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的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23 17:27:07

审美教育的作用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1

关键词:潜移默化 熏陶 技能训练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原理》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2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美育

新课标总目标明确要求“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的语文课程目标强调:“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就肯定了语文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同时肩负着审美教育的特殊使命。美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也曾经强调:“美感有普遍性,超越性,在教育上要特别重视美育。”

当前语文教学新课程标准在阅读方面,要求感受语言之美,逐步获得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的欣赏和熏陶;在写作方面,要求感情真挚,努力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这些内容本身就要求我们在审美化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

1 课堂教学应努力激发学生审美意识

朱光潜说:“美感起于形象直觉。”文学作品是作者用来表达思想感情和审美观点的,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也源于作品的语言,我们可以通过对作品语言的剖析,让学生感知语言的形象美、内涵美和思想美。也可以运用朗读,激发起审美主体心理上的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让学生体会到审美的音乐美、语言美、情感美。

1.1 在阅读训练中感受美:审美感受力是阅读教学活动中最基本的主观条件。审美感受贯穿于阅读过程始终。要感受美必须善于发现美,即表现为能够迅速地凭借自己的视听感官,特别敏锐地感受到审美对象的特征,并尽可能有自己的发现。如在《使至塞上》中由于作者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对沙漠及其周围景物的感知能直接融入到意境中描绘出沙漠孤烟、广阔壮美的景象。用“直”、“圆”“长”写出沙漠线条美;用“大”、“孤”描绘出空旷壮美的气势;又让读者想象黄、白、橘色等色彩搭配美,总体又有图画美而形成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给人产生强烈的审美效果。

1.2 在文本理解中探索美:语文教师要帮助学生走进文本将理性因素溶入直觉之中进行形象思维,即教师对课文中的美作出相应的理性判断,让学生也融和着理性的判断尽情阅读,边感受边辨别,这样才能更深刻地感受、理解形象美的观念,提高审美能力。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反映的不仅是封建时代人民的痛苦生活,还曲折地反映了东晋末年动荡不安的是社会现实。它美学价值在于将个人的命运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把个人的愿望和时代悲剧相结合。引导学生这样理解诗的内容,就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在心灵受到震动的同时,正确理解诗人虚构“世外桃源”的意义所在。

2 利用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审美情感

语文教材中的名篇佳句,字里行间渗透着情与美,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语文教材有的语言艺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营造课堂情感氛围,特别在注重师生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中获得情与美的熏陶。让学生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情感,形成正确的审美体验,让学生对作品的内涵由感性理解加速升华为理性认识,并内化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人生价值观。如在教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引导学生从诗句中再现无法入眠的被排斥的郁闷、月夜赏景的愉悦、悠闲自得的高雅情趣等复杂感情,再调动生活经验,用审美情感去体验诗人的心情。从而对诗人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才有强烈的感受和深刻的理解,并由衷地产生敬仰之情。

3 营造审美氛围,强化学生审美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把语文课程内容的情景、意境逼真再现于学生面前,同时配以教师、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营造出似真似幻的审美氛围,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审美意识,激发起审美情感,形成一定的审美鉴赏力。

在朱自清的《春》教学中,运用投影仪和视频朗读作为教学媒体营造三个层次的情景,使学生的审美体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弱到强逐渐提升,从而达到对作品的审美体验。运用投影仪展示五幅图画,然后配以乐曲,让学生读中感受美的画面,营造审美氛围。学生不仅会欣赏到春天的美,还会体悟到作者的语言魅力,萌发出对春天喜爱与赞美。

4 培养学生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

审美鉴赏力是对审美对象的鉴别与评价的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审美鉴赏不是被动的感受和理解,而是需要由教师引导学生用全身心去反复寻味的一种发现,一种带有创造性质的审美活动。教师能恰当地给予传达和引导,就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审美鉴赏力。

在鉴赏课文时,课文的形式美和意象美对学生是一种美的刺激,能引起审美,获得精神愉悦。特别要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感情脉络。如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中,作者感情按开学典礼前、中、后三个部分层层深入,表达主旨。看爸爸的花零落想到爸爸的身体,懂得责任重大,忽然间长大了,这就是作者感情的基本脉络。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脉络,才能由表层进到深层的审美鉴赏。

在欣赏“天净沙 秋思”这首小令时还要展开想象、联想的翅膀,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想象诗中所选取的意向和诗人所描绘的意境才能体会游子的思乡之情。从而理解这首小令表达的情感。

