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8:15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1

【关键词】 幼儿园;卫生保健;对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9.62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9-5298-02

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是幼儿健康安全的重点,传统医学中的卫生保健只要包括心理和生理两个方面的卫生保健,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卫生保健的范围扩大成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以及社会生存状态等等方面,对健康的理解更为接近本质。幼儿的卫生保健包含了幼儿的心理、生理和社会状态的全方面的保健内容[1]。当下的幼儿主要存在着体弱、身体营养过剩以及家庭溺爱和不健康的心理教育的负面影响,家长对幼儿的要求和压力较大,影响幼儿心理健康。在进行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时要把重心放在预防和矫正上,通过改善幼儿园卫生保健基础设施和智育、德育来实现。

1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对幼儿教育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城市都建立了较完善的幼儿卫生保健体系,相关的幼儿教育机构也配备了一系列的卫生保健设施,在城乡地区形成了较集中的幼儿保健网络,在幼儿的防疫、教育等方面都有了较大发展。

随着基础幼儿卫生保健设施的相对完善,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却更加的突出。笔者调查显示90年代以来,我国幼儿的心理和行为问题逐年增加,2010年北京、上海、广州等20个城市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幼儿的行为问题出现率高达20.47%[2]。这些行为问题主要表现为了心理障碍和行为障碍两个方面,影响这两个问题的内部因素主要是在家庭教育方法和父母文化水平以及幼儿家庭环境等,外部因素则包含了幼儿园教育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幼儿的卫生保健状况最大的影响因素就是家庭的内在因素,父母的文化水平和在家庭教育中的方法对幼儿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决定性的影响。社会压力的加剧,幼儿父母忙于工作,对幼儿的教育时间减少,但又对幼儿的期待较高,仅仅是在物质方面满足幼儿,对幼儿心理、精神的满足却相对的减少,形成了一个不平衡的现状。在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基础设施方面,部分的幼儿园基础设施较为落后,其中城乡地区相对严重,在幼儿教育过程中缺乏对幼儿心理和行为方面的专业辅导。

2 幼儿园幼儿卫生保健工作的对策

2.1 加强幼儿园自身的规范管理 幼儿园的卫生保健工作需要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顺利实施。构建一套完整的领导班,从园长到幼师,明确相关责任人的任务和责任范围,保证卫生保健工作依法实施。建立相互的监督体系,保证卫生保健工作的积极有效性。

2.2 完善基础设施,加强后勤保障工作 部分幼儿园在建立时因为资金的因素,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不够完全,这需要相关教育部门对其进行督促,要求完善,构建完整的教育和卫生基础设施,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后勤工作是卫生保健中的重要一环,在进行物质采购的时候要仔细的选购正规企业的达标产品。在食物方面更要注意,选择绿色、优质、新鲜的蔬菜水果。在进行加工过程中要注意卫生,做好操作人员的自身的卫生防护[3]。合理的搭配幼儿膳食,根据幼儿营养需求进行食物的调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针对性的进行膳食的搭配。

2.3 建立幼儿健康档案 我国幼儿园主要以民办为主,公立幼儿园相对较少,民办幼儿园在建立时候基础设施相对的薄弱,并且缺乏专业的幼儿教育经验,甚至只是简单的将幼儿园看作幼儿的托管所。幼儿园的卫生工作和教育水平也相对的参差不齐,在进行幼儿的健康控制方面更是难以保证。因此,各地幼儿园需建立自身的幼儿健康调查程序,构建幼儿健康档案。幼儿健康档案要包含每个幼儿的身体状况和相关的心理状态,并且形成一套合理的评估标准,积极保障幼儿的生理、心理健康程度,及时的治疗可能出现的问题。严格幼儿健康检查程序,保证每季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幼儿的身高、体重、视力、听力等方面,将这些信息记录到健康档案中去,并且及时的反馈给幼儿家长[4]。针对体弱幼儿和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幼儿进行私下的照顾,有利于培养身心健康的幼儿,并且要求家长及时对幼儿进行正规的治疗和矫正。

2.4 加强幼儿疾病预防工作,做好集体儿童的疾病的防治和预防保健工作 幼儿园疾病预防工作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要搞好预防接种,每个幼儿入园时做好“查验接种”工作,及时了解疫情动态,按年龄、季节、适时、规范地为幼儿实施预防接种。加强传染病的防治,须通过晨检和全日制健康检查,了解全园幼儿发病情况,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隔离、早治疗,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染途径,保护健康幼儿。

2.5 建立良好的幼儿生活制度,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需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合理的安排,根据幼儿年龄的特点,合理的安排教学和活动的时间顺序,在保证幼儿合理的户外活动时间的情况下,积极的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需要保证幼儿的休息时间,有需要的情况下要进行午间的休息。幼儿园的合理生活作息制度是养成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保证,合理的生活习惯有利于幼儿身体发育成长,健康的作息对幼儿的心理稳定也有较大的帮助。

2.6 加强对家长的宣传,家长、学园一体化 幼儿的成长的关键环境就是家庭,很大程度上的幼儿身体心理问题都是根源在家庭中的。幼儿园要积极加强对家长的宣传,进行卫生保健措施和方法的教育,例如:开展家长安全知识讲座,邀请专业的幼儿护理医学专家进行现场的教育,讲解生活中常见的幼儿疾病,以及相关的防护措施;在幼儿膳食搭配方面,如何根据幼儿的身体状况进行膳食的搭配,保证幼儿的营养的均衡;在心理健康方面,幼儿的心理孤僻和相关不健康心理的外在行为表现,家长正确进行引导的方法等等。让家长注意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状况进行及时的监控,形成家长、学园一体的卫生保健,保障儿童的随时随地的心理生理安全。

3 总结

幼儿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身体心理健康情况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加强对幼儿卫生保健工作要从幼儿园抓起,从管理方法、基础设施、生活习惯、健康调查和家长帮助等方面入手,随时随地的保障幼儿的身体心理健康,保证祖国未来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祝建平.加强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保证幼儿健康成长[J].甘肃教育,2008,(15).

