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

时间:2023-02-23 21:28:07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1篇

「关键词欠薪,欠薪保障基金

近年来,农民工的工资拖欠问题日益突出,部分用人单位恶意拖欠职工工资的现象履见不鲜,鉴于我国尚无全国统一的可执行的工资保障规定,如何保障劳动者取得被用人单位拖欠的工资是当前我国劳动法劳动报酬保障领域急需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国外,许多国家立法规定了欠薪保障的特别措施,其中主要包括欠薪索赔特权制度和欠薪保障基金制度。对于如何建立欠薪保障基金制度,我国的深圳、上海和香港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出台了一系列的规定。本文将结合相关理论和实践展开论述,重点讨论我国如何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

一、各国及我国各地方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考察。

1、各国立法概况。

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规定工资优先债权的形式保护工人索赔企业欠付工资,但是由于优先权的行使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实践中遇到困难,于是开始考虑能否建立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关于欠薪保障基金的立法最早出现在1966年的巴西,巴西建立了一个服务工龄保障基金,该基金仅保障雇佣合同结束时应支付的工龄补贴。目前最主要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主要集中在西欧各国。西欧各国的工资保障基金(即本文论述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自1967年开始,该种基金的性质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设立的目的在于为雇主对其工作人员欠下的债务提供担保,所承保的风险是企业的无偿付能力。综合考察各国的立法,工资保障基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工资保障机构的行政管理筹资、工资保障基金运转的条件、受保障制度保护的索赔类别、所保护权利的数额限制、支付程序等。作为我国邻国的韩国在遇到严重经济危机后,针对大量发生的企业破产和劳动者失业现象,为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得到支付和社会安定,于1998年2月20日制定了《工资债权保障法》。在该法中规定工资债权保障基金作为劳动部部长代替事业主支付工资和退休金的来源,由从业主征收的费用组成以及工资债权保障上的征收金适用产业灾害保障法上的一些规定。

2、《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保障条例)与《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办法)比较分析。

保障条例系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基金办法”由上海市政府,上述两件立法均属于地方法规规章,为我国欠薪保障立法的大胆尝试,在其条文中对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制度基础。经笔者比较两者条文,发现上述两件立法有以下共同点:(1)二者均在第一条中提出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2)对于欠薪的解释基本一致,即企业应支付而逾期未支付给员工的工资;(3)均设立欠薪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保障条例中规定由深圳市政府设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办法规定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委员会负责欠薪基金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4)欠薪基金的主体来源均为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费、基金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5)欠薪保障费均由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或注册时收取,并统一划拨专门设立的欠薪基金专户,欠薪保障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6)规定垫付的欠薪数额的限制;(7)规定了垫付欠薪的追偿制度。

保障条例中的下列规定为基金办法所无:(1)该条例适用于特区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员工;(2)欠薪保障实行缴费与共济、垫付和追偿相结合的原则;(3)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由政府、员工和企业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并规定市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4)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年度市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5)对于欠薪基金用于日常管理费用支出限定为不超过当年收取的欠薪保障费的5%;(6)控制欠薪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占欠薪保障基金余额的比例;(7)规定企业员工请求劳动部门垫付欠薪的条件和程序性要件;(8)对于违反该条例的相关责任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9)规定劳动部门每年应当将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10)规定了对劳动部门的处理决定的救济措施。

与保障条例相比,基金办法具有以下的特殊规定:(1)基金办法第一条规定的制定目的中还包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欠薪的范围不仅限于企业到期未支付的工资还包括企业应缴纳而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适用的范围仅限为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确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并已履行本办法规定交费办法的企业;(4)欠薪基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不包括劳动者的代表;(5)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海市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6)规定符合办法规定的企业可以申请垫付欠薪,企业职工只有在企业无法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提出申请;(7)规定了基金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和专项审批制度。小结:经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保障条例结构上更趋于完善,其共分六章,分别为总则、欠薪保障机构、欠薪保障基金、欠薪的垫付、垫付欠薪的追偿和 罚则;内容上更注重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规定处理欠薪垫付申请的尽速审查和办理;基金管理上注重维持整体欠薪资金的平衡。基金办法虽然结构内容较为简单,但从管理体制上更注重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但只对欠薪基金委员会的职责作概括性的规定未涉及具体职责;在欠薪保障范围内将社会保险费包含在内(此举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香港地区的《破产欠薪保障条例》(PROTECTION OF WAGES ON INSOVLENCY ORDINANCE)。

该条例共分七部分,分别为导言、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财务条文、从基金所作的拨款、已付款项的追讨和杂项。现择其主要规定作简要介绍:(1)在该条例的法律公告中表明该条例旨在订定条文,设立一委员会,以管理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并规定雇员在其雇主处于无力清偿的情况下,可获该基金拨付款项;(2)导言部分主要是对条例中的若干概念进行解释,如工资(wages)指公司清盘时,申请人根据《公司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或在破产案中申请人根据《破产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3)破产欠薪基金委员会部分主要是规定基金委员会的名称(Protection of Wages on Insolvency Fund Board)和性质(body corporte)、委员会的职能及权力;(4)基金部分规定了基金的来源和从基金拨付的款项,其中基金的来源为财政拨付、对已付款项的追讨、利息和其他收入以及合法拨付的其他款项;(5)财务条文部分主要规定基金的管理和审核;(6)第五部分至第七部分对于款项的支付、追讨已垫付款项以及各种罚则做了规定。这部条例虽然规定的仅是雇主破产时对于雇员工资、代通知费、遣散费未得到支付的保障,但对于我国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二、欠薪保障基金概念的理论界定。

结合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在规定欠薪保障基金

制度存在诸多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各异,因此有必要对欠薪保障基金概念重新进行理论界定。

首先必须明确欠薪的概念。欠薪一般称为“拖欠工资”,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解释。如果单纯地从劳动合同的债权债务关系上来定义欠薪,主要是指因经营者逃遁、企业经营不善、破产等原因使用人单位无法支付到期应支付的劳动报酬。上述定义仅考虑到用人单位或经营者的因素,对于劳动报酬是否与劳动者的劳动相对应等因素未予以考虑,从而可能出现一些用人单位通过变相压低劳动者的工资的方式逃避对工人劳动报酬的欠债,从中谋取高额利润,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基于此,从单方面定义欠薪已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及劳资关系发展的需要,必须从多方面对欠薪进行定义。笔者认为在定义欠薪的概念时必须考虑如下因素:(1)对于工资的理解:工资,又称薪金,其广义,即职工劳动报酬,是指劳动关系中,职工因履行劳动义务而获得的,由用人单位以法定形式支付的各种形式的物质补偿。广义的工资应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工资性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笔者认为从保护劳动者权益出发,此处的工资应作广义理解。(2)是否应该将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障费纳入欠薪概念?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除了根据劳动合同支付约定的工资外,还承担一定的支付义务,必须按照国家法律规定为劳动者支付一定的社会保障费,如养老保险金、失业保险金等。而且从长远角度进行考察,后者对于维护社会安定更具有实际意义。但是笔者认为劳动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拖欠社会保障费的行为可以依《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100条的规定责令限期缴纳以及加收滞纳金,故无须继续规定欠薪保障基金制度。(3)考虑到最低工资保障对于我国具有特殊的意义:是建立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基本条件;可以作为国家干预分配保障劳动者权益,保证社会的发展和稳定的手段;能够与国际劳工组织工资制度接轨。因此在欠薪概念的界定中也应引入最低工资保障的概念,即对于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低于国家(或地区)规定的最低工资保障线标准,也归入欠薪的范畴。综上所述,本文讨论的欠薪主要是指因用人单位破产、依法整顿、经营者逃匿或其他原因造成用人单位无力或故意逾期未支付应支付工资和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更多》「提示 您好!阅读本文需要交费,如果您想继续阅读,请登录或注册成为法学文献库读者!

「参考文献

[1]关怀、赵履宽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实务全书》,经济日报出版社1994年版。

[2]英主编:《外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王叔文、许崇德、肖蔚云、回沪明主编《最新香港民商法律》,人民法院出版社。

[4]王全兴着:《劳动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5]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欠薪,欠薪保障基金

一、各国及我国各地方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考察。

1、各国立法概况。

各国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主要是通过规定工资优先债权的形式保护工人索赔企业欠付工资,但是由于优先权的行使受到诸多条件的制约实践中遇到困难,于是开始考虑能否建立一个第三方的机构来保障劳动者的权利。关于欠薪保障基金的立法最早出现在1966年的巴西,巴西建立了一个服务工龄保障基金,该基金仅保障雇佣合同结束时应支付的工龄补贴。目前最主要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主要集中在西欧各国。西欧各国的工资保障基金(即本文论述的欠薪保障基金)立法自1967年开始,该种基金的性质属于社会保障的范畴,设立的目的在于为雇主对其工作人员欠下的债务提供担保,所承保的风险是企业的无偿付能力。综合考察各国的立法,工资保障基金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该制度的适用范围、工资保障机构的行政管理筹资、工资保障基金运转的条件、受保障制度保护的索赔类别、所保护权利的数额限制、支付程序等。作为我国邻国的韩国在遇到严重经济危机后,针对大量发生的企业破产和劳动者失业现象,为确保劳动者的工资得到支付和社会安定,于1998年2月20日制定了《工资债权保障法》。在该法中规定工资债权保障基金作为劳动部部长代替事业主支付工资和退休金的来源,由从业主征收的费用组成以及工资债权保障上的征收金适用产业灾害保障法上的一些规定。

2、《深圳经济特区欠薪保障条例》(以下简称保障条例)与《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试行办法》(以下简称基金办法)比较分析。

保障条例系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基金办法”由上海市政府,上述两件立法均属于地方法规规章,为我国欠薪保障立法的大胆尝试,在其条文中对欠薪保障制度的基本结构进行了初步构建,本文拟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文的论述提供制度基础。经笔者比较两者条文,发现上述两件立法有以下共同点:(1)二者均在第一条中提出制定的目的在于保障职工合法利益和维护社会稳定;(2)对于欠薪的解释基本一致,即企业应支付而逾期未支付给员工的工资;(3)均设立欠薪保障基金的管理机构,保障条例中规定由深圳市政府设立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办法规定上海市小企业欠薪基金委员会负责欠薪基金政策的制定和协调工作;(4)欠薪基金的主体来源均为企业缴纳的欠薪保障费、基金的利息收入和投资收入;(5)欠薪保障费均由工商管理部门在办理企业年检或注册时收取,并统一划拨专门设立的欠薪基金专户,欠薪保障费在企业成本中列支;(6)规定垫付的欠薪数额的限制;(7)规定了垫付欠薪的追偿制度。

保障条例中的下列规定为基金办法所无:(1)该条例适用于特区内的企业和与之形成劳动关系的员工;(2)欠薪保障实行缴费与共济、垫付和追偿相结合的原则;(3)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由政府、员工和企业等方面的人员组成,并规定市政府劳动行政部门是欠薪保障工作的主管部门和日常办事机构;(4)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年度市政府公布的最低月工资标准的70%;(5)对于欠薪基金用于日常管理费用支出限定为不超过当年收取的欠薪保障费的5%;(6)控制欠薪保障基金的投资项目和投资总额占欠薪保障基金余额的比例;(7)规定企业员工请求劳动部门垫付欠薪的条件和程序性要件;(8)对于违反该条例的相关责任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9)规定劳动部门每年应当将审计部门的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10)规定了对劳动部门的处理决定的救济措施。

与保障条例相比,基金办法具有以下的特殊规定:(1)基金办法第一条规定的制定目的中还包括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2)欠薪的范围不仅限于企业到期未支付的工资还包括企业应缴纳而逾期未缴纳的社会保险费;(3)适用的范围仅限为符合国家和上海市确定的小企业划分标准并已履行本办法规定交费办法的企业;(4)欠薪基金委员会的组成人员中不包括劳动者的代表;(5)欠薪保障费的标准是上海市上一年度在职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6)规定符合办法规定的企业可以申请垫付欠薪,企业职工只有在企业无法提出申请的情况下提出申请;(7)规定了基金实施情况的报告制度和专项审批制度。小结:经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保障条例结构上更趋于完善,其共分六章,分别为总则、欠薪保障机构、欠薪保障基金、欠薪的垫付、垫付欠薪的追偿和罚则;内容上更注重对劳动者利益的保护,这一点主要表现在其规定处理欠薪垫付申请的尽速审查和办理;基金管理上注重维持整体欠薪资金的平衡。基金办法虽然结构内容较为简单,但从管理体制上更注重各个行政机关之间的配合和协调,但只对欠薪基金委员会的职责作概括性的规定未涉及具体职责;在欠薪保障范围内将社会保险费包含在内(此举更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3、香港地区的《破产欠薪保障条例》(PROTECTIONOFWAGESONINSOVLENCYORDINANCE)。

该条例共分七部分,分别为导言、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委员会、基金、财务条文、从基金所作的拨款、已付款项的追讨和杂项。现择其主要规定作简要介绍:(1)在该条例的法律公告中表明该条例旨在订定条文,设立一委员会,以管理破产欠薪保障基金,并规定雇员在其雇主处于无力清偿的情况下,可获该基金拨付款项;(2)导言部分主要是对条例中的若干概念进行解释,如工资(wages)指公司清盘时,申请人根据《公司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或在破产案中申请人根据《破产条例》有权获优先偿还的工资或薪金;(3)破产欠薪基金委员会部分主要是规定基金委员会的名称(ProtectionofWagesonInsolvencyFundBoard)和性质(bodycorporte)、委员会的职能及权力;(4)基金部分规定了基金的来源和从基金拨付的款项,其中基金的来源为财政拨付、对已付款项的追讨、利息和其他收入以及合法拨付的其他款项;(5)财务条文部分主要规定基金的管理和审核;(6)第五部分至第七部分对于款项的支付、追讨已垫付款项以及各种罚则做了规定。这部条例虽然规定的仅是雇主破产时对于雇员工资、代通知费、遣散费未得到支付的保障,但对于我国构建欠薪保障基金制度仍有借鉴意义。

二、欠薪保障基金概念的理论界定。

结合上述立法可以看出在规定欠薪保障基金

制度存在诸多的差异,笔者认为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在于对于基本概念的理解各异,因此有必要对欠薪保障基金概念重新进行理论界定。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法治培训;政校企平台

一、背景:我国企业法治培训开展现状

根据中国报告大厅提供的《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分析》,中小企业占据了我国企业数的99%[1]。在我国,一般来说只有民营企业才有中小企业的概念,中小企业是法律监管的重点领域,法治培训也是法治社会建设中需要加强的环节。目前高校针对企业人才培训的课程纷繁多样,培训种类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形势分析、企业管理等主要方面。企业法治相关培训一般与风险防范部分结合,或是在某一具体业务中提到,少数独立为较小模块。