总之,学生学会了观察、联想、想象,就会把握住自然美、语言美、艺术美的奥秘,由感受与探索美,鉴赏与评价美,进而萌生出美的创造力。我们在认真贯彻新课程理念的同时,应结合美育自身特质,通过语文教学有意识渗透美育,用美感化人,用美塑造人,让生命之花在美的雨露滋润下开得更加绚丽多彩。

参考文献

[1] 曾永成《美学原理教程》电子科大学出版社-1993年.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3

【关键词】数学美育、小学数学教学、审美教育

轴对称、黄金比率分割,几何的优雅,数字的严谨和神奇,图与形的周转和谐,在数学世界中,无不充斥着美的因子,而追求美的天性无论对于数学家来说还是其他学科的专家而言都是共通的。在青少年时期,人的审美教育更是处于一个萌发的阶段,数学教师也应抓住这个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向学生展示数学之美,进行数学的审美教育,把“枯燥”的数学变得艺术生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学习数学的兴趣。下面本文将通过阐述数学美育在数学教育中的功能和作用,分析数学的审美能力提高的同时如何达到促进学生的智力与创造性的综合发展。

一、构建美的数学教学意境、吸引学生的学习热情

“雄伟壮阔的金字塔、可爱的芭比娃娃、正正方方的教室、双手双脚的人体”数学的美来源于生活,情景的美也是数学的美。在教学当中,教师应当通过布置教室,达到一种实体的情境美,同时,在多媒体和图形图像的直观影响下,将学生带进一个美妙的数学世界,让学生在思考数学问题的同时,能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体验和认知相结合,来自生活的联系,增强与数学的联系感。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喜欢数学的效果。

维纳认为:“数学实质上是艺术的一种。”徐利治认为:“数学在其内容结构上和方法上也都具有其自身的某种美。”

从古至今很多著名的数学家都对此有过论述,他们认为美的基础就是数学,数学也充满了美的因素,闪现着美的光辉。二千年多前,古希腊的数学家毕达哥拉斯就圆和球体的对称给与了极大的赞美,称宇宙是数的和谐体系。在教育中,美育其实是一种联系情感领域和生活领域的一个桥梁,以丰富人的情感为目的的教育活动,而是数学美育本质上是为了让学生将数学应用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和数学的美。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固有情感。

二、向学生展示数学的内在外在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人们的膝盖骨是大腿与小腿的黄金分割点,人的肘关节是手臂的黄金分割点,肚脐是人身高的黄金分割点;当气温为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服,此时23:37(体温)约为0.618。房屋建造设计的精巧、人体机能的神秘、美术音乐的高雅华丽,都交融于数学的和谐对称之中。庞加莱指出:“在解中,在证明中,给我们以美感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各部分的和谐,是它们的对称,是它们的巧妙、平衡”。

对称、旋转,在学生在初期对图形的认识中,无疑是最直观的视觉接触,通过感触对称、和谐之美,从数学的外在审美当中升华内在的情感体验。

每一个数学公式、定理背后都有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故事,而对于青少年来说,听故事往往比记公式来的有趣的多。像《曹冲称象》、《牛顿与苹果》,每一个数学典故都记录着那个时代波澜壮阔的数学史和伟大的数学家孜孜不倦的追求真理的精神。这个时候,教师也要学会将数学故事、数学历史深入浅出的代入课堂,抓住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热爱数学的教育,让学生喜欢上这些故事的时候慢慢爱上了数学。同时也从一些数学家身上学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对于智力的挖掘、思维的开拓有着不可估摸的作用。

三、引导学生实际应用数学,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数学教师经常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七巧板拼凑各种图形,用纸折出各种形状的作品;在数学解题中追求多方法、多思维,如下面的数学计算一样,在数字运用时抓住数学的特点,将繁杂的计算变为简单的口算,这不也是数学的美嘛!

例如:125×8.8=125×8×1.1=1000×1.1=1100

学习数学,无疑最终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利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对数学理论的理解与掌握。同时也是让学生在运用数学中创造数学美,体验数学的创造之美。

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感受数学的美,重要的是多角度、多方法的把数学美体现出来,只有多鼓励学生去努力实践,积极探索,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对称的图形变为熟悉的方块,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感受和熏陶数学的美。这样不仅会让数学学习变得更加生活和有趣,也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了积极探索、自主解决问题的习惯,在学习中体验美、享受美。

参考文献:

[1]纪志刚.让我们播种数学[J].数学教学.2002.

