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02:18:25

审美教学论文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冯惠玲作者单位:湖北民族学院

审美教育对于大学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价值

塑造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当然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个人等多层面的有效联动,本文拟从大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探究更切实有效的路径。关于美育对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自从18世纪末席勒首次明确提出并论述美育问题以来,我国学者诸如蔡元培、朱光潜、叶朗等先觉者对此已有深刻、独到的见解。鉴于审美与人生的关系在当下社会生活中仍未得到足够广泛的认同以及实践的事实,我们认为很有强调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针对将要担负起“引领社会文化”责任的青年大学生而言。“美育属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标是发展完满的人性。”[4]叶朗先生的真知灼见对于我们把握美育的实质可谓启迪至深。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美学理论揭示,它其实根源于人的本性。席勒曾在《审美教育书简》中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5]在这里,“游戏”自当就是对于人处在“自由心境”中的一种审美状态的描述。我们每个人在凡俗人生中当然要满足物质层面的需求,但不可否认的是,人一定还要满足精神的需求,即成全“人性的完满性”,否则,人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这就是人的本性。我们的教育内容丰富多样,有促进认知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有促进健康的教育,还有旨在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席勒看来,这最后一种教育是一切馈赠中最高贵的礼物,因为它是要“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这是“人性的馈赠”[6]。由此出发,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审美的趣味能够给社会带来真正的和谐,因为它把社会和谐自然而然地建立在每个人心中。这或许有些偏狭,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种种不和谐的人与事,也许与我们对美的认识不够有关。美育属于人文教育,而从历史上看,美与真、善一样属于哲学的永恒课题。美学与其他人文学科一道,研究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这种学科属性赋予美学以独特的哲学品格。借鉴西方哲学家的论述,“哲学”的词源学语义所揭示的主旨为“对智慧的爱”[7]。“人应当怎样生活”被认为是哲学的首要问题。我们在“终有一死”的前提下生活,而平庸不断威胁着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切伟大的哲学思想都在尽力探究何为此生真正的价值所在。如哲学家苏格拉底自称像一只虻子,整天到处叮人,用自己所有的时间来唤醒、劝导、指责每一个同胞,他要使人们觉醒。一个人首要的、第一位的关注不是自己的身体或职业,而是追求“灵魂的最高幸福”。苏格拉底宁愿被控“有罪”而受审并被判死刑,也绝不放弃探讨哲学———“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这是一切在内心“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人们必须正视的问题,尤其是在现今“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消费社会氛围里,人不静下心来思考这个命题,是不会获得真正的幸福的。我们在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中发现,有高达80%的学生认为人确实需要某种目标、意义才能活下去,89%的学生认为现阶段探究“人应当怎样生活”的问题很重要。这给我们教育者以警醒:不是要不要加强美育的问题,而是必须更多地研究美育,更好地实践美育。王阳明曾说:“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8]青年学生自由活泼,蓬勃向上,审美教育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熏染、引导,定能使学生的心灵不同程度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凡庸、有限,而达于生命的丰美、无限。

大学语文教学:美育教育的有效路径

在实践美育的过程中,通过大学语文教学来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渗透美育,已经得到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有研究者从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出发,探究了美育实践的具体方法,诸如通过教材名篇的审美情感分析、开辟第二课堂、注重对学生进行形象的美育等途径,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学生的审美实践,此类研究对于我们实践审美教育意义重大。众所周知,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要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融为一体,但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教师本身的素养将直接决定教学活动的质量效果。如美国著名高校的校长们认为,大学教育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良莠,以至于在哈佛大学,专门从事学术研究的人员,只有写出质量很高的论文并在学术界崭露头角之后,才有资格上课,成为教学人员[9]。事实正是如此,没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引导、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因此,作为大学人文教育者,大学语文教师应当高度自觉地意识到自身担负的重大使命,以自身卓越的人文学养、审美素养引领青年学生“精神成人”。结合关于大学生人文精神的调查,我们更清楚地认识到教师肩负的使命。一名学生在访谈中说:“不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去追求进步。身边越来越多的人在谈论着物质与现实。”这位学生的迷惘、孤独及其内心正在挣扎的信念,正是我们人文教育者必须更加明确自身使命、投身美育人文实践的根本缘由———我们有责任去呵护青年学子由于当下社会环境的裹挟正愈益脆弱的人生信念!让人欣慰的是,调查显示,有高达84%的学生最希望通过大学语文学习收获人生智慧、人文素养,69%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课堂适宜探讨人生意义诸问题。大学语文教师明确了学生内心的期待,理当高度自觉地通过不断探究、改革大学语文教学,实践审美教育,促进大学生“精神成人”。笔者与所在学院的大学语文教师正在围绕旨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的审美教育做着热情、努力地尝试。我们充分利用大学语文教材所选篇章本身具有的审美特质,通过创设情景、课堂讨论、话剧演出、博客交流、自编文集等方式,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濡染。如我们学院的一位青年教师,怀揣深深的人文情怀,高度自觉地实践着美育的理想。在探究“思想、真理”这个单元主题时,结合所选篇章《苏格拉底最后的申辩》,进行了大胆而精彩的教学革新。该文节选自柏拉图的《申辩篇》,如果按照传统教学范式,向学生系统地讲解苏格拉底所开创的哲学及其深刻意义,未必能真正唤起学生对哲学家以及哲学的感知。这位教师为了切实让学生对苏格拉底所代表的人类精神有真切的感受、体验,经过不断摸索,最终采用教师讲授与学生参与式体验相结合的方法来引领学生探讨,即激励学生认真研读原典作品,反复揣摩作品承载的思想、精神,然后小组成员一起合作,将作品改编成剧本,精心排练,在班级正式演出。事实证明,无论是作为演员的直接参与者还是作为观众的间接参与者,都在有意无意之间被一种神圣的氛围感染了,一名学生回忆当时情景说,“我们完全沉浸在苏格拉底的世界里,开始学着用哲学的方式去思考”。由老师引领施行的这种美育人文实践,得到了学生的真诚认可。有学生在《大学语文阅读》课程学结中盛赞:“它使我理解了什么是艺术人生,什么才让我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怎样才能达到高度的精神追求。”当大学语文教师怀抱人文理想,锐意进取,大胆摸索,以切实的审美教育,真诚呼应青年大学生心灵渴求的时候,他(她)的事业并不显赫,但将光茫永存!“大学语文只有改革才能赢得尊重”[10]!大学语文教师在继续努力提升学生的口头、书面表达能力的同时,理当更加自觉地实践美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审美能力。今天的大学生,有朝一日,将自己在大学里所学的东西几乎都忘记了,却还有一种东西让他们永远得到慰藉———那就是关于生活意义、生活价值的一种美的判断力、鉴赏力。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2篇

