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

时间:2023-11-17 11:39:25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1

「关键词欠薪,欠薪保障基金

一、各国及我国各地方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考察。

1、各国立法概况。

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规定工资优先债权的形式保护工人索赔企业欠付工资,但是由于优先权的行使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实践中遇到困难,于是开始考虑能否建立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关于欠薪保障基金的立法最早出现在1966年的巴西,巴西建立了一个服务工龄保障基金,该基金仅保障雇佣合同结束时应支付的工龄补贴。目前最主要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主要集中在西欧各国。西欧各国的工资保障基金(即本文论述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自1967年开始,该种基金的性质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设立的目的在于为雇主对其工作人员欠下的债务提供担保,所承保的风险是企业的无偿付能力。综合考察各国的立法,工资保障基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工资保障机构的行政管理筹资、工资保障基金运转的条件、受保障制度保护的索赔类别、所保护权利的数额限制、支付程序等。作为我国邻国的韩国在遇到严重经济危机后,针对大量发生的企业破产和劳动者失业现象,为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得到支付和社会安定,于1998年2月20日制定了《工资债权保障法》。在该法中规定工资债权保障基金作为劳动部部长代替事业主支付工资和退休金的来源,由从业主征收的费用组成以及工资债权保障上的征收金适用产业灾害保障法上的一些规定。

2、《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保障条例)与《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办法)比较分析。

保障条例系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基金办法”由上海市政府,上述两件立法均属于地方法规规章,为我国欠薪保障立法的大胆尝试,在其条文中对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制度基础。经笔者比较两者条文,发现上述两件立法有以下共同点:(1)二者均在第一条中提出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2)对于欠薪的解释基本一致,即企业应支付而逾期未支付给员工的工资;(3)均设立欠薪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保障条例中规定由深圳市政府设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办法规定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委员会负责欠薪基金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4)欠薪基金的主体来源均为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费、基金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5)欠薪保障费均由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或注册时收取,并统一划拨专门设立的欠薪基金专户,欠薪保障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6)规定垫付的欠薪数额的限制;(7)规定了垫付欠薪的追偿制度。

保障条例中的下列规定为基金办法所无:(1)该条例适用于特区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员工;(2)欠薪保障实行缴费与共济、垫付和追偿相结合的原则;(3)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由政府、员工和企业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并规定市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4)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年度市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5)对于欠薪基金用于日常管理费用支出限定为不超过当年收取的欠薪保障费的5%;(6)控制欠薪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占欠薪保障基金余额的比例;(7)规定企业员工请求劳动部门垫付欠薪的条件和程序性要件;(8)对于违反该条例的相关责任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9)规定劳动部门每年应当将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10)规定了对劳动部门的处理决定的救济措施。

与保障条例相比,基金办法具有以下的特殊规定:(1)基金办法第一条规定的制定目的中还包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欠薪的范围不仅限于企业到期未支付的工资还包括企业应缴纳而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适用的范围仅限为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确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并已履行本办法规定交费办法的企业;(4)欠薪基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不包括劳动者的代表;(5)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海市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6)规定符合办法规定的企业可以申请垫付欠薪,企业职工只有在企业无法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提出申请;(7)规定了基金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和专项审批制度。

小结:经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保障条例结构上更趋于完善,其共分六章,分别为总则、欠薪保障机构、欠薪保障基金、欠薪的垫付、垫付欠薪的追偿和罚则;内容上更注重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规定处理欠薪垫付申请的尽速审查和办理;基金管理上注重维持整体欠薪资金的平衡。基金办法虽然结构内容较为简单,但从管理体制上更注重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但只对欠薪基金委员会的职责作概括性的规定未涉及具体职责;在欠薪保障范围内将社会保险费包含在内(此举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香港地区的《破产欠薪保障条例》(PROTECTIONOFWAGESONINSOVLENCYORDINANCE)。

该条例共分七部分,分别为导言、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财务条文、从基金所作的拨款、已付款项的追讨和杂项。现择其主要规定作简要介绍:(1)在该条例的法律公告中表明该条例旨在订定条文,设立一委员会,以管理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并规定雇员在其雇主处于无力清偿的情况下,可获该基金拨付款项;(2)导言部分主要是对条例中的若干概念进行解释,如工资(wages)指公司清盘时,申请人根据《公司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或在破产案中申请人根据《破产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3)破产欠薪基金委员会部分主要是规定基金委员会的名称(ProtectionofWagesonInsolvencyFundBoard)和性质(bodycorporte)、委员会的职能及权力;(4)基金部分规定了基金的来源和从基金拨付的款项,其中基金的来源为财政拨付、对已付款项的追讨、利息和其他收入以及合法拨付的其他款项;(5)财务条文部分主要规定基金的管理和审核;(6)第五部分至第七部分对于款项的支付、追讨已垫付款项以及各种罚则做了规定。这部条例虽然规定的仅是雇主破产时对于雇员工资、代通知费、遣散费未得到支付的保障,但对于我国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二、欠薪保障基金概念的理论界定。

结合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在规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存在诸多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各异,因此有必要对欠薪保障基金概念重新进行理论界定。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2

关键词:住房公积金;项目贷款;风险;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1)09-0079-02

2009年10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建金[2009]160号,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决定在部分城市开展利用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工作。“试点城市在优先保证缴存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其中,用于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贷款规模要适度控制,每年应还款额不得高于上年度住房公积金增值净受益。”“利用住房公积金发放的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定向用于经济适用住房、列入保障性住房规划的城市棚户区改造项目安置用房、政府投资的公共租赁住房建设,严禁用于商品住房开发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意见》的下发,标志着住房公积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试点工作的开展,有利于解决地方政府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不足问题;有利于住房公积金拓展投资渠道、分散资金风险;有利于扩展住房公积金保障性内涵、提升在住房保障制度中的地位。

截至2010年底,试点工作已全面推开,部分条件成熟的试点城市已发放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用于支持当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即是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方面。虽然国家有关部门在此次试点工作中的管理非常严格,包括制定了《利用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试点项目贷款管理办法》和《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项目贷款业务规范》;试行了住房公积金督察员制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项目贷款业务运行平台和项目贷款运行监管系统,各试点城市通过运行监管系统规范操作,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统一监管等措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一些如开发单位自有资金不足、贷款资金被挪用、建设项目房屋滞销、滞租等不确定因素引发的风险。为保证贷款资金的安全性,亟须建立健全相关监管机构,形成一整套风险防控机制,增加项目贷款透明度。笔者试对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风险及应对措施作以简单论述。

一、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存在的风险

1.政策风险。住房公积金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合理性一直是各方争议的焦点。根据国务院1999年颁布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一章总则的第5条规定,“住房公积金应当用于职工购买、建造、翻建、大修自住住房,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挪作他用。”依据2002年重新修订后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住房公积金只能用作廉租房建设补充资金。《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受到它的上位法《住房保障法》的约束,一直也没能进行修改。当前所进行的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试点,实际上是绕过《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来实施城市试点。相关法规欠缺、规章制度未理顺,如果出了问题,蒙受损失的必将是缴纳住房公积金的老百姓。

2.贷款资金安全风险。房地产金融市场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开发企业可以在不同银行申请贷款,楼盘销售回笼资金很可能会分流到各家银行,加之有的开发企业资金往来渠道复杂,公积金管理中心对其资金很难实施有效的控制和全面监控。一旦开发企业故意采取欺瞒手段,转移资金逃避还款责任,公积金管理中心将面临较大的资金损失风险。

3.住房公积金保值增值风险。从保障性住房的本质可以看出,用于保障性住房建设的这一部分资金是不可能获取高额利润的。按照目前的利率水平,项目贷款的利率为4.73%,但按照经济适用房的相关规定,其利润率不超过3%,这样的话,利润总额都不够支付贷款利率的,公共租赁住房就更不用说了。有些地方还会出现保障性住房建成后滞销、滞租的情况,这样就使住房公积金存在无法保值增值的风险。