二、必要性分析:推动中小企业法治培训的必要性

(一)法治培训之法理需求

目前国内经济对企业,尤其中小企业提出更多更新得要求,将所学变现为经济效益是学习首选,然而不能因此忽视法治培训的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有:指引、评价、教育、预测和强制。法的指引作用,是法律首要的规范作用之一,指提供预定的行为模式来规制行为和调整社会生活,确保社会成员对法律的遵守。良好的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实力与潜力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以来,党中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以更有力的法治举措推动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让中国经济释放更多新的制度红利。仅2019年《证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部与企业密切相关的法律进行了修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等行政法规陆续出台。即便有一些与企业直接不相关的法律法规,也规定了企业相关事项,如2019年新修订的《行政许可法》中涉及转让技术、披露商业秘密等禁止内容,这些制度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司法保障,也提升企业的运行效率。然而,企业对这些法律知识未必做到及时学习,法治化营商环境在建设中难免出现“上热下冷”“外热内冷”的局面,因而采取有力措施,使法治化建设为各级政府、企业真正理解并付诸行动,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2]。纵观目前主要的企业培训课程,普遍存在法治培训缺失,未利用好方法的指引、预测作用的现象,这可能会使法的评价、教育,甚至强制作用在企业运营过程中体现。

(二)法治培训之政府政策需求

近年来中央推出了诸多富有成效的改革举措,我国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20年11月,根据总书记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我国应当积极开展培训教育,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和公民的法律风险防范、合规管理意识和能力。2019年出台的《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在我国营商环境建设制度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2020年,工信部联合17家部委《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从外部看,根据世界银行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名列第31名,这也是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以来中国的最好名次。中国在开办企业(第27位)、执行合同(第5位)等指标上,均有不俗表现。该报告为我国营商环境提供了国际一流水平对标,促进我国营商环境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三)法治培训之实务需求

笔者通过中国裁判文书网搜索相关企业判例,搜索“企业”“职务侵占”,相关判决文书18590篇;搜索“企业”“股权”,相关判决文书415608篇。其他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判决、纠纷数量庞大,显示了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在法治意识方面的欠缺。传统的企业培训主要集中在合同合规、劳动人事方面,这些内容切实企业、员工具体利益,但在企业战略布局与发展、转型过程中,仅做这些培训显然不够。

三、实施路径:通过培训搭建中小企业与政府法律法规政策之间的桥梁

(一)中小企业重点培训课程

1.《民法典》相关内容。2021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民法典》是新时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就“切实实施民法典”举行的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实施好民法典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必然要求,《民法典》在中小企业运行方面较原先法律有一定程度修改,及时了解、运用新规则对企业合规运行至关重要。2.知识产权基础知识。知识产权保护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石、创新驱动发展的刚需、国际贸易的标配[3]。2017年、2020年总书记都强调过,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在2020年8月的《苏州政法系统创新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十大精品案例》(下称“十大精品案例”)中就有两起与知识产权相关的纠纷。除了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新兴事物的发展、国际营商环境的变化对知识产权知识的更新都提出要求。在《2019年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中,与网络相关的案例就有3例。然而,中国企业应对海外知识产权纠纷的意识薄弱、能力不足、信息不畅,在贸易实践中往往处于极为不利的地位,亟须进一步提升中国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能力[4]。知识产权除了权利本身的重要性,还会涉及“变现”等问题,如中小企业融资时进行的知识产权质押。因此,国家需打造更切实有效地知识产权制度体系,用更规范的模式接轨国际之时,企业需要积极参与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格局中,通过学习培训掌握法治技能,提升安全感和幸福感。3.合法财产权保护制度。2020年7月国务院《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下称“条例”),能体现国家对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保护中小企业合法财产的决心。在司法实践中,中小企业会面临合同相对人以单方格式合同把握付款条件,在履行过程中打着货物未检验或验收不具备付款条件的理由拒绝支付货款。针对这一现象“条例”规定只要上述约定的期限届满而对方未进行验收的,将在法律层面上直接认定付款期限自上述期限届满之日起算。这让中小企业交易前更放心,主张应收货款更有底气。国家出台多项法律法规为中小企业合法财产提供的多项保障,需要专业的培训力量将这些“护身符”传授给中小企业,让其能够轻装上阵、安心交易。4.公平竞争规范。《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中将公平竞争制度列为“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基础性制度”。《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规定:“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营造中小企业公平参与竞争的市场环境。”2020年6月,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关于加强反不正当竞争执法营造公平竞争环境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地市场监管部门要加强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突出重点领域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在“十大精品案例”中就有一个同时涉及知识产权和不正当竞争的案例。互联网市场中的各种不正当竞争行为日益增多,并呈现出各种形态,如“通知”中提到的“电子商务、直播平台”。2018年施行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较1993年版有较大修订和完善,中小企业只有了解相关法律法规、从案例中吸取教训,才能保护好自身利益,更合理地利用技术手段正常运营。5.刑事法律风险。根据2019年的《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2014—2018)》[5],民营企业家刑事犯罪案件数、人数比例占九成(见表2)。“十大精品案例”中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职务侵占案例各占一例。中小企业规模不大,融资能力较国企、大型企业弱,短期回款压力更大,资金链断裂的可能性也更大,触犯刑事犯罪的概率也更高,而刑事风控能力却不强,一旦企业或相关负责人被判以刑事处罚,可能会给企业和家庭带来灭顶之灾。刑事风控可以为企业提供更有利于其长期发展的环境。

(二)中小企业法治培训的组织形式

1.形成政校企共建的合力。2021年1月中共中央印发的《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第九点健全立法工作机制中提出:“充分听取有关企业和行业协会商会意见”,政府需要倾听企业,企业需要沟通政府。高校可以发挥其资源优势和平台优势,促进和加强政府与校企之间联系,校企借助各自职能,形成人才循环、资源共享的“政校企—产训研”平台,具体相互促进关系如图1所示,对培训带来的直接作用如下。组建多元化讲师团。遵循专兼结合、术业专攻原则。高校法学院教师理论水平扎实,然而企业对培训师资无太高学历要求,真正需要的是能够迅速将政策法规传授于企业并使之运用于实践。司法部门、证监会、银保监会等行业组织中有大量善于处理相关问题的、具有实践经验的人员,他们能向企业讲授的是最新的一手案例中的思考,更有案件的审理思路、证据甄别等方面的多角度启示,对企业规避风险有很大的指导意义。除此之外,讲师团还可选择执法人员、公证人员、律师、企业法务等,覆盖行政法、民法、刑法等主要领域的司法实践工作者。深入商会、行业组织。高校可增加与省、市、区的商会和各地的行业协会的沟通协作。在商会、行业协会活动时普及法律知识,更有针对性地对某一地区经济发展特征、某一领域运营特殊性,进行“法治体检”,做更加细化对口的培训。2.构建陪伴式成长。培训开展前组织者可与企业高层充分沟通,了解其发展规划,有针对性地实施法治培训,有条件的可制定长期、“陪伴型”的法治培训套餐。在具体培训中遵循系统性。法律之间有明确划分的门类,但日常经济生活中一项事务可能涵盖多部法律,甚至发生竞合,一个案例中涉及多部法律法规的也不鲜见。因而在向中小企业培训时不仅是对具体部门进行培训,更是要针对企业类型,把相关法治知识打通,形成针对中小企业的体系。3.创建多样化方式。(1)直击庭审现场。在高校面向中小企业的培训中,已在尽可能寻求丰富的培训方式,除了传统的现场教学,与政府相关部门更紧密的合作无疑可以进一步扩展培训方式。最直观的就是让企业相关人员参加司法实践,在公开审理的涉及营商类案件中作为旁听人员参与庭审过程,也可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观看;(2)座谈式培训。苏州市商务局、工商联2019年与苏州市检察院就共同建立涉外资和民营企业刑事案件办理沟通机制会签文件。高校在组织中小企业培训时可以借助工商联民营企业的桥梁纽带,与法院、检察院共建“普法平台”,优化营商环境、服务企业发展的具体做法和成效可通过座谈的方式传达给企业。在座谈式培训前夕向企业征集想了解的具体方针政策,经营中的法律痛点和难题,相关政府组织、部门也通过收集信息、交流座谈,围绕民营企业的关切点,用更广阔的视野、更务实有效地举措为企业发展“撑腰”;(3)录制小视频。人民网通过《民法典诞生需几步》等系列动画短视频解读《民法典》,这些作品寓教于乐,使专业的法律条文通俗易懂,网民在轻松愉悦中学习《民法典》。在线教育优势,正在服务学习型社会建设中逐渐凸显。

四、结语

中小企业法治培训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滴灌性得培训。就具体培训目标来看,笔者认为企业法治培训目的是防范风险,让企业领导具有依法经营、合规管理、依法提高治企的能力,让员工提升风险防控意识。再者,为企业培养懂业务懂法治的复合型人才。高校有平台设施、智库资源和实践案例,通过培训能够推动企业的更好发展,也可以在服务企业过程中丰富师生的实践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国报告大厅.中国中小企业数量分析[EB/OL].(2017-08-01)[2020-12-23].

[2]谢红星.法治化营商环境的证成、评价与进路———从理论逻辑到制度展开[J].学习与实践,2019(11):36-46.

[3]赵永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营商环境.人民日报[N].2019(4):12.

[4]齐明媛.中美经贸摩擦背景下“走出去”企业海外知识产权维权策略浅析[J].中国发明与专利,2020(17):11-15.

[5]张远煌.企业家刑事风险分析报告(2014-2018).河南警察学院学报[J].2019(28):19-68.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 P2B 网络贷款

一、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现状与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日趋完善,加之政府近年来大力倡导鼓励创新创业,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与规模均在迅猛发展中,截止到2015年,以个人独资企业等形式的企业大概有一千一百多万家,另外以个体户登记的企业有三千六百多万家,合在一起有将近5000万家。已在国民经济中占得十分重要的地位,并在逐步成长发展为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但是融资难这个问题一直伴随着中小企业并制约着它的发展,无法满足中小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越来越多的资金。究其根本,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中小企业自有资金不足以良好的展开内源融资

现在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融资方式仍然以内源融资为主,但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大多仍处于起步阶段,生产经营等方面还不够成熟与完善,往往会导致企业产品或服务尚未打开市场,获得的微薄的销售收入甚至只能勉强维持企业日常运转,远达不到支撑企业进一步发展与壮大的内源融资的需要。

(二)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难度增加

近年来全球经济下滑,银行等金融机构出于资金安全及收益等考虑,缩减信贷力度。通常会优先选择效益较好的大型企业。而经济下滑,中小企业由于大多尚处于起步阶段,经营管理尚未成熟,受市场风险影响尤为严重,在银行等金融机构贷款问题上通常无法与大企业相竞争。中小企业无法贷到贷款,加深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小企业无力抵抗,陷入恶性循环。

(三)政府出台的扶植政策尚未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近几年来,针对中小企业担保难、贷款难等一系列问题,国家尽管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但还没有完全形成完善的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政策体系,致使多数社会资源和银行贷款纷纷流向大企业。

(四)信用担保体系不够健全

由于政府对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运营直接干预过多、监管缺位,加上信用体系的补偿机制仍然是按照计划经济的方法进行一次性补偿,没有根据不同信用担保机构的运作效率、业绩进行连续激励性补偿,造成目前政府担保机构数量虽然多,但运营的绩效差。

(五)民间融资渠道狭窄

民间集资作为直接融资方式,可较为充分地利用居民手中的闲散资金,但是由于有一小部分人以直接融资的名义,实际却为诈骗、洗钱、等这些违法行为提供了滋生的温床,导致民间借贷成为一个灰色地带,发展尤为缓慢。

二、P2B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作用分析

(一)P2B平台概念

近几年,我国网贷平台数量得到迅猛发展,截止到2015年比较活跃的网贷平台大约有350多家,P2B网贷平台便是在这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新型互联网融资服务平台。P2B是Person To Business的缩写,顾名思义就是个人对企业的一种新型网络贷款模式。同现在关注度较高,较为人所知的P2P不同,P2B只针对中小微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

(二)P2B行业前景

网贷平台数量近两年在国内迅速增长,迄今比较活跃的有350家左右,而脱胎于P2P的衍生产品P2B更是发展势头良好,成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一股新兴力量。据统计,2015年P2P行业规模已经达到9750亿元,明年将冲击万亿元规模。而P2B行业明年会冲击千亿元规模,估计未来3至5年,P2B行业规模将会过万亿元。P2B托生于P2P,却是专门针对中小企业市场的平台,而我国现在拥有着占据工业总产值、利润和出口额半壁江山的庞大中小企业群体,这对于P2B来说无疑是拥有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和广阔的发展潜力。是同时近两年来,两会与国务院政府会议多次提到互联网金融行业,对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未来以及对中小企业融资等方面起到的促进作用寄予厚望。

(三)P2B运作模式

P2B平台的正常运转模式是需要借款的企业向担保机构(通常由国企、央企、上市公司和全国资担保公司组成)提供详细资料,通过审核并进行资产(不动产/股权)抵押。由担保机构收取担保费用,通过征信评定、数据分析、实地考察等方式对企业进行尽职调查。担保机构在调查后将符合资格的企业信息与借款需求在P2B平台上,P2B同时再一次审核反担保物,借款周期与金额。由投资人(个人投资者)出于理财的需求对平台上的项目进行选择和和确定项目,并将投资金额投入第三方支付平台托管。待该项目投资标满,由第三方支付平台审核项目,通过后将投资款项打入借款企业公司账号。借款企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按月向投资人支付利息,到期向投资者归还本金。担保机构对第三方支付平台全额本息保障。借款企业支付一定的居间费用给P2B平台。

(四)P2B模式优势

(1)P2B平台的兴起,无疑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新的方向与渠道。我国拥有大量闲散民间资本无序流动,得不到一个较好的平台来集中管理运作民间闲散资金,从而滋生出许多灰色地带,成为诈骗、洗钱等犯罪行为的温床。而应运而生的P2B平台模式,则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P2B平台可以集中民间闲散资金,将资金投往需要借款的符合资格企业,帮助企业实现融资,发展壮大。通过庞大的民间资金很好地解决了银行等金融机构外源融资的局限性。与此同时,投资人收取利息,实现共赢合作。并且P2B平台与传统民间融比,安全性大大提高,上述提及通过担保机构、第三方支付平台和P2B平台多项审核,行之有效地降低了投资者陷入庞氏骗局等问题的可能性。

(2)通过P2B网贷平台进行贷款融资,大大缩减了企业贷款流程和手续,提高了贷款的手续,更降低了企业贷款的成本。企业通过P2B足不出户,在网络上就可以办到申请、提款、还款等手续,便捷快速。同时,P2B省去了银行贷款的手续费及一些不必要的费用,节省了企业融资成本,更有利于中小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对投资者而言,P2B平台同样是一个较P2P模式更新颖更安全的投资方式。P2B作为一种新型的理财模式,主要有两大优势:一是投资门槛较低,通常100元就可以起投,而年化收益率又在中上水平。二是引入了第三方保荐机构,实现了本息保障,使投资者较为安全。

四、P2B模式的缺陷和解决对策

(一)P2B模式可能产生的弊端与缺陷

(1)借款企业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投资者往往无法完全细致地了解到企业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信息、经营水平以及借款企业得到贷款后的用途和去向。同时投资者往往无法确定所知信息的真假,通常会造成一定的信息不对称。从而投资者无法了解企业的具体资质,导致信息不对称,产生投资盲区而导致投资失误以及钱财受损。

(2)夸大回报率,欺骗投资者。现在行业内大部分网贷平台都存在或多或少的对回报率的虚假夸大宣传的情况。通常标有超高的虚假投资回报率,来吸引投资者进行投资。投资者往往会被耀眼的回报率数字所蒙蔽而忽视投资带来的风险。由于我国现行法律规定,民间借贷等利息超过银行贷款基准利息四倍将不受法律保护,因此盲目投资高回报率产品会产生一定的投资风险,许多投资者无法获得投资前宣传的回报率却无从申诉甚至因为误信此类虚假平台而受骗上当,本金被骗。

