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作用范文

时间:2023-10-17 17:30:32

审美教育作用

审美教育作用篇1

关键词:潜移默化 熏陶 技能训练

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即美育的主要途径。美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不可缺少的环节。美术课作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中学教育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通过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艺术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马克思历来十分重视青年一代的审美教育,要求他们不但要掌握科学,而且要懂得艺术。认为艺术不仅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而且能鼓舞人们改造世界,去创造美好生活。他曾说过,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

审美教育对人们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历来被许多有识之士所认识。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能用作画一般的心来处理生活、对付人生,则生活美化、人世和平。”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众所周知,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虽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各人对美的内涵的认识却大相径庭,审美的情趣和品位更因人而异,甚至相距千里。要增加审美素养,就必须接受美的教育和熏陶,不断积累和升华对美的体验。

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正处于发育阶段,属于从少年向青年过渡时期,他们求知欲强,可塑性大,通过美术课对他们进行系统的美术知识教育和技能训练,对于提高他们的审美修养、审美感受能力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美术是直观形象的视觉艺术,它的鲜明生动的造型、富有情趣的色彩和直观感人的艺术特征,较适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因而它更能引起学生兴趣,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良好的审美教育对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乃至一生都具有积极的影响。

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早在古代就被人们所认识。我国在西周和春秋时期,教育制度已比较完备,在教育内容上,主要科目都有德、行、艺的内容,实际上包含了德、智、体、美几方面的内容。封建社会晚期,美术虽然未被列为必修课,但“琴、棋、书、画”却一直作为士大夫阶段—知识分子在文化素养方面自我完善的内容之一。但是,期间,审美教育没人敢提,爱美追求几乎成了资产阶级的专利。那时,中学生美术课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中学生美术教育事业发展缓慢,甚至出现了倒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也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得到了重视,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审美教育作为中学生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人们的一致认识,中学美术课得到了全面恢复,被国家教委列为普通中学的必修课。

从人类生理和心理发展的角度看,人们对美的需求是在精神上寻求心理平衡和自我实现的必然,它是人类生活的一种需要。人们要在生活中不断地发展美、追求美、更好地创造美,就必然需要不断地提高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中学美术课的审美教育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中学其他课程所难以替代的。

第二,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并促进其智力的发展。

中学美术课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其道德情操,很自然地与“五讲四美三热爱”的政治教育融为一体,这无疑对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

比如有不少青年学生,由于缺乏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他们对人体绘画作品和扑克、画区别不清,容易把美当作丑,把丑当作美,有的人由于受到品的毒害而走上犯罪道路。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艺术鉴赏能力,可以使他们认识到:人体绘画作品是为了突出表现人的形体美和人的内在活力,是对人自身的赞美和对生命的歌颂,它是一种健康的具有积极审美价值的艺术品,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而扑克和画刊宣扬的是低级趣味、寻求感官刺激,它们用纯自然主义的手法甚至变态下流的方法故意宣泄、亵渎情爱,引导人们走向堕落。学生通过接受这种审美教育,有了辨别美丑的能力,就能自觉抵制品的侵袭,增强自身的免疫力;同时也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方法欣赏人体美术作品,升华自己的审美情感。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形成。除此之外,中学美术课通过审美教育对智力发展也起着促进作用。美术课通过具体形象如线条、色彩、形体、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记忆、想象和创造能力,而这些能力正是智力的主要因素。丰富有趣的美术常识以及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内容又大大增加了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容量,对发展智力大有裨益。

总之,美术课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基础文化课,是中学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美术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念、艺术的创造能力,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原理》

审美教育作用篇2

关键词:音乐审美教育;效能;作用

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始建于1959年,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壮大,现已成功跻身于部级重点职业技术学校行列,为现代社会培养并输出了大批专业性人才,受到了社会公众、师生家长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我校具有极高的专业化教育水平。当然,在提高职业技能课程教学水平的同时还不忘强化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尤其是音乐审美教育,故而本文以“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为题,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意见指导。

一、论述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

众所周知,音乐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人类可以借助音乐进行沟通交流、表达思想情感、诉诸内心所求,是丰富人精神生活的一种优质方式。审美教育则是审美与教育相结合的产出物,它以教育的形式存在,却饱含情感性,而音乐恰恰以其独具的优势摘得审美教育优质媒体桂冠,所以不少教育研究者会将音乐与审美教育联合起来进行研究。而所谓的“音乐审美教育”,其最主流的手段便是通过聆听欣赏音乐、表现音乐或音乐创造等审美活动开展教育,让学习者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得到其它方面的提升,进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谈及音乐审美教育的效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层面:

1.审美感知效能

音乐本就是艺术审美的一种感性形式,因其所产生的各种情状都建立在感觉的基础上,所以音乐之所以会让人产生美的感受,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自身相对完美和谐的特征让人产生了协调对称之感,在审美个体上表现出极强的知觉渗透力。此外,音响给予音乐强化的同时也强化了人的审美感知,使人的审美能力得到提高,所以说,人所体会到的审美感知美,是音乐审美感知效能的真实体现。

