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3-10-27 16:58:59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1

论文摘要:网络是一门新兴的计算机技术,它给校园体育文化传播带来了巨大影响,使教师学生都改变了观念,教师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也改变了体育课堂,使体育知识传播的方式发生了改变,推动了校园群体活动的开展。

1前言

随着当今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技术和局域网技术的发展成熟,出现光纤及高速网络技术,多媒体,智能网络,逐渐发展为以internet为代表的互联网。互联网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人们足不出户,借助网络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时事情况、风土人情、交通旅游、天气资讯、体育赛事等等,所需要了解的信息都可以了解,人们的生活已逐渐离不开网络。体育作为一种文化存在,它既可以满足人的生理健康需求,又可以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同时也是一种社会文化需要;既是一种健身娱乐的方式、方法,又是一种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影响。世界范围内高水平竞技体育所产生的广泛社会影响就说明了这一点。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认知程度也在逐步提高,体育文化也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借助网络向学生传播体育文化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途径。

2.校园体育文化的内容

2. 1校园体育文化的概念

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学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体育文化氛围。是人们在教学和科研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即学校的师生员工在体育教学、健身运动、运动竞赛、体育设施建设等活动中形成和拥有的所有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及体育观念和体育意识。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体育文化活动为王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这种特定的文仕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校园体育文化是一种有着深刻内涵和丰富外延的独特的文化现象,校园体育文化和校园德育、智育、美育文化等一起构成了校园文化群,它又与竞技运动文化、群众体育文化一起组成了广义的体育文化群。

2. 2校园体育文化的特点

校园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形态之一,具有强烈的个性,它来源于社会大文化,以社会文化为其背景,滋生于社会而又不同于社会文化的一种特殊文化,因而它又具有自己的特殊功能。校园体育文化的灵魂与核心就是校园精神,而校园精神是深层次的群体意识,又是群体的向心力与凝聚力,是校园群体共同的价值认同、价值取向、心理特征、行为方式。有人把学术文化比作校园精神文化之首,而把体育文化看作是校园精神文化之躯。因此,体育文化作为校园精神建设的一种途径和形态构成了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网络对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影响

3. 1网络更新了体育教师的思想观念

网络教学是一种开放的教学方式。它给体育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促使帐育老师不断努力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学习并运用网络教学技术。并且它使体育教师的主体地位发生了改变,它丰富了教学的形式,使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同时网络教学的发展要求体育教师更新思想,需要体育教师将眼光放远,认真学习网络体育教学技术、制作网络体育教学课件,真正去网络中寻找自己所需要的体育教学素材与资料,加强与他人的交流与合作。

网络教学使得体育教师调控课堂教学的能力更强,在网络教学中,课前体育教师依照教学的内容与要求,自定体育学习的顺序、结构等,设计整个学习过程;课后体育教师可以即时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辅导,随时一对一,一对多的复习指导,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 2网络提高了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充分发挥了自主性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使学生的兴趣提高,热情高长。借助网络技术,将体育的的一些经典赛事和技术动作进行采集,通过电脑界面亲切,图文并茂,声像同步表现出,大大吸引了学生,使学生的学习态度也发生了改变。如在讲授太极拳技术动作教学时,可以很快的介绍其动作技术要求,结合动态的图形,使f生很快就了解技术动作运行方向,不断的重复观看技术动作,并进行模仿技术练习,很快的掌握动作,这些是体育教师课堂无法做到的,在网络中轻而易举就可以做到了。还有在进行篮球裁判法教学时,借助网络进行裁判规则讲评,了解基本的裁判规则后,结合激烈的现场篮球比赛,辅以及时的规则讲解,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讲解变得不再枯燥,发挥了体育运动的魅力,因而丰富了体育课堂教学,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体育的趣味。

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网络体育教学最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老师组织体育课堂教学,课堂上以学生活动为主,学生可以通过网络了解锻炼的方式和方法,自己独自进行练习,老师在学生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进行指导,使课堂教学变成以自我学习为主。例如在学期开始的时候,可以通过网络了解本学期的体育的授课计划、体育考核项目、以及体育各项考核的标准,考核时间和每次课的任务,学生就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个人的学习计划,有步骤的实施,并加强课后练习。这样学生的体育锻炼就变得有计划、有目标,从而能够很好的完成体育课程学习任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3. 3网络促进体育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利用网络进行体育教学,首先使体育知识传授方式发生了改变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教学,首先教师要根据体育教学内容及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等确定正确的体育教学目标。其次,进行适当的教学设计。再根据需要取材,完成一个内容丰富多样的体育网页。其中需充分考虑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学习环境。例如体育课程设置,首先要让学生了解体育教学的整体课程计划,其次是学年计划和学期计划,然后根据学校学生的特点制定教学目标、考核项目和考核标准。接下来体育教师根据教学班级的特点,制定课时教学计划和目标,体育教师依靠课前设计,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指导学生学习体育知识要点,引导学生科学的进行体育锻炼,从而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

其次体育知识学习方式发生了改变。传统体育教学中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的体育知识传授。网络体育教学中,面对学生的是计算机和丰富的网络世界。其中体育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学习过程中,学生登陆体育教师的体育网页学习知识,可以在网络中寻找相关体育知识资料、在网上就学习的问题和同学相互交流。例如在进行排球战术教学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逐一学习多种情况下的进攻和防守战术,学生可以自己动手设计战术、在网络中通过动漫或flas日形式进行演练,体会自己设计战术的合理性,带着极大的兴趣通过尝试动手动脑通过实战演练去解决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很大提高,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如果学生对体育的一些技术动作一时不能理解,可以看提示,看示范分析,也可以呼叫老师请求个别帮助。总之通过网络体育学习的灵活性得到了加强。使体育教学变为体力与脑力并重,同时整个网络体育教学过程中很少有老师强加的成份,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高层次体育自主学习。

3. 4网络推动了群体活动的开展

群体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文化是不完整的,离开了群体活动,校园体育活动就失去了凝聚力,就失去了它吸引人的魅力,所以开展好群体活动,是一个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随着科技的发展,如何利用网络开展好群体活动成为了学校体育部门研究工作之一。