(3)相关行业法律法规不健全,准入门槛较低。由于P2B等网贷平台在我国处于一个刚刚兴起的地位,政府还未出台相关网络金融行业的具体法律法规条款,通常只能以民间借贷等法律作为参照和判决依据。同时相关行业法律的不健全,导致了网络金融行业没有相应的条款来界定准入标准,准入门槛较低,使得行业内部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导致投资者往往无法分辨出资质较差或者虚假欺骗的网贷平台。而这些虚假平台公司可能会犯下诈骗、携款潜逃等犯罪行为,使得投资者血本无归。

(二)规范健全P2B等网贷平台的对策及建议

(1)促进网贷平台及借款企业的信息透明化。积极建立规范网贷平台以及借款企业的信用体系。促进借款企业的信息透明化,严格监管和披露借款企业财务信息、经营水平及借款用途去向。同时相关监管部门以及网贷平台必须做到严格审核以及把控,力求做到所查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以便投资者随时进行查询以及监督。

(2)强化行业知识宣传度,提升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相关部门应加大对网络金融这一新兴行业知识的宣传力度,通过媒体普及一些关于网贷平台的基础知识,比如识别借款企业信息、网贷平台资质及回报率是否合理等。培养提高投资者理财投资的风险防范意识,引导投资者进行合理控制风险达到投资的有序合理,避免陷入骗局以及不必要的损失。

(3)建立健全相关行业法规,严格界定准入门槛。政府应尽快出台关于P2B等网贷平台的网络金融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对网贷平台、借款企业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作出相应的规范和限制。尽快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不仅可以有效保护投资者的权益,更可以保护和更好地规范网路金融这一新兴行业,避免P2B等网贷平台成为居心不良的投机者的乐园,甚至导致丧失活力,行业死亡。相关法律的出台可以为整个行业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五、总结

P2B网贷平台作为网络金融行业又一新兴产品,应得到全行业的关注与聚焦。作为定位于中小企业市场的这一新兴网贷平台可能会为解决困扰中小企业多年的融资难问题提供新方向与新思考。虽然在未来的发展中可能还会遇到许多的问题与困境,但P2B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它所具备的潜力与发展前景都是极为巨大和广阔的。并且伴随着政府政策和监管条例的支持与完善下,P2B网贷模式一定会朝着美好的方向快速健康地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蒋晓敏.浙江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及对策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 2010,(24).

[2]王芙t.P2P金融模式对于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研究[J].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3.

[3]梁卓,徐荣贞.民间资本与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研究――基于P2B网络融资新模式[J].会计之友旬刊, 2012,(21).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5篇

营运资金是企业的血液、财务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经营活动正常进行的重要保证,对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至关重要。中小企业在缓解资金紧张局面、调整资金结构方面运用了很多方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管理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解决好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营运资金的管理水平是每个中小企业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

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

营运资金是指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被占用在流动资产上的资金。中小企业营运资金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中小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它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一定时期资金盈利水平的高低与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一、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货币资金管理弱化

1.货币资金利用效率较低

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加之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都得不到运用,难以进行科学的投资分析和市场论证,所以经常导致货币资金管理效率低下,资金闲置或不足。中小企业很少编制现金收支计划,没有明确企业的最佳现金持有量,使得流动性最强、获利能力最差成为现金资产的特点。

2.现金管理混乱

不少中小企业为了减少经营成本,出纳、会计由一人兼任,岗位职责不清,出纳不仅担任现金收付、银行存款的本职工作,同时还兼任保管会计凭证、账簿及所有的会计印章和编制银行对账单等工作。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企业除发放工资、奖金、收购单位向个人收购农副产品的,向个人支付劳动报酬和各种福利、劳保等零星支出可以使用现金外,开户单位间的业务往来,必须通过银行转账进行结算,但目前中小企业使用现金结算极为普遍,尤其是对于一些供应紧俏的商品和原材料,非现金不供货,造成企业现金购货、收现销货的现象非常盛行和普遍。

(二)应收账款周转缓慢

1.缺乏科学的客户信用管理

企业对往来客户的信用状况进行科学的分析与评估是从源头上扼制应收账款急剧增加和预防坏账的一种重要途径,但目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一些企业为了占领市场份额,片面追求销售额的增加,不顾自身经济实力,大量向客户赊销产品,对于客户的信誉程度、支付货款能力、财务状况等缺乏必要的科学分析和评估。对于不同的往来客户未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使得企业应收账款数额较大,坏账损失概率增大。

2.收账政策不完善

合理的收账政策,既能使应收账款及时足额的收回,又能节约收款的成本,同时还能避免得罪对方影响日后的销售工作。但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缺少一套迅速、果断、力度递进的收账政策和手段,催收人员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应收账款的控制管理上存在较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业务部门盲目放账、滥用信用资源,经常发生未授权销售减免的情况,使得企业遭受应收账款风险损失加大。很多中小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居高不下,给企业带来了诸多不便。

(三)存货内部管理混乱

1.存货资金占用过大

目前,很多中小企业仍然完全凭借经验管理,对所有存货采用统一的库存控制方式。对重点存货未进行重点管理,仍是一种粗放的库存管理。采购人员往往凭借经验、订单和季节因素等来确定目前企业所需的物资,为了预防预期外需求,企业只能设置较高的库存量,而不是根据对不同存货的最佳进货量来确定的。较高的存货存储量,容易导致企业存货积压,使得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在无形中挤压了大量资金,造成资金周转速度明显减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成为不少企业发展的难点。

2.存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划分不明

中小企业对于存货的管理还是更多的停留在原始货物管理方面,缺少应有的科学规划。首先,大多中小企业由于机构设置不完整,每个职员往往身兼数职,岗位职责划分不明。有的管理者只注重存货的采购环节,却忽视了存货的仓储与保管、领用与报废等环节,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其次,对于原材料的采购价格,一般由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协商确定,企业没有专门人员对市场价格进行调研,仅单纯凭借供应商与采购人员签发的发票进行入账、报账,这就在客观上给采购人员与供应商提供了勾结的机会。最后,很多仓库主管对仓库管理较为熟悉,却对原材料质量知识比较欠缺,在原材料验收入库这一重要环节,仅是单纯的从数量上进行验收,对于原材料质量是否达标也只是从表面上去观察,只有原料投入生产发现质量问题时才要求和供应商退货,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

(四)流动负债不合理

1.流动负债总额较高

每个行业都有适合自己的一个资金结构。中小企业应根据所处行业与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一个适合企业自身发展的资金结构,合理安排盈利性和安全性资产的结构,适当调整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例,保持一个弹性较大的资金配置结构,使企业能够通过优化资产结构来保持良好的财务状况。目前,许多中小企业不知怎样才能将营运资金安排的井然有序,也不知如何处理好营运资金与其他形式资金的关系,对营运资金的管理更多的侧重于资金的安全性、收益性和充足性等方面,而对于营运资金结构的管理却不太重视,导致企业资金结构严重失衡,不利于企业流动资金的正常运作。

2.短期借款相对较高

中小企业一般规模相对较小,自身资金十分有限,为了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企业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进行融资,短期借款就是最常见的一种。短期借款与其他筹资方式相比,资本成本较高,且风险相对较大,一旦企业资金调动不周,就有可能出现无力按期还本付息,甚至被迫破产。

二、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问题的成因分析

(一)营运资金投资能力较弱

中小企业所有者提供的资金一般仅能满足其生产经营的需要,没有多少闲置资金可供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是中小企业资金来源的又一渠道,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有限、信用度不高等原因,很难吸引金融机构的投资或借款,即使银行同意给中小企业贷款,也会因风险较高而提高贷款利率,从而增加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成本。另一方面,中小企业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总是追求短期利润,不考虑企业的长远发展,投资方向不明确,很多时候只是跟着感觉走,具有较大的盲目性。

(二)企业管理者缺乏理财观念

中小企业中相当部分属于个体私营的性质,由于受到企业规模人员素质的限制,其最常见的管理模式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高度统一。企业的管理者在进行财务活动和处理各种经济关系时,注重技术和销售,轻视理财的作用,认为企业效益靠的是业务发展,不是“管”出来的,忽视财务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指导作用。由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受自身学识的限制,其管理思想相对落后,缺乏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管理能力和管理素质较差,专业性也不强,未能将资金管理纳入到企业管理的有效机制中,大大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

(三)企业会计内部控制不健全

中小企业人力、财力有限,建立健全会计内部控制将会加大企业的经营成本,所以,中小企业很少聘用高素质的会计人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聘用兼职会计,致使中小企业内部控制薄弱。有的企业即使设置会计机构,也层次不清,岗位责任划分不明,内部管理职责分配不当,使得会计管理工作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无法真正发挥作用。中小企业出于成本因素的考虑,极少设置内部审计部门。随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即使有些企业设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一般都得不到重视与支持,而且其独立性较差,加之内部审计人员业务素质不高,导致内部监管不力,因此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往往形同虚设。

(四)企业自身资金来源有限

中小企业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但总的来说它是与所处行业的大企业相比资产规模、经营规模与人员规模都比较小的经济单位。一般情况下,中小企业的投资者不会太多,企业自身资金来源相对有限,为了企业的正常运转,有的中小企业老板在资金短缺时会向亲戚朋友借钱,但更多的时候,企业通过银行贷款或向其他资金盈余的中小企业进行资金筹集,所以一般中小企业的负债率较高,企业负债经营。

三、加强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货币资金管理

1.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

任何企业都应当建立货币资金业务岗位责任制,明确相关部门和岗位的责任权限。出纳、会计不能由一人兼任,确保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出纳人员负责保管库存现金和各种有价证券,办理现金和银行结算业务,严格审核有关原始凭证,签发银行有关票据和登记日记账等工作;会计人员负责原始单据的复核、分类账的登记和记账凭证的编制;会计主管主要负责各收支项目的审核、保管单位负责人的印章和单位预留银行的财务专用章;单位负责人负责审批收支预算、决算的各项支出;内部审计人员负责对现金的突出盘点和定期审计企业账目等。

2.提高货币资金的利用效率

第一,适当的购买国债。如果企业预计其货币资金闲置时间较长,提高资金收益率的一个有效方法就是购买国债。众所周知,国债的发行主体是国家,它是以国家信用为基础,是中央政府为筹集资金向社会公开发行的一种到期还本付息的政府债券,且企业购买国债后可以享受免除利息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因此,它的风险较小,具有良好的信用度,被公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第二,利用银行不同期限的存款进行资金运作。目前银行为了吸收更多的企业存款同时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推出了一种灵活便捷、开户便利的通知存款方式,即企业一次性存入银行较大数额的款项,针对分批次使用的资金,只需提前几天和存款银行取得联系,通知银行将该笔款项转入企业活期账户,余额的利息从原存款日开始计算,且仍使用原来的利率。这样,既可以满足企业灵活的资金需求,又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加速应收账款回收

1.加强信用管理

第一,科学确定赊销对象。企业应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先对客户进行全面的资信调查,在此基础上,评估客户的偿付能力,然后再决定是否提供赊销。通过风险控制员的设置,对客户和供应商以往的信用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并设置信用等级,对处于不同等级的客户和供应商实行不同的信用政策,以降低购货和赊销的风险。第二,严格控制信用期。企业最好能以合同的形式规定赊销货款的收款时间,如果对方有意拖欠货款,未在约定的期限内付款,企业可以在必要的时候依据合同,通过法律措施来解决。第三,充分发挥信用折扣政策的作用。企业应通过信用折扣政策,调动欠款企业的还款积极性,提高应收账款的回收率。

2.制定合理的收账程序

对于即将到期的应收账款,企业的信用管理部门应及时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礼貌的提醒对方予以付款,并告知对方这是一种善意提醒,是企业收款管理的必要程序。货款到期后,感觉对方企业明显拖欠,应及时寻找合理的催收政策。如果对方企业以往的信用状况良好,因为一时资金周转紧张而提出延期支付货款的要求,企业应尽量满足其合理的要求,以期和对方建立友好的长期合作关系。如果对方恶意拖欠,在收款政策和条件上与企业明显不能达成共识、,且通过一般的收账程序都无法收回的,企业应通过法律来保护合法权益,使损失降到最低。

(三)加强存货的库存管理

1.确定合理的库存量

适量的存货是企业顺利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过少的存货会使企业面临缺货的风险,而过多的存货将会加大企业的存储和管理成本,影响企业的利润水平。因此,企业应加强对存货的管理,及时了解追踪存货量的变化,尽量使存货不足、存储成本引起的短缺成本及订货和装运等费用降到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佳进货时间和批量,使企业能够确定一个安全保障库存量。

2.明确存货管理人员岗位职责

第一,建立存货管理岗位责任制,明确各部门职责与权力。对存货的采购、验收、保管工作安排不同的人担任,明确其权限,使得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第二,加强存货的采购管理。首先要求对存货采购实行授权批准控制,无论是采购原材料、商品或其他物资,都应经过有关人员的审批,分析其价格及所耗费成本的合理性,防止有的采购人员与供应商勾结,给企业造成损失。第三,企业应提高库存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原材料的验收不仅仅从表面去观察,更要注重其质量。对入库的原材料根据属性和特点进行合理存放,尽量保证存货在保管过成中数量和质量不变,降低因保管不力给企业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加强流动负债管理

1.优化资金结构

按照传统的营运资金管理理论,企业在一定时期的流动负债规模应该小于流动资产的规模,这样企业既可以减少因流动负债而支付的利息等费用,又可以保持一个较为稳健的财务状况,使企业拥有良好的偿债能力,不会因债务到期还不上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企业还可以从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的持有比例来优化资金结构。在营运资金管理中应根据中小企业一定时期的资金来源、流动资产周转状况等综合因素,确定出既能使企业风险最小,又能使企业盈利能力最大化的流动负债和长期负债结构,使企业充分利用财务杠杆价值,降低财务风险。

2.减少短期借款数额

由于从银行取得短期借款是中小企业最常采用的一种短期筹资方式,因此短期借款的管理关键在于与银行保持良好的关系。企业可以选择与一家或者两家银行建立良好的关系,由它们处理企业的日常资金往来业务,在与银行往来的过程中建立企业的信用。如果企业由于临时性或者季节性资金需求等原因,确实无力支付短期借款时,可以利用与银行良好的信用关系,努力获得延期支付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焦栋.浅析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4(20)

[2]龚畅.我国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的问题探讨[J].商场现代化,2014(22)

[3]丁海平,李翠玉.浅议中小企业营运资金管理现状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4(26)

reast;mso-hansi-font-family:Calibri;mso-hansi-theme-font:minor-latin'>)

[7]杨萍.浅谈中小企业筹资风险现状及其防范[J].经济师,2013(07)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6篇

第一部分:江西省促进全民创业的政府政策与法规体系现状

*年底,十六大强调“各级党委政府必须把改善创业环境和增加就业岗位作为重要职责。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推行灵活多样的就业形式,鼓励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年7月,中共江西省委召开全省领导干部会议,重点讨论全民创业的问题。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下称《全民创业若干意见》),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认真调查研究,从本地、本部门的实际出发,抓紧制定、完善和落实推进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具体措施”。经过一年多来的探索与实践,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与法规体系已逐步形成。