舞蹈教育作为高校的一门重要学科,是艺术审美教育的核心组成。高校舞蹈教学不仅可以使大学生全面地展现出人体之美,而且还能培养大学生自身的个性美和艺术内涵。在舞蹈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四肢的动作以及与他人的相互配合,来展现出个人或群体的美,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变换舞步的方式来丰富舞蹈形式,进行自我创新。学生在舞蹈教学中不仅可以亲身感受舞蹈的魅力,还可以通过他人优美舞姿来获得美的享受。在高校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感知力和想象力,促使其懂得美的真谛。因此,高校的审美教育可以渗入到舞蹈教学的各个方面中去,这样会有利于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

二、在舞蹈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随着我国社会文化的发展,审美教育不仅成为了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动力,而且逐渐成为了培养我国当代大学生美德素养的必要手段。如今,大学舞蹈教育的侧重点应放到审美教育上,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对于大学生而言,舞蹈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把现实中的美好通过艺术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而且还能广泛促进大学生的审美认知。同时,舞蹈课程中的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德、智、体方面的发展也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挖掘出创造潜力。因此,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非常具有必要性。

三、高校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构成

1.审美情趣教育

审美情趣是审美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表现出来的一种特定的感知反映。人们对于美的感受是从感知开始的,因此对大学生的舞蹈审美教育也需从感知出发,使大学生从心理上产生愉悦感,提高审美认知能力。在高校舞蹈审美教育的过程中,审美情趣是构成审美教育的重要条件。因此,这就要求高校舞蹈教师在自身具备良好审美情趣意识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情趣。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通过带领学生观看舞蹈影像和亲自示范的方式,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正确的感性指导,继而使他们对舞蹈产生兴趣。舞蹈教师可以通过对舞蹈动作的规范示范,依靠美的形象来打动学生,潜移默化地使学生享受到美的熏染,使他们以愉快的心情接受美的教育,培养审美情趣。同时,在舞蹈授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运用舞蹈规范来要求学生,亲自指导改正,改善学生的体态和动作,满足学生对于美的需求,引导学生产生审美意识,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舞蹈所带来的美。

2.美的鉴赏力教育

鉴赏力是学生在学习舞蹈过程中逐渐感受到的对于美的识别能力,通过对舞蹈动作、服饰、音乐等的体验,来达到一种内心的升华,从而使学生产生一种美的识别能力。通过舞蹈艺术教育对大学生进行审美鉴赏力的培养是一项非常好的措施。在高校舞蹈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关键是要培养其对于美的鉴赏力。很多时候在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的往往是如何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如何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很难从舞蹈教育中体会到美的意义,因而达不到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一般来说,我国高校舞蹈教学会沿用传统的民族舞蹈作为重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认识和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内涵美,以及舞蹈表演过程中的舞姿特点和情感表达。比如在蒙古舞教学过程中,舞蹈中的马步、抖肩动作铿锵有力,能够体现出草原民族的真实文化风貌。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到舞蹈的精神领域,领略到舞蹈的内在情感,从而培养学生对于美的鉴赏力。

3.审美表现力教育

高校舞蹈教育中的审美教育,特别重要的一项便是对学生进行审美表现力的教育,学生在练习舞蹈的过程中,要真正把自己投入到舞蹈的情感表达中,如此才能使身心获得真正的美的享受。在很多高校的舞蹈教学中,由于学生的技能差异和害羞心理,往往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舞蹈动作的展示中,这时教师的鼓励和赞扬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要使学生大胆地展示自己,使其领悟到独舞或与他人配合的美。此外,由于舞蹈艺术对人体的动作姿态和技巧有着比较高的要求,且不同的学生所展现出的气质特征也不同,因此,教师在审美教学中要善于观察学生的性格特点,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舞蹈教学,要在教学各个环节中鼓励学生大胆展现自己的美,并享受美。教师在舞蹈教学中要指引学生主动表现美,这不仅是舞蹈艺术所追求的,也是高校舞蹈审美教学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目标。

4.审美创造力教育

所有艺术的本质都在于突破固有的模式,创新思想,特别是对舞蹈艺术家来说,创造力是使他们保持事业长青的重要方式。在我国高校舞蹈的审美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认知美的基础上培养其创新意识,鼓励大学生自发创作。一方面,在授课时,教师不能仅仅教授学生舞蹈动作,还要引导学生积累舞蹈素材,发挥创作思维,展开丰富想象,不断提高学生对于美的创造力。对于当今舞蹈课堂的教学现状来说,教师很容易忽视对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导致学生一味地对舞蹈动作进行模仿,而缺乏自我创作欲望。因此,我们应将学生审美创造力的培养贯穿于高校舞蹈教学的各个环节。另一方面,在舞蹈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并结合课程内容来设置一些创作活动。比如在教师讲完舞蹈的基本技法和规范动作后,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音乐,自我设计、编排舞蹈动作,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自由组合,感受合作的快乐。要注意的是,在授课中,舞蹈教师要对学生的表现和进步进行及时的赞赏和肯定,最大限度地鼓励其表达内心情感,给学生以足够的信心,让他们在获得心理满足的基础上提高创造美的能力。此外,高校还可以在课外开展一些舞蹈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舞蹈审美教育已成为高校美学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大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不仅使学生增强了体质,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启发了学生对于美的感受和追求,培养了其正确的思想观和审美观。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注重培养和锻炼他们对于美的感知和鉴赏力以及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推动我国素质教育的顺利发展。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3篇

“教育不仅是科学事业,而且是艺术事业。”因此,教师的教学在科学性的前提下,要力求艺术美,只有这样,学生的审美能力才能不断提高。

(1)备课艺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渗透审美教育,自己就得具备观察社会、认识世界的唯物辩证思想,就得净化感情,有高尚的情操。备课时首先要使自己从“境”中见到“形”,从“形”中领略“美”,从“美”中产生“情”,然后再施以精湛的教学艺术,作为学生审美的对象,才能激起学生的审美情趣,在学生心中架起感受生活美、享受艺术美的桥梁。备课的艺术性和课堂的成功,主要还有懒于教师对知识的积累,对教材刻苦钻研,对学生的全面了解和对教法的认真探讨“。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2)讲课艺术。在教学中,有风格讲艺术的课堂才是美的。在形成独特风格的基础上要追求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过程,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力求用精练的语言、清晰的思路环环相扣。或带领学生神游于知识的大观园;或把知识融入一个个故事里,使学生入神入境;或运用幽默诙谐、妙言迭出的话语让学生感受美……在这种宽松、自由、有趣的课堂环境中,师生愉快合作,感情达到共鸣,其中审美教育的因素便会慢慢渗入心田。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耳濡目染,受到熏陶