4.缴存职工利益受损风险。按试点要求,公积金贷款所建保障住房的分配原则是,“同等条件下,住房公积金缴存职工优先购买或租赁”。上述“优先”原则当然可以理解,但就保障性住房的公共本性而言,这种“优先”显然又并不合理。因为在现实中,那些最需要保障性住房的低收入者,可能未必是公积金的缴存者。

5.开发企业带来的风险。在试点工作中,由于开发企业自身的特质决定,贷款资金会存在以下安全风险,一是自有资金不足的风险,贷前需严格审查;二是资金被挪用的风险,由于开发企业往往同时开发几个项目,或者一个集团公司下属多个公司,所以借款人容易出现不按合同约定使用资金挪作他用的问题;三是不按时还款的风险,因项目建设进度和销售进度不同,开发企业的资金流不顺可能会影响到开发企业按时还款。

二、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尽快修订出台《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用公积金贷款建保障房已是不争的事实。虽然是试点,不管今后如何发展,是全面铺开还是仅仅试点,都不能改变目前的事实,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颁布已十多年,虽然短暂,但也到了该修订的时候。建议对公积金贷款的用途中增加一条,即“在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贷款、留足备付金的前提下,可将其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这样做可以为使用住房公积金贷款建保障性住房提供法律依据。

2.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提高管理中心管理运作水平。与个贷相比,项目贷款无论是从业务复杂程度、还是风险控制等方面都对管理中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多年来,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以发放个人贷款为主要业务,项目贷款管理人才缺乏。想要做好试点工作,建议试点城市各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按照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要求成立专门的部门负责项目贷款管理及操作,组织项目贷款管理人员的培训,统一项目评审标准,严格规范操作程序,做到严把贷前调查关、做好贷时审查、落实贷后检查,建立健全资金管理制度、提高管理人员素质,在资金计划、财务管理等方面提高工作效率和专业水平,提高项目贷款管理水平。

3.搭建住房公积金省内乃至全国融资平台,统筹安排住房公积金使用。由于各地经济发展速度及房地产市场发展情况差距很大,有的发达地区住房公积金个贷资金来源不足,而发展缓慢地区住房公积金严重闲置过剩。又因该行业没有金融职能,不能跨区跨市调剂资金余缺,导致各地住房公积金利用率不均衡。最高的城市利用率95%以上,最低的只有15%。因此,为提高住房公积金的使用效率,更好地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应赋予住房公积金行业金融职能,搭建一个省内乃至全国的住房公积金融资平台,统筹安排使用住房公积金。

4.加强组织领导,分工负责实施。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分工负责。由当地政府牵头,住房公积金中心、财政、国土房屋、监察、建委、审计、规划、土地储备、人民银行、银监局等部门任成员单位,负责项目的审查、贷款全程监督检查等事项。

5.试点城市政府承担落实偿还贷款的责任。试点城市政府应担待其更多原本属于自己的公共责任。一方面,不要将保障性住房建设自己都“押宝”在公积金贷款上;另一方面,即使必须使用公积金贷款,政府也要拿出一定的财政公共资金,如项目贷款的利息由地方政府直接进行支付或贴息,这样一来,不但每年的利息支付能够得以确保,解决了住房公积金贷款的安全性,同时,公积金贷款所需支付的贷款利息也不会转嫁到保障性住房的购房者或承租者身上。

6.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贷款使用,切实防止资金流动性风险。《实施意见》中强调,在优先保证缴存职工提取和个人住房贷款、留足备付准备金的前提下,可将50%以内的住房公积金结余资金用于发放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试点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要严格按照规定的贷款条件执行,优先保证职工提取和个人贷款需要,切实防范可能出现的流动性风险。严禁公积金管理中心为了结余资金发放项目贷款,而发生通过限定最高月缴存额、调整最高贷款额度等手段影响职工住房公积金提取和贷款使用情况。

7.规范审批程序,实行封闭管理。试点城市公积金管理中心应成立审贷领导小组,负责贷款项目的调查评审,对房地产开发企业和贷款项目进行调查分析,形成建设项目评审报告和项目贷款抵押评审报告;设立资金监管专项账户,对贷款资金流动实行全程封闭管理,严格审核借款人支用资金申请,对建设项目全部流入、流出资金进行全程封闭管理;落实贷款抵押,借款人必须以在建项目、房产或土地使用权足额抵押,不得重复抵押。

8.建立贷款担保机制。保障性住房盈利性差,公共租赁住房还面临投资回收周期长、利率与市场风险都较大的问题,而且保障性住房建设受政策影响大,地方政府的意志往往还会破坏本应有的贷款项目运作规律,所以必须建立有效的风险控制与风险转移机制。可以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担保方式,作为保障性住房建设贷款的有力后盾,为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陈杰.住房公积金对保障性住房贷款需要有担保机制[J].住房公积金决策参考,2010,(8):11-14.

[2]赵峰.住房公积金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情况分析及建议[J].住房公积金研究,2010,(3):39-41.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3

为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2003]94号),建设部等八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切实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建市[**]1号)。为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从源头上解决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问题,确保完成三年内基本解决建设领域拖欠问题的工作目标,经市政府同意,提出如下意见,请贯彻实施

一、各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业主社会公众责任的监管力度。各区县(自治县、市)建委可及时向市建委上报,由市建委经核查后纳入“不良业主”名单,定期向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进行通报,性质特别恶劣、造成严重后果的,进行公示,以加强对业主社会公共责任的监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企业,应纳入“不良业主”名单:(1)有恶意拖欠的;(2)有投诉,未及时处理,且拒不接受行政部门协调的;(3)法院已有判决仍不执行还款的;(4)在**年5月前,已竣工工程仍未完成工程结算

的;(5)有拖欠工程款情况,既不还款,又不制定还款计划的。在未从“不良业主”名单中撤除前,有关管理部门不予办理新建项目的相关手续。

(一)发展和改革部门不批准其新建设项目立项;

(二)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取消其参与土地竞标、竞买的资格;(三)规划部门要在审批规划等方面采取措施,督促项目业

主尽快解决拖欠的工程款;

(四)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要在招标投标、合同备案、施工过程和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阶段进行把关,在某一环节出现拖欠工程款,不得办理下一环节的建管手续;

(五)贷款银行要将其列为信用不良单位,依法减少授信额度或者不提供授信;

(六)不良业主属房地产企业的,取消其参加各项评优评先的资格,计入房地产企业不良行为档案向社会公示,同时在资质年检中降低其开发资质,情节严重的,注销其资质证书。

二、建筑业企业必须按合同及时支付分包工程款和支付农民工工资。因建设单位拖欠工程款导致建筑业企业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设单位先行支付。因建筑业企业自身原因拖欠劳务分包企业劳务费导致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建筑业企业先行支付,同时要追究建筑业企业责任。因劳务分包企业的原因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由项目施工总承包企业负连带责任。按照行业分工的原则,建筑业施工企业在接到由建设、交通、水利等行政主管部门移交的恶意拖欠或克扣农民工工资的投诉通知后,不能尽快拿出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方案、及时化解矛盾的,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可根据情节轻重进行处罚,或报市建委,由市建委对该企业的资质、近阶段的投标资格及项目经理等做出处罚。建设单位不得要求建筑施工企业为其垫资施工,建筑施工企业也不得以垫资作为条件参与施工项目的招投标。

三、政府投资项目拖欠的工程款应当按照资金分级负责的原则解决。市级政府投资项目未按合同支付拖欠的工程款,由市级政府负责解决。具体程序为:由市级相关部门和政府投资主体负责清理,及时将清理情况和初步处理意见报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由市发展改革委和市财政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核实后,制定在2005年年底前全部还款的计划,经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区县政府投资项目拖欠的工程款,由区县政府负责清理,制定还款计划,在2005年年底前予以解决。

三峡移民项目应严格按照市政府批准的规划和移民投资计划,超出规划和计划造成的拖欠工程款,按“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由相关政府业主自行解决。

四、加强对建设工程款支付和竣工结算的管理。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项目竣工交付使用后,大中型项目应在6个月内完成竣工结算,一般项目应在3个月内完成工程结算,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对恶意拖滞的,应按本实施意见的第一条处理。