群体活动开展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宣传和动员,而网络是一种最好的宣传工具。目前学生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络,大多数的信息都来源于网络,群体活动的宣传公布于网络中,学生可以了解,校园体育活动开展的情况,可以在第一时间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另外校园体育群体活动直接参与者毕竟是少数,观众和支持者才是主体。目前有些学校就利用现代科技,对学校的重大体育群体活动,进行现场转播或采集图像资料通过网络使学生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群体或动开展的情况,动员更多的学生参与到体育群体活动中来。例如每年一次的大型校运动会,通过网络使学生了解各项比赛比赛进行的情况,从而决定自己支持的对象,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群体活动的热情,有利于推广校园体育文化的开展。

4.充分利用网络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传播

4. 1建立专题性体育网页,增强师生之间的合作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体育知识是有限,再加上学生身体素质的差异,学习效果未必理想。制作优秀的体育新闻网页、体育学习网页、体育宣传专题网页,在校园网上,让学生通过访问校园网,在线学习体育知识,在学习和自我锻炼的过程中,可以将自己的体会于网络中,进行共享。这样通过学习、网上探究、师生之间的协作精神加强了,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4. 2建立名师bbs论坛,增强师生之间的情意

根据学生的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安排体育教师坐客bbs论坛,与学生进行交流、探讨。例如可以讨论如下主题:“你喜欢上什么样的体育运动项目”,“与老师共评球赛”,“你是怎样看待你的健康”等。通过讨论,学生会把自己的想法呈现给体育老师和同学们,体育老师会对学生的观点做评述并提出合理的建议供学生借鉴。这样就促进了师生之间的了解,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达到共同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的目的。

4. 3创建体育教师个人网站,适应学生发展、加强师生合作关系

学生需要学习的东西很多,远非学校课堂教育所能包揽,体育教师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为体育教育教学工作服务,同时也要积极参与体育网络资源的建设,运用网络技术贡献自己的体育教育教学经验和成果,使之成为网络资源的一部分,与广大同行交流和分享,供众多学生选择学习和提高。创建个人网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教师可以利用个人网站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内容重组,不仅可以使学生进行继续网络复习,而且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适合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因材施教。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2

关键词:网络文化乱象;意识形态;主流价值观

一、网络文化乱象的内涵解释

1.网络文化的界定

对于网络文化的界定,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第一,从技术角度进行界定,强调由技术变革所形成的文化传播方式上对传统文化范式的革命;第二,从文化的特性切入,强调网络内容构成的文化属性,以此出发,认为网络文化的特征主要在于存在方式的虚拟性、主体关系的平等性、内容的丰富性和多元性、占有的共享性和组织的无中心性等方面。应该说,网络文化是文化外在形式(网络技术)、文化内在形式和文化内容的综合统一体。单纯强调其中的某个方面都是不妥当的。同时,随着网络文化研究的深入,研究的重心必然会从其外在形式特征逐渐转向于内在形式特征和文化内容上面来。因此,对于网络文化的界定就应该侧重从文化的角度进行,才能更好地阐释其真正的文化内涵,才能更好地发挥网络文化的社会整合功能。由此,可以作如下界定:网络文化是以网络技术为支撑的基于信息传递所衍生的所有的文化活动及其内涵的文化观念和文化活动形式的综合体。

2.网络文化乱象及其分类

网络文化乱象,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所衍生出来的一种文化的迷失,其界定标准比较模糊,但是,我们可以从意识形态角度进行界定:文化与一个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网络中经常出现抨击国家、影响民族团结的言论,更有西方势力抱着分裂中华民族的不轨企图对网络言论进行控制,使国民被消极、错误的言论所引导。因此,笔者认为,网络文化乱象就是有悖国家主流价值观,破坏民族团结的言论、影音、文学、游戏等。

网络文化乱象有很多表现形式,笔者做了以下梳理,将其分为四类:狂欢式的网络语言,浅泛化的网络文学,媚俗化的网络影音,暴力性的网络游戏。首先,近年来的网络语言出现了较大的失范,主要表现为传统汉字语法的偏离和网络语言表达的失范,这些表现为错别字,脏字在网络中的铺天盖地,无形之中拉低了国民的文化素质,更是对青少年造成了错误的引导示范。其次,随着网络的盛行,文学的载体不再是单一的纸张,网络电子设备也成了其生存的依附品,然而,从创作角度看,单纯为了追求点击率而出现的平面化的文学创作,给文学的世界造成了混乱,从受众看,快餐式的文学阅读,既浪费了读者的阅读时间,给读者以糟粕的文化输入,更有甚者,可能会通过网络文学肆意宣扬反动言论,造成国民的文化迷失。再次,媚俗的网络影音主要表现为全息表达的视听盛宴,利益至上的商业植入,娱乐至死的经典解构,这些都是网络影音乱象的表现形式。最后,暴力性的网络游戏会使人们迷恋网络虚拟世界的暴力,导致现实与虚拟世界的混乱,甚至沉醉于网络世界无法自拔。

二、网络文化乱象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

尽管我们不可否认网络文化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对现代文化的吸收与再造,但是,其负面影响依然是不可忽视的。笔者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消极影响:

1.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但是,网络文化中出现的对西方个人自由的肆意宣扬有大部分是对集体利益的忽视甚至践踏,公民的价值取向出现异化,重私利,轻公利,重个人,轻集体的思想观念逐渐侵蚀了中华民族“以集体利益为重”的中华传统美德,也倾轧了当前中国所宣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次,虚拟的网络世界缺乏完备的约束机制,网络公民的道德自我约束意识、守法意识都被虚拟世界所消解,转而将网络世界当作宣泄现实压力的排气口,打破了网络环境的和谐。

2.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

网络世界是一个虚拟的、多元的环境,监管机制还处于发展阶段,形形的信息、文化都可以涌入,其中大量文化“垃圾”不能被及时拦截,优秀传统文化被当作糟粕来调侃、丢弃的现象屡见不鲜,中国深厚的历史厚度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消解中被削弱。

3.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解构

我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西方势力总是试图将资本主义的种子播撒在中国的热土上,进而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中国意识形态安全更深层次的问题是自主发展能力的问题。意识形态的自主性表现为在自信、自觉基础上的对国家生活方式和发展道路的自我认同,它又表现为自我发展能力,是一种既能借鉴外来文化,又能反思自身,提升自身而又不是去自身的能力。具有高度自主性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出软实力,抵御西方的文化霸权,才能成为中国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不断发展的思想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文宏.网络文化多棱镜――奇异的赛博空间[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

[2]金民卿,王佳菲,梁孝.矛盾与出路:网络时代的文化价值观[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3

[论文摘要]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对和谐社会带来了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在分析网络信息传播特点的基础上,探讨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金华建设的关系,揭示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造成的负面影响,并分析其产生根源,提出行之有效的对策。