人的情感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语文教学中多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情景,创造和渲染气氛,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创设情境的关键在于能否采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如教材中许多描绘大自然壮丽山川的篇目,看来写景,实则抒情,教学采用听录音、朗诵、配乐朗诵、口头描述等方法,引导学生眼看画面、耳听音响、口述文字、心游四方,学生就会很容易进入文中的意境,赏心悦目,受到美的感染。

三、课外延伸,在美的氛围中徜徉

审美教育既要落实在课内,又要延伸到课外,前者面向全体,后者有较大的灵活性,人数不拘,形式不限,因材施教,可以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个人特长。

(1)开展课外阅读小组,指导阅读。初中生涉世不深,常喜爱看情节离奇、荒诞不经的书或武打言情之类的书,如不引导,学生不仅耗费精力,而且道德情操会受到消极的影响。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指导好课外阅读,经常推荐好的作品给学生,或选与课文有关的作品让学生作对比阅读、扩展阅读;或节选名家名作中部分精彩段落朗读或解说;或不失时机地推荐新出版的佳作;与此同时,还可组织学生相互推荐好作品。

(2)定期组织读书会,交流读书心得、评述作品优劣,不断提高学生识别美、鉴赏美的能力。

(3)适时组织学生走进大自然、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土人情、考察社会今昔变化、收集神话传说等。在这些活动中,指导学生学会欣赏自然之美、社会之美,引发学生的灵感,并引导学生写游记、参观访问记、观察日记、抒情散文、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发展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再现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正如罗丹所说的:“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教师应把追求“完美的教育”作为义不容辞的责任,引导学生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进而去创造美。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4篇

(一)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不合理

现在的高等院校,特别是专科段的音乐类学校,短短的三年时间,学生既要学习基本的演奏技巧,又要学习音乐的表现,往往抓住一头丢了那头,音乐审美素质的培养往往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演奏上的丰富多彩,美感和感人了。

(二)在教学内容上,钢琴课与相关课程脱节

例如,钢琴课开设在三学年的前两年,伴奏课开在第三学年。上伴奏课时,钢琴基础课就不再开设,学生只学习和弦知识、调试的判断,音型的选择,织体的运用等等,忽略了技巧的继续学习,更谈不上内容的深度研究,演奏起来美感提高就是奢望了。

(三)教学具体实施上

一是只注重技能训练,不注重内在美的分析,二是只追求进度,不按照科学的安排,循序渐进的学习,三是大部分学校还是以传统的钢琴教程为主,不学习现在音乐院校流行用的教材,封闭自己,不思进取,四是只追求弹好考试曲目,不追求曲目的广泛性。这样就导致学生接触的曲子少,理解的东西少,分析的东西少,思维很有局限,演奏起来枯燥、干瘪,没有新意、活力,审美教育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钢琴审美教育中教师所需的基本能力

钢琴教师在钢琴教学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是学生的直接教育者,既要教给学生科学的专业技能,又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老师的语言、动作乃至思想都能在学生中引起共鸣,老师的语言素养、行为素养等的高低,直接决定学生的专业素质和思想素质的高低,这些又间接的影响着学生的音乐修养,影响着学生的审美情怀。在钢琴教学中,教师究竟需要具备哪些审能力呢?

(一)认识美的能力

钢琴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音乐专业素质。首先专业教师要有较高的演奏技能,钢琴演奏技术差的老师能教好学生是不可想象的事情,其次钢琴老师要有自己分析钢琴作品中的音乐内涵的能力,并且能够很好的表达出来,用表现的形象让学生理解,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熏陶,在长期的坚持中获得审美教育。教师的教学绝不是每节课就在学生面前展示自己的演奏技巧。其次,钢琴专业教师还应了解绘画、舞蹈、文学、诗歌、戏剧、建筑、雕塑、书法等内容,善于发现和挖掘钢琴教材的审美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的融入教材的分析、处理之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这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认识美。

(二)运用美的能力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很多教师把演奏技巧的训练当成是学生唯一至高无上的任务,从而忽视了学生学琴的根本目的和个体能力差异,一味地追求演奏方法的高标准、严要求。而这些给学生带来的就是反复的、枯燥的、无味的、机械化的练习,而正是这些练习磨灭了学生学琴的兴趣。所以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给学生一些宽容和理解,让他们从那些高、深、尖的技巧训练中解脱出来,更多的尝试到学琴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和成就感,从学生喜欢的曲子入手,介绍给学生一些经典的钢琴作品,结合各种音乐要素,挖掘作品中的美。善于从生活中捕捉“美”的音源,从不同的音乐途径和形式中寻求美,帮助学生积累好的音乐作品,引导学生熟记甚至背唱相关的音乐经典作品,积蓄其丰富的音乐审美内涵。

(三)创造美的能力

认识了美,能够运用审美在教学之中,是学生表现美的重要因数。教师要在一堂课中让学生有很大收获,必须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殊不知,美好的师生关系是钢琴美育教学的良好开始,这种美好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刻苦的努力练习,才能创造出更好的音乐,老师的精心指导,让音乐作品的美更好的展现,学生的二度创作让作品的内涵更好的表现出来,这种美的传递不就是美育的最佳结晶吗?这样的教学氛围能让审美教育得到落实和深化。此外,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是创造审美情景的必不可少的手段。

三、钢琴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

钢琴教学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很多,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

(一)体验美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是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深入研究教材,对作品的时代背景,技术要求,描写的意境有深入的了解,然后针对每一位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好不同的教学手段和进度,让学生能够比较完美的把作品的意思表达出来。二是悉心研究,找准作品的内涵,找出体现各种美的乐句,通过教师示范、语言指导等把美育的东西传递给学生。三是可以用各种教具为工具,让学生有美的直观体验,比如不同大师的演奏示范带,能给学生很好的范例。当然最重要的是老师的演奏,更能让学生最直接体会美的感觉美的表达,更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更好的培养学生对作品的表现能力和对作品的二度创作能力。