一、促进全民创业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

在提出“全民创业”口号以前,省政府就已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下称《民营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的若干意见》、《江西省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对促进创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进一步推动全民创业,在出台《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意见》之后,省委、省政府又出台了《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下称《非公经济实施意见》)。省直各部门及各地市也在*年7至8月间纷纷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全民创业的贯彻实施意见。这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涉及创业门槛、财税支持、金融支持、创业服务、创业者的社会保障、就业政策等方面。

1.降低了准入标准,拓展了创业空间

(1)为拓展创业者的创业空间,《非公经济实施意见》对非公有制经济可进入的经营领域作了明确的规定,“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这使创业者可以名正言顺地进入公有事业、基础设施、金融服务、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垄断领域。

(2)在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出台的《关于全省工商系统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措施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中,放宽了企业设立登记的标准,降低了创业者创业的门槛。创业者创立公司可以不受行业限制,其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一律降至3万元;允许1名自然人或者1个法人投资设立一人有限公司;投资人可分期缴纳出资,首期出资额只需达到公司注册资本的20%,且不少于3万元,即可登记注册,其余资本可在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民营意见》中规定,投资者以不同要素形成的资本投资兴办民营企业,一时达不到企业设立登记条件又亟需营业执照开展筹建等相关活动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6个月预备期的营业执照,待筹建完毕后,核发正式营业执照。另外,对于创业初期的相关费用,相关部门出台的政策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减免,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成本。比如,工商部门规定,高校毕业生、失地农民从事个体经营的,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包括建筑业、娱乐业以及广告业、桑拿、网吧、氧吧等)外,自登记注册之日起三年内免交登记类、管理类和证照类等各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创办私营企业的,一年内免收登记费。

2.扩大了财税支持力度,减轻了创业者的负担

(1)财政支持的力度进一步加大。《非公经济实施意见》提出“省级财政要逐年扩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江西省财政厅针对全民创业融资难等问题也出台了具体的财政政策,新增了小额贷款担保基金5000万元,对符合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条件的小额贷款,财政予以全额贴息,担保基金达2.33亿元。扩大下岗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的受益范围,将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和退伍士兵纳入小额贷款扶持范围,将贷款额度由现在的2万元扩大到5万元。对吸纳大量下岗失业人员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给予信贷扶持。同时,省财政每年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600万元,用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中小企业人才培训和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技术服务平台和省级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另外,财政增加再就业资金2000万元,总额达1.7亿元,积极实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失业人员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创造了良好条件。为支持农民创业,省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700万元,在50个粮食生产县对农民购买农机给予补贴,同时建立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创新示范村4个,促进种植大户和专业农机手的创业热情和创业能力。

(2)税收的优惠力度进一步加大。为了鼓励个人创业,帮助创业者尽早收获创业的“第一桶金”,省国税出台了20项举措助推全民创业。例如,将销售货物的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2000-3000元提高到5000元;销售应税劳务的起征点幅度由月销售额1500-2500元提高到3000元;按次纳税的起征点幅度由每次150元提高到200元,全省预计有6万户纳税人受惠于这一举措,一年可减轻纳税人税收负担近亿元。另外,新办企业可以获得多项税收优惠扶持,比如,新办的独立核算的从事公共事业、商业、物资业、对外贸易业、旅游业、仓储业、居民服务业、饮食业、教育文化业、卫生事业的企业或经营单位,自开业之日起,可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一年。同时,省地税局针对各种创业群体制定了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比如,在支持居民创业方面,调高城镇居民个人营业税的起征点,将按期纳税的营业税的起征点,在县城、镇经营的月营业额由1500元提高到3000元,城市月营业额由2000元提高到5000元。为支持农民创业,省地税再次调高农村个人营业税的起征点,将按期纳税的营业税起征点由月营业额1000元,提高到3000元。对个人或个体户从事种植业、养殖业、饲养业、捕捞业,且经营项目属于国家政策规定范围内的,其取得的“四业”所得暂不征收个人所得税。

3.强化了金融支持力度,充实了创业资金

资金短缺是全民创业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难题,要实现全民创业,政府就必须提供相应的金融支持。《民营意见》中规定,金融部门在信贷上应进一步提高对民营经济的贷款比例,用于支持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新增贷款总量的30%。《全民创业若干意见》提出要“改进商业银行信贷考核和奖惩管理方式,提高对非公有制企业和中小企业的贷款比重”。《非公经济实施意见》也指出要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金融支持,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从非公有制经济特点出发,切实发挥银行内设中小企业信贷部门的作用。去年以来,江西省进一步完善机制,以小额贷款担保为支撑,形成了创业资金支持体系。小额贷款的扶持范围由原来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扩大到自主创业的大中专毕业生、退伍士兵、外出务工回乡创业者,贷款额度由2万元增加到5万元,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2年,到期确需延长的,可展期1次。在全省已设立小额贷款担保中心和担保基金的基础上,凡取得创业培训“结业证书”、创业项目通过论证的,取消小额贷款反担保手续,直接由小额贷款担保中心担保、经办银行办理贷款。同时,建立创业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加大对创业项目和小企业的信贷扶持力度,凡符合条件的各类创业人员在试点信用社区内从事创业活动,免除反担保手续,实现创建信用社区与创业社区的结合。根据《江西省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管理办法》,对处于创业发展阶段,安置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达到企业职工人数30%以上,并签订一年以上劳动合同及按规定缴纳社会保险费,经设区市级劳动保障、财政部门认定的劳动密集型小企业,小额贷款额度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可由再就业资金给予50%的贴息及对经办银行适当的手续费补助。另外针对小型、微型企业的特点制定等级评估和授信制度,通过利用改制企业、闲置厂房、设备、有效资产以及闲置经营场地,以融物的形式为创业者融通资金。

4.强化了创业服务,提高了创业成功率

(1)提供了更多的创业便利。在江西省财政厅和社会劳动保障厅《关于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推动全民创业的指导意见》中,强调要建立创业载体,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开辟下岗失业人员、失地农民、回乡创业人员、转业复员军人和大中专毕业生、留学回国人员初次创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劳动保障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提供“一站式”服务,以免费或低价租赁方式提供创业场地,教育、科研、经济等部门对小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市场分析、政策咨询等服务。同时,提出各设区市劳动保障部门要成立创业指导中心,将创业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校园,免费为创业者收集项目信息,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政策咨询一条龙服务。

与创业相关的税务、工商等部门,都出台了为创业服务的具体政策。比如国税局推行多元化电子申报纳税方式,实行税收“一窗式”管理、涉税事项“一站式”办结、纳税人资料“一户式”查询、办税过程“一条龙”服务。

(2)强化了创业能力培训。创业能力是创业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与保障,要提高创业者的创业成功率,就必须加强其创业能力培训。为此,《全民创业若干意见》提出政府要增加对创业培训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创业培训、再就业培训和农民“阳光工程”培训,使下岗失业人员、转移就业农民特别是失地农民都能得到政府在培训上的相应资助。在财政厅和劳动保障厅出台的具体政策上,下岗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农民工、退役士兵参加劳动保障部门组织的创业培训,可享受创业培训补贴。对持有《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其它城镇登记失业人员,以及进城登记求职农民,可提供一次性职业培训补贴。

省级建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专项资金,对财政转移支付县(或省直管县)农民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应缴的培训经费给予补贴;对组织农村劳务输出的各类机构(不含培训机构),给予奖励补助。省级根据培训机构对不同工种的培训价格,在向培训对象收费时每人降低100元,由省财政给予补贴;经当地县(市、区)扶贫办和财政部门确认的农村特困户农民,降低300元,其中:省财政补贴200元,市、县财政补贴100元。省级对组织农村劳务输出就业的中介机构,每新增输出一人,由省财政给予50元奖励补助。

作为省会城市的南昌,通过多年的积极探索,特别是在劳动保障部及国际劳工组织的指导下,引入“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项目,走出了一条“以培训促进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新路,得到了全社会的认可和肯定。截至今年5月底,南昌市创业指导中心共开展SIYB培训45期,培训学员5866人,其中创业意识培训5846人,SYB培训4683人,IYB培训20人,帮助3123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就业岗位8517个,实现了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益。

5.加强了社会保障力度,弱化了创业顾虑

进一步加快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为创业者解除了后顾之忧。根据省财政厅和劳动保障厅《关于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推动全民创业的指导意见》,各种类型的创业群体都有相应的社会保障政策。对于未参保的灵活就业人员和自谋职业者,按城镇个体工商户参保政策参加当地基本养老保险。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自主创业的,按国家工资标准一次性安排三年补助,并根据其工作年限,由财政部门安排资金代缴个人基本养老保险金,为想创业、敢创业的人解除后顾之忧。对被征地农民进入工业园区就业或进城创业的,纳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可选择低基数的缴费政策,缴费满15年以上达到法定退休年龄,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

6.优化了就业政策,壮大了创业队伍

(1)人才政策不断放宽,解除了创业束缚。为了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参与全民创业,省人事厅专门出台了《关于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指导意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的同时,在不侵犯单位和他人知识产权、不泄露国家和单位秘密、不损害单位利益和社会公众权益的前提下,可以到其他单位兼职从事科研开发、技术成果转化、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法律、法规允许的工作,获取相应报酬。《民营意见》中规定,机关、事业单位的在职人员经批准自愿离职从事民营经济的,3年内发给基本工资。3年期满,继续从事民营经济的,按规定办理辞职手续,人事档案转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的人才流动服务机构管理;符合提前退休条件的,可办理提前退休手续;要求回原单位工作的,由本单位报同级劳动保障、人事部门批准后给予安排工作。

科技厅出台的相关政策中,也提出要为兼职创业的科技人员在科研立项、成果转让、专利申请等方面提供与在职人员一视同仁的服务,以支持和鼓励更多的科技人员在全民创业的大潮中大显身手。省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资助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奖励为我省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进一步拓宽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领域和范围,对非公用制领域、实用技术、主导产业等均加大了扶持力度,使人才发展和创业支持工作有效地结合起来。

(2)就业政策不断完善,拓宽了创业渠道。全民创业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每一个有劳动能力的人都有自己的工作。为此,社会劳动保障厅和财政厅联合出台了相关的就业政策,提出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制度,在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开设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大中专毕业生、退役士兵和农民工服务窗口,为各类求职人员提供一站式服务。将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列入免费职业介绍补贴范围。同时,采取公共职业介绍服务招标的办法,鼓励各类职业介绍机构广泛收集岗位信息,积极开展职业介绍,凡列入政府购买职业介绍服务的项目,要通过社会招标的办法,进一步优化职业介绍资源。另外,省财政增加再就业资金2000万元,总额达1.7亿元,积极实施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小额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失业人员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创造良好条件。

二、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法律法规体系初步形成

1.与全民创业的相关法规逐步完善。*年8月,为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快速发展,省人大通过了《江西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该条例的颁布,对保护个体私营经济,促进个私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保障劳动者权益,*年又出台了《江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年年初,为了优化企业的生产经营环境,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省人大通过并实施了《江西省企业负担监督管理条例》。这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直接或者间接地完善了全民创业的法律环境,对全民创业起到了莫大的促进作用。

2.政府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加快。2000年7月,省政府各部门的行政审批事项共有1127项。*年以前省政府先后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进行了三次清理,共取消审批事项812项,取消率达72%。

*年国家出台了《行政许可法》,并于*年7月正式实施。省政府认真实施《行政许可法》,全面清理行政许可依据、项目和实施主体,对省级敲定的事项再次清理,精减率达67%。与此同时,修订省政府规章21件、废止29件,并公布了《江西省省级行政许可项目目录》,共有780项行政许可事项编入目录。与此同时,要求省直部门和各市、县(区)政府对行政许可审批项目和非行政许可项目继续进行清理,市县两级政府将于*年底完成清理工作,并编制出本级行政许可事项目录,省财政厅和发改委也将于*年完成对行政许可收费的清理工作。

3.政务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为了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省、市、县三级政府及部门普遍设立了行政服务中心,推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知制、限时办结制等制度。成立了省级行政投诉中心,加强了监督。为促进政府机关改进工作作风,省政府连续三年在省政府组成部门、直属机构、具有行政管理职能以及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49个部门和单位集中开展了政务环境评议评价活动,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11477条,九成以上都得到了整改,解决了一大批影响经济建设、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优化了我省经济发展环境,受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

4.进一步清理和修订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年中,江西省政府出台了《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省政府法制办、省发改委和省中小企业局《关于开展清理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定工作的通知》清理重点是:现行政府规范性文件、政策性文件在市场准入、财税金融支持、社会服务、权益保护和政府监管等方面与《若干意见》不一致的地方。主要内容与《若干意见》规定不一致的,应当明令废止;主要内容或者主要政策措施符合《若干意见》规定,但部分内容不一致的,应当进行修改。非公经济将获得市场准入的国民待遇。

三、建立江西全民创业政策与法规体系的实效

1.通过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和就业援助,有效缓解了城乡就业压力

在农村,为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外出就业能力,江西加大了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力度,*年投入资金5290万元实施“阳光工程”,对80个县(市、区)的23万农民进行技能培训。同时在扶贫资金中安排2000万元,对6万名贫困户和移民户进行转移培训。这些培训,有效地提高了农民工的劳动技能和从业率,务工的长期性和稳定性得到增强。*年,全省外出务工人员649万人(其中出省540万人),其中接受过劳动技能培训的比例达到43.6%。省内工业园区的兴起还吸引了更多农民在本省打工,据农村住户调查,上半年农民出省打工人数基本稳定,省内务工的人数同比增长12.2%。

在城镇,江西实施了失业人员免费就业、困难群体再就业援助、政府购买就业等服务,有16.8万人享受社保补贴2亿元,39.7万人享受免费职业介绍,4.1万人享受政府购买工作岗位政策。*年省财政投入1.7亿元强化公共就业服务,初步形成了省和设区市有劳动力市场、县有“一站式”服务平台、街道和建制镇有服务网点的四级就业服务网络,基本满足了城镇居民的就业需求。*年,全省城镇新增43.2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0.8万人,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8%,控制在较低范围内。

2.通过扩大政策支持和改善服务,有力地壮大了个体工商户

两年来,全省工商系统共为3249名高校毕业生、189名军队退役人员、1234名失地农民、34名残疾人员申办个体工商户提供免费政策咨询服务,解决疑难问题,减免收费64.3万元。8071户纳税人享受国税部门的再就业税收优惠政策,减免企业所得税2837万元;6.3万户个体工商户享受税收优惠,免征增值税9935万元;对从事个体经营的下岗失业人员免收税务登记证工本费32.1万元。同时,地税部门减免各类吸纳下岗失业人员企业2360万元的地方税,5444户再就业个体工商户享受9316万元的税收减免和41.8万元的登记工本减免。从*年起,江西在全国率先启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工作,截止到*年8月,已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23亿元,设立担保基金2.92亿元,这些贷款大部分每笔小于3万,主要是支持申办个体工商户和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年1-5月,全省共发放小额贷款4.3亿元,其中扶持个人创业贷款2.1亿元,扶持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贷款2.2亿元,通过小额贷款直接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9112人,带动其他人员就业3万余人。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全省个体工商户在*年8月至*年6月间新发展16.2万户,从业人员39.6万人,新增注册资金51.8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同期增长18.6%、15.9%和13.4%,创造了前所未有发展速度。