1.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

网络信息传播是网络信息资源不断丰富的情形下。以人类对信息传播的需要为牵引力,以网络信息传播技术为推动力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下产生的。它是人类基于以多媒体、网络、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互联网进行的各种信息传递、交流和利用活动。具体来讲,网络信息传播主要有以下特点:

1.1传播模式复性。网络信息传播模式是多种传播模式的复合体,它拓宽了信息传播的广‘度和深度,打破了以往各种信息传播模式之间的界限。网络信息传播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信息传播,点对面、面对点的信息传播,又可以是面对面的信息传播

1.2传播途径多样性.网络信息传播的途径有很多,它们为信息传播提供了基础平台:既有网络人际传播途径,如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网络电话等方式,也有网络组织传播途径,包括网上论坛、网络聊天室等方式,还有网络大众传播途径,包括网站、博客等方式。

1.3传播内容丰富性。网络信息传播作为电子传播的一种手段,部分解决了信息形态单一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不仅可以传递大量文字信息而且可以传递音频信息、视频信号等多媒体信息,信息传播形态呈现多样性特点。WWw.133229.coM

1.4传播速度即时性。网络作为信息传播媒介,具有信息简单、信息传播迅速的特点。网络信息的排版制作过程相对简单,这无疑加快了信息提供速度,从源头确保了信息传播的即时性网络信息可以实时刷新,不受出版周期、播出时段限制.可提供最新动态信息。

2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金华的关系

随着互联网和web2.0的蓬勃发展,全民上网正向全民织网转化。据cnnic(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第24次互联网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6月30日,我国网民规模达3.38亿,居世界第一,互联网普及率稳步提升。网络信息传播实现了人类采用数宁化方式实现信息的传递、交流和共享,人类社会正在形成一个与现实社会相对应的网络社会。可以说,网络虚拟社会已经真正成为具有社会连带意义的实在社会。

和谐社会是一个社会系统,网络信息传播是和谐社会这个复杂系统不可缺少的人类信息传播活动,网络信息传播与和谐社会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推动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然而,网络信息传播导致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层面上的整体性转型与重构时代,从而形成了网络社会与传统社会这一当今社会及其重要的矛盾。因此,研究和谐社会理论,不能不考虑网络计会的和谐。目前和谐金华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主要从经济、人文环境、文化、公平和民主、诚信友爱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考虑,并没有在和谐金华建设中认真考虑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和谐社会与和谐金华建设的关系。这就要求在和谐金华建设过程巾,加强网络信息传播、网络和谐社会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巾的巨大作用。

3.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影响及对策

3.1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然而,网络是柄双刃剑,在为人类提供开放自由的信息传播环境的同时,随之而来的各种消极影响也在妨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总的来说,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金华建设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网络媒体良莠不齐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法律对网络媒体的信息传播者并没有严格的限制。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可以往互联网上自由地发表言论。目前,具有官方性质的传播主体,包括各级政府网站及政府领导下的媒体网站,如金华热线、金华新闻网等,在和谐金华的网络信息传播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然而,一些非官方性质的传播主体,包括企业、组织和个人,他们的网站存存管理混乱、把关不严的问题,其网络资源常被一些反动势力所利用。

(2)网络信息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社会的负面影响多种多样,主要包括网络犯罪的泛滥和青少年网络成瘾的问题。网络信息传播正使网络犯罪朝着发案多、危害大、范同广的方向发展,给社会安定造成了极大的威胁;网络成瘾会造成人们逃避现实、抑郁,产生犯罪倾向性格,阻碍人们的正常社会交往,容易使人们精神崩溃或者盲从网络,抵触正常价值观,成为社会的不稳定群体。

(3)网络信息传播对政治的负面影响

以网络论坛bbs为代表的交互性网站,,主往是一些突发时间的网络舆情爆发点.容易扭曲民意,会对网络真实反应民意造成困难;网络对关键决策者个人影响的风险e1益加大,领导者与部分网友的交流很可能会导致其获取片面的感性认识,网为网络上鲜活的交流对领导者个人情绪的影响力是巨大的,负面的、虚假的信息容易影响领导者作出科学正确的决策:

(4)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运行的负面影响包括干扰经济秩序和经济犯罪等。网络信息传播对经济运行秩序的影响越来越大,典型的包括商业虚假信息的传播等,另外网络睹博也成为利用网络进行干扰正常经济秩序的一类活动;犯罪分子对网络财务的垂涎已经引起了各国政府的注意,盗取网络银行信息进而占有资金是最为典型的网络经济犯罪

(5)网络信息传播对文化的影响

网络信息传播对文化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种盗版作品的风行和网络伦理的背叛。由于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殊性,网络上存在着大量的盗版行为,侵权盗版产品已经覆盖到音乐、书籍、软件、电影、电视和网络游戏等诸多领域;网络伦理出现了诸多问题,如伪造电子邮件信息、偷窃资金或智力成果等,这些网络伦理问题的解决从根本上影响着社会高尚文化的建设。

3.2网络信息传播在和谐金华建设巾产生负面影响的根源网络信息传播对和谐社会建设的负面影响是明显和广泛的-其产生根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网络信息立法工作滞后:

截至日前,我国颁行的网络法规共有数十部:但总体上看,已有立法的调整范围只覆盖了网络信息传播的部分领域,相关立法条文还不够贴切。我国的网络信息传播立法,在网络新闻来源问题、网络有害信息的责任认定问题及可操作性等立法质量上尚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2)网络信息管理不够规范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有效的网络信息管理体系.相关部门所开展的种种专项整治工作只是起到一定时间内的缓解作用,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外.网络信息管理的安全意识也不高。

(3)网络媒体自律程度不高

网络是多种观点表达和互动的平台,但由于网络本身的虚拟性、无障碍性和网民的非真实性所产生的极大包容,也就必然出现了某种良莠不齐、真伪难辨的复杂现象。网络媒体杂音不断,使人们开始觉得网络上轰轰烈烈的民意真假难辨。一些网民宁可相信网络上的要因,也不相信政府的声音。

3.3消除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发展对策

为了有效地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的管理,最大程度地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就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1)优化网络发展政策

制定和完善网络发展政策,提高对网络发展及其应用带来的社会影响的认识,指导网络的健康发展与应用。首先,要加大投入。尽管目前我国已经有了一批涉及网络问题的研究机构,但整体科研力量不够强大,国家应利用税收政策、金融杠杆等引导和鼓励产业力量进行网络问题研究。其次,制定更有效的人才政策。我国信息安全人才的缺口很大,国家不但应鼓励社会信息安全的成长,还要从学校方面着手,确定急需人才的培养计划。