[2] 何妙浈,赵英.让后勤工作成为促进家园社区互动的桥梁[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6,(06).

[3] 徐家正.幼儿园卫生保健干预措施及效果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04,(1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2

关键词: 健康教育 小学教育 身心健康

小学健康教育水平关系到中国儿童健康成长水平,理应得到相关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可是由于我国长期形成的应试教育模式,导致小学健康教育严重落后,中国儿童的身心健康得不到相应的保障。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的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调整到良好状态,小学健康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培养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保证他们健康发展。面对我国小学健康教育现状,相关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充分了解不同学校、不同地区小学健康教育的真实水平,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法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真正提高我国小学健康教育水平。

1.社会小学健康教育的现状

1.1应试教育下,健康教育课程地位薄弱

当今社会在应试教育这个长期形成的模式之下,教育的本质已经发生严重变化,教育对人的培养在不断弱化。由于教育不断适应应试模式,导致学生的身心健康得不到保障。在小学教育中,健康教育课程的地位同样十分薄弱,本来就较少的课程还经常被文化课剥夺,直接导致健康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地位。薄弱的健康教育影响了广大儿童的身心健康,不健全的健康观和安全意识,造成了有的小学生玩水、玩火,导致受伤甚至死亡。小学健康教育的薄弱性和重视程度低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没有起到真正作用的重要原因。

1.2健康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教育资源是决定教育质量的关键,由于教育部门对健康教育不重视,导致健康教育实际可用教学资源相当匮乏,正常的教学设施得不到保障。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是导致小学健康教育无法正常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多数学校都是由校医担任健康教育课老师,由于校医缺乏授课技巧,上课中无法正确教学,导致健康教育课效果不佳。缺乏专业的健康教育教师和匮乏的教育资源是导致小学健康无法正常进行的真正原因。

1.3面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差异性,缺乏针对性教育

小学健康教育缺乏针对教育是影响小学健康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没有真正了解不同儿童健康状况的差异性,教师在针对小学生健康教育时没有区别对待,没有对不同健康状况的学生进行有效的疏导沟通,导致健康教育没有体现相应的教育价值。由于小学生身心健康的特殊性,长期匮乏健康教育容易导致有些孩子出现心理失衡,真正造成部分学生心理状况差,无法拥有健康的心理进行正常的学习生活。

2.有效进行小学健康教育的方式

2.1针对小学生的特点,进行课堂健康教育

要想针对小学生进行有效的健康教育,就要明确小学生的特点。儿童区别于其他人群,活泼并且想象力丰富、好动好玩,针对小学生这个特殊群体,进行课堂健康教育时要多进行互动。在小学健康教育课堂上,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互动活动,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自主接纳和了解健康教育,让健康教育深入他们的生活。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让他们在互动中了解相关健康知识,使他们学会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进行学习与生活。

2.2运用多媒体软件,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教育不应拘泥于一种模式,健康教育也应如此。现代教育理念中提倡采用科技产物进行教育教学,例如运用多媒体进行小学健康教育。以口腔健康为例,教育技巧和多媒体展示相比就缺乏了真实性,因而运用多媒体直观表现口腔健康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从而使健康教育脱离枯燥乏味。运用多媒体能够让健康教育更加方便进行,也方便学生的理解运用,因而在小学健康教育中应该更多利用。

2.3丰富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实效

健康教育并不是一个只能在课堂进行的课程,合理有效的课外活动更加能够满足小学生的心理需求。针对课本上讲述的健康知识,可以课外让学生更多体验,从而真正把健康教育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可以让学生进行一些社会实践调查,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提高他们对健康的认识。总之,健康教育不能拘泥于课堂,丰富多彩的课外实践是提高健康教育质量的关键。

3.结语

要在小学教育中合理有效地进行健康教育,相关部门和学校需要进行有效的教育资源投入。健康教育中可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课程,也可以借助课外实践强化健康教育效果。总之,小学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保障,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从而真正使他们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灵。

参考文献:

[1]傅添,李婷婷.完善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之途径[J].教学与管理,2011(1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3

【关键词】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学生心理健康;培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我国2l世纪学校体育的发展指出了方向。“健康第一中的健康,目前有很多种定义,包括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的中对健康的定义即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的缺欠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况和社会适应能力。”不仅包括生理学、心理学还包括了社会学等方面,目前已广泛为广大学者所接受。

我国在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后出生的一代,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等因素的影响下,家长重智力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从而学生心理素质较差。在考入大学后要独立生活、思考问题以及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使一部分大学生不能够正确的处理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个体间的关系而产生抑郁等一系列的心理疾病,学生自杀现象时有报道,使社会和家庭受到了极大的损失。大学生作为我国2l世纪建设的主力军,除了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渊博的知识,健康的身体外,还应具备适应社会的健康心理。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部规定,从小学一年级到大学二年级,每周体育课不少于两学时,还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定的课外体育活动时间。体育教育的过程不同于其他文化课,学生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的过程中有肢体运动的参与,学生内在的心理表现可以通过其行为反映到肢体运动中,文化课的学习没有较多的肢体运动,心理的表现难以通过静态的身体去感性认识,体育教育的过程能够使学生的心理通过动态的行为表现出来。体育锻炼在身体活动的同时,还伴随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在运动过程中可以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强化自我认同感,体验体育运动中的应激过程,使学生提高对外界刺激的适应、增强自我控制的能力。

国内外众多学者从社会、心理、生物、医学理论等方面,都对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大量研究资料也表明:体育锻炼能有效地促进心理健康,改善和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学校体育教育的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实现人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让学生通过有效的学习和锻炼,成为身体和心理都获得健康发展的人。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体育教育以让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为主要目的,忽视学生的锻炼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养成,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关心不够。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提出了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要求,要身心并重、伞面发展。这一新目标的提出,对高校体育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育的过程已不再仅仅是对学生身体健康的促进过程,良好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已成为体育教育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

二、体育教育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1.动机障碍。动机障碍是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对体育活动的认识过低或过高。过低的动机会由于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难于调动,导致机能潜力发挥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沛释放,造成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过高的动机会引起机体兴奋性过高,注意力分散,情绪不稳定难以控制动作,造成技术动作质量下降或伤害事故发生。

