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范文

时间:2023-10-27 16:59:20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1

关键词:网络谣言 成因 对策

谣言作为一种舆论现象早巳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着社会传播活跃度、社会心态、社会透明度等方面的特征。而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网络谣言则具有了更多新的特征,产生了更大的社会影响力。网络使谣言到了新的阶段。对网络谣言的探究,对于深入了解网络谣言新特点,有效的规避网络谣言的危害,促进社会舆论的健康运行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汉语词典》对谣言的界定是,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学者胡钰认为“谣言是一种以公开或非公开渠道传播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传统的谣言往往采取人际传播的方式,对公众关注或者感兴趣的问题,进行了未经证实的信息传递。大多数情形下,谣言包含着很多虚假,夸大,以讹传讹的因素。而谣言的传播与影响往往和谣言事件的重要度、事件的不透明(模糊)度以及受众兴趣成正比,和公众理性程度成反比,同时受到社会环境和社会传播机制的影响和制约。

在网络环境中,谣言传播有了新的变化。网络谣言是指以互联网为载体进行传播的未经证实的阐述和诠释。网络将谣言的传播途径由人际传播、口头传播变为网络信息传播。传播载体的变化,使网络谣言具有了一些新的特点:

快捷性,网络快速的传播速度带来了信息的高速流动,同时网络谣言也伴随着网络信息快捷传播。这就导致网络谣言具有比传统谣言更快的流动速度,容易在短时间内造成巨大社会影响;广泛性,网络覆盖的范围较大,相比传统谣言的小规模传播,网络谣言能够迅速在大范围进行扩散;难控性,传统谣言由于人际传播的速度、范围相对有限,往往容易得到控制,而互联网具有虚拟。自由,匿名等特点,网络谣言也因而难以得到完全控制;互动性,传统谣言也存在社会互动,而网络谣言经常以讨论的方式进行传播,参与的人数更多,互动的程度更强,网络谣言信息传播变得更加复杂;“精确性”,谣言因为其“貌似真实”而被广泛的传播,而网络的多媒体特性,更能够图文并茂,直观生动的展现事实,网络谣言往往具有相比传统谣言更为精确、形象的材料来证实其可信度,以利于其传播。比如“农妇被蟒蛇吞吃”的网络谣青配合几张照片,大大增强了其可信度和影响力。

网络谣言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在多方面原因的共同作用下,网络谣言得以扩散传播。一般而言,网络谣言的传受主体为普通网民,本文以网民为参照主体,从客观和主观两个层面对网络谣言的主要成因进行总结分析,以图廓清网络谣言的形成原理。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1、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存在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网络谣言往往是基于一定的事件,尤其是一些重大的突发事件。当这些事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权威信息又没有及时出现,就为网络谣言提供了发展空间。网络谣言成为人们获取事件信息的主要途径,并不断扩散变化。而这时,舆论往往存在一定的失控情况。如果对于谣言尤其是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不够,在受众最需要了解事情真相的关键时期,缺乏有效及时的信息,或者采取简单封堵的方法遏制网络谣言的蔓延。由于网络空间的虚拟自由使得网络谣言很难被有效封堵。那么在权威信息不作为或者作为不够的情况下,网络谣言则易于占据舆论阵地,谣言包括网络谣言肆意泛滥,对社会产生巨大负面影响。

2、网络把关人的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往往通过人际传播的方式进行扩散。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意的进行流动。这也导致网络谣言等不实信息和虚假信息能够广泛传播。而无中生有的谣言是很难在传统媒体中进行和传播的。

3、传统媒体的信任度降低。

一般而言,应对包括网络谣言在内的谣言,最好的对策是正面的疏导。尤其是政府通过传统大众媒体进行信息公开。传统媒体在社会中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可信度。然而,一些传统媒体中往往以“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地影响了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当一些重大的公共事件出现后,传统媒体对谣言进行澄清。一部分受众反而并不信任这种澄清,甚至从反面进行理解,进一步扩大谣言的扩散。

同时,作为网络谣言的参与主体,尽管主动捏造假消息进行谣言传播的网民数量有限,但还是有一定数量的网民参与到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去,为网络谣言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而这种行为也是有着一定的主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网民的辨析能力因为网络谣言中的威胁性内容而受到削弱。

一般而言,网民对于网络信息尤其是谣言信息的辨别能力越强,网络谣言传播的空间就越小。但是一些谣言往往依存于一些突发的重大公共事件,如地震,瘟疫等灾难性事件。这些事件往往和网民有着重大的利害关系,导致相当一部分网民心理承受能力被削弱,恐慌,焦虑的情绪在网民中进行蔓延,如果加之权威性的信息缺失或者模糊,必然导致网民对网络谣言等“小道消息”的依赖程度增加,对网络谣言的可信度的辨别能力下降。更多的网民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来对待网络谣言。这些包含威胁性内容的网络谣言从而获得相当数量网民的信任,进而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2、社会负面情绪的宣泄。

谣言作为未经证实的信息传播,其背后往往隐藏着一定的社会群体情绪,成为社会环境中各种复杂因素的表征。当前我国社会尚处于转型时期,一些社会问题,矛盾依然存在,一些社会群体存在着一定的社会负面情绪。当网络谣言触发了这些人的负面情绪,引发不满情绪共鸣的时候,这些网民往往处于非理性的宣泄状态。事实真实与否已并不重要,而是通过参与网络谣言的传播来表达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根据信念偏见效应理论,如果一个信息与受众对该问题的认知和态度较为对应的时候,受众倾向于接受这个信息并进一步强化原有态度。比如哈尔滨“宝马撞人案”,杭州“富家子飙车”等事件中在网上盛传的“领导亲属”,“权钱交易”等谣言,也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社会中的“仇富”,“仇贪”心态。部分网民通过对这些网络谣言的参与、传播,宣泄着自身的社会负面情绪。

3、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传播。

人作为社会动物,其行为往往存在一定的利益动机。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一些网民相对“被动”的接收谣言信息,往往采取半信半疑的态度,没有积极的促进网络谣言的扩散。可是还存在一些网民,出于自身的利益需要,恶意制造网络谣言,或者积极参与到谣言传播中去,借此实现自身的利益诉求。这种完全利己主义的网络谣言制造者和参与者,尽管数量并不是很多,但往往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利己诉求较为多样,但往往都以通过网络谣言传播实现自身的较大获益为特征。比如因为个人恩怨,而对相关人员编造网络谣言,恶意诽谤,以达到打击报复的目的。代表性的是2009年的保定“艾滋女”事件,谣言铷造者为了实现报复目的对当事人进行恶意谣言诽谤。同时,还有一些网民为了自我表现欲进行谣言传播。这些网民为了成为舆论关注的中心,充当“意见领袖”,制造、传播爆炸性的网络谣言。比如20lO年初的山西地震网络谣言,最早在网络地震谣言的网民就是为了赚取点击率。类似的利己动机造成的网络谣言传播还有很多。

当谣言和网络媒体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的舆论氛网。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

网络谣言传播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权威的真实信息模糊。社会信息的公开程度越高,谣言的生存空间就越小。如果在引发谣言的公共事件发生初期,政府等权威机构就能够将事实真相及时,公开,准确的出来,往往能够很好的遏制谣言的蔓延。比如汶川地震之后,我国政府部门就及时的把地震信息予以公布,有效地遏制了各种有关谣言的传播。

然而,目前一些政府部门对网络谣言的重视程度

仍然不足。尤其是当一些公共危机发生时,信息有所缺失,滞后或者模糊,这都导致谣言的进一步扩散,严重影响了社会稳定。“杭州富家子飙车”事件中的“欺实马”等,都体现出一些政府部门在应对公共危机时的信息公开工作存在失误,这也为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提供了土壤。应该说,提高政府信息公开能力,增强社会透明度是治理网络谣言的关键所在。

2、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网络谣言预警与处理机制。

网络空间的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网络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针对网络谣言,各级管理部门应该加强重视和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预警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同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网络传播法规建设,加强网站管理,发挥网站在网络谣言管理中的作用。完善网络违法违规处理机制,对于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网络造谣者,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源头上有效的遏制恶意网络谣言的产生。

3、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疏导社会公众负面情绪。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2

关键词:社交网络;谣言传播;媒体报道;稳定性;Hopf分岔

中图分类号:O1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615(2015)03-0332-11

Research on Rumor Spreading Dynamics in Social Networks

Zhao Hongyong,Zhu Linhe

Abstract:Social networks have been developed into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dia for rumor fermentation and propagation, and it is necessary to disclose how the rumor spreads in social networks. Combined with the imports of spatial-temporal delay, spatial diffusion and media coverage, a new delayed reaction- diffusion rumor spreading model is developed. Applying the theory of partial functional differential equation, some stability and Hopf bifurcation conditions are given for the model. Examples are given to validate that delay can influence the convergence rate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model, and media coverage benefits to reduce the density of rumor spreaders and expands the stability domain. Finally, some useful strategies for rumor spreading control in social networks are presented.

Key words: social networks; rumor spreading; media coverage; stability; Hopf bifurcation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和途径正在悄然地发生改变。互联网时代造就了“指尖上的信息”,社交网络作为一种新的提供信息扩散及建立社交关系的平台正逐步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1-4]。在国外,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Facebook的月活跃用户数已达到12.8亿,更有超过10亿数量的用户通过移动终端进行登录;在国内,新浪微博、人人网、腾讯QQ、微信等注册人数也呈现逐年快速上升的趋势。区别于以往的大多数通过口口相传的信息传播方式及传统的Web1.0网络信息传播模式,社交网络的灵活便捷性与网络开放性大大促进了信息的传播速度,同时由于网络成本的低廉性也促使了更多的人群利用社交网络进行信息交换、信息共享、商业洽谈等。然而,社交网络给人们进行信息传递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给保护信息安全及维护社交网络良好的舆论环境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由于社交网络对于虚拟人群的约束较少,这大大削弱了网络中各类信息的确定性和可靠性。尤其是一些关于国家发展、社会生活及个人利益的敏感信息、丑闻信息或谣言信息等,在经过社交网络媒介的发酵之后,可迅速成为网络突发事件,由此引起的巨大负面效应给社会稳定与和谐带来的危害往往让人猝不及防。例如,2011年通过社交网络进行谣言扩散而导致的发生在我国沿海大部分地区的抢盐风暴事件,极大地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秩序;又如2012年2月21日,网友“米朵麻麻”通过微博了“今天去打预防针,医生说252医院封了,出现了非典变异病毒,真是吓人”的虚假信息,该微博迅速在网络上传播,引起了各方的极度恐慌。事实上,随着当今网络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网络科技的高速发展,目前社交网络中谣言跨地域性的传播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要快,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发生的突发事件而产生的谣言信息,在仅仅几个小时内就可以传播到其他地方,并产生极大的危害,严重地破坏社会秩序。因此,如何定性和定量地揭示社交网络中谣言等有害信息的内在传播规律,怎样保持当前不断遭受谣言侵蚀的网络系统的平稳安全运行,政府和媒体等部门应该为此制定哪些可行的防范和控制措施,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1174155)资助项目;江苏省“青蓝工程”基金资助项目。