(2)建立和完善网络管理法律法规

应对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需要建立和完善网络信息的法律法规,加强对网络行为的法制化管理。首先,要建立一部网络基本法目前,我国仍然缺少一部基本法来统领网络行为的规范。其次,要尽快构建完善的网络法律体系框架。对于传统法律没有规定的网络行为,应尽快制定新的或专门法律予以规制。尤其要重视我国信息安全的法规体系建设,尽快制定电子商务出版法、信息安全法、电子信息知识产权保护法等法律,维护信息安全。

(3)完善网络信息传播管理制度体系

加强对网络信息传播行为的规范管理,是降低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必要措施之一。应建立反应迅速、适度合理的信息审查制度,对不良信息的传播进行快速反应、及时处理,防患于未然。应该继续扩大负责对互联网监控的网络警察编制,发展网络警察队伍,对抗泛滥成灾的电脑病毒、打击网络犯罪、组织有害信息的传播等。

(4)加强网络安全与管理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

互联网是高技术的产物。网络信息传播负面影响的产生背后有着很高的技术特征。为了有效地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必须提高控制技术水平。如快速发展防火墙软件、过滤程序、不良信息控制程序、计算机反病毒产品等高技术。

(5)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网络自律意识

消除网络信息传播的负面影响,不仅要从技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着手,还需依靠网民的网络道德自律意识。首先,加强对网络传播从业人员的教育,从源头杜绝各种不良信息流向互联网;其次,加强青少年的自我保护意识,做到自觉抵制垃圾信息,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最后,要使网民形成信息行为守范心里,使网络交流空间呈现某种秩序,使网上积极健康的内容成为主流。

4.总结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4

如今各个学校之间的竞争,逐步演变成了校园文化软实力之间的竞争。当前与教育有关的理论、实践研究非常丰富,但是针对校园文化传播方面的研究并不成熟。传播对于文化的发展十分重要,校园文化也只有在有效的传播过程当中,才能够被广大师生广泛吸纳。

二、互联网对于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互联网对文化传播的影响日益加深。网络成为了人们学习生活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在校园中,互联网已然成为校园文化传播当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对其产生了深刻影响。其中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也不免有消极负面的影响。第一,创新校园文化传播形式。校园文化分享、传播方式的落后及其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造成学校丰富多彩的文化难以得到有效的传播,而且传统、古板的文化传播形式对校园文化的传播效果不尽如人意。互联网为我们展现了通俗易懂、有趣、有吸引力的文化传播形式。为了更充分地发挥校园文化的积极作用,学校应该及时对校园文化建设及传播的形式进行改革。通过运用新颖、有吸引力的方式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以此来影响、引导、教育学生,发挥正能量[1]。第二,拓宽校园文化传播范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各种网络设备在学生和教职工群体中的普及,互联网逐渐步成为学生和教职工进行交流、共享信息的重要途径,学生与教职工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各种形式和媒介来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文化资源。不仅如此,各种网络传播媒介在社会大众中的广泛普及,同样使得校园文化真正意义上走出校园,扩大了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这些都表明,互联网在拓宽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信息量大且更新速度很快,无论是所用的措辞还是信息的真实性都值得商榷。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和各种谣言遍布,导致学生有些时候无所适从,这严重影响了校园文化的正常传播。除此之外,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传播者所要传递的文化资源,有些网民早已从网上获取知悉,甚至所获得的信息比传播者还丰富,其对学生和教职工的吸引力在一定程度上会有所降低。

三、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传播不良影响的对策

互联网的发展对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有利也有弊,在今后的校园文化建设、传播过程中,应该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与此同时不断采取有效措施,将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传播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第一,改革校园文化传播方式。从古至今,传播范围广泛的文化都是通俗易懂、易于接受的。所以,要让先进的校园文化通过生动活泼而且客观真实的语言形式进行传播,这样使得传播的内容可以集娱乐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避免枯燥、刻板和说教式的传播分享。要坚持以人为本,注意考虑受众的心理感受。除了改变传播者的传播态度和方式以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新时代的网络工具进行校园文化的传播。这些新兴的传播形式可以包括:共享二维码、移动互联网、WAP站点、智能手机软件等[2]。从而实现各种校园文化随时查阅、随身携带、随时传播的校园文化传播共享模式,以进一步提高校园文化资源在学生综合素养培育中的重要作用,提高校园文化的传播共享效率,提升校园文化传播的活力。第二,树立正确的传播观。学校教职工作为与学生接触最密切的校园文化直接传播人员,只有其树立了正确的传播观,才能够把握住正确的舆论方向,更好地传播倡导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帮助学生自觉抵制有着不良倾向的校园文化资源传播,这样能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舆论环境,进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想。而与此同时,学生又是面对社会大众的传播人员,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将校园文化传播给社会人员,拓宽校园文化的传播范围,增加校园文化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力。所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传播观也是十分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传递正能量,传播优秀的校园文化,使其对整个社会产生正面的影响。第三,增强对网络媒介的控制力。网络发展迅速,不能任由其肆意生长,必须加以正确的引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此我们应该加强对青少年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进行积极引导,治理网络堵不如疏,如何正确合理地利用互联网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处于校园中的学生还没有明确的是非观念以及明确的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是非观能够让学生对于互联网信息有一个正确的判断,建立自己辨别信息看待事情的一套标准。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加强网络信息监管,尽力打击互联网相关不端行为,以此来掌握传播校园先进文化的主动权[3]。增强对互联网的控制力,还需要大力传播校园先进文化,尽力发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吸引学生和教职工学习、吸纳和传播先进的校园文化。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时代产生了互联网,从此校园文化被赋予了新的使命,创建和传播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已然成为学校提升综合实力的重要方向和目标。如何积极使用网络手段对校园文化的传播起到正面的作用,给校园文化传播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只有通过正确分析对待互联网技术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在正确的引导下加以利用,才是信息时代校园文化传播的应对策略。

作者:王洪军 单位:徐州机电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杜丽娟.浅谈互联网对校园文化的影响及对策[J].福建电脑,2010(11).