2.生动形象效能

音乐是能塑造形象的,旋律、节拍、节奏、音色是音乐所表达出的语言,而声态、情态、形态等则是音乐的外在特征,音乐审美教育完美结合了音乐的语言和外在特征,让受众在音乐语言与外在特征的双重作用下受到感染,并产生联想、引发共鸣,沉醉其中。在实际的音乐审美教学中,老师的教学方略更是多样,可用音乐语言诠释经典作品,可通过自身演奏演唱集中学生注意力,抑或将音乐作品与生活相结合予以阐释,这便是审美教育生动形象效能的最好表现。

3.心理调适效能

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人在听音乐的过程中会形成“音乐记忆”,聆听不同类别音乐的时候也会形成不同类别的音乐记忆。比如,聆听“军港之夜”、“十五的月亮”之类柔和舒缓的歌曲时,便会被歌曲的柔和旋律所感染,引发我们对军队将士、边防战士的慰藉之情,甚至改变我们个人的人生态度。所以说,受众在聆听此类柔美和缓的乐曲时,内心所荡漾起的别样之感对于个人审美情趣的塑养意义重大,并有效提升自我的审美能力。

二、多层面分析音乐审美教育在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音乐审美教育促进学校学生非智力因素成长

我校对学生的培育理念较为先进,不仅看重学生自身的智力因素,而且关注并促进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养成与发展,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契合这一学生培育理念,所以我校致力于音乐审美教育工作的开展。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将音乐教育与情感教育相联结,让学生在聆听音乐、感受美好的同时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以此达到培养学生思想情感的目的;学习音乐的过程是轻松欢愉的,学生不仅可以全面放松自我,而且可以伴着优美音乐展开畅想,发挥自我对音乐的自由参与体验,增强自身的学习兴趣;音乐教材中不乏一些挟有励志色彩、意志情怀的歌曲,老师可以借助此类乐曲,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让学生在日后的生活学习中学会直面挫折、坚持不懈。由此可见,音乐审美教育对于学生情感、兴趣、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大有裨益,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音乐审美教育帮助学生修成良好品德素养

音乐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世界营养品,它所带给学生的审美体验是真实不可换的,不但能够陶冶学生的性情、净化学生的内心,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修成良好的品格素养。比如,老师在教学《中华民族器乐曲》一课时,选定经典琵琶名作《十面埋伏》作为教学实例,先在课堂上向学生介绍民族器乐的分类、叙事曲的音乐风格等基础教学内容,然后向学生简单介绍“琵琶”这一民族乐器,并让学生根据乐曲理解《十面埋伏》的音乐形象,在音乐中想象并感受“项羽被大军包围时走投无路的场景”,直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音乐文化的情感,并努力上升到爱国主义情感的层面。除此之外,音乐审美教育还能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以此彰显音乐审美教育的独有价值意义,促使学生良好品德素养的修成。

3.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创造力

除了以上两条作用之外,音乐审美教育对于我校的学生来说还有一条特别重要的作用,即音乐审美教育能够催发学生自身的创造力。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校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学上相对侧重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这就意味着学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新力,方能辅助学生更好的进行专业课程知识的学习,而音乐审美教育恰好在无形中满足了培养学生自身创造力这一要求,所以利用音乐审美教育催发学生创造力可谓是明智之举。音乐审美教育给予了学生足够自由、广阔的想象空间,它不但能够发展学生的创造想象、创造思维,而且对于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校参照国家对公共基础课程开设的标准,开展了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教学的过程中去发现美、创造美、展示美,从而提高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专业技术技能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结束语

总的来说,我校所开展的音乐审美教育绝不是要求学生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与技能,而是借助于学到的音乐审美教育提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综合素养、创造力以及创新能力,以此为学生职业技能课程的学习提供帮助,让学生在轻松欢愉的音乐天地里感受美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并最终塑造健全且完美的人格。

作者:王利 单位:黑龙江农垦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晓鸣.中职院校音乐教学评价体系的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0(03)

审美教育作用篇3

一、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

自从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声乐教学推行审美教育课程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注重对高校声乐班的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对唱音的节奏,发音的准确,呼吸换气的方法等唱功的训练,教授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唱法的特点,识别各种乐器,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自我保健知识。同时也不忘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和关爱家人的优良思想品质。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循新的课程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都能认真领会新的方针政策,对声乐教学改革也有新认识,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认为声乐教学课程添加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案不光可教出好的声乐学生,更可培养思想美、行为美和声音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现有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教师配有专门的教室和授课用的钢琴等乐器,一般都是教师教一句发声学生学一句发声,再就是用音响播放民族音乐、通俗歌曲叫学生反复的听,学习别人的唱法,一些教师仍存在老思想还用老经验教学生,觉得还是手把手的、一字一句的教放心,学生只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可学好声乐。使得部分学生感觉上声乐课就像机械人一样太无聊了,学习声乐课的乐趣与激情慢慢磨掉了。有的声乐教师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和音乐素质,没有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教点有难度的唱法学生无法接受,硬着头皮唱,扯着嗓子吼,感觉不到声乐的美,反而觉得学习声乐真的有点累有、有点难。

(二)素质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步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走进校园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高中、高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走进高校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也就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面对这些新生,自己的教学想法也不一样,有的认为只要教出的学生能掌握好唱腔、唱法、音准、换气正确、吐词清晰,学会声乐的各种表演技能,学会唱好歌就可以,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忽略审美教育,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情操和素质教育,认为声乐就是声乐,艺术就是艺术,特别像民族唱法这样传统的艺术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衬托[1]。

