展教育相结合,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引导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高校运用红色资源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可通过优良的革命传统教育,使学生了解艰苦奋斗、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涵,帮助大学生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3.4 优化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红色资源改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方法支撑。高校应积极开展思想政治理论探索和教学改革,进一步研究和挖掘符合以红色资源为主题的教育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红色主题教育活动,使学生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人生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高校在对红色资源进行教存和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进行宣传时,可以通过讲授法把红色资源的内涵讲透、讲深,准确地诠释定义、目标和意义,围绕所讲授的内容,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让学生在生动、感人的案例中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松,杨宇光,朱小理.“红色资源”的界定及其转化的必然性[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9(5).

[2]冯东飞,韩琳.延安红色文化资源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育人功能[J].想政治教育研究,2011(1).

[3]刘争先.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价值及运用[J].广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3).

[4]李霞,曾长秋.论红色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求实,2011(5).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7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内涵;关系

中图分类号:D412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6)05-0138-01

党的十胜利召开,预示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迈向了一个新的征程。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对其法治观的培养。法治观念的淡薄容易造成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滋长,近年来频发的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增多表明,当前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亟待加强法治教育的投入力度。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内涵

大学生法治教育,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在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大学生进行常规法律传授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法治教育,目的是培养具有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具备较高法律素养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根据教育部、司法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坚持法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针对现代青少年群体教育环境的变化,在培养目标上,更加注重人才的全面素质。在教育内容上,已经由单纯的品德教育发展到思想政治、法治教育、心理教育等多学科,多门类的综合教育体系。因此,大学生法治教育是作为现代大学生宏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存在的。只有加强大学生法治教育,才能保证宏观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和内容的完整。

二、从外部关系看,二者互相联系, 缺一不可

法律与道德,自古以来就是人类社会用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管理的两种职能手段,本身没有阶级性之分。法律在现代社会是通过法治教育来体现的,而道德在现代社会起作用则是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的。人的法治观念需要自身思想政治教育的提高才成自觉遵守,而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又需要强有力的法制来保障。法律作为社会道德的最底线,高校法治教育必须发挥其德育功能,包括通过法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观念。而我国进行的法治教育又必须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通过对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使其明白社会主义法律区别于资本主义法律的不同之处,明白我国进行的法治教育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是以在全体社会成员中构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为核心的法制教育。在接受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法律产生认同感,进而达到遵守法律,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让大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华民族传统的民俗法的起源以及与生活紧密结合的道德法的成长历程,比如中华民族所倡导的在经商中的诚实守信、童叟无欺本身就蕴涵着守法的精神实质;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广大学生描绘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中的重要特征民主法治、是公平正义、安定有序。这本身就蕴涵着法治的精神和要求。可以说,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是依赖于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是先导,法制教育是保障,二者相互联系,缺一不可。

三、从内部关系看,二者互相补充,不可偏废

当前对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就包含了法治教育。一个文明发达的社会,其治理手段绝对不会单一依赖法律或者是道德,必将是二者的有机结合和补充。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培养大学生正确的荣辱观、公正观和法制观。法治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是相互补充,不可偏废的。要让大学生树立“法律是道德的底线”的意识,遇见社会上的违法事件,首先想到的是违反了道德。正所谓法治教育中包含着必然和应然的道德,道德教育中包含着潜在和根本的法律。要让学生树立用法律与道德的辩证关系来看待社会上出现的种种违法现象。比如某人欠钱不还而被告上法庭,这必定是自身违背了欠债还钱的道德习俗在先;童叟无欺既是美德又是守法,重婚与第三者插足既是缺德又是违法。

作为当代大学生,要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必须在提升自身思想道德的同时,培养正确的法治观念,高校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的基地,在重视学生道德教育的同时必须加强对学生的法治教育,培养道德素质高、法治观念强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刘俊.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平台优化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4.

[2]谭来兴.将“中国梦”的宣传教育融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J].教育探索,2015(01):88-91.

[3]卢霖.基于多元文化下的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6(06):1.

[4]柳明旺. 探讨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2(01):51-52.