[2]杨旸宇东.互联网对校园文化传播的影响与对策探析[J].创业人才与教育,2016(13).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5

口碑网已获得阿里巴巴的投资,标志着互联网领域的口碑传播开始得到规模性的商业利用。口碑类网站由此也蓬勃兴起,如以提供各类美容美发产品的网友评价平台、旨在打造国内第一女性消费互动社区的“闺蜜网”等。同时,卓越亚马逊、当当网、拍拍网、淘宝网、易趣网等大型专业购物网站也都专设商品评论留言功能或论坛专区。口碑类网站的兴起,以及口碑评价在网络领域的日益被重视和影响力的提升也标志着Web2.0环境下互联网社会化程度的突飞猛进。

网络口碑的影响力

口碑相传即口头传递信息,特指推荐产品,也指由人与人之间一般的交流产生的信息,而不是通过大众媒体(广告、出版物、传统营销)传递的。口碑相传通常被认为是一种口头沟通,随着网络的发展,网络对话例如博客,论坛,电子邮件,即时通信等开始成为了口碑相传的新沟通方式。而网络口碑指公司或消费者(合称网民)通过论坛、博客和视频分享等网络渠道和其他网民共同分享的关于公司、产品或服务的文字及各类多媒体信息。这些讨论相应的传播效力会影响到这个品牌、产品、及服务的信誉度,也就是网络口碑,从而也会在某些方面对其生意造成一定的影响。

当前对网络口碑的研究更多地倾向于其商业价值的重视和挖掘,但网络口碑传播的日益发达所蕴含的价值更是不容忽视。网络口碑是互联网环境下虚拟人际传播的重要形式,其内容即网民对于某事物的评价信息在互联网环境中的流传。其主要存在形式包括网民评价留言信息、博客、论坛、专门口碑评价社区网站等。

网络口碑同样以群体中多数人的意见影响着其他人。网络从众原因有两条,一是“对信息源可靠性的考虑。当一个人没有自己的定见时就会有一种心理:如果信息来源于众人,那肯定是比较可靠的。二是怕受孤立。”显然,网络口碑的从众现象更多是出于第一种原因。

口碑传播特点

网络口碑是传统社会人际口头传播的互联网表现形式,其存在形式和内容特点与自然社会人际口碑传播基本一致。但是,网络口碑传播却具有传统社会口碑传播不可企及的影响力和影响范围。

影响范围广。自然社会中的口碑传播依赖于人与人的实际接触,是一种面对面的交流传播,且多数情况下,其影响的范围较小,信息传播的速度也受到人口流动的极大限制。而网络口碑传播借助于互联网高速传播的技术支持,突破了地域及人际关系网的限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口头传播一般是多发生在有直接社会关系的人之间,如亲友、同事、同学等――大大扩大了信息接收者的范围,从理论上讲,每一个上网的网民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接受者,这就比传统的口头传播具有了更广阔的传播范围。同时,一条信息的传播也完全不受地域和人员流动速度等因素的限制,信息一经上网,就会立即成为全球网民共享的内容,无论天涯海角,信息的到达均瞬间实现。因此,网络口碑的影响力往往以传统口碑影响力的几何倍值存在。

信息更加稳定。传统口碑以语言形式存在,不可保存,存在时间较短,大大限制了其传播效力的作用时间和强度。而网络口碑由于其以文字信息或图片信息,甚至音视频信息形式存在,可以被长期有效的保留,增强了信息的稳定性。同时,传统口头传播很多情况下以二次传播、三次传播,甚至N次传播的形式存在――即以从A到B,B到C,C到D……的形式存在――容易产生误传和变质,这对信息的“保真”产生很大威胁。而以文字信息存在的网络口碑传播,比口头语言具有更强的稳定性和客观性,传播过程中,一次传播的发生范围更广――即从A同时到达B、C、D……――信息更多以原始状态得到保存,信息的准确性较高。

信息辨别难度增加。由于网络传播的虚拟性,其匿名传播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对信息者的约束,信息者身份的不确定性使得网络信息中不乏虚假和不道德内容。作为网络信息传播的一种形式,网络口碑传播同样具有这样的弊端。因此,网络口碑很多时候成为虚假广告的帮凶,而竞争对手间的恶意攻击和不正当竞争,也往往利用网络口碑这种看似客观真实可信的形式予以实现。因此,网络口碑信息的真假鉴别要比传统口碑的难度更大,这是网络口碑的弊端所在。

网络社会化程度加深

Web1.0时代互联网已不再是媒体话语霸权的又一延伸地,而成为大众交流与沟通的工具。人的声音取代了媒体的声音,成为互联网环境中的主导,互联网本质属性得以体现。如果说在“1.0时代”,人们津津有味的体验着在网络环境中扮演一切想扮演的角色而不用承担任何对现实生活的影响的话,那么,Web2.0时代的网民则更多地回归本真,并力争让更多的人了解到真实的自己和自己的魅力,无论其目的是否功利。

正因如此,对于整个互联网来讲,个体真实社会生活内容的带入,无疑为其社会化创造了条件。有人说,一个完整的社会化网络,应该由三个部分组成:网络结构,社会化网络的骨架,也就是通过什么样的技术和手段来把独立节点联系在一起;内容,社会化网络的血肉,也就是每个节点能够为这个网络提供什么样的内容;通过网络处理内容的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重新组合和处理网络中各个独立节点的内容,好的方式将会产生量变到质变的结果。如果说这三个因素是从技术上强调社会化网络在信息整合与一体化方面的必要性的话,那么,网络口碑在互联网社会化进程中产生的作用则更多地体现在其造成网络环境中群体对个体约束力的增强,个体对群体的依赖程度的加深,甚至还有对个体真实社会生活的影响的扩大。

因此,网络口碑传播既是网络社会化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对互联网社会化进程产生着影响,而其影响至少应该是两方面的。一是促进了互联网自身的社会化进程,使其由web1.0时代可以完全脱离现实的纯虚拟的“扮家家”状态进入了理性的、秩序化的、制约与联系的社会状态。二是网络口碑传播的发展使得互联网不再是人们真实社会生活之外、完全独立的又一生活空间,不再只是人们娱乐的工具,而是进入了人们真实的社会生活,成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并影响和左右着人们的生活。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6

随着信息时代的崛起,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在不断增加,并开始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一步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特别是深入影响了处在文化前沿的大学生的思想和个性发展。本文从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网络文化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网络微环境三个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负面影响;因素分析