三、将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一名已进校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水平高的就增加学习难度,水平一般的就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再结合实际从浅到深的教;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去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声乐,怎样才能学好声乐,知道什么是声音,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怎样学好高音,怎样学好低音,什么样的声音最美、最动听。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知道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做到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最后,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应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方案,转变以往进校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的方式,换成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互相挑选的模式,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综合培养

要将审美教育渗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提高,自己应该在教授声乐课时不光发声、发音正确标准,而且肢体形象应和谐,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课时,从老师的授课中感觉到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在教歌曲时也应讲解每首歌词的含义,作曲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歌曲作者的情感,认真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去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用以调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致,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课程,声乐教学中加进审美教育部分,不光要教授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万花丛中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园的好,从心灵深处去领会审美,改善思维、更新思想,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学教材至关重要,不论教什么唱法,都应选择国内外古今优秀的作品来教学,还可配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水平[2]。

四、总结

本文根据目前新课程教学的实际情况,浅略讲述了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改变教学中旧的方法和模式,综合培养学生审美意识、个人素质,把审美教育融合到声乐教学中,激发学生用自己的行动去刻苦学习、刻苦练习,提升个人艺术知识,增加艺术修养,积极参加校园各类活动,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传承古老的中国文化,掌握美声、民族和通俗的基本唱法,让自己享受在声乐课学习中,感悟到声乐的美,用自己所学知识和本领把音乐这么美的艺术广泛的进行传播,让美的声音和旋律响遍全球。

审美教育作用篇4

【关键词】粤剧艺术;审美教育

我国有数以百计的地区,都有着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粤剧便是众多文化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不仅具有特色鲜明的特点,部分人群对其也有着难以言明的热爱。首先,粤剧是我国传承的文化之一,经过近700年时光的锤炼早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文化。其次,粤剧本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据调查,我国有近40%的人群对其有着深厚的热情。由于这些观众的存在,在极大程度上为粤剧体系的展现提供了动力。在长期的粤剧艺术实践中,对于审美教育起到的作用则相对明显。

一、粤剧艺术的审美教育手段

(一)“以情感人”

众所周知,粤剧的题材无不取自于生活,而生活的方方面面却又无一不透露着对于情感的表达。所以,基于情感对人本身的作用和影响,可以从情感处着手。以《六月飞霜》为例,《六月飞霜》又名《窦娥冤》,此间蕴含的情感可谓匠心独具,采用东汉年间“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进行改编。主要讲述一位书生为偿还高额债务,将其女抵押他人,从而引发的后续故事,最终结果则是窦娥被人诬告毒害杀人,被昏官处斩。在临死前,许下“血染白绫,天降大雪,大旱三年”的誓愿。而后,虽是六月天气,却突然天降大雪,这漫天大雪似乎是在诉说着窦娥冤屈。至此,戏剧的情感已经被尽数引发,能够使观看的人最大程度地感受到这部剧所带来的情感共鸣。但也万幸,这部剧却被赋予了一个尚且令人宽慰的结局。窦娥的父亲最终官爵加身,并为窦娥一事平冤昭雪。这部《六月飞霜》虽然是我国著名的悲剧之一,但是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以及对情感的体现,都已经有了极高的水平。所以,使用粤剧进行审美教育,以情感人必然是有效的手段之一。

(二)“潜移默化”

其实,无论是粤剧艺术还是审美教育都是以人为载体开展的活动。但是,基于意识对人的教育,并不一定是通过表演者对观众使用强制手段达成的,而是有欣赏者在对粤剧艺术欣赏的同时,不知不觉受到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从而使人们的思想以及审美得到提升。此外,粤剧艺术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不止于此,通过粤剧艺术的展现方式,能够有效地对人本身的现实情感乃至精神面貌都有着一定程度的教育作用。但是,基于潜移默化的影响,需要经过相对较长的时间。人在长时间处于粤剧艺术的氛围内,或者在对粤剧艺术有着较高层次的理解后,更容易对自身的精神状态以及审美进行提升,并且是自主状态下的提升。而且,当知识获取到一定程度时,在艺术欣赏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个质变,也就是转化为人对其的精神感悟,而这也正是潜移默化的体现方式之一。

(三)“寓教于乐”

通过对粤剧艺术的分析,从本质上讲,艺术的审美教育并不等同于道德教育,也不同于其他的教育形式。因为艺术本身的审美能力存在着一定的特殊性,而其对应的审美教育则是以审美教育价值为基础,从而展现出别具一格的美学意义与艺术价值。在一般情况下,艺术家大多也会采用化真为美的手段,将生活上蕴含的情感融于艺术中,并以艺术的特殊形式展现出其本身存在的真实,然后供人享受,此为寓教于乐。而根据当前的粤剧艺术形态来看,在生活节奏较快以及工作压力较大的背景下,对粤剧艺术产生好奇的人数也在逐步增加,等于变相地扩张了粤剧艺术的影响力。在这种背景中,人们出于对粤剧的好奇以及基于粤剧艺术本身具有的影响力,开始逐步感受粤剧艺术。但是,要想有效地利用粤剧艺术进行审美教育,就需要保证粤剧艺术足够优秀,能够对刚接触的人群有着足够的吸引力。这样才能有效地扩张粤剧艺术的影响力,从而实现人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的目的。