收稿日期:2015-03-04;修订日期:2015-04-23

由于数学模型的高度抽象性、严密的逻辑性和应用的广泛性,它对谣言传播过程的描述是直观的,并能精确地、深层次地反映和揭示谣言等有害信息的内在传播规律,因此,基于数学模型研究谣言传播已受到学者的广泛关注[5-11]。经典的谣言传播模型理论研究起源于20地纪60年代。1965年,Dalay和Kendall[12]提出了谣言传播的数学模型,后来的学者以Dalay和Kendall的名字命名该模型为DK模型。DK模型实际上是借助随机过程来分析谣言传播机理,它把人群按照谣言传播效果分成谣言易染类人群、谣言感染类人群及谣言移出类人群3大类,并假设其中两类人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满足某种数学上的概率分布。1973年,Maki和Thompson[13]对DK模型的传播机制进行了修改,认为谣言是通过传播者与人群中其他人的双向接触进行传播的,并由此得到了新的著名的Maki-Thompson谣言传播模型。由于谣言的形成及传播是一个典型的社会复杂系统演化过程,具有复杂系统理论所认为的一切复杂系统特征,所以考虑网络拓扑结构对谣言传播的影响开始得到学者的关注。2001年,Zanette等[14]首次将谣言传播理论推广到复杂网络上,以小世界网络上的谣言传播为例建立了具有网络拓扑结构特性的谣言传播模型。2007年,Nekovee[15]等人借助平均场方程理论建立了一个一般性的复杂社交网络上的随机谣言传播模型,作者通过计算拟解析解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随机图和无标度网路上的谣言传播阈值的行为特征,认为谣言影响力受到网络拓扑结构和谣言传播率的影响。众所周知,谣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更是一种典型的社会群体心理行为。文献[16]充分考虑人群具有怀疑特性,同时结合谣言传播的网络拓扑结构,提出了更加符合社会实际情况的具有怀疑机制的SIQR谣言传播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2011年,Zhao等人[17]研究了博客网上具有遗忘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阐述了群体遗忘率对谣言传播影响。随着各种移动通信设备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网络信息通过移动终端进行传播,考虑到人群的空间移动性带来的网络信息空间扩散传播的特点,利用反应扩散方程建立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已成为可能。Wang[18-19]首次引进“friendship hops”的概念定义信息传播的空间距离,建立了新的基于反应扩散方程的网络信息时空传播模型。Zhao[20]等人在Wang的基础上,考虑到谣言传播过程中政府干预的影响,首次提出了具有政府调节控制的反应扩散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并分析了模型的稳定性与Hopf分岔行为。然而,迄今为止,还未发现同时结合社交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时空滞后、空间扩散、媒体报道等因素建立和研究谣言传播模型的相关报道。

在现实世界中,时间滞后现象是普遍存在的。例如,时滞大量存在于传染病模型的研究中,许多文献认为基本疾病传播需要经历一个潜伏期[21-23]。谣言传播与传染病传播在传播机理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类似于传染病传播,谣言传播同样存在时间滞后性。例如,网络谣言从、发酵、传播、调控到消失这一过程中可能存在的时间滞后现象;又如,一个被谣言感染的人群,由于工作学习等原因未能及时将所获得的谣言进行传播,从而导致信息传播的滞后;再如,每个个体由于自身心理因素的不同,他们对某种谣言传播失去兴趣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滞后因素。由此可见,考虑社交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的时间滞后性是准确分析网络谣言传播机制及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网络谣言传播模型的基础和关键。

随着网络科技的快速发展,尽管网络信息传播从某种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媒体的垄断地位,然而广大网民对传统媒体的新闻报道的可信度仍然很高。因此,媒体报道对有效地控制网络谣言信息传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一方面,传统媒体的报道可以澄清诸如谣言等不实信息,产生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媒体的报道可以避免人群对谣言信息的误解和混淆,杜绝给谣言传播者以传播的机会和素材,从而制止和消除谣言的传播。由此可见,充分考虑社交网络谣言传播过程中媒体报道对传播的影响不可忽视,也更加符合实际。

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将在已有的关于反应扩散方程网络信息传播模型建模思想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时空滞后、空间扩散、媒体报道等因素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建立新的具有媒体报道效应的时滞反应扩散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利用偏泛函微分方程稳定性和分岔理论,深入探讨时滞对模型稳定性和Hopf分岔的影响,并给出一些简单的易于判别的准则。最后运用数值仿真验证理论分析的准确性,并给出一些切实可行的网络谣言控制的策略建议。

1 社交网络谣言时空传播的机理与模型建立

由于谣言在社交网络中的、发酵、传播、调控到消失这一过程与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和防治具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现有的大多数谣言传播模型都借鉴了传染病模型的建模思想和研究方法。经典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研究中,通常采用“仓室”模型的概念建立疾病传播模型。例如,根据疾病的传播特征和传播环境,利用仓室模型将某地区的人群(或某一种人群)分成疾病易感者(Susceptible)、疾病潜伏者(Latent)、疾病感染者(Infected)、疾病移出者(Recovered)等基本类型,建立SI、SIS、SIR、SEIR等传染病传播模型。

本文基于传染病传播模型的基本思想,建立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动力学模型。首先,根据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现实背景和传播机制,作如下几点说明:

(1)根据仓室模型方法,主要将社交网络中的人群分成两大类:谣言无知者(Ignorant),表示暂未被感染但有可能即将被谣言感染的人群;谣言传播者(Spreader),表示已被谣言感染且具有继续传播谣言能力的人群。

(2)随着现代移动通讯工具的普及,以及移动设备快速的更新换代,传统的在固定终端上登陆的社交网络开始向移动设备进行转移,考虑社交网络中人群的空间移动导致的谣言时空传播特性已成为可能,并且具有更加广泛的现实意义。

(3)媒体报道在疾病防控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24-26],毫无疑问,媒体报道对社交网络谣言的传播同样具有直接的影响,借助传染病模型中研究媒体报道因素影响的方法,考虑媒体报道影响下的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更加符合实际情形。

(4)在传染病研究中,通常疾病传播需要经过一个潜伏滞后期,考虑到网络谣言从、发酵、传播、调控到消失这一过程中同样可能存在时间滞后现象,因此,时滞也是社交网络谣言传播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考虑因素。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如下的时滞反应扩散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

纽曼边界条件

初始条件

式中:I(t,x)表示t时刻x位置处谣言无知者的密度;S(t,x)表示t时刻x位置处谣言传播者的密度;d,A,β,γ,η>0为常数,且d为谣言的空间扩散能力,A为网络新增人群密度,β为谣言传播系数,γ为网络中谣言传播者受教育而停止传播的概率,η为人群对网络谣言失去兴趣而停止接受或传播的概率;τ表示传播者因受教育而决定停止传播这一过程中的反应时间;Ω表示网络区域。纽曼边界条件表示谣言在网络边界处没有流出与流进。

特别地,P(M(t))表示谣言无知者根据媒体对谣言危害的报道信息及时清醒而不受谣言蒙蔽的概率,根据文献[24,26]的研究,这里定义

式中:α>0为半饱和系数,刻画媒体报道对谣言传播的影响;M(t)表示媒体的信息报道量。根据

定理2 在定理1的条件下,若(H3)~(H6)条件成立,且,则

(1)当τ∈[O,τ0)时,式(7)的零平衡点E0是局部渐近稳定的;

(2)当τ=τ0时,式(7)发生Hopf分岔。也就是说,在τ=τ0附近,式(7)在零平衡点E0处发生周期振荡。这里的τ0由式(20)定义。

3 数值仿真分析

3.1 时滞τ对系统的影响

在式(1)中,取参数A=0.5,α=0.4,β=0.5,η=0.1,γ=0.2,k=0.3,τl=0.8,d=3。通过简单计算可得定理2的条件满足,系统正平衡点E*=(0.600 0,0.828 1)T,且临界时滞τ0=4.127 9。根据定理2,当τ=3τ0时,系统在正平衡点E*处不稳定并产生周期解(见图2)。

进一步,在式(1)中保持其他参数不变,分别取τ=1.5,2.5,3

3.2 媒体报道系数k对系统的影响

在式(1)中,取定参数A=0.5,α=0.4,β=0.5,η=0.1,γ=0.2,d=3,τ1=0.8,并保持媒体报道系数k在区间[0,1]上连续变化,通过Matlab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得到谣言传播者密度S随k变化的曲线图(见图4)。通过图4发现,随着k的逐渐增大.网络中的谣言传播者密度S*逐渐减小。换句话讲,若媒体加大谣言传播危害的报道,则可以有效控制谣言传播者的肆意扩散,从而维护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

3.3 半饱和系数α对系统的影响

在系统(1)中,选定参数A=0.5,k=0.3,β=0.5,η=0.l,γ=0.2,d=3,τ1=0.8,并保持半饱和系数α在区间[0.4,1]上连续变化,显然定理2的条件满足。根据定理2的结沦,容易得到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临界值与α的变化关系,即系统稳定域大小随α增加的变化关系(见图5)。由图5可见,随着半饱和系数α的逐渐增大,系统稳定域逐渐增大。也就是说,当社交网络中的谣言兴起并肆意传播时,加大媒体报道的力度及媒体报道覆盖的范围可以逐步地增强网络系统的稳定性,从而有效地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及构建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切实地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4 谣言传播率β对系统的影响

对于式(1),选取参数A=0.5,k=0.3,α=0.4,η=0.1,γ=0.2,d=3,τ1=0.8,并保持谣言传播率β在区间[0.1,1]上连续变化。通过简单计算可见,对于给定的参数及满足条件(H1)。通过Matlab数值模拟的方法可以分别得到谣言易感染者密度I与谣言传播者密度S随β变化的曲线图(见图6,7)。从图6中容易发现,谣言传播率β的增大将导致网络中谣言易感染者密度减少;而图7则准确地显示,谣言传播率β的减小将有利于控制谣言传播者密度的增大。结合社交网络谣言传播的背景,不难发现谣言传播率β的大小变化情况直接影响了网络中各类人群密度的变化情况。

3.5 媒体报道的滞后时间τ1对系统的影响

对于式(1),考虑参数A=0.5,α=0.45,β=0.5,η=0.1,γ=0.2,K=0.3,d=2,并且τ1∈[0.5,2.5]。通过简单计算可知,定理2的条件满足。根据定理2的结论,容易得到系统发生Hopf分岔的临界值与τ1的变化关系(见图8)。图8显示,当τ1由0.5逐渐增大到2.5时,系统的稳定区域逐渐减小,这意味着在这组参数影响下,媒体报道的延迟滞后时问越长对系统稳定性带来的危害越大。进一步,固定τ=3.86,其他参数不变,分别取τ1=1和τ1=2,显然定理2的条件满足。如图9所示,当τ1=1时,式(1)的正平衡点E*=(0.600 0,0.859 5)T是局部渐近稳定性的;如图10所示,当τ1=2时,式(1)的正平衡点E*=(0. 600 0,0.859 5)T不稳定并发生周期振荡。由此可见,媒体报道的滞后时间τ1同样可以引起系统正平衡点发生分岔现象。

4 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控制策略

随着瓦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及网络化生活的普及,社交网络越来越成为谣言发酵和传播的便捷场所,社交网络谣言传播事件污染了网络舆论环境,扰乱了稳定的社会秩序,同时也严重地损害了中国互联网形象和公信力,因此,切实地采取有效措施遏制网络谣言的肆意传播及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已迫在眉睫。针对本文的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结果,给出几点网络谣言控制的策略建议。

(1)对于社交网络中出现并进一步发酵传播的谣言,媒体需要大力报道谣言传播可能带来的各方面的影响和危害,同时积极寻求相关事实真相,及时纠正和披露谣言等不实信息;此外,媒体要借助自身方便、快捷、公信力高的平台优势,扩大报道的范围,让更多的谣言蒙蔽者可以清醒,停止谣言的传播。由此,通过媒体报道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者的密度,并逐步增强网络系统稳定性,维护社会稳定繁荣。