3.通过不断降低创办企业的门槛,新企业不断涌现

在新的公司法实施之前,江西在*年年中就制定了放宽市场准入的9条措施,一大批“小户型”和灵活注册的企业开始进入,其中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3万元的有限公司1110户,一人有限公司1470户,注册资本分期缴纳的有限公司975户,先行确认主体资格再办理有关行政许可的公司494户。采取措施吸引工回乡创业。如石城县,在政策、技术、资金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措施,着力打造回乡创业“绿色通道”,鼓励返乡人员以独资、合资、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工业企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目前,全县已有1200多名务工能人回乡创办、领办各类企业和经济实体600多家,投资总额达2亿元,年创产值5亿多元,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达5000多人。受到这些政策的影响,全省私营企业在*年8月至*年6月间新发展1.77万户,从业人员32.85万人,新增注册资金248.98亿元,分别比上年度同期增长18.8%、26.2%和17.7%。为了推动高新技术创业,江西建立了部级留学人员创业园——中国江西留学人员创业园,每年还拿出200万元,鼓励留学生创业,为其提供创业资助服务。目前有38家留学人员企业入园落户。为了帮助中小企业解决融资困难,江西建立了省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为3个工业园区、50户企业提供担保贷款1.4亿元。各地也出台了地方性优惠政策,如南昌市为解决个私业主贷款难题,提出“商户创业贷款”计划,计划贷款额10亿元。加强创业培训,实施《江西省能力促创业计划》和小企业孵化工程,将国际劳工组织倡导的“创办和改善你的企业”(SIYB)项目成功引进江西,建立了12个省级创业培训示范基地、6个国家百城创业培训试点城市和2个SIYB授权培训机构,并启动了公共实训中心。这几年,共有4万人参加了SIYB的培训,其中1.3万人成功创业,带动了7万人就业。

4.通过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创业型经济初见端倪

省委分别于*年和*年在全省范围开展了以“和谐创业、富民兴赣”和“科学发展、和谐创业”为主题的学习教育活动。报纸、杂志、电视、电台、网络等新闻媒体对全民创业进行了多层面、多角度的报道,出版社还出版发行了《和谐与创业》等书籍。*年4月下旬,省里还组织宣讲团分赴各市、县(区)和9个大型企业、17所大专院校,围绕“明确创业政策、激发创业活力”开展了一系列宣讲活动,共作大型报告137场,召开小型报告会和座谈会60余场,直接听众达20万人次。同时,还建立了中国江西创业网,召开创业论坛。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全省人民的思想搅动起来,蕴藏在群众内心的潜能和创业热情激发出来,全民创业理念逐步被社会所接纳。据*年7月国家统计局江西调查总队的调查,70.2%的被调查者知晓“全民创业”活动,其中城镇居民得知晓率达95%。他们获知的渠道主要有文件传达、电视、报纸、网络媒体报道等。80%以上的被调查者对该项活动表示赞成。不少人认为,发动全民参与创业是增强经济发展动力的现实途径。江西传统儒家文化积淀深厚,但在全民创业活动的推动下,人们的价值取向开始被商业文化所浸润,创业有功、合法致富光荣的价值被普遍接受,76.4%的被调查者对经商、办企业的能人表示“佩服”和“敬重”。

江西全民创业的势头很好,民营经济迅速发展壮大,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年,全省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1628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1%。民营经济上缴税收约141亿元,占全省总税收的43.2%。民营投资954.6亿元,比上年增长39.6%,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48.8%,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全省个体私营企业从业人员302万,注册资本1177.6亿元,分别比2000年增长61.4%和4.3倍。经营净收入成为居民收入的重要来源。*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经营净收入533元,比上年增长22.8%,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2%,较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这一系列现象表明,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业者队伍中,社会形态正在向创新创业型转变。

第二部分:健全完善全民创业政策与法规体系的若干建议

自省委省政府提出全民创业以来,各地各部门出台了一系列与之相配套的政策规定,加之原来制定的一些法规政策,初步奠定了江西全民创业的法规政策体系基础,为推动全省全民创业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全民创业法规政策的全面性、协调性、操作性、前瞻性还存在一些不足,政策执行的力度和效果也有待进一步强化。进一步健全完善全民创业的法规政策体系,这不仅是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需要,也是进一步做大江西经济总量、推进率先在中部地区崛起的需要,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健全完善江西全民创业政策法规体系应根据“完整配套,便于操作,行之有效、创业优先”的总体要求,遵循以下四个原则:

一是法律保障原则。法制建设是强化行政执行力度的最有效手段,能有效避免行政政策的不确定性、行政无作为或低效率。

二是创业支撑原则。创业支撑是要在创业的初始阶段给创业项目的开展创造条件,包括为创业的准入范围、创业项目的启动、创业者培训、创业融资等创造便利。

三是合理优惠原则。合理优惠主要是对创业者的收入预期施加影响,增加创业的预期收入,包括税收优惠,规费优惠、能源、交通、基础设施使用的优惠等。

四是讲求效益原则。要求政策和法规不但能够起到激励创业的作用,还要起到提高创业效率的作用,对创业者起到优胜劣汰的效果,避免创业者在政策保护伞下低效率的生存。

根据总体要求和四项原则,课题组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健全和完善全民创业的政策与法规体系:

一、从依法治省和落实《行政许可法》的角度出发,制定颁布《江西省全民创业条例》

*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并于*年7月1日开始实施。《行政许可法》的颁布,有力地推动了政府依法行政的步伐。全民创业事关江西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大局,我们必须从依法治省和落实《行政许可法》的角度出发,制定颁布《江西省全民创业条例》,使政府的全民创业促进工作有法可依。

从国外情况看,虽然没有专门针对创业的法律法规,但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相当完备。比如在日本,从1949年以来,先后制定了30多套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被称之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在国内,广东是我国关于创业地方性法规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先后出台了《广东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广东省抵押贷款管理条例》、《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广东省股份合作制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分别在贷款管理、财政支持、权益保护、经营范围以及科技、人才、税费等方面作了相关规定。除广东外,浙江省颁布的《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已在*年11月1日开始实施。

我省制定颁布的《江西省全民创业条例》,须对全民创业重大、基本的规定,通过严密的科学论证和技术性设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提高权威性和严肃性。通过制定该条例,不仅可以营造出一个促进全民创业发展的法律环境,也能有效防止因领导班子的更换而引发全民创业弱化的问题,同时也有利于强化人大的执法监督与检查。在此基础上,与省委省政府、各部门、各地出台的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构成江西全民创业的比较完整的法律政策体系。

制定《江西省全民创业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应积极加强创业法制保障,优化全民创业的法律环境。《条例》应特别注重为保护各类产权权益、消除所有制歧视、保障合同交易安全、维护公平竞争提供法律保障。《条例》应有专门条款限制任何部门和个人以任何理由和方式侵占、挪用民营企业的合法财产、合法收入。《条例》对各种收费行为应有原则界定,严禁对企业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的行为就有监督和处罚措施条款。《条例》应明确,凡对创业发展有利,但没有现行政策规章可循的创业发展举措,支持创业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

二、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创业政策,加大对全民创业的支持力度

从现实看,各地各部门围绕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苦干意见》,都出台了实施意见,但这些实施意见都是在两三个月内完成的,时间仓促,各部门协调、沟通少,政策配套性差。同时,还有一些政策分散在非公有制经济、私营、个体、乡企、中小企业等方面。因此,要深入总结近一年来我省全民创业的实践:

对已制定的政策“回头看”;

对分散的政策加以汇整;

对缺乏、漏掉的政策抓紧补充;

对大而化之、笼而统之、随意解释的程度较大、不好操作的粗线条政策,进一步将之人性化、具体化;

对执行过程中出现的薄弱环节进一步强化;

减少“鼓励”型内容,设置量化指标,增加问责条款。

总的方向是使各项鼓励创业的政策更加具体明晰,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同时,要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调整,不断创新拓展政策,保持政策的与时俱进。

(一)在企业设立和行业进入方面

1.进一步降低企业设立标准。

在*年出台的《民营意见》中,设立企业的首付比例可低至10%,不少于三万元。然而,省工商局在*年出台的《关于全省工商系统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若干措施有关问题的实施办法》中,设立企业的最低首付比例须达到20%。因此:

(1)建议进一步降低企业设立标准,重新把首付比例降至10%;

(2)对10人以下规模的公司,可以先营业,然后由相关部门上门核发临时营业证,正常营业半年或者一年后再补发正式营业执照;

(3)除部分国家限制性行业外,对自谋职业者和微型企业,免除登记注册。如泰国政府对14人或以下的微型企业和自谋职业者,年收入不超过5万诛,不需要登记注册。

2.成立全民创业项目代办中心,开辟“创业绿色通道”。

(1)建议在现在各地市政府的“集中办证大厅”内设立“全民创业项目代办中心”,为创业者提供企业准入登记、行政审批、缴纳规费、申办证照等“一条龙”服务;

(2)对于微型企业的创业者,创业申请资料可交工商管理部门,由工商管理部门核发临时营业执照,并由工商部门来协调其他部门办理正式证照事项;

(3)始办部门免费为创业人员提供创业政策咨询。

3.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消除进入门槛。

应该说政府在这一方面的政策已经放开,关键是经济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造成的部门保护主义,由此形成了一道“玻璃门”,表面上看行业垄断已经打破,实际上创业者仍是不得其门而入。主要表现为行业主管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制或阻碍本部门的经营者与其它部门的经营者之间的交易,使其所支持的企业在某些方面处于人为的垄断地位,从而限制了其它企业的进入。这种现象在诸如能源电力、交通通讯、基础设施、市政公用行业等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特别是审批制度改革,制定具体措施来消除这种行政性垄断。建议在以下方面试点推开:

(1)城市公共交通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采取线路竞拍方式;

(2)城市供水、供气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采取经营权竞拍方式;

(3)农村小水电领域,允许民营资本进入,上网电价与国有水电同价;

(4)城乡信用社,允许民营资本进入。

其他领域也要逐步放开。凡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项目,均应采取政府定价方式,如需调价,均应允开听证会后报政府批准。

(二)在融资支持方面

1.鼓励创业者自筹资金创业。

目前我省对全民创业的融资优惠仅限小额贴息贷款,而对其他资金来源的优惠政策尚属空白。融资政策的不统一很容易造成本来可以通过其他融资渠道获取创业资金的创业者转而套用贴息贷款(因为有政府贴息,资金成本低)来创业,形成贴息贷款对其他资金的“挤出效应”。目前我省为促进创业的小额贷款发展很快,这种“挤出效应”也许是其中原因之一。建议:对动用个人储蓄资金或个人借贷资金来创业的创业者发放政府奖金,奖金比例应与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两项之和相等。

2.提高小额贷款的额度。

(1)建议把目前5万元的小额贷款上限提高到10万元,政府仍给予全额贴息;

(2)为提高银行支持创业的积极性,建议允许适当提高贷款利率,政府仍然实行全额贴息;

(3)不断增加小额贷款担保基金数额,扩大担保范围,对所有创业者给予全额贴息贷款。

3.保险公司开展对创业贷款的保险业务。

政府承担保险公司的部分风险(如对银行对创业活动放贷款项无法收回时,保险公司承担90%的赔偿,政府再承担保险公司90%的赔偿),形成银行、保险公司、政府对创业的风险共担机制。

(三)在财税支持方面

1.进一步放宽税收政策。

在美国,股东人数在35人以下的小型公司,可完全免除联邦公司所得税。英国地税部门对失业人员开办自谋职业型的微型企业,实行了自开办之日起免征一至三年企业所得税。泰国政府对14人或以下的微型企业和自谋职业者,年收入不超过5万诛,不收任何税费。自实施全民创业战略以来,我省较为宽松的税收政策对全民创业的支持有目共睹,为了进一步减轻创业者的负担,建议:

(1)适当再次调高营业税起征点;

(2)对10人以下、企业年收入不超过5万元的微型企业,免除一至三年的企业所得税;

(3)对高薪技术创业、下岗职工创业、大学生创业、出口型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措施;

(4)对技术开发费用比上年增长10%以上的盈利企业,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所得税;

(5)对出口额占销售额70%以上的企业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

2.在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方面予以创业者优惠。

意大利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价格的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多种优惠,如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电力收费标准,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相当于电力成本的3/4。建议对万元产值能耗低于该行业全国平均能耗水平的中小企业给予20%电费补贴。

3.创业补贴。

为了减轻部分创业人员的后顾之忧,并对下岗职工、失业人员、以及其他财政发放薪金收入人员的创业,继续保留发放下岗补贴、失业保险金及工资三年,但发放额度应逐年降低。

4.政府采购。

在美国,为推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其《小企业法》明确规定,政府采购的23%一定要给小企业。建议:

(1)各级政府在采购商品或服务时,至少安排20%的采购比例给民营企业,并作为制度;

(2)政府在制订政府采购目录时,实行同等条件下中小企业优先的原则。

5.对创业人员的培训机构进行补贴。

《北京市创业培训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对创业培训补助经费标准1329元/人。我省可以对每个创业者的培训经费进行评估,制订相应的标准,给创业培训机构补贴。当然,我省在创业培训方面已经出台了相应政策,但补助标准太低,与培训成本相差较远,还难以起到较大的作用。为严把培训机构资质关、培训效果审核关,提高创业者培训的效率,建议:

(1)对创业培训机构实行一年一度的招标制,中标机构承担政府的创业培训计划项目。年度结束后,由中介机构对培训结果进行验收,合格者,培训机构获得政府培训资金;不合格者,按有关条款扣减培训资金并剔除参与下年度投标资格;

(2)对培训合格率(以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为准)达到80%以上、培训后创业成功率(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为准)达到50%及以上的培训机构,按照补助标准给予全额补助;

(3)创业培训合格率低于80%或创业成功率不足50%的,按创业培训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

6.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创业服务。

通过政府出资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导社会各类中介组织为小企业提供创业咨询、创业辅导和培训、政务、市场营销和开拓、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产品开发、人才引进、人员培训、法律服务、企业管理、对外合作、信息咨询等公共服务。

(四)其它方面

1.推进全民创业信用制度建设。

推动建立创业者个人、中小企业、经营者、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体系,推动以中介机构为运营主体的信用记录、信用采集、信用评估、信用公示、信用担保、信用风险防范、失信追究的社会化信用服务体系建设。

2.适当放松流动摊点的管理政策。

目前城管对流动摊点的管理方法欠妥,不仅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建立,也使一部分人甚至失去了赖于维持生计的经济来源,这显然有悖于我省全民创业战略的实施。建议在规定的地点、规定的时间设立流动摊点,使一部分小本经营者也能加入到创业行列中来。

3.建议给县城摩的、人力三轮车的从业者一定的生存空间。

目前许多县城都从县城形象出发“禁摩”、“禁三轮车”,这种简单的一刀切办法,既造成了县城居民出行不便,也使一部分从业者失去了一家人的饭碗。建议县城放松准入标准,根据县城人口及交通状况,发放一定数量的摩的、三轮车牌照。在县城以上城市,也建议发放一定数额的“旅游观光人力三轮车”牌照。