2.注意障碍。注意障碍是指心理活动对特定的对象难以指向,注意力不能从某一对象转移到其他对象上以及不能正确地分配注意力。从动作技能形成规律来看,动作泛化阶段,由于大脑皮层兴奋处于泛化期,内抑制过程尚未精确建立,也难于把注意力转移到主要动作环节以外的其他动作细节上,产生注意力分配不协调的障碍。另一类是由于学生在学习某些动作过程发生恐惧所造成。对具有一定难度可能引起伤害的动作会造成学生的害怕心理,这时的注意障碍多表现在学生不能将注意力集中在动作技术方面。

3.记忆障碍。记忆障碍是指人们在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再现过程中发生困难或异常,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劣性刺激也会引起记忆障碍。由焦虑和抑郁引起的急躁、烦恼、压抑、内心不安,会引起神经功能的紊乱,导致大脑皮层机能的失调,使接收、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下降。对学习动作技能缺乏信心的心理状态会使人的大脑活动积极性、主动性下降,使接收、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受到影响。由各种心理状态引起的紧张情绪在大脑皮层达到一定兴奋强度时,会使皮层在某个区域形成兴奋中心,按照高级神经活动的负诱导规律,在当前记忆中枢之外的兴奋灶引起该记忆中枢的抑制,使原来熟悉的知识、技能难以回忆起来。用脑不科学也会形成记忆障碍,表现在对左右脑的使用不能合理分配,长期过度使用某部分大脑细胞导致其不能处在兴奋与抑制的有序状态。

4.恐惧障碍。恐惧障碍是一种与回避行为连同的对某一类特殊环境的非正常恐惧所出现的心理障碍。体育教育中最常见的是单纯性恐惧障碍,即对某一具体的环境或体育活动产生惧怕心理,如学习跨栏跑时被栏架绊倒产生对栏架的害怕;学习双杠动作时,从杠上摔下来,产生对学习体操动作的恐惧和厌恶感。除潜在的伤害因素和怕苦引起恐惧障碍外,在体育教学中还存在一种团体恐惧障碍,即担心别人对自己的不良评价产生持续焦虑所造成。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技能动作都是在直接观察下进行,对动作技能掌握的好坏和快慢都直接暴露在全体参与者面前,对于易被别人评价控制的学生,不能完成动作时,便会采取回避的行为。假若原有的动作技能水平较低,又受到劣性评价,便会出现恐惧参加团体活动。这种心理甚至还会延伸到对待其他事物的行为中。

5.疲劳障碍。疲劳障碍是指在技能动作教学和训练中,由于教学方法不当或练习过度而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不良变化。生理上表现为肌肉功能失调、痉挛、感觉迟钝、乏力等,心理上表现为怠倦、精神涣散、厌恶、反应迟钝、紧张、情绪不安等,主要是因为练习过量,使脑细胞在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中产生神经性疲劳;其次是教学内容单调,教学方法乏味造成心理疲劳;再次是不良的体育教学环境,如气温、气压、缺氧、噪声、场地器材不规范等引起心情紧张烦躁、压抑、不安而产生疲劳。

三、体育教育中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注重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良好的教学氛围。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正逐渐形成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想,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理解。体育教师应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让学生在娱乐中锻炼身体,又在锻炼中娱乐身心。体育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新的形势要求教学中要改变过分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强调师生间的互动和反馈,营造一个充满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给学生足够的表现自我的空间和机会。教师在教学中不再是绝对的控制和权威,应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和学生建立一种同学、朋友式的关系,这样就能够和学生在心理上、情感上形成共鸣。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教师也能够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使得教学氛围活跃,教师和学生的情绪高涨,学生在良好的心理条件下,能够逐渐提高对心理健康的认知强度。

2.体育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自信心、成就感、交往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以往学者的研究表明:一些娱乐性较强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调节和改善学生的心理状态,同时不同的运动项目和运动强度对心理健康有着不同的影响。随着近年来国家实行教育改革,高校体育教学逐渐向建立俱乐部制、开专项选修课的方向发展。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到乏味的一些运动项目(如田径)已逐渐退出主要角色团体,而一屿娱乐性较强的项目(如篮球、足球、健美操、集体舞以及早冰轮滑运动)成为学校选修课的主打力量。学生按自己的兴趣选择体育课内容,从源头上使学生体会到自由,快乐,保证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让学生感受到尊重,促进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动机。教师在教学中可通过开展娱乐性较强而学生又愿意学的体育项目来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得到心理的满足,调节和改善学生的情绪状态。

3.学校体育中应多开设心理健康辅导。学校体育促使学生身体素质的增强,为学生身心全面发展奠定基础,保证学生在校期问身体健康成长,使他们精力充沛的学习与生活。由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内在联系,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在学校体育活动中应该注意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运用,加强心理疏通或引导,能够调动学生参人体育运动的兴趣与积极性,并能够有效调节学生情绪,使得学生表现出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心态。学校体育可以开设专门的体育心理卫生课,使学生了解体育运动中的生理、心理基本知识,了解自身是否存在不良心理趋向和心理障碍等,作到自我诊断,自我治疗,提高学生自我心理保健意识,达到防患于未然,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4.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协作能力是健康心理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这种能力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工作中人际关系的水平,也是从事职业活动必备的一种能力。当前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备受呵护,做事大多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与人交往的技能和技巧。体育运动的集体项目要求几个人共同完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遇到困难时,需要共同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

5.培养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学生多数意志薄弱,主要表现在遇到困难时唉声叹气、丧失信心、容易放弃。对于这种学生,应帮助他们克服心理弱点,培养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在体育教育中,可以借助一些特殊的练习来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如在对抗性的练习中加大难度,安排他们与实力比较强的队(人)进行练习,使他们的技术和战术难于施展,连连受挫,有的学生会唉声叹气,有的会打退堂鼓。此时,教师可通过讲解,帮助他们改进战术,破解对方的防守,取得主动,这样有助于缓解学生的心理压力。这种练习既能让学生体会到失败的沮丧,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体会到失败后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会取得成功