(二)抓住音乐特性是表现音乐的关键

要理解音乐特性,就是要抓住音乐作品的性质,要弄清楚作品的体裁是什么,要表达的情绪是什么,是活泼的、激动的、悲伤的等等,抓住音乐特性就是抓住了音乐作品的中心思想,也就抓住了内容和情感,然后用音乐的基本要素表现出来,通过力度、对比、乐句的处理等把形象刻画出来,抒发出学生自己的真实情感,钢琴演奏也就活了,如果把音乐特性误判了,一首欢快活泼的钢琴曲演奏成了抒情曲子或者把一首进行曲弹成舞曲就成了演奏不达意,谬误千里。抓住音乐特性应该从直感、标题、标记、分析等方面加以深入进行,只有长期坚持,才能有量变到质变得深化。

(三)情感处理是表现音乐的重要手段

情感处理的手段很多,包括音乐的走向,力度的变化,强弱的对比等等,它总是同音乐要刻画的形象、传达的意境、抒发的情感连在一起。所以总要正确分析作曲家为作品所做的各种力度标记,分析乐句的自然倾向,领会音乐本身告诉我们如何进行情感处理,这样才能完美地表达好作品。

(四)运用对比是一切艺术表演的重要原则

对比是一切艺术创作表演遵循的美学原则,从表演的角度来讲,大方面来概括可以把音乐的对比简单地归纳为两类:音乐特性对比和力度对比。在表现手法的对比上,有快慢、长短、强弱、断连、刚柔、明暗、高低、旋律性与节奏性等,对比是音乐表现重要的基本要素,是音乐美育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没有对比,音乐会变得平庸无味,毫无生气。

(五)讲究和声、音色、踏板、语气的运用

钢琴作品中和声进行是经过作曲家们精心思考创作出来的,演奏时要严格和声感觉,清楚和声走向,尽可能表达作曲家的意思,弹出应有的效果。钢琴作品要求的音色要严格表达,不同时代的作曲家,包括同时代不同的作曲家,要求的技术和音色也有不同,比如莫扎特的音色、贝多芬的音色、肖邦的音色等都不相同,演奏者要精心研究才能正确表达,这些都需要老师做好功课,让学生深刻领会。踏板的运用,更是丰富多彩,全踏板、二分之一踏板、四分之一踏板、碎踏板都可以根据作品的需要灵活运用,即使同一首钢琴作品在不同的钢琴上演奏,踏板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在不同的演奏环境也可以根据音响效果合理调整,比如高音区可多用一些,低音区要少用一些,音阶进行可不用,演出场地在广场和在演奏厅都可以运用得不同,一切都是以美感为准,以更好的表达作曲家的意思为准。关于音色和踏板,这都需要演奏者在弹奏中用心去体验、把握,若要弹出多种音色的变化,就要讲究触键的方法和踏板的使用,触键的距离、速度、力度要搭配好,指尖要有感觉,并用耳朵反复鉴别,用心去寻找不同的音色。

四、钢琴审美教学注意的事项

(一)教师的言语指导

钢琴教学中,教师的言语指导是非常重要的环节,有的老师能够说出作品的内涵,有的老师只会泛泛而谈,有的老师干脆惜字如金,这样就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知识有多有少,学生课堂上的所获决定学生对音乐作品的再度创作,影响着学生的审美创作。所以好老师的教学语言,声情并茂,很容易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世界,学生就能在老师的指导下,创造更好、更多的美。

(二)教师的积极精神

教师的精神面貌是学生的第一直观,从学生进课堂的一瞬间,老师的积极精神就能对学生感染,一个好的学习气氛产生了,一下子就能把学生的情绪调动了起来,在接下来的弹奏中很容易进入美的体验。

(三)学生弹奏的曲目熟悉,技术正确

美育的前提是曲目熟悉,没有错音、错节奏,手型正确,技术规范,能真正放松地表现。

(四)教室的美化

教室的美化第一是指教室的布置,一间好的教室,环境的整洁,细化的摆设,学生上课进入其中,就能净化学生的心灵,有一种好好演奏的冲动,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次教学气氛的营造,它包括房间布置不自然流露的氛围,比如世界音乐大师、钢琴大师们的肖像画等,能让学生仰望音乐,发奋图强。也包括老师的教态,从学生进入琴房,老师的态度就开始影响学生,教师的美好语言,教师的美好示范,教师的美好精神,无不给学生以熏陶,在这种氛围中,学生能集中精力,获取最大的收获。

(五)给学生提供表演的平台

现在各大艺术院校学生上钢琴课,几乎都是两三个人一节课,有的学生还是一人一节,学生锻炼的机会相对较少,提供给学生表演的平台,就是提供给学生互相观摩学习的机会,找出自己的不足,让心智获得磨练,获得成功的喜悦和失误的痛苦,获得在不同环境下演奏的体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在这些平台中,不断完善表演,让学生在无负担的情况下获得美的享受,获得心灵的升华。

五、结语

体现艺术的审美特征是让钢琴教育实现科学性、愉悦性,获得琴人合一境界的钢琴教育原则。体现艺术审美特征是获得钢琴育人的有效途径。因此,解决钢琴教育与审美教育脱节,钢琴学生不注重文化修养现象,以及对我国新时期关于素质教育的实施均有理论与现实指导意义。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良好的气息调节能力是优秀唱功的必备要素之一。在唱歌的过程中自如的调节气息是成功的歌唱家必须具备的素质,然而合理的调节气息并不容易。要想真正的学好声乐,就需要通过跑步等方式增加自己的肺活量。但是发声练习的过程冗长枯燥,需要持之以恒,这样才能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在选择练习歌曲时,不要故意挑选那些高难度的曲子,从简单的歌曲出发,多多训练。在每次演唱一首新的歌曲之前,必须对这首歌曲进行深入的了解,包括其年代背景、创作动机和整体结构等,然后再根据自己的理解对曲子进行适当的调整,这就非常考验演唱者的审美能力。教师可以在声乐教学中引用一些有价值的、深受学生喜爱的流行音乐,以这些流行音乐为审美教学案例,对学生的审美学习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音乐审美观的培养并不仅仅局限于形式和艺术方面,它还包括了自然、社会方面。这几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艺术美依附于现实形式而存在,形式美通过艺术来展现。此外,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个人审美观的形式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优秀的道德修养和良好的行为作风有利于正确审美观的养成。所以要把对学生的审美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融合在一起,帮助学生形成美好高尚的情操。