三、健全政策落实机制,提高全民创业政策的执行力

决策和执行是政府工作运行的两个关键环节。仅有一个好政策,如果没有得到有效的执行,仍然得不到好的效果。在提高执行力方面,江西采取了许多措施,与自己相比,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如在省、市、县三级普遍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和行政投诉中心,以方便群众和企业办事,提高服务时效。又如连续三年开展政务环境评议评价工作,听取各类意见并整改。但受到人员素质、政策操作难度等因素的影响,全民创业政策的执行存在诸多问题,研究人员多次听到创业者反映,知道政府有鼓励政策,但落实到企业身上不明显。为此,必须整理编印《江西省全民创业指南》,建立全民创业政策的咨询机制、协调机制、反馈机制和监督机制,实实在在地把全民创业的相关政策落实到位。

1.整理编印《江西省全民创业指南》,提高创业的便利性。

将现行人大、省委、省政府及各部门制定的所有支持全民创业的法规和政策,包括分散在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私营、个体、乡企、中小企业的有关政策规定,如法规方面的《江西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条例》、《江西省企业负担监督管理条例》、《江西省劳动保障监察条例》、《招投标法》等,政府政策方面的《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全民创业、加快富民兴赣的苦干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等,进行全面整理清理。对从企业设立到经营、发展等全过程的每个环节所涉及到的支持政策,按顺序进行整理,编写《江西省全民创业指南》,全面介绍全省的创业形势与机遇、创业法律法规、开办各类企业的程序与操作实务、各相关部门的承诺服务、有关创业优惠政策等内容,方便公众查阅和咨询。

2.建立政策的咨询机制,增强政策的适用性。

制定出台任何全民创业的政策,都要召开学者、相关管理部门、政策实施机构、民间团体、中小企业经营者、创业者等参加的政策审议会,并广泛开展支持全民创业意见建设的征集活动,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3.建立政策的协调机制,提高政策的整体合力。

由于现行行政管理体制造成的政出多门问题,必须加强政策制定与实施的协调,以形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减少漏洞和重复。这需要进行政策管理体制创新,建立协调机制,负责政策制定和执行沟通、政策协调、政策整合、政策等,协调一致地去实现政策目标。

4.建立政策的反馈机制,增强政策的互动性。

定期对企业特别是新设企业进行问卷回访,充分了解创业者在创业全过程中,对各部门服务的情况、对优惠政策的落实执行情况、对创业遇到的各种问题等反映,认真听取创业者的意见和建议,对在执行政策中出现的矛盾,要及时研究,主动协调,有效解决执行政策过程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改进政策执行工作,切实把各项鼓励政策落实到民营企业的发展之中,提高政策执行效果。

5.建立政策的监督问责机制,强化政策的执行力。

只有加强落实鼓励政策过程中的监督,才能确保全民创业健康发展。各级人大要加大对有关法律、法规、条例执行的监督检查力度。建议省委督查组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各有关部门对全民创业政策的贯彻落实情况进行专题督查。各级纪检监察部门,要切实加强对行政服务职能部门落实鼓励政策的监督力度,对因政策服务不到位的行为,发现一起查处一起。设立监督举报电话,受理创业者及企业的投诉和举报,鼓励创业者及时反馈情况,大胆举报那些不提供政策服务甚至倒服务的部门及个人。要严格兑现奖惩,对于落实鼓励政策好的部门和个人,要进行表彰奖励,并作为政绩的重要内容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指标;对工作推诿扯皮、贻误工作或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严肃追究责任,该处分的处分,该停职的停职,绝不姑息迁就,以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

四、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证全民创业取得实效

1.建立机构,加强领导。

成立江西全民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设立政策、协调、服务等职能科室,具体负责全民创业的组织领导和日常工作。研究全民创业政策,负责全民创业的组织实施,对全民创业进行指导、综合督查、考核和评价。建立办公室集中办公、协调调度制度,及时研究和解决全民创业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将全民创业纳入政府工作目标。

要将全民创业工程纳入政府各个部门的工作目标之中,对全民创业规划好、组织好、引导好、服务好;要像抓招商引资、抓扶贫那样抓全民创业,确立发展目标,实行指标化、数量化,建立目标考核责任制;将全民创业工作列入各级政府重点督查事项,将落实情况做为考核政府各部门政绩的重要标准。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及派的优势,联手推动全民创业。

3.编制创业规划,并纳入“十一五”计划。

尽快编制出《江西省全民创业“十一五“规划》,明确发展目标,提出工作重点和主要的措施手段。规划既要有3-5年的中长期计划,又要有可操作性的年度计划,还要有各地市各部门落实分计划。规划要制定发展目标并分解落实到基层,重点突出创业的保证措施。

4.加强宣传,使全民创业的政策法规家喻户晓。

(1)经常性地广泛宣传全民创业的形势、环境、理念和全民创业的优惠政策,树立各类创业典型,广泛宣传创业成功经验,用榜样的力量引导全民创业;

(2)各级政府有关职能部门要牢固树立服务意识,竭诚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当前,要运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积极开展咨询活动,解答疑点难点问题,切实做到让鼓励创业的优惠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3)建议每年召开一次全民创业先进典型表彰大会,以表彰创业典型个人为主,表彰支持创业的单位为辅;

(4)建议每年评选“江西省年度创业十大新锐人物”,各市、县也相应地评选当地的“十大新锐”,组织媒体广泛宣传其创业事迹。

附件:

他山之石

——国外省外支持创业的政策、法规及其借鉴

创业是经济活力的体现,是失业人员和新就业人员的重要安置渠道,也对结构变化和由此决定的经济发展发挥着核心作用。各个国家和地区政府对此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我们的研究表明国外和外省政府推动创业的经验,主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对我省全民创业政府政策的完善和法规体系的建设具有借鉴作用。

一、建立维护创业者利益、激励创业的法律环境

国外还没有专门针对创业的法律法规或者是政府的具体政策。各个市场经济国家政策的中心主要还是集中在中小企业上。美国从1953年制定《小企业法》开始,陆续在技术革新、投资经济政策、资本形成、投资鼓励、扩大出口等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法律。1980年,为了使小企业免受联邦政府对一般企业管制的束缚,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放活管制法》和其他法律措施,这一系列法律为小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日本是西方国家中中小企业立法最健全、最完善的国家。从1949年以来,日本政府先后制定了30多个有关中小企业的法律,形成了相对独立、比较完整的中小企业法律体系,尤其是1963年颁布的《中小企业基本法》,是中小企业发展的纲领性法规,被称为日本中小企业宪法。英国由于长期奉行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的理念,直到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开始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并迈出较大步伐,推出了“优先考虑小企业”以及“理解小企业”的口号,并出台了110多个保护中小企业利益的法案。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确立了中小企业的法律地位,对保障中小企业的利益、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国外的立法看,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相对比大型企业更优越,值得我省乃至我国借鉴。

在国内,广东是我国关于创业地方性法规最完善的省份之一。出台了《广东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广东省抵押贷款管理条例》、《广东省民营科技企业管理条例》、《广东省股份合作制条例》、《广东省技术市场条例》、《广东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等法规,这些法规在贷款管理、财政支持、权益保护、经营范围以及科技、人才、税费等方面都作出了相应的规定。除广东之外,东部其他发达省市也加紧在立法层面为创业创造良好的法律法规环境,如《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就在*年11月1日开始实施。

二、采用灵活有效的创业资金支持方式

难以获得创业启动资金是创业项目实施初期所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很多国家都根据不同类型的创业特点,在提供资金支持的方法上进行了一定的创新。英国青年创业计划针对青年特点,提供发展债券式的创业启动金,它不是无偿的创业赠款,需要支付利息(通常低于银行利息),并要按规定分期还款。但青年在申请资助时不需要任何财产抵押和担保,而且手续简便,如果青年人确实经营困难或者经营失败,可以减免或者延期还款。这种资助方式在英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而且回报率比风险投资的回报率还高。美国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形式有:一是直接贷款,由联邦政府建立的中小企业管理局直接拨付;二是协调贷款,由地方发展公司、金融机构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三是担保贷款,由中小企业局向放款机构担保,逾期不还,由中小企业局负责归还所欠部分的90%。此外,比利时制定了“贷款50+”制度,为50岁以上创业者提供资金贷款;奥地利对用储蓄资金来设立企业或购买企业可以获得占资本额14%的国家奖金,无须偿还;英国、比利时还通过设立基金的办法帮助落后地区的投资和创业等。

在我国,自《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以来,各省财政大都设立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通过定额贴息和补助等方式为企业的融资提供资助,资金规模随财政蛋糕的大小而有所不同。在广东,除专项资金之外,风险投资也很发达,资金规模和机构数量约占全国的1/3。

三、提供以降低创业成本为基础,兼顾创业效益的优惠条件

减轻税负是各国和我国其他省份支持创业所普遍采用的手段。泰国微型企业得以迅速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政府对微型企业采取的是减免税费、放开发展政策。据了解,泰国政府对14人或以下的微型企业和自谋职业者,年收人不超过5万珠,不需登记注册,不收任何税费。在美国,股东人数在35人以下的小型公司(S公司),可完全免缴联邦公司所得税,有的州政府也规定S公司免缴州税,有的即使要求缴税税率也非常低。英国地税部门对失业人员开办的自谋职业型的微型企业,实行了自开办之日起免征一到三年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在国内,很多省份都对高新技术创业、下岗职工创业、留学生创业、出口型企业等都有相关的税收优惠措施。如广东省对下岗职工创业开业1年内免收地方规定的所有行政性收费;对出口额占销售额70%以上的企业按15%税率征收所得税后,其中5个百分点列收列支返还给企业。浙江省对企业发生的技术开发费按规定据实扣除,其中技术开发费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的盈利企业,在一定条件下还可再按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应纳税所得额。

除税收之外,一些国家和地区还提供了多种其他的优惠政策。意大利政府对中小企业提供优惠价格的能源、交通运输、基础设施等多种优惠,如意大利国家电力公司向中小企业提供的电力收费标准在战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只相当于电力成本的3/4。德国为鼓励失业人员创业,政府给予最多三年的资助,第一年每月资助600欧元,第二年每月资助360欧元,第三年每月资助240欧元。这种措施对缓解因担心创业会失去下岗职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敢创业的现象有极大帮助。另外,德国一些地方还通过建立中小企业园的方式为创业者提供扶持资助。如亚琛市中小企业创业园在提供咨询、展销、培训、后勤等服务外,还为创业者提供租金低廉的生产办公用房。每平方米6欧元,以后每年提高1欧元,5年后涨到10欧元/平方米,5年头上就要求企业搬离。这种做法一方面减轻创业初期的房租负担,另一方面也对创业项目的发展前景作了甄选:加速好项目的发展和促使发展前景不好的项目破产。

在国内,北京通过创业培训的补助方式来促进创业,《北京市创业培训补助经费管理办法》规定对创业培训补助经费标准1329元/人,培训合格率(以创业培训合格证书为准)达到80%以上、培训后创业成功率(以营业执照、税务登记为准)达到50%及以上的,按照补助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创业培训合格率低于80%或创业成功率不足50%的,按创业培训补助标准的70%给予补助。广东省对下岗和失业人员创业(除国家限制的行业外),凭《再就业优惠证》,从发照之日起3年内免收个体工商户注册登记费、个体工商户管理费、集贸市场管理费、经济合同鉴证费和经济合同示范文本工本费。

四、政府采购成为有力的财政支撑和市场拓展手段

政府采购支出作为社会总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商品的总供求有着深刻的影响。在美国,为保障和创造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的机会,《小企业法》规定,政府采购的23%一定要给小企业,美国联邦政府内专门设立了一个小企业采购代表处,负责协调政府向小企业采购商品和服务事宜,帮助小企业在联邦政府采购中获得公平份额。1990年,在联邦政府1912亿美元的订货合同中,有32.9%是与中小企业签订的(周显志,*),大大超过法律规定的23%的份额。

在国内,《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公开、公平、同等优先的原则,购买中小企业的优质产品和列入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产品;《江苏省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中也规定,各级政府采购要明确比例,优先安排向中小企业购买商品或者服务。但这些省份并未对政府采购的数量或比例作明确的规定,其作用大大减弱。

五、优化行政环境,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度

政策的好坏不但体现在政策制订上,也体现在政策的执行上,执行不力,好政策也很难达到好的效果。尤其在法律法规不健全的我国,强化政策的行政执行力度尤显重要。国外和部分省市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1.设立专门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全方位服务。为了帮助小企业,美国联邦政府在商务部专门成立了小企业管理局(SBA),负责处理小企业事务。成立以来SBA对小企业进行了商贸、技术、金融、信息咨询、培训教育、政府采购等全方位的服务,而且负责向总统反映小企业的需要,提出建议,防止政策和法规对小企业产生不利。目前,SBA已在全国成立了近1000家小企业发展中心,13000个退休经理志愿者服务团,60个妇女企业中心,17个美国出口援助中心,形成了全方位的服务网络。

2.强化行政执行机构的服务职能,确保政策和法规落到实处。如在企业设立方面,自欧盟*年提出的“企业设立管理标准”以来,许多成员国已经大幅度降低了企业设立需要花费的时间和费用。如奥地利、瑞典、挪威等国家推行网上注册;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家推行“一站式”企业注册程序。目前,意大利的个人独资企业设立时间从11周降为5周,批准时间从16周降为1周,费用也降低了70%以上。在奥地利,设立企业只需花费48小时的时间。最有效的是希腊,企业只需公布“开始经营申明”即可营业,设立时间从过去的一个月减少到目前的半小时。在亚洲,泰国政府对14人或以下的微型企业和自谋职业者,不需登记注册。我国的广东省为支持贫困山区人员创业,对个体工商户采取核发临时营业执照的方式,解决了因办证时间过长而不能及早开业的难题。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7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融资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成长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起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近5年的淘汰率为70%,约30%左右的中小企业处于亏损状态。企业兴衰,财务为本。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解决财务问题,有利于中小企业适应环境的变化,有利于中小企业实现健康持续发展,创造并保持竞争优势。

一、中小企业的经营特点

(一)企业小,机制灵活有效率,具有易变性

与大型企业相比较,中小企业的首要特征之一是企业规模小。中小企业员工人数较少,组织结构简单,个人在企业中的贡献容易被识别,因而便于对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不像大企业那样在庞大的阶层化组织内容易产生怠惰与无效率的情况。中小企业在经营决策和人员激励上与大企业相比具有更大的弹性和灵活性,中小企业在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动过程中,调整和配置资金和劳动力资源反应更及时。

(二)企业经营管理者和所有者高度统一

我国大多数中小企业施行的是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统一的模式,即企业的投资者同时就是经营者,不存在决策权的委托与再委托情形,信息需要传递的层次比较少。因此,出于最经济利用信息的原则,企业所有者倾向于自己汇总信息并集中决策,决策所需要的信息只要自己理解就可以了,而不需要具备公共产品的标准化特征。也就是说,这种经营模式使企业不需要通过财务管理来对经营者实行监督控制和激励。但是,这种经营模式必然使得公司内部集权现象严重,在经营上缺乏有力的外部监督,资金使用上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严重损害公司的良性发展。