学校体育应该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在课程设置、教法改革,以及提高教师素养等方面进行不断探索,使高校体育适应素质教育需要,为新世纪培养出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谭小丰.谈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5)

[2]李瑜.浅议高校体育教育如何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5)

[3]季测.体育心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4

养生体系的基本理论框架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是一个基于传统体育养生为服务手段的体系。所谓体系,就是“若干有关事物或某些意识互相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整体”[9]。其体现的特点:一、体系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事物构成的;二、体系之间的各个事物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三、作为一个整体,它执行着特殊的功能[10]。因此,本文所提出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体系是由若干个各具功能,又相互联系的子系统构成的。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有完整而有序的内部架构。因此,结合系统论方法,依据“整体性、联系性、有序性、动态性和最优化五个基本原则”[11],并结合其他服务型体系的有关特征。将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内容界定为:以我国大众为服务对象,以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为目标,以传统体育养生方法为主要服务手段,以基于传统体育养生的项目特征和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状况所建立的内容、层次和管理体系为保障,立足实现大众群体的健康促进。同时,这一框架,将重点考虑不同群体的身心特征,我国大众体育开展的现实情况,以及我国社会发展的基本状况。从而有效的利用传统体育养生手段,建立一个相对完善且实效的服务型体系,提供适合于我国大众的传统体育养生健身服务,在有效拓宽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的同时,实现大众的健康促进。

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基本系统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作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一项目标,并将其作为促进“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明显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12]。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是一个完善的、有效的、能惠及广大群众的养生健身体系。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所构建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需要包含服务、保障、管理三个基本系统。以服务系统为主体,保障系统作后盾,管理系统为综合统筹。

1服务系统

以大众健康促进为核心的传统体育养生体系,其价值是通过服务大众实现的,服务是该体系的主体部分。服务的实质是以满足服务对象的物质需求、精神需求和心理需求、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之需求为目的,其核心的操作对象是“人”的内在心理活动和外在行为[13]。那么,传统体育养生体系若要以最佳方式服务于大众的健康促进,就需要满足服务对象的综合需求,供给他们参与传统体育养生以实现健康促进所需的相关要件。基于健康促进的核心目标,并结合群众参与体育养生活动的一般特征,所提供的服务应包括技术服务、组织服务、物质服务、信息服务四大部分。其中,技术服务主要是向大众提供科学合理且适合参与的传统体育养生技术内容,包括技术指导、活动指导、竞赛指导等专业化要求较高的技术型内容。

2保障系统

保障系统是构建传统体育养身体系的基础。它以服务群体为核心,提供着服务对象所需的系列保障,使体系的服务功能和服务目标得以实现。同时,在保障服务系统顺利运行的基础上,它还承担着对整个体系的不断完善。具体而言,其内容主要包括物质保障、法制保障、人才保障、舆论保障、科技保障、评价与监督等方面。首先是物质保障方面,其内容主要是保障服务系统的物质供给,形成良好的支持性环境,使服务对象所需要的场地、设施、器材、资金等硬件方面有所保障。法制保障方面,主要是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制定,形成有利于体系运作的良好环境,实现依法管理、有序运行的局面。在人才保障方面,包括专业人才培养、人才输出、素质提升等,培养具备专业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人才,涉及到技术、组织、信息等诸多层面的可持续供给,在体系中处于极其重要的位置。舆论保障则主要体现在媒介宣传上,即通过一定的舆论宣传和思想引导,使广大群众认识传统体育养生对实现健康促进的有效性和对个人生活质量提升的重要性。科技保障方面,主要指相应的科研支持,即通过加强对传统体育养生体系的理论研究,提升整个体系的服务水平。在评价与监督方面,包括评价与检查、表彰与奖励、信息收集与反馈等方面。

3管理系统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5

关键词:健康管理技术 在职干部 健康保健 意义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191-02

1 健康管理技术实施情况

1.1 专职健康管理人员的设立。很多单位为做好职工的身体健康工作,均设立了专职或者兼职的健康管理人员,并且构建了相应的健康管理档案,经过查体来了解职工身体健康的实际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具有针对性地实施相应的预防保健,或者进一步实施检查以及治疗。从其实践结果来看,所获成效较为显著。比如某单位,该单位的主要工作为野外作业,通过连续的查体以及健康教育,在职工乙肝抗体阳性者的测定上,从之前的17%上升至了42%,且对该单位慢性疾病的病患建议其定期复查和实施保健治疗,并建议其更换工作岗位,采取这种做法不仅不会影响工作,便于病患的康复或者病情的延缓,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节约了大量的费用与资金。

1.2 把健康体检这项工作纳入至年度工作计划中。

很多单位每一年都会安排健康体检,基于单位自身工作的性质,在健康体检时间上也有所不同,一种为到医院检查,另外一种则是医院组织相应的医疗队伍到工作的第一线实施检查,或者到医院下属的门诊部门来实施检查,同时将查体人员的具体比例以及健康情况和门诊部门工作人员工作质量相挂钩。

1.3 协同医院机关门诊部构建相应的绿色通道。有很多单位和医院下属的机关门诊部门都构建了一种长期合作的关系,基于工作的实际情况,对查体时间进行相应地调整,以此减少排队与挂号等环节,使职工官兵感受到关爱以及便利。

2 在职干部健康保障的分析

基于当前这一条件下,军队中的机关门诊部,应该将其工作重点转移至部队战斗力的提升上来。近几年,随着军队对在职干部重视度的加大,各种好训练任务以及保障任务的增多,在职干部健康保健的人数也逐步增多。通过形式多样且内容丰富的各种健康保健生活,可促进在职干部的康复以及健康,使其能够以最快的速度恢复至最佳状态中来工作,继而进一步提升部队整体战斗力。

2.1 以健康管理角度分析保健作用。在健康管理中,机关门诊部门所开展的健康保健活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即疾病医治、景观疗养、心理咨询、体检、健康教育以及座谈会等,借助于这些活动,使得在职干部对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与了解,且通过相关保健方式的掌握,进一步使其身心获得了相应的休整,改善其亚健康状态。