五、在建设工程推行工程担保制度。运用工程担保这种信用工具来帮助完善建筑市场机制,建立业主支付担保、承包商向劳务分包商的支付担保和承包商对劳务分包商支付人工工资的连带责任,约束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行为,以解决业主拖欠工程款和承包商拖欠分包商工程款及工人工资等问题。鼓励建设单位投保建筑工程险、安装工程险和建筑商履约责任险。

六、严格执行项目资本金制度,从源头上防止新的拖欠。项目资本金不得低于国家规定的比例,其他资金也应有保障。项目资本金不足的,不予批准实施。防止利用拖欠工程款掩盖建设资金不足的矛盾,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

七、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中全面推行建设管理制。为保证政府资金投资效益和建设工程质量,在政府投资的公益性项目中全面推行项目建设管理制,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严格按照《**市政府公益性项目建设管理制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

八、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改革。已纳入国库集中支付改革的部门,以及纳入政府集中采购的项目,应由财政支付的资金,财政部门要直接支付。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及时办理资金支付,确保工程款按规定程序按时足额支付到中标的建筑业企业和设备、材料供应等单位。加强对建设项目贷款用途的监控,实行专款专用。

九、研究建立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企业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拖欠劳动者工资问题。建立包括企业工资支付信用制度在内的企业劳动保障诚信制度,促使企业诚实守信,依法支付劳动者工资。充分发挥协调劳动三方机制作用,有关各方共同采取措施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

十、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及时查处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用人单位要自觉遵守劳动保障法律法规,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监察执法力度,及时查处不按规定签订劳动合同和拖欠农民工工资的违法行为。畅通举报投诉渠道,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于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用人单位,无论是否与农民工签订了劳动合同,劳动保障部门应及时予以处理。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用人单位,责令其及时补发。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4

一、欧洲贷款业务中的先进经验和良好做法

贷款新规借鉴了国际银行业的先进做法和良好经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借款合同条款约定和相关要素

合同约定是维护银行和借款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文和体现。以英德两国为例,其银行高度重视合同的条文和内容,将银行风险控制要求具体体现在合同中,并约定实施。在贷款主合同及其附属合同的制定中,银行的法律部门全程参与。并且,对于公司类贷款,包括流动贷款(透支、循环贷款)、固定资产贷款,项目融资,有不同的专业法律团队参与,确保合同的全面,准确和有效。

(二)银行针对不同客户特点,重视利用承诺条款保护资金安全

国外各银行合同中的违约(EVENTSOFDEFAULT)条款都比较笼统,总体上包括以下几方面:(1)借款人未支付本信贷安排项下的任何到期款项;(2)借款人没有履行或遵守本信贷安排的任何义务;(3)借款人作出任何不正确的声明;(4)借款人或任何担保人/担保出具人未按时偿还对任何债权人的债务超过一定金额;(5)针对借款人或任何担保人/担保出具人资产的诉讼;(6)银行认为对借款人还款有不利影响的任何重大情势变更。一旦出现上述违约中的任何一条,银行可以终止信贷关系,要求借款人提前偿付所有贷款本息。而承诺(COVNANTS)条款比违约条款更有针对性,特别是财务承诺。这些承诺由各银行与客户协商约定,例如,要求借款人定期提供业务、资产及财务状况资料;贷款的偿还优先顺序;未经银行同意,借款人不得进行重大重组、合并或接管。①

(三)对流动资金贷款的使用控制不是很严格,重在外部监督和自律

对于流动资金贷款,英德银行并未将贷款是否被挪用作为专门的或重点性的跟踪检查内容。因为他们认为,流动资金贷款用途多样,金额不大,从成本收入比来考虑不值得花费很多的时间和人力,且贷款一般是信用良好的公司,基于借贷双方的相互信任,银行不想更多的干涉借款人的内部事务,而更愿意把贷款是否被挪用看成是审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责任对于公司的大额支付需求,国外银行一般通过银行买卖公司的商业发票业务,形成对客户的短期融资,不再通过发放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业务需求。对于固定资产贷款,特别是项目融资,银行则很审慎地跟踪贷款的使用,控制贷款风险,确保贷款到期收回。②

(四)加强对贷款提款环节的控制

针对不同的贷款种类,贷款专用账户有不同的规定。对于流动资金贷款,银行审批同意后,客户必须填写提款申请书,银行按客户申请支取的金额划转至借款人的存款账户,或者根据客户的要求,直接划转至客户指定的第三方账户。

二、贷款新规强调的信贷理念

(一)强调合同管理

贷款新规要求贷款人应与借款人在贷款合同中详细规定各方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及违约责任,特别是明确借款人承诺、提款条件、资金使用管理、还贷保障、风险处置等与贷款风险控制相关的重要规定,从而在借款人出现申贷文件信息失真、未遵守承诺事项、未按约定用途使用贷款、未按约定方式支用贷款资金等违约行为时,即可依约采取有效措施,追究借款人的违约责任,通过合同实现对贷款风险的有效控制。

(二)强调全流程管理

贷款新规将贷款业务流程细化分解为贷款调查、审查(风险评价)、审批、合同签订、贷款发放、贷款支付、贷后管理、贷款收回及不良贷款处置等各环节,并对各环节逐一提出具体管理要求。同时还要求贷款人按照有效制衡原则将贷款各环节职责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岗位,并建立起相应的问责机制。

(三)强调实贷实付

贷款新规强化了对贷款资金支付的管理要求,将贷款资金支付方式分为“贷款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类。对达到规定条件的,贷款资金应采取贷款人受托支付的方式,即将贷款资金由贷款人根据借款人的申请直接支付给借款人的交易对手。无论是贷款人受托支付,还是借款人自主支付,贷款人都应监督贷款资金依约使用。

(四)强调法律责任

贷款新规按照《银行业监督管理法》、《商业银行法》有关规定,明确了对贷款人违规经营贷款业务行为相应法律责任及处罚措施,包括监管部门依法实施监管措施和予以行政处罚等,增强了贷款管理规则的约束力和执行力,有力督促商业银行切实履行信贷风险管理职责,防范信贷风险,从源头上提升信贷业务风险管理水平。

三、贷款新规的积极作用

贷款新规提倡风险为本,它的推出对促进国民经济和银行业自身又好又快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第一,有利于贯彻科学发展观要求,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贷款新规强调要做好贷款全流程管理,确保有效贷款需求获得信贷支持,这既有助于保障银行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也有利于进一步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把握好信贷投放的力度、节奏和重点,科学、合理地配置信贷资源,优化信贷结构,特别是杜绝信贷资金无序使用,保证信贷资金真正流向实体经济,流向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最关键之处,满足实体经济对信贷的需求。与此同时,贷款新规的实施还可以积极引导借款人提升自身财务管理水平,提高对信贷资金的使用效率,确保贷款资金真正得到高效合理的运用,从而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信贷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促进作用,从整体上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总体转变。

第二,有利于提高金融服务水平,培育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和健康的信贷文化。贷款新规既没有抬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门槛,也没有改变授信条件、期限、利率等要求,而是透过精细化信贷管理制度安排,保护借款人的利益,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满足银行客户以及社会公众日益提高的银行信贷服务要求。如,“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都强调深入调查了解客户,特别是准确了解客户贷款需求,合理确定贷款金额、期限、利率等要素;有关贷款资金支付管理的要求不仅不会妨碍银行客户正常用款需求,还能够通过“实贷实付”降低借款人的利息支出,节约借款人的财务成本;贷款新规均强调,借贷双方应遵守诚实信用的基本准则,申请贷款应提供真实、准确、完整的材料,贷款资金应当用于约定用途,具体资金支付方式也应当符合双方约定,这些要求纠正了以往将贷款资金等同于借款人自有资金的错误观念,对强化借贷双方诚信守约观念、营造良好信用环境、培育健康信贷文化都有直接的推动作用。