(2)政府等管理部门应普及科普知识,提高公民基本素养,同时每个社交网络用户应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努力提高自身辨识信息真假的能力。基于此,当社交网络中出现谣言传播时,网络用户才会对谣言有一个自己的认识,并快速地做出正确的判断,减小时间延迟效应;关键时刻,对于专家的辟谣也会更加容易接受和采纳,产生预期的社会效应;同时,这也可以有效地降低谣言的传播率,从而减少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者的密度。

5 结束语

本文将社交网络中的用户分为谣言易感染者与谣言传播者两大类人群,并针对时空滞后、空间扩散、媒体报道等诸多因素部分或综合的对社交网络中谣言传播的影响,建立了新的时滞反应扩散社交网络谣言传播模型。利用偏泛函微分方程的稳定性和分岔理论,讨论了时滞对系统正平衡点的稳定性及Hopf分岔的影响情况。进一步,通过Matlab软件进行了数值仿真,实例分析表明:随着时滞的增大,系统收敛速度逐渐变慢,并且当时滞超过某一临界值时,系统出现周期振荡现象;同时,谣言传播率的大小变化情况直接反映了网络中各类人群的密度的变化情况,即谣言传播率越大,则谣言易感者密度越小,谣言传播者密度越大;此外,媒体对社交网络谣言的深度报道可以极大地减小网络中谣言传播者密度,并扩大系统的稳定区域。最后,给出几点切实可行的网络谣言控制的策略建议。

参考文献:

[1] Zheng M H, Lv L Y. Zhao M. Spreading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The role of social reinforcement [J]. Physical Review E, 2013, 88(1):012818.

[2] Zhao J C, Wu J J, Xu K. Weak ties: Subtle role of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 2010, 82(1): 016105.

[3] Gallos L K, Rybski F, Liljeros F, et al. How people interact in evolving online affiliation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X, 2012, 2(3): 031014.

[4] Haerter J O, Jamtveit B, Mathiesen J. Communication dynamics in finite capacity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12, 109(5): 168701.

[5] Moreno Y, Nekovee M, Pacheco A F. Dynamics of rumor spreading complex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4, 69(6): 006130.

[6] Zhao L J, Wang J J, Huang R B. 2SI2R rumor spreading model in honiogenous networks [J]. Physica A, 2014, 413(11):153-161.

[7] Trepevski D. Model for rumor spreading over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2010, 81(5):056102.

[8] Zhou J. Liu Z H, Li B W. Influence of network structure on rumor propagation [J]. Physics Letters A, 2007, 368(6): 458-463.

[9] Zanette D H. Dynamics of rumor Propagation on small-world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 2002, 65(4):041908.

[10] 霍良安,黄培清,谚语“谣言止于智者”的定量模型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32(14):239-243.

Huo Liang'an, Huang Peiqing. Study on quantitative model for proverb of "rumor is stopped by the intellect"[J].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2014,32(14): 239-243.

[11] 霍良安,黄培清,基于系统动力学的谣言传播模型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3,43(16):1-8.

Huo Liang'an, Huang Peiqing. Study on rumor propagation models based on dynamical system theory [J]. Mathematics in Practice and Theory, 2013.43 (16):1-8.

[12] Daley D J.Kendal D G.Stochastic rumors[J]. Journal of the Institute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ts Applications, 1965(1): 42-55.

[13] Maki D P, Thompson M. Mathematical models and applications, with emphasis on social, life, and man agement sciences [M].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73.

[14] Zanette D H. Criticality behavior of propagation on small-world networks [J]. Physical Review E.2001,64(5): 050001.

[15] Nekovee M, Moreno Y, Bianconi G, et al. Theory of rumor sp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J]. Physica A, 2007, 374(1):457-470.

[16] 王筱莉,赵来军.社会网络中具有怀疑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34(5):424-428.

Wang Xiaoli, Zhao Laijun. Rumor spreading model with skepticism mechanism in social networks [J]. Journal of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2, 34(5):424-428.

[17] Zhao L J, Wang Q, Cheng J J. et al. Rumor spreading model with consideration of forgetting mechanism: A case of online blogging LiveJournal [J]. Physica A, 2011, 390(13): 2619-2625.

[18] Wang F, Wang H Y, Xu K. Diffusive logistic model towards predicting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3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ICDCSW). LOS Alamitos:IEEE Computer Society,2012:133-139.

[19] Wang F, Wang H Y, Xu K, et al. Characterizing information diffusion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with linear diffusive model [C]∥ 3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istributed Computing Systems Workshops (ICDCSW). New York:IEEE,2013:307-316.

[20] Zhu L H, Zhao H Y, Wang H Y. Bifurcation and control of a delayed diffusive logistic model in online social networks [C]∥ 33rd 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 (CCC). Piscataway:IEEE,2014:2773-2778.

[21] Zhang T L, Teng Z D. Global behavior and permanence of SIRS epidemic model with time delay [J].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d Applications, 2008,9(4):1409-1424.

[22] Xu R, Ma Z E. Global stability of a SIR epidemic model with nonlinear incidence rate and time delay [J]. Nonlinear Analysis: Real Word Applications,2009,10(5):3175-3189.

[23] Wang W D. Global behavior of an SEIRS epidemic model with time delays [J]. Applied Mathematics Letters, 2002, 15(4): 423-428.

[24] Cui J A, Tan X, Zhu H P. An SIS infection model incorporating media coverage [J]. Rocky Mountain Journal of Mathematics, 2008, 38(15): 1323-1334.

[25] Cui J A, Sun Y H, Zhu H P. The impact of media on the contro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 Journal of Dynamics and Differential Equations, 2008, 20(1):31-53.

[26] Zhao H T, Lin Y P, Dai Y X. An SIRS epidemic model incorporating media coverage with time delay [J]. Computational and Mathematical Methods in Medicine,2014(1):680743.

[27] D'Onoofrio A, Manfredi P, Salinelli E. Bifurcation thresholds in an SIR model with information dependent vaccination [J]. Mathematical Modelling of Natural Phenomena, 2007,2(1):26-43.

[28] D'Onoofrio A, Manfredi P, Salinelli E. Vaccinating behaviour, information, and the dynamics of SIR vaccine preventable diseases [J]. Theoretical Population Biology,2007,71(3):301-317.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3

【关键词】公众参与;网络参与;网络谣言;政府控制;政府职能

一、 公众参与、网络参与

公众参与指的是人民群众、社会组织和个人,根据一定目标在其权利义务范围内开展的社会活动。公众参与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它要求政府部门以及组织活动单位和社会公众相互沟通交流,让人们可以充分参与决策活动过程,协调处理好公众和政府部门、组织活动单位的关系,以及公民之间的关系,避免出现不必要的矛盾冲突。

作为一种新兴的技术手段,计算机网络极大改变了人们生产生活,同时也给公众参与特别是参与政治活动提供了新平台,使得公众参与方式日趋完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有利于扩大公众参与范围,提高参与深度。网络技术带给人们更加完善的参与机制,能够让政府和群众充分沟通交流,为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重要保障。从公众角度来说,网络技术拓宽了公众参与渠道,有利于扩大公众参政影响,提高参与决策能力。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能够为公民创造良好的参与平台。而从政府角度来说,网络一方面提高了政府管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使得政府管理更加困难,需要面临新的挑战。

网络参与指的是公民通过网络途径参与政府治理与政治生活,形成公共舆论和公共压力,形成“网络民意”,参与并影响政治体系的构成、运行方式、运行规则,参与决策与政策的制定与执行的过程之行为,包括“网络问政”,甚至“网络扰政”等。关于网络参与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网络平台上,公民通过合法渠道参与政府决策过程或者对社会公共管理活动造成影响。目前,网络政治参与形式日益丰富多样,像网络监督、网络选举、网络、网络听证会等。由于网络平台具有很强互动功能,影响力大,运营成本低且操作简单,所以现在很多政府领导、普通群众都十分关注网络政治参与活动。目前,网络平台在党和国家了解民情民意、采纳群众意见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它也是人民群众实施社会监督、维护自身权益以及表达诉求的有效方式。

二、 网络谣言

网络谣言,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络产生或者传播的谣言。其在本质上也是谣言,区别于一般谣言的最主要的特点是其传播途径由口头传播变为网络文字或者多媒体信息传播。这是我们所了解到的网络谣言的基本含义,但到目前为止对于其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解释。但是,我们可以对网络谣言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网络谣言需要通过网络信息技术才能传播,影响范围广,传播速度快;其次,网络谣言多为实时信息,主要针对人们当下比较关注的社会人物或者事件。然而,尽管有的网络谣言是关于社会公共事件的,但并没有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实质性影响,基本上仅仅作为人们闲谈的话题,这种网络谣言可以采取放任态度;而有的网络谣言会给人们日常生活带来不利影响,现代国家政府承担着保障人民生活稳定的责任,所以,政府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平息这些威胁到人们正常生活的网络谣言,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匿名性等特性使得谣言得以插上翅膀,以惊人的速度传播。在保护网络信息安全过程中,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网络谣言问题,认真分析网络谣言出现原因。只有准确把握网络谣言形成、传播规律特点,才能找到有效解决办法,建立长期应对机制,彻底解决网络谣言问题。

实际上,网络本身不是谣言出现的原因。然而,网络信息平台具有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的特点,为谣言传播创造更有利条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点:首先,谣言快速传播,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很多时候监管人员还没来得及实施解决办法,谣言就已经泛滥成灾;其次,谣言传播难以控制,由于网络谣言传播者都不使用真实身份,谣言传播途径广泛,监管起来十分困难,从而造成更加严重的社会负面影响,带来更多风险隐患。

三、 政府控制网络谣言的措施

怎样规范网络信息平台,加强监管网络谣言,从而彻底解决网络谣言问题,这是目前政府面临的首要难题。政府部门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加强规范管理网络信息平台,对网络谣言实施有效监管,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政府部门应该按照以下几点来控制网络谣言:

(一)建立预警机制

在控制网络谣言过程中,政府应该通过建立预警机制来防止出现网络谣言。网络谣言预警应对指的是从出现网络谣言风险隐患到网络谣言造成明显损失这一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及时控制网络谣言传播,维护网络环境稳定,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网络谣言预警措施能够第一时间发现风险隐患,及时准确判断谣言危机可能发展方向以及带来的影响,并及时通知有关部门协调有关准备工作,共同采取危机措施。想要解决网络谣言问题,必须切断谣言来源,做到防微杜渐,把网络谣言消灭在摇篮中。所谓“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网络谣言都是由一些小事慢慢积累形成的,一般来说,网络谣言出现前都会有一定征兆,政府部门要有敏锐洞察力,提前做好准备工作,在网络谣言出现前及时消除风险隐患。

(二)强化监督体系

在控制网络谣言过程中,政府的监督力和强制力体现为强化网络监管措施,规范网络信息平台,实时监测网络谣言,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有效措施控制网络谣言传播。对网络谣言实施监测主要是为了时刻把握网络谣言发展动态、特征以及舆论导向,判断网络谣言传播趋势。所以,政府部门要扮演好网络监督者角色,避免小道消息扩撒,防止出现网络谣言混淆视听。