2.2 基于体检分析健康状况。从体检结果来看,就当前在职干部整体健康水平来看,因不良生活习惯所引发的一系列生活方式病,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以及脂肪肝等。此外因执行任务时的环境、要求以及任务等相关因素的影响,导致其心理压力增大,在这种情况下,在职干部的心理问题也逐步显露出来,使得很多人都出现了严重的心理疾患。

3 促进在职干部健康保健的相关建议

作为现代化的军队,其机关门诊部除了要做好日常的医疗服务工作,同时还应在此基础上加强在职干部的健康保健,充分利用当前门诊部门所有的各种资料来实施,并在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健康保健功能,充分利用当前门诊部门现有的各种资源,构建系统且全面的健康保健档案,借助于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来实施健康管理,从而进一步使在职干部健康保健水平的得到提升。

在职干部健康管理模式的设想:①将机关门诊部作为中心,针对健康保障方面的内容,构建更为完善的网络体系,充分利用机关门诊部中现有的人力资源、技术以及设备等,采取分片负责的方式,和所对应的师旅医院相挂钩,构建以在职干部为核心的保健网络,并基于此在师旅医院构建关于在职干部方面的健康档案,借助于各种健康管理技术的应用,制定具有针对性、可持续性以及个性化健康保障方案,充分调动被管理人员自我管理意识,通过经济配合,以此获得更为理想的效果。②管理模式和具体实施:可效仿其他地方关于健康管理的成功经验以及具体做法,由专职医护人员或者兼职人员来实施健康管理,并且由机关门诊部来对在职干部实施健康体检,录入相关信息与数据,构建健康档案。接着再由保健专家按照相关健康信息具有针对性地实施分析与评估,根据在职干部潜在病因或者其亚健康状态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明确具体实施步骤,通过反馈信息与复查意见,再按照反馈的实际情况来分析和评估。③逐步使军队的机关门诊部成为在职干部以及老干部保健基地,不断拓展机关门诊部功能,将战斗力的提高与保障作为机关门诊部发展的基础,将健康保健与医疗服务有效地隔开,基于在职干部自身健康保健的实际需求,设立独立式的健康保健门诊护办,借助于这种独立式的诊室来实施在职干部健康保健咨询与教育等一系列工作。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机关门诊部健康保健人员技能的培训,尤其是健康管理人员、心理咨询人员、营养师的考核以及培训力度,并且还应加大运动医学人才的培养力度,从而在确保在职干部身心健康的同时,还可促进老干部的健康长寿。④在日常生活的管理过程中,尽量对组织中的管理层次实施压缩,构建一种扁平化服务系统,完善管理机制,以免以往在门诊内因系统内各部门工作人员组织隶属关系方面的因素,导致双重管理问题发生。

参考文献

[1] 李嫱,贺文强,梁俊莲等.对43例2型糖尿病在职干部实施健康管理的效果观察[J].新疆医学,2012,42(1):130-132

[2] 孟娟娟,田京发,刘俭等.河北省某市中青年男性在职干部体质指数与左心构型及功能的关系[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11,05(6):330-333

[3] 王俊芳.浅析用健康管理技术促进在职干部的健康水平[J].中国疗养医学,2011,20(10):869-870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6

一、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在思想观念上,没有把健康问题放在第一位。就目前整个社会教育环境,决定了学校和家庭更注重中小学生的成绩,体质健康往往被忽视,尤其是各年龄段临近毕业班的学生,学业负担重,学习挤占了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时间,导致学生没有时间和精力参加体育锻炼。同时,学校体育教学时间安排少、内容不够丰富、体育器材比较单一,以及安全事故考虑,中小学生经常参加诸如跑圈等枯燥的体育活动,使得学生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容易产生厌烦情绪和逆反心理,挫伤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是大部分中小学生闲暇时、双休日或节假日,热衷于把有限的一点空闲时间用来玩手机、看电视、玩游戏或上网聊天等,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没有养成每天锻炼的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如不认真做课间操,每天体育活动时间仍然呆在教室里,甚至对篮球、足球、乒乓球、跳绳等传统体育项目毫无兴趣,根本没有自己喜好的体育运动。

三是现在许多家长都过度地给予学习成绩的压力,认为孩子学习好就行,相互攀比心理尤为严重,并不重视孩子的身体素质,除了正常的课业外,往往还给孩子报各种家教、补习班、特长班等课外学习任务,导致孩子们经常挑灯夜战,严重威胁孩子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四是社会上真正适合中小学生运动锻炼的场馆和设施匮乏,许多学生所住的小区缺少体育活动场所,免费为中小学生开放的体育场馆更是少之又少,替而代之更多的是商场、超市中的电子游戏娱乐,像户外拓展、室内特色运行场馆收费较高,空气质量较差,严重阻碍了中小学生培育体育爱好的积极性。

二、加快全市中小学生体质健康事业发展建议

一是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体质健康管理制度,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强化学校体育,保证健康教育,落实减负措施,提升治理能力,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不断提升广大学生的健康获得感、幸福感和生活质量,为健康中国打牢坚实根基。建议市将中小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纳入对各学校的年终绩效考核,结合学生年龄阶段,以多种方式对学生身体素质、健康知识进行测评,将体育纳入。

二是加大对社会公共体育场所以及中小学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提高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和利用率,合理降低收费标准,要在居民区或者一定范围内配套建设体育场所;本市各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应免费或优惠向周边学校和青少年开发,真正发挥公共体育设施的作用,切实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是加强中小学体育教师队伍建设,充实体育师资力量,强化体育教师的培训和深造学习,增加在校学生体育课、课外锻炼,增加各类体育运行项目器材,进一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引导和鼓励中小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切实保障中小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

四是持续加大对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力度,校内食堂要实现“明厨亮灶”,增加直饮水和热水配套设施,保障学生在校期间充足饮水,严厉打击学校和学校周边食品安全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障中小学生食品安全。

五是深入开展中小学近视防控行动,严禁学生将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带入学校的要统一保管,严格控制电子教学时限,每日要按时督促学生认真做眼保健操,在保护视力的同时,还要养成护眼爱眼的好习惯。