[2]王超群.带领学生走进快乐“数学王国”[N] .中国教育报.2010

[3]宁连华等.基于数学美的数学文化传播研究.数学之友.2011.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4

一、民间舞蹈的教学的特征

舞蹈艺术课程以其寓教于乐的特点,发挥自身的育人功能,对学生的美育教育起着积极的催化和促进作用,在提高学生认知美、体验美、创造美的能力、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构建和谐校园等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功效。民间舞蹈对高校舞蹈艺术对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范畴、民族习俗、艺术鉴赏能力、艺术评价能力以及对事物特有的艺术审美能力均有一定提高。《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②中关于民间舞蹈的概念也是这样论述:“一个民族或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过程中,由群众直接创作,又在群众中进行传承,而且仍在流传的舞蹈形式。它具有鲜明的地域与民族特点,既表现了一定历史时期经济条件下的文化背景,又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而注入新的成分。同时,它也会因失去社会功能或群众审美心理的变异、以及受到社会性强力禁止而消失,成为历史的民间舞蹈。”民间舞蹈课程需要从启发学生认识民族美、感受民间舞蹈文化美、创造美,从艺术学、艺术社会学、艺术哲学的角度拓展大学生的艺术视野,加深大学生的美育教育。舞蹈本来就是一种以动作为传递信息手段的艺术形式,是表达情感、表达某种潜意识最具说服力的艺术,对于民间舞蹈课堂教学内容上根据大学生的年龄、心理感受、文化修养、情趣爱好的改变,使之对事物的判断力,理解分析力,思维创造力,对音乐的领悟力等因素的不同,根据老师传授的各个民族文化与自己了解理解的民族文化知识表现出更多自己的理解、思考与个人性格情感,并富于舞蹈课堂中学习的舞蹈组合赋予更多的感彩及艺术观赏价值。这也说明了,大学生在民间舞蹈教与学的方法模式上,不仅仅追求着各个不同民族民间舞组合的学习及应用,不光要继续舞蹈教学中典型的“口传身教”的教学模式,更需要全面的、有深度的讲解所授民族的文化精神、民族发展脉络、民族、地域环境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授民间舞的审美规律与标准,丰富自己对各个民族民间舞蹈的艺术修养。在民间舞蹈教学中运用科学的方法来安排教学进度,并能面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制定出与年龄相符的教学计划。这样能让学生认识到该民间舞的审美特点,并让学生能更快的、更清晰、更正确的掌握所学的内容和更彻底的认识所学动作。

二、民间舞蹈学习对大学生审美修养的形成的重要性

中国当今的大学生是社会经济、文明、道德形成的主流,把大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复合型高级人才是高校的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而民间舞蹈艺术的学习对提升学生的审美修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③中,关于中国民间舞蹈(Chinesefolkdance)有这样的概括:中国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是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它体现本民族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具有鲜明地民族风格和广泛的群众基础性;同时,这些民族又在政治、经济上相互密切交往,文化上相互吸收、融合,互为影响,逐渐形成既有共同特征又有民族特色的丰富多彩的中国民间舞蹈,并日益发展提高。中国艺术教育在改革开放以来,对于美育的教育力度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与世界上有些国家相比,我们对艺术教育的作用与意义的认识,还处于低层次上。民族文化的艺术教育关系到民族的振兴,关系到未来中国人的智能结构。在资华筠的《科学理念与舞蹈美育》④提出:探究、倡导“舞蹈美育的理论与实践”,是以背负着新世纪使命感的专业舞人之自觉,以舞蹈行为实现自我优化;使其为健康人的身心、提升人的意志品格、激发人的创造力———素质的全面提高,发挥能动作用。以舞蹈教育为手段而促进全民素质提升的实现前提在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提升。强调美育是学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民间舞蹈教学是通过中华各民族舞蹈美的欣赏与实践,培养和提高人们对中国各民族历史发展与艺术创造的成果。民间舞蹈由不同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地理环境、、民俗习惯、审美意识等原因形成的色彩斑斓的各种民间舞蹈艺术。使其具备欣赏中国民族风俗中的美,陶冶人们的性情,树立高尚的审美理想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造就中国现代世界全面发展的新人。