(三)初始资本及可利用的资本少,贷款困难

企业经营的初始资本主要来源于个人积累及向亲朋好友借款,主要为内源型融资,资本额少,加上外部融资能力的限制,尤其是银行贷款难,使资金短缺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原因,资本增值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限制,资金的不足是其经营的一个主要特点,严重阻碍了中小企业的发展。

(四)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较大,深受环境变化的影响

中小企业从事的行业多容易进入和被效仿,所以在扩大其产业市场的时候,许多新的竞争对手会参与进来,容易形成过度竞争的局面,而中小企业自身弱小,很难禁得起时常波动的冲击。另外,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一般缺乏大企业所拥有的人力资源,资本金小,产品品种少,顾客面窄,常常依赖于某一种产品和技术,因而环境一旦发生变化,对中小企业的冲击和压力就会增大,许多中小企业就是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政策的压力而破产。

(五)财务管理工作较为简单

大企业的财务部门设置比较大,财务人员多,分工细化,例如有专人负责固定资产管理、资金划拨、税务会计、报表会计等等,人员职责和工作流程相对规范;而中小企业财务部门人员设置简单,财务人员身兼报税、记账、工资核算等多种工作,财务工作更多地注重记账会计核算,而对财务报表分析等财务管理工作不够重视,工作职责和分工不够明确。

二、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管理模式僵化,管理观念陈旧

中小企业因为规模小,资金紧张,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企业更倾向于选择以成本为导向的传统管理方法,而舍弃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和方法。在组织结构设计中,很多中小企业不设财务机构,没有专职财务管理岗位,财务管理职能由其他部门兼管或由企业主管人员一手包办,造成会计信息极不真实、不完整。同时,受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明朗,工作待遇与条件、社会保障等社会认可程度低等因素影响,企业自身也很难吸引所需优秀人才,最终导致财务管理人才缺乏、财务管理人员素质较低,弱化了财务管理职能。另外,中小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同为一人,这种管理模式势必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带来负面影响。

(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告贷无门

1.国家没有专设中小企业管理扶持机构,法规政策制定不完善,优惠政策未向中小企业倾斜,使之长期处于不利地位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良好的法制政策环境是企业投融资工作顺利进行的必要保证,而我国这方面的法规细则建设还处在初始阶段,措施不够完善,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小企业正常融资活动的进行。许多国家在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问题上都采取各种优惠扶持政策,并有相应机构进行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保险。但是,我国目前还缺乏类似的政策和机构,这不利于我国实力薄弱、经验缺少的中小企业的成长,客观上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能力。另外,我国在开展直接融资、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上所采取的政策也偏重于照顾国有大型企业,忽略了众多中小企业的需要。

2.中小企业的财务信息透明度较低,无确切的担保主体,造成银企关系的不协调

中小企业的融资活动存在四个典型特征:(1)经营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或者说企业存续的变数大、风险大;(2)实物资产少且一般流动性差,负债能力极为有限;(3)类型多,资金需求一次性量小、频率高,导致融资复杂性加大,融资的成本和代价高;(4)信息、透明度极低,进而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非常严重。显然,这几个特点直接决定了银行对中小企业融资是一种极为特殊的金融活动。就目前的中国而言,资本实力有限,土地、房屋等银行认可的不动产数量较少成为了中小企业在申请贷款时最大障碍。另外,中小企业到期贷款不还,旧贷未清,又欲新贷,诚信缺失,信用不良,自然难以争取到银行贷款。最后,为了追求规模经济,不少银行争相争取以大型企业为主要客户对象,忽视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

3.中小企业融资途径单一,融资体系不完善

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融资方式总的来说有两种:一种是内源融资,即将本企业的留存收益和折旧转化为投资的过程。一种是外源融资,即吸收其他经济主体的储蓄,以转化为自己投资的过程,主要包括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小企业融资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过于依赖内源融资。根据世界银行所属的国际金融公司的调查,中国私营公司的发展资金,绝大部分来自于业主资本和内部留存收益,近年来一直保持在50%-60%以上,而公司债券和外部股权融资等直接融资则不到1%,银行贷款大约在20%左右,由此可见,中小企业除了向银行贷款之外,其他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少之又少。

(三)中小企业财务控制薄弱,资金营运管理水平低

1.对现金管理不严,现金周转不灵,造成资金闲置或不足

许多中小企业不编制现金收支计划,他们对现金的管理很大程度上是随意性的,一旦市场发生变化,经济环境发生改变就很难使现金快速周转。有些中小企业认为现金越多越好,造成现金闲置,丧失增值机会;有的因资金使用缺少计划安排,过量购置不动产,经营急需资金则无法应付,从而陷入财务困境。

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坏账比例高,造成资金回收困难

由于应收账款管理水平不高,无严格的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无科学合理的信用调查和评价力法及有效的收账方法,更无相应的责任部门来组织落实,造成大量应收账款沉淀,资金呆滞,使企业资金周转不灵,并隐含着较大的坏账风险。

3.存货控制薄弱,重钱不重物,造成资产流失严重

很多中小企业对存货缺乏有效管理,无存货计划、无存货定期监督和检查制度,对原材料、半成品、固定资产等管理不到位,出了问题无人追究,资产浪费严重,致使存货资金占用过多,影响资金周转率。

4.成本费用管理水平低下,控制体系不健全

中小企业内部缺乏科学有效的成本费用控制体系,相当一部分企业在成本费用控制上仍处于事后算账的阶段,定额标准、信息反馈、责任制度等都不健全,事前和事中控制能力较低。因此,许多中小企业成本费用管理中存在核算不实、控制不严、控制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5.利润管理能力不足

没有真正理解营业收入增长并不一定获利的道理,欠缺合适的利润管理机制,忽视产品组合以致做出错误行销决策,忽视核心产品所处的生命周期。

三、促进中小企业改善财务管理的对策

(一)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和更新管理观念

树立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理念,摒弃“重业务、轻财务”的错误观点,并把这观念贯彻落实到企业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在管理模式上应坚持所有权与经营权适当分离,投资者与经营者适当分离,形成企业管理的内部制衡及相互监督机制,从而使企业的财务管理职责分明,监控严明,信息透明;提高社会认可度,招聘专门的财务管理人员,不任人唯亲,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方法,理顺中小企业财务关系,建立严格的惩罚监督制度;加强全员素质教育,从企业领导做起,不断提高全员法律意识,增强法制观念。

(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体系,重视潜在投资者的作用

1.国家政府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服务

具体来说,政府要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国家政府要加快法律法规的建设,尽快制定或完善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一些关于中小企业的法规。如《小型企业租赁暂行条例》、《私营企业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等。但在中小企业立法保护上,仅侧重于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而对中小企业作为弱者地位保护力度明显不够。因此,当前迫切需要明确政府对中小企业基本保护政策和扶持政策。

(2)划拨资金,成立专门的中小企业基金组织。例如国家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资金,投入专项的中小企业基金组织的运营中来。该组织可设立特定用途基金、担保基金、风险投资基金、互助基金等。在基金的管理上,可实行基金封闭运行,集中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3)鼓励和支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等面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支持国家鼓励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在信贷安全的前提下,建立向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同时,切实提高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比例。鼓励政策性银行在现有业务范围内,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市场前景、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中小企业的发展,积极研究开发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信贷服务项目,进一步改善银行对中小企业的结算、财务咨询、投资管理等金融服务。

(4)加快建立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标志着我国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社会化信用体系建设开始启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过程中,要把建立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更加周到的服务。

2.企业要扬长避短,寻找适合自己的融资体系

由于我国还是一个处于市场化改革初期的发展中国家,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证券市场不太发达,经济证券化的水平还不高,借鉴国外的做法,并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企业的融资模式的选择可以分两步走:一是近期过渡式的融资模式,即以银行为主导的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二是未来目标的融资模式,即证券融资与银行贷款并重、市场约束性强的多元化融资模式。

3.努力挖掘社会公众中的潜在投资者,激发他们的投资兴趣

第一,发行优先股,获得稳定的股息收入,引起潜在投资者的兴趣,吸引稳健型的投资者前来投资;第二,把目光投向地方性商业银行,把其作为最可能向企业投资的潜在投资者。因为地方性商业银行是伴随着中小企业发展而发展的,他们有很强的向中小企业贷款的倾向,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第三,借鉴国外融资方式,大力发展天使投资。天使投资的金额一般较小,而且是一次性投入,投资方不参与管理,它对风险企业的审查也并不严格。它更多地是基于投资人的主观判断或者是由个人的好恶所决定的。中小企业应充分利用这有利的发展机遇,搞好财务管理,激起这群潜在投资者的投资热情,解决中小企业一部分融资问题。

(三)加强财务控制,完善企业资金管理

1.加强对现金的管理,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首先要使资金的来源和运用得到有效配制,要充分预测到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如不能用短期借款来购买固定资产,以免导致资金周转困难;其次,准确预测资金收回和支付的时间,如应收账款什么时候可收回,什么时候可进货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否则,易造成收支失衡,资金拮据;最后,合理地进行资金分配,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的占用配比合理。

2.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提高资金的回收率

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应对赊销客户的信用进行调研评定,定期核对应收账款,制订完善的收款管理办法,严格控制账龄。对死账、呆账,要在取得确凿证据后,进行妥善的会计处理。本着成本效益原则,当应收款项所增加的盈利超过其所增加的成本时,实施应收账款赊销;如果应收账款赊销有着良好的盈利前景,就应当放宽信用条件增加赊销量。中小企业人员有限,可以采取收款责任由销售部门人员承担,可以节约内部人工资金成本。

3.加强存货管理,避免资产流失

尽可能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避免资金呆滞,并以科学的方法来确保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比如对于材料项目实行就近采购,产成品就近销售,以节约流通费用、交易费用,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特点选用适当方法进行存货的日常管理,从而减少资金占用。

4.提高成本费用管理水平,完善控制体系

在成本管理方面,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的灵活性较强,便于实行定单式,分批法的成本核算方式。同时,其生产过程的复杂性和难度不会过高,因而便于进行成本控制和成本项目指标的分解,落实成本责任制。

参考文献:

[1] 陶剑英.浅论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7,(5).

[2] 杨方文,李霞.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应注意的问题[J].财会通讯(理财版),2007,(3).

[3] 王春艳.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8,(S5).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8篇

一、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面临的主要风险

信用担保是指由专门机构面向社会提供的制度化保证,该行业专业性极强并承担高风险,其中担保机构对资金的倍数放大作用便意味着对风险的放大。对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而言,由于其宗旨是使某些信用等级较差的中小企业经过担保机构的担保获得银行贷款,从而使得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承担了更多的风险。

1、担保信用风险。是指由于被担保人违约而造成担保机构代偿的风险。这也是担保机构面临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一种风险。在发生担保代偿情形下,如果担保机构代偿流出现金较多且无法及时收回,或者因为代偿金额巨大而超出了担保机构正常的现金支付能力,其产生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

2、法律风险。担保业务所涉及的各项法律合同的公平性、合法性和严密性,都关系着担保机构风险的大小。不仅担保机构与受保企业之间存在法律风险,若银行强加给担保机构不公平、不合理的代偿要求,同样会增加担保机构的风险。

3、经营风险。是指由于信用担保机构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缺乏严格健全的规章制度、业务操作流程不规范、对受保企业监督不够而引发的风险。如果担保机构经营管理不善,必然会增加担保机构的无谓损失。

4、道德风险。分为外部道德风险和内部道德风险两种。外部道德风险主要表现为受保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以各种不正当方式骗取担保,或恶意拖欠银行贷款而导致担保机构代偿等,甚至银行也会由于担保机构承担了主要的贷款风险,而放松了对贷款企业的评审、监督,导致担保机构代偿几率上升。内部道德风险主要是担保机构内部员工责任心不强,或者出现收受贿赂、等情形,人为地放款项目的评审和审批条件。

二、各国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比较

为了保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政策目标得以顺利实现,保障信用担保机构的稳健运行,各国均十分注重运用法律手段防范、控制风险。

1、信用担保限额管理机制。1担保放大比例的限制。担保放大比例(也称放大倍数),是担保机构所提供的担保余额与其承担担保风险的担保资金或资产的比例。为防止信用担保机构在担保业务活动中进行超出自身担保能力的担保从而承担过高的风险,各国实行担保放大比例限制机制,要求信用担保机构的担保业务量与自身的担保能力相适应。日本政府根据《巴塞尔协议》核定信用保证机构的放大倍数为18倍,但由于其信用保证再保险制度的存在,日本信用保证放大倍数实际为60倍。美国信用担保的放大倍数为50倍,韩国KCGF提供的信用担保不能超过捐资和利润总额的17倍,其他国家的信用担保放大倍数一般在10倍左右。2单笔担保限额、期限、担保费率。为把信用担保的风险从总体上进行指标管理,各国对单笔担保都实行额度限制、期限限制,并收取一定担保费以提高贷款人的成本意识,进而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单个企业的单笔贷款最高金额为100万美元。贷款用于购置不动产的,最长为25年;添置机器设备的,最长为10年;流动资金贷款,通常为7年。担保费率平均为担保金额的2%,由贷款人在SBA批准担保后的90天内一次性支付,但该笔费用最终由贷款担保的申请人即小企业承担。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定款条例》第七条规定,对单个企业的信用保证限额为2亿日元;信用保证协会根据代偿风险向委托企业征收信用保证费,基本费率为年均1%。加拿大《小企业贷款法》规定,企业贷款额不超过25万加元,贷款期限可与贷款购置的固定资产经济寿命相同,最长不超过10年;《小企业贷款法》管理委员会对每笔担保贷款收取贷款2%的注册费和1.25%的年管理费,注册费由贷款人承担,管理费由借款人承担,由贷款人通过利率向借款人收取。

我国财政部2001年出台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中已明确规定,担保机构的最高担保比例不得超过10倍,单笔担保额度不得超过担保机构自身实收资本的10%。这是充分考虑到我国目前信用环境后做出的较为务实的规定。

2、比例担保机制。在日本,信用保证协会对符合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计划的企业的贷款予以100%的担保,也既是说,中小企业贷款风险全部由信用担保机构承担。此举虽然有利于鼓励商业银行向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另一不容忽视的问题是,由于缺乏足够的激励机制,容易引发商业银行道德风险,降低了银行认真做好项目评估、监督、催还贷款的责任感,给信用担保机构造成损失,从而不利于信用担保体系的持续健康发展。

为防范全额担保造成银行道德风险,大多数国家实行比例担保机制。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对其担保的所有贷款均实行比例担保,具体而言,其对单笔在10万美元以下的贷款,担保本金的80%;对单笔在10万元以上的贷款,担保本金的75%,同时要求贷款人不得对SBA没有担保的那部分贷款设置其他的担保。回收的贷款在SBA和贷款人之间按担保风险比例分摊。加拿大《小企业贷款法》管理委员会对所担保贷款的索赔予以确认后,政府将赔付贷款人85%的损失,另15%的损失由贷款人自己承担。我国台湾地区担保额为贷款本金的50%~90%,韩国、奥地利等国的担保比例多要求为贷款总额的80%。相对而言,法国的担保比例较低,根据投资项目的特点,由法国中小企业发展银行提供的担保一般仅占投资总额的40%~70%。