(三)加强引导功能

在控制网络谣言过程中,政府引导群众进行澄清事实,及时反馈信息,引导社会舆论向正确方向发展,采取有效措施消除网络谣言。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应当全面了解掌握网络谣言特征。针对现实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网络谣言,政府部门要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做好预防准备,早发现早处理。网络谣言之所以能够广泛传播,特别是有关政治的网络谣言能够形成并传播,主要是由于政府和公众两者信息不对称,加上缺乏规范畅通的信息传播渠道,人们不能对信息真实有效性进行判断,从而心理上容易受到谣言影响,对相信谣言、传播谣言,甚至制造谣言。所以,政府必须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来分析网络舆情,采取正确控制措施,合理引导社会舆论。

(四)落实管理措施

在控制网络谣言过程中,政府在网络中的管理必须首先宏观规划布局,对网络谣言实施全程监管,建立覆盖全部网络的管理协调机制和网络谣言防堵机制,对网络谣言采取有效防堵措施,优化整合不同资源,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等,充分利用好现有资源,全面贯彻落实网络谣言控制政策。当然,要控制网络谣言仅仅依靠预警机制、对网络谣言形成传播进行实时监测,在事态影响继续扩大前澄清谣言还是不够的,政府部门要积极采取辟谣措施,重新建立正确的网络舆论,全面整顿网络环境,严厉打击一切网络造谣活动,也为公众提供警戒,树立政府法律权威,防止再次出现类似网络谣言。

网络参与是一把双刃剑,对政府管理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政府管理者应该扮演积极的角色,积极引导网络参与,通过网络参与,形成共同的社会价值观,为形成关于公共利益集体共享的观念创造有利环境。网络参与所表达的民意代表公共利益、最具有发言权,从公共决策的“公共性”出发,在利益的多元表达中,民意应该占据最大的“权重”,理应是最有价值的一种备选方案或因素。政府必须在实际工作中做好上述几项工作,这也是政府解决网络谣言问题的具体应对措施。实际上,预防、监督、引导、管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政府部门要科学灵活运用,进行合理决策,保证管理活动顺利进行,切实解决网络谣言问题。

参考文献

[1] 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角色变迁之反思[J].浙江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邓国峰,唐贵伍.网络谣言传播及其社会影响研究[J].求索,2005年10月.

[3] 江晓奕.网络谣言传播现象探究[J].东南传播,2009年04期.

[4] 顾丽梅.网络参与与政府治理创新之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10年07期.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4

关键词:谣言传播;平均场理论;正面信息;传播模型

中图分类号: G203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1968/tsyqb.1003-6938.2016123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1ment of social networks makes it possible for people to spread rumors faster and wider than ever before, which affects people's normal life. Considering the phenomenon that government clarifies facts to refute the rumors through the traditional mainstream media and online media after the negative rumors occurred in the real life, the Susceptible-Negative-Positive-Removed (SNPR) model is firstly established by mean-field theory and used to describe the dynamic interaction of the rumors and positive information. Then, the model is simulated by the computer. Finally, the changes of various system parameters on the rumors spread effect is analyzed and compar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main factors influence the rumor spreading. Additionally, SNPR model itself contains the characteristic of inhibiting rumor spreading, and has important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later studies about rumor propagation model and the strategies of controlling rumors.

Key words rumor spreading;mean-field theory;positive information;spreading model

1 引言

在互网兴起的今天,在线社交网站(如Facebook、LinkedIn、Twitter等)以及即时通讯工具(如Skype、QQ、微信等)使得人们可以随时随地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信息。特别是突发事件发生后网络上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恶意消息时(以下简称为谣言),而政府或权威组织针对这些谣言的反驳信息即为正面信息。如近年来陆续出现的“2011年抢盐风波”“2012年世界末日”“2014年马航事件”“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2016年假疫苗事件”等引发的一系列谣言信息,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影响社会的安定和谐。当谣言扩散后,为将它们扼杀在摇篮中,政府或有关权威组织会向大众公布事实真相,正面信息,化解谣言给人们造成的恶劣影响。由此,谣言和正面信息在网络中共存传播,两种相对立的信息传播之间会有怎样的相互作用,以及正面信息的加入对于谣言传播的抑制效果如何,都是本文着重研究的问题。只有深入分析谣言和正面信息的动态交互过程,了解网络中信息传播的特性,才能找到抑制谣言或有害信息传播的有效措施。

现实生活中存在多种信息传播并存现象,如多种计算机病毒在计算机网络中的传播,多种传染病在人群中的传播以及多种谣言的传播等。目前对存在相互作用的多信息交互过程建模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文献[1]中指出多病原体共同传播问题将成为未来传播领域的一个新的研究热点。杨峰等[2]首次尝试研究良性蠕虫的引入是如何影响蠕虫的扩散过程的,演示了蠕虫和良性蠕虫间的一些非线互而产生的多种不同响应;周翰逊等[3]基于传染病模型原理,用数学模型刻画了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的传播过程,总结了影响传播的关键因素;Ahn等[4]研究了无标度网络中两种病毒的传播动力学模型,其中一种病毒感染节点,另一种治愈节点。该模型描述了基于反馈免疫系统网络中的流行病传播的临界值取决于无标度网络的幂指数;Trpevski等[5]基于Susceptible-infected-susceptible(SIS)模型研究分别称为谣言1和谣言2的两种不同类型的信息在网络中同时传播的演化过程;王筱莉等[6]研究具有怀疑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数值仿真结果表明谣言真相传播率对于谣言传播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可以减缓谣言传播的速度,减小谣言传播的最终影响;Xia等[7]引入权威信息提出了一个两阶段的谣言传播模型,第一阶段仅有谣言传播,第二阶段权威信息后与谣言共存传播。

真实社会网络中存在谣言出现后,政府或有关权威组织通过主流媒体或网络进行辟谣的现象。而现有的很多谣言传播的研究大都涉及单一谣言的建模[8-10],或是从信息传播层面分析影响大众传播行为的关键因素[11-15],考虑多信息共存的研究工作[2-7]仍然较少。为了更加合理的描述谣言和正面信息的交互传播过程,深入理解两种信息共存情况下的交互传播机制,本文采用复杂网络传播动力学中常用的平均场理论建立相应的常微分方程组表征动力学交互过程的SNPR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仿真,根据仿真结果分析影响谣言传播的关键因素。

2 改进的SNPR模型

事实上谣言在网络中的散布与病毒的传播和扩散很相似[16]。借鉴病毒在网络中的传播特性以及传播过程中人群的状态分类方式,本文结合社交网络中用户对待谣言等信息的态度,将网络中的用户状态分为四类:未知者、谣言感染者、正面信息传播者、免疫者。未知者表示该类用户既没有被谣言感染也没有被正面信息感染。谣言感染者表示该类用户被谣言感染但没有被正面信息感染。正面信息传播者表示该类用户被正面信息感染,是正面信息的传播者,包含那些正面信息的者和相信权威信息并传播的用户。免疫者表示该类用户既不会被谣言感染也不会被正面信息感染。将网络中所有用户看成是节点,好友之间的关系看成是边。网络图中节点在未知的易感状态(Susceptible)S、谣言感染状态(Negative)N、正面信息状态(Positive)P和免疫状态(Removed)R之间的转移遵循以下传播规则:

(1)如果一易感节点与一个谣言感染节点接触,则易感节点会以概率β成为谣言感染节点,如果与一个正面信息节点接触,则易感节点会以概率μ1成为正面信息节点,β称为谣言感染率,μ1称为正面信息对未知者的感染率;

(2)如果一个谣言感染节点与一个正面信息节点接触,则谣言感染节点会以概率μ2成为正面信息节点,μ2称为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

(3)易感节点、谣言感染节点、正面信息节点分别以概率α1、α2、α3变为免疫节点,α1、α2、α3称为用户自身因为遗忘或信息过时等原因不再传播也不被感染的免疫率;

因此谣言和正面信息并存的信息传播模型可以用不同类型节点的状态转移图表示(见图1)。

此外,在仿真过程中设置参数时,假定现实生活中和谣言相比人们更愿意相信权威组织或政府的正面信息,即设置谣言感染率β=0.01,是正面信息感染率的μ1=0.02一半。在谣言和正面信息交互感染状态下(见图2(d)),我们发现谣言传播的感染密度n(t)和图2(b)中只有谣言传播的情况相比从70%的峰值减小到图2(d)中的40%左右,且谣言被遏制的时间提前到t为20左右,正面信息的感染峰值相对图2(c)中的峰值也减小了。这些都说明在人们更愿意相信正面信息的情况下,政府通过官方辟谣或是权威媒体的澄清事实确实能够有效的抑制谣言的传播。显然这取决于正面信息对健康者的感染率和谣言对健康者的感染率β之间的关系。下面具体讨论系统初始值和参数值的变化对于交互状态下谣言传播的影响。

(1)分析谣言初始传播节点数N0与正面信息节点数P0的相对变化对谣言传播的影响,设置参数N0和P0的值(见图3),其余参数的值不变。从图3(a)和(c),(b)和(d)纵向对比可以看出P0从1增加到10,可以一定程度上抑制谣言传播。特别是在谣言传播初期,当谣言传播节点N0的数量还是10 的时候就加入正面信息进行辟谣,可以很快的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反映到现实生活中的情况,当有谣言出现后,政府或权威组织通过官方媒体澄清事实紧急辟谣可以有效遏制谣言的进一步扩散。

(2)分析谣言感染率β和正面信息感染率μ1的相对变化对交互传播过程的影响。当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μ2=0.005不变的情况下,谣言感染率β和正面信息感染率μ1分别对交互传播过程有所影响(见图4)。从图4(a)-(c)可以看出,β不变时,正面信息的感染率μ1越大对谣言抑制的效果越好。这就要求政府及相关权威机构在网络谣言发生后,应该选择有公信力的媒体事实真相,有针对性的辟谣。

反之,若政府的权威信息具有一定的模糊性,如马航事件中马来西亚政府的所谓官方权威信息,从图4(c)中可以清楚的看出,μ1较大时,即人们愿意传播马来西亚政府的模糊正面信息。这会使得大众陷入一个对正面信息是否权威的质疑中,反而增加人们探究真相关注谣言信息的注意力,即使在图4(c)谣言的传播峰值很小,但是因为模糊的正面信息的大肆扩散从而导致关注谣言的人数上升也是不利的。因此,权威机构在正面信息辟谣时应该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不能模棱两可。

当正面信息感染率μ1=0.02不变时,谣言感染率和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μ2)的变化对交互传播过程的影响又不同。从图5(a)-(c)可以看出在μ1=0.02是β=0.01两倍的前提下,当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μ2大于谣言感染率β的一半时谣言即可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现实生活中刻意散播谣言者对正面信息往往是排斥的,因此,被谣言蛊惑的概率β往往高于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μ2。但是只要辟谣的权威机构如世界卫生组织、国家金融机构监管部门等努力提升自身公信力,使得人们相信正面信息的概率μ1大于谣言感染率β,并且在行政、技术和法律方面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得谣言散播者对于权威信息的相信率超过谣言相信率的一半即μ2≥β时,就能够有效的抑制谣言了。

4 结论

本文研究了现实生活中,谣言和正面信息并存情况下的谣言传播模型(SNPR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谣言和正面信息的动态交互过程,发现影响谣言传播的因素包括正面信息辟谣的时间点,正面信息的感染率,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等。当谣言出现时,权威组织或机构等通过权威媒体及时正面信息澄清事实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谣言的传播,正面信息辟谣的时间点越早越好,同时正面信息的需要掌握好一个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提高正面信息的准确性即加大正面信息的感染率。若的正面辟谣信息模棱两可,导致正面信息的准确性受到质疑,本来关注度较小的谣言可能会由于媒体铺天盖地的报道,激起人们探求真相的心理,重新引起人们对负面谣言的关注和重视,反而不利于遏制谣言的传播。此外,权威组织或机构应尽可能从道德和法律等多个方面共同发挥作用,在谣言出现时及时为大众普及相关科学知识,使谣言传播者及早的认清事实的真相,认识谣言的危害性,即加强正面信息对谣言传播者的影响力,减小谣言传播的影响范围,起到从本质上抑制谣言传播的作用。总的来说,在重大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时,权威组织或机构及时精准的辟谣才能够尽快的将谣言扼杀在摇篮中。

参考文献:

[1] 郭雷,许晓鸣.复杂网络[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115-140.