网络文化是以网络为传播途径,通过贴吧、论坛、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信息的和传播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相互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随着微博、微信的不断发展和更新,一些多元化、碎片化的信息逐渐渗透到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从大学生关注的“微话题”“微内容”现状来看,相比时事政治类、科技文化类,大学生更倾向于关注社会生活类、娱乐类、电影美食类、旅游购物类等微信息。大学生长期接触和传播多样化、碎片化、多元化的“微内容”,势必会对大学生心理产生重要的影响,诱发大学生的从众心理,引发大学生理想信念迷失,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判断,给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其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1网络文化传播背景下大学生思想的变化

1.1个体自我中心意识突出

大学生是一个易于接受新事物、新观念、新潮流的群体,对新生代网络文化产生极大的热情和兴趣。随着知识与观念更新节奏的加快,大学生原有的习惯思维受到网络文化传播中现实社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消极影响的因素分析袁晓凤(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重庆401331)会价值观的冲击,他们对生活的体验与社会上的成人有差异,其文化观念、兴趣爱好及思想、行为表现出现很大的变化,主要表现于追求时尚多元化、个性另类化、主题多样化的微内容,主动接触和传播大量多元化、多样化、碎片化的微信息。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成为不良微信息传播的始作俑者,主动加入与众不同的社会生活,保持一种非主流去中心化的人生态度。这种追求激进和进步的个体自我冲动意识,导致部分大学生在浩瀚的网络信息环境中,失去理智、失去自我的价值判断。

1.2个体自我表达欲望增强

随着微博、微信等微媒介的发展,人们在使用微博时,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添加好友关注,能及时了解对方的最新动态和思想状态,并对对方所的内容加以评论和转发,这种行为不仅能激发和鼓励大学生自我表达欲望和释放大学生话语权,而且使大学生在网络微环境中畅所欲言,彰显自我。在新媒体时代下,网络文化传播主体呈个体化,大学生以“微”字存在的微博、微信、微视频、微电影为主要传播载体,以原创文字、图片、视频、语音、符号、表情等方式倾诉个人的思想和情绪,在网络环境中与人交流、互动;针对某一事物,充分表达个人的立场和观点,使大学生自我表达欲望增强。

1.3个体自我倾诉需求提高

大学正是大学生处于自我发展和成长成才的关键时期,其心理素质和思想特点都处于尚未成熟阶段,当大学生独自面对个人生活与学习上的压力和挫折时,迫切需要找到释放压力的空间,找到倾诉烦恼的知心朋友。网络文化的出现和传播,迎合了大学生的心理需求,满足了大学生个体自我倾诉需求。大学生通过微博、微信等微媒介,选择关注与自己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同学、朋友、陌生人等人群来扩充自己的好友圈子,以达到舒缓个人压力和释放个人情绪的目的。正是这种个体自我倾诉需求的不断提高,使微博、微信中产生大量小我、情绪化、不真实的“微内容”,大学生长期依赖和接触这类消极信息,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将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2网络文化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

2.1载体性

欧阳友权在《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一书中谈到:“在口传时代,由于文化没有书面记载,没有文字,其文化载体主要依靠口头语言,在节日中、仪式中、劳动中,文化一般通过口耳相传被保存和延续下来;当文字被发明以后,大量文献和数字就被刻画在龟甲、竹简、布帛上,以书面的形式记载下来,形成了文字表达的文化形态;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文化存在形态又以书籍报刊的形式出现,人们通过书籍获得文化熏陶;同样,随着广播、电视媒介的出现,形成了一种音频式、图像化的文化形态。”[1]到21世纪,计算机、手机的出现和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存在的形态又出现新的特征,以微博、微信等微载体所呈现的微阅读、微小说等网络文化形态,具有明显的载体性,使网络文化传播更具便捷性。

2.2草根性

微博是一个能引起人们共鸣和信息传播及时、快速的具有强大互动性的网络传播载体,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关注和浏览微博中大大小小的事件,使每个个体都成为“自媒体”。正是微博的这种“低门槛”“交互性”,使其成为网络虚拟环境中最便捷、最快速、最及时的交流平台。由微博产生的“微表情”“微支付”“微整容”“微公益”,一个个以“微”命名的网络文化,以其简单性、开放性、大众性特征吸引社会中的每个个体去参与、去践行,使网络文化传播真正来自生活、来自人们内心的感受和心理诉求。因此,网络文化发自微民,它的创造者以平民百姓为主,网络文化表达具有明显的草根性。

2.3碎片性

微博、微信承载的微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娱乐等各行各业,导致各种信息泛滥、各种观念和价值观融合,使大量微信息呈碎片化、多样化。微电影以快制作,短周期为优势,拍摄内容包含爱情、励志、校园文化、历史古典等微主题;微视频以短时间拍摄和播放为特点,记录着社会生活中的点点滴滴[2]。可见,微博、微信展现的是人们的话语权;微电影、微视频以“微”的表现手法描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微”概念没有明确具体的定义和标准,人们不懂得“微”的内容必须是什么。网络的匿名性,微载体传播主体的个体化,使亿万微民在网络虚拟环境中着各种各样的微信息,造成大量微信息碎片化。

3网络微环境的因素

人类的繁衍生息、生存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现实社会环境中得以延续和传承。在古代,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曾提出:“性相近,习相远也。”强调环境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性。马克思指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3]马克思强调了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环境又在不断地受人的活动的影响与改变而更有利于人的发展。因此,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环境密切相关。所谓“网络微环境”,是指人们以网络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为主要传播媒介,相互进行社会实践活动而存在的虚拟网络空间。

3.1网络微环境中意见领袖影响突出

以微博为首的网络文化传播,深受网络微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在访问微博过程中,由于微博语言的简洁性和微博主体的个体差异性,微博用户被被动身份化。名人利用开微博方式来获得粉丝关注;教育界、商业界名人在微博中发表权威论断和话语提高个人知名度。大学生通过对方的身份或所扮演的角色来定义自身所关注的微内容。因此,身份也成为了一种文化象征。随着微博用户数量的急剧上升,作为个体的意见领袖对微博平台的议程设置影响明显。从微博关注度来看,如果某一条信息获得意见领袖们的支持,在大学生群体中,就能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意见领袖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控制微内容的发展方向和态势。

3.2网络微环境中微信息良莠不齐

作为新兴自媒体,微博、微信等微媒介不仅具有网络化特征,还具有微媒介“微”的特征,在网络微环境中占据一定的主导地位,成为网络文化传播的源泉。由于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微博、微信存在并发展于网络微环境中,它既为大学生提供一个交流和交际平台,促进了文化信息的交流与传播,同时,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微媒介传播主体的个体化,微博、微信和传播的大量微信息呈多元化和碎片化,使微博、微信中各种信息、新闻、报道更多关注地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事件,带有文化含义、审美意味的微内容占据极少板块,使网络微环境中大量微信息良莠不齐,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3.3网络微环境中微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夸大引导