我国相关政策中也规定担保机构应实行比例担保,然而在信用担保实践中,由于当前我国金融环境使然,银行在信用担保中占据强势地位,根据银行提供的保证合同之规定,担保机构毫无例外地实行全额担保。这样,银行在无风险、无责任的情况下,坐享贷款利息收入,同时争取潜在的优良客户,这与同样是高风险行业的银行定位格格不入;相反,担保公司却要靠微薄的担保费收入承担巨大的担保风险。这种责、权、利严重失衡的合同关系不仅违反了相关政策规定,有悖市场经济游戏规则,也与国际惯例相去甚远。

3、反担保措施。日本的《信用保证协会法施行规则》明确规定,在信用保证协会提供保证时,必须由委托人设置反担保措施并提供连带保证人。这样,在信用保证协会实际代偿并代位取得债权人资格后,可向连带保证人求偿,或执行反担保措施。原则上超出一定额度的信用保证均需要提供反担保和连带保证人。可用于反担保的财产有:不动产、有价证券、保证金、法人财产等。美国小企业管理局SBA也十分注重审查反担保措施,即审查申请担保的小企业以及其他企业,是否有可作为反担保的有价值的资产,同时还要求拥有企业20%或更多股份的各企业所有人必须签署文件,表明如企业债务不能得到按时足额的偿付时,将以个人身份承担还款责任。贷款如果被用来购置资产,这些资产必须被抵押作为反担保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反担保措施有利于担保机构控制风险,但中小企业之所以会遭遇贷款难,正是因为其自身信用不足,缺乏足够可信的抵押物才会被商业银行拒之门外。因此,一些国家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并不要求申请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例如韩国,其信用保证基金组织KCGF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担保时,不要求申请人有担保品提供反担保,而且在大多数情况下,申请人无需有担保人提供担保。

我国担保法中明确规定,“第三人为债务人向债权人提供担保时,可以要求提供反担保”,从而为担保机构要求受保企业提供反担保措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相比较国外十分灵活的反担保措施而言,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可用于反担保的财产只能是不动产的担保和一些有价证券的质押,动产抵押和质押并不在其列。此外,实践中库存货物也并不被认可为中小企业可用的担保抵押,事实上,如果有销售市场,库存货物是仅次于融资人财产的可用的抵押品。

4、再担保制度。再担保指担保机构在承担担保责任的同时,按照国家法律的规定,将已承包的担保风险按照一定的比例再次担保,同时将已收取的担保费按照再担保的比例支付给再担保机构,由再担保机构来承担这部分的风险,如果发生赔付,则由再担保机构按照与担保机构约定的方式和承担再担保的比例予以赔付。

日本依据《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法》,于1958年由政府拨资本金成立了日本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作为该国再担保机构。按照该法规定,当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时,按一定条件自动取得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库的信用保证保险。信用保险的保险费率通常要比一般保险业务的保险费率低,体现了一定的政策性。当保证债务实际代偿后,由保险公库向保证协会支付代偿额70%~80%的保险金,信用担保机构仅实际承担贷偿额的20%~30%。也既是说,代偿风险是由保险公库与信用保证协会按一定比例分摊。

再担保还可以由再担保机构将已担保的项目通过再担保的方式向国外的再担保公司或再保险公司再次转保出去。这样通过多层次转保,将担保机构最初承担的风险最大限度地规避、分散和转移,可以将担保公司所承担风险的系数降到最低限度。例如,与意大利担保公司合作接受再保险的公司每年由150多家,其中的瑞士再保险公司,即是意大利担保公司的股东(占其25%的股份),同时也是与之合作最紧密的一家再保险公司。意大利担保公司每年将已承包项目75%的额度向瑞士再保险公司购买再保险,瑞士再保险公司则向其返回购买再保险额度25%的保险金作为佣金。

我国目前仅在相关政策中较为原则性地规定了再担保制度,并未在立法层次予以明确规定。实践中,尽管已成立了“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并有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作为全国性再担保机构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直至今日仍未成立,并未形成一个全面、有效的再担保体系。

三、借鉴国外经验,完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

相比较发达国家已具百年历史的信用担保业而言,我国信用基础十分薄弱,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人们信用意识淡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制度也刚刚成立二十余年,还处于摸索阶段,担保机构的风险控制能力较差。而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控制法律制度仅具备基本架构,具体内容还存在诸多问题,如比例担保的名存实亡、采取反担保措施的法律障碍、再担保制度宛若“空中楼阁”。应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根据我国现有的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性特点,着手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风险控制法律制度。

1、将比例担保制度上升为立法层次。考虑到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自身信用状况较差,银行商业化程度不高的现实,担保比例不宜规定太低,以90%左右为佳,否则也会影响商业银行发放贷款的积极性。同时,商业银行也应意识到,随着市场经济逐渐完善,中小企业日益成为银行的重要客户,实行比例担保其实是银行与担保机构实现“共赢”的模式。

2、制定《物权法》,消除反担保措施的法律障碍。在最近一次公布的我国《物权法》草案中,扩大了可出质权利的范围,规定公路、电网的收费权可出质;并侧重规定债权人(质权人)的质权效力,即在质押权利价值范围内,债权人(质权人)享有优先于其他债权人获得清偿的法律效力。这样,担保机构便可以采取更加灵活的反担保措施以降低自身风险。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与对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9-0341-02

一、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存在的问题

1.中小企业自身方面

造成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中小企业自身的问题。我国中小企业存在的缺陷使得其融资需求无法得到很好的满足,还使其在融资中出现很多问题,其中的原因如下:

第一,我国的中小企业实力较弱,规模相对都比较小,根本无法与大企业相抗衡;而且,中小企业生产的产品品种比较单一,抗风险能力不强,企业存续的变数大;很多中小企业的设备、技术都比较落后,更新缓慢,导致大多数中小企业无法独立生存,而是与大企业形成分工协作的关系。

第二,我国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差导致银行的不愿提供贷款。大部分的中小企业缺乏资金,无法从事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以至很难盈利,融资信用低。这样的企业由于经营业绩差,很少有银行等金融机构愿意为他们提供贷款,而且中小企业自有资金缺乏,企业制度建立不够完善,信用等级又不高,向这种状态的中小企业发放贷款,最终经常会出现企业无力偿还、甚至倒闭关门,使银行的债务变成不良资产,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经营效益,进而影响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发放贷款的信心。

第三,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管理相对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说不够规范,多是家族企业,裙带关系复杂,管理体制尚未健全。企业要扩大发展生产,要做大做强,就需要有一套良好的管理体制。在我国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劣势主要是财务报表不真实,财务管理体系不健全的现状。

第四,我国中小企业缺少专业的融资人才。在绝大部分的中小企业中,企业对资本的认知水平很低,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根本不懂得资本运作的操作规程,也不知如何与银行或投资方打交道,更不会将本企业的投资价值、优势面介绍给投资方。这样缺乏专业融资人员的盲目融资,会使中小企业失掉了很多的融资机会。

2.民间借贷方面

民间借贷对中小企业来说有一定的优势。通过民间借贷,中小企业的容易筹集到资金,融资条件约束没那么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锁定和化解风险。但是,在民间借钱,其成本大大高于银行利息。高利息,是民间借贷的显著特点。民间借贷的还款利率高,高额的还款利息大大地加重了企业负担。借贷资金在生产经营过程结束后,增值潜力就慢慢地就减少了,使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企业这时一般会采取吸收新的高息本金来偿还到期的负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非常不利于中小企业今后的健康发展。我们可以这样说,目前在国内任何合法的经营活动,从长期来看,其利润率都没办法支付民间借贷高额成本。所以任何要想通过民间借贷来进行创业,进行投资,进行企业日常经营,都是很难长远发展的。

3.银行融资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机构体系尚未完善,中小企业在融资时缺少可选择的途径,银行融资仍然是中小企业融资的主渠道,因此中小企业融资难主要仍然表现为取得贷款困难,这既表现为企业贷款难,同时也表现为银行放款难,其总根源是,企业可供抵押的财产与银行可供运用的资金差额巨大。

我国中小企业面临的最大的问题是银行等大型金融机构不愿意将款项贷给中小企业。银行贷款条件过于苛刻,是市场自行调节的结果,也是银行本身对自身承受的风险能力与能获得的收益的一种考虑。中小企业处于初级阶段的较多,经营中存在着较多不确定因素,经营中的可持续性风险也比较大,自筹资金能力和对市场的应对能力相对比较薄弱。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特点与银行贷款期限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矛盾,银行等金融机构考虑到中小企业的规模、资信度等因素,往往还是会把贷款偏向于国有大中型企业。这样,中小企业资金问题就变成了其发展的负担了。

二、解决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对策

(一)从政府方面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

政府作为我国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者,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上,应该发挥其监督和促推进等作用。中小企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扶持,政府及各级部门应该正确认识中小企业的地位与作用,多制定对中小企业的发展的有利政策,不要对中小企业有限制和歧视。制订实施细则,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合理进入法律法规明文规定的行业和领域内。增强银行的中小企业信贷发放动机,增加中小企业银行融资的可得性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政策取向。近年来,我国出台了很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如《中小企业促进法》、《中小企业发展专项基金管理暂行条例》等。同时,应加大各级财政部门对中小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突出支持的重点,并不断完善支持方式。

(二)从银行等金融机构方面解决融资问题

中小企业若想获得长足的发展,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单靠自身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外部融资,其中银行贷款是最佳解决资金的方式。因此,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第一,各金融机构应当转变观念,改变运营方式,深化体制改革,不断创新,要尽快建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小型商业银行,弥补大型商业银行的不足,向不能从一般金融机构取得足额贷款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第二,商业银行应当更好的规范其秩序,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的在当地发展,同时在地方大力发展小额信贷公司,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第三,以政策、机制引导为主,国有银行应该多开设中小企业信贷部,拓展中小企业的存贷款业务,集中资金支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中小企业;在内部激励机制方面,制定鼓励、适应中小企业融资业务发展的绩效考核办法,充分调动金融从业人员的积极性,多支持中小企业融资。

(三)从企业自身方面着手去解决融资问题

1.加强企业自身的经营建设,提高企业竞争力

中小企业首先应搞好自身经营的基础。健全的体制是企业活力的前提,中小企业应该从总体上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更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只有将自身水平提高了,经济效益才会提高,信用才会有保障,融资才能顺利进行。同时,中小企业还要重视自身的诚信建设,弥补融资中的劣势。

2.构建多种融资方式,拓宽融资渠道

中小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应当转变思想,与时俱进。过去的道德规范始终无法超越制度规范,企业应接受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企业自身的财务管理、人才管理、制度管理都加倍重视。对于融资渠道更应该转变思想,不再局限于内源性融资。中小企业应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通过典当、租赁、商业信用等多种方式进行融资,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

3.借鉴国外各国中小企业成功融资的对策或建议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范文第10篇

(一)增值税转型的背景1994年,我国选择采用生产型增值税,一方面是出于财政收入的考虑,另一方面则为了抑制投资膨胀。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推进增值税转型改革的必要性日益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适时实施这项改革,“十一五规划”明确在十一五期间完成这一改革。自2004年7月1日起,在东北、中部等部分地区已先后实行了改革试点,试点工作运行顺利,达到了预期目标。200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研究制定全国增值税转型改革方案。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审议同意的全国人大财经委关于预算草案审查结果报告,明确提出争取2009年在全国推开增值税转型改革。在这种情况下,国务院决定实施增值税转型改革,规范和完善我国增值税制度,使税收制度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并为最终完善增值税制、完成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5年内制定增值税法的任务创造条件。

(二)增值税转型的意义 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对于保障财政收入、调控国民经济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实行的是生产型增值税,不允许企业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存在重复征税问题,制约了企业技术改进的积极性。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已经出现投资萎缩、消费不足、出口减少的经济现状,国务院适时推出全面的增值税转型改革,可以有效缓解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冲击,对于拉动投资、消费、进出口均有刺激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在宏观经济下行之际也为增值税平稳转型创造了良好的契机,避免了在经济过热时又加剧投资和消费。

增值税转型改革的核心是在企业计算应缴增值税时,允许扣除购入机器设备所含的增值税,此次改革将消除当前生产型增值税制产生的重复征税因素,降低企业设备投资的税收负担,有利于鼓励投资和扩大内需,促进企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增值税转型的内容

(一)允许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即实行生产型增值税,这样企业购进机器设备税负比较重。为减轻企业负担,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删除了有关不得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的规定,允许纳税人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额,实现增值税由生产型向消费型的转换。

(二)可抵扣进项税额的固定资产范围 现行增值税征税范围中的固定资产主要是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因此,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仍然是上述范围。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不能纳入增值税的抵扣范围。为堵塞因转型可能带来的一些税收漏洞,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规定,与企业技术更新无关且容易混为个人消费的自用消费品(如小汽车、游艇等)所含的进项税额,不得予以抵扣。

(三)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 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规定,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为6%。根据条例的规定,经国务院批准,从1998年起已经将小规模纳税人划分为工业和商业两类,征收率分别为6%和4%。考虑到增值税转型改革后,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负担水平总体降低,为了平衡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之间的税负水平,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扩大就业,应当降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同时考虑到现实经济活动中,小规模纳税人混业经营十分普遍,实际征管中难以明确划分工业和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因此修订后的增值税条例对小规模纳税人不再设置工业和商业两档征收率,将征收率统一降至3%。

三、增值税转型的会计处理

(一)会计处理原则 由于固定资产在企业的资产总额中占有较大比重,增值税转型将会给企业的相关会计处理带较大变化。总体来说,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明细科目,并在该明细科目下增设“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固定资产进项税额转出”、“已抵扣固定资产进项税额”等专栏。具体会计处理如下:

一是固定资产的人账价值。修订前的增值税条例要求企业购入固定资产时需将缴纳的增值税计入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而在消费型增值税下,该增值税不需要计人固定资产的初始入账价值。但该变化需要与企业的在建工程核算相区别,企业进行在建工程核算时,仍需将使用的原材料所负担的增值税款结转计人工程成本中,这是因为转型改革后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不包括房屋、建筑物等不动产。

二是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由于在初始计量时增值税额未包括在固定资产成本中,在以后期间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也就相应地少计提折旧额。这会导致以后期间的净利润增加。

(二)账务处理具体如下例所示。

[例1]2009年2月1日,甲公司购入一台需要安装的机器设备,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设备价款为50万元,增值税进项税额为85000元,支付的运输费为2500元,款项已通过银行支付;安装设备时,领用本公司原材料一批,价值为3万元,购进原材料时支付的增值税进项税额为5100元;支付安装工人的工资为4900元。假定不考虑其他相关费用。

(1)增值税修改前的会计处理

支付设备价款、增值税、运输费合计为587500元:

借:在建工程 587500

贷:银行存款 587500

领取本公司原材料、支付安装工人工资等费用合计为40000元:

借:在建工程 40000

贷:原材料 30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5100

应付职工薪酬4900

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627500

贷:在建工程 627500

(2)增值税修改后的会计处理

支付设备价款、增值税、运输费合计为587500~:

借:在建工程 502500

应交税费――应抵扣固定资产增值税

(固定资产进项税额)85000

贷:银行存款 587500

领取本公司原材料、支付安装工人工资,由于在消费型增值税下,固定资产领用的材料可抵扣相应的增值税,则费用合计为34900元:

借:在建工程 34900

贷:原材料 30000

应付职工薪酬 4900

设备安装完毕达到预定使用状态:

借:固定资产 622400

贷:在建工程 622400

上一篇: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范文 下一篇:不动产登记条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