[2] 杨峰,段海新,李星.网络蠕虫扩散中蠕虫和良性蠕虫交互过程建模与分析[J].中国科学(E辑),2004,34 (8):841-856.

[3] 周翰逊,郭薇,王妍,等.混合的结构化良性蠕虫对抗蠕虫过程的建模与分析[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2,33 (2):376-379.

[4] Ahn Y Y,Jeong H,Masuda N,et al.Epidemic dynamics of two species of interacting particles on scale-free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06,74 (6):066113.

[5] Trpevski D,Tang W K S,Kocarev L.Model for rumor spreading over networks[J].Physical Review E,2010,81 (5):056102.

[6] 王筱莉,赵来军.社会网络中具有怀疑机制的谣言传播模型[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2,34 (5):424-428.

[7] Xia L L,Jiang G P,Song Y R,et al.Modeling and analyzi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network rumors and authoritative information [J].Entropy,2015,17 (1):471-482.

[8] Nekovee M,Moreno Y,Bianconi G,et al.Theory of rumour spreading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07,374 (1):457-470.

[9] Xia L L,Jiang G P,Song B,et al.Rumor spreading model considering hesitating mechanism in complex social networks [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5(437):295-303.

[10] Zhao Z J,Liu Y M,Wang K X.An analysis of rumor propagation based on propagation force[J].Physica A:Statistical Mechanics and its Applications,2016(443):263-271.

[11] 胜强.网络谣言对受众再传播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J].情报杂志,2014,33 (5):153-156.

[12] 强韶华,吴鹏.谣言信息传播过程中网民个体行为仿真研究[J].情报科学,2015,33 (11):124-130.

[13] 沈超,朱庆华,朱恒民.网络谣言话题传播与网民行为协同演进研究[J].情报科学,2016,34 (5):118-124.

[14] 赖胜强,唐雪梅.信息情绪性对网络谣言传播的影响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 (1):116-121.

[15] 王靖元,张鹏,刘立文,等.网络谣言传播效能评价研究[J].情报杂志,2016,35 (1):105-109.

[16] 汪小帆,李翔,陈关荣.复杂网络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95-97.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5

笔者结合“抢盐事件”的谣言传播,从技术上、道德上、法律上进行分析,探讨如何阻止网络谣言的传播,打击恶意散布谣言者,以期达到对网络谣言有效的规避与消解。

一、从“抢盐”说起

日本地震后福岛核电厂反应堆泄漏,引起社会上传言不断,碘盐可以防核辐射的传言引发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北京等一些地方出现抢购碘盐现象。“今天你买盐了吗?”一夜之间,盐已经成为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关键词,甚至并成为联系亲情、友情的最好礼物。

3月18日,《青年时报》发表文章:从不屑到抢购,风潮怎样掀起?该文“还原”事件,说“浙江抢盐之风或以绍兴为始发地”,其根据是“绍兴E网”一板块“绍兴杂谈”上3月16日的一则帖子:“据说昨晚的《师爷说新闻》中有提到,核辐射来了,那么海水也要被辐射咯?那海边的盐场也要受影响了,不过这是不可能的,这么大的海洋咯,要污染也还早。所以一群钟爱看《师爷说新闻》的大妈大叔一大早就去抢盐了。”

消息一出,《师爷说新闻》节目名声大噪。紧接着,猫扑网刊文,分析“辐射盐”的谣言为何发源自绍兴;凤凰网和凤凰台也跟着作了报道——媒体还原抢盐风潮,浙江绍兴最早。笔者打开百度,输入“抢盐”两个字,就自动弹出“抢盐 绍兴”的组合。在“抢盐 绍兴”的条目下,共有近2万个搜索结果。同时还出现了“绍兴师爷盐”、“绍兴师爷说新闻”等相关搜索名称。那几天,有多少报纸、电视台、网站转载了此消息,笔者无从查找,但此消息惊动了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国内多家权威媒体与绍兴市政府联系,要求采访主要领导,给绍兴的工作造成很大被动。

事实上,笔者作为《师爷说新闻》的责任编辑最清楚,从3月11 日日本地震到3月16日的节目中,《师爷说新闻》只字未提盐和地震的事情。

经调查,该帖子是绍兴E网论坛中一位叫“爱慧不悔”的网友发的,“爱慧不悔”表示,他的帖子是16号下午4点多在看了网友“芝士”的一条跟帖之后发上去的,并非原创。而网友“芝士”则表示,她是16号下午在街上听说这件事,回来后发到论坛上的,“芝士”本人并没有看过当天的《师爷说新闻》节目。对这样不负责任地把未经证实的消息发到论坛上,她表示很后悔,并来到了《师爷说新闻》栏目表示了歉意。

绍兴警方对此二人编造、散布谣言,中伤媒体的行为未做出任何处罚,其理由是,该帖子并非故意造谣,无非是听信他人之言,未加核实而误传,并且针对的客体是媒体,而非直接造谣。笔者认为,不管是故意造谣还是误传,主观故意不同,客观结果却是相同的,造成了市民的恐慌,而且引用“师爷”这个媒体代表之言,听来更具有客观性、可信性,因此危害极大。

倒是上海和杭州处罚了两起网络谣言案件:上海市警方3月18日查获两名在网上散布“日本核辐射空气到达上海”谣言的不法人员吴某、殷某,并依法作出行政处罚;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西湖分局作出处罚决定,依法给予在网上散布“日本核电站爆炸污染山东海域”谣言的杭州网民陈某行政拘留10天,并处罚款500元人民币。

二、谣言及网络谣言的特点

大家都玩过传话一类的游戏,一句话从开头传到最后,往往会变得极为离谱。许多综艺节目也设计过传话或者传动作的游戏。谣言,就是在特定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种话语变异,是被广泛传播的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它具备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谣言是没有事实根据的、编造的信息,或是被无限夸大了的信息;二是谣言是被传播、扩散的信息,未被传播的信息不能称为谣言;三是谣言往往具有很高的“传播价值”:奇特、怪异、反常、耸人听闻,或者是公众感兴趣的人物、事件、事情,因而能轻而易举地扩散;四是谣言总是以小道消息面目出现,很少通过正式渠道传播,有时完全与正式渠道传播的相反或相异;五是谣言具有攻击性,它总要攻击或伤害特定的对象,小到个人,大到企业、部门,甚至政府、政党、国家;六是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常常被“修改”,不断产生变异,形成不同“版本”;七是谣言常常是被众人“创作”、传递的,真正的源头不易找到,有时虽发现了源头,却仅是源头之一,或是无意间偶然形成的源头,而真正的谣言制造者则躲在一边偷着乐;八是谣言在传播过程中常常挟带了传递者个人的情绪、愿望、希冀、褒贬等等,它实际上是夹裹着民众情绪的一种表达——这也是一些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传递谣言的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谣言在网络上的传播成为一大社会景观,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 谣言就像插上了翅膀,其传播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成为引发社会振荡、危害公共安全的因素。

网络谣言的产生和发展比起一般谣言来,又有一些特别之处。网络谣言由于网络传播迅捷、广泛的特点,因而从形成期到高潮期的时间大大缩短。往往在一夜之间,甚至几小时之内,就可以形成声势浩大、跨越国界的谣言。如果说一般的谣言是在疾走、在飞奔的话,那网络谣言就称得上是以超音速翱翔了。

网络的虚拟性和进入的匿名性,使得网络空间成为冒险家的乐园。在现行的网络运行环境下,每一个网络行动者,都是这一虚拟空间的“国王”。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行使自己的权力,造成惊天动地的巨大响声,以便炒作自己、推销自己。近年来的网络谣言也呈现出快速性、隐蔽性、知识性、炒作性、宣泄性等新特点。

三、网络谣言的成因

首先从客观方面而言,网络谣言的形成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针对网络谣言事件,权威信息缺失、滞后或者模糊

相关部门沿袭惯性思维,习惯于封锁消息,企图“捂盖子”,导致官方信息渠道不畅。“大道”不畅,就给小道消息留出了“空间”。 在这次“抢盐”风潮中,《师爷说新闻》栏目3月16日中午一得到消息后,马上就派记者分别到超市和盐务局采访,既反映群众盲目抢盐的混乱景象,也请盐务局人员出面澄清事实,更用仓库里堆积如山的盐的镜头,向市民说明没有必要抢盐,计划当天播出该报道。但傍晚接到通知,禁止一切“盐”的报道,致使我们的报道不得不临时撤换,直到第二天才被允许播出,整整耽误了一天时间,丧失了披露正规消息、阻止谣言传播的大好时机。

此外,一些传统媒体往往被迫以“报喜不报忧”或“少报忧”的方式进行信息处理,极大地损害了传统媒体在重大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中的公信力。由于目前大众媒体和受众处于磨合期,受众既依赖媒体又质疑媒体。一方面大众媒体正竭力摆脱宣传角色,向以受众为中心的信息舆论平台角色迈进。而在受众心目中仍然存有传统主流媒体根深蒂固的 “宣传与控制逻辑”。在这个逻辑里,受众往往认为大众媒体上的好消息不一定是真的,坏消息一定是真的。

(二)网络把关人的责任缺失

在传统媒体中,由于信息有着严格的选择和监控,谣言信息很难通过正规途径进行传播。而网络作为开放的网状传播系统,传播主体多元,传播路径丰富,往往缺少像传统媒体一样的“把关人”,信息可以相对自由随意地进行流动。网络媒体往往过分追求时效性而忽略了真实性。缺乏采访权和网络编辑的素质低下也助长了网络假新闻的频发。而各大网站在转载时省却了核实环节,使得假新闻成为了网络谣言的信息源头。 (三)媒体的转载使网络谣言找到了“靠山”

在网络谣言的传播期,大众媒体的介入往往体现在网络媒体的大规模转载和传统媒体的跟进报道,这在娱乐性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谣言的制造者是少数,而其危害性在于多数人的“信”和“传”,而且在“传”的过程中又添枝加叶地“造”。一旦进入了大众传播的渠道,网络谣言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媒体的转载提高了网络谣言的曝光率,很多不使用网络的人也因为传统媒体的转载或引用而接收到谣言。当网络谣言被媒体转载时,就和媒体本身的公信力有了联系。在很多时候,网民只注意到媒体上了这则新闻,而不会去看信息来源是哪里;在其再度传播时,也会用“XX网”、“XX报纸”作为信息来源。知名媒体的介入,使得谣言具有了连带的可信度。

四、网络谣言的治理与对策研究

当谣言和网络结合起来形成网络谣言,其舆论影响力和社会危害性大大增强。如果处理不当,容易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健康的舆论氛围。针对网络谣言的特点及产生原因,笔者认为对于网络谣言的治理应该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增强社会透明度