二、在声乐表演中升华审美教育

音乐本身是抽象并且很难准确捕捉的,大多数通过表演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在表演过程中,声音的表现能力很重要,然而乐器的配合也是重中之重。合适的乐器伴奏衬托歌唱者的声音,也能将整个表演推上高潮。所以乐器教学也是声乐教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教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好和特长,引导他们掌握乐器表演技巧,让学生学会如何增强自己表演的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另外,提高表演者自身的艺术修养也是培养音乐审美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要向学生灌输内外兼修的思想,给他们在艺术修养的方面提出相关建议,使学生的一举一动都透露出艺术之美。此外漂亮的服饰搭配也是一场音乐表演成功的前提,所以审美教育时一定要注重对学生服饰搭配方面知识的传授。好的声乐表演不仅要从听觉上征服观众,更要从视觉上给观众带来没得感受,这同时也是对艺术本身的尊重,也使歌剧更加深入人心。例如歌剧《图兰朵》,正因为表演者用各种艺术形式完美的演绎了这个故事,才为观众呈现了一部视听盛宴。

三、结语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教科书和老师传授的知识,自己要主动的翻阅过去的优秀作品,丰富自身的内涵,提高自身的音乐修养。老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不仅仅从表面上掌握单个乐器表演技巧和声乐知识,而是要学会如何在这过程中发现美欣赏美到最后理解美。审美教育对学生今后的声乐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思考如何在声乐教学中融入审美教育。我们必须将声乐和审美二者有效结合,让学生无形之中学会欣赏声乐之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最终成为美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6篇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是以形象来反映生活的社会意识形态。众所周知,要读懂、读透文学作品,离开了审美想象是不可能的。为此,笔者以为要提高学生素质,就必须从培养学生审美想象能力入手。审美想象是“人在反映客观事物时,不仅感知当时直接作用于主体的事物,而且还能在头脑中创造新的形象,没有直接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有的想象,没有明确的目的,如见白云而将之想象成巨龙,这是无意想象。有的想象,则带有明确的目的,如把自己想象为英雄,这是有意想象。有意想象由于内容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不同,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类。再造想象是主体在经验记忆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再现出客观事物的表象;创造想象是不单再现,而且能创造出新的形象的心理能力。审美想象是审美反映的枢纽,同时也是文学作品教学的枢纽。

文学创作和教学流程可以有这样一个公式:“情志(思想)形象(思想)语言”。“情动而辞发”是创作过程;“披文以入情”,是文学欣赏和文学教学的过程。两者是反向的,但都不能超越审美想象这必经的桥梁和枢纽。若收起审美想象的翅膀,就无法进入作品的艺术境界。以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为例: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绝句字面并不艰深。但须知诗歌鉴赏有两个层次“,晓着文义是一重,识得意思好处是一重。”诗歌讲究余味曲包,弦外之音,要想学生领会诗中言外之意,就必须经由审美想象这个枢纽,再造出阳春三月,繁花似锦,李白送别好友,却不忍归去,呆立江边,当去远了,又登楼、远眺,只见长江如带,一泻千里,朋友越去越远,越远越小,渐渐地只能在东方水天交接处,看到一点白帆,最后,连这点“孤帆远影”也终于消失了,但见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天际的情形,由此,进而生发出思念之“情志”。读者所以能如此,正因为审美想象调动了学生诸如登楼、远眺、亲朋送别等生活经验和已有表象,与眼前的艺术形象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一个新的“生活的幻觉”,使学生置身其中,成了这个艺术世界的参加者和创造者。审美想象在文学教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是不可置疑的。可以说,文学作品的教学处处离不开审美想象。

同时,文学作品在表现形象时,不像绘画那样以整体的形式,一次性地表现在欣赏者的面前,而是通过先后承接的方式,将形象的“细节”一件接一件地呈现出来,要将这种被拆开来的形象重新还原成“整体的”文学教学也必须借助审美想象这个“桥梁”。且看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里,香菱鉴赏诗的过程:“我(指香菱)看他《塞外》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看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当香菱尚未运用想象将这些拆开的“细节”还原成“整体的”画面时,便难免犯“盲人摸象”的错误,纠缠于“细节”的评价,而当她“合上书一想”把“一系列形形的事物统摄于一个完整的形象里,而且在想象中把握住这个形象而对它进行欣赏时”,就“倒像是见了这景的”,感受就大不一样,能理解到“圆”字和“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浩瀚无边的景象,而且将诗人孤寂的心绪巧妙地溶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色的描绘中。这正是审美想象的妙用。还有,文学作品常常“就美的效果来描写美”,从而“避免对物体美作细节的描绘”。让读者在特定“效果”的激发下感受,运用审美想象去创造“美本身”。例如,《陌上桑》描写美丽的采桑姑娘罗敷,就既没有搜罗类似“美丽”的字眼来形容她美丽的容貌和姿态,也不描写她的眉目嘴鼻生得如何,却以耕者、行者、挑者见了罗敷都出神伫望,流连忘返来作侧面的烘托,给读者留下审美想象的广阔天地。这就如绘画中精心设置的“艺术空白”一样,需要审美想象去丰富去补足,从而创造出自己心目中美的形象。

总之,高明的作家总是善于给读者留下广阔审美想象的天地。审美想象是文学教学的枢纽,是金钥匙,是点金术。它能使知识活化,能进行创造,而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在审美对象(文学作品)和学生之间巧妙地建立联系,开辟一条审美想象的通道,引导学生通过作品展示的生活图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想象、补充、增加”作品所提供的“画面、形象、姿态、特性”,让具体形象在脑中“活”起来,从而在有限的形象中,领会到它所表现的更广阔、更丰富、更深远的内容和意义,完成从有限到无限的过渡。因此,可以说离开了审美想象文学教学就无法完成任务。

作者:杨双燕单位:德宏职业学院公共基础部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7篇

简而言之,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教师培养美术生对于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也就是培养学生在学习中以及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诠释美,并且能够进一步做到创造美,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进一步来讲,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更多的是平时生活中的事件和事物,以及学生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态度,从而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还会进一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包括道德修养、谈吐举止以及心境心胸产生积极的正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社会以及高等院校对于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所以说美术教师应该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教育引导者的作用,充分重视美术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美术毕业生,为社会进步以及经济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