二、结束语

我国是一个历史文化雄厚的国家,不只是粤剧艺术文化,在其他领域上的文化都经历着千百年的文化传承,并且在这千百年的时间内,我们的先人也对其作出了不断完善的工作。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更应该秉承先人的意志,将传承的文化体系不断地进行完善,以至于在增加文化影响力的同时更好地将其传承下去。所以,对于粤剧文化也同样如此,要想有效地实现审美教育,不止需要利用不同的方式,也要对粤剧文化体系进行完善,从而将完善的精神文化带给更多的人群。从艺术上进行传承和创新,让粤剧艺术枝繁叶茂。

参考文献:

[1]邝嘉.审美教育在艺术教育中的作用[J].戏剧之家,2014,(9):297.

审美教育作用篇5

【关键词】盆景艺术;审美教育;幼儿美育

目前,我国已有不少幼儿园在室内种植并摆放盆植,用于绿化幼儿园室内环境。盆植即盆中栽植,它是将花草树木随意种于盆内,任其自由生长,不进行任何艺术处理的一种非艺术品。①在盆植的基础上进行审美化的改造与创作,加之以艺术化和人文化的元素,便可使之成为盆景艺术。盆景艺术起源于中国,如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艺术,深受世人喜爱。它在对自然进行审美化的高度概括和提炼的基础上,运用咫尺千里、缩龙成寸等“以小见大”的手法,将小型的花草树木、山石池水、屋宇亭桥等基本要素进行艺术加工后布局于盆钵内,以优美的造型和深远的意境再现自然与人文景观。②它以盆为“纸”,以树木山石及配件等材料为“绘”,故又被誉为“立体的画”。③盆景艺术将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融为一体,具有丰富的艺术趣味、审美价值、文化内涵和教育功能,适合运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一、盆景艺术的组成部分及审美价值

盆景艺术根据取材和造型的不同主要可分为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树木盆景以表现虬曲苍劲的古木或枝叶扶疏的森林为主,山水盆景则是将山石与水景相结合,用以模仿雄伟或是秀丽的山水景象。④二者的表现内容皆可根据所占空间的大小,划分为主景和点缀之景两个组成部分。作为盆景中主景的树木和山水是创作者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以艺术手法表现的自然之景,其景宛若天成,在盆景中代表的是艺术化的自然。作为盆景中点缀之景的配件,其种类丰富多样,有亭台、楼阁、回廊、下棋者、放牛娃、垂钓渔翁、撑船老叟等,代表了艺术化的人文景观。盆景因此既包含自然之美,又包含人文之美,是一种自然与人文和谐统一的艺术品,有着丰富的审美内容和价值。

(一)盆景的自然之美

盆景艺术将自然之景浓缩于一盆之中,是大自然的缩影。就表达主题而言,盆景艺术主要是利用自然材料在盆钵内以“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来展现宏伟多姿的大自然。就其创作材料而言,它是一种活的艺术形式。盆景艺术主要运用植物、山石、水等自然原始材料,其材料具有自身独特的自然属性,并充满自然生机。就其产生的目的和原因而言,盆景艺术于一盆之内尽情展现自然风光,可摆放于室内外,用于美化人们生活,它的产生是人们喜爱并且亲近自然的一种表现。

(二)盆景的人文之美

作为盆景艺术中点缀之景的各式配件虽然体格小,但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代表的是人文之美,在盆景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种人文融于自然、自然不可缺少人文的审美追求和布局设计完美地诠释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这种审美追求不仅体现在盆景艺术中,还在我国诗歌和山水画中皆有所表现。如柳宗元的诗《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又如杜牧《山行》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此外,我国早期山水画大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起衬托作用,后随着山水画的发展,它开始独立于人物画而自成一科。在此时的山水画中,自然山水、树木虽已占据画面绝大部分位置,但大多数山水画仍保存有人文元素。代表人文的各式建筑以及人物等景在画面中所居之位虽小,然而这类点缀之景却突出了自然的宏伟壮阔,且在自然之美中融入人文的元素,在给自然注入活力的同时又展现了画面的人文之美。

(三)盆景的艺术之美

盆景艺术的主景所运用的创作材料虽属自然,但其中对树木山石的选材、修剪、粘接组合以及打磨等都蕴含着创作者的审美理想,表现的是艺术化的自然。点缀之景主要是用陶瓷、泥塑和木雕等工艺塑造而成的各式建筑、舟船以及人物,属于我国民间艺术的范畴。盆景艺术结合中国山水画与园林艺术的审美理念,创作者对主景和点缀之景的位置摆放苦心经营,将艺术化的自然与艺术化的人文合二为一,使其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从而具有包含自然和人文气息的艺术之美。

二、盆景艺术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的作用

幼儿园审美教育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来对幼儿进行教育,以此提高幼儿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幼儿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陶冶幼儿情操,启迪幼儿智慧,增强幼儿生活乐趣。⑤盆景艺术集自然美、人文美和艺术美于一身,在幼儿园审美教育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美化幼儿的生活环境,还可以促进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和审美水平,开阔幼儿的视野,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优良的道德情操。