第三,有利于维护信贷资金安全,从根本上保障存款人利益。长期以来,贷款支付与资金用途监控一直是我国银行业信贷管理的“阿喀琉斯之踵”。在实际贷款活动中,由于贷款支付管理不到位,往往存在贷款资金不按照约定用途使用,甚至被借款人违规挪用,投向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或者用途之上等情况。“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强化了贷款支付管理理念,通过确立贷款人受托支付和借款人自主支付两种贷款支付方式,明确贷款资金监控要求,有效地控制贷款资金流向,从源头上堵塞贷款资金支付和使用环节上的漏洞,杜绝违规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确保贷款资金被真正用于约定用途,从而有效保障了贷款资金安全,从根本上确保广大存款人的利益。③

第四,有利于推进贷款管理的精细化,实现我国银行业自身增长方式转变和科学发展。“三个办法和一个指引”借鉴国际银行业信贷管理的成熟经验,将国内外银行贷款实践的良好做法予以法制化,系统地确立了我国银行业信贷业务科学管理框架。贷款新规确立了我国银行业贷款管理的新标杆,特别是全流程和精细化信贷风险管理要求,夯实了银行业信贷风险管理的制度基础,与时俱进地提高了信贷风险管控手段的科学性,必将全面提升银行业的风险管控能力,势必有力推动我国银行业贷款管理模式真正实现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变,促使我国银行业的贷款管理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从而实现银行业自身的科学发展。④

四、贷款新规与银行、企业之间的冲突

通过经营风险追求回报是银行业的天然属性,如果银行期望更高的回报就意味着要承担更多的资产安全风险。贷款新规要求通过加强对银行的全流程管理来降低风险,实贷实付的要求实际上减小了银行的信贷规模,这些都将在短期内较少银行的综合收益。创利对银行业从业人员考核的重要指标,实贷实付短期内影响贷款息差创利,也影响对银行业从业人员的业绩考核。我们应该看到,我国银行业管理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一旦银行的授信规模受到限制,即使企业与银行签订了借款合同,在没有放款的前提下,如果银行不愿意放款,企业将存在难以获得贷款的或有风险。

五、关于对流动资金贷款相关规定的理解

(一)贷款新规对流动资金贷款控制力度相对较弱

贷款新规认为流动资金为企业营运资金。贷款期内,流动资金贷款可周转使用。贷款新规规定了严格的受托支付和自主支付标准要求,但仅限于第一个循环周期内,从第二次循环开始资金使用已不受贷款新规约束。

(二)关于流动资金贷款额度测算

为防止企业挪用贷款,贷款新规要根据企业经营状况和行业特征对借款进行流动资金需求测算,并最终确定企业需要多少流动资金贷款,禁止向企业超额发放贷款。贷款新规的测算公式能够基本测算出营运资金缺口,进而确定流动资金贷款综合授信额度。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银行将测算结果理解为狭义的贷款额度,而不是资金需求,认为通过承兑汇票等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的资金支持不受额度测算限制,以求向优质企业超额度发放贷款。

六、贷款新规尚待明确的问题

(一)关于个人贷款转借给本人占有股权的公司

一些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不具备贷款条件,而企业的股东具有贷款条件、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为帮助中小企业融资,贷款人向企业股东发放贷款,用于企业日常经营。对此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当企业股东有具备贷款资格、还款意愿、还款能力,并能够提供充足押品时,可向其发放贷款用于其入股或控股企业的日常经营;二是认为企业和借款人是不同的民事主体,借款人将贷款资金用于企业是典型的改变贷款用途的违规行为。

(二)关于置换贷款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5

【关键词】保证担保制度;业主;工程款;拖欠

一、建筑业发展的形势及问题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仅建筑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总产值23083.87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6.9%。现今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近几年我国的GDP均有8%~9%的增长幅度。据资料显示,2001~2003年我国建筑总产值以每年均超过20%的比例增长,2004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达30998.34亿元,2005年前三季度我国建筑业总产值20057亿,同比增长21.7%。在连续多年保持高增长值的时候,本该是建筑业的春天,然而在建筑行业内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很严重地影响了建筑业的正常发展,工程款拖欠的问题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个。据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至2002年底,建筑行业总共被拖欠工程款3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1%。另据建设部建筑管理司调查组的调查结果,拖欠工程款的问题较突出的一是房地产开发项目,全国房地产开发项目拖欠工程款979.17亿元,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39.6%(国家统计局数据);二是政府投资的公共工程。到2001年底全国各地政府投资工程拖欠工程款达660.75亿元,占全部拖欠工程款的26.7%(国家统计局数据)。

分析这些数据,我们发现,拖欠大户中居第一、二位的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政府部门。很显然,现在我国房价已经好几年出现上涨,并且涨幅不小,所以房地产行业自然成为投资热点,有比较多的投机商。他们往往对房地产行业的规律认识不够,资金准备不足,一旦资金链上某个环节出现错误,,就无法按时支付工程款,造成项目失败,例如我国海口以前曾经出现大量的烂尾楼,如果再垫资承包,就会产生拖欠。并且由于以往的不规范操作,信用监督制度还未建立,所以还出现过开发商卷款潜逃的事情;政府部门由于自身利益关系,在项目条件不具备时就上马建设很常见,一旦后续资金来源没有保障,就会造成工程款的拖欠,有的项目即使资金有保障,由于建设周期长,也难免出现建设资金的被挪用的现象。政府工程的工期一般不能拖后,所以施工方往往会注入资金以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一旦政府拿不出钱来,就形成拖欠。

二、工程款拖欠的后果及原因

工程款拖欠会带来较多的社会问题,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工的工资拖欠。我国政府前几年在春节前都要帮农民工讨工钱,表面看是施工方拖欠,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业主方拖欠工程款。业主拖欠施工单位的,施工单位就没钱付工资。所以每到年末,多数被拖欠的承包商感到年关难过,有时还会到银行贷款,支付民工工资,以缓解舆论压力。二是严重影响到企业的运作。垫资承包(我国虽明令禁止,但还是较多),占用到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以致周转不灵,员工工资拖欠,设备维修成问题,有的企业还因此而倒闭。

造成我国工程款拖欠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建筑市场的法制不健全,解决工程款拖欠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目前通过司法途径解决拖欠工程款的企业很少,成功的案例也很少。

2.建筑市场体制不健全,对违规操作监督不力。房地产企业要求垫资承包的较多;一些政府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项目先立项上马,至于资金问题考虑不多。

3.承包商与业主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无法清楚的了解(也没有这个义务)到业主资金到位情况。即使业主在发包时可以拿出证据,也不能监督资金的使用情况,在较长的建设期内无法保证资金不被挪用。

4.建筑市场的竞争过于激烈。一个项目往往会吸引很多投标者,导致很多企业愿意接受业主比较苛刻的合同条件,甚至垫资承包。(这就为拖欠提供了客观条件。)

5.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缺乏有效的失信约束和惩罚机制。

三、推行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制度解决拖欠问题

虽然在2004年初,我国建设部等部委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在3年内解决已拖欠的工程款问题,到2005年年底,在行政命令的干预下,大部分地区均可以提前完成这一任务,然而,政府行政干预的作用只是一时,最终还是要建立起市场机制来加以规范,防止新的拖欠。

针对我国现在的建筑市场体系,可以通过建立工程担保来形成有效的市场机制。对于现实情况而言,将业主方的履约担保(业主主要是支付义务,所以也叫支付担保)形成制度,强制执行,应该是重中之重。

常见的工程担保的种类有:

1.按照阶段分:招投标阶段的投标担保,施工阶段的承包商履约担保,业主方的履约担保。

2.按照执行条件分:有条件担保(需要违约责任的认定),无条件担保(不需要违约责任的认定)。

我国目前多采用前两种(投标担保和承包商履约担保),它们主要是对承包商行为的制约。投标担保的作用主要是保证承包商在中标后能跟业主签订合同,如果一旦其中标但又不签合同,为维护投标的严肃性,可以要求其担保人作出赔偿。承包商履约担保主要是签订合同后,为保证承包商能按合同约定按质按量完成工程任务,不会因为承包商的经营问题而给业主的项目造成损失。