微博、微信具有门槛低、传播快等特点,传播内容缺少把关人,信息者身份具有匿名性,使网络微环境中传播着大量虚假、鱼目混珠的有害信息,严重削弱了政府的公信力和社会主流核心价值观念。网民在传播众多社会新闻事件的同时,一些未经核实的社会或个人事件也被众多网民盲目转发并加以评论,导致大量不实的消息被他人利用、篡改、夸大引导,在短时间内形成强大的传播效应,使大学生在浏览和选择微信息时,不知如何去筛选有效信息,去识别信息的真假,尤其是网络微环境中网络微媒介传播的那些不良或不健康“微内容”,影响和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模糊了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念。

4总结

在当今的网络世界里,网络文化的表现形式呈现多样性,以其自身独特的传播特征,遍布于网络空间,其涉及领域广阔,改变了大学生的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研究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消极影响及其因素,有利于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大学生的发展需要,自觉在现实的网络文化传播影响环境中关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分析这一新兴社会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和前景,从而采取正确的态度和观念去应对和传播网络文化。

作者:袁晓凤 单位: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欧阳友权.网络传播与社会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陈伟明.“微”系列的特征和独特优势:以微片(微电影+微视频)为主进行介绍[J].大观周刊,2012(45).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7

关键词:网络文化;大学生;价值观

一、网络文化的特点

(一)传播主体个性化

网络文化的传播实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的交流。而人作为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人这个主体,那么就没有社会的发展了。微电影让个体都可以参与进来成为导演,微小说让个体发挥自己的创作才能,反映社会现实。微商让个体可以在合法的平台实现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大环境下,更多人接受并喜爱微文化,也更加重视自身价值的体现。

(二)传播内容多元化

网络文化是一种凝聚的力量,在不经意间改变人们的生活。它以速度快、信息新、传播广、受众大等特点深受群众喜爱。在传播的过程中,个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自由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使得微文化的内容呈现多元化的发展。

(三)传播方式交互性

网络文化是在科技的倡导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它的出现和以往信息传播是不一样的,它的传播使得网民不仅可以及时地受到最新消息,而且可以反馈给广大读者,及时表达自己的观点,实现了人与人之间迅速地沟通,这种方式地转化对个人而言,实现自己的价值,丰富自己的日常生活,对于社会而言,微文化加快了社会的转型,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二、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

当前我国处于改革的攻坚时期,价值观的多元化也在逐渐显现。在这个背景下,更要注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网络文化融合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特征。网络的开放性保证了网络文化的活力。过去的大学生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更所的采取“上请下达”的方式,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很窄。在网络平台上,师生平等、开放地获取信息,事实表明,简单的灌输教育以及不可能达到好的效果,甚至会引起大学生的不满,教学空间的开放必将引起一场教学的改革。

网络文化给大学生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即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积极的一面是网络文化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他们有独特的创新意识,在新时代的带领下,逐渐发挥着自己的特性;网络文化扩大了大学生的交往面,他们可以在网络中广泛交友,并且学习不同方面的知识和能力;网络文化还使得大学生的审美价值逐渐的与时俱进,把时尚和流行当做自己发展自身能力的代名词。网络文化给大学生还带来一些消极影响,西方价值观的不断渗透让大学生的思维混乱,政治意识也淡薄了;还有就是网络信息有不同的来源,各种声音对信息有不一样的评价,大学生容易在纷繁复杂的环境下迷失自我, 模糊其道德意识;最后就是大学生的人生价值逐渐现实化,追求现实性的利益,如果没有真正的利益,他们可能要相信现实性的新闻或消息等等,所以在新形势下,必须加强大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宣传,发挥好积极作用,并找到相应的对策去解决网络文化带来的消极影响,下面是一些对策:

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在面对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双重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面对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使微文化的积极作用发挥到最大,具体的措施从政府、学校、个人三方面入手:

(一)加强政府对网络文化的监管

政府要规范网络文化的环境,网络文化是一种文化精神产品,对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它又是一种商业产品,在发展时带有商业的色彩,有些网络文化的传播为了迎合公众的需要,增加经济利润,大力宣传文化垃圾,加剧了微文化的消极影响传播。为此,政府应该大力宣传红色文化,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建设,提升大众的文化鉴赏力,以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目标。各级的文化管理机构应该大力打击不良文化在互联网的传播,清除一些假恶丑的现象。政府还应该制定明确的奖惩制度,对于群众举报违法的行为给予奖励,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播,对于如实的违法行为应该给予相应的惩罚,还网络一个天朗气清的氛围。鼓励微文化积极面对国际竞争是政府要面对的又一重心。

(二)加强校园网络文化的建设

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理性思维,提高他们透过事物的现象接受事物本质的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要引导大学生多读经典数目,传达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实现好自己的责任。在现在复杂的网络大环境下,有理性的政治思维是非常难得的,所以大学生学会看透事物的本质,依靠正确的思维解决问题是当今时代大学生要具备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要结合网络文化的形式,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学习。学校的理论课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教学中在教学过程做到与时俱进,

把思想政治教育和微文化紧密结合在一起,吸进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即满足大学生对新技术的好奇心,又能使枯燥的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真正得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受到广大学子的喜爱。

(三)加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一方面应该树立崇高的人生观。大学生课程中要对学生人生观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生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要有坚强的意识,不被周围花花绿绿的环境所吸引,坚持正确的人生目标,迎难而上,不退缩。这样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实现自身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准确评价网络文化的影响。现在社会出现许多思潮受到自身利益的控制,大学生应该有适当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把自己融入到社会发展中,用正确的价值观对自身进行指导。做一个优秀的微文化的社会传播者、传播有正能量的内容、遵守网络规范和道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芝海.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3.

[2]徐志萍. 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陈渊. 网络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建构的影响析论[D].武汉理工大学,2007.

[4]张琳.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现状、特点及其引导[J]. 科技创业月刊,2006,(12):181-182.

[5]陈志勇.网络新媒体视域下以文化人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27-29+74.

[6]刘建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三种区分[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5,(02):70-73.