作者:周黔玲 单位:湖南女子学院艺术表演系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5

一、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美”存在于生活中的各个角落,而“美”的发现则是基于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美”的眼睛,但更重要的是“美”的创造能力,只有具备这些元素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故而,教师在日常教育教学中要合理运用“美”,并结合美学原理辅助教学,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对“美”的发现、观察和创造能力,进而使之充分热爱生活,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而这种教育也就是所谓的审美教育,其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教育目标。

小学语文是教育教学中最基础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学无疑是实现审美教育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近年来,素质教育的普及发展使得小学教育改革更加深入,要兼顾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故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加强教学探索,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充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智力品德,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由此可见,审美教育既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重任,又是学生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重要途径,所以审美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审美教育概述及其现状

1.审美教育的概述

审美教育主要指教师结合美学理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并通过各种美学手段方法强化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充分发现美、鉴赏美,且形成拥有自身特色的审美方式,进而创建完善的审美人格,这些就是??美教育的最终目标,其深刻影响着小学语文教学。现阶段,从我国国情和发展状况来看,小学语文审美教育无疑是新课改的核心内容。

2.审美教育的现状

虽然,审美教育对教育教学的意义非常重大,但通过对审美教育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审美教育的实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如教学方法不合理。目前小学方面虽能跟上教改步伐,却没能结合学校发展实际及其需求,所实施的教学方法随波逐流,严重缺乏实效性,基本上是所有新型教学模式都想要尝试,然而徒有其表,只会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进度造成不利影响。此外,就是教学内容缺乏创新性。小学教师的教学分析往往都是主观评价,教学形式多是学生记背、教师布置批改作业,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再加上课文分析角度绝非唯一,如果教师始终沿用这种教学模式,最终将导致学生完全丧失学习兴趣。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

1.深入挖掘教材

“美”是组成这个世界的重要元素之一,但并非每个人都拥有发现美的眼睛,故而很难发现生活中的美。从教学层面来说,教材中的美学知识很多,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美的素材,并引导学生感受美、体会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首先,自然美。大自然是万物生存的根本,教材中关于自然美的文章更是数不胜数,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发现美,比如《江南》一诗中,作者用于描绘江南美的语言虽然直白,却不乏闲适恬静的意境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让学生学习古诗的同时体会诗词中的美。其次,人性美。至真至善的人情人性无疑是世间最美好、最宝贵的一笔财富,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到人性美,并以此约束自身养成高尚的品德。比如在《赠汪伦》中引导学生感受纯洁的友情;或是《石灰吟》中感受作者百折不挠的良好品质,诸如这些都是语文教材中包含的人性美。

2.鼓励学生构建美

语文审美教育和学生的想象密不可分。因此,语文教师在引导学生鉴赏文章时,要注重学生的心理感受,简单来说,读者内心情感直接受到文中人物形象的影响,即通过想象画面从内心来创造美。审美联想与想象实际上就是有机结合学生学习过程和审美心理活动。而就小学生认知规律等各方面来说,其具有较强的形象思维,善于在脑海中构建再现文章描述的画面,这就为审美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比如《枫桥夜泊》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播放相关视频,让学生在观看中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进而充分感受古诗情境和秋日晚景。总之,引导学生构建课文中的画面,有助于其感受理解文章的意境美和文化底蕴。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6

审美教育就是要教会学生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这已经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苏轼的作品蕴含着可以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有力因素,相较于其他作品对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更为有效。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应该充分认识其意义,通过苏轼作品的教学来启发、教育学生,提高W生的审美情趣。

一、苏轼作品对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苏轼作品是苏轼情感表达和风格的真实写照,苏轼的审美思想也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因此我们要不断钻研苏轼作品的内涵,并且分析其中独特的审美思想,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苏轼的审美思想遵循了禅宗“自然适意”的生活风格,让人们更加注重心灵美而不是外观美。其中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一句并不是仅仅夸耀西湖的美丽,其中透露出更多的是对自然之美的感叹。另外,“不得梨英软,应惭梅萼红。西园有千叶,淡伫更纤裱。”这首诗表达出了苏轼对纯白、朴素的梨花的喜爱,而不欣赏华丽、富贵的牡丹,能够别具一格,从中既传达出春天的信息,又显示出苏轼不同流合污的品质。因此,读苏轼的诗要学会看见一些平凡、深刻的含义,这对学生的审美教育有很大的教育作用。此外,苏轼的审美思想不仅体现在自己的诗词当中,而且在评价其他的诗词或者人物时也深刻体现了这种审美思想。在“太平盛世”之时,他赞赏隐蔽居山的异人并把这样的人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以平淡的态度生活。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苏轼作品的有效措施