六是加强中小学医务室、卫生室等医疗基础保障,建立学校与就近医疗机构的迅速对接机制,加强防治知识宣传和防控工作,切实减少中小学流行性感冒、结核病等传染病例发生,定期对在校学生开展健康体检活动,及时将有身体健康隐患的学生转至医疗机构检查和救治。

七是进一步加强健康知识教育,在原有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基础上,要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要把预防近视、食品安全、强身健体等作为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帮助学生提高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八是动员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增强改善学生体质健康的紧迫性和责任感,中小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教育部门和学校来解决,还需要家长的配合和社会的支持,我们希望引起社会各界对中小学体质健康状况的关注,共同采取措施解决这个问题。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7

关键词:体育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障碍

中图分类号0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708(2010)29-0051-02

人的身体和心理有密切的关系,健康的心理寓于健康的身体,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甚至患病。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所下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在校期间,通过体育教育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针对问题进行合理的心理治疗,从而保障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健康发展。

1、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

1)我国大学生中的大多数都属于心理健康者,但也有约20%的大学生存在着不同的心理障碍问题。据天津市的统计,在该市5万名大学生中,约有17%的学生分别患有恐怖症、焦虑症、多疑症、强迫症、忧郁症和情感危险等。《人民日报》报道杭州市关于《大学生心理卫生问题和对策研究》的结果,29611名大学生中,16.79%的学生存在着严重的心理障碍,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心理障碍有增多的趋势。目前,心理健康不良和心理障碍已成为大学生退学的主要原因。据北京市16所大学的调查,因心理疾病休学、退学人数占因病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因此,在对学生进行身体锻炼的同时,也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

2)大学生心理障碍常见的几种表现

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状态:

(1)孤独、怪癖、不合群;

(2)腼腆、胆怯、脸红、难为情;

(3)优柔寡断、徘徊不前;

(4)易躁、易怒、冲动;

(5)自卑、缺乏信心、怕完不成任务。

2、体育运动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2.1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发展,为心理健康的发展提供坚窭的物质基础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有正常发展的身体,尤其是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通过体育运动,可以促使身体正常、健康地发展,为心理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2.2 体育运动的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成为推动心理发展的动力

任何体育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或战胜对手的运动中,原有的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

2.3 体育运动推动自我意识的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都是具有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这样就会使学生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在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2.4 体育运动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对抗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的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3、在体育教育中消除不良心理障碍的手段和方法

3.1 提高体育教师的素质

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体育教师正确的讲解示范非常直观,是上好课的关键,能给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不正确的讲解示范亦可将学生引入误区。因此,体育教师应该认真备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技术能力。

3.2 注重加强理论知识的讲授

从教育学的观点来看,理论知识具有指导性的作用,某人接受了某种理论,那么他在实践中一定会按照这一理论去做。所以,体育课堂上可适当讲一些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对体育的认识,使学生真正明白体育锻炼对人体的作用,是学生知道锻炼中出现的正常生理反应,了解和掌握运动生理和保健等方面的知识,从而使学生对体育有了新的正确认识。

3.3 结合实际情况,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有关专家通过大量的调研、测试后认为,各项体育运动都需要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作基础,因此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锻炼,是弥补心理障碍,培养健全性格的有效方法。下面有几种“对症下药”的运动方法供广大学生,教师参考。

3.3.1 孤独、怪癖、不合群

对于这种性格的学生,可多选择足、篮、排球以及接力跑等集体项目,坚持参加集体项目,逐步适应与同学的交往,并热爱集体。

3.3.2 腼腆、胆怯、脸红、难为情

胆怯、脸红使人尴尬,要克服这一心理,可多参加游泳、单,双杠,跳马,平衡木等项目的体育活动,这些运动要不断地克服害怕摔倒,跌痛等各种胆怯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去战胜困难,越过障碍,经过锻炼,就会胆大,处事老练。

3.3.3 优柔寡断、徘徊不前

遇事常犹豫不决,不够果断,对于这种心理,要常参加乒乓球、羽毛球、跨栏、跳高、跳远等体育活动,方可练就果断性格。

3.3.4 易躁、易怒、冲动

遇事急躁,感情易冲动的性格,经常是出力不讨好,要克服这一缺点,可参加太极拳、初级剑、慢跑等比较缓慢,持久的项目,帮助调节神经活动,增强自我控制能力,以上弱点会得以改善。

3.3.5 自卑、缺乏信心、怕完不成任务

对自信心的培养,得选择一些简单,易做的活动,如跳绳、俯卧撑、广播操、跑步等体育项目,信心就会逐步增强。

3.4 严格要求,殛时表扬,注意培养体育骨干

在体育教学中,常会遇到有些学生怕苦怕累的现象,如身体素质练习中往往出现“偷工减料”的现象。对此教师必须令其完成规定的距离和次数,对于完成好的学生进行口头表扬,对于没有完成的学生应提出批评,但应注意语言和方式的委婉性,要多鼓励,使他们树立起只要刻苦锻炼就能赶上的信心。

4、结 论

体育运动能促进身体形态的发育,改善人体机能,提高运动能力,并对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良好的情绪和意志品质,形成优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作用是通过自身的身体运动而实现的,所以在学校体育教育过程中,应充分加强体育课和学生群体活动,并配合教师的指导和启发,通过多种教育模式探索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进行体育锻炼,为学生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心理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2]刘俊庭,大学生健康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张传峰,论体育对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作用[J],体育科研,2000(2)

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篇8

【关键词】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体育回归生命

我国体育健身的产业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健身”、“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人们对自身健康的追求愿望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的人参加体育健身不仅仅是因为体育具有健美、形体塑造功能,更需要体育运动对疾病预防、治疗、康复和愉悦身心的价值。然而,深入到当前我国体育健身市场的实践活动,我们不难发现当前体育健身几乎全部服务于健全人群,缺乏特色,以致价格往往成了最后的竞争武器并进一步恶性循环,市场的拓展没有与人们生命需求相契合。特别是对于以“病、残、弱、特、障”为主要特征的体质弱势群体的生命需求关注少之又少。我国的健身市场如何寻求新的增长点,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本文从体育回归生命的视角对体质弱势群体居民健身需求与供给及市场拓展进行探讨,以求对我国健身市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意见。