而业主方的履约担保是引入第三人(担保人)对业主能够履行其支付工程款的义务而作出的保证,一旦业主不能履约,即不能按时支付工程款,担保人就要替业主履行合同义务——支付工程款。引入担保人后,承包商的风险就会大大减少,担保人以接受担保业务盈利,如果项目风险大,很可能不能按约支付,则担保人可能需要带业主向承包商支付工程款,就不会为该业主担保,或者会要求业主提供较严格的反担保,以降低自身的风险。这样,项目的成功与另一个机构(银行或专业担保公司)挂钩,而这个机构由于有较好的风险分析能力,就使得项目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高。而业主一旦不能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支付工程款,承包商就可以向担保机构要求相应权益,这就充分保证了承包商的合法权益。

但是,业主方很少会的提供业主履约(支付)担保,原因有两个:一是为保护业主利益,一般赋予业主很大的权限,由业主决定提不提供担保,提供哪些种类的担保以及担保的形式,业主自己一般不会主动提出给承包商一个担保;二是由于我国建筑市场现在处于买方市场,竞争很激烈,承包商在招投标过程中可以讨价的机会少,也不会勉强业主一定要提供此项担保。这也在客观上给拖欠有机可乘。

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要解决拖欠问题的很好的途径就是推行业主支付保证担保,并将其形成一项制度,强制执行,没有提供此项担保的项目不予开工建设。使得业主的违约成本提高,从而很好约束业主行为,形成良好的社会信用。

通常承包商的违约会给业主造成较大损失,并且责任不易分辨,所以其履约担保采用有条件高保额形式较佳。而业主的违约(即拖欠)相对而言容易判断,并且由于工程款一般是按工程进度分阶段给付的,每次的金额都不太大,所以建议采用无条件担保(一般保额较低),业主也可以在竣工结算时给予认定或否定。

【参考文献】

[1]刘允延,刘彦.工程担保制度是避免建筑市场无序竞争的有效手段[J].建筑技术,2002,(4).

[2]冷振清.论入世后我国工程保证担保制度的建立[J].基建优化,2003,6(3).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6

根据通知,试点地区的小额贷款公司将纳入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范围,当年涉农贷款平均余额同比增长超过15%的部分,按2%的比例给予奖励。奖励资金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分担。

解读:据介绍,中央和地方财政主要针对“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等4类涉农贷款予以奖励。

分析人士指出,试点地区小额贷款公司将和村镇银行—样可享受涉农贷款增量财政奖励,有助于吸引更多民间社会资本参与,满足小微企业、农村企业等“草根群体”的融资需求,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提供金融服务,满足日益增长的涉农信贷需求。

加强药用辅料的监管

为升级对药用辅料的管理,近日出台的《加强药用辅料监督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落实监管责任。重点强调对药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监管部门重点是管药品制剂生产企业,同时也要对药品辅料生产企业进行监管,要落实责任。

二是提高准入门槛。规定药用辅料生产企业按照《药用辅料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要求组织生产,提高生产企业准入门槛;要求新药用辅料必须与药物制剂关联审评,强调药品生产企业对新辅料的检验审计责任等。

“三公”纳入预算不得采购奢侈品

国务院公布的《机关事务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购置和运行费、因公出国(境)费纳入预算管理,严格控制“三公”在机关运行经费预算总额中的规模和比,列。

政府各部门应当采购经济适用的货物,不得采购奢侈品、超标准的服务或者购建豪华办公用房。由政府集中采购机构采购的项目,不得违反规定自行采购或者以化整为零等方式规避政府集中采购。政府集中采购货物和服务的价格应当低于相同货物和服务的市场平均价格。

解读:该《条例》是我国首部专门规范机关事务管理活动的行政法规。今后,超预算开支“三公”、购建豪华办公用房等情形,情节严重的将面临撤职处分。

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房建设

住房城乡建设部等部门近期联合的《关于鼓励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鼓励民间资本参建保障房。具体方式包括:直接投资或参股建设并持有、运营公共租赁住房;接受政府委托代建廉租住房和公共租赁住房,建成后由政府按合同约定回购;投资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限价商品住房;参与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以及市、县政府规定的其他形式等。

解读:目前,我国保障房建设主要由公共财政投入,但这并不意味着排斥社会资金在保障房建设方面的投入。事实上,近年来各地在大规模推进保障房建设过程中,多渠道筹集资金已是普遍做法。

住房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各地要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消除民间资本参与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的政策障碍。

三是建立药用辅料数据库。数据库包括药品生产企业生产每一个药品所使用辅料的名称、来源(生产厂家)、质量标准等信息。

解读:前不久发生的胶囊事件暴露出了我国药用辅料生产和使用中存在的问题。规定的出台,对药用辅料行业的从业行为有了更严厉的法规要求。

药用辅料生产企业准入门槛和辅料产品质量标准的提高,必然使一部分不合格、不规范的药用辅料生产企业退出市场,市场环境将得到净化,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得到提升,这有利于优势企业的脱颖而出。

另一方面,药品制剂生产企业作为药品质量的责任人,将更加注重上游供应商的质量,也会自觉地去把好“进口”关,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

总之,规定对药用辅料行业的自律,规范自己的行为,明确质量责任,防范质量事故的发生都会起到警钟长鸣的启示作用。

规范保险公司薪酬管理

中国保监会近日的《保险公司薪酬管理规范指引·(试行)》统一将保险公司薪酬分为基本薪酬、绩效薪酬、福利性收入和津补贴、中长期激励4个部分。要求福利性收入和津补贴参照国家有关规定和行业标准执行,保险公司每年支付给高管人员的现金福利和津补贴不得超过基本薪酬的10%。

延期支付作为薪酬管理中一项重要的风险控制手段,《指引》对其作了如下规定:一是对象定为保险公司高管人员和关键岗位人员;二是将延期支付期下限定为3年;三是延期支付比例不低于40%,董事长和总经理则不低于50%;四是如发生绩效薪酬延期支付制度规定情形的风险及损失的,保险公司应当停发职责范围内高管人员未支付的绩效薪酬。

解读:《指引》的实施,一方面是使保险公司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指标和严谨规范的考核流程,强化风险和合规在薪酬中的影响,引导保险公司建立以风险为导向的企业文化,转变增长方式,促进稳健经营;另一方面是为规范公司薪酬管理,防止出现风险事件,改善行业形象,提升监管的规范化水平,防止监管措施滥用。

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新政

民政部等部门日前的《关于加强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护的意见》规定:见义勇为人员在医疗方面优先救治;对就业困难的见义勇为人员,优先纳入就业援助;对见义勇为人员以及因见义勇为死亡或致残人员子女中考、高考给予一定优待;对符合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保障条件的城市见义勇为人员家庭,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或发放住房租赁补贴等。同时《意见》明确了见义勇为死亡人员抚恤及补助标准。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7

第一条 为了保护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规范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行为,加强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工商户、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统称用人单位)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劳动者,适用本条例。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之形成劳动合同关系的劳动者,依照本条例执行。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管理的人员工资支付以及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供求状况等,定期制定和工资水平宏观调控指导政策。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政府工资分配的宏观调控指导政策的要求,结合劳动力市场价格和本单位经济效益,合理确定本单位的工资水平。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根据本单位的经济效益增长情况、当地政府的工资指导线、工资指导价位和本地区、行业的职工平均工资水平等,逐步增加劳动者的工资。

第四条 工资分配应当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实行同工同酬;工资支付应当遵循诚实信用的原则,按时以货币形式足额支付。

第五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劳动和社会保障行政部门(以下简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工资支付行为进行指导和监督检查。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人事、经贸、建设、工商管理、人民银行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工资支付行为进行管理和监督。

工会、妇联等组织依法维护劳动者获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六条 用人单位(个体工商户除外)应当就工资分配、工资支付等事项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制定规章制度应当听取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的意见,并及时在本单位公布,告知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对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提出的合理意见,用人单位应当采纳。

第七条 工资分配制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一)各岗位的工资分配办法;

(二)工资正常增长分配办法;

(三)奖金分配办法;

(四)津贴、补贴分配办法;