二、高校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的途径

1、阐述美术理论知识及相关知识

为审美能力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高校美术生在中小阶段的美术教育中,大部分的时间都是在培养和提高美术基本技巧或者基本绘画技能,很少在知识或者意识层面欣赏美术作品,进而造成现在高校美术生由于知识层面的局限,对于美术的鉴赏开展形成极大的困难。因此高校美术教育者,应该针对这一现象,全面的深入的阐述美术审美知识以及相关鉴赏知识,使学生形成坚实的知识基础,从而隐形地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为审美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欣赏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

提高学生对于美的认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首先,通过对于古今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欣赏,可以直接地帮助学生扩大知识领域,使学生对于美术知识和美术感受得到具象化的感受。美术欣赏的优点不仅仅局限在开阔学生眼界,拓展学生视野,而且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感悟能力,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和艺术情操。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定期组织学生参加美术画展和相关的艺术展会等活动,并在活动当中积极与学生沟通和交流。与此同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展开作品欣赏、对比和讨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审美判断力。教师积极的鼓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美术作品,并进行作品展示。首先让学生对作品进行自我阐释以及自我批评,让学生针对自己的美术作品从构思立意、构图建构、造型色彩以及色调格局等方面进行自我阐述和自我讲解;然后教师组织大家分别发表意见,各自讨论对于此次美术作品的想法和建议。这样使学生在互帮互助、轻松自由的学习气氛之中,提高了自身的审美判断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鉴赏时要注意审美方法的传授,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美术欣赏和美术鉴赏的方法,是美术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更深次的讲也是现代素质教育和全面教育的要求。大致来讲,欣赏一幅美术作品或者一件艺术品,首先应从分析美术形式以及艺术形象入手,以此为切入点,了解美术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形式特点。

3、锻炼美术生的动手能力

使学生在美术作品的制作当中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与传统的意识形态不同的是,美术教育中审美能力培养这一角度来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系统地训练,学生的美术技巧和美术技能,更多的在于了解美术作品或者艺术作品的产生过程,材料材质,步骤程序以及在此基础上所传达的作者的思想状态和心境感情。学生通过参加教师组织的动手实践活动,对于美的体验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美术教师在组织动手实践活动中,应该采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途径,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提高学生的内在审美能力。举例来讲,自古以来,音乐美术不分家,音乐的欣赏能力和美术的欣赏能力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达成对于美的感悟。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特点,在美术课堂中联系音乐,学生一边进行美术作品制作,一边聆听经典的世界名曲,使学生在美妙的艺术的情境中,自然发挥甚至于超水平发挥。

4、高校美术教师应该顺应时代的需求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首先,高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根据现代社会以及大众心态对于美术艺术的需求和变化,勇于改变陈旧的教学观念。目前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一些美术教师还保留着传统的陈旧的教学观念,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的美术创作提供出了创作目的,创作目标以及许多的条条框框,使学生在这许多的条条框框的要求下进行美术创作,从而导致学生不能独立思考,不能进行创意创新,使美术生完全失去了自我创造能力,因此使学生的审美能力也就得不到更有效、更积极的培养。现代高校美术教育者应该积极地与时俱进,打破传统教育思路的束缚,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创作空间,注重学生的自我欣赏,自我鉴赏以及自我创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高校美术教师在现代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改变传统的美术教学模式。高校美术教师应该积极打破传统的美术课堂教学模式,不断健全完善高校美术教学体系,重点是改进完善美术实践教学体系,让学生的美术创作不要单单局限于课本之内、课堂之内,让学生的美术创作走出课堂,融入自然,融入艺术,在美术动手实践当中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总结

高校美术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要彻底摆脱以往“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把“以教为本”的教学方式改为“以人为本”的教学方式。高校美术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尊重学生,重视学生自身的思想意识和行为状态,因材施教,对于学生的大胆想象以及审美观点给予充分的理解和恰当的指导,这样既可以使学生的思想意识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认可,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创作积极性,使学生大胆进行美术创作和艺术欣赏。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8篇

美术教学的教学目标就是培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中学美术应当在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性的情况下,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美术的教育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有效地认识文化与艺术间的联系,使学生能够得到美的启发。美术课程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当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的重要性。审美情感即是学生在学习或生活环境中所表现出一种善于发现美、欣赏美的素养。现今对于学生的教育应当做到全面,而美术的教育就是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一部分。同时,美术作为一门可以通过感知美好的事物给人带来愉快高兴的一门课,可以让学生在高强度的学习之外,减缓压力。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应当是全身心的审美情感,是对一部好的作品所感觉到的一种美的体验和情感升华。学生的审美情感需是一种愉快及开心的享受。如果学生感到愉悦,那么他就会本能地喜欢上美术课,他会很自然地表现出情感的需要。美术教师在将学生置身于特定的艺术情境中时,应当使学生感觉到有一种收获的享受。该情感体验是塑造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学生将在体验中逐渐提升自己的审美情感,并日益丰富自己的这种情感。学生能够通过树立良好的审美情感来自己逐步提高及完善。

二、审美情感培养在现阶段课堂中的情况

(一)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态度

由于目前的课程的发展,初中的课程较小学课程来说多了许多。而学生面对中考的压力使他们将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必考的课程上。随之而来的是,美术课程没有引起学生足够的注意,学生觉得美术这门课程可有可无。而美术课作为一门能够提升学生艺术修养的课程,其重要性虽不如主要课程,可也是不能缺少的一门课。想要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必须要从本质上改变学生、家长对于美术课程的轻视态度。

(二)内容与时间的安排不严谨

只要是教过美术课程的老师都会发现,如果想根据整本美术教材来进行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美术教育的课程多,任务繁重,但是教学的时间很少,所以教师只能拣一些较为重点的课程来教。这样会导致美术的教学任务得不到全面地完成,学生们学习到的知识也是残缺不全。在美术的课程设计安排上就有不妥,这些存在的问题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从而无法有效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感。

三、培养审美情感的几种方法

目前,学生对于美术课的态度以及美术课程自身的缺陷是美术课一直以来无法发展的重要原因。一些原来对美术十分感兴趣的学生也渐渐失去了在美术上发展的机会。作为教育者,学校和教师应当知道,美术课并非可有可无,相反它是一门极具意义的课程。现今社会正在高速发展,具有优秀的美术鉴赏能力的人是目前各行业所追求的人才特性之一。若想成为这样的人才,需进行系统专业的美术学习。只有如此,才能充分建立学生的审美情感,并提升他们的艺术品位及文化修养。培养美术审美情感不仅能有利于学生的美术课程的进行,而且为学生学习别的文化知识打下了基础。美术课程的审美情感培养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实行。