一、关于体育本源的思考

体育“为什么”而发生,它对人的生存的意义,人为什么需要体育等问题。即体育的本源问题,是一个长期讨论而又从来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体育本源的问题,是因为它最能反映体育的客观现状、客观规律和特征。众所周知,在人类的初期,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通过掌握跑、跳、攀爬、摔跤等技巧、技能以逃避猛兽袭击,掌握投石、射箭、鱼叉等捕猎工具使用方法获取食物,掌握游水、泅渡、滑雪等技能以克服大自然阻挠,学会宗教、礼仪、祭祀等社会生活的各种行为规范。人类由于需要才去创造或发明,因为适应或满足需要才去选择。正是由于人类为促进其生命发展和社会生活的需要才创造了体育,为了满足人的生命发展的需要才选择了“体育”。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体育是人的生命存在的形式,是人类自身再生产过程中极为重要的环节。

因此,笔者认为:体育发生于当时人们实际生存需要,它起源于实用,是帮助人保全生命、维系生命发展、谋求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既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最原始根源,也就是体育的本源。

二、体质弱势群体居民体育需求的生命特征

自1989年《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后,国内学者基于学生体质指数和身体素质的原因而提出“体育差生”“体育弱势群体”等不同描述形式的体育的特殊群体的概念。2000年第一次国民体质监测后,又提出了“体质弱势群体”的概念,来诠释“由于身体特形、肢残、运动损伤后遗症、先天或后天生理疾病以及心理疾病等造成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较差,并且在从事以体力为主的学习和生活方面处在明显不利地位的群体”。提出“特殊体育”观点的研究主要是针对残疾人,确定的研究范围相对较小,而提出“体质弱势群体”等观点的研究除了残疾人之外,还包括体弱及肥胖人群等,定义人群也从单一“学生”转变为3至69周岁的中国公民。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的“体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以人的生命发展作为逻辑起点,其根本目的是人的完善与发展。因此,我们对体育的认识、评价和应用都不能离开满足人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需求。人类利用运动来预防、治疗和康复疾病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在唐尧时代,已开始用舞蹈运动治疗活动障碍的疾病,西方国家运用体育运动对于心肌梗塞病进行治疗也有几百年的历史。“运动治疗法”发展至今,已被世界各国广泛应用,尤其用于一些顽固病症及慢性疾病中,成为综合治疗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随着现代运动科学及康复医学的发展,运动的预防、治疗、康复价值更是得到更充分的验证。作为以“病、残、弱、特、障”为主要特点的体质弱势群体的体育需求主要表现为“体育运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和康复及愉悦身心的生命特征”。体育活动还含有生存权、人身权的内容,体质弱势群体参加体育活动不仅可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还对公民发展其生命权、健康权、身体权有着特殊的意义。

三、体质弱势群体居民健身需求与供给分析

1.需求分析

(1)体质弱势群体总量分析

随着生活水平地提高,以血脂异常、高血压、肥胖者等为代表的生活方式疾病已成为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主要原因。在北京,每20分钟就有1人死于心脑血管病,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在上海,85%左右的白领族有头痛、疲劳、血压不稳定等生活方式病。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15年生活方式病将成为人类的头号杀手。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到来,体育健身已经成为老年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老年人健身运动已成为增强老年人体质,丰富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和我国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的重要举措。另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基本状况调查数据表明,全国各类残疾人总数为8296万人,占全国总人口的6.34%,残疾等级为三、四级的中度和轻度残疾人占70.38%。调查数据还表明,城市残疾人群能够接受康复训练与服务只有23%(对“康复”毫不了解者除外)。而我国的医疗系统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诊断和治疗”的系统,忽视各种健康风险因素对现在健康的人口的损害,导致以“病”主要是指慢性疾病和生活方式疾病、“残”主要是指残疾、“弱”主要是指体质弱,健康状态差、“特”主要是指肥胖和畸形、“碍”主要是指由肌肉肌腱关节等病变而引起的运动障碍的体质弱势群体不断扩大。通过上述数据不难看出,以体育运动预防、治疗和康复价值为需求目的的体质弱势群体居民是一个数目庞大且每年持续增加,对体育健身有“刚性”需求的群体。

(2)体质弱势群体健身项目需求分析

大量调研结果显示,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已从被动的治疗型向“科学健身”、“花钱买健康”的主动的预防保健型转换;治疗或预防疾病、强身健体和调节紧张的身心状态已成为居民体育健身的主要需求;在锻炼场所的选择上,更多居民选择愿意去收费健身场所;在健身项目的选择上,人们不仅需要瑜伽、器械、舞蹈等项目“调身”对形体塑造作用,更需要健身的阻力训练和“调息、调神”对人体身心理疗与康复作用;在健身指导人员的选择上,不仅需要离退休老年志愿者和兼职体育健身指导员,更需要专业人员根据健身者个人的不同需求、不同的体质、不同阶段制订和实施不同运动计划,从而使得体育健身更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和有效性。

2.供给分析

(1)供给模式及不同社会阶层人群定位分析

目前我国健身市场向消费者提供有偿健身健美服务体育场所,按性质主要分为三类:一是会所,它是以宾馆的星级配套服务为主,服务人员和经营模式都有别于社会上的健身供给模式。二是,企业运作,营利经营的供给模式。人群定位为有较高收入的人群,该目标群体的经济基础好,消费能力强。三是,公益事业,企业化运作,即混合型供给模式。人群定位为专业技术人员、白领等中等收入阶层,该目标群体有一点的经济基础,消费能力较强,时间也有保障。而目前从业人员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运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价值,仅仅将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美、塑造形体或休闲方式,注定了供给模式单一和服务群体目标定位差异性不明显。