(五)患病、休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分配办法。

第八条 工资支付制度应当明确以下内容:

(一)工资支付项目、标准、形式;

(二)工资支付周期和日期;

(三)加班加点工资计算标准;

(四)假期工资支付标准;

(五)依法代扣工资的情形及标准。

第九条 用人单位与职工一方就职工年度工资调整水平和调整部分的分配办法等签订集体合同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应当采取集体协商的方式。

第十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与其岗位相对应的工资分配及支付办法等事项,双方的约定不得违反本单位工资分配和支付制度、集体合同或者工资专项集体合同。

第十一条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用人单位确定、调整劳动定额或者计件报酬标准应当遵循科学合理的原则;确定、调整的劳动定额应当使本单位同岗位百分之九十以上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能够完成。

第十二条 劳动者提供了正常劳动,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 定的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标准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劳动者有下列特殊情形之一,但提供了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其中非全日制劳动者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

(一)在试用期内的;

(二)因用人单位实行预付部分工资、分批支付工资的;

(三)违反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被用人单位扣除当月部分工资的;

(四)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以及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需要从工资中扣除赔偿费的;

(五)因用人单位生产经营困难不能按工资标准支付工资,经用人单位与本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后降低工资标准的。

前款第(三)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扣除劳动者当月工资的部分并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应发工资的百分之二十;第(四)项规定的情形,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经济损失发生后另有约定的除外。

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由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根据省人民政府公布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最低工资标准每两年至少调整一次。

劳动合同履行地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当地最低工资标准不一致的,适用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时应当遵循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

第十三条 用人单位应当自劳动者实际履行劳动义务之日起计算劳动者工资。

工资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确定工资支付周期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实行月、周、日、小时工资制的,工资支付周期可以按月、周、日、小时确定;

(二)实行年薪制或者按考核周期支付工资的,应当每月预付部分工资,年终或者考核周期期满后结算并付清;

(三)实行计件工资制或者其他相类似工资支付形式的,工资支付周期可以按计件完成情况约定;

(四)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计发工资的,在工作任务完成后结算并付清。结算周期超过一个月的,用人单位应当每月预付工资;

(五)建筑施工企业经与劳动者协商后实行分批支付工资的,应当每月预付部分工资,每半年至少结算一次并付清,第二年一月份上旬前结算并付清上年度全年工资余额。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在与劳动者约定的日期支付工资;没有约定工资支付日期的,按照用人单位规定的日期支付工资。

工资支付日期如遇法定节假日或者休息日,应当在此之前的工作日提前支付。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应当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不得以实物、有价证券等形式替代,不得规定劳动者在指定地点、场合消费,也不得规定劳动者的消费方式。

第十六条 用人单位可以与银行签订代为支付工资协议,在银行设立工资专用账户,并在本单位工资支付日前将劳动者工资足额纳入工资专用账户,由银行在协议约定的时间内代为支付劳动者工资。

第十七条 用人单位应当书面记录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发项目及数额、实发数额、支付日期、支付周期、依法扣除项目及数额、领取者姓名等内容。

用人单位应当建立劳动考勤制度,书面记录劳动者的出勤情况,每月与劳动者核对并由劳动者签字。用人单位保存劳动考勤记录不得少于二年。

用人单位不得伪造、变造、隐匿、销毁工资支付记录及劳动者出勤记录。

第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并同时提供本人的工资清单。劳动者实际取得的工资与工资清单以及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记录应当一致。

劳动者有权查询和核对本人的工资。

第十九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依法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关系的,应当在劳动关系解除或者终止之日起两个工作日内一次性付清劳动者工资。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劳动者死亡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满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支付其工资。

第三章 特殊规定

第二十条 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加点,应当按照下列标准支付劳动者加班加点的工资:

(一)工作日延长劳动时间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支付加点工资;

(二)在休息日劳动又不能在六个月之内安排同等时间补休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二百支付加班工资;

(三)在法定休假日劳动的,按照不低于本人工资的百分之三百支付加班工资。

前款第(一)项、第(三)项的加班加点工资支付周期自加班加点当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一个月;第(二)项的加班工资支付周期自加班当日起最长不得超过六个月,但劳动合同履行期限不足六个月的,应当在劳动合同剩余时间内支付完毕。

第二十一条 实行计件工资制的,劳动者在完成计件定额任务后,用人单位安排其在法定工作时间以外加班加点的,应当根据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分别按照不低于其本人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百分之二百、百分之三百支付加班加点工资。

第二十二条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的,劳动者在综合计算周期内总的工作时间超过总法定工作时间的部分,视为延长工作时间,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一)项的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点工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工资。

第二十三条 实行轮班工作制的,劳动者在法定休假日遇轮班的,用人单位应当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

第二十四条 妇女节、青年节等国家规定部分公民节日放假期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休息、参加节日活动的,应当视同其正常劳动支付工资。节日与休息日为同一天,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当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一款第(二)项的规定。

第二十五条 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批准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不执行本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不予支付其期间的工资:

(一)在事假期间的;

(二)无正当理由未提供劳动的;

(三)由于劳动者本人的原因中止劳动合同的。

第二十七条 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停止劳动,且在国家规定医疗期内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工资分配制度的规定以及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或者国家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病假工资或者疾病救济费。

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八条 对依法被列为甲类传染病或者采取甲类传染病控制措施的疑似病人或者其密切接触者,经隔离观察排除是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其隔离观察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

第二十九条 劳动者依法享有的法定节假日以及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晚婚晚育假、节育手术假、女职工孕期产前检查、产假、哺乳期内的哺乳时间、男方护理假、工伤职工停工留薪期等期间,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

第三十条 劳动者因依法参加下列社会活动占用工作时间的,用人单位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并支付其工资:

(一)行使选举权或者被选举权;

(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行职责;

(三)当选代表,出席政府、党派以及工会、青年团、妇联等召开的会议;

(四)出任人 民法院陪审员;

(五)出席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大会;

(六)基层工会非专职工作人员履行职责;

(七)担任集体协商代表期间,参加集体协商、签订集体合同;

(八)参加兵役登记等应征事宜和预备役人员参加军事训练;

(九)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社会活动。

第三十一条 用人单位非因劳动者原因停工、停产、歇业,在劳动者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应当视同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支付其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可以根据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按照双方新约定的标准支付工资;用人单位没有安排劳动者工作的,应当按照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劳动者生活费。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二条 用人单位依照本条例第二十七条、第三十一条的规定,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百分之八十支付给劳动者病假工资、疾病救济费和生活费的,必须同时承担应当由劳动者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第三十三条 劳动者依法被取保候审、判处管制、适用缓刑或者被假释、监外执行期间,劳动合同未解除且劳动者继续在原单位正常劳动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以及本单位的规章制度支付其工资。

第三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变动劳动者工作岗位降低其工资水平,应当符合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的规定,但不得违反诚信原则滥用权力,对劳动者的工作岗位作出不合理的变动。

第三十五条 除下列款项外,用人单位不得从劳动者的工资中代扣:

(一)劳动者应当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二)劳动者个人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

(三)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法律文书中载明应当由劳动者承担的扶养费、抚养费、赡养费等;

(四)法律、法规规定代扣的其他款项。

第四章 保障规定

第三十六条 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自拖欠发生之日起五日内向县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书面报告,并提出处理方案。

第三十七条 用人单位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或者经与劳动者协商一致指派劳动者到其他单位(以下称实际用人单位)工作,实际用人单位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用人单位承担对劳动者的义务,实际用人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第三十八条 合伙企业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合伙人承担连带责任。企业无力支付或者合伙人逃匿的,其他合伙人应当支付劳动者的工资。

第三十九条 建设工程项目发包人可以采取措施督促承包人将工资支付给劳动者本人。

建设工程项目发包人或者总承包人未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款,承包人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或者建设行政部门可以决定由发包人或者总承包人先行垫付劳动者工资,先行垫付的工资数额以未结清的工程款为限。

第四十条 由于不可抗力原因,导致延期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在不可抗力原因消除后三十日内支付劳动者工资。