(一)加强学生的艺术文化审美

若想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情感,应当先以提升学生的文化审美为基础。教师需要让学生开拓视野,让他们接触古今中外的名人的著名作品并欣赏,从而实现精神层面的享受。例如,在进行欣赏世界名画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们去欣赏西方著名的作品达•芬奇的油画《蒙娜丽莎》、莫奈的《睡莲》、丢勒的素描《手》。让学生们在赏析古今中外的著名画作时,得到精神层次的陶冶。当初次感受这些著名作品时,学生只会是感觉惊讶好奇。这时,教师就应当有意识的去引导和帮助学生去了解、感受画家的生平作为、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同时根据画家的信息来正确地认知、分析他的美术作品,深入感受画家的创作目的以及作品本身的美感及内涵。当学生真正地可以独立赏析美术作品时,才做到了真正的审美感情的提升。

(二)认识到学生对于艺术的兴趣积累的重要性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艺术的变现形式也不仅仅在于纸上,而是通过网络、影视变得多姿多彩。相对而言,多媒体的表现形式更加适合天性好奇的中学生,学生也会因此而对学习更加感兴趣。合理适当地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会使美术的欣赏课更加的丰富,有“锦上添花”的感觉。同时,教师应当注意的是,需要给学生留下可以发展的空间,从而促进学生欣赏能力的提升。值得注意的是,教师的审美情感会从一定方面影响到学生的审美情感。教师对于学生的审美情感会一直起到启发的作用,所以教师需对于艺术作品注入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会散发出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这样做对于培养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情感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结语

在整个中心的美术教学中,对学生起着重要作用的不仅有作品的赏析,还有技巧的锻炼。要想使学生的审美情感得到提高就一定要给学生一个全面的认知及个性化的发展空间。应当了解到不论哪一种艺术事物的价值判定都需要丰富及充实的审美情感。这种情感是美术教育赋予学生的情感的动力,可以完善及提高学生的人格,使学生拥有健全的人格。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9篇

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在审美中进行教学,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教师需要创造,学生同样需要创造。教师在备课时要用恰当的方式进行教学,强调主观上师生的自主和谐,这样主体和客体就会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学习语文的自我教育和教师的超我教育两种力量交汇在一起。教师的教育作用促进了学生的自觉、自动、自主、自由,促进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永恒的、持久的兴趣。语文学科本身具有极强的形象性、人文性、情感性。语文教材中的作品,应该是美的感性显现,是美的象征。教师应该用美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去感受书中的美,感受“形式中的意味”与“意味中的形式”,由此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感受生活中灿烂的阳光,确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健康的人(心理、精神、人体)。这一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教师不仅用知识育人,还应用文章的情思启迪人、陶冶人,铸造优秀的人格。字、词、句、篇、章、语、修、逻只是工具,只是美的载体,关键是把由此构成的美文用审美化的教学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去自主地追求美的生活、优秀的文化、独特的精神,选择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由此奠定终身学习、发展和生活的基础。

二、语文审美化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

主体性潜能是主体性范畴之一。人的主体性包括主体意识、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三个部分,表现为具有主体意识的人通过发挥全部能动性以实现自己存在价值的过程。主体潜能虽然有体能和智能两个方面,但通常只指智能。因为表现体能的体力劳动在文明发展中的相对价值在降低,而以科学技术为标志的智慧活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强大源泉。智能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但基本的表征是创造力,创造力又主要隐藏在人的潜能里,语文审美化教学方式就是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正因这样,激活学生的智慧潜能,尽量地发掘学生的才能,实则就是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创造怎样的教学环境、氛围、条件。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民主性、宽容性、激励性、讨论性、研究性、成功性、乐趣性是实现此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审美化教学是要通过美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充分体现自己的主体性,备课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方式、接受能力。在语文审美化教学的方法里面,已深刻地印上了教师的本质力量。语文审美化教学是教师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例如,笔者在讲课文《春》时,先用各种颜色的粉笔在黑板上绘几幅画:“春风图”“春花图”“春雨图”“春草图”,学生以文字欣赏画面,不用教师多讲解,就可以体验和感受。学生在自在自为中联想、体验,自然输入识记系统。学生的联想力、想象力得到培养,并在感受美的画面中学习,主体也体现了出来。在互动中,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掘,主客体彼此交流,共同寻到了创造的活力。

三、语文审美化教学实现的方式

语文审美化教学主要是以情动人,以形诱人,通过教师艺术化的设计、创造的各种形态,渗入真实情感,在课堂中激发学生主体意识。主体(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观照到了主体的自我,并感到了无限的乐趣。

(一)教师必须有美的教学理念

没有美的理念也就创造不出来美的形式。语文教师除了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社会见闻、丰富的情感体验、娴熟的表达技巧外,还需有强烈的创造欲望和创新精神,不墨守成规,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敢于向某些固定的思维模式挑战,意识独立,做精神的主人,决不做别人意识的奴隶,创造全新的教学境界,吸收世界上先进的教学理念(实践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情感性学习、讨论式学习),加上自己的智慧,用美的形式进行教学。

(二)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

语文审美化教学的特点就在于采用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手段,通过欣赏美的事物和创造美的形式的教育活动,以激发学生审美情感和审美体验,引起他们强烈的表现欲望,在愉悦中接受教育。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选用直观、形象的原则,创造悦耳、悦目的教育情景,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语文审美化教学手段,充分调动了学生各种感觉器官,进入学习的境界,进入作家所创造的精神世界里,进行创造性的阅读。“文以载道”。语文教学要塑造学生的完美人格,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人生启迪。语文教师应自觉运用审美化教学方式,充分体现教者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语文的主体性,不仅培养了学生高尚的情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山水的热爱、对生命的热爱,还提高了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地发展。

审美教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的。

一、从课文的意境中发掘美对课文意境的挖掘是培养少年儿童审美认识的开始。意境,是形象思维派生的奇葩。如何使学生形象地体会文章的写意与环境,伴随作者的思想感情,完成这个思维过程进入文章的意境,是受教育者自觉接受美育教育的重要前提。

为什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名句能在学生的心中扎下根?那是因为作者所勾画的登高极目所见的壮阔景象,使人产生了胸臆顿开的意境。那是由于他们受到要想实现远大的理想,必须以最大的努力,去攀登更高的境界这一道理。其意远在诗外。

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就景取意,深情绵邈。诗人对挚友离分时的描述,是为抒发人与人之间本该存在的那些无限深厚的情谊。其意含蓄,耐人寻味。