1.以书本内容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高中阶段是学生冲刺高考的重要时段,学生的每分每秒都十分重要,教师不能为了提升学生的审美观点而忽视高考这种现实的问题,因此为了能够两者兼顾,教师需要从课本知识出发,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进行审美教育,将教学大纲和审美教育完美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苏轼代表作的时候,这是一首豪放词,表达了作者对英雄的赞美和敬佩。其中“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体现了苏轼对人生的无限感慨,苏轼由眼前的江山美景引发出怀古之情,这是苏轼审美思想深入的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通过逐步引导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利用各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将书本教学和审美艺术的提高有机融合在一起,在保持课堂进度的同时,也不忽视学生的审美教育。

2.创设情景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随着高考的不断临近,学生的学习压力日益增加,从而导致课堂氛围十分枯燥乏味。因此学生也容易丧失学习兴趣,导致极低的课堂效率。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结合情景教学的教学模式,以活跃课堂氛围。同时,由于苏轼生活的年代离现在比较久远,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因此需要将抽象、传统的诗词加入时代因素,在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同时也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定风波》这首诗词的时候,因为学生对古代的诗词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所以教师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搜索相关的视频,以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学生进入作品的情境之后就会有令人意外的效果。

3.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根本途径,想要学生更好地掌握苏轼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审美观点,教师需要让学生对苏轼的作品产生兴趣,这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苏轼作品中的深刻内涵和内在趣味,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发现其中的魅力,从最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意识。教师需要让学生体验文学作品中的美,从内心深处认同、理解乃至欣赏苏轼的审美意识。教师可以通过渗透多媒体、情景教学、集体朗读、游戏教学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通过竞赛、提问教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审美能力是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能力,生活中到处都有美,但是我们不曾发现,因此教师需要通过苏轼的作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7

关键词:音乐;音乐审美教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194-02

一、背景概述

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发展关键期,但受复杂因素影响,社会价值取向日益多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良社会风气依然存在。当代大学生生活在这样的大环境中,价值取向发生了较大变化。在一些大学生那里,传统的“舍小家顾大家”“讲奉献不讲索取”等意识相对淡化,“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并重”“事业和利益同步”等意识增强,甚至出现了讲排场、比阔气、一掷千金等不良行为,需要加强教育引导。他们善于捕捉和接受新事物、新潮流,享受网络检索、传递信息与知识的便利,但也容易受到不良网络信息和文化垃圾的影响。网络中存在的黄赌毒信息及负面舆论在不良商人和极少数“异见分子”推动下蔓延发酵,严重影响一些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认同。一些大学生“人人为我”的意识较强、“我为人人”的意识较弱,依赖性较强、独立性较弱,愿景设计能力较强、实际执行力较弱。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工作中的压力和竞争、困难和失意,有的就无所适从,经受不了打击,甚至自暴自弃、走向极端。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社会变革的不断深入,大学生的价值观呈现出多样化、多元化、实用化、功利化等特点。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与我们倡导践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论是在内容,还是在形式上都有不少差距。为此,高校开展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结合大学生价值观的特点,开展全面的系统的教育实践活动,尤其要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才能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近年来,我们在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活动中,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重要内容,充分发挥音乐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

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特有功能。本文所说的音乐审美教育是指在普通高校开设音乐选修课,举办文艺会演、主题音乐会或经典音乐作品和名家名曲演唱、演奏的音像视频资料欣赏,音乐作品或音乐流派评价等音乐专题讲座,组织大学生参加校园音乐社团、文艺沙龙和音乐文化下乡、下厂、下社区的多种音乐活动。对大学生开展音乐审美教育,不是强制性地要求所有大学生都成为音乐爱好者,而是希望大学生从音乐审美教育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些年的实践证明,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主体教育

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优秀的音乐作品都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充分体现,将音乐审美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不失时机地将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音乐审美教育中去,可以系统地、有步骤地、有计划地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可以对大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在音乐审美教育这种实践教育模式下,可根据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的,选择优秀的音乐作品,找到更为直接的方式,来引导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某种程度上看,音乐审美教育由此成为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任务。