用人单位确因生产经营困难,资金周转受到严重影响无法在约定的工资支付周期内支付劳动者工资的,应当以书面形式向劳动者说明情况,在征得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的同意后,可以延期支付工资,但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四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本行政区域内工资支付的实际情况,建立欠薪预警制度。对连续拖欠劳动者工资二个月以上或者累计拖欠达三个月以上的用人单位,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视其欠薪情况,可以实施工资支付重点监察,并可以向社会公布。

纳入工资支付重点监察的用人单位,必须按照政府欠薪预警制度的规定提交由金融机构出具的保函或者预交工资支付保证金。工资支付保证金专户储存,专款专用,用于保障该单位劳动者的工资支付。

纳入工资支付重点监察的用人单位付清原拖欠的劳动者工资,且在六个月期限内未再发生新的拖欠的,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解除其重点监察。纳入工资支付重点监察时向社会公布的,应当在原公布范围内公示解除重点监察。

第四十二条 国有资金投资或者国家融资的建设项目、服务项目以及政府采购项目的招标人,应当限制已实施工资支付重点监察,且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认定属于恶意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用人单位投标。

前款所列项目招标人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征询有关投标人的工资支付信用情况,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出具意见。

第四十三条 用人单位破产、撤销或者解散的,经依法清算后的财产应当优先安排偿还所欠的劳动者的工资、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经济补偿金。

第五章 监督检查和争议处理

第四十四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行为的监督检查制度,规范监督检查程序,依法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监察,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依法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情况进行执法检查时,用人单位应当如实报告情况,提供用人情况、工资支付记录、考勤记录、财务账册、财务报表、开户银行账号等必要资料和证明,不得弄虚作假、阻碍、拒绝。

第四十二五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工资支付违法行为的举报制度,设立举报信箱,公布举报电话,为劳动者举报提供便利条件,并为举报人保密。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到举报后,应当在七个工作日决定是否立案并告知举报人;立案后对违法行为的查处,应当自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办结;情况复杂确需延长时间的,应当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人批准,但延长时间最长不得超过三十日。

第四十六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包括工资支付情况在内的用人单位劳动守法诚信档案,推行劳动守法诚信评价制度;对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情况严重的用人单位,可以通过传播媒体或者在职业介绍场所、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等地点予以公布,并将有关情况告知工商行政管理、 公安、税务、人民银行等有关部门。

第四十七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资支付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上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工资支付执法情况的监督检查,发现下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工资支付的违法行为不作为或者作出的行政处理决定违法、不当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四十八条 工会组织依法对用人单位遵守有关工资支付的法律、法规、规章的情况进行监督,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有权要求其改正。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向本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处理建议;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在接到工会的建议后,应当依照本条例第四十五条第二款的规定依法作出处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工会。

劳动者申请劳动仲裁或者提讼的,工会应当依法予以支持和帮助。

第四十九条 因用人单位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引发停工、怠工事件的,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涉。用人单位应当及时采取措施,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工会应当协助用人单位恢复生产、工作秩序。

第五十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有权举报,也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或者依法提讼:

(一)未按照约定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二)违反最低工资保障规定的;

(三)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四)不按照规定支付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的;

(五)未按照劳动合同、集体合同的约定增加劳动者工资的;

(六)其他侵害劳动者劳动报酬等合法权益的行为。

第五十一条 用人单位对工资支付承担举证责任。用人单位拒绝提供或者在规定时间内不能提供有关工资支付凭证等证据材料的,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可以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工资数额及其他有关证据直接作出认定。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不能对工资数额举证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参照本单位同岗位的平均工资或者当地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水平,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计算确定。

第五十二条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和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时,对不及时支付工资可能造成劳动者生活困难的,可以部分裁决先予支付劳动者部分工资。

第五十三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因工资支付发生劳动争议的,劳动争议发生之日应当从用人单位明示拒绝支付工资之日起算;用人单位未明示拒绝支付工资的,应当从劳动者实际追偿之日起算。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五十四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其在规定时间内支付劳动者应得的工资,并可以责令其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的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支付赔偿金;情节严重的或者被实施工资支付重点监察二个月以上并且尚未解除的,可以责令其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的三倍以上五倍以下支付赔偿金:

(一)克扣、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

(二)拒不支付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的;

(三)违反最低工资规定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第五十五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六条规定,未制定、公布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或者制定工资分配、工资支付规章制度未听取本单位职工代表大会(职工大会)或者工会组织的意见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未记录、提供劳动者工资清单,或者未记录劳动者出勤情况、出勤记录保存期限少于二年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二条第二款第(五)项规定,用人单位降低劳动者工资标准未与本单位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协商一致,给劳动者造成工资损失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给予劳动者工资损失的一倍以上二倍以下的赔偿。

第五十七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未以货币形式支付劳动者工资,或者指定劳动者消费地点、场合、限制消费方式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责令给予劳动者同等金额一倍的赔偿,并可以对用人单位处以五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未报告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九条 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第四十四条第二款规定,弄虚作假或者阻碍、拒绝监督检查的,由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予以警告,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并可以对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以及直接责任人处以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未如实向社会公布用人单位克扣、无故拖欠工资等有关情况的;

(二)未建立用人单位工资支付违法行为举报制度的;

(三)未为举报人保密的;

(四)未依法及时处理劳动者举报或者工会组织处理建议的。

第六十一条 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的;

(二)利用职权谋取利益的;

(三)泄露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保密资料的。

第七章 附 则

第六十二条 本条例所称工资是指用人单位根据国家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的约定,依法以货币形式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报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不包括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动保护、职工福利和职工教育费用。

第六十三条 本条例所称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照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在法定工作时间或者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

克扣工资是指用人单位违反本条例规定扣减劳动者工资的行为。

无故拖欠工资是指用人单位除本条例第四十条规定外,延期未支付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者工资的行为。

第六十四条 本条例第二十条用于计算劳动者加班加点工资的标准,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八条、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用于计算劳动者提供正常劳动支付月工资的标准,第二十六条用于计算不予支付月工资的标准应当按照下列原则确定:

(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双方有约定的,从其约定;

(二)双方没有约定的,或者双方的约定标准低于集体合同或者本单位工资支付制度标准的,按照集体合同或者本单位工资支付制度执行;

(三)前两项无法确定工资标准的,按照劳动者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计算,其中劳动者实际工作时间不满十二个月的按照实际月平均工资 计算。

第六十五条 劳动者的工资需要折算为日工资和小时工资的,应当按照法定的日、小时工作时间计算。劳动者全年月平均工作天数和工作时间分别为20.92天和167.4小时。

国家有关部门或者行业确定、推荐的日工资标准或者劳动定额、计件报酬标准低于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折算后的日工资标准的,以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折算后的日工资标准为准。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篇8

[摘要]负债作为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是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与企业相比,高校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负债观念,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可以从量化角度综合评价高校的负债状况。在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下,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大量的资金,而且筹资成本相对较低。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跨越式发展。

扩大教育规模,通过多种形式积极发展高等教育是我国的重大方针政策之一。但是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也面临困境,资金匮乏是制约高校跨越式发展的关键因素。由于高等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学建筑、学生宿舍、师资建设、仪器设备、图书等增长速度缓慢,进而影响招生规模的扩大。资金匮乏严重制约我国高等教育的“大众化”进程,也制约“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全面小康的实现。传统观念与僵化思维模式妨碍高校筹资,进而制约高校的跨越式发展。高校财务人员应该不断更新财务管理观念,借鉴企业的成熟经验,客观、公正、科学地评价高校负债状况,通过合理负债方式为高校筹集资金。

一、高校负债观念的更新

负债是企业六大会计要素之一,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的定义:负债是企业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偿付的债务。负债,尤其是银行贷款已经成为企业筹资的重要方式,它在企业的经济活动中长期占据一定比例,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来源之一,对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企业负债种类繁多,包括短期借款、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长期应付款(用于补偿贸易、融资租赁)、专项应付款(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可以说现代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离开负债简直就难以运转。