谣言本身并不可怕,任何谣言都止于公开。要想控制谣言“走遍天下”,真相必须传播得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

权威部门的说法不能只是简单的辟谣,而应有详尽的数据和资料。受日本核辐射影响的一系列事件中,我们的政府部门考虑得更加全面,并不是单纯地说“不受核辐射影响”、“海水未受污染”等,而是列出环保部门的每日监测数据,加上一些卫生和水产等专家的详尽解释,让老百姓彻底消除疑虑,及时粉碎谣言。

针对谣言,权威部门不应只是“灭火者”,信息公开机制要贯穿于平时,而不只是针对突发事件,这样才能培养起各级部门的权威,取得公众的长期信任。

(二)加强网络监控管理,完善网络谣言预警机制

网络空间的自由也不是无限度的。网络不应该成为各种虚假信息的天堂。针对网络谣言,各级管理部门应该予以足够重视,加强监控力度,建立有效的网络谣言等负面信息预警机制。针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反应,及时处理,发挥网站在网络谣言管理中的作用。

传统媒体在面对网络上的信息时,要充分发挥信息过滤的职能,将网络谣言拒于大众传播平台之外。网络媒体也要提高社会责任感,对没有信息来源的信息批判性地审视,以免在机械的复制、粘贴中沦为信息垃圾场。

值得欣慰的是,很多人已经意识到网络在谣言传播中的负面作用,开始在网络上做文章,以期切断谣言的网络传播路径。2010年下半年,新浪微博就开始启动辟谣工作。同年11月份成立了辟谣小组,挑选有经验的编辑专职参与。他们不但自己核实信息真实性,还开放私信,提供举报邮箱,让网友举报,然后再通过查证媒体、电话连线、网络源头搜索、实地探访这些方式来核实信息,一般都要查到百分之百的证据才能确认。

(三)建立网络违法违规处罚体系,及时打击不法行为

我国《刑法》第105条第2款、第181条、第221条、第291条,分别对以造谣等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编造并且传播影响证券交易的虚假信息、捏造并散布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的虚伪事实、编造恐怖信息等等行为做出有罪规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信息产业部2005年9月25日联合的《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管理规定》要求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中不得含有“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内容;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对于“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祖国统一”的行为,将依照刑法的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这些年,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技术在不断升级。然而,作为新闻传播平台,同时也是犯罪场所和犯罪手段的互联网所面临的法律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目前世界各国都没有专门的《网络法》。我国的网络监管法律规范散布于民法、行政法、刑法等不同的法律中,一般都由传统法律加上网络专门法规、规章组成,不成体系,而且规定过于原则,缺乏可操作性。执行部门要么重叠,要么不明确,责任分散。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的,针对网络管理的法律体系迫在眉睫。这对于打击恶意制造、传播网络谣言,破坏社会稳定的不法分子,能够做到有法可依,违法必究,从源头上有效地遏制恶意网络谣言的产生。

可喜的是,杭州市和徐州市等地分别于2009年公布实施了《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对散布谣言,鼓动公众恶意评论、公开他人隐私,或通过暗示等方式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的;公然侮辱他人或者诽谤他人的行为做出具体的规定。其中《杭州市计算机信息网络安全保护管理条例》规定:凡违反上述规定的,个人最高可处5000元以下的罚款;单位和个人情节严重的,比如网吧,将给予6个月以内停业整顿、停机联网的处罚。

(四)呼吁推行网络实名制

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不能再用虚拟世界这个概念来虚构世界了。很多以正规消息的方式去虚假消息的,这时候可能就越过底线了。这个时候全社会都应该去思考互联网的边界在哪里,我们每一个人在互联网上微博也好,消息也好,博客也好,我们的界限在哪里?笔者认为,网民在自由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当然也有义务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稳定,因此非常有必要全面推行网络实名制。实行网络实名制的目的并不是限制人说真话,而是限制人不负责任地乱说话。从技术层面来说,网络实名制应该是前台匿名,后台实名。网民作为读者,也就是在网上获取信息时不需要实名;作为作者,也就是在网上上传信息时则需要实名注册。

(五)提高网民媒介素养,疏导社会公众负面情绪

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网络谣言的扩散往往与一些网民以感性的姿态,对谣言缺少理性思考的跟风紧密相关。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提高网民针对网络信息的思考判断能力,对于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另外,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网络谣言体现的种种社会负面情绪,对于群众的不满情绪应及时疏导。对于公众意见比较大的问题和领域,应切实纠正自身工作的不足,努力提高工作效果,从源头上疏导、消除公众负面情绪,进而削弱网络谣言传播和危害社会稳定的社会基础。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6

【关键词】网络谣言;传播渠道;治理

一、相关背景

网络是一个自由、开放、平等的平台,在当今信息社会中,网络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成为了谣言滋生的温床、传播的重要渠道,越来越多的谣言通过网络传播,流传速度快,影响范围广,且不易监管治理,已经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特别是腾讯QQ、微博、人人网等大学生钟爱的网络社交平台,通过提供日志、保存相册、音乐视频分享等功能搭建了一个功能丰富高效的交流互动平台,极大地提高了用户之间的交流效率,降低了交流成本。但是以网络社交平台为媒介的网络谣言传播事件也屡见不鲜。近日,一条“倒输银行卡密码可报警”的信息在微博、QQ群里广为流传,但银联表示从未与公安部门有过类似的合作。这一网络谣传教市民倒输密码,反而容易将银行卡密码透露给不法分子。此类例子还有很多,更有一些涉及政治等敏感话题,这些话题在微博、人人网很容易引发热议。

大学生对于互联网的使用频率大大高于其他任何一个社会群体,而且对了解国家时政怀有高涨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但是由于种种客观与主观因素,对很多政治问题的实情缺乏真实的了解。另一方面,大学生是一个年轻的群体,社会阅历较少,可塑性强,极易盲从,意气行事。在这两个因素的促成下,网络谣言在大学校园内容易滋生蔓延。大学生作为网络的主力军,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如何削弱大学生在网络传播中的作用,提高大学生谣言的辨别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二、网络信息传播研究现状

在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方面,国内外很多学者先后提出了很多信息传播模式,以及更为具体的网络信息传播模式。

(1)Harold Lasswell(1948)提出了著名的“5W”传播模式,即谁(Who)说什么(Says What)通过什么渠道(In Which Channel)对谁(To whom)取得什么效果(With what effects),最早以建立模式的方法对人类社会的传播活动进行了分析。

(2)Shannon,Weaver(1949)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描述电子通信过程的Shannon-Weaver模式,之后,他们又在原有模式加入了反馈系统并引申其含义以解释一般的人类传播过程。该模式显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五个功能环节,引入了噪音的概念,表明传播过程内外的各种因素会影响传播效果,而信源、媒介、信宿是噪音形成的三个主要环节。

(3)Stanley Milgram(1967)创立了六度分割理论,即任何两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6个,最多通过6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按照六度分隔理论,每个个体的社交圈都不断放大,最后成为一个大型网络。这是社会性网络(Social Networking)的早期理解。在该模式下,人们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通过低门槛的参与方式,使用户能够简单方便地贡献内容,又通过订阅机制帮助个人运营社会网络,有效形成了诱发网络效应的机制。

(4)郭海霞(2000)细致的研究了社交网络中的信息传播问题, 就其传播方式、传播行为、传播路径和传播特点进行研究与探讨,同时以新浪微博为例, 在分析大量实例的基础上, 提出关于社交网络开放平台中信息传播的几种主要模型及特点。

(5)在网络信息传播对大学生道德培养的影响的方面,儒林(2011)进行了一系列探析,他通过随机抽取两个年级的300名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得到了以下调查结果。网络信息传播在给大学生带来积极因素的同时,也正在冲击着大学生的诚信意识、道德意识、责任意识。这表明人们已经开始关注网络信息对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负面影响。

本文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通过调查和研究,得出了自己关于网络谣言成因及如何治理的观点和建议。

三、网络谣言的成因

(1)网络信息传播具有多渠道性和迅速性。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匿名性,以及网络使用的方便和快捷,使网络谣言可以接触到更多受众,三人成虎,因此更容易被人们认为是事实。而在网络谣言的传播中,公众媒体的介入往往加强了谣言的可信度并加速了谣言的传播。制造谣言的人少,但传播谣言的人多,而网络谣言最大的危害性就在于多数人的相信和传播,而且在传播的过程中又添枝加叶地制造。一旦进入了得到了人们的信任,网络谣言就获得了强大的生命力。媒体的转载提高了网络谣言的曝光率,很多不使用网络的人也接收到谣言。

(2)信息不公开导致谣言产生和传播。谣言止于信息公开,是很多传播学者和危机管理学者的共识。谣言的流行和传播有很多原因,公众的心理状态、社会环境、政治环境因素等对谣言的流行都负有责任。人们在接触各类信息的时候,通过自己判断对信息进行分析。如果信息渠道封闭、信息交流不通畅,人们出于对信息缺乏的不安,就会相信谣言,相互流传以获得相应的心理安慰。

(3)部分人有目的地编造谣言。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因素,使得一部分人有意的在网络上编造并散播谣言,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中伤对手或制造混乱。通过网络散步谣言成本低廉,效果明显,传播迅速,覆盖范围广泛。造谣者出于功利性目的制造谣言并进行传播。

(4)出于不满情绪进行造谣中伤。由于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使得部分民众对社会或富人产生不满,作为相对弱势的一方,没有能力反抗,就采取造谣的方式发泄不满,以赢得舆论的支持。

四、网络谣言的治理

(1)加强政府工作透明度,及时、充分公开信息。控制谣言的流传,最有效果的做法就是公开真相,使真相传播得更加迅速。政府部门应该及时、迅速公开权威信息,消除人们的疑虑和恐慌。同时,权威部门的说法也不应局限于简单的辟谣,而应有充分的资料和数据支持,加强可信度。并且,政府不应只是在出现谣言之后才出面解释,而应该在平时就加大工作的透明度,及时、真实的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情况,取得民众的信任,加强政府公信力,得不到公众信任的谣言自然也就不会传播了。

(2)加强网络的技术监管和法制监管,完善相关管理条例和法律法规。网络为社会提供便利和服务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消极负面的影响。正是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自由性催生了网络谣言的产生和传播,所以,加强相关的技术和法制监管,一旦产生谣言能迅速的定位到谣言的制造者和传播者,并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罚,就能很好的遏制谣言的产生。

(3)利用权威机构和媒体进行教育,提高公众对谣言的辨别能力。谣言止于智者。网络谣言的传播与公众的辨别能力成反比。人们之所以相信谣言,一方面是因为不了解真相,另一方面则和其自身素质和受教育程度有关。美国传播学家蒂奇诺曾提出“知沟”理论,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社会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面对的信息越多,两者之间的差距也就越明显。因此,对公众进行教育,加强理性分析,从根本上提高人口素质,对抑制谣言能起到一定的作用。治理网络谣言的传播,最根本的还是要从网民入手。加强网民的自身素质和辨别能力,提高网民的思考判断能力,可以很好的遏制网络谣言的传播。

(4)推行网络实名制。网络最大的特点是虚拟性和匿名性,但随着互联网与现实生活的结合程度越来越高,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却引起了越来越多的问题。有的网民以为这样就可以说话不负责任,因而任意的制造谣言或传播谣言,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或是单纯的发泄不满。但网民在自由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也有义务尊重他人和维护社会稳定,网络实名制并不是不让人说话,而是让网民对自己说的话负责。所以,推行网络实名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