(一)促进幼儿亲近自然,培养幼儿热爱自然的情感

盆景艺术是一种将自然与人文和谐地融为一体的艺术。无论是在树木盆景还是在山水盆景中,占主体的都是树木山水等自然元素。以各式建筑和人物为代表的人文元素则被置于树木山水之间,相比于主体的树木山水,这些建筑和人物虽显得较为小巧,但恰恰是这种小巧突显了自然的宏伟与广大。通过对盆景艺术的欣赏与创作,幼儿移情于盆景中的人物,仿佛自身已融于自然,并由此对以树木山水为代表的大自然产生一种崇高的审美感,以此促进幼儿亲近自然,进而培养他们热爱自然的情感。

(二)提高幼儿艺术修养,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兴趣

盆景艺术与中国古代传统山水画有着密切的联系,作为立体山水画的盆景艺术,它具有与山水画“澄怀观道,坐以卧游”⑥的相同功能,可以提高幼儿的艺术修养。结合幼儿活泼好动,喜欢触摸的特点,盆景艺术适合幼儿作为审美对象进行欣赏。盆景艺术是一种立体的艺术,幼儿可以全方位地对其进行观赏,并且在观赏过程中可以亲自触摸感受。盆景艺术又是一种活的艺术,幼儿在近距离观赏时还可以闻到植物、山石和池水等自然的味道。盆景艺术具有可观、可感、可触、可嗅的特点,幼儿通过视觉、触觉和嗅觉等多种感觉通道综合地对盆景艺术进行感受和欣赏,不仅可以对盆景艺术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而且还可以促进他们对中国传统山水画的理解与喜爱。此外,盆景艺术中作为点缀之景的陶瓷、泥塑和木雕制作精巧生动,是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其观赏亦可增加幼儿对中国民间艺术的认识和兴趣。

(三)增长幼儿文化知识,培养幼儿道德情操

盆景艺术不仅有着优美的造型、深远的意境,并且还蕴含着我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点缀之景中的亭台楼阁、木桥回廊等建筑和各式人物等都蕴含着丰富的知识。此外,盆景主体树木山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具有丰富的涵义,且与人的品德相联系。儒家文化以“仁”为核心,并将山当作“仁”的形象化表现。⑦孔子曾说过“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⑧高诱于《淮南子·墬形训》中作注道:“山仁,万物生焉,故为积德。”⑨老子则是对水情有独钟,提出了“上善若水”,认为“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⑩各类植物因其种类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象征意义。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中的松柏象征着坚强不屈,梅、兰、竹、菊象征着君子的美好品行等。引导幼儿对盆景艺术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解读,不仅能够开阔幼儿的视野,使他们增长知识,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潜移默化地受到我国优秀传统道德的熏陶,从小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四)装饰幼儿园环境,美化幼儿生活

盆景艺术运用自然材料,如植物、石、水等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具有绿化环境、净化空气等功效。作为显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可以增加幼儿对自然和艺术的喜爱,促进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的提高,丰富幼儿的知识并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操。而作为隐性课程资源的盆景艺术则可以运用于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师可引导幼儿将他们所创作的盆景摆放于室内。这不仅可以弥补室内缺少植物绿化的缺陷,而且还具有装饰环境,美化幼儿生活的功能。

三、结语

盆景艺术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幼儿园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材与创作。在幼儿进行创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必过于强调手法技巧,而应让他们在创作过程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盆景艺术的欣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盆景的自然美、艺术美和人文美进行全面地欣赏,并在此基础上向幼儿介绍我国的传统艺术与文化。学前教育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在此阶段应让幼儿接触广泛而并非精深的知识。盆景艺术具有极大的创作自由和审美趣味,并且符合幼儿好玩、好动的特性,适合用于幼儿园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周武忠.中国盆景艺术鉴赏[J].中国园林,1997(5).

[2]朱良志.天趣:中国盆景艺术的审美理想[J].学海,2009(4).

[3]杨仁恺.中国书画[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审美教育作用篇6

摘要: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音乐教育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本文阐述了音乐教育的内容以及对培养学生高尚品质的作用。

关键词:音乐教育 审美教育

一、音乐审美教育的定义:

审美教育,就是美感教育,是为培养人感受、感知、创造美的一种教育,也是培养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审美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感性和理性的力量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的高度。第一个提出独立完整意义的音乐审美的范畴的是德国著名美学家希勒,他指出了审美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特征:“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知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现在的教育体系中,审美教育已经占有独特并不可缺代的地位和作用。

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说“ 情感教育最大的武器就是艺术, 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音乐作为艺术的一种,是人类自我感知的审美活动,而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内容就是审美教育。无论教学大纲还是教学实践都要求我们以审美教育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因此,音乐教育的理论发展离不开审美研究的进步,也离不开美学的支持,贝内特.塞默曾说过:“美学是所有思想学科中唯一致力于解释内在规律和本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有必要理解一些基本的美学概念,并懂得如何有效的利用到教学实践中。贝多芬说过,好的音乐赋予人高尚的品质。因此,音乐审美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为培养个人的音乐感知,音乐创造的审美能力,更深刻的是在无形中陶冶学生的情感、道德境界、完善高尚的意志品格。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内容及作用:

审美教育的本质是审美体验的训练过程,审美过程从本质上讲就是审美主体全身心地投入及体验并反馈到知觉系统的过程。就音乐审美来讲,其过程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审美主体是在社会实践特别是审美实践中形成的具有一定审美能力的人们,包含社会主体和个人主体。个体的人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并从事审美实践活动,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审美主体,审美对象既能使审美者产生审美感知体现的事物。审美体验将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融为一体,产生特定的知觉状态,这种体验可能是如痴如醉,也可能是欣喜若狂,感动备至,审美者的精神处于一种高峰的情感状态,内心出现高度的完美和谐,达到一种不可代替的感知经历。

音乐美学从美学高度对音乐艺术进行总体的规律性的研究,为教学实践提供系统化的理论观点。同时还把音乐实践经验和教育科学的具体内容研究成果上升为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性认识,为音乐教学实践提供坚实的基础。

音乐审美教育指以音乐艺术为内容并实施特定的教学手段对人们进行审美教育,以促进人的心灵美和个性美的社会实践活动。由于其对审美情操的培养间接的提升人的高尚品格和道德修养。音乐艺术之所以有这种美育功能,是由于音乐本身的艺术特性决定的,音乐在艺术分类上属于听觉艺术和表情艺术,音乐的物质媒介是音响、节奏、旋律、音色、速度、力度 等。艺术家们通过这些形式的有机结合所创作出来的优秀作品,往往能非常强烈地表达人们的情感。因此,美育是有一般伦理教育不具备的长处,能起到一般德育难以达到的作用。成功的音乐艺术形象往往能传达出人类共同的美恶感审美体验。这种情感共鸣本身就包含伦理道德的因素,通过艺术美的感知力加强对现实美的领悟力。因此,音乐美育在教育中对培养学生高尚的品质、完善的人格及良好的道德修养有着非常重要及不可代替的作用。

具体地讲,音乐审美一般分为功能欣赏、情感欣赏到理性欣赏三个渐进的阶段,欣赏方式也有多种,常见的:娱乐消遣式、自我出发式、形式偏爱式、纯音乐感受式、综合领悟式等。音乐艺术教学的美育功能,大体上有音乐感受性、情感性、综合领悟性三种形式:

感受型是指那种没有刻意的思想内容作品,带有休闲、娱乐、品味音乐形式的作用,多指社会上的流行的通俗歌曲,更多的是为消遣娱乐或者调节人内心氛围的音乐;情感型主要是指那些善于描写细微丰富的内心世界的情感作品。他明确地赞扬或贬斥某种情感、性格、气质、趣味等,具有类似陶冶情操和道德教育的功能;社会型指那些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政治倾向性的作品,往往成为时代步伐的音乐元素代表,能帮助人们认识世界改变世界,帮助人们塑造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很强的社会教化倾向。

音乐审美能力是一定审美价值观的实践体现,面对多元复杂的现实音乐文化,面对良莠不齐的音乐环境,音乐鉴别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对艺术审美心智尚不成熟的青少年学生来说,不同的审美鉴别倾向很明显的影响到什么能力的塑造。在音乐审美教育的过程中,经常综合上述几种形式的审美阶段,交叉综合进行审美能力培养,在不同的阶段知识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已达到的审美感受力,安排与之审美水平相适的不同形式的音乐作品,并在学生的审美实践过程中所产生的感知过程,注入有关审美形态概念的教育,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审美形式,并提高感知和体现不同形态的“美”的能力。得到属于自我个体的最真切的体会和感受。由于音乐本身的非具象性和欣赏者的感受不确定性,给欣赏者的直观感受产生很多非标准化的个性结果。正是因此也显示出音乐审美的优势,它没有更多的程式化的条框限欣赏者的音乐想象力。从而使欣赏者凭借音乐的感性表达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自由的欣赏音乐的美。这种音乐想象和音乐欣赏的结果往往是各有差异,这和欣赏着的文化修养,个人生活经历,性感特征有关,而这种个体自由的情感共鸣更能使音乐生动感人。进一步,通过优化审美对象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在普通的生活环境中所聆听的音乐,都是属于审美对象。但是在浩瀚的音乐世界里,良莠不齐、鱼龙混杂的状况是在所难免的,也就是说有很多音乐不具有审美对象的品质,即使是音乐精品也还有难易深浅之分。全面提高艺术文化修养。通过音乐的美学力量,教会学生控制自我来欣赏不同的“美”,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加强学生对“美”所带来的美丑善恶的感知、判断力,扩大学生的内心感受经历体验,完善学生正直完整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世界。

参考文献:

[1]《培养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北京教育, 2000. 05

[2]《采取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北京教育, 2000.