网络对文化传播的影响篇8

关键词 微博口碑 网络口碑 影响

一、引言

口碑传播是指顾客将自己对某种产品或服务的看法,通过顾客之间相互交流,传递给其他顾客的过程。[1]而所谓的网络口碑传播是指除了企业之外的个人或者机构通过博客、论坛等各种互联网传播渠道传递的有关品牌的各种观点或者其他和品牌有关的信息的即时或非即时地双向互动传播过程。[2]

在众多的网络口碑传播媒介中,微博作为一个新兴的媒介,正在以其方便快捷、简单易用以及超高的人气逐渐脱颖而出。微博的即时性、方便性、信息裂变传播等特点使其成为网络口碑传播的极佳平台。

本文依据近几年微博口碑领域的相关研究文献,对微博口碑的定义、相关研究指标以及微博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和品牌态度等产生的影响进行了梳理,从而为国内学者开展微博口碑的理论研究提供参考。

二、微博口碑的定义

微博,也称微型博客,是web2.0时代兴起的一种集成化、开放化的互联网社交服务。作为一种新兴的社会化媒体,微博具有便捷、新颖的功能。[3]它打通了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的界限,让用户通过手机、电脑等途径,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即时地向外界。

学者Thorsten Hennig-Thurau、FabianFeldhaus和Caroline Wiertz在2013年提出了“微博口碑”这个概念。而又有学者认为微博是网络口碑的表现形式之一,它真正的本质依然是网络口碑。[4]微博口碑也就是基于微博平台传播的网络口碑。网络口碑可以定义为消费者在网络上和传播一些关于企业、品牌、产品以及服务的非商业性的正面、中立或负面的评价。因此,微博口碑就可以定义为由消费者在微博上和传播关于企业、品牌、产品和服务的非商业性的正面、中立或负面的评价。[4]

三、研究指标

微博口碑影响的研究指标是指口碑中存在的变量对其产生的效果的显著影响。微博口碑的影响因素可以从微博数量,微博中包含的用户情感,粉丝数量和转发数量,发送者的专业性和接收者的专业性,微博关系强度等方面进行研究。

微博数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测量,一个是用户所发表的微博数量,另一个是企业官方微博所发表的微博数量。微博数量是影响结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微博数量越多,越有利于口碑传播。[5]江若尘、汪会玲等人在微博口碑的实证研究中均把粉丝数量和转发数量作为研究指标之一,因为传播参与者的粉丝数量是微博用户出度数的合理度量,[6]而且粉丝数量和转发数量表明微博发送者的传播能力和粉丝的参与度,粉丝数量越多,参与度越高,传播能力就越强。前人研究还表明,微博中包含的用户情感也是影响微博口碑的重要因素。学者们发现发送者的专业性和接收者的专业性也会影响到微博口碑传播效果,口碑接受者的专业程度越高,口碑信息对其影响就越小。[4]微博关系强度对传播结果也有重要的影响,一些学者将强关系定义为在微博中“经常互动用户”,而弱关系则是在微博中“几乎不互动的用户”。[7]

四、微博口碑的影响结果

对现有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后发现,对于一般微博口碑的影响结果研究有如下几个方面:消费者购买决策、产品态度、用户忠诚度、企业销量、企业形象等。

大量研究表明,微博上正面口碑有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促进产品的销售,正向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提高顾客的忠诚度。微博信息转发是企业扩大自身信息影响力,提升品牌知名度的主要方式,[8]微博上口碑的评分越多、越高,越有利于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越能够让消费者放心购买。[9]粉丝在企业微博上进行的转发是一种低成本、自发的营销活动,它不仅能帮助企业扩大了品牌效应,还可以促进企业的产品销售。[10]此外,正面的微博口碑可以提升顾客的感知价值,加强顾客的忠诚度。[11]

有学者指出,负面微博口碑的影响要大于正面微博口碑,它会影响企业的形象,减少企业销量,弱化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前人研究结果表明,负面微博口碑信息会弱化消费者对品牌的态度,更严重的是负面微博口碑会弱化线上和线下的购买意愿,出现公关危机。[12]而且负面口碑一旦在微博中进行传播,如果不及时处理,其造成的负面影响巨大。它不仅会对企业本身带来负面影响,甚至还会殃及整个行业。[13,14]尤其当参与口碑传播的用户在微博中的受关注度较高且表现十分活跃的时候,负面口碑的影响就会更加大,企业的形象大打折扣。[3]此外,负面网络帖子对消费者的品牌态度影响也高于正面网络帖子。[15]

五、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文系统的梳理近几年微博口碑的相关研究文献,分析了微博口碑定义、研究指标、微博口碑对消费者购买决策和品牌态度等的影响。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发现,目前学者对微博口碑的研究往往是定性的,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所以,未来对微博口碑的研究可以针对具体的行业,从几个研究指标出发,根据具体的数据,得出微博口碑对各其造成的具体的定性的影响的结论。其次,在整理中还发现,学者专门研究负面口碑的文章的较少。所以,未来也可以从负面口碑的角度出发,研究微博口碑。

(作者单位为浙江工业大学)

[作者简介:丁晨(1994―),女,浙江台州人,浙江工业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技术经济及管理。]

参考文献

[1] 蒋玉石.口碑、口碑传播和口碑营销的辨析[J].特区经济,2006(11):340-341.

[2] 袁建.Web2.0背景下的品牌网络口碑传播研究[D].河南大学,2009.

[3] 许玉.基于微博的网络口碑研究[D].南京大学,2011.

[4] 隋越.微博口碑对品牌态度的影响[D].北京邮电大学,2014.

[5] 周宁,李林.基于微博的网络口碑传播研究[J].江苏商论,2014(7):31-35.

[6] 江若尘,陆煊.企业创造内容型网络口碑传播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的网络口碑传播实证分析[J].财贸研究,2014(5):107-119.

[7] 薛可,张漪.微博口碑传播对综艺节目收视意愿的影响[J].当代传播,2015(1): 73-76.

[8] 常秋玲.意见领袖在微博口碑再传播中的影响力研究――基于新浪微博的社会网络分析[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4.

[9] 和苏超.品牌危机视阈下微博网络口碑对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研究[D].兰州商学院,2014.

[10] 张晶.新浪企业微博口碑传播的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

[11] 赵飞飞.网络口碑与微博用户忠诚度的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

[12] 朱小莉.微博线上口碑特征与消费者品牌态度关系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

[13] 许玉,宗乾进,袁勤俭,等.微博负面口碑传播研究[J].情报杂志,2012(7): 6-10,24.

[14] 孙艳.微博网络口碑影响力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4.

上一篇:防震减灾讲话范文 下一篇:家务劳动的心得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