参考文献:

[1].田智辉.新媒体传播——基于用户制作内容的研究[M].第一版.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2].袁毅.基于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式探微[J].图书馆论坛.Dec.2009.Vol.29.No.6

[3].谢新洲.网络传播理论实践[M].北京大学出版社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7

关键词:网络谣言;发生逻辑;治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69(2014)01-0076-04

一、网络谣言的概念界定

2013年8月以来,随着公安部集中打击网络有组织制造传播谣言等违法犯罪专项行动的开展,若干网络名人相继落网,网络谣言的议题再次进入公众视野。谣言是最古老的传播媒介,也是网络社会中异化的传播现象。Knapp 认为,谣言是一个参照当前时事、旨在使人相信的命题,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传播[1]。奥尔波特等提出,故事主题的重要性和事实的模糊性是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2]。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者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3]。可见,谣言的界定一般包含语境、内容和功能。我们认为,谣言是在模糊或不确定的情境中产生并正在流传但未经证实的话语,网络谣言则是在互联网空间生成、并传播的谣言。网络谣言影响社会稳定,损害国家形象与公民权益,亵渎网民的热情和正义感。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网络谣言有其独特的发生逻辑。本文提出了我国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分析框架和网络谣言的治理对策。

二、网络谣言发生逻辑的分析框架

(一)社会变迁中的网络谣言:社会转型、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崛起

当代中国正在进行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变迁带来的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深层背景。社会转型、风险社会与网络社会崛起是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变迁因素。

剧烈的社会转型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深厚的土壤。社会剧烈变革时期往往是谣言容易产生的年代。在社会转型中,社会结构的分化整合、社会运行机制的转轨、社会利益的重新调整和社会观念的变化都在加速进行,并由此产生带有转型时期特点的新问题。社会转型同时是一个迈向现代化的进程。现代化是社会、经济、政治体制向现代类型变迁的过程。现代化需要社会所有主要领域产生持续变迁这一事实,意味着它必须因接踵而至的社会问题、各群体间的分裂和冲突以及抗拒、抵制变迁的运动,而包含诸种解体和脱节的过程[4]。正如亨廷顿所认为的,现代性产生稳定,现代化却引起不稳定[5]。

风险社会中社会生活的不确定性、科技发展的副作用和一些地方政府的某些不作为也为谣言产生提供了生成环境。我国正进入风险社会理论家贝克、吉登斯等所称的风险社会。贝克将风险界定为系统地处理现代化自身引致的危险和不安全感的方式[6]。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复杂的社会生活本身就意味着系统风险的增加,而社会转型无疑为社会风险增添了新的因素。

网络社会崛起伴随的各种信息良莠不齐、泥沙俱下等现象成为网络谣言产生的温床。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91亿,手机网民规模为4.64亿,微博网民规模为3.31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4.1%。网络社会与现实社会是相互嵌入的,网络社会反作用于现实社会,促进现实社会形成新的特点。作为注意力经济的网络经济,它催生的网络营销行为具有隐蔽性、渗透性强等特征,并通过制造话题、策划网络事件诋毁竞争对手或制造有影响力的话题催生“网络水军”、“网络推手”[7]。

(二)国家治理体制变革中的网络谣言:政治参与、信息透明与政府公信力

变革之中的国家治理体制为谣言的产生提供了机会结构。在斯特拉森等人看来,谣言是与政治威胁、社会骚乱和权力变迁相联系的[8]。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因素主要是政治参与、信息透明与政府公信力的不足。

谣言与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有很大关系。在特定情况下,谣言本身就是一种非制度化政治参与的表达形式。社会转型期的利益多元化与现有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的矛盾致使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而网络参与扮演了制度化政治参与不足的补充性角色。互联网激活的政治参与动力显现出网络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吸引大量利益诉求无序涌入网络空间。网络谣言表面上是网民的非理性参与,实质上是非制度化参与,它在某种程度上弥补和替代现实中制度化参与渠道的不足[9]。

谣言一般是在信息缺乏的情况下发生的。一些地方政府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甚至通过“删、堵、捂、拖”来遏制网络声音,结果造成更多更大的网络谣言。在我国现有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条件下,只有信息公开范围进一步明确和扩大,才能遏制网络谣言的扩大。

谣言的产生和扩散经常显示出民众对官方渠道消息甚至是对政府本身的不信任。在社会转型期,各种非理性政府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行政能力,损害了政府权威,导致有些地方政府公信力流失。部分媒体和专家学者也在与地方政府的“共谋”中失去公信力。在此种情形下,网络传播所具有的去中心化、即时互动、匿名和缺乏过滤机制等特性为谣言的产生和扩散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文化心理变化中的网络谣言:情感动员、信息传播与社会抗争

谣言是对社会失衡或社会不安状况的一种反应。对网络谣言产生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主要是情感动员、信息传播与社会抗争。

谣言不是在鼓动人的理智,而是在鼓动人的情感。互联网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情感交流与情感共鸣的场域。中国网络文化的活跃在很大程度上正是因为网络空间充满了激情的表达[10]。网民的情感决定了他们对焦点事件的解读方式,直接影响公共话语建构和网民的社会认同。社会转型和现代化导致的社会分化带来了普遍的相对剥夺感和挫折感,导致刺激性网络信息犹如导火索一般,不管事实如何都能迅速引爆网络舆情。这些情感动员导致网络参与者认知发生偏差、激发负面情绪、形成单向度价值判断以及群体性思维,成为网络谣言倍增器和加速器。

作为传播平台的网络空间强化、改变了大众传播规律,为谣言的滋生提供了通道。网络平台削弱了传统的“把关人”作用,特别是一些商业网站对信息真伪不经考证就进行。网络舆论对议程设置的作用越来越明显,网民可以通过互动将他们认为重要的问题变为公众议程的一部分。大众参与议程设置分化并分享传统媒体话语权也使话语权碎片化、泡沫化。意见领袖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中心节点。意见领袖凭借其知名度、网络位置和传播技巧,通过信息转发、分享、评论、引导等形式在极短时间内制造强大网络舆论风暴。这在网络论坛红人和微博平台的“大V”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没有弄清事实真相或谋求私利的意见领袖往往沦为网络“大谣”。

谣言也是一种底层社会抗争的表现形式。信息是硬权力和软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11]。这意味着,互联网是争夺、维护和强化权力的一个重要场域。国家权力在推动社会转型过程中发挥了主导性作用,维护社会稳定成为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指标。长期的压力型体制和刚性维稳使各种负面问题长期积累,导致地方政府一些作为遭到持续的社会抗争。网络谣言成为弱者反抗的权力。“谣言将弱者作为武器,造势、解释、用势,为草根赢得舆论的同情,同时,通过行动动员、野闻直播和在线参与等方式,谣言在一定程度上催化、阐释且重构了。”[12]

综上所述,社会变迁、国家治理体制变革和社会文化心理变化,可以构成社会转型期我国网络谣言发生机理的一种分析框架。但是,这一分析框架并未涵盖所有可能触发网络谣言的机制,仅是包含了重要层面和重要因素。这三个层面中的每一个层面都是一个网络谣言的触发机制,每个层面所包含的若干因素的组合也可能触发网络谣言。

三、网络谣言的治理策略

(一)网络立法与处理社会矛盾并重

第一,要加强立法治理谣言。通过立法,明确界定网络谣言的标准和主体,明晰网络谣言制造者和传播者的法律责任,完善互联网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美国、英国、韩国等加大了立法惩防网络谣言力度并取得显著效果,为我国提供了借鉴。201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强网络信息保护的决定》为治理网络谣言提供了法律基础。

第二,要明确网络造谣、传谣行为的定罪量刑标准。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寻衅滋事、敲诈勒索、非法经营等犯罪的标准,厘清了网络言论的法律边界,保障了公民的言论自由和监督权,为依法打击网络谣言提供了更加明确的法律依据。

第三,要为网络行为立规矩、划底线。2013年8月15日,中国互联网大会发出倡议,倡议全国互联网从业人员、网络名人和广大网民都应坚守“七条底线”。这标志着我国网络管理方式实现由“堵”到“疏”的转变,为遏制网络谣言开辟了新路径。

第四,要妥善处理社会矛盾。网络谣言传播于网络空间但根源于现实社会,涉权、涉腐、涉公等领域是网络谣言的高发地带。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最大限度消除网络谣言产生的现实土壤。

(二)行政监管与信息公开并重

第一,要把涉及网络社会管理的通信管理、新闻出版、公安等多个部门资源整合起来,形成统一、权威、协调、高效的网络谣言管理机制。

第二,要积极引导网络舆论。发挥主流新闻媒体和重点新闻网站的权威引导作用;基于公共利益和民生热点进行话题设计,有效为网络舆论设置议程;建立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员队伍,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增强评论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对可能成为谣言的虚假信息加以重点筛选,及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积极总结推广网络谣言事件处置的成功经验。

第三,要推进信息公开。让政府信息公开制度有效运转起来,使信息公开的速度大于谣言传播的速度,形成政府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防范网络谣言的制度壁垒。扩大信息公开范围,将党务信息、司法信息纳入信息公开范围,增加权力运行的透明度,减少网络谣言的制造空间。提高信息公开质量,确保信息公开的真实性、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增强信息的公信力,压缩谣言的生存空间。创新官员政绩评估制度,将信息公开状况纳入政绩考核指标,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监督的持续性和有效性。完善政府网站建设,建立健全网络发言人制度,探寻政府治理与网民政治参与良性互动的路径。

(三)行业自律与公众监督并重

第一,要推进互联网行业自律。互联网经营者要树立法律意识,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公约,配合行政主管部门依法打击利用网络传播谣言的行为;制作和传播合法、真实、健康的网络内容;加强对论坛、微博等互动栏目的管理,斩断网络谣言传播链条;建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管机制;加强对网站内容的甄别和处理,对明显的网络谣言及时主动删除;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履行政府有关互联网真实身份认证的提醒责任。

第二,要充分发挥公众监督作用。2004年以来,我国先后成立了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站、12321网络不良与垃圾信息举报受理中心等公众举报受理机构。这为保障公众举报网上违法信息和行为权利、发挥公众监督网络谣言作用提供了便利。

(四)网民理性与技术保障并重

第一,要提高网民的信息素养和科学素养。要对网民进行网络法律观念和素质普及教育,提高网民的法律意识、文明意识、安全意识,指导网民以良好的心态、理性的思维、合法的方式从事网络活动,增强信息素养,抵制网络谣言。同时,要提高网民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方法认识新鲜事物和突发事件,不信网络谣言。

第二,要为治理谣言提供技术保障。要大力推进网络信息技术创新,开发网络舆情监控系统、有害信息过滤技术、谣言识别追踪技术等。要完善网络谣言预防、应对和消解机制,对网络谣言的内容正本清源,对网络谣言的者和传播者予以公布和处置。网络实名制是净化网络环境、保障网络安全、保护域名持有者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要根据网络社会发展实际逐步推行。

参考文献:

[1] Knapp R.A Psychology of Rumor[J].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44,(1):22-37.

[2] [美]奥尔波特.谣言心理学[M].刘水平,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17.

[3] [法]卡普费雷.谣言[M].郑若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15.

[4] [以]S.N.艾森斯塔德.现代化:抗拒与变迁[M].张旅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23.