[3]张前,王次葜..[M]音乐美学基础.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2

[4]普凯元[M].音乐心理学基础安徽: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

[5]陈雅先[M].视唱练耳教学论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6]奥斯特洛夫斯基[M]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北京:音乐出版1952

审美教育作用篇7

“活教育”思想幼儿审美能力作用艺术活动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体现着全民教育的意识和“创造教育”的宗旨,这无疑可以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研究方面起到推进和指导作用。

一、对“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的认识

“活教育”就是要用活的教育观、活的教材、活的教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目标观上,体现着很深的内涵,揭示了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有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的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中国人。课程观上,儿童感兴趣的一定是和它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回归自然和关注社会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方法论上,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得,和儿童共同成长的教学观。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体现了解放儿童和相信儿童的理念。

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透过《指导纲要》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看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是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发展儿童健全的个性。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些观点是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肯定儿童,是儿童自由创作的前提。活教育思想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这与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儿童是喜创造的”,美术活动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造”。

三、活教育思想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运用

1.为幼儿创设审美环境,加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自由的作画方式,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激活和表现的大胆,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的参与活动,并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所以,我们应当把欢乐、愉悦、健康的生活还给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根据美学规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感情和艺术的氛围,使儿童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教育,儿童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教育教学就会创造出最佳效果。

2.丰富的美术材料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展示形式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儿童是在和环境、材料作用中逐渐认识世界和建构经验的,操作材料的丰富与否,影响儿童的表现手段,也影响儿童个人独特爱好的展现。

儿童对美术工具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喜欢用线条表现物体,常拿记号笔或水彩笔作画;有的儿童喜欢用色彩表现物体,常拿水粉笔或用油画棒作画;有的喜欢用彩纸表现物体;还有的儿童喜欢在不断更换材料中表现物体。为儿童提供多样的材料工具,开放材料工具,让儿童有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创造出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儿童在操作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感受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增添乐趣,增加美感。

3.改变美术教学活动中机械的临摹范画,从“灌输”走向“探索”

美术教育最忌模仿在前。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图画》一文中指出:“那种老师事先画好范本,上课时让幼儿照着画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意义,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绘画欲望,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教师应相信儿童有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多和儿童交流,会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这比仅仅学画一样东西所获得的价值要多得多。即使是小班的儿童,一条短线就是一只小虫,一个圆就是一个家,只要能让儿童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很好的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描绘;用眼睛去看、和自然说话;让儿童在游戏中去体会、去创作,让孩子带着一颗放飞的心,在新奇中激发创造的热情。

4.设计情趣活动,在自由创造表达中获得艺术知识

新颖富有情趣性的活动设计应和儿童的心灵互动,能让儿童有想象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创作兴趣,便于创造美和表现美。美术活动需要儿童创造性的表现,需要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敏锐地发现儿童的兴趣,并根据儿童能达到的水平设定相应的活动。让儿童习惯在“玩中学”,在探索中建构艺术知识,这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极有好处。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根据他们爱玩、易动、好奇等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猜谜”“表演”“剪贴组合”等活动来学学做做、涂涂抹抹、剪剪贴贴,从而提高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儿童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气息,这是因为儿童把世界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赋予灵性,让他们有感情、会说话,想象和创造在他们美好的心灵中蔓延。

5.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的作品,在欣赏作品中体会自我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让幼儿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参与美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并让儿童分享经验和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儿童教儿童,让儿童学儿童。教师则关注儿童的绘画动机,了解儿童和儿童作品,满腔热情和儿童分享创作的乐趣,对作品本身的表现、长处和儿童的进步,给与肯定,增强自信和对美术的兴趣。

“每一个儿童都是艺术家”,儿童作品是儿童心性初始的创造性表现,天真稚拙的形态是它的自然属性,我们不应去改变它,而应去保护和发展它。儿童的创造想象之大胆是成人无法可比的,儿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己懂得的符号表达所见所闻、所思所想,儿童欣赏自己的作品,也喜欢别人的作品……这一切都值得教师向儿童学习,和儿童共同成长。

审美教育作用篇8

关键词:医学生 审美教育 思想情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5(a)-0192-02

医学生美育包括普通美育和专业美育,也就是即具有一般大学生美育的普遍性,又具有医学生医学美育的特殊性(医学美育我们也把它称作医学审美教育)。医学审美教育是现代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审美能力是医务人员的审美能力在医疗卫生实践中的重要体现,在现代医学模式的指导下,培养即具有医学技术知识又具有医学人文知识的通才,以适应人类对健康的不断需求,培养满足时展需要的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这一审美教育培养和提高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以及医学形式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能力、鉴别和欣赏的能力,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使身心健美,促进医学人才素质的全面发展。

1 医学审美教育的意义

医学审美教育对造就医务人员健全的心态,激活他们的创造力,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方式,它与智育、体育、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们之间是一种相互渗透、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美育和德育、体育、智育具有一致性,他们目标一致,都是培养人,使人得到全面发展。

我们教育医学生热爱美好事物、厌憎丑恶事物,这实际上也就是在进行德育教育,因而,医学美育本身就包含医学德育的内容。我国正处在一个经济发展中时期,医务人员在市场经济的洪流中,价值取向很容易发生偏差,一些丑恶的东西不可避免的会侵蚀医务人员的良知。为社会培养大批医德医风高尚、心灵美好的医生是医学院校的责任。医学审美教育大大有助于医德教育的实现。因为抽象的法律、道德条纹往往只诉之于人的理智,一般并不诉之与人的情感,告诉人们举止、行动、思想必须符合社会道德行为标准和客观社会价值,毕竟太刻板太严肃。要让人们自觉地遵守这些道德条文,还必须诉诸情感。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是说让人懂得其道理不如让人爱好它,让人爱好它不如让人感动、快乐。因而医学审美教育对高尚道德情操的陶冶,对完美人格的确立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审美教育所培养的丰富想象力,也有助于情感的培养。因为丰富的想象力能使人产生设身处地的想象,从而使医务人员能忧病人之所忧,乐病人之所乐,急病人之所难,助病人以为需。