爱国主义是民族伟大的精神财富,是民族团结的精神力量,是民族复兴的动力,但是,随着国内外环境的重大变化,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传播,西方价值观的宣扬和渗入,对涉世尚浅、人生观价值观尚无形成的大学生产生巨大影响。在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物质主义和自由主义的影响下,导致部分学生价值取向发生偏差,价值观念核心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移,过分强调个人利益和自我价值,忽视他人利益和社会价值,缺乏对社会、对集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个人主义极度膨胀,导致同学关系冷漠,集体参与意识淡薄,团队合作精神缺乏,当他们的个人利益得不到满足,个人价值无法实现,个人目标遭受挫折时,便会怨天尤人,迁怒他人,怪罪社会,愤世嫉俗,甚至做出极端自私的反应,以致违法犯罪。

音乐是情感的表达,灵魂的体现。音乐可以鼓励人们正确对待人生,调节平衡人的感情,优秀的音乐作品影响着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思想行动;音乐教人真诚,音乐可以唤起爱心,音乐作为美的象征,其底蕴在于爱。大学生作为优秀青年的代表,对音乐具有强烈的情绪和浓厚的兴趣,在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大胆开展音乐审美教育,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比如,《我的祖国》、《祖国颂》、《歌唱祖国》等歌曲,能唤起人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激励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国歌》、《团结就是力量》、《黄河大合唱》等音乐作品,能唤起人们对社会、对集体的责任和义务。以形式多样、喜闻乐见的音乐活动去唤起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集体主义精神,是其它教育方法无法替代的,受到了大学生的普遍欢迎。

高校的音乐活动可以增强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培养合作精神,激发参与集体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一些集体的合唱或合奏,它要求人人紧密配合,相互合作,共同演绎同一首音乐作品,任何一细节出问题,任何一个人出问题,就会影响整个合唱或合奏水平。因此,音乐审美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增强团结协作意识,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必须把它融入到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过程,让大学生在音乐活动的过程中学习与他人合作和相处的能力和技巧,这种在音乐中的合作能力最终会影响和转移到他们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促进大学生团体精神的培养。

(二)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

社会道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必须下大力提高社会道德水准,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出现了多元化,社会道德水准出现滑坡,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在社会上流行,过去比较神秘的高校,成为了没有围墙的社会,大学生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和影响,社会上各种道德败坏的表现也逐渐腐蚀着大学生的灵魂,大学生面对社会上的各种思潮,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缺乏清醒的认识,对是非,善恶,美丑,心中没有客观标准,往往判断不清,把握不准,致使是非观念模糊,荣辱观念混淆,大学校园里,也出现了一些违法犯罪现象,严重影响了高校的形象。因此,必须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社会道德的主体教育,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道德水平,要特别重视音乐审美教育,通过演唱《学习雷锋好榜样》,《爱的奉献》和欣赏不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优秀音乐作品,使大学生在触景生情、借物咏志的音乐旋律中,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让大学生在音乐审美教育实践中体会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了解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了解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巨大变化,让大学生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作用,激发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对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矛盾的判断力,使他们从内心深处坚定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从而使大学生真正树立起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坚持把音乐审美教育作为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

大学生活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如果对大学生引导对路,教育得体,可以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价值认知和价值判断力是与人生的目标,与生存价值是相关联的,大学生的价值认知能力既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光靠理论灌输所能解决的,正确的认识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来得到,正确的价值观必须参与社会实践来树立。音乐审美教育是高校校园文化的特色,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教育,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大舞台,让大学生自愿参与和快乐参与,大学生自觉参与到各种集体活动中去,使他们成为音乐审美教育的主人,在教育中增强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体会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明白个人应该对集体承担的责任。这样,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就会在各种活动中得以具体化,直观化,进而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理想信念,团队精神与人际关系。在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审美活动中,要善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其中,让大学生在积极的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模仿、暗示、感染,逐渐认同和内化。通过内涵丰富的多层次音乐审美的校园文化建设,带动整个校园环境建设,淡化市场冲击,坚定理想信念,完善道德人格,使大学生在不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过程中,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结语

音乐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是在音乐审美的教育过程中,有意识地加大对大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道德的教育力度,丰富教育内容,完善教育方法,通过对音乐审美活动的认知、感悟,对大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道德存在价值的发现、开发和培养,从根本上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蔡曹.音乐审美教育与人的和谐发展[D].天津:天津音乐学院,2006.