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的诗句,用气节高坚的梅花作为美的象征。物我交融,发人深思。诗人以梅花目拟,寓于“境”中那种人与梅的高风亮节,就是人类与物类美的情操。我们在教学中抓住由文章的“境”所蕴含的“意”,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去深入体会诗情画意。例如,同学们去玉泉山野游,当步入群山时,他们诵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诗句。同学们登高远望时,不由脱口而出“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诗句。当个别同学学习缺乏毅力时,同学们诵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的诗句共勉。

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从实践中正确的区分美和丑,明确:①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创造人类物质文明的奋斗和劳动的境界,是人类力量的美;而不努力追求“欲穷千里目”的懦夫懒汉、鼠目寸光思想是人类的丑。②高尚的友谊,以及诚实、勇敢、胸襟豁达是人类情感的美;而狭隘自私乃至着眼于渺小的个人恩恩怨怨、虚情假意其丑无比。③坚强的意志,高尚的气节,不屈不挠的精神境界是人类气质的美;而懦弱、动尧沉沦、自暴自弃的颓萎的精神境界,以及那些卑躬屈膝、丧失国格和人格的奴才相,更是丑陋的行为。

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对文章意境开掘的深度,决定着所确立的学生审美认识的高度。

二、从课文的人物形象中发掘美小学语文教材中成功地为我们塑造了各式各样使人赏心悦目、充实饱满的人物形象,这些正面的人物形象,都为少年儿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学们对“城头铁鼓声犹震,匣里金刀血未干”的边疆勇士,对强敌面前临危不惧,不辱使命又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对在海边月夜手执钢叉看瓜刺猹,天真活泼、机智勇敢的少年闰土,对舍身炸碉堡英勇献身的,对日理万机鞠躬尽瘁的……都铭刻心中。我们启发同学从横刀立马,威震边关的我国古代戍边将士的飒爽英姿,联系到在降化中学暗堡桥下,手擎炸药包,拉动导火索用生命换取胜利的爆破英雄,联系到在祖国边疆为维护祖国尊严英勇献身的滚雷英雄,深入敌后的孤胆英雄。他们一顶钢盔、一杆钢枪、一腔热血、一付无畏的面孔,是革命英雄主义的形象美。我们在教《一夜的工作》这篇文章时,启发同学们从为了全民族的兴旺发达,为祖国的繁荣昌盛,呕心沥血的伟大形象,联系到孔繁森等为祖国进步而默默献身的平凡形象,都是将自己的生命同祖国人民的脉博息息相联。虽然不是在炮火硝烟之中,而是在平凡或不平凡的岗位上,只要将自己的生命同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他们的形象同样伟大。他们的骨灰即使洒向祖国的江河大地,仍然在人们的心里挺立着一座座不朽丰碑。他们是伟大祖国的骄子,由于他们个体形象美,反衬出祖国母亲整体形象的美。对于这些光辉形象的挖掘,可以使屹立在学生幼小心灵中的英雄们的丰碑,更加辉煌壮丽,使他们萌发崇高情操的胚芽,这是实现审美素质教育作用的直接手段。少年儿童对英雄主义的美、爱国主义的美,对信念、理想美的追求和向往,势必形成一股重要的、潜在的社会改造力量。

三、从课文的语言中发掘美马克思说过:“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小学语文教材选入的大部分文章在语言的使用上同样遵循这一法则,都具有严谨、含蓄、生动、精辟、明快的特点。

在语文教学中,从使用语言的角度发掘美是让学生一方面接受语言表意的美感作用,另一方面是使学生了解汉民族语言在表达上的丰富而又严密的性质,同时促进学生提高认识,不但要珍惜爱护本民族语言的纯洁和优美,更要对本民族语言进一步丰富和发展做出贡献。我们在《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的教学中,着重引导学生注意分析这些“句眼”来体现语言的美感效应。“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桂林的山水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桂林的山水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对这样写景文章,我们首先引导学生注意两点:①语言的准确使用本身就是美。我们曾指导学生做这样的尝试,把描写水“静、清、绿”,山“奇、秀、险”的语言任意换成同意词试试表达效果会有何变化。有的同学将其换成,“高耸入云”的山,“绿水青山”等等,都不如“静、清、绿”、“奇、秀、险”表达得准确、鲜明、具体、美感效应强烈。这样经过仔细推敲的,句式中既准确又深刻的字眼,我们移为句眼。试想,语言同一个人一样,没有传神的眼睛会美吗?②语言的朴实本身就是美。在尝试中有的同学把山描绘为“巍峨的大山”(只强调其宏伟),有的同学把水描绘为“清澈透底的漓水”(又显得单一),都不足以说明山“奇、秀、险”,水“静、清、绿”的仆实本质。我们要求学生既要从积极角度去使用语言,又必须注意到“句眼”的实在,而决不是词藻的堆砌,形容词的罗列。不注意这一点只会降低语言美的程度,降低表达效果。

四、从课文的内容结构中发掘美人们欣赏建筑艺术时,常常为建筑家的精巧设计而叹服,为建筑物的构造美而赞叹不已。我们在欣赏一篇精彩的文学作品时,也同样为作者巧妙的艺术构思所折服。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分析文章布局谋篇的意义就在于强调文章的内容结构美。对文章内容结构美的追求,是在内容和形式统一的基础上,追求文章更加完美的形式。这是人更高一级的需要,我们通常是从逻辑思维的程序、层次内容结构的布局来挖掘作品完美的结构。

请看安徒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文章按照小女孩卖火柴擦火柴捏着火柴梗死去,这样一个内容顺序反映小女孩贫困的生活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悲惨的结局。

《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的内容结构,是从贫困这一原因开始,到悲惨地死去这个结果止。从结构角度反映了这一事件的因果关系,指出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贫困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在因果之间所幻现的五幅色彩绚丽的图画,是“小孩”面对魍魉世界无能为力地本能呼喊。我们引导学生使感情的发展沿着“小女孩”根本不高的要求所幻现的五幅画面缓缓平移,最后达到高潮。从内容结构角度看它同样像一篇檄文,像一把砍向资本主义社会的板斧。这就是内容结构显现出的力量美,完美结构带给我们的一定是完美的充分表达。我们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作文时,着重考虑内容结构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写比较复杂的记叙文时,更要安排好段与段之间的层次和联系,使文章丰富的内容和完美形式达到统一。

上一篇:高校档案论文范文 下一篇:高校武术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