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高校资金由国家全额拨付,高校市场意识淡薄。尽管高校改革已经开始,但高校财务管理观念仍然滞后,沿用传统习惯,对负债缺乏正确认识,在筹资活动中很少想到负债方式。即使部分高校在基建过程中有银行贷款,也是想方设法尽快还清,不能把负债作为高校经济活动中一项长期的有机组成。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财务会计中一直以“资金来源”、“资金占用”、“资金结存”为会计要素进行核算,负债与收入同为资金来源,在核算过程中往往被混为一谈。1998年我国财政部颁布《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它依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的规定,首次将“负债”作为单独的会计要素引入高等学校的会计核算制度,从制度上为高校的负债筹资提供了依据。根据《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试行)》定义:负债是指高等学校所承担的能以货币计量、需以资产或劳务清偿的债务。它是高等学校资产中属于债权人的那部分权益或利益。我国高等学校的负债,主要包括借入款项、应付票据、应付及暂存款、应缴财政专户、代管款项、应缴税金等。从内容上看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没有明确的偿付期,一般来说,流动性较强。

目前我国居民存款已达11万亿元,银行资金相对宽松。如果高校能够及时更新财务管理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将为高校筹集到可观的资金,在无需国家增加财政投资的情况下,能够快速改善高校的办学条件,促使高校跨越式发展。

二、借鉴企业经验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

从企业负债和高校负债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除行为主体外,高校负债与企业负债是完全相同的。由于高校负债筹资目前处于尝试阶段,操作方法很不完善,如何评价更是无所适从。而企业已经有一套成熟的负债评价指标,我们可以借鉴企业评价指标,建立高校负债评价指标体系,从量化角度来评估高校财务状况,进而指导高校筹资活动。

企业涉及负债的评价指标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我们下面对其逐一进行分析。

①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流动比率应为2:1,表明企业财务状况较好。流动负债有1:1的相应资产保证,同时还有相当于流动负债1倍的可变资产保证日常经营。

②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根据企业评价经验,通常以1:1为良好,即速动资产与流动资产相等为好。

③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资产负债率低,经营风险低,同时获利水平可能也低,说明企业经营保守,发展受到限制。因为当资产利润率高于银行利率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使企业获得超额利润。资产负债率高,经营风险高,其获利水平能够提高,使得企业可以较快发展。

④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

是指企业实现利润对利息支出的保障程度,这一指标一般越高越好,说明企业对负债的偿付能力强。

三、实例分析

例:表1是B高校的资产负债表,该校2002年末事业结余为4268万元。我们借鉴企业负债评价指标,来考察该高校的负债状况。

表1资产负债表

单位:B大学2002年12月31日单位:万元

项目金额项目金额

一、资产类二、负债类

现金3借入款项

银行存款19,768应付票据

应收票据应付及暂存款904

应收及暂付款1,419应缴财政专户735

借出款251应缴税金26

材料362代管款项1,711

对校办产业投资389负债合计3,376

其它对外投资968三、净资产类

固定资产56,817事业基金8,438

无形资产固定基金56,817

资产合计79,977专用基金5,184

未完项目差额6,162

净资产合计76,601

总计79,977总计79,977

下面我们做具体分析:在高校财务制度中,没有流动资产、速动资产、流动负债等分类。但我们借鉴企业的分类经验,可以看出,流动资产应为资产负债表“现金”到“材料”项,共计21803万元。速动资产在流动资产的基础上减去不易变现的材料,应收及暂付款在高等学校会计中属于支出未报数,变现的数量很小,也应视同为不易变现,整体扣减,所以速动资产应为20022万元。

由于没有借入款项,因此该校没有长期负债。其3376万元负债主要是在资金结算过程中形成的债务,应属于流动负债。根据以上分析可得: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21803/3376=646%

速动比率=速动资产/流动负债

=20022/3376=593%

资产负债率=负债总额/全部资产总额

=3376/79977=4.2%

由于该校没有银行贷款,也未发生利息费用,因此利息保障倍数无法计算。

通过以上计算,我们已经得出负债评价指标的值,它对我们的负债筹资行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具体而言:

①借入款项为零,说明该校未能利用银行贷款形式筹资,其财务经营观念保守,不利于高校跨越式发展。

②流动比率646%、速动比率593%,均远远高于正常值,说明负债水平过低,该校利用负债筹资能力严重不足,观念保守。

设可增加负债筹资为x,当流动比率达到比较合理的2:1时,

2:1=流动资产/(现有流动负债+x)

x=流动资产/2-现有流动负债

=21803/2-3376=7525.5

说明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集7525.5万元。

同样可以计算出,当速动比率达到1:1时,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16646万元。

③资产负债率太低,仅为4.2%,假如将资产负债率提高到30%,即:

(x+3376)/79977=30%

x=20617.1

该校可以通过负债筹资20617.1万元。

④目前对于利息保障倍数如何评价,没有确切数据。假如达到5倍时,目前银行贷款利率约5%,即:

利息保障倍数=(税后利润+利息费用)/利息费用=[4268+(x×5%)]÷(x×5%)=5

解得x=21340

也就是说,该高校通过银行贷款筹资21340万元时,高校盈余对利息保障倍数为5倍。从企业经验来看也是属于较大的,对支付有保障。

综上所述,该校通过负债筹资应控制在7,500—21,300万元之间。按四种方法的算术平均值(7525+16646+20617+21340)÷4=16,532万元,应为该校最适宜的负债筹资额度。

四、对高校负债筹资成本的评价

高校在筹资过程中,筹资成本也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下面我们就负债筹资与其他形式筹资作筹资成本比较。

例:某高校欲建学生公寓一栋,造价1000万元,建成可供2500名学生住宿,生均住宿费预计800元/年。现有两方案可供选择,A方案,从银行贷款,利率为5%;B方案,与甲公司合作,交由该公司建设,并以10年住宿费偿付工程款。试问选用哪个方案比较经济?

从表面上看,B方案很优惠,学校不需付一分钱,就可以解决2500名学生的住宿问题,并且10年后可以收回楼房,等于“白拣”了一栋楼。那么到底事实是否如此,我们采用管理会计的方法来具体分析一下。

①用净现值法分析:

A方案:净现值=1000万

B方案:由于付给甲公司的费用每年相等(2500×800=200万),可以通过求年金现值的方法来求净现值。查表得,10年期5%的年金现值系数为7.721,所以可得:

净现值=200万×7.721=1544.2万

通过分析可知,A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000万元,B方案支付成本现值为1544.2万元,要多付544.2万元,A方案从银行贷款要优于B方案。

②用内含报酬率法分析:

年金现值系数=原投资额/各年现金净流量=1000/200=5

查表得,10年期14%的年金现值系数为5.216,10年期16%的年金现值系数为4.833,这就是说年金现值系数为5的内含报酬率应在14%到16%之间,采用插值法得内含报酬率R:

R=14%+(5.216-5)/(5.216-4.833)×(16%-14%)

=14%+1.1%=15.1%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A方案实际支出利率为5%,而B方案实际支出利率高达15.1%,因而A方案要优于B方案。如果采用B方案的话,高校是大大地吃亏了而不是白拣了一栋楼。

由于资金持有者总是追求回报的,根据企业经验,资金的回报率一般要求高于银行贷款利率。因此我们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结论:采用银行贷款等形式的负债筹资,其筹资成本要低于其他筹资方式,适合高校目前发展的需要。

五、高校负债筹资评价对高校筹资实践的启示

通过对负债评价指标和负债筹资成本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①我国高校目前负债水平普遍较低,说明高校没有或较少采用负债方式筹资,有较大负债筹资空间。

②在目前我国银行贷款利率仅为5%-6%的情况下,通过银行贷款的负债形式筹资成本较低,对高校发展非常有利。

③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高校应该及时转变观念,把负债筹资,尤其是银行贷款作为一项长期的筹资方式,而不是短期的权宜之计,通过合理负债为高校筹集资金。

④有了负债评价指标的指导,有助于促使学校树立风险意识,防止盲目扩大债务规模,阻止高校过度负债,使其负债筹资在合理科学的范围内进行。

上一篇: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范文 下一篇: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