法治教育的内涵篇8

一、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综述

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中无法回避的重要研究内容。步入21世纪以来,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研究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和探讨。通过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粗略统计,从2002年始,各学科领域中直接涉及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论文有600多篇,博硕论文60篇,这凸显出这一研究问题的现实价值(本文所引用的文献来源于2010年2月前,国内关于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论文、论著)。目前国内在此领域内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张耀灿从文化底蕴探讨思想政治教育,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沃壤之中,并从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相互激荡中获得发展的文化动力。通过从文化环境的角度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就是指围绕并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和人的思想的文化要素的总和。并对其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环境的结构、特征、功能和运行等;沈壮海将思想政治教育放入整个文化系统进行思考,努力从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大背景观察思想政治教育。

刘涛是从文化选择功能视野去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认为充分发挥文化选择功能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具有基础性作用。并就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选择功能的实现途径进行了探索。陈万柏认为文化建设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加以运用,并就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内涵、依据、特点和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周琪认为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理论建构之上,需要对各种具体文化形态予以研究,提出了文化多元视角、文化全球化视角、信息文化视角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的实践命题。李焕明甚至提炼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的概念,认为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力,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文化品类所具有及发挥的作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立足于人的本质与整体,在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双向互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之力,它是教育者借助人性通悟而启发受教育者对生话意义追问与反思所形成的精神生产之力,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整合文化场力对人们的影响而激发出来的意志创造之力。还有的学者从和谐文化、从网络文化视野等角度去探讨思想政治教育。

尽管国内学者在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比较丰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1)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看作是两个相对独立但内容有所交叉的系统,进而讨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特定场景中去看文化,或从大文化的特定场景中去讨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理论内容。这就忽视和遮蔽了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自身的内涵和逻辑结构,造成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的简单叠加。(2)国内学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大多比较宽泛,在高职教育类型的范畴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作具体分析的研究成果还比较匮乏。(3)目前国内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研究属于经验层面的居多,鲜有发现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等深层次问题展开研究的理论成果。因此,本研究基于相关文献研究和对现实情况的思考,深入理解并着重探讨高等职业教育这一办学类型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内涵与构成要素,旨在把握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建设路径,为推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理论支持。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概念及内涵阐释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和思想工作中的政治性部分的总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和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概括地说,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一定的阶级、政党、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教育广大师生,培育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高等职业教育既具备高等教育的普遍规律,也具有职业教育自身的特点。因此,高等职业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应遵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外,还必须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追求,突出职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更加自觉,越加刻苦(邓小平,1993)。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要以对教育对象的认识、把握为依据,“时间不同了,条件不同了,对象不同了,因此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不同”(邓小平,1994)。

对于文化概念的研究,我国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区分为广义的文化和狭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体现为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中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程度和方式。狭义的文化是指社会的精神文化,即人类物质生活之外的精神现象和精神生活,是人类在与自然相互作用及社会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主要包括社会的思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风俗等等。由于文化的概念局限于宏观和表层的研究将使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形式化和感性化。因此,本研究将文化的概念界定在狭义的范畴,从微观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文化问题研究进行理论建构。综合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概念及内涵阐述,笔者认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创造的符合高技能人才培养需要、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包括文化观念、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建设制度等物质形态和意识形态。其建设内容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公民道德教育(偏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上,重点突出职业特点,围绕专业、针对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开展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致力于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全面素质教育。其建设方法是在进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突出围绕工学结合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诸如课程实习、生产实践、顶岗实习、假期社会活动、素质拓展等多种形式,结合工作岗位特点和要求,开展诚实守信、遵纪守法、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团结协作、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等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其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积极健康的学习、生活习惯,进而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构成分析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涉及领域全面。笔者结合沈壮海从文化视野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性,融入刘光明等人对企业文化的结构论述,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来探讨,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划分为物质层、制度层、行为层和精神层四个层面。

(一)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物质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品的物质形态;二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产品的物质形态主要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可视载体,如各种类型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各种道德和法制教育的宣传资料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环境主要指各种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媒介,如各种反映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体现真善美主旋律的影片和音乐,各种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图案和识别标志等。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精神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精神层是其思想政治教育文化建设的核心,是高职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处理各种关系上形成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现象。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过程中形成各种精神要素。具体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提升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观等。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制度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制度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的领导体制、组织架构和管理制度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体制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既反映了学校的价值观和管理思想,同时也反映了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组织架构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载体,不仅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特点,而且还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管理制度是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制度层的核心部分,各种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制度是推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保障。

(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行为层。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的行为层主要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生的各种活动。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各种工作作风、精神面貌、人际关系的动态体现,也是精神层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观等各种要素的折射。

四、结束语

上一篇:园艺与园林设计范文 下一篇:集成电路市场发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