(2)健身场地、设施、项目供给分析

商业健身由于其商业特点,所以健身的基础设施较好。一般包括:运动功能设施为综合训练馆、游泳池、有氧操房、多功能区、跑步场所、乒羽场等。体质与健康评估设施为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成分测试仪器等。放松功能设施为桑拿、浴室、休息室等。美容保健功能设施为美容、体、按摩室等。然而,由于商业健身供给方面都不约而同的将健康人群作为服务对象,部分健身场所还对参加体育健身者年龄都有明确要求,除游泳以外基本限制在12岁(含)以上65(含)以下,并明确注明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及其它健康状况低下体质弱势群体不能参加体育健身。目标定位也仅仅将体育健身作为一种健美、塑造形体或休闲方式,注定了健身市场“同质化”的现象。以健身俱乐部为例,有氧训练区、器械训练区、体能测试室、团体操房、动感单车房、器械设施及配套设备几乎一致。瑜伽、舞蹈、活力踏板、健身操、街舞、普拉提、动感自行车、杠铃操等健身服务项目几乎家家都有。而针对部分职业病的康复课程;亚健康体适能恢复课程;中华传统导引养生术康复课程等体质弱势群体需求的服务产品确没有供给。

四、结论

1.人类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内在需要,是体育产生的最原始根源。

2.体质弱势群体居民对健身需求主要特点是运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愉悦身心的价值。

3.体质弱势群体居民是一个数量庞大且每年持续增加,对体育健身有“刚性”需求的群体。

4.育健身供给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现象。

5.体育健身服务市场需求与供给“错位”现象严重。

五、城市居民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市场拓展

1.服务人群及目标定位拓展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健身”、“花钱买健康”的观念越发深入人心。人们对体育需求不仅仅局限于体育健身对形体塑造特有的效果,而是对自身健康的强烈的追求愿望和体育健身对健康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不能将体育健美、形体塑造作为唯一目标,而忽略运动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愉悦身心的生命特征。服务人群也应该由单一“体育人口”向每个人(尤其是体质弱势群体)都应有机会依他们的需要参与体育运动的“全民”转变和拓展。

2.服务项目拓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纯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人们对健康的理解不再停留于没有疾病,而是要求在身体、心理和社会等各方面都处于良好状态。作为人类最古老、最原始“保全生命、维系生命发展、谋求社会生活手段的体育运动”不仅具有健美、形体塑造功能,而且还有预防、治疗、康复和愉悦身心的作用,因此,健身服务项目开发必须符合人对维系自身生存和生命发展的需求,特别是体育健身和康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体质弱势群体居民需求情况下,对于“瑜伽、八段锦、太极拳”这类集“调身、调息、调神”为一体的健身项目,我们不仅要开发它的“调身”对形体塑造作用,更需要拓展其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运动障碍及心理康复功能;对于能够提高人体肌肉力量、质量和形体塑造的“阻力训练”类的健身项目,还需拓展其对肌肉萎缩、肌肉无力、肌力失衡及关节运动障碍的康复功能;在舞蹈、有氧健身操和美容、美体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拓展其可轻松实现肥胖、糖尿病、脂肪肝、高脂血症、职业病的康复和亚健康体适能恢复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愉悦身心的服务项目。

3.经营模式拓展

一是与社区医院结合经营模式。服务主要对象为运动对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症、防止并发症与伤残,促进康复,恢复劳动和生活能力等康复作用效果非常明显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患者和老年)体质弱势群体。服务主要内容是在医学检查的基础上,医生可推荐一些由于缺乏运动及不合理饮食而导致身体出现异常和不会在运动时发生较大危险的受检者进入此系统。比如日本部分医院就有附属的体育健身服务,并己有十几年的历史。

二是与医疗保险或商业健康保险结合经营模式。服务主要对象为参加了医疗和商业健康保险的体质弱势群体。“好的医疗保险制度不能只管进了医院的病人,而是要使更少的病人进医院的门,使健康人不进医院。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要重视和强调预防和保健。”同时,还能培养参保人员从“应急性”疾病保险到“主动性”健康保险理念的转变和籍此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参保人员从重视单纯的治疗到防治结合理念的转变,以达到增强体质,无病防病的目的,从源头上控制疾病发生的风险。苏州市社保中心推行的“医保―――阳光健身卡”改革举措,正是这种模式有益的尝试。

三是与高等院校结合的经营模式。服务主要对象为身体弱、特、障和在运动时不会发生较大危险的体质弱势群体。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等硬件条件不足,一直是我国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随着高等教育快速发展,“体育保健与康复”“运动康复”等专业的建立和完善,形成了一支数量较大、水平较高的教师、科研、教练、管理人员队伍,同时还拥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一流的体育康复实验室及实践基地。作为社会体育资源重要组成部分的高等学校体育资源在保障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还应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

四是与特色商业健身俱乐部为载体的经营模式。服务主要对象为经济基础好、工作压力大、精神过度紧张,迫切需要改善自身健康状况的特定体质弱势群体。服务内容为:身体功能检测、健康档案管理、健身运动与膳食营养、职业病的康复课程、亚健康体适能恢复课程、局部线条雕塑课程等科技含量较高的服务内容。

面对国内体育健身市场的快速发展和更加激烈竞争,从体育回归生命的视角探究数量庞大且持续增加的体质弱势群体居民健身需求与供给的基本状况,无疑是评判我国体育健身市场发展状态的关键。摆脱体育唯生物论和竞技体育思想的影响,使体育回归到人的发展“本源”上来,将满足人本性中对体育健身所存在的一种特殊的生理、心理和发展的需求作为衡量体育健身市场开发与拓展的根本尺度,用人自我生成的逻辑去理解和践行体育,是我国体育健身产业寻求新的增长点,实施差异化的经营,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何维民,苏义民.关于体育原点的思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44(8):15-16

[2]潘跃林等.高校体质弱势群体综合式体育教学模式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

[3]周二三,刘成,李秀华.体质弱势群体的理论构建[J].体育学刊, 2008,15(7):75―78

[4]孙树菡,毛艾琳.我国残疾人康复需求与供给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1.5-6

[5]尤培建.中国健康体适能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63-64

作者简介:

上一篇:康复锻炼治疗方法范文 下一篇:康复训练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