[2]赵峰.音乐审美教育在学校中的作用[J].教学与管理,2005(36).

[3]马宇清,原红蕊.音乐审美教育对开发大学生创新能力的特有功能[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审美教育的作用篇8

关键词: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改正策略

前言

素质教育下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美术教育不仅能够交给学生美术知识技能,还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因此,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学具备一定的重要性。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相关美术教师不断针对审美教学存在的误区进行改正,逐步实现审美教学的高效率完成,最大程度上发挥其应有的效应。

1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误区

第一,将审美教育看做单纯的教学手段,忽视了审美教育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在我国现阶段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普遍将审美教育看做一种教学手段,特别是存在于素质教育改革下的教学手段。许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会单纯的将美术作品归类为一种艺术形式的存在,而不是将美作为美术作品的内涵。这样教师在进行审美教育时往往无法抓住其中的中心,是的审美教育沦为美术教育的手段,而无法实现其对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应当起到的作用。可以说,这样的审美误区时片面看待审美教育的结果。第二,割裂了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与其他教育的关系,缺少与德育、智育的有机联系。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实施审美教育必然会涉及到其他教育方式,特别是在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德育与智育是与美育密切联系的。但在我国现阶段的美术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教师都无法正确认识到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往往盲目的割裂三者之间的联系,使得美育的作用无法在实际教学中得以发挥,也无法真正的做到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当学生不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时,也就无所谓审美水平。教师在教学中应当认识到德育才是所有教育的基础,美育和智育时对其的升华。因此,教师一旦在美术教学中割裂美育与德育、智育的关系,容易造成审美教育的扭曲,是美术教学成为一种单纯的审美教学,起步到其他的作用。第三,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将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其它学科的审美教育等同起来,缺少学科的独特性。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具有美术学科独特的特征。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美术教师大多无法正确理解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将在语文、音乐等学科中对审美的理解强加到美术之上,使得美术中存在的审美范畴成为形式。这样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师对美术学科的审美教学理解不够透彻,无法深入的教授给学生,学生也就不能做到真正领会美术学科之中存在的审美意味。

2改正中小学美术教育审美误区的策略

第一,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确实是一种提升学生美术水平的教学手段,但不能单纯的将其视作教学手段,而是需要将美育作为美术教学中的一项任务,一个教学中的重点。教师应该认识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给学生有关美术的知识技能,还需要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开拓学生的创作视野。这样看来,教师应当对教材进行深入研读,从中挖掘出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并按照美的发展规律向学生教授。例如在进行有关剪纸艺术的学习时,教师不仅要交给学生剪纸的技巧,还应该引导学生发现剪纸过程的趣味性以及剪成之后作品的美感,让学生感受到剪纸艺术蕴含的魅力。这样才能真正发挥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际作用。第二,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适当加入德育与智育的教学。德育是所有教学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真正学会做人,树立好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之后再进行智育与美育的教学。美术教学中进行智育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中相关的知识技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到美术作品中存在的美感。尤其是中小学生在智力发育和人格建立上还存在一定的不足,教师应当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德育、智育与美育相结合,这样才能利用好三者,相辅相成的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第三,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明确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美学中审美范畴的不同,进行审美教育时注意美术的特点,与其他学科进行区分。美术之中的审美是构图、色彩搭配、形状等带来的美感,语文中存在的美是文字、语言的美,音乐中的美是节奏、音律等的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予以区分。教师可以针对每节课所涉及的不同的作品进行分析,这样才能保证美术审美教学与美术作品的密切相关,使学生更为深入的理解美术作品。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存在一定的误区,需要教师在正视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审美教育的作用,适当加入德育、智育,使美育能够与其他教育相协调,对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进行深入的研究,使其具备美术教育的特色,与美学中的一般审美范畴进行区分。采取多种手段使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力量。从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陈建华.中小学工艺美术类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误区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5,06:92-97.

[2]潘公凯.探索中国特色的现代美术教育之路———就中央美术学院的改革与发展答本刊记者问[J].美术研究,2003,01:4-13.

[3]李庆云.试论中小学美术教学法中的几种非审美性趋向[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3,02:56-59.

[4]李世菊.高师美术教育的定位与特色[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12:89-91.

[5]王松江.美术学科微课教学资源开发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4,03:54-56.

上一篇:产品设计策略范文 下一篇:急救自救知识培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