2 医学审美教育的功能

医学院校开设美育课程是帮助医学生正确认识美之所在,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审美的基本功能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发展完美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完美人格的塑造在于建构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这种心理结构的建造,从个人来说是经过教育的结果。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越多,文化教养水平越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越丰富。

2.1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陶养性情的功能

医学审美教育有助于帮助医学生形成健康、丰富的情感世界。医学教育离不开情感,要想使医学教育得到良好的效果,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就必须以感情作为桥梁和纽带。医学审美教育的特点不仅仅以理服人,更重要的是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美育是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于18世纪末率先提出的,在他看来,美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所以加强医学审美教育,有利于医学生的个性和谐而自然的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

2.2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益智功能

通过审美教育,使医学生的感情得到体验,形象思维得到补充,充分得到医学审美愉悦的闲适,使医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了休养生息、思维更加活跃,进一步提高了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国赫本・里德就主张:“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唯有运用艺术才能解脱人类心灵所受的压制,才能达成民主社会的教育目标―― 自我实现。”审美的过程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它需要想象和创造,这是审美思维过程最基本的品质。

医学审美感受力的培养有助于医学生的创造力的敏锐性和细致化;医学审美想象力的培养能激发医学生科学创造的灵感和超越、探索的精神;医学审美理解力的完善,能形成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医学生处于人生创造性思维和智能结构发展的最佳期,所以医学美育中内含的开发智力潜能、培养创造力的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3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伦理储备功能

医学审美教育是一种带着深切情感体验的艺术活动,极大优化了医学生的情感结构,使他们能够在这种潜移默化中得到教益,审美教育的特点就在于它不是强迫性的,而是通过渐进的审美活动调动医学生的兴趣爱好,打动他们的感情,使他们愉快地受到道德教育。医学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医学生高度的道德自觉性。医学院校就应该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善与恶、美与丑、净化心灵、感悟人生的医学审美教育,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医学审美观念,提高他们的医学审美能力,激发他们对医学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他们全面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全面素质的目的,这实际是对医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最佳途径。

2.4 医学审美教育具有体魄培育功能

在审美教育中引导医学生参与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促进对他们的健康教育、认识的教育、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在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促使医学生形成一种自足自乐的人格和心灵境界。医学审美教育引导医学生进入医学审美经验状态,从而享受到情感愉悦。现代心理学和生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精神愉快,有助于身心健康,可以强健体魄。体质教育本来就是一种感性活动的教育,没有感性形式的教育,也就没有体质教育,如身体姿态、动作速度,必然要符合均衡、对称、整齐、和谐等形式美的法则,这就涉及医学审美教育的范畴。因此,医学审美教育是有助于健康的。

3 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塑造医学生完美人格是医学美育的核心内容。完美人格是指人能得到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医学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医学生的个体情感水平,开发他们的智力、技能,有效地建立医务人员、自然环境、患者三者间的和谐关系,使医学生在医疗实践工作中领略到人生的意义、情趣及职业的神圣,自觉地根据患者的需要来规范言行、发展个性,从而在思想、品德、智力、思维、生理、心理等都得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塑造现代医生完美的人格形象。医学生的审美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能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他们的精神境界,促使医学生人格完美,以美启真,以美储善。

3.1 提高医务人员的审美素质

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需要渊博的医学专业知识、精湛的医疗技术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而且还应具备较高的审美修养。尤其是现在的医学模式正由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医学审美的作用和地位显得尤为重要。作为医务人员必须加强自身审美修养,才能顺应时代的需要,满足患者对防病治病、抗衰健美的高层次要求,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3.2 培养医务人员高尚的美德

在现代医疗事业中必须提高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树立“以患者利益为中心”的观点,加强医务工作者对医疗卫生事业中道德行为规范的认识,使医德观念和医学审美情感有机融合,将对美的认识、美的人格在医学实践中得到升华,使患者能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皇帝内经》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备急千斤要方》中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三国时期的董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得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奉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灾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两万余人”,由此医界美称“杏林”。

良好的医德医风是医务人员之魂,时时指导各学科医疗实践,医学生必须认真学习医务人员医德规范,同时还应不断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建设,继承和发扬先贤伦理学思想,促使医疗队伍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提高,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医学审美教育的实施过程中必须注意美育与德育以及其他教育的相互之间的协调。医学审美教育是感想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有机结合,既从概念、推理、判断上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热爱医学事业,树立对医学事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以美的现象去感染学生,促使他们在心里树立起白衣天使的形象,引导学生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去审视、评价、创造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从而逐渐形成他们的审美能力,体现出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文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

[2] 蔡元培.蔡元培美学全集[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3] 王德峰.艺术哲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 施旭升.艺术创造动力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上一篇:企业营销模式范文 下一篇:心理医疗设备范文