[5] [美]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杨玉生,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41.

[6] [德]贝克.风险社会[M].何闻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4:19.

[7] 王子文,马静.网络舆情中的"网络推手"问题研究[J].政治学研究,2011,(2):52-56.

[8] [美]斯特拉森,斯图瓦德.人类学的四个讲座――谣言・想象・身体・历史[M].梁永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99.

[9] 郭小安.网络谣言的政治诱因:理论整合与中国经验[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3):120-124.

[10] 杨国斌.悲情与戏谑:网络事件中的情感动员[G]//邱林川,陈韬文.新媒体事件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60.

[11] [美]基欧含,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263.

网络谣言的传播机制篇8

关键词 传播 媒介 网络谣言

abstract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internet rumors from the riew of communication and through the internet rumor's cognition and the concerned explanation, the paper aims to find way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 wordscommunication media network rumor

谣言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谣言是指没有事实根据的传闻、捏造的消息。一般认为,谣言在战争、社会变更、自然灾害如地震、疫情等公共突发事件出现时会大量产生,它可以因这些事发突然、事态重大的社会事件而产生巨大的影响力,甚至是扰乱正常的社会秩序,因而受到社会、新闻界乃至于政府的关注。

一、网络谣言——现代社会突发公共事件的晴雨表

随着网络社会发展的进程,新媒介(互联网、手机)赋予了公众在信息传递上的开放性和个性化的传播特点,“无从证实的新闻、流言、诽谤、假情报、天花乱坠的诺言,因特网的用户有能力在几分钟内传播上万条错误信息,并在同一过程中不断增加一些虚构的情节。wWw.133229.COm”①网络谣言传播的随意性、交互性及其引发的社会问题,亦使各方备受关注,虽然我国各级政府、传媒、团体机构等组织对谣言从性质分析、制度规避、预警监控等各个层面都加以关注和重视,但谣言、小道消息甚至是虚假言论仍然在社会突发事件中大行其道。如仅2008年我国发生的贵州瓮安事件、四川柑橘等事件,从事件发生之初的谣言盛行到事件结束的谣言平息,诸多公共事件里可以说是谣言在扮演着公众解读事件始终的晴雨表的角色。

二、网络谣言的传播学意义解读

1、网络谣言:人际传播中的未知新闻信息。传播学上看,一般认为谣言代表的是有一定涵义的信息,它赋予与现实有关的某人或某事一些新的因素。在这一点上,谣言与传言不同,因为传言只与过去的某桩事实有关;谣言所流传的内容是一种正在发生、流传的信息,而这种信息往往还伴随着最为理想的证明:“我的一个朋友亲眼看见一个患者从医院的救护车上跳出来逃走了。”谣言是通过朋友、同事或亲戚传到我们身边的,而且他们往往并非都是他们所叙述事件中的直接见证人,他们的朋友才是目击者。

信息有两个来源:一个是大众传播媒介;另一个是人际传播。然而,在很多情况下,人陵传播的信息往往却走在其他传播媒介的前面。对于公众来说,信息与谣言之间的分界线并非是客观的,并不是正在流传的消息的性质或传播媒介的性质(报刊或人际传播)使我们断定,这一个属于信息的范畴,而那一个则是谣言的。信息和谣言的分水岭是主观性质的,它是我们相信与否的产物,当一个人相信他的一个朋友或认识的人所带来的消息,他就认为这不是谣言,这个信息就得以继续流传下去;当他有所怀疑时,他就认为这同一个消息是谣言。②

从起源上看,其实新闻也和谣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首先,谣言是一个临时的新闻,早期的新闻信或早期的报纸中,许多新闻就来自小道消息或来自谣言,即使到目前为止,谣言仍然是新闻的一个来源,或被作为新闻背景加以传播。其次有的学者还认为(如卡普费雷),在形态和信任机制上,流言和新闻本质上并不存在截然的界限,比如说在奥森·威尔斯的广播剧《世界大战》造成的“火星人入侵地球”事件的恐怖中,通过正式传播渠道用新闻播报的方式播出虚构故事就被许多人无条件地当成了新闻事实。

2、网络谣言:组织传播中小道消息的集散地。所谓小道消息,又称“传言”、“传闻”,是指所传内容的事实根据模糊而又没有得到官方的确认和公开,是通过非组织的连锁性传播道路在民间所流传的一种信息以及对这种信息的议论,它既不同于正常渠道中所传播的新闻,又不全等于谣言。③小道消息和谣言有很大的相似性,是因为它们都是一种没有得到确切来源、而在人们中间流传的消息。小道消息接近事实的程度要更近一些,但就传播范围来看,小道消息的范围要窄,小道消息一般是在亲戚、朋友、同事等小群体间相互传播;而谣言除了在这些范围内传播,更多的还会借助现代媒介在公众、社会等大的范围内进行传播。

关于谣言的群体心理特征,法国研究者弗·勒莫作了如下概括:“谣言并不是一种人为的现象,它的根子是人们感到自己缺了点什么,它又以模棱两可的感觉在扩展延伸,它存在的基础是使人希望对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或是对隐约感到的威胁的一种反应。”④显然,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公众解决疑难问题的不得已形式。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越来越多的公众在运用网络传播信息,借助网络来作为联络和沟通感情的一种方式;有的是为了表现自己的关系广,消息渠道多,一群人在一起,说出了这个消息,可能马上成为受人注目的中心,自己能充当一个群体讨论的“舆论领袖”;还有的人或团体组织,则是怀有一定目的,故意夸大、传播谣言,制造紧张气氛,从中获取某种利益,这些人往往就不仅是在传播流言,而且是在制造谣言。

3、网络谣言:网络传播的舆论力。现代社会中,虽然每天都从众多媒介中获得大量新闻及知识,但人类仍然要依赖语言获得消息,交换意见,以解决日常生活问题。因此,无数轻微事件的消息则可来自街头巷尾、酒吧茶馆等,这类消息用现代眼光来看,大多属于流言或琐谈,但在每日从事各种行为反射之际,仍有极大影响力量,甚至可以形成舆论基础。⑤

通常人们认为,舆论是公众的意见和看法,是社会全体人员或大多数成员的共同信念,也是信息沟通后的一种共鸣。谣言要在社会上流传,就要在不同的团体、企业、社会等各种形式的组织中传播,在信息流动过程中,无论哪个社区,哪个群体,对于某一问题总是有着一致的意见。无论一个人属于什么生活圈,但他们都有明确的生活目的,有共同的意识、利益目标等,当谣言在传播时,如果触及这些社会群体的意识利益,那么社会舆论必将产生。三鹿奶粉事件中,6月份事件就有消费者投诉,8月份湖北则已出现肾结石的病例,⑥但三鹿集团和其所处地方政府对事件及信息的隐瞒,导致了舆论的愤怒,那么作为舆论的先行——网络谣言亦如着附温床的细菌般滋生。

谣言是以传播信息为主,而舆论不仅传播信息,更主要的是表达大众的态度,通过舆论,可以看出造成舆论的众人的知识水平、道德水平、兴趣、需要和期望等。在小群体社会中,谣言作为“闲话”受人喜爱,人们在紧张劳动之余,往往把流言——闲谈作为生活的佐料议论不休。人们在这种议论中相互迷惑耳目,很快转为一种荒诞的意见。意见可以用事实来暗示,许多社会事件的表达方式都有倾向性,大力传递一种消息或极力封锁一种信息,反映不同的思想倾向,这种传递一旦成为多数人的共同行为,就形成舆论氛围。⑦

美国社会学家t·布塔尼认为:流言是一群人在议论中产生的临时新闻,它起源于重要的事情而公众又缺乏充分的信息,于是需要用集体的智慧对之寻求并做出解释。⑧由此看来,谣言既是一种传播方式,又是一种传播媒介。一方面谣言几乎是新闻前的新闻,它引起了群体心理互动,在某一事件发生的开始,每个人都想尽可能去理解“现实”,构筑他们自己独有的真实,于是有了各种各样的解释,这种解释往往是流言内容的变形,恰恰印证了公众对新状况、新环境群体性再适应的心理趋向;另一方面,作为传播媒介的谣言,其传播的内容信息尽管是变形的和扭曲的,但并不存在核实谣言内容的动力,因为“有人说”本来就等于没人说。很多谣言并不要求公众采取行动,而且很有可能谣言本身就是人们内心所希望听到的消息。当事的公众也许多少是无意识的,但是研究者可以依据谣言的内容和传布情况,较为准确的把握舆论。鉴于此,应当把网络谣言视为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表达意见或情绪倾向的一种公众表现,或者是公众解读社会公共事件的“晴雨表”。

三、网络谣言的规避与消解

谣言无所不在、无时不在,谣言传递被扭曲或子虚乌有的信息,报纸和后来的无线电广播的问世以及后来互联网、手机短信的急剧发展都未能使谣言烟消云散,反而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谣言的流传。尽管有了大众传播媒介,人们仍然继续以人际传播的方式获取一部分信息,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只不过使谣言的发展更加专业化而已。

近些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呼吁和讨论下,对于网络谣言的规避与控制有两方面的共识:一方面是信息通过媒介公开、及时地传递给公众,建立和完善社会预警等各方面的机制,确保信息的畅通;另一方面通过有关部门制定法规,规范公众在网络乱发信息、传播谣言等行为,或者是建立、健全完善网络法规,通过法规约束加大对网络传播的规范管理力度。但通过对网络谣言深层次的认知与解读,上述两方面共识作为网络谣言大行其道时可作为有效措施,并不一定能在公共事件发生后控制、消除谣言中真正发挥效用。

如上所述,网络谣言是公众应付社会生活的一种应急状态,是在特殊的社会状况下公众表达意见或情绪倾向的表现。美国学者福山在《信任》中认为一个社会的社会信任程度如何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历史传统,也就是说,社会信任这种资本是人类长期互动过程的产物。⑨那么笔者认为,我们的社会各方已在增加社会信息传播的透明度上达成共识,因此增加公众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安全感和相互间的信任感,更好的铲除谣言滋生的心理土壤,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防患于未然,才能达到和实现对网络谣言的有效规避与消解。

概而言之,自谣言的传播历史开始以来,我们还未能找到一条根除或杜绝其传播的有效途径,但我们可以消除谣言得以产生的“市场”,阻止它在社会上扩散与传播,将其负面影响减小到最小程度。谣言在一定的条件下有某种积极意义,但是更多的情况下还是消极的,如不加以及时控制,很容易转化或诱发更多的传言,甚至谣言,破坏社会机制、干扰正常的社会生活秩序,给社会带来不稳定或造成极大的危害,因此对于网络谣言,我们的政府、社会、公众等还需要采取积极的态度,这种积极的态度当然是需要建立在对网络谣言的正确认知与解读上,通过正确的社会认知去完成对网络谣言的消解。

注释

1 胡泳,范海燕:《网络为王》,海南出版社,1997年,第38页。

2 [法]卡普费雷著,郑若麟,边芹译:《谣言》,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6页。

3 江万秀,雷才明等:《谣言透视》,群众出版社,1991年,第10页。

4 陈力丹:《舆论学》,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年,第102-103页。

5 周毅:《传播文化的革命》,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年,第9页。

6 《三鹿应主动站出来承担第一责任》,2008年09月13日,《武汉晚报》。

7 张隆栋:《大众传播学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192-214页。

8 王政挺:《传播:文化与理解》,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315-321页。

上一篇:新民主主义的经济政策范文 下一篇:防震减灾的预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